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2:22:25

人工肝范文篇1

技术条件及方法的限制,加上肝脏功能十分复杂,早期解毒为主的人工肝装置及方

法难以有效地代偿肝功能、提高成活率。以后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特别是随着

以培养肝细胞为材料的新型生物人工肝的日臻成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终于有

望成为肝衰竭理想的辅助支持治疗手段[1],为患者等待肝移植或通过肝再生而

自然恢复争取时间、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可能为重型肝炎救治这一临床难题的解决

开辟新的途径。

现就常用ALSS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一、物理型人工肝

早期以解毒功能为主的ALSS大多属物理型,如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等。

用树脂、活性炭等材料进行血液灌流,可有效吸附肝衰竭患者血液中的毒性物

质,是早期人工肝支持的常用方法。但由于这些吸附材料与血液生物相容性较差,

临床应用副反应大。晚近采用活性炭微囊化技术、改用血浆灌流等,避免了活性炭

与血细胞直接接触,从而减少了不良反应。但由于吸附材料本身选择性较差,在去

除患者体内毒性物质的同时,也吸附了一些机体有用的物质,故虽可显著改善重型

肝炎等肝衰竭患者的肝性脑病,但病死率并未明显下降[2]。目前主要利用其解

毒尤其是吸附胆红素的作用与其它人工肝联合使用或用于治疗病情较轻的重型肝炎

国外最近推出一种新型吸附剂型血液治疗系统(Biologic-DT),采用精制粉末

炭、阳离子交换剂、大分子溶剂等组成混合悬液状吸附剂,具有较强的毒物吸附作

用,能有效地治疗药物中毒引起的肝功能衰竭[3]。据悉,国内有单位引进该系

统治疗个例重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使用目前通用的聚丙烯腈膜进行血液透析,能有效地去除尿素、肌苷及无机磷

酸盐等小分子物质,但对中、大分子物质清除率较低,故仅用于肝衰竭同时伴肾功

能衰竭的治疗。新近采用新型膜材料三醋酸纤维膜(CT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醋(PMM

A)膜制成空心纤维血液透析滤过器,其效率为聚丙烯腈膜的3倍,能使暴发性肝炎

患者意识恢复率达到90%,半数以上病例存活[4]。

二、中间型人工肝

该型人工肝是介于物理与生物型之间的一类中间型装置,包括血浆置换、交换

输血及整体洗涤等,其中以血浆置换最为常用。该疗法可去除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大

分子物质(如内毒素)及中、小分子物质,并补充蛋白、调理素及凝血因子等多种生

物活性物质。90年代初Sugihara等[5]曾报道,血浆置换法治疗15例急性肝衰竭

9例成活,成活率达60%。但以后日本学者报道血浆置换治疗百余例重症肝炎的成

活率仅有21%~24%,提示单独应用疗效并不十分理想。随后国外又有人将血浆置

换疗法与新型膜材料透析滤过相结合,使10例重症肝炎全部存活。表明血浆置换与

物理型人工肝方法的优化组合可显示出更好的效果。

1992年天津市传染病医院采用血浆置换及血液滤过治疗9例急性、亚急性重型

肝炎,6例获得成功(成活率66.7%)。最近浙江医科大学采用血浆置换或联合活性

炭吸附等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治愈率进

一步提高到71.4%(对照组仅为20.0%),慢性重型肝炎的治愈率较对照组(5.6%)

提高近40个百分点[6,7]。引起国内肝病界的极大关注。

血浆置换是较为成熟的肝脏替代疗法,但需消耗大量新鲜冷冻血浆,易发生人

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肝炎病毒的经血传播,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置换过

程中同时去除了患者机体内有益的物质。

三、生物型人工肝

生物型人工肝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型ALSS,是将肝细胞悬液、培养肝细胞等

与生物合成材料相结合组装成某种形式的ALSS,它不仅具有肝特异性的解毒功能,

而且具有更高的效能,如参与三大物质代谢、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可清除毒性物质

、能分泌具有促进肝细胞生长活性的物质等[8]。

目前,早期的生物人工肝装置如交叉循环、肝灌流等,由于疗效不肯定、副反

应大、操作复杂等原因,已被逐渐放弃。以培养肝细胞为基础的体外生物型人工肝

支持系统(BLSS)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该系统是将培养肝细胞置于体外循环装置,

即生物反应器中,患者血液/血浆流过生物反应器时,通过半透膜或直接接触与培

养肝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从而起到理想的人工肝支持作用[9]。

肝细胞是生物型人工肝的核心部分,目前国外使用最多的是猪肝细胞[10],

动物实验及个例临床研究均未见明显的副反应,其原因可能系暴发性肝衰竭患者免

疫功能低下,不易引起明显的免疫反应。由于存在着种属差异,加上有时暴发性肝

衰竭患者血清对培养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可使其很快失去活性,使用动物肝细胞的支

持作用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建议在临床研究及应用中最好使用同种肝细胞。成

人肝在国外仅用作肝移植的供体,由手术过程获得的人肝细胞虽经分离培养证实可

以用于生物型人工肝,但其数量及质量显然有限。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肝细胞培养时均存在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存活时间及产量有

限、难以传代等缺点,而一些肝肿瘤细胞株恰可弥补上述不足,且来源广泛,培养

后能迅速达到人工肝支持所需的数量标准,并且具有正常肝细胞的某些功能。如H

epG2细胞株不仅可替代肝细跑的代谢解毒功能,而且有在患者血浆中存活并生长的

特性,被认为是较理想的肝细胞替代物。C3A细胞株具有良好的肝细胞特异功能,

如分泌白蛋白,参与尿素、糖原合成等。将其用于4例伴Ⅲ~Ⅳ度肝性脑病的暴发

性肝衰竭患者的人工肝支持,结果患者脑病症状得到改善,其中,1例存活[11]

。但由于肿瘤来源肝细胞株的特异性功能常与肝组织不同,有的肝细胞株系病毒感

染转化而成,有的则可使实验动物发生癌变。故一般不主张将肝细胞瘤细胞株用于

生物人工肝,据悉美国已限制使用C3A细胞株。

新分离的肝细胞在悬液中由于缺乏立体支架而难以维持其活性及功能,临床试

用仅能短时间改变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肝脏功能。单层培养肝细胞在细胞的生物活性

、增殖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肝细胞悬液,直接培养于肝衰竭患者的血浆中,可使患

者血浆中的氨基酸紊乱得到纠正。但缺点是单位面积细胞数较少,且不便随意取出

。采用微载体培养肝细胞,不仅能明显增加培养肝细胞的数量,而且能通过提供立

体支撑作用维持肝细胞良好的形态特征,保持蛋白合成和胆红素代谢功能1个月以

上[12]。在肝细胞分离后采用抑制肝细胞单层贴壁方法,可促进其相互聚集成多

细胞球形体,该培养系统中肝细胞立体排列,能较好地维持形态并产生相互作用。

球形聚集肝细胞与微载体肝细胞均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有明显的分化增殖能力,

能长期(50天)维持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尤其具有取用方便的优点,因此是生物人工

肝系统理想的细胞培养方法[13]。

除此之外,近年来空心纤维培养技术也被应用于肝细胞培养系统,即在数百根

中空纤维的外侧空间播种肝细胞,中空纤维内灌流培养液,通过多孔质的中空纤维

补充营养及氧分,以维持肝细胞生存。该方法同样实现了肝细胞高密度、长期高活

性培养,且实用性更强[14]。尽管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肝细胞分离、高密度培养

以及生物反应器等BLSS的关键技术已得到初步的解决,临床应用救治数例暴发性肝

衰竭患者取得了成功,但迄今尚无单独应用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报道。最近,我们

用培养人肝细胞、中空纤维反应器等构建了BLSS,体外探索其治疗重型肝炎的可能

性时发现,该系统具有补充蛋白、降低黄疸和改善氨基酸紊乱等功能,提示临床应

用能够起到代偿患者肝功能的作用。

四、混合型生物人工肝

生物人工肝问世不久,很快发现它虽能较好地替代肝脏的解毒与生物合成功能

,但肝衰竭患者体内积累的大量代谢产物及毒性物质难以在有限的交换中由培养肝

细胞解毒,反过来还可能对培养肝细胞的存活及生物学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将早期

偏重于解毒作用的人工肝支持方法与之相结合,组成混合型(或杂交型)生物人工肝

,可使人工肝的生物合成转化功能及解毒作用更加完善[15]。迄今,已有将血液

透析滤过、血浆交换、活性炭吸附等方法与生物型人工肝相结合的研究报道。其中

,由血浆分离器、活性炭、肝细胞生物反应器等组成的混合型BLSS,设计较为合理

,效果也更为理想。

Demetriou等[16]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10例严重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支

持治疗,结果7例患者顺利等到了肝移植,1例完全恢复,并于6个月后实施了选择

性肝移植,存活率达到80%。另2例患者虽因并发败血症、多器官衰竭和可卡因试

验阳性未能实行肝移植手术而死亡,但其存活时间也分别延长了3和4周。Watanab

e等[17]对三组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支持,结果显示:Ⅰ组等待紧急肝移植的

暴发性肝衰竭患者18例,16例经支持治疗神经系统症状均好转,中心静脉压降低,

脑灌注压增高,血氨下降,肝移植成功,另有1例自然恢复;Ⅱ组等待再次肝移植

的暴发性肝衰竭患者3例取得类似的成功;Ⅲ组10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经支持症

状改善,但8例因并发多器官衰竭和败血症,未能进行肝移植而死亡,另2例恢复并

择期实施了肝移植。

如上所述,人工肝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新一代混合型BLSS已成为人工

肝的发展方向,其作为肝移植可靠的过渡支持手段也被愈来愈多的临床资料所证明

。能否逐渐替代肝移植,使肝衰竭患者自然恢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理论上讲,

只要能进一步解决肝细胞的来源数量、培养细胞的活性保存以及生物反应器强化设

计等问题,BLSS就有可能为肝衰竭患者的肝再生提供最大的希望[18]。

现阶段我国人工肝研究大多仍处在中间型ALSS的研究阶段,新型生物人工肝的

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欧美国家临床资料中的暴发性肝衰竭与我国重型肝炎在病因

上有较大差别,故生物人工肝能否成为重型肝炎可靠的支持治疗手段成为我们关注

的重要问题,所幸我们的课题已被列入围家“九五”攻关计划,相关的实验研究取

得了较大进展,临床试用曾使2例重型肝炎(中、晚期)患者的肝性脑病、肝功能状

况及肝衰指标得到明显的改现,遗憾的是终因继发感染而未能治愈,但患者的存活

时间均延长近两周。欲使患者通过肝再生而恢复,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BismuthH,FigueiroJ,SamuelD.Whatshouldweexpectfromabioarti

ficialliverinfulminanthepaticfailure?ArtifOrgans,1998,22:26-31.

2NybergSL,PeshwaMV,PaymeWD,etal.Evolutionofthebioartificial

liver:theneedforrandomizedclinicaltrials.AmJSurg,1993,166:512-52

1.

3AshSR,BlakeDE,CarrDJ,etal.Clinicaleffectsofsorbentsuspensi

ondialysissystemintreatmentofhepaticcoma(theBiologic-DT).IntJ

ArtifOrgans,1992,15:151-161.

4YoshibaM,SekiyamaK,IwamuraY,etal.Developmentofreliableartif

icialliversuport(ALS)-plasmaexchangeincombinationwithhemodiafil

trationusinghigh-performancemembranes.DigDisSci,1993,38:469-476.

5大岛宣雄.肝功能替代疗法.日本医学介绍.1993,14:387-389.

6袁桂玉,曹武奎,张万增,等.血液净化在治疗重症肝炎的应用.中华内科杂

志,1992,31:169-170.

7李兰娟,黄建荣,陈江华,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中华肝脏杂志,1997,5:202-203.

8CaoS,EsquivelCO,KeeffeEB,Newapproachestosupportingthefaili

ngliver.AnnuRevMed,1998,49:85-94.

9DixitV,GitnickG.Artificialliversupport:stateoftheart.Scand

JGastroenterol,1996,31suppl220:101-114.

10CornoV,DoniniA,VianelloV,etal.Bioartificialliverbasedonpo

rcinehepatocyte:invitrofunctionalassessment.TransplantProc,1998,30

:2469-2470.

11KellyJH,SussmanNL.TheHepaticextracorporealliverassistdevic

einthetreatmentoffulminanthepaticfailure.AsiaTrans,1994,40:83-

85.

12KinoY,SawaM,KasaiS,etal.Multiporouscellulosemicrocarrierfo

rthedevelopmentofahybridartificialliverusingisolatedhepatocyt

es.JSurgRes,1998,79:71-76.

13IjinaH,NakazawaK,MizumotoH,etal.Formationofasphericalmult

icellularaggregate(spheroid)ofanimalcellsintheporesofpolyureth

anefoamasacellculturesubstratumanditsapplicationtoahybrida

rtificialliver.JBiomaterSciPolymEd,1998,9:765-778.

14GerlachJC.Long-termlivercellculturesinbioreactorsandpossi

bleapplicationforliversupport.CellBiolToxicol,1997,13:349-355.

15Gerlach,J.Specialissue:hybridliversupport.IntJArtifOrgans,1

996,1:1-2.

16DemetriouAA,RozgaJ,PodestaL,etal.Earlyclinicalexperiencewi

thahybridbioartificialliver.ScandJGastroenterol,1995,30(suppl208

):111-117.

17WatanabeFD,MullonCJP,HewittWR,etal.Clinicalexperiencewitha

bioartificialliverinthetreatmentofsevereliverfailure.AphaseI

clinicaltrial.AnnSurg,1997,225:484-494.

人工肝范文篇2

[关键词]人工肝;临床应用;护理

肝脏是人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重要脏器之一。重型肝炎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目前进行的内科综合治疗的疗效不理想,人工肝支持治疗成为治疗重型肝炎的重要的手段,它可以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清除体内毒素,改善机体内环境,有利于肝细胞再生、肝功能的恢复[1],为患者的内科综合治疗及康复奠定了基础。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是由血浆置换、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及胆红素吸附等组成,是目前肝病治疗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有望成为重型肝炎及肝脏功能衰竭最重要和常用的治疗方法。我院从2000年8月运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从2000年8月起我院成功地为130例患者施行了301次人工肝支持治疗,其中单纯血浆置换245次、血液滤过13次、血液透析14次、血液灌流术5次,血浆置换+血液灌流13次,血液透析+血液灌流11次。其中男108例,女22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5.3岁。

1.2治疗方法与结果入院后按重型肝炎给予综合治疗、护理,同时用ALSS治疗。应用日本产KM-8800型血浆置换仪、日本产DBB-26型血液透析机或美国产百特血液透析机等。根据病情分别选择单纯血浆置换、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或者血浆置换+灌流、或血液透析+灌流,130例重肝病人均顺利完成治疗,病情得以迅速暂时(有的是长期)的缓解,食欲增加、乏力减轻、精神好转。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人工肝支持治疗是一项危重状态下的特殊治疗,患者及家属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手术失败或术中意外,严重时心烦焦虑、失眠,加之费用昂贵,必要时需做多次,病人及家属对其疗效、安全性多持有怀疑态度,加之重型肝炎病人病情较重,易有恐惧、悲观等多种不良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劝解,向家属或患者讲清人工肝支持治疗的必要性、治疗方法及大概手术过程、术中配合、可能有的不适及我们的应对措施等,让病人心中有数,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理解及配合,使其有一个平静的心态接受治疗,以保证术前休息及并作好相关准备。

2.1.2术前准备(1)详细了解病人基本资料,如病情、诊断、药物过敏史;(2)因治疗时间长,术中不适宜活动,要嘱患者排空大小便;(3)详查病人血管状态,人工肝支持治疗依赖通畅稳定的体外血液循环,体外循环顺畅治疗就顺利,否则会延误治疗甚至使治疗中断。治疗前要仔细查看外周血管情况,选好作为血液出路的桡动脉或足背动脉及作为血液回路的周围大静脉,用内瘘穿刺针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直接动静脉穿刺,尽量避免反复穿刺以免形成血肿。(4)检查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2.2术中护理

2.2.1各项操作要求循序渐进首先要求打开设备电源、进行管路安装检查。以血浆置换为例,抗过敏药物必须在异体血浆进入前10~20min应用,以免第一袋血浆过敏而药物尚未发挥作用。每个患者对体外循环的适应性差别很大,加之血管情况、治疗方法、设备运行等不同,人工肝治疗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以稳步进行、循序渐进为原则。如有时患者血流较慢,但循环10~20min后血流即可逐渐达到要求的标准,不可匆忙另行穿刺,以免给患者带来痛苦、引起紧张甚至影响下次治疗。在操作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熟练、灵活处理问题,沉着冷静,给患者以安全信赖感。

2.2.2密切观察(1)病人的观察:严密监测BP、P、R、SpO2,每15~20min记录一次,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胸闷、气急、出冷汗、脉细速等表现。注意观察有无寒战、出血、唇麻、手足麻木、荨麻疹等,针对原因给予及时处理。(2)机器工作状态观察:如报警应及时排除。先关声音,以免造成病人的紧张,再查找原因,给予排除。如出现出血不良,立即减速,另行穿刺,不得已停机时间不可太长,密切观察引血速度、静脉压、动脉压、TMP的变化。(3)治疗结束留取标本作生化检查,了解术前术后肝功能等及凝血功能情况。(4)准确及时记录病情及其变化、处理情况,以有利于医师准确、客观的判断病情,了解治疗过程,判断预后,也能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并与病区护士详细交接病人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维持用药的药物用法及穿刺部位的压迫和有无出血及血肿。

2.3术后观察

2.3.1严防术后出血、血肿和感染病人凝血功能差,穿刺处分别予以创可贴、无菌纱布卷加压包扎1h左右,拆除加压胶布时要轻压纱布卷,观察10min后再完全拆除。

2.3.2加强病情观察由于重肝患者病情重,ALSS治疗后应加强病情观察,注意出血倾向的发生,观察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感染等的发生。ALSS治疗在清除病人体内有害物质的同时,也使机体内部分有益物质被清除,如血浆置换时输入大量血浆,易诱发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高钾血症、低钙血症或肝性脑病等。少数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其原因可能是过敏、感染、药物等,呃逆原因可能与激素应用、过敏、紧张等因素有关,还可能皮疹、局部出血等,因此治疗室护士跟病区护士作好交接班,认真交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心中有数。

3讨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它摆脱了肝炎的护理常规性,更新了护理知识,涉及多方面的学科,如内科、危重病学、细胞学、血液净化技术、心理学、伦理学,护理工作要求高、难度大[2]。在治疗中,护士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娴熟的操作技巧、严谨的工作态度、极

强的责任心,同时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认真准确地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密切观察、精心护理,才能保证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学会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人工肝范文篇3

[关键词]人工肝;临床应用;护理

肝脏是人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重要脏器之一。重型肝炎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目前进行的内科综合治疗的疗效不理想,人工肝支持治疗成为治疗重型肝炎的重要的手段,它可以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清除体内毒素,改善机体内环境,有利于肝细胞再生、肝功能的恢复[1],为患者的内科综合治疗及康复奠定了基础。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是由血浆置换、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及胆红素吸附等组成,是目前肝病治疗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有望成为重型肝炎及肝脏功能衰竭最重要和常用的治疗方法。我院从2000年8月运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从2000年8月起我院成功地为130例患者施行了301次人工肝支持治疗,其中单纯血浆置换245次、血液滤过13次、血液透析14次、血液灌流术5次,血浆置换+血液灌流13次,血液透析+血液灌流11次。其中男108例,女22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5.3岁。

1.2治疗方法与结果入院后按重型肝炎给予综合治疗、护理,同时用ALSS治疗。应用日本产KM-8800型血浆置换仪、日本产DBB-26型血液透析机或美国产百特血液透析机等。根据病情分别选择单纯血浆置换、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或者血浆置换+灌流、或血液透析+灌流,130例重肝病人均顺利完成治疗,病情得以迅速暂时(有的是长期)的缓解,食欲增加、乏力减轻、精神好转。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人工肝支持治疗是一项危重状态下的特殊治疗,患者及家属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手术失败或术中意外,严重时心烦焦虑、失眠,加之费用昂贵,必要时需做多次,病人及家属对其疗效、安全性多持有怀疑态度,加之重型肝炎病人病情较重,易有恐惧、悲观等多种不良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劝解,向家属或患者讲清人工肝支持治疗的必要性、治疗方法及大概手术过程、术中配合、可能有的不适及我们的应对措施等,让病人心中有数,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理解及配合,使其有一个平静的心态接受治疗,以保证术前休息及并作好相关准备。

2.1.2术前准备(1)详细了解病人基本资料,如病情、诊断、药物过敏史;(2)因治疗时间长,术中不适宜活动,要嘱患者排空大小便;(3)详查病人血管状态,人工肝支持治疗依赖通畅稳定的体外血液循环,体外循环顺畅治疗就顺利,否则会延误治疗甚至使治疗中断。治疗前要仔细查看外周血管情况,选好作为血液出路的桡动脉或足背动脉及作为血液回路的周围大静脉,用内瘘穿刺针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直接动静脉穿刺,尽量避免反复穿刺以免形成血肿。(4)检查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2.2术中护理

2.2.1各项操作要求循序渐进首先要求打开设备电源、进行管路安装检查。以血浆置换为例,抗过敏药物必须在异体血浆进入前10~20min应用,以免第一袋血浆过敏而药物尚未发挥作用。每个患者对体外循环的适应性差别很大,加之血管情况、治疗方法、设备运行等不同,人工肝治疗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以稳步进行、循序渐进为原则。如有时患者血流较慢,但循环10~20min后血流即可逐渐达到要求的标准,不可匆忙另行穿刺,以免给患者带来痛苦、引起紧张甚至影响下次治疗。在操作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熟练、灵活处理问题,沉着冷静,给患者以安全信赖感。

2.2.2密切观察(1)病人的观察:严密监测BP、P、R、SpO2,每15~20min记录一次,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胸闷、气急、出冷汗、脉细速等表现。注意观察有无寒战、出血、唇麻、手足麻木、荨麻疹等,针对原因给予及时处理。(2)机器工作状态观察:如报警应及时排除。先关声音,以免造成病人的紧张,再查找原因,给予排除。如出现出血不良,立即减速,另行穿刺,不得已停机时间不可太长,密切观察引血速度、静脉压、动脉压、TMP的变化。(3)治疗结束留取标本作生化检查,了解术前术后肝功能等及凝血功能情况。(4)准确及时记录病情及其变化、处理情况,以有利于医师准确、客观的判断病情,了解治疗过程,判断预后,也能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并与病区护士详细交接病人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维持用药的药物用法及穿刺部位的压迫和有无出血及血肿。

2.3术后观察

2.3.1严防术后出血、血肿和感染病人凝血功能差,穿刺处分别予以创可贴、无菌纱布卷加压包扎1h左右,拆除加压胶布时要轻压纱布卷,观察10min后再完全拆除。

2.3.2加强病情观察由于重肝患者病情重,ALSS治疗后应加强病情观察,注意出血倾向的发生,观察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感染等的发生。ALSS治疗在清除病人体内有害物质的同时,也使机体内部分有益物质被清除,如血浆置换时输入大量血浆,易诱发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高钾血症、低钙血症或肝性脑病等。少数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其原因可能是过敏、感染、药物等,呃逆原因可能与激素应用、过敏、紧张等因素有关,还可能皮疹、局部出血等,因此治疗室护士跟病区护士作好交接班,认真交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心中有数。

3讨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它摆脱了肝炎的护理常规性,更新了护理知识,涉及多方面的学科,如内科、危重病学、细胞学、血液净化技术、心理学、伦理学,护理工作要求高、难度大[2]。在治疗中,护士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娴熟的操作技巧、严谨的工作态度、极强的责任心,同时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认真准确地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密切观察、精心护理,才能保证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学会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人工肝范文篇4

【关键词】人工肝血浆置换术;重型肝炎;护理

人工肝血浆置换(下称血浆置换)是用人工方法清除血液循环中因肝功能衰竭而产生的有害物质,使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代偿,从而为肝细胞的再生赢得时间,度过危险期以获得康复[1]。它是采用血浆分离器将患者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并弃去,同时代之以新鲜冰冻血浆。本科自2000年4月将血浆置换用于重型肝炎的辅助治疗至今,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0例,男122例,女8例;年龄20~65岁。药物性肝炎4例,急性重型肝炎5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2例,慢性重型肝炎109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效果评价:患者的乏力、纳差、恶心、腹胀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精神好转,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胆红素下降。治愈35例,好转73例,自动出院14例,死亡8例,治愈好转率83.1%。

1.2治疗方法采用门冬氨酸钾镁、甘灵铵、还原型谷胱甘肽、思美太、丹参、促肝细胞生长素及人血白蛋白等支持治疗基础上行血浆置换。血流量60~100ml/min;血浆分离和输入血浆流量30~45ml/min,单次血浆置换量2000~3000ml,间隔时间3~5天,患者行1~3次血浆置换。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物品准备人工肝室紫外线照射1h/d,物表用0.5%84消毒液擦拭,保持房间相对无菌。备2000~3000ml同型血浆,生理盐水、葡萄糖酸钙、异丙嗪、地塞米松等常规用药及急救药品、器械,穿刺针(16号动静脉置管用蝶形留置针)2个,穿刺盘1个。

2.1.2患者准备根据患者及家属文化层次的不同、性格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及家属讲解人工肝相关知识、目的、治疗方法、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处理措施,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的解释,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陌生心理。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仔细查看患者的病情及外周血管情况,判断穿刺难度。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者可以选择静脉置管。

2.2术中护理

2.2.1患者取平卧位,注意保暖。

2.2.2各管路、血浆分离器连接紧密,防止空气进入血液管路。严格无菌操作,穿刺成功后建立血管通路,连接血浆置换仪配套管路,打开流量泵进行血浆置换。

2.2.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持续心电监护,血氧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必要时予以吸氧。

2.2.4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1)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畏寒、发热、荨麻疹、皮肤瘙痒等。治疗时常规静推地塞米松5mg,肌注苯海拉明20mg或异丙嗪25mg。(2)低血压:表现为头昏、心慌、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可减慢血流速度,必要时用升压药。(3)电解质紊乱:低血钙表现为患者口周发麻、出现肌肉痉挛、手足抽搐;低钾、钠,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处理是给予相应的电解质补充。(4)其他:如出血,治疗中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观察滤出血浆的颜色,判断是否溶血。

2.3术后护理

2.3.1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穿刺部位拔针后以食、中、无名指三指垫2~3块纱布压迫30min,轻重以指腹感到血管搏动和皮肤穿刺点无渗血为度。如有渗血再重复压迫,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必要时用沙袋压迫。穿刺侧肢体制动24h。

2.3.2饮食指导:给予优质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软食,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2.3.3加强巡视,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小结人工肝血浆置换术作为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已被相关专家承认和肯定[2]。它降低了重型肝炎的病死率,缩短了疗程,为患者的康复和延长生存期,为肝移植争取了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医护密切配合,加强术前、中、后护理,是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得以顺利进行和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人工肝范文篇5

1.1一般资料

99例均为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其中,男86例,女13例,年龄15-77岁,平均42.5岁。其分类及诊断标准按2000年第10次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标准。其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23例,慢性重型肝炎76例。

1.2方法

1.2.1仪器应用日本产全电脑自动控制PLASAUTO-10型血液净化机及日本产单人用透析装置DBG-02,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其中血浆置换175例次、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11例次,每次血液回路管、血液透析器、血浆分离器等均一次性应用。

1.2.2治疗本组病例中173例次采用外周动一静脉或静一静脉直刺建立血管通路,13例次采用单针双腔导管经股静脉穿刺建立通道,每次血浆置换量为2600-3000ml,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在血浆置换完成后换透析血路管透析器用透析装置进行血液透析滤过,其置换液量为6.4-9.6L。

2护理

2.1心理护理

人工肝是一项病情危重状态下的特殊治疗,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不了解,心理上存在巨大的压力,担心手术失败或术中意外。加之费用昂贵,患者及家属对其疗效、安全性多持有怀疑态度,且重型肝炎患者因病情较重,易有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因此,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工肝治疗的必要性、工作原理、操作过程、术中注意事项及所能达到的效果,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工肝治疗成功的例子。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

2.2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2.2.1低血压低血压是人工肝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并发症,本组186例次中,发生低血压32例次,占17.2%,多发生在治疗开始阶段,为一过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昏、恶心、血压偏低,主要是由于建立体外循环致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护理对策:在治疗开始时血流量不宜过大。约为50ml,然后根据血压及患者的反应逐渐增加至目标流量。有助于减少低血压的发生。术中注意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一旦有血压下降趋势,立即减慢血流速度,取头低足高位,增加回心血量。当上述处理无效时。经静脉血路快速注入生理盐水100-200ml,考虑有效血容量不足时给予一定剂量的血浆或白蛋白。

2.2.2过敏反应异体血浆的输入是人工肝治疗中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J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畏寒、寒战,口唇发麻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本组病例中发生过敏反应23例次,占12.4%;其中过敏性休克2例次。护理对策:正确融化血浆,仔细核对血浆标签上的有效期、血型并检查血浆包装有无破损。术前常规肌肉注射异丙嗪抗过敏,术中常规备用地塞米松,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放慢速度行旁路循环及对症治疗,症状改善后继续完成治疗。对处理无效者应停止血浆置换。

2.2.3低钙血症低血钙系血浆中枸橼酸络合大量钙离子所致,尤其肝功能衰竭时,枸橼酸代谢迟缓更易发生枸橼酸中毒。患者可出现口周、舌、手足麻木及针刺感,因此在血浆置换中,常规每置换血浆1000ml,在回输管路中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ml。本组病例中仍有3例患者出现口周、手足麻木及针刺感,考虑与重症肝炎电解质紊乱有关,增加补钙量后症状缓解。

2.2.4出血重型肝炎患者多有凝血功能障碍。再予肝素抗凝,更易加重出血,本组病例中11例次发生穿刺部位渗血,占5.9%,因此尽量控制肝素用量,必要时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在建立血管通路时,首选表浅动静脉,治疗结束时要注意动静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压迫力度以不影响肢体末梢循环、皮肤无渗血为宜。术后嘱患者穿刺部位肢体勿过度用力,皮下出现瘀血、瘀斑时24h内局部冷敷,24h后湿热敷(50℃)15-20min。再用喜辽妥软膏在瘀斑处外涂轻轻按摩至全部吸收。每天2-3次。3-5d瘀斑可完全吸收。穿刺部位进行深静脉插管时,一定由有经验的医师操作,力争一次穿刺成功。深静脉插管后,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局部渗血,渗血或发生血肿者用冷敷及沙袋压迫。

2.2.5感染人工肝的治疗对象为重型肝炎患者,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为预防感染,治疗前后人工肝室紫外线消毒60min。操作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治疗后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对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要做好皮肤护理,伤口每2-3天换药一次,用3M棉制敷料覆盖,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治疗前后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病例中无严重感染发生。

2.2.6堵管与破膜常见原因是由于肝素用量不足及血流不畅,临床表现为跨膜压急剧上升,严重的堵管会导致破膜发生。护理对策:注意血路管要固定妥当,密切观察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及早发现体外循环凝血信号,及时解除血流不畅的原因。避免因停机时间过长出现堵管,必要时重新穿刺。股静脉留置导管出现血流量不足可将动静脉管交换位置,本组2例次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经过交换动静脉管血流量达到标准,顺利完成治疗。本组发生1例次堵管经给予减慢分离速度、追加肝素用量并用生理盐水进行管路冲洗后完成治疗。

3小结

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的护理工作非常关键,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低血压、过敏反应、低钙血症、出血、感染的预防及处理,确保血流畅通,防止堵管与破膜的发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人工肝范文篇6

1.1一般资料

99例均为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其中,男86例,女13例,年龄15-77岁,平均42.5岁。其分类及诊断标准按2000年第10次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标准。其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23例,慢性重型肝炎76例。

1.2方法

1.2.1仪器应用日本产全电脑自动控制PLASAUTO-10型血液净化机及日本产单人用透析装置DBG-02,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其中血浆置换175例次、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11例次,每次血液回路管、血液透析器、血浆分离器等均一次性应用。

1.2.2治疗本组病例中173例次采用外周动一静脉或静一静脉直刺建立血管通路,13例次采用单针双腔导管经股静脉穿刺建立通道,每次血浆置换量为2600-3000ml,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在血浆置换完成后换透析血路管透析器用透析装置进行血液透析滤过,其置换液量为6.4-9.6L。

2护理

2.1心理护理

人工肝是一项病情危重状态下的特殊治疗,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不了解,心理上存在巨大的压力,担心手术失败或术中意外。加之费用昂贵,患者及家属对其疗效、安全性多持有怀疑态度,且重型肝炎患者因病情较重,易有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因此,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工肝治疗的必要性、工作原理、操作过程、术中注意事项及所能达到的效果,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工肝治疗成功的例子。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

2.2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2.2.1低血压低血压是人工肝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并发症,本组186例次中,发生低血压32例次,占17.2%,多发生在治疗开始阶段,为一过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昏、恶心、血压偏低,主要是由于建立体外循环致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护理对策:在治疗开始时血流量不宜过大。约为50ml,然后根据血压及患者的反应逐渐增加至目标流量。有助于减少低血压的发生。术中注意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一旦有血压下降趋势,立即减慢血流速度,取头低足高位,增加回心血量。当上述处理无效时。经静脉血路快速注入生理盐水100-200ml,考虑有效血容量不足时给予一定剂量的血浆或白蛋白。

2.2.2过敏反应异体血浆的输入是人工肝治疗中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J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畏寒、寒战,口唇发麻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本组病例中发生过敏反应23例次,占12.4%;其中过敏性休克2例次。护理对策:正确融化血浆,仔细核对血浆标签上的有效期、血型并检查血浆包装有无破损。术前常规肌肉注射异丙嗪抗过敏,术中常规备用地塞米松,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放慢速度行旁路循环及对症治疗,症状改善后继续完成治疗。对处理无效者应停止血浆置换。

2.2.3低钙血症低血钙系血浆中枸橼酸络合大量钙离子所致,尤其肝功能衰竭时,枸橼酸代谢迟缓更易发生枸橼酸中毒。患者可出现口周、舌、手足麻木及针刺感,因此在血浆置换中,常规每置换血浆1000ml,在回输管路中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ml。本组病例中仍有3例患者出现口周、手足麻木及针刺感,考虑与重症肝炎电解质紊乱有关,增加补钙量后症状缓解。

2.2.4出血重型肝炎患者多有凝血功能障碍。再予肝素抗凝,更易加重出血,本组病例中11例次发生穿刺部位渗血,占5.9%,因此尽量控制肝素用量,必要时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在建立血管通路时,首选表浅动静脉,治疗结束时要注意动静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压迫力度以不影响肢体末梢循环、皮肤无渗血为宜。术后嘱患者穿刺部位肢体勿过度用力,皮下出现瘀血、瘀斑时24h内局部冷敷,24h后湿热敷(50℃)15-20min。再用喜辽妥软膏在瘀斑处外涂轻轻按摩至全部吸收。每天2-3次。3-5d瘀斑可完全吸收。穿刺部位进行深静脉插管时,一定由有经验的医师操作,力争一次穿刺成功。深静脉插管后,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局部渗血,渗血或发生血肿者用冷敷及沙袋压迫。

2.2.5感染人工肝的治疗对象为重型肝炎患者,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为预防感染,治疗前后人工肝室紫外线消毒60min。操作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治疗后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对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要做好皮肤护理,伤口每2-3天换药一次,用3M棉制敷料覆盖,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治疗前后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病例中无严重感染发生。

2.2.6堵管与破膜常见原因是由于肝素用量不足及血流不畅,临床表现为跨膜压急剧上升,严重的堵管会导致破膜发生。护理对策:注意血路管要固定妥当,密切观察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及早发现体外循环凝血信号,及时解除血流不畅的原因。避免因停机时间过长出现堵管,必要时重新穿刺。股静脉留置导管出现血流量不足可将动静脉管交换位置,本组2例次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经过交换动静脉管血流量达到标准,顺利完成治疗。本组发生1例次堵管经给予减慢分离速度、追加肝素用量并用生理盐水进行管路冲洗后完成治疗。

人工肝范文篇7

【关键词】花锚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花锚属植物全球约有八十余种,分布在北半球及南美,其中已进行有关植化研究的只有4种:Haleniacorniculata,H.elliptica,H.campanulata和H.asclepiadea。我国有该属植物两种,为花锚H.corniculata和椭圆叶花锚H.ellipiticaD.Don[1,2]。椭圆叶花锚(又名黑及草;藏语称“去合斗拉果玛”;蒙名为希赫日-地格达),是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2],为龙胆科Gentianaceae花锚属HaleniaBorkh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生于海拔2500~4400m的林下或草原[3]。它性味苦寒,全草入药,为藏蒙药系统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现代医学验证其对治疗肝炎有疗效。以花锚为主药材研制、开发的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成品藏药,具有疗效稳定,效率高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由于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为了扩大花锚资源的有效利用,笔者对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分离到的化学成分、有效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和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化学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2-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和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二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

1.2其它成分Rodrigaez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及LDH活力升高,肝细胞MTT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胸腺嘧啶和3H-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Cy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HPLC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9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黄燕,郁韶明.16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6]张德,祝亚非,林少琨.藏药花锚中新化学成分的鉴定[J].中草药,2003,34(1):9.

[7]高洁,王素娟,方芳,等.藏药花锚中的(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August:364.

[8]SylvainRodriguez.Xanthones,secoiridoidsandflavonoidsfromHaleniacorniculata[J].Phytochemistry,1995,40(4):1265.

[9]高光跃,李鸣,冯毓秀,等.11种獐芽菜及近缘植物中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J].药学学报,1994,29(12):911.

[10]H.Dhasmana.XanthonesofHaleniaelliptica[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11]SylvainRodriguez,etal.Corniculoside,anewbiosidicestersecoiridoidfromHaleniacorniculata[J].HelveticaChimicaActa,1996,79:363.

[12]张经明,鲍文莲,高海平,等.花锚及其(口山)酮苷抗肝损伤和毒性的研究[J].中草药,1984,15(10):34.

[13]周富强,西宁花锚(HaleniaSibiricaBorn)对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84.

[14]马学惠,赵元昌,尹镭,等.齐墩果酸防治实验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2,17(2):96.

[15]宫新江,丁虹,邱银生,等.齐墩果酸抗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作用[J].医药导报,2006,25(11):1114.

[16]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D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9,24(2):117.

[17]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损伤小鼠血清及肝细胞培养液转氨酶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6):378.

[18]苗德田,吴小凤,蔡德海.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1998,7(3):149.

[19]柳占彪,王鼎,王淑珍,等.齐墩果酸的降糖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2):726.

[20]戴岳.齐墩果酸的抗炎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9,3(2):98.

[21]张杰.花锚及复方花锚免疫药理实验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1986,(3):17.

[22]H.Dhasmana.XanthonesofHaleniaelliptica[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23]陈桂琛,卢学峰.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78.

[24]吉文鹤,纪兰菊.栽培花锚中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生长期变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83.

人工肝范文篇8

【关键词】肝硬化;终末期肝病模型;移植;人工肝

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anditsapplicationsinliverdisease

【Abstract】MELDscoreincludestotalofserumbilirubin,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creatinine.Thescoresystemisexacttopredictthemortalityofchronichepatitisandwidelyusedpre-transplantation.Nowitisappliedtoassesstheseverityofseverehepatitisandhepatocellularcarcinoma.Manystudiesarestillgoingonandmaybethescoresystemwillbemoreefficientwithsomemodifications.

【Keywords】livercihrrosis;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transplantation;artificialliver

终末期肝病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较完善的评分指标来评价其严重程度。自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MELD)标准制定以来,因其可对终末期肝病短期、中期死亡率进行有效的预测,并因其评价指标获得简单、客观、易于计算而在肝病诊治中广为应用。

1MELD由来及计算公式

2000年Malinchoc等[1]首先应用MELD来预测终末期肝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患者的死亡率,并证实MELD可以预测终末期肝病的死亡率及术后的生存时间。其计算公式为:R=0.378ln[胆红素(mg/dl)]+1.12ln(INR)+0.95ln[肌酐(mg/dl)]+0.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其R值越高,其风险越大,生存率越低。后为计算方便,Kamath等[2]将公式改良为R=3.8ln[胆红素(mg/dl)]+11.2ln(INR)+9.6ln[肌酐(mg/dl)]+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

2MELD的应用

2.1在非移植患者预测肝病死亡率中的应用

因MELD对终末期肝病患者在TIPS中的良好预测能力,Kamath[2]等对不同病因、不同病情的肝硬化患者3个月、半年、1年的生存率进行了大规模的统计分析,证实MELD对终末期肝病生存率的预测是有效的。2004年,Said等[3]在对1611例不同类型的慢性肝病患者研究中,MELD的一年生存率预测C统计值达0.75以上,3个月和6个月的更高。证实MELD也可应用慢性肝病的范畴。国内资料也得出了类似结果[4]。

2.2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因MELD可有效评价移植前患者等待供肝期间的死亡率及预测患者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在2002年2月,美国开始用MELD分配肝源[5,6]。经有关专家2年多的临床证实,MELD是一个客观、有效评价移植前患者严重程度的系统,对慢性肝病3个月生存率的预测C统计值达0.894[7]。但对移植后死亡率的评估,Brown等[8]认为效果尚不理想。

2.3在重型肝炎及人工肝中的应用

重型肝炎患者内科治疗效果较差,人工肝及肝移植给这部分患者提供了生存的希望。但血浆的缺乏、昂贵的治疗费用使得是否做人工肝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也急需一个评分系统来协助作出决定。MELD的提出给重型肝炎患者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评价指标。

3MELD的不足

MELD分级中使用的血清肌酐、胆红素、INR等指标,容易受非肝病因素的影响,这将直接影响判断真实的肝病病情。Kamath[9]指出,为了避免肝外因素造成的血清肌酐波动影响MELD分级的准确性,在利用MELD分级判断病情时,应在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充分补液的基础上使用。如使用血清肌酐清除率代替血清肌酐,将能使MELD分级更准确地反映肝功能变化;凝血酶原活性(PTA)较INR变化更小,如使用PTA代替INR,可能使MELD分级具有更好的统一性。MELD评分尚须纳入更多的观察指标,诸如腹水、出血、肝性脑病等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并发症可以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虽然有资料[2]显示其对MELD分级的判断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这与临床实际明显不符。病人的实际预后是否与理论上的统计学分析相吻合,尚需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从统计学上来看,MELD评分公式是将TBiL、Cr、INR等指标分别取自然对数进行正态化,然后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或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力较大的因子引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构建出线性回归方程。但人的疾病是错综复杂的,大多数情况下简单的线性回归并不能满足要求。疾病的各观察指标之间常常会有相关性,这就造成了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在构建线性回归方程时,一般需要把两个相关性较大的变量人为剔除一个,以免相互影响。但这样同时也丢失了此变量的其他重要信息。所以线性回归方程在解决多因素的复杂问题上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解决方法可以采用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也可以将待评价的目标群进一步分层,分别构建不同的回归方程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但这两种解决方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所需样本量太大,一般科研机构无法完成。因此,构建大型的信息网络,按照统一标准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将是构建此类预测模型的方向。

综上所述,虽然MELD评分系统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它仍是目前最有效的终末期肝病模型之一,在评价肝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MalinchocM,KamathPS,GordonFD,etal.Amodeltopredictpoorsurvivalinpatientsundergoing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s.Hepatology,2000,31(4):864-871.

2KamathPS,WiesnerRH,MalinchocM,etal.Amodeltopredictsurvivalinpatientswithend-stageliverdisease.Hepatology,2001,33(2):464-470.

3SaidA,WilliamsJ,HoldenJ,etal.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scorepredictsmortalityacrossabroadspectrumofliverdisease.JHepatol,2004,40(6):897-903.

4马慧,王豪,孙焱,等.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6):407-409.

5EdwardsEB,HarperAM.ApplicationofacontinuousdiseaseseverityscoretotheOPTNliverwaitinglist.ClinTranspl,2001,9-24.

62004AASLD/ILTStransplantcourse.IndicationsforlivertransplantationintheMELDera:Evidence-basedpatiemselection.LiverTranspl,2004,10(Suppl2):S1-92.

7WiesnerRH.Evidence-basedevolutionoftheMELD/PELDliverallocationpolicy.LiverTranspl,2005,11(3):261-263.

人工肝范文篇9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2-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和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二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

1.2其它成分Rodrigaez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及LDH活力升高,肝细胞MTT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胸腺嘧啶和3H-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Cy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HPLC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9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黄燕,郁韶明.16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人工肝范文篇10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预后恶劣,死亡率高达70%~

80%。其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近

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本文重点就其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ALF的概念[1~4]

ALF一般是指原来无肝病者肝脏受损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但其

定义和命名迄今未获统一。早在1970年,Trey等提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

nthepaticfailure,FHF)这一名称,是指严重肝损害后发生一种有潜在可逆性

的综合征。患者在首发症状8周内发生肝性脑病,既往无肝脏病史。其后有人提出

迟发性或亚暴发性肝功能衰竭(lateonsetorsubfulminanthepaticfailure)

的概念,是指症状开始后8~12周内发生肝性脑病。最近O’Grady等主张将ALF分为

3个亚型:①超急性肝功能衰竭型:是指出现黄疸7日内发生肝性脑病。尽管脑水肿

发生率高(69%),但存活率高(36%),多数(78.3%)由扑热息痛过量所致;②

急性肝功能衰竭型:是指出现黄疸8~28日内发生肝性脑病,脑水肿发生率也高(

56%),但存活率低(7%),病因不尽相同,但以病毒感染为主;③亚急性肝功能

衰竭型:是指出现黄疸29~72日内发生肝性脑病。尽管脑水肿发生率低(14%),

但存活率低(14%),83%由非A非B型肝炎所致。

病因[1~8]

ALF病因复杂,在不同地区其病因不尽相同。查明病因有助于去除病因和判断

预后。ALF的病因有:病毒(A、B、C、D、E型肝炎病毒、EB病毒、巨噬细胞病毒和

疱疹病毒);药物(如扑热息痛、丙戊酸钠、异烟肼、氟烷、苯妥英钠、磺胺异乙

噻二唑、甲基硫氧嘧啶、乙胺碘呋酮、戒酒硫、氨苯砜);中毒(如毒覃、四氯化

碳、磷);其他(如肝豆状核变性、Budd-Chiari综合征、Reye综合征、妊娠期脂

肪肝、转移性肝癌、腔毒血症、缺血、休克、高温、低温、自身免疫性肝炎)。

所有亲肝病毒都能引起ALF。急性病毒性肝炎是ALF最常见的原因,占所有病例

的72%。但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生ALF者少于1%。Acharya等[5]报道印度ALF423例,

由A、B、D和非A和B型肝炎引起者分别为1.7%、28%、3.8%和62%。Hoofnagle等[1]

报道美国ALF60例,由A、B和非A非B或C型肝炎引起者分别为8%、15%和38%。C型肝

炎很少引起ALF,有报道在日本和远东发生率较高,偶有慢性C型肝炎叠加急性B型

肝炎引起ALF。A型肝炎引起ALF的预后比B型肝炎引起者好,其生存率分别为70%和

40%,非A非B型肝炎引起的ALF预后最差,生存率少于20%。

随着损害肝脏药物的不断增加,药源性ALF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扑热息痛过

量是英国的ALF的主要原因,病死率约为40%。长期酗酒和服用酶诱导药者,由于毒

性代谢产物N-乙酰-P苯醌亚胺增加,更易发生中毒。Acharya等[5]报道印度4.5%

ALF由抗结核药引起。最近,Tameda等[7]报道日本25%特发性ALF是服用乙肼苯哒嗪

(ecarazine)所致。Ellis等[8]报道服用克斯他散(ecstasy)引起ALF。

毒覃中毒是法国ALF较常见的原因。服食3个毒覃即可致命。在法国和美国加州

,每年引起大量业余蘑菇采集者死亡。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诊断和治疗。

临床表现[2,3]

ALF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因和就诊时间。早期可能只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脱

水等非特异性表现,容易误诊。随后可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或碱中毒

、低血糖和昏迷等。精神活动障碍和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是ALF的特征。临床

上将肝性脑病分为4期:Ⅰ期表现为精神活动迟钝,存活率为70%;Ⅱ期表现为行为

失常(精神错乱、欣快)或嗜睡,存活率为60%;Ⅲ期表现为昏睡,存活率为40%;

Ⅳ期表现为昏迷,存活率为20%。

治疗[2,3]

ALF的临床过程为进行性多器官功能衰竭,除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药外,无特

效疗法。其治疗目的是维持生命机能,期望肝功能恢复或获得供肝者。

一般处理静休,避免外界刺激。积极寻找病因。测定血糖、血扑热息痛浓度

、血浆铜蓝蛋白(50岁以下)、PT。行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和毒物筛选试验。

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常规给予H2受体拮抗剂预防应激性溃疡。病

情恶化者应及早转送肝移植中心。通常需要停留尿管以测定每小时尿量,静脉导管

插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插管连续监测血压和采集血标本。病情进一步恶化需要

通气者常要插Swan-Ganz肺导管,并进行颅内压监测和颈静脉导管插管。皮质类固

醇、肝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治疗无效。抗病毒药未被用于治疗ALF。

肝性脑病和脑水肿ALF肝性脑病常骤起,偶有发生在黄疸之前。常有激动、

妄想、运动过度,迅速转为昏迷。有报道苯二氮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flumaze

nil)至少能暂时减轻昏迷程度。75%~80%Ⅳ期肝性脑病的ALF患者发生脑水肿,是

ALF的主要死因。提示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征兆有:①收缩期高血压(持续性或阵发

性);②心动过缓;③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去脑样姿势;④瞳孔异常(对光反

射迟钝或消失);⑤脑干型呼吸,呼吸暂停。但这些征兆可能在肝性脑病晚期出现

或不出现,因此不是脑水肿良好的指标。颅内压超过2.7kPa(20mmHg)通常伴有脑

水肿。颅内压可在临床征兆出现前迅速增高,引起脑死亡,应紧急治疗。非侵入性

检查(如CT)敏感性差,即使颅内压很高,也不能检出脑水肿。许多肝病中心更喜

欢用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脑实质内换能器等侵入性检查方法,连续监测颅内压。

多数需要机械通气,特别是达到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livertransplantatio

n,OLT)标准,在凝血功能障碍纠正后的患者,应插入颅内压监测器。在麻醉诱导

期、手术期和术后24小时尤为有用。期望颅内压维持在2.7kPa(20mmHg)以下,同时

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在8kPa(60mmHg)以上。脑灌注压低于5.3kPa(40m

mHg)者显示病情危急,持续1小时以上者可能发生严重的永久性神经损伤和/或脑死

亡,多数人认为是OLT的禁忌证。颅内压换能器监测有许多并发症(颅内出血、感

染、脑脊液漏),因此应限于专门的中心应用。硬脑膜外、硬脑膜下和脑实质内换

能器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20%和22%。有人应用颈静脉导管连续测定静脉氧

饱和度,帮助制定最合适的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方法。有报道连续简单脑电图分析,

及时发现癫痫,给予治疗,可以减少继发性脑水肿。

ALF脑水肿治疗方法很多,但只有少数其疗效经对照试验证实。治疗慢性肝性

脑病的一般方法,例如禁食蛋白质、服用乳果糖和新霉素,对严重急性肝性脑病者

既无效又不切合实际。过去从胃管中常规注入乳果糖,但从未证实有肯定的疗效。

此外,有人担心乳果糖引起过多的液体从肠道丢失。新霉素有可能加速肾功能衰竭

的发展。

关于ALF患者最佳的床头位置,尚有争论。Davenport等报道最好抬高床头与

水平面成45°。但有人认为超过20°会减少脑灌注压,可能有害。最近Herrine等

研究显示,为了达到较大的脑灌注压,抬高床头30°更为合适。早期实验资料提示

轻度低温对减轻脑水肿有好处。过度通气治疗ALF脑水肿是一种经验疗法。有对照

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度通气并不减少颅内高压的发生率或发作次数,进一步研究表明

会减少脑血流和脑氧摄取。因此不推荐为常规疗法。频繁的气管吸引可引起短暂的

颅内压增高,应权衡利弊后谨慎应用。

有报道甘露醇能提高ALF并发Ⅳ期肝性脑病患者的存活率。该药能减少脑组织

水分和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征兆或颅内压超过2.7kPa(20mmHg)者,可

用甘露醇0.5~1.0g/kg(20%溶液)静脉输注,20分钟内注完。如有足够的利尿效

应,血清渗透压仍然低于320nOsm,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Forbes等[9]报道用硫喷妥钠(thiopental)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并发急性

肾功能衰竭和颅内压增高,对其他疗法无效者13例,结果5例(38.0%)存活。本药

作用机制仍未清楚,似乎是由于脑血管收缩减少脑充血和脑代谢率降低,而且可能

作为一种抗惊厥药或抗氧化剂起作用。本药一般限用于颅内高压对甘露醇无反应和

脑血流良好的病例,可引起严重低血压,因此需严密监测,积极维持血循环。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所有原因引致的ALF都有效。N

AC对颅内压无直接影响,但通过增加脑血流和提高组织氧消耗可减轻脑水肿。此外

,NAC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而产生疗效。但是否常规应用仍在争论中。

感染

ALF患者由于防御机制损害和血管内插管原因,容易发生感染。11%ALF死于脓

毒血症。有报道ALF50例,经细菌学检查证实感染者占80%。70%为G+菌,36%为金

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G-菌,特别是大肠杆菌。亦有报道G-细菌是感染的主要细菌

。约1/3患者并发真菌感染,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发生于疾病的晚期。早期应用广

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无效,而且会发生有多种抵抗力的细菌感染。30%以上感染患者

无典型的临床征兆(如发热、白细胞增多)。因此早期发现感染并给予积极治疗是

改善预后的关键。

凝血功能障碍ALF患者几乎都有凝血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凝血因子及其抑制

物合成不足、消耗增加和血小板异常。是否继发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尚未

清楚。近年来需要输血的严重出血者已很少。由于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硫糖铝,最

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已显著减少。预防性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并不能改善预后

。只有明显出血准备外科手术和侵入性检查才用新鲜冰冻血浆或其他特殊因子浓缩

物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少于50000/mm3者,可能需要输血小板。颈内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术比锁骨下静脉导管插入术安全,无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肾功能衰竭约50%ALF患者发生少尿性肾功能衰竭。扑热息痛诱发的肾功能

衰竭可无肝功能衰竭,通常预后良好。非扑热息痛引起的ALF,在严重肝损害的早

期发生肾功能衰竭,通常伴有肝性脑病和真菌感染,预后不良。惯用低剂量多巴胺

维持肾的灌注,但其疗效未得到对照研究的证实。血肌肝>400μmol/L、液体过量

、酸中毒、高钾血症和少尿性肾功能衰竭合用甘露醇患者,要选用肾替代疗法。持

续性血液过滤(动脉-静脉或静脉-静脉)优于间歇性血液过滤。由于衰竭肝脏合成

尿素减少,血浆尿素监测不是ALF肾功能的良好指标。

心血管异常ALF心血管异常的临床表现是以低血压为特征。其处理包括在肺

动脉楔压和心排出量监测下补液。如补液不能恢复循环,要用血管加压药。肾上腺

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最常用。血管紧张素Ⅱ用于较难治病例。尽管血管加压药有维持

平均动脉压的疗效,但由于减少组织氧消耗,其应用受到明显限制。同时应用微循

环扩张药前列环素或NAC可克服这种副作用。增加血管加压药用量维持心血管的稳

定是预后不良因素,应认为是OLT的相对禁忌证。

代谢紊乱由于ALF患者葡萄糖自身稳定性严重损害,通常有低血糖。扑热息

痛过量代谢性酸中毒与肾功能无关,是预测预后最重要的指标。其他病因的ALF,

中枢呼吸性碱中毒更为常见。其他代谢异常如低磷血症和低镁血症并非少见,必要

时予以治疗。

肝移植OLT是目前治疗AFL最有效的方法。1年存活率为50%~80%。OLT患者的

选择非常重要。O’Grady等根据病因提出ALF患者作OLT的适应证。扑热息痛引起的

ALF,如果动脉血pH<7.3(不管脑病分期)或Ⅲ、Ⅳ期肝性脑病伴有PT>100s和血

清肌酐>300μmol/L者,适宜作OLT。非扑热息痛引起的ALF,不管脑病分期,如果

PT>100s,或下列5项中具备任何3项者,宜作OLT:①年龄<10岁或>40岁;②病

因为非A非B型肝炎、氟烷诱发肝炎或特异体质药物反应;③脑病开始前黄疸持续时

间>7天;④PT>50s;⑤血清胆红素>300μmol/L。OLT绝对禁忌证包括不能控制

的颅内高压、难治性低血压、脓毒血症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辅助肝移植(auxiliarylivertransplantation)即在患者自身肝旁植入

部分肝移植物(辅助异位肝移植)或切除部分自身肝后在原位植入减少体积的肝移

植物(辅助原位肝移植)。当自身肝再生,功能恢复后可停用免疫抑制剂。有报道

辅助肝移植30例,追踪11个月,存活率为63%,70%自身肝完全再生,43%肝功能恢

复正常,停用免疫抑制剂。缺点是移植技术困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liver,BAL)[10~12]

肝移植最大的困难是供肝者短缺。鉴于ALF患者的自身肝可能完全恢复,理论

上肝支持系统(liversupportsystem)帮助患者度过恢复期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非生物肝支持系统包括血液透析、炭和树脂血液灌注、血和血浆交换已被广泛应用

,但未证实有效。生物人工肝和体外肝辅助装置(ELAD)是由内有大量肝细胞的空

心纤维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所组成。最近Ellis等用ELAD治疗ALF24例,其

中有明显存活机会者17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78%和75%。达到肝移植

指标者7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33%和25%。有人报道用人工生物肝治

疗ALF18例,结果16例成功地过度到OLT,没有残留神经并发症。但这种有前途的

治疗方法仍处在研究的早期阶段,需作进一步临床试验以证实其安全性和疗效。

实验研究资料提示肝细胞移植治疗ALT是可行和有效的。但在临床应用前,需

要进一步研究以保证肝细胞的高度生存力和代谢活力,并了解最适合的细胞来源(

人、动物或胎肝细胞)和植入途径(腹腔内、脾内或经颈静脉的门静脉内植入)。

最近初步研究报道,用冷藏的人肝细胞经门静脉注入治疗儿童ALF3例,全部存活

,无需做OLT。

参考文献

1HoofnagleJH,CarithersRL,ShapiroCetal.Hepatology,1995;21:240

-252

2PlevrisJN,SchinaM,HayesPC.AlimentPharmacolTher,1998;12:405-4

18

3LeeWMNEnglJMed,1993;329:1862-1872

4O’GradyJG,SchalmSW,WilliamsR.Lancet,1993;342:273-275

5AcharyaSK,DasarathyS,KumerTLetal.Hepatology,1996;23:1448-14

55

6FerayC,GigouM,SamuelDetal.Gastroenterology,1993;104:549-555

7TamedaY,HamadaM,TakaseKetal.Hepatology,1996;23:465-470

8EllisAJ,WendonJA,PortmannBetal.Gut,1996;38:454-458

9ForbesA,AlexanderGJM,O’GradyJGetal.Hepatology,1989;10:306-

310

10RozgaJ,PodestaL,LepageEetal.AnnSurg,1994;219:538-546

11EllisAJ,HughesRD,WendonJAetal.Hepatology,1996;24:1446-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