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0:32:26

区域教育

区域教育范文篇1

论文摘要:在“十一五”大连市教师教育中,**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开发适切研修专题、开展“下水式”研修专题培训、提供内炼外修平台等措施,规范、有效地统领区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

**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研训一体、校本研修为契人,以提高课堂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准,以项目专家、科研点校为牵引,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务实工作,前沿指导,规范屯有效地统领区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开发适切研修专题,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方向

为引领区域校本研修向内涵发展,研训教师深人教学现场,开展行动研究,在应对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同时,开发适切的研修专题,形成区域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并以此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方向。

我们把研修专题开发的目标聚焦到课堂,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各校各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性上,把工作切人点定位在帮助各校准确分析教育教学质量上。进修学校研训教师联合区教育局相关科室人员,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联合视导。研训教师深人每位教师的课堂、每个教研组的研修活动,听取学校干部的听评课和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学科教师积极进行评课和点评。联合视导之后,组织研训教师多次座谈,深人分析现状,挖掘出制约教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确立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听评课”“学校教研组建设暨教研组长实施校本研修活动能力培养”“学校(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技术”等系列研修专题,统领各校的校本研修方向。

二、开展“下水式”研修专题培训,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实践

在将研修专题的理论转化为干部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研训教师以身示范,针对上述三个研修专题,进行了全区各层面、各学科“下水式”研训引领。

1.集体听评课,研磨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月”总结会,以初三作文课为课例,研训教师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学副校长集体评课;召开“**区中小学加强课程管理,提升教学有效性研讨会”,打破部门界限,由小教部主任、科研室主任进行现场评课示范,真正贯彻“深人研究课标,牢牢抓住有效,服务教师成长”的评课理念;进行听评课研修专题的培训,引领干部教师以新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教与学行为的有效性为标准,评价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

2.形成研、训、科一体化,打造“形神兼具”的校本研修

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方式的教师教育工作将我区教研组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研组建设培训由培训部牵头,中小教、科研部门共同参与,并开展教研组长的专项培训。中教部指导学科教研组开展不同专题的研修活动,并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向全区中层以上干部开放,研训教师进行点评。组织研训教师对本学科教师开放研修活动,组织全员参与研修活动观摩研讨,研究如何提高研修活动的实效性;开展校际联动研修活动,引导各教研组继续深人开展研究。中教部集体下校调研,研训教师为教研组长示范组织学科教研组评课。培训部对教研组长实施“关于教研组校本研修文化建设”的培训,进一步形成校本研修研究、质疑的学术氛围和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自主意识。面向教学副校长、教学主任、干部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实施“校本研修管理实践”专题培训,以校为单位的学员团队,以本学期所听本校教师的课例为资源,合作提炼学校下学期必须解决的课堂教学核心性问题,形成分析报告,聘请校、区两级专家组进行论证,其结果将作为制定学年校本研修工作计划的有效依据。

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示范培训、引领和把关,明确组织教研活动基本环节,即活动前确立研究专题、组织教师围绕专题进行相应的学习与准备—活动中进行质疑、研究、讨论、设计解决方案—活动后实施方案—再次活动时,反思、继续研究等,校本研修的“形”已初具。

校本研修的形式建设最终目标要为教师教育服务,只有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真正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赋予教师教育“神”采。为此,我们以区域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为牵引,以科研点校、区级项目组、校级专家组、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力量,扎实实施“形神兼具”的教师教育统领工作。

进人“十一五”教师教育,我区开展的“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已深人到各校、各学科。为使研究更贴近学校,更服务于教师的成长,我们确立点校,聘请中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专家组,每月深人点校听课,参与校本研修活动。通过调研、诊断、总结、交流,以点带面,资源共享,为各校培养科研型骨干教师。

**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语文作文教学研究项目组和数学习题功能研究项目组,选定了项目组成员,分别制定了中小学实施方案和中小学一体化项目实施的研究和论证方案。在中学数学区教研活动中,确立数学习题研究主题,各校校本研修工作围绕这一主题全面实施。与此同时,进修学校指导各校成立学校教学专家组,专家组成员通过参与听评课、指导教研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做示范课等途径发挥初步的引领作用。

为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教师教育中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修学校组织区学科带头人学科学术报告会、市区骨干教师开放课等活动,为校本研修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3.推广质量分析技术,提高自我教学诊断的准确度

为引导学校和学科教研组科学进行质量分析,确定并分析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研训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教学质量分析理论与统计学原理、SPSS软件、双向细目表的原理和制作技术,并应用于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中。富有准确、科学、合理、直观的数据和结论的质量分析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提供内炼外修平台,提高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水准

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为引领校长有效履行职责,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们通过沙龙、座谈、讲座等形式,组织校长学习研讨“校本研修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校本研修走向内涵发展,校长该做些什么”“课堂教学观察与关键事件诊断”等问题;我们多次聘请市教育局、市教育学院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及其他区的名校长与我区校长围绕教育教学管理座谈、对话;我们特聘学院专家对名校长班学员进行“学校管理问题诊断”的跟踪递进式培养,这些工作有效地帮助校长理清了工作思路。

我们选派干部和教师分别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学习,观摩新课改下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聆听专家解读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等。我区干部教师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与专家交流,返校后,及时将获取的前沿性信息和学习体会与同伴交流,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区域教育范文篇2

重视区域经济和区域社会的机遇和影响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梯度推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贯彻,我国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模式,受其制约与影响,职业教育也正在形成与区域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格局。职业院校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种新格局给职业教育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新的影响。我国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已经为世人提供了这一方面的成功典范。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经济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发展联系得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区域性或地方性,培养的人才最主要的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学认为,这一类人才基本上是一种地区性的生产投入要素。因此发达的区域经济离不开发达的区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走区域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另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普遍存在,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区域差异。在这种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应侧重于区域化,即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利用区域优势,抓住区域的机遇,谋求职业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及时调整和变革自身的办学模式,主动构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办学目标:不断调整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要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要明确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根据区域需求重新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是办学模式的根本,也是办学模式其余要素运行的基石和指导。办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随着组织环境和组织资源的变化而应做出调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定位方面的确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不少职业院校在规模定位上,存在越大越好的倾向;在类型定位上,重普高升学轻职教就业;在人才定位上,重学术型轻应用型;在层次定位上层层攀高;在专业定位上,求多求全等等。产生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组织环境和组织资源没有做出正确的分析和恰当的调整。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互补协作发展的格局。市(地)一级大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地域范围大小适中,一、二、三产业并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大、层次多。职业院校只有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学校的性质特点、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特色,找准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及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正确确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坚持以区域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需求为根本,才能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办出区域职业教育的特色。例如湖北省职业院校通过“大学——县乡合作计划”“中专——乡镇合作计划”“乡镇成校——村组合作计划”的实施、努力做到在培养目标上同企业保持一致,在专业设置上同经济发展(调整)同步,在办学过程中同企业或市场挂钩,带动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经济的形成,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地方“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三、办学内容:紧紧抓住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

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它不仅是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产业结构特点,深入社会、行业企业做好细致的调研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办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区域需要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办学内容、手段,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强区域职业院校和区域经济、社会之间信息、知识和资源的双向流动,使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处于不断的调整与变革之中。

职业院校如果不深入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立足当地实际,培养的人才就很难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地方的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人才适销对路。因此职业院校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顺应市场需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四、办学方式:鼎力激活职业院校一产业界一政府之间的互动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有职前和职后教育;有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有“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等等。办学方式不是固定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关键是职业院校如何融入区域、贴近社会、适应市场,激活职业院校一产业界一政府之间的互动,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方式,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和产业界,两个迄今相对独立的领域,各有明确的体系范围,目前都承担过去属于对方领域的任务。现在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当前,一些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的地方已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并由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江苏省推进集约化办学,一是建设职教园区,实行一区多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共同培养。二是组建专业性职教集团,以骨干职业学校为龙头,与行业、企业合作,组建了农林、建筑、现代服务业等6个专业性职教集团,覆盖300多家企业、105所学校和20多万学生。三是扩大区域优质资源,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撤销、合并中等职业学校300多所,校均在校生规模扩大到1930人,其中100所重点建设的职教中心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3200人。同时,政府在职业院校和产业界这两个领域中的作用正在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一方面,政府不仅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还要求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改变与产业界的关系,不仅要求“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而是还要求“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在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政府正承担起领导、指明方向、协调、支援和质量保障的任务。实践证明,在各地区、各校职教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阶段,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职业院校一产业界一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为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而且也调动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积极性,提高了师资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加速了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肖化移:“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载《职教通讯》2003年第9期。

3.殷新红:“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载《职业技术教育》2004第28期。

区域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中班;区域活动;幼儿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教育中各项活动中的一种,受到了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关注,不仅是因为区域活动能够从小挖掘幼儿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实现个性化发展,从而帮助幼儿们自我发现与自我发展,同时也是因为区域活动充满着趣味性的探索与认知。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够感受到动手的快乐与思维碰撞与发散的乐趣,并且在其中学会如何与其他的伙伴们共同进行思维的激发与动手的合作。

1中班区域活动在开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1.1区域活动形式目的单一化:在实际的区域活动中,受到场地及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开展的区域活动趋向于单调化,沿袭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活动区域的教学方式,很难有区域活动形式目的的多样化和针对性。例如中班区域活动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中班幼儿教育的阶段特点,更加偏向于整体性的单一化,同时活动形式及内容没有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阶段性计划特点,活动开展具有盲目性,不能有效地实现幼儿教育的教育目的,使得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收获内容较为狭窄。同时在活动区域的构建中,功能区的分化并没有关注实际需求,像我们的美工区范围较为狭窄,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难以有效开展美工活动,受到了场地的极大限制。

1.2区域活动环境单一,投放材料盲目:投放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材料的丰富性与所体现的层次性是我们开展活动内容的核心,也是帮助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的活动区域中,投放材料出现了盲目性的问题,其中包括投放材料的单一性以及投放材料内容的周期过长等问题。投放材料的单一性主要是指活动区域所投放的材料不能满足不同阶段幼儿发展的需求,如在中班时期,幼儿们对于益智开发的活动材料要求相比于小班来说将会提升一个层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们准备着相同的活动材料将会使孩子们的兴致缺失,打击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不利于活动区域的开展和延续。活动区域内投放材料没有及时的更新也是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阅读区内的书籍内容,长期让孩子们阅读同样的书籍会使孩子们失去基本的阅读兴趣,不定期地投放一些新鲜的有趣的材料有利于调动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帮助孩子们养成不断探索发现新书籍的习惯,从而使得孩子们能够对活动区域始终充满热情。

1.3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自身定位的模糊化:在活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应当是引导孩子们顺利进行活动过程的角色,然而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主动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有意识地加快促进孩子们的活动进度或是干涉孩子们的活动内容,使得孩子们按照教师已形成的成人思维进行活动的开展,并不能完全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教师有时候甚至会强制性地干预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角色分配,这样不利于孩子们团体合作的意识形成,容易将自身的发展定位固定下来,而失去了挖掘自身发展可能性的机会,同时也不利于团体合作的过程。在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如果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自身缺乏团队的磨合与联系,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2改善和优化中班区域活动现状的对策和措施

2.1针对性设计中班区域活动开展方案:在中班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性在其中的渗透与联系,使得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收获。这就要求教师们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要明确此次活动的内容及计划,有计划性地建设活动方案,立足于孩子们的角度上,感受此次区域活动带给孩子们的收获和感受,帮助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成长。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注重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孩子们的活动需求,依据不同的成长阶段建立不同的活动形式,从而能够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与区域活动更加契合,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在设计中班区域活动开展方案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孩子们不用的性格特点与教育方向,注重个性差异化教育,给予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活动方向,帮助孩子们充分挖掘自己,在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2.2丰富提升中班活动区域投放材料:丰富提升中班活动区域投放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注重投放材料的多样化,而是缩短投放材料的展示时间,进行不定期的更换。多样化投放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发展阶段幼儿需求的关注以及对个性化发展的重点关注,简单来说,活动区域的资料投放需求充分满足不同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各方面发展需求,以益智区为例,益智区内需要投放小、中、大班不同阶段幼儿所需的益智工具,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个性需求,设立多样化的益智工具,使得不用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所学的活动材料。除了不定期更换活动材料内容之外,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活动材料内在的功能丰富性,发挥活动材料不同的活动功能,使得孩子们在不同的场合对活动材料进行不同的发挥和应用,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帮助孩子们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建立。除此以外,活动区域内部的陈设和设施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更换,例如改变不同功能区内物品的摆放位置,改变不同的区域色彩,更新美工区工具等等,在更换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但考虑到孩子们的发展需求,这样的活动区域建设能够帮助孩子们始终保持一种对未知和渴求以及对创新思维的发散。

2.3教师自身引导觉悟的提升及角色的合理扮演: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应当减少强制性地设置,而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逐步引导孩子们自己寻找不同的活动解决方式和开展形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们应当在活动中充分关注孩子们个性化的差异展现,了解和挖掘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并且逐步认识到不同孩子的发展可能性,在适时的机会加以引导,帮助孩子们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兴趣是教师所需关注的重点内容,发现孩子们对于某个活动内容的兴趣有利于对孩子们的进一步培养,在发现孩子们兴趣的基础之上进行活动的导向,发展孩子们不同方向的能力,从而帮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活动内容及自我发展的乐趣。

3总结

总的来说,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形式,使得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收获知识与成长,并且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帮助孩子们更加快乐的成长。

作者:杨英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发展学习与指南》(解读rMl.北京)2013

区域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质量;区域活动

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级阶段,孩子开始脱离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对外部环境和陌生世界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大脑发育上,也是孩子逻辑思维和协调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也是开展幼儿教育的一个最佳的时机。如何把握住这个时机有效开展幼儿教育是一个重点问题,而幼儿区域活动模式的出现,为幼儿教育的开展在形式上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一、区域活动的教育质量评价

1.硬件评价。要保证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具备充足而合适的硬件设备和工具,幼儿园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硬件设备和工具进行合理的改造,适应区域活动的需要,其次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教师能够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也是基于区域活动评价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教育实施质量评价。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评价中,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尤为重要。区域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高低在评价标准上,主要是从区域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和沟通效果上来说的。通过区域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给教师的专业素质考核提供了一个专业性较强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幼儿在自主区域活动中参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情况,衡量出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教育质量,进一步实现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的多元化和客观性。3.教育成效质量评价。区域活动教育成效评价的要点是,新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否促进了幼儿自主性学习和创造力方面的提升,也就是测评幼儿在区域游戏时在自身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否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新角度的教育评价标准和条件,在评价幼儿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孩子个人发展上的评价,因此,这种评价因素的加入,有利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区域活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

1.区域活动内涵认识不清。在幼儿教育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都采用的是对孩子的集体管理和教育,因此,当区域活动进入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中时,许多教师并没有对区域活动的意义和内涵进行自主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在开展幼儿区域活动时,会出现组织模式固化,活动内容单一的问题,这样就不能体现出幼儿区域活动的作用和目的。2.幼儿活动区域设置和管理不合理。由于对区域活动内涵没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设置幼儿活动区域时常常会犯随意性的错误,也就是说,并没有按照幼儿技能培养和活动材料用具相匹配的原则进行活动材料的分配和投放,而且经常放任幼儿进行自由的区域活动,缺乏活动过程中与幼儿的交流,这就导致活动区域的设置成为摆设,无法起到开发幼儿智力和思维的作用。3.有效活动时间限制。区域活动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传统的幼儿园日常作息中的一部分时间,而幼儿由于身心发展还处于相对缓慢的阶段,因此,他们的智力开发和技能提升不宜过于着急,在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中,有些教师为了减少区域活动对幼儿整体作息的影响,对区域活动时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也是幼儿区域活动的不到充分开展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确活动意义,提高重视程度。通过开专题讲座首先从理论上让教师认识和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定义和内容,有效保证幼儿区域活动在形式设置上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实地观摩、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切身体会幼儿园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思想上提高教师对区域果冻的重视程度。2.区域设置合理化,区域管理规范化。经过了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实地的观摩学习,教师应当对活动区域的设置和材料工具的投放有了一个系统性的正确认识,在个人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落实时,就更加便于教师充分利用本园的区域活动资源和材料,实现有限资源和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在硬件条件因素上进行改进和完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3.扩充活动时间,增强活动成效。幼儿区域活动的主体是孩子,因此在设置活动时间时,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根据孩子的活动参与兴趣和活动的进展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的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这种做法十分有利于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教师也能在活动中观察到孩子的心理及性格特点,在今后的幼儿教育中采取更适合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质量。

四、结束语

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实现幼儿教育方式多元化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师和孩子感情交流的最佳通道,也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所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区域活动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娟.教育质量视角下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探究[J].教育:文摘版:00104-00104.

区域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制度

1核心概念界定

1.1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对具备普通教育基础、社会各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岗位的就业要求。

1.2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可以用来表示国家某一地域的经济活动,即地区经济。

1.3制度制度

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务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管理体制以及市场规范等。

2职业教育、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1协同与互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2.1.1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性。首先,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是通过培养、培训劳动力,将其转变为人力资本而相互联系的。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会推动职业教育进行相适应的调整。其次,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职业教育的专业应以适应区域经济需要为目标,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当前,以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已经逐步取代传统工业,现代化的生产越来越需要较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职业学校不断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层次。第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契合。当前,我国的技术人才分布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顺畅。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人才合理分布,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进步的重要举措。2.1.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互动。吉林省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制造业的比重占到吉林省工业总产值的89%。吉林省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工人,这对于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尽管当前生产自动化、数字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吉林省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还是要受到技术工人素质高低的影响。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工业社会里,一个效率高的工人要比一个一般的工人多生产出20%到30%的产品。高素质技术工人短缺的状况,阻碍了吉林省制造业的发展,为了加快吉林省的工业化进程,就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吉林省制造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2.1.3职业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各个区域间的专业设置、教育规模、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都要受到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在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时首先要考虑区域因素,即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所在区域的经济为依托,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是由四个要素决定的:一是人力资源;二是资本;三是科技进步;四是劳动生产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对区域人力资源配置、劳动生产率、科技发展、生产管理现代化的推动效用上。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结构配置将会更加依赖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决定着人力资本的岗位类型和发展方向。职业教育的区域结构将引导区域人力资本的形成,使区域内人力资本的配置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这不仅可以满足区域经济、职业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1.4区域经济水平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决定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具体表现为:第一,区域经济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水平。对职业教育来说,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各种类型的投入能力强大,而对于区域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基本建设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得好,对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就业空间宽阔,人们在进行教育选择和教育投资时就会考虑职业教育。反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职业教育发展没有空间,人们就不会选择职业教育。第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职业教育的生源。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对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就业率高,人们在进行教育选择时就会考虑职业教育。反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好,就业率就会降低,人们就不会选择职业教育。第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决定职业教育的就业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越好,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就越多,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就越高。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发展受阻,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就相对狭窄。

2.2规整与保证:制度、经济与职业教育的联结

2.2.1制度与经济增长。(1)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制度是在人们经济行为中有规律的、可信赖的行为模式,制度可以约束和限制人们的行为,划定了行为的界限。在经济行为中,人们追求各自的利益,并力求最大化,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总会有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而这时,制度在经济生活中规范经济行为,在整体上起到平衡的作用。经济主体在制度规范的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制度约束和限制了人们行为,指引了人们行动的方向。合理的制度安排会创造宽松的和激励性的经济条件,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决策主体的预期,并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经济增长活动的一部分,使经济增长得以现实。可见,合理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2)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动因。现有的制度若是合理的,它就能将各种风险与利益的信息传递给经济主体,经济主体根据传递来的信息制定计划、预测风险,决策经济行为。现有的制度若不合理,不适合经济的发展,那么经济主体就会选择制度变迁或完全改变现有制度,重新规划,以求谋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制度变迁明确了经济主体的行为,也就确保了其经济行为的有效性,进而决定了经济绩效。制度变迁是时时刻刻存在于经济活动之中的,没有制度变迁的经济活动是无法有效长期开展的、是不现实的。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价格的变化,价格的变化产生了潜在的收益,而这种潜在的收益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是无法实现的。实现潜在收益的努力引起了原有制度的变迁。2.2.2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内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等都会受到国家、地方发展政策的影响。如在吉林省,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而目前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计划的实施,吉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越了第一产业,区域内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在逐年递增,日趋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会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制度的影响是很大的。合理的制度结构可以使经济结构日趋完善,不合理的制度结构则会使经济结构呈现出不均衡、衰退的趋势。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制度创新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可以使原来旧的制度变得合理和有效,在有效的经济制度下,产权的界定十分清晰,人们的经济活动亦有制度可循,所以对生产和交易有较为可靠的预期,产生了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种有效的经济制度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良好的刺激作用。2.2.3制度与职业教育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不是从企业、工厂的价值认识发展起来的,而是从学校的形态发展起来的。政府和学者是职业教育的设计者,政府和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设想设计出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完全无视企业、工厂的实际需要,并且职业学校也是毫不动摇的按照这种模式发展。按照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是脱离社会经济现实的,职业教育成了政府的职业教育,而不是社会的职业教育。这样的职业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无法解决生产第一线人才紧缺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制度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立法保障。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通过法律、政策等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职业教育依法办学,并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根据市场确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目的确立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以保证有充足的经费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动态及时的对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未来职业方向核心设计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一面在工厂实践。第三,教师制度。各学校应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同时,还有一定的兼职教师比例。所聘用的兼职教师多来自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或行业专家,以加强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推进学校的产学研和各个专业建设。此外,还要给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较高的待遇,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认可度。第四,考核制度。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参加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考试通过后,颁发两个证书,一个是学历证书,另一个是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只有拥有两类证书以后才能上岗就业。

综上所述,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我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能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张云飞 田鹏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装甲兵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樊钢.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余祖光.职业教育改革与探索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刘秀英.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5,(34):33-36.

[4]张桂梅.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3,(7):38-40.

[5]周燕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56-60.

[6]王纪安.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五大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3-27.

[7]周建松.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真谛:机制创新与文化引领[J].中国高教研究,2013,(9):56-59.

[8]陈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34-38.

区域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精准扶贫;学前教育;区域服务

精准扶贫是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教育扶贫则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许多地方高等职业院校都在进行区域服务研究,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发展服务模式,大力拓展社会服务范围。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其学前教育专业在精准、优质、高效、特色服务河北民生工程上进行了许多实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创新性。

一、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区域服务的背景

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河北地区学前教育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城乡幼儿园整体办学水平差距较大,办园理念、教学方法、基础设施等均有不同。如幼儿园专任教师合格率城市与农村相比是2.2:1;城市与农村适龄儿童入园率是1.6:1;生均教育经费城市与农村比率是4:1。该现状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区域教育扶贫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区域服务的举措

(一)牵头成立河北省学前教育职教集团。2014年10月,“河北省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在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隆重召开。有效发挥学前教育职教集团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推动集团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打造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职教航母,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是集团成立的根本目的。自职教集团成立以来,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建立集团网站,积极组织科研交流、开展学前专业技能大赛、开展幼教师资培训等交流活动。它以行业为依托,以学前教育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为纽带,集聚优质教学资源,拓宽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服务功能,培养与河北省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行业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截至2019年7月,职教集团成员已由首批78家增至130家左右。成员范围囊括了中职院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行业协会、幼教机构和科研机构。(二)深化职业人才教育改革,培养有内涵的专业师资。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经过探索,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一个目标支撑,三个方向达标”教学方案,建立了有效强化学生幼教技能的课程体系。以“细化标准、强化素质”为要求,从说、写、弹、唱、跳、画、做、操八项基本功出发,采用分阶段测试、总考核过关的技能考核办法,使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前教育专业还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要求和老师调研学习的需要。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校内人才招聘会,已经为京津冀区域幼儿园输送了上万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对缩小城乡园所差距做出了卓越贡献。(三)依托“巾帼扶贫十百千培训工程。”深入县乡镇进行培训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北省妇联联合开展了“河北省巾帼精准扶贫十百千培训工程”,对河北境内的广大农村妇女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先后走进张家口康保、尚义、沽源、张北、阳原,保定阜平,承德丰宁、隆化、围场等地区进行授课。(四)接纳“3+2”中高职转段生。学前教育专业接纳“3+2”高职中高职转段生的教育模式使得许多市级、县级中职院校学生有了进一步接受更高、更好教育的机会。这些学生多数会回到原籍区域就业,因此对提升乡镇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很有助益。(五)互联网时代,做好线上教育平台工作。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承接了河北省教育厅在线教育平台的许多项目,线上教育开放课程能让更多不方便当面参加国培、研修班等教育形式的人员在当地观摩学习网上课程。

三、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区域服务的反思

(一)期待政府主导下的区域服务合作力量。政府主导是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区域扶贫,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是前提。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制定适合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期待政府协调各相关部门,科学指导当地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把学前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二)避免“大水漫灌”的区域服务合作模式。虽然学前教育专业有诸多区域服务的经验,但由于地域性差异,每个地方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因此采取的服务路径也必须不同。应避免“一刀切”和“大水漫灌”的思维定式与惯性,结合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该区域学前教育服务路线,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三)落实好区域服务的责任与监督任务。扶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真正落实责任分工,强化监督检查。学前教育专业的责任、政府的责任、被服务对象的责任等要明晰到位才能实现同频共振。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河北进行区域服务过程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与地区融合,深入进行精准扶贫的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晓辉,刘灵会,温玉.河北省统筹背景下城乡学前教育差异的调查和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

区域教育范文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确保如期完成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任务,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大会。

出席今天会议的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德新同志,*市教育局局长缪建新同志,*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领导;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镇、场、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领导、文教助理;社会事业局全体人员,教育教学研究室全体人员;*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同志,各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成人学校正副校长、幼儿园正副园长;区物价分局、国土分局、公安分局、工商分局、交巡警五大队、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各公安派出所负责同志。市电信公司开发区分局、疾控中心开发区站、卫生监督所开发区分所负责同志。

今天的会议共有五项议程:一是由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强同志作区域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报告;二是各镇、场、街道递交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责任书;三是会议发言;四是请市教育局局长缪建新同志讲话;五是党工委书记陈德新同志作重要讲话。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强同志作开发区区域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报告,大家欢迎。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新开镇、小海镇、竹行镇、中兴街道办事处、*农场负责同志向陈德新书记提交工作责任书。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会议发言。首先请小海镇镇长杨德泉发言,大家欢迎。

下面,请竹行中学校长蒋志平发言,大家欢迎。

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市教育局缪局长讲话。

下面,进行最后一项议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党工委书记陈德新同志给我们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刚才陈书记站在关注民生的高度,对我区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提出了三点重要意见,一是要充分认清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二是要努力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新跨越;三是要全力确保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全面达标。陈书记要求全区上下要以志在必得、创则必成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全民动员,全面攻坚,全力拼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更好更快地完成各项创建任务,高水平高质量地迎接省评估验收。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市教育局缪建新局长从全面的高度,针对我区的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们的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陈强副主任详细介绍了我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情况,充分肯定了我区前期推进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我区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管委会与相关单位签订了工作责任书。小海镇、竹行中学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会议时间虽短,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达到了预期效果。会后,各单位一定要认真组织学习,切实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提几点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责任到位。各镇、场、街道,各相关部门必须强化领导,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做到明确目标,细化方案,分解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创建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要广泛造势,宣传到位。要加大舆论宣传和引导力度,在全区上下形成共同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感。

三要整体联动,协作到位。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在创建中,各镇、场、街道,各相关部门要服从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任务安排,明确职责,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凝聚创建合力,最大限度地给予方便和支持,齐心协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确保我区顺利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

四要强化指导,培训到位。各有关部门、各镇场街道要根据各自的任务和职能,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做好创建指导工作。重点要加强对社区教育中心、幼儿教育等工作的指导力度,确立以我为主的思想,以主人翁的姿态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区域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博弈分析

一、博弈论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博弈论(GameTheory)又称对策论或游戏论,是研究多人谋略和决策问题的理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一个博弈问题必须至少有两个或多个参与博弈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这些主体在博弈过程中都有各自的切身利益。由于利益的驱动,他们在作出自己的决策时,总想选取最优战略。(2)博弈中的各个主体之间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竞争贯穿博弈的全过程,同时竞争又将博弈的主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较量。(3)主体之间要进行较量,每一个博弈主体就要尽量掌握博弈中对手的特点和已经采取或可能采取的行动的知识和信息。(4)各个博弈主体都十分关心博弈结果。博弈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输赢大小,博弈论用收益(或效用)来描述博弈结果。

博弈论的基本要素包括:(1)参与者(Players):指的是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通常又称为参与人或局中人。参与者参加博弈的目的是通过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行动,以期使自己的收益(或效用)水平最大化。(2)行动(Actions):是指参与人在博弈的某一时刻作出的战略选择。(3)信息(Information):指的是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能了解到和观察到的知识。信息对参与者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每一个参与者在每一次进行决策之前,他必须根据观察到其它参与者的行动和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作出自己的最佳选择。(4)战略(Strategies):是参与者如何对其它参与者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者在什么时候应该选择什么行动。(5)收益(pay):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者得到的确定的效用或期望效用。效用通常表现为博弈结果中的赢输、得失、盈亏。效用必须能用数值刻画其大小。博弈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一个参与者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战略选择,而且取决于所有参与者的战略选择。或者说,收益是所有参与者各选定一个战略形成的战略组合的函数。(6)结果(outcome):是博弈分析者最为感兴趣的要素的集合,是他认为最有可能的行动或战略组合。

二、高等教育多元投资主体的利益关系

(一)高等教育产品的经济属性

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高等教育产品的经济属性分析如下:

一方面,高等教育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1)在一定条件下,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比如,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投入下,增加一个人对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会影响其他人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其边际成本为正。(2)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高等教育提供的一些利益对个人来说是可分的。每个享受了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都会从中得到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高等教育提供的利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通过受教育者外溢给了社会。表现在全社会都能从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身上获益,包括全社会制度的创新、科技开发和产品更新能力、民族文化与道德水平的提高。

因此,高等教育既不是纯粹的私人产品,也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而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产品,即准公共产品。

(二)区域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构成及其利益关系

高等教育服务所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区域内高等教育多元投资主体具有不同的投资需求。政府投资是为了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个人(即学生及家庭)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预期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收益;企业投资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回报;高等学校自身是为了通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竞争力。尽管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预期目的,但当他们投资于同一所高等学校时,就成为多元的投资主体,也是多元的利益主体。

1.政府主体。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对社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有显著提高,因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更强,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配合政府做好工作,更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政府的各种社会目标的实现。其次,高校本身也常常成为高新技术的“发源地”,世界几大高新科技工业区都是依著名大学而建的。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因此,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的外部效应是巨大的,不仅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能带来极大的非经济利益。因而,政府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和间接受益者,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投资者之一。

2.个人(即学生及家庭)主体。受教育者个人——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高等教育在总体上可视为是一种收益内在化的“私人产品或服务”,因而高等教育能够给受教育者带来较高的收益——即受教育者个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增进自身的人力资本获得预期经济收益和各种非货币性满足。

从预期经济收益来看,个人收益与教育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个人受教育年限与私人收益与费用坐标(图1)来清晰地表示。

从非经济利益来看,高等教育接受者还可获得其他非货币收益。对于学生及家庭来说,高等教育在消费上更具排他性,私人产品的特征更为突出。因此,学生及家庭理应成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之一。

3.企业主体。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指企业从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出发,对高等教育所进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货币表现。广义的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有两种:一是通过国家税收转为政府投资的间接投资;二是直接投资和捐赠。狭义的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仅指直接投资和捐赠。其主要形式包括:企业职工在职培训的教育费用支出,对教育机构的科学研究合同、培训合同支付的费用,企业对教育机构的无偿捐赠、对大学生的“委托培养”和“有偿分配”。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企业是高等教育成果的主要摘取者和教育投资的主要收益者。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并取胜,都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践证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其次,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企业拥有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数量、质量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通过吸纳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大量利用高校专利成果,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生产率,从而增加企业利润,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而,企业也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之一。

4.高等教育机构(高校)主体。高等院校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的人,随着高等教育财政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方式除公式拨款、合同拨款以外,将更多地出现绩效拨款,将办学质量与年度效能核算相结合,以更好地体现效率原则,促进办学质量好、水平高的学校及其学科专业的发展。所以,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通过经营校办企业、开展社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形式来弥补教育投资的不足,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实力,并可以获得较高的政府财政投入支持。因而,高等教育机构也应当成为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

由上文的分析可见,区域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应该包括区域内政府(即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及个人(即学生及家庭)。另外,我们如果把区域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系统应该与其他区域的高等教育系统存在一定的互动联系,即地方政府之间在高等教育投资方面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同时,区域的高等教育系统也是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即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方面会发生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下文所研究的区域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仅限于区域内部的政府(即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及个人(即学生及家庭)。

三、区域高等教育各投资主体的博弈分析

区域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博弈关系涉及许多方面。由上文对各投资主体构成及利益关系的分析可知,区域内部的政府、企业、高校及个人可以形成许多两两博弈关系、三方博弈关系以及多方博弈关系。在此,仅分析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高校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

(一)高校与高校之间

高等教育资源具有共享性,各高校单独提供高等教育资源的能力有限,如果各高校能够彼此合作,可使高等教育资源提供不足的现象有所缓解。

1.同质高校之间。这里的“同质高校”指办学条件及学校资源基本相当的两所高校,可以是两所重点高校,也可以是两所普通高校。在此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假设某一区域内部存在甲、乙两所同质高校,二者对某一高等教育资源都没有独立提供的能力,需要二者合作提供。设提供该高等教育资源共需投资为C,如果二者选择合作提供,甲、乙高校各需付出成本为0.5C和0.5C,则甲、乙两所高校都能获得收益为R,设C>R>0.5C>0;如果二者选择不合作提供,不提供的一方得益为R,而提供的一方需独立支付全部成本C,则提供方的得益为R-C<0。很明显,如果有一方选择了不合作提供的话,另一方则不可能选择提供。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模型,如果甲、乙两所高校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则当甲校选择合作提供时,乙校的最佳选择是不提供;当乙校选择合作提供时,甲校的最佳选择是不提供。此处的纳什均衡解是“不提供,不提供”即(0,0),其结果便是高等教育投资提供的不足,即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偏离,没有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存在改进的可能。

通过本博弈模型的分析可见,我国目前区域内部同质高校之间高等教育投资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一种可能是高校资源过于贫乏,即使合作也没有能力提供;另一种可能是当合作有能力提供高等教育资源时,往往会陷入这种“囚徒困境”。为了解决区域内同质高校之间高等教育投资提供不足的困境,需要靠政府的投资引导和激励诱导,增加同质高校之间提供高等教育资源的动力和约束力,以达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一致,达到最优均衡。

2.异质高校之间。这里的“异质高校”指办学条件及学校资源相差悬殊的两所高校,即指一所重点高校和一所普通高校。在此构建博弈支付矩阵模型如表2所示。

假设某一区域内部存在丙(重点)、丁(普通)两所异质高校,某种高等教育投资活动给重点高校丙带来的效用改进为R,给普通高校丁带来的效用改进为r,而丙校独自提供高等教育投资导致的效用减少为c,丁校独自提供高等教育投资导致的效用减少为C,丙校和丁校平均分摊高等教育投资成本导致的效用减少分别为0.5c和0.5C。其中R>C>r>0,C>c>0。

这是一种典型的“智猪博弈”模型,在该支付矩阵中,重点高校丙和普通高校丁各自采取“提供”和“不提供”策略的博弈均衡为(提供,不提供)即(R-c,r)。对于“高校丁”而言,“不提供”即为占优策略解,但对于“高校丙”而言,仅存在纳什均衡解“提供”,却不存在占优策略解。

通过本博弈模型的分析可见,如果两所高校都不提供投资,则会导致区域高等教育水平发展缓慢;如果普通高校丁进行投资而重点高校丙“搭便车”,则会导致普通高校发展滞后且差距进一步拉大,而重点高校丙可能因规模过大出现不经济现象;重点高校丙和普通高校丁在选择策略的博弈均衡为(提供,不提供)的情况下,能促使普通高校迅速成长,而重点高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因而,区域内重点高校丙和普通高校丁之间,理应重点高校丙独立提供至少应是多提供高等教育投资才符合教育公平和社会效用最大化原则。

为了使重点高校增强高等教育投资的意愿,政府应实施激励政策的引导,从而增加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收益。

(二)高校与政府之间

政府部门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主体,同时也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的行为利益是希望高校通过有效、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策略选择,使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共享。一种情况是政府有作为,即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从宏观上对高等教育共享进行合理引导,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另一种情况是政府无作为,即政府在教育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可能出现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过多地干涉高校内部的事务,阻碍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

目前我国高校是受政府的监督指导来办学。而且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时,往往更倾向于重点高校,以便使重点高校能带动区域内普通高校共同发展。为了简化研究,这里把区域内重点高校抽象为一个高校。假定高校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积极参与共享和消极参与共享;政府也有两种可选择的策略:有作为和无作为。在此构建博弈支付矩阵模型如表3所示。区域高校与政府部门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在是否积极共享高等教育资源方面进行着混合策略博弈行为。

假设政府部门在有作为时对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投资为Cj,无作为时对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投资为Cx(设Cj>Cx);区域高校积极参与共享时的收益为R,消极参与共享的收益为R+△R(在区域总体生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消极共享在短期内反而有可能增加会提高自身的收益);政府部门对高校消极参与共享的惩罚为Cf。又假定高校以p的概率积极参与共享,以1-p的概率消极参与共享;政府部门以q的概率足额投资和合理引导(有作为),以1-q的概率少量投资和不合理指导(无作为)。再假设区域内高校与政府部门的预期效用分别为U1和U2,则二者的混合策略博弈支付矩阵模型见表3。

根据表3中所列的支付矩阵计算二者预期效用U1和U2如下:

U1=pqR+p(1-q)R+(1-p)q(R+△R-Cf)+(1-p)(1-q)(R+△R)

U2=pq(-Cj)+p(1-q)(-Cx)+(1-p)q(Cf-Cj)+(1-p)(1-q)(-Cx)

当U1和U2关于p和q的一阶偏导数为零时,可使区域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混合策略博弈达到纳什均衡,则得到:

U1/?鄣p=qCf-△R=0

U2/?鄣q=Cf-Cj-pCf-Cx+qCx=0

所以纳什均衡解为:q=△R/Cf,p=1-(Cj-Cx)/Cf,且Cj>Cx

于是,区域高校以p=1-(Cj-Cx)/Cf的概率积极参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政府部门以q=△R/Cf的概率为推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足额投资和合理引导。

通过本博弈模型的分析可见:区域高校消极参与共享的额外收益△R与政府部门合理引导的概率q成正比;政府部门对消极参与共享的惩罚力度Cf与区域高校积极参与共享的概率p成正比;政府部门有作为与无作为时的投资成本差距(Cj-Cx)越大,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就会越倾向于无作为,区域高校选择消极参与共享的概率1-p就会越大。

(三)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

亨瑞?埃茨科瓦茨(HenryEtzkowitz)(1997)通过引入生物学中的三螺旋概念,首次提出使用三螺旋模型来分析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关系的动力学,并用以解释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自此,三螺旋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结构理论。勒特?雷德斯道夫(LoetLeydesdorff)(1997)对此概念进行了发展,并提出了该模型的理论系统如图2所示。其具体结构是政府、大学、产业等三机构在保持各自独立身份的同时,又都表现出另外两个机构的一些能力,也就是说政府、大学和产业三机构除了完成他们的传统功能外,还表现出另外两机构的作用。由于三重螺旋模型超越了以往的大学—产业、大学—政府、产业—政府的双螺旋关系模式,克服了以往的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忽略国家层面考虑的不足,自提出以来一直为学界所热衷。

由三螺旋模型可知,区域内高等教育投资的三个主体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假设在博弈模型中只有一所高校、一家企业和区域地方政府。在此构建区域内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博弈支付矩阵模型如表4所示。

高校和企业在博弈中均有两种选择:合作或者不合作;政府也有两种选择:有作为或者无作为,且在有作为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两种结果,即政府对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起促进作用或者抑制作用。公务员之家

设在高校和企业均选择合作的情况下,高校的收益为Iu,企业的收益为Ic;当政府对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起促进作用时,高校将得到额外的收益Ru,企业将得到额外的收益Rc,当政府对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起抑制作用时,高校将损失Lu,企业将损失Lc;政府代表了整个社会公众的利益,设政府有作为时的成本是-C,相应地,在政府对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起促进作用时,可以得到-C+Ru+Rc的利益,起抑制作用时,将损失-C-Lu-Lc。

根据博弈矩阵模型来计算混合战略博弈纳什均衡解:

首先,在已知高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的概率为p的情况下,政府有作为和无作为时的预期收益为U1和U2。

U1=p[qa(-C+Ru+Rc)+(1-qa)(-C-Lu-Lc)]+(1-p)[qa(-C)+(1-qa)(-C)]

U2=-p(-Lu-Lc)

当U1=U2时,可得高校与企业合作时的最优概率为:

p*=C/qa(Ru+Rc+Lu+Lc)。

其次,在已知政府有作为的概率为q的情况下,高校合作和不合作时的预期收益为U3和U4。

U3=q[qa(Iu+Ru)+(1-qa)(Iu-Lu)]+(1-q)Iu

U4=0

当U3=U4时,可得高校在博弈均衡时政府有作为时的最优概率为:

q*=Iu/Lu-qa(Ru+Lu)。

同理,可得企业在博弈均衡时政府有作为时的最优概率为:

q**=Ic/Lc-qa(Rc+Lc)。

由此,可以建立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为:

[p*=C/qa(Ru+Rc+Lu+Lc);q*=Iu/Lu-qa(Ru+Lu)]

[p*=C/qa(Ru+Rc+Lu+Lc);q**=Ic/Lc-qa(Rc+Lc)]

由上述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可知,高校与企业是否选择合作取决于政府行为是否起促进作用及合作所得到的收益,政府是否选择有作为取决于其所付出的成本C和整个社会的最终收益。

四、高等教育投资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对区域高等教育投资主体间几种博弈关系的分析,提出几点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建议。

1.在观念方面,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特性,既要正视其高等教育的经济属性,又要重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及家庭个人的作用。

2.在法制方面,尽快完善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的政策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进程。从目前经济发展情况看,高等教育投资全靠政府的财政投资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对高等教育投资制度进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放低私人办学的门槛,使更多的社会私人资源进入到高等教育部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并对私人办学进行监督,规范其正当有序地发展。

3.在机制方面,建立健全对高校和企业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把推动资源共享作为对主要负责人政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考评机制能激发高校和企业的内在积极性,可以产生进行高等教育合作投资的强大动力。

同时,政府应制定激励相容的利益机制。制定相应的策略,对在校际资源共享和校企合作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予以奖励或补贴,降低其共享(或合作)成本或提高其共享(或合作)收益;同时对阻碍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或合作)的单位与个人予以告诫或惩罚,引导他们的理性行为。

4.在舆论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对高等教育在人才质量培养和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监督作用。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这就决定了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应利用市场机制进行间接引导,使区域高等教育投资的多元主体能形成共享的文化氛围,使舆论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产生联动作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项目(115A——06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5~81

2.全贤唐,张健.经济博弈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54

3.王鑫.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J].高教研究,2006(4)

4.石鸿,刘颖.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4(1)

5.周志强,袁玉明,谷洪波,李石新.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动力匮乏的博弈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6.谢凡,刘禹宏.公平视域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三方博弈分析[J].福建论坛,2010(2)

区域教育范文篇9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互需互促的

我国的区域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最大的因素,就是创新资源的不平衡[2]。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改变经济资源结构或产业结构的格局,必须从区域经济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高度契合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的各个行业和产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富有创造能力的新生力量。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培养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可以更新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从而有效改变改变区域内的人才资源结构,提高劳动力、生产工具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优化或升级区域的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和技术创新方面的需求,也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导致职业岗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迫使地方高校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还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和机会,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带来大好机会。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短板

(一)理念定位不准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是培养受教者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意识和培养实际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所实施的综合素质教育,重在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不局限于针对具有创业潜能的学生进行的技能性教育,不是只是培养企业家。现阶段,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尚不明晰,没有把它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主体,而是将它分到例如企业管理这一学科局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的普通的办学形式,没有积极引入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没有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功利性的观念,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成功企业家速成教育,倾向于培养出与社会岗位相匹配、相适应的“就业者”。显然,这些都是没有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核心内涵。(二)师资力量不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应该是开放性的、多方合作的教育模式,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然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不足、专职不多、身份单一的尴尬局面。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其它专业的教师兼任,如思想政治课教师、经济学或者管理类专业教师等;另一种则是由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上课,如学院的辅导员、团委的指导老师等。这些教师一般先经过短期培训,然后直接从事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排除这些教师也有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普遍的存在短板:缺乏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实施方法等理解地比较浅显而不够深刻;二是缺少一定的社会工作和自身创业的经历和经验,很难站在创业者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指导,没有实战经验就很难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的统筹兼顾。(三)课程体系不健全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相对于已有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仍然居于“第二课堂”的地位,不仅课程种类较少,覆盖面比较狭窄,具体的课程内容也没有充分结合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特征和特色,甚至都没有系统的、成形的课程体系。有些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指导课或者一些与创业有关的网上公共选修课。有些高校开设了创业心理学、KAB(KnowAboutBusiness)、SYB(StartYourBus-iness)等创业培训课程[4],但是这些课程都是作为一门单独的附加学科,独立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不太受重视。如此,创新创业教育就很难融入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四)实践机会和平台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很强,光有理论知识或凭空喊口号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加以巩固、延伸和应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由于优惠政策普及力度不够、经费投入较少、社会条件限制等原因,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都基本放在了课堂之内的理论教学上。由于受到传统的封闭教学思维的限制,学校并不是完全开放的,很多专业不能很好地与经济社会接轨。学校没有办法充分利用就近区域内的资源条件,给学生提供可靠的、能够增长社会经验的实践平台,也就没有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历练进而提高创业综合素质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机会。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即使想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来创业,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获得理想中成效,容易导致创业失败。(五)与经济社会脱钩很多地方高校最近几年才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大都是由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学生会或者学生社团中的创业指导协会代为管理,没有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或服务机构。一方面没有系统组织专门的科研老师,难以深入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没有积极与当地政府、社会、企业进行有效沟通,不能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无法得到社会的关注,也难以与企业合作。这样一味地形式化地谈教育改革,就导致整体学校、企业、政府、社会之间的联动性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就会脱钩,就不能根据学生的创新创业反馈、区域经济的动态制订更加清晰合理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案,不仅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之前不了解区域经济的需求、特色行业岗位的缺口和未来经济的风口而盲目创业,而且造成了学生在了解和获得当地政府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学习市场开发和市场营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相对滞后[5]。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一)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道”与“术”的统一所谓“道”,就是思想定位和理论依据;所谓“术”,就是具体措施和基本方法。创新创业教育“道”与“术”的统一,就是要明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准确定位,做好顶层设计,注意基本方法和详细措施。习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6]。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联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供给侧改革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基于高等教育的“供给侧”角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响应了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完善高等教育体系、解决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是需要全面推进的,明晰这样的正确定位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道”。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教人才培养体系主体,并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订出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术”。它具体包括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如此,“道”与“术”就达成统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二)组建多元化的导师人才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地方高校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采取培训措施,为目前在校内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兼职教师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培训的课时和频率,优化培训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二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重战略,使教师们从实际锻炼中提升创业技能。所谓的“走出去”则是加强学校与区域内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合作,让教师们到地方企业兼职,支持教师与地方企业开启合作,创新课题研究。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攻克技术难关等,创造效益,又能通过在企业的亲身体验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水平、创业实战技能和教学实践经验。“引进来”就是积极利用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聘请知名学者、优秀科学家和、优秀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人员、技术发明人、风投专家、创业成功者等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兼职导师,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建立流动与退出制度,逐步建成创新创业教育人才资源库,请这些导师们定期或不定期、线上线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三)构建区域经济特色的开放课程体系在构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与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的紧密融合,与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与实践育人体系的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区域企业、校友等资源的紧密结合,与区域经济优势和特色紧密结合,与教育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构建一个线上线下开放的课程体系。要格外侧重与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相对接的专业或分支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不仅要充实各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还要挖掘区域经济优势和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并加快创新创业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具有区域经济优势和特色的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在理论方面,可开设《创业基础》、《创业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创业风险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业融资与投资管理》等课程;在实践方面,可以开展创业讲堂、创业技能培训、创业竞赛,与企业合作、与众创空间、科技园区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等。这些课程不仅面向在校大学生,也同时对外开放,面向企业、面向社会,达到资源共享、受益最大化。(四)搭建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高校社会服务力度的综合性教育工程,涉及到区域人文环境、区域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创业理论知识学习、创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7]。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坚持“融合、协同、共享”,进行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加强地方高校和区域企业、、社会各界、地方政府的协同,结合地方高校的人才和智力的优势,借助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借鉴区域企业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加上政府部门配套政策支持,形成各个方面主体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共赢的格局。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趋势,每个学校也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和教学特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积极主导,左右牵手,内外联动,构建学校主导、社会、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推进的生态建设,通过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来优化办学,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基于专业,立足行业,对接企业,联系产业,熟悉商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七业融合”新局面,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效。(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社会企业的支持配合、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等较多方面的内容。就学校而言,要想获得明显的教育教学成果,就需要及时跟进、及时评价、及时优化,建立正确的评价观和科学的评价机制,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因素。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跟踪管理,注重过程评价,跟进他们的创业项目和创新成果,关注他们的能力提升和心理成长聆听他们的创业心路历程,了解他们创业的难处、阻碍和收获,进行详实的记录和分析,结合学生最终的创业成功率、开发的科研成果或带来的工作效益来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应该建立导师个人教学成长档案,定期根据教师的出勤率、学生的评教情况、学生的创新创业反馈、个人教学能力提升情况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动态评价。除了健全评价体系,还应该对爱岗敬业的教师和表现突出的学生,制定奖励机制,从而推进教师的教学动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黄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创业教育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5):77-79.

[2]徐新华.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8,(2):65-66.

[3]陈吉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初探[J].江苏科技信息,2015,(27):21-22.

[4]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5]郦昕阳.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J].职教论坛,2011,(25):38-40.

[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1/c_128551111.htm.

区域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产业对接;大庆

党的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新时期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职业教育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通过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坚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激发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肌体和器官,对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庆地区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更需要职业教育主动作为,通过不断推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高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接的水平。

一、大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分析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与配合,职业教育的发展依托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1]职业教育不能超脱于地域特性和主体行业色彩,也不能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形态、规模、结构和特色相脱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大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趋势。(一)大庆区域经济产业的整体特色。从大庆的“局部区域”看,一方面,大庆油田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工业基地,近几年虽然受到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但总体上石油石化主业的发展通过加大勘探力度、精细开发、开拓外部市场、深挖内部潜力,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发展质量,在大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庆石油石化工业仍然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4.2%;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壮大接续产业,持续构建多元产业体系,坚持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非常注重发展新经济形态,天然气、新能源、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产业迅速崛起,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不断延伸。从大庆的周边区域看,“哈大齐工业走廊”是大庆融入更大经济循环得天独厚的资源,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的地区。“走廊”的主要经济形态有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业。“这些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哈大齐地区乃至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就需要大量相应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以上各项产业的发展。”[2](二)石油石化主体产业现状和形势深入研究主体产业现状和形势是教育与产业对接的重点。大庆地区职业教育所谓的“区域经济色彩”更多地带有石油行业的色彩。新的形势下,一方面,石油企业作为技能密集型企业,对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要求极高,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精神也有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庆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油田一线艰苦岗位缺员严重、企业员工年龄出现老化断层、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接续员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队伍稳定性及操作能力下降等。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上紧贴油田生产经营实际和岗位需求,在培养方式上强调与石油石化上中下游产业实际高度对接,在职业精神特色上注重完全融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时为企业大力开展在职员工培训,持续提高现有员工的整体素质。石油行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但影响整体经济变化,也影响技能人才的需求供给。随着油价的变化和油田开采量调整,石油石化产业上中下游人才需求数量和结构出现变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标准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在把握当前石油石化产业形势的基础上,全面了解生产装备不断更新、工艺技术不断升级、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各业务领域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深度研究石油石化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层次的新需求,针对岗位特点,结合油气生产企业和炼油化工企业的现实需求,强化与油田企业人才发展战略对接的实时度和精准度。(三)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作为能源成熟型城市,大庆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2015年7月,赴吉林调研时表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为此,一方面,大庆“油减化补”,将石化产业打造成接续产业核心支撑板块,成为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石化与延伸加工产业;另一方面,提出“依靠油但不依赖油”,通过多元接续产业大力发展非油产业。新兴产业既代表着大庆区域经济未来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和方向,也体现了大庆围绕党和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作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更新,对于大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以装备制造业为例,2017年第一季度,在沃尔沃带动下,装备制造业拉动规模以上地方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75.3%。这一新的趋势和变化昭示着人才需求的潜在变化,职业教育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准确把握,既错失发展良机,也无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支撑。认识产业特色,把握产业现状,研究产业形势,掌握产业趋势,是职业教育与产业高度对接的信息支撑和认识基础。职业院校要通过大量的调研、充分的数据分析和真实的信息支撑,增强自身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准确性。了解区域经济产业的形态结构,不但为职业教育观察产业形势变化提供了整体视野,也为对接提供了高维度视角和依据。

二、职业教育与大庆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接的基本要求

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进行什么样的专业建设。评判职业教育与大庆区域经济产业需求是否对接,主要看是否完成7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教育培训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与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同步跟进。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接,在理念上要突出终身学习的开放性,在视野上既要立足于行业,扎根于企业,深度研究石油石化主体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也要放眼于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关注新兴产业对专业的需求,在深入研究政策规划的基础上,针对趋势、方向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巩固优势学历教育专业和培训项目,打造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新专业和新项目。(二)服务企业的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接的最高层次就是“企业离不开、社会口碑好”。企业如果没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支撑,就无法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员工没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培训,就无法承担岗位责任———这无疑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培训水平、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课程体系设计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课程要以产业的岗位需求和生产实践的技能需求为基准来优化设计,而不是脱离或者滞后于产业实际需求。特别是面对新经济业态,要更加注重面对多元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课程设计和优化,为区域经济有效培养接续人才提供坚实基础。(四)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站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高度,专业建设要从宏观上深度融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紧贴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发展趋势,特别是关注多元和新兴经济产业的形态、动态,围绕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和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避免专业建设的老化和同质化。(五)培训与企业设备更替、技术革新和流程变化高度契合。职业教育的培训业务需要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生产一线,更加紧密地结合现场生产、管理和安全实际,了解企业的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模块,开展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培训。(六)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适应产业需求。产业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人才。特别是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培养适合区域产业发展对口、适用的人才,而不能对产业需求反应滞后甚至无动于衷。(七)学生就业创业顺应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整体规划。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要放眼于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特色,立足于行业。要与大庆区域经济与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规划紧急结合,而非脱离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实际。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高度对接的路径

(一)建设切实与产业对接的专业群专业设置源自于产业发展,专业建设是院校与企业对接的结合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就是服务于产业发展对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和人才的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职业与产业有着内在的对应性。”[3]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载体,职业院校的专业应以市场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密切跟踪调研产业人才发展脉络,实现产业信息与专业内涵高度对接。为了更精准地对接产业,大庆职业学院大刀阔斧地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特别是对设置不合理、与服务油田及地方企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进行了合并注销。2017年,学院将原2015年在教育部备案的51个专业削减为36个,停招了原备案中的21个专业,同时新增了6个专业。新增6个专业主要为社会经济转型以及大庆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置,同时考虑到为“油田子女就业援助工程”服务,为油田子女提供更好更多的就业渠道。(二)打造特色鲜明的跨企业培训基地随着生产装备更新、工艺技术升级,油田企业在客观上需要使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层次、布局与企业的发展形势和战略相协调。职业教育要深度研究企业管理规范、技术进步、操作流程的新变化和人才发展新要求,精准对接企业员工素质提升的需求,采取“学分制”和线上治学、线下专项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强力度、有实效的操作技能人才培训,强化技能型人才全流程岗位操作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优化操作员工队伍的能力结构,实现油田企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及时、高水平的接续。大庆职业学院在为石油石化产业服务方面,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石油工程和化学工程实训基地,建成了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国家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中石油集团公司标准化教育培训基地。在开展高质量的员工培训、全力服务油田企业的基础上,学院也与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为地方非油企业提供8大类75个项目的培训类型。特别是针对大庆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学院于2014年建立模拟工作环境SWE培训基地(simulatedworkenvironment),引入比利时生产的全球第四套SWE培训系统,在SWE培训全过程渗透精益管理、精益生产的理念,通过具象化的先进模拟设施和流程,使不同企业员工的精益管理、精益生产的理念得到养成。SWE培训作为一种“理念拓展训练”,超越了行业,适用于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甚至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成为跨企业培训的典范。(三)建立“政企联手、多元保障”的职教运行体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也提出:“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等政策,探索推进产教融合企业试点;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大庆这样一个“大工业、大国企、大实体经济”的典型经济样本中,高等职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为大庆油田持续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使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得到提高,年龄、知识结构得到改善,无疑是服务石油企业最好的人才供给和培养载体;同时,地方经济发展既需要实用、对口、足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也需要职业教育更有效地服务地方人才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政府要从战略视角出发,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发动机”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企业+政府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四)构建产业人才需求“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按照政府引导、院校参与、企业和社会组织主办的多元合作机制,构建区域性产业人才需求“大数据”分析支持平台,发挥大庆高端电子信息及“互联网+”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的优势,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整合分析为技术核心,及时跟踪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立覆盖大庆市及周边区域经济产业的技能型人才数据库,周期性精准的产业人才需求对接数据分析和汇总,及时职业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集成。数据分析服务平台能服务政府决策咨询,使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和管理区域经济技能型人才的总体信息和动态;能使企业更加直观地看到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供给更有针对性,适应性地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能使技能型人才求职就业、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通道发展更为便捷;能为满足区域经济产业对技能型人才服务的需求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五)通过学分认证打通技能型人才职业成长通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完善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通过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框架,可使不同类型教育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实现不同层级的学历教育成果的纵向衔接,实现各类成果特别是无定形学习成果(如工作经历、获得的国家证书、行业培训证书、职业鉴定证书、技能大赛获奖证书以及各类技术成果等)之间实现相互转换。2017年6月22日,大庆职业学院正式挂牌成为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行业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第一个认证基地。这将使大庆职业教育增加了培训学习成果的认证和积累功能,可面向油田和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认证服务,为各类企业和学员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从而提高培训服务品质,搭建区域经济产业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新平台。实现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的对接,职业教育使命艰巨、责任重大。要以服务为导向,深度研究企业用人标准与个人生涯设计关联,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需求脉搏,实现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无缝对接。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快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和融入,解决专业建设与新技术、新业态不同步的问题,解决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滞后的问题,解决人才规格、类型的革新对新兴产业反应迟钝的问题,从而使职业院校实现与新兴产业需求的高度对接,真正助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荣.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模式分析与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14(01):65-67.

[2]侯春玲.哈大齐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工业走廊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