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消费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9:48:55

农民消费结构

农民消费结构范文篇1

农民的消费支出构成是衡量农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在通常情况下,研究农民的各项生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重点包括食物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有助于衡量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1978—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7%降到49.1%。但与城市相比较,仍然较高,相应地比城市高出10.2和9.7个百分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低层次的食物、衣着消费支出在逐渐下降,由1980年到2000年下降了12.64、6.61个百分点,较高层次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增长了3.13、5.52、6.09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有增加的态势,其中正向变动比例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消费所占比重。目前,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分别为45.5%、5.8%、14.5%、4.4%、11.6%、9.6%、6.6%、2.1%。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生活质量也继续改善,已开始向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注重健康等方向发展。

可见,农民消费结构在逐渐升级,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合理的农民消费结构应当是同该地区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同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以及同农民自然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消费结构。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而且与城市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农民消费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恩格尔系数偏高。农户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食品、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消费经济学有关理论证明,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与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正相关。实践证明,各种消费增长是不同步的。一般情况下,随收入增加,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如耐用品和文化娱乐消费品)增长较快,而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如食品)增长相对较慢。1980-2005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所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1.77%下降到2005年的45.5%,下降了16.2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出现了增快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在逐步改善。但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1年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仍在8.5%—9.5%之间徘徊。

农民高层次消费明显低于城镇。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生活现代化程度低。即发展型消费品较少,生存型消费特点较为明显。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导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层次低级的原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农民收入状况决定着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导致农民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比较低。如果将农户按收入五等分分组,也体现出高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增加享受型和发展型生活资料的可能性比较大。农民传统消费观念的存在。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是滞后的。滞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滞后的消费行为,即除了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外,农村居民相对滞后的消费观也是导致农民消费结构低级化的一个原因。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需求的一个因素,消费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与反作用。扩大内需的一个政策取向就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而对农村消费结构的认识与调整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农民结构调整应该着重促使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一)促使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

在观念层次,要激励厂商重视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厂商要把握农民的发展动态,在人口发展数量变化、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寻求市场机会;在营销过程中杜绝欺骗农村消费者的短期行为,对于每一个农村消费者要有诚信,以稳定现实的顾客群体,同时为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变为现实的消费者创造条件。农村消费者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尤其要减少滞后消费。这对于农村居民个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在政策层面,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鼓励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增加家庭设备用品的购置及服务消费,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品的消费,以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增加交通费支出和通讯消费,以增强获得信息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增加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以提升文化素质;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风险能力。同时,要适当压缩攀比性消费、减少超前消费、集中消费,同时,要减少规避性的住房消费,这是减少宅基地扩大对耕地占用增多的状况的重要措施。

在食品消费中,在保证植物性食品消费支出正常化的前提下,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支出。同时,增加商品性消费,减少自给性消费。因此厂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消费品的功能、价格、服务等方面尽量贴近农民生活实际,逐渐产品差别化策略。

政府要加强农村消费环境建设,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物美价廉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以此促进农民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效益以及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农民消费结构范文篇2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据我区桃花镇农村社会经济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720.42元,位居全省第一,比上年实际增加872.93元,增长14.93%。从农民收入结构看,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27.92元,比上年增加21.85元,增长0.91%;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1589.19元,比上年减少113.72元,降低6.68%;财产性纯收入人均3336.89元,比上年增加864.32元,增长34.96%;本年农民无转移性纯收入。

1、家庭经营收入略有下降。

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年略有下降。20*年我区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为1589.19元,比上年实际下降113.72元,降幅为6.68%。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61%,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降幅较大,由去年人均的162.78元下降到今年的人均133.63元,人均下降29.16元,下降17.91%;非农产业相比略有回升,由去年的人均8*.*元增加到今年的人均821.98元,人均增加15.92元,增幅为1.98%。家庭经营收入的变化显示我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经营模式逐步由传统的农业及手工业向非农业扩散。但应看到,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下降也显示出我区农村居民自主谋业的能力有待提高。

2、工资性收入稳中有升。

20*年,我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427.92元,同比增加21.85元,增长0.91%。其中人均在本地务工收入1556.18元,(在本乡地域内乡镇企业的劳务收入为251.27元/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5.39%)外出打工人均收入434.6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这一方面表明我区加大了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效益发展良好,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政府把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内容,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取得了显著成效,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收入也不断增多。

2、财产性收入增长快速,已成为我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0*年,我区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为3336.89元,实际增长864.3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96%,增长较快。20*年,我区农户收入的45.38%来自于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地位突显。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农民收入总体增长,并呈现出“二增一减”的发展特点。

二、农村居民消费趋于合理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直接反映着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是农民生活水平最根本的体现。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1、消费结构日趋优化。20*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2950.45元,同比增长0.85%。其中衣着消费支出人均176.91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33%;食品消费支出人均1210.23元,与上年持平,恩格尔系数为41.02%,已达到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小康标准;医疗保健支出人均65.46元,同比增长59.53%,增幅较快;居民居住消费支出人均419.23元,同比增长了9.14%;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人均183.65元,增长57.10%。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173.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39%;家庭设备及日用品消费支出68.7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0%。从以上数据看出,我区农民生活消费结构趋于理性,生活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食品、衣着等消费层次上,而是向更高的消费层次扩展,呈现出多层次的消费结构。我区农村居民各种生活消费支出中,增长幅度位于前三的分别为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文化教育及娱乐消费支出。增幅分别为67.39%;59.53%及57.10%。医疗保健支出位居前列主要是全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及农民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

2、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农村地区基础生活设施的逐步完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区农户基本每家拥有自用房1栋以上。农民家里的设备也是不断更新,手机、冰箱等一些高消费物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各种生活费用支出的快速增长也表现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据调查资料统计,20*年底,我区每100户农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18台,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每100户有146部。

三、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1、财产性收入增加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财产性收入之所以能成为我区农民人均收入的“领头羊”,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近年来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二手房租赁市场也得到蓬勃发展,二手房租金也年年看涨;二是依托桃花镇的优越地理优势,靠近我区最为繁华的六大批零市场,南来北往的客商较多,且大多商户偏向于选择市场附近的场所做为居住地和商品库存地,这就给桃花镇的农房出租带来了一定的客源;三是由于近年来农户收入和银行储蓄利率的不断提高,农户们更偏好于将手头上的余款存入银行获取利息。农户储蓄额的上升也带动了利息的上涨。

2、工资性收入也是我区农民增收的一项稳定的因素

由于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下降,以及顺应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就业的发展趋势,外出就业增加收入成了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途径。20*年,我区农村居民在各种企业组织中人均劳务收入为1990.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7.13元,增幅为0.84%。

3、税费改革成果稳定,农民负担无反弹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业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村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减负即为增收,税费改革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支持农业、关心农民,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更加密切了党群关系。

4、个私民营经济增势强劲,也为我区农户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年我区积极推进全民创业进程,个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年末全区个私民营企业达到26380户,从业人员达172919人,个私民营经济吸引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保证了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形成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20*年我区农村居民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人均1438.36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9.56%。

四、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

1、劳务输出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转移劳动力只能是从事较简单的普通工作,对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只能是望而叹止,从而很难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经济收入。目前我区输出的农民工主要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生产率较低,获得的工资性收入随之偏低。

2、获取收入的途径单一。

目前我区农民收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财产性收入,二是工资性收入。近几年来,由于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增加,农民进城务工难度加大等原因,作为农民收入来源之一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阻。因此我区农户主要依靠房屋出租来获取财产性收入。收入的单一化使得我区农户收入偏少。

五、提高农民收入的办法

1、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

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是一个不可争论的事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农民收入水平与其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密切相关。劳动力文化素质高的农户,经营门路广,善于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能在激烈的商品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收入也相应高于其他层次的农户。低层次的文化素质结构,难有自己的创造和特色,在从事非农经济中,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消费结构范文篇3

关键词:农民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消费环境

农民消费结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农村社会发展。最近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了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的消费问题十分重要,而分析消费结构有助于把握消费的总体状况。农民消费关乎农村市场振兴和国家繁荣。分析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状况,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农民的消费支出构成是衡量农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在通常情况下,研究农民的各项生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重点包括食物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有助于衡量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1978—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7%降到49.1%。但与城市相比较,仍然较高,相应地比城市高出10.2和9.7个百分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低层次的食物、衣着消费支出在逐渐下降,由1980年到2000年下降了12.64、6.61个百分点,较高层次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增长了3.13、5.52、6.09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有增加的态势,其中正向变动比例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消费所占比重。目前,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分别为45.5%、5.8%、14.5%、4.4%、11.6%、9.6%、6.6%、2.1%。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生活质量也继续改善,已开始向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注重健康等方向发展。

可见,农民消费结构在逐渐升级,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合理的农民消费结构应当是同该地区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同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以及同农民自然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消费结构。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而且与城市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农民消费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恩格尔系数偏高。农户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食品、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消费经济学有关理论证明,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与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正相关。实践证明,各种消费增长是不同步的。一般情况下,随收入增加,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如耐用品和文化娱乐消费品)增长较快,而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如食品)增长相对较慢。

1980-2005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所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1.77%下降到2005年的45.5%,下降了16.2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出现了增快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在逐步改善。但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1年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仍在8.5%—9.5%之间徘徊。

农民高层次消费明显低于城镇。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生活现代化程度低。即发展型消费品较少,生存型消费特点较为明显。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导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层次低级的原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农民收入状况决定着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导致农民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比较低。如果将农户按收入五等分分组,也体现出高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增加享受型和发展型生活资料的可能性比较大。农民传统消费观念的存在。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是滞后的。滞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滞后的消费行为,即除了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外,农村居民相对滞后的消费观也是导致农民消费结构低级化的一个原因。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需求的一个因素,消费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与反作用。扩大内需的一个政策取向就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而对农村消费结构的认识与调整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农民结构调整应该着重促使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一)促使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

在观念层次,要激励厂商重视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厂商要把握农民的发展动态,在人口发展数量变化、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寻求市场机会;在营销过程中杜绝欺骗农村消费者的短期行为,对于每一个农村消费者要有诚信,以稳定现实的顾客群体,同时为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变为现实的消费者创造条件。农村消费者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尤其要减少滞后消费。这对于农村居民个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在政策层面,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鼓励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增加家庭设备用品的购置及服务消费,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品的消费,以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增加交通费支出和通讯消费,以增强获得信息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增加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以提升文化素质;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风险能力。同时,要适当压缩攀比性消费、减少超前消费、集中消费,同时,要减少规避性的住房消费,这是减少宅基地扩大对耕地占用增多的状况的重要措施。

在食品消费中,在保证植物性食品消费支出正常化的前提下,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支出。同时,增加商品性消费,减少自给性消费。因此厂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消费品的功能、价格、服务等方面尽量贴近农民生活实际,逐渐产品差别化策略。

政府要加强农村消费环境建设,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物美价廉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以此促进农民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效益以及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农民消费结构范文篇4

关键词:农民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消费环境

农民消费结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农村社会发展。最近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了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的消费问题十分重要,而分析消费结构有助于把握消费的总体状况。农民消费关乎农村市场振兴和国家繁荣。分析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状况,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农民的消费支出构成是衡量农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在通常情况下,研究农民的各项生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重点包括食物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有助于衡量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1978—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7%降到49.1%。但与城市相比较,仍然较高,相应地比城市高出10.2和9.7个百分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低层次的食物、衣着消费支出在逐渐下降,由1980年到2000年下降了12.64、6.61个百分点,较高层次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增长了3.13、5.52、6.09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有增加的态势,其中正向变动比例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消费所占比重。目前,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分别为45.5%、5.8%、14.5%、4.4%、11.6%、9.6%、6.6%、2.1%。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生活质量也继续改善,已开始向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注重健康等方向发展。

可见,农民消费结构在逐渐升级,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合理的农民消费结构应当是同该地区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同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以及同农民自然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消费结构。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而且与城市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农民消费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恩格尔系数偏高。农户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食品、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消费经济学有关理论证明,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与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正相关。实践证明,各种消费增长是不同步的。一般情况下,随收入增加,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如耐用品和文化娱乐消费品)增长较快,而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如食品)增长相对较慢。1980-2005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所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1.77%下降到2005年的45.5%,下降了16.2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出现了增快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在逐步改善。但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1年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仍在8.5%—9.5%之间徘徊。

农民高层次消费明显低于城镇。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生活现代化程度低。即发展型消费品较少,生存型消费特点较为明显。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导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层次低级的原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农民收入状况决定着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导致农民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比较低。如果将农户按收入五等分分组,也体现出高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增加享受型和发展型生活资料的可能性比较大。农民传统消费观念的存在。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是滞后的。滞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滞后的消费行为,即除了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外,农村居民相对滞后的消费观也是导致农民消费结构低级化的一个原因。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需求的一个因素,消费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与反作用。扩大内需的一个政策取向就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而对农村消费结构的认识与调整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农民结构调整应该着重促使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一)促使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

在观念层次,要激励厂商重视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厂商要把握农民的发展动态,在人口发展数量变化、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寻求市场机会;在营销过程中杜绝欺骗农村消费者的短期行为,对于每一个农村消费者要有诚信,以稳定现实的顾客群体,同时为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变为现实的消费者创造条件。农村消费者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尤其要减少滞后消费。这对于农村居民个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在政策层面,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鼓励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增加家庭设备用品的购置及服务消费,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品的消费,以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增加交通费支出和通讯消费,以增强获得信息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增加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以提升文化素质;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风险能力。同时,要适当压缩攀比性消费、减少超前消费、集中消费,同时,要减少规避性的住房消费,这是减少宅基地扩大对耕地占用增多的状况的重要措施。

在食品消费中,在保证植物性食品消费支出正常化的前提下,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支出。同时,增加商品性消费,减少自给性消费。因此厂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消费品的功能、价格、服务等方面尽量贴近农民生活实际,逐渐产品差别化策略。

政府要加强农村消费环境建设,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物美价廉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以此促进农民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效益以及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农民消费结构范文篇5

1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二元城乡结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长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人口对城市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享有。城乡之间在公共机构的资源享有上存在的巨大的差距,如卫生医疗,教育等使得城乡居民个人素质相差甚大,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的自我能力发展。从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倾向上,对农业倾向较少,首先对于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农业用地补偿,土地流转等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其次,财政对农业上的支持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涉农设施的投资,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涉农金融体制不够深入,信贷业务尚未落实到亟需资金的农户手中,另外贷款高利率给农户带来的高额成本也是涉农金融需要调整的内容之一。就全国农业发展水平而言,整体农业发展产业化进程虽然步伐较快,但是所在层次依然不够成熟,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降低了农民及农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动机。同时农业的小农经营无法形成产业规模,更缺乏自身品牌的建设与维护,无法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样化、专有化、营养化的消费需求,从而阻碍农民增收。

2农民消费心理

2.1对商品消费需求的变化通过对农村居民对商品消费数量与质量的调查,发现农民消费的重点仍然在生活消费支出,其中食品消费、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险、交通与通讯的消费支出有明显的提高,说明农民对于上述生活消费需求是现阶段农民的主要需求,同时也说明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对教育、医疗等的优质需求。随着一系列家电下乡活动的开展,品牌家电的低价促销使得农民对先进家电如高清电视、空调、洗衣机等在家电质量与服务质量上有了更高的选择要求。

2.2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但消费需求优化能力欠缺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消费需求及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但由于收入能力的局限性,、消费需求后劲不足,对于服务型消费的能力仍然有限。尤其在对于农业保险、农民人身保险的消费上仍处于萌芽阶段,同时在饮食上除了满足温饱及必要的营养需求外,农民对于健康的消费需求意思非常薄弱。在广大的农村市场,一方面缺乏合理的市场疏导、高质量的消费品未能落户农村,另一方面农村市场上由于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邻里关系,使得农村消费市场制度的维护难度增加,同时对于劣质、有公害及次优商品服务的维权与整治带来潜在的威胁。对于农民金融消费而言,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民间小额借贷活动日益频繁,虽然规模有限,数额不高,但农民在借贷上消费心理的增强是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的方向之一。

2.3基本消费需求仍占据主导地位消费心理是一个长期改善的过程,即便农民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上升了,但是消费心理却很难与消费能力同步变化。首先消费能力是由消费者现有的经济实力决定的,而消费心理是一个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消费习惯。因此,对于多数以务农为业的农民而言,仍会保持原有的消费习惯,消费重点放到生活必需品,生产投入品;对于产品需求,重点在于价格是否低廉,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更不会追求相应的产品服务。农民在选择商品时,优先考虑的是商品的价格是否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其次是商品的质量与商品附带服务。而随着农民群体中年轻一代人的成长,青年农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心理较上一代农民群体而言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代农民对于商品消费有更多的个人偏好,更多的追求所选商品质量与服务。另外,农村常见的人情消费由于受广告导向的影响,一些合理的消费需求在广大农村极为常见。

3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3.1农村总体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农民的基本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呈现下降趋势并且消费主导地位开始下降;衣着消费支出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对衣着需求的数量与质量逐步提高;住房消费如投资新房或重装房屋支出等经历了之前的消费高潮,如今消费需求程度也处于下降的趋势;交通及通讯消费需求今年来出现了显著的提高,随着农村路路通计划的有效落实,交通状况得以极大改善,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对交通及通讯的消费需求;医疗健康消费及教育娱乐消费边动不大,原因在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的普及和免费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民对于医疗健康及教育娱乐消费需求保持原有水平。

3.2消费品质量得以提高农村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为农村市场带来了多元化的商品供给,丰富了农村市场,有效的市场竞争,极大的提高了农村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质量。另外随着家电下乡等活动的开展,国内名牌家电及日用品开始广泛进驻农村市场,高性价比的名牌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3.3质量型消费明显根据恩格尔定律可知,当收入提高时,对于消费的偏好将更侧重于产品质量与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消费倾向已不再是过去的以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基础,而是向质量型消费转移,以质量和服务作为商品选择的第一偏好准则。对于健康的消费需求,农民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的消费支出。

4农民增收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

4.1农民增收可以促进消费结构优化根据收入消费理论可知: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消费增加或层次的提高。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民收入在近十年来不断增长,农民对于消费的分布与选择反过来验证了上述理论的成立。另外农村市场的不断扩大,商品供给的多元化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对商品质量与服务的有效诉求,也在收入增加,商品供给多元化的环境下得以实现。另外,农民消费中占相当比重的生产性消费也会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上涨,而收入的增加同样的会引起其他消费品或同质替代品的变动,最终形成一个以质量、服务为导向的消费倾向。近年来随着各项惠农、利农措施的相继提出,农民消费方式在涉农政策的引导下为农民消费提供更多的途径。

4.2合理的消费结构促进农民增收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经济活动发展缓慢,生产过剩,剩余产品无法及时处理,解决经济发展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有效需求,而消费需求是社会需求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合理的消费需求可是帮助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利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产业链上游的第一产业从业者。对于现阶段经济发展环境而言,上一轮经济危机余波刚刚平息,而新一轮的欧债危机影响已然开始影响到我国的外向出口。解决好国内需求,尤其是占据多数的农业人口的需求问题是改善经济发展状况的有效途径,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收入的提高。从这一层面上讲消费决定收入在理论上也是可以行得通的。就国内发展而言,解决好内需尤是国家经济发展重大突破口,因此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促内需的方案,其中农村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为此国家不断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即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刺激广阔的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缓解生产剩余,实现全球经济危机大包围中的自我解脱。而农民消费中生产性消费与投资性消费具有一定的资本回报率,能够继续在其他产业活动中创造价值,是一个资本可循环的良性消费。通过生产-流通-消费-投资,这一整体流程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无论是该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将最终投入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分配中,农民所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合理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的行业部门,一定的资源配置机制下是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的社会效果的。从完全性消费这一极端来讲,非生产性消费及非投资消费的挤占,社会再生产,资源重组机制也会在各行业部门紊乱,同时按照产业波及效果最终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的恶性循环的结果。

5促进农民合理消费的对策

5.1实现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提高农民购买力目前,农民收入中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少,单一的收入来源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收入问题是促进农民消费的最大推动力。首先,在保障农业收入稳定的前提下,实现非农收入比重的提升。政府要在农民增收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加大农业的财政投入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种粮农户直接补贴数额,鼓励农村专业合作化生产及相关环节的资金支持。其次,为农民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与投资性收入的机会。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加大农村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当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动力本地就业,此外加大农产品生产技术含量,通过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业、餐饮业等综合性产业链的建设,发挥资源优势,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本土化渠道。对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进城务工也是农民非农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大迁徙过程中,通过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成本,切实提高农民工实际收入。对于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符合进城务工基本的技术需求,将对农民工就业率的提升意义重大。无论农村政府还是城市劳动力管理部门都应加强对农民工基本的技能培训投入,一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为农民工实现增收提供保障与多元的就业方向。

5.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极大的滞后于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政府应在此过程中继续加大农村科技扶持力度,多方面实现农业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局面。其次,在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农村物流体系、农业生产金融支持等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农民对农村配套基础设施的需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最后,完善农村消费网络建设,丰富农村市场运行模式,形成一套结构完整、充分竞争、公平高效的农村消费服务网络。对于农村社会保障而言,中央政府应继续开放农村居民社会福利、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同时合理评估农村征地补偿限度,继续深入农村税费改革,增加农民未来收入的稳定性,全面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刺激农民消费需求。

5.3树立正确的农村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在消费心理上根据个人偏好对商品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个人消费行为的集体贡献对市场消费导向有着方向性的改变。因此,在农民收入约束的情况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规范农村市场的重要条件。当然,有些根深蒂固的农村消费习惯已然很难改变尤其是过度的消费浪费,政府应该加强引导,遵循消费的科学性、健康性、环保性;反对过度消费、灰色消费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消费方式,积极鼓励科学消费、健康消费。

农民消费结构范文篇6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新时代,如何更有效的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促进“乡村振兴计划”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历史背景下,应当深刻认识到人口城镇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论,着眼于解决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提升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将消费结构理论、需求层次理念以及城镇化理论、和谐社会理论等有效结合,采取更具有科学化和创新性的举措,努力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进而为更有效的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人口城镇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城镇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8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也就是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59.58%,表明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在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许多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这也使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有所提升,因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模仿和追随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实现了升级。更为主要的是,随着消费支持体系、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日益完善,使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少,而且随着农村居民不断向城镇集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很多农村居民能够“就地就近”实现就业,这就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升,而由于城镇人口的快速发展,城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会得到快速发展,这也会为农民居民提供更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消费服务,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选择更加多元,服务消费亦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随着各类服务消费在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提高,其消费结构实现升级。(二)不利影响。尽管从总体上来看,人口城镇化对于推动农民居民消费升级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口城镇化也会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基础上,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甚至会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造成一些阻碍以及不良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从全国层面来看,各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情况不尽相同,特别是人口城镇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也会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更为主要的是,从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人口城镇化规模相对较大,但城市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很多城镇的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的收入无法得到显著提升,甚至比过去有所下降,这也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无法步入转型升级的轨道。由于人口城镇化需要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人口向城镇集中之后,农村居民的就医、就学等支出进一步扩大,这也使农村居民的刚性支出有所增加,因而在消费方面所占的比重也会有所下降。因而,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使城镇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是破解人口城镇化不利影响、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需要引起重视。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对策建议

(一)推动城镇化科学发展。在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想更有效地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在推动城镇化科学和健康发展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阶段,为了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应当积极探索更具有科学的城镇化发展策略,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在推动“新型城镇化”方面下功夫,并且要将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纳入到“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体系当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着眼于促进城镇产业体系建设,更加重视人口城镇化的中心地位,并且要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战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城镇化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在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向城镇集聚方面取得突破,比如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等等。(二)有效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在我国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想更有效地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一定要在有效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取得突破。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使农村居民的潜在消费需要得到充分释放。这就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农民收入能够实现多元化。要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取一定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应当促进农村经济特别是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进而使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就业,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收入健全政策,特别是要着眼于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政府应当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较强的吸引力,进而使更多的企业到城镇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人口城镇化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完全破除,这就直接导致农村居民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因而只有大力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发展,才能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这就需要各地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要着眼于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应当切实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使人口能够在城乡自由流动;再比如还应当大力加强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更多的要素能够向农村集聚。在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发挥“城市反哺农村”的积极作用,引导各类人才、企业、技术等向农村流动,通过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四)构建城镇制度保障体系。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要想更有效的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一定要在构建科学、系统、完备的配套制度方面取得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拥有良好的保障。构建城镇制度保障体系,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在完成社会保险制度方面下功夫,特别是要在失业、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险制度方面取得突破,进而解决农村居民“不敢消费”的问题,农村居民在没有后顾之忧之后,就会不断促进自身的消费结构升级。要更加高度重视政策体系建设,各地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政策体系,比如应当制定与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关的政策措施;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制定科学的产业引导政策,等等。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人口城镇化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也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落实“乡村振兴计划”的新时代,应当深刻认识到人口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各方面影响,特别是针对解决不利影响,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着眼于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重点要在推动城镇化的科学发展、有效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发展、构建城镇制度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最大限度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更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小舟.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7(11).

[2]张雯霏,王广斌.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5).

农民消费结构范文篇7

本文作者:王茹工作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影响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从十多年间甘肃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居住领域,吃、住依然是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的一个主要内容。即使收入有所增加,其需求的变动对收入的反应仍然迟缓,即需求缺乏弹性;相反,家庭设备、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对收入反应却很快,需求富有弹性。其中前者属于生存型消费,层次较低,后者属于发展、享受型消费,层次较高。一旦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层次就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跃进,消费结构也会向较高层次跃迁。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购买力、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与关键。产业结构2010年甘肃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比例为14.54∶48.17∶37.29,第三产业总体增长较快,但是甘肃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仍然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第三产业有效需求不足。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0%、36.2%、30.6%、30.6%,发展中国家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大多在20%左右,而甘肃省农村居民2010年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才达到23.73%。农村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过低严重影响了甘肃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目前我们在注重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同时,更要注重强调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反作用,使生产结构适应消费结构。不确定性近年来,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1)农村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农村居民往往倾向于通过减少当前消费支出、增加储蓄来应对未来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问题,这说明甘肃省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不足,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制度仍不完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甘肃省农业生产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能力弱,损失率高,农业生产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3)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甘肃省农业生产与市场经营户信息缺乏沟通,最新市场信息下乡入户难,农产品卖难等问题较为突出,致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调整难度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对收入的影响很大。

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吃、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仍然是消费支出的大项,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需要加以合理引导。增加农民收入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根据甘肃自然条件状况,对马铃薯、苹果、洋葱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要重视;对党参、当归、甘草、大黄等中药材种植规模要进一步扩大;对畜牧业发展应该采取规模化养殖;对于大部分农产品经营者来说,必须想方设法在品质上做到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同时在内外包装上也要有所创新,比如在包装上要特别注明选购的理由和独特的卖点等,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2.要规范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信息平台,使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农业生产为此,我们急需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市场信息网络。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农民才能合理地调整生产,从而增加收入。3.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利用沼气、沼渣、沼液,提供农民生活用能,发展庭园经济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利于帮助农民节省燃料和用电,减少生活支出;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推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今后,需加强对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性强的若干主导产业的投资力度,如绿色能源产业和农村循环经济产业,只有这样,增加其研发投资,使产业结构、企业科技竞争力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变化。比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县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将丰富的农村水能资源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再以农村循环经济产业为例,稻花香集团提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向饮料产业延伸,向饲料产业拓展,向养殖和有机肥料产业扩张,向生物化工产业推进,构建了“五级循环”产业链,打造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助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并付诸实施。随着这一战略的全面推进,稻花香已建立起以三峡坝(库)区农村为基地、以周边县市及其他地区为带动和辐射区域的湖北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园,直接和间接就业的农民已达到20万人。以上经验也值得甘肃省借鉴。增加有效供给,引导合理消费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基本保证是有效的供给,它也是优化供给结构,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需要。因此,供给领域应重视市场细分,进行消费品市场的合理定位,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需求;提高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商品的比例,增加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此外,还要积极调整消费政策,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素质,倡导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重点针对文化、娱乐、卫生保健、旅游、通讯等产业,不断完善消费品供给结构,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标准要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二是要完善财政政策,将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更多地用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保障和支持农业发展等方面;三是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福利制度,解决孤寡、残疾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对其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四是要建立适合甘肃农民的养老保险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养老之忧。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解除农村居民后顾之忧,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欲望,增加即期消费,从而促进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农民消费结构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1文献综述

郭媛媛(2013),仇焕广,严健标(2015)等都认为研究消费结构,对于了解居民的社会消费趋势及经济发展趋势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郭新华和夏瑞洁(2010),王杜方玫(2016)采用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进行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序变化性和地区差距性。张旺月(2013),余岫澂,白辉(2014),孙欣(2015)等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虽然学者们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数据来源大多依靠《年鉴》数据。今后的研究,将会采用多元化的数据来源,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多方位研究。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研究泸州市及县区农民消费情况已经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了进一步扩大泸州市及县区内需,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3泸州市及县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3.1物价水平上涨,农村可支配收入增加

2017年政府公报显示,2016年泸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

3.2各地区支出差异化严重,居住消费成为第二大支出项目

2015年以来,从表1可以看出,各地区支出差异化严重,在衣着支出中,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低于泸州市平均水平;在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支出占第一位,居住居于第二位;整体上来说,叙永县和古蔺县消费水平和质量低于其它地区。

4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4.1恩格尔系数仍偏高泸州市及县区于农村居民依旧是将收人主要用于食品支出,限制了其他消费和服务的支出,也限制了对生产的投人。4.2消费质量低,盲目、畸形消费问题凸显在社会生活和网络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的今天,泸州市及县区农村居民抢购、癖好消费、排斥消费等盲目、畸形消费行为时有发生。

5对策建议

5.1提高农民收入

要提高农民收人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降成本,提高质量。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调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5.2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保障农民的消费权益

对于农村市场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市场管理体系,保障农民的合法消费权益。

5.3引导农民建立科学的消费观

农民消费结构范文篇9

1“两湖”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1.1消费支出比较

自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湖北和湖南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有大幅度的提升:湖北从1992年的677.82元到2009年的4656.38元、17年提高近6.9倍,湖南从739元到4512.5、提高近6.1倍。两省的收入水平提高近乎相当,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2—1997年,收入迅速增长;1992—2003年,处于平稳增长阶段;2003—2010年又是快速增长;但是在2006年,湖北农村居民收入赶超湖南农村居民收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尽管两省的收入水平相当,但是两者的消费支出水平却从1996年发生分离,从1997年到2003年的9年中,两者的差距逐渐扩大,湖南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明显高于湖北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差距最大的是2000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068.74元,湖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745.63元,相差323.11元,在2004年,两者差距逐步缩小,但是湖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仍高于湖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

1.2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比较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通过对1992-2010年湖北省农村居民与湖南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进行计算,结果(图1)显示,两省的平均消费倾向比较平缓,逐步减小,说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消费的部分不断地减少;湖南的平均消费倾向一直高于湖北,而且湖南的人均纯收入也高于湖北,这充分说明,湖南农村居民较之湖北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更加超前些,更加重视消费的特点。两省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规则,1997—1999年,湖南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较大,1998—2000年,湖北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大致是由东亚金融危机造成的,但是湖北省比湖南省要滞后1年的时间。很难比较两省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但是总体来说,两省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更加合理。

1.3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

通过模型估计的边际消费倾向,均为正值(表1),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其需求均会提高,然而提高的程度并不一样。在湖南省,边际消费倾向的排序分别是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医疗、教育文化、家庭设备、衣着、其他;湖北省的排序分别是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医疗、家庭设备、衣着、其他。两省的排序的前3位和后3位惊人地相似,只有教育文化和医疗设备的排序不一样。且两省食品和居住两项占据了相当的部分,湖南省是0.425,湖北省0.460。很明显,两省的基本消费需求还占据很大一部分的比例,这与两省的人居收入水平长期处于比较低的状态有关,说明目前两省仍处于温饱线,离小康社会还有一定距离。较之湖南,湖北农村居民对食品和居住的消费意愿更高些,可能跟湖南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于湖北有关,此外,湖北农村居民对居住的消费意愿更高些。

1.4消费需求收入弹性比较

从表2看出,湖南只有家庭设备、交通和通讯以及医疗保险3项的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其中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讯,为1.941,表明交通和通讯的增长率要远高于收入的增长率;衣着和居住接近于1,说明衣着和居住的增长率与湖南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比较同步。而湖北省除食品、衣着和教育文化服务以外,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两省差距最明显的是居住项,湖北省为1.678,远大于湖南省的0.992,说明湖北农村居民较之湖南农村居民,湖北省正处于随收入增长而快速上升的时期,有可能是因为湖北省农村正在兴起新一轮的建房热,而湖南省的建房热潮已经过去。其余的除其他项相差大一点之外,余下的均相差不多,表明湖南湖北两省除在居住项外,大致的消费需求发展态势相同。

2“两湖”地区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湖南、湖北都是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是整个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两省目前都在全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探寻优化“两湖”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有效对策,对推动“中部崛起”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形成增收长效机制,夯实优化消费结构的基础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农民收入是影响和决定消费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农民的消费结构以及其他各种需求都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发展生产,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才能有效地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城乡差距增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结果导致其消费能力的弱化与消费率的下降。因此,应当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要增加农民的预期收入,推动农村居民收入性消费的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农村居民能安心生产,敢于消费。一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领域改革的同时,通过再分配领域调整抑制居民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通过提高政府财政对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水平,使农村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能明显提高,从而缩小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从宏观上保证分配公平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二是要让广大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尽可能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国家要通过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增殖以缩小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等方式有效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三是要建立农村居民收入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大大落后于城市、落后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一产业收入在作为农业大省的“两湖”地区的农村居民所有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此,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两湖”地区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涉农金融体系的支农力度,把“科教兴农”、“科技富农”真正落到实处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业造血功能,真正做到强农富农,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城市、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同步。四是要加快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两湖”都是劳务输出大省,工资性收入已占两省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一半。由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尤其是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技能免费培训力度,为培养有一技之长、懂经营管理、熟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2.2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两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存型消费过高,而发展和享受型消费过低,但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也很重要。根据前面的分析,“两湖”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的需求收入弹性均非常高,教育是消费的第三大支出,应从这几方面着手,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对于促进消费结构的改善还大有可为。培育农村消费热点,是转型时期扩大包括“两湖”在内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举措。消费热点的培育能够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使农村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与享受型并重转变。因此,要根据当前农村消费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趋势,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的需求,积极培育农村消费热点,满足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一是要引导农村居民科学进行住房消费。要在借鉴成都、重庆两地“城乡一体化”试点“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小城镇”经验的基础上,严控农村宅基地的审批,控制超标准建房和过低标准建房。二是要积极培育农村居民文化教育消费。尹世杰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著名论断[9],这一论断到今天已完全得到实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和目标。可以预见,文化教育的消费,必将越来越成为包括“两湖”在内的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和消费重点。三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在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资讯时代,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还非常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消费一定会在农村有一个爆炸式的大发展。四是要继续实施并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提高补贴水平和产品覆盖面。冰箱、彩电和空调在农村还算是“奢侈品”,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销售市场。五是要积极培育农村摩托车消费、汽车消费、旅游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实践证明,国家以“补贴、减税、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推进农村的摩托车、汽车、旅游消费效果明显,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政府优惠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此三项必将成为极大推动我国发展的消费新热点。

2.3增加公共品和消费品的有效供给,为消费结构优化创造条件

农民消费结构范文篇10

【关键词】消费结构;多重共线性检验;聚类分析

一、引言

本文研究表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针对此问题,结合中西方的经济研究成果,设计了清晰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合理的经济与数学模型,选取了服务型消费支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共九方面作为消费结构,根据安康市2017年统计年鉴中关于消费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二、相关分析

(一)安康市各县区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采用层次聚类方法对我市九县一区的消费结构进行系统聚类,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从层次聚类结果来看,若九县一区可分为三类。各类所包含的县区如下:第一类:汉滨区;第二类:汉阴县,白河县,宁陕县,旬阳县,岚皋县,平利县,石泉县,紫阳县;第三类:镇平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类的汉滨区在反映消费结构的八个方面都有较高的消费支出,可见这一地区是安康市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的地区,第二类的八个县在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服务性消费支出、食品等六个消费领域有比较明显的消费支出,而在衣着、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三方面的消费较低,它们代表消费水平的中等层次,它们反映了安康市消费结构的主流;第三类的一个城市在所有消费领域都有较低的支出水平。从整体上看,汉滨区位于安康市市中心,所属城镇,其他各地区属于农村,显然可以得到城乡发展不平衡,消费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二)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建立消费性支出Y关于X1、X2、X3、X4、X5、X6、X7、X8和X9的回归模型。设定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β9X9根据eviews回归结果,可以知道X3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选取Y=5774.78+4.1603X3为基本回归方程。(三)多重共线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自变量中,当引入X3时,模型的珚R2最高,且参数符号合理,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因此,首先引入变量X3。然后做以下操作。第一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1,模型的珚R2提高,且参数符号合理,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第二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2,模型的珚R2下降,,变量也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去掉X2。第三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4,模型的珚R2提高,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第四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5,模型的珚R2虽然有点提高,但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去掉X5。第五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6,模型的珚R2虽然降低,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去掉X6。第六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7,模型珚R2的虽然提高,并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第七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8,模型的珚R2降低,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因此去掉X8。第八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9,模型的珚R2降低,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因此去掉X9。因此建立如下线性模型:Y=1046.239+0.472686X1+3.437697X3+2.652806X4+0.889963X7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实际,影响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有服务性消费支出X1,衣着X3,居住X4,交通和通信X7。得到预测图(见图2)所示。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安康市各个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进行聚类分析,将九县一区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反映安康市较高的消费水平;第二类反映安康市中等程度的消费水平;第三类,反映安康市较低的消费水平。发现各城乡消费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安康市居民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安康市要想从总体上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就得促使农民增加收入。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农村消费占总体消费的绝大部分,农民购买力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农民的消费结构和各种需求都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想要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就得促使农民增加收入。从而加快城乡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政府应该在多方面、多领域创造就业机会。(二)提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积极消费。城乡居民对储蓄相当的“热衷”,一般不愿意把结余的收入用于进一步消费和投资,不利于扩大内需,因此,应该提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积极消费。(三)建立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机制。建立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机制,明确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责任,继续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真正实现小康的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88~312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