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04:58

契机范文篇1

上海世博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世界再度进入“中国时间”。搭建史上最大的世博舞台,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从领导层相继视察世博园区来看,中国政府正以办奥运会的思维来运作世博会,希望复制奥运会的成功;同时对世博会将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寄予厚望。这就注定上海世博会“不一般的精彩”和“不寻常的使命”。

举办“后危机时代”背景下的世博会,对中国来说其实是创新的实践和全新的事业。中国期望世博会如同北京奥运会一样,以“三个展示”定调政治诉求: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展示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展示中国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中国希望这种展示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呈现社会文明祥和的氛围,同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在全球经济危机尚未结束和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更希望通过上海世博会来增进人类先进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大交流,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显示出可持续性较差的特质,中国国家主席前不久在考察世博园区时表示,希望上海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欲借重世博会来助推上海,乃至全国的转型?

契机范文篇2

众所周知,世博会已经有156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世博会是在欧洲举办的,因为当时欧洲也是在工业化的初期,各个国家都争相举办展览会,展示自己的工业产品,展示自己的工业实力,当时就比较乱,所以,在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为了规范大家的展览行为,后来就成立了国际展览局,由几个国家发起成立以后,大家商谈如何合理地安排各国的展览会。当时取名就叫世界博览会。当时大家也没有说几年举办一次,根据需要有时候一年举办一次,两年举办一次。历史上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应该是现在几个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历史上从来还没有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世博会,所以中国这一次在2002年申办成功以后,作为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的内容也逐步发生了变化,最早很多都是商品展览,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逐步演变成现在大家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一种先进理念的交流;逐步从商品展览,演化成对主题的演绎。过去是没有主题的,现在逐步逐步发展成为有主题,各个参展的国家围绕主题展示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历史,展示自己的文化。所以世博会逐步演变到现在这种状况。

从2000年开始,世博会就开始决定定期举行,2005年是日本爱知世博会。现在综合的世博会变成五年举行一次,这是固定的。还有一些是专业的世博会,网友提到的昆明的花博会,就是属于一种专业类的世博会。专业类世博会又分两类,昆明是一类,像现在沈阳也是一类。明年,我们国际展览局要在西班牙萨拉波斯堪举办专业世博会,是以“水”为主题。这样就分成综合类的和专业类。专业类又分成三个月和半年的;综合类现在要求比较严格,一定是半年的时间,五年举办一次,由国家申办。所以,逐步就演变成现在这样一个世博会状况。中国历史上最早参加世博会是广东,还是福建的商人做茶、丝生意开始的,当时以个人的身份参加世博会。后来在美国的费城世博会,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参加世博会,当时盖了一个“中国园林”,非常好看。后来中国逐步开始参与到世博会中,现在我们国家像这种综合类的世博会,每届都有参与,这是世博会的一个历史状况。对世博会有一种说法,也不完全贴切,但是也比较形象,认为世博会是经济、文化的“奥运会”。奥运会本身是一个体育竞赛,世博会是一个经济、文化、科技国际上的盛会,也算是三大重大活动的一种,奥运会、世界杯、世博会。特别是我们在2002年,中国申办世博会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也引起大家对世博会新一轮的重视,当时很多国家要申办,所以,举办世博会更主要的是让世界各国交流自己的历史、科技、文化;更多的是展示对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自己民族的特色,这样形成了这样一个交流的盛会。所以大家对世博会的认识,也逐步从商品交换到现在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各个民族的交流的新阶段,大概是这样一个阶段的状况。

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我们都知道,此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以城市作为世博会主题,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一个首创,非常具有意义。大家知道,进入新世纪之后,全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快,城市在聚集人口、提高效率、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发挥非常重大的作用。城市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引导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为人民生活带来许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失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也不断地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全世界的有识之士在研究这些问题,全世界的老百姓也都在思考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被全世界所瞩目。2010年上海的世博会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我们世博会的主题,让全世界共同来关心这一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把他们在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好的案例、好的实例拿到世博会进行展览,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必将进一步促进全世界人民和全世界各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的交流、城市管理的交流、城市建设的交流,从而来推进城市进一步朝可持续发展方向、科学发展方向、科技创新的方向发展。我想,通过这一次世博会,通过我们在世博会中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演绎,必然能够对全世界城市、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以此作出我们的贡献。

二、举办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的发展,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助推器。为了举办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海市政府在基础设施上进行了集中建设。为了迎接近2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几千万参观者到上海来,在交通设施、各种基础设施方面都进行了加强建设。同时也围绕世博会这个主题,在上海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方面做出大量的工作。我们首先要使上海这个城市本身显示出让上海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我觉得对上海人民来讲,也是直接受益的。有关方面在环境保护、绿化方面的力度也很大。

同时,通过世博会,也想让上海人民能够更多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这对提高我们市民的素质、开拓我们的眼界、加强我们和世界各国的交流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想这种交流和合作,必定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和生产力,以推动上海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当然世博会对上海的推动,不单单是对上海的推动,更是对全国的推动、对长三角地区的推动。因为这么多人来中国,不会光到上海,而且他们到上海不是只了解上海,他们是要通过世博会了解中国、走入中国。全国人民到上海来看世博会,也通过世博会更多的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科技,以及他们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他们的向往,我觉得这也是一次很好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次交流。所以这个机遇,我觉得应该是全国的,是长三角的,也是上海的。中央领导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总书记一直讲,办好上海世博会,要利用好这个机会,要给全国提供更好的机遇,我想我们会一以贯之。家宝总理到上海世博视察的时候说,办好世博是上海的责任,也是全国的责任,让我们搭好这个平台,为全国服务,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服务。我想今天我们很多网民也在这里,我希望更多网民关注,能够真正在这个平台上利用好这个机遇,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世博会、参与世博会。我们也会尽量提供各方面的方便,把这个平台搭建得更好。

三、世博会与老百姓的关联

契机范文篇3

盛夏暑日,如火时令。一部法律也“火”了起来———全国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已于7月1日颁布实施。这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被誉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又一里程碑”。行政许可法在价值取向、基本原则、模式设计、制度创新上,对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根本的突破和彻底的改革,凸显了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和市场价值的全面回归。

细细解读,一个清晰的轮廓跃然纸上:行政许可法按照“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明确了行政许可的范围和设定权限,建立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行政许可程序,拿住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穴”,从而把各级政府全面导入依法行政的轨道。它的主题是:放松规制、规范许可、兼顾公益与私益、保障公平竞争、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人们期待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将因此而迎来更加充满活力与魅力的黄金时代。

如果说机关效能建设是一场“革命”,那么,行政许可法就是一场“及时雨”,为这场革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昔日,以机构改革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重在“精兵”;如今,行政许可法则把办审批的程度、时间等都作了一定的限制,把改革的重点明确地放到了“简政”上,为“公章旅行”设置了道道门槛,“暗箱操作”的空间也将大大缩小。从精兵到简政,变“拆庙”为“减事”,抓住了事权这一影响机关效能建设的关键因素。行政许可法的核心就是“自我瘦身”,就是确立有限政府有效作为,衡量的基本标准就是效能。机关效能建设由此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朝着精简、统一、效能的方向发展。

依照行政许可法,审批项目主要限于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等六个方面的有关事项。今后政府不该管的事,将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于是,有人担心,政府少了审批,不重监管,搞放任自流,不办事或者少办事,有可能造成“行政不作为”。政府是少了很多公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很多问题上可以撂担子、甩责任,恰恰相反,公章少了,政府的责任却更大了。实施行政许可法,宗旨就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而不是削弱和淡化行政管理。政府该管的事,就应真正管好,切不可出现“管理真空”。

加强效能建设,打造效能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既有多年积累的深层次原因,又有新情况、新问题,并非一道易解的“方程”。这意味着,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仅仅依靠一部法律是不够的,若没有其他制度等诸多因素的配合,其本应具有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的作用也会不断递减。从这个意义上讲,贯彻行政许可法,打造效能政府,最终靠的是政府官员规制权力,依法行政,服务百姓。而政府官员能否按照行政许可法办事,不单是态度好不好、效率高不高的问题,而且是其是否违法的问题。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至于那些搞“行政不作为”的庸官、懒官、昏官,最好的应对武器就是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责任制、追究制等等。

契机范文篇4

今年湖源乡被列为杭州市新农村建设“联乡结村”帮扶乡镇之一,联系领导为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结对帮扶集团由杭州市贸易局、杭州团市委、滨江区长河街道、杭州市饮食服务公司、杭州市木材公司、浙江新迪国际食品公司、杭州远球金属制品公司、浙江天和建设公司和杭州大关小学9家单位组成。富阳市级“联乡结村”帮扶单位由市民政局、计生局、供销总社、工商联、农村合作银行、骨伤科医院、华伦集团、三星纸业公司、英凯莫公司9家单位组成。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帮扶这一契机,认真贯彻杭州市委关于开展“联乡结村共建活动”动员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联乡结村活动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按照市领导提出的“务实、创新、争先”要求,积极搞好项目帮扶对接,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开展帮扶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乡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联乡结村”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成立以乡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作班子,明确各村党支部书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为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乡村两级干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2、深入调研,理清工作思路。结合“富裕阳光之城”大讨论活动,确定五大课题,积极开展湖源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矛盾和对策措施的调查研究。围绕课题,采取召开读书的形式展开讨论,深入分析湖源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困难、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开展村级发展愿景、帮扶项目的调研。对全乡需帮扶项目进行梳理、归类,编制帮扶项目库,并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绩效分析。

3、制定方案,落实帮扶项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四年帮扶规划,有序地排出具体的帮扶项目。积极做好与帮扶单位的沟通、对接,乡党委、政府多次到杭州各帮扶单位联系落实帮扶计划,杭州帮扶集团也两次到我乡开展帮扶调研、落实帮扶项目。制定“联乡结村”了帮扶工作意见,根据湖源实际提出了“项目帮扶、产业帮扶、信息帮扶、教育帮扶、特色帮扶、结对帮扶”六个帮扶重点的工作思路,并对今年的帮扶任务在各帮扶成员单位中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各自的帮扶项目、联系村,现已落实了经济发展项目5个、基础设施项目5个、科教文卫项目1个、综合性项目2个、下山移民项目1个。乡中心小学、卫生院的配套设施落实帮扶资金40万元,19户下山移民项目已全部启动,300亩的高山蔬菜开发已完成山地开垦和道路修建,杭州大关小学在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教学设备改善以及少先队活动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和帮助。杭州远球金属制品公司计划投资900万元在窈口居里建立生产基地。8月20日副市长王小丁带领富阳市级帮扶单位负责人到湖源对接帮扶,开展了座谈和下村调研,明确了9个帮扶项目。

二、开展帮扶工作的主要体会

1、领导重视,增强合力,是帮扶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杭州市开展“联乡结村”共建活动动员会议后,乡党委政府就立即将此项帮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人员开展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理清帮扶思路,编制帮扶项目计划,努力做到计划早制定、项目早实施。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富阳市市长张锦铭亲自到我乡检查、指导帮扶工作,并对杭州市贸易局制定的帮扶工作意见作出了重要批示。富阳市副市长王小丁两次到湖源指导、协调帮扶工作,检查帮扶项目落实情况。杭州市农办、杭州市贸易局、富阳市农办时刻关注我乡的“联乡结村”帮扶活动,并给予大力支持,杭州市贸易局还下派指导员常期蹲点联系、指导帮扶工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率先垂范,为我乡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契机范文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

中国乡村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旅游产业板块中最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在需求方面,亲近自然、崇尚郊野游憩日益成为市民休闲的主流方式,自驾车旅游者的攀升更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伴随着中国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已广泛触及乡村旅游各个层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比较快,并受相关学科理论及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构成主体,是乡村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为规律与特征,对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一、研究概述

心理学认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都可以激发动机,旅游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方式,必然有其直接动机[2]。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过研究,研究方法以传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方贤寨等(2003)通过对长沙城郊乡村者的活动选择分析,依据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得票情况,将乡村旅游动机概括为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压力、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怀旧、商务考察、进修学习、猎奇等。张建国等(2007)从回归自然、求新求知、怀旧、休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宁波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所采用的依据仍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选择的频数。黄洁(2003)从“乡土情结”角度指出乡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第一自然”的情结以及对同源性地域文化的认同。目前对旅游动机的研究,陈德广(2006)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非参数分析及检验方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张宏梅(2004)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对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动机是一种人类纯心理活动,旅游动机不是单纯的,根据旅游者活动选择来研究动机,能从侧面反映出现有旅游者动机的激发情况,而难以描述复合的旅游动机。因此凭借外部活动的诱导进行旅游动机研究,能否据此全面分析旅游动机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分析主要动机和次要动机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分析。问卷的内容由“乡村旅游动机”、“调查对象相关信息”和“乡村旅游活动意愿”三大部分组成。“乡村旅游动机”部分在结合文献研究和旅游者的访谈后采用18项因子来评价,依据受访者对因子重要程度的认可情况,采用李科特尺度测评,其中1-5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受访者信息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指标”、“乡村旅游时住宿地点选择倾向”、“旅游团形式”、“每年乡村旅游次数”等方面。乡村旅游活动意愿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让旅游者列举其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在正式调研前,对预测问卷在广西南宁“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了试调查,对收集到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18项因子的KMO和Alpha分别为0.666、0.848,删除“体验乡村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新奇的事物”3个变量后,KMO和Alpha分别为0.772、0.849,达到问卷的信效度要求,最后采用15项因子评价乡村旅游动机。

对被调查者的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时采用同样的标准,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进行评价无疑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的效果,在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可以让旅游者处于乡村旅游氛围中能更好地回答问卷,同时为保证被调查者在评价中采用同样的标准,调查人员在发放问卷时都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进行指导。正式调研对象为正在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调研地点选择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分别为桂林阳朔高田乡、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壮寨)和南宁扬美古镇。调研采用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高田、平安、扬美各发放200份、250份和150份,分别回收问卷194份、225份和139份,总共回收问卷558份,其中有效问卷547份,占回收问卷的96.2%。

笔者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除了常规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如均值、百分比等外,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相关的样本在同一变量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另外采用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有乡村旅游动机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以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把握旅游者动机提供了简便的衡量方法。

三、数据分析

(一)研究对象结构分析

调查对象从性别构成看,女性比例达57.2%,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构成中18-24岁占57.2%,25-44岁占35.6%。职业构成中学生占35.6%,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军人这四类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员共计占41.4%。在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0.6%,大专以上学历者比例高达73.2%%。排除学生个人月收入比较低的影响,在有固定收入的被调查者中,约有40%的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通过旅游者相关乡村旅游信息发现,旅游形式构成中独行者占24.8%,亲友同行者占61.9%,而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仅占13.3%。每年乡村旅游次数仅1次占35.9%,2次占26.5%,3次占20.0%,4次及以上者占17.6%。

由此可见广西乡村旅游者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被调查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层集中在18-44岁之间,以学生和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士为主,学历水平较高。其二,被调查者来源广泛,区内主要来自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区外主要来自广东、湖南等周边省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其三,被调查者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但考虑出游者往往与亲友同行,以家庭团居多,总体支付能力较强。其四,被调查者每年乡村旅游的频率不高。其五,被调查者每次乡村旅游停留时间普遍不长。

(二)乡村旅游动机分析

1.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

在进行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时,对存在缺失值的数据剔除后计算其有效百分比和平均值,并进行了排序,具体数据参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缓解工作、生活压力(M1)”、“享受自然(M9)”是两个最重要评价因子,平均值分别为4.07、4.02,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占81.8%和72.2%,持负面看法的仅为3.4%和3.3%。“探亲访友(M14)”、“怀旧(M18)”是两个重要性认可程度最低的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91、2.98,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仅占21.7%,30.1%,而持负面看法分别占28.3%,31.8%。总的来看,乡村旅游者希望在乡村环境中以旅游方式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同时增进与亲朋好友的感情,怀旧虽然也是乡村旅游动机之一,但其重要性远远低于其它动机。

2.乡村旅游动机差异性分析

就表1中反映被调查者个体差异的9个项目对15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在对旅游者进行划分时,尽量遵循旅游市场细分的原则,使划分出的旅游者群体具有可识别的共同特性。在对上述旅游者背景信息进行适当的归类后,对细分后的旅游者群体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其中性别、常住地、旅游形式、停留时间在分析时采用原划分方法,而其它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年龄,划分出15-24岁和25-44岁两个群体,根据学历划分出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三个群体,根据职业划分出学生、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具有稳定工作人士)两个群体、根据个人月收入划分出500-1499元(低消费)、1500-2999元(中消费)、3000元以上(高消费)共三个群体,根据住宿地点的选择划分出愿意住农家旅游和宾馆两个群体,根据停留时间划分为白天、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及以上共3个群体,根据乡村旅游次数/年划分为1-2次,3次及以上两个群体。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指标重要性均值没有因性别的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欣赏田园风光”、“乡村采风”三个指标重要性方面具有一致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具体情况见表3,表中I、J表示就同一乡村旅游动机指标具有明显差异旅游者群体,平均差值表示I情况下平均值与J情况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一”号表示I情况平均值小于J情况平均值。

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差异表现在:其一,中年旅游者比青年旅游者更看重通过乡村旅游增进同行亲朋好友的感情。其二,短程乡村旅游者更注重乡村旅游的精神放松功能。其三,文化层次高的乡村旅游者对文化、民俗风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更感兴趣。其四、收入水平较高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探亲访友、怀旧兴趣较少。其四,学生群体及每年乡村旅游次数少的旅游者更在意乡村旅游的康体健身功能。其五、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愿意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探亲访友,但高档消费者和停留时间较短的乡村旅游者体现出较强的怀旧情结。其六,通过旅行社组织的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期望值不高。

3.乡村旅游动机的因子分析

对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进行抽样适当性(KMO)与巴特利(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检验KMO为0.783,Bartlett值为136,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说明数据阵是相关阵而不是单位阵,适合作因子分析。以16个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提取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结果显示4个公共因子可以描述原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531%,具体情况参见表4。

基于因子变量的最大载荷,公共因子命名尽量反应其所包含因子内容。第一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自然环境”、“了解乡村民俗风情”、“乡村采风”、“身体得到休息”,除“身体得到休息”外,其余因子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的了解需要,命名为“乡村求知需求”。第二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休闲”、“精神放松”、“享受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主要反映了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缓解压力的需求,命名为“缓解压力需求”。第三个公共因子变量,“增进感情”、“体验户外情趣”、“康体健身”,命名为“交往需求”。第四个公共因子,包括“怀旧”、“探亲访友”,将其命名为“怀旧需求”。公共因子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缓解压力需求”、“交往需求”、“乡村求知需求”、“怀旧需求”,具体情况参见。

(三)乡村旅游者参与活动意向分析

对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开设的旅游活动进行总结并让旅游者选择其最愿意参与的3-5项旅游活动。旅游者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

旅游者上述旅游行为产生的动机很难界定为某一种特定的旅游动机,如品尝农家美食,很难界定其是由怀旧引发的,还是因为想了解农村的饮食文化引发的,因此,凭借旅游活动很难找出旅游者真正的动机。

四、结语

乡村旅游动机是乡村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基础,其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乡村旅游动机可以细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完善其服务体系。整体上看,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从长远来看,将来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以“缓解压力类”为主导,融合旅游者交际和求知的需求,怀旧仅是乡村旅游者附带的一种需要。其次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前提下,依据乡旅游者客源细分市场和乡村旅游者愿意参与的旅游活动情况来指导乡村旅游的规划与项目设计。另外,研究细分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相同的旅游动机评价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对于乡村旅游地把握旅游者多性化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以及开展市场营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延红.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11).

[2]陈德广,苗长虹.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者聚类研究-以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2006(6).

[3]方贤寨,粟路军,蒋术良.基于乡村旅游者调查的乡村旅游体验研究-以长沙市周边乡村旅游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契机范文篇6

按照省委、省委组织部的部署,**市于去年以来稳步推进了乡镇(含场、街道,下同)机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我市高度重视乡镇女干部配备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效。据统计,改革后合并乡镇为94个,配有一名以上女领导干部的85个,占总数的90.4%,比改革前提高5.9%。乡镇女党政一把手比例得到了提高,改革后乡镇党政班子一把手94人,其中女党政一把手5人,占5.3%,比改革前提高1.1%。此外,全市乡镇女领导的年龄、文化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参政议政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优化了全市乡镇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我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切实加强领导,把乡镇女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充分认识培养选拔和配置女干部的重要性,把乡镇女领导班子成员的配备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了中央、省市关于做好女干部工作的相关文件,专题研究乡镇机构改革中女干部的配备问题,明确提出了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女干部配备的原则、目标要求等,并要求各区县市认真学习,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开展工作。市委书记蒋作斌多次强调:“原则上乡镇领导班子至少要配备一名女干部”、“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女干部”、“要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把女干部培养和选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各区县(市)汇报乡镇领导班子配备方案时,市委组织部按市委要求,严格把关,确保了乡镇女领导干部配备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二、加大宣传力度,为乡镇女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加大培养选拔乡镇女干部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多层面的培训、专题报告等形式,一方面,教育引导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培养选拔乡镇女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大力宣传新时期的妇女先进典型,宣传女性参政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妇女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对妇女及妇女工作的关注,形成了培养选拔女干部的良好氛围。破除了以往三种陈旧观念的束缚。一是破除乡镇工作中“女不如男”的旧观念。打破男女性别界线,注意发现女干部在乡镇工作的特长和优势,不求全责备,全面地、发展地、客观地看待女干部。二是破除“女同志只能当配角,不能当主角”的偏见。在选配一把手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女同志担任一把手,适合提正职就提正职,努力克服“女同志不能挑大梁”,“只能当配角”的片面认识。南县原浪拨湖乡党委书记万华,2004年11月以前一直在县直单位工作,农村工作经验不很丰富,任原浪拨湖乡党委书记后,敢于开拓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在机构改革中,浪拨湖乡和牧鹿湖乡合并组建新的浪拨湖乡,南县县委经过充分酝酿,从有利于加强女干部培养等因素出发,决定由万华担任新的浪拨湖乡党委书记。三是破除“女同志搞经济工作不行”的观念。克服以往妇女干部分管意识形态、计划生育,科教文卫的多、分管经济等其它工作的少的现象,在选拔上注重挑选一些熟悉经济工作的女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在培养上,有计划、有意识地把一些有经营头脑和发展潜力的女干部,放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改革一线,去经风雨、见世面,着重提高她们领导经济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市95名女乡镇领导干部中,分管经济工作的有36人,占总数的37.9%。

三、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乡镇女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的质量。在女干部配备工作中,我们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原则,不盲目追求数量和比例,努力做到积极稳妥,确保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了三点:一是认真澄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市委和区县(市)委领导带队下乡调研,注意找领导班子中的女干部交心谈心,摸清她们的思想动态;组织专门调研组,召集有关人员召开专门的研讨会,就乡镇机构、女性班子成员配备等问题广泛征求妇联等部门的意见,进行了详细的摸底,澄清了底子。二是坚持人岗相适原则,把女干部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根据女干部个人能力、业绩情况,决定女干部在改革后乡镇领导班子中合适的职务人选,如沅江市原南咀镇党委委员万红桃同志,有林业技术专长,改革后,市委决定由她担任新的南咀镇主管农林业的副镇长,同时,在乡镇长助理人选中,优先考虑使用女干部。三是注重科学调配,确保妇女干部配备的质量和数量。各区县(市)都印制和下发了专门的民主测评表和全额定向推荐表,在民主测试和组织考察的基础上,一方面坚持条件,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合理调配。对个别乡镇班子内没有合适女干部人选的,通过在全县范围内调配来解决,保证了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女干部的比例和质量。如桃江县通过科学调配,改革后全县15个乡镇,每个班子均配备了1名以上女领导干部,配备率达100%。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女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针对我市乡镇女领导干部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我市在机构改革中还有针对性的加强乡镇女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了女干部人才档案库。桃江、赫山、南县、沅江、安化、资阳等地组织部与妇联加强合作,分工负责,县妇联分类建立了妇女人才档案,县委组织部建立了女科级干部和女科级后备干部档案,专人负责。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乡镇女干部的培训。赫山、安化等地先后举办乡镇女干部和后备干部班,组织学习了政治理论、经济管理、科技知识等。三是加大挂职锻炼和轮岗交流力度。目前,我们正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女干部到外地学习锻炼,或抽调她们参加全市一些“急、难、险、重”中心工作,开阔她们的视野,提升她们的能力,不断提高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契机范文篇7

1文化转向:心理学文化回归

1.1文化视界:西方心理学困境西方科学心理学从诞生至今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为达到心理学科学化目的,把意识形态、态度、价值系统和社会规范等文化要素隔离于心理学研究范畴以外,陷入为科学而科学的尴尬境地。“当科学心理学从欧洲输入到美国,在北美得以确立、发展时,心理学家努力寻求心理规律普遍性和抽象性。他们希望确立人的行为和心理功能与化学相类似的元素周期表,文化被看作是无关变量,并没有包含在研究设计中。”西方心理学无论是从动物行为类推至人类心理的决定论,抑或是以人类心理推知动物行为的还原论,其立论法则的背后实质隐藏着一种由原来对文化的漠视,到实事上不能驾驭研究的无奈,继而迫使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选择无关宏旨的主题越走越远。这种规避了文化与人的心理相生相伴研究,试图人为剥离文化与人的一体性,在解释和构筑人心与人性上产生和遇到了诸多问题。

此外,西方心理学的文化心态、文化根基和文化观不可避免地产生扭曲文化研究态势。一方面,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视域中,文化只是一种静态实体而非动态的影响力量,也即是外在于人类行为的准自变量或是虚假变量的一种外部刺激;另一方面,基于西方文化的科学心理学秉持了西方文化中心观精神旨趣,其研究自始充满了期望建构适合于全人类普遍适用的心理学并成为心理学立法者的霸气和野心。对于西方心理学而言,文化只是披着一件皇帝的“新装”而已。无限膨胀的文化心态,遮住和扭曲了西方心理学者审视文化的视线,尽管他们手中操持着文化,但文化却不见了。

1.2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研究预设和难题缘于对文化的离弃与伪饰,使西方心理学研究过程和结果解释性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被其力捧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测量无情地肢解了人性。缺失文化的西方心理学研究如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难题。

随着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潮滥殇与殖民运动大潮涤荡,多元文化论兴起,为西方心理学文化转向提供新的契机和机遇。知识社会学表明,任何一种心理学理论、方法、研究取向和流派形成都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产物。这就意味着心理学“应该”研究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中的行为,而不仅仅研究主流文化中可观察到的行为。如果将每种文化中心理学研究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当可发现其中可能隐含人类心理某些启示性的东西。跨文化心理学得以诞生。

跨文化心理学将文化从众多的环境变量中突出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自变量,作为被关注焦点进入心理学研究视野。由跨文化心理学衍生的跨文化研究则为心理学未来发展,从根本上转换了研究视角,其意义在于为当代心理学家提供了一个了解人类行为的新视野和新的研究方式。它是以文化为变量研究心理和行为的异同,通过跨文化比较,对心理学的某些概念、理论和假设予以文化上的比较和检验,从而验证研究过程和结果解释上的外在效度。每一种心理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尽管在单一文化中或是在控制实验条件下可能具有较高的文化解释性,即具有一定的内在效度,但在缺失跨文化比较时,能否外推到其他文化,以观照该文化内民众心理,也具有文化的解释性,即一定的外在效度,则未为可知。

一种理论的解释性仅仅具有内在效度,并不足以说明其有效性和文化上的不变性,只有经过多种文化条件下检验和求证,才能称之为有效。这种可以说是心理学理论构建的理想或是高层面求索,离不开文化间比较研究。

杨国枢先生以实证方法揭示出中国人与美国人在按劳取酬心态方面的差异性,从而验证了美国心理学家所求证的结论在中国并没有较高的外在效度,背后的根源则是中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皮亚杰从生物学角度推导出的认识论尽管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能否具有跨越文化的普适性,他本人也不敢妄加断言。他说:“如果放弃文化背景来谈论它,也只不过是一种联想而已。”因此,他主张对其理论进行跨文化研究,以提高其外在效度。

从相当程度上,跨文化心理学对于扭转、纠正和改变西方主流心理学漠视甚至有意忽视文化研究取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文化心理学的检讨之声不断,其根源在于大部分跨心理学研究一直倾向于以普遍主义研究取向为基础,采用强加客位研究方式,忽略语境主义和整合主义研究取向,试图通过文化比较来验证西方心理学在非西方文化圈的适应性,进而证明人类共同心理机制和普遍规律存在的可能性,而无视或否定非西方文化条件下心理行为存在的特殊性。

究其实质,这是西方霸权和殖民心态的继续流露。传统跨文化心理学无法把握和理解游离在心理学研究中文化本真意义,依然扛着西式心理学大旗,过于浓烈的科学意味压制着文化,难以实现真正的跨文化研究。

1.3本土心理学兴起:跨文化研究的契机本土心理学兴起于对西方主流心理学话语霸权的反抗,试图恢复本土民众在心理学中的话语权力,喻示着西方心理学在心理学舞台上一枝独秀的格局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尽管本土心理学在某一特定民族和文化中产生和发展,以自己社会、文化和历史作为思想活的源头,而且有可能会陷于本地性、自我封闭、保守或拒绝外来资源,但是,它研究某种文化条件下人的意向性行为和深层心理机制,是各种文化语境下都存在的,所以,这其中可蕴含着超越本土界限、具有普遍意义启示。”本土心理学崛起,将文化因素注入心理学研究范畴,诠释了人与文化之间的互生性与共创性,并且,它以其对文化圈的生活独有理解和构筑不单为西方心理学提供人性与人心的启示,也结束了西方心理学无人可比的孤独境地,为他们之间跨文化研究提供契机和可能。

跨文化研究即可实现在本土心理学间共享文化资源和心理支持,也可以超越本土文化界限,向西方心理学提供学术研究的参考框架,不仅促进西方心理学文化转向和回归,也是本土心理学在本土契合性基础上实现学术成长的重要方式。杨国枢先生主张为防止本土心理学研究在概念和理论创立上画地自限,应该从事有关心理和行为的文化的比较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西方心理学依然以居傲和不屑态度,将本土心理学的保守性、依附性和“非科学性”作为他们之间拒绝沟通和交流的借口,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短视。

2心理学文化品格跨文化研究理念探究

契机范文篇8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学前教育;契机

2011年至今,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中人力资源一体化成果显著,以定期召开的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合作协调机制成为京津冀三地区的之间人才长期交流的基本保障。《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十三五”专项工作计划》提出,京津冀三地高校未来可期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合作学校有望结对过百。三地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逐步建立,三地学术交流频繁。张家口教育行业能否顺势规划,吸收人才,借由教育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趋势,打造本地的各层次教育品牌。

一、京津冀教育人才分布不均,政府理应发挥主导作用,释放社会潜能资源

北京人才生态环境极佳,适宜创造人才。天津人才创新环境较强,适宜创新人才。河北,三者之中最弱,理应利用京津人才优势,借力打力,培育自己的科技人才队伍。京津冀人才资源总量大,但结构差异明显,诸如统筹协调力度不够、人才战略与区域发展方向脱节、体制壁垒、推进协作的动因不足等都是制约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因素。教育人才的引进、交流终究还是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打破行政壁垒,主管部门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建立官方的渠道的行业对话推动机制,可以参考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联动发展的经验,规模化的定期轮流举办教育协作交流论坛研讨会,建立长效的对话协商平台,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资源信息库,增加区域内高校、教师乃至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鼓励“1+1”抱团发展,鼓励打造区域教育品牌。学前教育发展一直是张家口的弱项,2013年至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带来了很多普惠性的变革,随着农村幼儿教师特岗计划、顶岗实习、学前名师培育等工程,幼儿教师的整体提升明显。但在京津冀一体化和冬奥契机下,交流学习如过场般,没能落到实处。实现紧密的交流还要靠政府的主导,设立专门负责的官方协调机构,建立规则化的保障体系、规范化的交流平台,及时签订各项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协议等。

二、京津冀教育联盟战略实施,教育交流理应更为细化,层次逐步纵深化

京津冀教育实现一体化,三地各层次教育,尤其高等学校的合作与交流是总的趋势。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辐射作用是显著的。基于协同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各层次的教育都应当获得教育交流的机会,随着三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得以聚集并共享,最终极化的结果将是辐射,区域高等教育人才聚集并逐渐转化而引发的溢出与扩散的效应将带动整个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各个教育层次的共享交流。顺势打造京张学前教育联盟,搭建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实现良好的学前教育合作交流。区域内教师们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如优秀的课堂视频、优秀的课堂设计等,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学前教育的各种新政等。提倡教师实地交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学回来,不搞形式、不讲速度,把学习交流落到实处。

三、人才交流方式多元化发展,三地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全方位柔性引智

伴随着北京与河北两地教育部门建立协同发展联系会议制度,2017年以来,京津冀教育协同协调机制开始起步。京津两市高校部分搬迁或新建分院等,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由此带来的教育资源的扩散效应是深远的。高等教育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河北理应通过接纳京津迁校或分校、联合办学、教育联盟等加强人才引进的载体建设。逐步探索三地教育人才柔性交流机制,重点区域试点先行,再以点带面。智库学术交流、参观学习、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等作为基本的交流形式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多元化的元创新人才共享方式。京张学前教育领域的交流形式多元化发展,将有助于交流常态化开展。2015年邯郸市中等职业中学的“影子校长”,2017年“教师校长百千万工程”等都值得借鉴到京张幼教交流中。鼓励适应具体领域的元创新,力求创造更灵活的交流形式。

四、以人为本前提下实践人才共享,共情人才的现实需求,归属感赢得“引凤”

交流的对象是人,以人为中心的探讨人才交流更具现实意义。教育人才一体化始于教育资源的交流,成就于人才需求的满足,如安居、医疗、情感等。长久以来,北京、天津导致的虹吸效应一直是影响河北留住人才的主因,北京是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的中心,就业于北京意味着更好的就业环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目前,张家口公办幼儿园比例已经超过80%,基本实现了普惠性的教育资源覆盖,但教师待遇低下是教育的全行业问题。张家口教育领域“引凤”还得靠资源留人,营造归属感,满足安居的需求,合理的薪酬待遇,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互认,启用智库人才资源共用云平台等。

交流的动因是人才的创新与发展,协作的目的是经济的共同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推进,河北教育人才待遇水平逐步提高,营造关爱人才的社会氛围,未来交流合作的范围和内容细分化,方式更加多样,人才交流的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京津冀区域联动,推进三地人才互认互通、共享共融,必将释放人才效能,全面振兴河北教育。

参考文献:

[1]邸晓星.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教育人才交流共享的发展历程与路径特点[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8.19(3).

契机范文篇9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公务员之家: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契机范文篇10

论文提要: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极大的发展。公司债券1市场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2007年中国证监会正式《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本文基于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探讨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而提出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建议。

近年来,全球金融形势日益复杂多变,金融危机时有发生,成熟的债券市场,不仅是金融危机的避风港,更是经济的稳定器。我国股票市场自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来,实现了制度性变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依然滞后。为此,本文探讨在当前有利的发展环境下,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新契机。

一、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一)国际上,从金融危机看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备用轮胎”2意义。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些东南亚国家无一例外都缺乏一个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融资严重依赖银行体系,短期融资(经常是外币融资)过度,期限与币种双重错配。

当大量的资本流入突然逆转时,便导致货币和银行危机。在危机发生后,出现资产价格暴跌时,一个发达的公司债券市场能在银行资本基础受到急剧削弱,严重妨碍其放贷能力时,能够作为公司融资的重要渠道,及时跟进,解决企业部门的燃眉之急,进而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显然东南亚国家由于缺乏由债券市场提供的减震机制,没有债券市场能够为投资者提供资金转移的缓冲区域。

因此,正如戈登斯坦3所指出的那样,新兴国家防范和化解货币错配风险的措施之一就是,应优先发展本国债券市场,鼓励发展可供使用的风险对冲保值工具。金融体系的多样化可以避免金融领域的问题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从实践来看,危机之后,东南亚各国亡羊补牢,迅速发展了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例如韩国、马来西亚公司债余额占GDP比重由1997年29.5%、16.53%上升到2001年的38.2%和31.74%。而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落后。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以及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发生过两次银行业危机,一次因拉美债务危机而起,另一次源自商业不动产危机。在这两次危机中,美国银行部门遭受了重大损失,其资本基础受到急剧削弱,严重妨碍其放贷能力,此时,美国的债券市场在不同程度上,起到替代银行体系,为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债券市场对银行体系的备用轮胎作用。

(二)在国内,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拓宽企业的筹资途径、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工具的有利措施。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是单一资本市场结构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投资品种的匮乏和避险工具的缺乏,远远不能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对不同投资品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融资中银行贷款的占比很高,银行体系承担了大量债务风险。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严重。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资产负债结构中的货币错配现象也逐渐显现。期限和货币的双重错配使得银行体系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不利于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公司债券的发行将风险分散到众多投资者身上,且能通过二级市场更好的识别和量化风险变化,因此,公司债券市场能比银行贷款分散更多的风险。

目前我国流动性充裕,而投资者缺乏投资途径,除了低收益的储蓄存款,只有高风险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中间没有过渡地带,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的股票市场由熊转牛,资金大量流入股市,事实证明,非理性的操作导致了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而一个发达的公司债券市场则能充当较好的资金转移的避风港和缓冲地带的角色。

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可以形成结构优化的资本市场,促使企业在面对更大的投融资约束时,更理性地选择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融资渠道;投资者在面对这样的市场时才能更加理性地投资和发掘资本价值。

二、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可行性

从市场前景出发,与国际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现阶段公司债券市场发展面临着良好契机。

(一)宏观经济的持续高增长率和高储蓄率,为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20多年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尽管出现过较大的经济波动,但近年来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储蓄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从中长期趋势看,中国金融市场将保持一个宽松的资金环境,这必将推动公司债券市场的大发展。其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奠定了保持高储蓄的基础,为债券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其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预防性储蓄将增加,从而形成对债券市场稳定的中长期需求;其三:需求约束、产能过度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中长期挑战,从商品市场转移出的资金将转向包括债券产品在内的金融投资;其四:随着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考核逐渐严格,银行资金运用将转向能够节约资本使用的债券投资方面,从而对债券投资形成较为强劲的需求。

(二)公司债券市场面临的微观金融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公司债券市场的微观金融环境已在逐渐改善。一是投资主体不断成熟。二是监管理念和制度的创新。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近年来这一市场之所以产品、交易方式、工具等不断创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监管理念和方式的变化;三是投资者保护制度逐渐完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以及保险保障基金已经设立,存款保险制度也在建立之中;四是社会信用体系逐渐改善,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获得较快进展。与此同时,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也在逐渐规范和发展,这些都为准确披露和评估公司债券的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围绕公司债券信用增级以及其它风险管理手段的创新也将不断发展。公司债券作为一种具有信用风险的产品,除了通过信息披露和评级正确揭示风险外,还可借助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管理其风险。比如,创立由各类资产支持或担保的公司债券、信用衍生产品(CDO、CDS等),就可为公司债券的风险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三)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政策力度有了增强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来,股票市场发生了制度性的变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与股票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我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的设想是相悖的。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指出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需要特别重视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主管部门在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下,适时推出许多鼓励和支持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措施。其中2007年7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了《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为公司债券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基础,使过去一些束缚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得到解决,对其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市场化定价,利率无限制。债券发行的票面利率由发行人和保荐人(主承销商)通过市场询价协商确定。在升息周期中,公司债在票面利率的设计上,具有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通过市场机制发现了债券发行人的信用价值,为今后公司债券科学、规范定价提供了参考。

2、发行程序简化。以往公司债券的发行需要经过额度审批和发行审核两道程序,而现在公司债的发行是由证监会主导,采取随报随批的模式,发行审批程序相对简单,审批速度较快。

3、募集资金用途。债券发行募集资金可用于偿还借款、补充流动资金或股权(资产)收购,范围较广。

4、采用了“一次核准,分期发行”的方式,发行时间更为宽泛。一方面可以防止资金的闲置,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发行人可以根据对市场利率水平判断和资金需求状况,进行有节奏的发行,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5、同时在固定收益平台和竞价交易系统上市流通。固定收益平台适合机构投资者之间进行大宗债券交易,而交易所原有的交易系统具有实时、连续交易的特性,比较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债券交易。多种交易方式的有机结合,满足了不同投资者交易的偏好,可引导建立分层次市场。

6、债券条款设计创新。债券可以对条款设计创新,比如设置回售条款,因此为投资者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提升了债券的价值,提高了债券的吸引力。

7、可以免担保。原来《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发行人在债券发行前应提供保证担保,但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免予担保的除外。担保工作经中国人民银行认可后,方可发行债券。”而现在公司债发行无强制性规定。

长江电力2007年第一期公司债券在2007年10月1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长江电力公司债的顺利发行和上市标志着公司债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建议

上文中探讨了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必要性以及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新契机。但是是不是就意味着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一定能够成功呢?我们看到,虽然在发行制度上,现行法规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受束缚的局面,改善了一些过去导致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因素。但是仍然需要制度创新来解决债券的偿付和流动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解决:一是继续加快国债市场发展,建立一个健全的基准市场,完善基准收益率曲线。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约束机制,发展更多的合格发债主体。三是培育投资者队伍,引进专业机构投资者。四是加快固定收益平台建设,完善做市商机制,建立分层次市场,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五是完善信用评级体系,鼓励本土评级机构的发展。

综上所述,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面临着一个较好的时机,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改变我国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企业融资渠道匮乏、资本市场结构不健全的局面,因此探讨其发展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注:

1由于在80年代我国的公司制度处于一个初创阶段,用得更多的是企业这个概念,因此,发行的债券也叫企业债券。而经济发展到今天,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我国公司债券的发展开始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业界和学术界都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司债的名称,因此在本论文中,对两者不做区分,统一用公司债券这个名称。

2格林斯潘于2000年创造了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比喻,因债券市场在银行体系瘫痪时可以发挥替补作用,将其称为“备用轮胎”(sparetyre)。

3戈登斯坦:《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一萱.《公司债券市场:理论、实践、政策建议》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2.延红梅.《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济南金融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