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开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3:36:13

农业开发

农业开发范文篇1

一、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方面

在理论学习方面,本人能够按照市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自觉地参加各项学习。今年10月份参加了在市委党校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11月份又参加了自治区农业开发办在乌市举办的农发业务培班及市委党校的十七大理论学习班。在学习中,能够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及国办32号文件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理论学习,为本人理论水平的提高和业务知识的积累打下了基础,使本人更名坚定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坚持个人认真学习的同时,还经常组织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严格学习制度,要求学习时必须书写学习笔记,学后有心得体会。通过不断提高个人和单位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务实创新,不断进取,更好地为开发工作尽职尽责。

在政治思想方面,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能够自觉同党中央、市委、政府保持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市委、政府做出的各项决定。在塔城市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来讲,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做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做到不信教,不参加任何宗教活动。

二、廉洁自律情况

一年来,本人认真执行和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对于农业综合开发办来说,虽然单位不大,人员不多,但职责并不小,现在开发办不但掌管项目的筛选申报立项,还要协助财政局制定资金的分配方向,手中掌有一定的权力,如何做到能耐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对于本人来说首先应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在思想上筑牢反腐防线。因此,本人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还认真学习了党纪政纪条规,通读精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工作准则》、实施办法等党风廉政建设材料,并多次观看了反腐倡廉电视录像。通过不断学习,努力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在工作中坚持以“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严格要求自己,一是在各类公务活动坚持厉行节约,到基层检查工作、调查研究坚持轻车简从,从未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从未接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企业提供的各类奖励和赞助。二是在申报项目过程中,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项目库,择优筛选,杜绝“人情项目”、“关系项目”;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坚持重点工程招投标制,如今年的锡伯图灌区项目,有利于加强项目建设监管力度,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政府支持、财政投入、农民直接受益的民心工程,服务对象是广大农牧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政绩观,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虚心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项目实施中,协调好同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农业技术、财政等部门的关系,协调好项目乡镇的关系,形成合力,使农业开发真正成为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坚持县级财政报帐制和委托银行贷款制度,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三、求真务实,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初到农业开发办,本人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并以此为动力,通过各种渠道认真学习农业综合开发理论知识,深入项目区认真了解各项农业开发措施及工程进展情况,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地工作作风投入到工作中,团结班子成员,积极发挥个人能动力。2009年本人带领开发办全体人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做好2009、2009年项目工程收尾工作。今年3月份刚到开发办,为了早日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本人经常深入项目区,了解项目工程进展情况。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掌握,首先根据地区的要求规范完善了2009年塔城市两个产业化经营项目--绿丰啤酒花公司100个蔬菜大棚建设项目和丰源公司酸梅苗木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的财务档案和帐务处理。第二,督导2009年项目建设单位积极动员群众,尽早做好2009年项目工程的收尾工作,通过项目建设单位和项目区群众的共同努力(1)2009年绿源公司1200吨保鲜库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全部建设内容,有偿资金193.09万元通过委托银行贷款发放到企业,资金主要用于项目主体建设;无偿资金79.95万元根据实施方案中项目资金分配方案,实行县级报帐制。(2)2009年恰夏乡低改项目续建工程从3月开始,在项目区补种防护林带120亩,铺设砂石机耕路14.7公里,止此,2009年恰夏乡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内容也已基本完成,工程建设符合要求,达到建设标准,并在今年七月、八月和十月顺利通过自治区和地区两级开发的三次中期检查验收。(3)2009年秸杆养畜示范项目是以畜牧局为建设单位的部属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已完成,项目有偿资金109万元已委托银行进行放贷,发放到养牛户手中;无偿资金45万元也在报帐中。

2、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做好2009年项目建设工作。

(1)今年四月经地区批准立项的阿西尔乡800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424.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36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75.52万元,地区财政配套4.72万元,市级财政配套14.16万元,自筹资金94.4万元;各级财政资金均为无偿资金。该项目在国家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经我办多方协调、督促,于五月初开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项目从勘测、设计到可研,实施方案的编写,对项目区18.839公里24条渠道的进行了测量规划,春季补种了防护林100亩。十月底24条防渗渠道的衬砌及配套设施(闸门99座、桥26座)等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正在等待水利部门的检查验收。

农业开发范文篇2

1、招标管理:招标投标工作原则上由县级负责组织,大宗物资可由市级组织,各级项目办要临时成立招标机构,编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或发放招标邀请书,发放或出售招标文件,收集投标文件、开标、评标、定标,负责或监督签订合同。

2、招标人:招标人是依照招标办法提出招标项目、进行招标活动的法人或组织,应具备以下条件:(1)项目和投资计划已经批复;(2)有组织编制招标文件的能力;(3)有审查投标单位资质的能力;(4)有组织开标、评标、定标的能力;(5)具备项目管理要求的其它条件。

3、招标形式:招标可用邀请招标的方式向3家以上(含3个)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发出招标邀请书。

4、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1)投标人须知;(2)招标项目名称;(3)招标项目主要内容要求;(4)评标方法和标准;(5)投标人应提供的有关资格或资信证明文件;(6)提交投标文件的方式、地点和截止日期;(7)开标、评标、定标的日程安排;(8)合同的主要条款。

5、招标邀请书:邀请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2)招标项目名称;(3)招标项目情况介绍;(4)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地点和时间;(5)对招标文件收取的费用;(6)其它说明等项。

招标文件售出后,不予退还,设有标底的必须保密,发出之日到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之日,不得少于30天。

6、投标人:投标人是按招标文件的要求参加投标竞争的法人。两个以上法人或组织可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一个投标人的身份共同投标,投标人应具备的条件:(1)与招标文件要求相适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招标文件要求的资质证书和相应的工作经验和业绩证明;(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7、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1)投标函;(2)投标人概况;(3)应提供投标报价、报价细目及与报价有关的技术文件;(4)招标文件中要求的其它内容;(5)加盖公章和法人或代表签字或印章。

8、开标:开标应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公开进行,开标过程记录在案,招标人和投标人的代表共同在记录上签字。

9、评标: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和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人数为5人以上的单数,高职专家占2/3,评委会按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方法和标准,对投标人进行综合性评价比较,采用合理最低投标价法,提交书面评价报告。具体内容应包括:(1)对投标人的技术方案评价、技术经济分析;(2)对投标人承担能力与工作基础评价;(3)推荐满足招标项目条件的中标侯选人;(4)对招标文件的书面修改意见;(5)对投标人进行综合排名。

农业开发范文篇3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起始于1989年,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战,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农业和农村经济这个中心,始终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这两大目标,积极扩大开发范围,持续增加投入规模,不断丰富建设内容,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三农”工作和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产品供给,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健全投入机制,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二十年来,按照“民办公助、配套投入、引导带动”的工作思路,各级财政积极筹集资金,不断增加投入,完善政策机制,努力构建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形成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农民群众和龙头企业“四位一体”的投入格局。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中央财政对我省的投入增长明显加快。“九五”期间中央财政年均投入仅为1.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投入达到4.3亿元,2008年投入近7亿元。二是财政预算足额安排,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落到实处。三是引导带动社会投入,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方式,鼓励项目区农民筹资投劳;通过财政补助、投资、贴息等扶持方式,引导企业、银行及农村专合组织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同时,积极探索农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配套投入、统筹安排的政策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整体效益。

二十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21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9.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55.8亿元,农民筹资投劳75.3亿元,企业、银行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投入28.1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成为我省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突出开发重点,着力建设农业核心产区。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把改造中低产田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以农业主产区为载体,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在资金投入上,始终坚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努力打造我省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区域。一是着力提高“两个比重”。大力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土地治理项目投入占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的比重,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投入占土地治理项目投入的比重。目前上述两个比重分别达到75%和95%以上。二是坚持“增量倾斜、存量调整”。在项目区域布局中,对农业主产区予以重点倾斜。三是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为切实解决投入零星分散的问题,严格项目规模要求,单个项目片区平均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四是加快中灌项目建设步伐。2006年启动了省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项目,目前每年在建和新建的中灌项目达到了10个。

二十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2400万亩,开垦宜农荒地31万亩,建设粮食和饲料作物基地140万亩,节水示范和农业生态工程71万亩,草原建设19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累计新建维修小型水库477座,新建排灌渠道11.4万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786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077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0多亿公斤,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增加200元以上。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稳定我省粮食生产,实现由“藏粮于库”向“藏粮于田”的转变,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和自给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支持产业化经营,积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从2001年开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又一重要取向。按照“集中扶持、连续扶持、扶优扶强”的思路,贯彻“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要求,以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一手抓龙头企业扶持,一手抓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有力地提升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01年至2008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资金24.6亿元,建成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农产品基地等产业化项目440个,项目总投资达到110亿元,覆盖了生猪、茶叶、果蔬等大宗优势农产品,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在龙头企业发展上。通过连续扶持,高金公司、四海公司、竹叶青公司、美宁公司、哈哥兔业等一大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具有较高知名度品牌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二是在农产品原料基地发展上。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扶持建设了一批高标准、规范化、有较大规模、增收效果显著的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直接带动了项目区农民的增收致富。

三是在农民增收致富上。据初步统计,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扶持,直接带动全省570多万农户显著增收,户均年增收在1200元以上。

四是在机制建设上。通过积极引导,推动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规范。

(四)加强部门配合,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行业。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级农发机构和农口部门相互配合,从项目规划设计到组织施工,从监督检查到竣工验收,部门全程参与,积极支持工作。特别是在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水土保持、良种繁育及优势特色种养示范、名优经济林花卉示范以及长江防护林建设等一大批农发项目执行中,各级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管理优势,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工作顺利实施。

(五)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资金管理。

围绕安全运行、有效使用的管理目标,各级财政不断深化改革,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

一方面,按照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要求,不断完善分配决策机制。在土地治理项目安排上,引入了“项目片比选”的竞争立项制度;在土地治理资金分配上,实行了“因素分配、公式计算”的分配方法;在产业化项目安排上,实行了“专家独立评估、部门联审票决、登报公示公告”的程序化决策制度。

另一方面,按照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执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三专”制度;在项目管理方面,全面推行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财政报账“四项”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实行资金来源清、会计核算清、支出范围清、进出物资材料清、往来款项清的“五清”制度;在监督考核方面,建立了检查、验收、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奖惩挂钩;在社会监督方面,全面实施项目资金安排情况公示公告制度和项目建设“二次公示”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实现了项目资金“阳光运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跑冒滴漏”问题,提高了项目资金效益。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回顾二十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非凡历程,我们认为有以下五条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一是坚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基本任务不动摇;二是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目标不调整;三是坚持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基本取向不改变;四是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的基本策略不偏离;五是坚持项目管理、公开运作的要求不放松。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视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全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者辛勤工作和各级各部门支持配合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财政厅党组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综合开发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存在资金安排过度依赖上级财政的问题;面对农业和农村形势的深刻变化,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机制需要继续创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越是经济发展困难的时期,越要重视“三农”工作。在当前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紧紧围绕全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中心任务,主动服务于全省“两个加快”工作大局,全面落实省委“三个坚定不移”的要求,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一)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局中准确定位。

当前,我省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的势头明显,但基础还不牢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不足、保持投资持续增长难度较大,工业增长后劲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就业困难增加,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扩大内需尤其是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尽快实现由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的转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因此,做好当前形势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财政部门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增加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的作用,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方面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要紧紧围绕“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方面的作用,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二)在履行公共财政基本服务职能中把握取向。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财政完成了由建设财政、吃饭财政向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各级财政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支出不断增长,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农业是社会效益大而比较利益低的弱质产业,本身就是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对象。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免除了农业税,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不断扩大农民“四项补贴”的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关注农村、扶助农民的基本政策取向。省级财政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2009年安排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仍然增长了22.7%。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在贯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发挥好农业综合开发在稳粮、增收、强基础、惠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积极着力。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油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主产区之一。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农业生产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比重大的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骨干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实力偏弱、竞争力低,对农民的引导带动效应还不够明显,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因此,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助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为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各级要站在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的高度,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两大主题,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完成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肩负的重要任务。

三、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切实抓好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财政部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体安排,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应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抓好土地治理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改造中低产田。要继续把中低产田改造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瓶颈障碍,突出改善水利设施条件,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现代科技、农耕农艺等有效措施,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水、修路、培肥地力相结合,把项目区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加快中型灌区改造步伐,发挥已成水利设施效用。针对我省众多已成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欠帐多、渠系配套差、有水用不上的突出问题,加快国家和省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规划实施,充分发挥现有水利骨干工程的蓄灌作用,为中低产田改造提供可靠的水源条件。同时,结合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在项目区积极推动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推进农业核心产区建设。财政部已经明确,今年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对粮食主产区的产粮大县进行重点布局。省级财政为此增加安排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工程项目配套投入。已列入该项目的示范县及所在市要认真落实配套资金,抓紧做好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力争用几年时间,在全省50个粮食主产县(区)建设一大批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积极打造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区。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要通过继续支持产业化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航空母舰”型的骨干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带动能力;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最优第一车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实施好国家产业化项目。按照“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思路,集中力量抓好国家产业化经营财政补贴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建设。各级要督促项目单位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规定的建设内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生产,广泛开展新技术培训和统一营销等服务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实施好省级基地项目。要按照“民办公助、直接补贴、政府组织,农户实施”的管理模式,认真抓好生猪、茶叶、果蔬、蚕桑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现代产业基地建设。

三是实施好灾后重建“安民增收”项目。地震灾区要切实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安民增收基地项目实施,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帮助灾区尽快恢复生产,培育主导产业,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灾区群众收入水平。

(三)创新工作机制,推进项目区涉农资金整合。

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要求,以县为平台,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认真搞好项目规划设计,切实保障项目规划群众要求,区域有优势、资金有保障。继续抓好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结合和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试点项目建设。积极创新扶持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功能,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抓好中央项目与地方项目资金的协同。要在认真落实中央项目配套资金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投入资金实施地方农发项目,形成中央、地方项目协同互补的工作格局。

二是抓好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结合。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扶龙头、建基地”的思路,围绕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统筹安排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将土地治理项目区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是抓好农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农发项目区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对接工作,以项目区为平台,推动农发资金与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国土复垦开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业生态建设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的有机结合,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搞好部门协作,努力形成综合开发合力。

一方面,要推进部门项目实施。各级农发机构要密切配合农口主管部门,认真抓好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养示范、林业生态示范、名优经济林示范、水土保持等部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部门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要密切部门工作协作。要按照“政府负责、农发机构牵头、部门配合打总体战”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口部门的职能作用和技术优势,充分调动部门参与规划设计、评估审查、组织施工、检查验收等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工作关系,共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五)强化监督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严格项目立项。土地治理项目要继续坚持项目片差额竞争立项制度,特别强调在认真分析、科学论证基础上,切实做好制定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研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产业化经营项目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继续坚持“专家独立评估、部门联审票决、登报公示”的程序化决策制度,选准项目,选好项目。

二是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农发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项目竣工验收制等基本管理制度。

三是加强项目监管。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驻川专员办,认真开展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工作,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合规、高效。同时,要加快完善农发资金和项目工作考评制度,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项目过程监管。

(六)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农发工作的内外环境。

从内部看,重点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持“三农”的一项长期事业,增加人员配备,强化机构建设,关心干部成长,为推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农发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为民服务的本领,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

从外部看,重点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围绕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工作,通过会议、简报、工作动态等多种形式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关心和支持。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工作,认真听取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民主监督。要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推广先进典型,展示工作形象,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舆论氛围。

四、高度重视,认真准备,积极配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审计工作

国家审计署计划于今年11月起对2007年至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情况开展为期2个半月的专项审计。与往年例行审计不同,此次专项审计是国家审计署党组确定的一次重点审计,审计结果将报送国务院领导并向社会公布。此次审计范围涉及全国18个省(区、市)。四川作为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将是审计的重点对象。相关工作省农发办已经在节前发文布置下去,昨天下午还召开了各市(州)农发办主任会议专门部署。在此,我要强调几点:

一是高度重视。当前,随着财政投入不断增长,农业综合开发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2009年在中央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增长远远高于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支出的增长比例。审计署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开展专项审计,既是对农业综合开发整体工作的促进和推动,更是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的全面检验。对此,各级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准备。要把配合开展专项审计作为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首要位置,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岗、明确到人,迅速研究制定配合审计工作具体方案,确定工作措施和时间进度。要把此次专项审计作为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改进工作的良好契机,端正思想认识,消除抵触情绪,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工作。

二是自查自纠。各地在专项审计工作开始之前,要参照2007年至2009年省、市、县检查验收和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认真开展全面的自查自纠,重点是查找资金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国家农发办列举了7个方面的问题,各地要对照逐一检查。存在问题的地方要迅速整改。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要引以为戒,避免相同或类似问题出现。

三是认真总结。对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来说,这次专项审计是一次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的良好契机。各地在配合审计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总结和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效作法,取得审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他们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和经验。要规范和完善县级项目库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有偿资金债务核销的后续工作,继续加强投资参股项目的监管工作。

四是积极配合。要指定熟悉农业综合开发业务、协调能力强的同志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配合。在审计人员进驻前,要及时与审计部门沟通,认真准备审计资料;在审计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满足审计人员的合理要求。确实难以提供的资料,要详细说明理由;与审计部门存在意见分歧的,应向上级领导报告,力争协调解决;审计结束后,要在第一时间将审计结果上报省农发办,以便汇总上报国家农发办。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必须同时提出整改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对这次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国家和省农发办将依据《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扣减所在市(州)、县(市、区)下一年度中央和省财政资金指标,情节严重的,将暂停或取消项目县资格,并予以通报批评。

农业开发范文篇4

为切实抓好秋冬农业综合开发,确保实现今年各项农业经济发展目标,为明年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百亿柑橘产业园,发展茶产业和畜禽养殖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安全菜园建设和畜牧养殖业发展,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提高开发的综合效益,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各项目标任务,不断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目标任务。今冬明春完成秋冬播总面积39万亩;稳定烤烟种植2.5万亩;新发展柑橘0.3万亩,品改1万亩,加快柑橘核心示范园建设;新发展茶叶0.5万亩,改造0.5万亩;完成中药材种植3036亩,新发展核桃13086亩、改造4677亩,种植其它林木3205亩;大力扶持发展肉鸡养殖大户,高标准实施生猪标准化改扩建项目,引进良种猪4500头,动物防疫达到100%;完成小农水重点县茅坪镇茶叶灌区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农村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水渠50公里,治理河堤5公里,新建山区集雨抗旱水池3000口,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围绕柑橘核心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完成今年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全年2000户沼气的建设;全面完成汛期倒房重建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任务,加大2012年9个重点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力争在明年3月底完成全县柑橘销售任务。

二、加快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农业开发各项工作任务

(一)扎实推进“三园建设”。一是精品果园建设。按照“建园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道路网格化、水利管网化、栽培生态化、运输机械化、经营组织化”的要求,全县重点建设郭家坝镇烟灯堡片区、水田坝乡王家桥片区柑橘核心示范区,全县精品果园面积达到20000亩。二是精品茶园建设。推广无性系良种和无公害栽培、平衡施肥、机修机采机防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力争亩平效益达到5000元以上,全县重点建设茅坪镇中坝子村、月亮包村高效茶园示范样板,样板面积2000亩。三是安全菜园建设。实施土壤石灰消毒,使用生物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蔬菜检测无农药残留超标,保证蔬菜食用安全,全县重点建设杨林桥镇朱其荒示范样板,样板面积2000亩。

(二)高标准建设现代烤烟基地。烤烟基地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部门整体联动,按照“大配套、大整合、大提升”的原则,强力推进烤房、烟电、烟水、机耕路、农机、育苗、防雹站点、烟叶收购站点、信息化管理等配套建设。总体要求要达到“七化”,即:土地整治方格化、烟田水利化、田间耕作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准化、育苗烘烤智能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生产组织专业化。通过对烟区整合项目建设,改善烤烟基地的生产条件,提高烟农耕作机械化和生产技术水平,节省工时和劳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种植烤烟综合经济效益,增加烟农收入,推进全县烤烟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快畜禽养殖大县建设。抢抓畜禽养殖大县创建活动机遇,加快畜禽养殖规模化建设进程。加大良种猪引进力度和“150”养猪模式培育力度,全面落实能繁母猪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以福润禽业食品公司为龙头,配套建设年出笼肉鸡500万只的肉鸡养殖示范基地和苗鸡孵化场,大力扶持年出笼10万只以上规模肉鸡养殖场,推动肉鸡养殖和深加工体系建设,实现畜禽养殖与加工增值,增加养殖收入。同时,加强动物疫病防疫、检疫和监控工作,确保应防家畜家禽防疫密度达到100%,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严格控制有害物质残留,确保畜禽产品卫生、安全和优质。

(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监管力度,认真搞好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小农水重点县茅坪镇万亩茶叶灌区项目建设,抓好高效节水两河口镇土珠庙水利专项建设,加快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毁工程修复、中小河流域治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确保防洪安全;加快农村电气化工程,实施电站扩容增效3100千瓦。

(五)加强土地整理和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建设,整合项目配套建设,着力提高项目建设综合开发成效。一是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启动总投资1.17亿元的省、市级土地整理项目9个、29个项目片,建设规模21000亩,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抓好农村能源建设。全面完成2000口“一池三改”年度建设任务,在农村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686台、生物质炉1138台。三是切实抓好林业项目建设。搞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和天保工程管护,全面启动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完成中药材种植3036亩、核桃新发展13086亩、改造4677亩,其它林木种植3205亩,抓紧完成生态公益林补偿林权确认工作,做好生态公益林补偿试点工作。同时,认真抓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坚持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活动,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完善防火应急预案,加大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切实保护林业生态环境。

(六)狠抓扶贫项目建设。要树立“大扶贫”的观念,在扶贫项目申报、实施等方面要和其他部门的涉农项目申报与实施统筹安排,实现规模化投资与项目系统性建设,建立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要完善社会帮扶机制,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把政府扶贫和社会帮扶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加快扶贫开发的步伐。当前要利用秋冬有利时间,围绕人平1亩高效经济林的目标,加大投入,把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支柱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2012年9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差别式扶贫,圆满完成今年农村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林业生态移民项目,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同时,提前做好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项目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

(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通过招商引资、重组整合、扶持创业等途径,加快引进和培植一批技术领先、行业领军、品牌领衔的大集团、大龙头。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抓好已有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着力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难题。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营运效益高、民主管理好的标杆性合作社,使之尽早成为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源整合、规模经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农户土地入股等流转方式,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稳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效益。同时,板块基地要围绕龙头抓配套,搞好产业、品种、质量和规模定向,满足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要。加快以农村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农村市场网络建设,培育和完善农村信息市场,积极开展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引导农民调整和销售。

(八)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以规模开发、集约经营为方向,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创业者等多种市场主体,将单户分散的柑橘园、茶园、烟田等通过流转,实现生产要素向重点基地、主导产业集中,发展规模化经营,提升土地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

(九)妥善安排受灾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妥善安排今年汛期倒房户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快房屋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不受冻,帮助他们平安过冬。要解决好困难群众冬春生产所需的资金和物资,帮助发展生产。

三、加强柑橘产销对接,促进农民增收

今冬明春是我县柑橘集中上市的季节,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产销衔接,拓宽柑橘销售市场,加快柑橘销售,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办节促销。通过举办“脐橙开园新闻会”、“秭归脐橙节”和参加农超对接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大型活动,扩大秭归脐橙的影响,加快柑橘销售进度,确保在今冬明春完成全县柑橘销售任务。二是政策促销。今年在柑橘销售上继续实行免收检疫费、免收运柑重载车辆轮渡费、免收信息服务费、免费提供三峡专用公路通行证的“四免”政策。县石油部门对柑橘购销期间的加工企业、运输车辆发放“支农优先(惠)加油卡”,凭卡优先加油,并享受价格优惠政策。同时,鼓励各单位和职工个人销售柑橘,以增加单位创收,解决职工福利和弥补单位工作经费。三是服务促销。各地各部门要畅通柑橘运输绿色通道、柑橘检疫办证通道、柑橘销售柴油供应通道、柑橘销售资金保障通道、柑橘销售信息服务通道,营造一个良好的柑橘销售环境。

四、落实惠农政策,激发开发活力

进一步加大惠农政策落实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和农民负担执法检查,重点治理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禁止借秋冬开发之机强行以资代劳和村级乱收费,坚决纠正“三乱”行为。要落实好粮食直补、政策性“三农”保险补贴、退耕还林、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扶持政策,调动农民参与秋冬农业开发的积极性。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秋冬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一)落实领导责任。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把秋冬农业开发纳入“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党政领导负责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全面完成今年秋冬农业开发的各项任务。

农业开发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mergedinthe60’sof20century,whichhasthecharacterofvacation,entertainment,demonstration,knowledgeandeducationfunction.Formulateanecology,cultureandtourindustry,Undercertainsocialeconomicscondition,itwillbethenewmodelofagriculturalexploration,whichexploitagriculturallandscape,ecologicallandscapeandfarmlandlandscapedeeplyandoverlappingwithtourindustry.In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ecologytourofagricultureisadvanced,andempiricalanalysisofZhuhaieco-agricultureS&Tzoneisconducted.AftersummaryofitssuccesseXPerienceandoperationmodel,webelieveitisthedevelopmentmodelthatChinawillbeadoptedrecentlyandfuture,anditseffectiverealizationwayis.tosetupEcologyTourof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XPloration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论文网在线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论文网在线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论文网在线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论文网在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论文网在线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农业开发范文篇6

一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项目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随着项目区水利、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适应市场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平整土地.万亩,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全县累计改造中低产田面积.万亩。开挖沟渠公里,兴建电灌站座,桥、涵、闸等各类建筑物座,砂石路公里,植树万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万亩,增加农田林网庇护面积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万亩。

组织了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农技专家走向田间地头,二是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通过项目带动。项目区培训农民.万人次,示范推广了多项深受农民欢迎的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使优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多种形式的间套种和立体农业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据测算,项目区的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比开发前增加.万吨,新增农业产值.万元。

全县共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万元,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多年来。扶持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家,湖大水面开发、白鹅、肉鸡等一大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已建立优质粮、油、棉、席草、果菜、水产、畜禽、林木等大主导产业,个科技示范园区,基地面积达万亩次,培育发展了省、市级龙头企业家,县级龙头企业家,各种中介组织、经营大户家,兴办改建了个农产品专业市场,家企业产品分别通过HACCP部级)绿色、无公害、省名优农产品认证,初步形成了以公司为龙头的水产、果菜加工冷冻、保鲜系列,以雨润公司为龙头的肉鸡加工系列,以州富康公司为龙头的大米、面粉、食品加工系列,以板桥草席集团为龙头的草席织品系列,以廷龙瓜子公司为龙头的炒货系列,以丰谷、远翔、庆丰油脂公司为龙头的油料、饼粕加工系列,以八公山泉豆制品公司为龙头的豆制品加工系列,以羽毛公司为龙头的羽毛、羽绒加工系列,以公司为龙头的轧花、纺纱、脱脂梳棉、织布加工系列,以沿淮淠板材加工群为龙头的木业加工系列等条系列产业链。

二、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我县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直将之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工程来抓,实行目标考核,从县到镇到村层层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责任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县乡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协助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财政部门积极调度资金,千方百计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水利、农业、林业等业务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参与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评估、实施管理和验收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了农业开发的合力。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结合项目区的工程建设、良种良法推广、购机补贴发放等工作,采取画廊、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在项目区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民做实事、为民办好事的目标宣传透彻,使群众都能知道综合开发的作用及好处,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择优立项、规模开发的原则,我县在项目安排上,围绕粮食安全,选择粮油棉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干群开发积极性高、开发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重点开发。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战略,集中产业化项目资金,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在项目布局和项目前期论证上,我县根据项目区所处的流域和呈现的水系特点,进行田林路土水综合规划,桥涵闸站渠全面配套。同时注重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含量,把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项目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整体提升项目建设标准。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一是因地制宜搞规划。根据项目区的供水水系、土壤分类、林网布局、机械构成等多类情况,按照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建筑物配套化、田间林网化和灌溉节水化、渠道防渗化、作业机械化进行规划设计,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如土地治理项目区为丘岗地形,水源不足,我县规划了座小型蓄水工程,新建和维修了两座电灌站,从而保证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用水,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广纳民意搞规划。充分听取项目区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他们的种植传统,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初步规划,进行公示后进一步完善。三是邀请专家搞规划。邀请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对项目区水系进行系统考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确保项目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项目区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引进技术科学合理。

(四)强化管理,健全机制。经过多年不断实践,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从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到项目的建设和管护,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土地治理项目立项之初,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对项目的范围、治理任务、投资来源、主要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公示,让项目区的干部群众了解项目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咨询,并及时给予答复处理。项目公示结束后,及时召开项目区村民代表大会,进一步说明项目的详细建设方案、农民筹资投劳计划和项目实施的措施及公示期农民所提意见的处理情况,充分进行磋商,形成共识,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后,履行签字手续,形成农民筹资投劳决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招投标、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推广等进行公示,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项目竣工后,在项目区显要位置建立公示牌,对项目完成的投资及工程量、取得的效益和工程的产权人、管护人进行明确。二是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和政府采购制。从年开始,我县对土地治理项目中的全部土建工程,严格按程序进行公开竞争性招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的农技设备、良种、化肥、苗木等货物,全部委托县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业务。这样做,既节约了采购成本,又从源头扼制了腐败行为的产生。三是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择优选定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理,并制定了详细的监理工作规划,明确了监理内容和监理目标。四是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我县在认真领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帐实施办法》、《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报帐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无偿资金报帐程序》,对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帐管理的主要方式、操作流程、特别要求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五是加强建后工程管护。为了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长久效益,我县把工程管护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建后工程及时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明确项目所在村的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根据工程类别,分别制定了泵站管护制度、林网管护制度、砂石路管护制度、田间工程管护制度和设备器械管护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我县还积极探索产权拍卖转让、产权委托管理等新形式。

三、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内容不断拓展,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市县筹集配套资金难度大。前几年,我县财政配套资金是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减少其他开支、压缩其他建设项目,咬紧牙关、硬着头皮配套的。随着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加大,各方面要求增支的压力加重,地方财政已力不从心,配套资金足额到位越来越难。虽然我县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土地治理项目中省财政已代县财政予以配套,但市财政配套资金及产业化项目县级配套资金仍然无法到位。

二是农民筹资投劳任务落实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极大地制约了农户再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开发自筹资金的增长。按照国家财政部的规定,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应占中央财政资金%,其中筹资%,投劳%。土地治理项目一般都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地方实施,基础条件差,大部分项目区的农民并不富裕。按照现行投资标准每亩元的配套比例计算,亩均筹资投劳元。如果在正常年景,不计劳动力成本,扣除种子,肥料、农药、水费、机械作业等生产费用,我县农民耕种一亩田年实际纯收入只在元左右,筹资投劳占亩均纯收入的.%。如我县镇年土地治理项目,治理面积万亩,农业人口人,农业劳力人,总投资万元,亩均投资元。总投资中农民筹资投劳万元,亩均筹资投劳元,项目区人均筹资元,按规定,项目区群众自筹万元中,农民筹集现金要达到.万元,人均元,投劳折资.万元,折合.万工日(按每工日元计算),项目区每个劳力达到个工日。农村税费改革后,省规定农民筹资投劳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且每年每个劳力出工不得超过个工日,人均筹集现金不得超过元。因而,农业综合开发的筹资规定与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矛盾难以协调,而随着农村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农业综合开发投劳计划在实际操作上难以完成。

三是有偿资金回收难。依照规定,往年土地治理项目的债务不再向农民收取,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承担,虽然县级只承担%,但对财力匮乏的县而言,仍然困难重重传身教。特别是省农垦局肉鸡公司改制后,债务.万元移交县财政,更加重了县财政还款负担。-年县应归还省财政农业开发借款.万元,实际归还.万元,尚欠.万元没有归还。

四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设置不统一,就县级而言,机构级别有正科、副科,也有财政局内设股室,人员编制—人不等。机构归属,有归口政府的,有归口财政的,有归口农业的。机构归属和分管领导不同,管理的侧重点则有不同。另外农业综合开发属于政府行为,不具有任何经营性质,而在这机构改革中绝大多数县(区)把农业综合开发办定为事业单位,从机关分留人员中予以补充,影响了机构的稳定,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开发队伍。

四、几点建议

1、市、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安排应考虑贫困地区实际

对财力确有困难的市、县,应适当降低配套比例或者不要求配套,不搞一刀切。

2、降低土地治理项目中筹资投劳的比例

鉴于目前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等实际情况,结合省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规定,建议把农业综合开发筹资投劳的

比例降低到中央财政投资的%以内为宜。

3、统一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设置

把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列入各级政府系列,以利于开发机构人员稳定,有效加强农业开发队伍建设。

4、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力争项目当年审批当年完工。

目前,年度项目一般于月份下达计划,月份完成初步设计审批,第四季度上级资金方可到位,往往错过了秋冬施工的大好季节,以致项目要到下年度月份才能竣工。因此建议当年项目于年初下达计划,上半年完成设计审批,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农业开发范文篇7

一、农八师农业及农业人才现状

农业人才是指在农业的某一方面具有才能和本事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具体地说,包括农村乡土专业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研人才。农八师石河子市在“十五”期间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农业逐步向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方向发展,建成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和机械化采棉示范区,通过企业合作、校企合作、典型示范园区等多种形式,在援疆及对口支援的条件下,经济发展快速前进。2005年兵团农八师农业科研机构实有职工83人,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事农业科研、推广人员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占科研机构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21.42%、51.43%、27.14%,农业科研人员高级职称比率明显偏低,高层次、高学历的骨干专家型人才迫切需求,农八师应根据地区农业产业化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对高层次、高学历及组织当地农民进行培训和开发,发展立足于农民本身,加快技能型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研究生、大学、大专和其他学历的科技人员比重分别为0.99%、23.06%、41.25%和15.56%,农业技术人才总量分布极不平衡,高精技术人才队伍开发相对滞后,专科学历人才占总数的绝大部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容纳能力远低于我国其他地区。农八师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高、精、尖农业人才奇缺,尤其缺少带动局面的骨干人才,同时存在着人才分布和结构上的不合理,人才资源流失严重等问题。对于农业人才也还未形成一套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这种现状很难适应农八师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农八师农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9年,农八师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农业推广人员在团场推广机构或科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承担品种区试、良繁、种子加工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病虫害测报等工作,农技推广站常抽调石河子农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的部分教师及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工作重点主要通过以点带面,培养、发展科技示范连、户,并通过示范及推动面上科技普及和技术推广。2000年后,在某项重大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或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时刻,组织有关人员或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提出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解决生产中的新问题,接待科技人员达万余人次。兵团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恶劣,尤其是团场职工收入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此种情况导致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外引技术、管理人员信心缺失、积极性不高等,扎根时间短、薪酬低、价值观改变等多种因素也加快了人才的流失和流动。石河子市下设十三个团场及一个总场,各团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大部分团场主要以棉花、小麦和甜菜为经济作物,由于地区自身投资能力的不同,在信息获取和对外交流开放上,流通体系明显不畅,科研及科技开发也相对滞后,大部分管理干部在挂职期间与各团场农业干部、科技人员和农经人员联系不紧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的农业干部、科技推广人员在培训力度和时间上只能以短期培训活动为主,时间紧,培训、推广能力及范围相对薄弱。利用广播、电视等远距离的教育手段,对广大农民实施以配套农业高新适用技术为主的科技培训活动少,组织力度缺乏。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与挑战下,农业人才的开发与培训,尤其是强化对农业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支持,需要当地政府做出更多的努力,加大资金的投入。

三、积极利用现有资源的条件,为农八师开发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

1.跨团场青年农民培训工程。2009年石河子大学和农八师科技局联合发起的“星火富民”农机工培训计划,重点是对一五零团130名拖拉机驾驶(中、高级)资格评定人员进行考前集中培训辅导的工程,石河子大学、农八师科技局联合启动的“星火富民”计划,应在每年不定期的组织和继续下去,渗透到各个团场,培训对象应立足于农艺工、园艺工、农作物植保、农产品供销员、拖拉机农机手、棉花加工人员,培训和开发的多层次人员能使得垦区职工及当地农民直接受益,带动当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示范。

2.继续开展绿色证书工程自1990年,农业部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以来,培训农民达1029万名,全国有450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011年2月来自农八师一四八团农业连队的农户、家庭农场主、个体工商户、连队业务60多人,接受了为期10天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训班由石河子技能培训中心主办,委派专业老师上课。经统一考试后,颁发国家资格认证技能电脑信息化高级上岗绿色证书。绿色证书工程对提高农八师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加快农业人才队伍进步,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当地经济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当地政府应配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需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绿色证书本岗位的深造培训和岗位职业培训,推动绿色证书工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农业开发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秋冬农业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粮食产量、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任务,以科技为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全面挖掘增产增收潜力,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强化农村社会服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力争2012年秋冬播种面积达到64.8万亩。其中,小麦达到45万亩,增加1万亩;夏粮总产达到17.45万吨,同比增长12%。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调整扩大万寿菊种植面积3万亩;蔬菜面积稳定在5万亩,油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达到85%以上,油菜“双低”率达到100%。力争201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三、工作措施

㈠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一是推进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重点在张集、仙人渡、薛集、竹林桥等地建设2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使其与梨花湖食品、茂盛粮油等企业配套。按照高产、优质、抗逆的要求,大力推广小麦“郑麦9023”、“襄麦25”、“鄂麦23”等优质品种和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高产优质栽培、药剂拌种、旋耕条播、机械深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二是推进优质“双低”油菜示范区建设。依托奥星粮油、回天油脂等企业,以农企对接为纽带,按照“优化品种、适度规模、高产高效、区域连片”的原则,扩大李楼镇湖区水田优质双低油菜种植面积,积极推广油菜生产实用技术,探索机械化作业新途径,加快建成2万亩高产油菜栽培核心示范区,确保全市油菜总面积稳定在10万亩。要改革油菜栽培方式,主推“中双10号”、“中油杂11号”等耐加工品种,加大机械化播种、轻简化栽培、硼肥施用、“一菜两用”、菌核病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三是培育发展万寿菊产业。重点在竹林桥、薛集、孟楼等地连片开发,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以利益为纽带,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使用权,发展万寿菊特色产业,加快建成6万亩万寿菊种植基地。

四是继续抓好秋冬水果产业发展。以秋冬季果园管理为重点,巩固完善果业板块。围绕汉江百里水果走廊和岗地花椒,抓好填平补齐。加强秋冬季管理,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老河口沙梨试验站建设为平台,集成各类先进水果品种和栽培技术,在秋冬季集中向果农推广运用。

五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进一步落实好蔬菜面积,加快配套王甫洲万亩蔬菜基地基础设施,积极培育王湖有机蔬菜示范园和各类蔬菜种植运销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种菜农民收入和种植、加工水平,满足城乡市场供应和周边市场需求,确保秋冬季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

㈡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继续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努力为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搭建平台。利用秋冬农闲季节,加快施工进度,力争今年底完成园区三条主干道及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尽早落户一批项目或企业进园区发展。进一步加大农企对接力度,以奥星粮油基地配套、梨花湖食品专用小麦示范区和万寿菊加工项目为重点,落实好相关的服务扶持政策,促成基地与企业的全面对接和有效互动。要以奥星千亩农副产品物流园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物流设施建设。

㈢突破性抓好秋冬畜牧水产开发。

一是主攻规模养殖。大力推广生猪“150”、“500”养殖模式和肉牛“100头”、“500头”养殖模式以及肉羊“1235”养殖模式,培植一批养殖大户,主攻养殖规模,提高饲养总量。畜牧部门要将以上五种模式和核心技术资料进行翻印,发放到养殖大户和农民群众中去。

二是搞好秋繁增养。认真组织秋繁、秋孵、秋配,积极添槽补栏,稳定散养规模,实现多养多收。要把大力推进畜禽品改作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关键环节来抓,使畜禽品种改良率达到85%以上。

三是严格动物防疫。要在抓好秋防的基础上,密切关注重大动物疫情,坚持“二十四字”防控方针,确保无重大疫情爆发和流行。

四是抓好水产工作。大力开展渔业“三改一建”(即:改造老堰塘、改造精养鱼池、改造配套小水库,建设商品鱼基地)工作,在库区荒滩开发精养鱼池2万亩,改造老堰塘、精养鱼池、小水库3万亩,改造老堰塘、老精养池5000亩。

㈣深入推进高产创建。

进一步加大粮油高产创建和果园标准化建设力度,扩大示范规模,提高创建档次,拓展创建范围。按照“区域布局,连片开发”的原则,办好张集、竹林桥、薛集等3个万亩小麦示范片和李楼、袁冲2个千亩油菜示范片,抓好张集镇高产创建整镇推进试点,进一步提高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效应。

高产创建示范片要严格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技术路线,集成使用优质良种、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轻简化栽培、机械化作业等关键技术,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步伐。积极探索高产创建与科技示范户、粮油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对接的有效形式,推进生产组织方式创新。

㈤切实提高秋冬农业开发的技术含量。

一是大力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全面推广机械深耕、旋耕条播技术,完善旋耕镇压技术,积极引进推广深松耕技术,力争达到“三年旋耕,一年深耕”,切实提高秋播的整地质量和播种水平。农机部门要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油菜、小麦机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机械深耕、节水灌溉、高效施药等节本增效的农机实用技术和新机具。秋冬期间力争投入各类农机具8万台(套)以上。其中,拖拉机及配套机具2.2万台(套),播种机0.5万台,其他作业机具1万台。使水稻机收水平达到90%以上,小麦机播水平达到75%以上,油菜机播水平达到40%以上。

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稳氮补磷增钾,全面增施钾肥,普及油菜施硼,推广小麦施锌,大力推广应用小麦、油菜等配方肥,重点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减少前期基肥施用量,加大后期氮肥投入,力争秋播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万亩以上。

三是推行统防统治。大力推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播种,对小麦锈病、赤霉病,油菜“两虫两病”(蚜虫、菜青虫、霜霉病、菌核病)实行科学组织、统防统治,使小麦药剂拌种和小麦、油菜化学除草面积达到100%。

四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抓住关键农事环节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发挥好网络、电信、手机短信、电视栏目等信息服务平台和现代媒体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㈥创新秋冬农业开发的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在秋冬农业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带头领办各类秋播样板和种养示范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部分无劳力户、空巢户和特困户的土地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合理流转,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和有偿使用的形式参与特色产业开发。进一步健全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平台,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使用和有效增值。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秋冬农业开发作为当前农村的中心工作,立足于抓早抓实,着眼于抓大抓强,确保秋冬农业开发的各项措施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要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专班负责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目标考核。要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开发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金融需求;金融供给

Abstract:Intheprocessofourcountry’snewruralconstruction,ruraleconomicdevelopmenthasproducedstrongdesiresforthedevelopmentoftheruralfinance.However,therealityisoppositetowhatwedesire.So,thistextisbasedontherealitytoanalyzetherealconditionsofruralfinancialdemandandsupply,findouttheactualproblemsand,atthesametime,comeupwiththeprinciplesandthemeasurestodealwiththeproblems.throughtheseanalysis’s,wecanrealizehowtodeveloptheruraleconomicsandruralfinanceinharmony.

Keywords:Ruraleconomicdevelopment,Financesupport,Financedemand,Financesupply

一、问题提出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但是在发挥作用方面,这四家机构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农发行基本上变成了一个粮食银行,或者说粮棉油的银行,它不能深入到农民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不能支撑其他多种经济的发展。农业银行是一个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赢利动机存在,因此它的许多业务从农村基层撤出。邮政储蓄只是一个储蓄银行没有贷款业务,功能过分单一,实际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能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所有这些状况决定了必须对现有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变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问题是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并具有“二元经济”的国家,在当前全国范围内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状况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也像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其目的就是实现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挥农村金融对经济的促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一些状况。

(一)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农村政府,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在大部分地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村金融需求总量中的比重很小,所以农村金融需求可以简单分为农户金融需求、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和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对于农户需求来说,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农户金融需求是不同的,根据经济发达程度,我们把农户金融需求分为三类,即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发展需求,中等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并重,欠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生活需求。对于中小企业金融需求来说,由于我国的农村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我国农村企业总数于2004年达2931万户,为农村就业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4年全国农村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为14733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9%,2004年,农村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约为45621亿元,比2003年增长13%左右。[①]对于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来说,由于农村基层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和村集体,它们的金融需求不同于农户和中小企业,它们的金融需求主要是为农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的公共产品。在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政府还通过向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弥补税费差额和发放职工工资。通过这些需求主体来看,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

(二)农村金融的供给分析

从正式金融安排的金融供给角度来看,每年国家以金融剩余的形式对农村经济剩余进行转移,但是在量上十分不足。2004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15%左右,但农业贷款仅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不足6%。四大国有银行每年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约有3000亿元[②]。邮政储蓄只吸储不贷款,每年约有2000多亿元的资金被抽离农村。农村和农业资金大量流出导致了农村正式金融供求缺口巨大。

然而,自1996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与农村信用社行社分离,国有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以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呈现萎缩态势。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信贷资金的垄断供应者,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的增长,以追求盈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合作原则。

从农村非正式金融市场供给角度看,主要包括私人自由借贷、私人钱庄、合会等。具有贷款数额小,希望手续简便、灵活、及时的特点,并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从供给角度看,农村贫富差别加大为农村非正式金融提供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同时农村又缺乏国债等证券投资渠道,使得数量巨大的民间资本持有者受利益驱动而成为非正式金融的潜在供给者。

三、农村金融存在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者的职能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混淆和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首先,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我国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农业发展银行不但存在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运用效益低下等问题,而且业务范围非常狭窄,功能退化,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变化使得原来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实行商业化改革以后,农业银行从农村大量撤出,留在农村的也仅从农村吸收存款,不再向农户发放贷款,这使得其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再次,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运作不规范,存在隐性的金融风险。

(二)民间金融不完善和不规范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一直受到打击和排挤。但是,许多民间金融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农村民间金融一般具有规模小,隐匿分散的特点,容易失控,一旦失控,不仅可能导致其自身的系统崩溃,而且还可能波及到农村政治社会的整体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规范和保护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经济需求

各金融机构之间在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导致了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弱化。农村的金融产品较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而现在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迈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服务现状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多元化经济的需求。

四、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产权和治理机制

目前农村基层金融组织产权不清导致了竞争没有效率,因此,政府应着手建立既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又具有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基本的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和实业界达成共识,但目前以基层农村信用社作为唯一的一级法人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既不符合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利于合作金融组织的竞争和发展,故今后应考虑建立多层次与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而对于作为商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则可考虑渐进式地推进从国有独资公司制到实行纵向产权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再到实行横向产权结构的股份有限公司制的产权改革方式。

(二)发展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方面要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金融改革,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的其他发展模式,力求在农村建立起以合作金融为主体,多种金融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步伐,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按照农村金融需求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要加快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对于农业发展银行要进行职能定位,拓宽其政策性业务范围,强化其政策性支农作用。要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发放小额农贷。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发挥民间借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机构,增强农业防风险能力。

(三)鼓励、

支持和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

尽管我国对民间金融一味加以取缔,但在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活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据调查显示,农户借款数额中72.18%来自各种非正式渠道,其中农户之间借款占非正式的93.12%,而来自正规渠道的只占27.12%。[③]因而,我们不能不顾客观存在和实际需要,承袭旧规把民间金融活动视为乱集资,简单、粗暴地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的民间金融,政府应该给以承认、鼓励、支持和引导。首先要提高对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在农村金融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废除现有限制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条条框框。其次给以民间金融在税收上的优惠,减少在资金融通、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限制。还有要规范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对民间金融活动实行监管。

农业开发范文篇10

一、高标准,全力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区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粮食生产大区,虽然近些年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全区仍有不少中低产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广大农民群众要求开发的积极性很高。针对这种现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台阶。

在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我区坚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的三高标准进行项目建设和管理,在项目实施前,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抓好项目论证规划,做到择优立项,认真落实年度实施计划,聘请了高级水利工程师按照集中投入、规模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要求,对工程项目进行高标准的规划和设计。在项目建设中,坚持高质量施工。一是通过完善工程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夯实了工程质量的基础;二是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区、乡、村、项目区群众四级质量督查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不合格工程,一律返工处理;三是坚持在工程中使用高标准制作的机制板和U型槽,确保了工程的高质量。

2011年度我区共改造中低产田1.53万亩,项目主要集中在南庙、金瑞和凤凰街道,项目区共涉及21个自然村,其中南庙项目区0.8万亩,凤凰项目区0.7万亩,主要工程项目有南庙低改0.3万亩,金瑞中低改0.35万亩,岐山中低改0.45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有渠系、机耕路、机耕桥、水闸、陂坝、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蓄水工程及桥、涵、闸、陂等配套工程。凤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为配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项目设计既考虑到蔬菜产业的需要,又配套了蓄水池项目工程,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通过规模开发,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基本形成了“挡得住、排得出、降得下、灌得上、配套齐”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有效地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产业化经营项目为油茶良种繁育项目,项目建设规模150亩,项目建设单位为省金豪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实施地在金瑞镇庙前村。通过引进油茶品种、新技术进行科学繁育,已达到年出圃油茶苗600万株的供苗能力,为大力发展我区高产油茶产业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严要求,切实管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我区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计划总额为1370万元,资金到位1369万元,到位率99.9%。其中:土地治理项目投资计划总额为1020万元,已到位1019万元,到位率99.9%;中央财政510万元,到位率100%;地方配套资金255万元,到位254万元,到位率99.6%,其中省级配套计划204万元,到位203万元,市、区级配套资金到位率100%,自筹资金255万元,到位率100%。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计划350万元,到位率100%。其中,中央财政100万元(有偿资金75万元,无偿资金2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0万元(省级40万元、市级5万元、区级5万元),全部到位;企业自筹资金200万元全部到位。

在资金管理方面,我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资金管理制度,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区财政局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实行专人、专账管理,加大了财政监督力度,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的要求,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严格做到专款专用,没有出现挪作它用的现象。

在资金监督方面,对所有土地治理工程项目,开发办邀请设计单位、财政局、监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共同参加验收,并经审计后,凭审计报告付款。为了降低项目工程的建设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区进一步完善项目工程的招投标制度,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进行项目的招标投标,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三、重实效,着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2011年度,我区农业综合开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精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着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效益,使项目区发生了可喜变化。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提高。改造前,项目区的农田大多数属中低产田,渍水多,排灌不便,被称为“三跑田”。通过改造后,提高了项目区农田的播种指数,由一季改种两季或三季,不仅种水稻,还可种植经济作物,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打下了基础,如今成为“三高田”。据统计,改造后的项目区内可年增粮食236万公斤,油料40万公斤,蔬菜233万公斤,其它农产品16万公斤,新增产值963万元,人均增收280元。

二是项目区农民观念大转变。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项目区农民思想观念的大转变,由过去的不愿开发变为自愿主动要求开发。尤其是过去哪种靠天种田、靠天吃饭的旧观念明显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高涨,项目区内农民求知求技求富成为一种强烈追求。2011年度,我区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举办种、养、加技术讲座6期,培训农民2800多人次。同时,请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现身说法当“教授”,呈现出先富帮后富、共奔致富路的喜人局面。

四、创特色,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新机制

我区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与创新了农业综合开发十项管理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是实行村民议事制。农民群众是农业综合开发受益的主体,也是参与建设的主体。为引导和调动项目区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我区在立项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公开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劳情况,经村民充分酝酿,并签字同意后方可立项。在工程规划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形成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群众投劳及折资实行一事一议,按受益面积以户为单位计算投资投劳数量,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决策权。

二是实行项目公示制。我区对农业开发项目实行“阳光操作”。通过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多种形式在项目区范围内进行公示。立项前,向社会公示投资意向、建设内容、筹资投劳方案等内容;竣工后,向社会公示投资规模、工程质量等情况,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开发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三是实行工程招投标制。为规范工程项目建设,对10-50万元的工程进行邀标,对50万元以上的工程邀请财政、水务、监察等相关部门参加公开招标,严格规范操作程序。首先,项目招标前,按照项目设计和建设内容,编制工程预算及招标文件;其次,成立由开发办、财政局、监察局、水务局等单位组成的招投标领导小组和聘请专业人士组成评标委员会;再次,召开项目招投标会,每次招投标都邀请区监察局对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提高了招投标工作的严肃性,增加了透明度。

四是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公司为监理单位,由公司委派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进驻现场,按照工程质量要求,严把项目建设的开工关、材料关、工序关、进度关、质量关,做好监理日记和有关工程变更及审核等工作,负责与业主单位进行沟通,及时通报项目建设情况。通过齐抓共管,我区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工程达80%以上。

五是实行项目竣工验收制。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验收由开发办组织财政局、会计事务所、监理公司、设计单位、项目区乡镇、村民代表等相关单位人员,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共同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申请验收时须提供申请验收报告、工程预(决)算、工程竣工图,竣工图上须标明工程建设内容、工程量及工程设计图等。验收组对照资料实行定点、对号验收。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限期整改,待整改到位后再进行验收,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

六是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我区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全面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为规范财政报账制度,我区推行项目财政资金直拨制度,即由区财政根据项目工程进度和报账情况,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施工单位。在拨付进度方面,项目单位申请开工时,拨付30%工程款;项目竣工申请验收前,拨付70%的工程款;在工程竣工验收审计后,拨付90%的工程款,留10%的资金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待一年以后验收后拨付。如工程质量在一年中出现问题,待施工单位修复后再付清全部款项。对资金严格实行“三专管理”,即做到专人、专账、专款专用,严格按项目计划和财务规章制度安排和使用资金,加大财政监督力度,确保了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工程建设上。

七是实行工程管护制。我区把工程管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做到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把抓工程管理。在项目区内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管护列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内容,严格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同时建立管护队伍,落实责任,使工程项目得到有效保护。

八是实行项目法人制。为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主体,我区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项目法人部是项目实施主体,负责项目招投标、聘请监理、委托科技推广等工作。实行项目法人制,较好地理顺了项目区乡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农业开发办、财政局的关系,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走上了规范化、法规化管理的轨道,确保了农业开发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