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0:14:22

农民教育

农民教育范文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我们农民指引的一条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道路,具体目标是五句话二十个字,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如何实现这五句话,实现这五句话以后的新农村是一个什么样子?江苏省委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华西村。省委号召全省“学习华西村、学习吴仁宝”。那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华西村是一个什么样子。

一、华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华西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从“生产发展”来说,华西村从****年兴办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五金厂开始,**年来,一直坚持发展工业经济,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以工富农”之路。到****年,全村已拥有年产23万吨钢带的彩板厂、年产1万吨钢制管件的法兰管件厂、年产**万吨带钢的冷轧带钢厂、年产1**万套服装的服装公司等58家大中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亿元,全年实现销售近4**亿元,三业总产值人均近***万元,村级经济可用财力有**多亿元。

从“生活宽裕”来说,华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三块构成,一是本人工作的工资、奖金,二是村级经济发放的各项福利待遇,三是年终的个人股权分红。现在华西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8万多元,家庭存款最少的有***多万元,住房是4**-6**平方米的别墅,全村有6**多辆轿车,最少的家庭有1辆,最多的家庭有3辆。

从“乡风文明”来说,为了推进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华西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村经常教育村民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要做到“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华西村十分注重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来教育农民,在村里建起了二十四孝亭,设立了尊老奖励基金,引导村民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设立了举报专项奖金,让全村村民共同约束不正之风。如今的华西,干群团结,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尊老爱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气氛。

从“村容整洁”来说,华西村先后投入5.2亿元,建成了中心村的欧洲风格别墅群及公寓房,对新合并的周围16个村,则立足实际,将乱搭乱建的拆掉,脏、乱、差的清除,家前屋后绿化;把零零散散的老厂房集中到村工业园区去,节约了***多亩土地,使华西村真正形成了“山南是钱庄”(指工业园区),“山北是粮仓”(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中间是天堂”(指村民集中居住区)的大格局,

从“管理民主”来说,华西村的管理民主体现在依法办事、以约办事、以制度办事三个方面。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做好村委会的选举。发动村民广泛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来管理村民。不断加大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厂务公开,让干部做清白人,让村民做明白人,让广大村民真正享有民主。

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去年在全省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讲话时提出:“大家学习华西村,学习吴仁宝,一定要把华西精神学到手,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什么是华西精神呢?华西精神大致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

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多年前,华西的情况同我县多数农村也差不多。面对贫穷落后,华西人没有消极被动地等、靠、要,而是勤于思考,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抢抓机遇,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出一系列符合华西村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有效推动了华西的发展。

二、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华西并不是现在才成为先进的,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华西就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面对成绩,华西人始终保持着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将每一次成绩都当作新的起点。这是华西村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不倒的原因之一。

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在创业的各个历史时期,华西和其他创业者一样,也遭遇过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困难。但是他们总是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和过人的智慧,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四、包容开放、乐于奉献。华西人在创业之初,就积极创造条件,为外来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并且一视同仁,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共享发展成果。现在,华西有了雄厚的实力,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在欠发达地区建起了两个“华西村”,这些村都成为当地的明星村;他们为全省18***名村支书免费提供学习培训,这都是“乐于奉献”的体现。

华西精神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富、追求幸福的价值取向。学习华西,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这种精神!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看华西的创业过程,把华西发展的“真经”学到手,脚踏实地地干,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扎实推进我县的新农村建设。

二、海安能不能学华西?海安的“华西”在哪里?

华西村经过**多年发展,产值从几十万元发展到近4**亿元,村民年收入从5*多元发展到几十万元,这样的发展速度,人人向往,个个期盼。我们能不能发展自己的“华西”?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就是建设自己的“华西”的过程。

首先谈谈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状况

****年,我县以**个县级小康示范村和2个市级小康示范村为引领,通过落实新农村建设五项实事,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全县广大村干部积极投身全民创业,不少村干部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一大批“双带双强”型村干部正在成长,成为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的“领头雁”。县委、县政府将小康示范村建设、城郊村建设、经济薄弱村建设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框架中,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去年组织实施的小康示范村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薄弱村振兴等活动,发挥了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提升了城郊村的发展速度,改变了经济薄弱村的面貌,形成了既保证先进村有较快发展速度,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保证薄弱村有较好发展平台,农民收入增速**%以上、村级债务化解15*多万元的好势头,做到了发展大业人人推动,发展成果人人享受。由于政策对路、气候适宜、农民勤劳,去年全县农民的农业收入大幅提高;全县开展的全民创业活动、党员创业竞赛等,使一大批群众成功创业,不少农民成为工人甚至成为老板,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资本性收入也有较大辐度增加。去年农民收入增长达**.8%,存款增长达13.7%,农民对收入增长总体上是满意的。县、镇两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实施了以“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其中,仅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实施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全县农村党员、群众就参加义务劳动4万多工日,清理垃圾3万多吨,清理河塘淤泥181万立方米,全县农村的水正在变清,天正在变蓝,人居环境正逐步改善。12个小康示范村也投入大量资金,植树31万株,绿化道路43公里,一批花园式的农民公园正在建成。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加大了村级卫生保健场所、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5件实事按序时进度推进,农村草危房改造工程全面结束,每平方公里的等级公路里程数苏中地区第一,一大批电话村、有线电视村相继建成,改水、改厕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差距正在缩小。华西的那种“美化、绿化、净化”、“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活在幸福乐园”的生活,在我县不少先进的村庄也正逐步成为现实。

华西是全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我们海安也有不少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县前列,成为学习华西村、建设新农村的先进典型。

一是城东镇泰宁村。他们打好园区经济、国道经济这两张牌,兴建了4.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去年全村工业产值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达8***万元,集体经济年收益6**万元。积极推行农民“土地入股”,农民人均纯收入84**元。全村农民家庭拥有近百辆小轿车,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里投入近4**万元,实施了河道清淤及道路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成立了村保洁公司,实现了“村容整洁”。筹资4**多万元,为全村村民办理了新型合作医疗,为24**多名失地农民办理了社会化养老保险。在村民中广泛开展爱国爱村、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信守法的村风教育。正常开展家庭才艺比赛、趣味体育比赛、社区广场电影、节庆文艺晚会等,实现了“乡风文明”。推行村财务公开,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室、党小组议事室,实现了“管理民主”。泰宁村是江苏省文明村、南通市小康建设示范村,也是我们身边初具雏形的“华西村”。

二是海安镇园庄村。他们抓住海安工业园区征地扩张的发展机遇,高起点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将全村167*户规划到江海和许庄两个居住区。请专业的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规划。投入近8**万元,高标准建设居住区基础设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图书室、娱乐室等设施全部到位,增强了集中居住区的吸引力。许庄集中居住区已入住6**多户,全村节约耕地8**多亩,实现了资金催生土地、土地催生资金的良性互动,村庄环境显著改善,村级经济长足发展。同时,引导村民在园区内就业,15**多名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年收入上万元;***多名农民购置农用车,为园区企业搞运输,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园庄村的发展模式得到省委书记李源潮的赞扬。

三是曲塘镇刘圩村。刘圩村是我县较早建设农民创业园的村之一。他们抓住“生产发展”这个中心,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一方面,发挥村干部及党员的“双带”作用,8名村干部通过领办、参股等方式,全部建立了自己带头创办的工业企业。在村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村15名党员和28名村民创办了自己的工业企业,22名党员兴办了农业带头项目,解决了8**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发挥亲情、乡情的纽带作用,积极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11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其中规模最大的投资额4***多万元。创业园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倍增,使村里有钱办事。村民休闲公园占地25亩,村图书室藏书1万多册,全村“十星”文明户评比活动每年都进行,村民篮球队正常训练,文艺活动逢会必庆。刘圩也是我县学华西的典型。

以上三个典型,各有各的成功经验。但归根到底,有一条经验是相同的,那就是以发展经济为主线,为主抓手,为主要任务,以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总结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大致有四条。

一、坚持紧扣中心,致富农民。全民创业活动使大量民间资本得到有效利用,农村能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彰显。像海安镇三里闸村,****年的工业产值2.3亿元,通过全民创业,****年新增22个工业企业,全村工业产值达到4.*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一年内增加了近千元。全县各镇推行农业招商引资,引进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及外资改造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全县培育出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农业的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继续提高。去年仅蚕茧一项,就为农民增加近2**元纯收入。全县人均银行存款达到1.7万元,离“生活宽裕”越来越近。

二、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生产发展模式上,各村坚持“一村一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发挥优势、做强特色,比如:城郊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河东地区种植蔬菜,河北里下河地区种植高品质水稻,河南高沙土地区种植香芋等杂粮,实现了农民增收。在集镇规划和村庄建设上,不搞大拆大建,海安、胡集等镇依靠园区建设、国道改建等重点工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走出了成功的一步;而其他各镇、各村则坚持高起点规划、立足实际逐步推进,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育能人。各村坚持发挥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一方面,大力发展“能人经济”,将能人推到创业前沿,营造创业氛围;另一方面,着力培育现代农民,不少村将职业技能培训的课堂开到村支部活动室,将技能培训老师请到农民中间,实现了农民就地转为工人。

四、坚持文化引领,丰富内涵。海安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村都注意打好“文化牌”,使“乡风文明”的要求得到了较好体现。比如,南莫镇青墩村将传承青墩文化与建设特色农村有机结合,他们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获得了全省三等奖。城东、雅周等镇则发挥农民家庭文化室的功能,将文化休闲阵地建设与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有机融合,使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有所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有效建立,村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我们学习华西村,也要学习借鉴好自身的这些成功经验。

三、学华西奔小康,党员干部应该怎么做?

华西的快速发展、华西的长盛不衰,有很多原因。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华西有一位好的带头人。华西村的今天是华西人民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三十多年的扎实奋斗干出来的。多年来,吴仁宝始终做到思想解放政治强、勇于开拓作风正、实事求是想干事、脚踏实地不出事。吴仁宝的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吴仁宝认为,作为村干部,要做到“三个过硬”:思想过硬、素质过硬、作风过硬。要做到“三个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要做到“三个心”:讲党性、讲公心、讲良心。吴仁宝始终把“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最大幸福”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如今,华西人已经步入小康,吴仁宝又提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单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不够的,党员干部要淡泊名利、要有奉献精神,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提出了“三个不”: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他把近5***万奖金留在村里,用于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为村干部做出了榜样。

二、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多年来,吴仁宝一直将发展经济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反复强调“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立足村情,抓住机遇,实现了共同富裕。华西成为“天下第一村”、吴仁宝成为“天下第一村的领头人”之后,吴仁宝要求党员干部要“明富”、不要“暗富”,他说,华西搞的是“一村两制”,村民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但干部不能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损公肥私,以权谋私。吴仁宝说,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吴仁宝常用一句话教育村干部,“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能占一个床位”。吴仁宝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庭也要求严格,他说:“要求老百姓做到的,我一家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我一家首先不做”。吴仁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得到华西村老百姓的支持。

三、发扬民主,依法治村。吴仁宝认为,老百姓最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永远记住;干部亏待了他们,他们也会永远记住。他们记往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所以,他在村务管理上坚持了三个“三靠”,即靠党的政策、思想教育、干部带头;靠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自己有错自己改;靠正确决策、科学管理、帮带提高。在工作中,他坚持以法治村、以德治村,以人为本、以理服人,创造性地开展对农民的教育,使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他要求村干部做好“三头”工作:一是吃透上头,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工作动向;二是熟悉下头,深入第一线,做到厂情、村情、民情,心里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定期碰头,了解村干部工作开展情况,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实效性。这些经验,对我们村干部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果,也很有借鉴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可能一两年就实现。大家要团结起来、长期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基层党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要以吴仁宝为榜样,做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顶梁柱,关键要做好“五种人”。

一、方针政策的“明白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需要掌握财税、交通、土地、规划等各个领域的政策法规。村干部必须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也当成一种基本工作方法,认真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当前特别要学好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三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努力提高政策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政策明、思路清、手段新、效果实,群众满意。

二、党群共富的“带头人”。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前提。群众最盼望、最关心的事就是尽快致富。推进村级经济增收和农民群众致富,是学华西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吴仁宝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要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须家家富,共同富更需精神富,共同富必须先富带后富。”我们学华西、学吴仁宝,就要准确把握群众的利益诉求,带头出点子、谋思路、抓发展,增加集体财富,为培育产业特色探索路子;带头找信息、学技术、上项目,实现勤劳致富,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干出样子;带头结成党群共富对子,通过技术互学、信息互通、市场互有等形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干群和谐、党群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村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自觉摆正位置,主动亲近群众,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吴仁宝说:“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说错话;不怕群众不听干部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话。”村干部要在工作上多考虑群众,从解决干部难联系、问题难反映、纠纷难调处等问题入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的事,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群众才会真正满意。

四、公私分明的“清白人”。村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公平待人、公道处事、公正用权,在权益分配、矛盾调处等原则问题上,做到“一碗水端平”,敢于将道理讲到台面上。坚持原则,扶正祛邪,大胆泼辣地工作,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民主治村的“开明人”。广大村干部在班子内部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讲鼓劲打气的话、讲有利于团结的话,营造公开透明、平等宽松、团结互助、和谐共进的氛围,增强团队活力。要努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保证村级事务有序运行、健康发展。

学华西奔小康,农村党员是广大群众的带头人。农村党员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农村党员首先就要知道新形势下“货往哪里卖”(了解市场信息)、“钱从哪里来”(了解农业结构调整和全民创业思路)、“人往哪里去”(了解劳动力转移趋势);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争做“五个模范”。

一、做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模范。党员要多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政策法规,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吃透“双学”活动的精神,领会学华西的实质。

二、做吃透政策、教育引导群众的模范。广大农村党员要带头执行各项政策和村两委会决议,敢于在群众中喊响“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口号;要立足“定责上岗”,带头宣传政策,协助村两委会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顺利落实。

三、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小康社会,富裕为先。吴仁宝说:“一个共产党员是为民利益的一面旗帜。”农村党员在致富方面,首先要自己找到出路,有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标兵,积极参加“创业竞赛”,敢于在发展经济方面争当“标兵”和“航灯”;积极投身“党群共富”,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争做“旗手”和“先锋”,真正做到吴仁宝所说的“共同富”、“先富带后富”。

四、做党性坚强、甘于无私奉献的模范。农村党员要做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的模范,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大局利益。在各种利益的考验面前,始终为群众做出榜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农民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农民;思想教育;乡村振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党的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响亮地吹起优先发展农村农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号角。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是思想的前提,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民教育,补足补齐农民思想意识的短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农民教育,净化农民思想,开创性地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对农民进行教育,并对农民教育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借鉴吸收这一时期的农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产生的原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十年内战时期”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指从1927年8月由、和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的爆发到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国内阶级矛盾下降,民族矛盾上升,国共两党由对峙转向合作,拉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序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宣告结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体,是可以团结的重要力量,始终坚持一心为民的初心和宗旨,切实为农民群众谋福利。但在革命中,农民阶级也暴露出其固有的弱点和局限,农民现实的思想状况与革命发展的思想要求之间存在着差异。为壮大革命队伍,充实革命力量,淬炼革命思想,真正改造农民、团结农民,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革命队伍的壮大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因。1.1克服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的需要。农民阶级天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首先表现为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深刻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1]39。由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农民是可以被改造的,农民自身的局限不是它自己决定的,而是地主剥削了农民的受教育权。因此,对农民进行教育实现其自身的自我改造是能够实现的,也是必要的,经过改造后的农民可以成为坚强的革命力量。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强调,农民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1]18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教育的现实状况不仅造成了农民思想僵化、民主意识缺乏,更阻碍了农民参加革命、谋取自身利益的积极性。想要带领农民干革命就必须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为前提,而要科学合理地带领农民开展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又必须对农民进行革命理论的熏陶与引导。也就是说,受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封建宗法思想制度的束缚,广大农民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依赖性和盲从性严重,成为农民革命路上不容忽视的障碍,也迫使革命者必须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农民阶级有着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矛盾性格,使得他们既急于希望获取土地资源、改变贫苦生活,但又没有革命的决心与勇气,缺乏坚定的革命信念。这种自我矛盾思想更加剧了农民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农民阶级的这些特点和现实,迫使革命者必须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摆在前面,以便克服农民小生产者狭隘的政治眼光和阶级局限性,让接受教育的农民真正成为革命的主体,发挥农民群众在革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1.2壮大革命队伍的需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对农民的教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白色恐怖蔓延,革命前途渺茫,悲观失望情绪蔓延,再加上国民党的疯狂围剿,革命力量骤减,革命队伍亟需扩充,而人口最多的农民自然成为革命队伍争取的对象和主力之一。或者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成功,就必须获得农民的支持,工农形成“合唱”,否则就会成为“孤鸿哀鸣”[2]。正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农民的力量,主动走进农民、联合农民、发动农民、带领农民,实现工农联合,增强了革命力量。换句话说,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必须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否则“国民革命不会成功”[3]。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一系列文章,深刻揭示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大力称赞农民运动“好得很”,支持农民革命运动。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队伍的壮大,急需对农民进行教育改造,推动农民参加革命。从道路选择上看,面对强大敌人占领和统治的中心城市,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放弃攻打城市,根据我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而农村包围城市就必须聚集、团结广大农民。从革命愿望上看,广大农民受地主剥削压迫最深,一直饱受欺凌,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最无权地位,有改变自己悲惨生活的强烈愿望,接受党的领导的革命性坚定。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作为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是共产党真正的朋友,为了获得土地翻身当家作主,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队伍的壮大,决定了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1.3保持中国共产党性质的需要。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初心和宗旨始终未变。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乡村人口中,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七十的贫农中,又分赤贫、次贫二类”[1]20,深刻地揭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庞大、农民人口基数占据主体的现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农民饱受欺辱与摧残,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亲眼目睹了人民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生活的疾苦,指出“农民受到的压迫和压榨世之罕见”。为此,中国共产党就勇敢地肩负起带领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富强人民政权的重任,并在革命中突显“以农为本”思想和“为农服务”意识,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利益和实惠。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在多次实践调研(包括《宁岗调研》和《永新调研》)中,通过对农民的性质和现状的分析,认识到农民的利益诉求与党的宗旨存在一致性,指出农民是可以联合的阶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广大农民对革命的支持,需要对农民进行教育进而改造农民、团结农民。另一方面。农民为更好地参与革命实践,也有接受科学理论教育、提高自己思想觉悟的渴望。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为农民的思想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同时,中国共产党来源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党的政策、方针必须回归群众、反哺群众,维护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可能性。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内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按土地占有和经济情况,可以将农民分为贫农(含雇农)、中农和富农。其中,贫雇农是农村的半无产阶级,受压迫最深,自然成为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农村中的小资产阶级,同样受到官僚势力、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掠夺,因而也可作为无产阶级争取的对象;占农村人口最少的富农,不仅没有受到威胁和压榨,反而经常压迫剥削他人,害怕革命威胁到自身利益,革命性最弱。因此,本研究中的“农民”主要是指贫雇农和中农这一受剥削压迫的群体;“农民思想教育”主要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贫雇农和中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以满足革命形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2.1开展政治教育提升农民政治觉悟。政治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重视农民的政治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主张用共产主义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以图唤起农民的革命意识,自主投身民主革命。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农民中存在的各个阶层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进行了科学分析,重点论述了在革命中组织和依靠农民的重要性,并热情洋溢地论述了普及政治宣传的意义与方法,驳斥了当时对农民运动的各种怀疑和指责的论调,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宣传工作、教育工作等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受到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盲目性、自发性较强,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教育。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明确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目标,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1]86因此,亲自率领战士在街头巷尾向群众宣传穷人要革命的道理,刷写标语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挨村逐户开展宣传,访贫问苦,多次召开群众性大会。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期间,还曾用“杨先生”的名义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通过教育和学习,广大农民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实践能力,掌握了开展农民运动的方式方法,坚定了开展农民运动的信心。但农民本身所固有的组织纪律缺乏、封建迷信盛行、斗争目标盲目、片面贪图享乐等非无产阶级属性,不仅阻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农民、灌输农民,最大程度地占领农村政治思想阵地,提升其政治觉悟,努力帮助克服农民阶级的狭隘性,把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团结起来。2.2开展经济教育确保农民生存之本。经济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核心。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不能孤立地去做”[4]。思想政治教育要讲大目标、大道理,但不是空的,要以满足农民经济需求为根本。也就是说,解决思想问题要通过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关心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是农村的命脉,更是广大农民的生存之本,不仅关乎农民的经济生活,也直接关系着农民的政治态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等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改善农民物质生活。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写道:“我们要胜利,一定要做很多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这样,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尚光荣的旗帜。”[1]136自幼生长在农村的,耳濡目染农民生活的困顿和地主的剥削压榨,深知普通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意识到无产阶级要带领农民干革命,必须首先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求。或者说,只有引导农民通过军事斗争摆脱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压榨,摧毁地主豪绅武装,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保障革命成果。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带领农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取消苛捐杂税的土地革命,以此保障农民生产之本,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增加农村物质供给,解决农民实际生活困难,改善农民生活状况。获得土地后的农民革命热情高涨,纷纷投身革命事业。总之,经济工作尤其是经济教育让农民获得了利益,确保了农民的生存之本,为战争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后盾。2.3开展文化教育促进农民意识提高。文化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大革命惨败后,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心由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山区,革命运动在农村形成了一片星火燎原之势。等中国共产党人清晰地意识到,要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就必须把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说明,要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教育群众,提升其政治觉悟,提高其理论素养。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不仅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军事理论教育等的基础,更是对农民进行革命理论教育、政策主张宣传的重要手段。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红军成分,一部分是工人、农民,一部分是游民无产者”,“能找到游民补充已属不容易。在此情形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1]63。他深刻认识到农民在党员成分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现状,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问题的重要性,强调“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1]77。这里所说的“政治训练”“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显然包括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小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来自农民家庭的早就意识到农民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农民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要“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1]12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绝大多数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这给党的政策和革命思想的宣传带来了严峻挑战,能否做好农民的文化教育,不仅关系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更关系到革命胜利与否。从土地革命开始,“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给予群众政治上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因此,现在的苏维埃区域已经在加速度地进行文化教育了”[5]。但旧中国农民文化思想落后,普遍低下的文化知识水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这一现实结果更迫使必须抓紧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民革命自主意识,促进革命理论和革命思想的深入广泛传播。2.4开展军事教育提高农民军事技能。军事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重点。吸引农民加入革命队伍,加大对农民进行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教育,在农民利益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是扩展革命队伍、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农民的军事教育主要从军事思想教育和军事技能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在军事思想教育方面,注重政策与策略教育,将政策与策略看作“党的生命”“行动出发点和归宿”。深刻地指出:“不注重政策与策略的教育,不使这种教育贯彻到底,使全体指战员充分明了,不加检查,让单纯军事观点占了统治地位,不尖锐全面彻底地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向这种错误观点让步妥协或者隐瞒这些现象不向前委或军区反映,而前委或军区则不向中央反映,只将战绩向上级及中央反映。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不对的,是或多或少离开了党的路线,必须认为是极端严重的现象,应当立即加以检讨。”[6]可见,十分重视政策与策略教育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要求主动根据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策略,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同时,还通过军事思想教育,动员农民推翻封建地主的剥削统治,建立农民自己的革命武装政权。比如在北伐战争期间,对农民运动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和支持,并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指出,“民团、团防必须解除武装,绅士的政权必须消除,乡村自治政府,必须以乡村民权势力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组织农民自卫军以保障革命”[7]。在革命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农民进行实战性的军事技能教育,才能真正捍卫革命政权。因而,亲自制定了军事训练方法,向农民传授各种军事技巧,比如距离测量、自我救护、武器运送、装备维护等技能;向农民普及军事常识,如战时遇到飞机不要乱跑、学会遇敌隐藏身体、开挖防空洞、正确使用梭镖等技能。这些军事教育提升了农民的军事技能,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农民武装夺取政权、打土豪分田地、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现实启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农民教育,通过开展政治教育提升农民政治觉悟、开展文化教育促进农民意识提高、开展军事教育提高农民军事技能、开展经济教育确保农民生存之本,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觉悟、政治意识、生存技能、军事能力,成为我国农民思想教育的典范。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学借鉴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教育思想,汲取经验,重视农民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思想觉悟,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持。3.1思想是先导,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革命的指导,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革命胜利的前提。思想凝结于理论中并为行动提供导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思想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党人将农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认为“农民教育是最严重的问题”[1]1477,意识到只有重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教育农民,扫除其思想上固有的狭隘性和矛盾性,才能稳定革命的同盟军,进而保证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现实不容忽视。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下、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的现实,特别是当下,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农民盲目攀比浪费严重、农村土地闲置问题突出等现象有所回头,这些都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拦路虎。因此,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借鉴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农民思想教育的精髓理念,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教育广大农民,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特别是要用精神文明、科学文化来教育农民,改变其思想落后、文化偏低的现状,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现代化科学、合理、有效地发展。3.2现实是要求,农村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不容忽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加速了世界地球村的实现,同时也加剧了各种错误思潮对农民的侵蚀。科学文化素质长期落后的农民,其思想上固有的封建性和狭隘性,导致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能自发地让其催生出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目前,农村陋习普遍、思想混乱、道德滑坡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引人忧思。究其原因,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对农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短板现实的忽视,是当今农村不良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结合我国农村面积广阔、农民人口众多的现实,清醒地认识到应将“掌握政治思想教育”作为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指出“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8]。结合历史经验,面对严峻现实,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教育农民、灌输农民,塑造新型农民,才能克服农民固有的自私狭隘、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农民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短板的严峻现实,更加剧了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今后,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农民,帮助广大农民认清新形势、新变化,正确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推进乡村振兴向前发展。3.3土地是基础,重视农民利益需将思想教育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础,更是农民生存的命根子。曾尖锐地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9]对农民的土地需求的满足程度,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深刻地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把对农民的关心付诸到对农民土地需求的满足上,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真心实意的关怀,发挥了以物质利益促进思想教育的巨大作用,引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用行动表达对革命的支持和拥护。当下盛行于农村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小农耕种增收困难的窘境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其高强度、大投入、低效率换来低收入的尴尬局面更发人深思。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村发展多形式、多样性的规模化经营,建立集约化、专门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面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短缺、农田大片闲置的现实,党中央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创举。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荒置土地使用的“双赢”。土地是基础,必须结合当下实际,充分利用土地这一农村最宝贵的资源,高度重视农民利益,把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用土地资源为载体实现教育农民的目的。3.4人才是核心,高素质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人,核心在于思路。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思路,正确思路指引科学发展。可以说,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10]。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核心和关键都在于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扩大农村人才队伍,对政府而言,必须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人才吸收机制。从社会的角度看,善“筑巢”方能多“引凤”,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激励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能;从人才发展的角度看,留住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因此必须完善奖励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创新的人才大力给予奖励,稳定农村人才队伍;从个人情感的角度看,既要留住人才的“身”更要留住人才的“心”,因此应给予农村优秀人才更多的情感关怀,增强人才的归属感,提升其投身农村、奉献才智的信心。同时,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保障广大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此外,更要在文化环境上下功夫,营造公平、合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人才在农村这片沃土上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总之,要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充分挖掘人才,积极调动社会各界人才投身乡村、奉献自我;必须大力重视人才,充分鼓励各类人才回归农村、贡献力量。一句话,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汇世间人才而留之,才能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健康向前发展。

4结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创性地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坚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重视农民思想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用实际行动教育改造农民,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面对当前农村意识形态教育相对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落后、农业增收陷入瓶颈的现状,当前必须科学借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农民思想教育的经验,在思想上重视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农村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同时,努力加强农村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身乡村振兴行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如此,乡村振兴才会早日实现,农村面貌才会早日改观。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7.

[3].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

[4].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4.

[5]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1982.329

[6].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3.

[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4册[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222.

[8].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9].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农民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金山农民画;高职艺术教育;运用

一、金山农民画

上海金山农民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是体现金山地区文明顺利发展的代表作。民俗艺术是形式多变的存在,看似神秘莫测,难以用简易的方式表现,实则蕴藏于市民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将它描述为一种通透而淳朴的创造精神再合适不过了。若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就无法开展足够有意义和价值的艺术教育。金山农民画在工艺美术方面美化了当地生活用品和百姓的生活环境。金山农民画艺术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它与当地的百姓生活联系紧密,是在江南民间艺术土壤中发育出来的一棵新苗。金山的民间艺术集众人之智慧,发人本之创造,在领导、专家们的关心支持下,创立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新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与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金山农民画与高职艺术教育

将金山农民画艺术融入高职艺术教育理念中,既能拓展当今90后大学生的视野,又能弘扬民族文明精神,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身边的美,了解民间艺术的美。在每年的上海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了解到,真正传承本地民间艺术的活动屈指可数。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教师运用多媒体备课授课,选择最前卫的元素吸引当今大学生的关注。但是,却轻视了传统艺术文明的存在,导致民间艺术的相关专业文献寥寥无几。结合上海金山本地的教育特征,为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笔者认为应重视本地民间艺术文化,从多元化视角出发,让90后大学生了解到金山民间的艺术文化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拓展大学生民间艺术文化的知识面,让其汲取民间艺术精华,接受传统艺术文化熏陶,全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金山农民画艺术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所珍视的传统文化,我国同样拥有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值得惋惜的是,面对这些文化瑰宝,我们有时却无法做到接纳和传承。当今大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观念日益淡薄,导致传统民间艺术缺失的现象愈演愈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曾有学者提出过这样令人震撼的言论,而事实恰如其所言。众多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同时为世界所有,有的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金山农民画艺术,塑造当代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必要性有如下几点。首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传统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接受艺术与人文的熏陶,使其能够发自内心接受真正的民间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这为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在学生忙于考证学习的闲暇时间里,注意培养其对身边艺术文化的追求,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需要传达给90后大学生的思想。其次,传统艺术知识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大学中,大学生会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平日里所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的是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普及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有利于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高艺术文化审美水平。再次,日常生活脱离不了民间艺术文化的影响。无论处于何时何地,民间艺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我们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所能形容的。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教育宣传,可以先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开始,研究民间美术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要想在艺术专业课程中加强大学生的鉴赏能力素质教育,可以融合金山农民画艺术文化特色,使其了解民俗民间故事。学生只有对民间艺术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地传承发展,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大学生在闲暇之余感受民间艺术文化所带来的乐趣,把民间艺术融入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将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下去。

四、金山农民画艺术与高职艺术教育的融合

以“崇文通理,成就人生”理念为指导,开展民间文化特色教育,能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间绘画创作的创新力。通过丰富大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途径,能让学生在熟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同时,感受金山民间的传统习俗、淳厚的民风和崇高的气节。将“传承文化,描绘生活,感悟伦理,畅想人生”的文化教育理念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之中,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在金山农民画艺术中可应用的项目颇多,有金山农民画、微雕、麦秆画、磨漆画、瓷板画等民间元素。为更好地领悟文化特色,使身心融入艺术教学活动之中,去年年底我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农民画村。在上海世博会召开之时,由来自枫泾镇中国农民画村的画师曹秀文,创作了两幅金山农民画,被上海世博会选中公开展出。这种代表中国金山的民间文化艺术,运用自身艺术创造能力为世界展现出金山农民画的艺术风采,不仅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也为金山人民增光添彩。此外,在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也涉及金山农民画艺术元素,其中有对金山农民画的研究。简练夸张的造型、鲜艳明快的色彩,散发浓郁生活气息的金山农民画如春日暖风,抚慰人们忙碌而空洞的内心。艺术系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画农民画,不但可以提高绘画技能,丰富艺术知识,还能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一幅作品的完成需要敏锐的观察、自由的想象、创造性的构思和耐心细致的绘画技能,而青春的无限想象力是完美作品的源泉,这些将促进大学生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艺术素质。在课堂上学画金山农民画,可以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人文景观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用所掌握的民间艺术表现绘画手法,结合课程学习内容,创作出体现家乡美好生活和对未来生活憧憬的作品。教师应培养大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鼓励其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做出贡献。

五、金山农民画艺术对高职艺术教育的影响

时过境迁,以前许多常见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渐消失。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学生来说,民俗民间的东西都会有些“土”。生活在象牙塔的他们对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更是模棱两可。当下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高职教育之间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民间艺术文化需要人们的传承和保护,更需要大家用心去呵护,并发掘其中深藏的奥妙。在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国际化交流也是值得推行的方式之一。要以国际化视野搭建国际化平台,拓展艺术交流渠道、提升民间文化之内涵。同时,可定期开展大学生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金山农民画艺术文化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中国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一些门类正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前景和发展趋势也不够明朗。有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改变会慢慢淡化直至忘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有些民间艺术理应送进博物馆当作普通的摆件,供人观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的人文艺术、生活方式及价值审美观念如潮水般涌入,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

总之,民间传统艺术有着取之不尽的传统文化资源,金山农民画艺术文化就是代表。这些形象生动的传统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大学生的艺术品位,引领一个时代的风貌。因此,在高职艺术教育中融入金山农民画艺术,对培养大学生的传统审美和美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等素质有着积极作用。金山农民画艺术能够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我们理应把它传承发展下去,让更多拥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共同努力创造美好、和谐、文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文章.大美在民间———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风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王旭晓.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

[3]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农民教育范文篇4

1.1在功能上,存在着重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民教育是对农民实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它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农民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教育目的培养人和塑造人。农民教育的功能可以归结为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身心功能。当代农民作为农民教育的主要对象,不仅要获得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还要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物化成为经济成果和生产效益,而且还要提高政治思想修养,提高理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应用法律法规的能力。除此之外,农民要通过接受教育,克服自身在心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各个方面都适应时代的要求。虽然经过多年的教育,我国农民思想观念和小农民意识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仍然存在着一些糊涂的意识和落后的思想,如小富即安的思想、小农思想、因循守旧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其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更谈不上与时俱进。

1.2在培训方式上,存在着重培训、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农民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和培训两方面的内容,但许多农民学校和农村职业学校以及其他一些农民教育机构,在针对农民教育和培训这一问题上,往往以培训代替教育,通常以技能培训或技术指导来替代对农民基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这种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使农民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使农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难以提高。造成农民教育成效不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主办单位在对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教育与培训内容,虽然采取了许多方式方法,例如,各种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各种科技赶集会,送科技下乡活动,个别与集体指导等,这些活动主要是以培训和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担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是形式上花的人力物力多,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计划和时间安排,加上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内容针对性研究不够,重理论、轻技能,重培训、轻教育,在安排上也不合理,因而收效总是不尽如人意。

1.3在办学形式上,存在着重单一的正式教育机构、轻多渠道的非正式教育机构,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现象的教育据统计,到2008年,我国有农民高等学校3所,学生人数为1000人;有农民中等专业学校221所,学生数为92056人;有农民技术培训学校37.9万所,在校生数为5752.6万人;有农民中学2304所,学生数为36.5万人;有农民小学10.5万所,学生数为459.7万人。虽然我国农民学校从数量上看好像很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8亿,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相当艰巨,因此,这些机构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民数量,其教育工作仍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目前我国农民教育的机构太单一,主要以正式教育机构为主,缺少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令人更加忧虑的是,由于我国许多县乡两级财政十分困难,再加上人员编制的限制,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深入,几乎有一半的地方将农民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撤销或合并到职业学校或其他部门,使农民教育的机构不仅在数量上减少,形式更加单一。这已是我国农民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2农民教育的纠正对策研究

2.1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结合,注重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农民培训工作是农民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必须抓好抓落实。要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收到实效。这就要求农民教育和培训机构在进行农民培训的过程中,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分析农民的学习需求和培训需求,作好培训规划,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做到:培训方式是农民能接受的,如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是农民需要的,既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更新的培训,又有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既有当地主导产业的新技术培训,又有外出务工所必备知识技能的传授,培训适合农民的胃口;培训的内容对农民的收入和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让农民能体会到培训带来的实惠,不断吸引农民参加培训。

2.2办学方式上,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着力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科技能力和劳动技能农民教育必须坚持开展对农民的学历教育,这是由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所决定的。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加之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90%以上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留在农村的很少,致使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很难。因此,农民教育要多开展针对青年农民、基层干部及后备人员的学历教育,以培养农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从现有情况看,农业生产需要约1.7亿劳动力,大约有1.5亿为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为600多万。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需要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这些艰巨的任务,决定了农民教育必须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这也是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农民教育必须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一方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另一方面,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帮助实现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3农民教育要以科技为动力,实施致富工程农民的科技教育应遵循以市场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科技运用为主线的“二主”原则,从实用技术培训入手,以新技术培训为内容,以实用技术推广为目的,由此来推动技术、科学的普及教育。农民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为“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地)”,形成“基地+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经济、产业结构调蔡的要求,按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引入适合当地主导产业和产品的科技项目,以此为纽带,形成“项目+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县、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立教学与学生生产实习基地,与农科部门联合,开展产供销培训服务活动,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服务体系,校内搞示范、校外搞辐射,形成“校企+农户”新型科技教育办学模式,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抓典型促推广,形成“骨干+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目的是帮助农民掌握技术,增加技能,增长见识,最根本目标是为了农民增收致富。为此,要着力提高农民朋友在对待教育培训上的新农民意识。通过加强学习、主动学习,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乐于接受并能够较好地适应变革;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就业适应性,具备在农业与非农职业间的转换能力;有创业精神,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摒弃不良的行为习惯,懂得文明的礼貌礼仪,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不断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和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农民教育范文篇5

1.1在功能上,存在着重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民教育是对农民实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它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农民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教育目的培养人和塑造人。农民教育的功能可以归结为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身心功能。当代农民作为农民教育的主要对象,不仅要获得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还要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物化成为经济成果和生产效益,而且还要提高政治思想修养,提高理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应用法律法规的能力。除此之外,农民要通过接受教育,克服自身在心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各个方面都适应时代的要求。虽然经过多年的教育,我国农民思想观念和小农民意识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仍然存在着一些糊涂的意识和落后的思想,如小富即安的思想、小农思想、因循守旧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其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更谈不上与时俱进。

1.2在培训方式上,存在着重培训、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农民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和培训两方面的内容,但许多农民学校和农村职业学校以及其他一些农民教育机构,在针对农民教育和培训这一问题上,往往以培训代替教育,通常以技能培训或技术指导来替代对农民基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这种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使农民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使农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难以提高。造成农民教育成效不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主办单位在对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教育与培训内容,虽然采取了许多方式方法,例如,各种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各种科技赶集会,送科技下乡活动,个别与集体指导等,这些活动主要是以培训和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担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是形式上花的人力物力多,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计划和时间安排,加上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内容针对性研究不够,重理论、轻技能,重培训、轻教育,在安排上也不合理,因而收效总是不尽如人意。

1.3在办学形式上,存在着重单一的正式教育机构、轻多渠道的非正式教育机构,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现象的教育据统计,到2008年,我国有农民高等学校3所,学生人数为1000人;有农民中等专业学校221所,学生数为92056人;有农民技术培训学校37.9万所,在校生数为5752.6万人;有农民中学2304所,学生数为36.5万人;有农民小学10.5万所,学生数为459.7万人。虽然我国农民学校从数量上看好像很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8亿,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相当艰巨,因此,这些机构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民数量,其教育工作仍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目前我国农民教育的机构太单一,主要以正式教育机构为主,缺少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令人更加忧虑的是,由于我国许多县乡两级财政十分困难,再加上人员编制的限制,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深入,几乎有一半的地方将农民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撤销或合并到职业学校或其他部门,使农民教育的机构不仅在数量上减少,形式更加单一。这已是我国农民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2农民教育的纠正对策研究

2.1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结合,注重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农民培训工作是农民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必须抓好抓落实。要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收到实效。这就要求农民教育和培训机构在进行农民培训的过程中,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分析农民的学习需求和培训需求,作好培训规划,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做到:培训方式是农民能接受的,如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是农民需要的,既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更新的培训,又有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既有当地主导产业的新技术培训,又有外出务工所必备知识技能的传授,培训适合农民的胃口;培训的内容对农民的收入和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让农民能体会到培训带来的实惠,不断吸引农民参加培训。

2.2办学方式上,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着力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科技能力和劳动技能农民教育必须坚持开展对农民的学历教育,这是由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所决定的。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加之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90%以上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留在农村的很少,致使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很难。因此,农民教育要多开展针对青年农民、基层干部及后备人员的学历教育,以培养农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从现有情况看,农业生产需要约1.7亿劳动力,大约有1.5亿为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为600多万。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需要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这些艰巨的任务,决定了农民教育必须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这也是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农民教育必须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一方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另一方面,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帮助实现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3农民教育要以科技为动力,实施致富工程农民的科技教育应遵循以市场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科技运用为主线的“二主”原则,从实用技术培训入手,以新技术培训为内容,以实用技术推广为目的,由此来推动技术、科学的普及教育。农民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为“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地)”,形成“基地+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经济、产业结构调蔡的要求,按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引入适合当地主导产业和产品的科技项目,以此为纽带,形成“项目+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县、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立教学与学生生产实习基地,与农科部门联合,开展产供销培训服务活动,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服务体系,校内搞示范、校外搞辐射,形成“校企+农户”新型科技教育办学模式,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抓典型促推广,形成“骨干+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目的是帮助农民掌握技术,增加技能,增长见识,最根本目标是为了农民增收致富。为此,要着力提高农民朋友在对待教育培训上的新农民意识。通过加强学习、主动学习,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乐于接受并能够较好地适应变革;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就业适应性,具备在农业与非农职业间的转换能力;有创业精神,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摒弃不良的行为习惯,懂得文明的礼貌礼仪,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不断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和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农民教育范文篇6

1.实业教育之目的———“以生利为主义”

陶行知认为好的教育应是“生利”教育,不好的教育是“不生利”教育,是“消费”的教育。他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消费”的教育有很多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1]发展生利教育,“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教人生利,使人掌握生利的本领,“要叫荒山成林,教瘠地长五谷,要叫农民自主,自治,自卫。”[2]陶行知毕生倡导“生利之教育”,并把“生利”当做职业教育的宗旨。1918年,在《教育与职业》杂志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系统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思想。它指出职业教育应有其自身特点,“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什么叫做“生利主义”?他认为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具,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事。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3]其利群思想是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把个人、集体和社会、民族的利益相结合,培养出有“生利”能力的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人才。“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4]这就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之所在。

2.实业教育之课程———课程设置“模块化”

陶行知认为,所谓生利主义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一课一课地学完,为“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百利,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5]他认为职业课程既然以生利为主,则不得不按事施教,就是要尽力能教与多种生产生活技能,如学产桑,每年生利之期三个月,如不教以别种生产技能,其余时间只能闲居坐食,所以,“职业课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只可附相当之业则年无度月,月无度日,日无度时”,“此之谓充分之生利,根据此旨以联络各课是为充分生利之课程。”[6]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一课为一生利单位”,充分体现了现代课程观的模块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职业课程设置仍有重要意义。另外,立德树人是实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灵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7]国家“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人下人”。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即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私的容量,也是人中人的最重要精神。[8]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就等于良好的精神品质加上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素质再加上强健的身体,即是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全人教育”。

3.实业教育之师资配置———“经验,学术,教法合一”

先生认为生利教育之乡村职业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因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故职业教育之第一要素,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无所谓职业教师也”。[9]仅有生利的经验还不够,还需要生利之学识,因为“无学识以为经验之根本指导,则势必故步自封,不求进取”,“故职业教育之第二要素,是为生利之学识”。此外,还应该“熟悉学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使所教所学泱洽生利之方法,而奏事半功倍之效”,故职业教师之第三要素,为生利之教授法。三者之中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利经验是根本,“如无经验,则教授法无由精密,纵学术高尚,断不能教学生之生利。既不能教人生利,则失职业教育之本旨矣。是故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为职业教师所必备之三要素,然则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焉。”[10]他对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的分析正好敲中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老大难问题,可谓是一语中的,数十年前的理念至今仍觉得新鲜,不得不认真学习。

4.实业教育之学生观———“发抒内力以应群需”,“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

先生认为实业教育即技能教育,但实业教育不能仅仅是使学生得一技之长,还要启发“兴味”。“吾国实业教育之所以鲜有实效,其学生择业之法之不当,亦其一因也……所谓最适者有二,一曰才能,一曰兴味……才能兴味皆最高,此业为最适,则才能足以成大事”;先生认为,“学生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则学之事备”,乡村学校的培养对象是农民,农民通过学才能成才,“学之事备”的标志是“兴味”。倘若他们对所学专业和课程不感兴趣,没有迫切的求知欲望,学习只能是味同嚼蜡,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要把启发人的内力与“群需”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素质的劳动者,“兴味足以乐业,将见学当其兴,用当其学,群与我皆无穷之益矣。”[11]

5.实业教育之办学体制———“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办成开放的学校”

“中国的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各干各的……教育没有农业,便是空洞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学校与乡村社会打成一片,办成开放的学校,教育的活力就会增强,诸如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等都可大大增强。”[12]另外,“好的乡村学校深知选种、调肥、预防虫害之种种科学农业,农业推广就有了中心大本营,必有一日千里之势”。所以,先生力图主张,学校要与乡村社会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活力,提高教育的效率。对于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先生指出,除国家拨款,个人捐资外,永久之计,在生产上下功夫,提倡学校办工厂做工或开荒种地,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育经费,更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先生的乡村实业教育思想是全面考虑当时中国国情与区域实际的教育思想,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新的、也是活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借鉴价值。

二、陶行知乡村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1.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充分为农民“生利”服务

现行的农民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操演练,重服务轻效益,重帮扶轻生产,教育目标与农村社会生产、农民生活相脱节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培养出来的所谓“技能人才”、“技术能手”大多不能独立“搞生产、会经营”,无法“生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求。为此,农民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发展导向,更新观念,务实重利,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与立德树人办学导向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诊治之方:首先,农民职业教育必须紧紧扣住农村当地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科学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类人才和劳动者培养的质量、种类、数量的需求,辩证施治。其次,完善农村职校专业门类、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结构,根据农村经济与农民发展实际需求制定系统、灵活、新颖的培训方案,确保当下就能看到“生利”效果。再次,“生利主义”的教育目标还要求培养“懂生产、会经营、肯创新”的新型农民,不仅教生产技能、经营方法,还应传授创新理念,让他们在习得“一技之长”之余,更成为自负盈亏、不断创新的独立实体,实现角色的真正转变。最后,“生利”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上,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将越来越决定农民能否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潮流;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还要求新型农民具有较多的法律知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现代农民。

2.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农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动力不足,资金短缺,缺乏完善与更新机制,一直为制约课程创新的老大难问题。课程目标不规范,结构凌乱,应用性和实用性不足,轻操作演练,难以充分调动农民的学习热情,未能发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之所在。陶行知乡村实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块化”思想和“全人教育”理念,启发我们建构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四模块”结构,即通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道德教育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共同构筑起现代农民的基本素质基石。所谓通用课程,指各种公修课程,包括普通文化基础课程,工具课(计算机操作、文本写作、计量统计等),以及通用技能和关键能力,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专业技能课程对应农村现有产业结构与行业类型,专门服务于农民“生利”,使他们习得一技之长。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或“任务单教学”,应尤为重视“做中学”、“学中做”这种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课程教学方法。道德教育课程,也称人格教育课程,源于对陶行知“生利以利群”思想,这种课程的实施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其一,经常举办各层次村社文艺活动,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道德水平。其二,道德人格教育的常态化。把农民德育的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实习操作的每个环节,用“公民”素养武装他们,在细微处见影响、见精神。其三,身心健康和谐。新型的农民应该是会劳逸结合,懂作息,善健体的人。一方面要注重开设健体课程,促进饮食卫生保健,另一方面更要以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创新的精神要求他们,使他们真正步入现代社会的主流。任意选修课程,包括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它是根据农民需求和和谐农村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一类为农民安居、幸福、发展服务的课程,如生态、健康、烹饪、缝纫、建筑、饮食、安全、性教育等。

3.优化“三农”教师结构,完善教师良性流动机制

农民职业教育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偏低,来源单一,合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技术技能型教师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陶行知“以经验为重,经验,学术,教法合一”的要求,启示我们必须大力调整职教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此,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力度,提高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对现有的职业教师队伍结构进行调整、改善,大力扩充实践实训、技术技能类教师的规模,加强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农民性”、“农村性”和“农业性”,整体服务于农民的发展。第二,鼓励和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实行灵活、多元的教师任用制度,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进行设岗用人,积极聘请企业中“懂农业”、“爱农村”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建立学校教师在田间地头、厂房车间实地教学的制度。第三,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重点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工作,构建“以农村和谐为宗旨,以农业开发为本位,以农民幸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其教学水平。第四,建立学校与农村,教师与农民到学校和企业的开放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使教师锻炼并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也可使农民习得更为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互利双赢。

4.树立现代农民观,促进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的“小农”、“农本位”、“守农”思想已基本瓦解,现代的农民是观念思想开放、视野开阔的农民,是接受新观念,勤于奉献的农民,也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农民。唯一的遗憾在于他们农业知识、产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的不足,无形隔开了与“新型农民”的距离。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乡村实业教育当以农民为中心,学校当以农民为本。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农民观———以农民幸福为本,以农业发展为根。第一,积极吸收农民参加当地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与计划的实施过程,使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队伍由现在的专家、学校、行政部门三结合变为四结合。第二,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过程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参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编制之中,依据他们的个体需要开设急需的、有用的或发展的课程。第三,在课程计划与教学上,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研讨、“自己教自己”或分享学习。第四,要改变传统的把农民看做没文化、地位低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自由活泼,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5.校农合作,产教结合,走开放式农民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农民教育范文篇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我们农民指引的一条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道路,具体目标是五句话二十个字,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如何实现这五句话,实现这五句话以后的新农村是一个什么样子?江苏省委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村。省委号召全省“学习*村、学习吴仁宝”。那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村是一个什么样子。

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从“生产发展”来说,*村从1977年兴办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五金厂开始,30年来,一直坚持发展工业经济,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以工富农”之路。到20*年,全村已拥有年产23万吨钢带的彩板厂、年产1万吨钢制管件的法兰管件厂、年产30万吨带钢的冷轧带钢厂、年产110万套服装的服装公司等58家大中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0亿元,全年实现销售近400亿元,三业总产值人均近300万元,村级经济可用财力有20多亿元。

从“生活宽裕”来说,*村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三块构成,一是本人工作的工资、奖金,二是村级经济发放的各项福利待遇,三是年终的个人股权分红。现在*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8万多元,家庭存款最少的有100多万元,住房是400-600平方米的别墅,全村有600多辆轿车,最少的家庭有1辆,最多的家庭有3辆。

从“乡风文明”来说,为了推进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村经常教育村民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要做到“六爱”:爱党、爱国、爱*,爱亲、爱友、爱自己。*村十分注重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来教育农民,在村里建起了二十四孝亭,设立了尊老奖励基金,引导村民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设立了举报专项奖金,让全村村民共同约束不正之风。如今的*,干群团结,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尊老爱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气氛。

从“村容整洁”来说,*村先后投入5.2亿元,建成了中心村的欧洲风格别墅群及公寓房,对新合并的周围16个村,则立足实际,将乱搭乱建的拆掉,脏、乱、差的清除,家前屋后绿化;把零零散散的老厂房集中到村工业园区去,节约了100多亩土地,使*村真正形成了“山南是钱庄”(指工业园区),“山北是粮仓”(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中间是天堂”(指村民集中居住区)的大格局,

从“管理民主”来说,*村的管理民主体现在依法办事、以约办事、以制度办事三个方面。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做好村委会的选举。发动村民广泛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来管理村民。不断加大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厂务公开,让干部做清白人,让村民做明白人,让广大村民真正享有民主。

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去年在全省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讲话时提出:“大家学习*村,学习吴仁宝,一定要把*精神学到手,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什么是*精神呢?*精神大致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

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30多年前,*的情况同我县多数农村也差不多。面对贫穷落后,*人没有消极被动地等、靠、要,而是勤于思考,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抢抓机遇,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出一系列符合*村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有效推动了*的发展。

二、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并不是现在才成为先进的,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就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面对成绩,*人始终保持着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将每一次成绩都当作新的起点。这是*村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不倒的原因之一。

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在创业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其他创业者一样,也遭遇过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困难。但是他们总是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和过人的智慧,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四、包容开放、乐于奉献。*人在创业之初,就积极创造条件,为外来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并且一视同仁,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共享发展成果。现在,*有了雄厚的实力,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在欠发达地区建起了两个“*村”,这些村都成为当地的明星村;他们为全省18000名村支书免费提供学习培训,这都是“乐于奉献”的体现。

*精神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富、追求幸福的价值取向。学习*,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这种精神!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看*的创业过程,把*发展的“真经”学到手,脚踏实地地干,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扎实推进我县的新农村建设。

二、海安能不能学*?海安的“*”在哪里?

*村经过30多年发展,产值从几十万元发展到近400亿元,村民年收入从50多元发展到几十万元,这样的发展速度,人人向往,个个期盼。我们能不能发展自己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就是建设自己的“*”的过程。

首先谈谈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状况

20*年,我县以10个县级小康示范村和2个市级小康示范村为引领,通过落实新农村建设五项实事,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全县广大村干部积极投身全民创业,不少村干部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一大批“双带双强”型村干部正在成长,成为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的“领头雁”。县委、县政府将小康示范村建设、城郊村建设、经济薄弱村建设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框架中,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去年组织实施的小康示范村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薄弱村振兴等活动,发挥了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提升了城郊村的发展速度,改变了经济薄弱村的面貌,形成了既保证先进村有较快发展速度,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保证薄弱村有较好发展平台,农民收入增速20%以上、村级债务化解150多万元的好势头,做到了发展大业人人推动,发展成果人人享受。由于政策对路、气候适宜、农民勤劳,去年全县农民的农业收入大幅提高;全县开展的全民创业活动、党员创业竞赛等,使一大批群众成功创业,不少农民成为工人甚至成为老板,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资本性收入也有较大辐度增加。去年农民收入增长达10.8%,存款增长达13.7%,农民对收入增长总体上是满意的。县、镇两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实施了以“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其中,仅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实施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全县农村党员、群众就参加义务劳动4万多工日,清理垃圾3万多吨,清理河塘淤泥181万立方米,全县农村的水正在变清,天正在变蓝,人居环境正逐步改善。12个小康示范村也投入大量资金,植树31万株,绿化道路43公里,一批花园式的农民公园正在建成。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加大了村级卫生保健场所、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5件实事按序时进度推进,农村草危房改造工程全面结束,每平方公里的等级公路里程数苏中地区第一,一大批电话村、有线电视村相继建成,改水、改厕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差距正在缩小。*的那种“美化、绿化、净化”、“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活在幸福乐园”的生活,在我县不少先进的村庄也正逐步成为现实。

*是全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我们海安也有不少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县前列,成为学习*村、建设新农村的先进典型。

一是城东镇泰宁村。他们打好园区经济、国道经济这两张牌,兴建了4.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去年全村工业产值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达80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益620万元。积极推行农民“土地入股”,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全村农民家庭拥有近百辆小轿车,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里投入近400万元,实施了河道清淤及道路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成立了村保洁公司,实现了“村容整洁”。筹资400多万元,为全村村民办理了新型合作医疗,为2400多名失地农民办理了社会化养老保险。在村民中广泛开展爱国爱村、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信守法的村风教育。正常开展家庭才艺比赛、趣味体育比赛、社区广场电影、节庆文艺晚会等,实现了“乡风文明”。推行村财务公开,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室、党小组议事室,实现了“管理民主”。泰宁村是江苏省文明村、南通市小康建设示范村,也是我们身边初具雏形的“*村”。

二是海安镇园庄村。他们抓住海安工业园区征地扩张的发展机遇,高起点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将全村1670户规划到江海和许庄两个居住区。请专业的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规划。投入近800万元,高标准建设居住区基础设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图书室、娱乐室等设施全部到位,增强了集中居住区的吸引力。许庄集中居住区已入住600多户,全村节约耕地800多亩,实现了资金催生土地、土地催生资金的良性互动,村庄环境显著改善,村级经济长足发展。同时,引导村民在园区内就业,1500多名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年收入上万元;300多名农民购置农用车,为园区企业搞运输,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园庄村的发展模式得到省委书记李源潮的赞扬。

三是曲塘镇刘圩村。刘圩村是我县较早建设农民创业园的村之一。他们抓住“生产发展”这个中心,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一方面,发挥村干部及党员的“双带”作用,8名村干部通过领办、参股等方式,全部建立了自己带头创办的工业企业。在村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村15名党员和28名村民创办了自己的工业企业,22名党员兴办了农业带头项目,解决了8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发挥亲情、乡情的纽带作用,积极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11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其中规模最大的投资额4000多万元。创业园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倍增,使村里有钱办事。村民休闲公园占地25亩,村图书室藏书1万多册,全村“十星”文明户评比活动每年都进行,村民篮球队正常训练,文艺活动逢会必庆。刘圩也是我县学*的典型。

以上三个典型,各有各的成功经验。但归根到底,有一条经验是相同的,那就是以发展经济为主线,为主抓手,为主要任务,以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总结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大致有四条。

一、坚持紧扣中心,致富农民。全民创业活动使大量民间资本得到有效利用,农村能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彰显。像海安镇三里闸村,2005年的工业产值2.3亿元,通过全民创业,20*年新增22个工业企业,全村工业产值达到4.0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一年内增加了近千元。全县各镇推行农业招商引资,引进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及外资改造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全县培育出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农业的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继续提高。去年仅蚕茧一项,就为农民增加近220元纯收入。全县人均银行存款达到1.7万元,离“生活宽裕”越来越近。

二、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生产发展模式上,各村坚持“一村一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发挥优势、做强特色,比如:城郊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河东地区种植蔬菜,河北里下河地区种植高品质水稻,河南高沙土地区种植香芋等杂粮,实现了农民增收。在集镇规划和村庄建设上,不搞大拆大建,海安、胡集等镇依靠园区建设、国道改建等重点工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走出了成功的一步;而其他各镇、各村则坚持高起点规划、立足实际逐步推进,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育能人。各村坚持发挥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一方面,大力发展“能人经济”,将能人推到创业前沿,营造创业氛围;另一方面,着力培育现代农民,不少村将职业技能培训的课堂开到村支部活动室,将技能培训老师请到农民中间,实现了农民就地转为工人。

四、坚持文化引领,丰富内涵。海安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村都注意打好“文化牌”,使“乡风文明”的要求得到了较好体现。比如,南莫镇青墩村将传承青墩文化与建设特色农村有机结合,他们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获得了全省三等奖。城东、雅周等镇则发挥农民家庭文化室的功能,将文化休闲阵地建设与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有机融合,使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有所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有效建立,村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我们学习*村,也要学习借鉴好自身的这些成功经验。

三、学*奔小康,党员干部应该怎么做?

*的快速发展、*的长盛不衰,有很多原因。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有一位好的带头人。*村的今天是*人民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三十多年的扎实奋斗干出来的。多年来,吴仁宝始终做到思想解放政治强、勇于开拓作风正、实事求是想干事、脚踏实地不出事。吴仁宝的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吴仁宝认为,作为村干部,要做到“三个过硬”:思想过硬、素质过硬、作风过硬。要做到“三个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要做到“三个心”:讲党性、讲公心、讲良心。吴仁宝始终把“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最大幸福”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如今,*人已经步入小康,吴仁宝又提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单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不够的,党员干部要淡泊名利、要有奉献精神,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提出了“三个不”: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他把近5000万奖金留在村里,用于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为村干部做出了榜样。

二、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多年来,吴仁宝一直将发展经济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反复强调“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立足村情,抓住机遇,实现了共同富裕。*成为“天下第一村”、吴仁宝成为“天下第一村的领头人”之后,吴仁宝要求党员干部要“明富”、不要“暗富”,他说,*搞的是“一村两制”,村民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但干部不能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损公肥私,以权谋私。吴仁宝说,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吴仁宝常用一句话教育村干部,“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能占一个床位”。吴仁宝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庭也要求严格,他说:“要求老百姓做到的,我一家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我一家首先不做”。吴仁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得到*村老百姓的支持。

三、发扬民主,依法治村。吴仁宝认为,老百姓最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永远记住;干部亏待了他们,他们也会永远记住。他们记往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所以,他在村务管理上坚持了三个“三靠”,即靠党的政策、思想教育、干部带头;靠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自己有错自己改;靠正确决策、科学管理、帮带提高。在工作中,他坚持以法治村、以德治村,以人为本、以理服人,创造性地开展对农民的教育,使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他要求村干部做好“三头”工作:一是吃透上头,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工作动向;二是熟悉下头,深入第一线,做到厂情、村情、民情,心里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定期碰头,了解村干部工作开展情况,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实效性。这些经验,对我们村干部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果,也很有借鉴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可能一两年就实现。大家要团结起来、长期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基层党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要以吴仁宝为榜样,做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顶梁柱,关键要做好“五种人”。

一、方针政策的“明白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需要掌握财税、交通、土地、规划等各个领域的政策法规。村干部必须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也当成一种基本工作方法,认真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当前特别要学好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三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努力提高政策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政策明、思路清、手段新、效果实,群众满意。

二、党群共富的“带头人”。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前提。群众最盼望、最关心的事就是尽快致富。推进村级经济增收和农民群众致富,是学*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吴仁宝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要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须家家富,共同富更需精神富,共同富必须先富带后富。”我们学*、学吴仁宝,就要准确把握群众的利益诉求,带头出点子、谋思路、抓发展,增加集体财富,为培育产业特色探索路子;带头找信息、学技术、上项目,实现勤劳致富,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干出样子;带头结成党群共富对子,通过技术互学、信息互通、市场互有等形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干群和谐、党群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村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自觉摆正位置,主动亲近群众,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吴仁宝说:“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说错话;不怕群众不听干部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话。”村干部要在工作上多考虑群众,从解决干部难联系、问题难反映、纠纷难调处等问题入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的事,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群众才会真正满意。

四、公私分明的“清白人”。村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公平待人、公道处事、公正用权,在权益分配、矛盾调处等原则问题上,做到“一碗水端平”,敢于将道理讲到台面上。坚持原则,扶正祛邪,大胆泼辣地工作,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民主治村的“开明人”。广大村干部在班子内部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讲鼓劲打气的话、讲有利于团结的话,营造公开透明、平等宽松、团结互助、和谐共进的氛围,增强团队活力。要努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保证村级事务有序运行、健康发展。

学*奔小康,农村党员是广大群众的带头人。农村党员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农村党员首先就要知道新形势下“货往哪里卖”(了解市场信息)、“钱从哪里来”(了解农业结构调整和全民创业思路)、“人往哪里去”(了解劳动力转移趋势);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争做“五个模范”。

一、做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模范。党员要多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政策法规,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吃透“双学”活动的精神,领会学*的实质。

二、做吃透政策、教育引导群众的模范。广大农村党员要带头执行各项政策和村两委会决议,敢于在群众中喊响“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口号;要立足“定责上岗”,带头宣传政策,协助村两委会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顺利落实。

三、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小康社会,富裕为先。吴仁宝说:“一个共产党员是为民利益的一面旗帜。”农村党员在致富方面,首先要自己找到出路,有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标兵,积极参加“创业竞赛”,敢于在发展经济方面争当“标兵”和“航灯”;积极投身“党群共富”,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争做“旗手”和“先锋”,真正做到吴仁宝所说的“共同富”、“先富带后富”。

四、做党性坚强、甘于无私奉献的模范。农村党员要做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的模范,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大局利益。在各种利益的考验面前,始终为群众做出榜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农民教育范文篇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我们农民指引的一条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道路,具体目标是五句话二十个字,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如何实现这五句话,实现这五句话以后的新农村是一个什么样子?江苏省委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华西村。省委号召全省“学习华西村、学习吴仁宝”。那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华西村是一个什么样子。

一、华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华西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从“生产发展”来说,华西村从1977年兴办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五金厂开始,30年来,一直坚持发展工业经济,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以工富农”之路。到20*年,全村已拥有年产23万吨钢带的彩板厂、年产1万吨钢制管件的法兰管件厂、年产30万吨带钢的冷轧带钢厂、年产110万套服装的服装公司等58家大中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0亿元,全年实现销售近400亿元,三业总产值人均近300万元,村级经济可用财力有20多亿元。

从“生活宽裕”来说,华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三块构成,一是本人工作的工资、奖金,二是村级经济发放的各项福利待遇,三是年终的个人股权分红。现在华西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8万多元,家庭存款最少的有100多万元,住房是400-600平方米的别墅,全村有600多辆轿车,最少的家庭有1辆,最多的家庭有3辆。

从“乡风文明”来说,为了推进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华西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村经常教育村民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要做到“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华西村十分注重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来教育农民,在村里建起了二十四孝亭,设立了尊老奖励基金,引导村民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设立了举报专项奖金,让全村村民共同约束不正之风。如今的华西,干群团结,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尊老爱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气氛。

从“村容整洁”来说,华西村先后投入5.2亿元,建成了中心村的欧洲风格别墅群及公寓房,对新合并的周围16个村,则立足实际,将乱搭乱建的拆掉,脏、乱、差的清除,家前屋后绿化;把零零散散的老厂房集中到村工业园区去,节约了100多亩土地,使华西村真正形成了“山南是钱庄”(指工业园区),“山北是粮仓”(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中间是天堂”(指村民集中居住区)的大格局,

从“管理民主”来说,华西村的管理民主体现在依法办事、以约办事、以制度办事三个方面。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做好村委会的选举。发动村民广泛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来管理村民。不断加大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厂务公开,让干部做清白人,让村民做明白人,让广大村民真正享有民主。

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去年在全省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讲话时提出:“大家学习华西村,学习吴仁宝,一定要把华西精神学到手,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什么是华西精神呢?华西精神大致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

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30多年前,华西的情况同我县多数农村也差不多。面对贫穷落后,华西人没有消极被动地等、靠、要,而是勤于思考,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抢抓机遇,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出一系列符合华西村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有效推动了华西的发展。

二、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华西并不是现在才成为先进的,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华西就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面对成绩,华西人始终保持着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将每一次成绩都当作新的起点。这是华西村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不倒的原因之一。

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在创业的各个历史时期,华西和其他创业者一样,也遭遇过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困难。但是他们总是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和过人的智慧,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四、包容开放、乐于奉献。华西人在创业之初,就积极创造条件,为外来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并且一视同仁,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共享发展成果。现在,华西有了雄厚的实力,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在欠发达地区建起了两个“华西村”,这些村都成为当地的明星村;他们为全省18000名村支书免费提供学习培训,这都是“乐于奉献”的体现。

华西精神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富、追求幸福的价值取向。学习华西,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这种精神!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看华西的创业过程,把华西发展的“真经”学到手,脚踏实地地干,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扎实推进我县的新农村建设。

二、*能不能学华西?*的“华西”在哪里?

华西村经过30多年发展,产值从几十万元发展到近400亿元,村民年收入从50多元发展到几十万元,这样的发展速度,人人向往,个个期盼。我们能不能发展自己的“华西”?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就是建设自己的“华西”的过程。

首先谈谈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状况

20*年,我县以10个县级小康示范村和2个市级小康示范村为引领,通过落实新农村建设五项实事,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全县广大村干部积极投身全民创业,不少村干部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一大批“双带双强”型村干部正在成长,成为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的“领头雁”。县委、县政府将小康示范村建设、城郊村建设、经济薄弱村建设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框架中,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去年组织实施的小康示范村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薄弱村振兴等活动,发挥了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提升了城郊村的发展速度,改变了经济薄弱村的面貌,形成了既保证先进村有较快发展速度,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保证薄弱村有较好发展平台,农民收入增速20%以上、村级债务化解150多万元的好势头,做到了发展大业人人推动,发展成果人人享受。由于政策对路、气候适宜、农民勤劳,去年全县农民的农业收入大幅提高;全县开展的全民创业活动、党员创业竞赛等,使一大批群众成功创业,不少农民成为工人甚至成为老板,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资本性收入也有较大辐度增加。去年农民收入增长达10.8%,存款增长达13.7%,农民对收入增长总体上是满意的。县、镇两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实施了以“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其中,仅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实施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全县农村党员、群众就参加义务劳动4万多工日,清理垃圾3万多吨,清理河塘淤泥181万立方米,全县农村的水正在变清,天正在变蓝,人居环境正逐步改善。12个小康示范村也投入大量资金,植树31万株,绿化道路43公里,一批花园式的农民公园正在建成。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加大了村级卫生保健场所、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5件实事按序时进度推进,农村草危房改造工程全面结束,每平方公里的等级公路里程数苏中地区第一,一大批电话村、有线电视村相继建成,改水、改厕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差距正在缩小。华西的那种“美化、绿化、净化”、“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活在幸福乐园”的生活,在我县不少先进的村庄也正逐步成为现实。

华西是全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我们*也有不少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县前列,成为学习华西村、建设新农村的先进典型。

一是城东镇泰宁村。他们打好园区经济、国道经济这两张牌,兴建了4.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去年全村工业产值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达80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益620万元。积极推行农民“土地入股”,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全村农民家庭拥有近百辆小轿车,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里投入近400万元,实施了河道清淤及道路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成立了村保洁公司,实现了“村容整洁”。筹资400多万元,为全村村民办理了新型合作医疗,为2400多名失地农民办理了社会化养老保险。在村民中广泛开展爱国爱村、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信守法的村风教育。正常开展家庭才艺比赛、趣味体育比赛、社区广场电影、节庆文艺晚会等,实现了“乡风文明”。推行村财务公开,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室、党小组议事室,实现了“管理民主”。泰宁村是江苏省文明村、南通市小康建设示范村,也是我们身边初具雏形的“华西村”。

二是*镇园庄村。他们抓住*工业园区征地扩张的发展机遇,高起点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将全村1670户规划到江海和许庄两个居住区。请专业的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规划。投入近800万元,高标准建设居住区基础设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图书室、娱乐室等设施全部到位,增强了集中居住区的吸引力。许庄集中居住区已入住600多户,全村节约耕地800多亩,实现了资金催生土地、土地催生资金的良性互动,村庄环境显著改善,村级经济长足发展。同时,引导村民在园区内就业,1500多名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年收入上万元;300多名农民购置农用车,为园区企业搞运输,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园庄村的发展模式得到省委书记李源潮的赞扬。

三是曲塘镇刘圩村。刘圩村是我县较早建设农民创业园的村之一。他们抓住“生产发展”这个中心,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一方面,发挥村干部及党员的“双带”作用,8名村干部通过领办、参股等方式,全部建立了自己带头创办的工业企业。在村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村15名党员和28名村民创办了自己的工业企业,22名党员兴办了农业带头项目,解决了8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发挥亲情、乡情的纽带作用,积极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11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其中规模最大的投资额4000多万元。创业园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倍增,使村里有钱办事。村民休闲公园占地25亩,村图书室藏书1万多册,全村“十星”文明户评比活动每年都进行,村民篮球队正常训练,文艺活动逢会必庆。刘圩也是我县学华西的典型。

以上三个典型,各有各的成功经验。但归根到底,有一条经验是相同的,那就是以发展经济为主线,为主抓手,为主要任务,以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总结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大致有四条。

一、坚持紧扣中心,致富农民。全民创业活动使大量民间资本得到有效利用,农村能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彰显。像*镇三里闸村,2005年的工业产值2.3亿元,通过全民创业,20*年新增22个工业企业,全村工业产值达到4.0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一年内增加了近千元。全县各镇推行农业招商引资,引进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及外资改造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全县培育出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农业的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继续提高。去年仅蚕茧一项,就为农民增加近220元纯收入。全县人均银行存款达到1.7万元,离“生活宽裕”越来越近。

二、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生产发展模式上,各村坚持“一村一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发挥优势、做强特色,比如:城郊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河东地区种植蔬菜,河北里下河地区种植高品质水稻,河南高沙土地区种植香芋等杂粮,实现了农民增收。在集镇规划和村庄建设上,不搞大拆大建,*、胡集等镇依靠园区建设、国道改建等重点工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走出了成功的一步;而其他各镇、各村则坚持高起点规划、立足实际逐步推进,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育能人。各村坚持发挥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一方面,大力发展“能人经济”,将能人推到创业前沿,营造创业氛围;另一方面,着力培育现代农民,不少村将职业技能培训的课堂开到村支部活动室,将技能培训老师请到农民中间,实现了农民就地转为工人。

四、坚持文化引领,丰富内涵。*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村都注意打好“文化牌”,使“乡风文明”的要求得到了较好体现。比如,南莫镇青墩村将传承青墩文化与建设特色农村有机结合,他们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获得了全省三等奖。城东、雅周等镇则发挥农民家庭文化室的功能,将文化休闲阵地建设与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有机融合,使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有所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有效建立,村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我们学习华西村,也要学习借鉴好自身的这些成功经验。

三、学华西奔小康,党员干部应该怎么做?

华西的快速发展、华西的长盛不衰,有很多原因。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华西有一位好的带头人。华西村的今天是华西人民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三十多年的扎实奋斗干出来的。多年来,吴仁宝始终做到思想解放政治强、勇于开拓作风正、实事求是想干事、脚踏实地不出事。吴仁宝的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吴仁宝认为,作为村干部,要做到“三个过硬”:思想过硬、素质过硬、作风过硬。要做到“三个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要做到“三个心”:讲党性、讲公心、讲良心。吴仁宝始终把“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最大幸福”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如今,华西人已经步入小康,吴仁宝又提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单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不够的,党员干部要淡泊名利、要有奉献精神,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提出了“三个不”: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他把近5000万奖金留在村里,用于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为村干部做出了榜样。

二、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多年来,吴仁宝一直将发展经济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反复强调“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立足村情,抓住机遇,实现了共同富裕。华西成为“天下第一村”、吴仁宝成为“天下第一村的领头人”之后,吴仁宝要求党员干部要“明富”、不要“暗富”,他说,华西搞的是“一村两制”,村民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但干部不能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损公肥私,以权谋私。吴仁宝说,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吴仁宝常用一句话教育村干部,“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能占一个床位”。吴仁宝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庭也要求严格,他说:“要求老百姓做到的,我一家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我一家首先不做”。吴仁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得到华西村老百姓的支持。

三、发扬民主,依法治村。吴仁宝认为,老百姓最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永远记住;干部亏待了他们,他们也会永远记住。他们记往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所以,他在村务管理上坚持了三个“三靠”,即靠党的政策、思想教育、干部带头;靠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自己有错自己改;靠正确决策、科学管理、帮带提高。在工作中,他坚持以法治村、以德治村,以人为本、以理服人,创造性地开展对农民的教育,使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他要求村干部做好“三头”工作:一是吃透上头,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工作动向;二是熟悉下头,深入第一线,做到厂情、村情、民情,心里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定期碰头,了解村干部工作开展情况,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实效性。这些经验,对我们村干部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果,也很有借鉴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可能一两年就实现。大家要团结起来、长期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基层党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要以吴仁宝为榜样,做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顶梁柱,关键要做好“五种人”。

一、方针政策的“明白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需要掌握财税、交通、土地、规划等各个领域的政策法规。村干部必须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也当成一种基本工作方法,认真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当前特别要学好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三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努力提高政策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政策明、思路清、手段新、效果实,群众满意。

二、党群共富的“带头人”。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前提。群众最盼望、最关心的事就是尽快致富。推进村级经济增收和农民群众致富,是学华西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吴仁宝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要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须家家富,共同富更需精神富,共同富必须先富带后富。”我们学华西、学吴仁宝,就要准确把握群众的利益诉求,带头出点子、谋思路、抓发展,增加集体财富,为培育产业特色探索路子;带头找信息、学技术、上项目,实现勤劳致富,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干出样子;带头结成党群共富对子,通过技术互学、信息互通、市场互有等形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干群和谐、党群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村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自觉摆正位置,主动亲近群众,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吴仁宝说:“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说错话;不怕群众不听干部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话。”村干部要在工作上多考虑群众,从解决干部难联系、问题难反映、纠纷难调处等问题入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的事,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群众才会真正满意。

四、公私分明的“清白人”。村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公平待人、公道处事、公正用权,在权益分配、矛盾调处等原则问题上,做到“一碗水端平”,敢于将道理讲到台面上。坚持原则,扶正祛邪,大胆泼辣地工作,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民主治村的“开明人”。广大村干部在班子内部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讲鼓劲打气的话、讲有利于团结的话,营造公开透明、平等宽松、团结互助、和谐共进的氛围,增强团队活力。要努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保证村级事务有序运行、健康发展。

学华西奔小康,农村党员是广大群众的带头人。农村党员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农村党员首先就要知道新形势下“货往哪里卖”(了解市场信息)、“钱从哪里来”(了解农业结构调整和全民创业思路)、“人往哪里去”(了解劳动力转移趋势);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争做“五个模范”。

一、做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模范。党员要多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政策法规,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吃透“双学”活动的精神,领会学华西的实质。

二、做吃透政策、教育引导群众的模范。广大农村党员要带头执行各项政策和村两委会决议,敢于在群众中喊响“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口号;要立足“定责上岗”,带头宣传政策,协助村两委会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顺利落实。

三、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小康社会,富裕为先。吴仁宝说:“一个共产党员是为民利益的一面旗帜。”农村党员在致富方面,首先要自己找到出路,有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标兵,积极参加“创业竞赛”,敢于在发展经济方面争当“标兵”和“航灯”;积极投身“党群共富”,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争做“旗手”和“先锋”,真正做到吴仁宝所说的“共同富”、“先富带后富”。

四、做党性坚强、甘于无私奉献的模范。农村党员要做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的模范,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大局利益。在各种利益的考验面前,始终为群众做出榜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农民教育范文篇9

1农民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

1.1促进教育公平

农民职业教育在保障农民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利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这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不能说有了农民的职业教育就有了教育公平,但是可以肯定,没有它是绝对不能有农民教育公平的。美国有正规的多类型的中等农业教育、多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也有非正规的各种类型的、短期和长期的培训和面向全社会的农业推广教育[5]。为了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经济基础学习者的需要,美国除了公立职业学校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在农村广泛举办培训班,利用冬季和农闲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向农民传授新的科技知识,帮助农民学习各种专业技术。美国多形式的农业技术与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促进了教育公平,不仅提高了美国农民的素质,还使各阶层农民受教育权得到了保障。

1.2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引领农村和谐风尚中,农村职业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往农民学习新的文化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职业教育带给农民新知识、新思想,提高农民的精神涵养。20世纪60年代末,韩国工农业发展失衡、城乡差距逐渐加大,为改善这一状况,韩国政府开展了“新村运动”。

通过建立村民会馆、培养新村领袖和成立各种村民组织等方式,向农民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进步思想观念,灌输正直、诚实的价值观,培养农民勤勉、自强、团结和奉献的主人公使命感、集体荣誉感和生活态度,并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6]。

农民职业教育通过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进步思想观念,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和谐文明的精神风尚。

2农民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

2.1文化传承与创新

农民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农村文化系统的传递给农民,并引导农民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并产生出更适于新时代的文化思想。农村发展的历史久远,在农村和农业地区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各地的地方戏、民歌、饮食、服装、民风民俗、历史遗迹等文化表现形式都带有很深的农业社会痕迹,是传承文化的依托。因此,农民职业教育不仅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还是创新农业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法国建立农科知识普及推广站、通过电视、广播、函授、刊物等多种手段向农业劳动者宣传、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迅速提高了从事农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使法国农业文化得到了很快的传递和整合[7]。文化发展和创新使得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不局限于传统的内涵,“一村”可以延伸到“一县”乃至“一国”;而“一品”也不仅仅指农产品,还可以是工业产品或特色文化和旅游等服务性产品,使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的农村开放模式[8]。“一村一品”不仅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活力,还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2.2文化交流与融合

文化是一定时期特定地域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共同方式。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任何文化都具有地域性和封闭性。农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接受先进文化和思想的机会相对较少。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全面普及,各类信息和资讯在覆盖城市并深刻影响城市受众的同时,也在越来越深地影响农民。日本开设的乡村旅游课程促进了20世纪后期绿色旅游的发展,使农村除了提供食品和木材之外,又承担了公共游憩场所的功能。日本政府为了绿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从农村内部调动村民积极性发展绿色旅游,还积极开展城乡对等交流和互动。如“乡下的亲戚”制度的创办,村民对这些“城市亲戚”进行农业指导;与此同时从亲戚处获得一定的生活补助,并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城乡文化的交流。日本通过“绿色旅游”开辟了城乡交流通道,文化使其在交流过程中渐趋融合,改变了村民的价值观,提高了村民收入[9]。

3农民职业教育的生态功能

合理的农业生产必然伴随着土壤、水利、气候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的良性循环,农业具有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生态作用。农民职业教育的另一综合功能便是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等角度出发,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为了从市场角度推进可持续发展,建立推动环保农业的市场机制,一些国家建立了环境标签和审查制度,并为有利于环保的农产品加注特殊的“生态标志”。例如,瑞典的有益于环境的“KRAV”(有机农业检测体系)标志被消费者广泛认可。美国通过科技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美国国会拨发专款,责成美国农业部在全国大农业区建立为过剩农产品寻找非农用途的研究开发部门,建成的4个研究中心取得了数以百计的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澳大利亚农业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这也是其农业竞争力强、效益性高、持久发展的重要原因。

水是农业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基础。澳大利亚对水的管理严格,国家层面有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定价和水权交易。一般情况禁止采集地下水,大力提倡和鼓励对雨水的收集利用。与此同时,澳洲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仍坚持不断地改良草场,发展优良牧草,严格规定载畜量,实行轮牧、体牧、围牧,严禁过度放牧,促进草畜生态良性循环[10]。

发展可持续农业、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农村,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使命。农民是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直接实践者。因此,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农民接受更多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能够使农业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态素养,能够使他们自觉抵制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而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内在可持续的动力。

4国外多功能农民职业教育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重视,我国农村与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承载人口、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社会贡献,但由于农村在资源配置上的先天不足和现实发展上的相对弱化,加之历史、经济、体制、观念等方面原因,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仍相对滞后,经济功能发挥不全面,大部分农民并未真正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技术;政治功能局限在维持社会稳定上,农民职业培训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主要靠政府下文件推动;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淡漠,新闻媒体极少宣传,民众普遍不理解、不认同,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功能未显现出来;生态功能还有很大挖掘潜力。

4.1培养大量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现代新型农民。把农村经济的增长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以充分发挥农民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农村职业教育是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现代新型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型农民培养的结合点。在全面贯彻科教兴农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2增强农民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能力通过充分发挥农民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丰富农村精神生活,进而增强农村职教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必须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农业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城镇化需要,以及农村劳动力由“简单劳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就业行业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的特点来培训农村劳动力,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永久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以适应和满足农村发展的新需求。

4.3促进农村文化的革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农民职业教育文化功能发挥程度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我国农村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具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科学系统地培训我国农民事关我国农村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职业教育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走出封闭:一是通过农村和城市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教师、互相进行农业技术交流等,促进城乡之间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理解;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学习,如介绍前沿理论流派、最新研究成果等,选择和判断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对已有的文化进行反思、变革和整合,融合成新的文化。

农民教育范文篇10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30号),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及时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为贯彻落实国办发130号《通知》精神,积极配合各地人民政府,进一步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要充分认识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子女入学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及时入学接受教育,不仅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发展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和重大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子女入学作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2.努力招收返乡农民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要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在年招生810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50万人,达到860万人。要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等措施,把招收有学习愿望的返乡农民工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作为扩招工作的重要任务。

3.积极主动开展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切实发挥好培训的主力军和工作平台作用,积极组织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帮助返乡农民工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尽快重返就业岗位。要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资源,面向返乡农民工、进城农民工、青年农民、乡镇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和下岗轮岗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推进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实施,力争培训规模达到9000万人次。其中,面向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万人次,为促进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做出新贡献。

4.切实落实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学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返乡农民工集中的地区,根据需要确定一批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争取成为地方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基地,发挥主力军作用,组织返乡农民工就近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必须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培训农民工和城乡劳动者的数量要与在校学生规模大体相当。

5.精心组织实施教育培训工作。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择业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开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返乡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自主创业能力;围绕返乡农民工的需要,选择培训课程和专业(工种),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率。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日校办夜校、办周末学校、集中培训、播放教学光盘、现场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训学习时间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寒暑假期间可集中力量举办返乡农民工脱产学习班。

6.确保返乡农民工子女及时入学接受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建立工作责任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返乡农民工子女在春季开学时按时入学;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义务教育阶段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受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各地要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足额落实包括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各项教育经费,为返乡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教材出版发行部门要密切合作,尽快做好返乡农民工子女教材订购工作,保证做到在春季开学前到书。学校要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外地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辅导工作,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本地的教学进度。

7.加强督导检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子女教育工作,作为对职成教育、基础教育工作和职成学校、普通中小学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加强督导检查。

8.多渠道解决经费投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劳动、农业、扶贫、科技等相关部门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对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开展返乡农民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