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1:03:44

人大制度

人大制度范文篇1

二、第二条第一款在“区人大代表”后增加“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将“根据代表履职的需要,可以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持代表证视察的要求”修改为“根据代表履职的需要,可以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提出个人持代表证视察的要求”。本条第二款删去。

三、第三条“代表持证视察一般在代表所在选区或者工作、居住的地区进行,必要时也可在本区其他地区进行”修改为“代表持证视察一般在代表所在选区进行,也可在本区其他地区进行”。

四、第四条第二项修改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第五项修改为“代表所联系的选区和所在代表小组联系的各选区选民普遍反映和关心的问题”;第六项删去。

五、第五条“但不直接处理问题”修改为“但不直接处理具体问题”。

六、第六条修改为“代表持证视察时应主动向被视察单位出示代表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保守国家秘密。视察过程中不得从事个人职业活动,不能接受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出资赞助;对涉及个人和亲属的具体案件或事项应回避”。

七、第七条“可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协助视察的要求”修改为“可向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提出协助视察的要求”;“有关机构应予协助”修改为“由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安排有关工作委员会协助”。

八、第九条“应在一周内将视察情况报告报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中“报告”两字删去。

九、第十条“代表提出的视察情况报告交区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办理,必要时,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批示有关机关或单位研究处理”修改为“代表提出的视察情况报告交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由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交由有关机关或单位研究处理”。

十、第十一条删去。

人大制度范文篇2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监督表现为按照一定形式和程序进行的各项具体监督制度,要使监督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不断改进和创新。

宪法监督制度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组织法还具体规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之一就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规章,提出报告”。

从实施情况看,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对备案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进行审查工作。但由于没有建立专司宪法监督的机构,宪法监督实际上没有很好开展起来。(1)宪法监督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切违宪行为进行纠正和制裁的强制行为。违宪是一种国家行为,特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违反宪法和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职务行为违反宪法。宪法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审查有关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纠正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违反宪法的职务行为。(2)建立专司宪法监督的专门机构。许多同志建议建立宪法监督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开展违宪审查工作,提出对违宪行为的处理意见,以议案的形式报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建立这一机构既符合我国国家体制,又保证了违宪审查工作的经常性。(3)建立和完善宪法监督的程序。我国实施宪法监督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审查规范性文件。对此立法法作了一些规定。二是受理违宪控告。在这方面还没有法律规定,需要对谁可以提出违宪控告、谁受理和承办违宪控告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执法检查制度

多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为了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逐步建立了对法律实施的检查监督制度。执法检查成为人大法律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监督制度,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执法检查的主体是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也可以单独安排执法检查,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法律监督。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同“一府两院”搞联合执法检查,混淆了监督的主体和对象,是不妥当的。人大执法检查的对象是执法机关,主要检查监督法律实施主管机关的执法工作,督促“一府两院”及时解决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检查要有重点,如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某些法律执行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来确定检点。

(3)力避形式主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力求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执法检查的过程变成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过程。

(4)要把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正式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并认真行使审议权,必要时可以提出质询案或作出有关决议。

(5)完善审议反馈制度。执法检查报告和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应及时转交法律实施主管机关。有关机关改进执法的情况和效果要在规定期限内向常委会作出反馈。

(6)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违宪违法案件,可以组织深入调查,必要时可以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作出严肃处理。

(7)同其他监督形式相结合。如把执法检查、实行执法责任制、开展执法评议三者结合起来,把执法检查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的制度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或专题汇报,是国家权力机关开展工作监督的基本形式。这一制度,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常委会听取工作报告,要从程序上作一些具体规定。如规定提前把报告稿送给代表、委员,不能临会才发;规定有关部门负责人不仅在会上作报告,还要到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回答询问;规定工作报告未被批准要作出适当处置等。

(2)建立工作报告审议反馈制度,切实改变“会上议一议,会后无声息”的状况。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专题报告后,向有关机关提出“审议意见书”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目前“审议意见书”或“审议意见”存在着整理不规范、报送无程序、办理不得力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通过法定程序,使“审议意见书”这一形式走向规范化、法律化。

审查和批准计划、预算制度

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进行工作监督的重要内容。国家权力机关的计划、预算监督,虽然有一些法律规定,但实施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前介入,对计划、预算的编制工作进行监督。

(2)在人代会上,变笼统的全面审查为切实的重点审查,并可考虑建立计划、预算修正案制度。

(3)加强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建立和健全经常性经济监督制度。主要是进一步规范对计划、预算部分调整和变更的审查和批准;重视和加强审计监督;建立健全各项经常性监督制度。

受理申诉、控告、检举制度

法律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人大可以受理人民群众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

受理对法院、检察院所处理的重大典型案件的申诉、控告、检举,通常叫作个案监督。

一是要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委员长会议、主任会议负责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专门委员会可以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监督工作。它们可以承办人大及其常委会交付的个案监督的具体事宜,但不能代替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处置权和决定权。

第二,要坚持事后监督的原则。但如果程序严重违法,如严重超期办案、超期羁押、越权办案,不及时监督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人大也可以采用适当方式进行监督。

第三,要对个案监督的范围作出规定和界定。

询问和质询制度

“询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知情权”,对被询问者是一种带督促性质的监督。“质询”从表面上看也是行使知情权,实践中多是对不适当行为(包括违法失职行为)提出质询案,对被质询者是一种责成纠正不适当行为的性质。法律对这两种监督手段都作了程序规定。还可以考虑,对任何启动质询程序,哪些问题可以质询,质询答复不满意如何处置等,再进一步作出具体规定。

特定问题调查制度

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地方组织法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程序在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中都没有具体规定,在现实中不便操作。

因此,参照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关于全国人大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程序,建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委员长会议或者1/5以上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可以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提请全体会议决定。

罢免和撤职制度

“罢免”和“撤职”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处置权的主要方式,是人大监督手段中最严厉的一种。

1982年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及地方组织法除了规定罢免对象外,还初步规定了提出罢免案的程序。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就对提出罢免案的主体、罢免的对象和提出罢免案的程序都作了具体规定。

按照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撤消本级人民政府个别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和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但对撤职的程序未作出规定,实践中不便操作。为了加强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建议参照人大代表提出罢免案的程序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议案的程序,对地方人大常委会提出撤职案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监督工作方面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

工作评议组织代表评议“一府两院”的工作,简称工作评议或者代表评议。

述职评议从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在工作评议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由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人员的述职报告。现在全国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普遍开展了述职评议。

部门执法责任制由人大常委会组织和推动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明确自己主要执行的法律、法规,并通过一系列制度保证执法责任到位。

发出法律监督书这是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从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较为严厉的监督形式。所谓法律监督书,是指人大常委会依照一定程序向同级“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发出的限期纠正违法行为的一种法律性文书。

上述监督形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制定人大监督法时还应把地方人大的监督经验吸收进来。

人大制度完善交流材料三则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扩大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明确提出“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文拟就乡镇人大的构建现状、欠缺、完善做一探讨。

一、乡镇人大制度的法律建构及现状

乡镇人大法律制度构建走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1949年9月全国政协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的《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拉开了乡镇人大法制建设的序幕。“截止到1950年底,全国农村无论新区老区,一般都召开了农民代表大会和乡人民代表会议。”(韩延龙:《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53—54页)实现了由乡人民代表会议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渡。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这标志着我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也是乡镇人大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十年“”,基层民主政治出现大倒退,1982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重新恢复了乡镇人大和政府体制。人大任期由建国后的2年改为3年。这是乡镇人大法制史上的第二块里程碑。从此,乡镇人大迈上依法、健康发展的轨道。1986年地方组织法修正案对乡镇人大会议召集又有历史性突破,改历来由政府召集为人大主席团主持、召集会议,行使职权程序更加规范。1988年6月至1995年12月,全国已有25个省(市、区)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工作条例》。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地方经验修改地方组织法,乡镇设立人大主席、副主席,填补了乡镇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权力的空白,迎来乡镇人大建设的繁荣与发展,这是乡镇人大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2004年统一人大任期。目前,我国乡镇人大基本形成了由根本大法、基本法、地方法规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乡镇人大的性质和地位。现行宪法、法律和地方法规都明确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由人民选举,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本质。

乡镇人大组织和任期。乡镇人大由选民直接、无记名投票选举代表组成,一般40人至130人,在本乡镇行使国家权力。为保证更好地行使权力,乡镇人大选举产生5人至15人主席团,同时选举产生乡镇人大主席1人、副主席1至2人,福建等省设常务主席、副主席,河北等省还规定配备人文秘家园或专职工作人员。乡镇人大任期统一为5年,可连选连任。

乡镇人大职权及行使程序。《地方组织法》第9条和第10条规定了乡镇人大十四项职权,可划分为五大类:保证宪法法律和上级决议执行权、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监督权、公共利益公民权益保护保障权。人大集体行使职权,程序主要是开会,一年至少召开一次人大会议;有14个省(市、区)规定3个月或6个月至少召开一次主席团会议。根据需要还可召开临时会议。行使职权方式还包括提出议案、讨论通过议案、决定人选、提出质询、询问、评议、检查、批评、建议等。

乡镇人大代表制度。乡镇人大代表有权出席会议、参与本乡镇重大事项决策,提出议案、质询案、罢免案,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享有言论免责权、人身特别保护权、物质保障权等。同时履行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监督等义务。

二、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及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乡镇人大制度建设和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愈显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观念缺失。一是“新议行合一论”,表现为乡镇政府超越、支配、领导人大;二是“党政合一论”,表现为乡镇党委或党政联席会决定本乡镇重大问题,往往是“党委决定,政府执行,人大靠边”;三是“地位边缘论”,这种观念不把人大看作国家权力机关,而看作可有可无的政府一个工作部门;四是“取消论”,这种观念视人大监督政府为“找茬”“挑刺”。这些似是而非或错误的观念,掩盖了乡镇人大的本质和功能,阻滞了乡镇人大职能的发挥。

2.法律设计的缺失。一是党政权力重叠。乡镇党委与人大职权重叠,易导致以党代政,使人大功能弱化。二是乡镇人大主席团地位和性质在国家立法中尚属空白,地方法规规定又不统一,致使人大职能难以发挥。三是乡镇人大法律规范结构失衡。有行为模式,无行为后果,有权力无责任;柔性强,刚性差,难以有效执行。四是监督权过于原则,启动困难,可操作性差,质询罢免基本是纸上谈兵。

3.法律实践中的缺失。一是宪政基层权力运行机制结构失衡。宪法规定,我国乡镇政权是党领导的“一会(人大)一府(政府)”制的政权体制,实践中往往是党委领导下的“一府一会”制,不是人大领导政府,而是政府支配人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直接受党委领导,形成“党委决定、政府执行”的局面。有的政府只对党委负责,而不顾及人大的权力和地位。二是选举制度有缺失。法律规定,乡镇人大实行直接、差额选举原则,实践中群众代表名额往往被干部挤占,差额选举也往往被“陪选”架空或扭曲。三是组织制度有缺失。法律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和主席团成员不得担任行政职务。笔者调查中却发现:90%的人大主席、副主席兼任行政职务,抓行政管理工作,无暇顾及人大自身工作;90%以上乡镇长兼任乡镇主席团成员,形成政府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四是人大会议制度不落实。人大是集体行使权力制,法定一年至少召开一次人大会议和四次主席团会议。笔者调查却发现有20%—80%不落实,临时会议更是稀少。有的即使召开,也存在会期时间短、质量不高等问题。用代表的话说,是“一晌会,两顿饭,想发言,没时间。”五是职权不到位。法定的十四项职权,人民满意度最高的选举权也不到调查的80%,最差的监督权为33.66%。重大事项决定权被取代,保护保障权相对较弱。六是经费保障不到位。调查发现,33.2%乡镇没列入财政预算,44.64%乡镇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东部稍好些,西部省份较差。

三、完善乡镇人大制度的思考

坚持与完善乡镇人大制度,必须创新机制,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乡镇人大建设的实践,切实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乡镇人大制度的根本保障。基层党委对乡镇政权机关领导的责任应放在制定大政方针、指明方向道路上,放在研究宪法法律如何落实到本地的步骤方式上,放在提高政权威信上。具体方式有:一是讨论决定本乡镇重大事项。但凡法定由人大决议决定的或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建议都要由政权机关依法做出决定。二是在乡镇人大中建立隶属于乡镇党委的党组织;选配好人大干部,党委书记一般不兼任人大主席,以便党委书记想大事、谋全局、协调各方。三是基层党委要切实把人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分析研究人大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代表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保证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四是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保证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和人大正常工作的物质与环境条件,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2.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加强乡镇人大自身建设,是完善人大制度、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心环节。首先,要加强人大思想建设。要用科学理论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大的头脑,增强人大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努力使党推荐的候选人进入政权机关。同时,人大代表还应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其次,加强乡镇人大组织建设。扩大一线劳动群众代表比例,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依法设立人大专职主席、副主席,选配专干或秘书;人大主席团成员与政府组成人员不交叉任职,各司其职,单项制约。再次,乡镇人大要敢于和善于依法行使职权,严格依法办事,按期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和主席团会议,努力提高会议质量;闭会期间围绕大局工作,组织代表开展评议、检查、调查、走访等各种有益的活动。最后,加强作风建设。人大代表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他们服务。

3.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加强立法,创新乡镇人大法律制度。一是创新选举制度。把选举权真正交给群众,扩大候选人比例,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推进代表“海选”或直选乡镇长。二是创新组织制度。确认乡镇人大主席团为常设机构;人大主席副主席不得兼任行政职务,正副乡镇长也不得兼任主席团职务。三是创新人大会议制度,一年至少召开两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乡镇人大主席团每3个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临时会议;界定会期时间,保障会议质量。四是创新人大主席团闭会期间的权限、程序,防止权力流失。五是创新人大制度的法律责任机制,增强法律刚性,以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六是创新乡镇人大制度体系,将地方《乡镇人大工作条例》整合上升为法律,等等。其次,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乡镇人大尊严和威权。乡镇人大要带头严格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宪法法律尊严;同时,党委要领导、支持、保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带头维护人大权威。乡镇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把对人大负责与对党委负责统一起来,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最后,加强法制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人大制度完善交流材料三则

去年6月份,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即9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吴邦国委员长在江苏、山东等地考察时,先后几次就如何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发表重要讲话。结合文件和讲话精神,下面就如何创新监督机制,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新人大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监督权贯穿于人大工作的始终,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通过行使监督权,一方面能够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和纠正执法机关违犯法律、法规的行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离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人大的监督并没有真正到位,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没有很好地行使这个职权。究其原因,归结于人大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为此,人大监督机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制度的层面与行为规范的角度进行设计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促进依法治国,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健全和创新人大监督机制是确保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人大监督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人大监督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落实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目标的实现。而这种权力的运行,离不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这种制度机制的有效运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完善和创新人大监督机制。人大监督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权力机关和“一府两院”关系。这些关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整个机制的有机构成,无论哪一个环节疏忽或者遗漏了,都会影响整个机制功效的正常发挥。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人大监督机制,严格依法行使监督权,才能保证人大其它职权得到落实,才能保证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地位得以实现。

二、分析创新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监督法律制度的缺失

人大监督机制的健全和完善的关键在于监督法律制度的“刚性”,而正是监督法律制度的缺失使人大监督的应有的效能不能得以发挥。

首先,监督法律制度的不完备使监督不能到位。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监督法,有关监督的法律分散在宪法和法律法规中,这样所产生的后果是:其一,造成监督制度缺乏系统性,各种监督形式法律联系差、层次性不清,模糊了民意机关监督的法律权威;其二,有关人大监督的法律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形成监督中的空白地带。

其次,法律对监督权规定的非刚性化。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权,就是为了对行政权和司法权进行制约,确保其不被滥用。但是如何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权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监督权不被滥用或搁置,我国宪法和法律却没有刚性规定。虽然法律也提到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但这种监督并不具有可操作性,更缺乏必要的刚性,它实质上是建立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因而很难落到实处。由于法律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权的规定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与其对应,使其成为一种缺少法律责任的特殊的“超级”权力。也就是说,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否行使监督权、监督权行使质量的高低,都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而没有法律责任的权力,其权力运行的结果或者被滥用、或者被束之高阁,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的。这种制度设计模式,不仅影响到权力机关监督权的运行效果,同样也削弱了其他职能如立法、重大事项决定以及人事任免等的运行效果。

(二)代表制度的欠缺

人大代表制度的欠缺使作为监督主体的人大代表意识薄弱,缺乏使命感。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人大代表的日常管理制度的空白。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它承担处理权力机关交办的日常事务、为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服务的义务。但在对代表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时,却面临着没有法律依据的尴尬局面。因此,作为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庞大的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竟然没有设立相应的机构来履行对其组成人员的管理职责,人大代表是否履行职务以及履行职务质量的高低,都不需承担任何法律后果。而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从客观上纵容了部分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不作为”和消极用权现象。我们知道,人大权力是集体行使,人大监督工作的权威来自于每一个组成人员的智慧,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如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人大代表不能尽职尽责,那么权力机关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前,人大监督工作力度不够、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与部分人大代表在对待监督权的运用上所采取的“不作为”或“消极作为”有很大关系。增强人大代表的责任心,仅靠人大代表的自觉性远远不够,还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有效行使对代表的日常管理权限,切实加强对人大代表的考核、管理。对于那些不认真履行义务的代表,法律应该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对于增强人大代表的责任心,提高权力机关监督工作的效能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同时,它还可以促进树立国家权力机关勤奋、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

二是“非职业代表”制的尴尬。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我国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中除极少数如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实行专职外,其余绝大多数是兼职。这样的制度设置,实际上是基于以下一种理念,即人大代表的觉悟都非常高,他们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仅能非常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而且也有充沛的精力和足够的能力去履行好国家权力,从而确保权力机关的有效运转。但现实却远非如此理想,一些人大代表的素质并不够高,不能自觉执行代表职务,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导致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由代表单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因为大部分代表在履行代表职务时是无偿的,很显然这种制度设计违背了按劳分配原则,也有悖于宪法和法律维护劳动者经济权利在内的一切合法权益的精神,是对大部分代表劳动的不尊重。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导向的机制,市场经济最讲究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代表的本职工作是代表的衣食之源,我们要求代表处理好本职工作与代表职务的关系,在本职工作之外再尽义务,而放弃本应享受的经济权利,这不仅不合情理,实际上有点强人所难。正是由于代表兼职制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本原则,再加之前面所提到的缺少相应的代表日常管理机制,因而,在这样一种既无内在动力,又无外在压力的制度框架下运行的国家权力机关,要提高国家权力包括监督权力运行的效率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总之,法律制度的缺失不仅使监督流于形式,不能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而且使程序性的监督多于实质性的监督,造成监督缺乏针对性和权威性;也使监督缺乏预见性,滞后现象产重。这样的监督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而不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监督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按照宪法的规定,被人大监督的国家机关也行使一定的国家权力,因而人大要实现有效的监督,也必然要具有一定的权力为依托,这就需要宪法和法律具体明确规定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便于人大有效地行使监督权。目前,人大行使监督权遇到的体制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在党政不分的体制下,党委往往直接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务,包括重大的行政事务。按照我国现行体制,各级党委关于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凡是应该由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决议、决定或立法的,都应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按法定程序办理。然而,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党和政府共同决定某些事务,并联合发文件。当这些由党委决定并由行政、司法机关执行的事务发生问题时,人大就难以进行监督和纠正。如果人大只是单纯地追究因执行党委决定而造成失误的行政、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既有失公平,又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人大对之要监督到底的话,势必就会涉及到党委,但是宪法并未明确赋予人大有监督同级党委的权力。相反,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一样,都要接受党委的领导。事实表明,如果不解决党政不分的体制问题,显然不利于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

三、当前如何创新人大监督机制

(一)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宪法法律的权威

人大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特殊权力。也就是说,人大监督权力的行使是以法的规定为依据,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对被监督者的权力进行监督,确保被监督者的权力做到正确合法的行使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宪法法律要靠强化监督来维护它的统一和尊严,监督要靠法制来规范其权限、职责、方式和程序,从而确保监督的权威和成效。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保障宪法法律的实施,就必须强化人大监督机制,使人大的法律监督更加规范、有序,取得实效。否则,就会使人大监督工作时兴时衰,进而会使宪法法律的实施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甚至成为一纸空文。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尤其监督法律制度,使人大监督纳入到法治的轨道。这样人大监督权不仅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且规范、科学切合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真正树立起人大监督的权威性。

(二)强化制度约束,理顺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

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是强化监督工作并使其严格按照一定程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真正发挥人大的监督职能作用,必须重视监督制度的建设与创新。人大法律监督立法,要坚持体现人大在法律监督上“既不失职,又不越权”的原则,在法律上明确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程序,使人大的监督工作趋于法律化、规范化。

一是法律监督立法应当保障和促进人大法律监督职权的行使。要明确界定人大法律监督职权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界定人大法律监督职权的内容,以确保人大能够充分有效地行使法律监督职权。

二是法律监督立法要对人大的法律监督职权的行使进行规范。在法律监督的方式、手段、力度和频率的设定上,要以被监督对象能够承受为限,以防止法律监督的随意性,防止法律监督权的滥用,确保法律监督合理、规范和有序地进行,达到保障和促进法律有效实施的目的。

三是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制度。从法律的角度对人大代表的素质和能力及其履行职责的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还要在人大代表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造就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大代表,增强代表履行职权的动力和责任感。

四是构建与我国政治现实相协调的监督机制,理顺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一方面,党作为领导者,应当按照符合领导特征的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党作为被管理者,应当自觉地尊重国家机关的管理,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把党权与政权的关系纳入法治轨道,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健全人大监督的运作程序

人大制度范文篇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样,人大工作创新要以制度创新为归宿,即实现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人大工作创新的关键内容和成熟的标志。要从制度发展的高度,加快建立权力使用的规范化机制。对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职权,如质询权、视察权、建议权、组织特定委员会调查权等,要抓紧制订相应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不能再出现“要用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使用”的现象。同时,要根据监督的对象和内容,在这些制度框架内有重点、有选择地尝试运用这些权力,通过集体行权和法定形式,在实践中保证这些职权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要从增强监督效果的高度,积极探索人大监督的运作机制。从现状来看,目前我们人大行使的职权,大多数只有法律上的原则规定,缺少具体实施的操作程序,这就需要我们去大胆探索,把相关的原则具体化、制度化,并从实际出发,提出有说服力的见解,以可操作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馈,逐步将实践成果上升为法律,做到用之有据,动之以律。这方面,地方各级人大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但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如对重大事项的界定,不是光列举了几项内容就可以了,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细则。人大对决定重大事项应该怎么操作?都需要明白清晰。又比如执法检查,能否检查到真实情况?查出问题后有关部门能否改正怎样确保执法检查能够取得实效等,都需要研究,都需要在制度上做好配套。此外,对银行、税务、工商、质监等垂直管理部门的执法情况,代表评议、述职评议、个案监督等,都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工作程序、运作机制和操作办法对其进行规范和完善,以不断提高人大监督的实效。要从加强自身建设的高度,健全人大工作制度。人大工作创新,应填补有关工作责任制度的“空白”,把有职与有责统一起来。既要重视程序性制度建设(如建立常委会和主任会议的议事规则等),又要重实体性制度建设(如建立质询制度等);既要重具体事项的管理制度建设(如财务管理制度等),又要重基础性长远性的制度建设(如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既要重职责制度建设(如岗位职责等),又要重责任制度建设(如责任制、目标制或追究制等),抛弃“人大没有责任、没有压力”的“心得体会”。这对于人大工作的创新至关重要。

人大制度范文篇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选举制度是这一根本制度的基础。几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参加国家事务管理积极性的增强,我国人大选举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从1953年的第一部选举法,到1979年通过新的“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再经过1982年、1986年、1995年和2004年的四次重要修改和补充,人大选举制度向民主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我国的民主选举提供了法律保障。

然而,审视我国的人大选举制度,在具体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不足。如候选人的产生方式不够民主;差额选举特别是正职领导人的差额选举没有得到落实;选举缺乏竞争性,选举人选择的余地太小;党组织对候选人的介绍过于简单,候选人没有充分自我展示的舞台,选民和代表无从鉴别,投票往往变成一种盲目服从组织意图的例行公事;在选举过程中发生纠纷和违法行为时,对其处理还缺乏具体的配套法规等等。我国人大选举制度的这些缺失,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不相适应。笔者认为,当前完善人大选举制度,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保障选民和代表的平等提名权。代表候选人或国家机关候选人的提名是选举中的一项重要程序。候选人提名过程是否民主,直接关系到整个选举的民主实现程度。选举法规定,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这一规定是我国民主发展的重要体现。它表明,选民或代表联合提名的代表候选人,与政党、团体提名的候选人具有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却并非如此。如有的选区或单位不放手让选民提名,有的地方的政党、团体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措施保证其提名的候选人当选;有的选区或单位不尊重选民的意愿,由个别干部确定代表候选人,甚至强迫选民必须提名某一特定身份的人为代表候选人;更有甚者把选民或代表依法酝酿、联合提名说成是“串联”,并采取多种方式,减少或消除联合提名活动。上述种种做法,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要求来看,还是从人民代表大会本质而言,都是不可取的。为了保障选民的民主权利,应适当控制政党、团体的提名。一是要给政党、团体推荐代表候选人规定个比例限制。因为如果政党、团体提名过多,容易包揽提名,影响选民提名的积极性,有损选举的民主性。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我们认为规定政党、团体提名数以不超过应选代表的20%为宜。二是要明确政党、团体推荐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即在选区提名代表候选人,是按应选人数提,还是按差额数提。根据《地方组织法》“差额选举,等额提名”的精神,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县乡人大代表选举的若干规定,我们认为,选区内的政党、团体与选民提名的代表候选人均不应超过应选代表人数。

2、真正把差额选举落到实处。差额选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大选举制度改革迈出的重要步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照法律的规定去操作,尤其是对地方国家机关正职领导人实行差额选举的更少。按照法律规定,人大常委会主任、秘书长,政府正职领导人,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举。这一规定的实质是,一般都要进行差额选举,只有在提不出第二个适当候选人的特殊情况下,才能进行等额选举。现在,多数地方人大在正职国家机关负责人的选举上都把特殊情况作为一般情况对待,实行等额选举。既使在差额选举中,其差额数也几乎都是按法律下限确定的,既便如此,有些地方也不可避免有“暗箱”操作,搞陪衬式的差额,提出的候选人条件相差悬殊,使人一看就知道谁是故意安排被差下的对象。实行差额选举是搞好选举的关键之一,真正落实差额选举,就必须认真贯彻法律精神,体现立法本意,堵住法律上等额选举的口子。条件成熟时,可明确规定对国家机关正职负责人一律实行差额选举。在法律未作修改之前,建议通过一定方式明确一个原则,即所谓“也可以等额选举”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代表必须要经过充分酝酿、协商后,再也提不出另外的候选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另外候选人的提出。

人大制度范文篇5

一、考核评比范围

承担全国、省和市三级办理工作任务的各市(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以及上述机构中负责办理工作的人员。

二、考核评比方法及程序

1、办理工作考核评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鼓励先进,从严考核”原则,采取日常检查,年终评比,征求代表和提案者意见等方法进行考评。

2、办理工作考评每年一次,在考评的基础上评出标兵单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以市政府名义表彰并颁发奖牌和证书。

3、评比工作按照优中选优、逐级产生原则进行。各市(县)区先进单位评选名额以6个市(县)区为基数,控制在达标单位总数的30%以内;市政府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先进单位评选名额控制在达标单位总数的25%左右;标兵单位名额控制在先进单位总数的10%左右。

4、考评工作每年第四季度进行,办理工作标兵单位、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审批表由市政府督察室发至各承办单位,由各承办单位自下而上进行自荐。审批表一式两份,由申报单位填表,经主要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按规定时间报市政府督察室。

5、市政府督察室会同市人大人事委、市政协提案委按照评选办理工作先进条件和办理工作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评分结果向全市通报。综合得分在70分以上的为办理工作达标单位,未达到70分的为不达标单位。办理工作不达标单位取消办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资格,在全市机关目标管理考评中不能评为优秀。

6、市政府督察室依据各承办单位的最终得分,提出拟表彰的办理工作标兵单位和先进单位名单,在征得市人大人事委、市政协提案委意见后,报市政府审定。办理工作先进个人由市政府督察室商市人大人事委、市政协提案委确定。

三、考核评比条件

(一)办理工作先进单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领导重视,认真落实一把手责任制,把办理工作作为本地区、本单位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改进工作作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工作职责。主要领导同志应做到亲自部署办理工作、亲自办理、亲自督促检查、亲自抓落实,认真组织协调本地区、本单位的办理工作,表率作用突出。

2、认真执行《*市人民政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工作规则》和市人大、市政协关于办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工作制度健全,承办部门和承办人员责任明确。

3、办理工作注重实效,能够积极创造条件落实代表和提案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解决问题的措施落到实处,代表和提案者满意、基本满意率达97%以上。

4、认真执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跟踪办理工作的通知》,建立并完善“跟踪办理,二次反馈”制度,答复后的落实工作有计划、有专人负责、有督促、有检查,并及时向代表、提案者和市人大人事委、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督察室反馈落实情况。

5、建议、提案的答复函内容翔实,表述准确,格式规范,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主办件、协办件按时办复率达到100%。

6、主要领导亲自办理市人大、市政协确定的重点建议、提案和市长批示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7积极主动承担办理工作任务,识大体,顾大局,注重协同配合,无推诿扯皮、包揽代替等现象。

8能够主动加强与市人大、市政协有关部门的联系,虚心听取代表、提案者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代表、提案者的监督。办理工作得到市人大、市政协有关部门及代表、提案者的好评。

(二)办理工作先进个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办理工作,熟悉业务,能够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办理工作,并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办理工作任务。

2、积极协助本单位领导同志做好办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制定计划、跟踪催办、落实反馈、答复函内容把关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3、有较强的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积极配合办理工作主管部门做好工作,无推诿塞责现象。

4、工作态度端正,作风扎实,责任心强,任劳任怨,办实事,求实效,受到代表和提案者的好评。

5、能够主动与代表和提案者沟通,认真吸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本单位领导和办理工作主管部门通报办理工作情况。

本办法自之日起实行,由市政府督察室负责解释。原《*市人民政府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考核评比办法》(营政办发[2002]6号)同时废止。

*市人民政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工作评分标准(试行)

市政府对各承办单位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实行百分制考评计分办法。其中,各承办单位工作基础分为70分,工作量调节分为10分,市人大人事委、市政府督察室、市政协提案委综合评分为20分。评选办理工作先进单位,以各承办单位的最终得分为依据。

一、承办单位在办理工作中出现下列情况的,在基础分中予以扣减:

1、丢失建议提案交办件的,减3分。

2、没有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承办的建议提案退回交办部门的,减2分;未经交办部门同意,擅自将建议、提案转给其他单位办理的,减2分;没有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办理任务,推诿塞责的,减5分。

3、主要领导不重视,没有件件阅批,亲自部署办理工作、办理重点建议提案、处理疑难件、审核每一件答复函并签字署名的,减5分。

4、协办单位没有按规定时限向主办单位送交协办意见的,减1分。协办单位不配合主办单位,影响办理工作进度和质量的,减4分。

5、主办、协办单位意见不一致时,主办单位对协办单位的不同意见没有认真沟通协调,包办代替,或将未经协调一致的意见,答复代表、提案者,产生不良影响的,减5分。

6、办理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或工作纪律,造成不良后果的,减5分。

7、答复函行文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减2分。

8、答复函质量不高、文不对题、表述含混、模棱两可,代表、提案者不满意的,减3分。

9、未按时完成主办件办理任务的,减4分。

10、办理工作态度不端正,不尊重代表、提案者,代表、提案者不满意的,减4分。

11、办理工作结束后,没有按时报送办理工作总结的,减3分。

12、没有按规定建档,以及归档材料不齐全的,减2分。

13、没有按时完成跟踪办理计划任务的,减4分;没有按时报送跟踪办理计划的,减3分。

14、承办单位没有按要求参加市政府召开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会议,未能完成建议、提案主管部门工作安排的,减3分。

人大制度范文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执法检查,是指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委会)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按照本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区人民政府、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及有法律、法规授权和行政机关委托的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以下统称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法规以及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关法律、法规问题的决议、决定(以下简称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活动。

第三条执法检查应当坚持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和讲究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常委会的执法检查计划,由常委会在年度工作要点中确定。

执法检查计划需要个别调整时,由主任会议决定。

第五条执法检查的组织形式一般为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也可以根据执法检查的需要,依法组织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六条常委会的执法检查组,由组长、副组长、组员若干人组成,其人员在常委会与有关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确定,可以吸收区人大代表、邀请市人大代表参加。

常委会的执法检查组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邀请乡镇人大主席及有关方面人士参加工作。

参加检查或调查的人员,在工作中涉及需要保密的内容,应予保密。

第七条执法检查组成员应当在执法检查或调查前学习并熟悉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第八条常委会的有关工作委员会应当根据执法检查计划拟订实施方案。除暗访外,应当在执法检查开始之日的十天以前通知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必要时,可以建议乡镇人大组织乡镇人大代表在本行政区域内同时组织对该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九条执法检查应当深入实际,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案卷或者材料、抽样调查、个别走访或者明查暗访等多种形式,了解法律、法规实施的情况。

第十条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应当认真接受检查,提供真实情况,并向执法检查组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供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书面报告、有关资料和工作上的便利。

第十一条执法检查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应当由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有关规定办理。执法检查组不直接处理具体问题。

第十二条执法检查结束后,由执法检查组向主任会议书面报告执法检查情况。

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㈠对法律、法规实施状况的评价;

㈡对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分析;

㈢对纠正违法案件、处理执法违法人员和改进执法工作的建议;

㈣对法律、法规本身和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制定的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需要修改、补充、解释的建议;

㈤其它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执法检查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

第十四条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执法检查报告,由执法检查组向常委会会议汇报。

常委会会议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的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依法就法律、法规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质询。

常委会对执法检查报告应当提出审议意见,必要时可以作出决定。

第十五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执法检查报告和作出的审议意见或者决定,由常委会办公室负责以书面形式交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有关机关应当根据审议意见或者决定,切实改进执法工作,并在两个月内,或常委会会议要求的规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向常委会报告决定的执行情况或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必要时由主任会议将执行情况或办理情况的报告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

第十六条主任会议决定不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执法检查报告,由常委会办公室以书面形式交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研究处理。

第十七条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违法案件,主任会议可以交有关工作委员会或者办公室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当向主任会议报告。主任会议可以根据情况,要求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限期办理,并及时报告处理结果。处理结果或者办理情况不符合要求的,主任会议可以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

对特别重大的违法案件,常委会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第十八条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应当有计划地开展执法自查工作,并及时向常委会报告自查情况。

人大制度范文篇7

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天,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走过了50个年头。50年对人而言是大半生,而对于一个决定国家政体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言,50年又是何其短暂。这其中有起步、有辉煌、也有停滞,有屈折、甚至有倒退,有破坏、有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拨乱反正,扭转了过去不正常的国家政治生活制度,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建设轨道。现如今它是一个紧跟时展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制度,是一个充满活力、永无止尽的制度。

一、不断创新监督方式,使监督更显刚性

人大评议是近年来人大监督工作的重大创新,主要是各级常委会对各级部门进行的工作评议和对被任命人员的述职评议及由常委会组织的选民对代表的评议。这种监督方式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有的还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很多被评议对象和部门被评得耳热心跳。目前,各种评议效果十分明显。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基本做到了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邀请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是人大监督方式向下的一种延伸,近年来,也逐步得到展开。对旁听公民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人大要求“一府两院”予以答复或解决,则赋予了这种监督方式以实质内容,也由此密切了人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外,如开展司法、信访个案监督,对工作报告进行无记名表决,建立“人大主任接待日”制度,评选人民好公仆、好法官、好检察官等监督方式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之举,人大监督的刚性化趋势日益明显。

二、不断创新表决方式,使表决程序实质化

近年来,各级人大纷纷改进表决方式,将人大表决程序赋予实质内容。如:人大机关派员参与组织部门组织的考察,了解拟任命人员的真实情况;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不及格的不予任命;任前向常委会会议汇报任职工作打算等等,把表决由形式推向实质化层面。在表决形式选择上已取消了举手表决、集体鼓掌通过方式,而以无记名投票表决为主。有的进行电子表决,使之更加快捷、准确,表决结果更加民主、透明。除对人事任命表决外,“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也逐步纳入表决视线。如报载浙江省某县政府免去卫生局长一职未获人大通过。再如四川广安政府工作报告及法院工作报告未获人大通过,按要求下次常委会再次报告。

三、不断创新代表工作,使代表作用更加彰显

以前人们的普遍看法是人大是“橡皮图章”,作用不大。人大代表就是“代表代表,会完就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各级人大通过举办培训班,让代表明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邀请代表参与视察、调查、执法检查、评议、列席常委会会议等,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评议。通过这些创新之举,有的人大代表为民请命,被誉为“平民青天”;有的敢于动真碰硬,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的克服重重困难,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极高威望。正是有这样成千上万的各级人大代表,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足迹,推动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前进的步伐,抒写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新篇章。

四、不断创新“人民满意”内涵,使之成为法定荣誉

近年来,国家机关授予“人民满意”单位和个人屡见报端。如:获“人民满意司法所”、“人民满意派出所”、“人民满意公务员”、“人民满意检察官”、“人民满意法官”、“人民满意警察”、“人民满意司法干警”等等荣誉称号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按照法治的要求,这种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上的根据。

“人民满意”顾名思义,满意的主体是人民。“人民”二字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最高的权威性。因此,授予“人民满意”荣誉称号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民群众或代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明文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地方荣誉称号,特别是“人民满意”称号,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经过法定程序产生的,一般是以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出现的,决定一经作出,即得到人民的认可。只有在这种基础上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国家机关工作好坏的标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由此授予的“人民满意”称号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法定荣誉。

五、不断创新国际交流和合作,使我国国际地位更加提升

人大制度范文篇8

一、关于乡镇人大职能的定位

宪法、地方组织法对乡镇人大的职能作了规定。宪法第九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决议,审查和决定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计划。"地方组织法又将乡镇人大的职权细化为13项。按通常的说法,这些职权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决定权,二是任免权,三是监督权。

从地方各级人大的职能看,乡镇人大的职权也应当具有全权性,以充分体现乡镇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从政权建设角度看,乡镇人大作为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其职能是非常重要的。从我国宪政制度的设计看,人大制度体现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性质,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提供了现实的制度保证。乡镇政权作为地方政权制度中最基本的政权单位,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低的层次。宪法规定,乡镇地方国家权力由乡镇人大行使,这为基层政权的有效运转提供了宪法依据,使民主宪政思想在基层得到落实。

二、宪法、法律对乡镇人大制度规定之不足

我国的政权制度经过几十年的逐步发展,形成现在的格局,即宪法规定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权,每一级政权都设立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可以决定地方性事务。随着我国民主宪政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仅是一个初步的成果,与民主宪政的要求还有差距。从乡镇这一块来看,在乡镇人大制度设计上,我们深感还有一些体制上的疏漏,亟待研究解决。

1.乡镇人大闭会期间权力机关缺失问题。我国宪法第九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地方组织法第三章专门对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职权、工作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从而保证了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在闭会期间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行使。地方组织法第九章规定了乡镇人大的职权。但对于乡镇人大在闭会期间如何行使职权没有规定。地方组织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负责联系本级人大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并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乡镇人大在闭会期间既没有行使职权的主体,也没有行使职权的途径,完全是形同虚设的。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在闭会期间虽然做一些联系代表等方面的工作,但这与行使人大职权不是一回事。因此,从国家政体来看,这种宪政体制是不完整的,应当进一步完善。

2.乡镇人大任期过短的问题。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乡镇人大每届任期为三年。县级以上人大每届任期为五年。实践中,不少县和乡镇普遍反映:乡镇人大三年任期偏短,换届频率过高,造成乡镇干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现象。从实际工作效果看,乡镇人大任期过短不利于乡镇工作的开展,乡镇干部的短期行为是难以避免的。再从社会成本来看,频繁换届选举,会增加国家机关工作的社会成本,不符合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3.关于乡镇人大召开会议的问题。地方组织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地方各级人大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而预算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2次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实践中,乡镇人大一般都召开2次会议,但也有只召开一次会议的。实践中的不一致是由法律规定的不一致造成的。预算法是1994年3月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地方组织法是1995年2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的。按照立法法关于法律适用的规定,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三、完善有关立法的若干探讨

要解决当前乡镇人大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从宪政体制改革入手,遵循宪政发展规律,科学设计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我国现行的五级政权制度,层级比较多,既影响政令畅通,又对开展工作造成繁琐,也增加了制度运行的成本。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是适当减少政权的层次,现阶段可以考虑只将基层政权设到县级,县级以下设基层政权的派出机关。这样,前面涉及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当然,这种思路实施起来比较难,至少目前还难以做到。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势必会向这个方向发展。

另一种思路是从实际出发,从完善现行宪政体制入手,根据现实可能性,从立法上,对乡镇人大制度作出进一步的规定。主要有:

1.乡镇人大设立常委会。乡镇人大闭会期间设常委会,以便有经常地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这种意见近年来常有人提起,但为了精简机构,一直未设立常委会。从实践情况看,由于乡镇人大闭会期间没有机构行使权力,乡镇人大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不少乡镇人大只设一名主席或副主席,没有工作人员,这样的状况怎么能够担负起一级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一些地方建议明确乡镇人大主席团为常设机构,这实际上也是不妥当的。主席团是人大会议期间设立的机构,闭会期间主席团是不存在的。同时,主席团成员来自方方面面,并不专司乡镇人大工作,因此,将主席团作为常设机构也是有名无实的,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综上所述,要使乡镇人大切实发挥作用,必须解决其常设机构问题。应当从完善宪法、法律入手,理顺宪政体制,把民主宪政思想贯彻到底,这对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保障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至关重要的。

人大制度范文篇9

宪法监督制度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组织法还具体规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之一就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规章,提出报告”。

从实施情况看,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对备案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进行审查工作。但由于没有建立专司宪法监督的机构,宪法监督实际上没有很好开展起来。(1)宪法监督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切违宪行为进行纠正和制裁的强制行为。违宪是一种国家行为,特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违反宪法和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职务行为违反宪法。宪法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审查有关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纠正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违反宪法的职务行为。(2)建立专司宪法监督的专门机构。许多同志建议建立宪法监督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开展违宪审查工作,提出对违宪行为的处理意见,以议案的形式报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建立这一机构既符合我国国家体制,又保证了违宪审查工作的经常性。(3)建立和完善宪法监督的程序。我国实施宪法监督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审查规范性文件。对此立法法作了一些规定。二是受理违宪控告。在这方面还没有法律规定,需要对谁可以提出违宪控告、谁受理和承办违宪控告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执法检查制度

多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为了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逐步建立了对法律实施的检查监督制度。执法检查成为人大法律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监督制度,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执法检查的主体是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也可以单独安排执法检查,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法律监督。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同“一府两院”搞联合执法检查,混淆了监督的主体和对象,是不妥当的。人大执法检查的对象是执法机关,主要检查监督法律实施主管机关的执法工作,督促“一府两院”及时解决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检查要有重点,如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某些法律执行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来确定检点。

(3)力避形式主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力求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执法检查的过程变成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过程。

(4)要把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正式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并认真行使审议权,必要时可以提出质询案或作出有关决议。

(5)完善审议反馈制度。执法检查报告和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应及时转交法律实施主管机关。有关机关改进执法的情况和效果要在规定期限内向常委会作出反馈。

(6)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违宪违法案件,可以组织深入调查,必要时可以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作出严肃处理。

(7)同其他监督形式相结合。如把执法检查、实行执法责任制、开展执法评议三者结合起来,把执法检查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的制度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或专题汇报,是国家权力机关开展工作监督的基本形式。这一制度,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常委会听取工作报告,要从程序上作一些具体规定。如规定提前把报告稿送给代表、委员,不能临会才发;规定有关部门负责人不仅在会上作报告,还要到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回答询问;规定工作报告未被批准要作出适当处置等。

(2)建立工作报告审议反馈制度,切实改变“会上议一议,会后无声息”的状况。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专题报告后,向有关机关提出“审议意见书”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目前“审议意见书”或“审议意见”存在着整理不规范、报送无程序、办理不得力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通过法定程序,使“审议意见书”这一形式走向规范化、法律化。

审查和批准计划、预算制度

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进行工作监督的重要内容。国家权力机关的计划、预算监督,虽然有一些法律规定,但实施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前介入,对计划、预算的编制工作进行监督。

(2)在人代会上,变笼统的全面审查为切实的重点审查,并可考虑建立计划、预算修正案制度。

(3)加强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建立和健全经常性经济监督制度。主要是进一步规范对计划、预算部分调整和变更的审查和批准;重视和加强审计监督;建立健全各项经常性监督制度。

受理申诉、控告、检举制度

法律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人大可以受理人民群众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

受理对法院、检察院所处理的重大典型案件的申诉、控告、检举,通常叫作个案监督。

一是要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委员长会议、主任会议负责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专门委员会可以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监督工作。它们可以承办人大及其常委会交付的个案监督的具体事宜,但不能代替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处置权和决定权。

第二,要坚持事后监督的原则。但如果程序严重违法,如严重超期办案、超期羁押、越权办案,不及时监督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人大也可以采用适当方式进行监督。

第三,要对个案监督的范围作出规定和界定。

询问和质询制度

“询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知情权”,对被询问者是一种带督促性质的监督。“质询”从表面上看也是行使知情权,实践中多是对不适当行为(包括违法失职行为)提出质询案,对被质询者是一种责成纠正不适当行为的性质。法律对这两种监督手段都作了程序规定。还可以考虑,对任何启动质询程序,哪些问题可以质询,质询答复不满意如何处置等,再进一步作出具体规定。

特定问题调查制度

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地方组织法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程序在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中都没有具体规定,在现实中不便操作。

因此,参照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关于全国人大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程序,建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委员长会议或者1/5以上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可以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提请全体会议决定。

罢免和撤职制度

“罢免”和“撤职”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处置权的主要方式,是人大监督手段中最严厉的一种。

1982年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及地方组织法除了规定罢免对象外,还初步规定了提出罢免案的程序。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就对提出罢免案的主体、罢免的对象和提出罢免案的程序都作了具体规定。

按照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撤消本级人民政府个别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和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但对撤职的程序未作出规定,实践中不便操作。为了加强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建议参照人大代表提出罢免案的程序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议案的程序,对地方人大常委会提出撤职案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监督工作方面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

工作评议组织代表评议“一府两院”的工作,简称工作评议或者代表评议。

述职评议从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在工作评议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由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人员的述职报告。现在全国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普遍开展了述职评议。

部门执法责任制由人大常委会组织和推动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明确自己主要执行的法律、法规,并通过一系列制度保证执法责任到位。

人大制度范文篇10

一、办公室对人大、政协转交本局办理的建议、提案,应先根据其内容进行分类、登记,按各股室职责范围提出拟办意见,确定承办股室后呈报分管局长审核。

二、各股室承办的建议、提案由办公室负责登记、交办、管理、催办,如有不属本局业务范围的,应在收文后一周内退回并写明原因和意见,以便另行交办。不得自行横传或积压延误。

三、承办建议、提案的股室,应指定熟悉该项业务的同志承办,答复文稿由股室负责人审签后,交主管局长签字后送办公室上报。

四、对建议、提案的答复,主送到提建议、提案的代表或委员,同时抄送县人大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各三份,县政府办公室一份。

五、对建议、提案的答复内容要实事求是,符合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对所提问题和要求,要逐条答复,不说大话、空话、套话;文字要简洁,条理要清楚,答复口气要诚恳、谦逊,要体现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尊重。对所提建议、提案,凡是有条件解决的要认真解决,确实不能解决的也要说明情况,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