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5:55:42

坡地范文篇1

关键词坡地资源;现状;改造措施;宁夏西吉

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宁夏南部山区,位于大陆性气候边缘区域,属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年降雨量350~500mm,6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9月。全县总土地面积3143.85km2。2009年,全县辖19个乡(镇),人口48.8万人。

1坡地资源现状

明、清时代,西吉县坡地植被茂密。民国后期开始,毁林、开荒种地现象突出,坡地植被破坏严重。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且物质能量投入少,生产技术水平低,土地用养不当,广种薄收,产品单一。自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建设工程以来,坡地植被虽有较快恢复,但水土流失未能在大面积区域得到控制,坡地植被破坏现象依然存在。坡地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在不断加剧对坡地植被的破坏,二者恶性循环,使坡地资源匮乏,生活环境恶劣,农田肥力锐减,粮油产量低,农民生活困难。目前,西吉县境内山大沟深,沟壑密度为560m/km2,植被覆盖率15%,土壤平均侵蚀模数4200t/km2,有黄土丘陵、土石山地和河谷川台3种地貌类型,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82.3%、12.1%和5.6%。坡地面积28.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3%。其中,农、林、牧利用面积分别占坡地面积的47.9%、29.9%和14.8%,其他坡地面积占7.4%。西吉县坡地资源包括坡耕地,梁、峁、沟台荒草疏林地以及沟壑等难利用地,主要由自然环境和农业环境组成。全县人口多,对坡地资源压力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荒坡地植物群落低矮、单纯,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再生能力弱。境内矿物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为典型的农业县。

由于坡地比例大,对西吉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依据科学技术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全面系统地对坡地资源进行更新改造,加速坡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关系到西吉县扶贫大业的成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坡地更新改造措施

根据西吉县坡耕地比例大、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低等实际特点,坡地更新改造应以继续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提高粮食产量,拓宽创收渠道,保障人畜饮水,稳定解决“三料”为前提,以保护资源、增加植被为突破口,依靠科学技术和法制手段,坚持综合规划、统一治理、优化配置、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山顶造林种草、山腰修田种粮、山脚打坝灌溉的改造模式和“先山头、后山脚;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的改造程序,对全县坡地资源进行更新改造,使农、林、牧用地比例基本达到“三三制”;并实行产业经营和一系列保障措施,以达到改山治水、恢复植被、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2.1造林种草

造林种草是建立合理、高效的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最佳措施。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建设中,西吉县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今后,要在封育管护现有天然林区和草区的同时,对现有的未成林人工林地进行补栽补植;坚持“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实行造林种草前先整地;以乡土树种、草种为主,采取乔灌结合、林草结合的方法,继续在不宜耕作的地段造林种草。

2.1.1林型配置与适宜树种。选择适宜树种、合理配置林型是造林成活的关键。山顶梁峁干旱寒冷,风蚀严重,应选择抗旱、抗寒、耐风蚀、耐土壤瘠薄的柠条等灌木树种为主营造防护林;20°以上坡地及农田地埂以沙棘、紫花苜蓿为主,营造草灌混交林;沟道、河滩,坝岸比较潮湿,以柳树等乔木为主,营造用材林;村旁、宅旁、路旁以杏树或杨树等乔木为主,营造经济林或用材林。

2.1.2整地与造林方法。整地是造林种草工作的第1步,必须在造林种草前1~2年进行。地势复杂的陡坡地或农田地埂,采用小鱼鳞坑整地方式整地;地势较规则的坡地,采用水平阶、返坡梯田或水平沟等方式整地;河岸河滩以及“四旁”的坡地,多以圆穴状整地方法为主进行整地。根据立地条件、时间和树种的差异,合理选用直播造林、植苗造林、扦插造林或截干造林等不同方法进行造林。造林种草后要加强幼林(草)抚育管理,防治病虫兽害,适时间苗、补植、修枝或刈割牧草。

2.2机修梯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吉县在国家各类扶贫资金的扶持下,利用推土机车机修梯田,其比坡耕地增产粮食85%以上。多年的实践证明,机修梯田是在目前不改变坡地用途的前提下,唯一能够大面积、快速度、高质量地改土治水、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目前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立地条件的一项有力措施,是稳定解决农户吃饭的温饱工程、致富工程[1]。

2.2.1机修梯田建设范围与标准。结合山顶、陡坡造林种草,在6~20°坡耕地沿等高线从上到下连片修筑机修梯田。边机修边拍打地埂,使梯田田面均宽达到10~13m,地埂高出田面20mm,梯田总体呈里低外高,左右水平;按具体地形以斜线或“S”型的形状开通梯田区域道路;及时对梯田深翻松土,培肥地力,抢墒播种;根据季节适时营造地埂林(草),加强固埂工程。

2.2.2机修梯田建设重点步骤。机修农田建设的涉及面广,应在机修梯田建设的前1~2年就进行规划,确定机修区域,动员农户留足地块,打乱地界,统一修建,逐块验收。同时,本着“能走水路走水路”的原则,尽一切可能将距水源较近的6°以下缓坡地和已修建的旱作梯田改造成水浇地,以提高粮油单产。

2.3修谷坊和筑坝

沟谷及沟道是水流输送泥沙的通道。一般情况下,当梁峁以及6°以上坡地得到治理后,流入下部沟道的水流就会大量减少[2-3],加之投资量较大,目前西吉县沟道治理处于滞后状态。沟道治理首先要在支毛沟上游筑谷坊,中下游修筑淤地坝或主干坝,然后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这些建筑物上造林种草。

2.3.1谷坊。是指在支毛沟修建的高度在5m以下的小淤地坝。谷坊既可拦泥固沟,又可淤地种植,起稳定坡脚、防止沟底下切、抬高沟道侵蚀基点、防止沟岸扩张的作用。支毛沟密度大、沟道比降大的丘陵区,修筑谷坊25~30道/km2,土石山区和河谷川道区布设谷坊8~10道/km2。

2.3.2淤地坝。淤地坝是水土流失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在工程运行前期,可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牲畜饮水困难,也可发展水产养殖业。运行后期会逐步变成高产稳产田。坝顶又连接沟壑两岸,可以改善山区交通条件。西吉县黄土土层深厚,是筑坝的优质材料,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采取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户集资的办法大力修筑淤地坝。

2.3.3骨干坝。修筑骨干坝是沟道控制水土流失的又一防线。为了提高拦洪效益,防治沟壑侵蚀,充分利用水资源,解决牲畜饮水困难和灌溉农田,可在相对大的沟道修建库容较大、坝体较高(一般为20m以上,坝体土方量大于50万m3)的骨干坝。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首先在选址时要严勘实测,既要确定单坝的坝址坝型,还要考虑坝系建成使用后的运行机理。工程建设期间更要有专人负责,严格把关,确保建材足额到位,确保坝系质量。

2.4打窖、打井

很早以来,西吉县就有打窖、打井的习俗。前者是利用降水资源,后者是利用地下水资源,二者均为西吉县人畜饮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打窖、打井,要突破传统的习俗,在保证“灌口”的前提下,力争大面积的“灌田”,实行“灌口”与“灌田”双“灌”齐下,双向运作。

2.4.1人畜饮水窖。人畜饮水窖以人畜饮水为主要目的,尽量选择在公路、山坡、场院、屋顶等天然积水场附近,在确保有水集的前提下,避开大树、陷穴就村庄附近打窖,一般选用水泥砂浆防渗层结构,容积40m3,用红胶泥压窖底,用水泥砂打抹窖壁。1眼井可基本解决1家人、1头大家畜1年的饮水需求。降水多的年份,可利用其灌溉就近田园。应鼓励农户多打水窖。

2.4.2微灌窖。微灌窖以灌溉为主要目的。窖址要选择在具有一定积水场面、靠近村庄或靠近农田的地方,要远离河边,避开大树、陷穴,砂砺层,窖容积一般为60m3,蓄水后根据不同作物的要求,选择点灌、膜下沟灌、土壤深层注射等方法灌溉。

2.4.3微灌井。微灌井应选在地下水位较浅、水量较丰富、水质良好、距耕地近、土质良好、易于成井、便于灌溉的地方。成井后井台设置井盖,预留管道口,且要配套输水管和单相泵。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时期对水分的要求,选择合理的方法适时灌溉。

2.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旨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以效益增加农民创收,以创收促进坡地资源更新改造[4]。西吉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立足实际,狠抓“种、养、加、销”4个方面。

2.5.1种。种植业是西吉县的主导产业,今后要着力加大基本农田单位面积投资力度,走高投资、高产出、高收益的种植业生产新路子。同时,根据干旱少雨、春旱尤为严重、秋粮收成好于夏粮的特点,在种植业内部“压夏扩秋”。扩大秋粮尤其是马铃薯这一特色作物的种植比例。同时因地制宜地种植名优特稀的经济作物,如黄花菜、香豆子、中药材以及甘蓝、西芹、胡萝卜等。引进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搞温棚种植,力求生产品种多样化。

2.5.2养。牲畜对坡地植被的过度啃食,是西吉县坡地资源屡遭破坏的原因之一。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舍饲养殖业,杜绝野外放牧。突破过去“养畜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羊为换盐”的陈旧观念,发展特色养殖和规模养殖。引进推广适合西吉县养殖的畜禽良种,普及黄牛冷配、秸秆氨化、獭兔养殖、疫病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利用牲畜粪便建沼气池或作为肥料培肥地力。

2.5.3加。“加”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农副产品进行合理加工,增加其附加值。西吉县要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资源,进行深加工,尤其要把马铃薯支柱产业精深加工作为重点,增加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对小麦、玉米,除做好精粉、饲料加工外,还可重点开发方便食品、糕点系列产品及其他深加工项目;油料要向亚麻深加工方面发展;蔬菜要向贮新保鲜、烘干袋装方面发展;林产品要以杞柳、柠条枝条为原料,进行耱、筐等编织;苜蓿可以加工成草粉、草团、草饼等。

2.5.4销。种、养、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消费,更重要的是为了向外销售以取得更大利润。因此,要把产品流通促销作为农民增收的途径,完善以马铃薯、甘蓝、西芹产品为主的销售网络;要把丰富的劳力资源作为特殊商品和新型产业,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向农民提供产品销售信息,形成“市场牵农户,农户带基地,基地促营销,营销增效益”的产加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2.6综合保障措施

多年来,西吉县坡地资源得不到有力保护,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原因。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小农意识和自我意识强烈,法制意识淡薄,对破坏资源的行为管而不严、打而不力等,是西吉县坡地资源屡遭破坏的主观原因。因此,要在更新、改造客观世界也就是坡地本身的同时,必须更新、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2.6.1强化组织领导,培育新型人才。西吉县区域大,自然条件差,实现坡地资源的更新改造,涉及面广,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工程,既需要有能吃苦耐劳的干部群众,更需要有能组织农户、一届接着一届干的领导班子。不但要制定适合工程实施的运行机制,更要制定适合工程管理的人才机制,要不断培育、引导、更新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大胆激发这些人的工作热情和开拓斗志,使他们能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进行这项工程的实施与管理。

2.6.2控制人口,提高劳动者素质。西吉县目前的人口密度为155人/km2,已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界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承载7~22人/km2的标准。该县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达30.5%,比全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因此,要本着对坡地资源长期负责的理念,即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抓好计划生育和人口工作。既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又要对现有人口进行文化、思想和理论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树立“少生快富”的理念,树立“保护坡地资源就是保护生活资源”的理念,把实现坡地资源的更新改造变为每个公民的良好意愿和自觉行动。公务员之家

2.6.3依靠法律,处理不法行为。由于坡地资源的更新改造工作涉及西吉县各村各户,工作开展的初期难免会触及部分农户眼前的一些利益。受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和自我意识的影响,在人们的认识还处在落后状态、未达到较高境界的情况下,势必会有与此项工作相抵触的事情或事件发生。因此,要依据一些有益于开展这一工作的真实事例,对广大农户进行宣传教育。必须依据国家《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广大农户树立法制观念,必要时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禁牧区放牧、偷盗苗木、破坏井坝设施等不法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严肃处理,依靠法律保障坡地资源更新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依靠法律保护坡地资源效益的发挥。

3参考文献

[1]贾敬习.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广东省河源市国土资源局充分利用低效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J].中国土地,2009(6):60.

[2]崔平,宇?S,肖香云.陕北坡地优化利用目标模式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8(36):212.

坡地范文篇2

【关键词】火炬;干旱石质;栽植

1实验条件

实验地点为安阳县都里乡南阳城村菜地交西岭。该区年平均气温13℃,年均日照数为2526h,全年大于10℃的积温为4563℃,无霜期一般为200d左右,平均降水量606.1mm。区域内土壤瘠薄,岩石裸露,灌木稀疏,主要生长野皂角、荆条灌木,白草、竹叶草植被,灌木覆盖度在15%以下。

2实验方法

2.1栽植材料栽植树种为火炬,地径0.6~1.2(cm),苗高40~70(cm),截干高15~25(㎝);地膜40×40×40(cm)的塑料薄膜。

2.2栽植时间2006~2008年春季(2~3月)。

2.3栽植技术随栽随挖坑,坑的规格以大出火炬根幅2cm为宜,尽量少破坏原始植被,然后植苗填土、踏实,覆盖薄膜,再在薄膜上覆盖1~2(cm)的土,修成半径40cm中间低、四周高的锅底形树盘。

2.4调查方法分别于当年、次年的5月,对试验点南阳城村菜交地西岭500亩石质坡地上栽植的火炬,进行了调查。

3分析与结论

3.1根系旺盛,生长迅速调查显示:火炬当年新生侧根2~3个,新生根须80~150个,次年

新生侧根2~5个,新生根须120~200个,年增加侧根2个,年增加根须40~50个;当年侧根生长长度2~5cm,次年侧根生长长度7~12cm,年增加长度5~7cm。从中可以看出火炬栽植后,能够快速扎根,扩大根系伸展区域,这对干旱石质的坡地来说,栽植火炬可大大提高成活率,改变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状况。

3.2生长势强火炬当年生长25~50cm,次年生长高度达到100~150cm,年增加高度75~100cm;当年新生侧枝1~3个,生长长度8~15㎝,次年新生侧枝2~3个,生长长度12~45㎝,年增加侧枝2个,年增加长度12~45cm;当年冠幅20~30㎝,次年扩大到80~120㎝。火炬一旦成活,就能够萌发新枝,快速生长;如果在植被稀少的坡地上作为先期树种栽植,要比侧柏、黄连等树种在坡地绿化进程上快的多。

3.3耐旱性强火炬非常耐旱,耐旱期一般为25~30天,运输时不用保湿,栽植时不用浇水,栽植后45天内不下雨、不浇水,死亡率仅为2%。

3.4抗灾能力强火炬本身能分泌粘液,散发刺激气味,能有效抵御人畜、动植物及微生物的侵害,免受病虫害传染,调查显示:人畜、动物毁坏火炬每亩仅为5-6株,两年内无病虫害发生,在火炬的冠幅下几乎无植被生长,但其周围的山皂角、荆条、酸枣、白草、竹叶草等植物却没有受到影响,生长正常。这说明,火炬抵抗灾害能力强,虽对某些植物的生长有影响,但幼树对我县西部山区干旱石质坡地上生长的野皂角、竹叶草等植物却危害很小。

3.5再生能力强从调查表上可以看出:当年人畜、动物毁坏火炬每亩5~6株,次年重新发芽4~5株,发芽率92%;火灾毁坏火炬167株,次年重新发芽162株,发芽率97%。因此,火炬只要当年栽植成活,以后死亡的很少,不论遇到火灾还是其它灾害,只要不伤尽根系,它都能够萌发新枝,顽强的生存下来,不断繁衍生息,扩大生长区域。这对天旱少雨、人畜活动频繁、植被稀少的干旱石质坡地来说,栽植火炬是非常适宜的。

3.6易栽植,费用低廉火炬苗易运输,易携带上山,栽时可免浇水,无须提前整地挖坑,栽植方法简单,操作难度小,便于寻找劳力。从经济上看:1年生火炬苗每株0.2~0.3(元),栽植费每株0.35(元),合计成本每株火炬0.55-0.65(元),每亩栽植74株,合计40.7~48.1(元),加上年每亩2%的树木死亡折价,两年每亩火炬总费用48.4-57.2(元);而现在推行的大营养袋侧柏栽植,1年生侧柏苗每株0.2元,栽植费每株0.15元,合计成本每株侧柏0.35元,每亩栽植166株,合计58.1元,加上年每亩15%的树木死亡折价,两年每亩侧柏总费用63.4元,两者相比,火炬比大营养袋侧柏栽植每亩少6.2~15(元),随着年限的增长,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而且大营养袋侧柏运输难,费用高,操作难度大,劳力难寻。由此可见:在干旱石质的坡地上栽植火炬,不仅节省费用,而且还节省劳力,尤其对山高路远、运水困难、土地贫瘠、植被稀疏的山地,更显示出栽植火炬的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4推广建议

经过我们3年来在干旱石质坡地上栽植火炬的实验,充分证明:火炬易栽,易活,抗灾能力强,蔓延迅速,能较早成林。虽然对别的植物构成危害,但对岩石裸露、植被稀少的坡地来说,与其年年植树不见树,长期处于光秃秃的状态,还不如栽上火炬,快速成林的好。因此,在干旱无雨、土薄石厚、植被稀少、资金短缺的地区值得推广火炬栽植。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栽植时间最适宜在春季(2-3月)栽植,不宜在夏季栽植。

坡地范文篇3

关键词:坡地建筑;结构设计;研究

坡地建筑,简单来说便是在地势比较高,表面有很大起伏的地势当中建造建筑物,这样的地形对建造设计的各项工作都会带来限制和影响,但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创意空间。与地形和地貌进行结合的建筑,不但可以对建筑当中的各项功能需求进行满足,还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结合,非常符合生态建筑和绿色环保建筑的特征。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坡地当中建造建筑物,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支付的资金会更多一些。因此,本文针对坡地建筑结构设计做出了如下分析。

1坡地建筑结构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1.1遵循当地的地形特征

在对坡地建筑物基础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先明确地形对建筑物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出之后可能会带来的威胁,以便能够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能够更加合理,为之后的各项施工工作打好基础。

1.2充分考虑容积率

在对坡地建筑物进行设计的前期阶段,要对容积率进行处理,以便将建筑的可靠性以及舒适程度进行提升,这也是保障建筑质量的前提基础。在对方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坡度结构进行结合,保障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便强调在之后的坡度建筑当中,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如果容积率没有控制好,会将之后的建筑物时效性进行降低。

1.3遵循安全性的原则

任何建筑施工都要将安全性作为首要原则,而在坡地当中建筑工程更要遵守安全性原则。对坡地安全性原则造成影响的关键原因便是基础结构的稳定性较差。所以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针对地形地貌条件要实际勘察,细致分析,运用好基础机构当中的稳定理念,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强调,以便将建筑物的稳定进行提升。

2坡地建筑结构设计

2.1挡土墙设计

在坡地建筑工程当中,对于挡土墙的设计,一定要应用经济、合理以及安全的原则,将地形的实际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使建筑能够与地形进行充分的融合,因地制宜对建筑进行构建,以便将建筑物的社会效益进行提升。一般情况下,对于挡土墙的设计,可应用的方式包括:①分离主体和挡土墙,之后结合主体结构,对挡土墙景实施布置,并使挡土墙满足其中的刚度需求,这样在压力的作用下,墙体不会产生任何的倾斜和滑移现象;②将挡土墙和主体一同进行设计,结合1m的板带宽度的单向板,对挡土墙进行设计。

2.2上部分的结构设计

在对坡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会出现架空层比较高的情况,这样会对柔软底层进行破坏。如果使用长短柱将坡地架空,短柱会出现剪切破坏的情况。因此,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当中一系列规定。在对坡地建筑工程进行设计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稳定性,要注意在将挡土墙和主体进行整体设计的过程中,相关的计算过程一定要对侧向土压力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

2.3基础设计

在对坡地建筑进行基础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有持力层比较浅,地质分布比较匀均,基础承载的负荷比较小的地形,可应用性价比高,施工便利的浅基础。针对较深的持力层,分布不规范并且承载负荷比较大的地形,可使用桩基础的形式,应用钻孔桩以及挖孔桩的形式,以便将基础承载的能力进行提高。如果有埋藏比较深的基岩,基础承担的荷载比较大的情况,人工实施挖掘的难度会非常大。一般情况下,使用冲孔灌注桩的形式便可对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进行满足。

3坡地建筑结构设计应用实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某坡地建筑工程,其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防烈度为Ⅶ度。此外,设计的基本加速度值是0.05g。处于对建筑的安全性以及重要性考虑,抗震性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拟建的地势高低起伏比较大,标高高差为22m。

3.2基础方案设计

由于工程的位置在坡地上,在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限制。所以,在正式施工的过程中,有些机械设备是不能使用的。该建筑工程为一层和二层建筑,尽管楼层只差一层,但是之间的跨度比较大,所以柱网为25m。在实施天然基础的过程中,开挖土方以及填方量会比较大,在全面并且综合考虑安全性、变形情况以及稳定控制之后,在对天然基础进行选择时,要将基础面积进行增加,并将开挖的深度加深,把土方挖填量进行扩大。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开挖天然基础的过程中,会使之前的状土遭到破坏,产生一些不良地质灾害,特别是稳定性问题。在洪水季节,地下水极易进入到基础下,产生软弱带。在对施工技术以及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之后,使用了人工挖孔桩的技术。人工挖孔桩基础,可使用底部强风化砂岩层当作持力层,需要距离场地地坪大约8m左右,桩端端主力特征值为1700kPa,其厚度大约为4.2m,属于比较理想的桩持力层。人工挖孔桩可在底部实施扩孔,在对相应的承载力要求进行满足时,可在原场地当中直接进行施工,不需要对场地实施大开挖,有益于提升建筑的稳定性。但是,人工挖孔桩与天然基础进行比较,造价会更高一些,并且其中施工的施工工艺会比较复杂。

3.3结构方案

在正式施工的过程中,使用了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钢框架主要应用的为焊接箱型钢柱,其截面是500×500,架梁为焊接的H型钢梁,截面为300×800,支撑使用的为焊接H型钢,其截面为300×300。钢结构柱脚应用的为埋入式刚接柱脚,地面以下使用的为外包钢筋混凝土,将其埋入到基础承台当中,钢框架梁和钢框架柱会使用刚接、钢框架梁以及钢次梁之间进行铰接的形式、并使用MIDAS-GEN复合计算,明确钢结构的壁厚。

4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国土面积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山地,并且我国的很多城镇周边都是山,在坡地之上建造建筑物已经非常普遍。尽管坡地当中的建筑非常多,但内部的设计结构与常规的建筑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对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先明确地形对建筑物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出之后可能会带来的威胁,以便能够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能够更加合理,并充分结合地貌以及施工条件等,在保障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各项建筑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斌.坡地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分析[J].居舍,2018(02):99.

[2]高萍.坡地高层建筑非全埋式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J].建筑知识,2017,37(08):54.

[3]李建亮.浅析坡地高层大底盘多塔复杂体型建筑的结构设计[J].福建建材,2016(10):34~35.

坡地范文篇4

关键词:地建筑;地下水位;抗浮设计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蚌埠市新城试验学校教育集团虎山校区综合楼项目,项目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规划路与货场五路交汇处东南侧,虎山路东路以西。总用地面积约5.5万平,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其中综合楼为四层,右侧半幅带地下室,采用框架结构,重点设防类,设防烈度为7度(0.1g),抗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作用按照7度(0.15g)进行设计,场地特征周期为0.35s(二类),抗震等级按照8度确定。建筑抗浮工程设计等级为乙级,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为1.05。拟建场地地势开阔,稍有起伏,最大高差为7.24m,地下水较为充沛,由地勘报告可知,抗浮水位取室外地面以下1m,由于存在较大高差,抗浮设计需考虑选择较为合适的抗浮水位及抗浮设计方案,既要保证结构安全,又要考虑节省材料。建筑剖面图见图1。

2抗浮水位的确定

对于地下室抗浮设计首先应确定抗浮水位,当抗浮水位确定以后,可以通过地下室基础的底部高度确定水头高度,水头高度确定后方可进行浮力作用的计算,本项目属于坡地建筑,地面标高随坡地变化较大,抗浮水位对设计影响较大,因此应综合考虑抗浮水位。

2.1主体结构条件

由建筑方案设计条件可知,综合楼主楼右侧从10轴到17轴有地下车库,地库底板顶标高为-10.300m,主体结构采用框架结构,上部结构主要功能为教室,设计时恒荷载主要是楼面铺装,结构自重及填充墙重量,有地基基础规范可知,抗浮设计时仅考虑恒荷载产生的有利作用。框架结构竖向传力构件为框架柱,标准柱距为8.4m,间距较大,考虑基础底板竖向作用的滞后效应,板跨中部位抗浮作用较小,因此需要考虑底板的抗浮强度。由于建筑需要部分框架柱并不延申至屋面,只存在于地下一层或一层,上部恒载传递下来的抗力减少,因此此部分基础应进行抗浮计算,验算是否满足抗浮要求。

2.2场地地下水条件

由虎山学校地勘报告可知,钻探揭露,本场地在15m深度范围内,对本工程有影响的主要包含两个地下含水层组,第一含水层组,地下水类型属于上层滞水,主要分布于第一层土及地下伏粉质粘土层上部裂隙中,其水量受地表水控制,以地表水的垂直渗透补给为主。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埋深基本一致,在0.7~5.8m。第二含水层组:地下水类型属于承压水,主要分布于三层全风化花岗岩和四层强风化混合花岗岩中,以水平径向流动补给为主。稳定水位为3.6~10.5m。地下水条件较为丰富,水量充沛,对结构地下室抗浮较为不利。

2.3确定抗浮水位

勘报告中给出抗浮设计水位为室外地面以下1m,由于地下室顶板高度为34.300m,但是地形为从10轴到17轴为逐渐下降,高差为约有4.5m,因此需充分考虑抗浮水位,以免造成抗抗浮的不足,或者抗浮考虑过多造成浪费。针对这种坡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段确定抗浮水位的方法进行设计,地下室左端挡墙10轴处开始考虑抗浮,此轴建筑地面标高为37.800m,因此将10轴上框架柱的抗浮水位定为36.800m,17轴抗浮水位为32.300m,有两者之间进行线性内插,每隔8.4m取一个区间,每个区间取相应的最高水位为抗浮水位,因此10轴抗浮水位为36.8m,11轴与10轴相聚4.2m,水位取36.8m,与10轴相同;12轴取抗浮水位为36.500m;13轴抗浮水位取35.500m。15轴以后抗浮水位全部位于基础底板以下,因此不在考虑15轴以后的抗浮。水头计算时,应取基础底面的标高,基础为下柱墩设计,底面标高不相同,因此统一取基础高度为1.4m。抗浮水位及基础底板确定后可计算浮力作用。

3抗浮方案对比

依据现有的地质条件及建筑条件,选取12轴交E轴框架柱进行试算,柱距为8.4×8.4m,防水板厚为500mm,柱墩厚尺寸为4.8×4.8m,柱墩厚度为400mm,经分段计算可得地下水位可取33.500m,地库防水板底标高为27.3m,计算可得总浮力为:F浮=(33.5-27.3)*8.4*8.4=4374kN由盈建科软件计算得到上部结构恒载为2179kN,混凝土容重取23kN/m3底板及柱墩混凝土质量为:23*8.4*8.4*0.5+23*4.8*4.8*0.4=1023kN则由地基规范5.4.3条抗浮稳定安全系数取1.05,则有:GkNw,k≥Kw=1.05即所需抗力为:Gk=(4374-2179-1023)*1.05=1230.6kN由地勘报告及地库底板标高可知持力层可选择④层强风化混合花岗岩,分别进行抗拔桩、抗浮锚杆及混凝土压重的设计,并对比几个方案的的工期与造价。

3.1抗拔桩计算

选取第④层强风化混合花岗岩为持力层,抗拔桩采用PHC400AB95预制桩,由于地勘报告中未给出相关极限侧阻力标准值,依据桩基规范表5.3.5-1取qsik=110kPa。假定群桩呈现非整体破坏,由桩规5.4.6-1取12m长桩基计算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Tuk=∑λiqsikuili=0.5*110*1.6*12=1056kN又有5.4.5条非整体破坏时桩基的抗拔承载力为:Nk≤Tuk/2+Gp=1056/2+27.5=555.5kN则所需要的桩数量为三颗桩。

3.2锚杆计算

本工程抗浮采用抗拔锚杆,锚杆孔直径d=200mm,设计长度6.5m,配筋为3根25。锚杆钻孔内采用M30水泥砂浆填实,抗浮锚杆有效锚固长度为6.5m。由地勘报告地下室抗浮锚杆设计参数建议值取一次常压注浆强度为120kPa。根据《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第4.6.8及4.6.10条规定:由式4.6.8.2有:N1=fy·As=360×3×491=530.28kN由式4.6.10有;N2=fmg/K·π·D·LS·ψ=(0.12×103×3.14×0.20×6.5×1.0)/2=244kNN2=f′ms·π·n·d·ξ=1.2×3×3.14×25×6.5×103×0.7=1285.83kN综上,单根锚杆抗拔承载力设计值取200KN,则所需锚杆数量为7根。

3.3混凝土压重计算

取混凝土容重为23kN/m3,则浮容重为13kN/m3,则有所需混凝土压重高度为H=1231/(8.4*8.4*13)=1.35m,当采用压重措施时,需要将地库底板继续下挖,因此挖方工作量较大,又由于本地下室设计时,抗浮水位的选采用的随坡度变化计算,因此底板所受浮力大小存在差异,使用压重措施时,难以实现。选取上文设计区域进行成本工期核算,计算结果见表1。通过对工期、成本、方案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在工期方面,桩由于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养护周期较长因此当单纯作为抗拔桩使用时在成本工期方面无较大优势,本项目基础持力层为二层粉质粘土层,承载力特征值为230kPa,本建筑为多层建筑,总层数为5层,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无需设计抗压桩,当仅作为抗拔桩使用时,造价较高。抗浮锚杆在成本及施工便利性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仅考虑抗拔设计,抗浮锚杆具有较好的抗浮效果。采用混凝土压重方案,会加深开挖深度,加大工作量,深度增加后对抗浮更为不利,因此压重设计的抗浮效果并不理想,总体成本及工期增加较多,因此压重方案并不合适,综上所述,抗浮锚杆最为合理。

4地下室抗浮设计

由上文分析可知采用抗浮锚杆进行抗浮设计最为合理,上文中已经对抗浮锚杆计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因此本部分主要针对地下室进行抗浮锚杆的设计,主要考虑抗浮锚杆的盈建科软件计算设计方法及其布置方案。

4.1确定抗浮设计位置

本项目采用盈建科3.0.1进行地下室抗浮设计,首先进行整体抗浮设计,即在软件中输入相关水位软件可自动算出整体抗浮满足要求。当整体抗浮计算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局部抗浮设计,由于规范所给抗浮设计为稳定设计,地库底板为钢筋混凝土材料,应对其进行局部强度验算,验算过程如下,采用盈建科软件在上部结构中将活载全部删除,只留恒载,混凝土材料容重选取为23kN/m3,运行计算后,选取标准组合计算值,对于地下一层的墙柱,可以选取轴向荷载进行查看:重新复制地库计算模型,在盈建科软件中保留地下部分,将计算所得的水浮力反向输入为面荷载,均布于底板上,此时混凝土容重取0,运行计算,得到标准值下的墙柱轴力,将两次计算的结果进行做差,当存在负值时,表示此柱抗浮不足,应对其进行抗浮设计。

4.2锚杆计算布置

对需要进行抗浮设计墙柱,由计算所得的荷载值除以锚杆承载力,可以得到每根柱子所遇的锚杆数量,将计算所需的数量尽量均匀的布置在基础下面,满足规范间距要求,将锚杆置于基础以下,可以明确传力路径,取得较好的设计效果。

4.3抗浮锚杆构造措施

当基础截面较小,满足锚杆间距的条件下无法全部布置在基础下时,可将锚杆布置于防水板下,本项目防水板厚度厚度只有500mm,为满足钢筋的锚固强度,因此考虑在锚杆上部设计将防水板加厚至700mm,加厚区应宽出锚杆200mm,满足保护层要求,通过增加防水板厚度,锚杆抗拔承载力具有较好的保证,满足承载力及耐久性的设计需要。锚杆大样详见图2。

5总结

本文通过对某坡地建筑地下室进行抗浮设计,详细描述了通过采用随室外坡地标高变化确定抗浮水位,通过对比抗拔桩、抗浮锚杆、以及混凝土压重措施的造价工期等因素,对比得到抗浮锚杆在造价及施工工期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对本项目对地下室进行抗浮锚杆设计,通过计算设计方法,确定单根锚杆的承载力及所需的抗浮位置,进行布置锚杆及抗浮构造措施,最终取得了较好的设计效果,满足结构设计的安全需要,节省造价,缩短工期。

参考文献:

[1]陈夏辉.坡地建筑地下结构浮力计算及抗浮措施研究[D].广州大学,2020.

[2]覃伟,杞小林,张莲花.坡地建筑地下室上浮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35):103-106.

坡地范文篇5

战胜“两难”走向“双赢”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年夜一次会议时代加入广东代表团的《政府工作陈述》审议时,寄语广东在节约集约用处所面要做出新的成就、堆集新的经验,使广东真正成为经济发家、生态美妙的省份,成为节约集约操作土地的示范省。温总理的殷切等候,使我们倍受鼓舞和敦促,我市按照温总理的指示精神,深切进修体味,连系××现实,

研究方案,制订法子,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当真进修《关于做好操作场地山坡地填补耕地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制订贯彻的工作方案和法子

按照省厅和市政府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市召开了全市河山资本局长座谈会,进修体味精神本色,研究工作方案、法子,拟定了《××市操作场地山坡地填补耕地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增强土地储蓄工作的定见》和《关于增强市辖区征地工作的定见》,鼎力清理措置闲置土地,还拟定了我市三年操作场地山坡地填补耕地工作打算、工作方针,拟定召开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会议。在加速构建保障科学成长新机制的实践中,我们必需解放思惟、判定抉择信念、明晰标的目的、勇于和长于实践,战胜“两难”,实现保障成长与呵护资本的“双赢”。

二、出力抓好我市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在省河山资本厅的鼎力撑持下,我市首要经由过程各级政府和河山资本打点部门自筹资金等体例开展填补耕地工作,经省验收确认的填补耕地面积7.6万亩,持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一是出力抓好土地开发清算项目,培植现代尺度农田。抓好阳春市石望—春湾1万亩部级土地清算示范项目,总投资1314万元,于2004年12月动工,已于2006年1月落成,现正组织完工验收。抓好××市平冈3万亩部级土地清算示范项目,总投资3807万元,首期工程1.35万亩今朝正在实施。抓好海陵区海陵、阳东县北惯平地省级土地开发清算项目实施工作,2个项目省总投资1600多万元,总面积4500亩。

二是积极承担并实施省级易地开发项目工作。近年来,我市共承担省易地开发项目六个,已于2006年4月前全数验收确认,新增耕地7470亩。2007年下半年我市按照省厅台山会议的要求,积极申报了省第六批易地开发项目,其中,江城区平冈镇2000亩项目,已获省厅初审经由过程。

三是积极试探社会投资填补耕地新思绪。按照省厅关于社会投资填补耕地有关政策精神,阳春市共申报社会投资耕地开发项目3个,估量新增耕地面积约1300亩。经由过程项目的实践,可为我市多条理开展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供给珍贵经验。

四是自动出击,与珠三角发家地域合作开发填补耕地。几年来,在省厅的撑持下,我市共向广州、东莞和中山等市供给填补耕地指标1.9万亩。既为全省经济成长作出进献,又为自身耕地呵护工作筹措了必需的资金。

三、迅速开展操作场地山坡地填补耕地工作

为贯彻落实总理要求广东培植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的主要指示精神,今天省河山资本厅在这里召开粤西片操作场地山坡地填补耕地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带动和部署操作场地山坡地填补耕地工作。我们将乘此次会议的春风,把握契机,进修借鉴兄弟市、县的好经验和洽做法,迅速开展操作场地山坡地填补耕地工作。

一是科学拟定操作场地山坡地填补耕地的工作方针。打算从2008年至2020年,在新一轮土地操作总体规划期内,全市完成对场地、山坡地刷新30万亩,增添耕地面积28万亩。近三年打算完成对场地、山坡地刷新10万亩,增添耕地面积9万亩。经由过程对场地、山坡地的科学刷新,培植一批道路畅达、灌排自如、田块规整、土壤肥饶、林网秀美的现代农田。

二是科学拟定操作场地山坡地填补耕地的专项规划。各县(市、区)迅速组织力量对当地域各类资本进行查询拜访摸底,充实操作土地更新查询拜访、森林资本清查等功效资料,连系第二次全国土地年夜查询拜访,以镇(街道)为单元开展普查,查清场地、山坡地各类资本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前提、操作现状、适宜用途及开发的首要障碍身分等情形,将拟开发的地块标绘到最新的土地操作现状图上,以县(市、区)为单元成立相关数据库,连系土地操作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因地制宜编制县(市、区)操作场地山坡地填补耕地专项规划。

坡地范文篇6

全市现有核桃林10万亩,核桃栽植5年后有收入,8年后进入盛产期,亩收益在5000元左右,收益期长达50年以上。核桃抗自然灾害能力强,国内外消费需求高,市场前景广阔,群众经营种植的积极性很高。以核桃、花椒为主的林业种植采摘经济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全市具有发展林业坡地经济的巨大潜力。2012年底,为促进山区发展、农民增收,林州市采取全面推进、突出亮点的原则,注重培育和宣传典型,用典型带动坡地经济的发展,林业坡地经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2014年,全市林业坡地经济规划栽植核桃36200亩,花椒990亩,其它经济林960亩。

2主要发展模式

2.1大户承包模式

即由有实力的个人或法人承包村组等集体林地发展经济林。典型代表:怡心生态园是由在城郊乡蒿园村集体荒山建成的高标准生态园区,目前已完成投资600余万元,栽植陕核5号等品种核桃200亩。万泉湖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已高标准栽植核桃等经济林1000亩。

2.2合作社模式

即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联系相关农户,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指导和管理的模式。典型代表有原康镇柏尖沟村,新栽植核桃530亩。2.3农户经营模式即由村集体统一组织栽植,各农户自己投资管护经营的模式。典型代表有魏庄村共栽植核桃1000亩,由村集体统一购买核桃苗木和水源供应;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统一栽植标准;栽后由农户自己经营管理,自负盈亏。

2.4股份合作模式

即由相关人员以各种资源入股,股份经营、协议分红的模式。典型代表有合涧镇的泽林生态采摘休闲基地,占地面积1050亩,由返乡大学生投资兴建的集经济林种植、采摘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

2.5公益捐助模式

即由慈善人士投资造林和经营,经济林有收益后无偿返还给农户经营管理的模式。典型代表有东岗镇下燕科村,由永和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1000亩优质核桃园,前5年由公司出资管护和对农户包产。5年后,公司将核桃树无偿返还给农户自己经营管理。2.6“公司+农户”模式即由有实力的个人或法人成立公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农户以土地参股,挂果收益后,农户按股分红。典型代表有横水镇文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宏泰集团组建,规划3年投资2500万元建成万亩经济林基地。基地以河北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栽植1000亩核桃,900亩中药材。实行专业化管理、农户土地参股。

3采取主要做法

3.1加强组织。市里成立发展林业坡地经济领导小组,全面制定规划林业坡地经济发展政策、方案等。把林业坡地经济任务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建立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3.2广泛动员。大力宣传倡导生态文明理念,营造良好的发展坡地经济舆论氛围。深入推进“打造全国最大优质核桃基地”建设进程。

3.3保证投入。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以上资金,专列扶持坡地经济发展。开展坡地经济技术培训,利用2—3年时间为每村培养10名左右坡地经济专家。

3.4典型带动。按照“典型引路、农民自愿、政府推动、服务跟进”的原则,积极参与坡地经济建设,推进规模化经营。

4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思想认识问题。少数干部和群众习惯种植传统的作物,对核桃、花椒种植没经验技术与资金;由于全市建筑业发展成熟,劳力大多从事建筑业,不愿在家侍弄林果业。

4.2土地流转问题。部分群众受自然经济思想意识影响,把土地看成是生活的保险田,习惯于自种自收,不愿意他人转包大面积综合发展林业坡地经济。部分群众对流转土地要价高,从而加大提低流转成本。

4.3技术服务问题。全市缺少技术推广、病害防控、林果销售、质量安全等公共交流平台。

4.4资金投入问题。由于林业坡地经济投资较大、回收周期长,林农筹资能力较弱,政府补贴范围和标准有限。林业坡地经济信贷之友小额贷款,不能满足发展,大额贷款的担保和抵押问题难以解决,导致资金的短缺。

4.5产品质量和销售问题。目前,全市林农标准化生产的观念不强,优质品牌意识较差,林果产品缺乏竞争力,销售渠道不畅通,经济效益易影响。

5发展坡地经济的宜采取的对策

5.1转变思想认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完善栽植管理机制。改变林农林业生产意识,实现工业、建筑业、林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5.2创新土地整合方式。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值得前提下,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土地入股、租赁、互换、转包等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激发农户的积极性,政府进行指导服务,规范土地流转办法,确保双方利益。

5.3建立健全技术支撑体系。市林业部门要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为我市坡地经济发展的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要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民培训,建设好市、乡培训基地,重点围绕回乡创业、在外务工人员开展培训。

5.4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户互保”、“基金+农户”等贷款模式,畅通坡地经济融资渠道,扶持农民创业就业。

5.5抓好后续产业延伸。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深加工能力,不断拉长林业生产链条,逐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坡地范文篇7

关键词:坡地资源;现状;改造措施;宁夏

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宁夏南部山区,位于大陆性气候边缘区域,属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年降雨量350~500mm,6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9月。全县总土地面积3143.85km2。2009年,全县辖19个乡(镇),人口48.8万人。

1坡地资源现状

明、清时代,县坡地植被茂密。民国后期开始,毁林、开荒种地现象突出,坡地植被破坏严重。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且物质能量投入少,生产技术水平低,土地用养不当,广种薄收,产品单一。自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建设工程以来,坡地植被虽有较快恢复,但水土流失未能在大面积区域得到控制,坡地植被破坏现象依然存在。坡地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在不断加剧对坡地植被的破坏,二者恶性循环,使坡地资源匮乏,生活环境恶劣,农田肥力锐减,粮油产量低,农民生活困难。目前,县境内山大沟深,沟壑密度为560m/km2,植被覆盖率15%,土壤平均侵蚀模数4200t/km2,有黄土丘陵、土石山地和河谷川台3种地貌类型,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82.3%、12.1%和5.6%。坡地面积28.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3%。其中,农、林、牧利用面积分别占坡地面积的47.9%、29.9%和14.8%,其他坡地面积占7.4%。县坡地资源包括坡耕地,梁、峁、沟台荒草疏林地以及沟壑等难利用地,主要由自然环境和农业环境组成。全县人口多,对坡地资源压力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荒坡地植物群落低矮、单纯,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再生能力弱。境内矿物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为典型的农业县。

由于坡地比例大,对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依据科学技术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全面系统地对坡地资源进行更新改造,加速坡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关系到县扶贫大业的成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坡地更新改造措施

根据县坡耕地比例大、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低等实际特点,坡地更新改造应以继续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提高粮食产量,拓宽创收渠道,保障人畜饮水,稳定解决“三料”为前提,以保护资源、增加植被为突破口,依靠科学技术和法制手段,坚持综合规划、统一治理、优化配置、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山顶造林种草、山腰修田种粮、山脚打坝灌溉的改造模式和“先山头、后山脚;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的改造程序,对全县坡地资源进行更新改造,使农、林、牧用地比例基本达到“三三制”;并实行产业经营和一系列保障措施,以达到改山治水、恢复植被、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2.1造林种草

造林种草是建立合理、高效的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最佳措施。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建设中,县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今后,要在封育管护现有天然林区和草区的同时,对现有的未成林人工林地进行补栽补植;坚持“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实行造林种草前先整地;以乡土树种、草种为主,采取乔灌结合、林草结合的方法,继续在不宜耕作的地段造林种草。

2.1.1林型配置与适宜树种。选择适宜树种、合理配置林型是造林成活的关键。山顶梁峁干旱寒冷,风蚀严重,应选择抗旱、抗寒、耐风蚀、耐土壤瘠薄的柠条等灌木树种为主营造防护林;20°以上坡地及农田地埂以沙棘、紫花苜蓿为主,营造草灌混交林;沟道、河滩,坝岸比较潮湿,以柳树等乔木为主,营造用材林;村旁、宅旁、路旁以杏树或杨树等乔木为主,营造经济林或用材林。

2.1.2整地与造林方法。整地是造林种草工作的第1步,必须在造林种草前1~2年进行。地势复杂的陡坡地或农田地埂,采用小鱼鳞坑整地方式整地;地势较规则的坡地,采用水平阶、返坡梯田或水平沟等方式整地;河岸河滩以及“四旁”的坡地,多以圆穴状整地方法为主进行整地。根据立地条件、时间和树种的差异,合理选用直播造林、植苗造林、扦插造林或截干造林等不同方法进行造林。造林种草后要加强幼林(草)抚育管理,防治病虫兽害,适时间苗、补植、修枝或刈割牧草。

2.2机修梯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县在国家各类扶贫资金的扶持下,利用推土机车机修梯田,其比坡耕地增产粮食85%以上。多年的实践证明,机修梯田是在目前不改变坡地用途的前提下,唯一能够大面积、快速度、高质量地改土治水、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目前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立地条件的一项有力措施,是稳定解决农户吃饭的温饱工程、致富工程[1]。

2.2.1机修梯田建设范围与标准。结合山顶、陡坡造林种草,在6~20°坡耕地沿等高线从上到下连片修筑机修梯田。边机修边拍打地埂,使梯田田面均宽达到10~13m,地埂高出田面20mm,梯田总体呈里低外高,左右水平;按具体地形以斜线或“S”型的形状开通梯田区域道路;及时对梯田深翻松土,培肥地力,抢墒播种;根据季节适时营造地埂林(草),加强固埂工程。

2.2.2机修梯田建设重点步骤。机修农田建设的涉及面广,应在机修梯田建设的前1~2年就进行规划,确定机修区域,动员农户留足地块,打乱地界,统一修建,逐块验收。同时,本着“能走水路走水路”的原则,尽一切可能将距水源较近的6°以下缓坡地和已修建的旱作梯田改造成水浇地,以提高粮油单产。

2.3修谷坊和筑坝

沟谷及沟道是水流输送泥沙的通道。一般情况下,当梁峁以及6°以上坡地得到治理后,流入下部沟道的水流就会大量减少[2-3],加之投资量较大,目前县沟道治理处于滞后状态。沟道治理首先要在支毛沟上游筑谷坊,中下游修筑淤地坝或主干坝,然后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这些建筑物上造林种草。

2.3.1谷坊。是指在支毛沟修建的高度在5m以下的小淤地坝。谷坊既可拦泥固沟,又可淤地种植,起稳定坡脚、防止沟底下切、抬高沟道侵蚀基点、防止沟岸扩张的作用。支毛沟密度大、沟道比降大的丘陵区,修筑谷坊25~30道/km2,土石山区和河谷川道区布设谷坊8~10道/km2。

2.3.2淤地坝。淤地坝是水土流失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在工程运行前期,可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牲畜饮水困难,也可发展水产养殖业。运行后期会逐步变成高产稳产田。坝顶又连接沟壑两岸,可以改善山区交通条件。县黄土土层深厚,是筑坝的优质材料,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采取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户集资的办法大力修筑淤地坝。

2.3.3骨干坝。修筑骨干坝是沟道控制水土流失的又一防线。为了提高拦洪效益,防治沟壑侵蚀,充分利用水资源,解决牲畜饮水困难和灌溉农田,可在相对大的沟道修建库容较大、坝体较高(一般为20m以上,坝体土方量大于50万m3)的骨干坝。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首先在选址时要严勘实测,既要确定单坝的坝址坝型,还要考虑坝系建成使用后的运行机理。工程建设期间更要有专人负责,严格把关,确保建材足额到位,确保坝系质量。

2.4打窖、打井

很早以来,县就有打窖、打井的习俗。前者是利用降水资源,后者是利用地下水资源,二者均为县人畜饮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打窖、打井,要突破传统的习俗,在保证“灌口”的前提下,力争大面积的“灌田”,实行“灌口”与“灌田”双“灌”齐下,双向运作。

2.4.1人畜饮水窖。人畜饮水窖以人畜饮水为主要目的,尽量选择在公路、山坡、场院、屋顶等天然积水场附近,在确保有水集的前提下,避开大树、陷穴就村庄附近打窖,一般选用水泥砂浆防渗层结构,容积40m3,用红胶泥压窖底,用水泥砂打抹窖壁。1眼井可基本解决1家人、1头大家畜1年的饮水需求。降水多的年份,可利用其灌溉就近田园。应鼓励农户多打水窖。

2.4.2微灌窖。微灌窖以灌溉为主要目的。窖址要选择在具有一定积水场面、靠近村庄或靠近农田的地方,要远离河边,避开大树、陷穴,砂砺层,窖容积一般为60m3,蓄水后根据不同作物的要求,选择点灌、膜下沟灌、土壤深层注射等方法灌溉。

2.4.3微灌井。微灌井应选在地下水位较浅、水量较丰富、水质良好、距耕地近、土质良好、易于成井、便于灌溉的地方。成井后井台设置井盖,预留管道口,且要配套输水管和单相泵。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时期对水分的要求,选择合理的方法适时灌溉。

2.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旨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以效益增加农民创收,以创收促进坡地资源更新改造[4]。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立足实际,狠抓“种、养、加、销”4个方面。

2.5.1种。种植业是县的主导产业,今后要着力加大基本农田单位面积投资力度,走高投资、高产出、高收益的种植业生产新路子。同时,根据干旱少雨、春旱尤为严重、秋粮收成好于夏粮的特点,在种植业内部“压夏扩秋”。扩大秋粮尤其是马铃薯这一特色作物的种植比例。同时因地制宜地种植名优特稀的经济作物,如黄花菜、香豆子、中药材以及甘蓝、西芹、胡萝卜等。引进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搞温棚种植,力求生产品种多样化。

2.5.2养。牲畜对坡地植被的过度啃食,是县坡地资源屡遭破坏的原因之一。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舍饲养殖业,杜绝野外放牧。突破过去“养畜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羊为换盐”的陈旧观念,发展特色养殖和规模养殖。引进推广适合县养殖的畜禽良种,普及黄牛冷配、秸秆氨化、獭兔养殖、疫病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利用牲畜粪便建沼气池或作为肥料培肥地力。

2.5.3加。“加”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农副产品进行合理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县要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资源,进行深加工,尤其要把马铃薯支柱产业精深加工作为重点,增加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对小麦、玉米,除做好精粉、饲料加工外,还可重点开发方便食品、糕点系列产品及其他深加工项目;油料要向亚麻深加工方面发展;蔬菜要向贮新保鲜、烘干袋装方面发展;林产品要以杞柳、柠条枝条为原料,进行耱、筐等编织;苜蓿可以加工成草粉、草团、草饼等。

2.5.4销。种、养、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消费,更重要的是为了向外销售以取得更大利润。因此,要把产品流通促销作为农民增收的途径,完善以马铃薯、甘蓝、西芹产品为主的销售网络;要把丰富的劳力资源作为特殊商品和新型产业,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向农民提供产品销售信息,形成“市场牵农户,农户带基地,基地促营销,营销增效益”的产加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2.6综合保障措施

多年来,县坡地资源得不到有力保护,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原因。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小农意识和自我意识强烈,法制意识淡薄,对破坏资源的行为管而不严、打而不力等,是县坡地资源屡遭破坏的主观原因。因此,要在更新、改造客观世界也就是坡地本身的同时,必须更新、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公务员之家

2.6.1强化组织领导,培育新型人才。县区域大,自然条件差,实现坡地资源的更新改造,涉及面广,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工程,既需要有能吃苦耐劳的干部群众,更需要有能组织农户、一届接着一届干的领导班子。不但要制定适合工程实施的运行机制,更要制定适合工程管理的人才机制,要不断培育、引导、更新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大胆激发这些人的工作热情和开拓斗志,使他们能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进行这项工程的实施与管理。

2.6.2控制人口,提高劳动者素质。县目前的人口密度为155人/km2,已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界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承载7~22人/km2的标准。该县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达30.5%,比全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因此,要本着对坡地资源长期负责的理念,即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抓好计划生育和人口工作。既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又要对现有人口进行文化、思想和理论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树立“少生快富”的理念,树立“保护坡地资源就是保护生活资源”的理念,把实现坡地资源的更新改造变为每个公民的良好意愿和自觉行动。

2.6.3依靠法律,处理不法行为。由于坡地资源的更新改造工作涉及县各村各户,工作开展的初期难免会触及部分农户眼前的一些利益。受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和自我意识的影响,在人们的认识还处在落后状态、未达到较高境界的情况下,势必会有与此项工作相抵触的事情或事件发生。因此,要依据一些有益于开展这一工作的真实事例,对广大农户进行宣传教育。必须依据国家《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广大农户树立法制观念,必要时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禁牧区放牧、偷盗苗木、破坏井坝设施等不法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严肃处理,依靠法律保障坡地资源更新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依靠法律保护坡地资源效益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贾敬习.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广东省河源市国土资源局充分利用低效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J].中国土地,2009(6):60.

[2]崔平,宇?S,肖香云.陕北坡地优化利用目标模式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8(36):212.

坡地范文篇8

1微坡地形在居住小区中的作用

1.1增加空间感,营造视角意境美。微坡地形高低起伏的形态变化,增强了园林景观空间的层次感。微坡地形的利用,通过对人们视觉上的感触形成了一个个连续开放———闭合且不断变化的动态变化,增强了景观的空间感。3、4、5组地形的组合在层次上前后掩映,地形高点在地坪面上1.3~1.7m,自然式植物配置后,有效地通过视角的阻隔,形成了步移景异的效果。第6组地形遮住的是一个自行车棚,地形上面以自然形式种植不同花期不同的花灌木,使车棚形成了一个隐蔽空间,让人产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1、2、3、4组地形的中心围合一圆形广场,形成一个相对开敞的空间,但视线又不能一览无余,沿着地形的开合,有循景深进行探索的吸引,达到了“小中见大”的设计理念。1.2增加种植土厚度,扩大绿地面积。现在大部分高层住宅小区,都建设有地下车库,地面上的绿地建在车库之上,土层厚度通常在2m以内,由于底部架空,形成类似花盆效应,乔木类不易成活。图中所示居住小区土层厚度仅有1.2m,通过堆筑微坡地形增加了土层厚度,为乔木增加了生存的空间,形成植物的多层次景观。同时,由于地形上形成多个坡面,相应的扩大了地被的面积,增加了绿量。1.3丰富植物群落,营造园林景观美微坡地形的堆筑,营造了类似大自然的地形地貌,由于光照的强弱变化形成了阳坡、阴坡、半阳坡,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合理的种植配置,满足了多种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条件,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植物群落,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层次美,提升了人与景观相处的情趣。

2居住小区营造微坡地形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2.1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居住小区微坡地形的堆筑,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地贴近自然,体会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地形与地形之间不是空洞的组合,空间上应有相互的融入和连续。绿化面积大时,可营造绵延起伏开阔的视野;面积小时,应利用地形的波动,产生错落有致的韵律。要给人回归自然的意境。应综合考虑楼间距的影响,避免出现在楼间距小的情况下,堆筑较高的地形,形成闭塞的感觉。2.2整体布局合理。居住小区微坡地形的营造首先要考虑车库顶层的承重问题,根据景观绿化的面积大小,景观设计构思综合考量,不能简单地照搬或模仿。图示小区绿化用地主要集中在楼间,微坡地形在设计上满足了居住小区景观绿化构图方面的要求,在空间上结合植物的配置划分了由开阔过渡到半郁蔽再到隐蔽3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布局都充分考虑了广场、园路、小品的布置,动静有致,游玩时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2.3整体美观艺术微坡地形的设计应具有整体性和延续性,线条起伏流畅,开合有度,高低错落,避免人工雕凿痕迹,体现出自然风貌美。本小区微坡地形的设计模仿山地的自然地形,占地有宽有窄,高低起伏,有脊有谷有鞍,坡面有急有缓,汇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3居住小区微坡地形的施工技术

微坡地形的营造要考虑地下管线的位置及地面排水走向,堆筑后应留一定时间让土壤自然沉降,坡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宜自然、舒缓,待土层稳定后再进行植物种植。施工技术流程:测量定位———放大样线———控制标高———堆地形大样———精细整形。3.1测量定位。利用全站仪或GPS定位仪按照图纸上标注的坐标,对地形中的高点、次高点及每组地形的轮廓进行测量定位。3.2放大样线。根据测量获得的定位点,用白灰撒出地形的高点位置和每组地形的轮廓边缘线,线条应流畅、开合,根据绿地实际适当调整地形的方案。3.3控制标高,堆地形大样。堆筑地形时应先中心后边缘,每层填土厚度以不大于30cm为宜,回填时可结合推土机进行适当碾压,回填土壤应尽量选用熟化过的种植土,回填土的高度控制应结合水准仪进行把控,通常堆筑高度要预留出20~30cm的沉降量。3.4精细整形微坡地形大样轮廓出来后,要用人工进行精雕细凿。清除地形表面的垃圾、石块、杂草等,根据图纸上设计的等高线进行高程细部控制,使地形表面自然流畅,排水良好。

4结语

坡地范文篇9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治理设计

在人类的不断运动下,滑坡地质灾害发生频繁,而对于滑坡来讲,又受到地质规律的控制,属于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因此做好滑坡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工作对保障人民经济财产安全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在找出治理措施的基础上提高治理效果。

1滑坡地质灾害出现的原因

滑坡地质灾害出现后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从造成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来讲主要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在自然因素中以降雨、地震等为主,当山体上部所具备的抗风能力相对较低时,很容易造成组织结构出现分散等问题,而在雨水等的冲击下,使得岩土性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终也就是出现了滑坡地质灾害。而在人为因素中则包含了工程修建、挖矿等,使得山体岩石发生松动,引发滑坡灾害。在某一区域中因地壳运动影响,或是工程类活动不断增加,如砍伐树木等使得土壤保水能力下降,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或是在雨季时因降雨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滑坡灾害更容易出现。另外,受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私自进入到山体中进行开垦或是采石等,使得山体内部地表水的流动方向发生了变化,最终也就促使滑坡灾害的出现[1]。

2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措施

2.1浅层地震映像法

在滑坡自然灾害勘查活动中浅层地震映像法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借助仪器设备,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在观察期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来判断浅层地层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等。在勘查过程中需要提升对测点波形的重视度,而在操作中还要确保增偏移距在激发与接收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只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收集准确的数据与信息,才能针对地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因岩层不同所以在传播地震波时很容易发生吸纳过硬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分界层所在的区域上,在变化程度上更加强烈。利用专业的仪器设备,针对地震波波形特点进行分析,在做好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判断相关参数,明确其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2.2高密度电阻率法

一般来说高密度电阻率法与常规的电阻率法在使用原理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主要以直流电阻来记录与观察。高密度电阻率法有着数据密度相对较大、测量点间距较小等特点,也正是借助其工作特点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将电性异常体的实际形态展现出来,所以说高密度电阻率法属于比较高效的勘察方法。但是在实际勘察中这一类方法主要是利用岩体的导电性差异来进行勘查,借助一次性完成电极布设,并做好勘查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电极差异性对勘查工作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确保勘查工作的高效性[2]。

2.3GPS物探法

GPS技术在地质勘察中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且使用这一方法能够确保地质检测工作的全面性,GPS物探法对天气条件变化敏感度低、操作方法比较便捷,在检测效果上相对较强。但是在使用这一方法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当监测精准度要求提升时,需要投入相关的人力、物力等,使得浪费现象不断增加。因此在使用GPS进行监测工作时,需要从提升检测精度、速度等方面出发,做好监测周期研究工作,在处理好各层关系得到基础上来保证工作的质量,最大限度降低施工中的成本。

2.4钻探与挖探法

不论是挖探还是钻探都是需要从实地观察上来进行探究的一种方法,所以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很少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只需要针对具体的勘测地点进行测量即可。在使用钻探时需要及时对地下遗存进行预测与勘查。面对中型矿山滑坡进行勘查时,钻探技术属于比较常见的勘查方法,所以需要掌握工作重点。第一,要及时了解滑坡岩石土壤构成,明确其范围与坡体厚度等,为了进一步掌握具体情况,需要对地下水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与滑坡之间的关系。在钻探过程中还要深入到稳定层中,在掌握其土质特点的基础上明确坡体厚度等,并及时对所收集的岩石样本进行分析,做好采集与处理工作。在挖探中需要针对周边、裂缝等进行观察,最大限度提升地质检测质量。可以说挖探技术属于滑坡地质勘察工作中比较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主要分为井探、坑探、槽探以及硐探四种。在使用挖探技术进行勘测时,需要掌握地质特点,以最为适合的方法来进行勘查。如对于一些大型且具备一定复杂性的滑坡勘查工作来讲,就可以借助井探与硐探法,掌握地质滑坡具体情况,明确其结构特点以及物质相关组成。而对于分析滑坡体组成物质、周界等来讲,就可以借助槽探与坑探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或是可以将这两种方法运用到采集原状岩石样本、滑动带性质、产状等方面上。因槽探与坑探有着揭露面较大等特点,所以也就成为了比较常用的勘察方法。所以说目前在滑坡地质勘察中挖探技术的使用能够便于勘察和直观地掌握地质情况,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地层、岩石性质等的分析,对钻孔鉴定滑动带等工作开展提供了支持。

3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

3.1做好水体治理工作

在滑坡地质灾害中水流一直是造成地质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所以需要提升对水体治理工作的重视度,在做好地表水、地下水清除工作的基础上确保相关工作能够严格按照设计的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利用排水沟等能够拦截地表水,做好疏导工作,并及时将地表水按照设计的道路引入到区域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少对倾斜山体等的影响,减少不稳定性因素。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在滑坡外部设计排水沟、截水沟,或是在斜坡区域中开展种草等活动,最大限度提升坡体的稳定性。地下水作为影响滑坡灾害出现的因素之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地下水的活动路径难以准确的观测,在隐蔽性方面相对较强。因此在开展治理工作时,需要做好地下水疏导工作,利用节水盲沟等将地下水按照设计内容引入到范围内,从而减少对滑坡的影响。此外还可以连接柱仰斜孔群等来做好地下水排除处理,减少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当滑坡与河流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时,需要提升对河流治理的重视度,利用坡体上游修筑丁坝等来确保河流流淌方向。或是可以在滑坡尾端铺设石笼等,最大限度提升对河流的抵御能力,减少对坡脚的不利影响[3]。

3.2建设防滑建筑

在治理斜坡时不仅要减轻外力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要从减轻斜坡前端重量入手,在保证斜坡外形准确的基础上帮助斜坡转移自身重心,从而提升其稳定性。所以在斜坡建设工作中需要做好支挡工程建设工作,在地形陡峭,很容易出现斜坡问题的区域修建支挡工程,适当提升斜坡重量,确保斜坡中心的及时调整。借助这一方法能够提升斜坡自身重力平衡条件,且在斜坡出现位移问题时,受到自身平衡条件的影响,能够及时提升其平衡性,减少滑坡几率。在修建支挡建筑时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提升对抗滑桩等得到重视度,利用其功能来保证工作能够按照计划开展。最后,要提升对土质的重视度。为保证斜体的完整性,就要从提升其牢固程度出发,种植一些生长能力相对较强的草类等,或是利用铺设草方格等,在转变斜坡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提升斜体牢固性,最大限度改善土质问题[4]。

3.3做好整体管理

开展斜坡治理工作时需要提升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度,避免单纯以坡体治理工作为主,而是要及时观察斜坡周边情况,利用综合管理等方法做好辅助措施的安排,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具体管理工作中需要找准工作重点,确保整体管理工作的高效性。第一,需要做好斜坡周边人类活动管理工作,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措施,严禁在斜坡周边进行修路、采石等工作。第二,禁止周边区域开展放牧、种植等。第三,加大对斜坡周边地区以及斜坡部分的监测,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第四,要及时对坡体上的裂缝、塌陷等进行夯实处理,避免大气降水等的渗透,确保坡体整体上的稳定性。第五,针对勘查结果进行分析,明确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坚持从科学发展角度出发,制定出安全系数高的工程方案。在方案中需要确保技术上的可靠性,以经济合理、简单结构等为主,提升施工便捷性,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节约治理成本。

3.4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时,需要从提升当地人们安全意识入手,结合当地特点采取有效的宣传措施,大力开展地质灾害宣传。相关部门也要结合季节、气候等变化制作宣传海报、展板等,印刷相关宣传资料,发送到人民群众的手中。其次,因一些滑坡地质灾害以比较偏远的山区为主,而当地人们在安全防护意识方面认识不足。因此相关部门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在集中发放宣传单的基础上确保人们能够清楚认识到滑坡地质灾害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开展专题讲座,传授防治知识。最后,要做好工作人员分组工作,进入到各个社区等进行宣传,学习预防措施,提升自身自救能力。

3.5提升土壤力学强度

在开展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工作时,需要及时设计合理化措施,最大限度提升岩石与土壤等的力学强度,最大限度提升边坡上的抗滑能力。因此在施工中就要从削坡减载入手,以此来实现降低滑坡坡度、减慢边坡提升速度等目标。只有不断提升岩石与土壤的力学强度,才能减少对不稳定岩石土壤等的切割,同时也可以提升工作的实用性。但是也应当要明确的是,这一方法在滑坡保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且提升其力学强度其实就是对边坡等的加固处理,所以就可以借助钢筋混凝土等来做好加固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滑坡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设计中就要从明确滑坡治理工作重视度入手,分析出造成滑坡出现的原因,在积累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反思存在的问题,提升人们的安全防护意识,制定出合理化的治理措施,减少灾害的出现,降低灾害所产生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莫贞祥.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治理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1):18-19.

[2]苟建强.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治理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9):56.

[3]陈小勇.毛昌平.矿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治理设计分析与应用思路探索[J].世界有色金属,2017(9):56.

坡地范文篇10

关键词:不稳定斜坡;成因分析;治理方案

工程区位于贵州省印江县,交通较便利。据调查访问,该不稳定斜坡最初发生变形于2011年,斜坡上部为已建乡村公路,该公路局部出现沉降后于2014年进行整修,变形点位于斜坡中部公路坎下,多户村民房屋出现裂缝。该不稳定斜坡区为中低山侵蚀剥蚀地貌,发育于斜坡中上部,坡脚海拔约822.69m,坡顶海拔约890.42m,高差约67m,斜坡整体坡度约18°~35°,第四系覆盖层较薄,约0.3~1.3m,局部陡坎处可见基岩出露,工程区四周均为斜坡地形,斜坡地形较陡,第四系覆盖层较薄,植被发育多为林地。工程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8℃,年平均降水量1100mm,工程区周边未见地表水体发育。

1不稳定斜坡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1.1斜坡区地质概况

工程区出露地层由新至老为第四系(Q)、志留系中上统韩家店群(S2-3hn)泥岩。第四系(Q)主要黄褐色粉质粘土夹碎石,呈可塑、稍湿状,其中碎石含量约10%~20%,粒径0.1~1.5cm,碎石主要为强风化泥岩。韩家店群(S2-3hn)为灰绿色泥岩,节理裂隙发育,出露岩体风化较强烈,其中强风化岩体为软质岩,岩层产状290°∠28°。发育2组优势裂隙,L1:108°∠68°,长度约为3~5m,节理缝宽0.5cm,密度为2~3条/m;L2:182°∠82°,长度约为2~3m,节理缝宽0.5~1cm,密度为2~3条/m。工程区未见断裂构造发育,相应地震烈度为Ⅵ度,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工程区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及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韩家店群泥岩风化带体中,含水性弱,微新岩体透水性弱,可视为隔水层。

1.2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1.2.1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该不稳定斜坡位于村民住房和通组公路之间斜坡地带,见图1。整个区域在平面上近似呈“簸箕”形,根据现场调查分析,不稳定斜坡前缘和后缘均为通组公路,右侧边界为自然斜坡沟谷,整个不稳定岩土体宽约158m,长约121m,前缘高程约817m,后缘高程约867m,相对高差约50m,平均坡度约15°~25°,覆盖层厚度0.3~3.1m不等,斜坡上局部可见基岩出露。图1不稳定斜坡航拍图Fig.1Aerialphotographoftheunstableslope经现场调查,该不稳定斜坡体的滑体主要物质由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组成,平均厚度约0.3~3.1m,夹少量碎石,碎石以强风化泥岩为主,呈棱角状,块径一般0.5~6cm不等,结构较松散。该不稳定斜坡体为土质不稳定斜坡,主要表现为表层土层发生局部滑塌开裂变形,斜坡体主要沿着岩土界线产生滑动变形,顺着坡向向下滑动,即滑面主要为岩土分界面。该不稳定斜坡的滑床为韩家店群灰绿色薄-中层状泥岩,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斜坡为逆向坡,故基岩稳定性较好。根据现场调查及监测资料,该不稳定斜坡最初变形发生于2011年,由于持续性强降雨及切坡建房导致不稳定斜坡局部地面开裂变形,于2020年局部变形扩大并局部发生滑塌,但该不稳定斜坡所在村寨整体无明显大幅度变形迹象。目前该不稳定斜坡上共形成9个地面开裂变形区域和2个崩塌区域;其中,裂缝变形区的裂缝长4~35m,宽0.1~6cm,裂缝可见深度最大达20cm,崩塌区均位于公路的下部,方量最大约220m3。1.2.2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该不稳定斜坡发生变形破坏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强降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工程区大气降雨量较丰富,加上滑坡体主要为第四系粉质粘土,结构较松散,孔隙度大,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大气降雨渗入坡体不仅增加了岩土体自身的重量,水下渗后岩土接触面上富集,对岩土接触面上有浸蚀、软化的作用,降低了岩土体抗剪切力学强度,大大降低斜坡的稳定性。该斜坡坡度较陡,且前缘多处存在切坡建房修路,部分临空面较为高陡,为斜坡发生滑动垮塌提供剪出空间。斜坡区为人类工程活动区,人类活动对地表改造作用较为强烈,斜坡后缘切坡修路、切坡建房较为常见,导致植被减少,坡体裸露,显著增加了地表水的渗流量;此外,建构筑物的修建对斜坡体施加重力荷载也进一步加速斜坡的变形破坏。

1.3斜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分析,该斜坡滑动面总体呈近圆弧形型,适用于圆弧滑动计算模型。由于该不稳定斜坡规模较大,根据斜坡特征,选取3个典型坡面进行稳定性计算;稳定计算主要考虑降雨因素、坡体自重,地表荷载(建筑荷载)、地下水产生的水压力等,综合考虑上述荷载的作用,分别计算2种工况下的斜坡的稳定性,即工况1:自重+天然水位;工况2:自重+10年一遇暴雨。结合工程经验及现场、临近工程点的岩土体试验,确定改斜坡体滑动面天然抗剪强度粘聚力C=22kPa、内摩擦角φ=14°(工况2抗剪强度折减系数为0.95),滑体天然重度18.5kN/m3,工况2容重为19kN/m3。根据斜坡区钻孔岩芯土工试验结果,滑床强风化泥岩的天然重度25.1kN/m3,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10.3MPa,基底摩擦系数取0.35,强风化泥岩水平弹性抗力系数K=180MN/m3,中风化泥岩K=250MN/m3。在上述参数的基础上,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进行稳定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工况1状态下斜坡均处于稳定状态,工况2状态下除了1条剖面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外,其余的2条剖面亦均处于稳定状态。

2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方案研究

2.1治理工程方案建议

按照对地质灾害应“因害设防、突出重点、注重效果”的治理原则和前期滑坡勘察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工程手段对不稳定斜坡进行治理,根据以往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成功案例,该工程考虑如下3个治理方案。方案1:钢管桩+挡土墙+截排水沟治理工程;方案2:钢管桩+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沟治理工程;方案3:对受影响的35户127人进行整体搬迁。

2.2治理工程方案比选

方案1:该稳定斜坡在2种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但坡体存在一定的变形裂缝,目前坡体缺乏有效的排水措施;在坡体前缘设置钢管桩和挡土墙,并在坡体设置截排水沟可达到阻止斜坡变形的效果,该方案可行性较高,能有效地提高的坡体的稳定性;但所需的钢管桩数量较多,工程投资较大。方案2:该治理方案在方案1的基础上增设抗滑桩,进一步提高了防治工程的安全系数,彻底解决该滑坡的稳定性问题,工程治理后的安全系数最高,同时抗滑桩的使用可以大幅较低钢管桩的数量,工程投资较方案1小。方案3:该方案可以有效避免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对该地居民的威胁,永久性消除灾害体对居民的影响。该方案涉及的工作类别少,工期较短;但移民投资高,并且违背当地村民的意愿,移民搬迁可能会使部分农民远离原来的生产对象,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为确保搬迁后农民生活来源的稳定和生活质量的保证,当地政府和农民都将为此做出大量工作。综上所述,建议选取方案2作为该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方案可行性高,投资较少。

3结语

(1)工程区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黄褐色粉质粘土夹碎石,下伏基岩为韩家店群泥岩,岩体风化较强烈。(2)该不稳定斜坡在平面呈“簸箕”形,宽约158m,长约121m,前、后缘高差约50m;滑体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夹碎石组成,平均厚度约0.3~3.1m,滑面主要为岩土分界面。(3)该斜坡发生变形破坏是强降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坡体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建议选择钢管桩+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沟治理工程的治理方案(方案2)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参考文献:

[1]谢凯,员海.贵州某公路滑坡变形破坏模式与治理研究[J].路基工程,2021(01):2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