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7:34:17

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范文篇1

[关键词]印度南亚区域合作

南盟成立于1985年,成员包括所有的南亚七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南盟的宗旨是:促进南亚人民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加速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向所有人提供体面的生活和发挥全部潜力的机会;促进和加强南亚国家之间的集体自力更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领域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为了防止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影响组织的运作,南盟特别在《南盟宪章》中规定,“不审议双边和有争议的问题”。无论是由其宗旨还是宪章来看,它纯粹是个经济组织,专心于经济发展,不希望涉足政治,更不希望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不可否认,南盟自成立后在一些诸如教育卫生、农业合作、旅游、交通通讯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总体上看,南盟给人的感觉是欠缺活力,犹如一潭尚待激活的死水,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进展缓慢,因而常被戏称为“一艘迷失航向的慢船”。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贸易额极低;合作的领域窄,主要局限于农业、农村发展、气象、通讯、科技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合作;合作的层次浅,多限于会议口头承诺,履行的深度不够。

南盟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南亚地区资源雷同及经贸结构类似,大多数国家极为贫穷,固然是南盟无法摆脱的客观因素,但评论家普遍认为,印度的态度对南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国土面积将近300万平方公里,是南亚其他各国面积总和的2.7倍。南亚的自然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重要的矿产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印度。南盟之所以裹足不前,这与印度对南盟的战略考虑是不无关系的。作为公认的地区主导国家,印度理应成为南盟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区域合作的有力推动者,但印度并没有扮演好它应该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导致:一是印度本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二是印度在冷战前与南亚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非常棘手的矛盾。三是印度在发展区域合作问题上患得患失,缺乏合作的政治意愿,态度消极。

随着冷战的结束,印度逐渐调整了对南盟的政策,态度从冷漠到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则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

第一,配合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印度独立后,经济上执行的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半管制经济,其经济发展速度与同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是比较缓慢的。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5%。被讥讽为“印度教徒式的增长率”(Hindugrowthrate)。80年代初,印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5.6%。但这一速度仍然低于许多东亚国家。到了80年代末,印度的这种经济体制开始显现出巨大的弊端。由于放松进口限制,进口大幅度增长,但出口增长相对缓慢,贸易逆差连年出现,在此种情势下,1991年7月上台的拉奥政府开始进行了“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经济改革。与此同时,世界上出现了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南亚地区由于内部不和而大大滞后,同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印度感到有被世界遗弃之患。面对近邻的快速发展,印度决定把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作为南亚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无疑可以成为印度发展经济的一个有力的借助平台。第二,印度推行的与南亚其他国家改善关系的“睦邻政策”,扩展到了南盟。冷战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国目标,跳出南亚地区的“澡盆”,印度逐渐调整了其南亚政策,奉行一种睦邻的地区政策。在此政策的指引下,印度逐步解决了与其他南亚国家之间的一些关键问题,连印巴之间最棘手的克什米尔问题,也出现了明显的缓和迹象,这无疑为南盟的发展扫除了一个巨大障碍。同时,这种政策也扩展到了南盟,因为如果与南盟的关系处理不好,则会大大影响到与组成南盟的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其他地区合作联盟的发展,给了印度以很大启迪,使印度若有所思。与南亚区域状况极为相似的东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蒸蒸日上,越来越引人关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是日隆。而作为东盟中最大国家的印度尼西亚,非但未表现出地区大国主义的行径企图主导或阻碍东盟发展,反而展示了一个地区大国的风范,积极参与东盟的各项事务,倡导各国平等,协调各国的立场,从而使东盟的其他国家能消除或减少戒心,团结一致某发展。

而与印度尼西亚在地区中的情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的印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南盟态度冷漠,客观上阻碍了南盟的进步,印度也因此颇受国内外的指责。对比思考之后,印度决定改变以往的消极态度,积极参与南盟的建设。2003年12月,瓦杰帕伊明确发出“南亚必须向欧盟和东盟学习”的呼吁,希望南亚地区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最后实现边界开放和单一货币,并庄严承诺:印度决不会拖南盟发展的后腿。

这说明印度逐渐认识到了必须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如此才能促进印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方能树立自己的和平形象,消除其他国家对自己的戒心和疑虑,方可整合整个地区的资源,带动整个南亚实现腾飞。

事实上,冷战后印度对南盟态度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南盟的发展,尽管这种步伐与其他区域合作相比,仍然显得如蜗牛爬行般缓慢,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非常不易。

1993年南盟七国首脑会议签署了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发展的《优惠贸易协定》。1995年12月,该协议开始生效,这是南盟目前取得的最重大合作成果,它“标志着南亚国家在加强地区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新进展”。2004年1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的第十二届南盟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旨在减少贫困、加强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发展、保护地区环境、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加强地区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合作的《伊斯兰堡宣言》。瓦杰帕伊在本次开幕式上说,“我们必须采取大胆的行动以加速南盟发展。”

2005年11月,南盟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召开了第十三届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对南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各国一致决定从2006年起成立“南亚自由贸易区”。此外,会议接纳阿富汗为南盟的第8个成员国,同时,接纳中国和日本为观察员国。这充分说明了南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而印度对此是乐观其成。

区域合作范文篇2

内容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完善我国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分析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同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改进完善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实现旅游经济活动真正向区域旅游功能的转变,是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打破地区垄断,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围绕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设虽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全局来看,还缺乏一个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有效的合作机制,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合作制度和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有效实现旅游资源整合,适应旅游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旅游业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要参与竞争,除了引进国外先进旅游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之外,还需要“走出去”,主动出击,只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才能全面地应对竞争。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的战略,都需要我们将旅游企业做强做大,需要区域旅游一体化。要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有赖于在旅游市场中建设一大批品位高、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这样就要求旅游资源加强整合,树立整体品牌。由于各地旅游资源的差异,加上长期的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我国的区域间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差异很大,如果国内各地区之间还是各自为政,相互排挤,内耗严重,过多地重复建设,就会在全球竞争中失去主动权和竞争力,最后丧失的是整体的竞争力,对哪个区域的发展都不利,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因此,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通过区域联合一致对外,是增强我国在开放环境下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建立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实现各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减少各地区在旅游合作中冲突的需要。目前,从全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来看,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管理政出多门、事权不分,各合作方组建的具有旅游协作性质的共同管理机构只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性质的组织,行使协调、监督的功能,没有行政管理权,管理失效;区域旅游合作经常在联合开发线路、联合促销等方面达成协议,但是在区域范围内组织起权威性的整体旅游规划的却很少。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充分发挥合作的作用,导致了对区域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总体规划与分工,各地区对资源的使用各成体系,近距离重复建设景点的现象时常发生,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甚至于浪费。

同时,由于地区保护主义的存在,“伪合作”倾向在地区间合作过程中时有出现,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争夺客源、争夺资源,形成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

通过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有利于各地区在当前和今后的区域旅游合作中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合作方实现区域共同利益、地区本位利益及旅游企业利益等多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减少各地区在旅游合作中的冲突。

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克服我国地区旅游合作障碍的需要。我国的区域旅游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相对较为缓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观念意识、政治、经济、民族等原因。总体上讲,我国各地区区情的复杂性决定了各种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作为区域旅游合作最重要的合作主体——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双重行为常常导致区域间经济关系和行政关系发生交叉与重叠,这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障碍;“在高度集中的旧旅游管理体制下,旅游资源被条块划分,无法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区域旅游优势得不到体现。此外,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极度浪费。”同时,各地区情的复杂性、差异性,如基础不同,人员的结构不同,景区的内涵不同导致的价格不同,客源市场不同造成的工作重心的不同等,直接影响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

只有建立完善高效、优质、务实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区域旅游合作的制约因素,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促使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

信息交互机制。区域旅游合作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合作关系要得以巩固,首先需要在各不同区域之间建立旅游信息的互动关系。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做的是整合各个旅游区域之间的各类旅游信息,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交互机制,设立信息平台。通过建立信息交互机制,达到联动表现区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互补特色,形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目的;信息交互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广组织区域性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旅游客流,促进各旅游区旅游目的地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各区域鲜明的联合旅游形象,树立国际性旅游区域品牌,在国际主要旅游客源市场中形成强大的推广之力。旅游信息平台同时也是政务信息化在旅游行业的具体实施,是地方性区域政策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信息互动,特别是地方性局部区域政策信息的公开是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础性措施。

组织协调机制。区域旅游合作会遇到来自经济、社会、观念等方面的阻碍,为推动旅游合作的进行,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制度化、长期化,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合作机构和协调机制。这个机制包括旅游政策协调机制和旅游业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等。通过建立各层级的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建立区域旅游合作联合体等协调机构,统一制定本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消除区域间旅游发展的明显政策差异;制订旅游发展信息与动态监控,策划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实现区域联合,产销联合,政策协调。

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旅游合作,人才为先,旅游合作说到底还是人才的合作。要做到人才的完全自由流动是不容易的。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无法进入和不愿意进入的矛盾,导致区域之间人才不能顺畅流动,这样会影响到区域旅游实现持久的无障碍发展,影响到旅游经济优势的整合,最终延缓合作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实现人才流动合作无障碍,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通过旅游人才资质互认、建立各层次培训合作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人才信息网络等手段,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行为约束机制。为了防止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保障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约束机制,规范合作的权利与义务,约束参加合作各方的行为。这种机制应包括:在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中,明确区域合作各方在合作关系中应遵守的规则、违反区域旅游合作条款后应承担的责任、对违反区域合作规则所造成的经济和其它方面损失应做的经济赔偿规定;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冲突的协调组织,如旅游质监合作联合体,负责解决区域旅游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政府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区域旅游合作关系进行规范,对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不规范行为作出惩罚性的制度安排。

三、我国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运行和实施

加强和突出政府在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实际证明,政府是区域合作关系的倡导者、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者、区域经济利益的协调者,在解决行政区划分割所主导的四大壁垒(区域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制度障碍)方面起到了一个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和突出政府在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可从根本上打破地区封锁的格局,彻底改变各个行政区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为区域旅游合作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政府应用政策手段对区域旅游合作给予鼓励和支持,比如,对区域旅游合作开发项目、跨区域的旅游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政策优惠、政策肯定。对于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部门和领导的政绩评价也应通过量化指标予以认可,以鼓励区域旅游合作,保护区域合作,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解决,远远超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限,需要政府的界入,即区域旅游合作不只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事,应由政府领导亲自抓。

发挥旅游企业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使合作与交换网络的形成。一般来讲,区域旅游合作主体有两大类,即旅游企业和政府。政府强调合作为社会效益,旅游企业更多地为经济效益。出发点不同,利益不同,但作为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主体,都应在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即区域旅游合作需要政府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努力。区域旅游合作既是政府行为,由政府协调、组织和引导,也是市场行为,由旅游企业的运作来实现经常性的具体合作。

各地之间的旅游企业和行业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基础。旅游企业合作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共赢,如果没有旅游企业的参与或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对合作的反应迟缓,那么合作就仅仅停留在“宣言”和“协议”上,而不是共同制约的‘合同’文本上,更不是有关方面的具体行动上。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并不只在于组织形式的设立,更重要的在于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政府的政策要充分反映旅游企业的要求,让旅游企业在这种合作中得到好处。要兼顾旅游企业的利益,调动旅游企业在合作中的积极性,通过确立景区、宾馆、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共同优惠制度和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和鼓励两地的旅游投资者携手合作,共同进行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实现旅游区的真正无障碍提供保证;通过旅游企业的参与,完善协调机构的组织体系。区域内的旅游企业可根据自愿的原则,加盟旅游合作协调机构,结成旅游企业联盟;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整合旅游产业组织结构。通过推动在合作区域内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旅游企业集团或旅游企业组织,合作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相互渗透,在区域范围内开展旅游企业联营、重组,如旅行社、饭店的集约、连锁、景区点经营权的转让和联合开发等,走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专业、小型旅游企业簇群化的发展道路。

区域合作范文篇3

关键词: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

1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务院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与《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两个文件,旅游业被多个省市区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四川,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发展旅游,并有致力于建设四川旅游环线的格局。从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看,小众旅游兴起,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差异化、新颖化的旅游形式,传统的观光型旅游逐渐向文化型旅游转变,同时探寻文化的参与性、体验性、内涵性。从四川现有的酒文化资源来看,资源丰富且内涵深刻,包括以原料种植、酿酒技术、酒俗酒礼等为标志的特色酒文化模式;以酒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相结合形成的次区域酒文化品牌;以“酒圣节”“酒博会”“老窖封藏大典”等集营销、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酒文化产业等。然而,各区域酒文化旅游资源尚处于散碎状态,资源开发同质化和浪费等问题严重。而今又正处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若将川酒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中,以区域合作进行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将实现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共同繁荣。

2川酒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的文化基础

2.1物质文化川酒物质文化是指与川酒生产与营销、消费活动相关联的物质设施体现出来的文化成分。如名酒名镇、酿酒遗址、酒文化博物馆等。(1)名酒名镇。四川地方政府和知名白酒企业积极推动构建产城结合的文化区域。以“六朵金花”为核心,将一批各具特色、凝聚白酒文化的历史名城古镇打造成承载名酒文化的白酒名城名镇。以川南民居建筑风格和泸州老窖文化为特色的泸州老窖•黄舣镇;如以典型农耕文化为特色的五粮液历史文化街区;以宫廷酒文化和盛唐建筑为特色的剑南春•剑南镇;以赤水河红军文化和自然生态风光为特色的郎酒•二郎国际白酒名镇;以川西民居风格的酒馆酒亭、老街老巷为特色的水井坊•水井坊街区。此外,还有沱牌诗酒文化名镇、江口醇•小角楼•江口镇、文君庄园等。(2)酿酒遗址。四川古老酿酒遗址与出土古旧文化遗存丰富,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较高人文观赏价值。如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是中国建造年代最久的古窖池群;水井坊遗址的史学价值可媲美“秦始皇兵马俑”;剑南春的“天益老号”是始于南齐时期的古老的酿酒作坊;五粮液老窖池遗址是我国现存保存完好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群之一,是中国历史酿酒工艺和传统的重要实物遗存,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沱牌镇的“泰安作坊”被称为“中国酒文化的活文物”。(3)酒文化博物馆。五粮液集团早在1984年建造的花园般的规模宏大的“十里酒城”,成为四川的一大人文旅游胜景。成都水井坊博物馆将实际生产过程和展示陈列完美融为一体。泸州老窖博物馆陈列着出土文物展览、传统酿制技艺展示、泸州老窖现展史展览等。剑南春酒史博物馆主要收藏和展示与剑南春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2非物质文化。川酒非物质文化体现在与川酒相关的精神、行为、人物文化等方面。如悠久的历史、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礼俗习惯等。(1)源远流长的酿酒历史。川酒可考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传说中的古蜀国蚕丛、鱼凫时代。在广汉三星堆古蜀都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酒器。从这些酿酒器皿所采用的高颈罐特点来看,此时蜀人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秦汉时期,蜀郡壬褒在其《僮约》中规定其家僮“欲饮美酒,才得沾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在东汉画像砖上出现的制酒图证明蒸馏酒也已问世。在西汉,已有批发酒的商铺和零售的小店,如“文君当垆”。明代,川酒仍保持名酒众多的特色,清代,川酒酿造工艺走向成熟。到近代,川酒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白酒的主要产区。(2)独具特色的酿制技艺。川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养窖、制曲、发酵、勾调及陈酿等几大技艺系统的集合体,在这几个环节上,泸州老窖、郎酒、五粮液、剑南春等各具特点。以窖池发酵的方法追溯到何时尚无定论,具有相对较长酿造历史的窖池多为浓香型白酒的泥窖窖池。如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川酒传统制曲技艺分为大曲曲药与小曲曲药制作技艺。传统发酵主要是含淀粉原料在微生物及酶复合作用下转变为乙醇的重要工艺环节,主要分为浓香与酱香两种,而酿造过程中的勾调是一门极具个性的传统技艺。川酒传统陈酿技艺中尤以郎酒、泸州老窖的利用恒温恒湿的天然溶洞、山洞储酒较为典型。(3)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清香醇厚的川酒浸润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深入到生产、习俗、礼仪等诸多领域,形成丰富多样的酒俗、酒礼、酒歌、酒词、酒诗等民俗内容。一是节日饮酒习俗。川酒是四川人品格精神、礼仪智慧的载体、巴蜀文明的符号。四川人喜欢饮酒,一年四季无时不酒,在重大节日更是必饮。如除夕夜喝“团年酒”,全家聚餐并向长辈敬“辞岁酒”。正月里喝“春酒”,合家欢庆,祈福美好生活。中秋节喝“团圆酒”或“桂花酒”。而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皆有饮酒活动。二是少数民俗饮酒习俗。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有傈僳族、苗、羌、藏、彝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形式多样的酒种,其饮酒习俗也非常特别。如傈僳族人早晨起来就要从酒坛舀上一碗酒,再炸一点玉米花下酒,就算吃过早餐。彝族饮酒时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且男女老少皆能饮酒,大家依次轮流喝,称作“转转酒”。青稞酒算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酒。从傈僳族的“早餐酒”到彝家的“转转酒”,从土家族的“咂酒”到羌族的“顺酒”、苗族的“拦路酒”等,展现着川酒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文化。

3以川酒文化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策略

3.1凝心聚力,夯实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基础。近年来,伴随国家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区域合作态势突显。四川省各市州要紧抓历史机遇,力争形成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联盟,在区域合作潮流下共谋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合作中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夯实区域合作基础。一方面,树立整体发展意识。长期以来,四川省各市州发展酒文化旅游都是以开发本地区的酒文化旅游为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目标要求,指出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联系紧密的经济圈”。且抱团发展的区域合作在资源配置方面优于单打独斗的区域竞争。因此,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树立整体发展意识,立足长远发展,实施区域合作战略。另一方面,要树立合作共赢意识。各市州的某些酒文化资源形式相似,如酒文化博物馆等,导致同质性竞争严重,规模效益难以突显,削弱川酒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此外,通过举办国际性川酒文化节,抱团寻找发展机遇。同时,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市州将酒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在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中互惠共赢。3.2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参差不齐,景点分布散乱,精品旅游线路尚未形成。要提高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的整体竞争力,必须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从目前各市州的酒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来看,鲜有考虑区域酒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与整体发展。因此,以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为契机,在合作基础上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区域内的川酒文化旅游产业。以“六朵金花”所在城市为依托,加强重点景区规划,构建特色旅游组团,改善交通条件,建设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区域川酒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为保障合作规范有序,应积极成立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规划小组,出台《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规划》,从而使科学布局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有据可依。3.3整合资源,打造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打造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必须充分发挥各市州酒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互补性优势,为品牌产品统一进行形象塑造与宣传、营销推广与服务。一是产地资源整合。突破传统的白酒厂区参观的形式,通过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产业化相结合,整合区域诗词、书法、音乐、绘画、山水、民俗等,将“名节、名山、名水、名人、名景”作为名酒的品牌背书,向旅游者传递品牌。注重消费者感受,利用大型民族节庆活动推动品牌营销和造势。开发体验式酒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参与到制曲、烤酒等体验活动中,形成酒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游客的消费体验。以酒街、酒镇、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酒庄等酒文化旅游新载体,各企业、各酒种、各市州共同塑造川酒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而品牌授权、平台搭建、资本注入、广告植入、营销捆绑、市场对接等运作方式也将不断在区域合作中进行资源整合。二是旅游线路整合。形成酒文化博物馆、自然风光、酒文化体验园、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线路组合,提高文化整合度。以文化之旅、观光之旅、休闲社交之旅等为开发主线,形成自由的以酒文化为主,涵盖文化体验、节事活动、商务考察、养生度假等相组合的产品。同时,以酒文化之旅推动区域内交通、餐饮、娱乐、房地产等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3.4加强领导,理顺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实施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是既复杂又庞大的工程,需多部门多主体同心协力精诚合作,倒逼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推动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的落实。一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决策机制。针对川酒文化精品旅游区、旅游线路的开发形式和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论证、备案与审批制度,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并提高开发使用的效率;二是完善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的管理与协调机制。如成立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工作小组,充分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策互惠、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的作用,为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搭建平台。此外,理顺政企合作机制。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保证合作机制的合理运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有利于酒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技术、人才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开展川酒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可以吸引大量资本(人才资本、资金资本和建设物资等)的集中投入,提高酒文化旅游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调整酒业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潜移默化中实现酒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形成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此提高四川名酒产地的城市竞争力。

作者:牟红 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雪.泸州酒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冯健,陈文.川酒传统酿造中的文化遗产因素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09(1).

[3]牟红.川酒文化概述[J].酒城教育.2016(4).

区域合作范文篇4

关键词:区域合作;公共管理职能;问题与措施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区域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往往会采取区域合作的形式。通过采取区域合作的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促进区域合作的顺利开展,就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作用,从而促进区域内经济的迅速、健康发展。

一、目前我国区域合作与公共管理的现状

所谓区域合作,就是为了能够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在某一区域内进行合作。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还存在合作中的对弈关系。因为各个地区都是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并同其他的地区一起形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就我国目前的区域合作情况来看,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区域经济合作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环渤海经济合作区等。近年来,区域合作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中包含的业务更加广泛,其覆盖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其合作也不断深入,对该区域内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地都为了能够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就容易忽视区域合作整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利益,使得区域合作中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其本质原因就是公共管理质量较差,尚未形成完善的公共管理体系。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为了向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提供服务,从而在公共政策理论的基础上采取的一些政策与措施。公共政策理论对公共管理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也是现代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理论。近年来,随着区域合作组织的数量迅速增长,在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合作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区域合作中的管理。公共管理职能对于规范区域合作组织中开展的各项活动有直接的影响,这也就促使加强区域合作的组织管理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为了能够对区域合作进行管理,并促进其经济迅速、健康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好区域公共管理和区域合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与当地的特色,结合区域合作的公共政策,从而选择适合其经济发展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在区域合作经济发展中的阻力,也能使区域合作更加深入,从而促进区域合作经济迅速发展。

二、如何有效地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具体措施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经济的发展还缺乏实质性的推进作用,还尚未形成统一、公正、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其区域合作中公共管理职能还尚未发挥其作用。为了能够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制定以下具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需要中央政府能够对区域合作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支持,这也是实现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基础。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区域合作一方面是该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区域内的各地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进行积极的引导与鼓励,可以对一些区域合作实施政策的倾斜等,从而能够鼓励区域合作,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其次,在区域合作的过程要逐渐形成与构建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该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地方官员树立起正确的绩效观念,也能使其传统的绩效观念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得到有效抑制,能够实现合作区域内的经济资源等公平发展。最后,还需要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协调“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二者进行协调,并不是单方面的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效益的追求进行抑制与抹杀,而是要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整治协调的作用。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集体理性,从而使政治协调与公共管理职能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合作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从而使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相关的官员与管理人员在区域合作中要认识到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性,并能将其落实到实处。

作者:刘琪 单位: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吕兴哺.浅谈如何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J].市场研究,2015,(3):5-6.

区域合作范文篇5

长吉图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形成了工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强大的综合性加工制造工业基地,是吉林省产业的主要聚集区。其中汽车、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另外,装备制造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旅游服务都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1、1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庞大

汽车产业是长吉图区域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该区汽车产业产值一般超过该区工业产值的45%;农产品加工业是长吉图区域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玉米淀粉、赖氨酸、发酵酒精等一些重点产品产量跻身全国前列。现拥有大成、德大、皓月等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玉米深加工和畜禽加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石化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乙烯装置年生产能力已达到85万吨,跃居全国第三;冶金建材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

2007年,该区铁合金产量62万吨,占吉林省的92%。水泥产量1200万吨,占吉林省的50%。吉铁、吉炭是国内铁合金、炭素制品生产能力最大,品种最多的国内龙头企业;装备制造业是长吉图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该区培育和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品,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客车,在亚洲处于第一位。该区五大特色主导产业2007年的具体指标见表1。

1、2潜在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形成

长吉图区域内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旅游服务等产业虽没有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集聚,但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竞争优势。

长吉图区域光电子产业科研实力雄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有30种光电子及信息技术产品投入市场,其中90%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目前有400多种自主研发的电子产品投放市场。

长吉图区域生物产业具有资源基础和技术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格局。长春市拥有生物技术领域研发机构103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医药实验室16个,生物药生产品种占全国的63%;生物制造、生物能源领域的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长春大成集团已发展成为产量和技术水平均居世界第一位的氨基酸生产商。

旅游业是长吉图区域具有潜在优势的另一个特色产业。吉林市的冰雪雾凇、图们江独特的边境风光、引人入胜的民族风情和东部森林、湿地、火山地貌等典型的生态环境。这些都是长吉图区域发展旅游业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1、3特色产业区域合作条件成熟

图们江区域合作日益加深。以珲春为中心,中俄、中朝相继启动“路、港、关、区”工程项目以及木材加工基地项目。这些措施为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境外业务提供了便利。长吉一体化加快推进和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启动使得长吉图特色产业区域合作条件更为成熟。

长吉一体化加快推进。龙嘉机场通航和长吉城际铁路建设,为长吉一体化打下交通基础;长吉两市的汽车、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联系不断加强,长吉一体化加快发展时机已经成熟。长吉高速公路东与吉林至珲春高速公路相接已能够到达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俄、朝两国位于日本海的多个港口。

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启动。延龙图是环日本海经济圈西岸的重要枢纽城市,是东北地区、蒙古国通过图们江出海口与世界发生经济联系的便捷通道。延龙图东接珲春窗口,西临长吉腹地,南连通化、白山、丹东,北邻牡丹江、绥芬河等地区。延龙图的地缘优势和发展潜力能承担起窗口与腹地间纽带和传导的“职责”。

2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有效的产业分工。目前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产业结构性失衡

从产业部门结构上看,轻重工业比重失衡严重。根据2007年数据计算得出轻重工业比例为1∶4,与全国平均比例4∶5相差近四倍。从目前该区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汽车、农产品加工和石化三大产业是绝对的支柱产业,这样较为单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必然导致该区经济抵御风险能力下降,同时,也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从产业规模结构上来看,中小企业发育薄弱。

根据2007年的资料,长吉图大中小型企业个数以及工业产值比例都接近3∶1∶1,而全国平均水平是大中小企业的企业数比大约为1∶12∶100,而工业产值比例却为1∶1∶1,可见,长吉图的工业规模结构是不平衡的,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缺失。

2、2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

该区的产业布局在地区尺度上主要集中在长吉两个地区,而图们江地区所占比重较小。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长春和吉林地区的发展水平与经济总量远远要高于图们江地区。

从城市之间的工业布局来看,各城市差别过大,工业布局过于集中于少数大城市,以长春市最强、最集中,其次为吉林市。而数量众多的小城市工业密度十分低下。

2、3产业链条短

长吉图产业发展存在着重工业以自我发展为主,与轻工业发展的关联度低而造成的产业链条短的问题。长吉图汽车产业的协作配套企业65%分布在省外,75%的配套产值在省外实现。大量零部件从长吉图等区域输入,增加了产品成本,也没有充分发挥整车生产对地方企业的带动作用,缺乏集群效应。

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关联度也很低。长吉图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40%要从省外调入,轻工业对该区农业产品加工利用率低,而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向区外输送的比例较高。

2、4产业分工不合理

从资源配置来看,长吉图产业结构趋同,企业以“大而全”和“小而全”的模式发展,长吉图各区企业间、地域间生产联系差,形成封闭性的同构化产业结构,重复布局。如长春、吉林都将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产业,而没有在资源利用、产品结构上形成各自特色。

从合作动力来看,长吉图产业合作存在体制性障碍。在现行体制条件下,长吉图区域内各地制定的都是自身的发展规划,三地缺乏协调,都在打造自己的完整产业链,很少进行跨地区的合作。跨地区主动寻求产业合作的市场机制和动力机制明显不足。

3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

3、1特色产业定位

长吉图区域重工业独大、中小企业发育滞后以及传统产业链短的局面,不利于经济抵御风险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彻底扭转。

3、1、1大力发展轻工业、服务业和民营中小企业

轻工业、服务业和民营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投资灵活、差异性大的特点,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长吉图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生物制药业是该区发展特色产业的现实选择。

另外,图们江可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下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发展以白山为核心的医药产业,以延吉为核心的生态食品产业,以珲春为核心的边境贸易,建设生态食品、医药、冶金、非金属建材业基地。

3、1、2加快传统特色产业升级改造

长吉图区域的主导特色产业,如汽车、农产品加工、石化等产业存在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因此,延长传统主导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条,有利于形成新兴特色产业和加强传统特色产业,进而促进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如加快汽车业的信息化改造和配套产业的组建;促进农产品加工精、深、专方向发展;石化向精细化发展等。

3、2调整产业布局

区域布局失衡和城际差距过大是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加强长春和吉林地区经济辐射的功能、推进图们江地区产业集聚是本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必由之路。

3、2、1加强长吉经济区辐射功能

长吉经济区拥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信息、人才以及产业基础等优势,是吉林省工业的核心,对周边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因此,加强其周边县城、集镇的建设,进一步改善长吉地区至图们江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强化长吉经济区对图们江地区的辐射功能,有利于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3、2、2推进图们江地区产业集聚图们江地区在矿藏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边贸区位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而长吉经济区拥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产业等。因此,促进长吉经济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和产业适度向图们江地区聚集,可迅速加快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3、3产业区域合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产业的区域合作。然而,地方政府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构建的行政壁垒,往往成为生产要素流动、产业迁移的障碍。因此,理顺长吉图区域合作利益联结机制,是促进该区特色产业合作发展的主要措施。

3、3、1建立产业区域合作利益共赢机制

通过建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长吉图区域利益共赢机制,如转出产业利税补偿转出地区的利益共享机制。这将有利于鼓励长春、吉林等大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不适合在本地发展的产业。

区域合作范文篇6

所谓区域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地区间的合作。区域合作也是一种合作中的对弈,不同地区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与其他地区形成追求一致利益的联盟。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区域合作经济区,例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环渤海经济合作区等,这些区域合作组织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合作日渐深入、对本地区的影响日益明显的特点。公共管理是指根据公共政策理论,在特定的时期为服务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公共管理实施的好坏,几乎完全取决于公共政策理论。公共政策是现代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概念,其表达形式十分广泛,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指示、政府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公共政策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规范机关、团体、个人的行为,而在区域合作中其作用则主要是为了规范区域合作组织的活动。目前,关于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在公共政策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很受政府重视,也实实在在地发挥着管理区域合作的作用。随着区域合作组织数量的增长、影响力的扩大,一方面,关于加强对区域合作组织的管理问题便暴露出来,并且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如何适当地发挥出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也是一个问题。前文已经提到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在于规范区域合作组织中的活动,那么自然而然加强对区域合作组织的管理与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行使变成了密不可分的两大要素。充分利用好区域公共管理和区域合作,明确区域合作应采取“中心结构”模式、“龙头”模式、“多中心结构”模式以及“多中心集聚”模式,并且不同区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区域合作组织的公共政策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够减少区域合作组织发展中的阻力,更有利于区域之间的合作。目前,区域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反之,公共管理职能的诞生从根本上来说也少不了不断壮大的公共区域合作组织的推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壮大。

二、公共管理职能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的作用

本文将以在1986年成立的环渤海区域市长联席会为例来研究公共管理在区域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公共管理职能对区域合作组织的作用就是推动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区域合作组织中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主要考虑此次会议的宗旨及原则,并从中剖析公共管理职能是如何应运而生的。首先,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的宗旨:以国家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中心、以增强经济合作区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目标,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而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扩大经济合作区域内的交流合作、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其次,联席会的组织原则是“在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合作中,坚持政府协调、市场运作、企业自主、社会参与的合作原则,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工作原则”。从宗旨和原则中不难看出在章程的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公共政策理论在实践中所必然表现出来的利益倾向性、整体性、合法性与强制性等一系列特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区域合作组织要想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为了适应公共政策理论落实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也为了满足区域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区域合作组织通常都有《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宣言》等文件,可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协议、宣言落到实处,而不是束之高阁。这就需要通过公共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推进经济合作的积极探索与创新。进一步发挥公共政策和共同决策的重要作用,围绕区域合作的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进行综合调研和比较分析,而这一过程正是公共管理职能在区域合作组织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关于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建议

在促进区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仍面临着重大的问题,陈瑞莲曾经对合作组织进行过比较研究,他提出,虽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非凡,但是缺少实质性推进,其主要原因是区域城市政府间没能够形成统一、合理、公正的公共管理体制,导致区域合作组织的活动无法做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公共管理体制是否能够让人满意,是由公共管理的职能范围等因素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区域合作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难题,其最终的解决往往是与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分不开的。在促进区域合作、地方政府合作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实现公共管理职能,曾有很多学者提出过自己的建议,本文归纳后得出主要应当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中央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是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不可缺少的支撑。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共同利益驱使,另一方面更需要有国家的参与,要有来自中央政府的政策鼓励与引导。

2.建立一套制度化的、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机制。这样的官员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区域合作中的政府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有效抑制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扩大。

3.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要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存在的冲突,并不是否认地方政府追求各自的利益,而是可以通过一种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发挥政治协调的积极作用,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同时实现政治协调与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最终实现区域合作组织经济文化的一体化。

四、结束语

区域合作范文篇7

为打造开放型经济,加快河南口岸发展,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河南省口岸发展及区域合作的思路是以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中心,以两大联动和内外联网为主线,强化外联内接,优化口岸作业区布局,完善口岸功能,加强区域大通关和信息化建设,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把河南省口岸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一流的“安全、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口岸,为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中原崛起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建设开放高地。依托郑州铁路一类口岸和河南省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建设国际集装箱“无水港”;依托郑州机场航空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国际“航空港”。充分发挥两大港区功能,实施两轮驱动,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集散,把郑州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开放高地。二是加强两大联动。即口岸与产业、城市的联动,口岸与通道、平台的联动。把口岸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区来建设,以口岸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物流、金融、文化旅游、加工贸易、会展、临空产业等集聚发展,以城市和产业发展来壮大口岸。加强口岸与公路、铁路及港口、机场的无缝对接,构筑口岸与查验、信息、通关等服务平台的有效衔接,形成联动发展格局。三是促进内外联网。加强河南省口岸与沿海港口及边境口岸,与国内外航空口岸,与省内产业集聚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口岸作业区以及产业集聚区等连接,通过外联内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口岸作业区为节点,连接世界、辐射全省、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口岸对外开放体系。四是完善服务功能。在增强口岸通关服务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口岸贸易、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生产性服务贸易等功能,发展提升本地产业,引导外部产业转移和集聚,为全省发展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提供支撑。五是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口岸信息化和电子口岸建设,积极构建与国内外机场、港口接轨的大通关协作机制,创新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等服务方式,规范货代、船代、咨询等中介市场,营造良好开放环境。

二、河南省口岸加强区域合作的对策

为更好地加强与沿海等地区的口岸区域合作,本文认为,应重点推动内陆口岸与沿海口岸在产业联动、功能联动、网络联动、信息联动和监管联动等五大联动,构建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一是密切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合作,以承接产业转移来推动口岸对接,推动产业联动。依托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洛阳机场航空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口岸作业区等海关监管区,大力发展面向国际的外向型产业发展,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以产业发展带动口岸对接。一是依托口岸特殊区域来强化沿海与内地经济联系。依托综合保税区,加快引进基地航空公司、科技研发、物流快递、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等企业总部,主动承接跨国公司转移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和高科技研发基地转移,建设成为面向国际市场、汇集大型下游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的聚集区。依托郑州出口加工区,承接生物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培育加工贸易出口企业集群。依托郑州B型保税物流中心,加强与国际物流大企业、沿海主要港口及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港等深度合作。

二是以产业转移形成口岸发展的倒逼机制,加强区域间口岸的联动发展。二是鼓励沿海口岸向内陆扩展,建设“无水港”和港口外延区,推动功能联动。创新口岸作业区建设方式,鼓励口岸作业区加强与省内一类口岸、沿海港口战略联合,以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建设,成为其“无水港”或外延作业区。一是加快铁路集装箱口岸建设。完善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完善海关、检验检疫、银行、税务、保险、外汇管理、货代、运输等检查检验功能和货代、贸易公司、物流中介、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快速通关服务平台。按国家铁路一类口岸标准,在洛阳建设5万平方米左右的集装箱场站,作为全省扩大口岸开放的试点。配套建设口岸联检查验配套设施、海关监管区、仓储物流设施和集装箱作业设备。二是加快口岸作业区建设。依托现有口岸设施、场地等资源,采取新建、改建、联建等方式,完善口岸作业区功能,把作业区打造成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省内外一类口岸的外延区。推动口岸作业区成为海关、检验检疫等机构的特殊监管点,实现进出口货物的就地报关、报检、定舱(车、船、箱)、装箱、结汇、签发提单、出口清关等重要功能区。三是推动口岸作业区与一类口岸、港口的战略联合,鼓励沿海港口主动与河南合建无水港,支持在河南各物流中心城市和过境运输边境口岸,依托口岸作业区建设内陆“无水港”,完善港口与内陆的运输通道,实现河南与国际航运的贯通。加强郑州、洛阳站与青岛、连云港、上海、天津等港口的联系,争取有利的条件和政策,加快信息一体化,不断推进沿海口岸向内陆扩展,将河南建设成为沿海城市、沿边城市“无水港”和港口外延区,推动两者之间的功能联动发展。

三是加强口岸连接通道建设,推动网络联动。一是加强铁路口岸外向通道对接。在巩固提升郑州-青岛“五定班列”的基础上,加强与上海、连云港、天津、广州、深圳、香港、厦门等口岸的联系,积极开通多方向的“五定班列”。向东经陇海铁路、京沪铁路至青岛、连云港、上海,接通太平洋,通往亚太地区;向南经京广铁路、京九铁路直达广州、深圳、香港;向西通过陇海铁路至兰州,由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阿拉山口出境;向北经京广铁路、京九铁路连通环渤海经济区。二是加快航空口岸外向通道对接。发展与国内主要航空口岸的通道,不断增加新的快递物流航线和班次,提高郑州航空网络辐射能力,逐步形成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中西部重点城市,积极拓展与港澳台、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的口岸通道。深化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航空港的合作,发展“代码共享”、“通城联运”等机制,间接提高郑州航空港区的客运、货运辐射能力。

四是加快推动口岸信息化,加强与沿海口岸联网,推动信息联动。一是加快电子口岸建设。逐步整合海关、联检单位、税务、外汇等相关部门相关信息资源,推动向相关物流商务服务延伸,形成统一的口岸信息平台。逐步扩大应用联网,实现信息平台与一类口岸、特殊监管区域(场所)的网络互连和信息共享。二是优化提升口岸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构建郑州到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等港口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网络,实现各港口之间集装箱信息的共享。完善“大通关”信息平台的“采购交易”、“政务监管”、“口岸物流”和“金融支付”等环节,发展对用户的公共信息与增值信息服务。三是推动口岸信息标准化。积极探索区域通关信息标准化,通过郑州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的建设,研究制定口岸区域通关EDI单证标准化标准。统一规范口岸信息标准,建立口岸信息化标准验收及评估体系,稳步推进口岸代码的标准化,实现口岸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

区域合作范文篇8

一、始终把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持立足大局、加强合作、互荣共进的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区域合作,把这项工作摆上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区域合作交流,在加强与各地区的广泛合作中,促进**加快科学发展。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

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要求,在推进区域合作交流工作中主动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区域合作交流中的主体地位,广泛调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科研院所、人民团体等各类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形式、多领域地参与区域合作交流。通过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形成政企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区域合作交流工作格局。

三、全面推进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

围绕建设“四个基地”的目标,虚心学习、主动接轨,继续完善政府协商机制,在规划衔接、政策协调、项目建设等区域合作的重大问题上主动及时地加强协商沟通,形成共识,推进落实。充分发挥现有区域合作组织和有关行业合作平台的作用,根据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机制和形式。继续深化区域间政府部门的合作,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产业发展、市场建设、能源利用、环境保护、文化教育、人才开发等方面的专项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巩固和加强企业合作,完善基础,优化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和高科技人才。主动参与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发挥我市特色和优势,密切合作,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实现我市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

四、进一步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

按照《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规范纲要(2005—2010年)》,根据对口协作地区丽水、衢州、舟山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协作新形式、新机制,发挥优势,互动发展。各县区、各部门要积极构筑合作平台,加强载体建设,充分利用每年举行的全省山海协作系列活动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各种节会,因地制宜开展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有结对任务的县区每年要组织一次高层互访交流,组织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洽谈,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其他县区和部门也要遵循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主动与丽水、衢州、舟山等地加强合作交流。突出重点合作领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开展先进制造业、生态农业、现代旅游业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广泛合作,实现两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五、继续加大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力度。

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创新机制,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按照《浙江省对口支援对口帮扶2005—2007年工作指导纲要》的部署,重点抓好“浙川扶贫新村示范工程”的推进工作,促进改善对口帮扶县四川省仪陇县的农村面貌。加大援建帮扶地区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力度,通过援建一批人畜饮水工程、交通设施工程、医疗卫生工程、希望小学工程等,切实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劳务合作和产业支援。加大劳动力培训工作力度,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继续开展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加强智力支援。引导鼓励**优势企业到仪陇投资兴业,扶持贫困农民发展产业,拓展增收渠道。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推动对口支援工作从政府配置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继续援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帮助库区做好移民安置、劳务输出和干部挂职交流工作。

六、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统一部署,按照省、市委“立足浙江,发展浙江”和“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对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工作的新要求,积极组织调查研究,扎实做好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发挥**的特色和优势,参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其他项目的建设,帮助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效益农业。牢牢抓住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机遇,努力寻求参与合作的切入点和联动发展的结合点,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双方经济互动发展。

七、不断加强与各地的全面合作与交流。

组织参加省内和国内有关区域性重要经贸活动,开展合作洽谈,协调落实合作交流的协议和项目。积极支持和参与区域合作组织,联手探索区域合作交流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发挥好友好城市和友好地区在推进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十分注重引导**企业加强与资源富集地区的合作,通过投资,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建立完善资源合作开发利用机制,在拓展市场的同时汲取资源,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八、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

进一步健全对外开放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着力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为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创造良好条件。制定完善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的政策措施,扩大政策鼓励范围,通过项目贴息、资助、奖励等方式,支持企业加强跨区域合作,增强开拓市场、创新技术、汲取资源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交流互访机制、合作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着力构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能。

九、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工作机制。

各县区、各部门要把区域合作交流工作作为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调、部署区域合作交流工作计划、具体政策、重大举措和重要事项。及时调研、掌握对口地区和兄弟省市合作交流的需求与政策等信息,认真研究我市区域合作交流的思路、重点、方式和具体措施。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促进区域合作交流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注重发挥各级各部门驻外办事机构和企业在外分支机构在信息交流沟通、合作项目的综合分析与协调服务、重大经贸活动的联系落实等方面的作用。

区域合作范文篇9

【关键词】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

1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长吉图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形成了工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强大的综合性加工制造工业基地,是吉林省产业的主要聚集区。其中汽车、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另外,装备制造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旅游服务都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1、1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庞大

汽车产业是长吉图区域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该区汽车产业产值一般超过该区工业产值的45%;农产品加工业是长吉图区域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玉米淀粉、赖氨酸、发酵酒精等一些重点产品产量跻身全国前列。现拥有大成、德大、皓月等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玉米深加工和畜禽加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石化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乙烯装置年生产能力已达到85万吨,跃居全国第三;冶金建材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

2007年,该区铁合金产量62万吨,占吉林省的92%。水泥产量1200万吨,占吉林省的50%。吉铁、吉炭是国内铁合金、炭素制品生产能力最大,品种最多的国内龙头企业;装备制造业是长吉图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该区培育和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品,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客车,在亚洲处于第一位。该区五大特色主导产业2007年的具体指标见表1.

1、2潜在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形成

长吉图区域内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旅游服务等产业虽没有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集聚,但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竞争优势.

长吉图区域光电子产业科研实力雄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有30种光电子及信息技术产品投入市场,其中90%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目前有400多种自主研发的电子产品投放市场.

长吉图区域生物产业具有资源基础和技术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格局。长春市拥有生物技术领域研发机构103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医药实验室16个,生物药生产品种占全国的63%;生物制造、生物能源领域的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长春大成集团已发展成为产量和技术水平均居世界第一位的氨基酸生产商.

旅游业是长吉图区域具有潜在优势的另一个特色产业。吉林市的冰雪雾凇、图们江独特的边境风光、引人入胜的民族风情和东部森林、湿地、火山地貌等典型的生态环境。这些都是长吉图区域发展旅游业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1、3特色产业区域合作条件成熟

图们江区域合作日益加深。以珲春为中心,中俄、中朝相继启动“路、港、关、区”工程项目以及木材加工基地项目。这些措施为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境外业务提供了便利。长吉一体化加快推进和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启动使得长吉图特色产业区域合作条件更为成熟.

长吉一体化加快推进。龙嘉机场通航和长吉城际铁路建设,为长吉一体化打下交通基础;长吉两市的汽车、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联系不断加强,长吉一体化加快发展时机已经成熟。长吉高速公路东与吉林至珲春高速公路相接已能够到达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俄、朝两国位于日本海的多个港口.

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启动。延龙图是环日本海经济圈西岸的重要枢纽城市,是东北地区、蒙古国通过图们江出海口与世界发生经济联系的便捷通道。延龙图东接珲春窗口,西临长吉腹地,南连通化、白山、丹东,北邻牡丹江、绥芬河等地区。延龙图的地缘优势和发展潜力能承担起窗口与腹地间纽带和传导的“职责”.

2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有效的产业分工。目前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产业结构性失衡

从产业部门结构上看,轻重工业比重失衡严重。根据2007年数据计算得出轻重工业比例为1∶4,与全国平均比例4∶5相差近四倍。从目前该区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汽车、农产品加工和石化三大产业是绝对的支柱产业,这样较为单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必然导致该区经济抵御风险能力下降,同时,也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从产业规模结构上来看,中小企业发育薄弱.

根据2007年的资料,长吉图大中小型企业个数以及工业产值比例都接近3∶1∶1,而全国平均水平是大中小企业的企业数比大约为1∶12∶100,而工业产值比例却为1∶1∶1,可见,长吉图的工业规模结构是不平衡的,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缺失.

2、2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

该区的产业布局在地区尺度上主要集中在长吉两个地区,而图们江地区所占比重较小。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长春和吉林地区的发展水平与经济总量远远要高于图们江地区.

从城市之间的工业布局来看,各城市差别过大,工业布局过于集中于少数大城市,以长春市最强、最集中,其次为吉林市。而数量众多的小城市工业密度十分低下.

2、3产业链条短

长吉图产业发展存在着重工业以自我发展为主,与轻工业发展的关联度低而造成的产业链条短的问题。长吉图汽车产业的协作配套企业65%分布在省外,75%的配套产值在省外实现。大量零部件从长吉图等区域输入,增加了产品成本,也没有充分发挥整车生产对地方企业的带动作用,缺乏集群效应.

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关联度也很低。长吉图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40%要从省外调入,轻工业对该区农业产品加工利用率低,而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向区外输送的比例较高.

2、4产业分工不合理

从资源配置来看,长吉图产业结构趋同,企业以“大而全”和“小而全”的模式发展,长吉图各区企业间、地域间生产联系差,形成封闭性的同构化产业结构,重复布局。如长春、吉林都将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产业,而没有在资源利用、产品结构上形成各自特色.

从合作动力来看,长吉图产业合作存在体制性障碍。在现行体制条件下,长吉图区域内各地制定的都是自身的发展规划,三地缺乏协调,都在打造自己的完整产业链,很少进行跨地区的合作。跨地区主动寻求产业合作的市场机制和动力机制明显不足.

3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

3、1特色产业定位

长吉图区域重工业独大、中小企业发育滞后以及传统产业链短的局面,不利于经济抵御风险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彻底扭转.

3、1、1大力发展轻工业、服务业和民营中小企业

轻工业、服务业和民营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投资灵活、差异性大的特点,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长吉图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生物制药业是该区发展特色产业的现实选择.

另外,图们江可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下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发展以白山为核心的医药产业,以延吉为核心的生态食品产业,以珲春为核心的边境贸易,建设生态食品、医药、冶金、非金属建材业基地.

3、1、2加快传统特色产业升级改造

长吉图区域的主导特色产业,如汽车、农产品加工、石化等产业存在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因此,延长传统主导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条,有利于形成新兴特色产业和加强传统特色产业,进而促进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如加快汽车业的信息化改造和配套产业的组建;促进农产品加工精、深、专方向发展;石化向精细化发展等.

3、2调整产业布局

区域布局失衡和城际差距过大是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加强长春和吉林地区经济辐射的功能、推进图们江地区产业集聚是本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必由之路.

3、2、1加强长吉经济区辐射功能

长吉经济区拥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信息、人才以及产业基础等优势,是吉林省工业的核心,对周边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因此,加强其周边县城、集镇的建设,进一步改善长吉地区至图们江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强化长吉经济区对图们江地区的辐射功能,有利于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3、2、2推进图们江地区产业集聚图们江地区在矿藏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边贸区位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而长吉经济区拥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产业等。因此,促进长吉经济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和产业适度向图们江地区聚集,可迅速加快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3、3产业区域合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产业的区域合作。然而,地方政府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构建的行政壁垒,往往成为生产要素流动、产业迁移的障碍。因此,理顺长吉图区域合作利益联结机制,是促进该区特色产业合作发展的主要措施.

3、3、1建立产业区域合作利益共赢机制

通过建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长吉图区域利益共赢机制,如转出产业利税补偿转出地区的利益共享机制。这将有利于鼓励长春、吉林等大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不适合在本地发展的产业.

3、3、2建立产业区域合作利益协调机构

产业区域合作中,区域内地方政府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化的利益协调机构,进行定期磋商.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政府公务网.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EB].

[2]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9-93

[3]赵波,张秀利.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5:73-74

[4]赵松淑.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4

区域合作范文篇10

长吉图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形成了工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强大的综合性加工制造工业基地,是吉林省产业的主要聚集区。其中汽车、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另外,装备制造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旅游服务都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1、1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庞大

汽车产业是长吉图区域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该区汽车产业产值一般超过该区工业产值的45%;农产品加工业是长吉图区域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玉米淀粉、赖氨酸、发酵酒精等一些重点产品产量跻身全国前列。现拥有大成、德大、皓月等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玉米深加工和畜禽加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石化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乙烯装置年生产能力已达到85万吨,跃居全国第三;冶金建材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

2007年,该区铁合金产量62万吨,占吉林省的92%.水泥产量1200万吨,占吉林省的50%.吉铁、吉炭是国内铁合金、炭素制品生产能力最大,品种最多的国内龙头企业;装备制造业是长吉图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该区培育和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品,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客车,在亚洲处于第一位。该区五大特色主导产业2007年的具体指标见表1.

1、2潜在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形成

长吉图区域内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旅游服务等产业虽没有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集聚,但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竞争优势。

长吉图区域光电子产业科研实力雄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有30种光电子及信息技术产品投入市场,其中90%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目前有400多种自主研发的电子产品投放市场。

长吉图区域生物产业具有资源基础和技术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格局。长春市拥有生物技术领域研发机构103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医药实验室16个,生物药生产品种占全国的63%;生物制造、生物能源领域的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长春大成集团已发展成为产量和技术水平均居世界第一位的氨基酸生产商。

旅游业是长吉图区域具有潜在优势的另一个特色产业。吉林市的冰雪雾凇、图们江独特的边境风光、引人入胜的民族风情和东部森林、湿地、火山地貌等典型的生态环境。这些都是长吉图区域发展旅游业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1、3特色产业区域合作条件成熟

图们江区域合作日益加深。以珲春为中心,中俄、中朝相继启动“路、港、关、区”工程项目以及木材加工基地项目。这些措施为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境外业务提供了便利。长吉一体化加快推进和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启动使得长吉图特色产业区域合作条件更为成熟。

长吉一体化加快推进。龙嘉机场通航和长吉城际铁路建设,为长吉一体化打下交通基础;长吉两市的汽车、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联系不断加强,长吉一体化加快发展时机已经成熟。长吉高速公路东与吉林至珲春高速公路相接已能够到达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俄、朝两国位于日本海的多个港口。

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启动。延龙图是环日本海经济圈西岸的重要枢纽城市,是东北地区、蒙古国通过图们江出海口与世界发生经济联系的便捷通道。延龙图东接珲春窗口,西临长吉腹地,南连通化、白山、丹东,北邻牡丹江、绥芬河等地区。延龙图的地缘优势和发展潜力能承担起窗口与腹地间纽带和传导的“职责”.

2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有效的产业分工。目前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产业结构性失衡

从产业部门结构上看,轻重工业比重失衡严重。根据2007年数据计算得出轻重工业比例为1∶4,与全国平均比例4∶5相差近四倍。从目前该区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汽车、农产品加工和石化三大产业是绝对的支柱产业,这样较为单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必然导致该区经济抵御风险能力下降,同时,也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从产业规模结构上来看,中小企业发育薄弱。

根据2007年的资料,长吉图大中小型企业个数以及工业产值比例都接近3∶1∶1,而全国平均水平是大中小企业的企业数比大约为1∶12∶100,而工业产值比例却为1∶1∶1,可见,长吉图的工业规模结构是不平衡的,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缺失。

2、2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

该区的产业布局在地区尺度上主要集中在长吉两个地区,而图们江地区所占比重较小。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长春和吉林地区的发展水平与经济总量远远要高于图们江地区。

从城市之间的工业布局来看,各城市差别过大,工业布局过于集中于少数大城市,以长春市最强、最集中,其次为吉林市。而数量众多的小城市工业密度十分低下。

2、3产业链条短

长吉图产业发展存在着重工业以自我发展为主,与轻工业发展的关联度低而造成的产业链条短的问题。长吉图汽车产业的协作配套企业65%分布在省外,75%的配套产值在省外实现。大量零部件从长吉图等区域输入,增加了产品成本,也没有充分发挥整车生产对地方企业的带动作用,缺乏集群效应。

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关联度也很低。长吉图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40%要从省外调入,轻工业对该区农业产品加工利用率低,而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向区外输送的比例较高。

2、4产业分工不合理

从资源配置来看,长吉图产业结构趋同,企业以“大而全”和“小而全”的模式发展,长吉图各区企业间、地域间生产联系差,形成封闭性的同构化产业结构,重复布局。如长春、吉林都将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产业,而没有在资源利用、产品结构上形成各自特色。

从合作动力来看,长吉图产业合作存在体制性障碍。在现行体制条件下,长吉图区域内各地制定的都是自身的发展规划,三地缺乏协调,都在打造自己的完整产业链,很少进行跨地区的合作。跨地区主动寻求产业合作的市场机制和动力机制明显不足。

3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

3、1特色产业定位

长吉图区域重工业独大、中小企业发育滞后以及传统产业链短的局面,不利于经济抵御风险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彻底扭转。

3、1、1大力发展轻工业、服务业和民营中小企业

轻工业、服务业和民营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投资灵活、差异性大的特点,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长吉图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生物制药业是该区发展特色产业的现实选择。

另外,图们江可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下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发展以白山为核心的医药产业,以延吉为核心的生态食品产业,以珲春为核心的边境贸易,建设生态食品、医药、冶金、非金属建材业基地。

3、1、2加快传统特色产业升级改造

长吉图区域的主导特色产业,如汽车、农产品加工、石化等产业存在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因此,延长传统主导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条,有利于形成新兴特色产业和加强传统特色产业,进而促进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如加快汽车业的信息化改造和配套产业的组建;促进农产品加工精、深、专方向发展;石化向精细化发展等。

3、2调整产业布局

区域布局失衡和城际差距过大是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加强长春和吉林地区经济辐射的功能、推进图们江地区产业集聚是本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必由之路。

3、2、1加强长吉经济区辐射功能

长吉经济区拥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信息、人才以及产业基础等优势,是吉林省工业的核心,对周边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因此,加强其周边县城、集镇的建设,进一步改善长吉地区至图们江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强化长吉经济区对图们江地区的辐射功能,有利于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3、2、2推进图们江地区产业集聚图们江地区在矿藏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边贸区位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而长吉经济区拥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产业等。因此,促进长吉经济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和产业适度向图们江地区聚集,可迅速加快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3、3产业区域合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产业的区域合作。然而,地方政府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构建的行政壁垒,往往成为生产要素流动、产业迁移的障碍。因此,理顺长吉图区域合作利益联结机制,是促进该区特色产业合作发展的主要措施。

3、3、1建立产业区域合作利益共赢机制

通过建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长吉图区域利益共赢机制,如转出产业利税补偿转出地区的利益共享机制。这将有利于鼓励长春、吉林等大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不适合在本地发展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