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2:30:07

偶像化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军旅剧偶像化

一、军旅电视剧出现的原因及类型

综观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中间的过渡类型即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一直是军旅题材的“镇山之宝”部队现实题材是军旅电视剧的“精锐之师”,年代传奇剧则是军旅电视剧的“人气偶像”。三类电视剧互为依托,彼此照应,共同支撑起军旅电视剧的文化江山,在当下中国文化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二、军旅年代剧、传奇剧代表作的特点分析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幸福像花儿一样》再到《血色浪漫》,军旅年代剧、传奇剧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虽然这几部电视剧剧情发生的背景、年代、题材都不尽不同,特点也各有所长,但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军旅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受众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观念。

1、“激情”初现——另类的主旋律表达

2002年烧红了大半个中国荧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延续了一直以来军旅剧鲜明的家国同构模式,从家庭生活折射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重新建构了当代历史的连续性。该剧的“激情”具体体现在主角石光荣这一人物形象上,电视剧片头的主色调是鲜艳的红色,伴以红旗飘舞、烈焰燃烧和昂扬的进行曲.字幕打在纪念碑般的石刻上,随后出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像——这种视觉构成在直观上将“激情”诠释为革命激情,并把石光荣嵌入了中国革命英雄史的序列当中。这位英雄所负载的“革命激情”也是相当“主旋律”化的,对铷的品质的界定并没有越出忠于职守、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等内涵。但与“主旋律”不同的是,这个剧首先相当成功地借用了“地方特色”,石光荣满口的东北话,不仅一冼“主旋律”字正腔圆的主流味,添加进“现实主义”风格的佐料,而且成功地将其纳入类似《东北一家人》以及赵本山小品等“东北风”中,并相当有意识地把这种语言风格结合进家庭情景喜剧当中。石光荣这个人物也并未以刻板的传统英雄形象出现。而是被赋予了相当多的“人性”色彩,包括他在正直无私的同时又不乏夫妻、父子亲情;他英勇善战,而又表现出一种粗野、专断、蛮横的“胡子”风格,同时也具有任性、执著的男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形象的表现始终是在爱情、家庭这一私人领域内展开。换句话说,是对这一英雄形象做了言情剧式的处理。《激情》对“主旋律”另类的表达方式,正在于它在石光荣的革命激情之中加入了大众乐于观看和接受的内容,赋予石光荣丰满的“另类”情感特质,尤其是对爱情的执著。这也是“激情”的另一主要内涵。

2、“花儿”绽放——幸福里嗅出韩剧的味道

《幸福像花儿一样》出自“激情系列”的原著石钟山之手,该剧一改往日军旅剧都是典型的男人剧、英雄剧的特点,把主人公由戎马一生的将军改成了一群文艺兵。因为英雄剧反复推出,难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转型就成为必然。更重要的是,军旅电视剧不仅要满足怀旧的老观众,更要吸引缺少历史记忆的年轻观众。而能吸引年轻人的自然是爱情。《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女主角们都是军队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剧情也基本与练兵无关,讲的全是爱情和婚姻。而剧中的主要演员选择当红花旦孙俪和殷桃担纲女1女2号,可以说是从军旅剧向青春偶像剧迈出的第一步。

《幸福》主要以几位主角的情感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部队家庭生活的种种喜怒哀乐。剧情的“软化”可以说是这部军旅题材剧最大的特点而从整个电视剧情节设置和发展来看,竟可以发现几分韩剧的影子:女l号(杜鹃)单纯可爱,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男2号(林彬)经历丰富,高大帅气,有理想有能力,同样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与女1号条件相当,两人于是产生感情,但随即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两人被迫分开。女1号嫁给了男1号(白杨),男1号家庭背景显赫,虽然没有什么能力,却认真地爱着女1号。而两人婚后并不融洽,女l与男2始终会因为一些小事相遇。并恰好被男1看到,于是矛盾不断,剧情也因此得以开展……虽然故事的最后仍然以一贯的大团圆结尾,但剧中的主要两对主角是否真的幸福仍然备受争议,不过,剧中帅男靓女的搭配、清新的军营舞蹈和浪漫的海边风景以及两位男女主角假戏真做因戏结缘的八卦绯闻却早已将这部电视剧的偶像人气捧到了极致。

3、“血色”年代——众星打造浪漫

《血色浪漫》是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戏,其故事背景定格在1968年至1998年这段“历史大变革”时期,剧集在忠于原著基础上,更加侧重了浪漫主义情怀。全剧的整个色调其实并没有血色,偏黄,始终充满着浓浓的怀旧气氛。从一开始的年代,钟跃民等人的父辈们只是以副线的身份参与剧情,主角们仍然是这群军队大院里的顽主们。带着刀插队买票看《白毛女》,在“老莫”偷西餐餐具,在溜冰场调戏单身女孩,在先农坛广场聚众斗殴.·…·一切都具有着那个年代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知青戏”部分,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令所有的观众都感到失望,而秦岭的信天游,却在此时点燃了人们快要熄灭的心头之火,并成为全剧最明确的一个浪漫的符号特征。

与之前广受欢迎的军旅题材剧集相比,《血色浪漫》有些打破定律,就是从演员阵容上看更为偶像化。男主角的扮演者虽然有影帝的头衔,但对于他,不少电视观众心中却有一个错觉,认为他是“海岩剧捧出来的偶像之一”.在剧集播出之后,有报道指他的演技遭到了某些观众的质疑,认为“原剧本中那个追求独立自由精神的钟跃民却被演成了一个近乎丧失爱情伦理的‘街痞’,尤其没能诠释出男主人公的阳刚之气.根本不能表现原剧本中这个人物的精神。更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前人们对待感情非常单纯,不像其扮演的‘情圣’钟跃民那样油嘴滑舌。总体来看剧中的人物缺乏时代感,言谈举止不像那个年代的做派.一味调侃而没有反映出那一代人的真实精神面貌。”公务员之家:

三、军旅剧偶像化的原因

1、英雄平民化。

对“英雄”的解构打破了以往“高大全”式的传统英雄形象,他们开始有弱点,也会犯错误,这种形象不仅显得真实,更增添了几分可爱。他们这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英雄形象,让观众觉得更真实、更难忘。但同时这类电视剧的另一个倾向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主角缺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坏”,“坏”不惊人死不休。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革命前辈的形象才是真实的。

2、剧情韩剧化。

军旅剧中穿插三角甚至多角恋情,让英雄陷入纠结的儿女情长。虽说英雄也是人,也有柔情的一面,但感情戏份的过分夸大还是多少有些娱乐大众的嫌疑。

偶像化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军旅剧偶像化

一、军旅电视剧出现的原因及类型

综观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中间的过渡类型即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一直是军旅题材的“镇山之宝”部队现实题材是军旅电视剧的“精锐之师”,年代传奇剧则是军旅电视剧的“人气偶像”。三类电视剧互为依托,彼此照应,共同支撑起军旅电视剧的文化江山,在当下中国文化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二、军旅年代剧、传奇剧代表作的特点分析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幸福像花儿一样》再到《血色浪漫》,军旅年代剧、传奇剧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虽然这几部电视剧剧情发生的背景、年代、题材都不尽不同,特点也各有所长,但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军旅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受众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观念。

1、“激情”初现——另类的主旋律表达

2002年烧红了大半个中国荧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延续了一直以来军旅剧鲜明的家国同构模式,从家庭生活折射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重新建构了当代历史的连续性。该剧的“激情”具体体现在主角石光荣这一人物形象上,电视剧片头的主色调是鲜艳的红色,伴以红旗飘舞、烈焰燃烧和昂扬的进行曲.字幕打在纪念碑般的石刻上,随后出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像——这种视觉构成在直观上将“激情”诠释为革命激情,并把石光荣嵌入了中国革命英雄史的序列当中。这位英雄所负载的“革命激情”也是相当“主旋律”化的,对铷的品质的界定并没有越出忠于职守、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等内涵。但与“主旋律”不同的是,这个剧首先相当成功地借用了“地方特色”,石光荣满口的东北话,不仅一冼“主旋律”字正腔圆的主流味,添加进“现实主义”风格的佐料,而且成功地将其纳入类似《东北一家人》以及赵本山小品等“东北风”中,并相当有意识地把这种语言风格结合进家庭情景喜剧当中。石光荣这个人物也并未以刻板的传统英雄形象出现。而是被赋予了相当多的“人性”色彩,包括他在正直无私的同时又不乏夫妻、父子亲情;他英勇善战,而又表现出一种粗野、专断、蛮横的“胡子”风格,同时也具有任性、执著的男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形象的表现始终是在爱情、家庭这一私人领域内展开。换句话说,是对这一英雄形象做了言情剧式的处理。《激情》对“主旋律”另类的表达方式,正在于它在石光荣的革命激情之中加入了大众乐于观看和接受的内容,赋予石光荣丰满的“另类”情感特质,尤其是对爱情的执著。这也是“激情”的另一主要内涵。

2、“花儿”绽放——幸福里嗅出韩剧的味道

《幸福像花儿一样》出自“激情系列”的原著石钟山之手,该剧一改往日军旅剧都是典型的男人剧、英雄剧的特点,把主人公由戎马一生的将军改成了一群文艺兵。因为英雄剧反复推出,难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转型就成为必然。更重要的是,军旅电视剧不仅要满足怀旧的老观众,更要吸引缺少历史记忆的年轻观众。而能吸引年轻人的自然是爱情。《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女主角们都是军队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剧情也基本与练兵无关,讲的全是爱情和婚姻。而剧中的主要演员选择当红花旦孙俪和殷桃担纲女1女2号,可以说是从军旅剧向青春偶像剧迈出的第一步。

《幸福》主要以几位主角的情感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部队家庭生活的种种喜怒哀乐。剧情的“软化”可以说是这部军旅题材剧最大的特点而从整个电视剧情节设置和发展来看,竟可以发现几分韩剧的影子:女l号(杜鹃)单纯可爱,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男2号(林彬)经历丰富,高大帅气,有理想有能力,同样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与女1号条件相当,两人于是产生感情,但随即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两人被迫分开。女1号嫁给了男1号(白杨),男1号家庭背景显赫,虽然没有什么能力,却认真地爱着女1号。而两人婚后并不融洽,女l与男2始终会因为一些小事相遇。并恰好被男1看到,于是矛盾不断,剧情也因此得以开展……虽然故事的最后仍然以一贯的大团圆结尾,但剧中的主要两对主角是否真的幸福仍然备受争议,不过,剧中帅男靓女的搭配、清新的军营舞蹈和浪漫的海边风景以及两位男女主角假戏真做因戏结缘的八卦绯闻却早已将这部电视剧的偶像人气捧到了极致。

3、“血色”年代——众星打造浪漫

《血色浪漫》是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戏,其故事背景定格在1968年至1998年这段“历史大变革”时期,剧集在忠于原著基础上,更加侧重了浪漫主义情怀。全剧的整个色调其实并没有血色,偏黄,始终充满着浓浓的怀旧气氛。从一开始的年代,钟跃民等人的父辈们只是以副线的身份参与剧情,主角们仍然是这群军队大院里的顽主们。带着刀插队买票看《白毛女》,在“老莫”偷西餐餐具,在溜冰场调戏单身女孩,在先农坛广场聚众斗殴.·…·一切都具有着那个年代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知青戏”部分,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令所有的观众都感到失望,而秦岭的信天游,却在此时点燃了人们快要熄灭的心头之火,并成为全剧最明确的一个浪漫的符号特征。

与之前广受欢迎的军旅题材剧集相比,《血色浪漫》有些打破定律,就是从演员阵容上看更为偶像化。男主角的扮演者虽然有影帝的头衔,但对于他,不少电视观众心中却有一个错觉,认为他是“海岩剧捧出来的偶像之一”.在剧集播出之后,有报道指他的演技遭到了某些观众的质疑,认为“原剧本中那个追求独立自由精神的钟跃民却被演成了一个近乎丧失爱情伦理的‘街痞’,尤其没能诠释出男主人公的阳刚之气.根本不能表现原剧本中这个人物的精神。更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前人们对待感情非常单纯,不像其扮演的‘情圣’钟跃民那样油嘴滑舌。总体来看剧中的人物缺乏时代感,言谈举止不像那个年代的做派.一味调侃而没有反映出那一代人的真实精神面貌。”公务员之家

三、军旅剧偶像化的原因

1、英雄平民化。

对“英雄”的解构打破了以往“高大全”式的传统英雄形象,他们开始有弱点,也会犯错误,这种形象不仅显得真实,更增添了几分可爱。他们这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英雄形象,让观众觉得更真实、更难忘。但同时这类电视剧的另一个倾向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主角缺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坏”,“坏”不惊人死不休。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革命前辈的形象才是真实的。公务员之家

2、剧情韩剧化。

军旅剧中穿插三角甚至多角恋情,让英雄陷入纠结的儿女情长。虽说英雄也是人,也有柔情的一面,但感情戏份的过分夸大还是多少有些娱乐大众的嫌疑。

偶像化范文篇3

1剧情设置与神话的携手并进

神话的概念是罗兰•巴特所提出的,巴特认为,“神话或神话化的过程是以第一层次的符号系统为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大部分内容,通过‘掠夺’‘歪曲’与‘无限扩张’将其转化为所需要的内容。”[3]韩剧就经常借用这种转化义替代了本义的神话的方式,来赋予本来无意义的物件以文化上、情感上的意义,由此导向了消费。韩剧常常将场景或物品融入在剧情发展中,着重笔墨去凸显这些景、物在剧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韩剧《请回答1988》讲述了住在首尔市道峰区双门洞的邻里间的故事。《请回答1988》在剧集开始和结尾部分着力展现了双门洞五家住户的居住情况,并在旁白、独白和主人公言语里反复提到双门洞这一地点。双门洞作为剧中故事的发生地,见证了主人公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它见证了成德善在发现父母偏心时歇斯底里的吼叫;见证了金正焕口是心非却又小心翼翼的暗恋;见证了双门洞邻里间相互扶持的情谊。《请回答1988》赋予了双门洞别样的情感意义,成为主人公们情感的符号,也成为剧迷对剧的情感依托,成为许多热爱《请回答1988》的观众魂牵梦萦之所。在韩国,双门洞是确系存在的,但真正的拍摄地点却并非在现在的双门洞,而是京畿道议政府市的胡同。在剧集结束后,由于土地限制和经费问题,剧中的布景被无奈拆除。但仍有大量的剧迷冲着“双门洞”的名号,来取景地旅游,剧中的“双门洞”也成为许多旅游网站推荐的旅游景点。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更是将物品的神话发挥得淋漓尽致,该剧热播之时,女主人公千颂伊的穿搭、口红色号更是成为一时无两的讨论热点。而在剧情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不能令人忽视的物件:三星手机。男主人公都敏俊用的是黑色的三星NOTE3,黑色暗示着男主人公的沉稳睿智;千颂伊则是粉色的同款手机,粉色正与其天真浪漫的性格不谋而合;而纯情真挚的男二号李辉京则用白色的三星S4。在此意义上,手机就被赋予了主人公的人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物的关系。在第一集里,千颂伊因为用三星手机发表了不当的言论,而被网友诟病,由此引发了接下来的剧情。网上舆论发酵,千颂伊上学营造学霸形象,然后与身为教授的都敏俊相识。在第十一集里,千颂伊因为都敏俊的拒绝,醉酒拿着三星手机打电话耍酒疯,更是成为令观众捧腹大笑的经典场面之一。该剧对于三星手机的宣传力度是不言而喻的,而在该剧播出之时,也就是2014年的第一季度,三星的销售业绩也彰显了该剧对品牌的经济拉动作用。“根据三星公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净利润同比増长5.9%,截至3月31日的三个月实现净利润7.57万亿韩元(约合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15万亿韩元增长5.9%。”[4]韩剧将深厚的情感意蕴通过这些景、物外化出来,而这些景、物原本可能只是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普通事物,他们一旦被韩剧赋予了某种文化上的意义、情感上的意义,通过神话的方式,就很容易引起剧迷消费,从而达到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目的。

2场景打造和涵化的珠联璧合

韩剧对场景的打造集中在两个方面:静态环境、动态人物,通过二者的协调与平衡,为受众展示了精美的生活画卷。韩剧中的精美布景一向是为人津津乐道的重要元素,这些布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韩国一定阶层的生活状况,成为国外观众了解韩国人生活的重要参照物,对于韩国人自身的价值取向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韩剧中营造的现实只是媒介现实,但由于电视剧模仿生活给观众带来的真实感,往往会使观众深陷其中,其价值观也会受到涵化。涵化理论是由美国的研究学者格伯纳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5]韩剧十分注重对静态环境构景的打造,无论是主人公的居住环境、工作场合、约会地点都蕴含着剧组的巧思,这些场景最终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高品质的生活。韩剧通过两种方式来达到这种目的,其一,就是把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为上层阶级,从而表现出奢华的生活方式。诸如《花样男子》里的富二代具俊表、《来自星星的你》中的教授都敏俊、《大力女都奉顺》中的CEO安敏赫等,他们的居住场所大多都是别墅,日常的消费场所也是一些知名品牌的店铺;其二,在韩剧中,有些主人公由于其背景设定为贫寒家庭中的人物,在剧情的前期可能过得较为困苦,但通过主人公个人的努力或凭借“王子”的拯救,最终走向了繁花似锦的生活。韩剧通过这些方式来召唤消费,潜移默化地告诉观众拥有消费能力就要及时行乐,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没有良好的消费能力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然后再追求美好生活。在电视剧的场景中,除静态环境的塑造,动态人物也构成了场景中的重要一环。在韩剧《举重妖精金福珠》中,女主人公金福珠在短短16集的剧集中,穿过90多套衣服,平均一集差不多要换6套之多的服装。在剧中,金福珠是一名举重运动员,她的家庭条件并不优异,母亲早逝,父亲以开炸鸡店养家糊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设定下,她还是频繁地更换各种漂亮的衣服,她的这些衣物大多都是韩国的品牌,一件卫衣可能差不多人民币四五百左右,贵的外套可能一件就要一两千元,这样的价格绝不是剧中女主人公的家庭所负担得起的。该剧缩短了枯燥冗长的运动训练时间,转而凸显日常生活中的女主人公,而女主人公青春靓丽的服饰和妆容也引起了很高的讨论度,达到了关注和消费的双赢。在该剧播出期间,我国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涌入了大量的“金福珠同款”。而距该剧播出结束两年后的今天,这种消费的余温仍然未散,淘宝上某款金福珠的同款包包月销量仍然高达百笔,足以见得该剧在动态人物构景上的成功。韩剧,尤其是当代题材的韩剧,由于其贴近现实生活而又有广泛的受众,成为人们认知和评价自我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而韩剧承担的拉动经济的重任,使得韩剧精心选取、打造的场景带有着浓烈的消费主义的色彩。与此同时,剧中的消费场合、主人公的穿着打扮,也在不断地影响观众的消费行为,涵化着观众的消费取向。

3人物塑造和偶像化的共襄盛举

韩剧通过赋予意义的神话,通过构建氛围的涵化来导向消费,偶像化则是通过塑造偶像来带动消费。由于粉丝对偶像迷狂的追求,他们模仿偶像的消费行为,消费偶像的代言产品,使这类群体显现出强烈的购买力。由于偶像的定义具有历时性的特点,所以,偶像的概念也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有学者就尝试性提出了:“从偶像的性质来看,偶像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在心理学上,对于个人或群体来讲,偶像只是他们自己投射在其身上的‘光环’而形成的某种人格形象。”[6]而偶像化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塑造偶像,使之成为受众钦慕、模仿和追求的对象,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人物都可能成为偶像化的对象。韩剧通过人物塑造来创造偶像盛世,激发了粉丝的消费激情。近年来,韩流明星对我国的偶像输出的痕迹越发显著,从金秀贤、李敏镐,再到宋仲基,他们在我国的身价正是随着韩剧的热播而水涨船高。据搜狐网的报道:“宋仲基启动了内地巡回粉丝见面会,9场下来总共将净赚2000万!在北京的首场粉丝会上,入场券最高炒至6000多元一张,约合普通白领一个月的工资,学生大半年的伙食费。”[7]这些韩流明星向中国输出了大量的偶像明星,回馈他们的自然是巨额的金钱。与此同时,这些明星身上凝结的是韩国文化,传播的是韩国传统的消费取向。而这些偶像明星的大火,离不开韩剧对他们个人形象的塑造。韩剧对剧中人物的塑造表现在人物选角和人物设定两方面。首先是在选角上,不少韩剧会选用知名的演员,以此来拉动粉丝进行消费。在此基础上,韩剧成为这些明星展现自身魅力的载体,他们的粉丝会爱屋及乌地将热情投入对电视剧的观看。加之,他们自身拥有的粉丝对于他们具有极高的认同,这种认同也会投射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中,他们会不断购买偶像使用或代言的物品,希望借此来缩短和偶像之间的距离。在人物设定上,韩剧更是将偶像化发挥得淋漓尽致。从人物身份设置上看,韩剧的主人公大多为精英阶级,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大量的财富。如《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敏俊、《继承者们》里的金叹,他们都属于精英阶级的范畴。从人物特质上看,韩剧一般突出的形象多为高大的,他们拥有强大的能力,能够保护身边的亲朋好友或弱势群体,如《太阳的后裔》中的柳时镇、《孤独又灿烂的神——鬼怪》里的金侁等。即使主人公可能在性格上有某些缺陷,如《内向的老板》里的孤僻内向的尹焕基、《主君的太阳》中毒舌辛辣的朱中元等,但他们身上都有着共同的特质:真、善、美,而这种设置所展现的强烈反差,使他们身上的真、善、美显得更加难能可贵。韩剧给这些形象披上了偶像的光环,成为被钦慕和模仿的对象。电视剧所具有的人物塑造能力,给观众提供了两个可看的文本:演员本人文本和剧中人物文本。由于演员与剧中人物的不可分割性,使受众常常会将剧中人物文本代入演员本人文本中,演员就具有了莫大的魅力,同时也具有了成为偶像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电视剧展现出强烈的偶像输出能力,韩剧亦是如此。在输出偶像的同时,韩剧将偶像输出转化为经济流入,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

4结语

偶像化范文篇4

关键词:军旅剧偶像化

一、军旅电视剧出现的原因及类型

综观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中间的过渡类型即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一直是军旅题材的“镇山之宝”部队现实题材是军旅电视剧的“精锐之师”,年代传奇剧则是军旅电视剧的“人气偶像”。三类电视剧互为依托,彼此照应,共同支撑起军旅电视剧的文化江山,在当下中国文化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二、军旅年代剧、传奇剧代表作的特点分析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幸福像花儿一样》再到《血色浪漫》,军旅年代剧、传奇剧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虽然这几部电视剧剧情发生的背景、年代、题材都不尽不同,特点也各有所长,但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军旅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受众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观念。

1、“激情”初现——另类的主旋律表达

2002年烧红了大半个中国荧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延续了一直以来军旅剧鲜明的家国同构模式,从家庭生活折射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重新建构了当代历史的连续性。该剧的“激情”具体体现在主角石光荣这一人物形象上,电视剧片头的主色调是鲜艳的红色,伴以红旗飘舞、烈焰燃烧和昂扬的进行曲.字幕打在纪念碑般的石刻上,随后出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像——这种视觉构成在直观上将“激情”诠释为革命激情,并把石光荣嵌入了中国革命英雄史的序列当中。这位英雄所负载的“革命激情”也是相当“主旋律”化的,对铷的品质的界定并没有越出忠于职守、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等内涵。但与“主旋律”不同的是,这个剧首先相当成功地借用了“地方特色”,石光荣满口的东北话,不仅一冼“主旋律”字正腔圆的主流味,添加进“现实主义”风格的佐料,而且成功地将其纳入类似《东北一家人》以及赵本山小品等“东北风”中,并相当有意识地把这种语言风格结合进家庭情景喜剧当中。石光荣这个人物也并未以刻板的传统英雄形象出现。而是被赋予了相当多的“人性”色彩,包括他在正直无私的同时又不乏夫妻、父子亲情;他英勇善战,而又表现出一种粗野、专断、蛮横的“胡子”风格,同时也具有任性、执著的男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形象的表现始终是在爱情、家庭这一私人领域内展开。换句话说,是对这一英雄形象做了言情剧式的处理。《激情》对“主旋律”另类的表达方式,正在于它在石光荣的革命激情之中加入了大众乐于观看和接受的内容,赋予石光荣丰满的“另类”情感特质,尤其是对爱情的执著。这也是“激情”的另一主要内涵。

2、“花儿”绽放——幸福里嗅出韩剧的味道

《幸福像花儿一样》出自“激情系列”的原著石钟山之手,该剧一改往日军旅剧都是典型的男人剧、英雄剧的特点,把主人公由戎马一生的将军改成了一群文艺兵。因为英雄剧反复推出,难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转型就成为必然。更重要的是,军旅电视剧不仅要满足怀旧的老观众,更要吸引缺少历史记忆的年轻观众。而能吸引年轻人的自然是爱情。《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女主角们都是军队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剧情也基本与练兵无关,讲的全是爱情和婚姻。而剧中的主要演员选择当红花旦孙俪和殷桃担纲女1女2号,可以说是从军旅剧向青春偶像剧迈出的第一步。

《幸福》主要以几位主角的情感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部队家庭生活的种种喜怒哀乐。剧情的“软化”可以说是这部军旅题材剧最大的特点而从整个电视剧情节设置和发展来看,竟可以发现几分韩剧的影子:女l号(杜鹃)单纯可爱,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男2号(林彬)经历丰富,高大帅气,有理想有能力,同样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与女1号条件相当,两人于是产生感情,但随即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两人被迫分开。女1号嫁给了男1号(白杨),男1号家庭背景显赫,虽然没有什么能力,却认真地爱着女1号。而两人婚后并不融洽,女l与男2始终会因为一些小事相遇。并恰好被男1看到,于是矛盾不断,剧情也因此得以开展……虽然故事的最后仍然以一贯的大团圆结尾,但剧中的主要两对主角是否真的幸福仍然备受争议,不过,剧中帅男靓女的搭配、清新的军营舞蹈和浪漫的海边风景以及两位男女主角假戏真做因戏结缘的八卦绯闻却早已将这部电视剧的偶像人气捧到了极致。

3、“血色”年代——众星打造浪漫

《血色浪漫》是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戏,其故事背景定格在1968年至1998年这段“历史大变革”时期,剧集在忠于原著基础上,更加侧重了浪漫主义情怀。全剧的整个色调其实并没有血色,偏黄,始终充满着浓浓的怀旧气氛。从一开始的年代,钟跃民等人的父辈们只是以副线的身份参与剧情,主角们仍然是这群军队大院里的顽主们。带着刀插队买票看《白毛女》,在“老莫”偷西餐餐具,在溜冰场调戏单身女孩,在先农坛广场聚众斗殴.?…?一切都具有着那个年代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知青戏”部分,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令所有的观众都感到失望,而秦岭的信天游,却在此时点燃了人们快要熄灭的心头之火,并成为全剧最明确的一个浪漫的符号特征。

与之前广受欢迎的军旅题材剧集相比,《血色浪漫》有些打破定律,就是从演员阵容上看更为偶像化。男主角的扮演者虽然有影帝的头衔,但对于他,不少电视观众心中却有一个错觉,认为他是“海岩剧捧出来的偶像之一”.在剧集播出之后,有报道指他的演技遭到了某些观众的质疑,认为“原剧本中那个追求独立自由精神的钟跃民却被演成了一个近乎丧失爱情伦理的‘街痞’,尤其没能诠释出男主人公的阳刚之气.根本不能表现原剧本中这个人物的精神。更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前人们对待感情非常单纯,不像其扮演的‘情圣’钟跃民那样油嘴滑舌。总体来看剧中的人物缺乏时代感,言谈举止不像那个年代的做派.一味调侃而没有反映出那一代人的真实精神面貌。”

三、军旅剧偶像化的原因

1、英雄平民化。对“英雄”的解构打破了以往“高大全”式的传统英雄形象,他们开始有弱点,也会犯错误,这种形象不仅显得真实,更增添了几分可爱。他们这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英雄形象,让观众觉得更真实、更难忘。但同时这类电视剧的另一个倾向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主角缺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坏”,“坏”不惊人死不休。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革命前辈的形象才是真实的。

偶像化范文篇5

关键词:正午阳光;故事;演员

2011年,以制片人侯鸿亮,导演孔笙、李雪等为创作主体的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成立,在之后的几年中其为中国电视剧领域贡献出许多优秀作品,如电视剧《伪装者》《琅琊榜》,2018年东阳正午阳光推出的《大江大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都挺好》都获得观众肯定。 

一、“正剧偶像化”探索

2011年正午阳光成立,刚开始只是一家后期制作公司。2015年独立制作的《伪装者》和《琅琊榜》成为现象级电视剧,也使正午阳光在探索“正剧偶像化”的道路上达到了一个巅峰。两部作品打破了偶像剧与正剧的局限,在主流收视人群和年轻粉丝群体中同时获得共鸣,最后赢得市场、口碑双丰收。这是由于正午阳光在坚持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正剧偶像化”的道路。刚开始,正午阳光常和王凯、刘涛、靳东等演员合作,打造了《欢乐颂》《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外科风云》以及《如果蜗牛有爱情》等作品。虽然观众对这些演员凭借之前的良好印象愿意继续观看,但对一些演员持续霸屏、角色重复,慢慢在网络上出现一些“视觉疲劳”的质疑。后来,正午阳光逐渐意识到公司在演员规划方面的短板,从2017年开始聚焦内容生产,并与更多的演员进行合作。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赵丽颖、冯绍峰,《都挺好》里的倪大红、郭京飞和姚晨,《大江大河》里的董子健等等。从这些剧集可以发现,正午阳光在选择演员方面都体现了一些策略,那就是演员要拥有观众缘且占据一定的话题性。当然作为回报,这些演员与正午阳光合作之后,如胡歌、赵丽颖和杨紫等也都成功转型,脱离了“偶像”标签向实力派演员靠近。而有的实力派演员如参演《都挺好》的倪大红,因剧中的“手磨咖啡”“我的蔡根花宝贝”等经典台词,被很多年轻网友所喜爱,成为话题焦点,也提升了知名度。“帮偶像向实力转型,让实力兼具偶像话题”成了正午阳光的拿手绝活,也使正午阳光实现了从“找演员”到“演员找”的良好局面。

二、用工匠精神打造好故事

1.选择适合影视化呈现的好故事。正午阳光制作的《琅琊榜》一开始就让正午阳光名声大噪,成为剧迷心中金字招牌,后来推出的《欢乐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江大河》等,也都受到众多剧迷和粉丝的热捧。之所以能达到这局面,关键在于选择了好故事。首先是正午阳光很会选择适合影视化呈现的好故事。例如《琅琊榜》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性非常完整的网络小说。它的主线很突出,悬念感很强,并且悬念贯穿始终。复仇、夺嫡,都是非常经典的戏剧母题,当然最吸引观众的是永恒的家国情怀。主人公梅长苏从一开始就带着谜一样的身份和目的参与朝堂纷争,剧中庞杂的人物关系随着故事的推进慢慢变得舒朗。在故事的开始,梅长苏就进入了生命倒计时,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他主要有两个敌人,一个是谢玉,一个是夏江,扳倒他们是两个大事件。剧中朝堂斗争的悬念,一个是“江左盟”要给“赤焰军”翻案,二是梅长苏要给这个国家推举出一个明君。而剧中情感上的悬念则是梅长苏要跟旧人一一相认,这种相认也支撑到了故事的最后。故事自始至终步步悬念,让人沉浸其中。其次是正午阳光敢用一些不被当时市场所看好的好故事。例如2016年受到广泛关注的大热剧《欢乐颂》,讲述的是5个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的女孩在上海打拼,因为都住在一个名叫“欢乐颂”的小区22楼,相互之间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相互理解、共同成长的故事。但其实在这部剧播出之前,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过五线并进的电视剧,所以当时受到不少人质疑。正午阳光的文学策划陆维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在我们的决策中,很多时候是大家反对做一件事,因为我们少数人的坚持才做下来。”2.对网络文学的高质量改编。无论在任何时代,对电视剧来说,归根结底都是内容为王。正午阳光始终追求极致与完美,细细打磨内容,关注社会现实、传递人文关怀。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和《都挺好》为例。《知否》的原著是一个穿越架空类的网络小说,正午阳光将其改编成北宋年代背景下的女子闺阁图景。《知否》的主人公盛明兰以及剧中的每一个角色所表现的一举一动,都需要与特定时代特征相结合,使剧中所展现的很多内容都有历史内容可佐证。比如第一集,东京忠勤伯爵府袁家特来下聘盛家嫡长女华兰,宴会期间盛家庶子长枫与来客白烨比赛投壶。据查,北宋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王朝,提倡大家游戏享乐,而投壶正是当时较受大家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是宴饮时用来助兴的一种游戏。其中盛明兰和白烨使用的贯耳、双耳以及依竿投壶都是有历史依据的。剧中遵循历史背景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宋仁宗膝下无子,文武百官逼皇上立储以及历史上有名的濮议事件都在剧中有所体现。除此之外,《知否》的原著还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标签就是“种田”。作为网络流行用语,早期“种田文”指小人物的成长史,后期的“种田文”更偏向字面意思,描写小人物的家长里短、生活琐事。所以在原文中男主角顾廷烨出现比较靠后,但这显然不符合一般电视剧的呈现规律,于是剧中将其改编成儿时的顾廷烨和盛明兰因投壶相识,并且安排男主角顾廷烨帮女主盛明兰找郎中救母,为男女主角在之后剧情中产生情感联系有了合理的铺垫。正午阳光在不影响原著读者群观剧体验的情况下,对这本小说做到了升华式的改编。电视剧《都挺好》改编自阿耐的同名小说。原本小说中的故事是发生在某座小城,而电视剧将故事地点改在了苏州。剧中的苏州有评弹、有小巷、有青石板路、有“四水归堂”,这一切不仅让画面显得赏心悦目,而且确有其合理性,并能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烘托氛围。剧中多次出现“四水归堂”的场景,“四水归堂”是江南独有的建筑风格,剧中苏明玉小时候住的“四水归堂”比普通徽派民居更小,镜头从下往上取景的时候仿佛一口“高井”,预示了苏明玉少年时期家庭生活不顺,犹如被困在井中。成年后苏明玉成了苏家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就好像是投入井中的一束光。剧中还多次出现苏家老宅外的小巷,小巷道路狭窄,两边都是民国式二层小楼建筑,家家户户虚掩着大门,前方一眼望不到尽头,非常适合剧中苏明玉少年时期跟母亲吵架闹翻离家出走以及老年痴呆的父亲在除夕当晚感情大爆发的情境需求。除此之外,剧中还多次出现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评弹,它是苏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评弹在剧中的出现不仅是为了契合“苏州”这个地点设定,而且很好地映衬了剧情。比如苏大强与保姆小蔡接触之后决定结婚,子女洞察到小蔡只是为了苏大强的房子而非真心相待,则反对两人在一起;苏大强卖了房子去找小蔡表明真心,却被她数落一番拒之门外。在这之后适时地响起苏州评弹《长生殿•宫怨》,不仅恰到好处,而且还别有韵味。3.对拍摄创作的独特见解。在《琅琊榜》的拍摄过程中,横店影视城、象山影视城、无锡水浒城、浙西大草原、雁荡山等都成了《琅琊榜》最重要的取景地。在南朝梁国的故事背景下,建筑和装饰的选取都比较符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在《知否》的拍摄过程中,道具的选取和场景的搭建都耗费了漫长的时间,为的就是让电视剧更好地展现北宋年间的官宦家庭以及皇家风范。一千多件家具的选取也是按照宋代的书画仿制,圈椅、官帽椅、交椅、松年椅、床榻等一一还原,更是让观众领略到了宋代极简的家庭设计风格。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瓷器的不同场景的出现,也体现出宋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剧中宋代街头场景也大多来自《清明上河图》中建筑的样式与风格,就连图中店面的招牌剧组也一一复制进电视剧中。剧中小秦氏宴请宾客时所用的流水席,也是按照《兰亭序》中的场景进行仿照,就连焚香、烹茶、插花、挂画等细节,都是为了体现宋代人们生活的仪式感。制作人的用心构建,道具的一一还原,生活的参照比对,无不体现出《知否》剧组的独特用心。

三、坚持全方位运作

偶像化范文篇6

关键词:成教生;偶像崇拜;心理资本

随着思政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提升思政课堂的有效性受到多学科、多方位的关注。研究者曾指出心理资本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心理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堂效果的可测量性[1]。以往对心理资本前因变量的研究发现,可以归纳为个体特征变量和组织环境变量,其中个体特征变量包括人口学变量、人格特征、自我强化等,组织环境变量包括组织支持、任务挑战性、压力生活事件等[2]。根据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设置合理目标、体验成功、榜样示范、激励动机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心理资本水平[3];其中榜样示范是指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典型事迹影响学生的方法。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榜样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榜样的吸引力、行为的复杂性、与观察者的关系等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4]。“致敬英雄”“肖战粉丝事件”,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榜样作用曲高和寡,偶像崇拜层出不穷[5],偶像崇拜利弊的辩论在这个时代仍是一个重要话题。偶像崇拜是指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赖,包括对崇拜对象的心理认可(identification),行为模仿(imitation)和情感依恋(attachment)[6]。研究者指出随着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程度提升、媒介可得性增强,青少年暴露在偶像化的时代,偶像崇拜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有偶像的个体自我概念水平高于没有偶像的个体[7]。根据岳晓东所进行的大规模偶像崇拜调查发现,国内媒介体制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机制迫使媒体不断突破来获取收视率,因此娱乐化、偶像化、明星化更加泛滥。同时,中国作为国际市场所展现的经济实力,日韩、欧美、港台、大陆偶像形象五花八门,个体偶像崇拜和心理健康变量的关系较为复杂,研究发现非理性的偶像崇拜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8],偶像认同程度、情感依赖程度和个体的合群程度存在正向关系,对偶像认同程度、情感依赖程度和行为投入程度越高,个体支配性、主动性越高等[9]。本研究旨在考察成人全日制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及其与心理资本的关系,为心理资本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同时为思政课堂内容的完善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数据135份,其中有效数据13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5%。被试基本信息如下:男性68人(51.1%),女性65(48.9%);大一学生46名(34.6%),大二学生78名(58.6%),大三学生9名(6.8%),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广告设计、计算机、学前教育,年龄在17—24岁,平均年龄19.54+1.111。2.研究工具。CAS中文版量表:彭文波、邱晓婷、刘电芝、王平(2010)通过翻译、访谈在原CAS(CelebrityAttitudeScale)量表34个条目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条目:“为了帮助这位名人得到更多的支持,我愿意付出哪怕超过我能力的努力”“我常常因为别人不理解我所喜欢的名人而苦恼”。经过验证得出五个维度:“娱乐社交维度”“情感投射维度”“完全认同维度”“关系幻想维度”“病例边缘维度”。CAS中文版的CronbachAlpha为0.94,各分量表的CronbachAlpha系数分别为0.88、0.86、0.82、0.67、0.76。心理资本量表,采取Luthans等(2007)提出的心理资本问卷(PCQ-24),本量表分为自我效能、希望、韧性和乐观四个测量维度,采用Likert5级量尺计分。其中四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自我效能感:0.91,希望:0.87,韧性:0.83,乐观:0.90。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3.数据分析整理审核后的有效问卷通过数据录入软件EpiData3.0,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根据数据类型选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分组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取α=0.05(双侧检验)。

二、研究结果

1.成人全日制学生偶像崇拜、心理资本状况。根据问题“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或有过自己喜欢的偶像”进行分类分析,其中有偶像86人(64.7%),无偶像47人(35.3%)。对于有偶像的群体,随着偶像崇拜程度加深,各维度的检出率随之下降,但对于无偶像崇拜的个体,各维度检出率呈增加趋势。在关系幻想维度检出率上,无偶像个体边缘显著高于有偶像(c2=3.449,p<0.1),在病理边缘维度检出率上,无偶像个体显著高于有偶像(c2=7.262,p<0.01)对于有偶像的群体,偶像崇拜各维度检出率和年龄无显著关系(p>0.1);病理边缘维度上与性别有显著关系,即男性的病理边缘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c2=4.160,p<0.05),但是由于被试量较少,不纳入考察;娱乐社交维度、情感投射维度与年级存在显著,即大二学生这三个维度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1)。对于无偶像的群体,请其假设有偶像的情况下评分,除完全认同维度外,其他四个维度检出率均与年龄存在边缘显著,即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p<0.1);除完全认同维度外,其他四个维度与性别存在显著关系,男性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娱乐社交维度检出率上,大二年级的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c2=10.244,p<0.01)。心理资本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年龄增加心理资本显著提升(r=0.236,p<0.01),四个维度中仅韧性和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177,p<0.05);男生的心理资本水平边缘显著高于女生(F=2.792,p<0.1),在韧性维度上达到显著水平(F=5.205,p<0.05),乐观维度上边缘显著(F=2.856,p<0.1);大三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其他年级,达到边缘显著(F=2.792,p<0.1),韧性维度上达到显著差异(F=5.005,p<0.01),乐观维度上边缘显著(F=2.771,p<0.1)。2.成人全日制学生偶像崇拜和心理资本的关系。排除无偶像的被试,对剩余86人进行分析,在娱乐社交维度阳性检出的个体心理资本显著高于未检出的个体(F=12.714,p<0.01),希望维度和自我效能维度都有显著差异(F=12.854,p<0.01;F=23.160,p<0.001),其他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三、讨论

1.成人全日制学生偶像崇拜和心理资本特点。本研究通过对成教学生偶像崇拜特点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偶像,但是整体程度并不严重,主要停留在娱乐社交水平。在娱乐社交维度和情感投射维度上,大二年级的学生阳性检出率显著多于大一,大三学生被试个数较少,不纳入考量。由于成人全日制教育学生课程安排中大一阶段理论、技能课并重,相比于其他年级课业安排较重,闲暇时间较少,在偶像崇拜上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有限,五个维度的阳性检出率均较低。大二的学生经历过最繁重的理论学习期,集中于实践和技能的学习,压力相对更大,在娱乐社交和情感投射上,对偶像的崇拜程度有所上升。研究显示,成人全日制学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均分处于一般水平,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0]。心理资本各因子得分高低排序如下:乐观、自我效能、韧性和希望。希望是一种建立在目标导向基础上的力量和计划达到目标的路径,这两者交互作用产生的积极情绪状态,韧性是指从逆境、冲突、失败或者消极事件中获得进步的反弹能力,自我效能是对自己在特定领域采取行动并取得成功的信心,乐观是一种积极的预期。成教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较多的挫败体验,在缺少积极引导和自我调整的情况下,能接受挫败但是从中获得进步的能力相对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增高,心理资本水平得到提升,从高中与他人的对比及高考的失利中脱离出来,成教生接受与自身情况相符的教育模式,开始获得积极的体验,增强心理资本。男性心理资本及各维度相对于女生来说较高,与以往结果较为一致[11]。2.有无偶像个体偶像崇拜差异。对于有偶像的个体,偶像崇拜各维度阳性检出率与以往研究一致,即程度越深检出率越少。但是对于没有偶像的个人,让其假设偶像存在时的崇拜程度,发现较为平均,特别是关系幻想和病理边缘维度,无偶像个体假设情况下所认为的严重度明显高于有偶像的个体。在成教生中,有偶像的个体相对较为理性,主要以娱乐社交或者情感投射为主,对于无偶像的个体反而会有非理性的预期。认知心理学家菲斯克和泰勒认为,个体存在认知吝啬的情况,依赖简单有效的策略评估信息并做出决策[12]。成教生经历高考失利以及更多的负面评价,自我效能水平一般,容易选择吸收负面的信息。无偶像的个体将偶像崇拜“妖魔化”,过多使用单方面的信息,选择性吸收严重性较高的负面信息,例如“鹿晗男友人设崩塌,最大鹿饭关站脱粉”“肖战粉丝事件”等。3.偶像崇拜和心理资本关系。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仅在娱乐社交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在娱乐社交维度上阳性检出的个体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未检出的个体,其中希望和自我效能两个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理性崇拜和自我同一性等积极结果呈显著正相关[13],本研究中娱乐社交维度上阳性检出的个体主要将偶像崇拜作为宣泄情绪和增强人际交往的途径,属于理性崇拜范畴,在心理资本等方面高于未检出个体。

四、建议

1.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形式,促进朋辈交流,分享观点提升人际交流能力。成人全日制学生自我防御性较强,有强烈的建立良好关系诉求,但实际交往能力较弱。偶像崇拜可以成为一个共同交流的主题,提升其团队归属感,寻找支持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基于此,思政课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团体小组的方式进行,例如以各种偶像事件为主题,促进朋辈交流,分享观点,提升人际交流能力,获得更多社会支持资源。2.深化思政课堂教学内容,鼓励理性崇拜,借助榜样提升心理资本。偶像崇拜带来的榜样力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特别是在思政课堂中摘取相关的案例,从偶像的成长、奋斗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引导自我发展。例如,新华社微信号推出的“新青年”板块,综合报道有正能量的各界人士,涵盖娱乐圈、漫画圈、警察、互联网等,通过相关报道,引导当代青年积极向上。3.扩大课堂思政范畴,开展通识课程,增广见闻,改善认知偏差。网络媒体的普及,使青少年的信息可得性提升,但是信息的片面化也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媒体为获取点击量容易传播一些极端化的信息,例如大众看到某粉丝的非理性追星案例,但是忽视了更大群体因为偶像而做出的积极行为。青少年本身甄别信息能力有限,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对于成人全日制学生来说,学校教育以技能学习为主,学生对于理论学习、逻辑判断以及认知水平的关注度有限,更容易造成信息片面化,产生极端观点。学校应该补齐短板,通过开展通识课程,提升学生辨别能力,帮助学生增广见闻,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避免“妖魔化”。

参考文献:

[1]叶和旭.心理资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C]//吴伟赋.走向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157-161.

[2]牛黎.国有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7.

[3]CAMPBELLDJ.TheProactiveEmployee:ManagingWorkplaceInitiative[J].AcademyofManagementExecutive,2000,14(3):52-66.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4.

[5]彭怀祖.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耦合[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17-21.

[6]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J].中国德育,2006(12):11-16.

[7]姚计海,申继亮.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1):55-58.

[8]乔志宏,张菁,车宏生.中学生偶像崇拜、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5):79-82.

[9]李强,韩丁.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及其与自我评价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0(2):8-12.

[10]赵娟.高职学生心理资本与体育锻炼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3):6-40.

[11]何浩,刘文令.学习适应、心理资本对成脱生社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J].教育导刊,2018(5):36-39.

[12]白洁,论认知吝啬[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0(1):99-104.

偶像化范文篇7

一、党员形象的重构:他者视点与自我言说

《秋之白华》对瞿秋白形象的塑造,摒弃了红色电影惯用的宏大历史叙事视角,以故事化的方式讲述伟人生平并唤起观众崇敬之情的经典叙事模式。反而采取了后现代式的重构:消解革命英雄的神圣感,将历史生活化,尊重革命者的个体生命价值。他者视点。电影《秋之白华》以杨之华的他者视点展开,这一带有回忆色彩的视点将宏大的革命历史变得个人化、生活化。影片的前半部分杨之华的视角让观众从侧面认知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感受杨之华与瞿秋白之间的微妙情感变化,体会瞿秋白作为丈夫、作为学者及作为革命者的人格魅力。杨之华的视点可以说是观众对瞿秋白感性认知的窗口,这种他者视点的讲述打破了对革命英雄讲述的话语垄断,使得瞿秋白真正成为观众的移情对象,可以让观众在非瞿秋白的视角中感受瞿秋白的个人特点。

自我言说。影片的后半部分以瞿秋白在狱中的个人回忆录为结构线索,以革命英雄的第一人称视角回忆了与杨之华的美好爱情,入狱后敌人的声声劝降与威逼利诱。瞿秋白略带自传性质的自我言说,向观众传递的是一个共产党人于生活于理想的不悔抉择。在其自我讲述的这部分影像中,充分向观众展示了《秋之白华》这部电影的特点——以爱情写革命,瞿秋白在送予杨之华刻有“秋之白华”字样的印章时说道:“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放而大之,爱情之中有革命,革命之中有爱情。其中之意,自述的是瞿秋白心中的家国情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赤子之心。他者视点与自我言说,打破了对英雄人物的权威性话语表达,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重构了瞿秋白的党员形象。

二、消费的形象符号:革命精神与偶像元素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红色电影戏剧性对峙的二元冲突被明显搁置,转而投向人物的言说表达与形象重构。而共产党员的形象已经是抽离出真实历史,化作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理想符号,因此革命英雄的形象在消费时代便带有内在革命精神与外在偶像元素相交融的双重符号意义。精神符号。共产党员理想的定格与永恒。如若说在后现代的观影语境中,党员形象印刻着消费符号的影子,那么这种红色消费最深层的内涵应该是革命英雄的为理想与信念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电影《秋之白华》在短短120多分钟内选取的是瞿秋白一生最富其人格意义的片段进行重组,于波澜不惊的镜像语言中让观者体会瞿秋白誓死坚定革命理想的党员气魄与笑看生死、从容恬淡的文人气质。影片最后,瞿秋白踱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手持雪茄走向刑场,端坐于花香鸟语中微笑着说:此地甚好!尔后慷慨就义。这一段落的处理与影片的整体基调保持了平衡,依然是平静、平淡的影像风格。从容不迫的平静蕴含着瞿秋白内心炽热的革命之心、理想之心,在静与动中重塑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是党员理想的定格与永恒,瞿秋白则象征着革命英雄的不灭精神。

偶像符号。消费的形象与情感。消费时代的整体观影语境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特征,影视文化的消费心理也愈来愈浓烈地带有后现代的色彩,观众更加喜欢视觉刺激与情感释放的观影体验。电影《秋之白华》的视觉刺激点就在于董洁“谋女郎”与窦骁“谋男郎”的双重偶像身份,影视偶像模拟革命偶像。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实与历史的间隙被消解了,从而解构了历史的宏大与英雄的崇高。影视偶像作为对革命偶像的二度仿像,成为一种偶像化的符号在影片中存在,观众在消费影视偶像的同时也消费着革命偶像的党员形象

三、历史的仿像:审美维度与历史维度

偶像化范文篇8

关键词:艺术偶像;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艺术欣赏;特征

“偶像”本是指巫师制作的神佛之像,从哲学的角度可解释为幻象或假象。到今天它却演绎成为那些受众人痴速、充斥着商业包装人为炒作后所诞生的“明星”的代名词,实属荒诞。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偶像是贯穿艺术创作过程始终的本原,它是艺术家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通过幻想的处理后,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象征性的形象。下文以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作为分析视角。试图阐述艺术偶像的基本特征。

一、艺术构思——艺术偶像形成时的特征

(一)模糊性厦瞬间性

以《雷雨》为例,曹禺成功地把握住了以一扇模糊的窗户为艺术偶像的事实说明:艺术偶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艺术家的灵感。这种灵感很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若不对它进行迅速的把握和反复的捉摸,它极有可能稍纵即逝。曾经无数次面对艺术偶像的突然来临。我们该反问一下自己是否珍惜过他们:或放弃随之而来的世俗的欲望及杂念,好好地回味、琢磨过这份来之不易的艺术灵感。

笔者尤为推崇《阿甘正传》中塑造的憨厚的艺术形象——阿甘,在面对最心爱的人Jenny的不辞而别后茫然的看着Jenny送给自己的一双跑鞋。突然他的心中涌现出一种想跑步的冲动,他穿起爱人送的跑鞋一跑就跑了一年半。一路上无数费解的记者不断询问他:“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跑?”“是为了环境保护吗?”“是为了教育基金吗?”在无数个“为什么”的背后,这帮习惯于用理性化的公式思考问题的记者谁会知阿甘此刻正在从事一项艺术创作?阿甘一句简单的回答“我只是想跑”充分体现出了他对自己灵感的珍惜。他把自己瞬间闪现出的一个想跑步的艺术偶像化为一种实际行动,用永不停歇的步伐来倾泄对心上人绵绵不断的爱。谁敢说阿甘这种表达自己爱意的方式不是一位艺术家所为呢?对比今天自称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我们,有几个能像阿甘一样敢于去表现自己心中模糊的艺术偶像?理性的分析导致了多少宝贵的艺术灵感还没有来得及形成艺术偶像就被扼杀?所以,在艺术面前没有聪明与傻瓜的界限,它是一种人的天性。只看你是否用同样艺术的眼光来看待闪现于你脑海中的艺术偶像。敏感地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感觉,用艺术的加工-使这种模糊的灵感逐渐成为一种清晰的形象。

(二)想象性特征伴随经验性特征

艺术的偶像必须是伴随着想象的特征诞生的。如果你的偶像不是你的想象力的结晶,那就必然是抄袭别人经验的结果。由于想象性特征是原始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状态,是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我们的艺术偶像在产生时必定是一种对现实的升华,而不是一种对现实的归纳。这也许正是“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真谛吧。我们的艺术偶像可以存在于诗歌中,而永远不可能产生于报告文学中,也正是这个道理。但同时,这种想象并不是一座空中楼阁。他是以艺术创作者个人的世界观、经验为基础,从而诞生出来的艺术偶像。曹雪芹不身处封建家庭的盛衰变故中,怎会创作出《红楼梦》这样的经典;钱锤书若不是有过海外留学、抗战流亡的经历,又怎会写出《围城》这样的佳作。虽然贾宝玉和方鸿渐都是作者幻想出来的偶像,但不难看出他们身上依稀留有作者的影子。

二、艺术传达——艺术偶像转述时的特征

(一)必须有艺术家独特的语言特征

艺术偶像一旦在创作者脑海中成型。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种偶像转述成一种可视的形象。这一步被称为艺术创作过程,往往它也是评判创作者是否可称得上艺术家的最见功力的一步。由于艺术家艺术语言的差异性,以及语言表现力的差别,艺术偶像是具备个性特征的。同样是对交响乐《天鹅湖》的解读。传统芭蕾《天鹅湖》、《男版天鹅湖》以及王玫老师创作的《天鹅湖记》所传达的艺术偶像却截然不同。传统芭蕾《天鹅湖》讲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把传奇性的色彩渲染到了极致。而《男版天鹅湖》天鹅湖却是以一些极为生活化,写实化的哑剧语言,把整个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天鹅湖记》中,编导用最易懂的舞蹈语言把“中国舞蹈比赛”这一现象夸张丑化到了极致,从而引起我们舞蹈人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区别于借代别人经验偶像的蹩脚做法,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表述自己的艺术偶像时,所采用的语言必定是要有一定幅度的视野范围的。并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他所创作出的偶像相反会成为其他人争先恐后模仿却又永远望尘莫及的艺术原型。同时,这种艺术语言的个性不应该仅限于对艺术偶像的一度创作中。这就是为何当不同演员在说着完全相同的台词,或是表演着同样的舞蹈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偶像会大相径庭的本质原因。

(二)艺术偶像必须通过规定情境呈现

规定情境所指的是艺术偶像存在的相关背景。一个艺术偶像需要最贴切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环境背景来衬托,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试想《雷雨》如果没有兄妹乱伦、母子乱伦的情境为依托,何以一鸣惊人。离开了规定的情境的依托,没有时空限制的艺术偶像很难被恰如其分地转述出来。所以规定情境即起到了衬托、反衬艺术偶像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限制艺术偶像的作用。

三、艺术欣赏——艺术偶像呈现时的特征

(一)艺术通感特征

行家道:“好的舞蹈应该能听得见,好的音乐应该能看得见。”这指的就是艺术偶像的通感特征。优秀的艺术偶像一旦呈现,其肯定不会局限于一种艺术形式的唯一性。记得小学时候学过的一首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人们常常沉醉于这首诗的意蕴中:它究竟是一幅画。还是一首诗?作为一首诗它却比一幅画还要形象逼真;而作为一幅画,它却比一首诗更加意境深远。它让人在“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忘却了这个艺术偶像的呈现形式。由于艺术源于人类的想象的天性,优秀的艺术偶像自然是融会贯通于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这就解释了为何张旭在观赏了公孙大娘舞剑后书法技巧大增。一位编导常常借助一些唐诗宋词来刺激自己创作古典舞的灵感,同时也钟意求助于几米的漫画和音乐来开阔自己想象的空间,他的作品往往潇洒、超脱,富于想象力与感染力。可见艺术偶像的表现由于具备了通感特征。由此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二)审美判断特征

艺术的审美判断特征指的是其象征性特征。由于“偶像”一词源于面具,所以在一开始他指的是一种视觉的象征形式。但其还有另外两大判断特征。

其一为性别审美判断特征。从原始社会起,虽然从母系到父系,性别的地位有所交替,但两性一直有着明确的绝然不同的社会分工形式。还是那句话,艺术源于人的天性。在河南博物馆中,笔者有幸亲眼目睹原始社会的一些文物。母系氏族时期所铸造的“鼎”,其三个支撑角显然是以女性乳房为原型的。可见,在艺术起源时期,艺术偶像的呈现是突显性别特征的。在今天的艺术界中,却涌现出大批所谓“中性化”的艺术偶像。无性别即代表艺术偶像无人性,所以对于这种反自然,反人性的做法,我们是不应该苟同的!

其二则为民族审美特征。民族和性别一样具有人类性特征。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民族。因此不同民族中的艺术偶像必须反映自身文化特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谈到民族文化,不禁令人痛心疾首:唐朝妇女的服装成为日本具民族特色的和服;《春莺啭》等多部唐代乐舞舞谱如今只能在朝鲜的舞谱中才能找到;原属于我国的《兰陵王》却被朝鲜申请了专利,不允许我国进行“非法”演出。当看到龙门石窟的石象被凿得面目全非时,却又听说龟兹石窟多年失修,甚至还有住户在里面生火做饭。为何我们能眼睁睁的看着我们博大的文化在不断丧失,却依旧如此麻木?难道真要等到我们的艺术偶像完全失去文化依托的那一刻,才会开始大彻大悟的反思吗?

在艺术偶像的审美判断特征中,性别和民族都应该具备“以一斑窥全豹”的象征性特征。但如今我们的一斑”却在不断被全球化一体化的热潮所吞噬着。这种个性淡化的趋势。与外来文化思想的入侵有关系,与我们自身文化保护的忽视有更大的关系!

偶像化范文篇9

关键词:现实题材电视剧;伪经验;社会责任;创作倾向

电视剧与现实生活从一开始就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早期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更加侧重对家庭生活伦理方面的展示。随着互联网时代侵袭了大众社会生活,并改变了大众的审美习惯,现实题材电视剧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类别,以贴合观众的审美诉求,例如《急诊室医生》《外科风云》等医疗剧、《小欢喜》《都挺好》《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等家庭剧以及《欢乐颂》《恋爱医生》《三十而已》等都市情感剧的出现。许多现实题材电视剧看似涉猎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观照社会的每一个群体,却在刻画现实时出现了某种偏差。

一、浪漫乌托邦:人物形象的神化

随着社会资源不断整合,多种媒介平台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文化传播成为主流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电视剧的创作类型更加多元化,人物塑造也更加丰满。与此同时,网络剧的类型化发展更是百花齐放,网络剧类型取材较高的自由度对于传统台播电视剧既构成了挑战,也激发了更多的可能性。现实题材电视剧在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方面接近现实生活这一特点,使其与一些网络剧区分开来,对生活的艺术化展现也是对现实主义本真的进一步回归。而所谓现实题材电视剧,应是表现大众身边的故事,其剧中人物也应是现实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典型,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当下社会特定人群的群像刻画,因此现实题材电视剧更能给予观众对于社会现实的直观反馈,同时其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教育功能在刻画现实矛盾时也给予了观众现实经验的思考。许多电视剧力求题材元素的不断突围,以至于在创作方面没有把握好艺术与现实的融合关系,这种现象在一些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尤为显著。这些电视剧反映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其在市场经济压力下的退让,电视剧创作不注重应有的时代感与现实感,不去思考如何提升大众的思想观念。具体来讲,许多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上出现了“离奇化”与“偶像化”创作倾向,以至于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出现了“个体神话”的营造,在对情感的表达、人物命运的安排以及演员形象的选择方面都缺少对于现实情况的具体考察,或多或少出现了“伪现实”的问题。对真实生活的艺术观照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一大特色,其现实性并不是要求在创作上呈现日常生活的堆砌,而是对所刻画的人群进行有代表性的体现。但一些现实题材电视剧似乎对准了大众在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下渴望寻求思想避难所的心理,在对于现实故事的铺叙中营造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曾庆瑞曾提到“人们希望在屏幕前做一场白日梦”,现实题材电视剧对于受众这一心理的把握,将原本应具有的社会批判力度减弱。电视剧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解脱和慰藉,大众沉浸在剧中虚假的人物关系中,对于真实社会生活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知,更无法得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正如后现代主义宣布:“我们不需要天才,也不想成为天才,我们不需要现代主义的个人风格,我们不承认什么乌托邦性质,我们追求的是大众化,而不是高雅。”现代社会在后现代主义的驱使下,任何东西都毫不避讳地与商品化联系在一起,而迎合观众的口味也成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成功的金钥匙。即使当下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许多观众的口味和喜好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媚俗化倾向,甚至许多观众的审美辨别能力并不能够支撑其对社会现实做出合理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伪现实主义”势必会对大众现实经验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与误导。都市情感剧《欢乐颂》营造了五个女性在上海的不同人生故事,看似每个人的生活矛盾都是对不同层次的人群面临现实焦虑的具象化呈现,但却在人物形象处理时出现了“神化”的倾向,剧中安迪就被赋予了高智商、高学历的知识背景以及不被感情束缚的完美人格,以此形成了一个不被现实问题打败的女强人形象。除此之外,人物曲筱绡在剧中所展示出的人脉以及洒脱个性,都是现实生活中女性群体所向往甚至是幻想的理想人物品质,而这些“神化”的优秀精英却都出现在三个平凡女孩的身边,成为她们的邻居,可以帮她们解决一切问题,对于人物阶级的弥合太过刻意,迎合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人情关系的渴求与幻想。这样理想化的人物塑造是当下城市中产阶级对于生活的幻想描绘,给原本现实的情节蒙上了偶像化的浪漫色彩。理想化的人物刻画仍存在于许多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尤其是都市情感剧。其中更多呈现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剧情以及固化的人物关系,类似“灰姑娘”这种平凡小人物自我奋斗的剧情不断上演,千奇百怪的人物设定背后都是同质化的剧情走向。《青春斗》的基本剧情就是平凡女孩奋斗成功的案例呈现,主人公看起来不学无术,但是却可以获得保研资格,做事总是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这样的情节在许多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屡试不爽,有学霸之称的主人公却只见恋爱不见努力,明明是一部以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为视角的电视剧,却对于现实中的创业经验没有给予正确的反映,只是流于情节化的表述,所展现的是一种滤镜下的“伪现实”。因此,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实问题进行鞭挞的层面上,还要能够在反映生活的同时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在人物刻画上有血肉感。当下某些现实题材电视剧传达出的人物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主义的脱离,只求吸引受众的眼球,努力在荧幕上制造爽点,与现实题材本应具有的“生活流”特征有所背离。以个体成功吸引观众,观众从中接收到的经验大多脱离了社会现实,使观众难以对现实生活进行自我观照,这种浪漫化的伪经验生产同样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市场做出的妥协。

二、价值观位移:时代症结的合理化

当代生活中,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现实生活的重要手段。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这一概念,指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精力与这个复杂的信息社会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对于日常信息的接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来了解。随着大众对媒介的依赖增加,多种媒介以其掌控的话语权来传播信息,人们也就变相生活在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之中,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艺术也成为我们对于社会现实信息接收的窗口之一。电视剧作为一种时代艺术,不仅体现在其是科技发展的成果,更体现在电视剧是对现代审美感受的把握。现实题材电视剧就是时代孕育的产物,它们反映出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以及人们关心的社会现象,传达出具有时代性的价值取向,不论在现实生活还是观众心中,现实题材电视剧反映的内容都是“热点”。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存在着其时代观念的错误倾向。许多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存在对时代症结“存在即合理”的看法,丧失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应有的批判力度,沦为简单的现实刻画,甚至对于许多浮夸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描写。当下电视剧创作在现实取材方面出现价值取向的偏颇,例如对拜金主义、错误伦理观的影像传达,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电视剧创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人文关怀是现实题材电视剧本应具有的内涵,但许多电视剧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将社会中存在的错误倾向同样加以表现,使原本的批判力度减弱。一些现实题材作品中对于女性角色错误刻画,女性主体力量的觉醒在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尤为常见,“大女主”成为众多电视剧倾向表现的主题。看似“她”时代已经到来,但现代社会仍充斥着对于女性的恶意评价,甚至许多电视剧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存在歪曲和夸大。例如在《青春斗》中晋小妮的人物形象设定就夸大了女性在情感中的“不择手段”。晋小妮在与男友于凡恋爱时,采用各种方法对于凡进行控制,在男友提出分手后依然采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在这些情节设定中突出了晋小妮的“作”,前前后后都告诉观众一个道理,女生在恋爱里不能太“作”。这不仅忽视了对男性在婚姻爱情中责任意识缺失的批判,同时也不断强化了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而这在许许多多的电视剧中都得到了印证,使得电视剧失去了对现实矛盾的正确反思,缺少了正面形象的引导。除此之外,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现实剧在表现职场女性时仍着重渲染对男性的依附关系,尽管这些电视剧致力于打造成功女性的职场奋斗历史,但其中女性的自我价值并没有通过事业上的奋斗来实现,而是将大龄女情美满、婚姻幸福作为女性成功的最终归宿,甚至只有借助优秀男性才能够完成命运逆袭,借此获得社会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东方对于男权政治的偏爱,将女性力量视为男性的依附品。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则是打着女性觉醒的名号,歪曲“大女主”的具体概念,在剧中的女性逆袭并不是通过自身的实力,而是通过男性或是权力关系来实现,作为商业巨头的男主角以及闺蜜帮扶才是主人公逆转命运的关键点。除了对女性角色的歪曲,还有关于拜金主义、备胎等错误价值取向的表达。例如《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在处理武丹丹、黄小栋和艾米三人的感情纠葛时,就传达出了不恰当的爱情观念。在武丹丹和黄小栋情感线的设置中,出现了一种不正确的情感行为———“养备胎”。“备胎”的存在看似凸显了爱情至上的观念,但却容易让观众对武丹丹这一角色产生同情,从而忽视了对于“脚踏两只船”这种错误观念的审视。其中现任反击前任的剧情,看似是对出轨、第三者等不正确现象的矫正,却忽略了反击方式是否正确的问题。虽然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在荧幕上表现暴力情节会给青少年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世俗价值取向的摄入也同样存在于许多电视剧中。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充斥着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错误价值观,反观影视作品,许多现实题材电视剧都对这种价值观缺乏一定的批判力度。例如《欢乐颂》《三十而已》对阶级固化的表现营造了金钱至上的氛围,对人物奢靡生活的诠释不断展现出一种“媚富”倾向,缺少了对物质世界的合理揭示、对迂腐金钱观的反思,不利于观众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也丧失了电视剧这种大众艺术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三、误解性猎奇:行业的专业性丧失

在现实题材电视剧持之以恒的类型化探索中,小众行业逐渐受到关注,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困难经历成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又一创作热点。行业剧在近几年来异军突起,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在类型化探索中做出的有益探究。这种类型剧集中反映了各行各业的矛盾困难,对某一行业进行群像刻画,凸显身边人的价值光辉,促使大众深入了解特殊群体。而当下众多行业剧在具体情节安排方面出现了支点的位移,甚至出现了“拍一行毁一行”的现象。具体分析为很多行业题材电视剧只注重对情感线的表述,缺少了对于专业性的展示,更多是展现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过多叙述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却对专业方面的展现相对匮乏,“打着行业的名号谈恋爱”的情况屡见不鲜。电视剧中的行业从业者看起来并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但却可以轻而易举获得成功。不仅如此,还存在一部分电视剧将一些小众行业“高级化”的现象,对行业人员过度润色,以不合理的逻辑传达模棱两可的专业水准,背弃了行业的真实感。近几年来,荧幕上出现的“官瘾剧”就是典型的“行业爱情剧”,将行业现状与高层精英人士的玛丽苏恋爱故事等同。例如《亲爱的翻译官》就加入了过多的恋爱戏码,一切的问题都基于两人的爱情,同时其中对于专业的表达也出现很多漏洞,以至于有学者提到,“翻译官”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称谓,实际现实中并没有这个专门职位。不仅如此,女主人公乔菲所谓的“同声传译”也缺乏专业性,与现实不符,这势必会使观众对这一群体产生误解。而随后出现的《谈判官》更是放下行业精神投入“爱情神话”的怀抱,全剧除了开头对专业寥寥无几的描述之外,其余全部是对爱情故事的浪漫打造,连最开始的专业介绍也存在夸大化,仅凭女主角童薇几句话就可以改变原本一团糟的局面。主人公的职业只是噱头,让观众了解到的也不是这一行业的具体细节或难处,而是千篇一律的“偶像化”情节,在类型猎奇的同时也歪曲了表现对象,好像这些行业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很清闲只知道谈恋爱。“行业爱情剧”的出现值得创作者反思,行业剧应该更多对行业热点以及行业问题、难题进行展示,例如《急诊科医生》这类现实剧聚焦医生这一行业,全剧不仅有对专业的展现和社会问题的揭示,还凸显出了医者的大爱和电视剧应有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进行披露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理应担负起的责任,而现实剧出现的“现实伪经验”传达有损观众的审美鉴赏力,同时也削弱了电视剧的社会责任感。现实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主流现实接受的电视剧类型,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在融媒体时代,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应尽力突破瓶颈,对现实题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创作出一些贴近现实、把握时代脉搏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价值有提升力的影视剧作品。让电视剧与“真实经验”交汇,不只是致力于“伪经验”的幻想满足,而且是创作出对大众有益、对社会有益的“健康剧”,最大程度地促进影视生态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庆瑞.守望电视剧艺术的精神家园[J].艺术评论,2013(12):31-35.

偶像化范文篇10

随着电视剧似水年华》在央视八套播出,“新人文剧”这一概念浮出水面,并且由于媒体的炒作而迅速成为大众话题。被归并在这一概念下的有《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人间四月天》、《似水年华》、《半生缘》等近年来被广为关注同时又备受争议的一些电视剧。这一概念的出笼和围绕它的褒贬争议很能说明当今电视剧创作和消费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澄清和理解。

一、关于“新人文剧”的提法,有人说是作品宣传需要而炮制出来的,有人说是客观存在的类型。对其内涵的界定也众说不一,一种观点称它渊流于“人文剧”,对立的观点则认为它实质上就是“偶像剧”的变体。这种两极评价反映了这一类型电视剧的复杂。

我们注意到,确实有这么一批唯美的电视剧试图在当今熙熙攘攘的电视剧坛上另树一帜,当它们在主题、趣味、表现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类型,需要一种称谓来概括时,“新人文剧”的名称就这样提出来了,至于它是否妥贴准确,尚待进一步界定其内涵,清理其外延。

以前,我们把那些自觉追求人文精神的电视剧称之为“人文剧”,如《围城》、一地鸡毛》等。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关注人以及人的生存状态,肯定张扬人性,关怀人的现实需求和精神需求,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注重现实人生,注意开掘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追求叙事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切等。

显然,“新人文剧”在现实关怀上与“人文剧”相去甚远,从《大明官词到《似水年华》,这一类型的电视剧走的都是浪漫一路,把历史个人化,把故事情绪化,把爱情神话化,寄托浪漫温情或者渲泄激扬悲愤。它们有意无意地忽略社会发生内容这一点倒像是偶像剧,如永恒的爱情主题,感性气氛的渲染,画龙点睛的音乐,精致的画面以及偶像作用的发挥等,使它们与商业性的偶像剧瓜葛颇深。

那么,是什么使这一类的电视剧号称“新人文剧”呢?近年市场化的运作,使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向着模式化、规格化发展,在强调大众化、通俗性的舆论中,偶像剧成为新宠。纯粹的大众叙事,以受众的接受心理为创作前提,以娱乐为要义,一时风头正劲。“新人文剧”正是在这一点上与其不同。以李少红为代表的一批电影导演介入电视剧,将电影创作中对艺术主体性的强调,对导演个性风格的重视引入电视剧,在创作上表现出了更多的艺术追求,以审美为旨归。通过美的建构提升精神,解放心灵是人文精神的题中之义,因而追求审美的“新人文剧”被认为具有人文气息而得名。

但是仔细分析,这一类型电视剧所表现出来的优雅、唯美、抒情等特征更偏重于形式,它与时下通俗偶像剧的不同有如当年昆曲与京剧的区别,前者委婉深曲,后者直露浅白,在深层的思想内容上并无重大不同。这种形式审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人文关怀应该存疑。

介于“偶像剧”与“人文剧”之间的“新人文剧”,最大特征就是令审美追求与商业诉求存于一体,试图协调艺术品位与商业逻辑的关系,围绕它的争议与关注其实都缘于此。

二、“新人文剧”独树一帜,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情节情绪化

“新人文剧”的领军人物李少红,首先尝试以个人情绪化的方式讲故事,以情绪推动情节进程。《大明官词》中贯穿着太平公主的内心独白,以她的感受展开历史的述说(似水年华》里,英和文的故事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可寻,全靠人物的心理变化推动故事向前。这种做法,就使戏剧所需的矛盾和悬念自外部人物关系的斗争转向人物内心的冲突。作品内涵丰富,情绪的缠绵往复或一气贯注就会引起深刻的悬念,它能上升为有情感或象征参与的深层牵连的激情,而不象编织的情节那样属于人为制造的好奇心,缺乏感动因而只能是好奇心;作品内涵空虚的话,这种情绪化叙述就会寡淡如水,非但不能激起激情,甚至于不能激起好奇心。

2人物意念化

人物的魅力一是看他是否来自于生活;二看他是否带着创作者的心灵感悟和体验。一般说来,寄寓着创作者意念的人物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是个性鲜活的。但是部分“新人文剧”由于赋予了人物过多的意念,而使人物标签化,角色所代表的含义一目了然。比如《橘子红了》,大妈就代表一个被封建思想扭曲了人性的同时又富于人情味的女人,但是剧中既对这种复杂人性的内在依据缺乏交待,对她行为心理的解释又苍白无力。再如似水年华》中文的形象,对他的外在个性特点可谓反复申明,如一介硕士偏隐小镇修古书的怪僻和认死理等,但对支撑这些个性特点的内在情性却虚晃而过,完全不予说明。这些人物因此十分缺少现实感,实际上只是创作者意念的产物。而任何时候,命运的残酷都来自于人性的抗争和无奈,没有真实的人性,悲剧就只能是误会和巧合的结果,这就使一些作品沦落为肤浅的言情剧,而失掉了悲剧的品格和力量。

3、节奏偏缓慢

舒缓的节奏比较适合古典审美:

一定距离的静观,超越感官的心灵的沉醉,条件是创作者提供了某种意境,把人引向更高更远的外界而非自身感官的快感。意境的营造并不简单,既需要创作者的人生境界和人生体味出场,又需要内容的铺垫和积聚。有意境,才有静观和沉醉,人们观看才不觉缓慢,能使现代人浮躁的心清淡下来。比如《橘子红了》中黄磊坐在廊下看天的意境,时间流逝了而很多东西还在这里——对它的品味确实需要时间和舒缓的节奏。但没有意境时,大量既无目标吸引力又无情节凝聚力的镜头只为了一点小感受和小情调,就显得松散拖沓。“当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出现的事物比我们所期待的要少时,就会使我们感到时间本身,从而产生厌倦”。,缓慢的节奏就会变成对观众耐心的考验,《似水年华》中大量乌镇的风景镜头即属此类。

从上述分析可见,这些审美处理实际上都是双刃剑,当它与作品内涵、与人物个性、与意境营造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引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层追问,对人的精神要求的终极关怀,从而实现审美的最终目的——提升精神、净化情感。当它们没有深厚的内容支撑时,就只剩下审美形式和表现元素了,没有情绪,只剩下语言和音乐;没有意境,只剩下风光和布景;没有人物,只剩下服装和偶像。从“新人文剧”的实际效果看,良莠互见,大多数情况下不很理想,美的建构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止于形式,最糟的情况是弄巧成拙,内容完全萎缩在形式下。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些审美追求是嫁接在商业诉求上的,商业诉求使审美在内容上作出让步,仅停留在表现形式上,使它的审美追求不能纯粹不能彻底。

三、电视剧是最早实现市场化与制播分离的电视艺术品种,商业运作迫使它面向市场。“新人文剧”向市场的妥协表现在:它所包含的商业诉求与它的审美追求一样鲜明:

1、永恒爱情的主题。“新人文剧”普遍选择爱情这一“最通俗的沟通主题和最安全的审美体验,”。何为?“以广大市场作为目标,意味着内容必须被化解为可被普遍消费的母题”。可普遍消费意味着它需要温情脉脉,不会触及人性的某些真正残酷之处以及有意回避某些道德禁区,这实际上妨碍了它对内涵的培植和主题的开掘。

2、偶像化。“新人文剧”的共同特征就是片中大腕云集,无非是想利用明星效应。明星的号召力源于他们获得了观众的认同,能满足受众的心理投射需要。但树立偶像束缚了创作者的手脚,务使人物形象在道德上尽可能是善的,以使观众产生认同,这就令人物的复杂和深度大打折扣。《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纠缠于三段感情中,当创作者用死亡这一简单的不可抗力解决他的矛盾时,保住了偶像纯洁的同时错过了深层次上人性的、道德的拷问。

3、形式化。为了读图时代的受众需要,“新人文剧”在影视语言的探索上作了多种尝试,美仑美奂的画面和音乐极具视听冲击力。服装、道具、语言、光效、色彩、音乐都成为卖点,当形式压倒内容时,艺术就成为包装,审美褪变为噱头。

4、虚无情调。人海中的擦肩而过、命运的无常、红尘中的寂寞,这些伤感显然给平庸的生活带来了某些调剂。“新人文剧”中有大量类似的虚无嗟叹,实际上是风花雪月的变调,它们也构成了某种生活的消费品,是颇受时下城市小资们青睐的一种情调,人生的复杂体味经常被这些情调轻轻带过了。

审美追求与商业诉求的尴尬共存,使“新人文剧”成了一种很难一语道尽的电视类型,造成了同样尴尬的收视效果——“有人喜欢有人烦”。喜欢的人或认同它的审美追求,认为它为观众提供了另类的审美情趣,唯荚而抒情,或认同它的商业诉求,受形式包装、偶像号召、虚无情调的吸引;烦的人或嫌它在审美上做作矫情,或觉得它在商业上缺乏看点,情节单一、人物苍白、节奏拖沓。这种两极评价使每一部新人文剧推出都引起争议。

四、撇开情绪化的褒贬,从电视剧理论建设的角度来看,“新人文剧”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类型。对它的客观评价有助于我们澄清对当前电视剧创作中某些问题的理解

首先,“新人文剧”对审美追求与商业诉求的融合,这种尝试应予肯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化的时代张扬艺术,在一个泛审美的时代强化审美,在一个非个性化的时代寻求个性。”。这构成了当前电视剧创作的两难处境。作为艺术的电视剧要追求深层的审美,作为大众叙事的电视剧又必须顺应电视剧制作中的娱乐法则。因此协调个性创造与大众趣味,兼顾艺术与市场,是电视剧创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当这是不得不然的选择时,“新人文剧”的这种努力本身无论得失都应肯定,它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