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制造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8:14:59

皮革制造业

皮革制造业范文篇1

1.原材料价格飙升。作为原料购进的生猪猪皮价格从三四十元上涨到八十元,一年时间翻了一倍多,然而加工好的一张猪皮,能劈开分成三层皮革,这三层皮革全部加在一起顶多也就能卖100元左右,而工厂工人的工资现在也提高了近三成。这些都严重缩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2.订单骤减。受市场影响,温州、东莞等地的鞋业公司纷纷停产倒闭,仍然在生产的那些企业采购量也大大减少。上游制鞋企业的产量锐减了近三成,导致对皮革加的需求量也急剧萎缩,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提高售价是几乎不可能的。

3.宏观政策调控。国家今年将皮革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下调了8%,对利润本来就有限的皮革制造企业无疑是不小的打击。另外,企业贷款的年利率上调到7.47%,这一加息措施不仅会影响到向银行贷款的企业,所有外贸企业因为使用半年或三个月信用证,也都要向银行支付3%~4%的利息。

4.地方污染整治。由于制革所用的化学制剂大量排入江河,水头镇的严重污染曾一度被列为全国十大环境违法典型。制革污染的整治已经无法回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逐步加大污染整治的力度,尽量缩减那些没有治污能力的小企业,同时鼓励大企业集中生产集中治理,以达到达标排放的目的。这让皮革制造企业面临两难选择:要不退出,要不大量增加治污设备的投资。

原材料和用工的价格的提高、出口退税的取消、贷款利率的上调,仅这几项加起来,企业的经营成本至少提高了近三成,再加上市场萎缩,他们的产品提价的空间连10%都很难达到。在环保门槛提高、成本增加、销路不畅、外贸政策变化以及利率提高的多重压力下,这些温州皮革制造企业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

这也是不少水头镇的制革企业,这两年都放弃了自己老本行的直接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以上现象的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温州制革企业的衰落其实有着更深刻的内部、外部原因,是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制革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上游企业——制鞋业、皮具业,而目前的市场对这些企业也是非常不利的。

一、造成温州皮革制造企业困境的内部原因

1.技术水平存在弱势,大批技术水平不高的小型制革企业面临危机。随着人们需求程度的提高,技术、品牌、质量逐渐被提上桌面,没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就根本无法谈品牌和质量的竞争。温州的皮革、制鞋技术水平目前来说与国外品牌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品牌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生产成本的上升不能立即传递到产品价格,因而风险只能由自身承担,必将有大批技术水平不高又不思进取的小型企业被淘汰出局。

2.温州的皮革企业大多是出口型企业,对外依存度较大。即使是从全国范围看,皮革工业作为轻工业的一个大行业,也是我国出口的优势行业。据北京慧聪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大小小的皮革行业及其相关行业企业中,有37.5%的企业出口额占据了整体销售额的20%~50%,有8.3%的企业出口额占据了整体销售额的50%~80%,出口依存度非常大。当然,如果遭遇到出口危机,其受到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温州的皮革制造企业及其上游制鞋、皮具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很低,往往是以价取胜。而随着国家政策保护的减弱,关税下调,加速了国外成品革、皮革制品、皮化材料和机械的进口,对本土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且目前很多大公司瞄准了中国本土优厚的资源,计划在中国国内开辟生产基地,大大降低了国外品牌原本居高不下的成本,在价格方面与本土产品形成了竞争。因此,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国外大公司的入驻,温州皮革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

二、造成温州皮革制造企业困境的外部原因

从国内温州本土的小环境看,温州工业用地价格已经飞涨至二三百万一亩,而工人工资也不断提高,再加上地方政府的环境意识加强,导致像皮革加工这样需要的土地面积大、占用的劳动力多、治理污染成本高的行业,在温州这个地方已经不具备长久发展的空间。从国际大环境看,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1.今年以来,我国汇率波动频繁,人民币持续升值直接造成温州出口增幅大幅下滑。人民币加速升值吞噬企业纯利,已是温州包括皮革制造企业在内的中小出口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自从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超15%,2008年的升幅也已超4%,大大超过去年同期的升幅,企业出口换汇成本比去年已提高20%~25%。受汇率波动影响最明显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鞋、制革、服装等行业,原材料成本占据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而其所用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内。由于我国多数企业都处于高投入式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随着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各种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强劲的需求推动了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型皮鞋、皮具出口企业规模小,没有自主品牌,因此与国外进口商进行谈判时议价能力也较弱,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对方提出的价格,所以成本的上升很难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来进行转嫁;另外,由于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处于升值状态,而我国出口企业绝大部分采用的是美元结算的方式,因此,出口企业在面对生产成本上升不能转嫁风险的压力下又要面对汇兑损失,这些企业的境遇可想而知。据温州市外经贸局统计,人民币每升值1%,皮鞋、皮革业平均利润就会下降5%,今年以来,外贸企业至少15%左右的利润受到挤压。这些行业中的小企业由于自身素质相对不高,在经营、融资方面受到的影响就更为直接、严重。

2.受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对美出口出现下降的趋势,而美国是我国皮面皮鞋的最大出口市场,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60.6%。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低迷,再加上人民币加速升值,对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依照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第一季度对美出口增20.4%,第二季度降至15.6%,第三季度降至12.4%,第四季度降至10.7%,其中12月份仅增长6.8%,今年1月份跌到5.4%,2月份则出现了-5.0%的负增长,3月份增长16.2%,今年一季度对美出口仅增长5.4%。另外,3月5日闭幕的华东交易会上对美国出口成交-1.5%。美国进口商不像以往那样活跃,订货少而且多要小包装,另据出口企业反映,现在美商付款也不像以往那样及时到位,而是尽量拖延,因为从银行不能及时获得贷款。有些美商要求付款延期甚至提出货到后180天付款的苛刻条件。另外,欧元区经济也深受美国次级债危机拖累而增长放缓,人民币对欧元在未来的走势将会由弱变强,我国对欧盟出口大幅增长的情况在2008年下半年将难以持续。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出口带来的影响,无疑使以出口业务为主的温州皮鞋、皮具企业雪上加霜,进而严重影响皮革业的生存。

3.我国皮革行业遭遇全球贸易摩擦“围剿”。在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后,皮革业已成为我国遭遇全球贸易摩擦“围剿”最多的行业之一。由于我国出口的皮鞋、皮具的企业不注重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最终使中国鞋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摆脱不了低价路线,常常受到发达国家“反倾销”、“特保措施”的制裁。近几年欧盟更是打着“保护动物”的幌子,制造“绿色壁垒”,把更多的眼光放在“软的一手”上——通过提升环保、技术和行业标准,来抬高外国产品进入欧盟的门槛。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贸易摩擦已成为常态,而出口贸易摩擦的多发,正在彰显和放大行业的诸多隐忧,反映了我国皮革业出口增长方式粗放、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现状。

4.欧盟东扩,对温州的皮鞋、皮革企业而言,是开拓欧洲市场的有利时机,同时更是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2004年5月1日,欧盟完成了历史上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入盟前,中、东欧10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较为宽松。但这些国家入盟后,欧盟严厉的反倾销规则及措施将会自动适用于新成员国,这将对温州乃至全国的产品出口造成一定的打击。还有,统一市场后的进口产品技术标准将有所提高,入盟后,原有的较低标准将被欧盟“严格甚至苛刻”的安全、环保、卫生等标准所取代。为此,温州的皮鞋、皮革出口企业将付出更多的努力,原有的成本优势也将随之减少。

靠价格与质量成为“世界工厂”的温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温州制造”走到生死攸关的当口,生存前景不容乐观。综合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展望以后的发展前景,温州皮革制造企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来适应和迎合目前以及将来的发展呢?企业积极自救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办法。

(1)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迁徙”是最温和、最平稳的进化方式。随着温州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不断升高,厂房面积大,劳动密集型的皮革制造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或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转移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越南等地由于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地价低廉是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据了解,越南工业用地极为便宜,一般1平方米土地50年租金仅为1美元,如在国内这租金至少要10美元以上。另外,政策相对比较宽松,进入门槛低。在越南,关税方面可享受越南外资减免税政策,原材料、物资、零部件进口免税5年,15年内所得税率为10%。当然,机遇通常与挑战并存,越南等地虽然具有地价低、人力成本低等优势,但在产业链配套、能源供应、劳动力素质等方面都不尽人意。在机遇与挑战面前,面临的就是选择,而在做出选择之前,必须做周详的调研和分析。

(2)依托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研发能力,推动温州皮革业发展,逐渐走向高档、高利润的皮革深加工行业,同时,特别注重产品附加值的开发。温州皮革行业已经到了必须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企业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决停止盲目扩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努力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开展品牌建设。

(3)学会与国外零售商联盟。每次欧盟反倾销政策其实是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势力相平衡的结果,企业应学习当地文化,树立诚信商人形象,在消费者中赢得良好口碑,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融入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多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并与当地零售企业建立战略同盟,让欧盟的反倾销政策“流产”于各种势力的内耗中。

皮革制造业范文篇2

[关键词]温州皮革制造困境原因企业自救政策调整

温州平阳的水头镇是全国最大的猪皮皮革的生产基地,全国每三张猪皮皮革当中就有一张是这个地方生产的。仅仅两年前,水头镇每一天生产的生猪皮就高达1.2亿张,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猪皮革加工基地。所以这里有着中国皮都的称号。但是现在,诺大的皮革批发市场里却门可罗雀,很少有客商来采购皮革。从鼎盛时期到现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这个镇的皮革生产和销售急剧萎缩,问题出在哪里了呢?本人就此做了调查分析。

1.原材料价格飙升。作为原料购进的生猪猪皮价格从三四十元上涨到八十元,一年时间翻了一倍多,然而加工好的一张猪皮,能劈开分成三层皮革,这三层皮革全部加在一起顶多也就能卖100元左右,而工厂工人的工资现在也提高了近三成。这些都严重缩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2.订单骤减。受市场影响,温州、东莞等地的鞋业公司纷纷停产倒闭,仍然在生产的那些企业采购量也大大减少。上游制鞋企业的产量锐减了近三成,导致对皮革加的需求量也急剧萎缩,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提高售价是几乎不可能的。

3.宏观政策调控。国家今年将皮革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下调了8%,对利润本来就有限的皮革制造企业无疑是不小的打击。另外,企业贷款的年利率上调到7.47%,这一加息措施不仅会影响到向银行贷款的企业,所有外贸企业因为使用半年或三个月信用证,也都要向银行支付3%~4%的利息。

4.地方污染整治。由于制革所用的化学制剂大量排入江河,水头镇的严重污染曾一度被列为全国十大环境违法典型。制革污染的整治已经无法回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逐步加大污染整治的力度,尽量缩减那些没有治污能力的小企业,同时鼓励大企业集中生产集中治理,以达到达标排放的目的。这让皮革制造企业面临两难选择:要不退出,要不大量增加治污设备的投资。

原材料和用工的价格的提高、出口退税的取消、贷款利率的上调,仅这几项加起来,企业的经营成本至少提高了近三成,再加上市场萎缩,他们的产品提价的空间连10%都很难达到。在环保门槛提高、成本增加、销路不畅、外贸政策变化以及利率提高的多重压力下,这些温州皮革制造企业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

这也是不少水头镇的制革企业,这两年都放弃了自己老本行的直接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以上现象的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温州制革企业的衰落其实有着更深刻的内部、外部原因,是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制革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上游企业——制鞋业、皮具业,而目前的市场对这些企业也是非常不利的。

一、造成温州皮革制造企业困境的内部原因

1.技术水平存在弱势,大批技术水平不高的小型制革企业面临危机。随着人们需求程度的提高,技术、品牌、质量逐渐被提上桌面,没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就根本无法谈品牌和质量的竞争。温州的皮革、制鞋技术水平目前来说与国外品牌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品牌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生产成本的上升不能立即传递到产品价格,因而风险只能由自身承担,必将有大批技术水平不高又不思进取的小型企业被淘汰出局。

2.温州的皮革企业大多是出口型企业,对外依存度较大。即使是从全国范围看,皮革工业作为轻工业的一个大行业,也是我国出口的优势行业。据北京慧聪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大小小的皮革行业及其相关行业企业中,有37.5%的企业出口额占据了整体销售额的20%~50%,有8.3%的企业出口额占据了整体销售额的50%~80%,出口依存度非常大。当然,如果遭遇到出口危机,其受到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温州的皮革制造企业及其上游制鞋、皮具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很低,往往是以价取胜。而随着国家政策保护的减弱,关税下调,加速了国外成品革、皮革制品、皮化材料和机械的进口,对本土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且目前很多大公司瞄准了中国本土优厚的资源,计划在中国国内开辟生产基地,大大降低了国外品牌原本居高不下的成本,在价格方面与本土产品形成了竞争。因此,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国外大公司的入驻,温州皮革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

二、造成温州皮革制造企业困境的外部原因

从国内温州本土的小环境看,温州工业用地价格已经飞涨至二三百万一亩,而工人工资也不断提高,再加上地方政府的环境意识加强,导致像皮革加工这样需要的土地面积大、占用的劳动力多、治理污染成本高的行业,在温州这个地方已经不具备长久发展的空间。从国际大环境看,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1.今年以来,我国汇率波动频繁,人民币持续升值直接造成温州出口增幅大幅下滑。人民币加速升值吞噬企业纯利,已是温州包括皮革制造企业在内的中小出口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自从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超15%,2008年的升幅也已超4%,大大超过去年同期的升幅,企业出口换汇成本比去年已提高20%~25%。受汇率波动影响最明显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鞋、制革、服装等行业,原材料成本占据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而其所用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内。由于我国多数企业都处于高投入式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随着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各种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强劲的需求推动了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型皮鞋、皮具出口企业规模小,没有自主品牌,因此与国外进口商进行谈判时议价能力也较弱,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对方提出的价格,所以成本的上升很难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来进行转嫁;另外,由于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处于升值状态,而我国出口企业绝大部分采用的是美元结算的方式,因此,出口企业在面对生产成本上升不能转嫁风险的压力下又要面对汇兑损失,这些企业的境遇可想而知。据温州市外经贸局统计,人民币每升值1%,皮鞋、皮革业平均利润就会下降5%,今年以来,外贸企业至少15%左右的利润受到挤压。这些行业中的小企业由于自身素质相对不高,在经营、融资方面受到的影响就更为直接、严重。

2.受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对美出口出现下降的趋势,而美国是我国皮面皮鞋的最大出口市场,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60.6%。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低迷,再加上人民币加速升值,对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依照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第一季度对美出口增20.4%,第二季度降至15.6%,第三季度降至12.4%,第四季度降至10.7%,其中12月份仅增长6.8%,今年1月份跌到5.4%,2月份则出现了-5.0%的负增长,3月份增长16.2%,今年一季度对美出口仅增长5.4%。另外,3月5日闭幕的华东交易会上对美国出口成交-1.5%。美国进口商不像以往那样活跃,订货少而且多要小包装,另据出口企业反映,现在美商付款也不像以往那样及时到位,而是尽量拖延,因为从银行不能及时获得贷款。有些美商要求付款延期甚至提出货到后180天付款的苛刻条件。另外,欧元区经济也深受美国次级债危机拖累而增长放缓,人民币对欧元在未来的走势将会由弱变强,我国对欧盟出口大幅增长的情况在2008年下半年将难以持续。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出口带来的影响,无疑使以出口业务为主的温州皮鞋、皮具企业雪上加霜,进而严重影响皮革业的生存。3.我国皮革行业遭遇全球贸易摩擦“围剿”。在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后,皮革业已成为我国遭遇全球贸易摩擦“围剿”最多的行业之一。由于我国出口的皮鞋、皮具的企业不注重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最终使中国鞋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摆脱不了低价路线,常常受到发达国家“反倾销”、“特保措施”的制裁。近几年欧盟更是打着“保护动物”的幌子,制造“绿色壁垒”,把更多的眼光放在“软的一手”上——通过提升环保、技术和行业标准,来抬高外国产品进入欧盟的门槛。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贸易摩擦已成为常态,而出口贸易摩擦的多发,正在彰显和放大行业的诸多隐忧,反映了我国皮革业出口增长方式粗放、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现状。

4.欧盟东扩,对温州的皮鞋、皮革企业而言,是开拓欧洲市场的有利时机,同时更是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2004年5月1日,欧盟完成了历史上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入盟前,中、东欧10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较为宽松。但这些国家入盟后,欧盟严厉的反倾销规则及措施将会自动适用于新成员国,这将对温州乃至全国的产品出口造成一定的打击。还有,统一市场后的进口产品技术标准将有所提高,入盟后,原有的较低标准将被欧盟“严格甚至苛刻”的安全、环保、卫生等标准所取代。为此,温州的皮鞋、皮革出口企业将付出更多的努力,原有的成本优势也将随之减少。

靠价格与质量成为“世界工厂”的温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温州制造”走到生死攸关的当口,生存前景不容乐观。综合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展望以后的发展前景,温州皮革制造企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来适应和迎合目前以及将来的发展呢?企业积极自救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办法。

(1)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迁徙”是最温和、最平稳的进化方式。随着温州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不断升高,厂房面积大,劳动密集型的皮革制造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或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转移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越南等地由于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地价低廉是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据了解,越南工业用地极为便宜,一般1平方米土地50年租金仅为1美元,如在国内这租金至少要10美元以上。另外,政策相对比较宽松,进入门槛低。在越南,关税方面可享受越南外资减免税政策,原材料、物资、零部件进口免税5年,15年内所得税率为10%。当然,机遇通常与挑战并存,越南等地虽然具有地价低、人力成本低等优势,但在产业链配套、能源供应、劳动力素质等方面都不尽人意。在机遇与挑战面前,面临的就是选择,而在做出选择之前,必须做周详的调研和分析。

(2)依托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研发能力,推动温州皮革业发展,逐渐走向高档、高利润的皮革深加工行业,同时,特别注重产品附加值的开发。温州皮革行业已经到了必须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企业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决停止盲目扩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努力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开展品牌建设。

(3)学会与国外零售商联盟。每次欧盟反倾销政策其实是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势力相平衡的结果,企业应学习当地文化,树立诚信商人形象,在消费者中赢得良好口碑,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融入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多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并与当地零售企业建立战略同盟,让欧盟的反倾销政策“流产”于各种势力的内耗中。

当然,在企业努力摆脱困境的同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也至关重要:在总体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要为中小型出口企业的“迁徙”过程提供相关资金支持以及政策扶持;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过程当中发生伤及中小型企业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央行可以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机制,比如给予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正确把握好人民币升值与出口企业产业升级的关系。央行应把握人民币升值节奏,给予出口企业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技术改进以及产业升级,切勿操之过急造成出口企业大量倒闭;正确权衡采用人民币快速升值治理国内通胀的利与对出口企业影响的弊。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着失衡的问题,很难通过简单的人民币升值来治理通胀,人民币升值几个点对于本来利润就薄弱的出口企业来说就显得很重要,甚至影响其生死存亡。

温州皮革制造企业的发展可以借鉴美国的两个品牌:耐克和可口可乐。他们都属于竞争最激烈的行业,而且他们的工厂遍布世界各地,那么他们是如何取得高额利润,并且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的呢?这个问题值得确实我们好好想一想。温州制造何去何从,我们期待着以聪明勤劳著称的温州人能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人民币升值对出口鞋革企业影响调研报告.慧聪网,2008.6.13

皮革制造业范文篇3

皮革艺术是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变迁而产生的,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适应环境、获得生存和发展而使动物皮毛变得经久耐用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手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皮革艺术是时展与进步的象征。皮革艺术在蒙古民族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牧民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皮革制成的生活必需品和装饰品。皮革艺术的产生最初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驯马活动,为了满足游牧民族驯马的需要,笼头、马嚼子的发明,得以使得游牧民族实现自由驰骋;马鞍、马镫的发明帮助游牧民族解放双手,从而真正实现长途迁徙与四方征战。与此同时,围绕马的驯养和使用,皮革工艺也充分显现了自身的价值。草原先民学会了鞣制皮革,制成了笼头、马鞭、鞍韂、马靴、箭筒、刀鞘、皮盔甲、驯马服、摔跤服、乃至蒙古包上的皮革装饰等。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人类当然不会停留在简单而笨重的皮制品上,他们在皮革制品上开始增加图案使其在视觉上更加美观。之后在不断的劳动和生活中演变出制作技巧也开始设计,开始了最早的皮革艺术设计。皮革在原始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也是当时人类对皮革的依赖性所导致的。简单的来说人类当时没有制造布料的技术导致对皮革的需求和依赖,所以在当时皮革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些皮具的制作均附加适当的艺术技巧,既有实用功能,又具审美价值。流行数百年的雕花马鞍,即可谓传统皮革工艺的典型代表。在内蒙古皮革艺术实践的长河中,不断的发展和传承,内蒙古的皮革艺术从使用皮革造型到多样性的艺术创作,它植根于草原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狩猎、畜牧经济,凝聚着草原人民的聪明智慧,千百年来为草原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也成为草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刘勇雄、姚丹丹、刘宝垚所著的《现代皮革的艺术设计与管理研究》一书从讲解皮革基础知识、皮革制品及造型设计、皮革制品造型的材料选择、皮鞋造型设计、皮革服装造型设计、箱包造型设计、皮沙发造型师设计、小型皮具的造型设计等方面入手,深入阐述了皮革的各种知识与相关文化,有效满足了相关专业学生和皮革工作人员的使用需求,在促进皮革制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皮革制品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皮革的艺术设计与管理研究》一书共有八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围绕皮革的概念、分类、命名与皮革的结构、性能以及生活皮革与工业皮革之间的关系,对皮革基础性知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旨在让广大读者及从业者对皮革知识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第二个部分,主要包括皮革制品概述、皮革制品造型设计、皮革制品造型设计思维、皮革制品创意设计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步步深入的方式,帮助广大读者及从业者加深对皮革制品造型设计理念的理解,为新形势下皮革制造业从业者创新设计理念、优化创意设计过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的内容涉及皮革制品材料的发展、常用皮革制品材料简介、皮革制品造型设计的选材等方面,不仅介绍了天然皮革的特点,而且介绍了再生革、合成革、人造革、纺织材料的主要分类与特征属性,有助于帮助皮革制品从业者从事检验工作提供依据。第四、五、六、七、八部分分别从皮鞋制造设计、皮革服装造型设计、箱包造型设计、皮沙发造型设计、小型皮具的造型设计等方面入手,详细就皮鞋分类与结构、各类款式皮鞋造型设计、皮鞋局部造型设计、皮革服装行业的发展历史、皮革服装设计基础知识、皮革服装基本类型及造型原则等进行了深入、全面、细致的论述,可以切实增进人们对于皮革知识的理解,它让人们了解到二十世纪以来,由于对工艺的需求已不单只是物质面,在艺术层次及材料的开发,出了皮革本质的改良外,印花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染料、颜料种类的进展,在皮革工艺技术面的重要关键因素逐渐成熟的条件下,皮革技艺因此发挥出灿烂的光芒。

《现代皮革的艺术设计与管理研究》一书适应了现代皮革制造业发展对于技术、工艺设计等方面的需求,能够切实弥补皮革制造业从业者在理论知识缺失、制造设计理念落后等方面的不足,为皮革制造业从业者解决所面临的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广大皮革制造业从业者认清皮革制造业的发展形势,明确现代皮革艺术设计与管理的基本原则与着力点,秉持创新理念、确定皮革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与方向,为推动现代皮革制造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撑。

皮革制造业范文篇4

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其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74.10%,其中前4个产业占51.49%。

1.北京市

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29.86%。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的78.73%,其中前4个产业占53.68%。

2.天津市

天津市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27.39%。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天津市制造业增加值的78.58%,其中前4个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55.99%。

3.河北省

河北省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42.75%。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河北省制造业增加值的74.39%,其中前4个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占53.67%。

二、产业市场优势

在京津冀地区制造业30个产业中,市场占有率较高的10个产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15%),医药制造业(14.04%),食品制造业(12.4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70%),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0.7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71%),金属制品业(10.68%),专用设备制造业(10.28%),饮料制造业(10.2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9.94%)。前9个产业市场占有率均在10%以上。

1.北京市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8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5.7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6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46%),专用设备制造业(4.15%),食品制造业(3.91%),医药制造业(3.79%),饮料制造业(3.5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95%)。其中,前4个产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均在5%以上。

2.天津市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8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62%),医药制造业(4.28%),金属制品业(3.9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98%),橡胶制品业(2.9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82%),家具制造业(2.80%)。只有一个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超过5%。

3.河北省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1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6.66%),食品制造业(6.19%),医药制造业(5.9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92%),农副食品加工业(5.22%),饮料制造业(4.67%),造纸及纸制品业(4.64%),金属制品业(4.45%),橡胶制品业(4.15%)。其中,前6个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见图1)。

三、产业竞争优势

1.北京市

竞争优势系数(单位投入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以全国同行业为1)较高的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824,全国第二),烟草制品业(1.3962,全国第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223,全国第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849,全国第八),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460,全国第九)。

2.天津市

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791,全国第一),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4470,全国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787,全国第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768,全国第四),农副食品加工业(1.1875,全国第四),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389,全国第六),金属制品业(1.0844,全国第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705,全国第六),医药制造业(1.0349,全国第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3123,全国第七),通用设备制造业(1.1367,全国第七),饮料制造业(1.0362,全国第十)。

3.河北省

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产业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9880,全国第一),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5902,全国第二),食品制造业(1.3282,全国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305,全国第二),橡胶制品业(1.1308,全国第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010,全国第六),农副食品加工业(1.1662,全国第七),通用设备制造业(1.0204,全国第八),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082,全国第八),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0428,全国第九),家具制造业(1.0188,全国第九),烟草制品业(1.1708,全国第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157,全国第十)(见图2)。四、综合分析及结论

1.总体来看,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贡献最大的是河北(总产值占京津冀地区41.14%,增加值占42.75%),京津的贡献不相上下(总产值,北京占29.01%,天津占29.85%;增加值,北京占29.86%,天津占27.39%)。分产业来看,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贡献较大的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4个产业创造了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出的一半(总产值的53.30%,增加值的51.49%)。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河北贡献最大(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65.14%),北京次之(20.31%),天津最小(14.5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天津贡献最大(59.28%),北京次之(37.21%),河北最小(3.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北京贡献最大(40.13%),河北次之(30.75),天津最小(29.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北京贡献最大(46.93%),天津次之(31.15%),河北最小(21.92%)(见表1)。

2.京津冀三地比较,制造业30个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差异,天津市最小,河北省最大,北京市居中。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北京市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81%),最小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0.14%),极差为5.67%,标准差为1.72%;天津市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82%),最小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0.31%),极差为5.51%,标准差为1.25%;河北省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15%),最小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25%)(见表2)。以上表明,京津冀制造业30个产业市场占有率之分布特征:天津市较为集中,河北省较为分散,北京市介于天津市与河北省之间表明天津的制造3.京津冀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河北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低。京津冀制造业中,北京和天津以机电制造业最具竞争力;而河北则以资源加工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轻纺制造业(见图3);京津冀机电制造业中,北京和天津均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北京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京津冀资源加工业中,河北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天津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京津冀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均有一定竞争力。京津冀轻纺制造业中,河北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及纺织业具有较强竞争力(见图4)。

摘要]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从产业规模优势、产业市场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等三个侧面对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优势;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武义青,顾培亮.竞争优势测定的一种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6).

皮革制造业范文篇5

关键词:皮雕工艺;服装设计;具体应用

皮雕工艺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与较大发展前景的特殊制作工艺,这一技术可用于雕刻不同形态的图案,做工精致考究,工艺较为完善,能够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与皮革制品制作带来特殊的灵感与启发。由于我国对皮革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商家可将皮雕工艺融入皮革制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等具体流程之中,以此拓展市场,推出全新的高质量皮革制品,进一步推动我国皮革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让皮雕工艺在皮革制品中发挥装饰作用,使之获得别样的美感与特殊的艺术价值,满足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引领皮革制品发展的新方向。

1现代皮雕工艺的基本特性与内涵分析

皮雕工艺可被概括为使用专用的雕刻刀在经过处理的皮革上进行手工刻制或使用钢制模板进行印制的高难度工艺,此类工艺可追溯到中世纪晚期,皮雕工艺所制作出的艺术品类型较多,外观具备浓厚、突出的设计感与艺术美感,能够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具备独特、深远的魅力,表现风格、艺术设计方式丰富多样,其中手工制作的皮雕制品较多。皮雕工艺对制作者的动手能力、制作精密度要求较高,主要分为图案制作、形状雕刻、表层上色等多个基本环节,而且皮雕制品只能选用质量最高、具备较强柔韧度的牛皮制作,雕刻持续时间较长。制作完成后的皮雕制品的使用寿命长,能够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便捷性,制作者可根据客户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为其选取较为适当的颜色与板式,以此改善消费者的艺术感受,提升其穿戴皮革制品的舒适度。在制作皮雕制品的过程中,制作者应当利用皮革自身所具备的高延展性与灵活性,采用按、压、拉等基本加工手法,在皮革的表面与内部形成类型不同、形式各异的外观与视觉层面的特殊效果,并经过定型、抛光、固色的环节,将其制作为带有个性化造型与独特风格的皮革制品,发挥皮革所具备的易成型、坚韧的特质,形成细致、高雅的艺术效果[1]。皮雕工艺的原材料基本是由优质的上等牛皮加工制作而成,此类原材料具备较高的延展性与柔韧性,可拉伸到极致而不崩裂,兼顾韧性与弹性,不容易因外部张力较大而发生形变,且表层带有多处隙孔,透气性能较好,能够保证消费者的使用安全性与舒适性。头层牛皮必须经过加脂处理,让皮革的表层变得柔软、细腻,制作者可使用温水擦拭牛皮,使其软化,便于使用模板将其定型,并使用染料调整其颜色,以此满足多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去除牛皮内部的有害物质与化学成分。皮雕工艺可在加工原材料的过程中在其表面刻制多样的图案,根据使用者的迫切需求雕刻具备时代感、迎合现代审美艺术价值的图案,皮雕的基本样式能够根据不同爱好者的习惯、审美理念进行调整,风格具备多样性,可适当缩减外观图案的大小或扩展图案的轮廓,使之与使用者的体型、外貌相配合[2]。

2皮雕工艺的基本制作流程与可用雕刻方法研究

2.1原材料选取与手工缝制

我国现代皮雕制品制作的首道工艺是手工缝制,制作者应当手工缝制皮雕制品,使用串花、单针、弯针等制作方式,根据主要原材料的性质与客户所要求的样式,对手工缝制方法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调整,并按照有小到大、由点到面的顺序对皮革材料进行裁剪,从质量参差不一的牛皮中选择质地较为柔软、密度较高、结实可用的部分,保证雕刻皮的完整性与可用性,皮雕制品对原材料的皮质有着较高要求,制作者应当选取皮质较高、外观细腻顺滑的材料[3]。

2.2起鼓

为调整影响皮雕制品质量的外观、颜色、重量等基本要素,提升皮具的使用价值与功能的多样性,制作者必须严格把控相关因素,修改皮具的外观,让皮具的外形变得美观、圆润,避免外壳出现凸凹不平的褶皱,发挥皮革原材料的坚韧性与硬挺性,让皮具带有较为突出的崭新感与立体感,皮具外观是否带有美感决定了消费者的使用感受。制作者应当调整具体制作工艺,使用清水擦拭、清洁皮革内部,让皮革内层保持平整,使之能够随着时间推移而定型。

2.3翻转滚边

制作者应当在刻制皮雕产品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滚边工艺,有效处理部分类型的厚重皮革所具备的板挺特点,通过对原材料进行滚边加工,让皮革的外观形状保持一致性,去除影响使用效果的折痕,将不同步骤的工艺排列好,对比不同流程中原材料外形的变化,提升这一环节的加工工作的质量水平[4]。

2.4雕刻图案

制作者必须在雕刻环节使用能够标记具体图案位置与轮廓的记号笔在皮革表面描出图形,再使用经过加湿处理的海绵擦拭皮面,去除皮革表面沾染的灰尘与杂质,提升皮革制品的制作水平,再湿润皮面之后,制作者可使用锋利度较高的雕刻刀按照已经绘出的图案进行刻制,以此保证雕刻活动的流畅性与完整性,根据皮革的柔韧性与强度调整雕刻的深度,制作者必须保证做到雕刻力度的均匀与平衡,避免刻痕过深影响制作精确性,制作者必须使用特制工具打磨、敲击刻痕的边缘,使之保持平整、稳定,再逐步根据客户的要求对已经绘制成功的图案进行加工,使其外形变得更为丰富、生动,并使用雕刻刀刻制外层的装饰性线条与图案。制作者必须一手持刀,一手拉住皮革表层,避免因用力过猛而导致皮革脱手落地,在加工对精度要求较高的皮革制品时,制作者应当使用特制的印花工具,并再这一环节的收尾部分使用螺旋刀对图案进行修饰与整理[5]。

2.5染色

在完成了最基本的雕刻、滚边等工艺后,制作者应当使用具备不可溶解性的染料对皮雕制品进行上色,高水平的上色工艺能够突出明暗交替的浮雕效果,让皮雕艺术展现出应有的特殊文化魅力与艺术价值,特制的染液可描绘出皮雕制作原材料的本色。制作者可将已经刻录好图案的皮革平放,并使用刻录笔沾染液体进行涂抹,并使用压板将染料逐步压实,将其平涂到已经敲打完成的图案上方,制作者还可使用刷子去除沾染到皮革其他部分的染料,并在完成染料上色的工艺后,将其放置到露天场所一到两天进行阴干,在图案上的染料变得完全干燥后,制作者可将其回收并进行清理,再使用经过调剂的染料加水拌匀,将其涂抹在已经基本干燥的皮革上,保持涂抹的速度,保证均匀性与平衡性,让具备油性的染料完全深入皮革内部,并根据具体需求与实际情况使用棉布擦拭皮革外表,的去除多余的染料与涂层,在涂料基本渗入皮革后,使用固色剂对染料进行处理,形成不同的表现风格与外观。

3在皮革制品设计中应用皮雕工艺的正确策略分析

3.1在手提包与皮袋等休闲工艺品中的运用

新时代的女性休闲皮革工艺品市场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拓展皮革手工艺品的市场,促进皮革制造业的发展,制作者必须发现并察觉我国女性普遍的消费需求,将皮雕工艺设计融入皮革材料制作而成的手提包、皮袋等制品的生产加工工艺中,选择正确的加工方式,做好高难度的雕花刻印工作,选择多数女士喜爱的雕刻风格与图案,提升手提包的艺术价值与观赏性,拓展图案的设计思路。设计者可使用最新的激光雕刻工艺与压制工艺,在保持皮革坚韧性的同时,对皮革的外层进行加工,制作出形式多样的不同图案,调整图案的纯度与透明度,并根据图案的外观修改背景颜色,营造出丰富、多样的立体化效果,解决皮雕制作周期较长、加工工艺繁杂的问题。制作者应当根据女性消费者的习惯与生活方式选择有着不同重点的制作工艺,并优选质量较高、有着较长使用寿命的材料,避免忽略从颜色到材料柔韧度、可加工性等不同方面的条件,将不同阶段的主要工艺进行重新组合,争取获得优质的皮雕制品,对皮革的基本性质、使用方式、制作流程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在认识到皮革的来源、性质的前提下使用具备可行性的高效率加工方法,促进雕花加工技术与皮革制品的融合,打造客户喜爱的高质量皮革制品,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与其他事物进行融合发展,给皮革制造业注入全新的活力与竞争力。

3.2在公文包等办公制品中的运用

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大众幸福感,设计者应当调整皮革制品的制作工艺,引入具备历史传承意义的皮雕工艺与配套的加工技术,推出具备多种功能的特殊革制钱包与公文包等办公制品,以此吸引多数消费者的注意与重视,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让精致、完整的图案带有突出的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提高皮革制品的消费价值与艺术性,发挥公文包等办公制品的装饰性功能,间接性提升使用者的成就感。设计者应当关注大众需求,让皮革制品带有较为明显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底蕴。为提升皮革制品的制作效率与皮雕工艺的艺术价值,制作者必须主动寻找背后的制作规律与艺术准则,提升自身制作活动的持续性、综合性,进而吸引多数消费者,激发起消费欲望,让部分客户对皮革制品的外观与形态产生艺术领域的共鸣,保证其能够获取精神层面的特殊体验。制作者与设计者应当通过吸纳最新制作经验,学会使用不同方法面向市场中的各类受众诠释艺术理念、制作具备新颖性的皮雕图案,有效面向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传递情感,找准皮革制品的研究路径与制作方式,保证制作过程的连贯性与稳定性,做好市场问卷调查,关注白领阶层与工人阶层对公文包、皮质记录本等皮革制品的使用方式、客观需求,在进行系统性市场调查后,选择能够与自身制作工艺相契合的产品设计,的在皮革制品中倾注丰富的情感与艺术文化内涵,在观看其他设计者制作皮革制品的过程中产生深层次的共鸣,面向消费者传递内心的情感[6]。

结论

设计者应当意识到皮雕工艺在皮革制造业的实际应用前景与推广价值,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合理应用此类技术,不断推出有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新形势皮革制品,革新制造工艺,在保持传统技术优势的同时,引领新时代皮雕工艺的流行风潮,批量制作带有各类雕花图案与雕像的皮革制品,如皮包、手包、吊带等,重视工艺层面的创新与制作方法层面的简化,将皮雕工艺与现代化社会的时尚需求进行深度结合,让皮雕艺术带给消费者以艺术层面的熏陶与文化层面的感召,提高皮革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潘美丽.浅析皮革性能对皮雕技艺的影响[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9,29(04):70-72+80.

[2]陶文娟.基于多特征值植鞣革皮雕工艺在箱包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20,42(09):99+108.

[3]薛富成.中国传统元素在皮雕艺术中的体现探究[J].西部皮革,2020,42(09):84.

[4]薛富成.论皮雕艺术价值与传承趋势[J].西部皮革,2020,42(05):124.

[5]孙雅婷.皮雕工艺在皮革制品设计中的运用探索[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02):18-20+23.

皮革制造业范文篇6

1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等)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它集中体现为该竞争主体的产品(或劳务)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其持续扩张的能力,可通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来反映,具体测定方法参见文献1。

1.1市场优势:全国排名第七,呈减弱趋势(见表1)

表1全国前7位省市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单位:%

附图

资源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1)有关数据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版。)

1.2竞争优势:全国排名第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亦呈减弱趋势(见表2)

表2全国前10位省市工业竞争优势系数表

附图

资源来源:同表1

1.3竞争力综合分析

1.3.1河北省工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河北省2000年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竞争优势低于市场优势。从整体看,与1999年相比,2000年河北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位未变,但绝对数下降了0.13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降低了1个位次,下降3个百分点,说明我省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都有所降低,潜在竞争优势更低于显在市场优势,竞争后劲不足。

1.3.2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正在拉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近三年的竞争力指标计算的标志变动度显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的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各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离散程度正在加大。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也正在加大,(见表1,表2)

1.3.3占全省工业产值4/5强的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偏低。从河北省工业的竞争力结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优势系数为1.61,均远远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但公用业的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垄断优势获得的;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为0.92,与全省工业整体水平相当,但采掘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资源优势获得的;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优势系数为0.88,均低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而制造业的竞争力基本上是靠市场竞争获得的;从河北省工业的构成看,2000年采掘业、制造业和公用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7.38%、84.45%和8.17%;因此,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工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见表3)。

表3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结构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编《河北经济年鉴》(2001年)有关资料计算;统计出版社,2001年。

注:公用业指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河北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分析

2.1市场优势:全国排名第八,落后于本省工业(见表4和表1)

表4全国前8位省市制造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和全国各省市区统计年鉴(2001年)有关资料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各地区制造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离散程度高于工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见表5)

表5中国地区工业、制造业竞争力标志变动度(2000年)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4。

2.2竞争优势:全国排名第十,低于是全国平均水平,亦低于本省工业(见表6和表2)

表6全国前10位省市制造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4。

2.3制造业竞争力综合分析

2.3.1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相对较低,竞争后劲不足。河北省2000年制造业市场占有率为3.69%,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8位,比工业低一个位次,指标值比工业低0.38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为0.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与工业排名相同,但指标值低5个百分点。制造业的竞争力低于工业,而在制造业内部,潜在竞争优势低于显在市场优势。

2.3.2河北省制造业产品结构相对落后,适销性较差。影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一是产销率因子较低,为0.96,全国排名第23位,说明河北省制造业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低;二是增加值率因子较低,为0.91,全国排名第19位,说明河北省制造业产品结构落后、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3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分析

3.1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3.1.1市场优势分析

在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中,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同行业省市区平均水平(3.23%)的有16个,占行业总数的57%;按市场占有率降序排列,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10.29%)、医药制造业(6.92%)、食品制造业(6.8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65%)、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5.23%)、造纸及纸制品业(4.93%)、饮料制造业(4.81%)、金属制品业(4.4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40%)、纺织业(4.38%)、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4.32%)、橡胶制品业(3.77%)、专用设备制造业(3.7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55%)、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3.53%)、食品加工业(3.44%),上述16个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尤其是前5个行业,市场占有率均在5%以上,市场优势明显。但上述16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等9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处于竞争劣势。

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0.46%)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0.58%)两大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在全省28个行业中倒数第一、第二,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明显劣势,因此,应选择重点产品突破口,加大拓展市场的力度,提高其市场份额,提升其市场优势。

3.1.2竞争优势分析

对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进行降序排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的行业有8个,占29%,依次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54)、食品制造业(1.28)、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2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6)、食品加工业(1.01)、造纸及纸制品业(1.09)、橡胶制品业(1.00),上述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尤其前5个行业,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竞争优势明显。但上述8个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市场劣势。

科技含量较高、对河北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重要影响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42)和电子及通信制造业(0.61)两大行业,竞争优势系数排名在全省28个行业中倒数第一、第三,在全国同行业中明显处于竞争劣势,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培育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

3.1.3规模优势分析

在国内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也应该是在本区域内有一定产出规模的行业,只有一定的产出规模,才可能在全国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行业发展才可能形成合理的规模经济,并在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增强本省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带动整个省区的经济竞争力提升。

我们用省内行业增加值构成来反映行业产出的相对规模,河北省制造业29个行业中,增加值构成高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3.45%)的行业有11个,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96%)、纺织业(7.32%)、医药制造业(4.41%)、金属制品业(4.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86%)、食品制造业(3.65%)、饮料制造业(3.54%)、普通机械制造业(3.54%);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4个行业的产出构成超过5%,可称得上河北省制造业的支柱行业,规模优势明显。但在上述11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市场劣势,它们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9%)、普通机械制造业(2.71%);上述11个行业中,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外,其余9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了我省制造业的生产及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即生产规模较大的行业,竞争优势普遍较低。若长此以往,则原有的规模优势也会丧失。

3.1.4竞争力综合分析

我们对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从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和产出的构成进行分类,编制成三维象限表(见表7),以对河北省制造行业的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

表7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类表(2000年)

附图

注:带*者为构成超过全省行业平均水平(3.45%)的行业。

第Ⅰ象限:同时具有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行业,有7个,占行业总数的25%,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加工业,这7个行业是河北省综合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属于河北省制造业发展中首选的优势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同时具有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是河北省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但需注意,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量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行业增长空间较小,但高技术产品供不应求,因此,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高质量产品的开发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食品制造业在我省具有资源比较优势,且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市场容量空间较大,应扩大其规模优势,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该类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且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和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属于高速增长的行业,对该行业应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效应,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上升较快,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第Ⅱ象限: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有9个,占行业总数的32%,依次为: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上述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但竞争优势较低,应重点培育竞争优势。尤其是,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在我省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竞争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中,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业,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未来需求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应抓住市场机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竞争优势;纺织行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品总量过剩,但高质量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应把竞争优势的培育重点放在调整产品结构、促进技术升级和高质量、高档次产品的开发上。

第Ⅲ象限: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市场占有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只有1个: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第Ⅳ象限: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有11个(见表7),占全省行业总数的39%。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工业母机且作为河北省支柱产业的机械制造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个行业,除了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余5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处于市场劣势和竞争劣势;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无论是市场优势,还是竞争优势,在全省都排倒数第一至第三。这种状况,不仅对我省当前的制造业竞争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而且将对我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现代化进程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从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和产出规模三方面综合考虑(市场占有率或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加值构成高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河北省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等12个行业;上述行业多数属于传统产业,总量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对这12个优势行业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重点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巩固提高其竞争力,以带动全省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而对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虽然目前竞争力较弱,但由于这些行业科技含量较高,未来成长空间较大,因此,也应给予较多关注,选好突破口,培育竞争优势。

3.2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动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根据资料的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现将2000年作为报告期,1993年作为基期,对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有关指标加以比较,以观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变动趋势。

3.2.1市场优势动态分析

河北省工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4.07%,同1993年的4.08%相比,变化不大;而制造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3.69%,同1993年的3.86%相比,降低了0.17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优势呈下降趋势。在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市场占有率上升的行业共有12个,占行业总数的43%,不足二分之一。按上升的百分点降序排列,依次为:食品制造业(3.4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7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2.69)、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2.49)、医药制造业(2.20)、饮料制造业(1.2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85)、食品加工业(0.68)、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47)、纺织业(0.20),造纸及纸制品业(0.1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0.03)。在河北省制造业水平分析中提出的12个优势行业中,除了橡胶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以外,其余10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6个行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以上,市场优势上升明显。用EXCEL绘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河北省优势行业的市场优势变动趋势。(见图1)。

附图

3.2.2竞争优势动态分析

河北省工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为0.9257,比1993年的0.8754上升了5.03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为0.8783,比1993的0.8654上升了1.29%;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竞争优势系数上升的有20个,占行业总数的71%,超过三分之二,表明全省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有所上升;按上升率(百分比)降序排列,超过10%的行业有13个,依次为: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21.92%)、食品制造业(73.49%)、食品加工业(39.3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3.35%)、造纸及纸制品业(29.2%)、饮料制造业(25.7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2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3.95%)、纺织业(17.68%)、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6.71%)、金属制品业(15.77%)、家具制造业(14.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20%),上述行业竞争优势上升明显。在我省11个优势行业中,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以外,其余10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都上升了,其中,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6个行业的上升率超过10%。用EXCEL绘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河北省优势行业的竞争优势变动趋势。(见图2)

附图

3.2.3竞争力综合动态分析

将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变动综合起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市场份额2000年比1993年降低了4.4%,竞争优势系数上升了1.48%,因此,从总体看,河北省制造业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几乎没有得到提升。从制造业内部各行业来看,按性质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见表8):

表8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动态分类表(1993-2002年)

附图

注:带★者为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

4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的现状、动态变化以及横向对比等实证研究,可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4.1从总体看,河北省2000年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从纵向看,2000年比1993年,市场占有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提高了5个百分点,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但近三年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处于下降态势;从横向看,与邻省山东、与东部沿海先进省市差距较大且有扩大趋势;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绝对竞争优势处于下降态势。因此,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竞争力,是加速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当务之急。

4.2从河北省工业的竞争力结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优势系数为1.61;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竞争优势系数为0.92;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优势系数为0.88;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工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制造业的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提高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

4.3从制造业内部来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其一,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主要分布在冶金、食品、医药、建材、化工、纺织、轻工等技术含量和生产率较低的传统产业中,而分布在技术含量和生产率较高或未来具有高速增长趋势的行业很少,这是导致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长期以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优化制造业结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是提高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其二,作为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母机的机械电子工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动态下降趋势;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在全省28个行业中分别为倒数第一、第三,其竞争优势系数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明显处于竞争劣势,这不仅对当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有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对河北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推进河北省工业化进程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选好产品和技术突破口,加强与信息产业部13所和54所的合作,发挥省所合作优势和环京津优势,使其融入京津同行业的产业链中,着力培育行业竞争优势。

其三,河北省支柱产业中的医药、建材、化工、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而对全省制造业的竞争力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

4.4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面临深刻的战略性重组,凭借广阔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阵地。能否顺应便全球化的浪潮,抓住WTO的历史机遇,制定相应策略,推进河北省制造业的发展,是影响我省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我省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使其切实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现代化的主要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武义青、顾培亮.竞争优势测定的一种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5).

[2]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1).

皮革制造业范文篇7

按照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诺,中国将会在“十五”时期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其中如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商业、对外贸易、电信、运输和技术服务等领域,中国现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远远低于国外同行业企业,将会有大量企业通过与外国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同盟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同行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以及消费者对相关服务的质量、多样性和广泛性也会产生新的要求,与这些要求相适应,对外商服务业投资的需求必然会大量增加。其次,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所不同,投资是直接进入对方国内市场的主要方式,因此,中国服务市场的巨大规模对于外国服务业企业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再次,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服务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规模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中国长期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是中国未来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这种政策导向及其相应的鼓励性措施也将产生对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从国际背景来看,目前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之一,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趋势有所加快,流向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也会明显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十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将有望实现比较高的增长速度,由于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服务、商业、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陆续取消,这些行业的外资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包括工业部门在内的其他行业。

初步估计,同时期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可能达到10~15%的平均水平,新增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这将大大改善中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有利于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目前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对产业结构变化的预期是什么呢?一项针对136家欧盟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调查(2001年6~8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136家欧盟国家在华投资企业,通过访问、座谈和问卷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已在2001年9月8日于中国厦门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参见《欧盟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后欧盟企业的对华投资产业结构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第一,接受调查的企业认为,欧盟企业最有可能选择的行业首先是制造业,这一结果与迄今为止的投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最高的特点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考虑到目前已经投资的企业中制造业占80.7%、而回答今后将选择制造业的企业比重仅有66.2%这一因素,可以认为未来时期欧盟企业对华投资中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将会明显下降。第二,现有企业中,邮电通讯、交通运输业的比重仅有3%,但是认为今后欧盟企业将会选择该行业进行投资的企业高达57.4%,排在第二位,可见与电信服务和交通运输有关的服务业投资将出现快速增长,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也会明显提高。第三,金融保险业目前的外商投资在地域、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限制,迄今为止对该行业投资的欧盟企业微乎其微,但是在接受调查企业中47.1%的企业认为,今后欧盟企业的金融保险业投资将成为优先选择的领域之一,仅次于制造业、邮电通讯运输业居第三位。第四,除了上述行业之外,电力、煤气生产供应、商业批发零售等行业的投资也可能出现较快增长,比重有所上升。

由于此项调查涉及企业数量比较多,涉及国家范围广泛,接受调查企业的产业分布、投资方式、地区构成等均与外资总体结构相接近,因此可以认为样本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反映了发达国家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未来趋向的一般性特点。

表2欧盟企业今后增加对华投资可能选择的行业

注:问卷问题:您认为今后欧盟企业对华投资将会选择那些行业?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课题组《欧盟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2001年9月。

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邮电运输、金融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后关联性最强,也就是说,对这些产业的需求增长受总需求增长的拉动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十五”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对这些服务业的需求增长会超过其他服务业的平均水平。通过吸收外资,提高这些行业的总体规模和服务水平,有利于适应经济增长和和市场消费增长的要求、并产生良性循环效果,带动社会需求进一步增长。因此,应当成为重点发展的领域。

二、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将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有望加快

根据行业偏向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与劳动密集型程度、资产产出效率、行业平均税负水平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假定在未来投资决策中,对行业投资的预期,以目前各制造业行业的全部企业平均水平为主要依据,那么根据外商投资不同的利益目标,选择投资领域的趋向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注重利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外商,对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制品业、服装加工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非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趋向较强,向这些领域投资的可能性比较大。以提高资产产出效率为投资指向的外商,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制品业、服装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办公机械、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投资趋向很强,向这些领域投资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以回避税负为主要目标的外商,对税负水平比较低的行业具有比较高的投资趋向,这些行业包括皮革毛皮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但是,如前所述,外商投资预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果对上述因素综合评价,可以得到表3中所列结果。

表3按照外商投资趋向分类的工业行业

注:分类是对资产产出效率、劳动密集型和平均税负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到的,其中在计算3个因素平均评价指标时,按照各自与外资行业偏向指数的等级相关系数确定了不同权数。

第一,服装、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皮革毛皮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外资投资预期和偏向程度较高的领域。

第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机械、电气机械等虽然资本装备程度比较高,但是由于资本产出规模明显、税负水平较低等原因,有可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实际上,这些行业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第三,今后外商投资相对较少的行业主要由三类构成:一是电力供应、蒸汽与热水、煤气生产与供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将长期由国有经济占主导的自然垄断行业;二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采选业等资本产出效率较低、税负水平比较高的行业;三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饮料制造业等市场相对饱和、资本产出效率不够明显或者税负水平比较高的行业。

应当注意到,近几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含量有所提高。这对于中国吸收外资的技术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够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扶持,这种趋势有望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扩大。

三、发达国家制造业今后产业转移的可能趋势——来自日本大型企业的调查结果

日本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对面向中国的产业转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根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对792家在国外设有法人公司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资料来源:日本国际合作银行“2001年海外直接投资问卷调查(第13次)”,2001年11月13日),71.6%的企业提出今后3年将继续加强和扩大海外业务(海外业务除了包括在当地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等活动之外,还包括委托生产、收购等),而提出“维持现”或者“缩小、撤退”的企业仅分别占28.0%和0.4%。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比重比2000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7.1个百分点之多,可见日本企业的对外产业转移今后将以较快的增长速度继续扩大。其中82%的企业认为中国是最有前途的产业转移对象国(可重复选择),比2000年调查结果提高1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年居各国(地区)之首,此外,今后3年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中76.3的企业回答将扩大在中国的业务,比2000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6.8个百分点(参见表4)。因此,今后中国将成为日本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从不同产业的投资趋向来看,在日本的主要行业中,汽车工业生产企业计划3年内扩大和加强海外业务的比重

皮革制造业范文篇8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力质量的改善。泉州市工业企业的人才密度偏低,从业人才的分布也呈现出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特征,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急需补充。由于地理、自然资源、历史以及行业的外部效益等因素,泉州市各个地区均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各个产业的资本性质也有很大差别。对于人才的密度低、职业技能不够的问题,可以从根据需求培养人才;重视在职培训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现状;经济发展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土地既定的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投入。在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看法已经不够全面。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因此,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就日益引起了人们多方面的关注。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在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以及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出现、行为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学说的形成,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传入我国后,有关它的研究活动迅速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较快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克用教授认为政府在创造人力资源成功发展的环境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北京大学的萧鸣政、饶伟国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本理论在现实管理过程中的运用[2]。泉州经济始终以较高速度发展,其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这些增长的数据虽然是改革开放政策正确性的有利证据,然而我们更关心的是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动力因素。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正在兴起,其发展主要依赖人力资源,生产力更多地体现出属人的特性。是否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事关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现状及经济现状

(一)人才现状

现在,整个泉州市工业行业中从业人数有1480769人,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而且高学历和高级技术人员也大都集中在这些行业。整个工业企业人才匮乏。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整个工业行业从业人员的1.4%,高级技术人员急需补充。同时从业人员的分布也呈现地区性特征:石狮和晋江共容纳了泉州工业行业60.54%的从业人员。

资料来源:由泉州市经济普查年鉴(2004)的数据整理得到

(二)经济现状

泉州市工业总产值近五年来以15.54%的平均增长速度保持着增长,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889762万元,比上年增长19.9%。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6416468万元(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25.78%)、5880780万元(23.6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的比重分别为14.82%、13.87%、13.76%。从县(市、区)来看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1.86%、13.90%、11.05%。

三、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对经济的贡献分析

为了研究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对经济的贡献,结合可得的统计资料,选择解释变量如下:按学历分的研究生及以上的数量X1,大学本科生的数量X2,大学专科生的数量X3,高中生的数量X4,按技术职称分的高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5,中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6,初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7;按技术等级分的高级技师的数量X8,技师的数量X9,高级工的数量X10,中级工的数量X11,并取工业各行业2004年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见表2)

备注:以上数据均由作者依据泉州经济普查年鉴(2004年)整理并运用软件分析得出。

结果表明,数量与工业产值的相关系数排名依次是:中级工(X11),高中生(X4),大学专科生(X3),初级技术人员(X7),本科生(X2),高级工(X10),中级技术人员(X6),高级技术人员(X5),技师(X9),研究生(X1),高级技师(X8)。从这个结果可以大致看出,目前泉州市的工业经济还主要是依托量的投入的粗放型经济,人才对于的经济贡献还比较低。因此需要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

四、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与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工业企业拥有的人才的密度偏低,尤其是对技工的需求最为紧迫。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虽然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该行业研究生人数/整个工业行业研究生人数)高达19.28%,但该行业的研究生的密度只有0.079%,与研究生的密度为0.88%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研究生的密度为0.6678%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相比,就显得较低。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是18.12%,密度只有0.194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为11.18%,密度是0.0542%。第二,三大支柱产业拥有本科生的绝对比例分别为14.92%、11.53%、15.04%,但密度为0.87%、1.75%、1.03%。而该比例排前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分别为12.15%和7.59%。第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的密度为3.9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的密度为6.33%。这种人才结构的现状主要是由行业的性质决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及纺织业对技术及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因而集中了大量的低学历和低技术的工人。

(二)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特征及原因分析

泉州是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唯一有煤炭资源的地区,84.2%集中在永春的天湖山矿区,68.42%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集中在永春县,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全部为内资企业,整个行业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79.61%来自国有性质的企业。安溪有着悠久的冶金历史。早在五代时,安溪就是铁银的主产地,所以71.79%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集中在安溪,铁矿和锰矿是安溪主要的黑色金属矿资源。民国时期,泉州地区皮革行业即有一定基础,因此60.45%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集中在晋江,主要产品是皮革、皮箱、包袋、手套[3]。

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直接还原铁和熔融还原铁生产归为鼓励外商投资产业。因此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全年营业收入中93.01%来自港、澳、台商投资的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年营业收入中85.3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泉州市各个地区之所以呈现一定的产业特色,还与行业的外部效益有关。长期的发展使每个地区形成了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从总体来看,港、澳、台商投资的工业企业和私营企业(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行业大类来看)、晋江市(从县(市、区)来看)实现工业总产值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的较大比重。

五、对策分析

资本,人力,技术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针对人才的密度低、职业技能不够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改进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社会出现了本科生同时“过剩”与稀缺的现象。其中有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也有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对此,第一,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做法。根据各行业从业人员技术状况和未来需求拟定培养计划[4],作为高校未来在招生的数量、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参考。第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增加教育投入。根据目前泉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增加教育投入,争取实施12-15年义务教育,着重发展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等、高等职业、大学教育。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教育发展资金,鼓励社会办学。第三,职工培训经费可由政府、企业与员工个人共同承担。“知本”一旦转化为生产力,自然会给企业带来效益。此外泉州可凭借与港澳台深刻的地理、人文联系,引进三地相对富有的企业管理及科技人才。福建省已启动为期5年的“闽台、闽港澳人才合作平台建设工程”[5]。

(二)多渠道引进和留住人才

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采取高薪、重奖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吸引优秀人才流入。此外泉州市还应该致力于营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投资环境,使行政审批流程化,缩短审批时间,同时也可杜绝行贿受贿的发生。

(三)转变思维,把握行业本质

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认为行业的本质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6]。例如服装行业的本质是缩短服装设计到生产、物流、销售之间的这一前导时间。一些成功的服装品牌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业主要是依靠成本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的生产环节中,企业的利润低,环境成本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汇率走低趋势,耐以生存的成本优势也在逐渐被压缩,因此亟待寻找新的出路。产业整合是可取之道。以晋江、石狮的纺织业为例,每家企业都是一条龙体系。与其各家小打小闹,还不如精细分工合作,各自发挥并加强比较优势,充分扩大规模效益,共同享受品牌的效益。

六、发展趋势

在目前,泉州的工业经济还主要是依靠资本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可得资料的限制,在这里只考虑泉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K和从业人员年均人数L及科技进步T的影响。全年工业总产值Y作为被解释变量(预测目标)。用EVIEWS软件来分析。对于这种典型的C-D生产函数Y=ALαK?我选择将其转化成线性模型:

GENRY1=LOG(Y)

GENRX1=LOG(L)

GENRX2=LOG(K)

DependentVariable:Y1

Method:LeastSquares

Date:11/01/05Time:10:55

Sample:19852006

Includedobservations:22

模型的各项检验都通过,估计结果如下:

GENRY1=LOG(Y),GENRX1=LOG(L),GENRX2=LOG(K)

Y1=3.6050+0.0968T-0.9562X1+0.5425X2

T=(2.66)(-7.21)(4.82)

R2=0.9852,F=399.0587

即LOG(Y)=3.6050+0.0968T-0.9562LOG(L)+0.5425LOG(K)

由模型可知Y关于L和K的弹性分别是-0.9562和0.5425。由于2007和2008年的数据尚未统计出,由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得出2007和2008年泉州市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和从业人员年均人数如表4。

将T=24,K=799.7,L=1399739带入回归方程LOG(Y)=3.6050+0.0968T-0.9562LOG(L)+0.5425LOG(K),算得Y=41773416万元,即由此回归模型预测的2008年泉州市的工业企业的生产总值将达到41773416万元。

七、小结

综上,当前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资源的思想。以更宽广的眼界和更完善的制度来吸引人才,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实现泉州市工业经济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董克用.试论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9):4-6.

[2]萧鸣政、饶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8):10-14.

[3]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第一册,卷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张向前.人才战略与中华经济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来建强.福建启动与港澳台人才合作平台建设工程[EB].

皮革制造业范文篇9

关键词净出口消费指数地区环境基尼系数环境成本转移说

一、引言

贸易与环境关系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环境成本转移说”。RoldanMuradian和JoanMartinez-Alier(2001)认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这类产品由于国际贸易而产生了环境成本的转移。根据“环境成本转移说”,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具有严格环境规则的发达国家可能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环境规则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因此,国内学者对开放经济下的中国环境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沈利生等(2008)、张友国(2009)等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贸易的环境代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对中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李小平等人(2010)也认为,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低排放系数的“干净产业”,中国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是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污染排放的急剧增加。而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在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入世后的2001—2008年,北京市年贸易总量平均增长率为26.8%,工业废水排放从2.12亿吨降至0.84亿吨,工业SO2排放量从12.63万吨降至5.77万吨,贸易增长情况下污染却在降低,这种贸易与环境关系与全国总体状况相悖。

二、北京市贸易规模、结构及总体环境状况

1、贸易规模扩大,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中国入世前,北京市的对外贸易量增长缓慢。1983—2001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93%。入世后,2008年贸易量为2717亿万美元,与2001年相比,平均增长率为26.8%。同时,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速度。2008—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加大政策力度,继续保持了贸易的平稳。

北京市环境质量方面,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总量呈现出递增趋势,然而各个环境要素中的污染物单项含量只有部分指标超出环境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中只有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08)22%。全市废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重却显著下降,从2000年的27%下降到2008年的8%。SO2排放中工业所占部分从2000年的65%下降到2008年的47%。2009年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8年均削减2%。

2、进口量快速增长,污染减少

北京市在贸易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同时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2009年进口额为1664亿美元,是1983年的10.46倍;出口额为483亿美元,是1983年的3.29倍。根据“内含污染”的解释,产品中包含着污染的成本。若进出口行业结构不变,进口增速大于出口意味着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有利于北京地区环境改善。

3、污染密集度低的行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

北京市产品结构偏向于污染密集度较低的机电产品生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北京市主要进出口产品,两者同时表现为出口比重上升,进口比重下降。2000—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1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2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7个百分点。

三、污染转移的实证分析

1、污染密集度的行业划分

基于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原理,结合环境污染状况及经济状况,将经济效益指标纳入到污染统计中,引入地区环境基尼系数RDC。

i表示行业,P代表行业污染物排放量,GDP代表行业工业增加值。为了更好地对污染行业进行重分类,采用“工业三废”作为衡量标准。在此,结合北京市自身环境状况,当RDC的值大于1时,我们认为是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当RDC的值小于1时,我们认为是“清洁”行业(大于1的数字在表1用“*”标注)。2007年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中国历史上环境状况统计最准确的一次,因此选择2008年度的数据计算污染行业分类标准。

由表1可见,工业废气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废水排放密集度的行业有: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

固体废物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综合以上3种污染排放,将所分析的13个工业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排放系数行业: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个行业。另一类为低排放系数行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

2、净出口消费指数的投入产出分析

在区分污染行业后,本文利用北京市的投入产出状况综合分析贸易所带来的污染行业转移。净出口消费指数(NETXC)可以用来检验污染天堂假说:该指数可以衡量本国污染产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净出口相对于该产业在本国消费的比重,根据该指数的趋势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污染产业”转移的现象。我们设净出口消费指数为NETXC,其中,C=P-(X-M),C、X、M、P分别代表地区的消费、出口、进口和产值。对于地区而言,污染排放是由当地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而进出口报关产品并不是全部由该地区生产,这就存在一个数据不匹配的问题。为此,需要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调减调入并调增调出的产品,排除非北京市生产的产品计入出口。对NETXC进行修改,X代表出口与调出之和,M代表进口及调入之和。如果某产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即平均增量大于0),则说明外国向北京转移了该产业,如果该产业是污染产业,则“污染产业转移”成立;反之,则说明北京转移出了该产业。

2000—2009年间,机电产品在北京市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平均在52%以上,有必要对其细分。表2中,将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划分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机械制造业。同时,由于投入产出表利用生产属性分类而不是产品分类,投入产出表将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合并为化工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合并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由表2可知,1997—2007年,净出口消费指数平均增量大于0的行业有: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而这些行业都为清洁型行业,说明对外贸易向北京市转移了清洁行业,北京市不属于“污染天堂”。北京市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尤其是在“绿色北京”之后,制定了《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的体系构建及“十二五”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规划》,通过制定较高水平的环保标准,既可以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又能保护资源环境,减少污染排放。

3、贸易中内含污染的行业结构

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产生污染,而在产品中就构成了内含污染。在分析进出口所带来地区的污染时,内含污染量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在判断进出口所带来的内含污染量时,采用出口与进口的相对比重(出口进口弹性):Ki=,Xi、Mi表示i行业的出口和进口,当Ki>1时,表明i行业的出口产品带来内含污染,加剧北京市的污染排放,用“?鄢”标出)。

从近三年北京市各行业的出口进口相对比重来看,出口进口弹性大于1的行业分别是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这些都是污染密集型行业。

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行业的,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为废水密集型行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

4、行业进出口量及贸易结构对比

从行业的进出口分析,北京市主要的进口产品集中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有: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这种贸易结构使得北京市的出口能够改善环境,减少污染排放。2007—2009年污染密集型产品比重保持在39%以下,2009年达三年来最低(0.34)。

就进出口总量来说,北京市在出口方面主要是出口机电产品、电子设备等污染密集度低的产品,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北京的污染排放,同时Ki由2007年0.62减少到2009年0.58,利于北京市环境改善。

四、结论

1、进出口总体状况看,污染产业转移在北京不存在

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贸易转移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市对外贸易过程中,从外国转入了清洁行业,主要产业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同时,对照出口进口比重小于1的行业,北京市进口既包括污染密集型行业,又有清洁型行业,但是总体表现为环境状况的改善。这是因为北京市制定了高标准的环境政策,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附加值较高产业,避免了污染产业的进入。企业缴纳的环境成本(如排污费和环境税等)限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使用。

2、进口贸易迅速增长,贸易结构趋于污染型产品进口

北京市进出口贸易量呈现进口大于出口局面。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进口具有“内含污染”,从而替代了北京市自己生产,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但是进口比重连年下降,2003年为58.86%,而2009年为30.6%。清洁型行业的进口比重下降,同时侧重于污染行业产品的进口,说明北京的贸易结构趋于清洁型。

皮革制造业范文篇10

自从1995年以来,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结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仅达到1.6%的水平(参见表1)。2001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14.9%的恢复性增长,预计“十五”时期正增长趋势仍然有可能持续,达到年均5~10%的稳定增长水平。

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从有利因素来看:一是世界范围的资本活动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将会进一步趋于活跃,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二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对投资、尤其是外国投资的需求将会继续扩大;三是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及其企业长期战略决策创造了良好预期,而且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外商投资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四是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下岗,将使中国继续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将长期存在,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快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五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长期积累形成的“三资”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将面临不断更新、改造、扩充的需要,现有企业的增资将继续构成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未来时期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利因素:一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出现局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国经济为首的西方经济尚未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将严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二是许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大大加快,区域内投资的增长将远远超过面向区域外的投资,而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形成多边经济共同体的区域,因而面向这一地区的投资和本区域内部投资自由化的进程有所放慢;三是世界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将明显加剧,不仅发达国家会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优势,加快吸收购并方式直接投资的速度,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换取外国的技术和资本。这将为中国吸收外资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四是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资的收益预期将明显回落;五是目前年度中国经济总量和新增外商投资总量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规模,相应的增长速度将会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总之,吸收外资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将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

尽管从存量的角度来看,由于“三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大大提高,“三资”经济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但是从新增流量的角度来看,“十五”时期利用外资的增长将难以达到过去20年间的平均增长水平。由此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十五”时期新增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前20年相比将有所下降;二是为了保持利用外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必须通过优化产业分布结构来提高经济整体的产出效率,弥补总量增长趋缓的不利影响。这实际上意味着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必须由注重总量增长效应向注重结构升级效应转变。根据吸收外资的产业结构提升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外商投资带动了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程度的提高,但是这主要依赖于外商投资本身的资本装备优势来实现,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反而是下降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如何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和投资需求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势头,各种产业部门在社会总需求增长中所受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主要通过计算感应度系数,反映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系数值越高,说明该部门为了满足总需求增长而应该增加产出数量,并将这样的部门称之为后关联产业。促进后关联产业发展一般是供给政策的重点,目的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和基础条件。根据中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计算结果,商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最高,其次是种植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钢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其他普通机械制造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采选业、其他化学产品制造业、石油开采、棉纺织、造纸、塑料、汽车工业、电气、电子元件制造业、金融业等。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对这些领域需求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其他产业部门,相应的外商投资需求增长也将快于其他部门。感应强度比较高的产业主要是基础原材料和配套产业,通过利用外资加快这些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加工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配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二、进入中国的服务业投资增长将快于工业部门

按照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诺,中国将会在“十五”时期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其中如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商业、对外贸易、电信、运输和技术服务等领域,中国现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远远低于国外同行业企业,将会有大量企业通过与外国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同盟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同行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以及消费者对相关服务的质量、多样性和广泛性也会产生新的要求,与这些要求相适应,对外商服务业投资的需求必然会大量增加。其次,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所不同,投资是直接进入对方国内市场的主要方式,因此,中国服务市场的巨大规模对于外国服务业企业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再次,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服务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规模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中国长期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是中国未来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这种政策导向及其相应的鼓励性措施也将产生对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从国际背景来看,目前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之一,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趋势有所加快,流向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也会明显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十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将有望实现比较高的增长速度,由于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服务、商业、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陆续取消,这些行业的外资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包括工业部门在内的其他行业。初步估计,同时期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可能达到10~15%的平均水平,新增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这将大大改善中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有利于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目前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对产业结构变化的预期是什么呢?一项针对136家欧盟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调查(2001年6~8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136家欧盟国家在华投资企业,通过访问、座谈和问卷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已在2001年9月8日于中国厦门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参见《欧盟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后欧盟企业的对华投资产业结构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第一,接受调查的企业认为,欧盟企业最有可能选择的行业首先是制造业,这一结果与迄今为止的投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最高的特点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考虑到目前已经投资的企业中制造业占80.7%、而回答今后将选择制造业的企业比重仅有66.2%这一因素,可以认为未来时期欧盟企业对华投资中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将会明显下降。第二,现有企业中,邮电通讯、交通运输业的比重仅有3%,但是认为今后欧盟企业将会选择该行业进行投资的企业高达57.4%,排在第二位,可见与电信服务和交通运输有关的服务业投资将出现快速增长,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也会明显提高。第三,金融保险业目前的外商投资在地域、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限制,迄今为止对该行业投资的欧盟企业微乎其微,但是在接受调查企业中47.1%的企业认为,今后欧盟企业的金融保险业投资将成为优先选择的领域之一,仅次于制造业、邮电通讯运输业居第三位。第四,除了上述行业之外,电力、煤气生产供应、商业批发零售等行业的投资也可能出现较快增长,比重有所上升。

由于此项调查涉及企业数量比较多,涉及国家范围广泛,接受调查企业的产业分布、投资方式、地区构成等均与外资总体结构相接近,因此可以认为样本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反映了发达国家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未来趋向的一般性特点。

表2欧盟企业今后增加对华投资可能选择的行业

注:问卷问题:您认为今后欧盟企业对华投资将会选择那些行业?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课题组《欧盟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2001年9月。

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邮电运输、金融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后关联性最强,也就是说,对这些产业的需求增长受总需求增长的拉动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十五”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对这些服务业的需求增长会超过其他服务业的平均水平。通过吸收外资,提高这些行业的总体规模和服务水平,有利于适应经济增长和和市场消费增长的要求、并产生良性循环效果,带动社会需求进一步增长。因此,应当成为重点发展的领域。

三、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将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有望加快

根据行业偏向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与劳动密集型程度、资产产出效率、行业平均税负水平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假定在未来投资决策中,对行业投资的预期,以目前各制造业行业的全部企业平均水平为主要依据,那么根据外商投资不同的利益目标,选择投资领域的趋向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注重利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外商,对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制品业、服装加工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非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趋向较强,向这些领域投资的可能性比较大。以提高资产产出效率为投资指向的外商,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制品业、服装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办公机械、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投资趋向很强,向这些领域投资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以回避税负为主要目标的外商,对税负水平比较低的行业具有比较高的投资趋向,这些行业包括皮革毛皮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但是,如前所述,外商投资预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果对上述因素综合评价,可以得到表3中所列结果。

表3按照外商投资趋向分类的工业行业

注:分类是对资产产出效率、劳动密集型和平均税负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到的,其中在计算3个因素平均评价指标时,按照各自与外资行业偏向指数的等级相关系数确定了不同权数。

第一,服装、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皮革毛皮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外资投资预期和偏向程度较高的领域。

第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机械、电气机械等虽然资本装备程度比较高,但是由于资本产出规模明显、税负水平较低等原因,有可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实际上,这些行业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第三,今后外商投资相对较少的行业主要由三类构成:一是电力供应、蒸汽与热水、煤气生产与供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将长期由国有经济占主导的自然垄断行业;二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采选业等资本产出效率较低、税负水平比较高的行业;三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饮料制造业等市场相对饱和、资本产出效率不够明显或者税负水平比较高的行业。

应当注意到,近几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含量有所提高。这对于中国吸收外资的技术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够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扶持,这种趋势有望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扩大。

四、发达国家制造业今后产业转移的可能趋势——来自日本大型企业的调查结果

日本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对面向中国的产业转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根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对792家在国外设有法人公司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资料来源:日本国际合作银行“2001年海外直接投资问卷调查(第13次)”,2001年11月13日),71.6%的企业提出今后3年将继续加强和扩大海外业务(海外业务除了包括在当地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等活动之外,还包括委托生产、收购等),而提出“维持现”或者“缩小、撤退”的企业仅分别占28.0%和0.4%。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比重比2000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7.1个百分点之多,可见日本企业的对外产业转移今后将以较快的增长速度继续扩大。其中82%的企业认为中国是最有前途的产业转移对象国(可重复选择),比2000年调查结果提高1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年居各国(地区)之首,此外,今后3年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中76.3的企业回答将扩大在中国的业务,比2000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6.8个百分点(参见表4)。因此,今后中国将成为日本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从不同产业的投资趋向来看,在日本的主要行业中,汽车工业生产企业计划3年内扩大和加强海外业务的比重最高,达到90%,其次是一般机械(74.5%)、电气机械、电子设备(72.3%)、化学工业(70%)等。与2000年调查结果相比,这些产业计划扩大投资的企业比重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汽车工业提高了23.8个百分点,除此之外,一般机械(29.8)纤(28.0)、食品(30.4)的百分点上升幅度也比较大,表明这些行业的投资有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

表4今后3年日本企业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主要目的地

资料来源:日本国际合作银行《2001年度海外直接投资问卷调查(第13次)》,2001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