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3:54:21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范文篇1

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各地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压缩普通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2004年,全国优质稻面积达到2.61亿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1.3%%,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43亿亩,占小麦总面积的44%%,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专用玉米1.17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3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双低”油菜8230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75.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名特优新畜禽、水产品明显增加,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二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经过调整,初步形成了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格局。蔬菜、水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园艺产品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同时,畜牧业和渔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各地在结构调整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耕作条件很差的地区,主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生产布局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开始打破,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2004年,河北、山东、河南3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的46%%;油菜、花生、大豆分别向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集中,东北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占全国优质专用玉米面积的32.8%%;长江流域油菜带面积占全国的84%%左右;河北、山东、河南3个省牛肉产量占到全国的36%%。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许多地方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产品和产业,如山东的蔬菜、新疆的棉花、海南的冬季瓜菜、黑龙江的绿色食品、陕西的苹果、山西的小杂粮等,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对于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结构范文篇2

一、我区农业种植业的用水条件与种植结构现状

(一)农业用水条件

我区现有耕地面积12.46万亩,其中水田8.68万亩(不包括临城),20*年水稻种植面积在50010亩,一亩单季晚稻用水量在600方左右,种植水稻年总用水量为3000万方,其中需要水库蓄水灌溉的约为1500万方,占全区农业总水库蓄水用量2850万方的52.6%。全区总蓄水量6128万方,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省的四分之一,农业遭受旱灾的频率较高,靠天收成的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20*年,很多乡镇出现了农业生产给生活和工业生产让水的情况,使农业生产大面积受旱减产。为此,加快“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已是刻不容缓。

(二)农业种植结构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区进行水田种植结构调整,水稻从早晚稻二季逐步改成单季晚稻,水稻复种面积从1990年的23.5万亩减少到20*年的5万亩。目前,全区已调整了34660亩,占现有86783亩水田的39.93%,通过“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每年可节省农业用水为250万立方左右。

种植结构由单一种植水稻为主逐步调整成水稻、蔬菜瓜果、旱粮等多种种植模式。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政府加大对“水改旱”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扶持,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

1、蔬菜瓜果:蔬菜瓜果是我区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20*年复种面积为9.25万亩,产量14万吨。形成了以白泉、马岙、双桥、盐仓等乡镇街道为主的蔬菜主产区,到20*年全区共建成省、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34只、面积16520亩,但全区每年还需要从外地调入蔬菜瓜果1.5万吨左右。随着连岛大桥的即将开通,港口工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区的外来人口将大量增加,到“十一五”末,预计我区蔬菜瓜果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7万吨以上,优质无公害蔬菜仍存在很大的缺口。

2、旱粮:旱粮是我区传统的种植作物,20*年全区种植面积为4.3万亩,其中玉米0.68万亩、番薯0、98万亩、大豆1.1万亩、蚕(豌)豆0.94万亩、大小麦0、06万亩。据市粮食局提供资料,我市2006年从市外调入玉米2.8万吨、大豆2.5万吨、进口大豆62万吨。因此,发展旱粮生产是我区“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3、水果: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现在水田种植水果10000亩,其中葡萄2000亩、梨2000亩、桃1000亩、柑桔及香柚5000亩。本地外畈涂地富含微量元素,生产的葡萄、柑桔、香柚口味上佳,在省内外享有盛名,优质水果呈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优质葡萄、柑桔等水果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花卉苗木:我区现有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900亩。随着我市生态建设的推进,打造“海上花园城市”的实施,花卉苗木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5、牧草:我区现种植黑麦草等牧草3500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白鹅、羊、牛奶等食草动物及其动物副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草食畜牧业将呈较快发展趋势,牧草种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制约我区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区农业“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用水已大幅度减少,但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速度缓慢。

全区14个涉农乡镇(街道),从82年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经几次的适当调整和完善,目前有家庭承包经营户5.11万户,承包水田面积8.68万亩。经过几十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20*年底止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16万亩,涉及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户1.92万户。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五种形式,即转包、出租、互换、代耕、转让,主要是以转包和出租这两种形式为主,占全区总流转面积的93.78%。近几年来,我区通过政策引导,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根据我区目前的土地种植现状还需要再作努力,从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流转周期的短期化。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期限普遍较短,据调查土地流转期限在5年以内的面积占70%。由于流转周期的短期化,容易产生短期行为,维持现状,这样就不能在土地上有好的效益回报,无法进入再投入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于是出现小打小闹,缺乏投资意识和规模效益意识。

二是流转手续私自化。在土地承包权流转之中,手续不规范,表现为私下流转的多、口头协议的多、书面协议的少等。由于存在随意性,自由化程度较高,一旦双方有争议,容易发生纠纷,隐患着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是流转面积分散化。全区2.16万亩的水田流转面积,占总面积的17.31%,共有3428户经营,户均经营6.3亩,最多面积的经营户也只有300亩。出现小面积种植、小范围经营、分散化耕作现象,形成不了连片成块、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经营的格局,造成种植成本增大、效益下降、积极性不高,因此起不了典型示范,推广经验,更带动不了其他农户的致富。

同时,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农户较多、利益较广,加上情况复杂,工作有难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缺乏思想重视,引导不够、服务滞后,使土地流转处于农户之间自流状态,严重影响了农业节约用水和种植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区处于海洋季风性气候,每年6月-10月台风、梅雨较多,下雨较为集中,很多田块的排水设施不完善,河床较浅,蓄水能力不强,渠道漏而不畅,不能做到一日暴雨一日排出,严重影响蔬菜瓜果、旱粮的生长。蔬菜瓜果生产的设施跟标准化、无公害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现在只有蔬菜基地进行沟、渠、路配套建设。多数地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由于农业的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的客观实际情况的存在,积极性难以调动。虽然近几年对农业的投入在加大,设施也在不断地改善,但也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所以,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阻碍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速度。

(三)农技术力量不足、农民素质偏低。

“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科技含量的高低,现在我区的蔬菜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现有的农技人员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培养的棉粮油干部,正处于转型阶段,所以不能很好地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全面指导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同时,农业的从业人员老龄化,目前从事农业一产的“50”以上年龄占绝大多数,“50”以下的人员多数都转移到二、三产业,这是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标志,目的是让人民富起来,过上好日子,这点无可置疑。但目前从农的“50”以上人员普遍存在文化不高、观念不新、思想保守,很难吸收农业科技知识,无法与发展现代农业相匹配。

(四)扶持奖励政策力度不够。

虽然我区今年出台了扶持土地流转、加快“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专项农业政策,规定对流转20亩以上种植蔬菜、旱粮的三年补助100元,冬季种植小油菜在20亩以上的补助每亩40元。这跟上级政府对种植水稻的补助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08年国家、省对2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的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亩有120元,还可以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所以农户对种植旱粮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快种植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在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水改旱”作为我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来逐步缓解工农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的矛盾。区政府制定了2008年至2010年“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发展区域规划,3年内全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面积2、5万亩。

(一)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加快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种植经营,是我区进行“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让农民从根本上真正感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土地是人类赖依生存的宝贵资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可以没有农村和农民,但不可能没有农业,就我区而言如何做好农业这块土地文章,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转变观念:一是要从目前的农业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农业生产力去思考、去探讨,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做活、做好、做透;二是要从抛荒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利用它、开发它,从中变废为宝;三是要从墨守成规的分散经营或挨家挨户的经营中去解放出来,去相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四是要从农业这个产业或有或无的存在上解放出来,要名其份、正其身、给其位;五是要从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起新的种植观念和现代机械化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只要我们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我们有能力把先人留下的这块宝贵资源利用得更好。

2、建立健全约束机制。

从目前来看,只有在2006年9月的时候浙江省出台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但对弃耕抛荒的行为处置力度还不够强。所以,建议省级对该办法予以完善,对这种不良行为予以更有力的制止、打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法律层面设置“高压线”,建立起保护好土地资源的长效机制。

3、以创新的思维,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转变观念,制订法规的基础上,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做活做好这块资源文章。要把这块土地资源利用好,提高其产出率,发挥出最大效率,必须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入手做活流转。具体的形式是:“流转有偿、集中经营、市场运作”,就是将目前分包给农户的空闲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有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回收,将土地相对集中起来,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农业公司或合作社农场主进行市场化运作,由农业公司支付给村经济合作社的土地租赁费,再由村经济合作社将租赁费支付给农户。但这个形式的运作需要把握好五个环节。

第一、在工作层面上。树立起政府工作就是引导和服务的理念。一是从政府层面,需要出台这方面的扶持政策;二是从农业主管部门层面,需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好在种植规划上、技术上、品种上、人才培训上、机械化推广上全程指导服务,为其参谋,竭尽全力,点击好这块键盘。三是从乡镇政府和村级层面,主要是要解决田从哪里来的问题,做好土地的回笼工作,动田不动册的档案建立、租赁协议的签订、租赁费的发放以及前期的宣传发动等工作。做到“知者献其谋、能者献其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二、在工作方法上。其一是做到“先攻堡垒、后占阵地,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做好经营权流转工作。其二是建立以区政府牵头、农林局、乡镇及村负总责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全面负责调查摸底、宣传发动、方案制订、组织实施和经验总结推广工作,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第三、在市场运作上。组建农业经营公司(或合作社),将回笼的土地统一经营或租赁,并向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企业性质为私有制。公司或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风险和享受利益,完全进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

第四、在资金落实上。主要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区里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特别是解决银行贷款问题。因为农业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购置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的固定资金和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投入资金会很大,需要信贷资金的注入。另一方面需要农业公司组成人员的自身投入,以此来落实资金,确保公司的生产能正常运行。

第五、在人员组成上。主要是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如果目前将这个农业项目直接提交给市场,可能会出现社会有关人士不感兴趣。工商界人士由于效益不高、回报不丰厚更不感兴趣。农民自身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没有能力承接。所以,目前只能是政府牵头,可以有农林局、乡镇、村相关人员,但要会经营、懂技术、熟情况的人员组成,由这些单位抽调几名人员去兼职经营农业公司,尤其在试点的地方需要他们全身去投入,去付出。让这些“知识分子”去从事农业,也是解决进入工业化时代出现“老龄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吃第一只螃蟹”的人,最合适是这班人。古曰:“欲致鸟者先树木”,让他们去创造成功经验,一旦成功全面推开,将这个典型模式交给“职业农民”或其它有识之士去经营,起到抛砖引玉或者水到渠成的效果。

所以,只有正确把握了人、财、物、环境四个方面的要素,就是解决了地、钱、人的问题。只要有心操作,定能结出硕果。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条件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正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因此需要政府将集中资金对农业的硬件、软件方面进行投入,对规划区域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使规划的区域内实现沟渠路配套,灌排方便,做到沟渠浆砌化、路面砂石化、栽培设施化、耕作机械化。只有不断的投入,才能逐步改善农业的基本设施,改变靠天收成的局面。在软件方面要对规划区内具有一定规划面积以上的“水改旱”调整,给予直接补助;对“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农业龙头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予以奖励。应当加大对种植玉米、大豆等旱粮作物的补助,补贴资金可以从水务部门争取因“水改旱”节约部分的水费,补助标准不得低于政府对种植水稻的补助。同时要鼓励农户进行季节性“水改旱”,减少冬闲田,因此要积极调动农户种植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完成粮食生产考核任务,实现绿色过冬。对因地势较低,基础设施较差的水田要推广高产、省水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对采取此项技术栽培的农户也进行适当的补助。

(三)实施科教兴农,立促产业升级

1、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要依托科研院所,引进适宜我区资源条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我区种植业的科技含量。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按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稳定和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农技人员的作用,落实农技推广经费,定期邀请高等院校、科研究所专家讲课指导,利用各种机会去参观学习先进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加大对农技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使其更快更有效的指导农业生产。

2、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其一,由于受传统的种植习惯的影响,新发展蔬菜种植区域的农民生产水平较低,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蔬菜、旱粮等的种植技术,逐步形成科技示范户带动大户,大户带动一般农户的体系。首先在经济效益上让农民得到实惠,然后才能在思想上及时有效地转变这种种植结构调整的观念。其二,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的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需要我们把重心放在“职业农民”的培训上,弥补“知识农民”的不足。

3、以示范基地为龙头,带动整个区域生产的发展。前几年我区的示范基地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带动了马岙、白泉、双桥、金塘等区域蔬菜生产的发展,在今后新区域的发展进程中要继续发挥样板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对新规划的生产区域,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立示范基地,然后逐步推广。

农业结构范文篇3

一、我区农业种植业的用水条件与种植结构现状

(一)农业用水条件

我区现有耕地面积12.46万亩,其中水田8.68万亩(不包括临城),20*年水稻种植面积在50010亩,一亩单季晚稻用水量在600方左右,种植水稻年总用水量为3000万方,其中需要水库蓄水灌溉的约为1500万方,占全区农业总水库蓄水用量2850万方的52.6%。全区总蓄水量6128万方,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省的四分之一,农业遭受旱灾的频率较高,靠天收成的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20*年,很多乡镇出现了农业生产给生活和工业生产让水的情况,使农业生产大面积受旱减产。为此,加快“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已是刻不容缓。

(二)农业种植结构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区进行水田种植结构调整,水稻从早晚稻二季逐步改成单季晚稻,水稻复种面积从1990年的23.5万亩减少到20*年的5万亩。目前,全区已调整了34660亩,占现有86783亩水田的39.93%,通过“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每年可节省农业用水为250万立方左右。

种植结构由单一种植水稻为主逐步调整成水稻、蔬菜瓜果、旱粮等多种种植模式。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政府加大对“水改旱”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扶持,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

1、蔬菜瓜果:蔬菜瓜果是我区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20*年复种面积为9.25万亩,产量14万吨。形成了以白泉、马岙、双桥、盐仓等乡镇街道为主的蔬菜主产区,到20*年全区共建成省、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34只、面积16520亩,但全区每年还需要从外地调入蔬菜瓜果1.5万吨左右。随着连岛大桥的即将开通,港口工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区的外来人口将大量增加,到“十一五”末,预计我区蔬菜瓜果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7万吨以上,优质无公害蔬菜仍存在很大的缺口。

2、旱粮:旱粮是我区传统的种植作物,20*年全区种植面积为4.3万亩,其中玉米0.68万亩、番薯0、98万亩、大豆1.1万亩、蚕(豌)豆0.94万亩、大小麦0、06万亩。据市粮食局提供资料,我市2006年从市外调入玉米2.8万吨、大豆2.5万吨、进口大豆62万吨。因此,发展旱粮生产是我区“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3、水果: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现在水田种植水果10000亩,其中葡萄2000亩、梨2000亩、桃1000亩、柑桔及香柚5000亩。本地外畈涂地富含微量元素,生产的葡萄、柑桔、香柚口味上佳,在省内外享有盛名,优质水果呈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优质葡萄、柑桔等水果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花卉苗木:我区现有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900亩。随着我市生态建设的推进,打造“海上花园城市”的实施,花卉苗木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5、牧草:我区现种植黑麦草等牧草3500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白鹅、羊、牛奶等食草动物及其动物副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草食畜牧业将呈较快发展趋势,牧草种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制约我区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区农业“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用水已大幅度减少,但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速度缓慢。

全区14个涉农乡镇(街道),从82年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经几次的适当调整和完善,目前有家庭承包经营户5.11万户,承包水田面积8.68万亩。经过几十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20*年底止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16万亩,涉及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户1.92万户。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五种形式,即转包、出租、互换、代耕、转让,主要是以转包和出租这两种形式为主,占全区总流转面积的93.78%。近几年来,我区通过政策引导,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根据我区目前的土地种植现状还需要再作努力,从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流转周期的短期化。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期限普遍较短,据调查土地流转期限在5年以内的面积占70%。由于流转周期的短期化,容易产生短期行为,维持现状,这样就不能在土地上有好的效益回报,无法进入再投入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于是出现小打小闹,缺乏投资意识和规模效益意识。

二是流转手续私自化。在土地承包权流转之中,手续不规范,表现为私下流转的多、口头协议的多、书面协议的少等。由于存在随意性,自由化程度较高,一旦双方有争议,容易发生纠纷,隐患着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是流转面积分散化。全区2.16万亩的水田流转面积,占总面积的17.31%,共有3428户经营,户均经营6.3亩,最多面积的经营户也只有300亩。出现小面积种植、小范围经营、分散化耕作现象,形成不了连片成块、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经营的格局,造成种植成本增大、效益下降、积极性不高,因此起不了典型示范,推广经验,更带动不了其他农户的致富。

同时,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农户较多、利益较广,加上情况复杂,工作有难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缺乏思想重视,引导不够、服务滞后,使土地流转处于农户之间自流状态,严重影响了农业节约用水和种植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区处于海洋季风性气候,每年6月-10月台风、梅雨较多,下雨较为集中,很多田块的排水设施不完善,河床较浅,蓄水能力不强,渠道漏而不畅,不能做到一日暴雨一日排出,严重影响蔬菜瓜果、旱粮的生长。蔬菜瓜果生产的设施跟标准化、无公害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现在只有蔬菜基地进行沟、渠、路配套建设。多数地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由于农业的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的客观实际情况的存在,积极性难以调动。虽然近几年对农业的投入在加大,设施也在不断地改善,但也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所以,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阻碍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速度。

(三)农技术力量不足、农民素质偏低。

“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科技含量的高低,现在我区的蔬菜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现有的农技人员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培养的棉粮油干部,正处于转型阶段,所以不能很好地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全面指导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同时,农业的从业人员老龄化,目前从事农业一产的“50”以上年龄占绝大多数,“50”以下的人员多数都转移到二、三产业,这是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标志,目的是让人民富起来,过上好日子,这点无可置疑。但目前从农的“50”以上人员普遍存在文化不高、观念不新、思想保守,很难吸收农业科技知识,无法与发展现代农业相匹配。

(四)扶持奖励政策力度不够。

虽然我区今年出台了扶持土地流转、加快“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专项农业政策,规定对流转20亩以上种植蔬菜、旱粮的三年补助100元,冬季种植小油菜在20亩以上的补助每亩40元。这跟上级政府对种植水稻的补助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08年国家、省对2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的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亩有120元,还可以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所以农户对种植旱粮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快种植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在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水改旱”作为我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来逐步缓解工农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的矛盾。区政府制定了2008年至2010年“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发展区域规划,3年内全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面积2、5万亩。

(一)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加快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种植经营,是我区进行“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让农民从根本上真正感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土地是人类赖依生存的宝贵资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可以没有农村和农民,但不可能没有农业,就我区而言如何做好农业这块土地文章,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转变观念:一是要从目前的农业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农业生产力去思考、去探讨,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做活、做好、做透;二是要从抛荒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利用它、开发它,从中变废为宝;三是要从墨守成规的分散经营或挨家挨户的经营中去解放出来,去相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四是要从农业这个产业或有或无的存在上解放出来,要名其份、正其身、给其位;五是要从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起新的种植观念和现代机械化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只要我们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我们有能力把先人留下的这块宝贵资源利用得更好。

2、建立健全约束机制。

从目前来看,只有在2006年9月的时候浙江省出台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但对弃耕抛荒的行为处置力度还不够强。所以,建议省级对该办法予以完善,对这种不良行为予以更有力的制止、打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法律层面设置“高压线”,建立起保护好土地资源的长效机制。

3、以创新的思维,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转变观念,制订法规的基础上,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做活做好这块资源文章。要把这块土地资源利用好,提高其产出率,发挥出最大效率,必须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入手做活流转。具体的形式是:“流转有偿、集中经营、市场运作”,就是将目前分包给农户的空闲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有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回收,将土地相对集中起来,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农业公司或合作社农场主进行市场化运作,由农业公司支付给村经济合作社的土地租赁费,再由村经济合作社将租赁费支付给农户。但这个形式的运作需要把握好五个环节。

第一、在工作层面上。树立起政府工作就是引导和服务的理念。一是从政府层面,需要出台这方面的扶持政策;二是从农业主管部门层面,需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好在种植规划上、技术上、品种上、人才培训上、机械化推广上全程指导服务,为其参谋,竭尽全力,点击好这块键盘。三是从乡镇政府和村级层面,主要是要解决田从哪里来的问题,做好土地的回笼工作,动田不动册的档案建立、租赁协议的签订、租赁费的发放以及前期的宣传发动等工作。做到“知者献其谋、能者献其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二、在工作方法上。其一是做到“先攻堡垒、后占阵地,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做好经营权流转工作。其二是建立以区政府牵头、农林局、乡镇及村负总责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全面负责调查摸底、宣传发动、方案制订、组织实施和经验总结推广工作,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第三、在市场运作上。组建农业经营公司(或合作社),将回笼的土地统一经营或租赁,并向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企业性质为私有制。公司或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风险和享受利益,完全进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

第四、在资金落实上。主要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区里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特别是解决银行贷款问题。因为农业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购置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的固定资金和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投入资金会很大,需要信贷资金的注入。另一方面需要农业公司组成人员的自身投入,以此来落实资金,确保公司的生产能正常运行。

第五、在人员组成上。主要是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如果目前将这个农业项目直接提交给市场,可能会出现社会有关人士不感兴趣。工商界人士由于效益不高、回报不丰厚更不感兴趣。农民自身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没有能力承接。所以,目前只能是政府牵头,可以有农林局、乡镇、村相关人员,但要会经营、懂技术、熟情况的人员组成,由这些单位抽调几名人员去兼职经营农业公司,尤其在试点的地方需要他们全身去投入,去付出。让这些“知识分子”去从事农业,也是解决进入工业化时代出现“老龄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吃第一只螃蟹”的人,最合适是这班人。古曰:“欲致鸟者先树木”,让他们去创造成功经验,一旦成功全面推开,将这个典型模式交给“职业农民”或其它有识之士去经营,起到抛砖引玉或者水到渠成的效果。

所以,只有正确把握了人、财、物、环境四个方面的要素,就是解决了地、钱、人的问题。只要有心操作,定能结出硕果。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条件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正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因此需要政府将集中资金对农业的硬件、软件方面进行投入,对规划区域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使规划的区域内实现沟渠路配套,灌排方便,做到沟渠浆砌化、路面砂石化、栽培设施化、耕作机械化。只有不断的投入,才能逐步改善农业的基本设施,改变靠天收成的局面。在软件方面要对规划区内具有一定规划面积以上的“水改旱”调整,给予直接补助;对“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农业龙头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予以奖励。应当加大对种植玉米、大豆等旱粮作物的补助,补贴资金可以从水务部门争取因“水改旱”节约部分的水费,补助标准不得低于政府对种植水稻的补助。同时要鼓励农户进行季节性“水改旱”,减少冬闲田,因此要积极调动农户种植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完成粮食生产考核任务,实现绿色过冬。对因地势较低,基础设施较差的水田要推广高产、省水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对采取此项技术栽培的农户也进行适当的补助。

(三)实施科教兴农,立促产业升级

1、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要依托科研院所,引进适宜我区资源条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我区种植业的科技含量。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按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稳定和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农技人员的作用,落实农技推广经费,定期邀请高等院校、科研究所专家讲课指导,利用各种机会去参观学习先进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加大对农技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使其更快更有效的指导农业生产。

2、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其一,由于受传统的种植习惯的影响,新发展蔬菜种植区域的农民生产水平较低,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蔬菜、旱粮等的种植技术,逐步形成科技示范户带动大户,大户带动一般农户的体系。首先在经济效益上让农民得到实惠,然后才能在思想上及时有效地转变这种种植结构调整的观念。其二,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的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需要我们把重心放在“职业农民”的培训上,弥补“知识农民”的不足。

3、以示范基地为龙头,带动整个区域生产的发展。前几年我区的示范基地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带动了马岙、白泉、双桥、金塘等区域蔬菜生产的发展,在今后新区域的发展进程中要继续发挥样板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对新规划的生产区域,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立示范基地,然后逐步推广。

农业结构范文篇4

**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多数工作组都能针对各自点村的特点,协助点村因地制宜,谋求经济发展,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区广电局工作组的点村,因冰灾造成榨菜失收,工作组协助村支两委号召农民将1500多亩榨菜全部改种玉米,今年玉米的亩平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点村老百姓自豪地说:常德市小商贩卖的玉米棒有20%来自我们武陵村,而且还远销长沙、广州。仅这一季玉米收入完全抵消了榨菜的损失。区农办工作组的点村动员群众对茶山进行垦复,基本完成了2000亩的除杂任务,垦复面积达500亩。区科技局工作组的点村,也对2000亩的茶山进行了除杂,并对400亩油茶林进行了补兜,同时还将300亩荒山栽上了杉树林。区委组织部和区农业局工作组派出一名专业技术员,在点村办了200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早稻产量每亩均在1000斤以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区司法局工作组在点村办的100亩超级稻示范田产量也很高。区科技局工作组还协助点村帮助52个农户对100多头母猪投了保。区供销联社工作组帮助点村群众发展蔬菜生产,栽种西红柿100亩、辣椒300亩、苦瓜60亩、茄子300亩,产生了可观的效益,工作组还帮助点村将200亩高污染、低效益的珍珠池改造成了农田。区交通局工作组帮助点村引进芝麻、棉花优良品种,栽种面积达300多亩。区商务局工作组协助点村新扩葡萄园20亩,柑桔改质50多亩,开发荒山栽种花木300亩。区委办联合工作组扶持点村8个农户养殖大雁鹅。通过这些举措对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农民增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农业结构范文篇5

1沂蒙山区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1.1沂蒙山区农业总体结构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2],列出2002~2008年沂蒙山区农业产值结构变动情况(表1)。由表1可知,2002年以后,从沂蒙山区农业总体结构上看,种植业占整个农业的比重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畜牧业比重先下降后不断上升,林业比重不断下降,而渔业的比重变化甚小。整个农业仍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依旧是该山区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占整个农业结构总产值比重始终维持在60%左右。种植业产值从2002年的121.925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54.8199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1%。所占比重在2007年以前稳步升,但在2008年大幅下降。2006和2007年由于畜牧业比重的发展减慢,种植业比重曾一度上升到63.83%。从畜牧业的发展来看,总产值从起初的的62.975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34.6235亿元,年均增加16.25%。畜牧业的比重徘徊在30%左右,2007年后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较小,2008年分别为5.33%和2.57%。林业的比重下降了1.18%,而渔业的比重比较稳定。林业和渔业的总产值在此期间分别增加了9.3463亿和6.1992亿元,比例也都基本上保持不变[3]。根据以上分析,沂蒙山区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又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若逢灾年则粮食大量减产,最终会使种植业增加值下降,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

1.2沂蒙山区农业内部结构分析

1.2.1种植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2],列出2002~2008年沂蒙山区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表2)以及2003~2008年沂蒙山区各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表3)。由表2可知,沂蒙山区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种植面积比例在65%左右,粮食作物仍占绝大比重的地位。经济作物和瓜果蔬菜的播种面积虽然在逐年增加,但幅度并不大。这既与沂蒙山区的自然条件直接相关,也与山东省整体经济战略及对粮食的需求状况有关。由表3可知,沂蒙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而且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而薯类的播种面积下降趋势明显,已由2003年的16.70%变为2008年的8.71%,下降幅度高达7.99%,下降原因一方面是总的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薯类的市场竞争力薄弱,经济收入不明显。谷子、高粱等作物所占比重也在减少,但这种小面积作物的市场应变能力很强,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对整个沂蒙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

1.2.2养殖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2],列出2002~2008年沂蒙山区养殖业产量和结构变化情况(表4)。由表4可知,从养殖业的整体来看,肉类比重总体下降,奶类和水产品比重快速上升,禽蛋比重基本维持不变,整个养殖业以肉类为主。肉类产量占养殖农产品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3.10%以上,其次是禽蛋。从产量上看,奶类和水产品增加较快,分别从2003年的5.4911万和8.6773万t增加到2008年的10.9493万和11.5956万,t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5%和5.6%。禽蛋产量在2008年大幅度提升,比2007年增加了4.6287万,t发展潜力巨大。

1.2.3林业。2003~2008年,沂蒙山区和全国造林面积在不断变化(表5)[2],用材林造林面积整体在不断减少,而全国却在逐步增多。经济林造林面积整体也在不断减少,这同全国趋势一样。但是防护林造林面积在不断增加,尤其是2007年,沂蒙山区和全国防护林造林面积呈翻倍增长态势,与2003相比,分别增加了0.6345万和193万hm2。这也说明了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经济的发展,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2沂蒙山区农业结构综合评价

2.1农业结构综合评价方法

考虑到评价要素的整体性特点[4],评价方法应建立在要素综合的基础之上,因此该研究选择采用要素综合评价法。要素综合评价方法主要使用在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方面,但是,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变,该评价方法可以用以对其他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改进的要素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沂蒙山区农业结构状况。其表达式为:SI=∑Fi/P(1)式中,SI为农业结构安全系数;Fi为区域单位土地面积农业结构要素指标与相应的全国指标的比值;P为区域人口密度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比值。这里所有参与评价的要素权重均取1,主要基于2方面的考虑:①基于农业结构整体性特征的考虑,在农业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结构基础要素缺一不可;②基于农业结构安全的可比性考虑。

2.2农业结构安全系数评价标准

安全系数SI≥5为高安全度地区,这类地区农业结构合理,同时这类地区又称为第一类高安全度地区。安全系数SI<5为低安全度地区,其安全系数低于全国均值5的水平。这类地区农业结构较不合理,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低安全度系数的情况来看,大体还可以分为3个亚类:第一亚类:3≤安全系数SI<5,属一般低安全度地区。这类地区的农业结构基础虽比高安全度地区的低,但仍有相当的调整弹性空间。第二亚类:1≤安全系数SI<3,属次低安全度地区。这类地区的农业结构安全度弹性空间已经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农业基础设施结构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第三亚类:安全系数SI<1,属完全低安全度地区。说明其农业结构已无任何调整余地或者对其进行结构调整没有太大意义,该地区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外部条件。

2.3沂蒙山区农业结构评价结果

为了对沂蒙山区农业结构安全度进行比较合理和周全的评价,对沂蒙山区农业结构总体和农来内部结构分别进行评价。根据表1~5及相关统计年鉴中的数据[2],利用公式(1),计算得到2003~2008沂蒙山区农业及其内部产业结构综合评价结果(表6)。

2.3.1沂蒙山区农业结构总体综合评价。对沂蒙山区农业结构总体综合评价,采用以下评价要素:沂蒙山区产值、沂蒙山区林业产值、沂蒙山区牧业产值、沂蒙山区渔业产值、全国农林牧渔的平均产值。由表6可知,2003~2008年沂蒙山区农业结构评价系数SI为3.335980~3.473750,说明沂蒙山区农业结构处于一般低安全度区间。根据安全系数评价标准,这类SI区间的农业结构安全系数虽比高安全度地区的低,但仍有相当的调整弹性空间。如果政府采取合理的调整措施可以对沂蒙山区农业结构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和配置。2003~2008年该地区的农业结构综合评价系数SI整体处于下降趋势,特别在2007年,其安全系数为3.33598,表明2007年沂蒙山区农林牧渔结构安全系数接近于次低安全度区间。如果不采取立即调整措施,其结构安全度弹性空间将明显不足;2007~2008年其安全系数出现上升趋势,这说明政府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

2.3.2沂蒙山区农业内部结构综合评价。根据沂蒙山区内部结构特点,对沂蒙山区内部结构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有:沂蒙山区种植业结构综合评价、沂蒙山区养殖业结构综合评价、沂蒙山区林业结构综合评价。由于沂蒙山区渔业包括在养殖业中,因此不予进行综合评价。

2.3.2.1种植业。对沂蒙山区种植业结构综合评价,采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种植面积比例及各自的全国平均种植比例作为指标。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2003~2008年沂蒙山区种植业结构综合评价系数SI为2.626696~2.830488,说明沂蒙山区种植业结构处于一般次低安全度区间。根据安全系数评价标准,这类地区的农业结构安全度弹性空间已经明显不足。政府应及时采取合理调整措施对沂蒙山区种植业结构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和配置。2003~2008年该地区的种植业结构综合评价系数SI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特别在2005~2006年,其上升幅度较大,在2006达到最高峰(2.830488),接近于3,说明2006年沂蒙山区种植业结构安全系数接近于低安全度区间。这表明,2006年该地区的种植业结构将进入调整弹性区间。2003~2008年该地区的种植业结构综合评价系数SI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这说明政府采取的调整措施的强度不够,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2.3.2.2养殖业。对沂蒙山区养殖业结构综合评价,采用肉类、奶类、禽蛋、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以及全国平均产量比例作为指标。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2003~2008年沂蒙山区养殖业结构综合评价系数SI为3.996961~4.62695,说明沂蒙山区养殖业结构处于一般低安全度区间。根据安全系数评价标准,这类SI区间的养殖业结构结构基础虽比高安全度地区的低,但仍有相当大的调整弹性空间。如果政府采取合理的调整措施可以对沂蒙山区养殖业结构结构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和配置,扩大弹性空间。2003~2008年该地区的种植业结构综合评价系数SI整体处于下降趋势,特别是2005~2007年,其下降幅度较大。但从整体来看,政府对该地区的养殖业结构调整是有效的[5]。

2.3.2.3林业。对沂蒙山区林业结构综合评价,采用经济林新增面积、防护林新增面积、用材林新增面积以及全国平均新增面积作为指标。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2003~2008年沂蒙山区林业结构综合评价系数SI为3.875641~4.987546,说明沂蒙山区林业结构处于一般低安全度区间。根据安全系数评价标准,沂蒙山区林业结构有相当大的调整弹性空间。政府应采取合理的调整措施对沂蒙山区林业结构结构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和配置,扩大弹性空间。2003~2008年该地区的林业结构综合评价系数SI整体变化趋势比较平稳,表明政府对该地区的林业结构结构调整规模不大。

3沂蒙山区农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对为沂蒙山区农业及其内部结构的相关性以及内部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如下指标:农业总体结构评价系数(SINY)、种植业结构评价系数(SIZZ)、养殖业结构评价系数(SIYZ)、林业结构评价系数(SILY)。具体数值见表7。根据表7的评价系数,利用Eviews软件计算得出各指标相关系数矩阵(表8)。由表8可知,沂蒙山区的总体农业结构与种植业结构、林业结构呈负相关,而与养殖业结构呈正相关;沂蒙山区种植业结构与养殖业结构呈负相关,与林业结构呈正相关;沂蒙山区林业结构与养殖业结构呈负相关。

4结论与建议

农业结构范文篇6

一、2010年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主要成效

(一)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县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共1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拥有资产总额25088.3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5155.1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3997万元,较上年增3975.4万元,实现利税2821.53万元,较上年增30.89万元;总带动农户93400户,带动农户增收11884.53万元,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883人。有效促进了蔬菜、油腐乳、仔猪、白酒、玫瑰花、茶叶、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

(二)优化布局建基地、培龙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我县按照县委、政府“农业稳县、特色县”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科技为支撑,依托地区资源,突出特色,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狠抓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建设,通过几年的培植,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趋于优化,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已初步形成以下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1、优质稻产业带:在全县范围内种植优质稻10万亩。

2、特色蔬菜产业带:在全县范围内培植特色商品蔬菜4万亩。

3、优质油菜产业带:以共和镇河梁村委会为重点,辐射带动共和、新桥、江坡、凤屯四镇培植优质双低油菜5.5万亩,

4、无公害茶叶产业带:以天山、黄龙山、庆丰、青龙、化佛、龙丰六个茶厂0.36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为重点,带动全县低产茶园改造0.18万亩,实现了提质增效的目标。

5、玫瑰产业带:牟定恒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玫瑰基地1000亩,目前属全省较大的一个玫瑰基地。

(三)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0年,我县共发展种植业基地37484亩,畜牧业养殖24526头,其中:订单面积和养殖25604亩、头,无公害、绿色基地原料基地29681亩,投入基地建设资金1566.6万元,通过订单生产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认真落实扶持政策

“十一五”以来,我县实施“农业稳县、兴工强县、引资县、城镇活县、特色县”的五大战略,着力发展烟草、矿冶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四大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县农业局编写的县1.05万吨特色蔬菜加工生产项目、县11600吨优质稻深加工项目、县共和镇4000亩土地流转项目、县3690吨优质油菜籽深加工项目4个招商项目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招商项目。一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资金5800万元,支持星贸公司特色蔬菜加工生产线项目、喜鹊窝酒业联营合作项目、县脱水蔬菜加工生产线项目、楚雄彝家外贸有限公司批发零售网点建设项目、牟定兴华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年产2000吨油腐乳生产线建设项目、楚雄滇撒养殖公司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及猪肉加工项目的建设。

2010年全县得到各级财政扶持资金396万元,企业享受税收减免441.23万元,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五)积极争取出口创汇

2010年以来,星贸食品有限公司和牟定鸿昌商贸有限公司在加速进行新建项目建设的同时,抓紧办理食品出口备案证等相关手续和加快食品出口基地建设,并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出口的硬件要求拉通了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家有关认证部门和省商检部门的检查验收,于2010年5月领取了食品出口备案证等相关手续,星贸食品有限公司2010年夏季以来,直接与意大利威尼斯绿蘑菇食品有限公司开展了野生牛肝菌外销业务,全年出口野生牛肝菌创换外汇可突破200万美元,第一次为我县填补了出口创换外汇历史上的空白。

楚雄彝山工贸有限公司今年7月新成立一家进出口贸易机构,明年公司产品可直接出口,计划在香港、澳门成立分公司。

牟定兴华食品有限公司通过间接出口方式,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间接出口创汇203万美元。

(六)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显着

由于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能力逐年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93400户,带动农民增收11884.53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

(七)农产品质量认证成绩显着

为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我县努力做好优质农产品的开发,组织农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努力,2010年农产品质量认证取得显着成绩。全县共有11家企业获得了18个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面积13207亩。其中:有机食品认证2个,面积3500亩;绿色食品14个,面积8207亩;无公害2个,面积1500亩。一是认证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有机食品实现“零”的突破。二是认证产品数量显着增加。三是企业对质量安全意识显着增。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一)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带动能力不强。一是技术含量低,产品市场占有率还不高;二是人才缺乏;三是投入不足,运转难度大;四是造血功能弱;五是管理滞后,企业的管理体制不灵活,难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二)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特色高效农业形不成规模。

(三)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比较脆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市场与农户的联接、订单农业等缺少制度约束,市场发育的程度远远不够,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也不够活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标准化、品牌化、工业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制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还没有成为农民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技术的切实行动。导致所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还没有真正做大做强,档次和水平不高。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融资渠道不畅。各级政府投入有限,龙头企业融资困难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六)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发展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龙头企业产品外销量减少,销售价格降低,产值、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利润下降。

三、明年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与培植龙头企业有机结合,切实帮助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活力。

(二)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培植。继续重视发展特色蔬菜、腐乳、玫瑰、白酒等优势农业,引进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耕地保护与管理,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支持企业扩大原料基地,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稳步推进中低产林改造步伐,积极发展核桃、油茶等林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围绕农业综合配套实用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和农产品销售等内容,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适应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

(四)积极主动搞好重点产业项目论证和各种农业产业化的认证和项目申报工作。多方努力,积极争取国家、省、州立项扶持。

农业结构范文篇7

一、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年我县共完成棉花种植面积53万亩,其中实施国债项目棉花加压滴灌面积20.3万亩。棉花主栽品种有:中棉41、中棉43、中棉49、新陆中26等数个品种。

目前全县共有香梨67642.2亩,其中新定植13088.8亩,初结果面积13591亩处于盛果期的面积7969亩。

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走“以棉花为主体,香梨、畜牧为两翼”的发展路子,在全县范围内继续加大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保障农业生产的稳步快速发展。

(一)、坚持棉花发展战略不动摇

我们继续深挖棉花产业的发展潜力,坚持走主攻单产和提高品质的路子,突出抓好棉花的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把棉花高产栽培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二)继续加大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1、大力推广高标准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今年上半年,全县各乡镇严格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农业生产目标,采取多种措施保障高标准节水灌溉技术面积的落实,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水资源缺乏因素,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今年上半年我县共完成高标准节水灌溉技术棉田20.3万亩,达全县棉花总面积的38%。

2、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去冬今春,我们利用“科技之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3月开始利用广播、电视专栏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的宣传动员,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下乡到农户家里、田间地头、上街发放宣传单等,用各种方法将测土配方施肥宣传到家喻户晓,农民人人皆知,在播种初期,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在塔里木乡召开了全县棉花播种及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动员现场会。去冬今春共利用各种形式举办培训班50多期,共培训各级干部及农牧民1.3万多人次,共印发维汉文宣传单13000多份,媒体宣传180期次,制作宣传条幅62条,制作宣传栏4个、板报2期、刷墙体广告50条,建立农户档案900余户,跟踪调查农户1200多户。实施了10个测土配方施肥对照试验、10个“3414”试验,建立项目示范区20个,示范面积达5万亩,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三)加大林果业的发展力度,积极培育后备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了加快尉犁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园艺部门在积极开展个人、集体、单位参与林果开发的同时,针对我县果树品种单一的现状和红枣不适宜我县生长的现状,大力培植特色园艺,根据香梨市场潜力大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宣传和推广,帮助农民种植香梨,带动了我县园艺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为促进香梨健康有序发展,明确香梨发展目标,根据园艺部门制定并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的《香梨发展意见》(2006-2011年),**年新定植香梨13088.8亩,按照既定目标发展,必将有利改善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局面。

(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结合发展庭院经济,适当种植了瓜果、蔬菜等有一定市场需求的特色作物,促进了我县农村产业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今年种植西甜瓜面积为627亩,蔬菜1392亩。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农牧民的科技素质

去冬今春,利用农闲季节,县农口各部门会同科委、科协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场共派出技术人员50余人巡回培训、授课,培训期数90期,培训农牧民人数12400人,发放资料13000份,培训效果明显,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农牧民科学种田的水平。特别是实施棉花膜下滴灌项目的乡镇,逐村进行了该项目技术的专门培训,提高了农民的节水意识和灌溉技术水平。

(六)、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棉花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棉花、香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旦呈暴发趋势将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正因如此,我们高度重视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工作,抽调专人加强对虫情的监测预报工作,定期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今年,未发现较大的农作物虫害,病害由于天气等原因有轻微发生,主要采取了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得到了有效防治,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七)加大香梨修剪及果园管理工作,培育后序产业。一是园艺开发中心的技术人员实行分片包点式加强果园的各项管理技术,特别是果园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等方面,从而提高香梨的产量和品质。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科技之冬”等各种培训活动,将果树栽培的技术要点,即:丰产栽培技术,嫁接技术,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技术,传授给果农。三是县农业局把技术人员分成三组村直接下派到各村、队,针对香梨不同的树形,为农民讲解、传授香梨冬季修剪技术,做到逢园必进、逢树必剪,力争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把全县所有果园修剪到。

三、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

**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贯彻落实尉犁整规办文件精神,加大了对种子市场和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我局高度重视,特成立了由农业局牵头,会同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联合打假集中整治领导小组。一是对我县辖区内70余家经营种子、农药、农机的经营户进行了全面检查。对不合格的种子进行了现场查封,并对经营者的种子进行了抽查,抽查种子4000余吨。二是加强了农药市场的检查管理力度,我局执法人员对我县31个农药经销部进行了检查。三是做好农机市场的检查,农机部门严把市场管理质量关,配合工商、质检部门深入各农机点对各农机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检验员姓名、编号、出厂日期及使用说明等进行了检查,有效的避免了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流通。通过打假活动,我县的农资市场状况得到了进一步的好转,农资经营单位和各经营点基本能做到守法经营,保证了全县农资市场健康、良好的经济秩序,确保农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四、落实农村减负政策,继续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基层。

1、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继续实行减轻农民负担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制度,做到领导思想不放松,机构班子不削弱,工作力度不降低,实行村村有一名农经干部进行指导,形成了县有检查、乡有监督、村有目标的三级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组织机构,二是落实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把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是否落实、农民负担是否减轻、农村社会是否稳定作为考核干部,特别是乡(镇)、村两级干部的一项主要内容和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三是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对税收、水费、农村中小学收费一律进行公示,让农民知道哪些该交及收费的依据。全县设立村级公示牌48处,乡镇公示牌10处。

2、认真负责的按照规定程序做好财务公开工作,一是公开内容力求做到全面完整,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农牧民基本感到满意;二是公开能够及时进行,做到了年初公布财务计划,每季公布收支情况,年底公布各项财产、债权债务等。重大财务事项随时进行公布。三是各村都建立了固定的财务公开栏,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还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大型财务公开墙,大都设置在村委会办公地附近,便于群众阅看,有的村还根据本地的实际向每户发放财务公开表,人手一份。四是基本上做到了公开程序严格,80%的村在财务公开前,民主理财小组进行了参与并通过乡镇农经站审核。通过实行村级会计,较好的促进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财务公开以后,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多数村都能认真的解决,消除了一些误解,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能负责的作出解释。六是加大审计力度,首先对财务混乱,群众反映强烈的村进行审计,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个别问题严重的村干部已受到相应处分。

3、推动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贯彻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政治性工作,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做到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确保农民负担减下去,不反弹,切实加强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确保税费改革后全县各村不发生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对今年各乡镇修路、修渠所需费用均采取“一事一议”接受广大农民监督,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来信来访,检查监督,专项审计,监督卡等项目审核,加大农村的审计力度,使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公务员之家:

五、农业项目实施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们狠抓各项农业项目的落实,通过各项农业项目的落实有力地带动了我县各项农业工作的开展。

1、农村沼气国债项目

我县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于2006年立项,建设期为一年,总投资913.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9.2万元,地方配套21.92万元,其余部分为农民自筹,建设规模1827户,目前已开工建设40个沼气池,等待灶具等设备到位后即可投料使用,结合我县正在开展的“三清四化”工程,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地改善我县农村环境卫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我县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于2006年年底开始实施,至今年6月已完成全部1000户农民的培训任务,各乡镇项目户绿色证书已基本发放完毕,目前正等待自治区农业厅相关部门的验收,通过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我县农艺的健康快速发展。

下半年工作计划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把农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农牧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目标,为此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做好各项农业措施的落实工作,坚持走“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的路子,进一步加大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提升我县农业发展水平和层次。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了改变我县经济作物单一的现状,大力培育特色园艺,我县是**香梨重要产区之一,有丰富的水土、光照资源,有着发展香梨得天独厚的地源优势,香梨市场发展潜力大。要进一步加大香梨种植的宣传力度,制定我县香梨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探讨香梨市场和前景以及香梨种植技术等,引导农民种植香梨,进一步加快香梨基地建设,逐步改善我县农业产业较单一的局面。加大库尉一体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库尉一体化优惠政策,将我县香梨发展纳入**百万亩香梨发展规划中,不断提升我县林果业知名度。

三、加大种子市场管理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引进高产、优质、高效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搞好良种繁育工作,切实防止品种混杂、退化,提高单产和品质。认真做好种子市场管理,维护种子市场秩序,确保种子质量,为来年备耕生产打好基础。

四、加快沼气建设进度。今年下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力争在年底前成全部1827户的建设任务。

五、继续加大农业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进入市场,坑害农民的利益,切实保护农牧民的利益。

农业结构范文篇8

2005年,**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帮助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为契机,以辣椒、食用菌、速生丰产林“三色”农业为重点,以规模拉动、科技推动、产业化带动、市场促动、服务驱动为手段,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的,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农民人均存收入达到2595.6元,比上年增5%,实现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新突破。

一、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1、以“三色”农业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坚持把“红”、“白”、“绿”三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出产业化,引入新理念,提高品位,推动了“三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青岛先锋实业公司,在全县种植辣椒30万亩,其中,“益都红”辣椒5万亩,产品经保鲜加工直接出口韩国,在辣椒产业化经营方面迈出了坚定步伐。据调查,种植“益都红”亩产1500公斤左右,市场收购价1.5元/公斤,亩收入在2500元左右,较传统尖椒种植亩均可增收500元以上,较传统秋作物种植亩均增收1200元。大力发展以白灵菇为主的食用菌,抢占了全国生产技术的制高点,全县食用菌种植发展到15500棚,成为全国较大的白灵菇生产基地。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自2004年以来,对我县的“三色”农业相继进行了专题报道,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为推进珍稀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今年新建了投资2028万元的中瑞恒立公司,投资300万元的兴建菌业食用菌生产基地,龙乡菌业反季节食用菌基地正在建设。目前全县食用菌龙头企业达10余家。为改变沙区面貌,今年,我们及早动手,沿阳子线潴泷河两侧,新植速生丰产林10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3月份,全市植树造林现场会在**召开,**被省政府命名为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先进县、速生丰产林示范县。11月29日全市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在**召开。**农业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2、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今年仙庄乡4万亩辣椒基地被确定为省级定点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马庄桥、纸房、六塔等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扩大,总面积达到9.53万亩。大流乡前大流、刘圈,高堡乡吴家、马庄桥店上、固城乡张屯等生态农业示范村新建沼气池2000座,全县累计达到11000座,发展“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近4万亩,陶河、后大流、霍子寨的秸秆气化工程先后投入使用,西侯的秸秆成型技术试点获得成功。一批农村能源项目顺利通过部、省级验收。

3、优质麦种植面积继续扩大。2005年,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实现了新的突破,收获面积45万亩,较去年增加1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3%,总产19.5万吨,较去年增4.6万吨。其中我县承担的20万亩部级优质小麦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普遍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回收,为大面积发展优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并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认可。今年以承担国家优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完成优质小麦播种面积55万亩,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77.6%,主要有豫麦54,新麦18、周麦16、周麦18、濮麦9号等6个品种。通过以会代训等方式举办培训班35期,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操作规程,为明年的优质小麦高产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4、以弓棚西瓜为主的西瓜生产稳步发展。**西瓜主要分布在县东部的瓦屋头、高堡、双庙和县西部的大屯、韩村、古城、固城、阳邵等乡(镇)。种植面积4万亩,较去年持平略增。种植模式有花生套种西瓜,主要分布在县西部沙区;大弓棚西瓜,主要分布在瓦屋头,面积在4000亩以上;小弓棚西瓜重点分布在瓦屋头和高堡,面积在8000亩;麦套西瓜重点分布在双庙,面积在1000亩以上。其中瓦屋头镇的大小弓棚西瓜种植相对集中联片,种植面积在10000亩。

5、畜牧产业健康发展。预计全县猪饲养量达到80万只,禽饲养量达到1500万只,分别较去年增3.4%、1.3%,六塔后杨楼、固城南街等10个养殖小区先后通过市畜牧局验收。

6、劳务经济异军突起。2005年,全县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和中介机构达86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余万人,其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900人,转移1129人,占任务的125%,转移就业率达100%;引导性培训2000人,完成3000人,占任务的150%。农民工资性平均收入达5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的22%,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主要措施

1、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规模化经营拉动农业结构调整

县委、县政府把特色经济作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东椒、西林、中菌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三色”农业。通过算帐对比,现身说法,外出参观,典型带动等一系列措施,适时引导群众,顺应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有力拉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基本形成了千亩成方、万亩联片的规模种植优势,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尖椒生产基地;食用菌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县已形成纸房铁炉庄、柳格高赵店等一批食用菌生产专业村,种植户发展到15500户;今年沿扬子线新植速生丰产林10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成为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坚持把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一是兴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以中国农大和河南农大为依托,建成了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韩村高科技示范园和双庙民旗示范园等一批高科技示范园。引进国内外名优蔬菜、食用菌等新品种17个。辐射带动了一大批特色明显、初具规模、效益可观的示范基地。二是健全信息网络。县农业局、科技局、蔬菜中心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实现了与农业部、全国部分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联网,及时向农民购销信息,依据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三是聘请专家组成技术顾问团,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一年来,全县共聘请专家100余人次,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400余期,印发技术资料10余万份,重点推广了反季节瓜菜种植技术、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和猪沼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各乡镇还结合实际,多方聘请技术员直接指导生产,如瓦屋头镇聘请的山东昌乐西瓜专家,长期驻村指导弓棚西瓜种植,使瓦屋头镇西瓜种植得到了稳步健康发展,种植面积超过10000亩,形成了区域产业优势。

3、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以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为全面推进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我们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财政政策、费用负担、风险补助、金融贷款、生产用地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同时积极探索“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运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县新增投资2.4亿元,新建、扩建、在建各类龙头企业27家,全县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9家,其中申氏菇业公司、清阳针纺制品公司、宏海面粉公司、**县种子公司、百司特葡萄酒有限公司、源丰实业有限公司、清南养殖有限公司、濮阳市天口酿造有限公司8家企业被命名为市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置劳动力近万人,带动生产基地30万亩,农户8万户。申氏菇业公司通过联办基地、培训技术、回收产品的形式与全县5000多农户签定了回收合同,建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县粮食购销服务公司,与农户签订优质麦收购合同,带动20万亩的优质麦种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4、抓流通,创品牌,以市场促动农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流通是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销字当头,营销开路,先后在大宗农产品生产区和销售区建成了仙庄辣椒批发市场、马庄桥蔬菜批发市场、阳邵乡苹果批发市场等26家农产品专业市场,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327.5万元,占地面积519亩,年交易额1.9亿元。积极发展以协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县共创办各类民间合作经济服务组织38个,资产总额515.3万元,入会会员2万人,充分发挥了带动农户、连接市场的作用。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倡导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积极培育申报优质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了澶都尖椒、宏海面粉、天福酱菜、清晨茶巾等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百斯特葡萄酒、冉峰乳制品、源丰蒜粉等市级农产品品牌,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空间,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

5、强化组织领导,以政府服务驱动农业结构调整

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调整了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特别是对“三色”农业实行了“四个一”管理,即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二是责任制推进,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的中心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层层分解目标到乡(镇)和有关部门,落实到人,保证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健康运行。三是通力合作,搞好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信息、资金、物资、运销等服务体系,政府各有关部门都拿出了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分工负责,通力合作,搞好服务,共同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今年以来,我们尽管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农产品档次低,缺乏优质、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能力弱,产品多是粗加工,半成品,形不成自己的品牌,效益低。

三是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对外面的市场信息捕捉不及时,不能科学指导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另一方面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大,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

四是部分乡(镇)村、农户思想观念滞后,没有从以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中解放出来,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农民的自身素质较低,对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导致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各乡镇发展不平衡。

针对存在问题,今后,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紧紧抓住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深层次战略性调整。坚持立足现有产业和资源优势,着力开发前景好的产品和产业,坚持不懈,在精、细、强、大上做文章,让好的多起来,让多的优起来。坚持走培育特色农业的路子,逐年压缩劣质低效的粮食种植面积,建立富有本地特色,区域优势的农业经济新格局。同时,搞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继续培育壮大优质小麦、辣椒、食用菌、速生丰产林、养鸡、养猪等种、养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和出口创汇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形成新的农民认可的增收新亮点。

2、牢牢把握产业化发展和增强竞争力这个关键,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积极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加入WTO后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致力于龙头企业培育、利益机制建立和营销网络营造三个主体环节。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促使一大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和“市场+经纪人+农户”的发展模式,创新营销方式,早日使我县农产品进入超市等现代流通网络,最大限度地扩大农产品市场商品率。

3、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实施无公害生产战略。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推行农产品品牌管理,要象抓工业产品一样,狠抓农产品的产品优势,稳步实施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战略。

4、切实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完成**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农业信息网络,实施“三上网”工程,推动乡乡上网,村村上网,户(指种、养、加大户)户上网进程,争取明年17个乡(镇)要全部实现微机联网,并使网络向规模场、重点养殖、种植大户延伸。同时,还要大力抓好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有效地服务指导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结构范文篇9

一、目标任务

按照“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的总体要求,根据省农业结构调整行动方案(2019-2022年)总体部署,利用2019年秋种到2020年夏播前半年多时间,全市调减非优势区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面积4.3万亩,确保今年9月底任务落实到地块,坚持成方连片规模发展,力求打造千亩万亩示范片,2020年6月完成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任务。

二、调整重点

结合全域旅游、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进行调整,调减玉米、小麦等高耗低效作物,着力发展增加谷子、中药材、花卉、观赏绿植、油葵、油菜花、酿酒高粱等高质高效作物,增加生态绿化面积。

(一)围绕市全域旅游做好种植结构调整。

1、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景观效益。

2、增加油葵、酿酒高粱等高质高效作物种植形成的高粱花田。

(二)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进行调整。

1、围绕小米优势特色主导产业,11个乡镇压减玉米、小麦2.3万亩,增加谷子、高粱种植面积,发展小米产业。

2、围绕中药材特色产业,13个乡镇压减玉米、小麦1万亩,增加连翘、金银花等道地中花材种植,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阶段。通过认真调研,制定2019—202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实施主体,建立台账,制定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表,制作农业结构调整分布图和景观设计图;召开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将任务落实到村、户。第二阶段播前准备阶段。技术部门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种植户准备好种植品种所需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种植大户做好土地流转。第三阶段新增品种种植阶段。力求集中连片种植,打造千亩万亩示范片。第四阶段督导检查阶段。农业农村局牵头,对各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定期开展调研指导、督导检查,确保任务完成。

四、秋种任务落实情况

根据种植结构调整任务清单,分品种按时播种。调减作物小麦、玉米4.3万亩,在今年已全部落实。2019年秋种完成中药材1万亩,花卉0.2万亩。

五、保证措施到位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责任分工,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市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包重点区域,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落地见效。

(二)强化政策支持。强化财政支持,市财政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强化金融支农,协调银行、担保等各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支农服务平台;强化人才支撑,落实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培养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人才梯次科学、产业链条衔接紧密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

(三)加强督导考核。将农业结构调整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考核结果先进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推进不力、未完成任务目标的进行约谈问责。

六、结构调整存在问题

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土地在一家一户的农户手中,集中调整难度较大,农户配合调整的意愿不强,工作难度大;二是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目前种地的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不愿意改变种植习惯;三是种植结构调整地块要求在“两区”之外,增加了实施难度;四是种植效益低,农民对结构调整积极性不高;五是农作物需要轮作倒茬,划定调整区的做法不够科学。

七、下步打算和万亩示范片建设情况

我们计划在调整规划区域以新型经营主体和土地流转大户为种植结构调整为重点,坚持成方连片规模发展,力求打造千亩万亩示范片,完成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任务。2020年春计划完成种植花卉0.3万亩,高粱0.5万亩;2020年夏计划完成种植谷子2.3万亩。

(一)村高粱花田景观

在镇水沟段两侧,规划种植了高粱花田景观,压减玉米2600亩,增加油葵、酿酒高粱等高质高效作物种植形成高粱花田,油葵推广高油品种矮大头,高粱推广酿酒品种红樱子。金秋十月,以高梁红为底色,以金色的油葵锁边,火红的高粱、金黄的油葵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观景期结束后,油葵、高粱又将以榨油和酿酒原料销售给榨油和白酒企业,促民增收。

(二)村—前渠段河道两侧花卉景观

农业结构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不断深入推进,对资金的需求日益旺盛,但由于国家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较高的农业贷款风险及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金融支持力度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金融支持不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因此,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使用好各方资金、创新信贷产品及构建配套的信用担保体系等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一道难题。

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使用分散,规范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目前,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分散于发改委、科技、财政和农口各部门,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加上运行环节多、过程长、管理成本高,规范的管理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形成,导致资金到位率低,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幅减少,财政支农效率较低。

(二)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场所、产品和经营周期有其特殊性,致使涉农融资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不能提供符合信贷政策要求的有效的抵押担保品,因而制约了信贷的获取。另外,由于处在改革过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存在许多制度缺陷,如贷款权限的上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及对国有企业、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等为主体的贷款偏好,主观上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萎缩。

(三)农信社受自身实力限制,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信社市场定位于服务“三农”,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而且,尽管农信社在农村地区网点多,但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难以与实力强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相比,使其在吸储能力上明显处于弱势。再加上农信社历史包袱尚未解决,资金实力较弱,人员编制偏少,支付结算系统不完善,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显得力不从心。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的特点限制了信贷投入。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链条的脆弱性。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有的企业和组织根本无法提供抵押,如养殖场的家畜家禽不可能作为抵押品。

(五)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从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对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相对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贷款在实践中也很难落实,直接制约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对策

(一)转变思路,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倾斜。整合各种支农财政资金,形成稳定的财政支农增长机制。对目前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金进行适当整合,可以考虑由各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充实政策性担保公司风险补偿基金,并将担保代偿损失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应保证从每年的财政总收入中按固定的比例或增长率划出一部分投入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扩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同时,为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应建立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防止财政支农资金被挪用或被截留。

(二)加大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创新力度。一是开办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多样化的贷款品种,要根据农业资金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科学细分市场,适时加大贷款新品种开发力度,制订农户大额贷款管理办法,改进支农再贷款管理。二是创新信贷方式,拓宽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可以选择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农村中小企业试点信用贷款方式。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允许农村中小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和可靠应收款作为保证向银行申请贷款。有条件的可考虑借鉴目前在中小工业企业融资中的一种新方式“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将订单担保贷款、公司为农户担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以及农业动产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以此来推动“银行+担保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三)合理引导和利用好非正规金融渠道的资金。在正规农村金融功能有限和信贷供给严重不足的现实条件下,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拓宽融资渠道。因此采用“疏导”、“规范”的办法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十分必要。积极鼓励正常的民间借贷,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的合法化,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有区别、有条件地培育出具有一定规模并且管理制度完善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可以为发展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农村合作金融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条件。同时,要在利率逐步市场化基础上合理整合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将现存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政府的正规制度安排中,为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生存空间。允许创建农村民间银行,允许民间资本、外资参股,实行民营银行试点,促使农村民间借贷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信社的改革。农信社定位“三农”,应该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完善省联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多渠道扩充其资金实力。可以考虑建立省域内农信社联行支付结算系统,并实现与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的联网,适应企业支付结算的需求,也有利于增强吸储能力。

(五)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业。农业保险是一种对政策因素依赖较强的特殊险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不应以单一模式为主,农业保险体系应是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商业性保险机构、合作社在内的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各种模式相互补充的复合体系。可以因地制宜成立合作保险组织,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筹集农业风险基金。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对经办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险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再保险。如,安徽省在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从2008年4月开始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这对安徽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安徽的具体做法是:运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发挥政府组织推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户、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以及市县政府、保险机构等有关各方自主自愿参与农业保险试点,促进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地可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保险的范围主要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保险选择种植面广、对促进“三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宗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养殖业保险选择饲养量大、对保障人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的养殖品种,包括:能繁母猪、奶牛。在保险费的支付上,种植业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35%,省财政补贴25%,市县财政补贴20%,种植场(户)承担20%。养殖业保险保费根据不同品种,实行差异化补贴,其中,能繁母猪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省财政补贴2l%,市县财政补贴9%,养殖场(户)承担20%;奶牛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30%,省财政补贴21%,市县财政补贴9%,养殖场(户)承担40%。在保险模式的选择上种植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模式,经营风险由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共担。养殖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自营”模式,保险经办机构在政府保费补贴政策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