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8:19:01

女大学生

女大学生范文篇1

——"Areyouready"就业调查团队有关女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前言:

在“深入社会、与人民紧密结合,投身实践、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主题指引下,按照、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就近就便建立实践服务基地,扩大活动的覆盖面”的要求,重庆邮电学院“AreYouReady”社会就业调查团队在这如火如荼的七月走进了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以重庆市为落脚点、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就业调查实践活动。本次调查就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深入各企事业单位和各大高校,对西南铝等三家知名国营、民营公司(工厂)进行了实地考察,对群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三个单位采取了电话采访,对重大等四所高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有喜有优,既看到了未来女大学生就业的曙光,也暴露了女大学生自身和有关部门的诸多问题。

n职场透视:原来都是性别惹的货-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镜头一:

解放碑某人才交流中心:参加招聘的100多家单位中,近50家明确提出了性别限制,“限男性”,“仅招男性”、“男性优先”等字眼屡见不鲜,只有文秘等极少数职位才注明要女性。

镜头二:

“我承认在应聘的毕业生中,不少女生的综合素质确实比较突出。但是,作为女性,她们本身有自己的弱势。比如,一两年工作刚刚上手,就要结婚生孩子,生完孩子重新投入工作时,又要有段时间适应新节奏。这些时间对我们用人单位来说,是很不愿意浪费的。”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如是说。关于“男性优先”这一标准,一家私企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是这样解释的:“对我们这些小企业来说,招个女职员过不了两三年,她就得怀孕歇产假,到时候解聘吧,违反劳动法;养着吧,对企业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所以现在,我们干脆不招女的。”这位经理说,企业要经营,就得核算各种成本和产出,确保利润最大化。而女职工有一系列的生理问题,如怀孕、生育、哺乳等,势必会影响工作的连贯性,同时在此期间企业还必须支付工资和福利待遇,因此用女职工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这是企业“放弃”女职工的主要原因。“我们宁肯要平庸的男职工,也不太愿意要优秀的女职工,更何况现在求职者这么多,挑一个优秀的男职工一点不难。”“另外许多女性本身存在依赖心理,工作能力不强也是客观条件。”

镜头三:

问卷调查显示,91%的女大学生希望大学毕业后就业,(一下部分数据引自新华网)在就业期望方面:79%的女生希望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男生为61%,而实际签约的女生仅有32%,男生则高达61%;在就业地域方面:希望在沿海城市就业的女生为53%,男生为44%,实际签约女生仅为20%,男生为23%,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的女生为44%,男生为23%,实际签约女生为21%,男生为35%。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虽然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但实际就业层次不仅低于期望值,而且低于男生的签约率,而男生期望与实际间的差距却并不明显,同时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明显低于男生。

案例一:

在我们团队调查的六家企事业单位中,在职员工中男女人数差距十分明显,具体如下表:

公司名称

公司性质

员工总数

男女员工比例

重庆长江轮船航运公司

国营

2216

9:1

西南铝加工厂

国营

3086

5:1

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责任公司

国营

2352

6:1

深圳群力科技有限公司

民营

412

3:1

两江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民营

156

4:1

临高工商行政管理局

党政机关

36

3:2

案例二:

2003年西安市某高校的1名女生作为3名男生的“搭配品”被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几经周折后,3名男生得以就业上岗,而那名学业突出的女生却被退回了学校。理由是:“女生麻烦。”某政法学院2001年毕业的一名女生,曾连续两年参加省办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虽名列前茅,但每到面试就被莫名其妙地刷下来,至今仍未就业。

案例三:

“求职10次因是女性遭拒,女大学生拍低胸照求职”,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当事人是武汉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徐丽,无奈之举使她成了新闻人物。

案例四:

很多单位不把性别要求摆在明面上,但在淘汰竞争者的过程中首先推女生出局。广州某高校的一范姓同学递交简历无数,但全都是泥牛入海。“我一般先看招聘启事,只有自己的学历、专业、年龄等都符合对方要求时,才会寄出简历。”开始她不明白自己的“短处”何在,就向一些单位打电话追问被拒的缘由,一家主管宣传的地方政府部门答复称:“我们这里的女同志太多了,今年想招一个男生”;另外一家大型企业招聘销售业务人员,他们认为女生不方便经常出差,无法胜任。其他一些单位的理由也大同小异。

女大学生范文篇2

(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中国传统思想的性别文化是:“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这种社会心理和性别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女性的思想和行为,束缚着女性的全面发展。性别歧视现象充分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不信任,伤害了女性的自尊,最终导致女性忽视了自身的自主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对事业的期望值不高,大多数女大学生毕业后更愿意去选择公务员、教师、国企职员这些轻松体面的工作,很少选择自主创业的。

(二)创业优惠政策不够系统和完备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近些年各地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不断出台和完善政策和优惠措施,部分地区还特别提出了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女大学生创业的信心。但由于政府政策的不健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政策宣传不到位,以及部分政策执行力度的不够,许多优惠政策都未真正落到实处,未能给女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整体的创业环境对女大学生来说并不十分有利。

(三)学校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完善

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年创业教育蓬勃发展,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获得了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但目前的创业教育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上笼统化,未根据女大学生特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做出相适应的创业教育,在创业上不能给女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创业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二、对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建议

(一)解放思想,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新女性

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思想中性别文化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消极影响需要社会和女性自身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面对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性别歧视和角色定位,如:一些大众媒介把女性的价值限定在容貌外形等外部特征上;将忍辱负重片面的宣传为是传统东方女性的传统美德。应正确引导和借助各种媒介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树立男女平等、两性和谐发展的观念。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应该客观认识自己,树立主体意识,努力培养自己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

(二)健全女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政府应该出台一个完整的支持女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同时,在银行系统、保险系统、工商系统和税务系统等制定直接的配套政策。另外政府还应该设立专门的执行和监督机构,加强女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女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实施和最终成效。“酒香也怕巷子深”,政府还应该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女大学生对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有更全面的正确认识。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便利的服务和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完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

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可根据女大学生特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开设创业专业课程的同时,增开性别与发展、女性发展史、女性心理学、创业营销,创业财会等课程,通过课堂教育为女大学生打下扎实的创业理论基础。理论离不开实践,学校还可创建女大学生实践基地,进行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女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让学生亲身体体验和经历创业的过程,为以后创业积累经验。学校还可邀请成功的女企业家进行创业讲座,让女大学生和女企业家进行交流沟通,使她们更清楚的认识女性创业的优劣势,让女大学生充分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最终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三、结语

女大学生范文篇3

关键词:女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1.引言

女大学生拥有女性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接受着高等教育,拥有先进的知识和理论,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存在着特有的特征。因此,了解当代女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分析其具体的影响因素,探讨提升其“财商”水平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数据来源。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本文依托山东女子学院,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两种方式对在校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进行深入调查。问卷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在校女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本文共发放调查问卷256份:网上问卷206份,其中有效问卷206份,无效问卷0份;实地发放问卷50份,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50份,无效问卷0份,问卷回收率100%。面对面访谈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在校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和理财需求。为确保访谈资料的真实可靠,本文对所有访谈均进行了录音,并对录音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后又反馈给受访者进行确认。本文取得访谈录音大约300分钟。2.2女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主要从消费来源、消费水平、消费支出结构和消费理念等方面了解和确认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区分经济类专业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女大学生的消费现状。2.2.1消费来源分析。调查发现,在校女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有部分女大学生已通过打工(包括勤工助学)、奖学金和投资等手段进一步拓展消费来源,但大部分仍以家庭支持为主,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说明部分女大学生开始有独立意识,但大部分女大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较差。2.2.2消费支出分析。调查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的月支配生活费低于1500元(占比86.41%),月生活费超过2000元的仅占3.4%,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济南属于二线城市,女大学生消费支出水平具有现实合理性。另外,数据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的月生活费能满足消费需求,有52.25%的学生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每月都能有结余,仅有10.81%的女大学生经常出现超支现象,具体数据如图3所示。说明大部分女大学生能做到“理性”消费,但不排除有部分女大学生存在非理性消费的现象。2.2.3消费结构分析。对女大学生在校消费从衣食住行五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数据如图5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女大学生消费支出占据前三位的是饮食、服饰和化妆品(三者占比达到73.6%),这符合女性“爱美”和“注重形象”的特点。女大学生花费在旅游和社交方面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5%,说明女大学生开始注重人际交往和精神层面的享受;遗憾的是,女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支出过少(仅占9.4%),显现出重玩乐轻学习的现状,这极不利于女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女大学生消费结构显示出一定的不合理性。2.2.4消费理念分析。为了解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理念,问卷专门对女大学生就消费时更注重品牌还是选择物美价廉做出选择,统计数据显示,选择物美价廉占84.95%,选择注重品牌占15.05%。但访谈进一步发现,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消费心理受年龄、环境和社交等因素的影响,高年级女大学生消费时更多的考虑品牌,更多的有超前消费情况的发生;社交需求也可能导致女大学生出现高消费,而且部分女大学生消费时有盲目攀比的现象。2.2.5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分析。为了解女大学生是否有理财意识,问卷首先从“是否有记账习惯”角度进行调研。调查结果表明有68.93%的学生没有记账的习惯,而只有31.07%的同学有记账的习惯。另外进一步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是否记账”的角度调研发现,如图5所示,经济类专业比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记账意识,因为不同专业学生的行为趋向受到其知识构成、价值取向的影响,造就了经济专业的学生理财意识相对较好。但总体而言,多数女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记账习惯,缺乏理财意识。图5对每月都有结余女大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结余资金用于投资理财的仅占4.37%;有75.73%的人虽然对结余资金不理财,但有花销规划;19.9%的女大学生完全无规划,如图6所示。说明当代女大学生虽大部分能做到理性消费,但普遍缺乏投资理财意识,“财商”水平较低。2.2.6小结。综上分析知,女大学生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虽部分女大学生开始有经济独立意识,但大部分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女大学生消费支出水平基本合理且符合现实,但其消费结构有不合理之处,存在超支消费和盲目消费现象;另一方面,女大学生普遍面临着缺乏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财商”水平较低。

3.影响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和“财商”的因素

3.1个人因素。女大学生作为尚未完全离开象牙塔的“准成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自控能力弱的问题,从而对社会上不合理消费行为缺乏一定的主观判断,容易产生不明智的消费行为。其次,女大学生相对于男生而言,虚荣心更强,过于强调个性化,更容易出现盲目攀比、互相炫耀,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名牌,导致不合理消费。3.2家庭因素。父母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影响孩子,部分家长没有树立良好的消费和理财榜样从而导致孩子未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及理财行为。再者,很多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言听计从,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淡化了孩子对金钱的认识。还有些家长更加注重于学习方面多于个人理财能力的培养,使得家长无法传授给孩子规划自己的钱财和投资理财的知识。3.3社会因素。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和热衷于品牌消费,从而推动了女大学生的不合理消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购物平台的出现,使其消费形式多元化,对女大学生的不理智消费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理财方式根深蒂固。人们缺少投资意识,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社会上普遍认为女孩子应更加注重于家庭方面,不应该注重对金钱的追求,使得现在女性在金融理财方面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3.4学校因素。当下学校普遍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对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尤其是对非经济专业的女大学生来说,缺少获取消费、理财信息的渠道,没有系统的理财知识体系,因此很难养成良好的理财行为。另一方面,学校理财设施不完备,缺乏对学生进行理财指导的教师,使得学生学习消费理财知识的渠道有限。

4.针对消费行为和“财商”提出建议

4.1学生自身方面。(1)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女大学生要通过记账的方式对自身的消费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总结经验并制定切身实际的消费计划,尽量保持在合理的开支范围内。(2)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女大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运用互联网以及参加有关理财的讲座增加自己的理财知识,学会适当投资理财,树立投资理财的意识,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比如选择一些风险较小,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源。(3)正确利用互联网。互联网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存在着巨大的诱惑,加之网络店铺的优惠促销,会让女大学生陷入盲目消费的漩涡。因此,女大学生要重视网络消费的弊端,避免盲目消费行为。4.2家庭方面。父母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做好榜样,在自己了解理财知识的同时,让孩子对自己可用的资金拥有控制权,并积极教育和鼓励孩子主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投资理财的能力。4.3社会方面。社会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的社会消费环境,并且通过合理方式进行正确的消费教育,改变传统观念对女性理财的偏见,引导女大学生养成合理消费的观念和“财商”意识。国家和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女大学生开展理财活动。除此之外,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孩子养成合理的消费和理财观念。4.4学校方面。学校要重视“财商”和消费的教育,关注学生的消费和理财现状,针对发现的问题,邀请校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开展专题教育,普及理财知识,使大学生更加了解“财商”的内涵,以便后续引导学生参与到更高层次的金钱活动中来。另外,学校要加强对老师在理财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重视老师对学生理财实践的教育,传播与消费和理财有关的知识、技巧和心得,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财水平,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财商”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绍文.高校大学生消费特征及消费心理引导[J].广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35-36.

[2]李梅娥.在校大学生消费现象调查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3]鲍守存.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8):291-292.

[4]劳小燕.广西大学生理财现状研究——来自广西财经学院的调查[J].市场论坛,2015(01)

女大学生范文篇4

一、县女大学生村官概况

自2009年以来,县连续3年共选聘了23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其中女大学生20名,占总数的87%。23名大学生村官中,绝大部分来自县,只有4人来自本市县外,均属省选聘到村任职的。

1、年龄结构。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21-25岁的16人,占80%;26-30岁的4人,占20%;平均年龄24岁,最大年龄27岁,最小的22岁,是一个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为主体的、充满着活力与朝气的年轻群体。

2、文化层次。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本科学历的有16人,占总数的80%;大专学历的3人,占15%;研究生1人,占5%。其中,有不少女大学生毕业于省重点院校,如安大、安师大、理工大学,所学专业较为广泛,包括社会工作、新闻、教育、语言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金融、行政管理、会计等专业,她们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接受能力强,思想观念新,视野宽阔。

3、政治面貌。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有13名中共党员,占总数的65%,女大学生村干部整体政治素质较高。

4、任职情况。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副书记2人,书记助理4人;副主任1人,主任助理12人,主任助理及村支委1人。

5、婚姻状况。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已婚2人,未婚18名,分别占10%和90%,大部分村官对婚姻持谨慎观望态度。

6、薪酬及居住情况。20名女大学生村官中,月工资均为2400元左右。女大学生村官居住情况各异,有回自家的、有回所在地乡镇集中居住的,也有在任职地租房的。

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扎实做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

1、制定《大学生村官日常行为管理办法》。为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县多次修改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行为管理办法》,重点突出五个方面内容,规范其日常行为。一是“驻”。大学生村官聘期内在村工作每月不少于22天。二是“学”。县选聘办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乡镇党委每半年至少安排一次大学生村官培训,大学生村官每半年撰写一份与工作相关的调研报告。三是“管”。大学生村官每年初与乡镇党委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连同本人公开承诺事项一并向社会公示。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台帐,一人一档,并实行台帐动态管理。四是“查”。乡镇党委每两个月到村检查指导一次、每月检查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县选聘办每季度至少到村检查指导一次、每季度检查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五是“评”。县选聘办每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年度考核,大学生村官向任职村的村“两委”、村民和党员代表、乡镇党委述职,接受他们评议和监督。

2、兑现政策,抓好待遇落实。为确保选聘生“四项待遇”能早日落实,从市选聘办下发选聘确定名单后,我县第一时间要求选聘生提供相关材料,积极会同财政局、人社局、保险公司等部门,按照选聘生相关政策要求,为选聘生核定了工资,办理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同时积极会商财政部门落实相关选聘工作经费、协调资金,确保在中央、省里资金到位前,能够提前兑现安置费、工资待遇,让选聘生工作能够安心。

3、加强领导,抓好后勤保障。在选聘生到村任职前,及时要求各乡镇分管领导亲自过问选聘生的住宿和饮食安排,各乡镇、开发区为选聘生安排了日常工作、生活用品。县委组织部分管领导、选聘办主任还逐村查看选聘生的住宿情况,并要求乡镇村针对女同志较多的实际情况,要对人身住宿安全隐患进行仔细排查,住宿要避免安排在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确保选聘生人身安全。

三、女大学生村官现状分析

1、任职情况。(1)认真酝酿,拟定选聘村。县选聘办从选聘工作全覆盖、选聘生作用能发挥的角度出发,重点选择了工作基础较好,能全面锻炼选聘生的村作为选聘村候选对象,通过选聘工作联席会议认真会商讨论确定选聘村。(2)、全面考量,抓好人村对接。从市选聘办下发选聘确定名单后,该县首先组织人员和选聘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考察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其次,认真征求他们的个人意见,按照“大学生‘村官’不安排在其家庭所在村任职”的原则,再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及时做好人村对接。

2、工作现状

(1)工作环境较好。女大学生入村后,县各级党委、政府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措并举,力推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如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农村党员培训计划,不折不扣落实村官的各项待遇和保障,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按月打卡发放,并统一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险,同时,推行大学生村官兼任团支部书记;通过给位子、压担子、树靶子、搭梯子,使大学生村官的潜能激发到了最佳状态。组织部门还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村官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同时,村干部、村民都对大学生村官寄予厚望,对她们开展工作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

(2)工作内容广泛。根据各村实际,涉及内容很广。如新发镇新发村大学生村官夏璇:关心留守儿童山岗组刘燕、陈家组付建云的生活、学习情况;协调几户做好桃花塘、山塘的开挖工作;对困难党员王传中采取“一对一”帮扶;

利用大兴水利的有利契机,争取一个水利扶持项目;认真做好远程教育站点播放,对农民在养殖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从网络或其他途径找到视频或图书资料,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等。侧重于让女大学生从基础工作做起,边学边干,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具有耐心、细腻、细致、负责,能常常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能够自觉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依法办事,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等特点而安排的。

(3)工作优劣势明显。在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优势和劣势较为明显。

优势:由于女大学生性格柔顺,认真细致,与群众接触时比男同志更具有亲和力,更能做村民的贴心人,真正能做到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在改善农村人际关系,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倡导文明、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劣势:在调查中,不难发现,与男大学生村官相比,女大学生村官工作思路不够开阔,胆量、体力相对较弱,缺乏魄力与闯劲,特别是在新农村规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中心工作上缺乏对基层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

3、思想认识状况

在选择村官这一职业时,大部分女大学生都有比较理性的思考。就“报考村官是基于下列哪些原因?”大多数认为是正常职业选择。她们或出身农村,熟悉农村生活,希望能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或生在城市,对新农村建设有兴趣、有见地,愿意到农村施展才华和发挥本领,大都对农村工作充满了激情,有为农村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并且做好克服农村苦、条件差的心理准备。在任职村官这一职业后,大部分能“在其位,谋其政”。女大学生们普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学到的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和发展新理念、致富的信息等输送给当地群众,增强农民致富的信息。在协助村主任调解百姓间纠纷、普及法律科普知识、搞好当地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谈到她们的心得体会时,女村官们都有共同感慨。似乎每一个基层工作的同志都经历过迷茫、彷徨,但对自己选择当村官,大多数认为生活充实而丰富,从没后悔过。

四、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虽然党政部门对引导“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村官”这个特殊岗位作了大量工作。但据调查了解,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学习及生活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身认识的不到位。部分女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任职当作曲线就业的“跳板”,当作一种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据调查,40%以上的人认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27.6%对农村以后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

二是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实际脱节。从调查看,女大学生村干部在校所学专业包括法律、教育、财会、医学、经济管理、新闻、英语、信息管理、金融、中文等多方面,总体上看,文科居多,而深受基层欢迎的涉农专业偏少。

三是普遍缺乏基层特别是农村工作经验。大部分女大学生是从校园直接到农村基层任职,有的甚至从未在农村生活过,同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性别歧视影响,部分地方负责人为了自身利益受损而排斥“外姓人”,而且农村干部以男性居多,为了自身名誉,他们大多不会让年轻富有朝气的女村官在身旁,造成女大学生村官想法建议不被重视和采纳,社会各界对女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重视、不放心、不信任”心态,31%的人每天只干一些琐事,放不开手脚,46.5%的女大学生自认为在农村工作能发挥作用,但作用不是很大。

四是乡镇干部的担忧——大学生村官能否长久。由于大部分女大学生村官自身思想上认识的不到位,未能做到真正热爱农村、融入农村并扎根农村。同时由于年轻,刚刚踏上社会,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上每年国家、省市的公务员考试,时机一旦成熟,就会自然“流失”。从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打算报考国家公务员或参加报考研究生。从个人情感上来讲,应该鼓励和支持她们,但从农村工作的延续性来看,村官的更换频繁是不利的。

五是村里干部和群众的担忧——大学生的知识能否用得上。大多数村民对女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提出疑问,认为女大学生只晓得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同时又缺乏自愿服务热情,遇到一个难题,如随便一个邻里纠纷就可能使其完全乱了阵脚,很难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引路人。

六是女大学生的担忧——三年后能否有个好出路。女大学生村官担心工作期满后,后期管理的问题.如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政府能真正兑现多少承诺?这就直接加剧了村官不安心、不稳定工作的情绪,使他们难以扎根农村、深入工作,她们担忧三年后政府的有关承诺能否予以兑现,即表现优秀的,可按照程序优先推荐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县直一般事业单位缺编时优先考虑补编;表现特别突出的,经组织考察,优先考虑提拔重用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大学生当村官就极有可能成为“作秀”工程。

五、对策及建议

女大学生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指出:“我们应当缜密的研究新的幼芽,要仔细地对待它们,尽力帮助他们成长,并‘照管’这些嫩弱的幼芽。”要使女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成为一种职业性常态,就必须找准女大学生作用发挥的自身规律,抓住各方面担忧问题的交织点和结合点,不断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1、党委政府要创新基层干部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成长机制

大学生村官涉及面很广,影响也很大,能较为敏感地触动着社会的各种神经。我们认为,对待女大学生村干部,要当后备干部来培养,要当女性人才来使用,要当自家儿女来关爱。一是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女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长期创业基层的管理模式,要把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作为优化和变革基层管理的新举措,做到科学、规范、合理。二是要建立长效合理的教育培训机制,着力提升女大学生村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际操作能力。各地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女大学生村干部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鼓励、支持她们在职进行各类培训和学历深造,在扶持和培养大学生村官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的性别差异,根据女大学生村官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和途径。三是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成长待遇激励机制。积极搭建女大学生村官成长服务平台,为优秀学生村官提供向上晋升的渠道。对能力强的、成绩突出的,要按照承诺,该提拔的提拔,该重用的重用,该留任的留任。只有各种承诺兑现了,各种待遇落实了,大学生到村任职的人才流动才可能成为一种常态,才能“食之尽其才”。

2、妇联组织要加大服务力度,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村官良性发展的环境

女大学生村官是基层妇联干部队伍的生力军,也是妇女干部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对女大学生村官,妇联要做到“鸣之通其意”,更多的服务好、保护好,发展好这支新生力量。一是加大对优秀女大学生村干部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善于发现优秀女大学生村干部典型,并通过巡回报告、经验交流、评选表彰等方式,将女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推广。二是积极为女大学生村官搭建教育培训和信息交流平台,如举办培训班、演讲赛、座谈会、联谊会,让她们在平等交流的对话氛围中,把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讲出来,把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讲出来,不仅可以满足女大学生村官的倾诉需求,而且可以推动和促进工作。三是要积搭建女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平台。结合“女大学生导师行动”,积极引导女大学生村干部对创业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要引导她们立足“村官”的岗位和职责,创好事业;另一方面,引导有条件的女大学生村干部创办实业,带头致富,并带领基层群众共同致富。同时从资金、项目、场地、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对于有能力的,可鼓励她们牵头创办“妇”字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四是加大对女大学生村干部参政议政的推动力度。要抓住各种有利契机,加大宣传推荐力度,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村干部在“两委”的参选率和选中率,推动落实上级有关部门“村‘两委’中至少各有一名女性”的目标要求,并通过女大学生村干部带动基层女性更好地参政议政。

3、女大学生村官要转变观念,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就女大学生自身而言:

一是要作好到农村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树立起服务农村的热情与责任感,背负起兴农富农的历史使命,形成一种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农村的志向。

二是要做好到农村工作的知识储备,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关注“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掌握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发展动态。

女大学生范文篇5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女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主要是安排市妇联全体机关干部和部分镇(办)的妇联主席与全市女“村官”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为女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带头创业、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刚才,听了几位女大学生“村官”代表的发言,讲得很好,感觉很真诚很受感动,既为大家的成长而高兴,又为大家的业绩而欣慰。我市目前选聘到村任职的女大学生共有23人,大家到农村最基层工作生活最短的也已经半年多了,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你们实现了从同学到同志,从学生到村官这一角色的转变。展示了女大学生“村官”志存高远、投身新农村,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靓丽风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神圣使命,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希望与活力。

农村是一个大课堂,对你们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你们人生的一次体验也是一次历练,更是你们服务社会、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这里,我们应该如何开始我们的事业,丰富我们的人生,磨练我们的意志,增长我们的才干,实现我们的理想,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下面,我就如何发挥女大学生“村官”在参与农村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注重学习,大胆实践。注重学习是一项基础,勇于实践是一种能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干部,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既要努力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又要深入学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农业的基本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为搞好工作提供厚实的知识储备。实践锻炼是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村条件是艰苦的,但也是最能锻炼干部的地方。作为女大学生“村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途径,凡是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事,都要大胆地去做;凡是符合当地实际、反映群众意愿的事,都要大胆地尝试。要多献创新发展之策,多做开拓进取之事,走出一条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的路子,把自己培养成有胆识、有能力、有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女“村官”。

二要立足当地,放眼全局。大家在基层工作,在农村任职,要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既要蹲得住、沉下去,办好一个村的事情,又要拓宽视野,把立足实际和着眼全局结合起来。要注重工作的特殊性,立足本地实际,抓住本地特色,突出优势产业,积极带头创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村理事的好做法、好经验;要增强全局观念,自觉把本地的发展融入到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放到全市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善于借鉴其他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各项工作更加富有成效。这既是新时期加强基层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又是新青年成长进步的必然途径。

三要有所作为,树立良好形象。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你们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切实担当起科技推广带头人、市场经济闯路人、文明创建引领人的重任,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一个人的进步成长也是长期实践和磨练的过程。希望大家一定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做到困难面前不后退,挫折面前不气馁,压力面前不动摇;一定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不要浮躁,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要搞短期行为,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做长远打算,以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再铸新的辉煌,在为人民群众的真诚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各级妇联组织作为妇女姐妹的“娘家”和后盾,要关心和重视女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进步,为女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此,向各级妇联组织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是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加大对女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力度,逐步使大学生“村官”成长为我市基层妇女组织的生力军,努力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向党组织推荐和输送优秀基层妇女干部的重要基地。

二是配合党委组织部门,按照“立足服务、强化引导、注重帮带、促进成才”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措施,全面加强培养选拔基层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为女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营造有利的氛围。

三是配合党委组织部门,推动基层妇女参政议政。要大力推动妇女干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依法有序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引导她们在村民自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女大学生范文篇6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她们集知识女性和青春少女于一体。作为大学生,她们既有与男大学生相似的共同点,又有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在女大学生心理上的积淀和反映,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当代女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一项对于女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女大学生普遍推崇个性解放、追求独立人格,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学生认为在于“自己不断奋斗”,有14%的女大学生选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女大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有47.8%的女大学生表示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当“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当,而奖学金名额只有一个”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将“竭力争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动退出”,有7%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机会让给同学”。显然,这与传统道德中’’见荣誉就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对于中国人十分敏感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女大学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和理解,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可指责“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两项相加高达84%。尽管这个比例低于男大学生,但与传统的贞操观已背离得十分遥远。

(二)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

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路风平浪静地走过来的,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思想比较单纯,她们追求浪漫、完美,对未来(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职业生活)怀着理想主义、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幻想。她们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是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十分关注,几乎都不愿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单一的选择而希望两全其美。当问及“如果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你将如何选择”时,6.5%的女大学生表示“先家庭后事业”,84.%的女大学生表示将“尽量兼顾”。同样,在生活目标的选择上,90.2%的女大学生选择“既有自己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这一生活目标,而选择“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做贤妻良母”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则分别只占5.4%和4.3%。这些都表达了当代女大学生渴望家庭和事业兼得、集女性角色(母亲、妻子)和社会角色(职业成功者)于一心的愿望和决心,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三)自尊自强和自卑依赖的交织

从整体上说,女大学生是好强上进、勤奋刻苦、富有朝气的,她们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又以自己的聪慧、刻苦和努力与男大学生展开一轮的竞争。比起一般的女性,女大学生更为自尊、自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清高和孤傲。对于自己的学习,她们大多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占68.5%),当“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后面”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要“发奋追赶”。特别是当她们面临外部的压力、歧视或批评时,女大学生的自尊和好强表现得尤为强烈。当听说有些单位不欢迎女大学生时,56.5%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更加发奋,以实力证明自己”,37.0%的女大学生表示“感到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觉得女的就是倒霉”的仅占4.3%。

(四)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

当前,我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触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应该说,当代女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她们承担着三重责任-做妻子、母亲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同时为她们创造的条件的确很有限,于是,角色紧张、责任过重的女性往往顾此失彼,社会和事业的矛盾似乎是永恒的。面对多层次的社会期待和价值标准,面对现时社会中的矛盾,当代女大学生.是怎样认识和选择的呢?

二女大学生的心理异常及其表现

在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通过主客观努力一般都能逐步得到化解、平衡和升华,但是也有一些女大学生无力转化矛盾、心理冲突更趋强烈,从而演化为心理疾病。目前,女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于男生,这已被多项调查所证实。女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抑郁症

抑郁,是缺乏希望、自尊、自信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处境的一种心理状态。抑郁影响人们正常功能的运转,常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如失眠或睡眠过多、焦、食欲减退或谈、贪食、对平时活动不感兴趣,严重时还会导致思维迟钝、思想混乱、把自己看成不幸命运的中心人物而不能自拔。抑郁症,是女大学生群体中较突出的一种精神病症。尽管在女大学生中患严重抑郁症的为数不多,但有轻度精神障碍者在她们中却有一定的覆盖面这一类的女生抑郁症一般不太严重、甚至不太明显,只是情绪容易低落,常常感到沮丧、苦闷,感觉压抑、紧张忧愁,容易产生疲惫感、心灰意懒,程度较重者常感到身体不适睡眠困难、胸闷胀、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容易激动和恼怒、有强迫观念等等,甚至有时会因悲观失望而产生自杀念头(但一般不采取行动)。这一类女生外表斯文、平静,思维和语言都基本正常,但其轻度精神症状却常常影响学习情绪,个别严重者甚至无力继续学业。

(二)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它是由于学生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与抑制机能失调而造成的,其症状是严重失眠、精神恍惚和学习无精打采。有的大学生因此而不得不中断学习,少数人甚至因此而产生绝望情绪,然而更多的人则是带着这种深深苦恼和难解的困扰一直拖到毕业。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患高于男生。造成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生前途恐惧,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因无法承受学习压力,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终日为能否及格、能否比别人强而担忧,从而造成神经衰弱。

(3)因恋爱中的某些原因而造成神经衰弱。

(4)人际交往障碍造成神经衰弱。

(三)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经常伴以忧虑、害怕和紧张情绪并伴以身心症状,焦虑反应与正常的害怕是不同的。正常的害怕是确实存在危险情况下的害怕,而焦虑反应则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情况下,并不限于特定的情境和对象。

(四)变态人格

变态人格的主要表现是:心理活动不协调,对人缺乏应有的热情,情绪不稳定,认识与活动脱节,行为表现与动机和目的相矛盾,对环境严重不适应,与他人格格不入,做错了事心安理得而没有内疚感,甚至有时还有意犯各种错误。

(五)自杀行为

拒有关部门资料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文汇报》1989年1月在关于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增长的报道中透露,近年来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在已遂自杀总人数中占70%以上。人们无不遗憾地看到,在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已具备较高水准的女大学生世界,自杀行为也未见其少。

有自杀行为的女大学生尽管其自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她们都处在自认为是无法改变的困境当中,她们都处于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这时她们极端软弱和被动,思想和情绪一片混乱,唯一的念头就是一死了之!

(六)性心理畸形

在高校女生圈中,极少数人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畸形,她们对同性缺乏正确的态度、正常的心理,性别观念错乱,行为表现越出社会常规,在主观上性别异化。

三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

分析女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异常的致因,一般不外乎社会客观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两种影响。

(一)社会客观因素

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社会生活中可见、可感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实。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我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因此,新中国诞生以后,推进男女平等一直是党和政府坚持的基本政策。

其一,从立法上看,我国不仅在宪法中而且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劳动法、母婴保护法等一些重要的基本法、专门法中都对妇女权益做了明确规定。

其二,从劳动就业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为广大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遇。

其三,从妇女受教育的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受教育机会增加,群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从母女两代文化程度的代际纵向比较研究中可得到充分证明。

其四,从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性别的的移位,妇女在参与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资源和财富的同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实际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40多年来,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从法律上确定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而且也为争取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提供了经济基础、发展途径和观念氛围,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也明显地缩小了,特别是在就业、受教育、家庭地位等方面,其变化尤为显著。虽然在许多方面目前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妇女发展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就整体而言,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女性群体内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见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平衡状态,城市中男女地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文化素质高的女性所取得的社会地位高于文化素质低的女性。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认知程度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提高妇女地位和自身素质以推进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为此,1995年9月4日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明确宣布: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和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一贯重视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所做努力的总结,也是党和国家立足现实对于解放妇女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以“基本国策”做保障而推动我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我国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

(二)主观心理因素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成才和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女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不仅是因为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和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里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挑起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还因为女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障碍和弱点。这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主观心理因素。

首先,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存在着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够读大学已经很不错了,缺乏干事业的雄心壮志。她们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奋斗目标、不去面对事实发奋进取,而是在“女大学生”耀眼的光环来历做着美丽的梦。由于在个人发展上缺乏目标、学习失去了动力,一些女大学生往往变得胸无大志、懒懒散散,进取意识日趋淡薄。她们在考虑未来时,很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想将来能有一位令人羡慕的丈夫。目前,在大学女生中有“干得好”不如“得好”之说。这不能不说是女大学生的美中不足,它极大的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其次,女性意识过强也是女大学生成才的一大障碍。与20年前充满豪气的“铁姑娘”不同,当今的许多女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如男生,而是害怕被人认为“没有女人味”。她们过分强调传统的女性角色,认为只有富于女性特点诸如温柔、声低、举止端庄等等,才是真正的“女性形象”。有些女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女性生理特点,常暗示自己:“我可不是男人,他们干得了的我干不了。”与男同学一起工作,她们时时想着自己“不一样”,她们总认为:“男人干一番事业是理所当然的,女人总是女人呀!”于是对自己无所作为也就觉得心安理得了。因而,在高校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的行列中,女生总是寥寥无几。有一些女大学生,常怕被别人认为“不懂社会”而不愿在学习上花太多的时间,怕失去“女性不魅力”而不愿与男生竞争,她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是女人”的自我意识之中。据调查,有63%的女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有些事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学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特别是来自男大学生的评价。另据调查,现代女大学生虽然比较欣赏有现代意识、洒脱、精干、有事业心、有一定竞争力的女性,但当他们把女性放在未来配偶位置上的时候,却更喜欢以家庭为重、以贤妻良母为荣的女性。他们之中,约有64%的人不希望配偶在事业上超过自己,有62%的人要求女性“无论事业上多么成功,都应当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有71%的人把女性因工作而冷落丈夫或孩子看作是一件会带来罪恶感的事,有61%的男生认为“工作是重要的,但大多数妇女需要的是一个家庭和儿女”。一些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把女性化与事业成就对立起来,把把诸如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等看成是男性化的品质,不仅使自己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大大降低,同时也形成了个性上的依附性和缺乏创造力。这也是形成女性社会成就不如男性的主观因素之一。

第三,心理因素欠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获得事业上成功的。许多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智力上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在心理素质上不某些不足却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在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她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和抗干扰能力差。女大学生在中学时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倍受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一帆风顺的经历、相对优越的地位和要强好胜的心理,使她们很难面对失败的阴影,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大学生要长一些。她们常常被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所困扰,害怕在失败、再次受挫,从而畏惧不前。女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比男大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干扰,饿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又使其抗干扰能力比较差。她们对于外界的议论和评价比较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或改变初衷、或约束自己、或动摇决心),其情绪容易波动,常受一点小事的影响。据调查发现,有55.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10.9%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变化很大”;而在情绪基调上,34.8%的女大学生情绪“时好时坏”,15.2%的女大学生“经常为一点小事烦恼”。这必然造成女大学生在意识品质方面的某些不足(如支持性、果断性、自制力较弱),也使女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上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精神。

女大学生范文篇7

创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女性学者袁潇说过“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女性占人口的一半,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素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其发展水平直接牵连国家的综合实力。可是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却由于缺乏工作的机会从而不能真正学有所用,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一份贡献,从而也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打折扣,而妇女的真正解放也将大受阻碍。女大学生通过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不仅对社会作出贡献,也为自己赢得地位、荣誉和尊严。

一、现状分析

我们在本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群体中抽取了300份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同时选择了100份男性问卷作为比较组。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大学生的基本特征、自我创业状况、创业意愿、创业计划、创业基础、创业困难等,对她们的创业特点和规律性进行了调查、统计和简要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男、女大学生对待自主创业的共同点概括成五个方面:拥有创业梦想,认同大学生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回家或到大城市创业,缺乏系统规划。而在创业动机、创业领域、创业基础、创业政策方面,男、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很大差别。

(一)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弱于男大学生

从调查结果看,女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得分显著低于男大学生。传统女性角色被定位是贤妻良母、贤内助,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也严重影响了其女性潜能和效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了她们创业意识较低。但是作为年轻人,她们也有着理想和激情,对于创业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多数由于缺乏经济条件和实践经验而暂时搁置创业计划,一毕业就打算创业的人不多,但她们仍然抱有未来在创业的打算。此外,创业动机也存在着城乡差异、专业差异、年级差异等。

(二)女大学生创业领域偏好于传统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特点,女性从事体力支出较大的第一产业创业的较少,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创业的较多,尤其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也和女性自身的性别优势相关。同男性相比,女性具有交往能力的优势,女孩子的天性普遍比较柔和,细致,耐心,长于表达和沟通,容易与人相处,在以服务、信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领域创业更能发挥她们的性别优势,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另外,女大学生创业对于便民服务业并不看好,比较看重传统的商业服务业、餐饮服务业以及以高新技术为工具的现代服务、知识服务业。20*年,全国妇联公布了10个“适合女性创业最佳项目”和20个“适合女性创业优秀项目”,这30个项目多是集中在洗衣、洗车、工艺品加工等行业,最大投入不超过10万元,其中以3万元以下的小投入项目为主,这些推荐项目共同的特点就是所耗体力较少,投资少,成本低,效益好,易于操作并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适合女性包括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在这些行业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创业基础中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家庭在经济方面能对其以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资助能力十分有限。据有关媒体调查显示,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中超过九成是靠民间借贷起家的,65.3%的创业者认为在创业资金短缺时向银行贷款有困难,有些机构专门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设立了小额贷款,手续简便,门槛很低,但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基本没有,虽然一些城市有针对女性的创业贷款,如天津市,但贷款数额较小,而且还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贷款。因此,从经济基础看,女大学生很难获得创业起步资金和运行资金,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难题。

(四)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缺乏

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特别对女大学生来说异常艰难,除了大学生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些优惠政策,但是其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另一方面,大多数女大学生社会经验严重缺乏,没有资金源、客户群,更没有管理经验,社会经验和人事交际圈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难以获得创业的起步资金和运行资金,而运用民间借贷及政策性贷款融资登渠道的优势又明显弱于男性,几乎没有任何创业培训,也缺少切实有效的促进创业的政策引导。要把理想主义的创业精神转换为实际创业是非常困难的。社会大环境的不足,使得女大学生创业成为当前就业“热”中的“冷”选择,少数人的成功和多数人的失败表明,女大学生创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促进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一)针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所需资金难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让进行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能够从资本市场筹集到资金。这一方面使进行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从而以自己的创意,向着能够使自己公司发展壮大的道路迈进,而不再受制于其他投资企业的牵绊;另一方面,从资本市场筹资后,新创企业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接受广大投资者的监督,从而激励创业者脚踏实地地经营自己的企业,若其资金来自其他公司或是自己的家庭,企业会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长远来看将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二)在投资体制改革中,首先要让社会消除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偏见,可以通过媒体多向社会宣传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事例或是通过颁布一些有利于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过程中的优惠措施,使社会人士从内心里改变认为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只是一个社会现象,改变认为这些企业一定要失败的印象。其次,改善社会服务机构或部门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加快这些机构的制度性建设,为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服务。中国没有纳斯达克市场,但是中国有中小企业板市场,可以把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归到中小企业板中去,享受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优惠,深交所也应该大力扶持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宣传还是企业实际融资时,应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从而形成一个良性机制。同事,也为其他打算创业的女大学生吃下定心丸,并且还能改善公众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见。

(三)现在我国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为了效率的提高,企业必须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各高校和全社会可以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实行激励政策,刺激大学生在校自主创业或是毕业后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四)将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应该尽快落实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很难操作的相关政策做进一步阐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分析。在保持公平原则的基础上是政策多倾向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只有这样,才能使之与社会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公平的市场机制,也更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更好发展。

三、对高校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只能算是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专门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少,仅仅少数地见于妇联或是学校进行的短期培训甚至讲座,远远难以满足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针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女大学生创业的目的性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青年和谐进入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首先要了解职业知识,要明确职业的分类、职业要求、职业形势等,另外要对职场进行调查、了解、参与,她们才有可能产生创业的想法、信心和动力,为其创业成功做好铺垫,再次要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处理好就业、择业、创业的关系,再有,应加强对自主创业过程中该具备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着重测试和训练,以提高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备的必要能力和素质。女大学生教育应以一般的创业教育为基础,针对女性特点增减部分教育内容。如:女性创业者会遇到一些男性很少会遇到的困难:社会对女性期望值相对低,很多女性对自己期望值较高,心理压力容易偏重,还会出现来自家庭以及其他困扰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压力,所以说,专门的女性决策、女性领导艺术、女性心理压力调适方面的理论知识或者观念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2、加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计划性

应当结合女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完善课程设置。第一,明确创业学和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增设创业学专业或成立创业系,使创业学科正规化,做到有专业、有大纲、有课程、有教材、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第二,完善课程设置,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以一般创业教育为基础,针对女大学生添加有关女性学课程。通过性别意识教育,使女生不仅明确自己的权利、权益、需求及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承认男女两性之间的身心差别,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自觉克服群体和个体的弱点,促进女生全面发展;第三,结合女大学生创业的特点,调查表明,女性企业在规模、资金、收入、人数和科技寒量等方面与男性相比都处于弱势,但是女性天生直觉准确,思维慎密,善于学习观察,富有耐力与理解力,这些优势与特长说明女性更适合创业。作为女性中的佼佼者,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学习能力和可塑性,但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因此,在实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时一定要结合女性创业和女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分析和了解女大学生有利于创业和阻碍创业的因素,帮助她们扬长避短,树立创业的把握和信心,选择适合创业的行业和项目,有利于女大学生毕业后的正确创业和成功创业。

3、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应带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和体验式教学途径。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实践性活动。没有实践性环节和体验式教学的配合,创业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配合理论观念教育,展开有计划的创业实践活动非常必要。除了课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和调查讨论等教学实践外,充分把握和利用校内外的一切机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女生参观考察并邀请女性创业成功者到课堂授课,介绍她们创业的经历以及创业的成就感,开展多种形式的女生“创业方案”“创业作品设计”“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在全校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培养她们的创业意识,激发她们的创业激情,在各高校成立“女性创业中心”或“创业中心女生部”或“女生创业俱乐部”,为女生创业提供理论研究、政策指导、信息咨询与经验交流,使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建立女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或鼓励女生自主经营小型创业项目等为女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开展挫折训练,将学到的创业理念与技巧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亲身体会创业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增强她们的企业家精神,为她们毕业后的正式创业奠定思想准备并积累更多创业经验。

女大学生范文篇8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她们集现代知识女性和青春少女于一体。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她们既有与男大学生相似的共同点,又有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在女大学生心理上的积淀和反映,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当代女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一项对于女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女大学生普遍推崇个性解放、追求独立人格,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学生认为在于“自己不断奋斗”,有14%的女大学生选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女大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有47.8%的女大学生表示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当“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当,而奖学金名额只有一个”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将“竭力争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动退出”,有7%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机会让给同学”。显然,这与传统道德中’’见荣誉就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对于中国人十分敏感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女大学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和理解,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可指责“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两项相加高达84%。尽管这个比例低于男大学生,但与传统的贞操观已背离得十分遥远。

(二)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

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路风平浪静地走过来的,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思想比较单纯,她们追求浪漫、完美,对未来(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职业生活)怀着理想主义、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幻想。她们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是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十分关注,几乎都不愿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单一的选择而希望两全其美。当问及“如果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你将如何选择”时,6.5%的女大学生表示“先家庭后事业”,84.%的女大学生表示将“尽量兼顾”。同样,在生活目标的选择上,90.2%的女大学生选择“既有自己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这一生活目标,而选择“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做贤妻良母”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则分别只占5.4%和4.3%。这些都表达了当代女大学生渴望家庭和事业兼得、集女性角色(母亲、妻子)和社会角色(职业成功者)于一心的愿望和决心,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三)自尊自强和自卑依赖的交织

从整体上说,女大学生是好强上进、勤奋刻苦、富有朝气的,她们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又以自己的聪慧、刻苦和努力与男大学生展开一轮的竞争。比起一般的女性,女大学生更为自尊、自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清高和孤傲。对于自己的学习,她们大多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占68.5%),当“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后面”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要“发奋追赶”。特别是当她们面临外部的压力、歧视或批评时,女大学生的自尊和好强表现得尤为强烈。当听说有些单位不欢迎女大学生时,56.5%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更加发奋,以实力证明自己”,37.0%的女大学生表示“感到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觉得女的就是倒霉”的仅占4.3%。

(四)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

当前,我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触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应该说,当代女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她们承担着三重责任-做妻子、母亲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同时为她们创造的条件的确很有限,于是,角色紧张、责任过重的女性往往顾此失彼,社会和事业的矛盾似乎是永恒的。面对多层次的社会期待和价值标准,面对现时社会中的矛盾,当代女大学生.是怎样认识和选择的呢?

二女大学生的心理异常及其表现

在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通过主客观努力一般都能逐步得到化解、平衡和升华,但是也有一些女大学生无力转化矛盾、心理冲突更趋强烈,从而演化为心理疾病。目前,女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于男生,这已被多项调查所证实。女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抑郁症

抑郁,是缺乏希望、自尊、自信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处境的一种心理状态。抑郁影响人们正常功能的运转,常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如失眠或睡眠过多、焦、食欲减退或谈、贪食、对平时活动不感兴趣,严重时还会导致思维迟钝、思想混乱、把自己看成不幸命运的中心人物而不能自拔。抑郁症,是女大学生群体中较突出的一种精神病症。尽管在女大学生中患严重抑郁症的为数不多,但有轻度精神障碍者在她们中却有一定的覆盖面这一类的女生抑郁症一般不太严重、甚至不太明显,只是情绪容易低落,常常感到沮丧、苦闷,感觉压抑、紧张忧愁,容易产生疲惫感、心灰意懒,程度较重者常感到身体不适睡眠困难、胸闷胀、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容易激动和恼怒、有强迫观念等等,甚至有时会因悲观失望而产生自杀念头(但一般不采取行动)。这一类女生外表斯文、平静,思维和语言都基本正常,但其轻度精神症状却常常影响学习情绪,个别严重者甚至无力继续学业。

(二)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它是由于学生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与抑制机能失调而造成的,其症状是严重失眠、精神恍惚和学习无精打采。有的大学生因此而不得不中断学习,少数人甚至因此而产生绝望情绪,然而更多的人则是带着这种深深苦恼和难解的困扰一直拖到毕业。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患高于男生。造成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生前途恐惧,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因无法承受学习压力,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终日为能否及格、能否比别人强而担忧,从而造成神经衰弱。

(3)因恋爱中的某些原因而造成神经衰弱。

(4)人际交往障碍造成神经衰弱。

(三)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经常伴以忧虑、害怕和紧张情绪并伴以身心症状,焦虑反应与正常的害怕是不同的。正常的害怕是确实存在危险情况下的害怕,而焦虑反应则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情况下,并不限于特定的情境和对象。

(四)变态人格

变态人格的主要表现是:心理活动不协调,对人缺乏应有的热情,情绪不稳定,认识与活动脱节,行为表现与动机和目的相矛盾,对环境严重不适应,与他人格格不入,做错了事心安理得而没有内疚感,甚至有时还有意犯各种错误。

(五)自杀行为

拒有关部门资料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文汇报》1989年1月在关于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增长的报道中透露,近年来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在已遂自杀总人数中占70%以上。人们无不遗憾地看到,在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已具备较高水准的女大学生世界,自杀行为也未见其少。

有自杀行为的女大学生尽管其自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她们都处在自认为是无法改变的困境当中,她们都处于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这时她们极端软弱和被动,思想和情绪一片混乱,唯一的念头就是一死了之!

(六)性心理畸形

在高校女生圈中,极少数人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畸形,她们对同性缺乏正确的态度、正常的心理,性别观念错乱,行为表现越出社会常规,在主观上性别异化。

三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

分析女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异常的致因,一般不外乎社会客观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两种影响。

(一)社会客观因素

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社会生活中可见、可感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实。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我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因此,新中国诞生以后,推进男女平等一直是党和政府坚持的基本政策。

其一,从立法上看,我国不仅在宪法中而且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劳动法、母婴保护法等一些重要的基本法、专门法中都对妇女权益做了明确规定。

其二,从劳动就业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为广大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遇。

其三,从妇女受教育的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受教育机会增加,群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从母女两代文化程度的代际纵向比较研究中可得到充分证明。

其四,从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性别的的移位,妇女在参与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资源和财富的同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实际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40多年来,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从法律上确定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而且也为争取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提供了经济基础、发展途径和观念氛围,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也明显地缩小了,特别是在就业、受教育、家庭地位等方面,其变化尤为显著。虽然在许多方面目前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妇女发展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就整体而言,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女性群体内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见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平衡状态,城市中男女地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文化素质高的女性所取得的社会地位高于文化素质低的女性。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认知程度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提高妇女地位和自身素质以推进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为此,1995年9月4日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明确宣布: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和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一贯重视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所做努力的总结,也是党和国家立足现实对于解放妇女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以“基本国策”做保障而推动我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我国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

(二)主观心理因素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成才和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女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不仅是因为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和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里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挑起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还因为女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障碍和弱点。这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主观心理因素。

首先,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存在着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够读大学已经很不错了,缺乏干事业的雄心壮志。她们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奋斗目标、不去面对事实发奋进取,而是在“女大学生”耀眼的光环来历做着美丽的梦。由于在个人发展上缺乏目标、学习失去了动力,一些女大学生往往变得胸无大志、懒懒散散,进取意识日趋淡薄。她们在考虑未来时,很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想将来能有一位令人羡慕的丈夫。目前,在大学女生中有“干得好”不如“得好”之说。这不能不说是女大学生的美中不足,它极大的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其次,女性意识过强也是女大学生成才的一大障碍。与20年前充满豪气的“铁姑娘”不同,当今的许多女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如男生,而是害怕被人认为“没有女人味”。她们过分强调传统的女性角色,认为只有富于女性特点诸如温柔、声低、举止端庄等等,才是真正的“女性形象”。有些女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女性生理特点,常暗示自己:“我可不是男人,他们干得了的我干不了。”与男同学一起工作,她们时时想着自己“不一样”,她们总认为:“男人干一番事业是理所当然的,女人总是女人呀!”于是对自己无所作为也就觉得心安理得了。因而,在高校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的行列中,女生总是寥寥无几。有一些女大学生,常怕被别人认为“不懂社会”而不愿在学习上花太多的时间,怕失去“女性不魅力”而不愿与男生竞争,她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是女人”的自我意识之中。据调查,有63%的女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有些事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学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特别是来自男大学生的评价。另据调查,现代女大学生虽然比较欣赏有现代意识、洒脱、精干、有事业心、有一定竞争力的女性,但当他们把女性放在未来配偶位置上的时候,却更喜欢以家庭为重、以贤妻良母为荣的女性。他们之中,约有64%的人不希望配偶在事业上超过自己,有62%的人要求女性“无论事业上多么成功,都应当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有71%的人把女性因工作而冷落丈夫或孩子看作是一件会带来罪恶感的事,有61%的男生认为“工作是重要的,但大多数妇女需要的是一个家庭和儿女”。一些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把女性化与事业成就对立起来,把把诸如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等看成是男性化的品质,不仅使自己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大大降低,同时也形成了个性上的依附性和缺乏创造力。这也是形成女性社会成就不如男性的主观因素之一。

第三,心理因素欠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获得事业上成功的。许多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智力上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在心理素质上不某些不足却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在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她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和抗干扰能力差。女大学生在中学时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倍受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一帆风顺的经历、相对优越的地位和要强好胜的心理,使她们很难面对失败的阴影,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大学生要长一些。她们常常被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所困扰,害怕在失败、再次受挫,从而畏惧不前。女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比男大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干扰,饿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又使其抗干扰能力比较差。她们对于外界的议论和评价比较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或改变初衷、或约束自己、或动摇决心),其情绪容易波动,常受一点小事的影响。据调查发现,有55.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10.9%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变化很大”;而在情绪基调上,34.8%的女大学生情绪“时好时坏”,15.2%的女大学生“经常为一点小事烦恼”。这必然造成女大学生在意识品质方面的某些不足(如支持性、果断性、自制力较弱),也使女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上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精神。

女大学生范文篇9

关键词:女大学生;急嫁;就业;成本收益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婚姻的话题热潮高涨:“70后”、“80后”的“闪婚”、“隐婚”、“恐婚”,“85后”的“毕婚”、“急嫁”等。尤其是近些年来,女大学生“急嫁”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人们从多角度进行了剖析。这些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类:

(一)个人角度分析

消费和享乐主义盛行、对自身社会和事业价值的否定、金钱观念的扭曲和自身道德的沦陷、婚姻爱情观的背离、自身就业期望过高、意志品质缺乏磨练、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这些分析切中了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婚姻选择上的重要作用,着重于主观方面的归咎。

(二)社会角度分析

传统“妇女归家”思想的回归、性别歧视、高校的盲目扩招、世俗观念“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影响、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同时被强化、高校人格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缺失等。这些分析强调了现实社会对女大学生婚嫁行为的影响,揭示出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环境异变对女大学生导向混乱的现状。

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都主要出于社会预期作出评析,而少有站在女大学生本位上切实考虑她们面对“急嫁”或就业的选择时的现实困境与实际需求。

如何选择婚姻是每一个女性的正当权利,但却受到种种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女大学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而高素质人才不自食其力反而选择嫁入“豪门”与大众对女大学生理想化的社会预期有较大反差。其直接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将当下社会环境与女大学生的个人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分析,忽略了人在做决策时的经济理性。关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每一项选择,都是建立在综合衡量个人与社会各种投入产出效益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理性意识来为未来规避风险的过程。现从经济学成本收益角度,比较就业和“急嫁”各自在成本与收益上的效益差距,初步探寻“急嫁”背后的理性根源。

二、一般性分析:急嫁——规避失业风险的一种途径

高等教育完成后,女大学生主要通过就业和嫁人来收回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

然而,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在我国家庭消费中有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而城市居民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到接受大学教育的成本平均花费14万元,目前城市居民家庭子女教育费用来源有89.6%来源于家庭工资收入。暂且不论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费用,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大学高等教育结束,完成人力资本投入的教育经费不可小视。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6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开始走向大众化,具体体现为高校毕业生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0万人。事实上,据2009年麦克斯公司调查显示:截至4月底,2009届全国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39%,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为30%。以上数据初步显示,对于女大学生而言,高等教育投资并不意味着能够找到高收益的工作。

目前,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依然存在。调查表明,65.3%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找工作的最大障碍是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37.1%的女生在求职中有多次被拒绝的经历。江西省妇联相关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

从法制角度来看,《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做了保障男女平等、女性就业权利等的法律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非但没有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不平等问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其应聘成本。例如,规定男女同工同酬,一般的企业在既不违反法律规定,又不违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往往选择尽量不雇佣或少雇佣女性职工,实际上加重了女性的就业压力。

女性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女性求职相比男性有更大心理压力。女性的生理体质普遍较弱,不宜从事流动性大、体力消耗过多的劳动。此外,女性的独立性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不能单独从事高风险的工作,更需要关注自身的生理健康与人身安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对急于用人的各个单位,女性的就业心理压力明显高于男性,这就直接造成了求职的困难。

严峻的就业形势,或隐或现的就业歧视,不够完备的法律制度,与女性自身的自卑心理结合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些客观因素的驱动之下,以急嫁来替代就业就成为女大学生规避失业风险的途径之一。于是,女大学生选择通过“急嫁”有经济基础和事业基础的成功男士来规避失业风险、收回教育成本并取得更大收益。

三、就业和“急嫁”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按照经济学理论模型,女大学生的这一行为就可以看作是其在高校教育投资市场上失利后,利用自身的资本引发的新一轮在婚姻市场上的投资。以下便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分析“急嫁”是否能够为女大学生带来比就业更多的收益。

(一)成本分析

设就业的总成本为C1,总收益为R1;“急嫁”的总成本为C2,总收益为R2。当R2-C2>R1-C1时,选择“急嫁”收益较高;当R2-C2<R1-C1时,选择就业收益较高。当R2-C2=R1-C1时,选择就业和“急嫁”的收益相等。

就业的总成本C1为大学教育总成本和选择就业所需要追加的成本;“急嫁”的总成本C2为大学教育总成本和选择嫁人所需追加的成本。设大学教育的总成本为T(在分析就业和“急嫁”所分别产生的成本时,因为对于同一个女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就业,还是急嫁,大学教育是已经发生了的前期成本,因此均用T表示),选择就业所需追加的成本为x1,选择“急嫁”所需追加的成本为x2。得出就业的总成本C1=T+x1,“急嫁”的总成本C2=T+x2。大学教育的总成本是相等的,现分析除去大学教育后就业和嫁人所需追加的成本。

1、因就业所需追加的成本

假设经过半年时间女大学生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这期间所需追加的成本x1包括:心理成本a1、直接成本b1和间接成本d1,即x1=a1+b1+d1。心理成本a1指为找工作其所需承受的压力等;直接成本b1指找工作途中所产生的通讯费、交通费、简历制作费等;间接成本d1是指就业所需放弃的除婚姻以外带来的损失。

2、因“急嫁”所需追加的成本

同样假设,经过半年的时间女大学生可以找到其要嫁的人。所需追加的成本x2包括:心理成本a2、直接成本b2和间接成本d2,即x2=a2+b2+d2。心理成本a2是指为寻找四有男人而所遭受的压力等;直接成本b2是指搜寻合意的四有男人所需的化妆费、通讯费、上交给婚姻介绍所的费用等;间接成本d2是指嫁人所需放弃除就业以外所造成的成本。

就业的总成本就是C1=T+x1=T+a1+b1+d1,而急嫁产生的总成本是C2=T+x2=T+a2+b2+d2。T是相等的,由于就业和“急嫁”所产生的心理成本是一个心理感觉,与个体差异性有关,为使问题简单起见,我们将其忽略不计,即a1=a2。半年内,就业和“急嫁”所花费的直接成本是相当少的,可以认为b1=b2。而选择就业和“急嫁”所需放弃其他收益的机会是相等的,那么d1=d2。得出C1=C2。

目前,问题就可以简化为就业和“急嫁”各自所产生的收益R2和R1的比较了。当R2>R1时,选择“急嫁”收益较高;当R2<R1时,选择就业收益较高。当R2=R1时,选择就业和“急嫁”的收益相等。

(二)收益分析

无论是就业的总收益R1,还是“急嫁”的总收益R2,现将就业的总收益R1划分为经济收益m1、社会资本收益f1、就业机会收益j1、亲人收益r1、情感收益s1五种。同样,“急嫁”的总收益R2也划分为经济收益m2、社会资本收益f2、就业机会收益j2、亲人收益r2、情感收益s2。即就业的总收益R1=m1+f1+j1+r1+s1,“急嫁”的总收益R2=m2+f2+j2+r2+s2。

1、经济收益

经济收益,即通过就业所获得的无论是货币的还是非货币的直接收入,如工资、福利、“三金五险”、奖励等,用m1表示。

麦可思咨询公司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08届到2010届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工资水平分别为2075元、2295元、2929元。如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则这三年内的总经济收益为8.7588万元,即m1=8.7588万元。

而女大学生通过“急嫁”“四有男人”为自身的物质生活提供保障,这里同样称之为经济收益,用m2表示。成功男士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女大学生可以通过双方的劳动分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国家统计局拟定的中国富人标准是:户均年收入3.2万元以上,拥有商品房或者拥有私人汽车;日前在武汉召开的全国个人所得税座谈会上,全国的税务专家们初步拟定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为高收入有经济基础的人群。由此我们假定有经济基础的“四有男人”年均收入为6万元,也同样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那么2008-2010年总经济收入为6×3=18万,假设“急嫁”的女大学生和“四有男人”平均分配消费,这样我们的女大学生也能获得9万元的收益,即m2=9万元。还不算其所拥有的商品房和私家车。得出m1

2、社会资本收益

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这里用获取社会资本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来衡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社会资本收益就少;反之,则社会资本的收益就多。

通过就业可以有机会获得个人所需要的人脉资源。但是,对于就业者来说,一般情况下,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资本。而“急嫁”“四有男人”的女大学生却可以相对轻松容易,也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得社会资本。得出f1<f2。

3、就业机会收益

就业机会收益,即通过嫁人所获得的进入职场的机会。可以用社会资本的多寡来衡量就业机会收益的大小。

“急嫁”“四有男人”女大学生可以较为容易的获得进入职场的机会。成功男士除了拥有财富和地位以外,还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调查表明,81.2%的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同事、朋友和亲戚推荐的大学毕业生,而实际工作能力则处于第二位。95.6%的人认为个人社会资本对找工作帮助非常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可以通过与四有男人的“资源共享”可能会获得比直接就业还要多的就业机会,且耗时更短。就业虽然也可以认识更多的拥有丰厚社会资本的人,通过这些人也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位,然而,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直接就业产生的就业收益j1小于嫁人所获得的就业收益j2,即j1<j2。

4、亲人收益

通过嫁“四有男人”可以利用成功男士的社会资本为自己身边的人创造利益,在这里称之为亲人收益,如父母的养老、亲朋好友的就业、子女的教育基金等。由以上对经济收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对于平均月工资2000多元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尚且还勉强。“急嫁”“四有男人”所获得的亲人收益就要大于就业所获得的亲人收益r1,即r1<r2。

5、情感收益

情感收益,即由情感生活所带来的收益。对于就业的女大学生来说,择偶的时间比较长,相互之间的了解会更多,磨合也就更充分,这样的感情相对比较牢固。选择“急嫁”的大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判断对方是否适合她。更何况经济尚未独立,相对于有工作也有社会经验的女大学生来说感情缺乏稳固性。嫁人所获得的情感收益要小于就业所获得的情感收益s1,即s2<s1。那么就业与“急嫁”的选择就是一种或然选择,是情感收益与除情感收益以外其他收益总和的比较。

现将除情感收益以外的收益总和称之为物质性收益。物质性收益与情感收益的在女大学生心里价值就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或者“急嫁”的选择。当情感收益被低估,即情感收益<物质性收益时,人们就会选择“急嫁”;当情感收益被高估,即情感收益>物质性收益时,人们则会选择就业。一般情况下,情感的收益是一个长期获得的过程,相对而言物质性收益却可以短期获得。在情感收益被高估的情况下,女大学生更看重感情,愿意用更多的时间来自我经营一份感情,在加大择偶的搜寻成本的同时预期会获得一份稳定的感情,那么就业就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以上可以看出:m1<m2,f1<f2,j1<j2,r1<r2,得出m1+f1+j1+r1<m2+f2+j2+r2即在物质性收益上,“急嫁”更占优势。因此,期来看,“急嫁”的女大学生更占优势。

现实中情感收益也确实是被低估的。即很多人往往倾向于做出投资回收期短的选择,更看重物质性收益所带来的短期效应。2010年12月14日的《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有稳定收入和一定积蓄才能结婚。这说明,大部分女性还是很重视对方所能带给自己的经济利益,即情感收益是被低估的。

且调查进一步显示,85.5%的青年认为,和上一辈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48.9%的青年明确表示,爱情最重要的是“经济条件”。可见现在年轻人的爱情观更加的现实,即普遍认为s1<s2,得出m1+f1+j1+r1+s1<m2+f2+j2+r2+s2,即R2>R1,此时“急嫁”的收益较高。女大学生做出“急嫁”之举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就业或者“急嫁”,关键在于女大学生对于就业或者“急嫁”所产生的情感收益的评估。现实中,情感收益是被低估的,即人们更偏好物质收益丰厚的“急嫁”。“急嫁”是满足女大学生心理和生活需求的一种短期理性选择,这不仅仅是女大学生自身的婚姻观、价值观与社会预期的婚姻观、价值观不一致的结果,更反映了教育体制、政府政策等政府管理与社会文化方面的缺失。

(一)女大学生自身应注重长远规划,慎重选择婚姻

“急嫁”的所带来的除感情以外的短期收益是较高的,然而这种选择产生收益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高风险的并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当这种收益利用殆尽时,女大学生的这种趋于功利化的“理性”选择,即在寻求收益更多的心理因素的驱动下,就无法确保双方婚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急嫁”虽然可以规避失业风险,然而对某一女大学生有着强大吸引力的“经济适用男”也同样对其他的女性有着同样甚至更大的吸引力,这种经济理性并不意味着情感理性因而也就存在着高的风险。因此,在追求“经济适用男”的同时,我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婚姻稳定性与幸福指数进行全面的评估。

(二)大学教育应该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并注重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价值理念

“80后”的一代是独生子女居多的一代。从小缺乏抗压能力的她们,在所学知识无法应对社会要求以及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打压下,他们努力寻找一个相对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甚至不惜为此放弃对纯真爱情的追求。这种的现象背后,潜藏的却是现行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偏离与脱节,这不仅表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匮乏,更显现在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背离。这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要在课程设计层面上与社会需求切实对接,更要需要在人格培养层面上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

女大学生范文篇10

一、放低姿态,一切从头开始。

许多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是刚刚走出象牙塔,满脑子都是激越的理想,有的人自视甚高,觉得基层工作不过是些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小事,没有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把群众和基层干部都不放在眼里。有些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到了基层工作岗位以后,关注的是穿衣打扮、电脑上网,不愿意下到村组里去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遇到问题不能处理时就推诿给同事。以上的做法其实都是要不得的,以上行为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放低姿态,不愿意一切从头开始,她们抱着走马观花的态度对待基层工作。

一个人,如果总是昂着头对待手头并不熟悉的工作,那工作就会越做越生疏;如果能够放低姿态,以一个学习者、聆听者的角色开展工作,那他一定会得到更多帮助,学到更多新知识,工作会越做越顺利。所以,放低姿态,一切从头开始,是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开展好工作的一个首要条件。

二、融入基层,一切以民为重。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工作是否做到位,要以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准则。在我们的基层工作中,能否做到让群众满意,取决于大学生能不能很好地融入基层、融入群众。其实群众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你给大伙儿办实事办好事了,就会认可你;否则,再高的学历也没人会高看你一眼。如果始终与群众保持距离,始终不能真心实意地投入到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中去,那么无论你在基层待多少年,你始终成不了群众的知心人,永远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永远不会让群众感觉满意。

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走群众路线,一切以民为重,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急百姓所急、忧百姓所忧,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地融入基层、融入到群众中去。要相信,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若是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那么,基层工作才能又好又快地开展起来,即使在工作中有一些不如意,群众也会理解,提供帮助。

三、敢于创新,勇立时代潮头。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放到基层工作中同样适用。目前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人员结构老化,队伍素质不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创新精神缺乏。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就是基于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的考虑。

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只有解放思想,打破陈规,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基层的面貌才有可能发生质的改变;若是随波逐流,坐井观天,那么我们对基层工作创新的期待就要落空,这样一方面对不起组织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辜负了广大群众的期望,同时,也对不住自己选择基层的初衷和理想。所以,大学生只有持续发扬创新精神,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才能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有所作为。

四、勇挑大梁,巾帼不让须眉。

投入基层工作后,可能会有许多人认为女同志不如男同志,无论从体力上还是从意志上来看,似乎男同志都更胜一筹。所以当女大学生走上基层工作岗位时,相当一部分人都持怀疑态度。其实他们的怀疑也是正常的,因为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女大学生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情况,这些现象给我们在基层就业的女大学生们敲响了警钟,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里,我们女性一定要克服自身的弱点,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工作路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