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6:54:27

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体系范文篇1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较为齐全的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前,我闻农村金融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农村信贷和农村信用社业务组成。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后,由中国农业银行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社,从而确立了中同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1994年从中同农业银行分离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增加了政策性金融部门。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标志着农村金融体制又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1986年开始设立的邮政储蓄机构被界定为其他金融机构,但因得益于政策优惠,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成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供给方为农发行,农行和农村信用社,而需求方则主要包括了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户和农村企业。金融产品受制于供给水平、能力及意愿等因素,目前品种较为单一,对于各种类型的农户和农村企业千差万别的金融需求则显得供不应求。还有,客观上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短缺和抑制,供给方在市场体系中基本处于垄断者的地位,加之资金的价格未能市场化,由此导致金融交易行为扭曲现象普遍存在。

(三)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对农村金融的监管主要是按金融机构的类型来划分的,既包含银行监管部门也包括合作金融监管部门,其中银行监管部门主要监管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农发行、农行以及邮政储蓄等。而合作金融监管部门主要监管数量众多的农村信用社,在监管的同时还负责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行业管理。另外,银监会等其他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也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之处

目前虽然建立了以政策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但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尚未发育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筹资成本较高,与优惠贷款形成较大反差;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是扮演着“粮食银行”的作用。

2.作为商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信贷业务重点向城市倾斜,农业银行信贷资金已基本从农村市场退出。

3.农村信用社“支农”力不从心,其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三会”制度形同虚设,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率较高。

4.农业保险不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目前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一是受到国家财力限制补偿不足;二是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农业保险的要求;三是不利于培育农户参与保险的秘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

5.民间金融依然活跃,且缺乏必要的规范。农村的民间金融组织和融资活动,其运行极不规范,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1)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2)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不足之处

1,资金供求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未确立,影响资金的优化配置。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十分严格的金融管制,资本的基本价格——利率形成机制还未完全市场化,在民问借贷市场活跃的情况下,资金市场存在两个价格,即利率的“双轨制”,导致资金供求基本信号被扭曲,影响了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本身也是导致农村资金抽往城市和地下金融禁而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存在明显的供给短缺,局部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由于农村金融的供给方仅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且资金供给长期难以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需要,资金的卖方市场长期存在。

3,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户和农村企业由于经济活动内容和规模不同,其金融需求也表现出多层次性的特征。而以农信社为主力军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仍然停留在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上,且资金规模有限、金融产品创新少、结算手段落后,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和农民的需求。

(三)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1.对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长远规划。主要表现在: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缺乏明确方向,政策性金融业务散布在多个金融机构。

2.农村金融监管力量有限,难以适应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的监管要求。由于存在监管体制设置上的问题,监管结构呈现“倒三角”形态。在基层地市、县人行的金融监管力量最少,而监管任务却最重,情况最复杂,监管人员往往疲于奔波,忙于应付,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战略措施

(一)统筹考虑,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1.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使其真正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要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的格局,扩大其业务外延。一是把目前由农业银行经营的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划为农业发展银行;二是将国家开发银行农业信贷业务、国际金融机构农贷的转贷业务划为农业发展银行管理;三是改变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资金来源不稳定的现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建立农业发展基金面向农民筹资、境外筹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还可将邮政储蓄存款、社会保障基金等划为农业发展银行。

2.整合和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国农业银行,使其更好的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化的优秀项目去吸引商业银行的投入;另一方面,国家可规定商业银行向农业投放贷款的最低限额或比例,或要求商业银行将存款增长的一定比例用于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另外,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实施,其国有银行业务逐渐从农村市场淡出是必然的趋势,可以考虑将其分支机构统一整合基础上,吸收民问资金参股,改组成地方性质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要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总体目标。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总体方向应是合作制,按照合作社原则进行改革,农村基层信用合作社应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其次,应明确信用社的财产的归属,即所有制性质。改革中应尊重农民社员的股权和集体所有财产的所有权,任何人不可平调,也不可随意改变其性质。第三,应进一步完善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

4.要尽快组建以地方政府为依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鉴于商业性农业保险尚缺乏市场基础,建议在政府推动下争取成立地方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该公司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模式经营,并享受相应的税收和财政优惠。在经营中,公司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走“大农险”之路,在完善农村风险保障体系,开发培育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稳步发展。

5.正确引导和充分利用民间金融,实现民间金融适度发展。对民间金融,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人手,在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备金率和资金充足率及实行风险责任自负的情况下,引导和鼓励民间私人借贷机构等有规范组织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同时,对投机性民间金融组织和以民间金融为幌子进行非法金融活动的要予以严厉打击。

(二)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推动以农村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为中心的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起更加广泛的金融市场,包括农村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并实现正式的农村信贷市场与非正式农村金融市场间的有机联系。推动农村资金拆借市场的发育,为农村信用社融通资金提供便利。鼓励金融创新,产品创新,为农村客户提供包括存贷款、证券融资、证券交易、财产担保、租赁、人寿和再保险和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在内的多样化金融工具,以适应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

(三)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尽早实现对农村信用社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的分设

随着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分设,银行监管委员会将专职负责对农信社的监管工作;要积极推动成立信用社行业管理协会,实现行业自律管理的完善;要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长远规划;在监管体制设置上的问题,要加强基层监管力量,改变农村金融监管结构的“倒三角”形态;要加强关于金融监管的立法工作,做到金融监管有法可依。

农村金融体系范文篇2

1.政策金融力度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政策金融体现国家意向。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是作为政策性银行,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长期以来资金拨付有限,且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有时不得不向央行借款,使筹资成本上升,制约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二是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三是业务单一。本来政府建立农发行的目的就是要给农村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但后来成了农副产品收购银行,仅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而农村很多需要政策性支持的事情,如农业的开发,农业科技的推广等方面作用较少。

2.商业金融嫌贫爱富。农村商业银行,全国数量较少,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人们的认识尚不全面,具体的经营中表现为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及所涉业务的自然脆弱性,使其经营发展天生具有局限性,商业金融要赚钱就必须考虑交易成本和风险。大部分农民需要小额、频繁、多样的贷款,交易成本相对高一些。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金融对农民担心较多。发展空间很大,但愿意投入的主体很少,对从事农业的资金投入缺乏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

3.合作金融名存实亡。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日益突显出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历史包袱沉重等一系列问题,已经逐渐失去了合作金融的特性,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效益提高,逐步成为制约扶植“三农”发展的瓶颈。

4.民间金融缺乏规范。农村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体系,适应于农村传统的固有经济模式,再加之其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农村的金融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融资的主要渠道。农村民间借贷在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促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目前民间借贷来源主要是地下钱庄等。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由于缺乏监管所容易引发的问题。首先,由于民间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支持,民间借贷风险大,容易引发债务纠纷。而且民间借贷具有为追求高盈利而冒险或投机的一面,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和影响社会稳定。其次,民间借贷其利率比银行同期利率较高。一方面加重了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鉴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以上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为切入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以实现农村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1.在政策金融方面,拓宽政策性银行服务功能。针对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难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的局面,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增加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首先,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在作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资金的运用要支持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资力度。一是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住重点企业项目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全面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紧紧围绕稳定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其次,加大财政投入规模,使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充足。最后,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各项立法,使各项金融政策能更好地贯彻落实。

2.在商业金融方面,把农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按照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基本方向和市场定位,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化原则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用一定比例的资金来支持农村,决不能把农村的资金抽到城市中去。农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涉农贷款分支机构,利用自己熟悉农村市场、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传统优势,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行应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控制农村县域金融的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商业化程度高、资金需求量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以上工商企业。鼓励农业银行在改革中,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农业银行多余的机构和人员,或改制成农村信用社、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和农村保险机构。对农行剥离的扶贫贷款业务,国家采取招标方式由多家金融机构平等竞争贴息优惠。

农村金融体系范文篇3

近年来,保定市响应中央政策,积极推动了农村改革的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金融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还包括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组成的正规农村金融体制。1993年10月成立了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2003年成立了涞水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创造性地开展了以“扶贫社+小额信贷+贫苦户”为主要形式的小额信贷开发式扶贫的实践。2010年初,保定辖区共有24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占河北省的44%,全部位于革命老区8县。2011年,经过保定市银监局等各相关部门的努力,消除了这些空白乡镇,并且成立了保定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唐县汇泽村镇银行,已经于2011年11月30日正式开业,资产14479万元,存款8810万元,贷款4501万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二、保定市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相对较少,无法完全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由于农业的高风险、低收益等特点,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了农村市场;原本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主力的农业银行也调整发展战略,将业务重点向大中城市转移,大量撤并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大大削弱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还处于尝试或探索阶段,还面临着盈利能力差、社会认知度低等缺点,业务规模也比较小。同时,虽然消除了金融空白乡镇,但是,在农村地区仍然是一个网点要辐射好多个村庄,给离网点相对较远的村民办理业务带来不便。此外,业务量大、工作人员效率低等会导致农民为办一笔业务需要花费大量等候时间,这些都有可能抑制他们的金融需求。

2.金融产品种类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需求。长期以来保定市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只办理存款、贷款等最基本的业务,贷款的种类也比较单一,主要是联保和小额贷款,消费信贷、理财产品等基本出于空白状态,近几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感召下,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生活的改善或者理财需求的出现,农村信用社还没有适应这些需求的产品。

3.资金外流比较严重,涉农资金投入比例较小。由于金融机构的商业化取向,为了追求高收益,农村现有的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也多把在农村吸收的存款投向城市,比如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的保定市农村信用社由于存在经济规模小、贷款手续繁琐、员工素质较差的诸多缺陷,难以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支农作用有限。

三、完善保定市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1.进一步引入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多层次化。一方面,在前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如果唐县汇泽村镇银行能够顺利运营并得到农民的认可,那么可以考虑在其他地区增设新的村镇银行,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规模小、时间急、频率高的特点。同时,可以合理疏导和利用民间资本,在当前这种农村金融需求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得以满足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必然会大量存在,与其一味的打击、取缔,不如因势利导,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农村金融的有益补充作用,国家正在试图以温州为试点推行民间金融的改革,如果试点成功的话,我们也可以在实施细则的指引下尝试将民间金融正规化,发挥其了解当地情况、便利融资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2.完善金融服务,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缓解农村和农民“贷款难”的有效手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目前,保定市的农村金融服务种类比较单调,服务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农村传统经济向高科技、高收益、高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农村经济转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推进,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各金融机构应该贴近农村实际,“量身定制”符合农村实际的新产品,探索适合我市农村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种养业、个体私营加工、外出务工等多方资金需求。

3.农村信用社要完善自身业务,发挥支农的主体作用。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如何加强文明规范化服务建设,提升服务文化内涵,增强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农信社发展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信用社具有得天独厚的网点优势,而且因为贴近农村,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拉拢农民成为自己稳固的客户群体。尽快推进信用社改革,吸引农户、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多种经济主体投资入股,增强信用社自身资金实力和营运能力,增强信用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

4.培养和引进金融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说,金融工作者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水平。由于农村条件较差,很难吸引金融人才,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业务操作能力的金融人才是非常短缺的,随着农民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农村金融机构不仅要办理为农民办理存贷款业务,还要充当他们的“理财顾问”,成为推广金融业务的宣传员,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可以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建议,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农村金融体系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问题;完善对策

农业经济关乎国计民生,对于农业经济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马上解决。由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制约,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出现许多问题。整个农村经济体系的完善关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为了更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为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农村金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资金投入不足或是机构覆盖面不广等问题,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与需求不平衡。由于农业作为基础行业,资金回报慢、收益低、风险高,许多银行开始减少对农村地区的放贷比例并且逐渐从农村撤离,导致农村地区的区域经济与地方资金不平衡。在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多数金融机构的服务种类单一。对于正在发展的农村经济来说,多样化的、全面的系统服务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一些机构抽调农村地区资金而不完成支农任务,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体系的完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也随着农村经济的完善而完善,这要求农村地区需要建立各类金融机构满足用户的信贷需求并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由于我国乡村地区对于银行的依赖程度过高,导致融资程度较低。多数国有银行认为农村地区具有较大的风险,并且受当地经济条件约束,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规模较小,更加影响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各类金融机构及银行为了不承担风险,只留有一部分资金来保障基本需求,这样不但不利于扩大“三农”建设的范围,也不能合理调节整个农村地区资金与需求的平衡,导致矛盾深化并引发金融体系中的更多问题。只有因地制宜改造农村金融服务,形成线上与线下同时发展的金融服务形式,并推进管理型村镇银行与民营银行的设立,逐渐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二)传统体制制约发展。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限制,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不够广泛,其服务能力相比于城市地区仍有不足,包括农村信用社作为“三农”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也都存在资金实力不足且贷款种类单一的问题。这意味着必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并且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断激发乡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农村金融体系受到整体传统金融生态体系的制约,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认为农业经济风险大、回报小,而逐渐退出农村地区转战城市,这也体现了商业银行的逐利战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对于生态金融体系建设不够重视,而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整体发展不均衡导致农村地区资金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缺乏不仅影响着信用担保机制等机制的具体建立,我国信用担保业务发展十分落后,这影响着“三农”建设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多数地区都忽视了农业保险机制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政府忽略了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导致市场内部忽略了农业保险的有效性。同时,保险公司畏惧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对于农村地区的保险体制建立十分不利。农户缺乏对制度完善的认知,参与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农业保险体制的发展十分缓慢。

二、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对策

(一)构建完善金融制度。要解决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注重建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首先要注重加强农户的认知,为了农村经济发展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与覆盖面,提供更完善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在建构金融体系的同时可以与城市金融相结合,发挥共有优势。其次,要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让农村金融机构贴近基层工作,在改革中扩大服务内容与范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决定整个农业金融发展的水平与方向,也能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为了充分发挥金融体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要从多个领域完善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塑造良好的法律规范环境,确定农村金融法律规范才能更好实现健康的金融环境,这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核心。最后,国家应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建立完善进度,界定各农村金融主体权力范围,并加大对主体的执法力度,对涉农主体开展金融法律扫盲,惩治不良信用主体[1]。只有充分发挥政策支持与制度规范,才能扩大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并加快对于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农村金融体制能帮助乡镇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公开信用环境,通过制定信用机制来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只有通过加强金融体制内控,才能发挥农村金融体系的作用,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二)形成多层次发展体系。为了实现农村金融体系内部多个主体的平衡发展,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农村地区内部自我完善。这意味着要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比如为了扩大各类担保机构的范围与中小企业担保能力,必须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机制,为实现农业的长期贷款而提高基金建设与经营制度创新。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户的信贷意识培养,分散农业生产的风险。扩大政策覆盖面积,切实实现扶贫扶弱的政策作用,按政策进行补贴以减少投资风险[2]。由于农村经济的不稳定性,必须加强对农业保险市场的完善,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条例来明确具体的农业保险形式与金额等事项,从而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持续推进。只有国家建立起政策性保险,才能从根本上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保障,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保险市场应当不断深化自身结构,推出更符合农业生产需要的保险类型,比如高风险种类与普通农作物设置不同的保险类型,更能帮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为具有风险的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相应保险服务,确定农业保险的服务范围与地位。为了深化金融改革,全力支持“三农”发展,积极推进农机租赁方式与产品的创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实现多元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建设。只有充分利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率,才能消除乡镇基础金融服务的空缺之处,使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实现大幅度提升。(三)规范调整农村金融。真正实现“三农”发展重任,必须进行农村金融规范调整,从内部进行体系完善。要强化农业金融市场,要将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机构联合。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地方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制措施。民间金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但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文件的制约往往会有巨大的风险。比如针对私人钱庄、典当行及基金会等农村地区自主建立的金融机构,往往不被法律监管。这些脱离金融监管部门把控的机构,必须依照国家法律进行强制约束。不能允许金融市场自我组建机构影响正规机构合法运营,为农村金融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要求按照不同地区的特性,明确规定哪些是违法行为,如非法集资、私自放贷等违法行为,采用强制手段禁止违法机构继续发展,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制定法律法规。还要引导中性企业转型,将不正规但具有改造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造成符合国家规范的小型银行等。不断丰富农村内部金融机构主体的多样性,利用多方机构为正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帮助。只有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国家强制引导措施,才能明令禁止违法金融活动的发生,帮助农村金融体系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或组织应当不断调整自身内部行业规范,只有完善内控机制才能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不仅要在农村地区加强金融机构建设,也要逐渐完善落后乡村、贫困山区的金融服务,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积极创新发展服务,实现农村地区金融规范调整,为了商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优化自身金融服务职能。(四)利用互联网发展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但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也为日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帮助,变成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成分。互联网作为新兴模式,必然能给传统金融模式带来生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构筑互联网金融平台,做好跨地区的金融审查与把控。同时农村地区可以引导农户和企业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操作,有目的性地利用互联网运营金融产品,从而扩大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使用范围,完善银行卡基础上的互联网支付手段。

三、结语

只有不断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功能,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方向,对于农业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对于农村地区的保险建设与政策制定完善的制度计划,不断拓展农村金融政策性资金来源,建立具有高度适应性与竞争力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不仅要强化农业银行的优势,为更好实现“三农”建设而服务,也要发展农村经济主体的实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为了实现农村地区的健康和谐发展,也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加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国家应不断加大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和改革手段,扩大农村机构的覆盖面积和服务类型,只有把控住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才能实现互利双赢,解决了农村的经济问题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再一次飞跃。

参考文献:

[1]胡静,姚凤阁.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学术交流,2017(02):140-145.

农村金融体系范文篇5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优化

河北省政府对于农村金融发展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制定多种金融保障制度,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经济增长。河北省政府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信贷服务范围,有效减轻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完善经济市场结构,能够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促使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一、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

(一)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主要是指农村中货币资金的流通与融合,是一种经济活动,能够将资金流通与信用业务相结合。正是由于农村金融为农村带来多样化的变化,能够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为此只有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业务,才能促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二)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情况。由于国家对金融政策的重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建设,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河北省利用金融政策,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构建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促使农村金融改革,进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河北省政府加强对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并开展扶贫政策减轻农村人民生活负担。尤其是农村信用机构的建立,有效地将农村金融工作落实。通过对河北省农村的调查发现,截止到2017年,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要作用。河北省政府采取“双基”政策对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的建立为农村人民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使农村人民更加深入理解金融知识,并能够准确使用金融业务,为自身创造更多利益。

二、限制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因素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首先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逐年减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造成金融服务机构向城市迁移,造成乡村机构减少,农民可以使用现代服务较少。由于金融体系发展,促使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呈现增多趋势。尽管如此,乡村与城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致使乡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正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农民所能办理的信贷服务有限,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性不高,造成农村人民无法正确理解金融所带来的效果。其次是农村在处理金融风险时,由于对资金风险理解程度不够,无法具有较强能力解决金融风险。农村银行为农户提供资金贷款,但由于现代对于农产品市场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农业生产具有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地方政府为提高农村经济收益,利用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业生产,若农产品在市场销售效果较差,会造成经济风险,金融机构一旦处理不当,会造成资金运转不灵。(二)农村政府扶持力度不足。首先河北省政府为加大对农村金融体系建立的力度,以自身为主体开展金融政策系,虽然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限制农村金融自由发展。政府主导型金融体系构建,并未对现代农业市场进行调查,由此造成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造成农村市场经济产生变化,政府主导型金融政策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体系,并未使农村人民真正的参与,构建监督体系并不完善,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村金融发展中信贷业务处理过程资金投入不足,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处理时,一般会考虑金融风险,由此造成企业在进行贷款时,经过银行办理手续较为繁琐,银行需要综合企业的各项信用,才能够将资金借入,投入生产。但由于农村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银行所批的金额较小。而有些银行只为信用优等的企业发放资金贷款。虽然能够有效减少资金风险,但同时也限制农村经济的增长。

三、优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措施

(一)新型农村机构的建立。河北省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范围内,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地区政府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制定监督制度,进一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为保证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有效建立,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鼓励民间资本加入,从而开展全民性的金融机构,为农村人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河北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新型经济机构建立的重视,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金融机构顺利运行。并在农村范围内开展新型金融机构的宣传,促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准确理解金融业务为现代生活带来的益处。同时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二)加强对经济风险的处理能力。河北省政府要向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处理风险的能力,需要制定金融风险保障制度。地区政府要加强对保障制度的管理,将保障制度落实到农村金融发展中,才能促使金融机构减少资金风险发生率。同时政府应该根据风险保障制度建立保险机构,主要对农村保险业务进行管理,并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构建风险体系,进一步保障农民的生活。为减少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办理的资金风险,根据风险程度不同,制定相关的补偿制度,减少资金流通的风险。政府要保证农村人民的基本利益,需要制定保险制度,保证相关工作能够准确落实。保险制度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农户生产的信心,保险制度为农户投资提供保障,能够进一步促使农户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农产品生产模式。(三)自由型农村金融发展体系的构建。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需要转变政府主导型金融策略,进一步将农村金融体系作用发挥,由此构建自由型农村金融体系,能够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使农产品发展更为迅速。而自由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则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努力。只有加快对金融市场资金的投入,才能够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环境,进而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保证资金能够更快地流入到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银行的管理机制,并保证农村信用社具有竞争能力。由于金融市场的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能够不断满足现代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信贷业务时,要根据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才能保证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到市场,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市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农村经济具有可持续性,进一步缩短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由此需要政府不断开展多样化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体系。现代化金融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河北省转变金融体系构建理念,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效减少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农户经济收入,促使农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王芬,冯云.信贷配给条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化研究——基于襄阳市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的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1):142-144.

[2]杨帆.河北省农村金融市场效率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3]贾蕊.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变迁及其优化——基于农户融资需求的视角[J].中国市场,2016(40):93-96.

[4]李盼盼.基于农户需求的河北省农村金融供给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

农村金融体系范文篇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是从农村拉开的。1978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这被学术界认为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发端于农民自身的制度创新被实践证明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因为在这项制度推开后的不长时间内,就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同时还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严重匮乏问题。根据经济结构决定金融结构的一般规律,农村金融制度理应发生相应的变化[2]。然而由于我国整体经济改革布局的原因,农村金融体制的变革是极度滞后的,甚至滞后于城市金融体制的改革。第一阶段: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单独设立。从时间上看,农村金融体系的变革开始于1994年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为了解决专业银行“一身二任”(兼任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矛盾,1994年国家设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其中一家即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一改革本身是为城市金融体制改革铺平道路,但客观上为农村金融体系注入了一份“改革增量”。第二阶段:行社脱钩,即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离。1996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农业银行与信用社的分离。至此,我国有了相对独立的农村金融体系。脱钩之后的农村信用社被冠以“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名义,主要以“三农”为其服务对象开展各项业务。第三阶段:“三会一部”的兴衰与治理整顿。“三会一部”指合作基金会、储金会、资金互助会和股金服务部。根据我国监管部门的界定,这类组织是非金融机构,但实际上从事的却是特定对象与范围的金融业务[3]。我国农村的“三会一部”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其后由于政策导向不明朗,经历了一个缓慢的生长过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加速,也激发了农村金融体系变革的活力,特别是在社会金融需求剧增的背景下,“三会一部”进入“爆发增长期”。不仅农民自己创办的合作基金会发展迅速,很多政府机构诸如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计生委等也纷纷加入了基金会的创办行列。由于监管体制不配套,“三会一部”失控式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金融秩序混乱。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3号文件,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取缔“三会一部”。但由于“三会一部”遗留的问题相当多,迄今为止部分地区的善后清理工作仍在继续。第四阶段: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涌现。为解决农村经济结构变化以来金融匮乏的局面,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转化为股份合作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我国进行了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例如试办小额信贷组织,推广村镇银行制度,邮政储蓄银行县域以下机构开办针对“三农”的业务与服务,农业银行设立“三农事业部”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形成。综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革的思路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开后,因原有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系不适合农村经济体制的需要,故将农业银行进行“肢解”,分设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职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农业银行基层机构的信用社(信用社原本是由农民创办的合作金融机构,后来为适应大一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将信用社强制划归农业银行,其由民办金融机构变成了官办金融机构)从国有金融体系脱钩。为进一步解决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全部支农业务的问题,又逐步设立了其它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从而形成了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格局[4]。

2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制度性缺陷及成因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历经多轮变革,尽管目前在形式上已经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相互支撑,大中小金融机构相互结合,不同所有制形式相兼顾的模式,但依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结构与农村经济体系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其格局变化之快超出预期。在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原来“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结构形式迅速蜕变为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无论是国有的农业银行,集体所有的信用社以及随后诞生的村镇银行都无法与之匹配。随后,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化、集中化、市场化动力的驱使,先是各类专业户的出现,然后是各种各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诞生,每一步变革中农村金融体系的变化总是滞后的,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后,由于其大量的服务网点位于县域以下,具有服务“三农”的天然优势,但迄今为止,邮政储蓄银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依然与其前身“邮政储蓄机构”没有太大的区别,大量存款资金吸收进来之后没有转化为支持“三农”的贷款资金。表面上看,是新设立的邮储银行对“三农”业务不够熟悉,本质上是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对接[5]。第二,功能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匹配。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例,这家冠以“农”字号的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其主要服务对象界定为农产品流通企业,即农产品购销调存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而非“三农”本身,故很多农户对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当陌生。而中国农业银行走上商业化发展的道路之后,其运作机制更是远离了“三农”的需求[6]。虽然国务院在批准农业银行上市之前要求其要保留“三农”事业部,并承诺上市之后不能“脱农”,但“三农”事业部能否从其商业性盈利以及国家财政有限的支持中获得足够补贴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然存疑。农村信用社目前所从事的业务应当是与“三农”最为接近的,但信用社体制历经的多次改革都是沿袭着商业银行的套路行进的,故与正在变革的农村经济体制显示出很多不匹配之处[7]。2012~2013年间,笔者在河南省进行了一次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农村信用社都不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发放贷款,而只能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自然人)发放贷款,然后再由该自然人充当“二传手”,将所获的贷款分成更小的份额,转给有金融需求的合作社社员使用。信用社之所以这样做,理由是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为松散型组织,不符合“承贷主体”的要求,这一现状对已经颁布并实施数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近乎是一种嘲弄。之所以呈现出不适应、不匹配的格局,从制度层面分析,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重构取向有内在联系。第一,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自然演进的制度变迁相比较,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有其巨大优势,可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改革的程序,节省时间成本[8]。例如,农业银行与其它三家国有专业银行走上商业化改革的道路之后,为了弥补农村金融领域服务主体缺失的空档,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将信用社推上“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位置。客观上讲,这一制度安排弥补了特定历史时期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缺位的问题,信用社也的确为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一制度安排是由市场需求拉动的,不是市场自然演进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命令的结果,故脱钩后的信用社与内生于农民群体中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并非同一概念,其“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取缔“三会一部”之后,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又占据了近乎垄断的地位,与原来农业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并无二致,这与农村经济形式的多元化,结构层次的多样化是相悖的。第二,单纯机构扩张的路径选择。目前,单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来看,尽管还比不上城市当中人均拥有金融服务网点的水平,但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的确有了很大的改观。无论是信用社的改制、邮储银行的设立还是小额信贷公司试点及其随后村镇银行的推广,都走的是机构数量不断扩张的路子。毫无疑问,机构扩张是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短缺状况的。但机构扩张如果没有准确的功能定位,其扩张的取向就会“跑偏”。例如,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监管部门对于其新开设网点的管制相对宽松,但新增网点之后没有相应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跟进,增开的网点就失去了增加有效金融供给的现实意义。邮政储蓄银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邮政储蓄银行的前身是邮政机构,而我国邮政机构的网点遍布全国各个乡镇,其数量超出任何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但新设立的邮政储蓄银行由于缺乏针对“三农”的准确定位,也陷入了机构单纯扩张而功能没能创新的窠臼。第三,外生制度的移植嫁接。改革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历经数次调整,但每次调整都是既有外部金融制度嫁接于农村经济肌体之上。以信用社体制改革为例,将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表面上是将原国有金融体制内的一个组成部分“降格”为集体金融组织,从而拉近其与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生产组织的关系,形成二者相互伴生,相互支撑的效应。但由于改革的整体设计与布局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信用社始终没能摆脱“官办”背景,甚至还强化了官办色彩。在现有信用社制度安排中,为了强化政府对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与控制,同时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外溢,各省政府都强令安排基层信用社出资构建省级联社并对基层信用社行使管理权,这种扭曲的制度安排无论相对于合作属性的经济组织,还是相对于规范的现代企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治理结构而言,都是有悖于法理的[9]。这必然导致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运作过程中出现诸多的矛盾。村镇银行的设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之所以取名为“村镇银行”,初衷就是使这类金融机构与“三农”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契合。但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设立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换言之,越是大银行才越有资格开办村镇银行,如此,新设立的村镇银行虽然身在乡村,但其治理结构、管理模式都无法摆脱位居于城市的大银行对它的影响与控制。故村镇银行从其诞生之日开始,就与“三农”失去了天然的亲和力。

3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路径与对策探讨

农村金融体系范文篇7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体系;交易成本;产权改革

从2007年3月1日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开业拉开村镇银行试点的序幕发展至今,村镇银行体系已初具规模。我国村镇银行是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借鉴国外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伴随农村商业银行,小额农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村镇银行是带着政策的光环诞生的,是政策的产物。

1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含两个层次,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各种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组织。就正规金融体系而言,这样一个以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组织为主体的框架,基本涵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地区。

1.1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支农功能弱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省以下分支机构的缺位使得它的资产运营目标难以得到至上而下的贯彻,不得不将大量业务委托农业银行,一方面农业银行的营利性特征让它有足够的动力来挪用这部分资金甚至直接占为己有;另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过分局限于粮棉收购,对于亟待政策资金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乎漠视。

1.2农业银行的撤离造成农村商业金融安排空位

自1979年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以后,中国农业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主导农村金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类银行业务的交叉使农业银行不再固守农村金融这一传统领域,而逐步将眼光转向农村金融以外的业务领域。在商业化的思路指引下,农业银行更明显的以一个商业银行的姿态参与同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营利性成为其首要目标,并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洗脚上岸”式的战略调整,大量拆并县及其以下的分支机构,业务中心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农业银行的撤离,必然造成农村金融主体的缺失,直接在原有金融体系中打开缺口,造成商业性金融机构部分产生供给空白。

1.3农村信用社存在诸多问题

1.3.1产权归属不清

信用社发展到如今,信用社的产权关系却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些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并没有将信用社当成是农民的,而把他当成是商业银行看待,为农意识淡薄;一些农民也不把信用社当成是自己的,而是把他当成是国家的或是商业的银行。

1.3.2不良贷款比重高,资产质量差

农业生产的低效益性和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农信社的农业贷款面临较大的损失风险。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近些年,农信社的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但从绝对比重来看,其比率依然很高。过高的不良资产比率使农信社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而不得不审慎对待农村贷款,限制其农村业务的开展。

2设立村镇银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2.1培育了新的农村金融主体,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空位”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必不可少。所谓“交易成本”是指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即交易成本=签约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成本。

交易方式或交易机构的选择取决于实现交易成本的最低。在交易层次比较低的时候,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优势比较明显,而当交易层次提高以后,伴随资金交易的扩大,商业金融的规模效应就会体现出来。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暴露出来,相应的弥补资金风险的信息成本会增加,这些通过大额资金借贷的高利率体现出来。但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现有的安全评估成本会因为资金规模的增加而降低其单位水平,同时单位签约成本也会因此而降低,如图1所示。

图1

所以为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不同的金融机构应有自己不同的市场定位,民间金融和合作机构应着力于分散性、小额性的资金需求,而对于集中性、大额性和共性化的市场需求,则安排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能使交易成本最低。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本来包含有商业金融的安排,但是,农业银行的“洗脚上岸”已经在事实上打破了原有的“三足鼎立”的局面,直接形成商业金融的缺位,导致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交易成本的非最优化。我国村镇银行是按照公司制新组建起来的企业法人,或是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从性质上来说,它属于商业银行,按照商业性的原则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它的设立弥补了农行撤离所留下的农村商业金融空位,也缓和了这种空位下的交易成本问题,从而保持了原有体系的完整。

2.2创造竞争环境,推动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不应该只单纯依靠设立几家新的金融机构,对原有金融机构组织的改革同样重要,对于农信社来说,改革的核心在于重塑合作制。

另一个关键在于竞争机制的培养。村镇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入住农村,从业务来看,它和农信社存在很大的交叉领域;从水平上来看,农信社属土生的金融,管理技术和水平远不如下乡的这些村镇银行。

2.3带来协整效应,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供给

农村金融体系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问题思考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以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它们之间的功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缺。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革新、调整和补充,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金融力度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政策金融体现国家意向。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是作为政策性银行,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长期以来资金拨付有限,且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有时不得不向央行借款,使筹资成本上升,制约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二是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三是业务单一。本来政府建立农发行的目的就是要给农村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但后来成了农副产品收购银行,仅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而农村很多需要政策性支持的事情,如农业的开发,农业科技的推广等方面作用较少。

2.商业金融嫌贫爱富。农村商业银行,全国数量较少,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人们的认识尚不全面,具体的经营中表现为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及所涉业务的自然脆弱性,使其经营发展天生具有局限性,商业金融要赚钱就必须考虑交易成本和风险。大部分农民需要小额、频繁、多样的贷款,交易成本相对高一些。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金融对农民担心较多。发展空间很大,但愿意投入的主体很少,对从事农业的资金投入缺乏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

3.合作金融名存实亡。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日益突显出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历史包袱沉重等一系列问题,已经逐渐失去了合作金融的特性,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效益提高,逐步成为制约扶植“三农”发展的瓶颈。

4.民间金融缺乏规范。农村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体系,适应于农村传统的固有经济模式,再加之其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农村的金融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融资的主要渠道。农村民间借贷在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促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目前民间借贷来源主要是地下钱庄等。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由于缺乏监管所容易引发的问题。首先,由于民间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支持,民间借贷风险大,容易引发债务纠纷。而且民间借贷具有为追求高盈利而冒险或投机的一面,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和影响社会稳定。其次,民间借贷其利率比银行同期利率较高。一方面加重了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鉴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以上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为切入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以实现农村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1.在政策金融方面,拓宽政策性银行服务功能。针对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难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的局面,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增加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首先,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在作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资金的运用要支持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资力度。一是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住重点企业项目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全面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紧紧围绕稳定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其次,加大财政投入规模,使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充足。最后,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各项立法,使各项金融政策能更好地贯彻落实。

2.在商业金融方面,把农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按照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基本方向和市场定位,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化原则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用一定比例的资金来支持农村,决不能把农村的资金抽到城市中去。农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涉农贷款分支机构,利用自己熟悉农村市场、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传统优势,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行应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控制农村县域金融的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商业化程度高、资金需求量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以上工商企业。鼓励农业银行在改革中,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农业银行多余的机构和人员,或改制成农村信用社、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和农村保险机构。对农行剥离的扶贫贷款业务,国家采取招标方式由多家金融机构平等竞争贴息优惠。

农村金融体系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问题思考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以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它们之间的功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缺。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革新、调整和补充,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金融力度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政策金融体现国家意向。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是作为政策性银行,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长期以来资金拨付有限,且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有时不得不向央行借款,使筹资成本上升,制约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二是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三是业务单一。本来政府建立农发行的目的就是要给农村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但后来成了农副产品收购银行,仅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而农村很多需要政策性支持的事情,如农业的开发,农业科技的推广等方面作用较少。

2.商业金融嫌贫爱富。农村商业银行,全国数量较少,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人们的认识尚不全面,具体的经营中表现为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及所涉业务的自然脆弱性,使其经营发展天生具有局限性,商业金融要赚钱就必须考虑交易成本和风险。大部分农民需要小额、频繁、多样的贷款,交易成本相对高一些。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金融对农民担心较多。发展空间很大,但愿意投入的主体很少,对从事农业的资金投入缺乏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

3.合作金融名存实亡。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日益突显出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历史包袱沉重等一系列问题,已经逐渐失去了合作金融的特性,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效益提高,逐步成为制约扶植“三农”发展的瓶颈。

4.民间金融缺乏规范。农村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体系,适应于农村传统的固有经济模式,再加之其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农村的金融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融资的主要渠道。农村民间借贷在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促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目前民间借贷来源主要是地下钱庄等。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由于缺乏监管所容易引发的问题。首先,由于民间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支持,民间借贷风险大,容易引发债务纠纷。而且民间借贷具有为追求高盈利而冒险或投机的一面,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和影响社会稳定。其次,民间借贷其利率比银行同期利率较高。一方面加重了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鉴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以上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为切入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以实现农村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1.在政策金融方面,拓宽政策性银行服务功能。针对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难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的局面,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增加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首先,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在作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资金的运用要支持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资力度。一是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住重点企业项目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全面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紧紧围绕稳定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其次,加大财政投入规模,使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充足。最后,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各项立法,使各项金融政策能更好地贯彻落实。

2.在商业金融方面,把农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按照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基本方向和市场定位,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化原则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用一定比例的资金来支持农村,决不能把农村的资金抽到城市中去。农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涉农贷款分支机构,利用自己熟悉农村市场、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传统优势,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行应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控制农村县域金融的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商业化程度高、资金需求量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以上工商企业。鼓励农业银行在改革中,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农业银行多余的机构和人员,或改制成农村信用社、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和农村保险机构。对农行剥离的扶贫贷款业务,国家采取招标方式由多家金融机构平等竞争贴息优惠。

农村金融体系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至关重要的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本质上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农村建设,其中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而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能否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则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关键,因此,研究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持续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较为齐全的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前,我闻农村金融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农村信贷和农村信用社业务组成。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后,由中国农业银行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社,从而确立了中同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1994年从中同农业银行分离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增加了政策性金融部门。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标志着农村金融体制又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1986年开始设立的邮政储蓄机构被界定为其他金融机构,但因得益于政策优惠,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成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供给方为农发行,农行和农村信用社,而需求方则主要包括了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户和农村企业。金融产品受制于供给水平、能力及意愿等因素,目前品种较为单一,对于各种类型的农户和农村企业千差万别的金融需求则显得供不应求。还有,客观上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短缺和抑制,供给方在市场体系中基本处于垄断者的地位,加之资金的价格未能市场化,由此导致金融交易行为扭曲现象普遍存在。

(三)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对农村金融的监管主要是按金融机构的类型来划分的,既包含银行监管部门也包括合作金融监管部门,其中银行监管部门主要监管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农发行、农行以及邮政储蓄等。而合作金融监管部门主要监管数量众多的农村信用社,在监管的同时还负责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行业管理。另外,银监会等其他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也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之处

目前虽然建立了以政策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但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尚未发育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筹资成本较高,与优惠贷款形成较大反差;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是扮演着“粮食银行”的作用。

2.作为商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信贷业务重点向城市倾斜,农业银行信贷资金已基本从农村市场退出。

3.农村信用社“支农”力不从心,其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三会”制度形同虚设,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率较高。

4.农业保险不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目前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一是受到国家财力限制补偿不足;二是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农业保险的要求;三是不利于培育农户参与保险的秘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

5.民间金融依然活跃,且缺乏必要的规范。农村的民间金融组织和融资活动,其运行极不规范,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1)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2)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不足之处

1,资金供求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未确立,影响资金的优化配置。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十分严格的金融管制,资本的基本价格——利率形成机制还未完全市场化,在民问借贷市场活跃的情况下,资金市场存在两个价格,即利率的“双轨制”,导致资金供求基本信号被扭曲,影响了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本身也是导致农村资金抽往城市和地下金融禁而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存在明显的供给短缺,局部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由于农村金融的供给方仅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且资金供给长期难以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需要,资金的卖方市场长期存在。

3,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户和农村企业由于经济活动内容和规模不同,其金融需求也表现出多层次性的特征。而以农信社为主力军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仍然停留在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上,且资金规模有限、金融产品创新少、结算手段落后,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和农民的需求。

(三)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1.对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长远规划。主要表现在: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缺乏明确方向,政策性金融业务散布在多个金融机构。

2.农村金融监管力量有限,难以适应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的监管要求。由于存在监管体制设置上的问题,监管结构呈现“倒三角”形态。在基层地市、县人行的金融监管力量最少,而监管任务却最重,情况最复杂,监管人员往往疲于奔波,忙于应付,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战略措施

(一)统筹考虑,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1.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使其真正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要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的格局,扩大其业务外延。一是把目前由农业银行经营的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划为农业发展银行;二是将国家开发银行农业信贷业务、国际金融机构农贷的转贷业务划为农业发展银行管理;三是改变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资金来源不稳定的现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建立农业发展基金面向农民筹资、境外筹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还可将邮政储蓄存款、社会保障基金等划为农业发展银行。

2.整合和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国农业银行,使其更好的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化的优秀项目去吸引商业银行的投入;另一方面,国家可规定商业银行向农业投放贷款的最低限额或比例,或要求商业银行将存款增长的一定比例用于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另外,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实施,其国有银行业务逐渐从农村市场淡出是必然的趋势,可以考虑将其分支机构统一整合基础上,吸收民问资金参股,改组成地方性质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要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总体目标。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总体方向应是合作制,按照合作社原则进行改革,农村基层信用合作社应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其次,应明确信用社的财产的归属,即所有制性质。改革中应尊重农民社员的股权和集体所有财产的所有权,任何人不可平调,也不可随意改变其性质。第三,应进一步完善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

4.要尽快组建以地方政府为依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鉴于商业性农业保险尚缺乏市场基础,建议在政府推动下争取成立地方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该公司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模式经营,并享受相应的税收和财政优惠。在经营中,公司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走“大农险”之路,在完善农村风险保障体系,开发培育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稳步发展。

5.正确引导和充分利用民间金融,实现民间金融适度发展。对民间金融,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人手,在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备金率和资金充足率及实行风险责任自负的情况下,引导和鼓励民间私人借贷机构等有规范组织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同时,对投机性民间金融组织和以民间金融为幌子进行非法金融活动的要予以严厉打击。

(二)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推动以农村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为中心的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起更加广泛的金融市场,包括农村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并实现正式的农村信贷市场与非正式农村金融市场间的有机联系。推动农村资金拆借市场的发育,为农村信用社融通资金提供便利。鼓励金融创新,产品创新,为农村客户提供包括存贷款、证券融资、证券交易、财产担保、租赁、人寿和再保险和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在内的多样化金融工具,以适应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

(三)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尽早实现对农村信用社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的分设

随着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分设,银行监管委员会将专职负责对农信社的监管工作;要积极推动成立信用社行业管理协会,实现行业自律管理的完善;要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长远规划;在监管体制设置上的问题,要加强基层监管力量,改变农村金融监管结构的“倒三角”形态;要加强关于金融监管的立法工作,做到金融监管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