溶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7:27:18

溶解范文篇1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溶解度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溶解度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溶解度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溶解度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溶解度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溶解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对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溶解度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溶解度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求R

(2)已知R、A求B或C

(3)已知R、C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饱和溶液=溶质+溶剂

20℃137.2克37.2克100克

1000克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溶解度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溶解度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溶解度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教学设计方案2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0.01110S(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B、难溶C、微溶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溶解范文篇2

例:将NaCl溶液加入到AgNO3中,当生成的AgCl的量超过它的溶解度时,就会有AgCl的白色沉淀生成;在出现AgCl的白色沉淀时也就出现了AgCl的溶解过程。由于AgCl是一种微溶电解质,具有离子晶格,Ag+与Cl-依靠静电相互吸引而结合在一起,当AgCl的沉淀从溶液中析出后,由于其晶体表面的Ag+与Cl-受极性水分子的吸引,减弱了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又由于离子的不断振动,Ag+和Cl-成为水合离子,脱离晶体表面而进入溶液中,此过程即为沉淀的溶解。另一方面,溶液中的水合Ag+和水合Cl-在不停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碰到了AgCl晶体,受到晶体上带相反电荷离子的吸引,重新沉淀到晶体表面。因此,在沉淀反应发生后,生成的沉淀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停地运动着,进行着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如果,在单位时间内,Ag+与Cl-从晶体表面转入到溶液中的量与它们从溶液中沉淀到AgCl晶体表面的量相等时,即:AgCl溶解的速度(V1)和生成沉淀的速度(V2)相等时,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可用下式表示:

AgCl≒≒Ag++Cl-

↗↖

未溶的固体在溶液中的离子

速度(V1)与AgCl晶体表面上的Ag+和Cl-的数目成正比,AgCl晶体单位面积上的这些离子数目可以认为是一个定值,不随时间而改变。因此,当温度不变时溶解的速度(V1)可以当作常数值(K1),即:V1=K1

速度(V2)为单位时间内Ag+和Cl-沉淀到晶体表面上的量,这一数值取决于单位时间内Ag+和Cl-与晶体表面的碰撞次数,而碰撞在一定温度下与离子的浓度成正比,于是:

V2=K2[Ag+][Cl-]

↗↖

比例常数平衡浓度

在平衡时:V1=V2所以:K1=K2[Ag+][Cl-]

KSP=K1/K2=[Ag+][Cl-]=1.56×10-10

温度恒定时,KSP为一常数,称为溶度积,它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每个难溶物都有它特有的溶度积。

分析上述关系式可知:改变溶液的离子浓度对沉淀平衡有影响。例如:在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时,由于Cl-的浓度增加,使[Ag+][Cl-]﹥1.56×10-10,破坏了原来的平衡,使平衡向生成AgCl沉淀的方向移动,直到[Ag+][Cl-]=1.56×10-10为止。

当在含有AgCl沉淀的饱和溶液中,设法降低Ag+的浓度使[Ag+][Cl-]﹤1.56×10-10,就会引起AgCl沉淀的溶解,直到[Ag+][Cl-]=1.56×10-10为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溶液中KSP=[Ag+][Cl-]时,溶液是饱和溶液,不会有沉淀析出;2、当溶液中KSP﹤[Ag+][Cl-]时,溶液是过饱和溶液,此时体系不平衡,有AgCl沉淀析出,然后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建立一个新的平衡体系,使KSP=[Ag+][Cl-];3、当溶液中KSP﹥[Ag+][Cl-]时,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若加入固体AgCl时,固体就会溶解,直到溶液中[Ag+][Cl-]=KSP为止。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溶度积来预测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可以根据改变离子的浓度来创造沉淀的生成或溶解的条件,也可以用于选择合适的沉淀剂,以达到分离和沉淀完全的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结论,要使沉淀溶解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生成弱电解质。例如,要溶解Mg(OH)2,在其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酸,则H+与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水,使溶液中OH-离子浓度降低,反应向沉淀溶解的方向进行,反应式为:(Mg(OH)2→Mg2++2OH-)+(HCl=Cl-+H+)↓↑H2O这时:[Mg2+][OH-]2﹤Ksp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于是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直至[Mg2+][OH-]2=Ksp为止。

2、盐的作用。一些溶度积不太小的难溶于水的氢氧化物,如上述的氢氧化镁,也可加强酸的铵盐使沉淀溶解,反应式如下:

(Mg(OH)2→Mg2++2OH-)+(NH4Cl=Cl-+NH4+)↓↑2NH3.H2O由于氢氧化镁中的OH-与NH4Cl电离生成的NH4+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氨水,使溶液中OH-离子浓度降低,于是溶液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使Mg(OH)2进一步溶解。

3、氧化还原作用。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来改变离子的价数,使某一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降低离子的浓度,使沉淀溶解。例如,CuS溶于HNO3:

3CuS+8H++2NO3=3Cu2++3S+2NO↑+4H2O

在CuS溶液中,加入HNO3后,HNO3将溶液中的S2-氧化成单质S析出,因此,溶液中S2-的浓度降低,使CuS溶解。

4、生成配位化合物。将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稳定的配离子,也可以使某种离子的浓度降低,使沉淀溶解。例如,AgCL是强酸的盐,不溶于酸,但溶于NH3中,反应式如下:

AgCL(s)+NH3=[Ag(NH3)2]++Cl-

由于生成[Ag(NH3)2]+,降低了Ag+的浓度,而促使AgCL沉淀溶解。

因此,如果所加试剂的离子与被溶解的物质中所含的离子能生成弱电解质,那么,就可以使沉淀溶解。

另外,许多难溶化合物还可以借助适当试剂使之转化为另一种新的沉淀,此过程叫沉淀的转化。例如,用KCl处理Ag2CrO4,可使砖红色的Ag2CrO4转化为白色的AgCL沉淀。因为,在Ag2CrO4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反应式如下:

Ag2CrO4≒2Ag++CrO42-

当加KCl溶液时,由于AgCL的溶解度比Ag2CrO4的溶解度小,溶液中的Ag+离子和Cl-离子浓度的乘积超过了AgCL的溶度积,于是沉淀析出。由于AgCL沉淀的析出,使溶液中的Ag+离子的浓度降低,此时溶液对于Ag2CrO4来说是不饱和溶液,因而固体Ag2CrO4开始溶解,它的溶解,使溶液中Ag+离子的浓度增加,促使AgCL沉淀不断析出。当有足量的KCl溶液存在时,就可使Ag2CrO4全部转化为AgCL,转化过程如下:

溶解范文篇3

关键词: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故障判断

随着变压器运行时间的延长,变压器可能产生初期故障,油中某些可燃性气体则是内部故障的先兆,这些可燃气体可降低变压器油的闪点,从而引起早期故障。

变压器油和纤维绝缘材料在运行中受到水分、氧气、热量以及铜和铁等材料催化作用的影响而老化和分解,产生的气体大部分溶于油中,但产生气体的速率是相当缓慢的。当变压器内部存在初期故障或形成新的故障条件时,其产气速率和产气量则十分明显,绝大多数的初期缺陷都会出现早期迹象,因此,对变压器产生气体进行适当分析即能检测出故障。

1、变压器油中的气体类别

气相色谱法正是对变压器油中可燃性气体进行分析的最切实可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从油中脱气和测量两个过程。矿物油是由大约2871种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的,通常只鉴别绝缘油中的氢气(H2)、氧气(O2)、氮气(N2)、甲烷(CH4)、一氧化碳(CO)、乙烷(C2H6)、二氧化碳(CO2)、乙烯(C2H4)、乙炔(C2H2)9种气体,将这些气体从油中脱出并经分析,证明它们的存在及含量,即可反映出产生这些气体的故障类型和严重程度。油在正常老化过程产生的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油绝缘中存在局部放电时(如油中气泡击穿),油裂解产生的气体主要是氢气(H2)和甲烷(CH4)。在故障温度高于正常运行温度不多时,产生的气体主要是甲烷(CH4),随故障温度的升高,乙烯(C2H2)和乙烷(C2H6)逐渐成为主要物征气体;当温度高于1000℃时(如在电弧弧道温度300℃以上),油裂解产生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乙炔(C2H2),如果故障涉及到固体绝缘材料时,会产生较多的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

2、如何判断电气设备的故障性质

运用五种特征气体的三对比值判断电气设备的故障性质:

(1)C2H2/C2H4≤0.10.1<CH4/H2<1

C2H4/C2H6<1时,属变压器已正常老化。

(2)C2H2/C2H4≤0.1CH4/H2<0.1

0.1<C2H4/C2H6<1时,属低能量密度的局部放电,是含气空腔中的放电,这种空腔是由于不完全浸渍、气体饱和或高湿度等原因造成的。

(3)0.1<C2H2/C2H4<1CH4/H2<0.1

0.1<C2H4/C2H6<1时,属高能量密度的局部放电(除含气空腔的放电),导致固体绝缘的放电痕迹。

(4)1<C2H2/C2H4<30.1<CH4/H2<1

C2H4/C2H6>3时,有工频续流的放电、线圈、线饼、线匝之间或线圈对地之间油的电弧击穿。

(5)C2H2/C2H4≈30.1<CH4/H2<1

C2H4/C2H6≈3时,属低能量的放电,随着火花放电强度的增长,特征气体的比值逐渐增加到3,故障可能是悬浮电位体的连续火花放电或固体材料之间油的击穿。

(6)C2H2/C2H4≤0.10.1<CH4/H2<1

1<C2H4/C2H6<3时,属低于150℃的热故障,气体主要来自固体绝缘材料的分解,通常是包有绝缘层的导线过热。

(7)C2H2/C2H4≤0.11<CH4/H2<3

C2H4/C2H6<1时,属300℃以下的低温热故障。

(8)C2H2/C2H4≤0.11<CH4/H2<3

1<C2H4/C2H6<3时,属300~700℃的中温热故障。

(9)C2H2/C2H4≤0.11<CH4/H2<3

C2H4/C2H6>3时,属高于700℃的高温热故障。

造成(7)、(8)、(9)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磁通集中引起的铁芯局部过热,在实际中出现没有包括的比值组合,可能是过热和放电同时存在或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切换开关油室渗漏。

3、发生内部故障时的处理

(1)取油样观察,有无悬浮颗粒,有无芳香气味等外观检查和油中溶解气体的色谱分析。

(2)考察故障的发展趋势,也就是故障点(如果存在的话)的产气速率是与故障消耗能量大小,故障部位,故障点的温度等情况有关。

溶解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

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离子平衡内容,也是高考常见考点之一,在课程教学中已经引入了化学平衡常数,但是教学难度较大。下面分析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常见问题。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常数

沉淀溶解平衡知识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影响因素和溶解度常数,影响因素涵盖内因和外因,外因是重点考察的项目[1],包括了温度、浓度、外界相关离子的影响。溶度积常数方面,内容主要是对比Ksp和Qc大小,分析溶解度与溶度积关系。假设存在难溶物AmBn(s),溶液存在溶解平衡,表达为:AmBn(s)↔mAn++nBm-,并且在一定温度下cm(An+)•cn(Bm-)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溶度积常数,采用Ksp表示,并且Ksp=cm(An+)•cn(Bm-)。Ksp值与沉淀本身的性质、浓度有关[2]。比较Ksp值与离子积的关系能够判断沉淀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离子积大于Ksp值,沉淀就会析出直至达到新的平衡;Ksp值与离子积相等,就认为大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Ksp值大于离子积,沉淀溶解没有达到饱和。

2.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常见题型解析

2.1利用溶度积判断沉淀的转化。沉淀的溶度积常数直接反映了溶解能力,对于同种类型的沉淀而言,溶度积值越高,溶解能够越差,越容易转化为沉淀。题目1:一直氯化银的溶度积常数为1.56×10-10,溴化银溶度积常数为7.7×10-13,铬酸银溶度积常数为9.0×10-12。溶液中氯离子、溴离子和铬酸根离子浓度均为0.010mol/L,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银融合,浓度为0.010mol/L,要求分析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解析:这个题目主要考察溶度积常数,可以根据溶度积常数计算沉淀析出时的银离子浓度。氯化银饱和时,根据溶度积常数计算,得到c(Ag+)1=1.56×10-10/1×10-2=1.56×10-8mol/L,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溴化银和铬酸银沉淀生成时的银离子浓度,分别为7.7×10-11mol/L、3.0×10-5mol/L。对比这三个银离子浓度,可以看到首先析出的沉淀是溴化银,其次是氯化银,最后是铬酸银。2.2沉淀转化问题。题目2:将浓度为0.1mol/L的硝酸银融合和氯化钠融合混合,得到浊液a,过滤得到滤液b和沉淀c。向滤液b中加入0.1mol/L的碘化钾溶液,出现浑浊。向沉淀C中滴加0.1mol/L的碘化钾溶液,沉淀转化为黄色。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A.在浊液a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Cl(s)↔Ag(aq)+Cl-(aq)B.滤液b中不含有银离子C.沉淀颜色变化,说明氯化银转化为碘化银D.证明了与氯化银相比,碘化银更难溶解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到硝酸银与氯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的白色沉淀为氯化银,滤液b则是硝酸钠溶液,虽然氯化银溶解难度大,但是在仍然会有部分溶解,因此滤液b中会含有少量的银离子。碘化钾的加入,生成率碘化银,这也说明了碘化银溶解度很小,因此选项B说法是错误的。2.3沉淀溶解平衡图像问题。沉淀溶解平衡图像问题考察学生整合化学信息能力,通过实验图形、图表的观察来分析题目,这类题目陌生性较大。题目3:在一定温度下,三种碳酸盐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见图1所示,已知pM=-lgc(M),p(碳酸根)=-lgc(碳酸根),分析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A碳酸镁、碳酸钙、碳酸锰的溶度积依次增大Ba点表示碳酸锰饱和溶液,而且锰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浓度相同Cb点表示碳酸钙饱和溶液,并且钙离子浓度小于碳酸根浓度Dc点表示碳酸镁不饱和溶液,并且锰离子浓度小于碳酸根浓度解析:从题目信息中可以看到,p(CO32-)浓度越大,碳酸根离子浓度越小,依照溶度积常数公式,因此选项A说法是错误的。图像中点a表示碳酸锰的饱和融合,a在对角线上,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到锰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浓度相同,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B点表示碳酸钙饱和溶液,根据图可以看到p(CO32-)大于pM,因此钙离子浓度大于碳酸根浓度,因此选项C说法错误。C点表示碳酸镁不饱和溶液,根据图中可以看到p(Mg2+)>p(CO32-),因此锰离子浓度小于碳酸根浓度,选项D说法正确。结语综上所述,文章主要分析了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常见题型解析,沉淀的溶解平衡是高考新增考点,地位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提高教学的新颖性,同时开展定量和定性教学,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特点和溶度积常数规则。

参考文献

[1]叶兰峰,张礼聪,陈圣君.让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形象”起来——以苏教版“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3):22-24.

溶解范文篇5

师:首先我来给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同时分别投入两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比另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师:怎样使溶解较慢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起来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二、讲授新课

师:我还是用这样的一粒高锰酸钾,放在这么多的水中,怎样使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起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把它研成粉末。

生[,2]:把高锰酸钾放到热水里。

师:同学们想出了两种加快溶解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首先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老师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用热水是否可以加快溶解。

现在,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生:在一个烧杯中倒入冷水,另一个烧杯中倒入热水。

师:应该倒多少?(倒同样多)

应取什么样的高锰酸钾?(同样大小的)

怎样投入水中?(同时投入)

看到了什么现象?(热水中的高锰酸钾比冷水中的溶解得快)

这说明什么?(说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师:刚才老师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出示投影片〕实验中涉及到这么多的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表格略)

生:水量、高锰酸钾的数量、高锰酸钾的颗粒大小、投入高锰酸钾的时间是相同的,水温不同。

师:我们可以通过表格看出,这组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条件完全相同。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看出这个不同条件对实验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或比较实验。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看过老师做的实验,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一做这组实验?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实验台上的仪器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哪些条件相同,哪个条件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板画简笔画。)

师: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同学们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了用热水真的可以加快溶解。那么我们想出的第二个方法“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我们还是要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讨论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师:〔出示投影片〕(填充表格)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么多的同学实验成功了,都希望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指定一位同学把实验结果拿到讲台前。)

生:我把一粒高锰酸钾弄碎,再往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里倒入水,水的温度和多少是相同的。然后,同时把高锰酸钾分别投入水中。结果,粉末状的高锰酸钾比颗粒状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师:这说明了什么?(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除了“用热水”“研成粉末”这两种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想出方法后,小组讨论应该怎样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你们想出的方法对不对。(学生小组讨论,分组实验。)

生:(汇报实验结果)我想出的方法是搅拌。我是这样实验的:先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再取两粒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同时投入烧杯中,用一支玻璃棒在其中一个烧杯中搅拌,我看到经过搅拌的高锰酸钾比不搅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这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要研究的问题——怎样加快溶解,想出了3种方法,并利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根据实验现象的对比进行分析、概括,最后得出结论,知道了搅拌、用热水和研成粉末这3种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三、巩固练习

师:咱们在自然课上学习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下面我就考考大家。〔出示投影片〕这是一烧杯水和一块方糖,想一想怎样使这块方糖溶解得最快。想好的同学马上做实验。

生:(实验后汇报结果)我先把方糖研成粉末,倒入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倒入热水,最后用小棒搅拌。

师:这位同学用3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使方糖很快地在水中溶解了。

谁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这个知识?

生[,1]:盐、味精在炒菜时,被加热、搅拌,加快了它们的溶解速度。

生[,2]:妈妈冲洗衣粉时,总是拿温水冲,并不停地用手搅拌。这是为了加快洗衣粉的溶解速度。

四、课后思考

师:老师也有一个生活小常识要告诉大家:在奶粉中拌入糖后再冲入热水,可加快奶粉的溶解速度。这是为什么?请大家回去思考。〔教学设计思路〕

有关“怎样加快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但是在自然教材中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其目的就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用搅拌、加热水、研成粉末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而是以认知这些知识的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学生在高年段学习自然课以及将来进行科学研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溶解快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感性经验较多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不再去观察,而是启发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归纳,形成假设;再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验证时首先根据假设的规律推想在某种条件下搅拌、用热水、研成粉末可能发生的现象;然后根据上述推想设计实验。在本课中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

在验证学生提出的假设过程中,具体采用的方法是一导、二扶、三放。

一导。就是教师具体指导。首先证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这一假设时,教师先做一次演示实验,但只正确操作实验并不说明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老师是怎样做的,从观察中找出相同和不同的条件。同时教师利用投影片出示相同和不同条件,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这个实验。其目的是:1.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2.加强学生对对比实验的掌握。3.根据学生实验的情况,教师进行反馈,了解学生对对比实验掌握得如何。4.教给学生一种用对比实验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二扶。在验证“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实验中教师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方法。在这个实验中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实验方法,而是在完成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与实验方法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半独立地进行这组实验。这个实验完成的难度要比第一个实验大一些,在培养学生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方面前进了一步。在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的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溶解范文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学生间的议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大约5min实验结束]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师:对。加热是操作方法,升高温度是加热的结果。升高温度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给硝酸铵饱和溶液加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好。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实验说明,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以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饱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掉,或者使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教师边讲边板书如下内容]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实验证明,各种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硝酸铵、食盐等,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溶剂)下,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种固体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要用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必须规定哪些条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甲: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师:他回答得是否准确?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写在胶片上的下列练习题]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教师提问以上各题,学生都能指出1~3题中的错误。特别是第(3)题。学生认为,既然某物质全部溶解于100g水中,没有剩余的固体物质,溶液就不是饱和状态。所以,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不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溶解范文篇7

2.溶解度的概念

3.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

学情分析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

教学手段

(专业教室)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

课后记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什么是溶液?

2.列举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回答复习巩固知识

导入【活动与探究】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分组探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

一、饱和溶液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分组讨论,共同研究结合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分组讨论,创设讨论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溶解度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活动与探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讲解】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分组讨论,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解度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为例,讲解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解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动手练习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创设情境出示一瓶汽水,提出下列问题:

1.打开汽水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3.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固体的溶解度

3.气体的溶解度学生总结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1、课本41页5、6、7题

溶解范文篇8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

课题:溶解度

溶质溶剂溶液状态温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填表]20。C时

溶解度(克)<0.010.01~11~10>10

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练习]1.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种类C.溶液的多少D.温度的高低

2.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A.浓溶液B.稀溶液C.饱和溶液D.不饱和溶液

3.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时,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

溶解范文篇9

测定易溶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需要测定水的体积和被水溶解的气体的体积。在集气瓶中集满易溶解的气体(如氨、氯化氢等),定量地向密闭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由于气体溶解后形成负压,使正庚烷倒吸入集气瓶中形成喷泉,被吸入装置内的正庚烷的体积就是溶解于水的气体的体积。本设计以氨气溶解度的测定为例。

二、实验步骤

1.检验装置气密性:按照图1所示组装仪器,挤压胶头滴管,碱式滴定管内的水面上升,一段时间后如果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完好。图12.在单球短管中加入少量生石灰,用带有导管和T形管的橡胶塞塞紧管口,在T形管的上端用橡胶管连接1mL注射器(注意:注射器中要事先吸入少量水),在T形管的下端连接集气管(在管口塞一团棉花),并将上述装置固定在操作台上。3.胶头滴管中吸入少量浓氨水,插入单球短管的支管中(胶头滴管和支管之间用橡胶管密封连接)。逐滴加入浓氨水,产生的氨直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在集气管中,在集气管的管口处检验氨。4.待集气管中收集满氨后,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胶塞塞紧管口,尖嘴导管的下端用橡胶管连接25mL碱式滴定管。在碱式滴定管中事先盛有一定量的正庚烷,在正庚烷液面上加人少量滴有酚酞溶液的水,同时要准确读出液面的刻度值L0。继续滴加少量浓氨水,生成的氨通过尖嘴导管将其中的空气排出,逸出的氨会使正庚烷液面上的水变红。此时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用1mL注射器向集气管中慢慢滴入0.05mL水,氨立即发生溶解,同时正庚烷会被倒吸入集气管中。再读出碱式滴定管内液面的刻度值L1,溶解在水中的氨的体积V(NH3)1=L0-L1。再重复以上操作两次,记录碱式滴定管内液面的刻度值,并计算出溶解的氨的体积。5.取以上3次实验中被0.05mL水溶解的氨的体积的平均值,作为常温常压下0.05mL水可溶解的氨气的体积,即可计算出氨在该温度和压强的溶解度。

三、注意事项

1.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装置气密性良好,保证不漏气。2.实验过程中要调整碱式滴定管的位置,使集气管内的液面和滴定管内的液面相平,以保证两侧气体的压强相同,即为当时的外界大气压。3.实验后所得的碱性废液须经处理后再排放,正庚烷要进行回收利用处理。

四、实验分析

溶解范文篇10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0.01110S(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B、难溶C、微溶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

三、复习小结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