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1:55:02

农民合作社

农民合作社范文篇1

一、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发展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省已有1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成员总数达12409个,出资总额为50510.43万元,主要集中在苏北和苏中地区,苏南较少。苏北地区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78家,占总数的56.5%;苏中地区396家,占总数的33%;苏南地区126家,占总数的10.5%。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只占了总户数的10.8%;成员总数在50人以上的只有31家,占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6%。合作社的成员大多采取了货币出资的方式,货币出资占出资总额的比例高达81.8%。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有20家,为成员运输农产品的有6家,提供农产品贮藏服务的有17家。

以上数据表明目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层次还局限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等领域,在加工、储存、运输上的合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只局限于做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还没有能力拉长产业链,走深加工增值的道路。这需要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包括出台税收政策扶持我省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民进入市场难的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税收管理情况分析

东海县作为农业大县,目前共有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62个,吸纳社员(会员)2万多人,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基本上代表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水平。我们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从政策等方面加以扶持和解决。

(一)农民合作社内部财务管理不规范。《合作社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第三十六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在东海县已成立的62个组织中只有2户设置了账簿,并按规定进行核算,多数合作社尚未设置账簿,完全是合作社“牵头人”的个人行为。原因是受传统经营方式影响较大,以农村种养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为主的合作社“牵头人”,利用自身的优势,自行组织农户集中生产经营,外出联系客户统一销售,同时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在他们得到实惠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农户,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即使不建账,农户也愿意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联合经营。另一个原因是一些人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单纯看作是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的手段,是一些人的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打算。

(二)对农民合作社的税务登记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步按照规定在工商部门办理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工商部门已经有统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登记表格(内容包括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成员出资总额、业务范围、成员总数等),有专门的营业执照样式(营业执照名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并在计算机软件中增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的相关内容,但对合作社的单位性质、登记注册类型等工商部门没有明确;而税务登记表格只有企业和个体两种样式,还没有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登记表格,税务登记中的单位性质、登记注册类型、证照名称等无法和营业执照中的内容相对应;CTAIS2.0流程中必选项也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的相关内容。

(三)对农民合作社是否征税存在“两难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项:一是为农户提供肥料、饲料、种苗等所取得的收入;二是为成员提供农业机耕、配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劳务服务取得的收入;三是收购成员农产品再出售取得的收入。前两项免征增值税和不征收增值税,第三项是否免征增值税、所得税存在两难选择的困境。长期以来,国家在税收上一直扶持“三农”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业初级产品可以免交增值税,经过简单加工后的农副产品再销售,国家仍放宽政策给予免税。而农民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将农民自产农副产品先收购,再进行简单加工、销售,形成了事实上的购销行为,按照国家现行税收政策,应当征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如果按规定征收税款,会加重合作社和农民负担,有违国家支持“三农”的大政方针;不征收则又有违国家税收政策之嫌,税务部门左右为难。

三、规范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税收层面的建议

针对我省农民合作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涉税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出台和明确相关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农民增收服务。

(一)制定和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具体税收政策。为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法》第七章专门设立扶持政策,明确了产业政策倾斜、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扶持方式。如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建议凡是涉及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应该享有,国家应尽快制定和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具体税收政策,便于基层操作执行。

(二)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合作社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第三十四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交易、与利用其提供的服务的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第三十六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建议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的辅导力度,帮助建账建制,并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按照规定设置并进行财务核算,才能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完善税务登记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以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法人一样,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具有法人资格,凡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条件的必须取得工商部门营业执照,并纳入税务登记的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定性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式,工商部门也没有确定其经济性质。所以,税务登记内容与一般的企业和个体均不同,有必要对税务登记表和税务登记证的格式、内容以及CTAIS2.0中税务登记模块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一要完善税务登记表,将现有登记表中的证照名称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单位性质、登记注册类型中的有关内容可以不填写或者选择其他、非企业单位。二要完善税务登记证,在税务登记证上可以不注明经济类型或者选择非企业单位。三要调整CTAIS2.0税务登记模块,在CTAIS2.0税务登记模块中的证照名称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将单位性质、登记注册类型调整为非必填项或者选择其他、非企业单位。四要减免税务登记证工本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合作社范文篇2

关键词:香格里拉市;农民合作社;实践;探索

香格里拉市下辖11个乡镇,62个行政村,669个村民小组,2018年底有农户28852户,农业人口12382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8681元。截至2019年6月,全市工商注册农民合作社数有1256个,逐级上报审核通过被评为部级示范社3个,农业部评为加工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12个,州、县级示范社16个。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服务、运输等一二三产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民带来切实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香格里拉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1典型类型

在合作社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的合作社,归纳起来大致有4种。1.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主体形成基地,农民通过会员的身份加入基地,企业将销售服务、信息与技术提供给会员,而农民会员负责供给高质量原材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产销合作。例如:香格里拉市大球盖菇羊肚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即是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合作社引进了大球盖菇桑田间套作种植技术,切实地为种桑养蚕农户找到了一条桑田间套作大球盖菇经济增收的路子,使之成为了上江乡良美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颇具成效的一朵奇葩。截至2019年,种植桑园68.67hm2,新增19.07hm2;食用菌大棚3000m2,生产食用菌金耳菌袋30万袋,种植大球盖菇0.53hm2,金耳产出12t,收入60万元,大球盖菇产出23t,收入34.5万元;销售蚕丝被1800床,收入380万元;开展实用技术指导133户,实用技术培训484人次,带动153户(其中精准户36户)。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示范社”和“农业部加工示范社”称号,有力形成了当地的特色名优。1.2联合带动型。联合带动型是资本联合、土地联合和劳动联合充分融合,并按股分红与按劳分配联合农户。例如:香格里拉市忠浩野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以600元/667m2转租农民土地,雇佣合作社成员劳动力还可以带动一部分当地农民种植。种植环节中统一农机服务、提供种苗、化肥、技术等服务,公司对中药材统一回收,进行初加工和销售。合作社发展高寒藏区中药材经济,进行种植野生麻花秦艽、重楼、云木香、金铁锁、附子等中药材试验示范工作。2019年完成推广种植面积达120hm2,涉及农户达680户,其中社员户268户。合作社在区域内带动农户数达690户,3450人,辐射建档立卡户30户、138人,非建档立卡户660户、3312人。合作社固定职工25人(含2人精准扶贫户,每人每月发放工资2500元,人均年收入30000元),为周边农户提供1万个季度性用工机会,每个工100元,可为周边农户增加收入达100万元。由于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大、辐射面广,2015年获得“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1.3专业技术型合作社。从事专项农产品加工、销售与生产的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本原则之下,借助技术与产品形成合作社。例如:香格里拉县洛吉乡绿生干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洛吉乡目前唯一一家集生产统筹管理、科技培训服务培训,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经济作物种植、加工、销售等。合作社成立以来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2019年合作社实现核桃初加工90t,50t销往广州、40t销往自贡,实现净收入20多万元。有效增加合作社成员的收入,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11年,合作社获得香格里拉县“十一五”期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部级示范社”称号。1.4能人带动型合作社。在某地区中有专门从事某一类农产品的经营能人或者专业大户借助自身具有的购销、经营与生产等方面优势建设合作社。例如:东旺铯曲种养殖农民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社员搞经营、合作社搞服务、企业做市场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引导农民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挥基地在当地农户的示范带头作用。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积极为东旺乡30多个精准扶贫户免费提供鸡苗,为农户低价提供鸡苗并免费提供养殖和防疫技术及原生态东旺藏鸡专用小鸡料,并与农户签订回收合同,目前新联村实现了全覆盖饲养。合作社生产的“铯曲庄园”牌石磨糌粑、黑麦面粉、全麦面粉,养殖的“东旺蔵鸡”牌藏鸡和藏鸡蛋集绿色、有机、无公害于一身。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额480万元,净收入达110万元。合作社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示范社”和“部级示范社”称号。

2存在主要问题

以上例举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很好,但由于合作社发展期不是很长,全市有11个乡镇,真正形成规模的农民合作社还比较少。在肯定合作社创造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找出其现有不足,如: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申请办理相应资格时,流程监管不严,门槛低,缺少专门的办公场所,没有社员参与资金入股活动,或者没有采用其他入股方法,机构设置存在明显问题,各项规章制度不够明确;部分合作社虽然进行登记与注册,但是并未找到合适的产业进行发展,只能维持坐等观望的状态,难以有效开展活动,从而形成“空壳社”;一些合作社欠缺资金,技术力量不足,带头人具备的能力不足以支撑整个合作社,难以应对农业市场的风险问题,从而出现了产业特色和辐射带动能力弱化现象;利益联结不太紧密,很难体现二次返利;社员很难参与决策,社员积极性不够高;合作社组织运行不够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有待提升,合作社信贷需求加大等。

3发展建议

3.1严格监管合作社申办工作。要严格落实对合作社申报的监管,以此来规范合作社的发展,乡镇政府需要负责审核方面的工作,针对资料不全、条件不完备、不成熟的申请主体必须认真对待。审核其已有的材料,还要做好引导,认证资料完整后再开展办证工作,避免粗制滥造的情况。面对处于同一区域有申请合作社的主体,审核单位必须确认是否出现重复性的项目,同时也要考察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借此来消除合作社引起的恶性竞争现象。3.2加强风险防范。政府应引导合作社在发展前期注意与龙头企业联合以壮大自身或建立合作社行业协会,利用合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针对合同风险,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导人的培训工作,提高其管理素质,增强其风险识别能力,减少操作性风险。此外,要帮助合作社完善合同商议制度并辅以监督,避免合同风险的出现。

4结束语

好的农民合作社能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受到发展经验过少这一情况的限制,很多合作社还潜藏了不少问题,本文依据实际案例从积极方面了解当前合作社发展情况,既要认识到合作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起到的优化作用,收的实效,同时还需深入探索合作社的不足,以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合作社的发展,从审批认证工作切入,同时注重制度建设,使之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从而带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王长义.新形势下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实践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7(1):125-126.

[2]陈思.新时代下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的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19,41(05):27-29.

[3]黄海琴.论如何促进平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10):1.

农民合作社范文篇3

党的**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快立法进程”。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立法规划,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负责起草。经过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于*年7月1日起施行。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调整范围

法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作了界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这个定义,考虑了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展的现实情况,强调以农产品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为纽带,同时借鉴了国际上关于合作社定义和基本原则的论述。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由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组成。本法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别于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完全不同于50年代的。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新型合作社。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在遵守本社章程的前提下,仍然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2.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同类农产品的生产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而组织起来,实现成员共同的经济目的。这里所称的“同类”,是指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规定的中类以下的分类标准为基础,提供该类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以及与该类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3.农民专业合作社遵循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合作社的定义是人们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治组织。基本原则包括: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原则;社员的民主管理原则;社员的经济参与原则;自治、自立的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的原则等。

法律一审稿的名称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在草案审议过程中,有些常委会委员和地方、部门提出,本法的调整对象是从事经营活动的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而不适用于只为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不从事经营活动的农业生产技术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了使名称与其调整范围一致,将名称修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因此,本法只调整从事经营活动的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农民专业合作社,而不包括为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不从事经营活动的农业生产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上述社会团体法人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应依据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予以规范。需要说明的是,本法的调整范围也不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及组织机构

现实中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的四个基本条件,即,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没有一部法律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获得法人地位,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登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成立目的、决策机制和盈余分配方式等特征看,既不同于以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法人,也不同于社会团体法人,也不是个人合伙或者合伙企业,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组织形态。本法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其法人资格,并对其设立登记作了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具备本法规定的条件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办理完毕,向符合登记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营业执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并不健全,不能真正实行民主管理,不利于保护农民成员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本法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和保证农民成员对本社的民主管理两个方面作了规定。首先,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本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由全体成员组成,是本社的权力机构。成员超过一百五十人的,可以按照章程规定设立成员代表大会。成员代表大会按照章程规定可以行使成员大会的部分或者全部职权。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理事长一名,可以设理事会。理事长为本社的法定代表人。可以设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由成员大会从本社成员中选举产生,依照本法和章程的规定行使职权,对成员大会负责。其次,保证农民成员对组织的民主管理。由成员通过民主程序,直接控制本社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使农民真正成为合作社的主人,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本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

三、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入社、退社及盈余分配

“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是本法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之一。农民可以自愿加入一个或者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仍然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可以自由退出农民专业合作社,退出的,要退还其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并返还可分配盈余。本法规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要求退社的,应当在财务年度终了的三个月前向理事长或者理事会提出,退社成员的成员资格自财务年度终了时终止。成员资格终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对成员资格终止前的可分配盈余,依照本法规定向其返还。

盈余分配方式的不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的重要区别。为了体现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基本原则,保护一般成员和出资较多成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本法规定,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可分配盈余按照下列规定返还或者分配给成员,具体分配办法按照章程规定或者经成员大会决议确定:1.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百分之六十;2.按前项规定返还后的剩余部分,以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以及本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

四、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指导、服务

农民合作社范文篇4

近年来,××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将其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引导和促进了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9年4月底,全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家,比去年新增1家,入社农户348户,带动农户2190户。

(1)分布:官渡办事处1家、楠木办事处3家、碾坪办事处1家。

(2)按行业和产业分布:柑桔类(包括蜜桔、椪柑、脐橙、桃叶橙、甜柚)合作社共1家,畜禽养殖类合作社4家。

(3)按领办人分有二类:一是农村能人(营销大户)领办型,二是基层组织牵头型,如四季优质碰柑合作社由四季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代存领办。

(4)从内部运作机制分析,内部运作比较成熟的合作社大体占20%(也就是一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内部机制正在完善的占80%。

主要特点:一是兴办主体多元化。农民是兴办专业合作社的主体,目前有70%左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人、营销大户、经纪人等牵头兴办的。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由其他社会成员和农村基层组织牵头兴办。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和分流的专业人员牵头兴办的专业合作社,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合作形式多样化。不仅有生产技术上的合作,也有品牌和商品销售上的合作,还有资本上的合作。三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从个别产品的生产,发展到种植、养殖、运销、加工、储藏、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上,占到总数的88.9%,在种植业中以柑桔、蔬菜居多。合作内容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从过去提供生产、加工、仓储、运销、技术信息某一项或几项服务,发展到实行产加销综合服务。四是内部运作逐步规范。农民合作社以成员代表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所有成员权利均等,一人一票。从章程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均由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目前,我镇围绕柑桔、生猪等主导产业都建立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镇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弱势群体联合使起步阶段的合作社组织规模化普遍偏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多数合作社社员数不到100个、注册资金低于10万元,这些将影响到合作社的带动效应。

二是以种养业为主,深加工不足。我镇现有的合作社中,90%都是从事种植和养殖,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合作项目还没有。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及信息、技术层面上,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较少。

三是以提供服务为主,利益共享不足。现有的合作社,绝大部分只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经营活动能力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在经济利益上形成共同体。

四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十分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基本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社员呼声较为强烈的是税费减免和用地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为了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下一阶段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各级部门要以贯彻落实这部法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这部法律的学习宣传力度,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2、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镇要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优势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产业经营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要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力度,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3、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和信贷支

持力度。针对基层反映突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各级政府要按照法律有关规定,进一步改进政府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规模,专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合作社范文篇5

关键词: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制约因素扶持

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面临的制约

自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确认“罗虚代尔原则”以来,国际合作社运动经历了162年发展并已经走向突破性转型,在北美、欧洲业已出现了与普通股份制企业更为接近的“新一代合作社”。我国现处于合作社发展初级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相比,在服务功能、组织规范、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面对这一差距,与世界先进的农业合作社处在同一世界贸易体系之中,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有力地参与世界竞争,而且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发展仍面临较多的约束。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外部制约有:①专项法律缺位,配套法律建设需要跟进。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刚刚,在完成合作社的综合立法基础上构建合作社法群,对不同的合作社、不同的运行模式与环节分别立法规制,以及完成民法、商法内容中关于合作社内容的附属法律条款,对合作社运行中的销售、贷款、审计监督、赋税等问题的具体规范,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②政府扶持不利。有的政府服务意识淡漠,坐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而不引导、不规范;有的政府着重于在形式上组织合作社,不能帮助合作社解决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实际问题;有的政府急于改变农民境遇,工作中情绪激进、干预过多;导致了政府扶持的虚位、错位、越位。③合作的文化基础薄弱。由于缺少合作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我国农民长期承受不公平的文化资源配置,使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而目前的合作教育培训还不能普及。④农业风险保护滞后。我国农村面积广大,灾害损失每年都有发生,农业保险薄弱,至今还没有开设鲜活农产品保险品种,导致合作社无法从外界获得帮助来规避风险,也因为独立承担风险而阻碍了投资力度和规模发展。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在限定因素包括:①人才约束。由于缺少农民带头人,当前,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专业合作组织中,农民牵头领办的占46.86%,而一半以上为龙头企业、技术部门、供销社和政府机构人员带动形成。[1]在人才素质方面,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还普遍面临着缺乏基本的内部管理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民主参与能力、不熟悉基本的应对外部市场竞争的经验等一系列更重要的制约因素。②资金约束。由于资金约束,我国合作社业务范围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难以进入流通、加工领域,信息技术服务也局限于成本较低的技术和市场信息,资金约束也限制了合作社的规模;③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不规范。在一项对23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的报告中,被调查的176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注册的占33.5%,超过调查数的1/3,其中23.9%的组织没有合作社章程,37%的组织没有理事会,48%的组织没有监事会,5%的组织一年里没有召开成员大会;[2]④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合作社内部存在按照交易额以及按照资本分配等多种形式,分配管理不当使激励不足也隐藏着寻租的危险。

二、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加强财政支持

第一,提高对支持资金的投入总量,在坚持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原则基础上,扩大财政支持范围、支持对象,提高支持力度。要在培训,引进良种,推广技术、购置设备、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农产品品牌、开展信息服务与营销推介活动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国家与社会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持。[3]第二,改革资金分配方法,采取资金分配与项目效益及资金管理情况挂钩的办法,使财政支持的项目切实在农民专业组织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上落实并取得效益。第三,加强对支持资金的监管。为避免地方和基层财政部门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要增强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使用过程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专业审计和群众监督,杜绝违法乱纪现象。

(二)加强税收、信贷支持

①政府要通过减税、低税、免税、税收回扣等税收优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美国19世纪末政府豁免了合作社的全部税赋;意大利合作社免缴不动产税;德国对合作社用税后利润进行投资的部分免征所得税。我国可以参照国际经验依据本国国情考虑税收优惠的具体标准。[4]②开展信贷支持。各类金融单位应通过提供无息贷款、低息贷款、减息贷款、长期贷款等优惠贷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现在实行的政府、供销社等单位担保贷款以及农民连保贷款的办法就比较好。利用我国邮政储蓄网点分布广泛,拓展邮政储蓄职能为农业提供支持也是一个可取的选择。

(三)加强教育支持

目前应作好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各类培训班建设以及关系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在培训中,除进行实用技术教育外,要宣传产业政策、市场理论及法律法规、合作社基本理论、合作社精神。在基础教育上,可以参照美国基础教育形式,使农村基础教育区别于城市基础教育加入农业知识的内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与农业高等教育则必须与地区资源特色、发展要求结合,并为我们农业大国走向现代农业培养高级农业技术、管理人才。

(四)建立风险化解机制

化解农业风险是所有发达国家促进农业发展的手段。国际农业保险主要有社会保障型模式、政策优惠模式、国家和私营、政府和民间相互联系的双轨制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模式、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而由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扶持模式。无论何种农业保险,一般都是政府性保险,并实行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我国的农业保险仍然是政府指导下的商业行为,应适时将之纳入国家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①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结合商业保险,实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经营。②引导建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由农民、农村经济组织自愿出资形成的非盈利性合作保险组织,政府给予经济扶持;③建立农业保险风险补偿基金制度。为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还应设立再保险公司,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涉农保险,以及互助性保险实行与一般商业保险有区别的再保险。HTtP//:

(五)完善立法支持

①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没有给予金融合作社以法律地位。这是因为全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成,过早地涉及农村合作金融问题,有可能陷入被动。但是农民的资金互助是农民合作的重要一环,将来适时要增加。②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根据合作社的发展实际制定有关《合作社登记条例》、《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合作社销售法》、《补偿法》等专项法律、法规。解释、修改相关的《合同法》、《税法》等法律、法规,增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规定。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问题比较突出,应尽快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审计内容,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早纳入规范。④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标准等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解除障碍。

(六)规范政府介入

①明确政府的职责定位。政府应为合作社提供有利的外部法律、制度环境,公共物品供给、各涉农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而不应涉入合作社内部的经营活动,合作社领导的任免、合作社资金的控制。②政府扶持政策的实施要公开、公正、公平,防止权力寻租、抑制形象工程、规避权力与资本结合形成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控制。③开通农民监督举报渠道,对运用监管权力命令合作经济组织,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摊派、索要等不法行为给予监督。④克服主观性,防止政府好心办坏事。规范政府介入,关键是扶持教育农民而不能代替农民决策。要引导农民参与。德国学者缪恩克勒从他多年对发展中国家合作社的研究发现,发展合作社的关键是社员的参与,即使这种参与相对较小。而官方主导下,人为地、不切实际地促成的合作社,从一开始就失去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种合作社在许多国家均已失败。[4]

参考文献

[1]全国农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专题研究,2004-3

[2]孔祥智,郭艳芹.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6;(1):56~57

农民合作社范文篇6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创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强化“统”功能,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明确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政策扶持,优化配套服务,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动摇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改变农民财产的所有权。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以农民为主体,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是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并在实现全体成员利益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五是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又要积极给予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做到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

(三)总体目标。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市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起具有一定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县(市、区)优势产业至少有一个合作社联社,从事优势产业生产的专业大户基本上加入合作社,30%左右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60%左右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和销售,使农民组织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得到有效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加强。

三、强化政策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一)搞好主体登记服务。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核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特色地理名称。农民可以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果木权的收益作价出资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可以依法转让的涉农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经评估作价,以知识产权的形式作为非货币财产出资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资格条件。凡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公民,均可以农民身份申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农民持有效证明到异地申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农民申请加入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体成员同意,农民设立的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可以农民身份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支持涉农企事业科研单位和农村经纪人、种植养殖大户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工商登记机关积极为其提供有关法规政策的咨询服务,并免费登记。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全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县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本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对本级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对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质量标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及注册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适当补贴等。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的扶持,扶持重点向示范合作社和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认真梳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四)加强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授予县(市)级守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的给予重点扶持,小额贷款可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可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保险公司要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进一步扩大政策性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切实提高理赔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五)给予用地用电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业场、农机示范推广和设施农业用地。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按照农地转用审批程序上报审批办理用地手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享受国家农业用电优惠电价,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申请享受农业生产分时电价的优惠政策。

(六)实行项目重点倾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农业开发、科技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等项目。可优先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计划,给予重点扶持;各级农、林、牧、渔以及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

(七)吸引优秀人才入社。鼓励返乡农民工、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各级政府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对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人事。

(八)优化外部发展环境。按照《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切实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费必须是省以上物价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范围和标准,收费部门在收费时应执行最低收费标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四、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一)强化宣传培训。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成功典型、经验做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新型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增强各级干部支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对基层干部、业务辅导员、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合作理论、合作政策、合作实践的业务指导和经营管理能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营机制,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二)开展示范创建。全市实施“1051示范社”建设工程。每个县(市、区)创办5家示范合作社,每个乡(镇、办事处)创办1家示范合作社。采取政策倾斜、部门包扶、领导包抓等多种方式积极做好示范社的创建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引导更多的主体创办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三)支持多主体创办。坚持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愿联合创办、农村能人大户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办、畜牧水产等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和供销社组织领办等,要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予以鼓励和支持。

(四)突出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创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因地制宜。围绕板栗、茶叶、药材、蔬菜等特色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畜牧、水产养殖业小区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质量认证和原产地认定,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

(五)分类指导发展。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思路。对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的进行积极改造,力争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协会通过改造发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规范化程度不高的帮助加以规范,对基础比较好又属于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提档升级,组建专业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五、提供优质服务。

农民合作社范文篇7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民提供信息、技术、销售、供应、加工等方面的服务,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创新,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有必要深入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和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逐步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和国家根据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作出的重大政策调整,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确立,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在“长期稳定”基础上“不断完善”的产物。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农民对生产资料、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机制对农民的资金实力、文化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扩大农业生产和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与市场的连接,就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增加土地面积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二是通过广大农户的联合与合作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增加土地面积十分困难,更现实、更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合作生产经营的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开展生产经营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改变农户的独立经营地位,有利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现阶段,绝大多数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在生产环节仍然以户为单位,在流通、加工等环节进行合作,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和所需要的服务集聚起来,以规模化的方式进入市场,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农民群众总结的“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形象地说明了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很好地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有效地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

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新型市场主体。它以农民自愿加入、自由退出为基础,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为运行机制,是农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伟大创造。依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搞过去的合作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与上世纪50年代合作化运动中的高级社、改革前的有着根本区别。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具有独立市场地位的农民在有联合需求的情况下,自发组建的经济组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凡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合作社章程的农民,都可以申请加入。同时,按照章程规定,农民也可以退出合作社。农民加入或退出合作社,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干涉。既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手段强行要求农民加入某个合作社,也不能限制农民加入某个合作社,更不能剥夺农民退出合作社的自由。

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维护成员的财产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依法成立、依法登记、依法经营,入社农民的财产权利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承认成员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共同使用成员的出资,既保障成员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又保障组织的占有使用权。成员的出资及其增值部分始终为成员所有。每个成员对自己的财产份额及由此产生的收益都很清楚,退社时可以撤出自己的出资及其增值部分;合作社有亏损时,退社农民也要按照章程规定分摊资格终止前本社的亏损及债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财产受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摊派,强迫其接受有偿服务;造成合作社及其成员损失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主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严密的运行制度,按照章程开展各项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权力机构,合作社的成员可以依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参与对合作社的控制、决策和管理。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向成员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每个成员都享有一人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合作社的重大事务都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确保成员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目的是通过农业生产各参与方的合作,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在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龙头企业+农户”、“协会+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产业化模式所存在的分散农户缺少发言权、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等问题。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在这种方式中,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社规范和约束农户的行为,获得更加稳定的原料来源,降低交易成本;农户则可以通过合作社提高自己在与龙头企业交易时的谈判地位,在价格形成、利润分配等问题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这种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又可以较好地反映农民的利益要求,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双赢。另一种是“合作社+企业+农户”。在这种方式中,合作社成为兴办农产品加工等企业的主体,合作社自己兴办的企业与农户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通过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开展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从许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农民合作社在逐步壮大后,直接兴办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贮藏、运输等活动的企业,是一个必然趋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间合作的基础是劳动而不是资本,这一基本特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决定了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明晰的产权制度和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集聚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做许多单家独户不能做的事。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可以联合起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经营,也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用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机械的租赁、农产品的贮藏和销售以及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会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就是更加强调人与人的合作与互助。合作社的宗旨是为其成员服务,成员相互之间合作经营、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平等诚信。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不仅在经济上受益,而且有一种归属感,其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意识、监督意识、守法意识得到增强。由于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组织功能和凝聚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乡风民俗、建立和睦邻里关系、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许多生产经营方面的服务,对于推动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当今世界,合作社发展已经从农业到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全方位地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国外的实践看,发展最快、覆盖最广的合作社是农民合作社,已占全球各类合作社总数的36%。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合作社的立法也受到高度重视。

农民合作社范文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生产经营者为了壮大发展规模、降低交易成本,由生产经营同类农产品的个体或农户,自发联合而成立的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其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户收益、降低市场风险具有重要作用[1]。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的不断推动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种类不断增多。截至2021年,全国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226万家,发展领域已从种植业、养殖业拓展到加工运输业、农机服务业等方面[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国内大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为解决小农经营发展困难等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发展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发展资金缺乏、品牌效应不足等。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同时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规范发展的建议。

1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当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及加快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种养殖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此时农业分散经营的模式导致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使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亟需采取组织化程度高的模式联合农户,壮大发展主体,提升经营的综合效益,由此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我国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采取了更多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对农业经济组织的支持。2004年以来,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进一步规范了合作社发展,更好保护了合作社组织成员的各项权益,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4]。截至目前,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226万家,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促进“三农”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5]。

2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不断努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喜人成绩,但总体来看,其发展程度依然不高,抗风险能力弱、发展质量较低、品牌效应不足,大多还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发展阶段,尤其与国外成熟的模式相比,差距较大,还需进一步规范和提升。

2.1发展质量不高

首先,发展不规范。当前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了经营许可证,但运行管理极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运行混乱、缺乏管理制度现象非常普遍,使得合作关系脆弱,部分合作社目前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其次,缺乏人才和技术。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以农民为主,组织能力、经营能力、发展水平、发展观念等都比较落后。同时,很少吸纳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员,导致生产技术低下,产品质量难以提升,加之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不足,销售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6]。再次,合作社与农民联接不紧密。大多合作社的组织者为了使自身获得最大利益,在与合作社成员建立关系时,只会建立购销关系,而不采用利益联系紧密的经营模式;在采购农资时,也不能组织农户统一采购,导致合作水平较低,带动作用不明显。再者,部分农民对合作社认识不足,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导致合作不畅,盈利水平偏低。

2.2发展资金少

由于合作社成员大多为农民,资金基础薄弱,股本有限,在合作运行时,往往资金流动不足,影响自身发展,加之一些成员思想意识不强,虽然加入了合作社,但在合作社运营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在合作社扩大规模时,不愿融入更多资金,导致实际运营资金较少,影响了合作社整体发展。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属于法人,但由于资产总量小,缺乏能够被银行认可的抵押物,所以导致贷款困难。目前多地政府或农业主管部门就合作社发展未建立完善的扶持机制,每年能拨付给合作社的政策扶持资金很少,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需求,即使有些地方给予了一定政策,但申请资金门槛高,导致很难争取到扶持资金。

2.3抗风险能力弱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为农民,大多知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在管理上缺乏风险管控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洪涝、冰雹等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常会造成极大损失;在市场竞争中,遇到不对等竞争时难以抵抗。此外,部分合作社在初步建立阶段由于入社的社员少,合作社资金不充裕,产品数量少且单一,销售渠道狭窄,加之同一地区有较多同类合作社,相互之间未能抱团发展,导致发展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2.4品牌效应不足

当前国内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生产方式以初级种植养殖为主,不注重发展品牌,专业性不强,也不注册商标,经营模式以传统的销售为主,难以提高产品的售价、附加值和竞争力,无法获得高利润,不利于合作社的长远发展[7]。我国大多合作社社员数量不足百户,发展力量弱小,提供产品种类少,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占据主导地位。

2.5发展不能与时俱进

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提出了数字乡村战略,于2019年5月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目前已实施3年多,使农村在诸多领域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红利[8]。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数字乡村战略在结合发展上依然相对滞后,发展动作缓农经管理慢,大多数合作社固守传统的销售经营方式,对电商缺乏科学认识,未能真正利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对“互联网+”模式下的农产品经营还存在较多问题,难以培育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此外,一些合作社的发展规划不清晰,对乡村振兴等政策把握不到位,在带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3发展对策

3.1健全制度,促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合作社的运行一定要有完备的章程,因此要在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制定章程。首先,应建立健全合作社的产权制度、监督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完善内部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科学管理合作社,保证社员的民主与平等,维护社员利益,防止合作社财产流失,提高发展质量[9]。其次,要科学分配利润,在建立利益分配制度时,要明确利润分配比例上限,同时加强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利益。再次,要做好社员服务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社员提供各个环节的服务,此种服务可以通过无偿或者低偿的形式进行,以提高社员的生产技能和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解决融资难题

首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或奖励。其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协调,根据合作社的发展特点和融资需求联动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强化农业保险服务,健全保险政策,落实各项保险补贴,简化赔付程序,合理赔付农业保险,最大限度减少合作社的损失[10]。再次,合作社还可尝试与科研单位合作,从而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3.3规范发展,提高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一是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多种合作形式,与农民共同成立合作社,丰富合作社出资方式,提高抗风险能力;或者加强合作社产业配套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产业链条,在初级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扩大合作社经营覆盖面,实现产业融合。二是强化股权联结,积极拓展合作,引导多个合作社成立联合社;或者引导实力强的大型农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资源,更好节约管理成本、规避市场风险[11]。三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借鉴先进经验,创办管理方式先进、运行效率高、辐射范围广的合作社,从而带动区域内更多生产主体发展。四是加强品牌建设,指导合作社注册商标,为特色优质农产品建立品牌,提升产品形象,增强竞争力,加强对特色产品的推广宣传,带动合作社更好发展。五是建立利益风险分解机制,降低因各种风险导致的损失,保障合作社及社员的收入,可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制度或者参与农业保险来实现。

3.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合作社发展能力

首先,应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和生产管理者的培训,通过政府带动、行业部门牵头的方式,定期组织对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强化管理理念,提升法律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其次,积极吸纳和引进专业技能强的农业技术人员或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员,以生产顾问的身份参与其中,开展技术指导,从而夯实合作社发展基础[12]。此外,还可将现代互联网技术融入合作社运行管理中,以提升运用信息系统的能力,进而提高合作社发展效率。

4结语

农民合作社范文篇9

关键词:融资;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一、融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一)融资。从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说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从成立开始就具有经济互助性。拥有一定组织架构,成员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负有一定责任。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主要模式

(一)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银行中进行贷款申请从而获得一部分的运作资金。这种融资模式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融资方式,其在运行中产生的风险性也较小。在这种模式中银行对于合作社的要求较高,需要合作社的各方面都达到要求之后才可以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在得到资金之后合作社可以进行基本生产资料的购买,再将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分发给农户。完成整体的生产之后,合作社将最终成果进行货币的转化,由此将银行贷款进行清还,在整体的预估评算中这是最为保险的融资方式。(二)金融机构+担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在此种融资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担保。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房屋、土地等资产不能作为抵押物,因此在与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时就需要一个中间的担保以确保整个融资过程能够得到保障。其中主要有三种担保的途径: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担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能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较为合适的方式进行担保,比如合作社+社员联保形式、互助保证金+社员联保形式、信用担保模式等;第二,龙头企业投保。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主要经济模式与领域,寻找该领域中较为专业的龙头企业进行担保,该模式不仅能够获得资金上的支持还可以获得技术与管理上的部分支持;第三,担保公司担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寻找专业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在整个融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为专业的帮助与支持。(三)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我国各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由此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政府得支持与帮扶。而一些发展基础较差的地区在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过程中便可以选择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政府在进行资助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政策性贷款。即政府设定一定的划分标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落后的地区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降低部分的审核标准;二是政府扶贫基金及扶持项目,通过基金的形式给予部分合作社项目进行资金的注入帮助其进行更好的发展或者是通过项目扶植的方式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纽带支撑。(四)多方合作组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我国的农村地区众多,且形成了众多不同类型或者同类型的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其便可以组建多方合作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进行融资。比如组建资金互助组织,在各个合作社的内部成立该组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彼此共同实现相互之间的资金可持续流转,这种融资模式在运作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考虑到参与成员每一个的信用问题与发展问题,一旦有一方在资金上出现问题,那么整个合作金融服务平台中的成员都将受到一定的牵连;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地方的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采取村镇银行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的方式实现融资,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良好发展,也可以给乡镇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带来一定的业务提升,快速的解决信用社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整个融资贷款的风险。

三、总结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其各个方面的制度都十分不完善,尤其是在进行最基本的融资方面就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与风险。因此,面对存在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方式与模式进行按照自己的发展特色与追求的发展目标进行合理的挑选,争取能在最大的安全保障下实现融资,从而调动农民最大的积极性,而政府也应该在此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睢利萍.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与破解途径[J].农业经济,2013(06).

[2]郭航婷.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2.

[3]大胆创新“三农”反担保措施努力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3(12).

农民合作社范文篇10

近年来,*县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目标,以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培育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粮食、果业、水产、蔬菜、牲猪、家禽等产业领域。7月12日,县委组织部组织太阳升镇、黄港镇、*镇、马坳镇、庙岭乡、竹坪乡等6个乡镇的组织委员及党建室、机关工委、村建办的同志共12人,到*县易家河柑桔专业合作社、白槎镇龙井早熟梨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学习考察。

一、合作社基本情况

易家河柑桔专业合作社:易家河柑桔专业合作社座落在柘林湖南畔的易家河村,前身是易家河柑桔协会。20*年为扩大柑桔销售渠道,由当时的村党委委员、种植大户郑根水牵头,联合徐金福、吴真民等8位村民,成立了易家河柑桔协会,同年组建了协会党支部。在协会党支部的引导下,协会组织农户学技术、抓管理,统一组织种植、销售,并逐步带动周边的桔农参与进来。种植面积由当初的250亩发展到现在已达10000余亩。2007年7月,在易家河柑桔协会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县易家河柑桔专业合社”,并随机成立了宏泰—易家河(九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206人,其中党员14人,以拓林镇易家河村桔农为主体,同时吸收了江上、虬津、三溪桥、云山等乡镇以及周边德安、武宁等县桔农加入。易家河创立了“独一处”商标品牌,先后被列为农业部“全国有机农业研究实验示范基地”、“5000亩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基地”、“江西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获得了“中华名果”、“全身农产品运销标兵”、九江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荣誉。

龙井早熟梨专业合作社。龙井早熟梨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7月注册成立,位于白槎镇龙井村,前身是龙井早熟梨协会。现有社员102人,带动农户500多户,早熟梨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并于2008年扩种九江水梨1000亩。该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江西龙井梨业有限公司,注册了“永秀”牌商标,实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产品包装、统一组织销售。

二、合作社党建情况

党建模式:即支部+协会+基地、支部+品牌+经纪人、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党群致富信用联合体、支部+合作社+公司(龙头企业)。先后创建了易家河柑桔、鄱阳湖甲鱼良种养殖等5个基地;组建了棉花、水产、蔬菜、花卉、苗木等29支经纪人队伍;通过上挂企业、下联农户等方式,有12个专业合作社与外地27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党组织牵头、党员群众自愿、相互连带担保”的方式组建了信用联合体23个,无需抵押质押,信用社直接向产业大户放贷500多万元;组建了宏泰—易家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各类专业协会、专业作合社、股份合作社154个,发展会员1.3万人,带动农户3万余户。组建方式:坚持不同对象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灵活采取单独、联合和挂靠等方式组建党组织。条件成熟的采取“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实现合作社与党组织同步组建;条件不成熟的采取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的方式,帮助开展党建工作。组织隶属:坚持就地就便和有利于工作的原则,主要采取属地管理、行业管理和挂靠管理等方式确定合作社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党员管理:采取双重管理的办法,组织关系一般以原所在党组织管理为主,对党员个人主动要求接转组织关系的,也可以办理接转手续。沟通协调:一是实行党组织与理事会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由合作社党组织、理事会全体成员参加,通常每季度召开一次,先由理事会提出方案,就合作社重大事务、社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再按照合作社章程组织集体研究,确保党组织可以全程参与决策,发挥建言献策作用。二是实行党员“三区三卡”服务社员制度。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区和党员绩效卡、党员服务区和党员服务卡、党员责任区和党员责任卡等形式,实行党员分区划片负责管理,积极为社员解决生产、销售中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