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期刊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7:37:32

农业经济期刊

农业经济期刊范文篇1

1.1研究方法与工具利用。Excel,CitespaceV和CNKI检索软件,以“文献来源期刊”、“发表年度”等特定字段为统计条目对农业经济类中的九大核心期刊进行文献提取统计和数据筛选,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揭示和评价我国土地学科研究现状和学科未来发展趋势。1.2数据来源。依据《2018年版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从其“F3经济,农业经济类”所列的15种期刊列表中选取9种与土地科学密切相关的期刊,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通过将“土地”设定为检索主题,检索文献来源时间设置为2002—2018年,对9种CSSCI来源期刊中筛选出的257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我国土地科学相关研究的学术发展现状。

2期刊相关评述

2.1历年文献统计。基于文献数据的计量分析,本研究对2002—2018年间的9种期刊的发表文献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土地科学领域研究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图1)。(1)萌芽阶段:2002—2008年发表土地研究类学术论文较少,年均数量1~7篇,增长缓慢,说明在这一时期,国内的研究者对土地问题的思考处于探索阶段,影响力较高的研究团队尚未建立。(2)快速成长阶段:2009—2016年,这一时期土地研究类论文呈波动式快速增长。这是由于国家层面关于土地政策的落实,使得我国土地研究成为学者们开始关注的重点问题,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3)成熟稳定阶段:2017年以来,一些研究机构已经成型,土地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土地研究理论体系进一步系统化和清晰化,相关研究在边界清晰的基础上走向深入[27]。2.2文献作者分布分析。从文献作者角度分析,多名作者合作发表、跨机构联合发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9大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检索到的257篇文献中,有38篇是单作者发表的,比例仅占14.79%。由两位及以上的作者联合发表的文献数量占研究样本数量的85.21%。由此可以基本推断出,土地研究领域的趋势是以联合发表为主,单作者发表数量所占比例较少(表2)2.3研究机构分析研究机构发文量可以表征研究中心分布,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可以体现知识流动状况[812]。数据显示,257篇文献来自135个机构,绝大多数机构只发表有1~2篇文献;5个机构发表文献数量超过10篇,占所有机构数的3.68%,其数量占总文献量30.74%。这些数据既说明了土地研究领域文献来源的广泛性和分散性,又说明了文献来源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广泛性和分散性体现了土地研究领域参与者众多,参与面广泛,具有较高的热度;集中度则体现了土地研究核心机构已经形成[1315]。土地研究类文献发表机构众多,但其中高产机构集中于大学院校。从机构总量来看,机构中包含高校的文献发表量占总文献量的91.12%。可见高校尤其是农业类高校发表文献数量在土地研究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尤其是南京农业大学,发文量27篇,显示出南京农业大学在土地研究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表3)。

3研究主题与内容

3.1研究主题分析。3.1.1热点领域分析。将上述257篇“土地研究”相关文献涉及的研究主题划分为6个一级类,并将每个一级类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划分出二级类目。农业经济类文献中土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经济学(A类)和土地利用学(B类)两大领域,仅有零星文献涉及了土地信息学(F类)(表4)。将257篇文献按照4个时段划分为6个主题类目。2010—2013年数量呈陡然剧增的趋势,“土地经济学”是这一时间段内最受关注的主题,“土地资源学”是这一时段新兴的主题。2014—2018年是数量大幅增长的时间段,表明土地研究已经引起较多的关注,这一时段内“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同时也体现了“土地经济学”的模型构建和数据解读趋于成熟[1618]。“土地信息学”是这一时段内新兴的主题领域[1920](表5)。3.1.2关键词共现分析。对9种核心期刊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以了解目前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研究重点和推断未来研究趋势[6]。通过Excel统计分析,得到991个关键词,运用citespaceV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发现以“土地利用;土地规划;新型城镇化;土地整理;乡村振兴;驱动机制”为关键词的文献数量占该研究领域的比重最大。热点主题之间互联影响,构成了我国土地问题研究学科体系(表6)。3.2土地问题研究方法分析。257篇土地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全部为实证研究文献,将其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分为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两类,并将两个一级主题下的具体研究方法划分出二级类[7]。对全部257篇实证研究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逐一统计(表7)。257篇文献中,绝大多数采用了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数学模型法是最常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其次是层次分析法(AHP法)和回归分析法。总体来看,采用统计资料分析+数学模型+层次分析的趋势明显,相信随着数学和统计方法的发展,更多先进科学的计量方法也会逐渐在这些期刊中得到应用。

4结论

农业经济期刊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实施对策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满足农经信息化。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和创新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制。以信息化为手段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管理服务机制,使土地流转可以规范进行,并且有利于配置合理的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智能化、服务规范化、交易电子化,加快信息化经济管理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

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近年来在农业信息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此期间,一批从事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参与到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中进行演讲,建立了专业期刊,而且决策层开始越发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对于形势研究后所提出的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确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一个大的飞跃。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仍处于落后阶段,由于农业网站的建设情况和农村网络的普及率远远落后于那些农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信息化所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匮乏,缺少全国整体规划;农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均衡,尤其在实际应用与成果转化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农业信息的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大部分农村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模式;信息人才不足,尤其是既明白现代信息技术还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最为缺乏;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仍处于部门分割、分散无顺序等状态,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科研、行政及其他社会力量缺少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导致这个行业情况较为混乱及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此外,我国还有很多部门从开始的合作研究逐步演变为协助他人研究,这严重影响到我国自身农业发展的进程;最后还存在一个本质问题—农民,由于农民的专业素质不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较差,并且无法承受昂贵的网络成本。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农业经济信息化是一个跨行业、跨年部门、跨地区与多种工作聚集成的大工程,在各个阶层都有涉及,在政府的组织下,在各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规划统一,分工明确,才能顺利发挥作用。所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缺少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并且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同时,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对农业信息化产业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减少税收等来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整合资金,加强合作,增强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涉农部门和涉农信息的共享交流机制,将信息规范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制度,并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农业信息网站的建立,使共享涉农公共数据成为现实。并且应加强对农业信息的加工与收集。针对农民、农业对信息的需要,强化农业信息源与信息渠道的发掘及采集整理信息的工作,保证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使农民、企业、政府能够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而且能为与社会各界力量合作提出可行的策略,特别要重视与通信运营企业和广播电视传媒等企业的合作,将会为降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息服务起到促进作用。

(三)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农民培训

首先,应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农村信息教育的普及。通过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够提高其科技素质,提高信息化意识。其次,壮大农业信息服务团队,并且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可以通过逐级培训和在线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各级信息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农业信息化专家团队,培养一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尝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来参与研制开发农业信息技术,为建设农业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帮助。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农业经济期刊范文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保障。得益于经济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新兴科学技术被运用到各个行业中。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克服很多不同的困难,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1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将市场经济、自然规律作为重要的依据,以农业生产力作为对象实施科学管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其获得更多经济利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在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1]。依靠农业经济管理,一方面能够避免更多不良因素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性,达到合理分配与利用有关农业资源的效果,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的良好作用,达到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目的[2]。

2山东省新泰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1农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更加科学。对于山东省新泰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情况来说,2018年当地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是45.7亿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78.14%,2019年提高到53.8亿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约113.52%。第一产业结构变得更加科学,尤其农、林、牧、渔方面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现阶段,山东省新泰市建设了蔬菜基地3万hm2,林果基地2.49万hm2,经济林基地2.43万hm2,桑蚕基地0.45万hm2[3]。2.2农民经济收入日益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山东省新泰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为9678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90.34%。2019年当地农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为45.9m2,每百户农村居民的耐用消费品主要包含计算机20台、电视机265台、电话387部、摩托车260台[4]。2.3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经济水平日益提升。2018年山东省新泰市的粮食总产量大约为68.79万t,其中小麦为35.6万t。2019年当地油料总产量为8.8万t,蔬菜总产量为244万t,相较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大约46.8%和17.8%,并且实现了农业增加值38.6亿元。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创新策略

3.1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针对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应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具体有以下几点。(1)有效落实高效且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扶贫工程。不断促进优质特色种植业的发展,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通过资金补贴、技术支撑等方式,鼓励种植户种植食用菌、茶叶以及蔬菜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作物。(2)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帮扶工程项目。通过积极扶持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在重点村落建立种植和养殖基地,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和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依靠企业带动农村发展,有效缓解农村居民的就业压力。(3)注重管理农业科技扶贫工程[5]。定期组织关于粮油、蔬菜、茶叶等核心技术的培训,使当地农民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4)积极落实驻村工作组帮扶工作。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要正确应用单位包村和干部联户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使更多农民能够尽早脱贫致富。3.2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一是积极落实省级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根据山东省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相关规定,合理利用5000万元的省级农业产业项目建设资金,不断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在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产业链集群工程、农业科学创新工程,比如可以在翟镇、西张庄、泉沟等地建立相应的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进一步优化肉鸭养殖管理工作,注重对疫病的有效防治,保证熟食加工、羽绒加工处理的合理性。二是有效开展中农联-鲁中枢纽性农旅电商物流园项目[6]。该项目的计划投资资金为20亿元,旨在建立农旅综合体,其中包括农副产品检疫中心、农云数据电商总部、农旅文化美食街以及农业博览馆等。中农联-鲁中枢纽性农旅电商物流园项目的总规模大约为45万m2,建设完成后,预计实体市场的年交易额高于130亿元,线上平台的交易额则可以达到125亿元,综合税收达到8000万元。三是积极落实光伏二期设施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在石莱、禹村、谷里、翟镇等不同的乡镇建设0.18万hm2的农光互补设施蔬菜基地,计划建设不同类型的设施蔬菜大棚大约8000个,同时不断健全相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四是加快花生加工项目建设。在刘杜镇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花生深加工项目,计划总建筑面积约为1.2万m2。与此同时,提供有关花生水洗机、原味生产线、榨油机等相关生产设备共计45台套,配套6000m3的恒温库。此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能够实现年加工烤花生和花生油等花生制品1.3万t,营业收入达9800万元,缴纳税费700万元[7]。3.3做好招商引资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山东省新泰市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有关人员需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并完成招商引资3亿元的任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要以中农联-鲁中电商物流园、光伏设施农业基地等作为重点。与此同时,积极建设以下项目,如投资4000万元的部级产业乡镇项目、2000万元的全国科技示范乡镇项目、2000万元的国家化肥减量替代项目以及600万元的省级高效蔬菜生产平台项目等。另外,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联合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中心、产学基地的构建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8]。同时,倡导广大农民参与到职业培训工作中,普遍提高农民的实践应用能力,确立培养不同类型农业人才1500人的培训教育目标。加大新型农产品种植技术与思想理念的引入力度,紧密结合粮油高产的情况,科学引入玉米、花生、小麦以及蔬菜等新品种,以提高粮、油、菜的产量,以实现招商引资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3.4加快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速度。为了增强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效果,应该加快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速度。具体来说,一是积极推广和宣传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新型技术,实现产业融合,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提升资源利用率。二是不断增加农业功能,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基地。三是积极开展“樱桃节”等农产品展销活动,打造更多绿色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增加绿色农产品产量。在此过程当中,重点打造山东省新泰市绿色企业品牌,同时建立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齐鲁美丽田园。四是科学运用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增强农产品的加工能力,科学编制农业生产标准,使山东省新泰市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山东省新泰市来说,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势在必行,对提高当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十分有利。

4结束语

系统分析和思考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阐述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及作用,分析了山东省新泰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同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即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做好招商引资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与结果能够为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借鉴与帮助,增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秀娟,赵新宇,李晓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21):193-194.

[2]邓栋,叶秋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20(3):49.

[3]毕建卫,李媛媛,赵明珠.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经济期刊,2019(5):267-268.

[4]杨慧,张玉英,李逍遥.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2):128-129.

[5]韩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何去何从[J].商,2015(51):197.

[6]王梅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17,20.

[7]房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J].商讯,2020(3):154,156.

农业经济期刊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类期刊;制约因素;对策

传播、推广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农业科技期刊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学术类期刊,一是技术类期刊。其中学术类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大专院校师生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技术类期刊则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读者主要是农技站技术人员及普通农民。地方农业期刊大多属于后者,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地方农业期刊要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和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1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1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农业发展动态

根据国情制定的各阶段农业发展政策需要不同的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以便农民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了解国家政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农业类期刊尤其是地方技术推广型农业期刊代表了一定时期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代表了农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作为传统的宣传媒体,地方农业期刊与农民、农技推广人员紧密联系,宣传报道当地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也搭建了地方农业与全国农业沟通交流的桥梁[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地方农业期刊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信息的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2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地方农业期刊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刊物,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当地技术推广管理部门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1.3繁荣农村文化、经济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地方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技推广交流的平台,与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技术宣传、引导、交流的平台,与广大农民、农技推广人员密切相关,向农民及涉农企业提供农技咨询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积极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地方农业期刊面临的制约因素

2.1作者、读者群体受限,期刊评定处于劣势

地方农业期刊主要以技术推广为主,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普通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这就决定了地方农业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以技术应用为主,实验研究为辅,试验研究类的学术类文章更多地集中在影响因子高的学术型期刊中,这就导致地方农业期刊在学术期刊的评定中处于劣质。

2.2地方农业期刊受体制影响处于边缘化境地

地方农业期刊大多数隶属于地方科研院所、各大高校、以非独立法人编辑部的形式存在于事业单位中,属于单位的附属部门。受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实行企业化管理,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在项目申报和职称晋升中不受重视,处于被边缘化境地,大多单位新进人员不愿意到期刊编辑部工作,人才难以引进、办刊经费不足、稿源减少是大多数农业类期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

3发展地方农业期刊的有效应对措施

3.1稳定人才队伍,突出特色,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期刊编辑部首先要做好与主办单位的沟通,积极为编辑部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其次,地方农业期刊应针对地方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突出优势,开办相关的特色栏目,对地方特色农业进行针对性的报道,同时采用灵活择稿策略,实验研究的学术类稿件与技术推广普及性稿件兼收并蓄,增大对生产技术类稿件的选用量,扩大与农业相关学科的联系,突出自己的特色[3];最后,应细分读者市场,吸引特定的读者群和培养稳定的作者群,同时要找准期刊定位,及时调整办刊思路,加强各地农业期刊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3.2创新经营模式,实现期刊的稳定发展

地方农业期刊要创新自己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探索刊群联合经营模式,组建出版集团或期刊联盟[4],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效地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扩展发行渠道,实现期刊快速稳定发展。办好地方农业期刊,要把握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内在联系,立足服务基层,服务生产。根据自身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不断拓展报道领域;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建立长远的品牌目标,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作者:陶玲 任瑞 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照云,赵瑞雪.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化农业,2008,353:31-34.

[2]周少霞,蒋巧媛,陈海林.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构建稳定作者群的有效途径[J].广西农业科学,2008,23(05):106-108.

农业经济期刊范文篇5

先后获得“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并被认定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被科技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为进一步提高《北方农业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全面推行同行评议审稿制度,扩大审稿专家队伍,编辑部现向全国征集农业领域的审稿专家,希望相关专家、学者踊跃自荐,或者推荐合适人选。

审稿专家应满足以下条件:1.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或获得博士学位,并且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或教学工作,并在核心期刊上三篇以上;2.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阅读及写作水平;3.愿意参与本刊审稿工作,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稿任务。经编辑部遴选、编委会同意后,将给审稿专家颁发正式聘书。本刊将按审稿量向审稿专家发放薪酬,100元/篇,并赠送全年《北方农业学报》期刊。

自愿为本刊审稿专家、学者,请以“审稿专家”为主题发Email至编辑部或来电登记。同时,《北方农业学报》编辑部诚挚地向全国农业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约稿,内容可涵盖作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气象、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管理、园艺、园林、水产科学、教学研究等。

《北方农业学报》期待您的积极参与!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2号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北方农业学报》编辑部

电话:0471-52970325900622

农业经济期刊范文篇6

齐永忠同志是经济管理系的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在我院教学第一线整整20年。该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积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对学生及家长送上门的礼物,每次都原物退回,决不收取“分外”的财物。

1、在班主任工作中,通过电话、电子信箱等工具,与学生做到24小时的信息畅通。认真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2005会计专业共68人,新生入学的第1个月内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就达到了67人。多次鼓励同学们要加强锻炼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为今后工作打好人文、管理方面的基础。本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原则,从日常生活管理等引导教育。并围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中心,切实解决同学们出现的生活问题。尤其是对贫困学生,帮助同学开辟勤工俭学的渠道。对于毕业同学积极寻找就业出路,并对同学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详细和耐心的帮助。曾获2001—2002学年优秀班主任称号。

2、在教学工作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非常热爱教师职业,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根据授课对象和学科发展,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经常超额几倍完成教学任务。多年主讲《初级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初级会计学》被评为2007年度院级精品课程。

3、在实验室建设程中,一直担任系实验中心主任,十年来主要参与了经济管理系实验室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全过程。目前,已建立了3个专业实验室,经管类的实验课程达10门,具体实验内容有200多项,实验课的开出率达100%。还博采国内同类教材所长,独立编著出版了31万字的《初级会计实验》一书,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现在正出版第二版。

4、在科研工作中,一直致力于农业经济及会计学的研究,主持和参与的课题有十余项。如主要参加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生态城市带建设及相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04BJL060)(排名第三位),现在正在进行结题工作。远的不说,就说最近两年:在CSSCI来源刊《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问题》上发表了《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等论文,另外在核心期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乡镇经济》发表《奶牛养殖小区经营模式与饲养管理技术——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农业经济》发表《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等论文。《从生产力的高度认识无形资产》论文荣获全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研究》论文获2003年天津市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近5年还编写出版教材5部。

农业经济期刊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地方期刊;国家期刊;学科;地域;出版周期

农业科技期刊是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重要媒介,在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农业是我国三大产业的基础,相较于第二、第三产业,其发展较慢。因此,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机遇和社会关注度也较为欠缺。因此,探索适合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是目前农业科技期刊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科技期刊可以分为部级农业科技期刊(指部级科研机构、专业性研究所、国家直属重点大学等主管、主办的农业科技期刊,以下简称“国家期刊”)和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委、厅、局的农业行政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专业学术团体等主管、主办的农业科技期刊,以下简称“地方期刊”)。对地方期刊来说,虽然其是展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但在办刊资源、经费支持以及社会认同等方面都远远不如国家期刊。因此,地方期刊如何摆脱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每一位地方期刊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文章在分析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期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以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在万方数据库中使用的数据采集方法为在网站首页点击“资源导航”,并在“期刊”页面找到“农业科学”;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使用的数据采集方法为在网站首页点击“出版物检索”,在“出版来源导航”下拉菜单中选择“期刊导航”,在“学科导航”内容中选择“农业科技”,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9月15日至2020年9月18日。在数据处理方面,首先,笔者将万方数据库中“农业科学”栏目下的649种期刊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农业科技”栏目下的639种期刊进行汇总,删除重复、保留不同的期刊,得到的农业科技期刊共693种。其次,笔者对这693种农业科技期刊进行筛选和核实,剔除《交通运输研究》等非农业科技期刊,以及《广西农业生物科学》等已停刊的期刊,最终剩下的农业科技期刊共651种。最后,笔者再对每种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性质及其所在地区、出版周期等信息进行核查。另外,由于大学学报和农业科学总论都属于农业综合类,所以笔者在进行统计和分析时,将这两类并入农业综合类。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学科农业科技期刊情况

统计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农业科技期刊总量的角度来看,地方期刊共396种,占农业科技期刊总数的60.83%,而国家期刊仅占39.17%。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在所有学科中,农业综合类期刊无论是地方期刊,还是国家期刊,总量均排名第一,农业综合类地方期刊有149种,约占地方期刊总量的37.63%,农业综合类国家期刊有46种,约占国家期刊总量的18.04%。另外,对地方期刊来说,除了农业综合类,期刊总量较多的还有畜牧兽医、林业、园艺、农作物四门学科,分别有70、52、31、27种;对国家期刊来说,除了农业综合类,期刊总量较多的还有畜牧兽医、林业、农作物、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五门学科,分别有41、40、27、25、25种。而农学类的地方期刊和国家期刊总量均为最少,分别为5种和7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农业综合类、畜牧兽医、林业是地方期刊和国家期刊的主要学科。从表1我们还可以看出,除了农业综合类,在畜牧兽医、园艺、林业、水产渔业、农业工程五门学科中,地方期刊的数量均大于国家期刊,尤其是畜牧兽医,数量领先优势明显;在农业基础科学、农学、植物保护三门学科中,国家期刊的数量均大于地方期刊,尤其是农业基础科学,国家期刊在本学科期刊总量中的占比高达78.13%。究其原因可能与学科内在因素有关,农业基础科学主要是理论性和基础性的研究,相对应用研究来说,其研究周期长、资金投入多,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重点扶持。

(二)不同出版周期农业科技期刊情况统计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按出版周期由短至长进行排序,不同出版周期的农业科技期刊总量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势态,其中,双月刊的总量最高,共有264种,占农业科技期刊总量的40.55%,尤其是地方期刊,其双月刊有165种,占地方期刊总量的41.67%。除双月刊,出版周期为月刊的期刊总量也较高,共224种,占农业科技期刊总量的34.41%。由此可见,双月刊和月刊是农业科技期刊的主要出版周期,究其原因主要与科技期成果报道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有关,出版周期太长,不利于研究成果的及时报道;出版周期太短,则很难严格把控文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出版周期为旬刊和半年刊的农业科技期刊相对较少,尤其是半年刊,总共仅4种,其中国家期刊有1种,地方期刊有3种。

(三)不同地域农业科技期刊情况统计

从表2我们可知,农业科技期刊总量最高的地域是北京,北京的地方期刊和国家期刊共计139种,占农业科技期刊总量的21.35%,其中国家期刊就有126种,占国家期刊总量的49.41%。此外,除了北京,农业科技期刊总量超过30种的地域还有黑龙江和江苏,分别有43种和36种,且均为地方期刊的总量大于国家期刊的总量。农业科技期刊总量在20~30种之间的有河南、福建、浙江、辽宁、山东、湖南、广东、陕西、湖北、上海,共计10个省(区、市)。西藏仅有2种农业科技期刊,分别是《西藏农业科技》和《高原农业》。另外,地方期刊总量最多的是黑龙江,共27种,然后是福建,共25种,再次是江苏和山东,各有20种,西藏、宁夏、重庆、海南的地方期刊总量较少;从国家期刊总量的角度来看,除了北京,黑龙江和江苏的国家期刊相对较多,各有16种,然后是陕西,共14种,广西、山西、贵州、安徽、青海、宁夏、西藏7个省(区、市)的国家期刊为零。

三、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期刊总量虽多,但学科分布不平衡

地方期刊共396种,远高于国家期刊,其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农业综合类、畜牧兽医和林业,占比分别为37.63%、17.68%、13.13%,总占比额约70%,而其他七大学科的总占比额约30%左右。由此可见,地方期刊的学科分布极不平衡,尤其是农学、农业基础科学、植物保护三大学科,占比分别为1.26%、1.77%、2.78%。农业基础科学由于其学科的内在因素,相对应用研究来说,研究周期长、资金投入多、科研成果意义大,但产出少,因此其科研成果大多发表在国家期刊上。因此,在农学和植物保护这两大学科上,地方期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期刊出版周期长,影响的时效性

在统计的651种农业科技期刊中,国家期刊以月刊为主,而地方期刊则是双月刊最多。在本文统计的双月刊、季刊、半年刊这3种出版周期较长的期刊中,国家期刊的占比为50.59%,地方期刊的占比为62.37%。由此可以说明,相对国家期刊而言,地方期刊的发表周期较长。农业科技期刊是刊发农业新成果、传播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新产品的重要窗口,对论文的时效性有较高要求,较长的出版周期不仅会影响论文的时效性,而且会对期刊稿源产生一定影响。

(三)各区域期刊风格雷同,缺乏办刊特色

当前,虽然全国各省(区、市)的地方期刊总量较高,但是众多地方期刊的风格较为雷同,重复办刊现象普遍存在[1]。例如,就畜牧兽医学科而言,黑龙江、辽宁、广东、福建、上海、青海、广西、浙江、贵州、湖北、江西、四川、山东、吉林、湖南、甘肃、云南、河北、河南、北京、新疆共21个省(区、市)的地方期刊的刊名中均含有“畜牧兽医”。由此可见,很多地方期刊由于刊物性质同质化、期刊风格雷同、缺乏办刊特色,导致所刊登的论文缺乏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另外,科技期刊同质化的竞争还会导致稿源分流、办刊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地方期刊的长远发展。

(四)办刊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地方期刊的主办单位大多为各省(区、市)农科院或农学会,大多数编辑部仍采用因循守旧的办刊理念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再加上地方期刊普遍存在区域性限制、发行量低、影响面小、办刊规模小而散等现象,因此地方期刊的办刊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2-3]。另外,与国家期刊相比,地方期刊的影响因子偏低、受众面小,再加上同类期刊的激烈竞争,因此,很多地方期刊缺乏核心竞争力,很难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摆脱稿源数量减少、发行量下降、经济创收下滑等影响。

四、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

(一)提高稿件质量,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

提高稿件质量是增强地方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是地方期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首先,地方期刊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以及规范的编辑加工流程,杜绝语病、错字等,力求做到经编辑加工后的文章观点更明确、语言更通顺、数据更准确[4]。其次,对一些检测重复率高、创新性低、时效性差、学术价值低的稿件,地方期刊应一律退稿,从源头上确保期刊报道的原创性、创新性和时效性。最后,地方期刊要充分发挥期刊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组织策划新颖、受大众关注、有较强研究意义的选题,并积极向行业专家、业界知名学者等约稿,以此提高自身的受关注度,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缩短出版周期,拓宽稿源途径

缩短出版周期,争取稿件首发权是地方期刊制胜的法宝。对相似的研究性论文,如果地方期刊能首先公开发表,则很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影响,也可以促进自身影响因子的提高。另外,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前提下,地方期刊缩短出版周期后,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会显著增加,从而不仅能拓宽期刊的作者来源、增加期刊影响力,而且可为编辑部增加更多的经济创收,为期刊的市场化发展奠定重要的作者基础、市场基础和经济基础。例如,《上海农业学报》是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和上海市农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从1985年创刊起至2012年为季刊,2013年改为双月刊。在缩短出版周期以后,《上海农业学报》的稿源明显增加,期刊影响因子逐年提升,2019年在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检查中获得优秀。

(三)明确期刊定位,突出栏目优势,创办特色期刊

明确期刊定位是办好地方期刊的关键。明确的期刊定位能够吸引众多作者和读者的关注,凸显比竞争期刊更好、更有特色的差异性优势。例如,上海是都市农业发展的起源地,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上海的智慧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此背景下,《上海农业科技》从2019年起增设智慧农业栏目,目前该栏目每期都刊发2-3篇文章,得到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普遍认可。另外,从上述的学科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在农学和植物保护这两大学科上,地方期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特色优势不明显的地方期刊,本文建议其从这两大学科入手,发展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走出一条差异化竞争、特色优势突出的期刊发展之路。

(四)转变办刊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

市场化办刊是未来地方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地方期刊要转变陈旧的办刊理念,改变传统的办刊思路,建立期刊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以适应期刊未来市场化的发展需求。首先,地方期刊要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经济效益。地方期刊可通过增加协办单位数量、增加广告性收入、增加宣传性收入、获得政府支持等途径来增加期刊的经济效益。其次,地方期刊要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地方期刊编辑部内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竞争机制和监督制度,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文字功底扎实、责任心强的编辑人才队伍。最后,地方期刊还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将相关的人力资源、运营资源等集中起来,统一经营,并通过资本运营形成的经济合力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地方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可积极牵头推动期刊集群化发展,走类似上海激光杂志社、上海大学期刊社、江苏农科传媒有限公司这样的期刊集群化发展之路。总之,地方期刊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要敢于深化改革,不断自我革新,持续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自身的整体质量,从而为全国“三农”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谷卫刚,刘林臣,梅林,等.当前地方性农业综合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10):175-178.

[2]谢晓慧,孙玲,赵丹丹,等.浅谈提高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对策[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2):46-48.

[3]陈国平,唐艳,蒋巧媛.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的特点与办刊定位[J].广西农业科学,2008(04):557-560.

农业经济期刊范文篇8

二战以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突现,促使林业经济学科在研究林业生产和贸易经济的同时,发达国家开始把注意力逐步转向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如美国的《森林资源经济学》(G•鲁宾逊•格雷弋里著;许伍权等译。《森林资源经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的《现代林业经济论》(铃木尚夫编著;陈陆圻等译《现代林业经济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版),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40年代,朱江户和王长富等老一辈林学家将国外林业经济思想带入国内,并在农林院校开设林业经济及林政学等课程,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始了中国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林业经济研究及林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长,推动了学科发展。早在1955年,苏联林业经济专家(谢•瓦•马雷歇夫)在我国东北林学院(现为东北林业大学)开办了林业经济研究生班和教师进修班,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本学科的教师,形成了本学科的骨干队伍或创业者。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当时我国成立的北京林学院(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学院和南京林学院(现为南京林业大学)都选拔了少量年轻教师到农业经济学科方向进行学习,而后又都集中到东北林学院培训学习(张建国,2004)。1957年,张建国先生试编了第一本林业经济学教材。20世纪60年代,北京林学院和东北林学院相继招收了林业经济本科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计划经济管理作为核心,以林业生产组织作为主体内容,并受到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革及林业发展催生了新一轮林业经济研究高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得到较大发展。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南京林学院和福建林学院(现为福建农林大学)相继在本科生培养的基础上,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张建国,2004)。1979年创办《林业经济》期刊,1980年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成立;1981年,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与福建林学院联合主办《林业经济问题》期刊。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建国先生主编出版《中国林业经济问题》(1985),廖士义先生主编出版《林业经济学导论》(1987),东北林业大学主编出版《林业经济学》(1987)。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版了一批教材和论著等理论成果。就教材而言,包括谢家祜先生主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1995),张建国先生主编的《中国林业经济学》(1996),邱俊齐主编的《林业经济学》(1998)等。在诸多论著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包括张建国先生出版的《现代林业论》(1995),雍文涛先生出版的《林业分工论》(1992)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教学改革,撤销了林业经济专业而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研究生培养上,按新的学科划分体制,新建了管理类“林业经济管理”则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二级学科(张建国,2004)。进入21世纪以来,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得以进一步丰富。其中,高岚教授于2005年出版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祝列克先生于2006年出版了《林业经济论》。上述学科成果继承了以往林业经济学精华,结合了我国林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对林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等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和探索,也推动了学科发展。目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学校都设立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部分学校还获准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博士一级学科点,每年获取林业经济管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百人(谢屹等,2007)。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于2007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随着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及林业快速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开启,如何结合相关科学发展,特别是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构建和发展新的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现代林业发展已成为林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作者:高祥工作单位:汪清林业局

农业经济期刊范文篇9

关键词:网站建设;基本信息;在线投稿评审;论文在线;开放获取;扩展内容;新媒体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互联网和科技期刊逐渐融合,形成了“互联网+科技期刊”的多种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数字化平台和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科技期刊加强网络化建设,自建网站的数量快速增加,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3]。门户网站是期刊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作者、编者、审者和读者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期刊数字化的关键标志。近年来,期刊数字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将门户网站打造成复合型多媒体学术资源平台成为必然趋势[4-5]。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信息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能否跟上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高速发展,将关系到其发展前景。近几年,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是探讨某个期刊或某类期刊门户网站的建设途径和发展状况[6-9],鲜有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现状的整体调查与统计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我国研究领域广、综合实力强的农业科研单位[10]。其主办和承办了69种科技期刊,包括39种学术类期刊(含5种英文期刊)、27种技术类期刊、2种综合指导类期刊和1种科普类期刊[10]。其期刊数量多、种类全,在农业期刊中影响力较高[10]。其期刊网站建设的情况代表了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发展的基本模式。可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网站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网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章选取这些期刊作为调研对象,分析其网站建设现状及发展态势,并提出发展建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一定启示,进而为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期刊乃至我国农业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所主办和承办的65种中文期刊,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简称院网)资源条件板块中出版物的期刊栏目,查找期刊及其网站,查到59种刊,其中42种刊有网址,17种刊无网址。对院网上没有查到网站的17种期刊,再到主办和承办期刊的研究所网站(简称所网)上的相关栏目查找,查到3种刊有网址;对院网上没有查到的6种刊在所网上查找,5种刊有网址,其中《农业大数据学报》为2019年创办的新刊,1种刊无网址。最后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对院网、所网上没有查到网站的15种期刊名称进行搜索,没有查到期刊自己的网站。对查到网站的50种期刊的网站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时间为2020年2月,调研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投稿评审系统、论文上传和开放获取、扩展内容以及新媒体应用等。建立Excel表格,对调研的各个项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文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综合调研情况,65种中文期刊中50种期刊(占76.9%)拥有独立的门户网站或挂靠于主办或承办单位的网站,15种期刊(占23.1%)没有网站。现就有网站的50种期刊的网站建设情况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其中,《果农之友》网站备案中,其调查项目按无计算。2.1期刊基本信息。门户网站是期刊数字化宣传的主要阵地,是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主要窗口[11]。网站首页是期刊的初次展现,给人以直观、深刻的印象。调研显示,有网站的50种期刊的网站首页内容丰富。46种刊即92%的期刊有封面照片,4种刊无封面照片。41种刊即82%的期刊列出了刊名、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编辑出版单位、主编、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出版周期、创刊年份、出版年、卷号和期号、定价等版权标识内容以及编辑者及其联系方式,5种刊即10%的期刊有部分版权标识内容,4种刊无版权标识内容。46种刊即92%的期刊提供了编委会成员名单,4种刊无编委会名单。46种刊即92%的期刊有当期目次;1种刊有当期目次栏目,但无内容;3种刊无当期目次栏目。39种刊即78%的期刊有下载中心,包括版权协议、投稿须知、论文模版、相关知识等;6种刊即12%的期刊无下载中心栏目,但有下载中心相关内容;5种刊无下载中心栏目和相关内容。47种刊即94%的期刊有友情链接,包括上级单位、合作单位、所属数据库等;3种刊无友情链接。46种刊即92%的期刊有信息公告;1种刊有信息公告栏目,但无内容;2种刊无信息公告栏目,但有相关内容;1种刊《果农之友》无信息公告。有的期刊还有期刊获奖照片、领导或专家题词、科技成果介绍、专家照片及介绍、会议照片及介绍等配图,以静止或滚动等方式展出。2.2在线投稿评审系统。在线投稿评审系统是期刊网站的重要内容,也是期刊数字化的重要指标之一[12]。调研显示,有网站的50种期刊,48种刊已实现网上投稿评审,占96%;2种刊《农业开发与装备》《果农之友》无在线投稿评审系统。这些投稿评审系统虽然由不同开发商提供,但其功能基本相同,具有作者投稿、专家审稿、主编及编委审稿、编辑管理功能。极大地便利于作者投稿、查询和修改稿件,便利于同行评审,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缩短了稿件投、审、周转和编辑加工周期。其中,29种期刊(占58%)有主编及编委审稿功能,说明其主编和编委对期刊的重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刊《农业大数据学报》设有“特约编辑”功能,意味着期刊编辑工作跨出了编辑部,走向开放办刊。2.3论文资源上传与开放获取。论文资源是期刊网站建设的核心部分,关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站点击率、信息传播效率,乃至社会和经济效益[13]。调研发现,期刊网站的论文资源有当期、过刊论文上传和优先发表3种情况,论文上传内容可分为期刊目次(含论文题名、作者)、论文摘要、PDF格式和HTML格式全文。开放获取情况随网站功能开发商和上传论文时间有所不同。2.3.1当期上网与开放获取有网站的50种期刊,上传目次、摘要和全文的37种,占74%;仅上传目次及摘要的8种,占16%;仅上传目次的2种,占4%;未上传论文资源的3种,占6%。上传了论文全文的37种刊全文均为PDF格式,其中13种学术影响力大、实力强的学报如《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和1种新刊《农业大数据学报》还有HTML格式,占上传全文期刊的37.8%。另外,1种刊《中国农业信息》有HTML摘要。3种刊有PDF全文位置但未上传全文,9种刊有HTML全文位置但未上传全文,可能是没有时间上传或者不具备上传的条件。上传了论文全文的37种期刊中,25种刊(占67.6%)公开全文,供用户免费获取;采用中国知网采编系统的12种刊(占32.4%)在自建网站上公布了期刊目次和论文摘要,全文需链接知网付费获取。另外,2种刊《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目次、摘要不在首页,不利于用户快速查找和阅读。2.3.2过刊上网与开放获取有网站的50种期刊,42种刊(占84%)有过刊目次、摘要和PDF全文,1种刊只有过刊目次,2种刊有过刊浏览栏目但无内容,5种刊无过刊相关栏目。有的刊如《中国农业科学》以过刊浏览方式获取过刊全文,有的刊如《中国土壤与肥料》是检索方式获取过刊全文。各刊的过刊内容回溯年份不尽相同,有的回溯近几年、十几年,有的回溯到创刊年份。可能与网站创建时间有关,或许是一种开放获取策略。上传了过刊论文全文的42种期刊中,30种刊(占71.4%)免费获取全文,没有阅读限制,采用中国知网采编系统的12种刊(占28.6%)需链接知网付费获取全文。和当期是37种刊有PDF全文相比,5种刊当期无全文,但过刊有全文。如《茶叶科学》过刊内容全面,有目次、摘要、PDF和HTML全文;但当期仅有目次。这种全文滞后发表的形式也是一种开放获取策略。2.3.3在线优先发表与开放获取在线优先发表有最新录用和预发表两种形式,将评审通过的论文在本刊网站上公布,取得论文首发权。公布内容包括题名、作者及其工作单位、摘要、全文。有网站的50种期刊,14种刊(占28%)最新录用栏目各有一些内容在网上;其中,上传全文的有7种刊:1种刊《作物学报》全文可免费下载并有唯一和持久的DOI,1种刊《棉花学报》全文可免费下载但各页带有水印,1种刊《园艺学报》的品种推广类文章可免费下载,其余4种刊《畜牧兽医学报》《中国水稻科学》《中国稻米》《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全文及《园艺学报》的其他文章不能下载,但摘要均可下载;5种刊《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种业》《中国农业信息》《农业科研经济管理》有题名、作者及其工作单位、摘要;2种刊《中国农业科学》《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有题名、作者。10种刊(占20%)有最新录用栏目,但栏目内无内容。26种刊(占52%)无最新录用栏目。1种刊《棉花学报》预发表栏目有题名、作者、全文,全文可下载、有水印;1种刊《中国种业》有预发表栏目,但内容为2012—2013年过刊全文,可下载;1种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有题名、作者及其工作单位、摘要预发表;1种刊《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有摘要预发表;5种刊有预发表栏目但无内容;41种刊(占82%)无预发表栏目。综合两种在线优先发表情况,期刊对录用论文在纸质版刊出前采取不同的形式在线优先发表全文或部分内容。仅有2种刊(占4%)上传全文并开放获取;5种刊(占10%)上传全文,但不能下载或部分论文可免费下载。8种刊(占16%)有题名、作者及其工作单位、摘要中的部分内容。35种刊(占70%)无在线优先发表栏目或有此栏目但没有相应内容。说明期刊对在线优先发表重视不够,或是顾虑版权和经济效益,或是碍于工作量大无暇顾及,也可能是缺乏平台支撑难以实现。总之,网站上论文的开放获取程度关乎期刊和论文的学术影响力[13]。相比于纸质媒体,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易于查找。及时论文全文有利于吸引在线读者,提高网站访问量和论文下载量,扩大期刊影响[13];同时,论文及时在线发表,获得首发权,保证了作者的利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增加了编辑工作量和期刊网络出版费用,影响纸质期刊发行量和发行收入[14];版权保护难度大,增加了被抄袭和盗版的可能性。针对开放获取论文的网络传播优势及存在问题,期刊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论文内容上传模式和开放获取策略,尤其是对全文在线优先发表更为谨慎。2.4扩展内容和新媒体应用。期刊网站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信息平台,还可以拥有相关扩展内容如论文增强信息、广告,搭载传播互动平台和订阅服务功能如微信公众号、EmailAlert和RSS订阅、在线订阅和销售、留言、在线支付等。2.4.1论文增强信息论文增强信息是纸质论文内容的扩展。借助新媒体,将与论文有关的信息如数据、图表、资料、文献等以附属材料的方式在网站上,使论文更完整、更有说服力。增强信息还包括对论文评价、和作者互动等。10种刊的论文有增强信息:《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有图表、参考文献、相关文章、推荐阅读链接及分享、评价;《中国畜牧兽医》《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有参考文献、相关文章链接及评价;《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有图表、参考文献、相关文章链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生物技术进展》设置了图表、参考文献链接但无链接内容,有相关文章链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有图表链接;《灌溉排水学报》有评价;《农业图书情报》有赞。4种刊《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果树学报》用中国知网采编系统,有参考文献链接和分享。其余36种刊(占72%)无增强信息。近年来,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了开放科学计划(ODIS),通过ODIS码,作者可增加语音介绍、图片和视频,还可以与读者互动交流。多家期刊已加入此计划,但调研中还未发现实质性内容展出。2.4.2广告该文将研究论文除外的商业广告、科技成果宣传、新闻资讯等传播内容统称广告。2种刊《中国农业科学》《畜牧兽医学报》有广告并链接广告主网站,1种刊《农业大数据学报》有广告图片并链接大幅更多内容的版面,1种刊《中国土壤与肥料》有广告标题但未链接广告内容,2种刊《园艺学报》《中国瓜菜》有新品种介绍、求购信息等相关内容,3种刊《中国种业》《中国蔬菜》《中国稻米》有协办单位链接,4种刊《中国种业》《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科研经济管理》有广告位置但无内容,38种刊(占76%)无广告及相关内容。其中,《中国蔬菜》还有独立网站刊登广告,《中国瓜菜》科技成果推广信息丰富。2.4.3传播互动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传播精准化、互动简单化、建设使用便捷化等特点[1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科技期刊传播科技信息、提供便捷服务的重要工具。有网站的50种期刊,24种刊(占48%)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这些微信公众号大多推送期刊目次、论文摘要及全文,提供稿件查询功能,相关通知、资讯等。如:《中国农业科学》推送最新一期目录,推送优秀文章摘要及PDF全文二维码,解答投稿咨询,行业最新动态及相关资讯;《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推送最新一期目录、论文摘要、PDF和HTML全文,提供作者查稿、专家审稿及期刊相关服务;《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推送最新一期目录、论文摘要及PDF全文二维码,提供稿件查询、期刊相关服务;《作物杂志》推送每期目次,点击题名可获取全文,提供投稿、检索等期刊相关服务;《农业大数据学报》推送每期目录、论文摘要、精选论文,期刊信息、会议通知等相关资讯;《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推送最新一期目次和已经发表的优秀论文摘要。调研还发现,2种刊《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有iPad移动阅读,2种刊《作物学报》《果树学报》有手机报,1种刊《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有QQ群,1种刊《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有微信群。2.4.4订阅服务功能数字出版时代,订阅模式、互动方式更为多元化[16]。EmailAlert、RSS订阅、在线订阅等成为新的订阅模式。网上留言、移动支付等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EmailAlert简称EA,是电子期刊信箱派发方式,根据EA用户的选择自动地向用户信箱发送所需信息,如当期目录、论文摘要以及基于主题或关键词搜索的内容。RSS是基于XML标准的互联网内容和集成技术,RSS服务根据用户订阅将最新消息即时主动发送到其桌面。用户不访问网站就能得到所需最新内容,节省了检索文献的时间。调研表明,22种刊(占44%)有EA、RSS订阅功能。如:《中国农业科学》EA提供主题订阅,RSS提供目录、栏目、主题订阅;《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EA提供当期目录、预出版文章、关键词、栏目订阅,RSS提供最新录用文章、下期目录、当期目录和栏目订阅。另外,5种刊有网站在线订阅和淘宝、微店销售,1种刊注册订阅,3种刊手机免费订阅。网上留言、QQ和微信留言作为电话、Email传统互动方式的补充,避开了电话即时接通回复,又较Email快捷。移动支付弥补了银行转账、邮局汇款、现金交付的不便,尤其是对审理费、订刊费等小额款项。调研结果表明,18种刊设置了留言板,占到了有网站期刊的36%。《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的QQ群、《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的微信群有留言功能。没有发现网站开通移动支付。总之,约1/4的期刊网站上有论文增强信息、广告等扩展内容,近1/2的期刊搭载了微信公众平台和EA、RSS订阅功能,1/3的期刊设置了留言途径,在线订阅销售、在线支付方面比较薄弱,新媒体应用如音频、视频的引入刚开始尝试。

3期刊网站建设的建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文期刊需加强网站建设。23.1%的期刊没有查到网站,需尽快建立网站或提高网站显示度;有网站的期刊需增强网站功能,尤其要加强论文在线优先发表和开放获取策略的探索、内容资源的增强开发、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3.1论文即时上网和出版格式多样化。论文快速在线发表,利于科研成果的及时公布、传播、应用和推广,又利于期刊获得首发权。调整数字出版流程,实现录用论文在线即时发表。论文被录用后及时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定稿;论文排版校对期间,每次校样上网。整期出版后替换已的单篇论文。形成高效、开放的出版模式,使论文从投稿到出版的流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16]。单篇论文即时减缓了整期出版的工作压力;校对稿上网,便于作者、编者、排版人员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以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16]。在条件还不成熟时,可采用录用论文题名、摘要上网,优秀论文优先发表的方式。论文结构化HTML格式,利于移动阅读,利于附加论文增强信息。利用XML排版技术,实现一次排版产生TXT、PDF、HTML等多种格式,多形式发表;还没有使用XML排版的期刊,可以将已有的TXT、PDF格式转换为HTML格式。3.2探索复合多元的开放获取模式。开放获取可提升期刊影响力,但会影响经济效益[14];也有人认为单刊网站无条件免费提供全文尤其在线优先发表,存在版权隐患[6]。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愿意为所需知识付费[17];另一方面,OA模式给论文带来的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论文OA出版的早期,随着出版时间的延长,OA和非OA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慢慢趋同[18]。因此,将论文上传至期刊网站,根据自身条件,可以全部全时免费开放全文;也可以选择性地开放全文,采取优先、滞后、限时免费等复合多元的开放获取策略,适当收费,权衡期刊影响力、经济效益的关系。在线优先出版可以借鉴《作物学报》和《棉花学报》的方式,既能取得首发权,便于被传播、引用,又利于保护版权。3.3搭载传播互动平台和服务功能。微信公众号开发、维护成本较低,流行于各种移动终端,对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有促进作用[19]。据科学网调研,80%以上的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期刊的信息[20]。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利用期刊原有用户基础,发挥微信普及率高、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凝聚更广泛的读者。除了链接网刊内容,提供更灵活的咨询服务外;对网刊内容深度加工,抓取学科前沿和热点,提炼单篇论文核心内容,细分、重组同类内容,形成简短精悍、学术质量高的信息;突破网刊的局限,关注国家政策、行业动态、期刊动向,进行新颖独特、时效性强的资讯报道。简短活泼的优质内容激发用户阅读的兴趣,精准可靠的实用信息吸引用户关注;但不宜大量推送趣味性新闻和行业动态,以免打扰用户。设置互动栏目或区域[21],对用户开展调研,收集反馈信息,寻找不足,提高服务质量。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微信平台上初步了解,再到网站精深操作,实现从浅阅读到深阅读转化。开发EA、RSS订阅、在线支付等多种服务功能,满足人们快速检索和追踪文献、交付费用的需要。网站主页上设置EA、RSS栏目,开通免费推送服务。用户打开EA栏目,在期刊提供的项目中选取所需内容,输入邮件地址,完成EA订阅;期刊免费推送用户所需最新信息。用户下载、安装RSS阅读器,将所需内容的链接地址添加进去,完成订阅;RSS自动推送新信息给订户,并有内容更新提醒。这样,期刊按需推送,用户及时获取最新资料。相比于期刊主观筛选用户的强制推送,EA、RSS更精准、更能满足用户需要,推送内容的阅读率更高;相比于微信,EA、RSS更适合推送深阅读全文。期刊可进一步筛选用户关注的相关内容,组成聚合信息,分类分别推送给EA、RSS用户,高度满足其需要。电子商务交易具有快速高效、双向实时沟通、全时性的优点[21]。移动支付的普及给人们的消费带来极大的方便,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支付方式。期刊网站设置收费二维码,开通移动支付,用户可以快速、方便地交费,有助于缩短审稿、出版和发行周期。3.4开拓扩展内容。论文增强信息使论文展示丰富的材料、链接广泛的知识。数字化、网络化为增强信息提供了平台,结构化排版使增强信息能够更大程度地实现。开发论文增强信息可由简单到复杂、从内部向外部逐步进行。在内容上,首先开发作者、工作单位、材料、方法、结果、文献等链接,进一步可以为论文配上文章导读、作者访谈、评审意见、读者评论以及评价指标等。从结构上,首先开发图表、数据、引用文献等内部链接,进一步进行相关材料、知识和文献以及网址、Email、DOI等外部链接,还可以配置分享、评价等功能。链接文件可以是文本、照片、图像、表格、数据集,以及音频、视频等。一些学术影响大、实力强的期刊,可利用其优质的学术资源积极探索,引领其他期刊发展。利用网站刊登商业广告、宣传科技成果、新闻资讯。网络广告有丰富的表现手段,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加载图像、音频、视频,实时、灵活、生动,可重复、可检索,速度快、效果好。相对于纸质媒体,网络广告成本低、交互性好,有链接广告、浮动广告、旗帜广告、弹出式广告、插图式广告等多种形式[22]。科技期刊网站以简洁的链接广告最适合,保持学术的严谨性、稳定性,对读者干扰少。广告丰富了网站内容,增加期刊收入;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效果更佳。加强网站资讯建设,对期刊影响力提升和产学研结合也有重要意义。3.5建立期刊网站集群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网站基本上是单刊网站,虽然有些主办单位相同的期刊网站依托同一家公司创办,网站风格一致,但仍是各刊编辑部运作模式。单刊运作,期刊服务内容少,服务方式单一,整体运营水平和自主良性发展能力难以有效提升[16]。建立期刊网站集群平台,提高网站整体水平和品牌影响力。聚集出版资源,各刊发挥所长、优势互补、借力发展。提升数字出版水平,优化出版内容和全文开放策略。加快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在线服务水平。优势期刊起带动作用,各刊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聚合各刊品牌力量,强化整体品牌形象,产生更大的传播效果和更深的影响力。建立期刊网站集群平台,还有利于保护版权,防控假冒网站。

4结语

农业经济期刊范文篇10

一、“农业旅游”与“三农问题”的关系解读

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提供农业旅游服务的旅游活动,兼具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特征,其实质是要通过两者的有机契合,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对接。农业旅游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农业劳作体验、农田风貌欣赏、农业土特产销售,以及农村特色餐饮。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变、求异的偏好。发展“农业旅游”,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农民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地不赚钱,经营形式单一;其次是“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最后是“农民问题”,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农民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作为一个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政局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已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也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心所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是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同时,要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不赚钱、农村经济不发达问题。“农业旅游”不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尝试,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新形态。“农业旅游”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只会向土地要粮食、要产量的单一经营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因而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可见,发展农业旅游业,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发展农业旅游业,是我国未来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农业旅游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一)发展农业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就业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环境不断改善。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发展农业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缓解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作为旅游服务形式,农业旅游具有第三产业属性,其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支持,包括农事生产、观光表演、餐饮服务、土特产销售,等等。与此同时,发展农业旅游业,会带来周边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对农村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此外,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就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民市场意识的转型,从而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跟进和发展。

(二)发展农业旅游,有利于带动优势农产品的推广,提高品牌效应。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生活、健全生活、食品安全等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人们倾向于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利用这一契机发展农业旅游业,在满足人民猎奇心理的同时,可以带来地方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一些农业旅游区,在引导游客实地参观、体验的同时,给予游客亲自参与农产品生产、农业劳作的机会,游客在亲身体验中也就会增加对农产品生产流程的认知,这将有利于在游客心中树立绿色、生态形象,因而有利于带动优势农产品的推广,有利于促进地方品牌效应的形成和强化。

(三)发展农业旅游,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转型,提升农业生产附加值。农业旅游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农业”内涵。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更高的特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结合。在发展农业旅游过程中推动生态农业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也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最终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发展农业旅游,有利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农业旅游,要求地方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规模、农业人才培养、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做出更多的规划和推动。同时,发展农业旅游本身也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和素质提升,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充分发挥农业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

充分发挥农业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满足发展农业旅游对人才的需求。农业旅游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和“科技”内涵。发展农业旅游既要保留农业传统,又必须顺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因此,要搞好农业旅游,就必须把加大农村人才培养作为首要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既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或者举办相关培训研修,加强对农民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的方式,解决农技人才不足的约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发展农业旅游,不仅需要大量懂得农技知识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大量善于沟通交流,能迎合游客需求的,多才多艺的综合型人才,从而使游客在农业旅游中获得更多的乐趣,获得寓教于乐的机会。

(二)构建立体旅游体系,推动生态农业的纵深发展。“农业旅游”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立体性很强的工程,发展生态、立体农业,能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安全发展。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各地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公司在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构建一个功能完备、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农业经营模式。在将旅游与农业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培育地方品牌特色;积极发展配套服务,促进产业互动,提高综合效益。

(三)注重培育地方特色,加强旅游产品创新。在构建立体旅游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农业旅游,应该依托本地实际,重点发展包含丰富历史底蕴、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此增加农业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不同地区农业旅游的差别化发展。具体来讲,加强旅游产品创新,首先要积极延伸旅游产业链,主要是紧密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实现旅游产品体系的纵向、横向发展。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农产品推介会,或利用各种活动宣传地方特色,积极营造有利于地方农业旅游发展的文化氛围。其次,要积极培育农业旅游品牌。主要是结合区域特征,特别是农业历史底蕴、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气候环境,培育更多的农业旅游地品牌和旅游专业村落。

(四)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服务业,其产品形式是游客的实际旅游体验,或者说是游客的满意度。尽管其中也包含着某些实体产品,如生态农产品、餐饮供给等,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综合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农民对相关旅游知识了解不多,对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处置不当,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户的政策、法律引导,在规范农业旅游中的相关责任行为的同时,强化对农民参与农业旅游活动的权益保护。

作者:禹四明 单位: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周颖悟.结合国外经验论中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J].世界农业,2016(2)

[2]李晓东.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12)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策略

第二篇: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探讨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系,从此中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许多成就,21世纪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骤,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步,农村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研究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着许多现实指导意义。

一、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和农业都快速发展,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农村经济有了飞速的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逐渐开展起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整体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金融危机下中小型企业发展受到制约,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为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就职于中小型企业,金融危机对中小型企业产生影响时就会影响农村务工人员的工作,也会间接影响农村经济。因此,为了抵消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冲击,就必须刺激消费,努力发展国内市场,尤其是发展农村经济,因为我国的农民有着巨大的潜在生产能力以及消费能力,所以充分挖掘农民的潜力,就得通过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来实现,但是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依旧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对于农业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农业基础依旧非常薄弱,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依旧存在,所以粮食供求的平衡还没有完全达到。首先,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可供农民耕种的土地逐渐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并且由于其他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其次,当前我国的农业种植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因此农民种粮的效益比较低,所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导致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当前经济形势下,农业生产的产成品价格较低,因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业发展明林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导致效益不高,直接影响农业经济产生的效益。从农民收入增长来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面临很多困难,我国农民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进城打工的收入,并不是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另外,农业发展和科技手段息息相关,但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还不够发达,农业资源还比较短缺,农业生产环境也受到影响,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的效益,所以农业经济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矛盾还非常突出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壁垒,并且因为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融合,因此城乡矛盾还非常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村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保水平等都和城市有非常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完善,农民并没有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用地大量被工业生产所占据,耕地不足是以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保障农民使用土地的权益,才能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三、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1.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力,解决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适当的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这样才能刺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使农民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就必须要考虑如何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2005年开始到2015年,这十年间,农民增加的收入里大约有46.7%是外出务工获得的,所以说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还是工资,可以说如果没有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做支撑,农民收入就不可能快速增长,增加农民收入首先靠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国家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让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立农民工培训体系

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及全面素质,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体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偏度,素质不高,这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需要针对农民建立专门的培训体系,增强农民的整体素质,创造文明舒适的农村环境,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农民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才是生产的动力,只有农民工掌握了知识和技术,才能在城市中生存下去,也才能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需要用知识来武装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使农民享有工资收入保障,促进农民工向工人进行转化,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

3.引进资金,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

当前,发展中国农村经济需要引进资金,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因为除了人才以外,资金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政府加快建立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给予农村经济资金支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要素向农村聚集,只有充分的资金作保障,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各级财政也需要加大农村的投入,只有充分地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地利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农村,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四、结语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充分关注民生,并且加强对于农村经济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我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需要颁布更多的政策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在实践中摸索更好的道路,繁荣的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重视的一个部分,因此需要加强对于农村经济的支持,促进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走一条可持发展的道路。

作者:王浩欢 单位:中共北票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赵洪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1).

[2]赵德起.权利配置、契约完备、政府约束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化发展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

[3]陈雷生.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视角[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6).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中明确要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经过不断努力,我国农村改革事业日趋深入,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水平,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调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得知,农业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趋势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管是农业科技研究队伍建设,还是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资金,人事管理不够完善,制约到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时,因为没有完善的服务体制与服务机制,导致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我国很多农村新生产技术推广难度较大,缺乏足够的农业信息,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2.农民经济收入需要进一步提升

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总量呈现稳步增加趋势,但是增长速度无法满足农民预期。部分农产品产量不够稳定,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无法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且农业还会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改变了农产品产量,对农民经济收入造成直接影响。恶劣天气下,洪涝灾害、干旱等问题影响到大面积农田,降低农产品产量,影响到农村农业经济效益。且农产品如果具有较大的产量,可能会降低价格,虽然增产,增收却得不到实现。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保护依然没有出台,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不够先进,且市场中进入了农产品后,部分商户为了扩大销量,开展恶意竞争;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提升,制约到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3.农民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虽然在很多年前,已经提出了农村致富口号,部分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获得了一定利益,走向了富裕之路。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不断加大贫富差距,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因为农村贫富差距,导致农村无法平衡发展,进而对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农村地区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可能会向一部分人中积聚农村经济成果,而其他大部分人甚至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1.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法律法规保障着农业政策的执行效果;我国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已经推出诸多的法律法规,但是不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约束力。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依然需要大力建设法律法规体系,有机结合国家的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将法律体系完善构建起来,保证可以顺利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相关部门需要将监督机制构建起来,社会与国家充分重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通过督促作用的发挥,保证各级政府能够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指导农业发展。各级政府需要在基层科技推广中增加经费投入,对基层公益性组织大力支持,促使基层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部门的利益得到保障,发挥促进带动作用。在试验田、农业机械购置等方面,政府需要设置专项资金,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与新品种等。

2.重视经济发展要素的作用

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和信息三个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也需要重视三个要素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只有具备了充足的资金,方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对农村资金筹集渠道有机拓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从银行金融机构等积极融资,鼓励企业参与进来,促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要对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工作充分重视,对生产技术、产品品种等有机创新和改进,提升农产品品种的产量与质量。同时,大力培养技术人才,对农业基层技术推广站等大力完善,将新生产技术、新品种等及时推广给广大农民。最后要重视市场信息的作用,结合掌握的市场信息,方可以对农业生产计划开展,对路销售农产品,进而提升农村经济水平。

3.建设农业产业,积极实施农村城市化

部分地区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认为建房、修路、文娱设施的构建即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属于外在范畴,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是其核心本质。因此,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实践中,需要大力建设农业产业,结合实际情况和国家政策,对农业结构科学的调整优化,积极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要对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将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培育出来,有机结合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等,保证在产业化经营实施中,农民获得的实惠利益不断提升。同时,大力建设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对新型营销体系积极发展,其核心内容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降低成本,扩大效益。此外,通过农村城镇化的实施,可以有效转移生态难民。要结合实际情况,政府统一规划和合理布置,在城镇主体的作用下,将农村作为辐射区。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加入农村城镇化方面的内容,把握优势与发展重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和谐建设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充分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把握现存问题,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措施,将资金、技术、信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建设农业产业等,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曾智英 单位:内江市隆昌县龙市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张亚娥.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6,7(10):123-125.

[2]张伟.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14,7(11):55-57.

[3]朱安豫.大数据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科技,2015,7(12):144-145.

第四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及农村管理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产生的,对确保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营造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

1.1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虽然我国积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并在部分地区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有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对农业生产体系的覆盖也有很大差距。此外,由于信息化设备的成本较高,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难以负担起这些使用成本,更谈不上对信息化技术的熟练掌握,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

1.2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

基层农经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与农经管理工作的融合,掌握程度不高,知识范围狭窄,缺少专业信息化人才,尤其缺少既掌握农经管理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广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基本停留在获取新闻、简单技术的层面,对信息技术涉及较少,无法利用信息网络和技术组织生产、销售和技术获取。

1.3农村经济信息传播渠道狭窄

农民对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农村经济服务站等途径,加之农村地区报纸、期刊发行量少、覆盖面小,计算机等设备成本高,限制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农民对深入、专业的农业信息获取较少,也影响了农村经济信息的传输效果。

1.4农经管理信息化体系不完善

目前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体系上看,基层农经服务机构较少,存在着从上至下呈“倒金字塔”形的结构,无法满足农业经济信息化要求,也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加快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加强政府部门的引领作用

农经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级的政府部门,因此要加快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提高对农经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引领农经管理人员和农民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同时,应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经济信息化的资金倾斜,加大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农业网站和经济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

2.2完善农业经济服务体系

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因此应针对农经管理工作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帮助农民获取更多适用的农业信息。要通过信息服务提高农民对市场供求、先进生产模式、农产品销售渠道等的了解,提高农民的市场化程度。同时提高农业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并做好推广工作,确保农民通过信息服务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农村信息化技术服务,整合农技推广、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农业信息服务站等机构,整合农村信息化资源,促进农民对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2.3加强信息化教育

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是提高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关键制约因素。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使农民深入了解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丰富农民的知识结构。农经管理人员还要指导农民应用农业信息,培养农民对信息化设备及农业信息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组织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此外,推广部门还应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或组织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等向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学习,通过实例提升农民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达到以点带面、点面共进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2.4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

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之一。农经管理部门要做好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教育,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引进,为农经管理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从而促进农经管理工作整体信息化发展。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化水平,并通过他们的实践带动更多的农民学习信息化技术,运用农业信息进行农业生产。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新农村建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只有通过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农经管理人员与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促进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胡铁流 单位: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

参考文献:

[1]付兴军.浅谈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4,(14):65.

[2]向华良,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考[J].农业经济,2011,(06).

[3]胡景龙.试析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A].网友世界[C].2014.

第五篇: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脱离农村经济发展困境

农村产权制度中的关键和核心是产权,良好的产权制度有利于确保农村经济快速、有序发展,责权明确、归属明确、保护完善、流转畅通的农村产权适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及农村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基础。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应建立在公平、民主、规范的基础上,确保农民权益。

1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进展及特点

1.1发达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程度较快

截至目前,我国多个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已经完成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其中发达省份的农村改革完成数量占到全国农村总数的80%以上,其中尤其以广东省、浙江省以及江苏省的农村改革完成数量最多。

1.2农村集体资产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并完善

体制改革之后,原本按照福利分配的方式逐步被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所取代。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中集体资产的分配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发展中不断的完善。

2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困境

2.1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范围的确定

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范围的确定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是边界的确定,然而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中还没有完善明确的规定,并且在多年的实践中也没有总结出较好的解决办法,因此范围边界的确定问题成为改革中面临的主要困难。除此之外我国农村资产可分为资源型、经营性以及非经营性资产,对这三类资产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法规规定,也造成了改革进程难以深入[1]。

2.2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界定

我国农村中的集体组织的主体是成员,然而对于集体中成员身份和资格的确定我国没有完整的法规规定。目前成员资格的审查和确定还处于自我管理的环境中,主要受到农村的风俗、观念以及约定等影响。

2.3集体资产管理组织的构建

我国农村对于改革完成后集体资产管理组织的构建没有形成廷议的规定和套路,目前全国农村中组织形式的建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县级以上的政府机构对建立的经济组织进行确认并对其办法资格认定证书;二是农村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相关规定来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三是根据《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将农村经济组织确定为企业法人。这种建立机制上的不统一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推动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措施

3.1成员资格认定标准由民主方式确定

由于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农村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因此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资格确定的方式进行更加明确的规定,使成员与权益所有权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在成员资格确定的问题上应该坚持公平、民主的方式,保障资格的确立符合民意。

3.2对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管理办法进行规范

应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管理办法的建立和完善,使农村经济组织中的股权构成、人员资格确定、扩股增资等更加明确,同时出台关于经济组织收入分配的相关办法和管理措施,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的规范。

3.3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推动我国农村民主进程,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法规的制定,使法人治理结构更加规范和明确,该治理结构中应该包含理事会、股东大会以及监事会,同时还应涵盖出资者所有权和监督权、法人财产权和权的制约平衡机制[3]。3.4建立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农村产权制度,实现责权明晰、归属明确以及流转畅通的产权制。应加快土地使用权登记的步伐;同时要积极探索优化国有土地和农村中建设用地间的相关机制,不断提升建立产权流转和交易平台的速度。

4结语

我国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关系着我国农村快速的推进,因此从各个层面加强对改革措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改革措施能够落实。依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断完善改革措施,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摆脱诸多困难的限制,使其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作者:李在兴 单位:闽侯县上街镇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李宁,陈利根,龙开胜.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研究———不完全产权与主体行为关系的分析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14,09(01):39-54+139.

[2]王静.城镇化中土地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中国近10年研究成果综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09(04):102-124.

[3]朱冬亮.村庄社区产权实践与重构:关于集体林权纠纷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3,06(11):85-103+204.

第六篇:我市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创新探讨

农业是我国三大支柱型产业之一,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除此之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还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新常态理念的提出,为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深入对新常态理念的认识,掌握新常态理念的主要特点,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的研究。

1新常态理念及其主要特点

目前我国已建立新型的经济发展体系,从这一方面来看,新常态是建立在新的经济发展体系下,新型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发展模式及发展内容上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是一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但单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而言,新常态理念被理解为在当前我国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采用求真务实、发展创新的工作理念,开启我国经济管理的新型模式。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常态形成于新的经济环境。新常态下的经济管理理念与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其产生源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并且随我国经济改革进行的快慢、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等变化,在这种新型经济发展环境下所采用的新型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我们称之为新常态理念。而是新常态理念具有务实性。随着新常态理念的形成和不断应用,务实精神成为我们日常工作中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在务实精神的引领下,才能促进新常态理念的形成,才能将新常态理念的应用落实到实处,发挥在经济管理中的有效作用。

2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

2.1创新财务管理体制,完善财务核算方法

财务核算工作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新常态理念下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传统的财务核算方法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为推进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1]。首先要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进而完善财务核算方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财务核算模式,与传统的财务核算模式相比,全面的财务核算模式主要对农村经济进行全面管理,对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内容及财务管理工作的所有内容进行整体核算,有助于在实际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对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状况进行掌控;另一方面,要加强预算管理控制与成本管理控制,在预算管理控制上,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保证预算控制的计划性和真实性,以促进其有序发展,在成本控制上,我们要在当前新型的经济环境下,严格控制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成本,在提高成本管理质量的同时使农村国有资本得到保障。

2.2建立财务管理公示化平台,促进信息的公开化

将财务信息公开是国家财务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的,也是农村经济管理对财务工作所做的硬性要求。在当前新常态理念的引导下,一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为建立财务管理的公示化平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开展财务信息的公开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建立财务管理公示化平台可包括以下内容:一、建立公示化体制。一方面可依据国家先关规定制定相关的财务公示化制度及管理条例,保证公示内容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另一方面,要扩大公示平台的使用范围,使财务公示化平台被更多的社会群体所了解,如,可利用当前的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公示化平台,增加公示平台的曝光率,从而提高关注度;二;建立信息反馈制度。财务信息公示化平台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对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要收集社会群体对财务工作所反馈的意见,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水平[2]。

2.3创新制度化管理模式,做好财务监督工作

传统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下,财务监督工作主要通过村民委员会进行监督和上级审查监督两种方式进行,但在新常态理念下,传统的财务监督工作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型经济环境下农村经济的管理模式,因此,要创新制度化管理模式,做好财务监督工作。首先在村民委员会监督过程中,可引用专业的财务人员,如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对财务工作进行核查、监督,确保财务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另外,在上级审查监督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审计制度,确保将财务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

2.4加大新型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效率

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过程中,新型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效率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加大新型技术的应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2]。例如,网络财务管理技术的应用,在新型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中,利用网络财务管理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提升财务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尤其是远程财务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节约不少的财务管理成本,除此之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是促进财务管理发展的有效途径,如数据的挖掘,能够为财务管理提取更多有效信息,为农村经济管理质量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而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又能够起到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作用。

3总结

综上所述,新常态理念的形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发展机会,为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应加强对新常态理念的认识,从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财务公示化平台、创新制度化管理模式以及加大新型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促进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作者:尹秀琴 单位:新疆昌吉市中山路街道经济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吴迪.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5(35).

[2]贾晓娟.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05).

第七篇: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存在劳动力流失严重,土地经营分散,发展模式传统、单一等问题。

1.1农村劳动力流失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我国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山区都是山多地少,耕地面积与农村人口不成正比,致使农村出现了较多的剩余劳动力。那些青壮年劳动力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到其他地区和城市打工,很多村子都只剩下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大量土地荒芜,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1.2农村土地经营分散

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一块一块分到了农民手中,确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分到农民手中的单块土地面积小,而且特别分散,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抗旱排涝也都存在着严重的局限。今天,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小农经济结构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打破这种体制上的桎梏。

1.3发展模式传统、单一

农业服务方面,缺少专门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指导和统一的管理,农民都是乱种乱养,甚至造成某种程度上的环境污染;农产品种植方面,作物品种单一,且经济作物少;农产品加工方面,缺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意识;农产品销售方面,由于缺少统一的市场管理和销售渠道,因此销售单价低于市场价格,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农村整体发展方面,缺少特色经济和乡镇企业,增加了农村的失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失。

2促进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1以惠农政策吸引劳动力回归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政策,从而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大力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对于回农村发展和创业的,给予最大程度的政策上优惠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等。

2.2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所谓土地集约化经营就是把每家每户的几块甚至十几块零星土地合并为一块大田。这样,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效率;还可以重新核实农村土地的实际面积,有效规划利用耕地;又可以增加土地的流转进程,增加流转价格。土地集约化经营,不仅可以给农民带来实际的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还有利于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2.3创新山区农村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