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5:01:57

期刊产业

期刊产业范文篇1

我们知道,中国期刊同其他媒介一样,过去和现在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许可证制度确立了政府几乎是其惟一的投资主体和营运主体的地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包括期刊在内的中国传媒业如何有效地与市场结合,并通过产业经营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迹象表明,期刊有望成为传媒业内率先得到突破的媒介。宏观面上的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理解商机,抓住商机。期刊业的商机到底在哪里?其实从期刊营运环节与要素组合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一)期刊发行:可供分享的盛宴

期刊发行是组织期刊流通、介于期刊制作和消费之间的特殊环节,它具有沟通期刊产销信息、调节市场供求的特殊作用。期刊发行上影响出版,下带动广告,它对期刊发展具有的促进与制约作用极为突出。期刊发行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国民不断增长的期刊消费需求为投资期刊发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正在得到极大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1年城市和农村该指标分别降至37.9%、47.7%)而发生改变,这将使居民对期刊等传媒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总体上看,中国期刊业发展与我国人口规模及其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反映在期刊消费结构、消费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等指标上,都亟待优化与增长。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期刊总印数289469万册,人均占有量仅2册多,而2000年欧洲发达国家人均期刊占有量一般在10册以上,美国为15册,日本在20册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间,期刊消费市场将快速扩容,期刊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时期,期刊发行市场的投资潜力巨大。

其次,期刊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期刊社的发展迫切需要为投资期刊发行网络提供有效的业务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一直呈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在1981至2001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从2801种增至8889种,20年增长2.17倍;即使在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也增长了46.8%。近3年来在其他媒体不断被整顿、压缩的时候,中国期刊品种却分别保持2.35%、6.57%和1.88%的增长率,总印张分别增长21.17%、3.37%和0.88%。目前,中国期刊经营主要依靠发行维系,发行数量大小成为决定期刊社兴衰成败的核心指标。对于众多中小期刊社的经营者来说,他们最关心最头疼的是如何突破时间与空间束缚,将自己的期刊分销到目标读者的问题。一些期刊社也曾尝试建立自己的独立发行网络,但结果是:既超出自身能力许可又因重复建设造成行业资源浪费。为此,业界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结构完善、组织合理、内外统一、网络健全的全国性社会化期刊发行体系。事实上,期刊发行网络虽然投资规模较大,但其投资风险较小。它如同广播电视的有线网络一样,是传媒基础产业,然而谁一旦拥有强大的网络,谁就会成为期刊追捧的对象,也就拥有期刊市场的霸主地位;谁控制发行网络,谁就掌握了期刊发展主导权。(见表1)

表1中国期刊分类情况一览表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2002》数据整理

表2部分国家期刊营业收入构成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国际期刊联盟(FIPP):WorldMagazineTrends2000/2001

(二)期刊广告:正在做大的蛋糕

期刊特性所创造的广告价值使期刊成为商家必争的广告载体。由于期刊具有文化性、专业性、可保存性和读者群的集中性,它在传递信息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为增强针对性,期刊总是要选取特定的受众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注重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从形式、内容、营销通路尽可能贴近、满足这部分受众的消费需求与偏好。在期刊品种中,综合性期刊所占比重较低,而大量的是专业性、专门性的期刊。2001年中国综合性期刊仅占5.85%,而专业性、专门性期刊为94.15%。(见表1)市场竞争加剧使商家在广告媒体选择与投放上更加理性,他们更加注重不同的媒体广告组合以形成立体的广告效果。商家正是看中期刊的上述特性,选择制作精美、读者青睐、服务完善的期刊作为其展示企业形象、传递商品信息的重要广告媒体。世界发达国家的期刊已经成为广告的重要载体,期刊广告在媒介广告营业额中所占比重一般在15%-20%,美国高达20%-30%,一些大公司、跨国公司与知名的期刊大都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广告业务关系。美国福特、通用、IBM等50家大型企业将期刊广告看做宣传品牌、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他们每年对期刊广告的投入占期刊广告营业总收入的40%左右。在期刊赢利构成中,期刊发行利润逐步让位于广告利润,广告收入从而成为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见表2)

中国期刊广告业在稳步中增长。期刊经营必须依靠发行与广告两个轮子同时运转方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收益,这种观念近年来已为业界所接受,并产生了诸如“生存靠发行、致富靠广告”的说法。但是,多年形成的期刊生存主要依赖发行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观,广告收入在期刊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甚低,在全国广告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甚小。如1998年中国期刊广告营业总额仅为8.9亿元人民币,只占全国广告市场份额的2.32%,还不到美国期刊营业额的1%。2000年中国期刊广告收入也只有1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期刊广告的特殊地位逐渐为商家认同,期刊广告收入随之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以北京市场为例,2000年期刊受众关注率较上年增长4.25%,仅次于互联网4.9%,远远高于报纸、广播、电视,在此基础上广告营收也较上年增长49%,是各种媒介广告增幅最大的。期刊分流广告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其实,中国期刊广告正处于全面提速阶段,其“钱景”值得重视。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中国期刊广告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不妨作如下假设:中国2000年GDP约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0%(美国为98729亿美元),如果中国期刊广告也能达到美国期刊广告营收的10%(美国为177亿美元),每年就有约14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即使中国期刊广告收入只做到美国的5%,每年也有70多亿元人民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20多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GDP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至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达9.4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这种势头仍在延续。经济增长的背后是产业发展与企业繁荣,企业的兴盛也将带动期刊广告的进一步繁荣,期刊广告市场已不再是理论市场,对投资者而言,这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三)期刊增值服务:潜力无限的投资空间

强大的期刊产业离不开完善、高效的期刊增值服务业。长期以来,在政府主管主办的体制下,中国期刊实行条块分割,采、编、印、发、研各个环节内部承揽,“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各期刊特色不特,内容单调、重复、陈旧,缺乏对受众的深入研究,造成刊社对市场变幻反应迟钝。近年来,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总体要求,国家相继将报刊从政府部门垄断意识的温床中揪离出去。正在被逐步推向市场的中国期刊则必须面对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在以本量利的左右下,为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期刊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对社会化增值服务的迫切需求,他们将自己办不好、也没有能力办好的生产服务工作交由社会服务机构完成。这种外协式的社会化增值服务涉及期刊生产的各个环节。然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化的期刊增值服务提供商严重不足,仅有数家机构无论其服务内容、服务手段还是市场覆盖面、服务效率都极不令人满意,社会化服务的滞后极大地制约着中国期刊产业的发展。中国期刊增值服务业还是一片空白,投资机会多多。

二、投资中国期刊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均衡发展格局的确立为期刊产业大规模并购埋下伏笔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期刊业经营方式正在由政府主管主办、大包大揽由政府宏观调控、期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方面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受观念更新、专业分工、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期刊所拥有的竞争实力与市场地位相差甚大,期刊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市场资源向强势期刊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如《读者》、《知音》、《家庭》、《青年文摘》“四大名旦”都是期印数超过百万册的大户),“马太效应”也将更加突出。从平均期印数来看,25万册及其以上的期刊1999年为150种,2000年156种,2001年137种。尽管它们分别仅占当年全国期刊总数的1.83%、1.79%和1.54%,但其平均期印数分别占了全国期刊期印数的44.73%、46.06%和42.2%。(见表3)

表31999-2001年中国期刊业市场集中度(CRn)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资料整理

表4期刊三大发行系统对比

附图

表5国际数据集团(IDG)报刊投资构成

附图

表62000年美国畅销期刊排行表

附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挥强势期刊的带动作用,塑造精品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开始实施“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在2001年12月公布的首批进入方阵的1518种期刊中,双效重点期刊1154种,双百期刊192种,双奖期刊107种,双高期刊65种。方阵工程的正式启动宣告长期以来中国期刊均衡发展格局已被打破,国家将给予17.07%的入选期刊以大力支持,鼓励其通过组建期刊集团等方式进行扩张经营,做大做强;而未入选的、占总数的82.93%的7371种期刊,其未来经营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生存考验也才刚刚开始。照此推断,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期刊业产业集中度快速提高的时期,也是期刊大规模的并购时期。少数拥有市场、拥有品牌、拥有资本的强势期刊将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收编”、“消化”弱势期刊,真正走上扩张的道路;而大量势单力薄的期刊将被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和其他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托管、兼并或收购,成为这些传媒集团多元化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逐步淡出期刊市场。

(二)期刊生存突围为投资者进入期刊产业准备了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

财政支持的减少直至取消已将中国期刊逼到生与死的十字路口。50多年的发展虽然使中国期刊逐步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期刊体系,但是中国期刊业是在基于数量扩张的基础上实现增长的,是粗放型的增长,绝大多数期刊个体实力羸弱。据资料显示,发展型期刊不足2成,超过8成的为生存型,这些生存型期刊基础差,积累少,苦苦支撑,维持着作坊式的生产。1999年真正赢利的期刊只有100家左右,发行量在几千册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不足1000册。2000年中国期刊市场规模仅为87.46亿元,即使经营比较成功的期刊,其营业额只在2亿元左右。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尚未完成产业转型的情况下,中国期刊就必须面对市场,特别是来自境外传媒机构的竞争与挑战,其境况着实令人忧虑。无论是经营规模、资产总额、赢利水平,还是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中国期刊都无法与期刊强国相比,整体实务相当弱小。为了支持期刊业的发展,政府尽管对期刊的财政补贴每年仍维持在3亿元左右,但相对于发展所需,这种补贴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况且距彻底的财政断奶已经时日不多。

资本缺乏是中国期刊业发展面对的现实难题,“资金饥渴症”是期刊业界共同的特征。期刊社眼看手中的出版专有权即将到期,而资金又缺乏,其内心深处的苦楚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其对“政策边界”的理解在艰难中开始模糊。近年来,为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期刊自救行为——主动争取业外资本加盟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这种可以被称做“生存突围”的特别行动涉及的期刊社已不在少数。今天,我们也许还不能对“生存突围”行为作出合理的判断,但非刊社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无疑正在成为推动期刊新一轮发展的三大资本力量。管理部门欲说还休的态度不仅延长了业外资本与一些期刊结合的蜜月期,也使更多期刊与更多、更大规模的业外资本的结合有了看齐的样板。看来,“实践探路、政策规范”的资本结构整治路数将再次上演。

三、中国期刊产业重点投资机会分析

(一)期刊发行

1.现有期刊发行系统的简要分析

当前,我国期刊发行集合了三股力量:邮政发行系统、社办发行系统和民营发行系统。(见表4)其中,邮政是期刊发行的主体(主渠道)。邮政发行是建国以来我国期刊发行一直沿袭的流通模式,应当说邮发途径是适应计划经济时期期刊业发展需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期刊实施产业经营以来,邮发已经无法适应期刊发行特别是增值服务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传统体制约束严重影响了邮政开拓期刊发行市场的能力。邮政发行长期局限于以目录征订为特征的期刊订阅市场,而在期刊零售市场难有较大作为,由此造成邮发期刊数量徘徊不前,邮发渠道制约着期刊业的发展。同时,与读者便利性、随机性的期刊购买行为更是格格不入。二是作为单一发行渠道的邮政虽有自身网点优势,但其现有人才、技术结构和信息加工手段都无法提供期刊所需的增值服务。期刊社从邮政得到的是期刊发行数字,对读者情况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建立读者网络、开发读者市场。三是邮政垄断发行造成产销双方都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对于期刊社来说,邮发不仅发行费率高,而且回款慢,影响期刊资金供应,造成期刊经营资金短缺;对读者来说,因无法获得订阅折扣,致使期刊消费成本逐年增加,极大地影响期刊订阅数量,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期刊社给予读者的订阅折扣一般都在20%左右。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拓宽期刊发行通道,从而提高中国期刊流通效率已是当务之急。现在的问题是:谁来整合如此分散的力量与如此分割的市场?从实力和条件来看,新华书店、大型社办发行机构、民营投资者和境外机构都可能在此有所建树,对此人们关注着!(见表4)

2.期刊发行体系模式

中国期刊发行市场网络建设目标是打造集批发、零售、仓储、运输、、配送、结算于一体,传统门店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综合流通服务平台。发行网络建设必须坚持走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含量、大通道运行、广地域覆盖、连锁化经营、多元化资本结构的发展道路,通过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手段,切实提供期刊流通服务,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期刊业发展的流通瓶颈。

构建全国一网化的现代期刊发行网络体系可以采取一次性建设和分阶段建设两种途径。一次性建设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形成庞大的营销网络,从而产生对行业的巨大吸引力,其对行业发展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将得到充分表达,其对行业的信息导航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投资规模大增加筹资的难度,网络分布宽可能增大管理难度,人员素质与系统要求可能产生的不匹配,等等。

分期性途径即在确定基本规划的基础上,以可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分步骤、分区域建设。如它可以是通过战略联盟联结各地松散的期刊发行网络,使之逐步形成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以股权置换、产权交易为手段组建股份制期刊营销集团,以资本手段打造期刊快速流通通道。其优势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大网络形成的滞后无法有效扩大期刊发行量,从而降低自身对期刊社的吸引力;二是小规模发行网络不能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无法排斥其他竞争者进入,从而增大投资的风险。

(二)期刊广告

1.期刊广告经营的政策背景

期刊出版领域是政府管制非常严格的部分,没有获得期刊出版权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进行期刊出版活动,否则被视为违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媒介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的政策。根据规定,报刊新闻业务部门融资活动仅限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而经营业务如报刊印刷、发行、广告等部门经批准可以吸纳业外资本组建股份制企业,这为业外资本(包括外资)进入传媒广告业开辟了“安全”通道,期刊无疑也从中受益。其实,在该政策出台之前,已有业外资本进入期刊广告经营板块,最为成功的当数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期刊业的国际数据集团(IDG),它已介入15种期刊(报纸)广告经营并取得不俗业绩,其成功运作值得关注与借鉴。(表5)

2.期刊投资品种的选择

费斯克在其金融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分析中关于电视节目—电视观众—电视广告的互动关系的描述同样存在于期刊经营之中,期刊形成了内容—影响力(读者)—广告的有机体。尽管业外资本尚不享有期刊的内容编审权,但通过提高内容质量扩大发行量从而带动广告却是绕不过的弯,一本内容丰富、制作一流的期刊总是能够得到更多商家拥戴的。因此,投资者对所投资的期刊品种选择和内容经营尤为重要。

在就中国畅销期刊作出评介之前,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畅销期刊类别。根据美国权威的SRDS分类法,美国期刊分为消费性期刊(供非专业、非学术人士阅读)和商业性期刊(专业型、专门性期刊)。表6中排在前5位的为最为畅销型的美国期刊。

中国哪些期刊最为畅销?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能单纯从发行量的大小判断。与美国杂志完全依靠市场发行不同,中国一些发行量大的期刊是党政机关刊物,其发行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与市场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企业广告投放量和读者购买情况来对市场畅销型期和作出综合判断。从表7中我们发现,中国读者最青睐的期刊与美国读者的期刊消费偏好具有相似性。这些期刊无疑值得投资者关注。

(三)增值服务领域

由于增值服务不涉及期刊采编宣传业务,在政府面上基本上不存在太多壁垒,为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的领域。期刊增值服务投资领域主要有:

1.资讯提供

期刊吸引读者的是内容,期刊资讯提供商通过调动社会化的智力资源,培育信息源(如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团队),组织选题策划,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稿件。

表72002年1-6月中国期刊广告营收20强

附图

资料来源: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数据

2.管理顾问

针对期刊社管理薄弱的实际情况,投资者通过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期刊管理团队,针对不同期刊的要求开展专项管理会诊断,提供管理辅导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配合期刊社开拓营运思路、创建制度规范、提供实战指导、推荐职业管理者、策划师、出品人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3.投资融资

针对中国传媒产业投资主体单一、资本缺乏、效率低下的实际情况,投资者在扩大期刊资本来源、促进资本多元化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为期刊发展提供投资、融资信息与服务,扩大资金来源,解决期刊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将成立机构,选取部分期刊进行战略性投资,甚至对部分期刊进行托管,促进中国期刊业购并与重组。

此外,在经营策划、市场调查、教育培训、外贸、会议展览等领域投资者亦大有作为。

四、投资中国期刊业的基本策略

(一)突破策略

在当前政策背景下,投资期刊业在政策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大。因此,应当采取突破策略,即从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最小的领域着手。在介入期刊类别上,不妨选取时尚类、经济类、生活类、行业类和影视类等作为突破口,根据政策变化逐步涉足新闻时政类期刊;在经营环节上,宜从分销服务、增值服务作为切入点,逐步向版权提供、项目合作发展。当前,业外资本(含境外传媒集团)进入期刊业大多通过授权进行版权提供、栏目合作和租用版面等方式,以期逐步过渡到实质性的资本合作,应当说此种手法是稳慎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大投入策略

同其他媒介一样,小舢板式的期刊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期刊经营正在进入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无产出时代。这些大投资主要用于市场导入,如招募专才、培育品牌、建设营销通路、培养读者与作者等。一本具有高知名度的期刊就如同一台印钞机,它带给投资者的回报是丰厚和稳定的。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刊、大社,但它正说明通过大投资在“百刊混战”中造就名刊的时代已经到来。

期刊产业范文篇2

一、发展中的中国期刊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我们知道,中国期刊同其他媒介一样,过去和现在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许可证制度确立了政府几乎是其惟一的投资主体和营运主体的地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包括期刊在内的中国传媒业如何有效地与市场结合,并通过产业经营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迹象表明,期刊有望成为传媒业内率先得到突破的媒介。宏观面上的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理解商机,抓住商机。期刊业的商机到底在哪里?其实从期刊营运环节与要素组合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一)期刊发行:可供分享的盛宴

期刊发行是组织期刊流通、介于期刊制作和消费之间的特殊环节,它具有沟通期刊产销信息、调节市场供求的特殊作用。期刊发行上影响出版,下带动广告,它对期刊发展具有的促进与制约作用极为突出。期刊发行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国民不断增长的期刊消费需求为投资期刊发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正在得到极大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1年城市和农村该指标分别降至37.9%、47.7%)而发生改变,这将使居民对期刊等传媒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总体上看,中国期刊业发展与我国人口规模及其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反映在期刊消费结构、消费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等指标上,都亟待优化与增长。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期刊总印数289469万册,人均占有量仅2册多,而2000年欧洲发达国家人均期刊占有量一般在10册以上,美国为15册,日本在20册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间,期刊消费市场将快速扩容,期刊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时期,期刊发行市场的投资潜力巨大。

其次,期刊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期刊社的发展迫切需要为投资期刊发行网络提供有效的业务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一直呈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在1981至2001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从2801种增至8889种,20年增长2.17倍;即使在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也增长了46.8%。近3年来在其他媒体不断被整顿、压缩的时候,中国期刊品种却分别保持2.35%、6.57%和1.88%的增长率,总印张分别增长21.17%、3.37%和0.88%。目前,中国期刊经营主要依靠发行维系,发行数量大小成为决定期刊社兴衰成败的核心指标。对于众多中小期刊社的经营者来说,他们最关心最头疼的是如何突破时间与空间束缚,将自己的期刊分销到目标读者的问题。一些期刊社也曾尝试建立自己的独立发行网络,但结果是:既超出自身能力许可又因重复建设造成行业资源浪费。为此,业界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结构完善、组织合理、内外统一、网络健全的全国性社会化期刊发行体系。事实上,期刊发行网络虽然投资规模较大,但其投资风险较小。它如同广播电视的有线网络一样,是传媒基础产业,然而谁一旦拥有强大的网络,谁就会成为期刊追捧的对象,也就拥有期刊市场的霸主地位;谁控制发行网络,谁就掌握了期刊发展主导权。(见表1)

表1中国期刊分类情况一览表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2002》数据整理

表2部分国家期刊营业收入构成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国际期刊联盟(FIPP):WorldMagazineTrends2000/2001

(二)期刊广告:正在做大的蛋糕

期刊特性所创造的广告价值使期刊成为商家必争的广告载体。由于期刊具有文化性、专业性、可保存性和读者群的集中性,它在传递信息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为增强针对性,期刊总是要选取特定的受众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注重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从形式、内容、营销通路尽可能贴近、满足这部分受众的消费需求与偏好。在期刊品种中,综合性期刊所占比重较低,而大量的是专业性、专门性的期刊。2001年中国综合性期刊仅占5.85%,而专业性、专门性期刊为94.15%。(见表1)市场竞争加剧使商家在广告媒体选择与投放上更加理性,他们更加注重不同的媒体广告组合以形成立体的广告效果。商家正是看中期刊的上述特性,选择制作精美、读者青睐、服务完善的期刊作为其展示企业形象、传递商品信息的重要广告媒体。世界发达国家的期刊已经成为广告的重要载体,期刊广告在媒介广告营业额中所占比重一般在15%-20%,美国高达20%-30%,一些大公司、跨国公司与知名的期刊大都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广告业务关系。美国福特、通用、IBM等50家大型企业将期刊广告看做宣传品牌、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他们每年对期刊广告的投入占期刊广告营业总收入的40%左右。在期刊赢利构成中,期刊发行利润逐步让位于广告利润,广告收入从而成为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见表2)

中国期刊广告业在稳步中增长。期刊经营必须依靠发行与广告两个轮子同时运转方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收益,这种观念近年来已为业界所接受,并产生了诸如“生存靠发行、致富靠广告”的说法。但是,多年形成的期刊生存主要依赖发行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观,广告收入在期刊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甚低,在全国广告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甚小。如1998年中国期刊广告营业总额仅为8.9亿元人民币,只占全国广告市场份额的2.32%,还不到美国期刊营业额的1%。2000年中国期刊广告收入也只有1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期刊广告的特殊地位逐渐为商家认同,期刊广告收入随之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以北京市场为例,2000年期刊受众关注率较上年增长4.25%,仅次于互联网4.9%,远远高于报纸、广播、电视,在此基础上广告营收也较上年增长49%,是各种媒介广告增幅最大的。期刊分流广告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其实,中国期刊广告正处于全面提速阶段,其“钱景”值得重视。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中国期刊广告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不妨作如下假设:中国2000年GDP约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0%(美国为98729亿美元),如果中国期刊广告也能达到美国期刊广告营收的10%(美国为177亿美元),每年就有约14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即使中国期刊广告收入只做到美国的5%,每年也有70多亿元人民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20多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GDP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至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达9.4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这种势头仍在延续。经济增长的背后是产业发展与企业繁荣,企业的兴盛也将带动期刊广告的进一步繁荣,期刊广告市场已不再是理论市场,对投资者而言,这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三)期刊增值服务:潜力无限的投资空间

强大的期刊产业离不开完善、高效的期刊增值服务业。长期以来,在政府主管主办的体制下,中国期刊实行条块分割,采、编、印、发、研各个环节内部承揽,“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各期刊特色不特,内容单调、重复、陈旧,缺乏对受众的深入研究,造成刊社对市场变幻反应迟钝。近年来,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总体要求,国家相继将报刊从政府部门垄断意识的温床中揪离出去。正在被逐步推向市场的中国期刊则必须面对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在以本量利的左右下,为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期刊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对社会化增值服务的迫切需求,他们将自己办不好、也没有能力办好的生产服务工作交由社会服务机构完成。这种外协式的社会化增值服务涉及期刊生产的各个环节。然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化的期刊增值服务提供商严重不足,仅有数家机构无论其服务内容、服务手段还是市场覆盖面、服务效率都极不令人满意,社会化服务的滞后极大地制约着中国期刊产业的发展。中国期刊增值服务业还是一片空白,投资机会多多。

二、投资中国期刊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均衡发展格局的确立为期刊产业大规模并购埋下伏笔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期刊业经营方式正在由政府主管主办、大包大揽由政府宏观调控、期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方面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受观念更新、专业分工、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期刊所拥有的竞争实力与市场地位相差甚大,期刊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市场资源向强势期刊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如《读者》、《知音》、《家庭》、《青年文摘》“四大名旦”都是期印数超过百万册的大户),“马太效应”也将更加突出。从平均期印数来看,25万册及其以上的期刊1999年为150种,2000年156种,2001年137种。尽管它们分别仅占当年全国期刊总数的1.83%、1.79%和1.54%,但其平均期印数分别占了全国期刊期印数的44.73%、46.06%和42.2%。(见表3)

表31999-2001年中国期刊业市场集中度(CRn)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资料整理

表4期刊三大发行系统对比

附图

表5国际数据集团(IDG)报刊投资构成

附图

表62000年美国畅销期刊排行表

附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挥强势期刊的带动作用,塑造精品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开始实施“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在2001年12月公布的首批进入方阵的1518种期刊中,双效重点期刊1154种,双百期刊192种,双奖期刊107种,双高期刊65种。方阵工程的正式启动宣告长期以来中国期刊均衡发展格局已被打破,国家将给予17.07%的入选期刊以大力支持,鼓励其通过组建期刊集团等方式进行扩张经营,做大做强;而未入选的、占总数的82.93%的7371种期刊,其未来经营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生存考验也才刚刚开始。照此推断,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期刊业产业集中度快速提高的时期,也是期刊大规模的并购时期。少数拥有市场、拥有品牌、拥有资本的强势期刊将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收编”、“消化”弱势期刊,真正走上扩张的道路;而大量势单力薄的期刊将被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和其他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托管、兼并或收购,成为这些传媒集团多元化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逐步淡出期刊市场。

(二)期刊生存突围为投资者进入期刊产业准备了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

财政支持的减少直至取消已将中国期刊逼到生与死的十字路口。50多年的发展虽然使中国期刊逐步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期刊体系,但是中国期刊业是在基于数量扩张的基础上实现增长的,是粗放型的增长,绝大多数期刊个体实力羸弱。据资料显示,发展型期刊不足2成,超过8成的为生存型,这些生存型期刊基础差,积累少,苦苦支撑,维持着作坊式的生产。1999年真正赢利的期刊只有100家左右,发行量在几千册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不足1000册。2000年中国期刊市场规模仅为87.46亿元,即使经营比较成功的期刊,其营业额只在2亿元左右。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尚未完成产业转型的情况下,中国期刊就必须面对市场,特别是来自境外传媒机构的竞争与挑战,其境况着实令人忧虑。无论是经营规模、资产总额、赢利水平,还是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中国期刊都无法与期刊强国相比,整体实务相当弱小。为了支持期刊业的发展,政府尽管对期刊的财政补贴每年仍维持在3亿元左右,但相对于发展所需,这种补贴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况且距彻底的财政断奶已经时日不多。

资本缺乏是中国期刊业发展面对的现实难题,“资金饥渴症”是期刊业界共同的特征。期刊社眼看手中的出版专有权即将到期,而资金又缺乏,其内心深处的苦楚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其对“政策边界”的理解在艰难中开始模糊。近年来,为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期刊自救行为——主动争取业外资本加盟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这种可以被称做“生存突围”的特别行动涉及的期刊社已不在少数。今天,我们也许还不能对“生存突围”行为作出合理的判断,但非刊社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无疑正在成为推动期刊新一轮发展的三大资本力量。管理部门欲说还休的态度不仅延长了业外资本与一些期刊结合的蜜月期,也使更多期刊与更多、更大规模的业外资本的结合有了看齐的样板。看来,“实践探路、政策规范”的资本结构整治路数将再次上演。

三、中国期刊产业重点投资机会分析

(一)期刊发行

1.现有期刊发行系统的简要分析

当前,我国期刊发行集合了三股力量:邮政发行系统、社办发行系统和民营发行系统。(见表4)其中,邮政是期刊发行的主体(主渠道)。邮政发行是建国以来我国期刊发行一直沿袭的流通模式,应当说邮发途径是适应计划经济时期期刊业发展需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期刊实施产业经营以来,邮发已经无法适应期刊发行特别是增值服务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传统体制约束严重影响了邮政开拓期刊发行市场的能力。邮政发行长期局限于以目录征订为特征的期刊订阅市场,而在期刊零售市场难有较大作为,由此造成邮发期刊数量徘徊不前,邮发渠道制约着期刊业的发展。同时,与读者便利性、随机性的期刊购买行为更是格格不入。二是作为单一发行渠道的邮政虽有自身网点优势,但其现有人才、技术结构和信息加工手段都无法提供期刊所需的增值服务。期刊社从邮政得到的是期刊发行数字,对读者情况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建立读者网络、开发读者市场。三是邮政垄断发行造成产销双方都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对于期刊社来说,邮发不仅发行费率高,而且回款慢,影响期刊资金供应,造成期刊经营资金短缺;对读者来说,因无法获得订阅折扣,致使期刊消费成本逐年增加,极大地影响期刊订阅数量,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期刊社给予读者的订阅折扣一般都在20%左右。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拓宽期刊发行通道,从而提高中国期刊流通效率已是当务之急。现在的问题是:谁来整合如此分散的力量与如此分割的市场?从实力和条件来看,新华书店、大型社办发行机构、民营投资者和境外机构都可能在此有所建树,对此人们关注着!(见表4)

2.期刊发行体系模式

中国期刊发行市场网络建设目标是打造集批发、零售、仓储、运输、、配送、结算于一体,传统门店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综合流通服务平台。发行网络建设必须坚持走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含量、大通道运行、广地域覆盖、连锁化经营、多元化资本结构的发展道路,通过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手段,切实提供期刊流通服务,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期刊业发展的流通瓶颈。

构建全国一网化的现代期刊发行网络体系可以采取一次性建设和分阶段建设两种途径。一次性建设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形成庞大的营销网络,从而产生对行业的巨大吸引力,其对行业发展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将得到充分表达,其对行业的信息导航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投资规模大增加筹资的难度,网络分布宽可能增大管理难度,人员素质与系统要求可能产生的不匹配,等等。

分期性途径即在确定基本规划的基础上,以可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分步骤、分区域建设。如它可以是通过战略联盟联结各地松散的期刊发行网络,使之逐步形成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以股权置换、产权交易为手段组建股份制期刊营销集团,以资本手段打造期刊快速流通通道。其优势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大网络形成的滞后无法有效扩大期刊发行量,从而降低自身对期刊社的吸引力;二是小规模发行网络不能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无法排斥其他竞争者进入,从而增大投资的风险。

(二)期刊广告

1.期刊广告经营的政策背景

期刊出版领域是政府管制非常严格的部分,没有获得期刊出版权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进行期刊出版活动,否则被视为违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媒介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的政策。根据规定,报刊新闻业务部门融资活动仅限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而经营业务如报刊印刷、发行、广告等部门经批准可以吸纳业外资本组建股份制企业,这为业外资本(包括外资)进入传媒广告业开辟了“安全”通道,期刊无疑也从中受益。其实,在该政策出台之前,已有业外资本进入期刊广告经营板块,最为成功的当数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期刊业的国际数据集团(IDG),它已介入15种期刊(报纸)广告经营并取得不俗业绩,其成功运作值得关注与借鉴。(表5)

2.期刊投资品种的选择

费斯克在其金融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分析中关于电视节目—电视观众—电视广告的互动关系的描述同样存在于期刊经营之中,期刊形成了内容—影响力(读者)—广告的有机体。尽管业外资本尚不享有期刊的内容编审权,但通过提高内容质量扩大发行量从而带动广告却是绕不过的弯,一本内容丰富、制作一流的期刊总是能够得到更多商家拥戴的。因此,投资者对所投资的期刊品种选择和内容经营尤为重要。

在就中国畅销期刊作出评介之前,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畅销期刊类别。根据美国权威的SRDS分类法,美国期刊分为消费性期刊(供非专业、非学术人士阅读)和商业性期刊(专业型、专门性期刊)。表6中排在前5位的为最为畅销型的美国期刊。

中国哪些期刊最为畅销?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能单纯从发行量的大小判断。与美国杂志完全依靠市场发行不同,中国一些发行量大的期刊是党政机关刊物,其发行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与市场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企业广告投放量和读者购买情况来对市场畅销型期和作出综合判断。从表7中我们发现,中国读者最青睐的期刊与美国读者的期刊消费偏好具有相似性。这些期刊无疑值得投资者关注。

(三)增值服务领域

由于增值服务不涉及期刊采编宣传业务,在政府面上基本上不存在太多壁垒,为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的领域。期刊增值服务投资领域主要有:

1.资讯提供

期刊吸引读者的是内容,期刊资讯提供商通过调动社会化的智力资源,培育信息源(如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团队),组织选题策划,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稿件。

表72002年1-6月中国期刊广告营收20强

附图

资料来源: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数据

2.管理顾问

针对期刊社管理薄弱的实际情况,投资者通过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期刊管理团队,针对不同期刊的要求开展专项管理会诊断,提供管理辅导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配合期刊社开拓营运思路、创建制度规范、提供实战指导、推荐职业管理者、策划师、出品人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3.投资融资

针对中国传媒产业投资主体单一、资本缺乏、效率低下的实际情况,投资者在扩大期刊资本来源、促进资本多元化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为期刊发展提供投资、融资信息与服务,扩大资金来源,解决期刊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将成立机构,选取部分期刊进行战略性投资,甚至对部分期刊进行托管,促进中国期刊业购并与重组。

此外,在经营策划、市场调查、教育培训、外贸、会议展览等领域投资者亦大有作为。

四、投资中国期刊业的基本策略

(一)突破策略

在当前政策背景下,投资期刊业在政策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大。因此,应当采取突破策略,即从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最小的领域着手。在介入期刊类别上,不妨选取时尚类、经济类、生活类、行业类和影视类等作为突破口,根据政策变化逐步涉足新闻时政类期刊;在经营环节上,宜从分销服务、增值服务作为切入点,逐步向版权提供、项目合作发展。当前,业外资本(含境外传媒集团)进入期刊业大多通过授权进行版权提供、栏目合作和租用版面等方式,以期逐步过渡到实质性的资本合作,应当说此种手法是稳慎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大投入策略

同其他媒介一样,小舢板式的期刊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期刊经营正在进入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无产出时代。这些大投资主要用于市场导入,如招募专才、培育品牌、建设营销通路、培养读者与作者等。一本具有高知名度的期刊就如同一台印钞机,它带给投资者的回报是丰厚和稳定的。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刊、大社,但它正说明通过大投资在“百刊混战”中造就名刊的时代已经到来。

期刊产业范文篇3

一、发展中的中国期刊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我们知道,中国期刊同其他媒介一样,过去和现在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许可证制度确立了政府几乎是其惟一的投资主体和营运主体的地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包括期刊在内的中国传媒业如何有效地与市场结合,并通过产业经营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迹象表明,期刊有望成为传媒业内率先得到突破的媒介。宏观面上的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理解商机,抓住商机。期刊业的商机到底在哪里?其实从期刊营运环节与要素组合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一)期刊发行:可供分享的盛宴

期刊发行是组织期刊流通、介于期刊制作和消费之间的特殊环节,它具有沟通期刊产销信息、调节市场供求的特殊作用。期刊发行上影响出版,下带动广告,它对期刊发展具有的促进与制约作用极为突出。期刊发行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国民不断增长的期刊消费需求为投资期刊发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正在得到极大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1年城市和农村该指标分别降至37.9%、47.7%)而发生改变,这将使居民对期刊等传媒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总体上看,中国期刊业发展与我国人口规模及其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反映在期刊消费结构、消费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等指标上,都亟待优化与增长。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期刊总印数289469万册,人均占有量仅2册多,而2000年欧洲发达国家人均期刊占有量一般在10册以上,美国为15册,日本在20册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间,期刊消费市场将快速扩容,期刊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时期,期刊发行市场的投资潜力巨大。

其次,期刊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期刊社的发展迫切需要为投资期刊发行网络提供有效的业务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一直呈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在1981至2001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从2801种增至8889种,20年增长2.17倍;即使在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也增长了46.8%。近3年来在其他媒体不断被整顿、压缩的时候,中国期刊品种却分别保持2.35%、6.57%和1.88%的增长率,总印张分别增长21.17%、3.37%和0.88%。目前,中国期刊经营主要依靠发行维系,发行数量大小成为决定期刊社兴衰成败的核心指标。对于众多中小期刊社的经营者来说,他们最关心最头疼的是如何突破时间与空间束缚,将自己的期刊分销到目标读者的问题。一些期刊社也曾尝试建立自己的独立发行网络,但结果是:既超出自身能力许可又因重复建设造成行业资源浪费。为此,业界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结构完善、组织合理、内外统一、网络健全的全国性社会化期刊发行体系。事实上,期刊发行网络虽然投资规模较大,但其投资风险较小。它如同广播电视的有线网络一样,是传媒基础产业,然而谁一旦拥有强大的网络,谁就会成为期刊追捧的对象,也就拥有期刊市场的霸主地位;谁控制发行网络,谁就掌握了期刊发展主导权。(见表1)

(二)期刊广告:正在做大的蛋糕

期刊特性所创造的广告价值使期刊成为商家必争的广告载体。由于期刊具有文化性、专业性、可保存性和读者群的集中性,它在传递信息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为增强针对性,期刊总是要选取特定的受众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注重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从形式、内容、营销通路尽可能贴近、满足这部分受众的消费需求与偏好。在期刊品种中,综合性期刊所占比重较低,而大量的是专业性、专门性的期刊。2001年中国综合性期刊仅占5.85%,而专业性、专门性期刊为94.15%。(见表1)市场竞争加剧使商家在广告媒体选择与投放上更加理性,他们更加注重不同的媒体广告组合以形成立体的广告效果。商家正是看中期刊的上述特性,选择制作精美、读者青睐、服务完善的期刊作为其展示企业形象、传递商品信息的重要广告媒体。世界发达国家的期刊已经成为广告的重要载体,期刊广告在媒介广告营业额中所占比重一般在15%-20%,美国高达20%-30%,一些大公司、跨国公司与知名的期刊大都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广告业务关系。美国福特、通用、IBM等50家大型企业将期刊广告看做宣传品牌、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他们每年对期刊广告的投入占期刊广告营业总收入的40%左右。在期刊赢利构成中,期刊发行利润逐步让位于广告利润,广告收入从而成为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见表2)

中国期刊广告业在稳步中增长。期刊经营必须依靠发行与广告两个轮子同时运转方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收益,这种观念近年来已为业界所接受,并产生了诸如“生存靠发行、致富靠广告”的说法。但是,多年形成的期刊生存主要依赖发行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观,广告收入在期刊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甚低,在全国广告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甚小。如1998年中国期刊广告营业总额仅为8.9亿元人民币,只占全国广告市场份额的2.32%,还不到美国期刊营业额的1%。2000年中国期刊广告收入也只有1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期刊广告的特殊地位逐渐为商家认同,期刊广告收入随之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以北京市场为例,2000年期刊受众关注率较上年增长4.25%,仅次于互联网4.9%,远远高于报纸、广播、电视,在此基础上广告营收也较上年增长49%,是各种媒介广告增幅最大的。期刊分流广告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其实,中国期刊广告正处于全面提速阶段,其“钱景”值得重视。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中国期刊广告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不妨作如下假设:中国2000年GDP约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0%(美国为98729亿美元),如果中国期刊广告也能达到美国期刊广告营收的10%(美国为177亿美元),每年就有约14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即使中国期刊广告收入只做到美国的5%,每年也有70多亿元人民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20多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GDP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至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达9.4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这种势头仍在延续。经济增长的背后是产业发展与企业繁荣,企业的兴盛也将带动期刊广告的进一步繁荣,期刊广告市场已不再是理论市场,对投资者而言,这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三)期刊增值服务:潜力无限的投资空间

强大的期刊产业离不开完善、高效的期刊增值服务业。长期以来,在政府主管主办的体制下,中国期刊实行条块分割,采、编、印、发、研各个环节内部承揽,“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各期刊特色不特,内容单调、重复、陈旧,缺乏对受众的深入研究,造成刊社对市场变幻反应迟钝。近年来,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总体要求,国家相继将报刊从政府部门垄断意识的温床中揪离出去。正在被逐步推向市场的中国期刊则必须面对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在以本量利的左右下,为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期刊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对社会化增值服务的迫切需求,他们将自己办不好、也没有能力办好的生产服务工作交由社会服务机构完成。这种外协式的社会化增值服务涉及期刊生产的各个环节。然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化的期刊增值服务提供商严重不足,仅有数家机构无论其服务内容、服务手段还是市场覆盖面、服务效率都极不令人满意,社会化服务的滞后极大地制约着中国期刊产业的发展。中国期刊增值服务业还是一片空白,投资机会多多。

二、投资中国期刊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均衡发展格局的确立为期刊产业大规模并购埋下伏笔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期刊业经营方式正在由政府主管主办、大包大揽由政府宏观调控、期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方面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受观念更新、专业分工、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期刊所拥有的竞争实力与市场地位相差甚大,期刊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市场资源向强势期刊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如《读者》、《知音》、《家庭》、《青年文摘》“四大名旦”都是期印数超过百万册的大户),“马太效应”也将更加突出。从平均期印数来看,25万册及其以上的期刊1999年为150种,2000年156种,2001年137种。尽管它们分别仅占当年全国期刊总数的1.83%、1.79%和1.54%,但其平均期印数分别占了全国期刊期印数的44.73%、46.06%和42.2%。(见表3)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挥强势期刊的带动作用,塑造精品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开始实施“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在2001年12月公布的首批进入方阵的1518种期刊中,双效重点期刊1154种,双百期刊192种,双奖期刊107种,双高期刊65种。方阵工程的正式启动宣告长期以来中国期刊均衡发展格局已被打破,国家将给予17.07%的入选期刊以大力支持,鼓励其通过组建期刊集团等方式进行扩张经营,做大做强;而未入选的、占总数的82.93%的7371种期刊,其未来经营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生存考验也才刚刚开始。照此推断,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期刊业产业集中度快速提高的时期,也是期刊大规模的并购时期。少数拥有市场、拥有品牌、拥有资本的强势期刊将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收编”、“消化”弱势期刊,真正走上扩张的道路;而大量势单力薄的期刊将被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和其他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托管、兼并或收购,成为这些传媒集团多元化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逐步淡出期刊市场。

(二)期刊生存突围为投资者进入期刊产业准备了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

财政支持的减少直至取消已将中国期刊逼到生与死的十字路口。50多年的发展虽然使中国期刊逐步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期刊体系,但是中国期刊业是在基于数量扩张的基础上实现增长的,是粗放型的增长,绝大多数期刊个体实力羸弱。据资料显示,发展型期刊不足2成,超过8成的为生存型,这些生存型期刊基础差,积累少,苦苦支撑,维持着作坊式的生产。1999年真正赢利的期刊只有100家左右,发行量在几千册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不足1000册。2000年中国期刊市场规模仅为87.46亿元,即使经营比较成功的期刊,其营业额只在2亿元左右。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尚未完成产业转型的情况下,中国期刊就必须面对市场,特别是来自境外传媒机构的竞争与挑战,其境况着实令人忧虑。无论是经营规模、资产总额、赢利水平,还是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中国期刊都无法与期刊强国相比,整体实务相当弱小。为了支持期刊业的发展,政府尽管对期刊的财政补贴每年仍维持在3亿元左右,但相对于发展所需,这种补贴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况且距彻底的财政断奶已经时日不多。

资本缺乏是中国期刊业发展面对的现实难题,“资金饥渴症”是期刊业界共同的特征。期刊社眼看手中的出版专有权即将到期,而资金又缺乏,其内心深处的苦楚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其对“政策边界”的理解在艰难中开始模糊。近年来,为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期刊自救行为——主动争取业外资本加盟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这种可以被称做“生存突围”的特别行动涉及的期刊社已不在少数。今天,我们也许还不能对“生存突围”行为作出合理的判断,但非刊社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无疑正在成为推动期刊新一轮发展的三大资本力量。管理部门欲说还休的态度不仅延长了业外资本与一些期刊结合的蜜月期,也使更多期刊与更多、更大规模的业外资本的结合有了看齐的样板。看来,“实践探路、政策规范”的资本结构整治路数将再次上演。

三、中国期刊产业重点投资机会分析

(一)期刊发行

1.现有期刊发行系统的简要分析

当前,我国期刊发行集合了三股力量:邮政发行系统、社办发行系统和民营发行系统。(见表4)其中,邮政是期刊发行的主体(主渠道)。邮政发行是建国以来我国期刊发行一直沿袭的流通模式,应当说邮发途径是适应计划经济时期期刊业发展需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期刊实施产业经营以来,邮发已经无法适应期刊发行特别是增值服务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传统体制约束严重影响了邮政开拓期刊发行市场的能力。邮政发行长期局限于以目录征订为特征的期刊订阅市场,而在期刊零售市场难有较大作为,由此造成邮发期刊数量徘徊不前,邮发渠道制约着期刊业的发展。同时,与读者便利性、随机性的期刊购买行为更是格格不入。二是作为单一发行渠道的邮政虽有自身网点优势,但其现有人才、技术结构和信息加工手段都无法提供期刊所需的增值服务。期刊社从邮政得到的是期刊发行数字,对读者情况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建立读者网络、开发读者市场。三是邮政垄断发行造成产销双方都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对于期刊社来说,邮发不仅发行费率高,而且回款慢,影响期刊资金供应,造成期刊经营资金短缺;对读者来说,因无法获得订阅折扣,致使期刊消费成本逐年增加,极大地影响期刊订阅数量,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期刊社给予读者的订阅折扣一般都在20%左右。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拓宽期刊发行通道,从而提高中国期刊流通效率已是当务之急。现在的问题是:谁来整合如此分散的力量与如此分割的市场?从实力和条件来看,新华书店、大型社办发行机构、民营投资者和境外机构都可能在此有所建树,对此人们关注着!(见表4)

2.期刊发行体系模式

中国期刊发行市场网络建设目标是打造集批发、零售、仓储、运输、、配送、结算于一体,传统门店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综合流通服务平台。发行网络建设必须坚持走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含量、大通道运行、广地域覆盖、连锁化经营、多元化资本结构的发展道路,通过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手段,切实提供期刊流通服务,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期刊业发展的流通瓶颈。

构建全国一网化的现代期刊发行网络体系可以采取一次性建设和分阶段建设两种途径。一次性建设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形成庞大的营销网络,从而产生对行业的巨大吸引力,其对行业发展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将得到充分表达,其对行业的信息导航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投资规模大增加筹资的难度,网络分布宽可能增大管理难度,人员素质与系统要求可能产生的不匹配,等等。

分期性途径即在确定基本规划的基础上,以可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分步骤、分区域建设。如它可以是通过战略联盟联结各地松散的期刊发行网络,使之逐步形成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以股权置换、产权交易为手段组建股份制期刊营销集团,以资本手段打造期刊快速流通通道。其优势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大网络形成的滞后无法有效扩大期刊发行量,从而降低自身对期刊社的吸引力;二是小规模发行网络不能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无法排斥其他竞争者进入,从而增大投资的风险。

(二)期刊广告

1.期刊广告经营的政策背景

期刊出版领域是政府管制非常严格的部分,没有获得期刊出版权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进行期刊出版活动,否则被视为违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媒介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的政策。根据规定,报刊新闻业务部门融资活动仅限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而经营业务如报刊印刷、发行、广告等部门经批准可以吸纳业外资本组建股份制企业,这为业外资本(包括外资)进入传媒广告业开辟了“安全”通道,期刊无疑也从中受益。其实,在该政策出台之前,已有业外资本进入期刊广告经营板块,最为成功的当数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期刊业的国际数据集团(IDG),它已介入15种期刊(报纸)广告经营并取得不俗业绩,其成功运作值得关注与借鉴。(表5)

2.期刊投资品种的选择

费斯克在其金融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分析中关于电视节目—电视观众—电视广告的互动关系的描述同样存在于期刊经营之中,期刊形成了内容—影响力(读者)—广告的有机体。尽管业外资本尚不享有期刊的内容编审权,但通过提高内容质量扩大发行量从而带动广告却是绕不过的弯,一本内容丰富、制作一流的期刊总是能够得到更多商家拥戴的。因此,投资者对所投资的期刊品种选择和内容经营尤为重要。

在就中国畅销期刊作出评介之前,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畅销期刊类别。根据美国权威的SRDS分类法,美国期刊分为消费性期刊(供非专业、非学术人士阅读)和商业性期刊(专业型、专门性期刊)。表6中排在前5位的为最为畅销型的美国期刊。

中国哪些期刊最为畅销?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能单纯从发行量的大小判断。与美国杂志完全依靠市场发行不同,中国一些发行量大的期刊是党政机关刊物,其发行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与市场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企业广告投放量和读者购买情况来对市场畅销型期和作出综合判断。从表7中我们发现,中国读者最青睐的期刊与美国读者的期刊消费偏好具有相似性。这些期刊无疑值得投资者关注。

(三)增值服务领域

由于增值服务不涉及期刊采编宣传业务,在政府面上基本上不存在太多壁垒,为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的领域。期刊增值服务投资领域主要有:

1.资讯提供

期刊吸引读者的是内容,期刊资讯提供商通过调动社会化的智力资源,培育信息源(如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团队),组织选题策划,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稿件。

2.管理顾问

针对期刊社管理薄弱的实际情况,投资者通过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期刊管理团队,针对不同期刊的要求开展专项管理会诊断,提供管理辅导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配合期刊社开拓营运思路、创建制度规范、提供实战指导、推荐职业管理者、策划师、出品人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3.投资融资

针对中国传媒产业投资主体单一、资本缺乏、效率低下的实际情况,投资者在扩大期刊资本来源、促进资本多元化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为期刊发展提供投资、融资信息与服务,扩大资金来源,解决期刊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将成立机构,选取部分期刊进行战略性投资,甚至对部分期刊进行托管,促进中国期刊业购并与重组。

此外,在经营策划、市场调查、教育培训、外贸、会议展览等领域投资者亦大有作为。

四、投资中国期刊业的基本策略

(一)突破策略

在当前政策背景下,投资期刊业在政策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大。因此,应当采取突破策略,即从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最小的领域着手。在介入期刊类别上,不妨选取时尚类、经济类、生活类、行业类和影视类等作为突破口,根据政策变化逐步涉足新闻时政类期刊;在经营环节上,宜从分销服务、增值服务作为切入点,逐步向版权提供、项目合作发展。当前,业外资本(含境外传媒集团)进入期刊业大多通过授权进行版权提供、栏目合作和租用版面等方式,以期逐步过渡到实质性的资本合作,应当说此种手法是稳慎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大投入策略

同其他媒介一样,小舢板式的期刊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期刊经营正在进入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无产出时代。这些大投资主要用于市场导入,如招募专才、培育品牌、建设营销通路、培养读者与作者等。一本具有高知名度的期刊就如同一台印钞机,它带给投资者的回报是丰厚和稳定的。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刊、大社,但它正说明通过大投资在“百刊混战”中造就名刊的时代已经到来。

期刊产业范文篇4

期刊是印刷媒体的重要代表,期刊业是传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期刊正处在历史性的变革时期:传统的运行模式行将打破,全新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结构大调整、资源大整合、市场大重组即将开始。转型的阵痛昭示着期刊产业经营的开始,而对投资者则意味着无限的投资机会。

一、发展中的中国期刊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我们知道,中国期刊同其他媒介一样,过去和现在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许可证制度确立了政府几乎是其惟一的投资主体和营运主体的地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包括期刊在内的中国传媒业如何有效地与市场结合,并通过产业经营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迹象表明,期刊有望成为传媒业内率先得到突破的媒介。宏观面上的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理解商机,抓住商机。期刊业的商机到底在哪里?其实从期刊营运环节与要素组合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一)期刊发行:可供分享的盛宴

期刊发行是组织期刊流通、介于期刊制作和消费之间的特殊环节,它具有沟通期刊产销信息、调节市场供求的特殊作用。期刊发行上影响出版,下带动广告,它对期刊发展具有的促进与制约作用极为突出。期刊发行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国民不断增长的期刊消费需求为投资期刊发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正在得到极大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1年城市和农村该指标分别降至37.9%、47.7%)而发生改变,这将使居民对期刊等传媒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总体上看,中国期刊业发展与我国人口规模及其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反映在期刊消费结构、消费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等指标上,都亟待优化与增长。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期刊总印数289469万册,人均占有量仅2册多,而2000年欧洲发达国家人均期刊占有量一般在10册以上,美国为15册,日本在20册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间,期刊消费市场将快速扩容,期刊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时期,期刊发行市场的投资潜力巨大。

其次,期刊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期刊社的发展迫切需要为投资期刊发行网络提供有效的业务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一直呈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在1981至2001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从2801种增至8889种,20年增长2.17倍;即使在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也增长了46.8%。近3年来在其他媒体不断被整顿、压缩的时候,中国期刊品种却分别保持2.35%、6.57%和1.88%的增长率,总印张分别增长21.17%、3.37%和0.88%。目前,中国期刊经营主要依靠发行维系,发行数量大小成为决定期刊社兴衰成败的核心指标。对于众多中小期刊社的经营者来说,他们最关心最头疼的是如何突破时间与空间束缚,将自己的期刊分销到目标读者的问题。一些期刊社也曾尝试建立自己的独立发行网络,但结果是:既超出自身能力许可又因重复建设造成行业资源浪费。为此,业界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结构完善、组织合理、内外统一、网络健全的全国性社会化期刊发行体系。事实上,期刊发行网络虽然投资规模较大,但其投资风险较小。它如同广播电视的有线网络一样,是传媒基础产业,然而谁一旦拥有强大的网络,谁就会成为期刊追捧的对象,也就拥有期刊市场的霸主地位;谁控制发行网络,谁就掌握了期刊发展主导权。(见表1)

表1中国期刊分类情况一览表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2002》数据整理

表2部分国家期刊营业收入构成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国际期刊联盟(FIPP):WorldMagazineTrends2000/2001

(二)期刊广告:正在做大的蛋糕

期刊特性所创造的广告价值使期刊成为商家必争的广告载体。由于期刊具有文化性、专业性、可保存性和读者群的集中性,它在传递信息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为增强针对性,期刊总是要选取特定的受众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注重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从形式、内容、营销通路尽可能贴近、满足这部分受众的消费需求与偏好。在期刊品种中,综合性期刊所占比重较低,而大量的是专业性、专门性的期刊。2001年中国综合性期刊仅占5.85%,而专业性、专门性期刊为94.15%。(见表1)市场竞争加剧使商家在广告媒体选择与投放上更加理性,他们更加注重不同的媒体广告组合以形成立体的广告效果。商家正是看中期刊的上述特性,选择制作精美、读者青睐、服务完善的期刊作为其展示企业形象、传递商品信息的重要广告媒体。世界发达国家的期刊已经成为广告的重要载体,期刊广告在媒介广告营业额中所占比重一般在15%-20%,美国高达20%-30%,一些大公司、跨国公司与知名的期刊大都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广告业务关系。美国福特、通用、IBM等50家大型企业将期刊广告看做宣传品牌、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他们每年对期刊广告的投入占期刊广告营业总收入的40%左右。在期刊赢利构成中,期刊发行利润逐步让位于广告利润,广告收入从而成为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见表2)

中国期刊广告业在稳步中增长。期刊经营必须依靠发行与广告两个轮子同时运转方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收益,这种观念近年来已为业界所接受,并产生了诸如“生存靠发行、致富靠广告”的说法。但是,多年形成的期刊生存主要依赖发行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观,广告收入在期刊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甚低,在全国广告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甚小。如1998年中国期刊广告营业总额仅为8.9亿元人民币,只占全国广告市场份额的2.32%,还不到美国期刊营业额的1%。2000年中国期刊广告收入也只有1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期刊广告的特殊地位逐渐为商家认同,期刊广告收入随之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以北京市场为例,2000年期刊受众关注率较上年增长4.25%,仅次于互联网4.9%,远远高于报纸、广播、电视,在此基础上广告营收也较上年增长49%,是各种媒介广告增幅最大的。期刊分流广告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其实,中国期刊广告正处于全面提速阶段,其“钱景”值得重视。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中国期刊广告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不妨作如下假设:中国2000年GDP约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0%(美国为98729亿美元),如果中国期刊广告也能达到美国期刊广告营收的10%(美国为177亿美元),每年就有约14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即使中国期刊广告收入只做到美国的5%,每年也有70多亿元人民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20多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GDP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至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达9.4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这种势头仍在延续。经济增长的背后是产业发展与企业繁荣,企业的兴盛也将带动期刊广告的进一步繁荣,期刊广告市场已不再是理论市场,对投资者而言,这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三)期刊增值服务:潜力无限的投资空间

强大的期刊产业离不开完善、高效的期刊增值服务业。长期以来,在政府主管主办的体制下,中国期刊实行条块分割,采、编、印、发、研各个环节内部承揽,“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各期刊特色不特,内容单调、重复、陈旧,缺乏对受众的深入研究,造成刊社对市场变幻反应迟钝。近年来,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总体要求,国家相继将报刊从政府部门垄断意识的温床中揪离出去。正在被逐步推向市场的中国期刊则必须面对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在以本量利的左右下,为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期刊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对社会化增值服务的迫切需求,他们将自己办不好、也没有能力办好的生产服务工作交由社会服务机构完成。这种外协式的社会化增值服务涉及期刊生产的各个环节。然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化的期刊增值服务提供商严重不足,仅有数家机构无论其服务内容、服务手段还是市场覆盖面、服务效率都极不令人满意,社会化服务的滞后极大地制约着中国期刊产业的发展。中国期刊增值服务业还是一片空白,投资机会多多。

二、投资中国期刊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均衡发展格局的确立为期刊产业大规模并购埋下伏笔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期刊业经营方式正在由政府主管主办、大包大揽由政府宏观调控、期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方面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受观念更新、专业分工、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期刊所拥有的竞争实力与市场地位相差甚大,期刊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市场资源向强势期刊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如《读者》、《知音》、《家庭》、《青年文摘》“四大名旦”都是期印数超过百万册的大户),“马太效应”也将更加突出。从平均期印数来看,25万册及其以上的期刊1999年为150种,2000年156种,2001年137种。尽管它们分别仅占当年全国期刊总数的1.83%、1.79%和1.54%,但其平均期印数分别占了全国期刊期印数的44.73%、46.06%和42.2%。(见表3)

表31999-2001年中国期刊业市场集中度(CRn)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资料整理

表4期刊三大发行系统对比

附图

表5国际数据集团(IDG)报刊投资构成

附图

表62000年美国畅销期刊排行表

附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挥强势期刊的带动作用,塑造精品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开始实施“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在2001年12月公布的首批进入方阵的1518种期刊中,双效重点期刊1154种,双百期刊192种,双奖期刊107种,双高期刊65种。方阵工程的正式启动宣告长期以来中国期刊均衡发展格局已被打破,国家将给予17.07%的入选期刊以大力支持,鼓励其通过组建期刊集团等方式进行扩张经营,做大做强;而未入选的、占总数的82.93%的7371种期刊,其未来经营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生存考验也才刚刚开始。照此推断,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期刊业产业集中度快速提高的时期,也是期刊大规模的并购时期。少数拥有市场、拥有品牌、拥有资本的强势期刊将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收编”、“消化”弱势期刊,真正走上扩张的道路;而大量势单力薄的期刊将被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和其他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托管、兼并或收购,成为这些传媒集团多元化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逐步淡出期刊市场。

(二)期刊生存突围为投资者进入期刊产业准备了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

财政支持的减少直至取消已将中国期刊逼到生与死的十字路口。50多年的发展虽然使中国期刊逐步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期刊体系,但是中国期刊业是在基于数量扩张的基础上实现增长的,是粗放型的增长,绝大多数期刊个体实力羸弱。据资料显示,发展型期刊不足2成,超过8成的为生存型,这些生存型期刊基础差,积累少,苦苦支撑,维持着作坊式的生产。1999年真正赢利的期刊只有100家左右,发行量在几千册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不足1000册。2000年中国期刊市场规模仅为87.46亿元,即使经营比较成功的期刊,其营业额只在2亿元左右。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尚未完成产业转型的情况下,中国期刊就必须面对市场,特别是来自境外传媒机构的竞争与挑战,其境况着实令人忧虑。无论是经营规模、资产总额、赢利水平,还是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中国期刊都无法与期刊强国相比,整体实务相当弱小。为了支持期刊业的发展,政府尽管对期刊的财政补贴每年仍维持在3亿元左右,但相对于发展所需,这种补贴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况且距彻底的财政断奶已经时日不多。

资本缺乏是中国期刊业发展面对的现实难题,“资金饥渴症”是期刊业界共同的特征。期刊社眼看手中的出版专有权即将到期,而资金又缺乏,其内心深处的苦楚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其对“政策边界”的理解在艰难中开始模糊。近年来,为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期刊自救行为——主动争取业外资本加盟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这种可以被称做“生存突围”的特别行动涉及的期刊社已不在少数。今天,我们也许还不能对“生存突围”行为作出合理的判断,但非刊社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无疑正在成为推动期刊新一轮发展的三大资本力量。管理部门欲说还休的态度不仅延长了业外资本与一些期刊结合的蜜月期,也使更多期刊与更多、更大规模的业外资本的结合有了看齐的样板。看来,“实践探路、政策规范”的资本结构整治路数将再次上演。

三、中国期刊产业重点投资机会分析

(一)期刊发行

1.现有期刊发行系统的简要分析

当前,我国期刊发行集合了三股力量:邮政发行系统、社办发行系统和民营发行系统。(见表4)其中,邮政是期刊发行的主体(主渠道)。邮政发行是建国以来我国期刊发行一直沿袭的流通模式,应当说邮发途径是适应计划经济时期期刊业发展需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期刊实施产业经营以来,邮发已经无法适应期刊发行特别是增值服务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传统体制约束严重影响了邮政开拓期刊发行市场的能力。邮政发行长期局限于以目录征订为特征的期刊订阅市场,而在期刊零售市场难有较大作为,由此造成邮发期刊数量徘徊不前,邮发渠道制约着期刊业的发展。同时,与读者便利性、随机性的期刊购买行为更是格格不入。二是作为单一发行渠道的邮政虽有自身网点优势,但其现有人才、技术结构和信息加工手段都无法提供期刊所需的增值服务。期刊社从邮政得到的是期刊发行数字,对读者情况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建立读者网络、开发读者市场。三是邮政垄断发行造成产销双方都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对于期刊社来说,邮发不仅发行费率高,而且回款慢,影响期刊资金供应,造成期刊经营资金短缺;对读者来说,因无法获得订阅折扣,致使期刊消费成本逐年增加,极大地影响期刊订阅数量,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期刊社给予读者的订阅折扣一般都在20%左右。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拓宽期刊发行通道,从而提高中国期刊流通效率已是当务之急。现在的问题是:谁来整合如此分散的力量与如此分割的市场?从实力和条件来看,新华书店、大型社办发行机构、民营投资者和境外机构都可能在此有所建树,对此人们关注着!(见表4)

2.期刊发行体系模式

中国期刊发行市场网络建设目标是打造集批发、零售、仓储、运输、、配送、结算于一体,传统门店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综合流通服务平台。发行网络建设必须坚持走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含量、大通道运行、广地域覆盖、连锁化经营、多元化资本结构的发展道路,通过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手段,切实提供期刊流通服务,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期刊业发展的流通瓶颈。

构建全国一网化的现代期刊发行网络体系可以采取一次性建设和分阶段建设两种途径。一次性建设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形成庞大的营销网络,从而产生对行业的巨大吸引力,其对行业发展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将得到充分表达,其对行业的信息导航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投资规模大增加筹资的难度,网络分布宽可能增大管理难度,人员素质与系统要求可能产生的不匹配,等等。

分期性途径即在确定基本规划的基础上,以可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分步骤、分区域建设。如它可以是通过战略联盟联结各地松散的期刊发行网络,使之逐步形成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以股权置换、产权交易为手段组建股份制期刊营销集团,以资本手段打造期刊快速流通通道。其优势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大网络形成的滞后无法有效扩大期刊发行量,从而降低自身对期刊社的吸引力;二是小规模发行网络不能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无法排斥其他竞争者进入,从而增大投资的风险。

(二)期刊广告

1.期刊广告经营的政策背景

期刊出版领域是政府管制非常严格的部分,没有获得期刊出版权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进行期刊出版活动,否则被视为违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媒介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的政策。根据规定,报刊新闻业务部门融资活动仅限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而经营业务如报刊印刷、发行、广告等部门经批准可以吸纳业外资本组建股份制企业,这为业外资本(包括外资)进入传媒广告业开辟了“安全”通道,期刊无疑也从中受益。其实,在该政策出台之前,已有业外资本进入期刊广告经营板块,最为成功的当数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期刊业的国际数据集团(IDG),它已介入15种期刊(报纸)广告经营并取得不俗业绩,其成功运作值得关注与借鉴。(表5)

2.期刊投资品种的选择

费斯克在其金融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分析中关于电视节目—电视观众—电视广告的互动关系的描述同样存在于期刊经营之中,期刊形成了内容—影响力(读者)—广告的有机体。尽管业外资本尚不享有期刊的内容编审权,但通过提高内容质量扩大发行量从而带动广告却是绕不过的弯,一本内容丰富、制作一流的期刊总是能够得到更多商家拥戴的。因此,投资者对所投资的期刊品种选择和内容经营尤为重要。

在就中国畅销期刊作出评介之前,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畅销期刊类别。根据美国权威的SRDS分类法,美国期刊分为消费性期刊(供非专业、非学术人士阅读)和商业性期刊(专业型、专门性期刊)。表6中排在前5位的为最为畅销型的美国期刊。

中国哪些期刊最为畅销?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能单纯从发行量的大小判断。与美国杂志完全依靠市场发行不同,中国一些发行量大的期刊是党政机关刊物,其发行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与市场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企业广告投放量和读者购买情况来对市场畅销型期和作出综合判断。从表7中我们发现,中国读者最青睐的期刊与美国读者的期刊消费偏好具有相似性。这些期刊无疑值得投资者关注。

(三)增值服务领域

由于增值服务不涉及期刊采编宣传业务,在政府面上基本上不存在太多壁垒,为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的领域。期刊增值服务投资领域主要有:

1.资讯提供

期刊吸引读者的是内容,期刊资讯提供商通过调动社会化的智力资源,培育信息源(如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团队),组织选题策划,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稿件。

表72002年1-6月中国期刊广告营收20强

附图

资料来源: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数据

2.管理顾问

针对期刊社管理薄弱的实际情况,投资者通过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期刊管理团队,针对不同期刊的要求开展专项管理会诊断,提供管理辅导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配合期刊社开拓营运思路、创建制度规范、提供实战指导、推荐职业管理者、策划师、出品人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3.投资融资

针对中国传媒产业投资主体单一、资本缺乏、效率低下的实际情况,投资者在扩大期刊资本来源、促进资本多元化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为期刊发展提供投资、融资信息与服务,扩大资金来源,解决期刊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将成立机构,选取部分期刊进行战略性投资,甚至对部分期刊进行托管,促进中国期刊业购并与重组。

此外,在经营策划、市场调查、教育培训、外贸、会议展览等领域投资者亦大有作为。

四、投资中国期刊业的基本策略

(一)突破策略

在当前政策背景下,投资期刊业在政策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大。因此,应当采取突破策略,即从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最小的领域着手。在介入期刊类别上,不妨选取时尚类、经济类、生活类、行业类和影视类等作为突破口,根据政策变化逐步涉足新闻时政类期刊;在经营环节上,宜从分销服务、增值服务作为切入点,逐步向版权提供、项目合作发展。当前,业外资本(含境外传媒集团)进入期刊业大多通过授权进行版权提供、栏目合作和租用版面等方式,以期逐步过渡到实质性的资本合作,应当说此种手法是稳慎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大投入策略

同其他媒介一样,小舢板式的期刊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期刊经营正在进入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无产出时代。这些大投资主要用于市场导入,如招募专才、培育品牌、建设营销通路、培养读者与作者等。一本具有高知名度的期刊就如同一台印钞机,它带给投资者的回报是丰厚和稳定的。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刊、大社,但它正说明通过大投资在“百刊混战”中造就名刊的时代已经到来。

期刊产业范文篇5

1新技术在期刊传播方面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出版业,数字技术已用于出版的策划编辑、制作印刷、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数字出版以其精准的查询、海量的存储、智能化的匹配,与传统出版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彰显了自身的优势。在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全球出版行业的转型的必然之路的今天,如何应用数字技术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已被提上日程。清华大学AMiner是一个为科技期刊提供海量中外学者和中英文文献检索的、AI赋能的学术搜索平台,其凭借技术优势,可以在全球视野下发现学者成果动态、跟踪学科趋势分析和预测、精准定位读者、向高端学者约稿,提升稿件质量、辅助选题和新刊策划等。AMiner系统还汇集了从2.7亿篇中外论文中抽取出来的全球1.3亿论文学者的学术画像。基于这一特征,AMiner能帮助期刊精准挖掘与本刊所在学科领域相关的潜在读者,可以利用精准全面的学者画像帮助期刊寻找对口学者。与其他推送服务不同的是,推送将首先覆盖本文作者的合作圈,这得益于学者画像的建立,并使得推送更加精准。目前全国已经有多数科技期刊应用该技术辅助科研成果传播,传播效果显著。在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的重庆非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学术期刊分析系统、学术期刊精准传播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培育世界一流学术期刊为目标,赋予国内期刊在全球学术领域主动传播能力的解决方案。学术期刊分析系统采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学术产出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成为期刊发展技术融合和应用的节点,然后整理出期刊现状,再从学科水平、稿源、作者、办刊要素等方面出发找出与目标差距,在对标的基础上寻找有利于期刊做出决策的支撑数据。其学术精准传播系统可以深度揭示传播路径与效果,以报告形式持续呈现受众读者的获取率、活跃度及研究领域等信息,将推送效果数字化与可视化,从而达到精准推广、定向传播、提高期刊传播范围、提升期刊影响力的目的。学术期刊精准传播系统已为国内几百家期刊提供推广服务,截至目前,已成功为部分期刊进入北大核心、CSCD等核心评价提供了有效助力。

2资本注入科技期刊的途径

融资作为现代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对于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企业化运作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资本普遍存在于科技期刊之中,并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注入社会资本,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案例进行探讨。

2.1学会+产学研:聚焦产业难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聚焦江苏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产业布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等产业难题,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依托平台资源举办了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产业大会、江苏科技论坛等活动,为园区企业与海内外高端智力的对接交流搭建桥梁,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产业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生物医药产业关系人类健康,更在国际产业舞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争相布局的领域。总书记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多次强调要加快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规模小、企业分散、创新不足、附加值不高的发展状态。江苏省为了响应国家科技创新的号召,以迈向创新型省份为建设目标,向北京、深圳及天津看齐,接力建立世界级的产业创新中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提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并开启了以高技术产业为依托的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模式,为提升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提供动力。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拥有生物医药期刊会员单位近60家,在生物医药领域极具资源优势。以中国药科大学期刊中心的《药学进展》杂志为例,其高度重视医药类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近年来积极主动作为,挖掘期刊编委的智库作用、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行业活动,以点带面、积极探索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路径,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通过策划实施行业会议、产融对接、沙龙研讨等途径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推动地方乃至全省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速度的发展;同时铸造和强化学会特色品牌,形成了可供全国其他省份或其他产业领域借鉴、复制与推广的“江苏范式”。不但如此,《药学进展》杂志还于2020年底,成功获得南京江北新区声明健康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150万元,以及天汇资本100万元资本注入。这充分说明期刊的办刊方向得到业界认可,其吸纳社会资本的支持,进一步为地方乃至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带来社会与经济效益。

2.2提升期刊自身“造血”能力

以江苏省凤凰传媒出版集团为例,其旗下的《祝您健康》积极维护、升级纸质期刊营销项目,审时度势,同时抓住了江苏省报刊发行局重点推介健康类报刊的契机,整合、激活省内医疗资源和产品资源,用资源换市场。2021年上半年,《祝您健康》在全省邮政开展数十场线上、线下义诊、健康科普讲座,为2021年《祝您健康》系列刊的发行造势,预计2021年期刊在订阅量、商务期刊发行量会有两位数的增长。《祝您健康》还将联合江苏省报刊发行局和上海家化,推出“玉泽健康”文创产品,作为江苏省邮政重点文创产品在全省邮政渠道中销售,此产品2021年预计产生销售收入120万元,利润30万元。同时,《祝您健康》积极拓展媒体融合平台营销项目,增加健康科普内容销售收入(TOB);针对中国邮政、中国移动及各企事业单位,研发内容服务包,提高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增加销售和利润;加强知识服务的广度和精度(TOC);激活线下读者、持续扩大用户数量、引导线下用户至线上,研发用户喜闻乐见的内容呈现形式,留住用户、服务用户、开发用户;运营好凤凰健淘汇商城,精选健康类产品,利用医疗资源和科普文章生产能力做背书、新媒体传播矩阵做推广,以社群营销为抓手,服务用户,增加销售和利润。《祝您健康》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同时,积极扩大融合发展供给。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更是主流媒体互联网化,互联网媒体主流化。网络时代众声喧哗,越是传播方式多样,越要坚持内容为王,越是信息供给“管涌”,越要坚守内容定力。编辑部更是始终把科学的健康、养生内容生产当作融合发展的第一要务,为用户策划优质选题,输出优质内容,提供了优质的服务。集团旗下的“凤凰健康媒体融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持开放的态度,与有技术、有渠道的互联网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平台的新媒体内容在运营过程中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在利用期刊的网络版和电子期刊营利的同时,还在各合作网络平台通过知识付费的形式广为传播,其新媒体内容运营能力较强,目前盈利能力凸显,反哺了传统期刊因发行量、广告收入下滑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优质内容的开发提供资金层面的支持,使平台进入良性循环轨道。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利润150万元,利润主要来源于纸质期刊的发行和广告收入。预计2021年实现超1000万元的销售收入,利润200万元,形成规模效应的新媒体内容售卖利润占比扩大,形成60万元以上的规模。凤凰传媒出版集团通过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有效弥补了“缺血”“贫血”的问题。

2.3“刊企”联动,“内引外联”孵化科研成果

以《电力安全技术》杂志为例,2003年,《电力安全技术》杂志完成转企改制后,逐步发展成为在经营拓展、业绩考核、激励分配等方面完全市场化的科研型企业。转企改制后编辑部同样面对传统期刊所面临的“发行+广告运作模式将越来越被边缘化”挑战。《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积极剖析自身的人才聚集优势、主管主办单位的强大支撑的优势,在把握能源的大发展和能源科技进步为期刊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实现了编辑部的突破性发展: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内引外联”的资源整合优势,突破传统的单一传播功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平台优势,成功引入资本注入,实现全流程服务。2014年《安全生产法》第2次修订,企业主体责任提升。《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围绕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管理,进行了全流程策划。吸引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提前介入创新环节,共担投入风险,共享成果收益。前期标准评审、教材编写、出版费用企业出资180万元,成功申报2项行标、销售教材2.3万本、音像制品6000份,组织培训20余场;后续研发试验仪器装备5台套、实验室建设规划模板2套,通过收益共享获利700万元,实现了共赢。科技期刊“内引外联”的资源整合优势,可以如影随形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各环节,从而实现了价值创造。《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为资本“筑巢”,与资本共荣。《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围绕“安全”主责主业,聚焦能力建设和平台打造。经过努力,检测与试验、火灾安全、反恐安保等3个专业被苏州热工院列入核心能力提升计划,陆续获批苏州市电力安全技术服务平台、集团工业安全与消防技术支持中心、反恐安保技术支持中心;《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相继与中科院组建核电厂水域安保联合实验室、与中科大组建核电厂火灾安全联合实验室。平台提升了安全专业知名度,合作单位慕名而来,实现了“筑巢引凤”。同时,《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发挥编委、审稿专家对学科发展方向、趋势具有很强的预判性、引领性作用,围绕“安全”做文章,邀请编委、审稿专家学科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技术、标准需求进行座谈、研讨,梳理出下一年度行业、集团、地方课题申报指南、标准申报清单等,并组织编辑专人负责跟踪调研、撰写申报书,及时请专家介入指导,完善材料。从2014—2021年编辑部负责承担和研发的课题9项,经费总额近3800万元;从2013—2020年编辑部负责牵头承担DL行标、GB国标、NB行标标准编制10项。《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通过课题申报、研究,更深入了解学科发展趋势,贡献了第一手好稿件,凝聚了本专业专家人才队伍,培养了一专多能专家型编辑队伍,更创新性打通了科技期刊“传播”功能关联环节,盘活了专家资源,创造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形成了良好的闭环运作模式。与此同时,编辑部在支持中心、联合实验室平台基础上,实现了相关专业团队的制度化常态化交流合作,实现了课题申报、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的有序良性循环。《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通过专家把脉学科发展方向,实现了创新引领、标准引领,吸引企业提前介入创新环节,共担研发投入风险,共享成果转化收益。

2.4试点期刊商业化运作

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同其他出版物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以产品的形态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或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来获取回报,以市场化动作方式参与运营和管理,由市场价值规律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在中国,大部分科技期刊依赖主管部门、主办部门的实力办刊,不敢越雷池一步。事实上,目前部分科技期刊已经具备了商业化动作的条件,可以在遵循商品生产一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商业化运作,将期刊打造成高质量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以取得更大的收益。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发展实践已经证明,科技期刊走商业化运作的可行性。

3在共赢格局中实现出版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科技期刊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数字化转型时期。国家关于科技期刊政策层面的指导,大大推动了科技期刊的加速发展。前些年,《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社会资本注入期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鼓励和引导。近两年,关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启动了一系列行动计划。2019年7月,“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做出部署。同年9月,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等系列计划。随即,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在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动下,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期刊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科技期刊应顺应时势,大力延伸科技期刊产业链。第一,将扩大资本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资本循环。当前科技期刊的发展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构建科技期刊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出版体系必要且紧要。当前,资本在促进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是构建科技期刊全产业链高效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企业资产端,市场会精准匹配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助力科技期刊产业链做大做强。在资本市场注入下,树立科技期刊行业标杆,吸引更多资金注入科技期刊,支持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第二,推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打造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新动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科技期刊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科技期刊凭借其资源优势,可为企业提供权威的内容,促使企业持续、稳定获取信息资源。反过来,企业为期刊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助力期刊市场化进程。随着科技期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支撑科技期刊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支持科技期刊跨界融合发展,依托数字技术的优势和企业资本的注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渐打造期刊+技术、期刊+资本、期刊+组织等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科技期刊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产业范文篇6

期刊是印刷媒体的重要代表,期刊业是传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期刊正处在历史性的变革时期:传统的运行模式行将打破,全新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结构大调整、资源大整合、市场大重组即将开始。转型的阵痛昭示着期刊产业经营的开始,而对投资者则意味着无限的投资机会。

一、发展中的中国期刊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我们知道,中国期刊同其他媒介一样,过去和现在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许可证制度确立了政府几乎是其惟一的投资主体和营运主体的地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包括期刊在内的中国传媒业如何有效地与市场结合,并通过产业经营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迹象表明,期刊有望成为传媒业内率先得到突破的媒介。宏观面上的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理解商机,抓住商机。期刊业的商机到底在哪里?其实从期刊营运环节与要素组合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一)期刊发行:可供分享的盛宴

期刊发行是组织期刊流通、介于期刊制作和消费之间的特殊环节,它具有沟通期刊产销信息、调节市场供求的特殊作用。期刊发行上影响出版,下带动广告,它对期刊发展具有的促进与制约作用极为突出。期刊发行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国民不断增长的期刊消费需求为投资期刊发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正在得到极大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1年城市和农村该指标分别降至37.9%、47.7%)而发生改变,这将使居民对期刊等传媒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总体上看,中国期刊业发展与我国人口规模及其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反映在期刊消费结构、消费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等指标上,都亟待优化与增长。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期刊总印数289469万册,人均占有量仅2册多,而2000年欧洲发达国家人均期刊占有量一般在10册以上,美国为15册,日本在20册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间,期刊消费市场将快速扩容,期刊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时期,期刊发行市场的投资潜力巨大。

其次,期刊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期刊社的发展迫切需要为投资期刊发行网络提供有效的业务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一直呈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在1981至2001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从2801种增至8889种,20年增长2.17倍;即使在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也增长了46.8%。近3年来在其他媒体不断被整顿、压缩的时候,中国期刊品种却分别保持2.35%、6.57%和1.88%的增长率,总印张分别增长21.17%、3.37%和0.88%。目前,中国期刊经营主要依靠发行维系,发行数量大小成为决定期刊社兴衰成败的核心指标。对于众多中小期刊社的经营者来说,他们最关心最头疼的是如何突破时间与空间束缚,将自己的期刊分销到目标读者的问题。一些期刊社也曾尝试建立自己的独立发行网络,但结果是:既超出自身能力许可又因重复建设造成行业资源浪费。为此,业界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结构完善、组织合理、内外统一、网络健全的全国性社会化期刊发行体系。事实上,期刊发行网络虽然投资规模较大,但其投资风险较小。它如同广播电视的有线网络一样,是传媒基础产业,然而谁一旦拥有强大的网络,谁就会成为期刊追捧的对象,也就拥有期刊市场的霸主地位;谁控制发行网络,谁就掌握了期刊发展主导权。(见表1)

表1中国期刊分类情况一览表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2002》数据整理

表2部分国家期刊营业收入构成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国际期刊联盟(FIPP):WorldMagazineTrends2000/2001

(二)期刊广告:正在做大的蛋糕

期刊特性所创造的广告价值使期刊成为商家必争的广告载体。由于期刊具有文化性、专业性、可保存性和读者群的集中性,它在传递信息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为增强针对性,期刊总是要选取特定的受众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注重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从形式、内容、营销通路尽可能贴近、满足这部分受众的消费需求与偏好。在期刊品种中,综合性期刊所占比重较低,而大量的是专业性、专门性的期刊。2001年中国综合性期刊仅占5.85%,而专业性、专门性期刊为94.15%。(见表1)市场竞争加剧使商家在广告媒体选择与投放上更加理性,他们更加注重不同的媒体广告组合以形成立体的广告效果。商家正是看中期刊的上述特性,选择制作精美、读者青睐、服务完善的期刊作为其展示企业形象、传递商品信息的重要广告媒体。世界发达国家的期刊已经成为广告的重要载体,期刊广告在媒介广告营业额中所占比重一般在15%-20%,美国高达20%-30%,一些大公司、跨国公司与知名的期刊大都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广告业务关系。美国福特、通用、IBM等50家大型企业将期刊广告看做宣传品牌、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他们每年对期刊广告的投入占期刊广告营业总收入的40%左右。在期刊赢利构成中,期刊发行利润逐步让位于广告利润,广告收入从而成为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见表2)

中国期刊广告业在稳步中增长。期刊经营必须依靠发行与广告两个轮子同时运转方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收益,这种观念近年来已为业界所接受,并产生了诸如“生存靠发行、致富靠广告”的说法。但是,多年形成的期刊生存主要依赖发行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观,广告收入在期刊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甚低,在全国广告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甚小。如1998年中国期刊广告营业总额仅为8.9亿元人民币,只占全国广告市场份额的2.32%,还不到美国期刊营业额的1%。2000年中国期刊广告收入也只有1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期刊广告的特殊地位逐渐为商家认同,期刊广告收入随之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以北京市场为例,2000年期刊受众关注率较上年增长4.25%,仅次于互联网4.9%,远远高于报纸、广播、电视,在此基础上广告营收也较上年增长49%,是各种媒介广告增幅最大的。期刊分流广告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其实,中国期刊广告正处于全面提速阶段,其“钱景”值得重视。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中国期刊广告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不妨作如下假设:中国2000年GDP约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0%(美国为98729亿美元),如果中国期刊广告也能达到美国期刊广告营收的10%(美国为177亿美元),每年就有约14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即使中国期刊广告收入只做到美国的5%,每年也有70多亿元人民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20多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GDP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至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达9.4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这种势头仍在延续。经济增长的背后是产业发展与企业繁荣,企业的兴盛也将带动期刊广告的进一步繁荣,期刊广告市场已不再是理论市场,对投资者而言,这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三)期刊增值服务:潜力无限的投资空间

强大的期

刊产业离不开完善、高效的期刊增值服务业。长期以来,在政府主管主办的体制下,中国期刊实行条块分割,采、编、印、发、研各个环节内部承揽,“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各期刊特色不特,内容单调、重复、陈旧,缺乏对受众的深入研究,造成刊社对市场变幻反应迟钝。近年来,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总体要求,国家相继将报刊从政府部门垄断意识的温床中揪离出去。正在被逐步推向市场的中国期刊则必须面对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在以本量利的左右下,为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期刊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对社会化增值服务的迫切需求,他们将自己办不好、也没有能力办好的生产服务工作交由社会服务机构完成。这种外协式的社会化增值服务涉及期刊生产的各个环节。然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化的期刊增值服务提供商严重不足,仅有数家机构无论其服务内容、服务手段还是市场覆盖面、服务效率都极不令人满意,社会化服务的滞后极大地制约着中国期刊产业的发展。中国期刊增值服务业还是一片空白,投资机会多多。

二、投资中国期刊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均衡发展格局的确立为期刊产业大规模并购埋下伏笔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期刊业经营方式正在由政府主管主办、大包大揽由政府宏观调控、期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方面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受观念更新、专业分工、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期刊所拥有的竞争实力与市场地位相差甚大,期刊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市场资源向强势期刊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如《读者》、《知音》、《家庭》、《青年文摘》“四大名旦”都是期印数超过百万册的大户),“马太效应”也将更加突出。从平均期印数来看,25万册及其以上的期刊1999年为150种,2000年156种,2001年137种。尽管它们分别仅占当年全国期刊总数的1.83%、1.79%和1.54%,但其平均期印数分别占了全国期刊期印数的44.73%、46.06%和42.2%。(见表3)

表31999-2001年中国期刊业市场集中度(CRn)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资料整理

表4期刊三大发行系统对比

附图

表5国际数据集团(IDG)报刊投资构成

附图

表62000年美国畅销期刊排行表

附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挥强势期刊的带动作用,塑造精品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开始实施“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在2001年12月公布的首批进入方阵的1518种期刊中,双效重点期刊1154种,双百期刊192种,双奖期刊107种,双高期刊65种。方阵工程的正式启动宣告长期以来中国期刊均衡发展格局已被打破,国家将给予17.07%的入选期刊以大力支持,鼓励其通过组建期刊集团等方式进行扩张经营,做大做强;而未入选的、占总数的82.93%的7371种期刊,其未来经营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生存考验也才刚刚开始。照此推断,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期刊业产业集中度快速提高的时期,也是期刊大规模的并购时期。少数拥有市场、拥有品牌、拥有资本的强势期刊将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收编”、“消化”弱势期刊,真正走上扩张的道路;而大量势单力薄的期刊将被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和其他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托管、兼并或收购,成为这些传媒集团多元化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逐步淡出期刊市场。

(二)期刊生存突围为投资者进入期刊产业准备了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

财政支持的减少直至取消已将中国期刊逼到生与死的十字路口。50多年的发展虽然使中国期刊逐步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期刊体系,但是中国期刊业是在基于数量扩张的基础上实现增长的,是粗放型的增长,绝大多数期刊个体实力羸弱。据资料显示,发展型期刊不足2成,超过8成的为生存型,这些生存型期刊基础差,积累少,苦苦支撑,维持着作坊式的生产。1999年真正赢利的期刊只有100家左右,发行量在几千册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不足1000册。2000年中国期刊市场规模仅为87.46亿元,即使经营比较成功的期刊,其营业额只在2亿元左右。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尚未完成产业转型的情况下,中国期刊就必须面对市场,特别是来自境外传媒机构的竞争与挑战,其境况着实令人忧虑。无论是经营规模、资产总额、赢利水平,还是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中国期刊都无法与期刊强国相比,整体实务相当弱小。为了支持期刊业的发展,政府尽管对期刊的财政补贴每年仍维持在3亿元左右,但相对于发展所需,这种补贴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况且距彻底的财政断奶已经时日不多。

资本缺乏是中国期刊业发展面对的现实难题,“资金饥渴症”是期刊业界共同的特征。期刊社眼看手中的出版专有权即将到期,而资金又缺乏,其内心深处的苦楚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其对“政策边界”的理解在艰难中开始模糊。近年来,为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期刊自救行为——主动争取业外资本加盟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这种可以被称做“生存突围”的特别行动涉及的期刊社已不在少数。今天,我们也许还不能对“生存突围”行为作出合理的判断,但非刊社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无疑正在成为推动期刊新一轮发展的三大资本力量。管理部门欲说还休的态度不仅延长了业外资本与一些期刊结合的蜜月期,也使更多期刊与更多、更大规模的业外资本的结合有了看齐的样板。看来,“实践探路、政策规范”的资本结构整治路数将再次上演。

三、中国期刊产业重点投资机会分析

(一)期刊发行

1.现有期刊发行系统的简要分析

当前,我国期刊发行集合了三股力量:邮政发行系统、社办发行系统和民营发行系统。(见表4)其中,邮政是期刊发行的主体(主渠道)。邮政发行是建国以来我国期刊发行一直沿袭的流通模式,应当说邮发途径是适应计划经济时期期刊业发展需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期刊实施产业经营以来,邮发已经无法适应期刊发行特别是增值服务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传统体制约束严重影响了邮政开拓期刊发行市场的能力。邮政发行长期局限于以目录征订为特征的期刊订阅市场,而在期刊零售市场难有较大作为,由此造成邮发期刊数量徘徊不前,邮发渠道制约着期刊业的发展。同时,与读者便利性、随机性的期刊购买行为更是格格不入。二是作为单一发行渠道的邮政虽有自身网点优势,但其现有人才、技术结构和信息加工手段都无法提供期刊所需的增值服务。期刊社从邮政得到的是期刊发行数字,对读者情况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建立读者网络、开发读者市场。三是邮政垄断发行造成产销双方都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对于期刊社来说,邮发不仅发行费率高,而且回款慢,影响期刊资金供应,造成期刊经营资金短缺;对读者来说,因无法获得订阅折扣,致使期刊消费成本逐年增加,极大地影响期刊订阅数量,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期刊社给予读者的订阅折扣一般都在20%左右。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拓宽期刊发行通道,从而提高中国期刊流通效率已是当务之急。现在的问题是:谁来整合如此分散的力量与如此分割的市场?从实力和条件来看,新华书店、大型社办发行机构、民营投资者和境外机构都可能在此有所建树,对此人们关注着!(见表4)

2.期刊发行体系模式

中国期刊发行市场网络建设目标是打造集批发、零售、仓储、运输、、配送、结算于一体,传统门店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综合流通服务平台。发行网络建设必须坚持走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含量、大通道运行、广地域覆盖、连锁化经营、多元化资本结构的发展道路,通过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手段,切实提供期刊流通服务,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期刊业发展的流通瓶颈。

构建全国一网化的现代期刊发行网络体系可以采取一次性建设和分阶段建设两种途径。一次性建设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形成庞大的营销网络,从而产生对行业的巨大吸引力,其对行业发展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将得到充分表达,其对行业的信息导航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投资规模大增加筹资的难度,网络分布宽可能增大管理难度,人员素质与系统要求可能产生的不匹配,等等。

分期性途径即在确定基本规划的基础上,以可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分步骤、分区域建设。如它可以是通过战略联盟联结各地松散的期刊发行网络,使之逐步形成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以股权置换、产权交易为手段组建股份制期刊营销集团,以资本手段打造期刊快速流通通道。其优势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大网络形成的滞后无法有效扩大期刊发行量,从而降低自身对期刊社的吸引力;二是小规模发行网络不能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无法排斥其他竞争者进入,从而增大投资的风险。

(二)期刊广告

1.期刊广告经营的政策背景

期刊出版领域是政府管制非常严格的部分,没有获得期刊出版权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进行期刊出版活动,否则被视为违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媒介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的政策。根据规定,报刊新闻业务部门融资活动仅限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而经营业务如报刊印刷、发行、广告等部门经批准可以吸纳业外资本组建股份制企业,这为业外资本(包括外资)进入传媒广告业开辟了“安全”通道,期刊无疑也从中受益。其实,在该政策出台之前,已有业外资本进入期刊广告经营板块,最为成功的当数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期刊业的国际数据集团(IDG),它已介入15种期刊(报纸)广告经营并取得不俗业绩,其成功运作值得关注与借鉴。(表5)

2.期刊投资品种的选择

费斯克在其金融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分析中关于电视节目—电视观众—电视广告的互动关系的描述同样存在于期刊经营之中,期刊形成了内容—影响力(读者)—广告的有机体。尽管业外资本尚不享有期刊的内容编审权,但通过提高内容质量扩大发行量从而带动广告却是绕不过的弯,一本内容丰富、制作一流的期刊总是能够得到更多商家拥戴的。因此,投资者对所投资的期刊品种选择和内容经营尤为重要。

在就中国畅销期刊作出评介之前,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畅销期刊类别。根据美国权威的SRDS分类法,美国期刊分为消费性期刊(供非专业、非学术人士阅读)和商业性期刊(专业型、专门性期刊)。表6中排在前5位的为最为畅销型的美国期刊。

中国哪些期刊最为畅销?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能单纯从发行量的大小判断。与美国杂志完全依靠市场发行不同,中国一些发行量大的期刊是党政机关刊物,其发行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与市场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企业广告投放量和读者购买情况来对市场畅销型期和作出综合判断。从表7中我们发现,中国读者最青睐的期刊与美国读者的期刊消费偏好具有相似性。这些期刊无疑值得投资者关注。

(三)增值服务领域

由于增值服务不涉及期刊采编宣传业务,在政府面上基本上不存在太多壁垒,为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的领域。期刊增值服务投资领域主要有:

1.资讯提供

期刊吸引读者的是内容,期刊资讯提供商通过调动社会化的智力资源,培育信息源(如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团队),组织选题策划,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稿件。

表72002年1-6月中国期刊广告营收20强

附图

资料来源: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数据

2.管理顾问

针对期刊社管理薄弱的实际情况,投资者通过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期刊管理团队,针对不同期刊的要求开展专项管理会诊断,提供管理辅导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配合期刊社开拓营运思路、创建制度规范、提供实战指导、推荐职业管理者、策划师、出品人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3.投资融资

针对中国传媒产业投资主体单一、资本缺乏、效率低下的实际情况,投资者在扩大期刊资本来源、促进资本多元化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为期刊发展提供投资、融资信息与服务,扩大资金来源,解决期刊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将成立机构,选取部分期刊进行战略性投资,甚至对部分期刊进行托管,促进中国期刊业购并与重组。

此外,在经营策划、市场调查、教育培训、外贸、会议展览等领域投资者亦大有作为。

四、投资中国期刊业的基本策略

(一)突破策略

在当前政策背景下,投资期刊业在政策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大。因此,应当采取突破策略,即从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最小的领域着手。在介入期刊类别上,不妨选取时尚类、经济类、生活类、行业类和影视类等作为突破口,根据政策变化逐步涉足新闻时政类期刊;在经营环节上,宜从分销服务、增值服务作为切入点,逐步向版权提供、项目合作发展。当前,业外资本(含境外传媒集团)进入期刊业大多通过授权进行版权提供、栏目合作和租用版面等方式,以期逐步过渡到实质性的资本合作,应当说此种手法是稳慎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大投入策略

同其他媒介一样,小舢板式的期刊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期刊经营正在进入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无产出时代。这些大投资主要用于市场导入,如招募专才、培育品牌、建设营销通路、培养读者与作者等。一本具有高知名度的期刊就如同一台印钞机,它带给投资者的回报是丰厚和稳定的。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刊、大社,但它正说明通过大投资在“百刊混战”中造就名刊的时代已经到来。

期刊产业范文篇7

一、生长中的中国期刊财产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我们知道,中国期刊同其他前言一样,已往和如今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允许证制度建立了政府险些是其惟一的投资主体和营运主体的职位地方。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包罗期刊在内的中国传媒业怎样有用地与市场团结,并议决财产谋划途径实现凌驾式生长的题目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迹象评释,期刊有望成为传媒业内率先得到突破的前言。宏观面上的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明确商机,捉住商机。期刊业的商机到底在那里?着实从期刊营运要害与要素组合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一)期刊刊行:可供分享的盛宴

期刊刊行是构造期刊流通、介于期刊制作和斲丧之间的特别要害,它具有相同期刊产销信息、调治市场供求的特别作用。期刊刊行上影响出书,下发动告白,它对期刊生长具有的促进与制约作用极为突出。期刊刊行业投资价钱主要表如今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黎民不停增长的期刊斲丧需求为投资期刊刊行提供了辽阔的市场。作为天下生齿最多的国家,中国黎民的生存水平随着国家综合经济气力不停增强正在得到极大的革新,住民斲丧结构随着恩格尔系数逐年降落(2001年都市和屯子该指标分别降至37.9%、47.7%)而孕育发生转变,这将使住民对期刊等传媒产物的斲丧需求快速增长。从总体上看,中国期刊业生长与我国生齿范围及其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反应在期刊斲丧结构、斲丧总量和人均占据量等指标上,都亟待优化与增长。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期刊总印数289469万册,人均占据量仅2册多,而2000年欧洲发达国家人均期刊占据量一样平常在10册以上,美国为15册,日本在20册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间,期刊斲丧市场将快速扩容,期刊业将迎来更大的生永劫期,期刊刊行市场的投资潜力巨大。

其次,期刊范围的不停增长和期刊社的生长迫切须要为投资期刊刊行网络提供有用的业务支持。革新开放以来,我国期刊不停呈快速生长的势头。据统计,在1981至2001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从2801种增至8889种,20年增长2.17倍;纵然在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也增长了46.8%。近3年来在其他媒体不停被整理、压缩的时间,中国期刊品种却分别连结2.35%、6.57%和1.88%的增长率,总印张分别增长21.17%、3.37%和0.88%。现在,中国期刊谋划主要寄托刊行维系,刊行数目巨细成为决定期刊社兴衰成败的焦点指标。搪塞浩繁中小期刊社的谋划者来说,他们最体贴最头疼的是怎样突破时间与空间束缚,将自己的期刊分销到目的读者的题目。一些期刊社也曾实验创建自己的独立刊行网络,但效果是:既凌驾自身本事允许又因重复配置造成行业资源浪费。为此,业界迫切盼望创建一个结构完满、构造公正、内外统一、网络健全的天下性社会化期刊刊行体系。真相上,期刊刊行网络虽然投资范围较大,但其投资危害较小。它宛如广播电视的有线网络一样,是传媒基础财产,然而谁一旦拥有壮大的网络,谁就会成为期刊追捧的工具,也就拥有期刊市场的霸主职位地方;谁控制刊行网络,谁就掌握了期刊生长主导权。

(二)期刊告白:正在做大的蛋糕

期刊特性所创造的告白价钱使期刊成为商家必争的告白载体。由于期刊具有文化性、专业性、可生存性和读者群的会集性,它在转达信息等方面具有其他前言无法替换的奇特作用。为增强针对性,期刊总是要选取特定的受众群作为自己的目的市场,并看重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从情势、内容、营销通路尽大概贴近、餍足这部门受众的斲丧需求与偏好。在期刊品种中,综合性期刊所占比重较低,而大量的是专业性、专门性的期刊。2001年中国综合性期刊仅占5.85%,而专业性、专门性期刊为94.15%。市场竞争加剧使商家在告白媒体选择与投放上越发理性,他们越发看重差异的媒体告白组合以形建立体的告白效果。商家正是看中期刊的上述特性,选择制作精致、读者青睐、服务完满的期刊作为其展示企业形象、转达商品信息的紧张告白媒体。天下发达国家的期刊已经成为告白的紧张载体,期刊告白在前言告白业务额中所占比重一样平常在15%-20%,美国高达20%-30%,一些至公司、跨国公司与着名的期刊多数创建恒久的稳固的告白业务关连。美国福特、通用、IBM等50家大型企业将期刊告白看做宣传品牌、争取客户的紧张手段,他们每年对期刊告白的投入占期刊告白业务总收入的40%左右。在期刊赢利组成中,期刊刊行利润渐渐让位于告白利润,告白收入从而成为期刊生长的经济支柱。

中国期刊告白业在稳步中增长。期刊谋划必须寄托刊行与告白两个轮子同时运转方能孕育发生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收益,这种观念连年来已为业界所继承,并孕育发生了诸如“生存靠刊行、致富靠告白”的说法。但是,多年形成的期刊生存主要依赖刊行的场所局面并未得到有用变更,告白收入在期刊业务总收入中的比重甚低,在天下告白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甚小。如1998年中国期刊告白业务总额仅为8.9亿元人民币,只占天下告白市场份额的2.32%,还不到美国期刊业务额的1%。2000年中国期刊告白收入也只有11.3亿元。值得细致的是,连年来中国期刊告白的特别职位地方渐渐为商家认同,期刊告白收入随之出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4年连结20%以上的增幅。以北京市场为例,2000年期刊受众关注率较上年增长4.25%,仅次于互联网4.9%,远远高于报纸、广播、电视,在此基础上告白营收也较上年增长49%,是种种前言告白增幅最大的。期刊分流告白的本事进一步增强。

着实,中国期刊告白正处于全面提速阶段,其“钱景”值得珍视。搪塞投资者而言,他们最为体贴的是中国期刊告白市场范围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没关系作如下假设:中国2000年GDP约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0%(美国为98729亿美元),要是中国期刊告白也能到达美国期刊告白营收的10%(美国为177亿美元),每年就有约140亿元人民币的范围;纵然中国期刊告白收入只做到美国的5%,每年也有70多亿元人民币。须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20多年来连结着高速增长态势,GDP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至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钱盘算,年均增长率达9.44%,凌驾天下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这种势头仍在连续。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财孕育发生长与企业繁荣,企业的郁勃也将发动期刊告白的进一步繁荣,期刊告白市场已不再是理论市场,对投资者而言,这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蛊惑!

(三)期刊增值服务:潜力无穷的投资空间

壮大的期刊财产离不开完满、高效的期刊增值服务业。恒久以来,在政府主管主理的体制下,中国期刊实验条块支解,采、编、印、发、研各个要害内部承揽,“大而全、小而全”征象广泛存在。其效果是各期刊特色不特,内容单调、重复、迂腐,缺乏对受众的深入研究,造成刊社对市场幻化应声迟钝。连年来,凭据政企脱离、政事脱离的总体要求,国家相继将报刊从政府部门使用意识的温床中揪离出去。正在被渐渐推向市场的中国期刊则必须面临转变传统生产谋划要领的选择。在以本量利的左右下,为赢得市场竞争的上风,期刊不约而合地孕育发生了对社会化增值服务的迫切需求,他们将自己办欠好、也没有本事办妥的生产服务事情交由社会服务机构完成。这种外协式的社会化增值服务涉及期刊生产的各个要害。然而,现真相况是专业化的期刊增值服务提供商紧张不够,仅有数家机构无论其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照旧市场笼罩面、服务屈从都极不令人得意,社会化服务的滞后极大地制约着中国期刊财产的生长。中国期刊增值服务业照旧一片空缺,投资时机多多。

二、投资中国期刊财产的可行性阐发

(一)不平衡生长款式简屹立为期刊财产大范围并购埋下伏笔

陪同市场经济体制简屹立,中国期刊业谋划要领正在由政府主管主理、大包大揽由政府宏观调控、期刊面向市场自主谋划的方面变化。在变化历程中,由于受观念更新、专业分工、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差异期刊所拥有的竞争气力与市园职位地方相差甚大,期刊剖析征象进一步加剧,市场资源向强势期刊会集的趋向更为显着(如《读者》、《知音》、《家庭》、《青年文摘》“四台甫旦”都是期印数凌驾百万册的大户),“马太效应”也将越发突出。从匀称期印数来看,25万册及其以上的期刊1999年为150种,2000年156种,2001年137种。只管它们分别仅占当年天下期刊总数的1.83%、1.79%和1.54%,但其匀称期印数分别占了天下期刊期印数的44.73%、46.06%和42.2%。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挥强势期刊的发行动用,塑造杰作期刊,国家新闻出书总署已经开始实验“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在2001年12月发表的首批进入方阵的1518种期刊中,双效重点期刊1154种,双百期刊192种,双奖期刊107种,双高期刊65种。方阵工程的正式启动宣告恒久以来中国期刊平衡生长款式已被突破,国家将给予17.07%的入选期刊以大肆支持,勉励其议决组建期刊团体等要领举行扩张谋划,做大做强;而未入选的、占总数的82.93%的7371种期刊,其未来谋划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生存磨练也才刚刚开始。照此推测,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期刊业财产会集度快速前进的时期,也是期刊大范围的并购时期。少数拥有市场、拥有品牌、拥有资本的强势期刊将实验团体化生长战略,议决吞并、收购等多种情势“收编”、“消化”弱势期刊,真正走上扩张的蹊径;而大量势单力薄的期刊将被出书团体、报业团体、广电团体、刊行团体、影戏团体和其他综合性传媒财产团体托管、吞并或收购,成为这些传媒团体多元化谋划的一个组成部门,或渐渐淡出期刊市场。

(二)期刊生存突围为投资者进入期刊财产准备了可供选择的相助同伴

财政支持的淘汰直至取消已将中国期刊逼到生与死的十字路口。50多年的生长虽然使中国期刊渐渐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期刊体系,但是中国期刊业是在基于数目扩张的基础上实现增长的,是粗放型的增长,绝大多数期刊个体气力羸弱。据资料体现,生长型期刊不够2成,凌驾8成的为生存型,这些生存型期刊基础差,积累少,苦苦支持,维持着作坊式的生产。1999年真正赢利的期刊只有100家左右,刊行量在几千册的不在少数,有的乃至不够1000册。2000年中国期刊市场范围仅为87.46亿元,纵然谋划比力乐成的期刊,其业务额只在2亿元左右。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尚未完成财产转型的情况下,中国期刊就必须面临市场,特别是来自境外传媒机构的竞争与寻衅,其境况着实令人担心。无论是谋划范围、资产总额、赢利水平,照旧人才队伍、技能装备,中国期刊都无法与期刊强国相比,团体实务相当弱小。为了支持期刊业的生长,政府只管对期刊的财政补贴每年仍维持在3亿元左右,但相搪塞生长所需,这种补贴的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况且距彻底的财政断奶已经时日未几。

资本缺乏是中国期刊业生长面临的现实困难,“资金饥渴症”是期刊业界配合的特性。期刊社眼看手中的出书专有权即将到期,而资金又缺乏,其心田深处的凄凉是局外人难以明确的,其对“政策界限”的明确在困难中开始含糊。连年来,为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期刊自救举动——自动夺取业外资本加盟已经成为业界果然的秘密,这种可以被称做“生存突围”的特别举措涉及的期刊社已不在少数。克日,我们大概还不能对“生存突围”举行动出公正的坚定,但非刊社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无疑正在成为推动期刊新一轮生长的三大资本气力。管理部门欲说还休的态度不光延伸了业外资本与一些期刊团结的蜜月期,也使更多期刊与更多、更大范围的业外资本的团结有了看齐的样板。看来,“实践探路、政策范例”的资本结构整治路数将再次上演。

三、中国期刊财产重点投资时机阐发

(一)期刊刊行

1.现有期刊刊行体系的扼要阐发

当前,我国期刊刊行聚集了三股气力:邮政刊行体系、社办刊行体系和民营刊行体系。其中,邮政是期刊刊行的主体(主渠道)。邮政刊行是建国以来我国期刊刊行不停相沿的流通模式,应当说邮发途径是顺应筹划经济时期期刊业生长须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简屹立特别是期刊实验财产谋划以来,邮发已经无法顺应期刊刊行特别是增值服务的须要。具体表如今:一是传统体制束缚紧张影响了邮政开发期刊刊行市场的本事。邮政刊行恒久范围于以目录征订为特性的期刊订阅市场,而在期刊零售市场难有较大作为,由此造成邮发期刊数目倘佯不前,邮发渠道制约着期刊业的生长。同时,与读者方便性、随机性的期刊购置举动更是扞格难入。二是作为单一刊行渠道的邮政虽有自身网点上风,但其现有人才、技能结谈判信息加工手段都无法提供期刊所需的增值服务。期刊社从邮政得到的是期刊刊行数字,对读者情况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创建读者网络、开发读者市场。三是邮政使用刊行造成产销双方都须要支付较高的资本。搪塞期刊社来说,邮发不光刊行费率高,而且回款慢,影响期刊资金提供,造成期刊谋划资金短缺;对读者来说,因无法得到订阅折扣,致使期刊斲丧资本逐年增长,极大地影响期刊订阅数目,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期刊社给予读者的订阅折扣一样平常都在20%左右。由此不丢脸出,议决市场竞争手段,团结各方气力配合拓宽期刊刊行通道,从而前进中国期刊流通屈从已是当务之急。如今的题目是:谁来整合云云疏散的气力与云云支解的市场?从气力和条件来看,新华书店、大型社办刊行机构、民营投资者和境外机构都大概在此有所建立,对此人们关注着!

2.期刊刊行体系模式

中国期刊刊行市场网络配置目的是打造集批发、零售、仓储、运输、署理、配送、结算于一体,传统门店交易与网上交易相团结的综合流通服务平台。刊行网络配置必须坚持走高出发点计划、高技能含量、大通道运行、广地域笼罩、连锁化谋划、多元化资本结构的生长蹊径,议决范围化、团体化、集约化谋划手段,确切提供期刊流通服务,从基础上突破制约期刊业生长的流通瓶颈。

构建天下一网化的今世期刊刊行网络体系可以接纳一次性配置和分阶段配置两种途径。一次性配置的上风在于能够迅速形成巨大的营销网络,从而孕育发生对行业的巨大吸引力,其对行业生长的发动力与影响力将得到充实表达,其对行业的信息导航作用也将得到充实发挥;其大概出现的题目是:投资范围大增长筹资的难度,网络散布宽大概增大管理难度,职员素质与体系要求大概孕育发生的不立室,等等。

分期性途径即在确定基本计划的基础上,以大概的资金、人才、技能等条件分步骤、分地域配置。如它可以是议决战略同盟联结各地松散的期刊刊行网络,使之渐渐形成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以股权置换、产权交易为手段组建股份制期刊营销团体,以资本手段打造期刊快速流流通道。其上风是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大网络形成的滞后无法有用扩大期刊刊行量,从而低落自身对期刊社的吸引力;二是小范围刊行网络不能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无法倾轧其他竞争者进入,从而增大投资的危害。

(二)期刊告白

1.期刊告白谋划的政策配景

期注销书领域是政府管制非常严酷的部门,没有得到期注销书权的任何单元或小我私家不能举行期注销书活动,否则被视为违法。连年来,国家出台了前言编辑业务和谋划业务两脱离的政策。凭据划定,报刊新闻业务部门融资活动仅限于新闻出书广播影视部门;而谋划业务如报刊印刷、刊行、告白等部门经答应可以吸纳业外资本组建股份制企业,这为业外资本(包罗外资)进入传媒告白业开发了“清静”通道,期刊无疑也从中受益。着实,在该政策出台之前,已有业外资本进入期刊告白谋划板块,最为乐成确当数上个世纪80年月进入中国期刊业的国际数据团体(IDG),它已参与15种期刊(报纸)告白谋划并取得不俗业绩,其乐成运作值得关注与警惕。

2.期刊投资品种的选择

费斯克在其金融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阐发中关于电视节目—电视观众—电视告白的互动关连的形貌同样存在于期刊谋划之中,期刊形成了内容—影响力(读者)—告白的有机体。只管业外资本尚不享有期刊的内容编审权,但议决前进内容质量扩大刊行量从而发动告白却是绕不外的弯,一本内容富厚、制作一流的期刊总是能够得到更多商家拥戴的。因此,投资者对所投资的期刊品种选择和内容谋划尤为紧张。

在就中国畅销期刊作出评介之前,我们没关系看看美国的畅销期刊种别。凭据美国权威的SRDS分类法,美国期刊分为斲丧性期刊(供非专业、非学术人士阅读)和商业性期刊(专业型、专门性期刊)。表6中排在前5位的为最为畅销型的美国期刊。

中国哪些期刊最为畅销?要回复这个题目可不能单纯从刊行量的巨细坚定。与美国杂志完全寄托市场刊行差异,中国一些刊行量大的期刊是党政构造刊物,其刊行议决行政手段举行,与市场没有很直接的关连。因此,我们只有议决企业告白投放量和读者购置情况来对市场畅销型期和作出综合坚定。从中我们发明,中国读者最青睐的期刊与美国读者的期刊斲丧偏好具有相似性。这些期刊无疑值得投资者关注。

(三)增值服务领域

由于增值服务不涉及期刊采编宣传业务,在政府面上基本上不存在太多壁垒,为政府勉励、支持生长的领域。期刊增值服务投资领域主要有:

1.资讯提供

期刊吸引读者的是内容,期刊资讯提供商议决变更社会化的智力资源,作育信息源(如发明作者、作育作者团队),构造选题筹谋,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稿件。

2.管理照料

针对期刊社管理单薄的现真相况,投资者议决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期刊管理团队,针对差异期刊的要求开展专项管剖析诊断,提供管理向导和管理方案。特别是在配合期刊社开发营运思绪、创建制度范例、提供实战引导、推荐职业管理者、筹谋师、出品人等方面发挥配置性作用。公务员之家

3.投资融资

针对中国传媒财产投资主体单一、资本缺乏、屈从低下的现真相况,投资者在扩大期刊资本源头、促进资本多元化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为期刊生长提供投资、融资信息与服务,扩大资金源头,管理期刊生长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将建立机构,选取部门期刊举行战略性投资,乃至对部门期刊举行托管,促进中国期刊业购并与重组。

另外,在谋划筹谋、市场视察、教诲培训、外贸署理、集会展览等领域投资者亦大有作为。

四、投资中国期刊业的基本战略

(一)突破战略

在当前政策配景下,投资期刊业在政策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政策危害较大。因此,应当接纳突破战略,即从与政治、意识形态关连最小的领域动手。在参与期刊种别上,没关系选取时尚类、经济类、生存类、行业类和影视类等作为突破口,凭据政策厘革渐渐涉足新闻时政类期刊;在谋划要害上,宜从分销服务、增值服务作为切入点,渐渐向版权提供、项目相助生长。当前,业外资本(含境外传媒团体)进入期刊业大多议决授权举行版权提供、栏目相助和租用版面等要领,以期渐渐过渡到实质性的资真相助,应当说此种伎俩是稳慎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大投入战略

同其他前言一样,小舢板式的期刊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期刊谋划正在进入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无产出时期。这些大投资主要用于市场导入,如招募专才、作育品牌、配置营销通路、作育读者与作者等。一本具有高着名度的期刊就宛如一台印钞机,它带给投资者的回报是丰盛和稳固的。遗憾的是,中国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刊、大社,但它正说明议决大投资在“百刊混战”中作育名刊的时期已经到来。

期刊产业范文篇8

一、发展中的中国期刊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我们知道,中国期刊同其他媒介一样,过去和现在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许可证制度确立了政府几乎是其惟一的投资主体和营运主体的地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包括期刊在内的中国传媒业如何有效地与市场结合,并通过产业经营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迹象表明,期刊有望成为传媒业内率先得到突破的媒介。宏观面上的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理解商机,抓住商机。期刊业的商机到底在哪里?其实从期刊营运环节与要素组合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一)期刊发行:可供分享的盛宴

期刊发行是组织期刊流通、介于期刊制作和消费之间的特殊环节,它具有沟通期刊产销信息、调节市场供求的特殊作用。期刊发行上影响出版,下带动广告,它对期刊发展具有的促进与制约作用极为突出。期刊发行业投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国民不断增长的期刊消费需求为投资期刊发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正在得到极大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1年城市和农村该指标分别降至37.9%、47.7%)而发生改变,这将使居民对期刊等传媒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总体上看,中国期刊业发展与我国人口规模及其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反映在期刊消费结构、消费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等指标上,都亟待优化与增长。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期刊总印数289469万册,人均占有量仅2册多,而2000年欧洲发达国家人均期刊占有量一般在10册以上,美国为15册,日本在20册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间,期刊消费市场将快速扩容,期刊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时期,期刊发行市场的投资潜力巨大。

其次,期刊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期刊社的发展迫切需要为投资期刊发行网络提供有效的业务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一直呈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在1981至2001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从2801种增至8889种,20年增长2.17倍;即使在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期刊品种也增长了46.8%。近3年来在其他媒体不断被整顿、压缩的时候,中国期刊品种却分别保持2.35%、6.57%和1.88%的增长率,总印张分别增长21.17%、3.37%和0.88%。目前,中国期刊经营主要依靠发行维系,发行数量大小成为决定期刊社兴衰成败的核心指标。对于众多中小期刊社的经营者来说,他们最关心最头疼的是如何突破时间与空间束缚,将自己的期刊分销到目标读者的问题。一些期刊社也曾尝试建立自己的独立发行网络,但结果是:既超出自身能力许可又因重复建设造成行业资源浪费。为此,业界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结构完善、组织合理、内外统一、网络健全的全国性社会化期刊发行体系。事实上,期刊发行网络虽然投资规模较大,但其投资风险较小。它如同广播电视的有线网络一样,是传媒基础产业,然而谁一旦拥有强大的网络,谁就会成为期刊追捧的对象,也就拥有期刊市场的霸主地位;谁控制发行网络,谁就掌握了期刊发展主导权。(见表1)

表1中国期刊分类情况一览表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2002》数据整理

表2部分国家期刊营业收入构成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国际期刊联盟(FIPP):WorldMagazineTrends2000/2001

(二)期刊广告:正在做大的蛋糕

期刊特性所创造的广告价值使期刊成为商家必争的广告载体。由于期刊具有文化性、专业性、可保存性和读者群的集中性,它在传递信息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为增强针对性,期刊总是要选取特定的受众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注重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从形式、内容、营销通路尽可能贴近、满足这部分受众的消费需求与偏好。在期刊品种中,综合性期刊所占比重较低,而大量的是专业性、专门性的期刊。2001年中国综合性期刊仅占5.85%,而专业性、专门性期刊为94.15%。(见表1)市场竞争加剧使商家在广告媒体选择与投放上更加理性,他们更加注重不同的媒体广告组合以形成立体的广告效果。商家正是看中期刊的上述特性,选择制作精美、读者青睐、服务完善的期刊作为其展示企业形象、传递商品信息的重要广告媒体。世界发达国家的期刊已经成为广告的重要载体,期刊广告在媒介广告营业额中所占比重一般在15%-20%,美国高达20%-30%,一些大公司、跨国公司与知名的期刊大都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广告业务关系。美国福特、通用、IBM等50家大型企业将期刊广告看做宣传品牌、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他们每年对期刊广告的投入占期刊广告营业总收入的40%左右。在期刊赢利构成中,期刊发行利润逐步让位于广告利润,广告收入从而成为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见表2)

中国期刊广告业在稳步中增长。期刊经营必须依靠发行与广告两个轮子同时运转方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收益,这种观念近年来已为业界所接受,并产生了诸如“生存靠发行、致富靠广告”的说法。但是,多年形成的期刊生存主要依赖发行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观,广告收入在期刊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甚低,在全国广告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甚小。如1998年中国期刊广告营业总额仅为8.9亿元人民币,只占全国广告市场份额的2.32%,还不到美国期刊营业额的1%。2000年中国期刊广告收入也只有1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期刊广告的特殊地位逐渐为商家认同,期刊广告收入随之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以北京市场为例,2000年期刊受众关注率较上年增长4.25%,仅次于互联网4.9%,远远高于报纸、广播、电视,在此基础上广告营收也较上年增长49%,是各种媒介广告增幅最大的。期刊分流广告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其实,中国期刊广告正处于全面提速阶段,其“钱景”值得重视。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中国期刊广告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不妨作如下假设:中国2000年GDP约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0%(美国为98729亿美元),如果中国期刊广告也能达到美国期刊广告营收的10%(美国为177亿美元),每年就有约14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即使中国期刊广告收入只做到美国的5%,每年也有70多亿元人民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20多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GDP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至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达9.4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这种势头仍在延续。经济增长的背后是产业发展与企业繁荣,企业的兴盛也将带动期刊广告的进一步繁荣,期刊广告市场已不再是理论市场,对投资者而言,这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三)期刊增值服务:潜力无限的投资空间

强大的期

刊产业离不开完善、高效的期刊增值服务业。长期以来,在政府主管主办的体制下,中国期刊实行条块分割,采、编、印、发、研各个环节内部承揽,“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各期刊特色不特,内容单调、重复、陈旧,缺乏对受众的深入研究,造成刊社对市场变幻反应迟钝。近年来,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总体要求,国家相继将报刊从政府部门垄断意识的温床中揪离出去。正在被逐步推向市场的中国期刊则必须面对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在以本量利的左右下,为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期刊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对社会化增值服务的迫切需求,他们将自己办不好、也没有能力办好的生产服务工作交由社会服务机构完成。这种外协式的社会化增值服务涉及期刊生产的各个环节。然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化的期刊增值服务提供商严重不足,仅有数家机构无论其服务内容、服务手段还是市场覆盖面、服务效率都极不令人满意,社会化服务的滞后极大地制约着中国期刊产业的发展。中国期刊增值服务业还是一片空白,投资机会多多。

二、投资中国期刊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均衡发展格局的确立为期刊产业大规模并购埋下伏笔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期刊业经营方式正在由政府主管主办、大包大揽由政府宏观调控、期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方面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受观念更新、专业分工、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期刊所拥有的竞争实力与市场地位相差甚大,期刊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市场资源向强势期刊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如《读者》、《知音》、《家庭》、《青年文摘》“四大名旦”都是期印数超过百万册的大户),“马太效应”也将更加突出。从平均期印数来看,25万册及其以上的期刊1999年为150种,2000年156种,2001年137种。尽管它们分别仅占当年全国期刊总数的1.83%、1.79%和1.54%,但其平均期印数分别占了全国期刊期印数的44.73%、46.06%和42.2%。(见表3)

表31999-2001年中国期刊业市场集中度(CRn)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资料整理

表4期刊三大发行系统对比

附图

表5国际数据集团(IDG)报刊投资构成

附图

表62000年美国畅销期刊排行表

附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挥强势期刊的带动作用,塑造精品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开始实施“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在2001年12月公布的首批进入方阵的1518种期刊中,双效重点期刊1154种,双百期刊192种,双奖期刊107种,双高期刊65种。方阵工程的正式启动宣告长期以来中国期刊均衡发展格局已被打破,国家将给予17.07%的入选期刊以大力支持,鼓励其通过组建期刊集团等方式进行扩张经营,做大做强;而未入选的、占总数的82.93%的7371种期刊,其未来经营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生存考验也才刚刚开始。照此推断,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期刊业产业集中度快速提高的时期,也是期刊大规模的并购时期。少数拥有市场、拥有品牌、拥有资本的强势期刊将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收编”、“消化”弱势期刊,真正走上扩张的道路;而大量势单力薄的期刊将被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和其他综合性传媒产业集团托管、兼并或收购,成为这些传媒集团多元化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逐步淡出期刊市场。

(二)期刊生存突围为投资者进入期刊产业准备了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

财政支持的减少直至取消已将中国期刊逼到生与死的十字路口。50多年的发展虽然使中国期刊逐步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期刊体系,但是中国期刊业是在基于数量扩张的基础上实现增长的,是粗放型的增长,绝大多数期刊个体实力羸弱。据资料显示,发展型期刊不足2成,超过8成的为生存型,这些生存型期刊基础差,积累少,苦苦支撑,维持着作坊式的生产。1999年真正赢利的期刊只有100家左右,发行量在几千册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不足1000册。2000年中国期刊市场规模仅为87.46亿元,即使经营比较成功的期刊,其营业额只在2亿元左右。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尚未完成产业转型的情况下,中国期刊就必须面对市场,特别是来自境外传媒机构的竞争与挑战,其境况着实令人忧虑。无论是经营规模、资产总额、赢利水平,还是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中国期刊都无法与期刊强国相比,整体实务相当弱小。为了支持期刊业的发展,政府尽管对期刊的财政补贴每年仍维持在3亿元左右,但相对于发展所需,这种补贴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况且距彻底的财政断奶已经时日不多。

资本缺乏是中国期刊业发展面对的现实难题,“资金饥渴症”是期刊业界共同的特征。期刊社眼看手中的出版专有权即将到期,而资金又缺乏,其内心深处的苦楚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其对“政策边界”的理解在艰难中开始模糊。近年来,为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期刊自救行为——主动争取业外资本加盟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这种可以被称做“生存突围”的特别行动涉及的期刊社已不在少数。今天,我们也许还不能对“生存突围”行为作出合理的判断,但非刊社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无疑正在成为推动期刊新一轮发展的三大资本力量。管理部门欲说还休的态度不仅延长了业外资本与一些期刊结合的蜜月期,也使更多期刊与更多、更大规模的业外资本的结合有了看齐的样板。看来,“实践探路、政策规范”的资本结构整治路数将再次上演。

三、中国期刊产业重点投资机会分析

(一)期刊发行

1.现有期刊发行系统的简要分析

当前,我国期刊发行集合了三股力量:邮政发行系统、社办发行系统和民营发行系统。(见表4)其中,邮政是期刊发行的主体(主渠道)。邮政发行是建国以来我国期刊发行一直沿袭的流通模式,应当说邮发途径是适应计划经济时期期刊业发展需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期刊实施产业经营以来,邮发已经无法适应期刊发行特别是增值服务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传统体制约束严重影响了邮政开拓期刊发行市场的能力。邮政发行长期局限于以目录征订为特征的期刊订阅市场,而在期刊零售市场难有较大作为,由此造成邮发期刊数量徘徊不前,邮发渠道制约着期刊业的发展。同时,与读者便利性、随机性的期刊购买行为更是格格不入。二是作为单一发行渠道的邮政虽有自身网点优势,但其现有人才、技术结构和信息加工手段都无法提供期刊所需的增值服务。期刊社从邮政得到的是期刊发行数字,对读者情况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建立读者网络、开发读者市场。三是邮政垄断发行造成产销双方都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对于期刊社来说,邮发不仅发行费率高,而且回款慢,影响期刊资金供应,造成期刊经营资金短缺;对读者来说,因无法获得订阅折扣,致使期刊消费成本逐年增加,极大地影响期刊订阅数量,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期刊社给予读者的订阅折扣一般都在20%左右。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拓宽期刊发行通道,从而提高中国期刊流通效率已是当务之急。现在的问题是:谁来整合如此分散的力量与如此分割的市场?从实力和条件来看,新华书店、大型社办发行机构、民营投资者和境外机构都可能在此有所建树,对此人们关注着!(见表

4)

2.期刊发行体系模式

中国期刊发行市场网络建设目标是打造集批发、零售、仓储、运输、、配送、结算于一体,传统门店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综合流通服务平台。发行网络建设必须坚持走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含量、大通道运行、广地域覆盖、连锁化经营、多元化资本结构的发展道路,通过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手段,切实提供期刊流通服务,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期刊业发展的流通瓶颈。

构建全国一网化的现代期刊发行网络体系可以采取一次性建设和分阶段建设两种途径。一次性建设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形成庞大的营销网络,从而产生对行业的巨大吸引力,其对行业发展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将得到充分表达,其对行业的信息导航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投资规模大增加筹资的难度,网络分布宽可能增大管理难度,人员素质与系统要求可能产生的不匹配,等等。

分期性途径即在确定基本规划的基础上,以可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分步骤、分区域建设。如它可以是通过战略联盟联结各地松散的期刊发行网络,使之逐步形成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以股权置换、产权交易为手段组建股份制期刊营销集团,以资本手段打造期刊快速流通通道。其优势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大网络形成的滞后无法有效扩大期刊发行量,从而降低自身对期刊社的吸引力;二是小规模发行网络不能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无法排斥其他竞争者进入,从而增大投资的风险。

(二)期刊广告

1.期刊广告经营的政策背景

期刊出版领域是政府管制非常严格的部分,没有获得期刊出版权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进行期刊出版活动,否则被视为违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媒介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的政策。根据规定,报刊新闻业务部门融资活动仅限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而经营业务如报刊印刷、发行、广告等部门经批准可以吸纳业外资本组建股份制企业,这为业外资本(包括外资)进入传媒广告业开辟了“安全”通道,期刊无疑也从中受益。其实,在该政策出台之前,已有业外资本进入期刊广告经营板块,最为成功的当数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期刊业的国际数据集团(IDG),它已介入15种期刊(报纸)广告经营并取得不俗业绩,其成功运作值得关注与借鉴。(表5)

2.期刊投资品种的选择

费斯克在其金融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分析中关于电视节目—电视观众—电视广告的互动关系的描述同样存在于期刊经营之中,期刊形成了内容—影响力(读者)—广告的有机体。尽管业外资本尚不享有期刊的内容编审权,但通过提高内容质量扩大发行量从而带动广告却是绕不过的弯,一本内容丰富、制作一流的期刊总是能够得到更多商家拥戴的。因此,投资者对所投资的期刊品种选择和内容经营尤为重要。

在就中国畅销期刊作出评介之前,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畅销期刊类别。根据美国权威的SRDS分类法,美国期刊分为消费性期刊(供非专业、非学术人士阅读)和商业性期刊(专业型、专门性期刊)。表6中排在前5位的为最为畅销型的美国期刊。

中国哪些期刊最为畅销?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能单纯从发行量的大小判断。与美国杂志完全依靠市场发行不同,中国一些发行量大的期刊是党政机关刊物,其发行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与市场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企业广告投放量和读者购买情况来对市场畅销型期和作出综合判断。从表7中我们发现,中国读者最青睐的期刊与美国读者的期刊消费偏好具有相似性。这些期刊无疑值得投资者关注。

(三)增值服务领域

由于增值服务不涉及期刊采编宣传业务,在政府面上基本上不存在太多壁垒,为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的领域。期刊增值服务投资领域主要有:

1.资讯提供

期刊吸引读者的是内容,期刊资讯提供商通过调动社会化的智力资源,培育信息源(如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团队),组织选题策划,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稿件。

表72002年1-6月中国期刊广告营收20强

附图

资料来源: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数据

2.管理顾问

针对期刊社管理薄弱的实际情况,投资者通过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期刊管理团队,针对不同期刊的要求开展专项管理会诊断,提供管理辅导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配合期刊社开拓营运思路、创建制度规范、提供实战指导、推荐职业管理者、策划师、出品人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3.投资融资

针对中国传媒产业投资主体单一、资本缺乏、效率低下的实际情况,投资者在扩大期刊资本来源、促进资本多元化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为期刊发展提供投资、融资信息与服务,扩大资金来源,解决期刊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将成立机构,选取部分期刊进行战略性投资,甚至对部分期刊进行托管,促进中国期刊业购并与重组。

此外,在经营策划、市场调查、教育培训、外贸、会议展览等领域投资者亦大有作为。

四、投资中国期刊业的基本策略

(一)突破策略

在当前政策背景下,投资期刊业在政策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大。因此,应当采取突破策略,即从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最小的领域着手。在介入期刊类别上,不妨选取时尚类、经济类、生活类、行业类和影视类等作为突破口,根据政策变化逐步涉足新闻时政类期刊;在经营环节上,宜从分销服务、增值服务作为切入点,逐步向版权提供、项目合作发展。当前,业外资本(含境外传媒集团)进入期刊业大多通过授权进行版权提供、栏目合作和租用版面等方式,以期逐步过渡到实质性的资本合作,应当说此种手法是稳慎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大投入策略

同其他媒介一样,小舢板式的期刊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期刊经营正在进入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无产出时代。这些大投资主要用于市场导入,如招募专才、培育品牌、建设营销通路、培养读者与作者等。一本具有高知名度的期刊就如同一台印钞机,它带给投资者的回报是丰厚和稳定的。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刊、大社,但它正说明通过大投资在“百刊混战”中造就名刊的时代已经到来。

期刊产业范文篇9

一、我国期刊的现状

我国期刊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后得以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共12大类8800多种,其中发行量万册以上的达2700多种;发行量10万册以上的达500多种;发行量达100万册以上的为20余种。期刊数量占世界期刊总量的6.3%,仅次于美、日、英、德居世界第五位[2]。从期刊内容的总体结构来看,基本上成为宣扬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但是毋庸讳言,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尤其是面对入世后的挑战,我国期刊业还未尽如人意,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一是出版单位分散,规模较小,实力单薄;二是管理思想滞后,不少期刊仍囿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办刊受到计划体制的包容与庇护,没有竞争,没有危机感,在人财物方面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依赖政策性保护,甚至靠政府补贴过日子;三是发行量小,有60%之多的期刊月发行量在万份以下,少者仅千份左右;四是广告意识淡薄,手法传统,致使广告收入在期刊总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甚小,与发达国家期刊的广告收入大相径庭,改革开放以来,期刊广告收入虽然逐年有所增长,但涨幅低,至今尚未形成应有的势头。

二、我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的差距

加入WTO之后,我国正式进入了国际经济互动的大环境,中国期刊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难免与“海外兵团”“过招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要找出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的差距。

1、产业实力差距。中国期刊就实力而言,不管是与国内不同种类的媒体比,还是与国外同一种类的媒体比,其实力还远远谈不上雄厚,兵不强,马不壮,财不大,气不粗,有一组数字可以表明:2000年,期刊广告在国内各种媒体广告经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只有2%,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大都超过10%。据统计,2000年中国期刊的发行收入约为60亿元,美国是100亿美元,相差12倍;2000年中国期刊广告经营额11亿元,美国为176亿美元,相差120倍。与国内其他媒体比,2000年报纸广告经营额140亿元,电视160亿元,分别是期刊的13倍和14倍[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期刊业的实力还很弱小。

期刊产业化尽管是热门话题,但现阶段仅仅停留在座谈会或研讨会慷慨激昂的发言上,我国大部分期刊没有达到可以形成一个独立产业的实力,整体效益偏低,期刊业基本上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独门独院”的经营方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而国外早已进入集团化运作,一些超大型的传媒集团如时代华纳、贝塔斯曼、讲谈社等他们跨媒体经营把市场滚动得很大,其资本运作的实力的确令人惊叹,这一点国内期刊难以与国外大型传媒集团抗衡。

2、制作上的差距。产业实力差距直接带来的就是制作上的差距。正是由于西方期刊有着雄厚的资金背景,它们常常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执行一个庞大的策划,制作一个精良的选题。比如说,美国一些时政周刊,它们在策划一个尖端选题时,常常派出几十个记者在全球不同地区同步操作,其报道时效与完善程度几乎是不可超越的。又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它因有经济实力,聘请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与摄影记者,把刊物办得尽善尽美,这在中国目前还难以做到。

3、人才差距。产业差距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才差距。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期刊人才的培养,每年都评选期刊界的新生力量。因为有实力,一方面可以自己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还能从别的媒体、别的领域高薪挖人才,也包括从中国期刊业里挖人才,这是中国在加入WTO后期刊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比资金的直接介入更具威胁。

4、营销理念、管理体制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期刊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非常规范的经营和管理体制,有自己精确的读者数据库,在调研基础上制定市场方略,而中国期刊市场至今仍保留着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多数停留在粗放经营的阶段,现代市场调查、科学管理的水平不够,特别是缺乏市场调研和读者数据库开发等基础工作,长期忽视以市场需求信息为基础的研究开发,销售网络终端要么鞭长莫及,要么拱手相让,这成为中国期刊远航的致命伤。

三、加入WTO后我国期刊的应对策略

加入WTO,我国进口关税降低,图书、影视、报刊等文化产业的开放程度会加大,这是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的,但是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也会有冲击,将加速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人才有可能严重外流,期刊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法规,整合期刊

首先建立与完善中外期刊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现有国家法规看,它们还不够完整、完善,有的彼此冲突,国家应该尽早出台《出版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规,为中国期刊的健康运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其次,整合期刊。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各省、市政府部门除留有一报一刊外,大部分报纸、期刊将被推向市场,对那些既没有社会效益也没有经济效益的报刊实行停、并、转。据“搜狐”网2003年10月28日报道:“湖北报刊治理方案出台,一批报刊被‘停、并、转’;江苏报刊治理方案获批,17种报纸、23种期刊停办;山西12种报纸停办、6种期刊管办分离;山东21种(县)市报、10种期刊停办。陕西9种报纸、8种期刊被停办。”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都是国家下大力气对期刊、报纸进行整顿的具体行动。

(二)市场化经营

1、期刊的定位、分众。由于读者群体年龄、职业特点、文化层次和个人兴趣等个性特征的相互影响和综合因素的作用,在选择性心理要素的支配下,对其订阅的期刊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和选择性,每一个读者所消费的期刊是有限的,一份期刊要想把所有的读者都覆盖到,是比较困难和不现实的,因此,期刊的分众是必然的。目前中国期刊中发展良好的是时尚性期刊,经济类期刊,计算机类期刊,这是因为读者中的“新人类”正在迅速崛起,他们习惯接受变化,能接纳不同的思想与价值观,他们构成了读者群的主体,并以自己特有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与欣赏口味重塑着中国期刊面貌。另外,女性读者群体的崛起,也是中国期刊市场的另一特色,女性在服装、美容、保健等方面的特别要求,为中国时尚性期刊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地。

荣获建国50年期刊最高奖——国家期刊奖的《家庭医生》,他们的办刊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医生”,且是“家庭医生”这个明确的定位,吸引了众多读者,发行量雄居同类期刊榜首,形成了其他期刊无法与之争霸的强磁场吸引力,由此看来明确定位也是期刊获胜的法宝。

2、期刊的产业化。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伯海先生多次说过:中国期刊与发达国家相比,最根本的差距就是产业差距。中国期刊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树立产业化的办刊理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期刊现在正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阶段。在走向规模化、产业化之际要实事求是地作好软件和硬件的充分准备,提高期刊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市场竞争力在两个区域,一是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两个市场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加入WTO后是相通的,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期刊的市场生存力和扩张力。提升期刊的市场竞争力要注意与时俱进,研究读者心理,满足读者的需求,不断以崭新的面貌吸引读者,最终目的是让期刊成为商品,占领市场,获得效益。还要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化品味和商业品味并重的目的。全力抢占国内外市场。入世后我们应把期刊作为一项产业,把每一期期刊的出版当作一个项目来策划和经营。尤其是广告,目前广告对期刊的支持作用十分微弱,期刊的广告必须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有重点地选择广告客户,建立业务联系,通过适中的价格和良好的效果赢得客户的信赖。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产业化的办刊理念,抓紧时间壮大自己,才有实力与资格参与竞争。

3、期刊的集团化。入世后应该根除现有期刊散兵游勇的状态,把有限的期刊资源重新组合,由那些符合条件、有能力的新闻、出版科研单位主办,组建中国期刊的“航空母舰”,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与国外期刊抗衡的实力和竞争力。

近些年来,国际出版界出现了并购风潮和跨媒体经营两大发展趋势,他们走的是一条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如时代华纳、贝塔斯曼一些期刊出版巨头资产的不断聚集和膨胀,就是规模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的表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优势在于对人力、信息等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多元化开发上,从而使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现在我国组建了七大出版集团,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组建,形成了新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了新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实力,与组建前相比,利润增长了42%,净资产增长了71%,上海的成功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三)提高竞争能力

1、创立名牌期刊。创立品牌,参与竞争,走向世界,是我国入世后期刊发展的趋势。目前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选定《家庭》为代表扛起了创办期刊集团的大旗,因为《家庭》在20年的办刊实践中已积累了创名牌的经验,具备了竞争能力,以高品位的文稿质量吸引了海内外读者,月发行量一直雄居全国同类期刊榜首,在全球文化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八。从《家庭》前期办刊经验的积累中我们可以借鉴,不断总结和创新,创造我们自己的名牌期刊。其次,各个期刊也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自身期刊,对期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吸收,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以史为鉴。用长期办刊实践中积淀的丰富经验以及凝结成的独具特色的期刊个体文化,形成期刊的特色、风格、品格、编辑理念,创办极具特色的栏目,使人无法重复、模仿和追赶。再次,积极开发和培植作者资源,拥有一批著名人士、著名作家、著名学者的作品,加以整体包装、策划、宣传,这对创名牌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办刊的经验并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创立名牌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期刊产业范文篇10

1期刊主体,守好权力边界

我国科技期刊除了极少数非公资本介入以外,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或传媒集团,主办单位及其办刊人身份绝大多数都是事业编制,最终所有权都是归政府。政府对期刊拥有完全的管控权,特别是严格的刊号审批与管理制度,兴举国之力办刊为争创世界一流期刊提供坚实保障。但其弊端是产权分散、主管主办单位多头,造成科技期刊难以规模化经营,各自为阵,较难从整体上提高竞争力。在目前中国尚未成熟起来的科技期刊市场中,商业出版机构在襁褓之下正在成长,难以大规模参与逐利科技期刊的市场蓝海,而部分科技期刊在体制内的温床缺少发展的动力,“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者多依附于科研机构或学术组织,能够独立经营者甚少,形式上的多层管理且实质上的双轨制运行,使期刊出版者缺乏商业经营和品牌 意识”[3]。相比较国外的科技期刊巨鳄,如NPG集团、施普林格(springer)、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JWS)等,多数归私人家族所有,商业出版公司取代非营利性组织成为市场的主导。我国科技期刊的公益性、政治性,需要专项资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一定的行政干预与管制,这是我国特有的国情。所以,例行的审读、年度核验、从业人员管理、科技期刊的质量评估,都是需要政府去继续作为的。但是不尊重市场规律、不尊重期刊主体地位,对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手画脚”,过多的行政干预会打乱期刊发展的正常节奏。所以,政府应该从企业发展中完全抽身出来,回归本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守好边界,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当务之急,政府更应该从制度的层面为科技期刊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完善各类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构建学术诚信机制;解决期刊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科技期刊搭建“走出去”平台,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类学会协会来管理科技期刊的发展,发挥行业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政府应该规范其运作,不要搞得半官半民,权力的影子随处可见,要真正放手、放权,确立起期刊的主体地位,任期刊在市场中遨游浮沉,政府只要宏观调控监督,退居幕后,如此期刊发展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2市场主导,构建盈利模式

相比较国外期刊出版业的自然发展,中国科技期刊市场是后发型,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进行转企改制、转型升级,通过兼并重组、上市、海外拓展,鼓励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合并,构建起来众多出版传媒集团,助推期刊业市场运行模式,应该说这些都是在期刊市场还不太成熟的时候,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推行建立起来的,这样可以让中国科技期刊在短时间内快速起跑并与世界期刊接轨,由此带来后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主要是期刊产业链不完整,导致期刊可持续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和自觉活力。“国外学术期刊的市场化是先有成熟的出版市场,然后才有学术期刊的兼并重组、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等商业化运作,才会有施普林格(springer)、爱思唯尔(elsevier)等学术出版大鳄。”[4]中国科技期刊小而散的问题这么多年一直解决不好,全国性数字期刊出版平台难以构建,主要原因正在于期刊发展没有以市场为主导,在我国科技期刊市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强制推行转企改制,必然会增加改革的阻力和成本,而且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生产要素的流动只有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才是自觉的和充满活力的。只要真正以市场为主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期刊业必然会在管理机制、经营策略上主动跟市场接轨,构建产业盈利模式。在办刊模式上,就要去寻找好的稿源,想办法多创设栏目,尽量减少时滞,提高出版周期,机动灵活的审稿程序,开通网络办公,高效沟通作者读者,实时跟踪科技前沿动态,与各类学术团体联合,举办承办各类学术会议,积极走出国门,设立分支或联合办刊等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员工的高福利,多元化编辑构成,定期培训,组建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团队;在市场经营上,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利用纸媒和数字网络,获取最优质的信息资源,开发广告、订阅、开放存取等多种盈利模式。同时,政府要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推进科研成果的创新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培育科技期刊市场的良性健康成长,引导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主管部门协同学会、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强科技伦理和学术诚信等行业监管力度,从而有效推进充满生命力的中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进程。

3技术推手,推进融合发展

我国科技期刊过去呈现分散化、规模小、依靠行政拨款生存的单一、小作坊式的发展样态,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遥不可及,而新技术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资源整合力,可以实现对整个期刊产业链的融合协同创新。近些年,数字技术、网络化已经深入影响到期刊出版业,传统内容出版商在数字化时代面临数字化转型升级,只有在优质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新技术的要素,创造出新的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数字出版营业收入逐年攀升,《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11 781.67亿元,比上年增加19.23%,在全球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之下,呈现逆势上扬态势[5]。而融合发展则是出版业数字化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抓手,从2014年中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可以看出出版业融合发展从“相加”走到“相融”,再到“深融”阶段,从物理组合过渡到化学反应[6]。伴随元宇宙、5G、人工智能、区块链、AR\VR\MR、NFT等新技术赋能,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将迈向深度融合的高级阶段——智能出版,各种新产品、新营销、新业态、新模式不断 涌现。新技术时代,用户需求多样化,大数据将成为优质资源,中国科技期刊可以自主或联合建设专业的门户网站和第三方服务平台,利用移动出版,如iPhone、iPad、e-reader等移动终端设备、数字优先出版、个性化定制等,建设全媒体,采用优先出版、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方式,将最新科技成果第一时间公布与众,形成科技期刊产业链中的关键节点,但同时要把关科研伦理和学术研究成果质量,平衡好时效性与学术质量两者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开放获取为用户获取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网络建设海量数据库科技信息资源,向全球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推介和服务,也获取了巨大盈利能力。在未来,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将是大趋势。我国科技期刊应及早建设开放存取平台,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虽然取得了一些项目的成功运行,但由于“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不平衡”“平台整合迭代升级不够及时”“行业壁垒”“安全隐患”等原因,尚有较长的路要走,学习借鉴国外开放获取期刊平台的技术和运营策略,如爱思维尔采用的作者付费、延迟获取、机构仓储和赞助获取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为我 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