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0:25:2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原则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一、合作社制度的历史变迁

合作社制度是指包括体现合作社性质、宗旨、目的、价值的合作社原则以及合作社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内的规则体系.研究农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应以研究合作社制度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

(一)合作社的历史发展.合作社在各国的发展进程虽不尽相同,但就世界范围内,以合作社原则发展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为主线,可分为五个阶段

史前期:1844年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诞生前.该阶段的合作社从今天所研究的合作社制度内涵角度讲都不具有典型性,可称为史前期.

初创期:从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产生至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创建.该阶段合作社大量涌现,消费、生产、信用、农业合作社在这一时期均已形成.各国有关合作社的最初立法基本完成.

发展期:从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合作社联盟的成立加强了各国合作社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各国政府也开始更为积极地扶持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立法大多从综合性合作社法转向了各类专业合作社法.

成熟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七十年代.这一阶段,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大规模地开展了合作社运动,合作社原则经过多次修改有了大的发展和完善.各国根据本国特点创建了各类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合作社.

创新期: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动,既对合作社发展提出了挑战,又为其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发展了合作社若干原则的北美新一代合作社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它是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典型代表.

上述简单回顾表明:我们虽在理论上可以把合作社发展的第五阶段称为创新期,但事实上在合作社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实现着创新.创新是生命体的本质内涵.因此,必须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问题加以研究.

(二)合作社原则的演变.合作社制度的核心是体现合作社本质与特征的合作社原则.合作社原则是合作社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形式的要素,是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在当时确定了如下原则: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按市价销售商品,收取现金,不赊购赊销合作社的盈利,按社员购买货物的比例分配给社员表决权一人一票,不因出资多少而有差异合作社的资金不靠捐献,而由社员自己出钱入股遵循公平交易,货真价实,足斤准尺重视社员教育,提取合作社盈余中的2.5%作为社员教育费用对政治和宗教保持中立.这些内容成为后来国际合作社联盟制定和修改合作社原则的基础.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把罗虚戴尔合作社的这些原则作为国际合作社联盟办社原则列为联盟章程,史称罗虚戴尔原则.

1937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将合作社原则归纳为七条,新增股本利息应受到限制.1966年又作了修改,去掉了现金交易和政治宗教中立,增加了促进合作组织间的国内和国际合作.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周年代表大会将合作社原则修改为七条:自愿和社员资格开放社员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社员经济参与自治和独立教育、培训和信息合作社间的合作关心社区发展.

纵观合作社原则的演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当合作社原则由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提出并实践后,一种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新型经济组织--现代合作社诞生了.合作社原则凸显了合作社的本质,成为指导各类合作社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准则第二,为了回应外部环境的挑战,合作社原则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为了使合作社既保持自身的性质,又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第三,无论合作社原则如何变化,最能体现合作社本质特征的主要原则没有根本性改变.比如,自愿入社、民主控制、按惠顾额分配盈余、资本报酬有限等.

(三)传统合作社的主要制度缺陷.伴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传统合作社在制度上的缺陷越来越凸显出来.

1、合作社规模不稳.传统合作社社员资格开放原则使得社员进入与退出比较随意,成员的不稳一方面导致合作社规模的不稳,要么生产能力过剩,要么供给能力过剩另一方面也使社员的责任心不强,对合作社关心不够.这些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2、合作社融资能力有限.传统合作社所有者与惠顾者(即投资者与利用者)统一的原则将只想投资不想利用合作社的人排除在外,不能很好地吸纳社会资金.社员的经常变动致使合作社的资产也不断变动,这又使合作社获得贷款也变得比较困难.融资能力下降必然导致竞争力下降,发展艰难.

3、合作社产权制度模糊.传统合作社是典型的人合,决策一人一票,盈余分配按惠顾额,这两方面都与社员投入资金的多少无关联.且合作社的规模越大,社员个人在合作社财产中的份额就越小又不清晰,这就会产生搭便车行为.社员对合作社关心度不够,合作社对社员吸引力不强,合作社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4、合作社专业化管理缺失.传统合作社遵循社员民主管理原则,而合作社成员未必一定是专业素质好的管理人员.

二、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现状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和提速三个阶段.其运行现状主要表现为

(一)加入条件.合作组织的基础是会员.成为会员的条件与程序直接影响组织的运行.(1)资格条件.缴纳会费是成员的一项重要义务,部分合作组织成员还必须缴纳股金.无需缴纳会费的也占一定比例.对个体会员的加入一般没有限制,但部分合作组织对法人会员进行限制,规定不能超过某一比例(2)加入程序.已经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农民,由组织成员或组织领导推荐,即可加入(3)退出.大部分合作组织都允许会员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自由退出.会员退出时,对于投入资金的处置情况:撤回、继续持有以及享受分红、必须退还给组织、将股金自由转让给其他成员、不退还股金或组织在此方面没有相关规定.

(二)机构设置.大部分合作组织建立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理事长、监事会和具体经营部门,组织机构比较完整会员(代表)大会由全体会员(代表)组成.监事会和绝大多数理事会都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提名方式主要有生产经营大户提名、理事长提名和海选会员(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履行组织章程中规定的职责,如选举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制定和修改章程等等.理事会是合作组织的常设机构.监事会代表大会执行对理事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投票方式主要为一人一票,也有一股一票、按人投票与按股投票相结合、交易额与股权相结合等方式.一些组织对出资额较多的会员给予附加表决权,但为避免一股独大,保障普通社员的决策权利,一般对单个社员表决权占表决权总数的比例进行限制.

(三)资金来源及构成.(1)没有兴办实体的专业协会(在组织中所占比例较大),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一些无需缴纳会费的日常支出则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2)严格意义上的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员股,吸收的非社员股较少.一些合作组织对单个会员持股比例有限制,限制的比例彼此不一.此外,领导成员(理事长、理事会成员等)持股相对较大,普通会员的持股量较小.

四)利益分配机制.(1)分配方式.收益分配方式主要有:按经过组织销售的产品数量分配、按经由组织销售的产品价值分配、按提供给组织的资金分配、不分配利润(其收入全部用于组织的开支)(2)分配项目.盈余分配项目包括: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二次返利和按股分红.能够提取公共积累的组织占一半稍多(各组织提取的比例不等).二次返利的标准主要有按成员的交易量、交易额、股金等.二次返利的分配范围主要有:在所有与合作组织发生交易的会员和非会员中分配、在全体成员中分配、在持股成员中分配等.

上述运行状况表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际合作社的发展相比,一方面需要加强规范另一方面需要在入社条件、资金来源、利益分配等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推进制度创新,促进组织发展.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任何组织的制度安排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适时的制度调整和创新不可避免.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原则.原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反映,研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原则,对于指导创新,实现其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现实问题原则.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矛盾就是问题,就是差距.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在哪些方面取得创新突破,首先取决于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2、发展趋势原则.从问题出发是立足当前,创新更要立足长远.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必须研究社会经济、农业经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即现代工业和现代技术将深入农业和食品工业,农业日益采取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服务,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连成一体,形成一体化经营.农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和要求.

3、事物本质原则.创新是为了发展而不是毁灭.当事物本质发生改变后,一事物就不再是其自身而变成了他事物.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不能改变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属性: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成员民主控制按惠顾额分配盈余资本报酬有限等.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条件.只有具备相应条件,创新才能实现.就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而言,至少需要三方面的条件

1、客观层面: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时期,农业拥有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更加重视,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这些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

2、主观层面:人们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的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已经具备.但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而言,人们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合作组织本质、作用、前景的认识与判断都还比较模糊,思想上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还需要做艰苦的创新宣传教育工作.

3、操作层面: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政府已做了许多支持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的工作,如制定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颁布相关法律、出台合作社(示范)章程,等等.但在把优惠政策做实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政府放手让农民去实践,不追求形式而更注重实效,创造更有利于合作组织发展创新的外部环境方面还有许多细致工作要做.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内容

1、社员结构创新.传统农业合作社作为小农的互助组织,其成员由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生产者组成.据此可推断,传统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比较小,社员来源单一,不利于合作社增强活力,参与竞争.因此,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上应加以变通,扩大包容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农民可以加入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加入,允许他们以技术作价出资自然人可以加入,法人也可以加入,利用它们拥有的技术设备资源或信息资源.当然,为保持农民社员在合作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合作社性质),对非农民及法人入社要在所占成员比例或股金比例上做出限制性规定.具体比例应从实际出发,允许彼此有一定的差别.

2、融资机制创新.传统合作社存在融资能力弱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合作社融资机制上进行创新.比如,有入股的生产者社员,也可以允许有纯入股的投资者社员允许一人认购多股,也允许缺乏资金的农民多人认购一股社员认购股金的方式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作价出资为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可以规定经合作社同意,股金在合作社内部社员之间可以转让等等,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扩大自身的融资能力.

3、民主管理创新.传统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由于现代农业合作组织社员认购股金数量增大,且彼此不同,这给民主管理原则带来了挑战.严格遵循一人一票原则,实现了公平,但会置投资额于不顾,损害效率.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要求改变单纯按社员人头设置投票权的原则,而要照顾社员持有股金的差异.可以在实行一人一票的同时,允许一人多票或多人一票,但同时对单个社员占总票数的比例做出限制.这样变通,便于协调利益与风险、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调动持股大户的积极性,又不会改变多数社员对合作组织的控制,保证民主管理.

4、分配机制创新.传统合作社比较强调公共积累,往往忽略对社员投入资金的分配.从合作社的本质、宗旨及有利于自身发展来看,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其合理性,然而却不利于产生投资激励.鉴于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润水平还不高、财务管理薄弱以及过去归大堆产生的阴影,对分配机制应做出调整:盈余分配中少提公共积累,兼顾投资额.当合作社发展需要资金而公共积累不足时,可以采取再次进行新筹资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盈余分配要兼顾投资额,可仿效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做法:每个社员必须事先承购与其交货量相应的股金.这样就把按惠顾额分配盈余与股金参与盈余分配结合了起来.这种对资本报酬有限原则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合作社产权模糊的问题,增强了产权激励,同时又不违背按惠顾额分配盈余的本质规定性,是一项非常巧妙的制度创新.

5、经营方式创新.传统合作社强调通过合作社间的横向联合促进合作社发展.但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应重视纵向发展.它不应仅仅是初级农产品的经营者,而应是通过注重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合作组织规模,形成集团化,提升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白立忱.外国农业合作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济;第一产业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与基础性产业,在任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均与社会经济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为了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需要推进农业创新发展。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经济规模,实现横向经济联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面临一些困难,需要正确认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概述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被称作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农民群众自愿分工合作为主,凭借主观能动性实现的联合,农民群众利用资源结合的形式使农业技术、资金与劳动等成为入股农业合作社的资本,按照民主管理与自主劳动等多元化模式,实现经营与生产管理,并且达到互惠共赢的目标。

2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农产品交易中大宗交易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单个农民交易量十分有限,导致其在市场交易中不具有优势。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采用集中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生产效率,监督农户生产过程,保证农产品品质。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有效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确保增加农民收入[2]。2.2有利于农业市场健康发展。当前,农产品交易量不断增加。我国分散的农户无法有效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农业生产,同时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将分散的农户有效联系在一起,将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有效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对农业市场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2.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生产、销售,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为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技术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能获取良好的规模收益,而且能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水平。

3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民群众认知不足。我国大部分农村比较落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当前部分农民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不够深入,合作意识不强,认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家庭经营之间存在矛盾。同时,个别农民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传统形式的混为一谈,导致其参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另外,自古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较强,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不听从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安排,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3.2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按照国际合作要求原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运行需遵循以下7点原则:第一,自愿及开放原则;第二,互助协作原则;第三,民主管理原则;第四,非营利性原则;第五,信息服务原则;第六,一人一标原则;第七,自主与不负债社会性原则。基于当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情况,很多组织在运作期间并没有严格遵循以上7点原则。例如,设定目标缺乏准确性与统一性,具有突出的商业性与盈利性特征,没有充分发挥组织所具备的服务职能,开放性与民主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另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规范性需要提升,在专业技术培训方面不够深入,导致相关业务拓展存在复杂性特点,这也是限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的因素之一。3.3合作效果不明显。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时间较短,全国范围内组织数量有限,规模也需要持续拓展。当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具有独立性特点,在区域联动方面效果不明显。另外,部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内容方面比较片面,只是针对生产技术展开合作组织运行,缺乏自主性,还需要依靠当地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帮助,从而限制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的提升。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建议

4.1加大农民群众培训力度。为了充分体现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针对农民群众展开培训,使其正确认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树立合作意识,掌握合作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对农民群众展开培训时,要大胆创新培训形式,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注重培训的实用性。例如,采取专题讲座、互动教学、现场参观和研讨交流等多样化讲授方式,注重“理论、政策讲解和案例分析”结合,有针对性地解答合作社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的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使培训内容“从学员中来,到学员中去”,大大提高农民群众的学习主动性。同时,鼓励支持光彩基金会等各类社会力量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公益性培训。另外,重视对合作社人才的引进。借鉴先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才引进经验,创造条件、保障待遇,吸引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青年人才参与或创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4.2规范运行机制。为实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需要从上下级畅通机制、左右合作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形成各个机制的合力,带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组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体现组织效能,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第一,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基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从政策与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优化现行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流程与方式,重点打击违反规定的行为。第二,确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分工与责任,加大监管力度,使各个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彼此之间协调配合,提高协作能力。4.3强化组织合作。针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进行引导,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可以将重点放在当地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的引导上,确保组织有序、规范发展;针对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重点强调农民群众的作用与价值,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水平。如果区域内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全方位协调合作,整合区域内现有资源,如土地、林木等,通过所有权等价入股的方式,保证农民群众个人资产向联合资产过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组织合作效果,另一方面能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5结语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新时期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近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大亮点。推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并为今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令.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评《农业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117-118.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文篇3

二是存在急于求成、行政干预的情况。

许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政府或职能部门创办,由行政领导担任会长,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管理、能凝聚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人才。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1如何认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农村一直是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国家对农村的组织较弱。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了对农民的组织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进程,这一阶段农民组织从农户过渡到互助组、初级合作社,直至高级合作社,到1958年起开始了农村化运动,农民被高度组织起来。

但由于这种组织是建立在国家强制基础之上,缺乏农民的主动参与,农民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生产效率低下。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广大农村在改革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包产到户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商品化的加强,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狭小与日益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于承包责任制确立后的农村组织体系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有学者作了概括:在政治方面,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控制能力和服务能力都在下降;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组织关系异化;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关系不顺;村民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村民自治组织服务能力低下;农民和基层干部矛盾重重等等。

在经济方面,乡级和村级正式组织经济管理和经济服务功能弱化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荒废、科技更新进展缓慢;非正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缺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更是使分散的个体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合作经济组织的缺乏还使得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困难重重;同时,农民的教育、医疗和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大部分农民成为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益受损者-农村社会重新陷入一种低度组织化状态[1]。

在这一背景下,在农村中出现了新型组织化的趋势,即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共同合作,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强成员收入。这种合作组织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不触及农民的财产关系,其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劳动者个人产权私有基础上的契约经济,它实现了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的结合,适应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这种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产生并稳步发展。

据农业部门初步统计,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超过15万个。

对于农业合作经营的趋势,国家政策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93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2]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清晰地指明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六大以及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连续三年下发的一号文件以及十六届五中全会均明确指出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表明中国农村经济已经在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正在实践着邓小平同志的“第二个飞跃”理论。

2关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2.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推行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动了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并为第二个飞跃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和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市场如何相适应,已成为阻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一矛盾如得不到有效解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将成为一句空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无法进行。为解决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后劲不足的问题,迎接国际竞争和挑战,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因此,今后农业改革的迫切任务,就是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第一个飞跃的基础上完成第二个飞跃。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农民已自发的或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开始了新一轮的组织创新,如成立协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合作制、专业性的用水协会等等。

这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把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民联合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实践,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所面临的风险。而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和现状也表明,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很好地克服了农业生产分散化、个体化、小规模经营的弊端,解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了分散经营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既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又很好地保障了农户自身的利益。因此,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走上农业合作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国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有效途径。

2.2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入世以后的中国农业不仅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还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在中国农村经济分散式的发展经营中,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低,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当弱。伴随着市场竞争所产生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一手连接市场,一手连接农户,有助于改变这种弱势地位,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应对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

在应对国内竞争方面:首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比如农村经纪人作为一种比较专业化的营销组织,能及时、大量地掌握市场产销、价格、运输等方面的信息,在归纳和分析基础上做出对市场行情的判断,而不至于象单个农民那样盲目地进行产销,有利于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同时也对农民的生产起到调节和引导作用。其次是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

农业合作经济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织以团体形式对外进行谈判,比单个农民更有利于提高对外的竞争力。第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在公司与农户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解决了公司+农户之间存在的信誉与合作机制缺乏的问题,构筑了“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第四是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科技含量。如中国黄花梨之乡建宁县,通过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果树专用肥、矮化修剪、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成果,有效提高社员果园单位面积产量,促进果实品质的升级。在应对国际竞争方面:入世以后,中国在农业方面所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大农场主及其组成的合作社联盟、大公司企业、跨国公司,甚至是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集团。在本国内,他们可以通过农业协会及各种组织形式,来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设置各种障碍,而为其本国优势农产品进入中国打通道路。

因此,单纯地依靠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农业组织结构是很难适应入世后的冲击和挑战,也难以抵御和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应对国际竞争,根本的出路在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来抗衡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同时,国家也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WTO规则对农业进行绿色补贴。

2.3更好的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除了在经济上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外,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维护农民政治上的合法权利,维护了农村的稳定。从目前情况来看,解决农村矛盾的基本方式,还是依靠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和查办方式,而且也是问题出现之后的事后解决方式,结果是基层政府疲于应付,农民上访仍然络绎不绝。

特别是现在农村事情越来越复杂,农民权利意识也越来越强,政府部门效率再高,工作人员办事意识再强,也无法处理越来越多的事件。政府直接调控农户一方面增加了政府调控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政府调控的效率。因此,更重要的是将社会矛盾化解在事前和农民内部。从现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是以村两委为主,作为农民的代表。但有的地方村民自治成为了形式或者甚至侵犯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了代言人,对政府的不满缺乏途径,则只能采取上访等激进的方式表达其意愿,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就很容易出现过激的行动,特别是在群体上访的情况下。

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使得国家与分散的农民之间,有了新的联系方式与渠道,可以在政府和农民及企业间架起畅通的沟通桥梁。这种较为稳固的组织形式,可以以制度化的方式与基层政权展开互动,农民日常的不满也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渠道、以非常低的成本向社会和政府表达,也可以对基层政权实施监督和制约。因此,可以说,农村再组织建设是农村公民真正行使公民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也促进了农村稳定。

2.4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很重要的是对农民再教育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精神文明,最终是要落实在农民素质上。而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也是要依靠农业科学技术,要靠农民去掌握运用新的生产技术,确立现代农业发展观等,这实际上就是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可以有很多途径,但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最有效、最方便的载体。西方各国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很重视农业的技术推广和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除了政府的相关机构提供这类服务外,西方各国往往是通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直接进行的。如法国政府向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近2000名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把发展农业的技术直接带给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给了农户。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教育和技术上的帮助。

农业部的农业合作社处和推广处负责这一工作的实施。它们与其他相关机构紧密合作,推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教育计划。日本对农民的教育工作,主要由农民组织农协负责,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及提供各类信息[3]。从合作经济组本论文由论文由整理提供

.com/">织的实际情况来看,提高成员的素质可以说是办好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要求。

合作经济组织运用多种方式对成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优良品种。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也提高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过程中,农民也逐渐学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知识,提高政治素质,这是在乡村民主中所不可缺少的。

2.5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构建农业组织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有效地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2.5.1推动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农民与政府联系的桥梁,不仅增强了政府指导农村经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而且将逐步推动政府领导农业的方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依靠行政推动直接指挥农业,向充分利用法律、政策等市场经济手段的转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可以收集、代表和反映农民的政治和经济诉求,监督和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样使得政府与农民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政府在制定各项涉农政策时能及时听到农民的声音,而农民的要求也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反映。

2.5.2推动乡镇政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改革,降低政府成本当中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后,政府也可以授权、委托其执行一些政府职能。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的改革。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其执行一些政府的职能,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乡镇政府的行政开支,有效降低了政府的调查、研究、管理和组织成本,而且可以使中国的支农政策得到更有效的执行,进一步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2.5.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服务,有效地弥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成为农民与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有“建莲之乡”美誉的建宁县,该县莲科所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高产优质莲种“建选17号”,新莲种品质好、粒大洁白、抗病高产,在莲子协会的大力推广下,得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莲农的推广种植。目前,“建选17号”已成为该县莲子种植的主要品种。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对科技的需求和推广,是出于自身发展和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因而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必将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也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走向市场。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法律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支持随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不少省份都先后文件,对这一形式予以肯定,并制定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促进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还有20多个省(区、市)制定了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浙江省还积极推动省人大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但是,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和地位,目前中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其法律地位和性质不太明确,导致合作经济组织在成立和运营过程中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方式上,或者在民政部门登记为社团法人,但不能从事经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活动;或者在工商部门登记为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但登记手续繁琐、要缴纳相应税费,农民不愿办理。即使成立后,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难,如农民财产权益如何保障、如何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如何获取信贷支持等都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这不仅给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带来种种不便,也使得合作经济组织的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

3.2规范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比例还较低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内部运作还不太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首先,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制订章程,许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对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要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缺乏,会员的加入与退出手续不够完备,盈余分配办法有待完善,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经营机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不够灵活;其次,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几乎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履行职能;第三,内部制度不健全,日常经营管理主要由会长一人决策,会员参与意识太差,大部分会员头脑中没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责、权、利三者相统一的概念,也缺乏监督意识;第四,许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不大,吸收的成员不多,专业化与服务水平低,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带动力也不强;第五,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其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没有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信息反馈滞后,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3.3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中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且居住分散,组织不易,即使组织起来以后,还要面临一个对内加强监督、控制成本、民主管理,对外加强经营管理、统筹协调的问题。

因此,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实中农民带头人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低,且缺乏创新能力。

因此,如果人才问题得不到解决,要么就是合作经济组织软弱涣散,最终沦为形式,要么就是依附政府,导致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人员素质不高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发展的两大问题。4政府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应当发挥引导扶持作用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不能以行政手段去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上发展就无所作为。其实,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在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各国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普遍通过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法和政策扶植给予支持,在法国,农业合作社享受国家政策支持和免税待遇,从成立起就在农业流通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美国合作经济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许多全国性的合作组织,并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来保障合作社的利益,如1922年,国会通过了“卡帕—沃尔斯坦德法”(Capper—VolsteadAct),使合作经济组织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1926年,国会又通过了合作销售法[3]。借鉴外国做法,各级政府可以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信贷扶持、税费优惠等方面制定扶植政策,引导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4.1在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应当坚持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坚持农民自愿民主,典型示范引导,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1.1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家庭承包经营是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所有权,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通过互助合作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的潜力。

4.1.2坚持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农民自愿民主原则,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中国20世纪50年代实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事实证明,由国家强制性推行的农民合作化运动总体上是失败的[4]。因此,可以说农民自愿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所在。要坚持以依法享有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为主体,由农民自愿自主地参加劳动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和资本合作。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依法在其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通过合作经营和服务获取更高经济效益,增加成员收入,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这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4.1.3坚持示范引导的原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说是与原来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不同的一项新生事物,其发展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一个让农民逐渐接受的过程。要让农民自觉自愿接受而不是靠政府的强制命令,必须通过典型示范和宣传引导。因此,政府部门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指导上要坚持引导而不强迫,支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要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不能靠行政手段,搞强迫命令。通过试点示范,不断增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确引导和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做好组织培训工作,既要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自身的技术等培训,又要组织指导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等培训,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竞争力。

4.1.4坚持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农民需要出发,尊重农民的创造,鼓励多种形式发展,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搞统一模式。积极引导成员以入股形式成立经济实体,也可以采取协会形式松散半松散的合作;既可以在本地、本行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努力使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作用。

4.2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于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4.2.1地位上予以明确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既是农业合作经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组织自身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参与者的需要,是对交易双方利益的保护。

应当说,在法律上予以承认本身就是对合作经济组织最大的支持和保护。

没有这种法律的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展就不能持久。目前尽管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并没有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但在实际中很多地方已经予以确认,如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5年4月8日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允许合作社按企业法人进行登记,并规定了办理登记条件和经营范围及名称规范。现在大部分地方的做法是对于符合法人登记条件的到工商部门按企业法人给予登记,符合社团法人登记条件的到民政部门登记,并降低登记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支持了合作经济组织对外开展正常经营活动。

4.2.2政策上予以扶持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但有关部门和许多省份已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据农业部的统计,已有20多个省(区、市)制定了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

2004年3月17日,农业部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农业合作组织资金扶持进行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规定,2004年11月浙江省人大通过了地方性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等。这些政策从规范登记、税费减免、绿色通道、信贷扶持、资金补助、农资供应、用地、用电、运输等多方面为培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税费减免和资金补助方面,由于农业的脆弱性和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有必要给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业经营者同等优惠待遇,予以免除其税收;在资金资助上,可以在WTO的框架下,给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补贴,以加大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

4.2.3从制度上予以规范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应强求其一开始就很完善,而应当实行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方针,不搞统一模式,合作程度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什么程度。但合作经济组织一旦建立起来,政府应当引导其逐步走向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后,应设置哪些机构?其主要职能职责有哪些?如何进行内部管理?这都是在引导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要解决的问题。一般说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通常设有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这是同其他经营性组织相似的。

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不改变成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其生产环节的活动主要由成员自主完成,自我负责,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符合约定的统一生产要求的情况下,合作经济组织不干涉成员的具体生产活动,这又是同其他经济组织不同的地方。因此,政府要通过自愿和引导的方式,鼓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内部管理、监督和激励制度,来提高效益和避免风险。对于规模较大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他们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行家参与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生命力。

4.2.4成立上进行引导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不能一刀切,而应鼓励农民按自愿的原则,以多种方式进行。从目前各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情况来看,其成立方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大户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结合中国农村改革实际,除上述方法外,还应当考虑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组织资源的作用。目前,在农村的组织资源有国家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如村委会;有经济组织如供销社、信用社;有国家在农村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有为农民共同所有的集体经济组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农村组织资源,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这些组织由于体制上的障碍,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可以对其中合适的组织进行改制,使他们转制为以农民为主体的民办、民管的经济组织,吸引农民积极参加,组织自身的优势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这些组织资源中,应当说供销社的条件最为优越,供销社在全国已形成一个分布到城乡各地的完整网络,物质条件也最为完备,有房屋、仓库、场地等各种设施,也有强大的经营人才队伍,这都是其他部门单位所不及的。因此,供销社最有条件利用本部门的营销网络、资产、技术等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则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共同参股,形成功能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因此,供销社的转制可以结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进行。

对于农村基层组织来说,基层组织的带动不是在现有的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基础上的改良,而是要建立起能使农民自己代表自己,并以区域性合作社或者区域性农民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组织化模式,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4.3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要妥善处本论文由

理好几种关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涉及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革,它必然牵涉到农村方方面面关系,比如村两委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专业合作与家庭经营的关系,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将影响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3.1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基层组织的关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乡村基层组织带领农民发展生产的职能,而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其契约化的联结方式,也培养了农民民主意识,这就必然对乡村基层组织的运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说,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层组织要顺应改革潮流,特别是要不断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解决基层党组织年龄结构老化、组织结构松散、整体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加快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职能转换,积极支持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只要开展得好,合作经济组织完全可以成为基层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得力助手。

因此,政府应当从政治方面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从一开始就使其成为体制内的有机组成,在党的领导范围内,形成一种有利于农民与市场对接,同时有利于民主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权力架构。4.3.2要正确处理专业合作与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经营是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坚持而不能放弃。而专业合作经营则是解决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要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必要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在推进农村合作中,确保家庭经营自主权不受侵犯,并进而把家庭经营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避免超越客观条件发展合作经营,以致侵害农户家庭经营自主权。

4.3.3要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关系在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合作经济组织一样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两者是平等主体,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一起配合,共同合作。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通过契约关系或互相参股、互为成员,实现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共同发展,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型的利益共同体。在与龙头企业的交往中,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权益。另一方面,由于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两者运作方式不一样,在一定意义上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农民的利益,会与龙头企业之间发生一些竞争,甚至出现价格之争与利益矛盾,这是正常的,只要不存在欺诈、违法行为,都应当属于正常市场经营活动范畴。因此,政府应注意协调好两者关系,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把两方面力量凝聚成组织农民的合力,即注重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也要注意引导合作经济组织主动对接龙头企业的辐射,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农村再组织的政治学解读.兰州学刊,2005,(5):2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文篇4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建国以来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的联系,然后着重分析了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之上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劳动力转移的矛盾,提出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而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合作经济组织;劳动力转移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来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劳动力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劳动力转移是相互作用的。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制度是游戏的规则,组织是游戏的角色”(诺思),分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同时分析农业经济组织制度的发展和同一制度基础上组织的发展。农业经济组织制度的发展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制度决定了劳动者是否有择业的权利和自由转移的权利,因此建国以来几次大的农业经济组织制度的变迁使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不同的趋势。而建立在不同的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基础之上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方式、组织数量和组织规模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劳动力转移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

建国后我国的农业经济组织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和调整,与此同时劳动力转移也发生着阶段性变化。为了便于分析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联系,本文划分了三个时期。

(一)合作社经营与劳动力转移(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实行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但是农民个体经营力量薄弱及生产资料缺乏,农业互助组成为克服这些问题的主要组织形式。互助组是农户以自愿互利的原则结成的劳动、农具和牲畜等生产要素的互助关系,不改变土地及生产资料的私有性质。互助组的规模一般为几户或十几户,实行产品归各户的分配方式。互助组发挥了个体经营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互助组大多是富户帮富户,穷户帮穷户,对促进农业向更深层次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从1953年起,在农业生产的需求和政府的推动下,农业互助组逐渐被初级农业合作社所取代。初级农业合作社中土地私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一般以30-40户为一社,农民以土地入股,生产资料有偿使用,统一经营,共同劳动,实行按劳分配与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1955年底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掀起高潮,初级合作社向高级合作社转变。高级合作社的规模是初级合作社的4-5倍,采用土地和生产资料作价入社,集中劳动生产统一经营的合作方式,统一分配。

这一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自发进行的。继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510万人,工业部门新增的职工,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在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享有较充分的自由迁居城市的权利,同时,农民在农业内部也有充分选择就业的权利。据估计,20世纪50年代,农村个体手工业者约200万人,而兼营商品性手工业的农民约1000万人。

合作社时期的劳动力转移的自发性主要是由于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的设置有效地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有充分的择业选择权利。当时正处在建国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政府大力开展工业建设,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农民自发转移到工业建设的行列中。

(二)制度与劳动力转移(1958~1978年)

从1958年公布《关于在农村建立的决议》起,一个月的时间内基本实现了化。是政治性和经济性高度统一的组织制度,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规模大,是高级社的几十倍;统一经营,平均分配;农产品统购统销;严格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

这一时期的劳动力转移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劳动力转移大起大落阶段(1958~1963年)和劳动力转移停滞阶段(1964~1978年)。1958年后,运动掀起,经济建设规模急速膨胀,造成劳动力过度需求。1957~1960年,城镇非农就业增加近2000万农村职工,农村的非农职工也增加几千万。但是由于大量农业劳动力脱离农业,造成农业产出下降,出现粮食短缺危机,又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于是城镇开始大量精简职工,大批劳动力又重新回乡务农。1962年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人,农业劳动力比上年增加2730万人,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三年经济调整时期过后,政府开始严格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免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给农民造成损失和给城镇的产品供给带来压力。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每年参加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力不少于6000万人,20世纪70年代该人数高达1亿人。

制度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经济组织制度,也是政治组织制度,这种制度使得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上具有强烈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正效应在于能够为急速的工业建设和拯救农业迅速地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在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成就,为当时和家庭联产承包之后的农业生产增长提供了基础;负效应在于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农业中滞留大量隐形失业的劳动力,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公务员之家

(三)家庭联产承包制与劳动力转移(1979至今)

1979之后,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以个体家庭为主,生产上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分配上实行“产品上交承包合同后自留”。家庭联产承包制有效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农民也有了自主选择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权利。但是小生产的弱势性和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等因素逐渐显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在农村出现,但是合作层次是参差不齐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越来越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合作组织在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不断成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事实及调查研究表明农民有合作的意向,但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城乡差别制度和各种政策影响着农民的比较利益,劳动力转移呈现出阶段性和波动性。

第一阶段(1978~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之初,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大部分农民选择留在农村经营农业,劳动力剩余处在隐形失业状态。

第二阶段(1984~1987年):大批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出现,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

第三阶段(1988~1990年):国家提出整顿经济秩序和环境方略、压缩基建规模、控制乡镇企业贷款,使第二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缩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低潮。

第四阶段(1991~1993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规模的“民工潮”涌向城市。

第五阶段(1994~1996年):农产品提价调动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稳增加。

第六阶段(1997~200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价格走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民工潮再起。2004年开始,国家更加关注解决转移农民工的工资和生活问题,劳动力转移平稳增加。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利于推进劳动力转移

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之上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保障了农民的财产私有权,使农民具有充分的退出自由和转移自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过度依赖,推动劳动力彻底转移。

(一)有利于兼业劳动力彻底转移

目前农村只有不到1.2亿剩余劳动力,剩余比例是23.5%,其中一半超过40岁(蔡)。从以上从事农业的人口结构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之间矛盾的存在,每年的春耕和秋收季节,就会有大量的农民工返乡,造成交通运输的压力,不利于劳动力的彻底转移,也不利于城市的生产和管理。

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采用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方式受资金、技术等限制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将土地、资金、技术等聚集利用,在产生规模效应的同时使很多兼业劳动力能够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利于他们彻底转移到二、三产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动农业的产业化,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有两条途径: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异地转移主要是向大中城市转移,就地转移主要是向小城镇转移。实践证明大中城市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成为重要的选择。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提供更多非农就业岗位,是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的过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组织载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农户和市场之间起到连接作用,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公司+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劳动力转移的矛盾

(一)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人才流失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需要人才,而劳动力转移伴随的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不利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深层次发展。

从目前转移劳动力素质和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来看,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以年轻人为主,农业转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村整体劳动力,这说明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村智力型劳动力流失严重。很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技术、组织管理、财务会计等方面严重缺乏人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和人才机制,争取留住人才或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现有成员的培训工作,提升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

(二)转移劳动力的流动性不利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稳定发展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的季节性流动和转移劳动力的回流。劳动力的季节性流动是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导致的。

转移劳动力的回流以被动回流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收入较低和二元经济造成的一系列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农民总是把土地当作是最低的生活保障,一旦在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往往选择回乡务农,但是这毕竟是被动的,当务工的比较利益提高的时候,农民还是会选择进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开放的组织,如果回乡务农的农民加入农民合作组织,较易产生搭便车行为,这对农业合作组织的长期投资等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转移劳动力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稳定性。美国新一代合作社,通常采用封闭式成员结构或投资与贡献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搭便车的问题。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封闭式成员结构不利于农民组织化发展。若以投资与贡献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合作组织的发展,应该将资本投资的额度限制在适度的水平,符合我国农民的收入和产出水平。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非适度规模经营会加大劳动力转移难度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效应在本质上是一种规模效应,非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是指规模经营层次比较低,主要靠农业初级生产的合作经营产生规模效应。如果在农业中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通过大规模合并土地和机械化作业来实现这种规模效应,必会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从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的产生过程看,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值下降,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关系随之转变,农业经济组织制度也以家庭组织为主转变为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

但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同时进行的。在我国城市工商业发展不能吸收足够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非适度经营会加大劳动力转移难度。

四、案例分析

近年来,辽宁省昌图县在推进农业机械化上取得显著成绩,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组织载体。2007年,全县建设了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共争取中央农机补贴资金48.9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5万元、县政府投入资金80万元,引导合作成员投资210.5万元,合计投资354.4万元。2008年新组建了4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共争取省级农机具补贴4000万元,县级补贴1000万元,新增3000多台先进的农机具。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但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机,单机作业不能满足大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客观需要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农机户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难以购置先进、高效的农机具问题。农机合作社采用收费式服务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农机合作社,定期分红。农机合作社的服务费用比人工作业费用降低50%以上,来自昌图县尹家村的数据显示,农机合作社对村里的3000多亩旱田从旋耕、起垄、播种、镇压、打药、施肥直到机收获,实施一条龙服务,平均每亩作业费88元,比人工作业每亩可节省50左右元。

往年当春季播种和秋季收割时,农村劳动力出现非常紧缺状况,部分农户家只好出资雇佣劳动力帮助播种和收割,当农作物处于田间管理阶段和归仓之后,农村普遍出现劳动力富余现象。农机合作社成立后,对于长期在外打工或无力经营土地的农户可将土地直接转让给农机合作社经营,增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经营收入。农民也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收益和权属的前提下,将土地以入股的方式集中于合作社统一经营,定期分红。这样既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也稳定了外出劳动力的生活。

昌图县农机合作社在发展之初遇到的问题很多,如合作社的管理尚需完善,特别是财务问题亟待解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等。为此,昌图县在2008年1月23日举办了全县组建乡镇农机专业合作社暨玉米机收获培训班,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技术人员、操作机手进行了培训,聘请了国内主要玉米收获机厂家的专家来授课指导。而且,县农机局积极联系各生产厂家开展了机具作业期间的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化服务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进行。

机械化作业使土地产出率大大提高,玉米平均亩产可增加15%到20%,提高工效30倍至50倍,每亩节约生产成本20元以上,每亩增加收入100元以上。因此合作社经营释放了大量农业劳动力,4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释放农村劳动力4.8万人。由于缺乏数据,不能确切知道这些释放出来的农业劳动力是否全部转移到二、三产业。但是有数据表明,2007年昌图县三个农机合作社经过近三个月的运营,仅玉米机收单项,可节省劳动力人工8160个,转移劳动力410人。可见转移劳动力仅占到全部释放劳动力的5%,尽管这个比例有望继续扩大,但是如果劳动力盲目向大中城市转移,必将会加大劳动力的转移难度。

由上可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劳动力季节性流动问题,促进兼业劳动力的彻底转移。但是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劳动力问题不能忽视,只有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因此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农业生产合作上,要加强更深层次的农业合作,延长农业产业链。从昌图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中可以看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对农业进行财政补贴等宏观调控的有效组织载体,所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参考文献:

1、赵健.美国NGCs经验与我国农业合作社改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2).

2、倪建伟,王景新.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期[J].农村经济,2005(8).

3、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文篇5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合作理论、组织理论及有关理论,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世界各国农村台作经济实践及启示: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发展的经验,以供本研究参考。

3、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通过对50-60年代开展合作运动的回顾,总结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将其与目前所提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4、现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研究:根据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组织形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选择几个具体样点进行实际调研,并就其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保障机制等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各自的优缺点及现存问题,并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

5、现行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现存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主要分析其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并对各种合作组织模式分别进行绩效分析,提出各自的存在条件、发展阶段、优缺点、地位及发展方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文篇6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合作理论、组织理论及有关理论,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世界各国农村台作经济实践及启示: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发展的经验,以供本研究参考。

3、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通过对50-60年代开展合作运动的回顾,总结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将其与目前所提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4、现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研究:根据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组织形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选择几个具体样点进行实际调研,并就其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保障机制等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各自的优缺点及现存问题,并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

5、现行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现存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主要分析其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并对各种合作组织模式分别进行绩效分析,提出各自的存在条件、发展阶段、优缺点、地位及发展方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农业产业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得到了快速有效的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然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整体发展起步相对较迟,因此组织管理并不成熟,尤其是运行模式以及资源等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文章基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以及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际现状展开介绍,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来的社会效应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方法策略,进一步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完善,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概述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们为了改善个体的生活生产条件,基于自愿平等的基本原则之上,遵守各项法律规章以及制度规范等,联合起来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有着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一般特征,同时也有其独特性,即以家庭经营的前提下进行协作经营,启动具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微观经济基础的优化改进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以及混合型的公共类产品[1]。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

农业本身属于弱质产业,因此个体农民在整个市场竞争中不具备充分的优势,而农业经济主体之间建立合作,则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具体总结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下面四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着合作经济组织所具有的一般性特征,分别为:成员可以自愿选择加入或者推出,组织内部实行民主平等的管理,组织成员间互助共赢,组织利益共享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是建立在家庭经营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协作式经营。农业产业其经营模式中家庭经营比较常见,而农业经营中的个体经济其实也是家庭经营经济,因此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刚开始兴起的时候,特别是传统农业逐步过渡至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中,其社区性以及综合性特点非常显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启动具有相当的难度,本身农业经营较为分散,特别是传统农业不具备较高的商品化率,农民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因此也反映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其实和市场竞争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政府需要在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市场信息方面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与保障,从而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的充分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带来的具体社会效应

第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有效发展,能够有效调节农业产业发展结构,以往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发展模式应用下,农村地区土地经营规模比较局限,同时具有显著的分散性特点,这种模式显然无法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同时也对传统农业进一步转为现代农业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但是基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情况下,我们能够以股份化以及合作化等不同形式对于生产的各项要素加以合理整合,充分促进土地资源、资金以及技术等实现合理优化配置,保障各项要素得到充分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提升,为农民群众赢得更为长久的收益权。第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建设发展,有助于促进农业建设效率和质量提升。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农民成立的专业合作组织得到高效发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实现产业化运营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实现高度标准化,促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普及,进一步提升农民整体的能力素质。利用股份合作制,可以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以及资金等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量化,农民可以参与分红,以此提升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第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高效发展,还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土地、技术以及信息方面的各种困难问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本身能够充分反映出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利用合作社运营模式,获取相应的公积金,然后利用这部分资金推动农村地区的各项基础配套的有效建设与完善,充分缓解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弱以及农民贫困等各种现实问题[2]。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

当下我国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并未设立针对性的管理法律以及法规,因此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属性、组织形式、功能以及活动方式等各项内容缺乏明确合理的规定。同时关于法人资格、注册登记以及法律地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并未得到有效处理。一旦面临合同纠纷等问题时,合作经济组织在起诉以及应诉等方面也会遇到很多麻烦和问题。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匮乏

因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发展时间不长,组织发展过程中无法有效引入更多的优秀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他们并不具备合作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经验,因此也造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营过程中难以有效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章制度不健全

因为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缺乏清晰明了的管理章程,同时很多细节并未进行明确规范,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大部分都沦为形式主义,特别是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以及会员管理等各项关乎民主的具体制度并未有效建立健全,因此组织内部运营以及管理存在非常突出的随意性[3]。组织内部成员利益划分不够清晰,有关人员在实际权益方面缺乏应有的保障等。

(四)行政色彩较浓

当前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设立是由政府部门为主导而兴办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以各种乡村干部来负责管理事宜,这样便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建,却带有非常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农民以及各类合作组织都不太愿意积极参加,组织管理权限都由乡村干部进行掌管,民主监督职责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五)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尽管近些年我国政府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逐步增加投入与支持力度,然而这些扶持并不能够充分满足组织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地方各个职能部门也并未及时有效的出台针对性的执行落实举措,所以导致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税费压力大、贷款困难、农产品运输销售成本过高、地方公共服务不到位等现实问题[4]。事实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发展,应当积极融合自我内部发展与外部推动促进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不具备充足的自我发展能力,尽管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制定并落实各种各样的扶持方针与政策,然而具体政策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落实,因此扶持效果并不理想。

四、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策略

(一)加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力度

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知到当前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发展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在进一步转变传统生产经营理念,积极加强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理念渗透,然而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却进一步促进农村市场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矛盾激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有关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地方具体发展,实际合理地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此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拥有良好的条件基础[5]。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要全面客观地理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作用。具体在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优化完善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全方位的收集整理信息情况,对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脉络趋势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分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引导广大农民合理规划按需生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运营管理过程中,还要积极与周围的散户加强合作,达成共识,一起应对自然灾害以及经济灾害等风险问题,有效预防并控制风险概率,促进农村组织性得到稳步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应当加强对于农村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经济促进资源以及资产的高效利用,对于资源以及资产进行类别划分,同时明确相应的使用权、所有权以及经营权,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效率以及质量的充分改善与提升。最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当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提升。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加强新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对于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等积极加强科学推广,促进农业生产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管理运营,必须要重视制度建设与健全,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法律以及法规进一步加以完善。具体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要积极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内部结构,促进组织专业性的有效提升,比如关于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还要注重对于合作组织内部成员利益分配的有效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有效保障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从而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6]。

(三)维护农民权益

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在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要重视组织产权的科学有效管理,要为广大农民群众赋予相应的组织产权,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积极促进组织成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强化对于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激发组织成员的参与热情以及工作主动性,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模的拓展奠定良好基础。针对产权转让的情况,必须要制定具体的产权流转规范流程,以此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产权的高效有序流转。还要针对合作制的各项基础原则加以强调,组织成员必须严格遵守产权转让的各项准则,以此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控股权真正掌握于组织内部成员的手上。

(四)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其中生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研究分析生产的具体过程,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开展研发创新工作,促进农业管理运营的效率得以提升,进而保障农业生产率的有效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优化与改善。有关政府部门必须对组织发展目标、未来趋势等加以明确,在产品销售、信息互通、监管、检测等各个方面为组织成员提供重要支持。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宣传推广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农民群众正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强化农业新品的试点,提升农技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促进基层农村地区农技推广机制的合理优化与改革。

五、结论

总而言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运营管理过程中依旧有着很多不足和弊端,需要我们主动加强思想理念的革新,促进组织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庆平.规范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1(22):61-62+65.

[2]戴琼,袁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21(2):43-45.

[3]沈长进.如何进一步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108-109.

[4]佟曾,杨文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4):140-141.

[5]贾甸方,马娜.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构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5):56.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文篇8

合作社制度是指包括体现合作社性质、宗旨、目的、价值的合作社原则以及合作社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内的规则体系。研究农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应以研究合作社制度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

(一)合作社的历史发展。合作社在各国的发展进程虽不尽相同,但就世界范围内,以合作社原则发展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为主线,可分为五个阶段:

史前期:1844年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诞生前。该阶段的合作社从今天所研究的合作社制度内涵角度讲都不具有典型性,可称为史前期。

初创期:从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产生至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创建。该阶段合作社大量涌现,消费、生产、信用、农业合作社在这一时期均已形成。各国有关合作社的最初立法基本完成。

发展期:从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合作社联盟的成立加强了各国合作社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各国政府也开始更为积极地扶持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立法大多从综合性合作社法转向了各类专业合作社法。

成熟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七十年代。这一阶段,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大规模地开展了合作社运动,合作社原则经过多次修改有了大的发展和完善。各国根据本国特点创建了各类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合作社。

创新期: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动,既对合作社发展提出了挑战,又为其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发展了合作社若干原则的北美“新一代合作社”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它是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典型代表。

上述简单回顾表明:我们虽在理论上可以把合作社发展的第五阶段称为创新期,但事实上在合作社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实现着创新。创新是生命体的本质内涵。因此,必须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问题加以研究。

(二)合作社原则的演变。合作社制度的核心是体现合作社本质与特征的合作社原则。合作社原则是合作社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形式的要素,是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在当时确定了如下原则: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按市价销售商品,收取现金,不赊购赊销;合作社的盈利,按社员购买货物的比例分配给社员;表决权一人一票,不因出资多少而有差异;合作社的资金不靠捐献,而由社员自己出钱入股;遵循公平交易,货真价实,足斤准尺;重视社员教育,提取合作社盈余中的2.5%作为社员教育费用;对政治和宗教保持中立。这些内容成为后来国际合作社联盟制定和修改合作社原则的基础。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把罗虚戴尔合作社的这些原则作为国际合作社联盟办社原则列为联盟章程,史称罗虚戴尔原则。

1937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将合作社原则归纳为七条,新增“股本利息应受到限制”。1966年又作了修改,去掉了现金交易和政治宗教中立,增加了“促进合作组织间的国内和国际合作”。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周年代表大会将合作社原则修改为七条:自愿和社员资格开放;社员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社员经济参与;自治和独立;教育、培训和信息;合作社间的合作;关心社区发展。

纵观合作社原则的演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当合作社原则由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提出并实践后,一种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新型经济组织——现代合作社诞生了。合作社原则凸显了合作社的本质,成为指导各类合作社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准则;第二,为了回应外部环境的挑战,合作社原则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为了使合作社既保持自身的性质,又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第三,无论合作社原则如何变化,最能体现合作社本质特征的主要原则没有根本性改变。比如,自愿入社、民主控制、按惠顾额分配盈余、资本报酬有限等。

(三)传统合作社的主要制度缺陷。伴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传统合作社在制度上的缺陷越来越凸显出来。

1、合作社规模不稳。传统合作社社员资格开放原则使得社员进入与退出比较随意,成员的不稳一方面导致合作社规模的不稳,要么生产能力过剩,要么供给能力过剩;另一方面也使社员的责任心不强,对合作社关心不够。这些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2、合作社融资能力有限。传统合作社所有者与惠顾者(即投资者与利用者)统一的原则将只想投资不想利用合作社的人排除在外,不能很好地吸纳社会资金。社员的经常变动致使合作社的资产也不断变动,这又使合作社获得贷款也变得比较困难。融资能力下降必然导致竞争力下降,发展艰难。

3、合作社产权制度模糊。传统合作社是典型的“人合”,决策一人一票,盈余分配按惠顾额,这两方面都与社员投入资金的多少无关联。且合作社的规模越大,社员个人在合作社财产中的份额就越小又不清晰,这就会产生“搭便车”行为。社员对合作社关心度不够,合作社对社员吸引力不强,合作社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4、合作社专业化管理缺失。传统合作社遵循社员民主管理原则,而合作社成员未必一定是专业素质好的管理人员。

二、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现状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和提速三个阶段。其运行现状主要表现为:

(一)加入条件。合作组织的基础是会员。成为会员的条件与程序直接影响组织的运行。(1)资格条件。缴纳会费是成员的一项重要义务,部分合作组织成员还必须缴纳股金。无需缴纳会费的也占一定比例。对个体会员的加入一般没有限制,但部分合作组织对法人会员进行限制,规定不能超过某一比例;(2)加入程序。已经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农民,由组织成员或组织领导推荐,即可加入;(3)退出。大部分合作组织都允许会员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自由退出。会员退出时,对于投入资金的处置情况:撤回、继续持有以及享受分红、必须退还给组织、将股金自由转让给其他成员、不退还股金或组织在此方面没有相关规定。

(二)机构设置。大部分合作组织建立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理事长、监事会和具体经营部门,组织机构比较完整;会员(代表)大会由全体会员(代表)组成。监事会和绝大多数理事会都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提名方式主要有生产经营大户提名、理事长提名和海选;会员(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履行组织章程中规定的职责,如选举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制定和修改章程等等。理事会是合作组织的常设机构。监事会代表大会执行对理事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投票方式主要为一人一票,也有一股一票、按人投票与按股投票相结合、交易额与股权相结合等方式。一些组织对出资额较多的会员给予附加表决权,但为避免“一股独大”,保障普通社员的决策权利,一般对单个社员表决权占表决权总数的比例进行限制。

(三)资金来源及构成。(1)没有兴办实体的专业协会(在组织中所占比例较大),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一些无需缴纳会费的日常支出则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2)严格意义上的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员股,吸收的非社员股较少。一些合作组织对单个会员持股比例有限制,限制的比例彼此不一。此外,领导成员(理事长、理事会成员等)持股相对较大,普通会员的持股量较小。

(四)利益分配机制。(1)分配方式。收益分配方式主要有:按经过组织销售的产品数量分配、按经由组织销售的产品价值分配、按提供给组织的资金分配、不分配利润(其收入全部用于组织的开支);(2)分配项目。盈余分配项目包括: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二次返利和按股分红。能够提取公共积累的组织占一半稍多(各组织提取的比例不等)。二次返利的标准主要有按成员的交易量、交易额、股金等。二次返利的分配范围主要有:在所有与合作组织发生交易的会员和非会员中分配、在全体成员中分配、在持股成员中分配等。

上述运行状况表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际合作社的发展相比,一方面需要加强规范;另一方面需要在入社条件、资金来源、利益分配等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推进制度创新,促进组织发展。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任何组织的制度安排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适时的制度调整和创新不可避免。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原则。原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反映,研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原则,对于指导创新,实现其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现实问题原则。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矛盾就是问题,就是差距。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在哪些方面取得创新突破,首先取决于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2、发展趋势原则。从问题出发是立足当前,创新更要立足长远。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必须研究社会经济、农业经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即现代工业和现代技术将深入农业和食品工业,农业日益采取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服务,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连成一体,形成一体化经营。农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和要求。

3、事物本质原则。创新是为了发展而不是毁灭。当事物本质发生改变后,一事物就不再是其自身而变成了他事物。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不能改变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属性: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成员民主控制;按惠顾额分配盈余;资本报酬有限等。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条件。只有具备相应条件,创新才能实现。就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而言,至少需要三方面的条件:

1、客观层面: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时期,农业拥有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更加重视,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这些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

2、主观层面:人们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的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已经具备。但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而言,人们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合作组织本质、作用、前景的认识与判断都还比较模糊,思想上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还需要做艰苦的创新宣传教育工作。

3、操作层面: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政府已做了许多支持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的工作,如制定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颁布相关法律、出台合作社(示范)章程,等等。但在把优惠政策做实;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政府放手让农民去实践,不追求形式而更注重实效,创造更有利于合作组织发展创新的外部环境方面还有许多细致工作要做。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内容

1、社员结构创新。传统农业合作社作为小农的互助组织,其成员由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生产者组成。据此可推断,传统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比较小,社员来源单一,不利于合作社增强活力,参与竞争。因此,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上应加以变通,扩大包容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农民可以加入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加入,允许他们以技术作价出资;自然人可以加入,法人也可以加入,利用它们拥有的技术设备资源或信息资源。当然,为保持农民社员在合作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合作社性质),对非农民及法人入社要在所占成员比例或股金比例上做出限制性规定。具体比例应从实际出发,允许彼此有一定的差别。

2、融资机制创新。传统合作社存在融资能力弱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合作社融资机制上进行创新。比如,有入股的生产者社员,也可以允许有纯入股的投资者社员;允许一人认购多股,也允许缺乏资金的农民多人认购一股;社员认购股金的方式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作价出资;为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可以规定经合作社同意,股金在合作社内部社员之间可以转让等等,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扩大自身的融资能力。

3、民主管理创新。传统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由于现代农业合作组织社员认购股金数量增大,且彼此不同,这给民主管理原则带来了挑战。严格遵循一人一票原则,实现了公平,但会置投资额于不顾,损害效率。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要求改变单纯按社员人头设置投票权的原则,而要照顾社员持有股金的差异。可以在实行一人一票的同时,允许一人多票或多人一票,但同时对单个社员占总票数的比例做出限制。这样变通,便于协调利益与风险、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调动持股大户的积极性,又不会改变多数社员对合作组织的控制,保证民主管理。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文篇9

笔者认为,当前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应该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新审视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经济价值

(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政治上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因此,它最接近农民,最了解农民的利益和诉求,这就决定了它在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收集民意、集中民智,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农业和农村政策,实行科学决策、科学施政,提高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合作经济组织的广泛发展也就是民主管理形式的广泛发展,必将大大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此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将从直接组织和管理经济转变到主要承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而直接组织管理经济的功能将转由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承担。目前,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对农业和农户实施的各项支持保护政策大都是委托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的,并且取得了比政府直接实施还要好的效果。如日本和韩国的大米政策性收购就是政府委托农协进行的,政府扶持农业的资金由农协发放并负责收回,政府给予补助。因此,可以预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必将大大推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合作经济组织也将逐步发展成为政府实施农业政策的得力助手。

(二)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经济上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主体结构,创新了农村经营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体制性基础

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强了农户之间的协作,延伸和强化了家庭生产经营的能力,促进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巩固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整体力量,参与市场竞争,大大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产业链、服务链和利益链等形式,把农户、企业和市场有效地连结起来,建立起新型的产品营销、资金融通、风险防范和利益联结机制,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文化上有利于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互助合作精神,增强诚实、守信和关心他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合作经济组织是劳动者的联合,遵循以人为本、成员所有、民主管理的原则,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合作经济组织是以每个成员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农民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下创建合作组织,在合作组织制度的基础上形成集体利益,通过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来实现每个成员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集体主义与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就构成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价值取向。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合作社文化的教育,接受合作社文明的熏陶,必然会增强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

二、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依托力量

(一)从国际上看,庞大的合作经济组织网络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经济市场化、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已经在农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成为其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美国和欧盟一些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户(农场主)都参加了一个以上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农民1/3以上的生产资料通过合作社采购,1/3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社加工和销售。美国在1996年有农业合作社3884个,平均每个社有社员1030人,年营业额2500万美元,农场主生产的农产品有31%是通过合作社加工销售的,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有27%是由合作社供应的。合作社还是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通过农村信贷合作社提供的贷款占农民借款总额的75%。1994年,美国240家农业合作社银行和协会提供的贷款占整个农业贷款的25%。此外,合作社还通过共同购买和利用的方式,帮助中小农户用上大中型农机具;通过无偿提供咨询、培训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户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等。公务员之家

在亚洲,以日本、韩国为代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协总数已达1万多个,入社农民3000万人,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通过农协销售的农产品、购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别占91.2%、74.1%和60.9%。韩国农协成立于1961年,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乡和全国两级组织体系,现有农协1500个、专业农协40多个,全国90%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农协。韩国农民使用的生产资料80%是农协提供的,50%以上的农产品是农协销售的,韩国农协是全国第一大银行。

近年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也很快,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哥伦比亚合作社供应的牛奶占全国产量的84%,咖啡占65%;印度目前农户人社率已达71%,而这个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还不到30%。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化肥占全国的36.2%,采购的小麦占33.5%,生产的糖占50.5%,饲料占50%;越南到:1998年底有各类合作社17214个,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占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

(二)从国内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明显滞后。尽管在全国解放之后,我们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围绕发展农业组建了供销、信用、生产合作社,但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坚持合作制的普遍原则,没有很好地发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的作用,再加上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行,因而逐渐丧失了合作的性质。应该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在实行家庭承包制、农民拥有自主产权和生产经营权之后。近年来,随着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有了长足发展,据农业部统计,全国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万多个,加入成员2363万户,占全国总农户的10%左右。安徽作为大包干的发源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早,目前全省已发展到4588个,加入成员126万,带动农户300多万,两类农户合计占全省总农户30%以上。

从各地的实践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一是推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特色产品的规模经营。合作组织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面,通过要素的集中配置和生产经营上的联合,有力地促进了规模化、区域化生产。从安徽实际来看,凡是规模种养搞得好的地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就快;凡是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快的地方,主导产业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安徽省广德县近两年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户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初步形成了肉鸡、生猪、水果、蔬菜、苗木花卉、毛竹、茧丝绸、茶叶等八大主导产业,其收入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以上。二是促进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组织的建立,通过内部自律、统一服务,能够较好实施质量安全控制,推进标准化生产;能够及时推广新品种,普及新技术,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据统计,安徽现有合作经济组织中,制定生产标准的占。70%,注册产品商标的占30%,并且还有很多组织申报了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有理由相信,今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将是主要依靠力量。三是促进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拓宽了家庭经营空间,增加了农民收人。

合作组织把农户的生产与市场和企业连结起来,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扩大了家庭经营能力,提高了生产水平,促进了收入的增长。据对安徽部分市县调查,凡是参加合作组织的成员收入普遍高于非组织成员,增收幅度达20%以上。

(三)国内外实践表明,合作经济组织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西方国家在处理农村社会、经济问题时十分注重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而且屡试不爽。我国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正在日益显现。安徽省长丰县近年来鼓励和支持农民组建各类用水协会,由协会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户意愿,制定用水计划,然后与农业供水公司签订用水协议,对农户实行统一购水,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业灌溉上的水难放、渠难管、钱难收的问题,做到了农户称心、企业放心、政府省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农村调研时发现,那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搞得好的地方,大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可以说这与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特有作用是分不开的。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把那些不该管、不便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更多地委托给合作经济组织去办理,这样,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社会发展、稳定农村社会方面的作用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保护、农村社会和谐、农村生产力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任重道远,既要通过自下而上的努力,又要坚持由上而下的推动;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依法规范;既要坚定信心、常抓不懈,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推出新思路、新举措。

1.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浓厚氛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没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没有浓厚的发展氛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只能在艰难中缓慢发展,这势必会延缓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此进入了依法成立、依法发展的轨道。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该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辨证关系,依法指导、依法促进、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是新型的市场主体,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按照法律,促进其加快发展,指导其规范运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既是一部市场主体法,也是一部促进法。首先,我们要抓住法律出台的有利时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其次,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法完善产权关系,加强民主管理,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使其向市场主体型的合作社方向发展。在坚持依法规范发展的同时,要准确把握合作组织原则的基本精神。可以借鉴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在不违背合作社原则的基本内核前提下,采取更为灵活的办法和形式。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文篇10

其中,行业协会、农村基层组织、农技站、基层供销社都是政府基层组织,这种政府介入农村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环节的组织模式,由于沉重的“制度遗产”,再加上产权不清,组织机构不规范,法律责任不明确等情况,在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表现得并不得力,这些组织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组织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主要投入中品种,资金、化肥、农药、种子以及产出的加工、购销领域等基本上被这些相关部门垄断了,而任何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的部门都会坚持并加强原有制度。这些年政府增加投入的结果是:一方面投入大多数下达到有关部门,转变为部门利益和乡村基层负债的增加;所有的这些因素累加起来表现为这些政府基层组织创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完成我国农业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对接并且农民的合理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而由于这些组织大多的组织形式也类似于以前“政社合一”的农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农民对此类组织的信任度、参与度还很低,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还未形成气候的情况下,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并不多。所以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依靠在旧体制内部修补性的改良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公共服务,公共选择的新公共管理这一当代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认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机构来提供。”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就是民营化,赋权于民让他们满足自身在生产经营环节中共同的需求,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了政府介入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是一大失误。应当让民有、民营、民管化作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的宗旨。

但是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成长壮大过程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仅仅作为一个民营自助的组织难以担负起我国农业发展这一历史重任,政府应当首先充当一个“有为”的角色,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一个民营官助的组织,尤其是在其创建阶段,全面介入组织的组建,由政府任命政府官员担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会长等组织重要领导干部,社员投资入股的股金在组织发展初期可参照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初的模式由政府垫资。然后待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工作完成以后,尽快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撤回,再实行直接选举。以实现政府管理从“有为”到“无为”的转化,实现真正的民营。

同时,传统的政府治理中另有一个误区就是忽视政府服务提供与服务生产的区别,进而错误地认为如果政府放弃了公共服务生产者的功能,它自然就放弃了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事实上,公共服务应属政府的天职,在农村,政府理应提供其应承担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只是基本维护公共秩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信息、基本技能及制度安排、政策提供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历史上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过低这一不争的事实,当前农村公共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无法给农村合作化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边际产出率相对较低的农业而言,国家公共产品的提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当我们在确立未来的国家公共支出框架时,要明确公共支出项目应当优先服务于农村的政策目标,为更好地实现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及发展农业这一当前重中之重的政策目标,目前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支出项目包括: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