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原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7:09:30

热播原因范文篇1

关键词:陌生化;情景喜剧;热播剧

一、引言

2007年9月美国CBS电视台新推出一部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TheBigBangTheory),该剧从开播之初的默默无闻的边缘题材到如今的黄金档王牌剧集,其收视率居高不下,并通过卫星电视和网络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培养了大量的影迷,得到评论界和观众们的一致认可。它不仅获得第61届艾美奖3项提名,还荣获2009年美国电视评论委员协会“喜剧突出成就奖”、“喜剧个人成就奖”等两项大奖。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该剧为何能够脱颖而出,广受好评?下面本文将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关于艺术创新的手法——陌生化对其原因进行探讨。

二、生活大爆炸简介

《生活大爆炸》讲述了一个美女和四个科学家宅男的故事。主人公Sheldon和Leonard是一对好朋友兼同事,共同租住在一间公寓。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的量子物理学家,他们有着超高的智商,对于工作上面的事情游刃有余,但是对于日常生活,这两个大男人就显得比较笨拙了。直到有一天隔壁帮来了一位性感貌美的女孩Penny,他们两人的生活渐渐不同往昔。在Sheldon和Leonard的两位好朋友兼同事,也同为科学家的Howard和Raj的加盟下,四个科学宅男和一位美女共同演绎了一幕幕滑稽搞笑的剧集。

三、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最早于1916年由什克洛夫斯基(下面简称什氏)提出,用于分析诗歌和文学作品,作为概括复杂感受和表现现象的方法。在他们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陌生化”的过程,就是设法增加感受的难度,延长感受的时间。诗歌或文学作品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让表现客体“陌生”。作为一条有着坚固而广泛心理学基础的普遍的艺术原则,陌生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具备深刻的审美价值。

俄国形式主义者用这一理论对诗语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把它运用于对叙事文体、文学史的分析。自从陌生化被引入我国以后也被学者们运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出现了许多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文章。邓建英(2003)在《“陌生化”与小说叙事视角》这篇文章中对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康德拉的《黑暗的中心》和王朔的《看上去很美》这三部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陌生化进行阐释,对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小说起来很好的推动作用。罗娜(2010)在《以陌生化理论析<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一文中从陌生化的角度对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做了新的阐释,对该诗的主题做了更深入的揭示。董鸣鹤(2010)在文章《视觉的狂欢—语言陌生化在小说和诗歌中的一种体现》中探究了张爱玲、岑参和李贺作品中语言的陌生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变化及带给读者的震撼。总之,目前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运用陌生化手法分析文学文本,即诗歌和小说的文章已经不胜枚举。

情景喜剧,虽然不像诗歌小说有固定的文本可以反复仔细的研究,但它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所以对于关注艺术创作手法的陌生化思想,作者试图将其运用到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的研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该剧之所以能够热播并受到评论界和观众广泛好评的原因。

四、人物刻画陌生化—以“天才”作为喜剧人物形象

剧中除了活泼开朗平凡普通的邻家女孩Penny外,其他四个主角均是智商一流的天才。

以往的情景喜剧主要关注平凡人的普通生活,而该剧则反其道而行之,讲述了四个科学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绝对的与众不同。

Sheldon,智商187,11岁就进入大学学习,15岁就在德国海德堡学院做客座教授,拥有一个硕士学位和两个博士学位,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家。作为一个高智商的人,Sheldon显然对自己的聪明感到十分满意,以至于常常显得有些自大。按常理这样一个自大的人应该会很让人受不了,难以接受甚至有些厌恶,但相反,通过观看剧集,观众会发现他是如此的可爱,在他身上无时无刻不透露这一股率真,令人油然而生一种保护和爱怜之情。

他直言老板只不过“是个没什么实际成就的高中科学教师”,他因为妹妹向别人介绍他是火箭科学家而感到万分耻辱和愤怒;他给研究生上课时说:你们之间一两个人即使成为理论物理学家,也可能只是用来教五年级的小学生。但就是这样一个高智商并自大的人,却深受观众的喜爱,因为他的自大和自负并没有丝毫的恶意,相反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在第一季第一集中,他看到Penny的房间十分杂乱,于是半夜溜进她的房间为她整理。面对Leonard的不解和无可奈何,他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并说:“想到我们对面的房间是这个样子,我睡不着。”而他率真的一个表现便是孩子气。他感冒的时候要求Penny像妈妈一样照顾他,边擦药边唱歌给他听。

总体而言,这个人物的智商和情商,自负和善良,自大和率真,以及高大修长的身材和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得一股孩子气令这个人物与众不同,充满了喜感,令观众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Leonard,智商173,出生于科学世家,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加州理工学院实验物理学家,一直梦想有一天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相比Sheldon,他似乎暗淡了许多,然而憨厚老实却是他真正的闪光点。他性格温和,情商也趋于正常,而且他不像Sheldon那样以自己为中心并沾沾自喜,他向往正常人多姿多彩的社交生活。他如同沟通天才世界和平凡人世界的桥梁,他的憨厚温柔融化了天才和凡人的隔阂,使全剧的人物关系更加和谐完整。

Howard是一位犹太人,在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物理学工作,是一位空间工程师。他自称掌握六国语言,并有过人的语言模仿能力。就是这样一位身材瘦小的犹太空间工程师,作为剧中唯一没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在工作中,他常常受到Sheldon等人的嘲笑;在生活中,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屡屡和姑娘们搭讪却屡屡失败。但就是这样一个个子小小、爱穿紧身衣、留时尚bobo头,爱展示他那可怜的六国语言和充满磁性嗓音并被Penny评价为“又恶心又可悲”的人物同样令观众难以忘怀。他虽然有些滑稽,也从另一个方面让观众感受到他的率真,正如他自己所说“像我这样一个人,如果再不积极一点的话还能有什么机会呢?”。他的形象也许有些猥琐,但他也不乏纯真,也正是他的这种猥琐和大胆,从反面表现了科学家们内心的七情六欲。

Raj是一位来自印度的粒子天体物理物理学家,同样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以往的情景喜剧都讲述同一个社会团体内的故事,而在《生活大爆炸》中,不仅有犹太人的参与,还有印度人即Raj的加盟。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害羞,不过这源于一种疾病——选择性语言障碍,该疾病表现在他身上即为在女性面前说不出话。但当他发现酒精可以帮他克服这个问题时,他就经常和Howard一起跑酒吧,拿着酒瓶子和女性搭讪,这时他的闷骚便显现出来了。Raj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情景喜剧单一文化氛围的旧况,为单调的美国文化增添了异域风情,而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也较好的制造了喜剧效果,是该剧的笑点之一。

总之,该剧的四个主要人物形象均丰富饱满,各具特色且十分另类。他们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科学家在人们心中严肃刻板的印象,转而成为受人欢迎、单纯且又可爱的形象。每个人物都因其鲜明的个性而让人过目不忘,而这显然又与编剧们独辟蹊径,运用陌生化的视角创造剧本是分不开的。

五、总结

热播原因范文篇2

关键词:电视剧;《延禧攻略》;原因分析

根据越南ZingTV网站的新闻,中国电视剧《延禧攻略》“DIÊNHYCÔNGLƯỢC”于2018年7月中下旬在越南播放,而到了8月12日左右,中国独家播放的爱奇艺只更新到48集,而在越南,很多网友发现《延禧攻略》已经更新到57集,整整比中国快了9集,导致网上出现很多网友专门找越南网址进行观看。而在越南,也出现火爆的追剧热潮。导致很多越南游客来中国要去看在北京的延禧宫,还有《延禧攻略》的影视拍摄地横店。

一、电视剧《延禧攻略》

《延禧攻略》(DiênHyCôngLược)是根据真正的历史改编,是经过原创剧本拍摄而成。《延禧攻略》是东阳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宫廷剧,由惠楷栋、温德光执导,秦岚、聂远、佘诗曼、吴谨言、许凯、王冠逸、谭卓、苏青、张嘉倪、李若宁、王媛可等主演。该剧讲述了宫女魏璎珞(NgụyAnhLạc)凭勇往直前的勇气、机敏灵活的头脑、宽广博大的胸怀,化解宫廷上下的重重困难,最终成为襄助乾隆盛世的令贵妃(Lệnhquýphi)的故事。共有70集,类型为宫廷争斗,把历史与现实描绘得很真实,在表演艺术上,惟妙惟肖,在剧情编排上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传播历史文化过程中,向观众展示中国中医、非遗,乃至宫廷建筑、清代服装等,让观众学到很多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知识。在越南的历史上,同样出现了与中国类似的封建王朝,也出现过与中国类似的宫廷制度,很多技艺和手法在越南史书中颇为常见。中国与越南国情相似,文化相通。在民族交往上,中国与越南有共同的民族,文化交往甚密,在情感共鸣上存在共同点,比如越南宫廷服饰,宫廷建筑造型,皇帝、皇后服饰及用品,宫廷礼仪等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二、《延禧攻略》在越南热播的现象和表现

根据中国搜狐新闻网的报道,都是《延禧攻略》惹的祸,越南一小伙带一家人来中国旅游最后却尴尬离开,原因是他和媳妇都非常喜欢看延禧攻略,不仅里面“斗”得爽,而且服装,还有宫殿的建筑都吸引着他们,特别想来实地看一看,这也是他媳妇的一个生日愿望,为了实现媳妇的愿望,好不容易从中国游客那里打听到,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地点。但是门票太贵,而放弃进去一看[1]。根据越南网站的报道,DiênHyCôngLượcđanglàmộttrongnhữngtừkhóahotnhấtkhôngchỉởTrungQuốcmàcònởViệtNam.ĐiềukhiếnkhôngítngườiphảiphátsốtvớiDiênHyCôngLượckhôngphảiởnhữngthướcphimđẹpmêhồn,dàndiễnviêndiễnxuấtkhôngcógìcóthểbàncãimàcònbởinócòngửiđếnkhángiảnhữngbàihọccuộcsốngvôcùngsâusắc.(延禧攻略不仅是中国,在越南也是最火热的电视剧之一,很多人不仅觉得全追延禧攻略,而且不仅把握了美得销魂的尺度,演员演技无可挑剔,内容上还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生活哲理。)[2]2018年8月29日环球时报国际论坛评论员单仁平撰文称,爱奇艺的《延禧攻略》自播出以来,迅速在港台大火,并俘获了大量东南亚观众。中国电视剧在大陆市场上走红的,如今有很高概率在港台和东南亚所谓“大中华文化圈”受追捧。与直到本世纪初大陆屏幕被港台影视作品大规模占领的情况相比,如今的形势出现反转,大陆影视剧、综艺节目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势。[3]根据笔者的观察和查询国外相关资料,发现最疯狂的还是越南,他们推崇中国电视剧由来已久,从《渴望》到《延禧攻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大有霸占越南荧屏之势。在学术界,从电视理论基础研究,到应用业务理论研究,越南都有长足的进步。所以,《延禧攻略》在越南得以顺利播放和热播也是水到渠成。

三、《延禧攻略》得以热播的原因

(一)文化相似。中国文化与越南文化,大都崇尚儒家文化,在文化上相通的地方比较多,比如越南的农历节日与中国基本相同,春节是最大的节日,中元节吃鸭子习俗,中秋也吃月饼等,在越南传统节日上,与中国高度一致。在延禧攻略电视剧中,各种节日,使得越南看起来就很容易得到他们的关注。比如中医,越南叫“thuốcbắc”(北药,其实就是中医药),在剧中,魏璎珞说道新枇杷叶有毒,但是据考证,纯属剧情需要。越南人对中药也是情有独钟,所以越南人服药都说“uốngthuốc”(直译:喝药),在中文里面,我们经常说“吃药”,若此,越语应该说“ănthuốc”,但是这并不符合越南人的表达习惯。比如延禧攻略第十一集的诗歌。乾隆送给皇后福建运来的荔枝树,皇后念了一首诗,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4]QuáHoaThanhcungkỳ:TrườngAnhồivọngtúthànhđồi,Sơnđínhthiênmônthứđệkhai.Nhấtkỵhồngtrầnphitửtiếu,Vônhântrithịlệchilai!”QuaylạitrôngTrườngAnnhưgòthêugấmTrênđỉnhnúi,nghìncửalầnlượtmởraMộtngườicỡingựatungbụihồng,QuýPhimỉmcườiKhôngaibiếtấylàquảvảiđãtiếnvềcung.这样的一首杜牧的诗歌,其实在越南家庭里,很多人知道这首诗歌,有的越南人虽不知它的来历和意蕴,但是大概意思可以知道的。所以这一点,文化相似,相通,很多越南人喜欢这样的诗句,当然也喜欢这样的电视剧。(二)历史的相似性和情感共鸣。翻开中越两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宫廷之物,宫廷礼仪,宫廷菜谱等,都有所描述,在历史交往中,两国的封建礼仪制度都是相似的,这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学者范宏贵曾经在一次研讨会上说道:很多专家和学者在谈到越南文化,中国文化时,都有同感,对于儒家文化,在中国找不到的,就去越南找,在越南找不到的,可以去法国找。笔者很赞同这样的观点,越南在历史保护方面,存在他们质朴的历史价值观念,把传统保留得很好。因此,在历史的相似性上,越南观看中国历史电视剧,很有亲切感和共鸣感,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之感。[5]这是越南观众关注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电视剧的原因之一。(三)管理日趋与国际接轨。笔者认为,在当前越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越南电视管理也日趋与国际接轨,越南也认识到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终究不是发展国内经济的办法,根据越南电视的发展史,中国是越南最大的邻国,也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关系,越南的电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集团化是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这么一部有审美意义,历史意义的电视剧,越南人看来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南不但在媒体上宣传,也用实际行动去保护。[6]这一点,越南不仅与我们有共鸣而且也算是国际接轨。这也是越南关注中国电视剧的原因。综上,文化的相似和传承,情感的共鸣,加快国际化进程,是发展海外电视观众的重要渠道,同时,还需加强自身的建设。才能把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送到国外,并能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这权且作为本文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延禧攻略惹的祸:http://www.sohu.com/a/252231408_308361,2018.9.6.

[2]http://tovui.com2018.8.15

[3]环球时报评论员单仁平.从《延禧攻略》风靡港台东南亚说起[N/OL].环球时报,2018-8-29.

[4]杜牧.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5]李家忠.中国电视剧在越南深受欢迎[J].对外大传播,2005(10):2.

热播原因范文篇3

2009年初,电视剧《潜伏》首先在地方台播出,4月份,北京卫视、重庆卫视、黑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四家卫星频道开始播出,随着卫视热播,网上出现网友的观感和评析文章,网络上各大在线播放网站和提供下载的网站。点击量和下载率不断攀升:之后,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开始制作各种分析和专题采访栏目,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潜伏>创事纪》一书,完整收录了《潜伏》剧本,并记录了电视剧从创意到诞生的整个过程,有导演访谈以及幕后制作花絮,这个时期也开始在各大书店畅销。不到一个月时间,电视剧《潜伏》迅速蹿红,成为今年电视台的收视黑马。

分析该电视剧成功的原因,或许能为我们当下的国产电视剧制作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潜伏》成功的背景分析

首先,国内年轻观众的电视剧欣赏口味已经严重美剧化。近年来,虽然国内各大电视台没有正式引进流行美剧,但是通过网络,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是收看了不少美剧作品,如《24小时》、《越狱》(该剧从2006年首播,直到2009年5月份才全部结束,一部电视剧,时间跨度长达三年)、《迷失》等。通过网络传播,打破了电视台播放时间以及播放次数的限制,20多集的电视剧可以从头看到尾,并且都剪掉了插片广告。美剧情节紧凑、连贯,剧情跌宕起伏,有的充满悬疑和推理色彩,跟国内多数电视剧剧情发展缓慢、情节拖沓冗长、对白简单等形成鲜明反差,美剧这些特点深深吸引了年轻观众,《越狱》每推出新剧集。提供在线播放的网站都出现过访问量过大而导致服务器瘫痪现象可以说,这两年网络上美剧的流行,导致不少年轻人远离了国内电视剧,观众的电视剧欣赏口味已经严重美剧化。

2009年4月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进行了一项调查,共有2332名网友参与此次调查,其中高达95.7%的人表示“喜欢看《潜伏》”,“80后”占31.O%,“70后”占40.7%,“60后”占19.1%。(2009年5月2日,《中国青年报》,“潜伏的信仰浮出我们生活的水面”)也就是说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占了《潜伏》观众的七成多,而这部分人也恰恰是网民的主要力量,当然,也是网络美剧的最大消费群体。另有媒体调查采访观众,不少观众表示看《潜伏》“喘不过气来”,甚至不敢上厕所、接电话,因为错过几分钟,很可能后面的剧情就连贯不上了,这与国内观众司空见惯的注水影视剧形成了强烈反差,但却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网络美剧剧情有着惊人的相似。来源于公务员之家/

简单分析对比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内电视剧只要抓住了这部分观众的欣赏特点,推出合适的影视作品,在收视率和影响力上就离成功不远了。

其次,《潜伏》卧底题材能吊起观众欣赏胃口。简单回顾这几年国内电影大片市场不难发现,卧底题材的电影作品是个热点,有较强的票房影响力。2002年底上映,带领香港电影走出新世纪低谷的《无问道》广受好评,此后几年间,导演刘伟强连续推出了第二部、第三部,一时形成“无间热”,票房无人能敌_在电视剧方面,《潜伏》之前,国内电视台也早有卧底谍战的剧作,2006年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暗算》就在当年掀起一轮收视热潮;2008年由柳云龙、李小冉主演的三十集“红色特工”谍战题材电视剧《功勋》开播,也排在各大电视台收视率前茅。

经过这些影片和电视剧作的洗礼,观众对这种谍战、潜伏、渗透题材早就有了心理接受期待。《潜伏》故事背景放在共产党那段广为人知同时又带有神秘色彩和英雄主义的地下党年代,无论是从当今社会观众的影视观感和接受心理上讲,还是从历史知识储备的角度讲,注定了《潜伏》的选材会获得较高关注。

再次,《潜伏》中家庭和感情戏份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假夫妻”的感情发展情节,与当下电视收视热点家庭伦理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家庭伦理剧近年来在电视台不断上演,《金婚》、《王贵与安娜》、《双面胶》等,这些作品围绕家庭内部、夫妻之间感情发展以及矛盾解决做文章,容易在观众那里引起共鸣,也有着较高的收视率。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选择观众熟悉的演员。翠平扮演者姚晨自从前几年《武林外传》火爆荧屏后,迅速蹿红成为一线明星,全国老少对这个大嘴巴的女演员非常熟悉《潜伏》另外一个角色余则成的扮演者孙红雷,更是实力派干将,主演和参演的电视剧和电影作品在观众那里的口碑都不错,去年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就大受好评。此外,他在《永不暝目》、《像雾像雨又像风》《半路夫妻》、《落地请开手机》等影视作品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这几年观众比较喜欢的男演员。选择他们作为主演,就《潜伏》来讲,实际是在收视率上加了双保险。来源于公务员之家/

《潜伏》,还历史人物以人性关怀

电视剧的成功,不光有上面提到的这些背景因素,从内容方面分析也会得出一些必然。在人物性格塑造、情节设置、剧情发展等环节上,体现了人性的关怀和对人本质需求的尊重。

剧中人物余则成身上体现出的办公室人际关系处理技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既是一种人性,更是一种人情,在观众那里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和认同虽是历史题材,但是就剧中场景来说,余则成(孙红雷饰)周旋的办公室环境,无论是领导与同事间的信任纠葛,还是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利益争夺,都很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反映了中国人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剧中余则成身上体现出的不少为人处世的办公室周旋技巧,即便放在今天社会,也不算过时,尤其在青年白领那里更是获得一定推崇。前不久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在近两年播放的电视剧中,都有哪些剧最让人们感觉到共鸣?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潜伏》,比例高达70.4%,而一些比较热门的电视剧如《士兵突击》占35.2%、《我的团长我的团》占18.0%、为一些年轻人所推崇的《奋斗》不过占到了20.2%、《武林外传》占到11.5%。

对人本质欲望的尊重,对感情生活的重视也是一种人性关怀。该剧摆脱了传统革命题材电视剧主人公形象高大全,对个人私生活领域设置禁区的做法,而是深人家庭细节,安排了假夫妻剧情,两个生存环境迥异的人物走到一起,扮假夫妻,难免磕磕绊绊,尽管都知道这两个人最后肯定是假戏真唱,可是,到底怎样唱,还是很让人感兴趣电视剧照应了观众的期待,还原了这种真实,从两个人互相“敌视”,到后来的产生爱意,表现家庭背景下夫妻二人的感情磨合,许多方面突破了些主旋律电视剧的表演限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台词上的突破。没有什么海誓山盟与宏大叙事话语,极具生活化和真实性的语言对白,拉近了剧中人物与观众的心理距离:翠平和余则成讨论未来孩子长什么模样时的临时发挥(女儿不能像妈妈嘴大,儿子不能随爸爸眼小),都会让观众得到会心一笑。比如摇床,对性的讨论,麻将桌上太太们的对话,摇床的细节,翠平翻看余则成的床头杂志,说“真恶心,奶子都露出来了”,两人在摇床问题上的对话,翠平对余则成摇床时间与性能力的反击,这样的表现尺度都是很大胆的。还有长时间的吻戏。两人新婚夜做爱时对是否向组织汇报问题上的对话等等,恰恰是有了这样的突破,才让人觉得真实,这才是凡人,不是教科书上或者革命样板戏中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光辉形象。破除说教,还原真实,总是能打动很多人。

剧中反派角色的性格同样复杂和富有戏剧性,同事问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领导与下属间的沆瀣一气、尔虞我诈,阴谋与权术,利益与交易,国民党军统内部的黑暗与腐败,在冯恩鹤(饰演吴站长)、祖峰(饰演李涯)、吴刚(饰演陆桥山)的演绎下,得到了真实又精彩纷呈的表现,甚至有人认为剧中人物李涯的聪明、冷静、执着有超越余则成之处,对手戏丝毫不逊于正面人物。

《潜伏》因孙红雷、姚晨而精彩,但也缺少不了配角的帮衬。他们虽然跟剧中的正面人物余则成分属不同职位,但都在自己职位上表现的相当出色。时刻不忘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为自己谋私利、留后路,总结为官一生的重要收获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吴站长,对党国忠心耿耿的李涯,慨叹自己“就是条狗”的马队长,信奉“无情报,不交易”的谢若林。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信仰来自生活体验来源于公务员之家/

在主旋律作品中谈信仰问题。往往会落下“说教”和“布道”的口实而招来观众逆反情绪,但《潜伏》却把信仰的教育包装在了生活的体验中。说教“潜伏”,成了本剧的特色。观众观看这部电视剧或许会有种感受比较明显,那就是剧中人物命运的选择,没有高扬主义与信仰的旗帜,更像是一种生活逻辑的必然出路。

《潜伏》的导演姜伟就说:“我时刻希望观众感受到精神、信仰这些东西,但希望他们感受。我不想直接露出来,会有意藏起来……教学中我经常碰到学生拍摄的作业一塌糊涂,但他会迫切地跟我解释这个镜头是什么意思,那句台词表达了什么……每次我都说,你能拍个不用解释能让我看懂的吗?”

晚秋(朱杰饰)自杀未遂醒来后,余则成开导晚秋,这是个精彩的段落,实际上余则成在病房里的那段真情告白,也是从他的视角间接阐述了对共产党将要开创的新世界景象的一种憧憬,余则成相信,在那个世界里。会有晚秋所最向往的自由。从佘则成的职业习惯出发,他并不是没有怀疑过知道真相的晚秋,甚至动过除掉她的念头,可转念一想。晚秋完全是一个无辜的人,她不是敌人,他开始反思革命的价值,是应该让这样一个无辜的人得到幸福和平,而不是为了所谓的革命前景,让无辜的人无谓死去。拯救晚秋,其实在他俩街头的那次拥抱中就下定了决心。

余则成所描述的世界,不仅仅只是为了安慰晚秋,这也是他自己信仰的一种呈现,他相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正好跟自己目前相处的这些险象环生的环境成为鲜明的对比,更是支撑余则成走下去的一个重要理由。在《潜伏》第29集里,他和翠平说过一句话,“我们的故事需要有人来听”,要让自己的后代知道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的心情。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但同样流露出了余则成对光明未来的一种信仰。

人物认知观念的转变合乎逻辑

刺杀叛徒李海丰后。余则成被追杀,后来被中共营救,养好伤后,被中共策反,尽管有见到左蓝的希望在诱惑着他,可是,对于一个1937年就上道的一个老军统而言,让他接受共产党的主义和信仰,似乎还不是那么容易。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余则成不断坚定了信念呢?一个因素是他不断接触到国民党的丑闻,另外一个原因是跟他接头的地下党员的视死如归。

药店掌柜咬舌保护余则成,左蓝牺牲自己保全余则成,廖三民暴露身份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身边活生生的例子,震撼着余则成,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视死如归呢?与其说是种组织纪律,不如说这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他们相信自己的死是值得的,是为了全中国的革命事业,是完全为了解放人民的。左蓝牺牲后,遗留下来一本签名的《延安文集》,第一篇是“为人民服务”,也许是睹物思人的缘故,余则成把这本日记带回了家中。文中几句话,让余则成振奋不已,有种找到答案般的喜悦,也就是余则成神经质地念叨的那几句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左蓝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她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左蓝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她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余则成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马列主义,但他内心深处已经把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跟自己对和平和光明的向往结合起来了,这种转变水到渠成。

再有就是翠平性格的转变。从没进过城的农村游击队长,目不识丁。不懂城里人的规矩,费劲周折总算学会吃西餐、穿旗袍、打麻将,但这样整日无所事事还是让她觉得难受,没有受过专门训练,毫无地下工作经验,别人认为是享福式的军官太太生活,她认为是受罪,“我就是一木头,还是朽了的,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这种乡下与城市的认知落差,还有就是斗争环境的差距。这里只是需要潜伏和伪装,更多时候是情报战,是没有硝烟的战斗,别说真枪实弹,有时根本就看不到敌人,“敌人是空气”,而且还需要处处谨慎,学会伪装,学会不动声色。从开始翠平说余则成“你最会装了”,当余则成告诉翠平该怎样拉窗帘,翠平很不耐烦地回应“都说两遍了,婆婆妈妈的”,到后来自己主动协助他进行伪装,递交情报,在余则成的帮助下,辨清许宝风假八路的面目,这不仅仅只是斗争环境转变那么简单,还需要有高度灵敏的预警意识,审时度变,果断行动。翠平最终从一个刚进城的乡下土八路女子转变成一个地道的军统长官太太,从;中锋在前的游击队长到成熟稳重的地下交通员,这种转变虽不是一朝一夕,但在姚晨演绎下却显得非常真实。比如,翠平刚到余则成那里后,开始每天起床很早,问余则成“城里的鸡怎么都不打鸣啊?”余则成无奈地说:“不是不打鸣,而是没有鸡。”这样的既不乏幽默感又具有生活气息的对话还有很多处。

热播原因范文篇4

论文摘要:电视剧《潜伏》的热播,从这几年国内影视剧播映以及观众的接受经验来看,美剧影响、卧底谍战题材、家庭伦理剧受欢迎以及明星演员的加盟等构成了电视剧热播的外部接受环境;从《潜伏》的内容来看,剧本充分尊重了细节真实,构思缜密,注意从生活化的场景下还原人物的真实性格,在传统谍战题材中把夫妻感情发展的剧情融入其中,在信仰上脱离了教条和说教的俗套。这些因素吸引了观众,获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2009年初,电视剧《潜伏》首先在地方台播出,4月份,北京卫视、重庆卫视、黑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四家卫星频道开始播出,随着卫视热播,网上出现网友的观感和评析文章,网络上各大在线播放网站和提供下载的网站。点击量和下载率不断攀升:之后,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开始制作各种分析和专题采访栏目,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潜伏>创事纪》一书,完整收录了《潜伏》剧本,并记录了电视剧从创意到诞生的整个过程,有导演访谈以及幕后制作花絮,这个时期也开始在各大书店畅销。不到一个月时间,电视剧《潜伏》迅速蹿红,成为今年电视台的收视黑马。

分析该电视剧成功的原因,或许能为我们当下的国产电视剧制作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一、《潜伏》成功的背景分析

首先,国内年轻观众的电视剧欣赏口味已经严重美剧化。近年来,虽然国内各大电视台没有正式引进流行美剧,但是通过网络,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是收看了不少美剧作品,如《24小时》、《越狱》(该剧从2006年首播,直到2009年5月份才全部结束,一部电视剧,时间跨度长达三年)、《迷失》等。通过网络传播,打破了电视台播放时间以及播放次数的限制,20多集的电视剧可以从头看到尾,并且都剪掉了插片广告。美剧情节紧凑、连贯,剧情跌宕起伏,有的充满悬疑和推理色彩,跟国内多数电视剧剧情发展缓慢、情节拖沓冗长、对白简单等形成鲜明反差,美剧这些特点深深吸引了年轻观众,《越狱》每推出新剧集。提供在线播放的网站都出现过访问量过大而导致服务器瘫痪现象可以说,这两年网络上美剧的流行,导致不少年轻人远离了国内电视剧,观众的电视剧欣赏口味已经严重美剧化。

2009年4月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进行了一项调查,共有2332名网友参与此次调查,其中高达95.7%的人表示“喜欢看《潜伏》”,“80后”占31.O%,“70后”占40.7%,“60后”占19.1%。(2009年5月2日,《中国青年报》,“潜伏的信仰浮出我们生活的水面”)也就是说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占了《潜伏》观众的七成多,而这部分人也恰恰是网民的主要力量,当然,也是网络美剧的最大消费群体。另有媒体调查采访观众,不少观众表示看《潜伏》“喘不过气来”,甚至不敢上厕所、接电话,因为错过几分钟,很可能后面的剧情就连贯不上了,这与国内观众司空见惯的注水影视剧形成了强烈反差,但却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网络美剧剧情有着惊人的相似。

简单分析对比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内电视剧只要抓住了这部分观众的欣赏特点,推出合适的影视作品,在收视率和影响力上就离成功不远了。

其次,《潜伏》卧底题材能吊起观众欣赏胃口。简单回顾这几年国内电影大片市场不难发现,卧底题材的电影作品是个热点,有较强的票房影响力。2002年底上映,带领香港电影走出新世纪低谷的《无问道》广受好评,此后几年间,导演刘伟强连续推出了第二部、第三部,一时形成“无间热”,票房无人能敌_在电视剧方面,《潜伏》之前,国内电视台也早有卧底谍战的剧作,2006年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暗算》就在当年掀起一轮收视热潮;2008年由柳云龙、李小冉主演的三十集“红色特工”谍战题材电视剧《功勋》开播,也排在各大电视台收视率前茅。

经过这些影片和电视剧作的洗礼,观众对这种谍战、潜伏、渗透题材早就有了心理接受期待。《潜伏》故事背景放在共产党那段广为人知同时又带有神秘色彩和英雄主义的地下党年代,无论是从当今社会观众的影视观感和接受心理上讲,还是从历史知识储备的角度讲,注定了《潜伏》的选材会获得较高关注。

再次,《潜伏》中家庭和感情戏份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假夫妻”的感情发展情节,与当下电视收视热点家庭伦理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家庭伦理剧近年来在电视台不断上演,《金婚》、《王贵与安娜》、《双面胶》等,这些作品围绕家庭内部、夫妻之间感情发展以及矛盾解决做文章,容易在观众那里引起共鸣,也有着较高的收视率。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选择观众熟悉的演员。翠平扮演者姚晨自从前几年《武林外传》火爆荧屏后,迅速蹿红成为一线明星,全国老少对这个大嘴巴的女演员非常熟悉《潜伏》另外一个角色余则成的扮演者孙红雷,更是实力派干将,主演和参演的电视剧和电影作品在观众那里的口碑都不错,去年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就大受好评。此外,他在《永不暝目》、《像雾像雨又像风》《半路夫妻》、《落地请开手机》等影视作品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这几年观众比较喜欢的男演员。选择他们作为主演,就《潜伏》来讲,实际是在收视率上加了双保险。

二、《潜伏》,还历史人物以人性关怀

电视剧的成功,不光有上面提到的这些背景因素,从内容方面分析也会得出一些必然。在人物性格塑造、情节设置、剧情发展等环节上,体现了人性的关怀和对人本质需求的尊重。剧中人物余则成身上体现出的办公室人际关系处理技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既是一种人性,更是一种人情,在观众那里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和认同虽是历史题材,但是就剧中场景来说,余则成(孙红雷饰)周旋的办公室环境,无论是领导与同事间的信任纠葛,还是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利益争夺,都很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反映了中国人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剧中余则成身上体现出的不少为人处世的办公室周旋技巧,即便放在今天社会,也不算过时,尤其在青年白领那里更是获得一定推崇。前不久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在近两年播放的电视剧中,都有哪些剧最让人们感觉到共鸣?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潜伏》,比例高达70.4%,而一些比较热门的电视剧如《士兵突击》占35.2%、《我的团长我的团》占18.0%、为一些年轻人所推崇的《奋斗》不过占到了20.2%、《武林外传》占到11.5%。

对人本质欲望的尊重,对感情生活的重视也是一种人性关怀。该剧摆脱了传统革命题材电视剧主人公形象高大全,对个人私生活领域设置禁区的做法,而是深人家庭细节,安排了假夫妻剧情,两个生存环境迥异的人物走到一起,扮假夫妻,难免磕磕绊绊,尽管都知道这两个人最后肯定是假戏真唱,可是,到底怎样唱,还是很让人感兴趣电视剧照应了观众的期待,还原了这种真实,从两个人互相“敌视”,到后来的产生爱意,表现家庭背景下夫妻二人的感情磨合,许多方面突破了些主旋律电视剧的表演限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台词上的突破。没有什么海誓山盟与宏大叙事话语,极具生活化和真实性的语言对白,拉近了剧中人物与观众的心理距离:翠平和余则成讨论未来孩子长什么模样时的临时发挥(女儿不能像妈妈嘴大,儿子不能随爸爸眼小),都会让观众得到会心一笑。比如摇床,对性的讨论,麻将桌上太太们的对话,摇床的细节,翠平翻看余则成的床头杂志,说“真恶心,奶子都露出来了”,两人在摇床问题上的对话,翠平对余则成摇床时间与性能力的反击,这样的表现尺度都是很大胆的。还有长时间的吻戏。两人新婚夜做爱时对是否向组织汇报问题上的对话等等,恰恰是有了这样的突破,才让人觉得真实,这才是凡人,不是教科书上或者革命样板戏中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光辉形象。破除说教,还原真实,总是能打动很多人。

剧中反派角色的性格同样复杂和富有戏剧性,同事问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领导与下属间的沆瀣一气、尔虞我诈,阴谋与权术,利益与交易,国民党军统内部的黑暗与腐败,在冯恩鹤(饰演吴站长)、祖峰(饰演李涯)、吴刚(饰演陆桥山)的演绎下,得到了真实又精彩纷呈的表现,甚至有人认为剧中人物李涯的聪明、冷静、执着有超越余则成之处,对手戏丝毫不逊于正面人物。

《潜伏》因孙红雷、姚晨而精彩,但也缺少不了配角的帮衬。他们虽然跟剧中的正面人物余则成分属不同职位,但都在自己职位上表现的相当出色。时刻不忘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为自己谋私利、留后路,总结为官一生的重要收获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吴站长,对党国忠心耿耿的李涯,慨叹自己“就是条狗”的马队长,信奉“无情报,不交易”的谢若林。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三、信仰来自生活体验

在主旋律作品中谈信仰问题。往往会落下“说教”和“布道”的口实而招来观众逆反情绪,但《潜伏》却把信仰的教育包装在了生活的体验中。说教“潜伏”,成了本剧的特色。观众观看这部电视剧或许会有种感受比较明显,那就是剧中人物命运的选择,没有高扬主义与信仰的旗帜,更像是一种生活逻辑的必然出路。

《潜伏》的导演姜伟就说:“我时刻希望观众感受到精神、信仰这些东西,但希望他们感受。我不想直接露出来,会有意藏起来……教学中我经常碰到学生拍摄的作业一塌糊涂,但他会迫切地跟我解释这个镜头是什么意思,那句台词表达了什么……每次我都说,你能拍个不用解释能让我看懂的吗?”

晚秋(朱杰饰)自杀未遂醒来后,余则成开导晚秋,这是个精彩的段落,实际上余则成在病房里的那段真情告白,也是从他的视角间接阐述了对共产党将要开创的新世界景象的一种憧憬,余则成相信,在那个世界里。会有晚秋所最向往的自由。从佘则成的职业习惯出发,他并不是没有怀疑过知道真相的晚秋,甚至动过除掉她的念头,可转念一想。晚秋完全是一个无辜的人,她不是敌人,他开始反思革命的价值,是应该让这样一个无辜的人得到幸福和平,而不是为了所谓的革命前景,让无辜的人无谓死去。拯救晚秋,其实在他俩街头的那次拥抱中就下定了决心。余则成所描述的世界,不仅仅只是为了安慰晚秋,这也是他自己信仰的一种呈现,他相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正好跟自己目前相处的这些险象环生的环境成为鲜明的对比,更是支撑余则成走下去的一个重要理由。在《潜伏》第29集里,他和翠平说过一句话,“我们的故事需要有人来听”,要让自己的后代知道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的心情。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但同样流露出了余则成对光明未来的一种信仰。

四、人物认知观念的转变合乎逻辑

刺杀叛徒李海丰后。余则成被追杀,后来被中共营救,养好伤后,被中共策反,尽管有见到左蓝的希望在诱惑着他,可是,对于一个1937年就上道的一个老军统而言,让他接受共产党的主义和信仰,似乎还不是那么容易。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余则成不断坚定了信念呢?一个因素是他不断接触到国民党的丑闻,另外一个原因是跟他接头的地下党员的视死如归。

药店掌柜咬舌保护余则成,左蓝牺牲自己保全余则成,廖三民暴露身份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身边活生生的例子,震撼着余则成,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视死如归呢?与其说是种组织纪律,不如说这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他们相信自己的死是值得的,是为了全中国的革命事业,是完全为了解放人民的。左蓝牺牲后,遗留下来一本签名的《延安文集》,第一篇是“为人民服务”,也许是睹物思人的缘故,余则成把这本日记带回了家中。文中几句话,让余则成振奋不已,有种找到答案般的喜悦,也就是余则成神经质地念叨的那几句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左蓝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她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左蓝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她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余则成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马列主义,但他内心深处已经把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跟自己对和平和光明的向往结合起来了,这种转变水到渠成。公务员之家

再有就是翠平性格的转变。从没进过城的农村游击队长,目不识丁。不懂城里人的规矩,费劲周折总算学会吃西餐、穿旗袍、打麻将,但这样整日无所事事还是让她觉得难受,没有受过专门训练,毫无地下工作经验,别人认为是享福式的军官太太生活,她认为是受罪,“我就是一木头,还是朽了的,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这种乡下与城市的认知落差,还有就是斗争环境的差距。这里只是需要潜伏和伪装,更多时候是情报战,是没有硝烟的战斗,别说真枪实弹,有时根本就看不到敌人,“敌人是空气”,而且还需要处处谨慎,学会伪装,学会不动声色。从开始翠平说余则成“你最会装了”,当余则成告诉翠平该怎样拉窗帘,翠平很不耐烦地回应“都说两遍了,婆婆妈妈的”,到后来自己主动协助他进行伪装,递交情报,在余则成的帮助下,辨清许宝风假八路的面目,这不仅仅只是斗争环境转变那么简单,还需要有高度灵敏的预警意识,审时度变,果断行动。翠平最终从一个刚进城的乡下土八路女子转变成一个地道的军统长官太太,从;中锋在前的游击队长到成熟稳重的地下交通员,这种转变虽不是一朝一夕,但在姚晨演绎下却显得非常真实。比如,翠平刚到余则成那里后,开始每天起床很早,问余则成“城里的鸡怎么都不打鸣啊?”余则成无奈地说:“不是不打鸣,而是没有鸡。”这样的既不乏幽默感又具有生活气息的对话还有很多处。

热播原因范文篇5

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真,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反复弘扬的诚与信,“言忠信”“忠诚不欺于物”是中国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在整个故事中,身为第一书记的马向阳,遭到的最大质疑就是:他到底是不是真正有心带领大槐树村人致富?介于以前有些扶贫干部来农村走过场、捞政绩的先例,以刘世荣为代表的村民们,对初来乍到的马向阳,要么冷眼旁观,要么挑衅嘲讽,其用心不过是要看他的“真心”。他有真心,村民们就会报之以真情真意,而村民们是多么渴望国家这次下派的第一书记是真心实意来为民众解决问题的。正因为如此,村民们才那么一厢情愿地把马向阳掉进粪池误解为舍己救人,急不可待地以此来确认他是真心来扶贫济困的。后来,马向阳与村民们有一些工作上的误解,眼里不揉沙子的李云芳,得知马向阳为了下乡而把老舅送进养老所,立刻相信马向阳是真诚的,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当马向阳把自己的家抵押给银行,为村民筹款,以阻止村民受骗上当时,这种倾家荡产为村民谋福利的行为,更把他的坦荡真心捧到村民面前。至此,村民们完全跟这个第一书记打成一片,心气相连。而观众们也在大槐树村民热情拥戴马向阳的情景中,获得了强烈的共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对“真心”“诚信”父母官的渴望,一直是百姓们强大的心理需求。这部剧中,人情的善与美,也是剧作者刻意追求的人文价值。剧中人物尽管也时时吵闹不休,但这些吵闹都有一个善的目的指向。比如最浑的花小宝,他每次犯浑,不是为了保护孤儿寡母的丁秋香,就是为了替受到误解的马向阳伸张正义。而且,就算村民们在个人利益上斤斤计较,但都没有丧失善的本性。留守儿童毛蛋,父母都在俄罗斯打工,全村人毫无怨言地担负着照顾毛蛋的责任。处处跟马向阳唱对台戏的刘世荣,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儿寸土不让,却能一直保持着给老祖奶送柴火的习惯。不仅如此,剧中出现的几个家庭,都表现出温情脉脉的美好家庭关系。牙尖嘴利的李云芳,对外很有几分女汉子品质,但面对丈夫能理解他的困境,能分担他的痛苦,面对婆婆小姑,温顺体贴。梁守业与刘玉娇的夫妻感情更是感动了无数网友,梁守业那句“我怕你,我怕你不开心,怕你不快乐”,已经成为网络经典爱情表白。就连霸道强势的刘世荣,家里也有一个知冷知热的妻子。剧中呈现的这些真、善、美的人格品质,处处传递着正能量的健康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电视剧取代了古代的乡村戏曲,肩负着重要的教化导愚功能,而大多数观众也渴望从电视剧中获得这种思想支持。

二、人情社会的暖意呈现

20世纪初,辜鸿铭在对外国人的一场演讲中说: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情感的或者说是人性友爱的生活。因为中国人拥有同情心和真实的人类智慧,能体谅他人的感受。辜鸿铭对中国人的这种分析,很准确地把中了中国人的脉搏。在中国社会里,尤其是在最普遍的大众生活中,人情起着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有时甚至可以超越事理,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经验。这种经验书写,给故事带来了温润感人的光泽。当李云芳为保住自己的小卖部跟丁秋香打擂台失败时,怒火攻心地去跟马向阳理论,随着争吵的升级,她口不择言说寡妇丁秋香跟马向阳不清白,当她看到秋香屈辱地流着泪跑开后,马上意识到自己伤害了秋香,当晚不仅真诚地向马向阳道歉,主动提出拆掉小卖部,而且亲自到秋香家登门道歉,这种人与人之间体贴互谅的情意,可以以四两拨千斤的魅力,改变事情发展的方向。刘玉彬获得了移树批文,要挖走大槐树的时候,马向阳和村民们无法从法理上保护大槐树,但他们可以用与大槐树生命相系的感情,制止挖树的行为。在全剧的最后,拥有小学校产权的富商刘玉彬,依法论理都可以拥有自由使用小学校开养鸡场的权力,但当他看到马向阳作为外人如此全心全意为大槐树村谋福利,情真意切地替险些犯法的花小宝道歉,舍生忘死地从火中救孩子时,人情超越于理法之上,他主动跟马向阳握手言和,放弃了开养鸡场的打算。在人与人越来越疏离的现代社会,这种体贴互谅之情,是中国土地上的脉脉暖意。儒家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情感原则作为伦理学、世界观、宇宙论的基石,情感原则即是“人道”,即“仁”,它统摄并主导着群体人际的和谐关系。这是中国的传统精神,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经验与智慧。

三、家园土地的知己情怀

20世纪以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乡土中国,最触目惊心的就是家园土地的荒芜与衰败。剧中,大槐树村被叫作“九九三八六一”村,那些最应该传承土地使命与责任的男性中青年们,都漂进城市里寻找梦想,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和女人。但是那些漂在城里的农民们,心都还在家园和故土,如果故土能真诚地召唤他们,他们随时都愿意回到家园,回到生养他们的土地上。《马向阳下乡记》的创作者们,显然洞悉了现实中这些城市漂泊者的内心需求。在剧中,刘玉龙和刘槐是一对年轻恋人,虽然他们的家人都希望他们能摆脱农村的贫困,在城市里寻求发展机会,但他们在得知第一书记马向阳要真抓实干带领村民致富时,毫不犹豫地一起回到村里,主动分担大棚种菜的工作,尽管前景还不明朗,但两人就是要亲眼见证大槐树村致富的历程。《马向阳下乡记》的创作者非常理解中国百姓与家园土地的感情,在刘世荣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写出了一种安稳扎实的土地风骨。他爱土地如命,把一家子的命运绑定在土地上,为此不惜违反自己做人的原则,骗占寡妇丁秋香的地;为此,他要求小儿子娶邻村的姑娘,为的是对方的五亩地能跟自己的地连成片;为此,他坚决不肯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别人笑话他的顽固,他掷地有声地说:“我是个农民,看中土地天经地义。”这个以与土地的亲密而自豪的男人,非常让人感动,齐槐说他抚摸泥土和菜叶的手指像在跳舞,这是对这个农民最美的赞誉。当马向阳宣称要让大槐树下长出金子时,刘世荣以一个老农民的骄傲问他:“你懂地吗?你知道地吗?”这份与土地的知己之感,触动了多少人的家园故土情怀!而当马向阳要规划种菜大棚时,刘世荣毫不客气地告诫他:“想动土地,先问问地的主人是谁。”这句话放在剧里剧外都发聋振聩,既让我们看到土地确权后,农民的尊严和权力,也道出了与土地关系最亲密的几亿农民的心声。在槐树村历练了半年的马向阳,在土地的观念上完成关键性的自我成长,他告诉商务局的领导和同事:“我们的饭碗,长不出一粒粮食来。农村的土地,看起来平实,牛踩马踏粪汁四溅,但是只要你春种就秋收,所以这是我们全人类的饭碗。”整个二十世纪,我们都在拼命城市化,试图挣脱与土地的关系,认为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与土地的疏离,会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漂泊无根,要想活得更好,必须重建与土地的知己亲密关系。这是《马向阳下乡记》一剧最触动观众的观念之一。除了以上这三点,在开掘中国经验方面,创作者们还有意从民俗、家族文化、国民性、谚语等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比如:抱大槐树来验证爱情;刘世荣用祖训家法约束族人;以刘世荣为代表的村民们凡事讲面子的特点;台词中大量俗语、老话、谚语的运用等等。

四、结语

总之,《马向阳下乡记》这部剧的热播,跟剧作者有意开掘中国经验有紧密关系。曾强调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讲话,让我们看到了在文艺工作中,发扬和传承中国文化、中国经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马向阳下乡记》为我们做出了一种可贵的有效的探索。中国经验,是一个含义多元而丰富的语汇,它不仅包括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心理经验、审美感受,还包括本土的故事题材、故事结构、人物塑造方法、故事节奏等等。中国经验部分含蕴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各种艺术当中,更多的也许是弥漫于街道里巷的闲谈碎语中,我们只有把胸膛紧贴中国大地,才能获得真实的中国经验,并进而讲出真正受百姓欢迎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2014.

[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译林出版社,2010.

热播原因范文篇6

在我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历史中,各种题材类型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其中包括玄幻、历史、古装、言情等等,但是只有社会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才是最深入人心的。特别是党的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为现实题材创作提出了方向和要求。而《欢乐颂》正是这样一种题材的影视剧。另外,《欢乐颂》其实是存在原著小说的,在电视剧未在各大平台进行首播之前,其实就已经预存了一波忠实的粉丝。这几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明显拓展。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电视剧的文化功能。对此,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认为,“文艺创作需要拥抱现实,观众需要从电视剧营造的‘第二现实’中汲取正能量。”在《欢乐颂》这部国产影视剧当中,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每个观众都能够在剧集中找到现实中自身的映射,例如大学生身份,再或者是参加工作多年的职场人等等,通过这样清晰的身份定位,使得很大一部分的观众能够投入电视剧当中,从而满足他们对自我、爱情、事业以及物质的追求。正是这样的一种移情以及共鸣感,成为国产影视剧《欢乐颂》最大的优势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国产现实题材的影视剧《欢乐颂》充满现实主义色彩,通过展现当代社会精英和平凡两个阶层的故事,使它更加真实和接地气。

二、受众群体的清晰定位

根据一定的调查和民生新闻就能够知晓,当今时代受到关注程度最高的两个年龄段就是80后和90后,而电视剧《欢乐颂》当中的人物设定,就具有这两个年龄段的主要代表。首先是80后的代表:樊胜美、安迪;虽然这两个人物都是80后的代表,但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樊胜美代表的是从底部阶层艰难成长起来的80后,看似外表光鲜靓丽,实则属于都市社会的底层;而安迪则代表的是80后当中的工作精英,不仅人长得美丽漂亮,而且任职上市公司高管职位,属于都市社会的顶层。这两种人物形象在当今的社会当中都是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的,很容易就会使得相关的观影群众深入到电视剧的剧情当中。其次就是90后的代表:邱莹莹、关雎尔、曲筱绡。当今时代中的90后刚刚步入社会,因此,这一部分的代表性也是特别强的。虽然这三个人的人物性格以及家庭条件各不相同,但是,她们身上有着90后的一些共同特质,她们年轻、在职场上敢打敢拼,都为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着。因此,当今社会中的90后观影群众能够在这三个人物身上找到自身的影子,观看的体验会变得更加的具有深度。究其根本来说,电视剧《欢乐颂》正是准确的迎合了当下80后和90后群体的审美心理需求,通过剧中所呈现出的都市职场女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引起了现实生活中都市未婚女性的共鸣。

三、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

就目前来说,国内诸多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之所以不受观众的喜爱,其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电视剧当中的人物没有办法立得住,也就是说,人物的设定不符合现实。而在《欢乐颂》当中就摒弃了这种情况:关雎尔,二十二岁,五百强企业实习生。家境良好的乖乖女。二十多年来一直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过着父母早就替他规划好的生活。文静内向,气质温柔。工作努力,踏实,勤奋,任劳任怨,常常加班到深夜。为了能在年底通过考核留在公司,不是名校毕业的她,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在现实当中,这一类的人物群体其实是非常多的,毕竟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是名牌大学,但还是在现实社会当中积极努力着;邱莹莹,来自小城市的平凡姑娘,普通职员。做事莽撞不顾后果,凡事拎不清的她常让自己陷入窘境,也连累别人不得安生。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一心盼望她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可没有才能也没有美貌,平凡的她在上海市过得举步维艰。不过杂草也有杂草的生存方式:为了爱情委曲求全,为了工作拼尽全力。这样的人生或许不够精彩,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生活最常见的姿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又有谁能够保证,自身在刚刚步入社会之后不是像邱莹莹一样呢,根据调查显示,邱莹莹给观众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然,在剧中还有很多更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古灵精怪的富二代女孩曲筱绡,精英人才安迪等等,也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优秀的人物设定,才能够使得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变得活灵活现,给观众以强烈的共鸣。

四、情节设计的紧凑连贯

一部国产影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除了人物之外,还有就是情节的设计。该剧不仅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样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剧中设定了五位主人公:神秘而冷漠的海归金融精英安迪、潇洒恣意又古灵精怪的富二代曲筱绡、精明世故的都市“白骨精”樊胜美、大方得体的乖乖女关雎尔、心思单纯的小镇姑娘邱莹莹,每一个人代表了一类人。她们性格迥异,各自有着自己工作、家庭和爱情的磨难与不如意,因此也展开了剧中的五条线索。她们的故事在这五条线索上展开,而这五条线索又相互交织,使得整个故事情节张弛有度、扣人心弦。例如五个人初见的这场戏就十分的精彩,个性鲜明的五个人被困电梯,危机之中,有人紧张而淡定自若,有人担忧而大呼小叫,这样的人物出场设计不仅强化了戏剧性冲突,还彰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外,曲筱绡争家产临战磨枪抢项目事件、安迪被帖子诬陷包养事件、邱莹莹被渣男玩弄事件等等,节奏明快人物鲜明,可以说前半部分是明快的都市职场戏。而片中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樊胜美,因为她的反差是最大的,也是后半部分剧情的一个高点,剧情从时尚的都市职场转到了原生家庭这一话题,也开启了全民讨论,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樊胜美的哥哥伤人入狱,身无分文的樊父樊母带着小孙子来上海投奔女儿,撕开了樊胜美拼命隐藏的血淋淋的真相。我们才发现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原来樊家父母重男轻女,为了儿子不断地压榨女儿。替哥哥找工作、买房子,为侄子的教育掏钱……每一次冲突时,母亲的哭泣,父亲的沉默都在逼迫施压,让她无法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等等。

此外,该剧之所以热播还和它的制作团队分不开,该剧是由正午阳光影业公司出品,孔笙、简川訸联袂执导。作为业界标杆的正午阳光制作团队曾制作出《伪装者》《琅琊榜》等好口碑和高收视率的电视剧。这样的团队在观众心目中有着良好口碑,使得他们制作的电视剧就是高质量的保证。综上所述,都市情感剧《欢乐颂》无论是从题材还是人物、情节等内容都贴合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所以引起社会广泛的舆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申定阳.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新思考——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J].声屏世界,2019,7:45-46.

[2]朱鸿鹄.《欢乐颂》:国产现代剧的新形象[J].视听,2016(10):68-69.

[3]何春耕,耿迪.都市情感剧中女性角色的建构——以《欢乐颂》为例[J].青年记者,2017,3:84-85..

[4]徐琛.《欢乐颂》在视频网站热播的传播学原理分析[J].科技传播,2016,8(14):22-23.

[5]袁月明.从《欢乐颂》热播看网络文学IP的影视转化策略[J].东南传播,2016(06).

[6]朱韵霖.浅析电视剧《欢乐颂》的收视成功[J].视听,2016(08).

[7]方贝贝.电视剧《欢乐颂》对城市形象的传播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9).

热播原因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电视剧文化;文化生成

克顿传媒数据中心2015年8月的《2015年上半年视频网站电视剧市场分析》的调查显示,在“一剧两星”政策的影响下,省级卫视收视率前十的电视剧有7部与新媒体点击量前十的剧作重合;而30岁以下的年轻受众是目前视频网站主要的收视群体,人群占比超过了60%。电视剧内容和观众正在“合流”,电视剧的生产和传播平台正逐步向网络转移,电视剧文化的Web3.0的大互联传播时代已经来临,它将遵循“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互联网思维,实现多屏幕、跨平台的传播与互动。互联网思维下的电视剧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电视剧内容本身,其生成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观众不仅是电视剧的消费者,也是相关文化的生产者和重塑者。网络收视和平台互动的便捷性使得观众可以参与到电视剧文化的评论、再创造与再传播中来,这种文化是围绕电视剧内容却又超越了其本身的新的文化集合体,它赋予了电视剧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互联网思维下电视剧文化生成的特征

1.一种跨平台多屏幕交互的文化。在狭小的家庭空间里,与亲朋熟人一起观看电视剧的传统观看方式已经逐步被打破;网络电视的兴盛,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广,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同一个电视剧在传统电视和互联网多平台、多终端的播出,使得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能与全国乃至全球电视剧的共同爱好者一同观看,一起互动。在互联网思维下,社交电视方兴未艾,跨平台、多屏幕、全天候的收视方式,给观众提供了工具性的支持,使其能围绕电视剧这一核心内容,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一种基于共同的收视兴趣、收视习惯和类似的情感诉求的趣缘群体。全天候、多平台的观看与互动,成就了同一电视剧观众们的群体狂欢。数量众多的观众,利用弹幕、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便捷的、沟通、探讨和创作平台,积极地追剧、评剧,对电视剧相关内容的再传播和再创作,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参与力量,由此生成一股围绕电视剧内容的文化热潮,如“谍战热”“宫斗热”“仙侠热”等。这种文化热潮,已不仅是街头巷尾的谈资,而是已凝聚成网络世界里的新的文化集合体,不断塑造和延伸着电视剧文化的内涵和口碑。2.内容传播与观众互动实现了同步。传统的电视剧播出,往往是先生产,再推广,再播出,观众电视剧的评析和二次传播往往是在电视剧开播之后。而在互联网时代,电视剧行业的营销和文化推广已经越来越同步,一部电视剧的推广,已经落实到其生产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整个流程中。用户对电视剧的追捧和评价远不止于发表观后感这么简单。互联网思维下,一步成功的电视剧,其内容生产与文化传播几乎是同步的。如当前有许多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热播电视剧,从《我是特种兵》为代表的军旅题材系列到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宫廷剧系列,再到当前以《古剑奇谭》《花千骨》等为代表的仙侠系列,其文化传播在原著小说广受热捧之时就打好了观众基础。数量巨大的小说“粉丝”们会从剧本选择、演员遴选、剧情设定、拍摄进展、观后反馈等多个环节,全流程关注电视剧,在互联网络的各个平台表达自己的观感、意见和建议,与电视剧的生产方同步交流。观众们的同步反应,甚至影响了整个电视剧制作和播出的面貌。如近期电视剧版的《盗墓笔记》“热而不火”,遭到“原著粉”们的吐槽,认为电视剧创作的整个环节都与其心目中的原著差别太大。在互联网思维下,电视剧的生产几乎不可能不考虑与观众互动的这种同步性,因为满足观众的需求和品位才是电视剧成功的决定性因素。3.内容日趋满足观众需求。在传统的电视剧生产中,制作方拥有主导地位,制作什么内容、题材和何种风格的电视剧,以及演员的遴选等,都由制作方决定。而到了网络时代,电视剧的“受众本位”倾向更加明显。电视剧制作有迎合受众口味的倾向,更加注重满足受众需求。早些年流行的一些热播社会题材剧,如反映买房难的《蜗居》,反映底层劳动者生存状况的《生存之民工》,都是当前民间关注的社会热点。而近些年网络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更是如此,这些剧的热捧观众往往是网络原创文学的忠实读者。现在,许多电视剧制作方在开拍前,都会在网络中广泛征集“粉丝”们的意见。如近期的热播剧《琅琊榜》,在2011年开拍前就已经有原著作者海晏的“粉丝”们在讨论谁适合演主角梅长苏了;同样,翻拍经典剧,观众的意见也将成为拍摄的重要依据。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有利于制作方更轻易地获知观众的需求和品位,从而出现电视剧文化日益满足观众需求的趋势。4.体现出多元文化合流的倾向。电视文化原本是一种包含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当电视剧文化传播的阵地逐渐转移到网络上来时,由于网络平台的平权化,精英大众的身份都被消解,人人可以参与观看和评判,加上迎合观众的市场化倾向,使得电视剧很难继续维持雅俗共赏、泾渭分明的格局。电视剧制作方采取的策略往往是将多种文化糅合,尽量用最通俗的方式加以呈现。即使某些严肃题材的电视剧也有意无意地放弃自己的格调,逐步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合流。近年来,许多严肃题材的历史剧、抗战剧、法制剧等都开始融入泛娱乐元素,便是此种倾向的表现。5.呈现出类型化、周期性的传播趋势。电视剧向来是流行文化的载体。近年来的电视剧生产模式往往是某一个题材的电视剧成功热播,相似的主题或类型剧立马会蜂拥而上,营造出一波又一波的同类型的电视剧热。从“谍战热”到“历史热”到“宫廷热”再到“仙侠热”,都是如此,呈现出快餐式消费的特征。热度的维持时间也不长,生命周期较短。互联网上的电视剧文化传播也是如此,电视剧热播时,相关的点击率、剧评、探讨等盛极一时,热度一过,则相关的文化归于沉寂。制作方和观众们继续期待下一种类型的电视剧的到来。

二、互联网思维下影响电视剧文化生成的关键因素

互联网思维的典型特征是连接和互动,网络将电视剧文化的制作方和观众连接起来,将电视剧的核心文化与边缘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文化集合。从以《我是特种兵》为代表的军旅题材,到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宫廷题材,再到当前以《古剑奇谭》《花千骨》等为代表的仙侠题材,围绕这些热播剧产生了相应的文化集群。这种文化集合的诞生,是众人“合力”的结果,受几个关键因素的影响。1.网络技术的易得性、移动互联的便利性与全天候。这一因素方便了观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参与观看与讨论,关于电视剧文化的交流变得频繁。虚拟世界里收视主体的各种观点、视角、创意都可以得到比较充分和自由的表达,与电视剧制作方的互动也非常容易。电视剧制作方要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动向也相对比较容易。因此,网络平台上电视剧文化很容易得到迅速流动和交融。2.电视制作方网络营销盛行,开始逐步打造一套完整的电视文化营销链。很多热播剧,剧本创作、演员征募、拍摄过程、播放平台选择、观感收集等每一个环节都是营销的卖点,因为“粉丝”们会对整个流程予以关注。任何一个环节都要重视观众的反应,激发观众的收视欲望,吸收观众的意见,以期在观众中形成较好的口碑。3.电视剧的网络舆论领袖发挥文化凝结的核心作用。尽管观众们会在网络平台自发地欣赏和评论电视剧,为电视剧的热度添柴加火,但舆论领袖所提供的有深度或独特视角的评论和见解的影响力会更大。热播剧的舆论领袖既存在于制作方和方内,如知名原著作家、导演、演员,也可能是电视剧营销的专业人员、论坛贴吧里的常客和有见地的文化创意者,也可能是“粉丝”中的狂热传播者,都可能在电视剧文化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从而为其造势。4.群体模仿机制也为电视剧文化推波助澜。文化流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群体模仿机制。无论是制作方对某热播类型电视剧的模仿,还是观众基于群体意识、趋同压力或个人消费文化的虚荣心等,都可能导致一种电视剧文化风潮的形成。制作方和观众很多时候都在不断追逐着变化的电视文化热潮。

三、互联网思维下电视文化生成对电视业的启发

当下,传统媒体都在向“互联网+”的模式转型。电视剧生产与互联网的融合,将可能构建全新的电视剧生产模式和文化体系,它将为电视剧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启示。1.实现从“我播你看”的单向线性思维向“传受互动”的网络思维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电视剧生产和营销的模式。随着五花八门的网络终端日益取代传统电视与PC,新媒体的用户将逐步成为电视剧收看的主流。传统的被动收看方式必将被互动性强的社交电视所代替。一个可能热播的电视剧,精彩的内容或主题固然是根本,但也要注意适应新媒体用户的收视习惯。用户对电视剧的要求远不止内容本身那么简单。其制作过程、播出平台和时机、方便追剧的碎片化观看或打包下载观看模式、易于互动的用户聚合平台、与制作方的同步交流等因素,都可能决定一部电视剧的成败。因此,电视剧制作方应改变传统单向主导的传播态势,立足于受众需要,多角度、多环节地开展营销,即围绕电视剧内容这一核心,采用网状或链式思维,将营销辐射到剧本创作、演员征募、拍摄进展、观后反馈等多个流程中,从头到尾都要注重品牌的打造。此外,在电视剧营销之余,还需要运用相关思维,开展多产业营销,打造更多的产业链条。当下,有很多热播剧都采用与游戏运营商合作的营销模式,如仙侠剧《花千骨》一边热播,一边推广其同名手机游戏。观众能看中玩,玩中看,在使观众获得全方位享受的同时,电视剧制作方也在更多的领域获得了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2.注重从网络中汲取营养、校正偏差,并在网络中检验成果。近年来,改编自网络热门小说的电视剧热播现象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电视剧文化的新摇篮,里面孕育着诸多可供借鉴的题材。好的题材,加上数量众多的“粉丝”,为电视剧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所以改编成电视剧后一播即火。这些“粉丝”在追剧的同时,也为电视剧的生产出谋划策,为其精良制作提供了参考意见。当然,电视剧的成功与否也需要回到网络中检验,从早年韩寒的《三重门》到最近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的同名电视剧,都曾因演员、剧情等和原作差异太大而被“吐槽”,热而不火。电视剧制作方要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中找到电视剧题材就必须关注受众动向,主动开展受众调查,及时收集受众意见并及时整理,为我所用。大数据时代,开展此类调查已非难事。3.注重原创性,避免题材同质化和风格雷同。类型化热播电视剧的现象往往是首创剧获得了轰动效应,而其后相关的或类似电视剧却收视平平或观众反应较冷。这说明,首创剧的魅力在于原创的内容、题材或风格等能让观众耳目一新,而模仿与跟风却只能让观众产生收视疲劳或厌烦。当然,类型化电视剧的播出时机也有技巧。现在很多同类型的电视剧会在不同频道、平台同期开播,同时宣传,同时竞技,让观众自行选择收视,对于类型化电视剧的制作方而言,这也不失为一种利益均沾的竞争策略。4.注重充实电视剧的文化内涵,打造经久不衰的电视经典文化。鉴于电视剧生命周期较短的问题,市场化运作条件下的电视剧往往为迎合观众多变的口味和短期的兴趣而导致文化内涵不够。许多优秀电视剧都有着较长的生命力,如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西游记》《红楼梦》等电视剧,至今仍然被奉为经典,以至于多次翻拍。它们之所以一直被电视界和观众所喜爱,是因为它们是家喻户晓的名著,根植于我国长盛不衰的民间文化,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电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在它身上可以找到现实中的影子。军旅剧中的英雄主义与爱国情结,宫廷剧中的个人励志与斗争,伦理剧中的爱情观与家庭观,仙侠剧中的隐士文化等,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婚恋、就业、物价、医患关系等被拍成电视剧后,也往往引发热议。这些现实问题与观众心中的情结一样,都会在网络中表现出来。优秀的电视剧应该走出泛娱乐化的误区,深层次挖掘网络题材中蕴涵的文化热点,寓教于乐,将这些文化内涵用通俗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表现出来。只有如此,电视剧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赢得观众的喜爱,延长其生命力。

四、结语

互联网思维下的电视文化生成,是电视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结果。随着电视文化传播的平台日益向网络转移,网络将逐步成为电视文化传播的中心。互联网将成为电视剧生产的重要源泉,电视剧文化已经不单纯是电视制作方的产品,而是其与观众互动,合力生产和共同创作的结果。电视人在媒体改革时,必须顺应这种趋势,运用连接、互动、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题材,增加文化内涵,才能打造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经典电视剧。

作者:毛德胜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热播原因范文篇8

一、《伪装者》热播的原因

《伪装者》的剧情中包含了谍战剧所应有的如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一切元素,但相较于我国谍战剧中的经典之作如《潜伏》、《黎明之前》,《伪装者》的谍战元素并不出众,吸引观众的主要是明家姐弟的日常生活以及男主人公身上的偶像气质。因此,与其说《伪装者》是一部抗日谍战剧,不如说其是披着谍战剧外衣的偶像剧或家庭剧。该剧成功的首要原因也正是在于创作方敏锐地捕捉到了我国电视市场的收视主体正在发生的变化,即在“一剧两星”政策实施、IP概念的火热以及泛娱乐化大潮下,年轻的电视观众比重逐步上升,成为拉动电视收视的重要力量。因此,剧组在原著《谍战上海滩》的基础上,有意根据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进行改编和扩充。其紧张刺激的谍战节奏和充满轻松温暖气氛的日常情节相互交织,让观众的观看节奏得以舒缓,避免了陷于同一种情绪而不可自拔的情境。而明家三兄弟彼此之间颇有深意的眼神交错、明家内部清楚却又复杂的人物关系,都让浸淫于网络元素的年轻观众便于展开想象,迅速掀起讨论热潮。此外,各种二分式、黄金分割、框架构图的摄影画面、女性人物精致的妆容、明家兄弟气度不凡的绅士造型、合身且时髦的时装,都营造出了浓郁的时尚感,不仅让电视观众大饱眼福,更获得了时尚界人士的赞许。可以说,这是剧组对抗日剧、谍战剧所做的风格创新,而互联网流行的思维模式对于剧情的走向也有着不少启发。但作为抗战题材剧本身,《伪装者》在剧情设置、情节铺垫等方面并没有本质上的提升,例如“男主人公飞跃两楼数米间隔”、“男女搭档当街击毙数十名日伪分子全身而退”之类的情节,更是在历史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与观众所诟病的“雷剧”、“神剧”并没有本质区别。

二、对我国思政教育的反思

从解放到改革开放,我国曾拍摄了多部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其出发点多以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对抗为主,阐述视角多是从以正义对抗邪恶而展开,主人公多以农民、工人为主,如《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等,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也多位于农村。这种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被称为“红色影视”,承担着反映社会主义主体文化价值诉求、提高观众思想政治素质觉悟的任务。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商品大潮席卷而来,“红色影视”因其生硬的灌输方式以及商业手段的欠缺,逐渐被观众所遗忘,而受观众热捧的是粗话连篇的李云龙(《亮剑》)、出身草莽的桥隆飙(《桥隆飙》),或是留洋归来的周卫国(《雪豹》)等。在娱乐化大潮下,抗战题材电视剧逐渐向浪漫化发展,如上文提到的传奇英雄们便是此类艺术创作中的代表人物,以其浪漫化的形象描写,淡化了抗日战争中的血腥残酷,将民族拯救的希望寄托在这类英雄甚至“超人”身上,不仅将民族的苦难置换为廉价的浪漫与实质的麻木,也无法真实地揭示抗战中深厚坚实的民众力量及历史发展规律。《伪装者》的热播也是此类现象的后续,观众不再满足于个人英雄的神勇无敌,而是将自己对于其他方面的想象一起置于收视期待中。《伪装者》的主人公明台身为豪门子弟,年少多金、身手高强;大哥明楼英俊沉稳、气度不凡;仆人明诚忠心稳重、潇洒干练。借用网络中的评论,可谓是兄弟三人“一边抗日一边帅”。但与剧情发展的精彩纷呈、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明相比,《伪装者》的思想内核可称薄弱。尽管明家四姐弟最终都投身了革命,大姐明镜甚至壮烈牺牲,但身为上海首屈一指的富豪,明家缘何成为无产阶级的红色资本家?明楼又如何成为国共两党在上海谍报战线的共同领导者?这些问题都在剧中匆匆略过。男主人公明台轻佻风流,深受国民党特工教官王天风的赏识(原著中他更是救了军统头目戴笠的命),但在剧中却如此轻易地投奔我党,剧中给的理由也并不能服众。表面上看,出现这种情况是编剧的失误或是能力不足,但从深层看,也体现了我国思政教育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迷失。之所以出现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的主角从底层群众向豪门少爷的转变,其深层原因是在商品经济时代中,平民大众的通俗娱乐趣味决定了文化市场消费趣味的走向。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影视作品的收视主体变为了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对豪门生活的向往、对型男靓女的沉迷,决定了电视剧制作方在进行创作时,乐于将相关元素放置于剧中。而抗战题材剧相较于其它题材是否审核幅度较宽,方便了娱乐元素的填充,从而诞生了一系列抗战题材的嫁接剧,如抗日黑帮剧、抗日商战剧等等。这也就是布尔迪厄分析的“有限的文化生产场(以崇高、深刻、神圣为核心的趣味标准”和“批量化的文化生产场(以通俗、娱乐为核心的趣味标准)”之间为争夺文化资本展开的激烈争夺。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原则的集中体现,也是大众文化中的娱乐趣味向不同领域迅速扩张的结果,是“批量化的文化生产场”战胜“有限的文化生产场”的过程。以收视率决定一切,观众想看什么,影视制作方就往剧中加什么,这是电视剧市场中不健康的现象。如何针对此种情况进行改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影视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改变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从理论和历史常识角度出发,使受教育者对抗日战争中我党所起的重大作用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其次,影视制作方要深度挖掘题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其独特功能,以通俗的表达和传奇性的结构,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信息。第三,有关部门应有限度地放松其他类型剧的审核标准,使抗日题材电视剧不再充当制作方在利益驱使和环境制约下的避风港,从而避免更多形式的类型嫁接。

热播原因范文篇9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实总是有历史的影子,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文学艺术深谙此道,电视剧同样如此。当然,并非所有历史题材电视剧都是为了借古讽今,但难免被观众作如此解读。1999年的《雍正王朝》被评为意有所指,2001年的《康熙王朝》同样被人作过类似品评。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产生关联与纠缠,并且会宿命般地产生某种雷同,于是观众感觉似曾相识,甚至将其直接解读为影射现实。无论制作者是否有意为之,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越是与现实产生关联和纠缠,越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追捧。言说历史总不如直言现实来得切近,2017年热播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是对现实的映照和烛照。现实题材电视剧必然要反映社会情绪,《人民的名义》正是通过“反腐”来呼应观众的“清官情结”,满足观众对“清官剧”的期待。无论是回看历史还是观照现实,民众对清官都有相似期盼,“清官情结”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心理传统,观众自然容易被“清官剧”吸引。从历史到现实有很多相通和相似之处,观众对历史与现实两类题材电视剧的收视期待也大体相同。2017年央视一套播出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于成龙》是一部典型的“清官剧”,在这部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中提到,于成龙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勤政爱民,勇于担当,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这些词汇可谓对清官的最好概括,而这恰好迎合了观众的“清官情结”。人们关注历史,是因为能够找到现实的影子,能够反映现实的情绪,某些心理情结能够通过电视剧得到纾解。从受众的接受期待来看,历史题材电视剧需要在现实当中产生回响,同时现实题材电视剧也需要足够的历史背景做支撑。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需要具备穿越历史与现实的力量。即使比较纯粹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像《三国演义》《汉武大帝》《成吉思汗》《大秦帝国》,也需要历史人物与现代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否则历史人物就成了远离现实的雕像,历史事件则成了干瘪的史实。历史大事并非是吸引观众的利器,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生感悟才是吸引和打动观众的核心要素。即使像《亮剑》这样的抗日题材剧,也是因为满足了受众对英雄崇拜的心理,满足了对仇恨情绪的纾解,所以才能让观众停驻在《亮剑》面前。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是人心。正因此,宫斗戏《甄嬛传》《武媚娘传奇》能够得到热捧,现代家庭情感剧《我爱我家2》《咱爸咱妈》《金婚》也都是热播的剧目,以《双面胶》为代表的婆媳剧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从“宫斗”到“家斗”,何其相似——从宫廷到普通人家,从历史到现实,相似的是人心、人性与人生。只要洞察了人心,反映了人性,思考了人生,这样的电视剧作品就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和热议。现实与历史之所以能够纠缠在一起,就是因为人心有共通的一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热播的电视剧《渴望》就是如此,既反映了切近的历史,也与现实中的人们达成了心灵的沟通。同样,《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连接了历史与现实,其背后是人心的相通。尤其典型的是1980年热播的《上海滩》,这部剧以民国年间的大上海为历史背景,反映了上海帮会各色人物的恩怨情仇,剧中各色人物的遭遇与现实观众能够产生广泛的情感共鸣。过眼即成历史,人性却基本恒一,只要电视剧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找到了人心的共通之处,就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追捧。

二、玄幻与现实的互补

上个世纪玄幻题材电视剧以《西游记》《封神榜》《新白娘子传奇》为代表,并且多是改自传统神话故事。本世纪玄幻题材电视剧以《琅琊榜》《仙剑奇侠传》《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醉玲珑》为代表,并且多是改自网络小说。无论是改自神话故事,还是改自网络小说,玄幻的本质相同:超越现实,亦真亦幻。玄幻源自想象,想象源自现实;现实是玄幻之根,玄幻是现实之叶。玄幻和现实需要互补,玄幻借现实获得最基本的因果逻辑,现实借玄幻超离机械的现实。玄幻剧需要丰沛的想象力,文学作品《红楼梦》本身就是现实与玄幻的互补,而电视剧《红楼梦》同样是既现实又文艺,剧中的人生跌宕、情感波澜与现实的庸常和无奈形成了强烈反差。玄幻与现实是艺术的两端,玄幻与现实形成了很好的互补。《蜗居》《老大的幸福》《奋斗》反映的是最为切近的现实,里面充满了现实的庸常与无奈,励志电视剧《士兵突击》《恰同学少年》则更显悲壮与阳刚,代表着与世抗争的顽强精神。现实引人关注,因为人们就生活在现实当中,但同时人们又希望超越现实,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玄幻剧的流行就在于超越了现实的“缓慢”与庸常,用动辄几百上千年的时间跨度和“四海八荒”的广阔空间,对现实做出了非凡的超越。《西游记》《红楼梦》如此,《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如此,带有武侠风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武林外传》也同样如此。玄幻题材电视剧与现实题材电视剧,看似反差极大,实则形成了想象与现实的互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座艺术景观都能吸引大量受众,这也正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人民的名义》都能火爆的原因。人心希望做出艺术的想象与飞升,尤其是在衣食无忧之后,更是希望能够超越庸常,享受美好。人们需要一片想象的天地,拓展现实的有限空间,艺术理应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玄幻题材电视剧恰好对现实进行了“提纯”,剧情远离了现实社会,更加关注人的心灵与情感,借助神仙鬼怪来演绎更加超越、更加艺术化的人生。玄幻剧不能一统天下,无论观众借助玄幻剧飞升到多么纯净的想象世界,最终还要落回到现实。现实题材电视剧可以补充玄幻剧的高蹈与不实,让观众回到现实的生活逻辑当中。现实题材电视剧通过关注现实社会的运作与人心的冷暖,来反映现实社会最基本的生存逻辑,提供基于现实的人生感悟,纾解现实的心理压抑。

三、历史与玄幻的联姻

历史既寄托了现实,也寄托了想象;历史剧可以折射现实,也可以给人以想象的安慰。唐僧取经被玄幻之后成了《西游记》,武王伐纣被玄幻之后成了《封神演义》,文学将历史做出了玄幻化处理之后,可以成就文学经典;电视剧对历史做出玄幻处理之后,也可以成就精品。任何历史都是经过筛选和选择后的记忆,电视剧的人物言行多数来自想象,毕竟绝大多数历史事件都没有人物对话实录。电视剧中不止人物对话需要凭借想象,人物的服装动作乃至具体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想象。历史剧不能拒绝想象,玄幻剧更需要沉浸在历史当中,诸如《西游记》《封神榜》《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需要置于历史当中。只有将玄幻剧置于历史当中,才能产生时间上的距离美,即使历史很模糊,也非常必要。玄幻剧从来都需要一段久远的历史做背景,因为只有拉开了时间的距离,才能让剧情上下几百上千年地充分演绎。历史与想象的联姻可以成就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从受众角度来说,更是需要剧情能够跨越遥远时空,形成历史的深邃感。《西游记》《封神榜》作为文学作品就是历史与玄幻的结合,拍成电视剧更将如此。《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醉玲珑》需要置于广阔的历史时空当中,才能制造出一个玄幻的想象世界。历史加玄幻,再加紧凑跌宕的剧情和密集的故事桥段,才能成就优秀的电视剧。历史与玄幻的联姻,是玄幻剧的必然选择。历史剧同样需要借助丰沛的想象建造艺术世界,否则就成了纯粹的历史纪录片。

四、结语

热播原因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台;电视剧宣传推广;创意策划

对城市台而言,好剧是较为稀缺的资源。拿到一部好戏很难得,更难得的是如何让剧升值,产生预期的收视效果。特别是在综艺节目、线下活动较少、覆盖范围不算广的情况下,城市台更要独辟蹊径,利用规划和创意,针对本地观众、本土资源,有的放矢。下面结合南通台近年来的切身实践谈谈剧宣方面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未播先动,多环节预先造势

面对一部好剧,城市台需要牢牢把握线上、线下两方面,线上利用好频道资源,线下结合其他栏目互动。一般来说,线上的电视剧预告宣传片是剧宣的基础,对于编排播出,30秒的先导宣传片和60秒的剧情版宣传片是一部剧的标配,观众对于剧名的深入、剧情的提炼、演员的亮相会先入为主,此类宣传片会提前一周播出。通过随机采访观众证实,这样的时间节点安排恰到好处,而高频次的宣传片投放,为即将播出的电视剧营造了声势,可顺利接入下一个环节。基层观众的关注是收视率的主要来源,也是剧宣的终极目标,因此,联合频道其他栏目资源也是剧宣的有效途径。例如南通台影视频道有一档民生类节目《社区我来了》,作为一档周播栏目,与基层群众保持了紧密的互动关联。其中“好剧进社区”板块就是服务于剧宣。在社区干部的协助下,安排社区观众在活动室内开展以推广电视剧为核心的有奖互动活动,播放当下频道热播以及即将播出的电视剧预告片、精彩片花和有趣的问答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既能为下一部电视剧预先造势、积累人气,也通过互动了解百姓的观剧习惯和喜好,为选好剧、播好剧打下基础。

二、定位热点,量身打造剧宣方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剧宣也需与时俱进,量剧策划。2016年《欢乐颂》掀起了收视热潮,线上线下受众热议《欢乐颂》。这部已经积累了良好口碑大热剧的二轮播出,让江苏省内城市台喜忧参半。一方面自带光环和话题度,一方面影视资源的广泛传播对二轮播出的收视率有一定的冲击。我们从剧中南通元素的思路出发,以剧中的南通场景和剧情串联制作宣传片,与剧中王凯饰演的赵医生的取景医院——南通六院取得合作,策划了“走近《欢乐颂》走进南通六院,《欢乐颂》取景地幕后大揭密”与“通城奏响‘欢乐颂’街头采访”相结合的活动方案。南通六院作为《欢乐颂》的重要取景地,医生办公室、手术室、走廊、病房等场景在剧中多次出现,为此,我们设计出“《欢乐颂》幕后大揭秘,南通六院实景大还原”的主题,具体分为8个小专题短片,通过电视剧实景现场还原的方式,向观众介绍了剧中出现的六院的环境设施、人文素养以及《欢乐颂》剧组选择六院拍摄的原因。前期预热后,随着剧集的播出,我们每天安排街头随机采访,将观众的有趣观点剪辑成插片播放。精心的策划既吸引了广告客户,也让观众喜闻乐见,做到全民关注,全民互动。这次策划为南通台赢得不错的收视率,带来了可观的广告收益,是一次剧宣与广告结合的成功实践。

三、以剧为媒,多渠道联动配发

剧宣的重点要突出一个“剧”字,创意要利用好这个“剧”字。在这个过程中,若能联动商家资源形成合力为剧所用也不失为一个一举多得的思路。我们策划了“剧惠通城福星上门”有奖收视活动,每晚赞助商品牌汽车接送工作人员深入崇川区、港闸区的各社区,只要主持人上门时观众正在收看南通台的热播剧,即可获得一箱品牌啤酒。拍摄内容每天生成一条1分15秒的活动短片于次日电视剧播出前播放,南通影视频道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活动的文字、图片记录;新闻频道官方微信号每日转发,配合宣传,形成了大范围的宣推效应,提高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活动期间,所到之处,百姓聚众围观,踊跃参与。一次剧宣串起两个商家,多重机制联动宣传,既达到剧宣目的又将好礼送到各区各地的千家万户,也满足了商家的需求。

对于剧宣,各家城市台都会针对自身资源作文章,我们对兄弟台的经验不断总结和思考。目前,各台都在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探索,除了公众号推广外,广电平台开发的APP即时转发、剧场内摇一摇、网红直播新闻会及颁奖礼比较常见。不过电视剧宣传与电影宣传不太一样,对电视台来说,只能追求短期效应,因为电视剧的播出是流动的,各种题材的观众不同,针对的方式就会完全不一样。新媒体平台更适合年轻一些的、能够产生互动性、趣味性的观众,这些都需要题材分类、市场评估。如何将现有模式与新媒体宣传模式巧妙结合起来,是今后剧宣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