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5:13:07

内政范文篇1

不干涉内政原则源于主权原则,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主权是国家固有的权利,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其内涵包括对内具有最高统治权和对外具有独立权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根据其主权,享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不受他国的干涉,这样,一国主权范围之内不受他国干涉的内部事务就是内政。

国家主权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主权最早是一个宪法学(国内法)上的概念,法国著名古典法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让·博丹于1577年在其名著《论共和国》一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主权学说”。其后,洛克和卢梭等思想家分别提出“议会主权”和“人民主权”概念,但他们所强调的主权还只是国内法范畴,没有涉及到国际法的问题。

1648年欧洲各国为结束三十年战争而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主权国家的诞生。它第一次以多边条约的形式确认了所有与会国的独立与法律上的平等,主权概念正式应用到国际法领域中。18-19世纪,在反对欧洲封建统治和反对他国干涉的斗争中,欧美国家学者的著述和政府文件都强调了国家主权的原则。20世纪,国家主权在反对武装干涉、维护民族自决和促进国际友好合作中发展为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和1945年《联合国宪章》对国家主权原则的确认和强化,该原则确认各国有权决定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保证各国处理其国内外事务的独立自主,禁止外来的侵略和干涉,尊重各国政治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权益。

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含义

(一)内政的含义与范围

内政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793年法国宪法中,该宪法第119条规定,“法国人民决不干涉别国的政治,他们也不容许别国干涉自己的政治”1945年《联合国宪章》对内政的表述是:“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内管辖之事件”,该表述后经1965年《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以及1981年《不容干涉和干预别国内政宣言》等国际文件的确认和沿用,成为权威的表述。一些国家在某些公开的国际场合对“内政”的解释也类似于《联合国宪章》的解释。

但何为“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国内外未有一个公认的确切说法。正如阿库斯特在《现代国际法概论》中指出的那样:联合国宪章中对内政解释引起的争论比宪章的任何其他规定都更多,但是,在实践中,这一条的解释迄今始终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对内政的解释始终是不确定的呢?有学者认为原因有三个:(1)内政的范围不断发生变化,这样给内政下定义比较困难;(2)各个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对内政的解释也就不同。

国际法上的内政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一国内政,其标准是既要符合国内法,更要符合国际法及条约规定的应履行的国际义务,二者都符合,尤其是在不违反国际法及条约规定的应履行的国际义务的前提下,才是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只符合国内法,而不符合国际法及国际条约规定的应履行的国际义务的行为,就不是内政。

必须指出,内政的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及国际法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及发展的。

(二)“干涉”的界定

实际上,在国内外许多国际法学者的著作当中,对干涉正式进行界定的并不多见,而且至今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这恰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国际法界定干涉的困难。

不干涉内政原则的精华即禁止干涉的主体是国家和国家集团,包括联合国及其所辖机构;禁止干涉的范围是内政、外交事务和各国选择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权利;禁止干涉的方式是武力、经济、政治等措施

干涉内政原则的界定,可以看出国际法上不干涉内政原则有两层意思:1.是对于在本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之事件,别国或国际组织不能列入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不能讨论;2.是对于在本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之事件别国或国际组织无权介入。

三、不干涉原则在全球化时代遭遇的挑战

全球化的直接结果是使整个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各国利益相关体,使得原本属于一国内政的事项变为国际共同关心事项,如在人权、关税、汇率、反恐、禁毒、网络、环境、能源、疾病预防和惩治犯罪等,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其范围和影响都是世界性的,在全球化时代“集体利益,就是国家利益”。对于上述任何关涉全球利益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协调合作,而合作的形式就是签订双边的或多边的条约,明确彼此的义务和责任,这又使得本属国家内政问题变成了国际问题。

四、结语

国家主权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即使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权概念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仍然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得以维系的核心价值。

198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不容干涉和干预别国内政宣言》更是强调该原则“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和实现《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都最为重要。”可见,宪章和其他国际法律文件对国家内政的维护是明确的和一贯的,它没有也不可能为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干涉他国内政提供法律依据。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中,切实遵循不干涉内政原则,既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保障,又是发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摘要: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源于主权原则,指国家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务。本文首先简述了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产生与发展,继而界定其范围及其在全球化时代遭遇的挑战。

关键词:不干涉含义挑战

注释:

[1]贺鉴.“人道主义干涉”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冲击.河北法学.2006(11).

[2]李伯军.论国际法上界定“干涉”存在的问题—以《联合国宪章》为视角.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3]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1页.

[4]王庆海,张蓝图.国际法上的内政及不干涉内政原则新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7).

内政范文篇2

党内政治文化来自于政党自身实践活动,渗透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反映并体现党的整体,主要包括政治信仰、政治制度、政治方向、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规范、政治道路、政治认知、政治评价和政治生态等。列宁说:“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问题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政治生活的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形式、任务和内容”。[2]党内政治文化的优劣决定政治生态的好坏,作为政治生活的灵魂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内政治文化体现党员政治行为的精神因素,影响党员的政治行为模式及价值取向,是党内政治运行的“软环境”。党内政治文化始终在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上对党内政治生活产生制约和引导作用。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内政治文化中的政治认知、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等影响政治理念和价值因素,从而决定政治生活质量。同时政治文化决定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增强其对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党内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的一面镜子,苏联解体本质上是党内政治文化出现病变。深刻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内涵,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对政治实践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导向。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思想上、政治上全面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奋勇拼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三是以革命文化为“源”。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是我们党永不变色的红色基因,也是党内政治文化须臾不能缺的精气神。四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体”。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社会主义先进性与党内政治文化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党内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中的文化反映。五是以中国共产党党性为“用”。中国共产党党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体现为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整体的党性和作为党员个体的党性两方面。从组织整体的角度来看,党性集中体现为党的政治性、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和纯洁性等属性,直接反映党的基本性质、政治倾向、健康程度和进步水准。

二、用党内政治文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锻造优良党风政风、确保新时代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一)新时代呼唤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新时代文化要承担应有的担当。政治文化也是一个绵延生成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的。政治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支撑。党的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3]从国际来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际竞争和博弈日趋激烈,当今国际环境更为严峻复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所导致的竞争加剧和社会分化,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诸如欧洲新右翼民粹主义、美国右翼民粹主义以及欧洲、美国和拉丁美洲的新左翼民粹主义。同时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进其文化的全球化,企图通过经济、文化的渗透,从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从国内来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仍需不断改革发展。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有些党员干部对党认识不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坚定,甚至出现组织上入党、思想上并未入党的现象。面对当前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对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提出了“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命题,强调了健康政治文化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倡导和弘扬清正廉洁、忠诚老实、干事担当、风清气正,这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严明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贯彻党章和党规的政治保证。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反映着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是强党兴党更持久的力量,为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3亿中国人的梦想、是强党强国强军梦,既是一场无先例可循的伟大探索,又是一场需要思想引领的伟大实践。正如《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5](二)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就需要把党建设好、建设强。党的报告指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标本兼治的现实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推进健康的政治文化向全面从严治党渗透。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标本兼治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党的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6]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念的侵入,有些党员干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不强,无视、违反、甚至严重破坏党纪党规,良好的政治文化生态还未真正形成。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由“治污”向“清源”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迈进。(三)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报告中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7]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加强纪律建设,同时必然要求发展健康的、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曾指出,加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关乎国家的命运,事关党的形象塑造,是强党兴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如党的报告强调:“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因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也应因时而变,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揽,肩负起政治文化的历史使命,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强党兴党,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健康的政治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实现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一体建设。

三、用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净化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着力点,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迫在眉睫,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缓慢的系统工程。(一)坚定文化自信。只有一种力量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最深厚的自信,为我们筑基铸魂,是支撑其他自信的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严把理想信念“总开关”,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第一,文化自信是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国无文化自信则不强,文化自信是全民族的自信,文化自信构成人们的独特精神世界,能够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永葆政治本色。文化自信也是一种廉政文化资源,因而文化自信的提升要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对中华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坚决抵制思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中华文化的基因由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因而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践行。第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以孕育成长和升华。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必不可懈、必不可止。中华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意涵与本质内蕴,从“天下为公”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任何时候都能铸冶灵魂,使中国共产党永葆鲜明的自觉、自尊与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第三,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让世界感受到“东方魔力”,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原动力。革命文化的发展与党的建设具有共生性,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强大原动力的作用,发扬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党始终如一地保持纯洁性、先进性。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方向引领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使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自我创新、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陈出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文化人。另外抓住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使其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省、自救、自强的过程,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风气好转,党风正则民风淳,才能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建设。(二)增进政治认同。发展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关键在于增进政治认同。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增进政治认同愈发重要。第一,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践行者。党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党的政治报告的鲜明特点。要强化政治信念、政治责任、政治担当。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认同,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密切联系党史、国史、中华文明史,悟懂通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其思想理论脉络和历史文化源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第二,营造发展健康政治文化的舆论氛围。努力掌握党的精神的政治意义、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打造学习党章党规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平台,以党章为根本遵循,阐释新时代、新思想、新举措、新蓝图,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润物细无声。凸显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强化警示教育,为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曾铿锵宣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8]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的心声、心愿、心念就是民心。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新期待。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9]强调,只有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脱离群众,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在《之江新语》中的这段论述意味深长。“处天下事,当以天下之心处之。”领导干部要摆脱狭隘小我之心的束缚,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政绩,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三)注重价值引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人们据之以观世界、思人生、辨善恶、别曲直、识美丑,也以之为向心凝聚、一体认同、创新创造的依据和向导”。[0]第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政治文化建设,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增强其向心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有效增强政治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在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坚持马43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实践特色。以“四个伟大”为统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实践品格,涵养党内政治文化。第二,坚决抵制和反对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在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时,要求全党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这些不良政治文化是破坏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大敌,是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的大敌。同志曾经生动地说过,我们党必须是一个在人民群众眼里庄重的党。如果任由这些不良习气在党内滋生蔓延,我们党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尊重、认同和支持,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感召力。把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突出问题加以根本性解决。只有这样,党才有能力始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四)构建政治话语体系。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激烈,国际政治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基本格局还没根本改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长期而复杂。政治话语代表了党和国家形象,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保持党内政治文化的纯洁性、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不动摇必须构建政治文化话语体系。“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2]警醒在耳。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完善和改进,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变方向,更不是要丢掉我们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第一,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及党内问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虽然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但总体而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忘党的本质、不忘党的历史本源,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贯彻结合当前国内外新形势提出的新论断。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第二,提升意识形态能力。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到“极端重要”的位置要求全党引起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高度自觉性和成熟性。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制度模式等因素,是人类文化行为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意识形态构成了政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发展健康的政治文化具有制约和规范作用。把提升意识形态能力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强化理论武装,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正如所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第三,提高政治文化传播力。针对有些网络政治文化糟粕,强化网络空间政治文化的引导,以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净化网络政治生态,提高政治文化传播力。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见成效,针对抹黑英雄人物等思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新传播理念,不断创新传播策略,拓展传播内容,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纯洁党内政治生态。找准发展方位,适应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遵循网络传播特点及规律,构建网络舆论场,提高政治文化传播力,传播正能量,全方位彰显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话语。(五)强化实践养成。用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强化外在约束走向增强内在自觉。第一,对党绝对忠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善作善成,提升政治觉悟,对党绝对忠诚,是发展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重大课题。对党忠诚、不忘初心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忠诚于党的纲领、忠诚于党的核心、忠诚于党的事业,维护党中央权威。第二,增强政治定力。通过实践,锤炼党性修养,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增强政治定力,重在日常、贵在有恒。在实践中,党员干部既要强化内心修养,又要铸牢理想信念。只有增强政治定力,提高了政治觉悟,才能坚持原则、不碰红线、守住底线。没有坚定的政治觉悟,对原则的把握就会模糊,对诱惑的抵抗就会无力。党员干部要加强政治自律,坚守正道,形成“干干净净的社会关系”,时时处处保持清醒头脑,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第三,强化责任担当。按照党的报告强调的“五个更加自觉”的要求,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力求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破“潜规则”,立“明规矩”。做人正直坦白,做事光明磊落,不搞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团团伙伙,在细节之处见风骨,在日常点滴中发现问题,使党性修养与政治觉悟养成常态化、经常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07.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07.

[3][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4][1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5][7][9]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17-10-29(1).

[8]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0]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是,2014(18).

[11]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N].人民日报,2014-07-09(15).

内政范文篇3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知、态度、信仰和价值判断等。党内政治文化是广义上的政治文化在政党内部这一特定领域的延伸,是政党为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体制机制、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的总和。[1]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不仅是一种信仰文化,更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组织文化。中国共产党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自己的政治灵魂,熔铸于革命、建设、改革中的文化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革命文化为源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有别于其他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加强党的建设的治本之举。(一)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员对党的价值观的认知和内化,与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互为因果关系,党内政治文化不洁净、不健康,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就会遭到污染;而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不规范甚至恶化,党内政治文化也就不可能风清气正。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包括提出的“七个有之”的问题,其根本是由于党内政治文化的不洁净导致党员、干部在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内政治生态在文化上的反映,时刻体现着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认识,从思想源头上、从文化层面上解决好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等庸俗腐朽文化的侵袭,增强政党精神的培育、政党品格的锻造、政党力量的凝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二)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因为成员在出身背景、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对于政治体系各个层面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导致政治文化的非同质性,并在其内部产生不同的亚政治文化。这些亚政治文化有可能相互和谐,也可能相互冲突,从而对政治体系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具有信仰化和组织化的特征,这就使得来自不同行业、阶层,在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的广大党员能够不约而同地成为其党内政治文化的塑造者、担当者和实践者,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自己的政治灵魂,作为精神上的钙。对整个政党而言,因为从内心深处对党的政治价值、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的高度认同,这样才能使广大的党员更加坚定党的政治理想,更加明确党的宗旨目标;也才能使党内政治文化成为引领社会风气、提升民众素质、强化民族之力的精神动力,为凝聚、组织和引领党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三)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安身立命的根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是政党性质的根本体现,是政党存在的内在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党内制度的好坏、党内政治文化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精神风貌甚至是人心向背。世界各国政党的兴衰成败告诉我们政党的没落往往来自于党内政治文化的没落,政党的强盛也往往来自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和强盛。由此可见,党内政治文化是实现思想建党、文化兴党的关键环节。因此,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凝聚兴国力量,必须从思想上严起、从文化上治起,坚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不断筑牢党安身立命的根基。

二、严防党内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三种倾向”

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的灵魂与旗帜,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党内政治文化不仅贯穿于党的自身建设的全过程,集中体现着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皈依,还对党领导的各项事业产生深刻影响,在整合党内利益诉求、凝聚价值共识、引领社会前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严防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错误倾向。(一)“庸俗化”倾向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这就要求必须把共产主义的信念深深扎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中,然而,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我们党正面临着来自传统文化中错误等级观念、宗法意识和官僚思维等庸俗文化的影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及无政府主义、新自由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国外错误思潮的严峻考验。这些传统不良习气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思潮使得一段时期以来,党的部分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指出:“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为了自己的所谓影响力,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七个有之”的现象深刻反映了一段时期以来在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党员的行为作风,本质上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真实情况,而党内政治文化的优劣好坏,将对党的执政根基产生重要的影响。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对个人来讲,是弱化党性修养的大染缸,使一些党员干部迷失政治信仰,最终陷入贪污腐败的泥潭;对我们党来讲,是恶化政治生态的催化剂,会导致党的肌体弊病丛生,使我们党丧失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社会来讲,是毒化社会风气的污染源,如果任其肆意蔓延,社会将“乌烟瘴气”,人人难以幸免。[2](P112)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任务和新形势,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新气象,党内政治文化得到整治,党内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然而,改进作风、整治文化、改善政治生态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必须时刻警惕庸俗化的倾向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腐蚀与毒害。(二)“虚无化”倾向“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3](P32-33)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与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而在当下,始终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颠倒是非、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真相,否定革命先烈英雄先辈的革命事迹,抹杀中华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文化是历史的表现,历史是文化的历史,对历史的虚无就是对文化的虚无,对文化的虚无就是对历史的虚无。在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内容中,中国传统文化因受现代化的冲击,其内在价值很多已经不再具有规定性,产生了“虚无化”状态。同时,近现代形成的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受西方虚无主义的影响,很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被歪曲甚至消解。针对这种现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虚无化倾向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击,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逐渐淡化,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的文学影视作品比反映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作品更加畅销、更加卖座;对革命精神的强调和传承逐渐被赋予‘僵化’的色彩,对英雄的崇拜逐渐转为对明星的崇拜。生活好转了,精神世界丰富了,人们却也不再‘忆苦思甜’了,享乐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也开始增多了。”[4]历史、传统、文化等在一些人甚至是部分党员眼里成了必须重构、重建甚至可以抛弃的东西,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虚无主义会不断腐蚀党内政治文化的根基,从而最终影响整个政治生态,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党的十八大之后,尽管文化虚无主义和正在得到有效遏制,但战斗还未有穷期,虚无主义仍在以各种文化传播等方式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途径制造思想混乱、迷惑人心,尤其是共产党员必须警惕之。(三)“形式化”倾向对于任何政党而言,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会在党员中自发的形成,必须依靠外部的“灌输”才能实现,从而在党内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取向。同时,这种灌输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的,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真正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由治标向治本迈进。因此,防范形式主义的倾向,一是要防范党内政治文化内容上的形式化倾向,“看似新现象、实则老问题”的形式主义“顽疾”之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待根除,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上和文化上尚未得到彻底清理,如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但就是“事难办”,“卡拿要”换成“推绕拖”;名为“借它山之石”,实为“照葫芦画瓢”;打着“实干出成绩”的旗号,憋着“材料出成绩”的心思……这些形式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二是要防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发展培育的过程,绝不是仅靠“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就能实现的,没有真抓实干,没有建立长效机制,没有创新发展,就会出现“思想上装装样子、工作上走走过场、言行上耍耍花腔”的形式主义,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党的执政根基。

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坚持

“四个统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有别于其他政党,更有别于西方国家政党。同时,我们又是有着8800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长期执政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风险与挑战并存,面对党内政治文化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必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一)从创新党内政治文化的载体着手,坚持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统一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实现了传承与发展的相结合,使党内政治文化成为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优秀品质,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正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继续保持这种内在的优秀品质,不仅要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基础上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本来。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发展。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信仰不能忘,阵地不能丢。坚守本来就是要始终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长期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才能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内政治文化,为中华文化实现新的辉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大精神滋养和精神动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问题和挑战促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要不断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不断的适应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在一段时间内,党内之所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要随时接受“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的洗礼,同时,还因为面临着在新形势下,党的组织、制度及行为等适应性调整不够的问题。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一是要坚持内容的不断发展创新,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顺应时势、与时俱进,使党内政治文化更具时代性。二是要创新文化载体和途径,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教育背景等党员类别,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创新和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浓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氛围。文化是政党凝聚力、创造力和组织力的关键因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只有在坚持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创新发展,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进一步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二)从创新党内政治文化的形式着手,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统一文化是制度之母,离开文化的价值支撑,制度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制度是文化之核,离开制度的规定和约束,文化就无法落地生根。有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各项制度、规则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再完善的制度、规则也难以约束党员行为。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加强党内治理必须一手抓文化,一手抓制度,做到两手抓、两手相结合、两手都要硬,实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统一。抓文化,就是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基础,把好思想“总开关”,强化软约束,形成强大的自律;始终恪守“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价值理念。抓制度,就是要以制度规范、组织原则等建设为核心,破除“潜规则”,强化硬约束,形成刚性的他律。邓小平同志认为“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内文化制度建设,就是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破除“一言堂”“家长制”的陈旧作风。严格按照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办事,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不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使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成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三)从创新党内政治文化的方法着手,坚持全面固本与重点消浊的统一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证明,党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是健康的、先进的,大多数党员、干部身上所坚持和体现的政治文化也是健康的、先进的。反之,则会影响政治生态的平衡。比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因为各种各样落后、腐朽思想的渗透和侵蚀。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文化中出现了不少消极腐败现象。比如,理想信念动摇,政治观念糊涂,政治立场模糊,干部脱离群众,“四风”问题突出,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这类消极落后乃至腐朽的政治文化,严重侵蚀了党的思想道德基础,破坏了党的团结统一,损害了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腐蚀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坚持全面固本,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我们党思想建党的核心任务。而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则必须学会“弹钢琴”,注意辨别哪些党内政治文化是先进的、哪些是落后的;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腐朽的;哪些是要坚持、弘扬的,哪些是要清理、改造的;党应该吸收、培育哪些先进文化,抵制、清除哪些落后文化。在大力弘扬先进、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同时,必须坚决抵制、反对、清除形形色色的不良政治文化现象。(四)从创新党内政治文化的行为着手,坚持文化自信与行动自觉的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从来主张知行统一,反对知行不一。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知行合一就是要使文化深入人心,通过思想教育在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中养成坚定的政治文化自信和自觉,只有在自信中自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才能增强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完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党内政治文化自信,没有党内政治文化的自信,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就没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深沉与执着。然而,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孕育、提炼、强化,最后成为文化基因,成为党员的行为准则,文化基因的‘变与不变’与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5]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各种矛盾问题的累积变异,以及大量西方文化的冲击,党的政治生态更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坚守文化自信,在自信中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行动自觉,恪守从政之德,做信念坚定、忠诚担当的表率;做纪律严明、清正廉洁的表率。通过自信与自觉的统一,从而经受住各种赞誉和诱惑考验,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王昭.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涵及路径[J].领导之友,2017(12上).

[2]苏玉主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M].华文出版社,2017.

[3]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

[4]张俭松,张伟英.在文化市场上演进的三段历程[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05).

内政范文篇4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经过运动和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处理党内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党员和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全党同志遵循这些准则,空前团结,步调一致,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全国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广大党员基本上坚持了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但是,由于革命斗争胜利和党在全国处于执政党地位而在一部分同志中产生的骄傲自满情绪,由于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不够健全,由于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党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独断专行、特权思想等不良倾向有所发展,同时在党内斗争的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特别是在期间,、“”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利用当时党所犯的严重错误,大搞封建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派性分裂活动,肆意践踏党规党法,取消党的领导,使党的组织,党员的党性观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都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粉碎“”以来,党中央大力整顿党风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已经有所恢复。但是,治愈、“”给党造成的创伤,还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和艰巨复杂的斗争。为了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健全党的民主生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增强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组织和纪律,提高党的战斗力,中央根据目前党的状况,向全党重申党内政治生活的下列准则。

一、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党中央所提出的政治路线,其基本内容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条反映全国人民最高利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全党同志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思想路线是党制定和执行政治路线的基础。党的思想路线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长期歪曲、篡改马列主义、思想,违反它的精神实质,离开实践标准,把同志所说的每句话都当作真理,都当作法律和教条,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所以必须强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展马列主义、思想,才是真正捍卫和高举马列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

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

一是要反对思想僵化,反对一切从本本出发。那种本本上有的不许改,本本上没有的不许说、不许做的思想,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巨大障碍。我们看形势、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定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发展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以解决当前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是要反对和批判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列主义、思想的错误观点和修正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保障;党是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核心力量;马列主义、思想是指导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斗争中,必须始终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

党的各级组织、各部门、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对党的路线和党的领导采取对抗、消极抵制或阳奉阴违的两面派态度,是党的纪律所不容许的。

二、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

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要按照这一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是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干部的重要任免、调动和处理,群众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上级领导机关规定应由党委集体决定的问题,应该根据情况分别提交党的委员会、常委会或书记处、党组集体讨论决定,而不得由个人专断。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用其他形式的组织取代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领导。党委成立的研究处理任何专题的组织,必须在党委领导之下进行工作,不得代替党委,更不得凌驾于党委之上。

在党委会内,决定问题要严格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书记和委员不是上下级关系,书记是党的委员会中平等的一员。书记或第一书记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意见,不允许搞“一言堂”、家长制。

各个领导成员之间,要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善于合作。大家都要自觉地维护党委集体领导的威信。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时候,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与人为善。

党委会讨论重大问题,要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中发生了分歧,既要认真考虑少数人的意见,又不可议而不决,耽误工作。

坚持集体领导,并不是降低和否定个人的作用,集体领导必须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要明确地规定每个领导成员所负的具体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不要事无巨细统统拿到党委会上讨论。

在分工负责中,书记或第一书记担负着组织党委的活动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责任。不应借口集体领导而降低和抹煞书记或第一书记在党委会中的重要作用。

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关系。对领导人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禁止无原则的歌功颂德。不许用剥削阶级的阿谀之词称颂无产阶级的领导人,不许歪曲历史和捏造事实来宣扬领导人的功绩。禁止给领导人祝寿、送礼、发致敬函电。对活着的人不许设纪念馆,对已故的领袖们不应多设纪念馆。禁止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街名、地名、企业和学校的名字。除外事活动外,禁止在领导人外出时组织迎送,张贴标语,敲锣打鼓,举行宴会。

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搞极左路线和无政府主义,既破坏了民主,又破坏了集中;既破坏了自由,又破坏了纪律。这种无政府主义流毒,至今没有肃清。因此,必须严肃地重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每个党员要把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作为自己言论和行动的准则。

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委的成员,都必须坚决执行党委的决定。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者向上一级党委提出声明,但在上级或本级党委改变决定以前,除了执行决定会立即引起严重后果的非常紧急的情况之外,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原来的决定。

必须反对和防止分散主义。全党服从中央,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首要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任何部门、任何下级组织和党员,对党的决定采取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公开地或者变相地进行抵制,以至擅自推翻,都是严重违纪的行为。

对于关系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全局的重大政治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不同看法,可以在党内适当的场合进行讨论。但是,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在报刊上进行讨论,应由中央决定。党的报刊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观点。对于中央已经作出决定的这种有重大政治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党员如有意见,可以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提出,但是绝对不允许在报刊、广播的公开宣传中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也不得在群众中散布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意见。这是党的纪律。

每个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都必须按照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来处理个人问题,自觉地服从党组织对自己工作的分配、调动和安排。如果认为对自己的工作分配不适当,可以提出意见,但经过党组织考虑作出最后决定时,必须服从。

每个党员都必须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并同泄露党和国家机密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一切党员看文件,听传达,参加党的会议,都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严禁把党的秘密泄漏给家属、亲友和其他不应该知道这种秘密的人。必须注意内外有别,凡属党内不许对外公开的事情,不准向党外传布。

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成为遵守国家法规,遵守劳动纪律、工作纪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的模范。

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事,必须顾全党的、国家的和人民的大局,并且用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教育群众。这是共产党员革命觉悟的重要表现,也是巩固全国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少数人闹事,党员必须按照党的政策向他们进行宣传解释,慎重处理,使事态平息;对他们提出的某些合理要求,要说服和帮助他们通过正常的途径解决。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怂恿、支持和参加闹事。

四、坚持党性,根绝派性

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统一的战斗的集体,必须坚持党在马列主义、思想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反对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任何形式的派性和派别活动。

在党内组织秘密集团是和颠覆党的犯罪行为。共产党员绝对不允许参加反对党的秘密组织和秘密活动。各级党的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从、“”煽动派性,组织秘密集团,阴谋篡党夺权的反革命事件中吸取教训,提高警惕,坚决防止这类事件的重演。

派性同无产阶级的党性是根本不相容的。搞小派别,结帮营私,是剥削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表现,是封建阶级和小生产者的行帮思想在党内的反映。

一部分党员如果背着党有组织地进行与党的路线、决议相背离的活动,就是派性活动。进行派性活动,必然会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果不加以坚决制止而任其发展,就会导致党的分裂。

目前党内虽然已经不存在公开的派别集团,但有些受、“”影响较深的干部和党员仍然有派性,甚至仍在进行派性活动;在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明无山头暗有礁”,派性的“幽灵”不散,派性分子经常抵制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决议的执行。

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坚持党性,为根绝派性进行不懈的斗争。对于坚持派性屡教不改的人,一定要给予严肃的纪律处分。不应该让这样的人进领导班子,已在领导岗位上的一定要撤下来。

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处理党内关系方面要实行“五湖四海”的原则,这就是说,要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利益的同志,团结大多数。共产党员一定要有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胸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处理同志的关系上,只问他是否坚决执行党的路线,遵守党的纪律,不应因为私怨而耿耿于怀,排挤打击,不应由于亲疏而有不同的对待。绝对禁止搞宗派活动,搞小圈子;不允许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抬一部分人,压一部分人。不要纠缠历史旧帐。

在党和群众的关系上,同样要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倾向。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是少数,必须把亿万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四化而奋斗。共产党员必须在群众中起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满腔热情地团结非党同志一道工作。

在干部工作中要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严禁以派性划线,严禁利用职权在党内拉私人关系,培植私人势力。共产党员应该忠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原则,不应该效忠于某个人。任何人不得把党的干部当做私有财产,不得把上下级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

五、要讲真话,言行一致

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全党同志一定要努力肃清、“”横行时期造成的假话盛行的歪风邪气,恢复和发扬党一贯倡导的讲真话,不讲假话,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

共产党员要忠诚坦白,对党组织不隐瞒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思想、观点。对人对事要开诚布公,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批评,摆在桌面上。不要会上不说,会下乱说;不要当面一套,背面一套;不要口是心非,阳奉阴违。

要坚决反对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看领导眼色说话办事,拿原则做交易,投机钻营,向党伸手要名誉地位的官僚政客作风和市侩行为。

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对人对己都要尊重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向党反映情况。不可看领导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报喜不报忧,更不许可弄虚作假,骗取信任、荣誉和奖励。不准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纵容、暗示、诱使、命令或强迫下级说假话。

凡是弄虚作假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凡是说假话骗取了荣誉地位的;凡是用说假话来掩饰严重过失或达到其他个人目的的;凡是纵容或诱迫下级说假话的,都必须绳以党纪。对于那些不怕打击报复,敢于为保卫党和人民的利益说真话的人,应该给以表扬。

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在工作中,各种不同意见都要听,成绩、缺点都要了解。要鼓励下级同志讲心里话,反映真实情况。要努力造成和保持让人当面提意见包括尖锐意见而进行从容讨论的气氛。

六、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发扬党内民主,首先要允许党员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不反对党的基本政治立场,不搞阴谋诡计,不在群众中进行派性分裂活动,不在群众中散布违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不泄漏党和国家的秘密,由于认识错误而讲错了话或者写了有错误的文章,不得认为是违反了党纪而给予处分。要严格实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所谓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就是禁止任意夸大一个人的错误,罗织成为罪状,并给予政治上、组织上的打击甚至迫害。

要纠正一部分领导干部中缺乏民主精神,听不得批评意见,甚至压制批评的家长作风。对于任何党员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只要是正确的,都应该采纳和接受。如果确有错误,只能实事求是地指出来,不允许追查所谓动机和背景。

必须注意区别:反对某个同志的某个意见,不等于反对这个同志,反对某个领导机关的某个同志,不等于反对这个组织,不等于反领导,更不等于。

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对同志挟嫌报复、打击陷害,用“穿小鞋”、“装材料”的办法和任意加上“”、“反领导”、“恶毒攻击”、“犯路线错误”等罪名整人,是违内民主制度和违反革命道德品质的行为。对敢于坚持真理的同志妄加反革命的罪名,乱用专政手段,进行残酷迫害,这是严重违法的罪行,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党内在思想上理论上有不同认识、有争论是正常的。对待思想上理论上的是非,只能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民主讨论的办法求得解决,决不能采取压服的办法。有些思想理论是非一时解决不了的,除了具有重大政治性的和迫切现实性的问题以外,不要匆忙作结论,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和经过实践来解决。

把思想认识问题任意扣上“砍旗”、“毒草”、“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种种政治帽子,任意说成是敌我性质的政治问题,不仅破坏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造成思想僵化,而且易于被野心家所利用,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秩序。这种做法必须制止。

七、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各级党组织必须切实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利。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是严重违纪的。

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和党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问题的讨论,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对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提出批评。党员对党的方针、政策、决议有不同意见,可以在党的会议上提出,也可以向各级党组织直至中央作口头或书面的报告。党组织应当欢迎党员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并且鼓励党员为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主张。

对于犯了严重错误拒不改正或不称职的干部,党员有权建议罢免或调换。

党员对党组织关于他本人或其他人的处理,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或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声明、申诉、控告和辩护。党组织对党员的声明、申诉、控告和辩护必须及时处理或转递,不得扣压,承办单位不得推诿。申诉和控告信不许转给被控告人处理。不许对申诉人或控告人进行打击报复。控告人和被控告人都不允许诬陷他人,对诬陷他人者,要按党纪国法严肃处理。

党组织对党员的鉴定、结论和处分决定,必须同本人见面。在通过处分决定的时候,如无特殊情况,应通知本人出席会议。党组织要认真听取和考虑本人的意见。如本人有不同的意见,应将组织决定和本人意见一并报上级党组织审定。

八、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党内真正实行民主选举,才有可能建立起在党员和群众中有威信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各级党组织应按照党章规定,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代表大会。党的各级委员会要按期改选。每届代表和委员,应有一定数量的更新。选举要充分发扬民主,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候选人名单要由党员或代表通过充分酝酿讨论提出。选举应实行候选人多于应选人的差额选举办法,或者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产生候选人作为预选,然后进行正式选举。党员数量少的单位,可不实行差额选举或实行预选。候选人的基本情况要向选举人介绍清楚。选举一律用无记名投票。

选举人要注意把那些坚决拥护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大公无私,严守法纪,坚持党性,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干部选进领导班子。还要特别注意选举符合上述条件的中青年干部。

不得规定必须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个别有特殊情况的人,需要由组织上推荐选入的,也必须确实取得多数选举人的同意。要坚决反对和防止侵犯党员选举权利,使选举流于形式,妨碍选举人体现自己意志的现象。

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任免、调动下级党委的负责人。

凡是需要整顿,暂不具备民主选举条件的单位,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可暂缓举行选举,其领导人由上级指派。

九、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为了端正党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团结全体人民同心同德搞好四化,必须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率领党员和群众,坚决揭露和打击反革命分子、贪污盗窃分子、刑事犯罪分子和严重违法乱纪分子。

对于派性、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特殊化等错误倾向,要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斗争。

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错误的和反动的思潮,必须进行批判和斗争。

对于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采取明哲保身的自由主义态度,不制止,不争辩,不斗争,躲闪回避,就是放弃了共产党员的战斗责任,就是缺乏党性的表现。

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中,要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敢于挺身而出,不怕得罪人,不怕撕破脸皮,不怕受到打击迫害。只有这样,才能使错误倾向得到克服和纠正,使犯错误的人得到挽救,使坏人受到应有的制裁。

十、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

在党内斗争中,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一切犯错误的同志,要历史地全面地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不要一犯错误就全盘否定;也不要纠缠历史上发生过而已经查清的问题和历史上犯过而已经纠正了的错误。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他们所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以热情的同志式的态度,帮助他们认识犯错误的原因,指出改正的办法,启发他们做必要的检查。要相信犯错误的同志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继续为党工作的条件。

在分析一个同志所犯错误的时候,首先必须严格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可把工作中的一般错误或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说成是政治错误,不可把一般的政治错误说成是路线错误,也不可把犯了路线错误、但仍属于党内斗争性质的问题,同属于企图颠覆党、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反革命性质的问题混淆起来。企图颠覆党、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阴谋家、野心家、反革命两面派,同党和人民的矛盾属于敌我矛盾。这种人是极少数。要把跟着上级或主要领导人犯了路线错误的人,同参与篡党夺权阴谋活动的人加以区别。

党内斗争,不许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犯错误的同志进行批评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可采取一哄而起的围攻、不让本人辩解、也不让其他同志发表不同意见的“斗争会”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以势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党内不准用超越党的纪律或违犯国家法律的手段对待党员。要绝对禁止采用、“”的封建法西斯手段解决党内问题。严禁所谓揪斗,严禁人身侮辱和人身迫害,严禁诱供逼供。

对人的处理应十分慎重。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一时分不清的,先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凡涉及定敌我矛盾、开除党籍、提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更要慎重。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株连无辜的家属和亲友。

建国以来的冤案、假案、错案,不管是哪一级组织、哪一个领导人定的和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纠正过来,一切不实之词必须推倒。

犯了错误的同志,应该诚恳地接受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要吸取教训,认真改正,更好地为党工作。对于确实犯有严重错误、拒不承认而又坚持无理取闹的人,要加重处分。

十一、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

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在政治上、生活上搞特殊化的权利。按照工作需要,对领导人提供某些合理的便利条件并保证他们的安全是必要的,但绝不允许违反制度搞特殊化。

在我们的国家中,人们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尊卑贵贱的分别。谁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隶或高人一等的贵族。那种认为自己的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思想,就是腐朽的封建特权思想,这种思想必须受到批判和纠正。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

必须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党内决不容许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或凌驾于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决不允许共产党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允许超越党组织所赋予自己的权限,侵犯集体的权限和别人的权限。所有的党员都是平等的同志和战友,党的领导干部要以平等的态度待人,不能以为自己讲的话不管正确与否,别人都得服从,更不能摆官架子,动辄训人、骂人。由于上级领导人员的缺点和错误,使下级的工作出了问题,上级要主动给下级承担责任,首先作自我批评。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和发扬我党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荣传统。要坚决克服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为自己和家属谋求特殊待遇的恶劣倾向。禁止领导人违反财经纪律,任意批钱批物。禁止利用职权为家属亲友在升学、转学、晋级、就业、出国等方面谋求特殊照顾。禁止违反规定动用公款请客送礼。禁止违反规定动用公款为领导人修建个人住宅。禁止公私不分,假公济私,用各种借口或巧立名目侵占、挥霍国家和集体的财物。

党的各级领导人员必须自觉地严格遵守关于生活待遇的规定,同时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如果违反了有关规定,经过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必须给予党的纪律处分。

任何领导干部,不得违的干部标准和组织原则,将自己的亲属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不得让他们超越职权干预党和国家的工作;不应把他们安排在自己身边的要害岗位上。

为了保持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防止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由人民的公仆变成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必须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党内和党外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要监督他们是不是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是遵守党纪国法,是不是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不是搞特权,是不是在生产、工作、学习和对敌斗争中起模范作用,是不是密切联系群众和为人民谋利益。要表扬那些觉悟高、党性强、表现好的同志,批评教育表现差的同志。

要在充分走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对干部的考试、考核、奖惩、轮换、退休、罢免等一整套制度。通过实行这些制度,真正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各级领导干部要定期听取所在单位的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评论。各级党组织要重视群众来信来访中对领导干部、党员的批评和意见。党组织要将党员和群众的评论、批评和意见经核实后报送上级党委,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

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参加组织生活。各级党委或常委都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十二、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

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干部队伍,同时要把适合于这个要求的中年和青年干部(包括党员和非党员)大胆地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长处,弥补短处。这是摆在全党面前一项迫切、重大的政治任务。

共产党员必须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先锋战士,努力做到又红又专。“红”就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专”就是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建设的专业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专不等于红,但红必须专。一个共产党员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在本职工作上长期当外行,不能对四化建设做出真正的贡献,他的所谓政治觉悟和先进性就是空谈。

为了改善和加强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必须大大提高全体党员的文化、科学技术和业务水平。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高度的革命进取精神,顽强刻苦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必须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干那一行就必须精通那一行。满足于一般化的领导,甚至长期安于当外行,不学无术,违反客观规律,搞瞎指挥,必然会给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损害。这样的人,经过批评教育,仍然不能改正的,要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

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以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和领会马列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觉悟程度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本领,以求对四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某些党员和领导干部,革命意志衰退,不努力学习,不积极工作,不能在生产、工作、学习以及对敌斗争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对于这样的同志,必须进行严肃的教育和批评。经过长期教育不能改正的,不具备或者丧失了共产党员条件的人,应该劝其退党。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党的重要法规,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自觉遵守,要对照《准则》的规定,认真检查自己的工作和作风。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任何党员如果有违反本准则的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必须按照党的纪律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党籍。

内政范文篇5

全国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广大党员基本上坚持了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但是,由于革命斗争胜利和党在全国处于执政党地位而在一部分同志中产生的骄傲自满情绪,由于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不够健全,由于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党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独断专行、特权思想等不良倾向有所发展,同时在党内斗争的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特别是在期间,、“”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利用当时党所犯的严重错误,大搞封建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派性分裂活动,肆意践踏党规党法,取消党的领导,使党的组织,党员的党性观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都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粉碎“”以来,党中央大力整顿党风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已经有所恢复。但是,治愈、“”给党造成的创伤,还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和艰巨复杂的斗争。为了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健全党的民主生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增强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组织和纪律,提高党的战斗力,中央根据目前党的状况,向全党重申党内政治生活的下列准则。

一、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党中央所提出的政治路线,其基本内容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注)。这是一条反映全国人民最高利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全党同志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思想路线是党制定和执行政治路线的基础。党的思想路线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长期歪曲、篡改马列主义、思想,违反它的精神实质,离开实践标准,把同志所说的每句话都当作真理,都当作法律和教条,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所以必须强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展马列主义、思想,才是真正捍卫和高举马列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

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

一是要反对思想僵化,反对一切从本本出发。那种本本上有的不许改,本本上没有的不许说、不许做的思想,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巨大障碍。我们看形势、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定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发展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以解决当前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是要反对和批判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列主义、思想的错误观点和修正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保障;党是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核心力量;马列主义、思想是指导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斗争中,必须始终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

党的各级组织、各部门、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对党的路线和党的领导采取对抗、消极抵制或阳奉阴违的两面派态度,是党的纪律所不容许的。

二、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

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要按照这一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是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干部的重要任免、调动和处理,群众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上级领导机关规定应由党委集体决定的问题,应该根据情况分别提交党的委员会、常委会或书记处、党组集体讨论决定,而不得由个人专断。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用其他形式的组织取代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领导。党委成立的研究处理任何专题的组织,必须在党委领导之下进行工作,不得代替党委,更不得凌驾于党委之上。

在党委会内,决定问题要严格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书记和委员不是上下级关系,书记是党的委员会中平等的一员。书记或第一书记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意见,不允许搞“一言堂”、家长制。

各个领导成员之间,要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善于合作。大家都要自觉地维护党委集体领导的威信。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与人为善。

党委会讨论重大问题,要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中发生了分歧,既要认真考虑少数人的意见,又不可议而不决,耽误工作。

坚持集体领导,并不是降低和否定个人的作用,集体领导必须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要明确地规定每个领导成员所负的具体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不要事无巨细统统拿到党委会上讨论。

在分工负责中,书记或第一书记担负着组织党委的活动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责任。不应借口集体领导而降低和抹煞书记或第一书记在党委会中的重要作用。

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关系。对领导人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禁止无原则的歌功颂德。不许用剥削阶级的阿谀之词称颂无产阶级的领导人,不许歪曲历史和捏造事实来宣扬领导人的功绩。禁止给领导人祝寿、送礼、发致敬函电。对活着的人不许设纪念馆,对已故的领袖们不应多设纪念馆。禁止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街名、地名、企业和学校的名字。除外事活动外,禁止在领导人外出时组织迎送,张贴标语,敲锣打鼓,举行宴会。

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搞极左路线和无政府主义,既破坏了民主,又破坏了集中;既破坏了自由,又破坏了纪律。这种无政府主义流毒,至今没有肃清。因此,必须严肃地重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每个党员要把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作为自己言论和行动的准则。

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委的成员,都必须坚决执行党委的决定。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者向上一级党委提出声明,但在上级或本级党委改变决定以前,除了执行决定会立即引起严重后果的非常紧急的情况之外,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原来的决定。

必须反对和防止分散主义。全党服从中央,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首要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任何部门、任何下级组织和党员,对党的决定采取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公开地或者变相地进行抵制,以至擅自推翻,都是严重违纪的行为。

对于关系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全局的重大政治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不同看法,可以在党内适当的场合进行讨论。但是,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在报刊上进行讨论,应由中央决定。党的报刊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观点。对于中央已经作出决定的这种有重大政治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党员如有意见,可以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提出,但是绝对不允许在报刊、广播的公开宣传中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也不得在群众中散布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意见。这是党的纪律。

每个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都必须按照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来处理个人问题,自觉地服从党组织对自己工作的分配、调动和安排。如果认为对自己的工作分配不适当,可以提出意见,但经过党组织考虑作出最后决定时,必须服从。

每个党员都必须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并同泄漏党和国家机密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一切党员看文件,听传达,参加党的会议,都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严禁把党的秘密泄漏给家属、亲友和其他不应该知道这种秘密的人。必须注意内外有别,凡属党内不许对外公开的事情,不准向党外传布。

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成为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工作纪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的模范。

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事,必须顾全党的、国家的和人民的大局,并且用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教育群众。这是共产党员革命觉悟的重要表现,也是巩固全国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少数人闹事,党员必须按照党的政策向他们进行宣传解释,慎重处理,使事态平息;对他们提出的某些合理要求,要说服和帮助他们通过正常的途径解决。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怂恿、支持和参加闹事。

四、坚持党性,根绝派性

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统一的战斗的集体,必须坚持党在马列主义、思想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反对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任何形式的派性和派别活动。

在党内组织秘密集团是和颠覆党的犯罪行为。共产党员绝对不允许参加反对党的秘密组织和秘密活动。各级党的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从、“”煽动派性,组织秘密集团,阴谋篡党夺权的反革命事件中吸取教训,提高警惕,坚决防止这类事件的重演。

派性同无产阶级的党性是根本不相容的。搞小派别,结帮营私,是剥削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表现,是封建阶级和小生产者的行帮思想在党内的反映。

一部分党员如果背着党有组织地进行与党的路线、决议相背离的活动,就是派性活动。进行派性活动,必然会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果不加以坚决制止而任其发展,就会导致党的分裂。

目前党内虽然已经不存在公开的派别集团,但有些受、“”影响较深的干部和党员仍然有派性,甚至仍在进行派性活动;在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明无山头暗有礁”,派性的“幽灵”不散,派性分子经常抵制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决议的执行。

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坚持党性,为根绝派性进行不懈的斗争。对于坚持派性屡教不改的人,一定要给予严肃的纪律处分。不应该让这样的人进领导班子,已在领导岗位上的一定要撤下来。

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处理党内关系方面要实行“五湖四海”的原则,这就是说,要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利益的同志,团结大多数。共产党员一定要有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胸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处理同志的关系上,只问他是否坚决执行党的路线,遵守党的纪律,不应因为私怨而耿耿于怀,排挤打击,不应由于亲疏而有不同的对待。绝对禁止搞宗派活动,搞小圈子;不允许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抬一部分人,压一部分人。不要纠缠历史旧账。

在党和群众的关系上,同样要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倾向。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是少数,必须把亿万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四化而奋斗。共产党员必须在群众中起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满腔热情地团结非党同志一道工作。

在干部工作中要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严禁以派性划线,严禁利用职权在党内拉私人关系,培植私人势力。共产党员应该忠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原则,不应该效忠于某个人。任何人不得把党的干部当做私有财产,不得把上下级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

五、要讲真话,言行一致

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全党同志一定要努力肃清、“”横行时期造成的假话盛行的歪风邪气,恢复和发扬党一贯倡导的讲真话,不讲假话,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

共产党员要忠诚坦白,对党组织不隐瞒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思想、观点。对人对事要开诚布公,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批评,摆在桌面上。不要会上不说,会下乱说;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要口是心非,阳奉阴违。

要坚决反对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看领导眼色说话办事,拿原则做交易,投机钻营,向党伸手要名誉地位的官僚政客作风和市侩行为。

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对人对己都要尊重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向党反映情况。不可看领导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报喜不报忧,更不许可弄虚作假,骗取信任、荣誉和奖励。不准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纵容、暗示、诱使、命令或强迫下级说假话。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凡是弄虚作假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凡是说假话骗取了荣誉地位的;凡是用说假话来掩饰严重过失或达到其他个人目的的;凡是纵容或诱迫下级说假话的,都必须绳以党纪。对于那些不怕打击报复,敢于为保卫党和人民的利益说真话的人,应该给以表扬。

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在工作中,各种不同意见都要听,成绩、缺点都要了解。要鼓励下级同志讲心里话,反映真实情况。要努力造成和保持让人当面提意见包括尖锐意见而进行从容讨论的气氛。

六、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发扬党内民主,首先要允许党员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不反对党的基本政治立场,不搞阴谋诡计,不在群众中进行派性分裂活动,不在群众中散布违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不泄漏党和国家的秘密,由于认识错误而讲错了话或者写了有错误的文章,不得认为是违反了党纪而给予处分。要严格实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所谓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就是禁止任意夸大一个人的错误,罗织成为罪状,并给予政治上、组织上的打击甚至迫害。

要纠正一部分领导干部中缺乏民主精神,听不得批评意见,甚至压制批评的家长作风。对于任何党员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只要是正确的,都应该采纳和接受。如果确有错误,只能实事求是地指出来,不允许追查所谓动机和背景。

必须注意区别:反对某个同志的某个意见,不等于反对这个同志,反对某个领导机关的某个同志,不等于反对这个组织,不等于反领导,更不等于。

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对同志挟嫌报复、打击陷害,用“穿小鞋”、“装材料”的办法和任意加上“”、“反领导”、“恶毒攻击”、“犯路线错误”等罪名整人,是违内民主制度和违反革命道德品质的行为。对敢于坚持真理的同志妄加反革命的罪名,乱用专政手段,进行残酷迫害,这是严重违法的罪行,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党内在思想上理论上有不同认识、有争论是正常的。对待思想上理论上的是非,只能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民主讨论的办法求得解决,决不能采取压服的办法。有些思想理论是非一时解决不了的,除了具有重大政治性的和迫切现实性的问题以外,不要匆忙作结论,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和经过实践来解决。

把思想认识问题任意扣上“砍旗”、“毒草”、“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种种政治帽子,任意说成是敌我性质的政治问题,不仅破坏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造成思想僵化,而且易于被野心家所利用,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秩序。这种做法必须制止。

七、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各级党组织必须切实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利。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是严重违纪的。

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和党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问题的讨论,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对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提出批评。党员对党的方针、政策、决议有不同意见,可以在党的会议上提出,也可以向各级党组织直至中央作口头或书面的报告。党组织应当欢迎党员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并且鼓励党员为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主张。

对于犯了严重错误拒不改正或不称职的干部,党员有权建议罢免或调换。

党员对党组织关于他本人或其他人的处理,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或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声明、申诉、控告和辩护。党组织对党员的声明、申诉、控告和辩护必须及时处理或转递,不得扣压,承办单位不得推诿。申诉和控告信不许转给被控告人处理。不许对申诉人或控告人进行打击报复。控告人和被控告人都不允许诬陷他人,对诬陷他人者,要按党纪国法严肃处理。

党组织对党员的鉴定、结论和处分决定,必须同本人见面。在通过处分决定的时候,如无特殊情况,应通知本人出席会议。党组织要认真听取和考虑本人的意见。如本人有不同的意见,应将组织决定和本人意见一并报上级党组织审定。

八、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党内真正实行民主选举,才有可能建立起在党员和群众中有威信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各级党组织应按照党章规定,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代表大会。党的各级委员会要按期改选。每届代表和委员,应有一定数量的更新。选举要充分发扬民主,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候选人名单要由党员或代表通过充分酝酿讨论提出。选举应实行候选人多于应选人的差额选举办法,或者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产生候选人作为预选,然后进行正式选举。党员数量少的单位,可不实行差额选举或实行预选。候选人的基本情况要向选举人介绍清楚。选举一律用无记名投票。

选举人要注意把那些坚决拥护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大公无私,严守法纪,坚持党性,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干部选进领导班子。还要特别注意选举符合上述条件的中青年干部。不得规定必须选举符合上述条件的中青年干部。

不得规定必须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个别有特殊情况的人,需要由组织上推荐选入的,也必须确实取得多数选举人的同意。要坚决反对和防止侵犯党员选举权利,使选举流于形式,妨碍选举人体现自己意志的现象。

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任免、调动下级党委的负责人。

凡是需要整顿,暂不具备民主选举条件的单位,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可暂缓举行选举,其领导人由上级指派。

九、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为了端正党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团结全体人民同心同德搞好四化,必须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率领党员和群众,坚决揭露和打击反革命分子、贪污盗窃分子、刑事犯罪分子和严重违法乱纪分子。

对于派性、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特殊化等错误倾向,要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斗争。

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错误的和反动的思潮,必须进行批判和斗争。

对于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采取明哲保身的自由主义态度,不制止,不争辩、不斗争,躲闪回避,就是放弃了共产党员的战斗责任,就是缺乏党性的表现。

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中,要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敢于挺身而出,不怕得罪人,不怕撕破脸皮,不怕受到打击迫害。只有这样,才能使错误倾向得到克服和纠正,使犯错误的人得到挽救,使坏人受到应有的制裁。

十、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

在党内斗争中,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一切犯错误的同志,要历史地全面地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不要一犯错误就全盘否定;也不要纠缠历史上发生过而已经查清的问题和历史上犯过而已经纠正了的错误。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他们所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以热情的同志式的态度,帮助他们认识犯错误的原因,指出改正的办法,启发他们做必要的检查。要相信犯错误的同志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继续为党工作的条件。

在分析一个同志所犯错误的时候,首先必须严格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可把工作中的一般错误或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说成是政治错误,不可把一般的政治错误说成是路线错误,也不可把犯了路线错误、但仍属于党内斗争性质的问题,同属于企图颠覆党、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反革命性质的问题混淆起来。企图颠覆党、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阴谋家、野心家、反革命两面派,同党和人民的矛盾属于敌我矛盾。这种人是极少数。要把跟着上级或主要领导人犯了路线错误的人,同参与篡党夺权阴谋活动的人加以区别。

党内斗争,不许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犯错误的同志进行批评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可采取一哄而起的围攻、不让本人辩解、也不让其他同志发表不同意见的“斗争会”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以势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党内不准用超越党的纪律或违犯国家法律的手段对待党员。要绝对禁止采用、“”的封建法西斯手段解决党内问题。严禁所谓揪斗,严禁人身侮辱和人身迫害,严禁诱供逼供。

对人的处理应十分慎重。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一时分不清的,先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凡涉及定敌我矛盾、开除党籍、提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更要慎重。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株连无辜的家属和亲友。

建国以来的冤案、假案、错案,不管是哪一级组织、哪一个领导人定的和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纠正过来,一切不实之词必须推倒。

犯了错误的同志,应该诚恳地接受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要吸取教训,认真改正,更好地为党工作。对于确实犯有严重错误、拒不承认而又坚持无理取闹的人,要加重处分。

十一、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

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在政治上、生活上搞特殊化的权利。按照工作需要,对领导人提供某些合理的便利条件并保证他们的安全是必要的,但绝不允许违反制度搞特殊化。

在我们的国家中,人们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尊卑贵贱的分别。谁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隶或高人一等的贵族。那种认为自己的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思想,就是腐朽的封建特权思想,这种思想必须受到批判和纠正。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

必须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党内决不容许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或凌驾于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决不允许共产党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允许超越党组织所赋予自己的权限,侵犯集体的权限和别人的权限。所有的党员都是平等的同志和战友,党的领导干部要以平等的态度待人,不能以为自己讲的话不管正确与否,别人都得服从,更不能摆官架子,动辄训人、骂人。由于上级领导人员的缺点和错误,使下级的工作出了问题,上级要主动给下级承担责任,首先作自我批评。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和发扬我党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荣传统。要坚决克服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为自己和家属谋求特殊待遇的恶劣倾向。禁止领导人违反财经纪律,任意批钱批物。禁止利用职权为家属亲友在升学、转学、晋级、就业、出国等方面谋求特殊照顾。禁止违反规定动用公款请客送礼。禁止违反规定动用公款为领导人修建个人住宅。禁止公私不分,假公济私,用各种借口或巧立名目侵占、挥霍国家和集体的财物。

党的各级领导人员必须自觉地严格遵守关于生活待遇的规定,同时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如果违反了有关规定,经过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必须给予党的纪律处分。

任何领导干部,不得违的干部标准和组织原则,将自己的亲属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不得让他们超越职权干预党和国家的工作;不应把他们安排在身边的要害岗位上。

为了保持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防止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由人民的公仆变成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必须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党内和党外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要监督他们是不是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是遵守党纪国法,是不是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不是搞特权,是不是在生产、工作、学习和对敌斗争中起模范作用,是不是密切联系群众和为人民谋利益。要表扬那些觉悟高、党性强、表现好的同志,批评教育表现差的同志。

要在充分走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对干部的考试、考核、奖惩,轮换、退体、罢免等一整套制度。通过实行这些制度,真正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各级领导干部要定期听取所在单位的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评论。各级党组织要重视群众来信来访中对领导干部、党员的批评和意见。党组织要将党员和群众的评论、批评和意见经核实后报送上级党委,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参加组织生活。各级党委或常委都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十二、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

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干部队伍,同时要把适合于这个要求的中年和青年干部(包括党员和非党员)大胆地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长处,弥补短处。这是摆在全党面前一项迫切、重大的政治任务。

共产党员必须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先锋战士,努力做到又红又专。“红”就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专”就是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建设的专业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专不等于红,但红必须专。一个共产党员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在本职工作上长期当外行,不能对四化建设做出真正的贡献,他的所谓政治觉悟和先进性就是空谈。

为了改善和加强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必须大大提高全体党员的文化、科学技术和业务水平。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高度的革命进取精神,顽强刻苦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必须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干那一行就必须精通那一行。满足于一般化的领导,甚至长期安于当外行,不学无术,违反客观规律,搞瞎指挥,必然会给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损害。这样的人,经过批评教育,仍然不能改正的,要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

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以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和领会马列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觉悟程度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本领,以求对四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某些党员和领导干部,革命意志衰退,不努力学习,不积极工作,不能在生产、工作、学习以及对敌斗争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对于这样的同志,必须进行严肃的教育和批评。经过长期教育不能改正的,不具备或者丧失了共产党员条件的人,应该劝其退党。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党的重要法规,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自觉遵守,要对照“准则”的规定,认真检查自己的工作和作风。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任何党员如果有违反本准则的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必须按照党的纪律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党籍。

各级党委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定期检查本准则的执行情况,由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代表大会或党的委员会提出报告。

内政范文篇6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理论基础;内外环境

党的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的文化形态,是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提升,是党的建设的深层次基础性建设,直接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是形成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丰厚土壤。要按照关于推进党内政治文化的要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一、打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改造和重塑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为此,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定信仰。党内政治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信仰文化。信仰是一个政党的政治灵魂,是一个政党政治实践的“初心”。正是由于不同政党的信仰存在差异,它的政治实践、价值追求、根本目标才各有所异。因此,一个政党的信仰就是对政党政治文化精神内核的塑造,使得党内政治文化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信仰文化特点。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高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的信仰作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核,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指示精神上来,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确保党员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同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把坚定信仰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营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外环境

在外部环境上,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净化外部环境。一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文化。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信念,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和不良思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二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当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真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有力的主导性因素,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文化才没有了其滋生的土壤,才会日趋消亡。为此,应当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强大的国家软实力。同时,确立党内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先进的党内价值体系。党内的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充分反映党章党纪要求。在内部环境上,坚决清除党内“潜规则”。一要在思想意识上铲除党内“潜规则”滋生蔓延的土壤。继续肃清封建残余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现代民主政治理念,重视社会政治文化的再塑,培植和巩固人们对“显规则”的认同、敬畏、尊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抵御“潜规则”腐蚀的能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着力培育知荣明耻、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用优秀的法治文化代替鄙陋的人情文化、关系文化、圈子文化,依法规范各种社会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要增强党内“显规则”的约束力。着力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堵塞各种制度漏洞,增强党内“显规则”对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各项工作的约束力;加快推进党内权力结构改革,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党务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严格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三要强化党内监督。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构建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同时,建立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把党内监督和各方面的监督结合起来,切实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这样,党内“潜规则”才会失灵,党内“显规则”才能彰显主导性。

三、创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组织载体的创设。各级党组织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承担着领导、组织、协调的重要任务。必须规范、科学地设置各级党组织,发挥党组织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依托和基点的作用。一是明确党组织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有组织的政治集合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通过各级党组织来加以实现。各级党组织承载着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全体党员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以及紧密团结并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任务。通过各级党组织传达并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重要指示,并通过各级党组织有计划、分步骤的工作,把党的意志转变为全党的共同行动,把党组织的决定转变为全体党员的自觉行为,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科学的组织载体能够全面带动党内政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保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科学化、有序化。二是科学、灵活地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如针对非公组织、“两新”组织党员数量少、流动性大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党支部、党小组,并积极沟通,保持与上一级党组织的顺畅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方向,保证支部正常组织生活,保证支部成员能经常性地得到教育和实践的机会。二是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摸底、排查、确定工作,并认真开展整顿提升。实行领导干部包挂联系指导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转化工作制度,强力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对班子配备不齐、党组织书记个人能力素质较弱或班子内耗严重、成员间相互推诿扯皮的党组织,分别进行选优配齐和组织调整,消除不团结因素,督促班子成员认真履职,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活动载体的创设。活动是承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活动载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能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能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使其保持优化状态。一是在活动内容上创新。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工作对象,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使活动真正发挥出实效。比如通过“结对帮扶”、“支部共建”等形式,实现各级党组织资源、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有机配置、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同步提高;通过“数字党课”、“流动党课”、“掌上党课”等形式,构建“大数据+大党建”模式,为党员干部发送党的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开展远程思想教育;通过整合活动场所,建立党员学习阅读、文体娱乐场所,建立常年向周边党员群众开放的活动平台。二是在活动形式上创新。根据活动的目的和内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职位党员干部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程度,考虑实际工作环境和客观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保证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既注重正面宣传引导,又结合反面教材警示教育;既要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也要注重其形式的变化性和创造性。寓教于乐,不拘一格,以此增加活动的新鲜感、吸引力。传播载体的创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创造同等重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关注文化传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载体、新途径,推动党内政治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主动地、有意识地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党内以及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一是促进传统传播载体的创新。报刊、图书、影视等传统大众传播载体,是大众文化时代重要的传播阵地。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要把政党的意识形态、政党规范和政党行为方式生动活拨地传递给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公众,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传播的穿透力和渗透力。在内容上改变一味的政治说教,运用体现人文关怀的情理交融式话语;在形式上改变生硬的教条式话语,运用鲜活生动的大众话语;在风格上改变居高临下的单一灌输方式,运用包容、平等的双向对话方式。二是推动新兴传播载体的创新。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拓宽和方便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并促成了传播方式的网络化。要充分适应并有效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传播载体,借助网络途径传播党的声音,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意识形态、政党规范和行为文化。如开通党建网站,设立党建动态、学习园地、党务手册、工作回答、网上党校、经验交流等网页和栏目,通过互联网实现党建动态、党建理论及党的知识信息等资源共享。同时,坚决防止有害的封建文化和西方腐朽、错误文化思潮在网络空间传播,坚决不给那些错误的思潮、政治观点提供传播的渠道和场所,大力净化网络虚拟空间的文化环境。

四、塑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良好主体形象

倡导并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态的灵魂。作为一个文化系统的党内政治文化,价值观则是其核心所在,它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具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于一体的先进政党,共产党人组党建党的源起,就是一批先进分子为了实现共同的价值理想而凝聚在一起,结合为一个具有共同的道德追求、价值理念和精神气质的文化和政治共同体。共产党人相互之间以及对于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感首先源自对具有自身特质的价值观的信仰和认同。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积极倡导并大力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发挥其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报告提出的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基本评价标准的价值观。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作风的集中体现。要把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作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使共产党人价值观贯穿于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中,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落实到每个党员的行动上,以此强化共产党人的政治文化认同,凝聚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既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充分展示了党的光辉历程以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优良作风,又为我们党完成新的历史使命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源泉。党的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党领导人民克敌制胜、奋发图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动力,也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在任何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在新的方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求每一个共产党人必须倍加珍惜、继续弘扬、积极践行这些优良传统。注重党的形象的对外传播。开展外交传播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有效路径,注重以行动说话,借外国媒体传声,其效果也更加深刻、有效。一是从现实政治到价值观的输出。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价值传达给受众。对外传播应该做好谋划,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包装在各类事件中,向世界展示自信、包容、民主、和谐的形象。二是注重外交实践传播。可通过学习、交流、开展慈善活动等形式,向外国派遣党团组织,与他国党派党员、民众、机构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了解,传递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三是完善新闻制度。定期举行新闻会。向外界公开党务信息,同时邀请港澳台以及国外的记者出席,借船出海、借口传声,向外界展示一个开放、透明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四是运用新媒体创造新的宣传契机。应发动党员网民在网上建立个人社交网络,传播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信息,通过以点对点、点对面的形式不断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内政范文篇7

关键词:邓小平;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历史启示

“”结束后,为医治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创伤,邓小平提出了许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并在实践中坚定地向前推进。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全面、准确地领会邓小平关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思想、重要论述和实践探索,可为新时代下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

一、历史背景:党内政治生活面临的四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转变为全国执政。由于局势初定,党的角色转型虽然已经形成,但是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还不够高,加之又面临许多新的风险和考验,进一步激化了党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逐渐不正常,个人专断、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现象滋长起来”[1],这些问题和现象加剧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不规范化程度,进2018年第1期(总第271期)一步使矛盾不断累积,同时也给推进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系统工程增加了很多困难。(一)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党的思想路线。“左”的错误思想是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相背离的一种思想形态,其表征为想问题、办事情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从现实国情出发,而是完全从主观愿望、从本本出发。这一思想在“”时期弥漫到全党全国,使党的思想路线脱离了中国实际国情,使全党认识和分析事物存在严重偏失。“”结束以后,“左”的错误思想并未随之结束,而是继续影响着全党的思想认识。“两个凡是”提出以后,不断堆砌各种舆论障碍,原本思想解放的大好局势又陷入了沉寂。(二)党内派性问题导致党被分裂的可能性增大。派性同无产阶级的党性是根本不相容的,有派性必然损害党性。在党内搞小宗派、小团体,立“山头”、树“暗礁”,会造成党的不团结和不稳定,使大部分党员党性受挫,不敢批评,不敢讲真话,被派性思想左右,被派性组织利用。同时,还会造成党组织纪律性差、不团结、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等诸多危害,使党的形象蒙尘,党的领导受损。如、两大反革命集团,其所作所为对党的团结统一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在“”结束后一段时间里,其派性余毒仍在作祟。在这种情况下,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被扭曲,党内斗争恶性呈现,党被置于时刻分裂的危险境地。(三)不正之风加剧了党群关系的恶化。“”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2]。这一运动从发动伊始,所带来的无序状态使一些不良作风逐渐蔓延开来:有的党员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软、散、懒”的现象较为突出;有的干部好摆门面,好说假话、空话、大话,不讲信用,欺上瞒下,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有的干部专横跋扈,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搞权力私授、利益输送。这些行为严重搞乱了党风政风,党的工作偏离了群众路线,进一步恶化了党群关系。(四)正常的法规制度和纪律检查机构遭到严重破坏。在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年代,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我们对于制度的设计和修改也没有科学规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度的功能和效用。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召开,由于受错误思想指导,在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改草案删除了关于党员权利一节,并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构,致使党内组织机构和组织程序更加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新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重塑纪检机构的权威性也并非易事。

二、历史贡献:系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突出问题

在党和国家发展紧急的历史关头,邓小平认真思考、研究和分析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顺利地解决了一个时期以来党内突出的原则性问题、紧迫性问题、战略性问题、长期性问题和系统性问题,为恢复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改革开放事业开创了良好的政治局面。(一)推进“一场思想解放”,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也称为认识路线,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基础,是党内政治生活健康运行的根本保证。“”结束以后,针对“左”的错误思想的继续延伸,邓小平提出“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3],“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这些论述为冲破思想迷雾、树立正确思想认识提供了科学指南和重要方法,为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方法论基础。邓小平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并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随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邓小平还主持起草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的重要文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文件正确评价了及思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科学总结了党的许多历史问题,使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对自己的领袖和党有了正确认识,极大地解放了党内思想,使党对于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强化“一类组织建设”,合理解决党内派性问题。派性是组织问题,是存在于党内的不正之风,严重制约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解决好党内派性、理顺党内关系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着力点。邓小平很早就认识到派性问题一日不解决,党就一日不得安宁。但派性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违纪违法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具有深刻的复杂性,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造成更为不利的政治局面。他提出要对派性分子进行分类处理,对派性分子中的大多数人,“我们按照同志提出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来解决群众中的派性问题”[6];对利用派性的敌对分子,要坚决给予打击。用这样的办法,既实现了团结和教育党内大多数,又集中解决派性顽固分子,在严肃认真的斗争中保持了党内稳定和高度统一。(三)促成“一部党内法规”,着力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党内法规是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的总称,与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连。其中,准则是党内地位仅次于党章的重要法规,是广大党员的行为标准,对每一个党员都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我们党第一部明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党内法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中,邓小平关于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严明党的纪律、发扬党内民主、反对党内派性、要讲真话、正确对待犯错误同志、健全党的监督体系等方面的论述为《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来源。《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颁布以后,邓小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更应该严格遵守党章、遵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起模范作用。”[7]《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概括总结了党的历史上处理党内关系和整顿党风的重要经验,并针对当时特别突出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了新要求,它标志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道路上迈出了制度化的重要一步。(四)开展“一次全面整顿”,系统纠正党内多方面问题。整党是解决党内思想、组织、作风严重不纯的教育和改造的运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1975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开展了“”期间一次较为全面的整顿。此次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关键是领导班子,逐渐恢复和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并对其他方面的整顿产生了积极影响。“”结束以后,邓小平又提出了全面、系统地整党的思想,认为我们党内存在党员思想蜕变、组织纪律涣散、消极腐败严重等问题。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指出“我们党确实存在一个整党的任务”,“现在,我们的党员三千八百万。如果三千八百万都合格,那将是一支多么伟大的力量!问题是有一部分党员不合格,要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整顿”[8]。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的讲话中指出:“需要结合讨论党章修改草案和贯彻执行党内生活准则,在全党进行一次教育。老干部都要参加,搞个小整风也好,无非是对照条文看合格不合格嘛。”[9]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他提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这也是整党的一个重要内容。”[10]1983年10月11日,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针对思想、作风、组织等各方面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整顿,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提高全党政治意识,为更好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提供政治保证。实践证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党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身问题和实现勘误纠错。

三、现实启示:坚持用“四种思维”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邓小平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主张和实践举措,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深刻的哲学思维,对于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走出管党治党的思维误区,全面纠正惯性思维和惯有做法,实现正确有效地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坚持“历史思维”,充分吸收党的历史智慧和营养。一个党如何对待它的历史,直接影响到它能否立足当下、能否把握未来,也会影响到它如何继续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这一重大问题。我们党是具有高度自觉历史意识、十分重视历史思维、善于以历史眼光分析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坚定历史自信,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第一,正确认识和评价党的历史问题。邓小平强调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看待历史问题要从全局着眼,要分清楚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对所犯错误要进行严肃的批评和反思,但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到正确的东西,“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都不是科学的态度。由此,从党的历史来看,虽然一定时期党出现了严重问题,但归根到底,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正确的,是不容置疑的,不能夸大党的错误来否定党的领导。同样,对于党的领导人的认识和评价也应如此。第二,善于总结和借鉴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邓小平谈问题常从党所开创的历史谈起,从承载经验和教训的具体事件谈起,善于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历史智慧,“我们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不断总结经验,坚定地前进”[1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于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肯下功夫去纠正错误和弥补不足,这是党一直以来的政治优势所在,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保持和发扬,从成功经验和挫折失误中学习。第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优良传统历经长期的、严峻的革命考验和一代代共产党人-28-的传承,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深入人心的文化积淀,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等。全党应该继承和发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优良传统,发挥优秀文化的精神滋养作用,激发全党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不断提升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在品质。第四,找准党的历史定位,坚持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历史是过去的现实,二者是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的基本方位,把握党内政治生活运行的内在规律,使得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更加富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二)坚持“核心思维”,着力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和中央权威。形成稳定的、强大的领导核心,是党的领导制度健全和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加强和规范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全党服从中央这一重要原则和最高利益的实现。从根本上讲,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和中央权威是一致的,确立领导核心的直接目的在于维护中央权威,维护中央权威也是要明确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两者均体现为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内集中统一,能够更好地集聚积极因素推动方针政策落实到位、立地生根。要坚持“核心思维”,就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充分认识党的领导核心及中央权威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中央要有权威,“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成大事”[12],同时还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因为有作领导核心,‘’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都是稳定的。”[13]由此可见,中央权威和党的领导核心对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要注重发挥领袖(领导核心)和中央领导集体(中央权威)的核心作用,保证党的统一和稳定,保证政令畅通,凝聚全党力量,有效应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矛盾和问题。第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的历史斗争中经常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要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就必须保证党自身的稳定和强大,提高政治权威的供给能力,避免党陷入政治分裂、重大决策失误等执政“陷阱”。当前我们党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世情、党情、国情复杂多变、充满挑战。要想破解种种实践难题,首要冲破党内思想藩篱,坚持核心思维、反对派性思维,努力打破行动惰性和惯性,自觉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和本位主义。实践证明,全党团结即使弱小也有获胜的可能,全党分裂即使强大亦有可能陷入遭遇重挫折、走向败亡的境地。新时代下必须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和党中央权威,毫不动摇地自觉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毫不动摇地自觉维护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和实践部署。(三)坚持“人民思维”,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思维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逻辑呈现,是开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邓小平就一直强调想问题、办事情要多考虑和征询人民群众的意见,要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的重要性,把人民群众摆在重要位置上,坚持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因而开展党的活动也要牢牢树立“人民思维”,不能罔顾民意,与群众脱离,要把践行群众路线与党内政治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做到:第一,坚持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1956年,党的八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每一个党员都应当理解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遇事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痛痒,尽力帮助群众实现他们的要求。”[14]党的十七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更加明确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党的一切活动行为都应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展开,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指向,这样才能使党群联系更加紧密,关系更加和谐,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稳固。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全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着力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用事实回应西方国家长期用以诘难我国、质疑我们党的“人权”问题。我们党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首要,着力解决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并已经使绝大部分人实现富裕的小康,人民的权益得到广泛程度的保障,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党,党的执政根基也更加稳固。从根本上讲,我们党坚持社会发展的人民思维,是发展具体的、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民利益,而不是口号式、文件化的人民利益,这与抽象的人民思维有本质区别。事实上,党的问题某种程度源于实践活动的导向出现了问题,要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就在践行党的宗旨、密切党群联系、走群众路线,把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出发点、落脚点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才能确保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始终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四)坚持“法治思维”,持续发挥党内法规的规范作用。法治是一种强调确定性的规则之治,告诉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其实现程序等基本要求。因而法治思维强调要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人们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对于政党而言,党纪党纲就是党的运行规则,坚持按照党内法规制度来管党治党、推进党的事业就是党内法治思维的生动展现。因此,在处理复杂多变的党内问题和矛盾时要坚持“法治思维”,用党内法规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重视党内法规的作用,凸显党纪规约的严明性。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党内法规就是党的“法”,规定了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及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政治生活的行为要求,是规范党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重要武器。邓小平认为纪律废弛是党内政治生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他指出:“一个党如果允许它的党员完全按个人的意愿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行动,这个党当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党的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实现。所以,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严格地维护党的纪律,极大地加强纪律性。”[15]通过彰显党内法规的严明性,在全党形成严肃的组织纪律意识,引导和教育全体党员及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第二,不断扎紧法规制度的笼子,突出党纪要求的针对性。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变化,党内的情况和关系也随之而变化,一些问题和矛盾也会凸显出来。因此,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举措来应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们党的法规制度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立改并废,不断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对于管党治党的积极作用,提升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时代下更要重视党内法规制度的功能效用,因而在法规制度设计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要认真总结和分析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根据其结构性因素和发生机理来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法规制度安排,并着力编密扎紧制度的笼子,构筑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第三,强化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增强党纪规范的实效性。落实制度是制度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环节,也是解决党内问题的必然要求。树立法治思维,按照规则行事,就是要落实制度的要求和遵循基本程序,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及各级党组织按照党内法规的规定开展党内活动,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以任何借口超越制度和纪律的“红线”。一旦存在超越规定的行为或者言论,都应及时按照对应法规的要求进行处理,在这过程中更要突出法规是“铁的纪律”和“铁的规矩”,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坚决把纪律执行到位,把规矩切实守牢,彰显党内政治生活的公平正义。强化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是党内政治生活从“宽、松、软”到“严、紧、硬”转变的重要方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进而形成规范效应,否则任何不守规矩的行为都会彻底损害法治的权威,削弱法规制度的实效性。毋庸置疑,邓小平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贡献是巨大的,彻底改变了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现象,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开创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55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95.

[3][5][6][8][9][1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143;14;269;281;27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57.

[7][10][11][12][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313-314;118;319;310.

内政范文篇8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最牢固的执政根基。[1]由于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治党不严,导致了党内政治生态被污染,损坏了党的形象,疏离了党群关系,恶化了党员干部的从政环境。主要变现在:一是“视觉”污染。从公开揭露出来的情况看,权钱交易、权权交易与权色交易的闹剧、丑剧,甚至是滑稽剧仍在党内存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知法犯法等行为常有出现,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不尊崇宪法、不敬畏法律、不信仰法治,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关系,大搞权权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一些地方和单位被搞得乌烟瘴气,政治生态受到严重破坏。”[2](P118-119)腐败是涣散党心民心、离间党群干群关系的腐蚀剂,它既破坏从严治党的政治根基,也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最大的公害。腐败现象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公权力异化严重。一些领导干部把手中掌握的公权力异化成为谋求个人私利的权力、异化成为个人交易的筹码。江西省前省委书记苏荣在“忏悔录”中提到他不仅带坏了社会风气,也害惨了亲友,因为他把自己主政的地方变成了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的领地。云南前省委书记白恩培也在“忏悔录”中提到他从民企老板那里拿到了巨大回报,从一开始支持民企老板在云南发展时就动了从他们身上捞好处谋私利的念头。腐败现象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任人唯亲、买官卖官形成的逆淘汰选人用人怪圈。几乎所有的买官卖官者,都会重复着这样一条路径:用更多的钱买更大的官,买更大的官“提拔”更多的人,用更多“自己人”后赚更多的钱。虽然党一贯坚持反对吏治腐败,但因为“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体制没有在根本上得以改变,所以效果不甚理想。指出,在一段时间中,我们一直在治理用人不正之风,但从一些发生的案件看,买官卖官、任人唯亲现象还是十分严重。[3](P47)吏治腐败的恶劣影响还不止于此,用坏一个人还会带坏一大片,“目无法纪、胆大妄为、飞扬跋扈的干部用起来,而严守党纪、严守国法、踏实肯干的干部却得不到重用,必然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2](P127)二是“听觉”污染。一种是混淆视听的攻击漫骂之声。一些人肆意丑化党的形象,“一些党员干部口无遮拦,毫无顾忌,专挑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说事,颠倒是非还以此显示自己拥有与众不同的‘能耐’,受到敌对势力追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4](P74)一种是文过饰非的好人主义之声。当组织上对党员干部的错误言行与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时,听到的多是评功摆好之声,袒护包庇之声。《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了杨敏之的文章,提出反对“好人主义”的问题。如果说好人主义的泛滥是党自我净化、自我保健这个“臭氧层”中的“空洞”,那么,这个“空洞”正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向。主要表现为:其一,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讲圆滑,不讲正气讲和气。批评与自我批评,异变成为表扬与自我表扬。其二,有法有纪不依,执法执纪不严,违法违纪不纠。对违法违纪者进行处分,往往是说情的多,评功摆好的多,离开原则讲宽容讲保护的多。更有甚者,领导竟出面揽过。其三,见错不错,见怪不怪,见义不为,见恶不愤,甚至见死不救。面对坏人作恶,大多是挺身而出者少,袖手旁观者多。好人主义正在成为当前党内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流行病。它不仅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也影响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一种是麻痹神经的粉饰太平之声。当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所以,党中央要求全党“忧党、忧国、忧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三是“嗅觉”污染。有些人身上散发出金钱至上的“铜臭味”,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曲解为“一切向钱看”;有些人浑身散发出活色生香的“脂粉味”,党员干部饱暖思淫欲,“美惑和性贿赂”占领导干部“致命诱惑”之首。有些人浑身散发出封建迷信的“香火味”,为求仕途升迁,找“大师”算命,甚至不惜将贪污受贿来的大笔钱财捐给寺庙;有些还遍访名山,周游名刹,同时在住宅内设佛堂、供佛像,还专设供道台、供神台。像这样有着双重信仰的领导干部在党内仍然存在。这些行为不但没有帮助他们升官,反因大搞封建迷信活动,被撤销职务。四是“触觉”污染。无处不在的关系网与潜规则严重扭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一些党员干部奉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潜规则,把党和人民委托行使的公权力作为索拿卡要的筹码,陷入了利令智昏的“金钱陷阱”;一些党员干部奉行“熟人好办事”的潜规则,当权者有“不送礼没人情,能办的事情也不办;而对送礼者关系户则开通绿色通道,违背原则乱办事”的行为,这些行为形成连锁效应,让办事靠关系的歪风得到发展,陷入了“情不自禁”的“人情陷阱”。而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到机关办事,则要领教的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公事公办”冷规则。因为信奉潜规则的人越来越多,一些人原本坚守原则,但也无可奈何,随波逐流,被恶化了的环境所影响,也变得世故与圆滑起来。曾指出,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引起我们党的高度重视和警觉。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潜规则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虽悖情悖理,但又畅通无阻。我们要让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好转,就必须破除这种潜规则,让其没有土壤、没有路径、没有市场。

二、党内政治生态受污染的原因分析

“视觉”污染、“听觉”污染、“嗅觉”污染和“触觉”污染,在不断侵蚀干部作风,侵染社会风气。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很多党员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事业上不能打起精神;在面子、圈子、场子上不敢动真碰硬;在私心、私情、私利中不敢“撕破脸”。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要正本清源,找准病因。一是理想信念失落。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危机,如能源危机、食品安全危机、生态危机、信任危机……但是,首当其冲的是信仰危机。首先是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上不信马列信鬼神,导致精神空虚,迷信盛行。据《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披露,被调查的900多名县处级以上的公务员中,只有47.6%的县处级公务员不迷信,半数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相信“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或“求签”等。其次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贪官韩桂芝为了逃避其腐败罪行曾专门找人在房间里设置了佛龛,在里面供奉泥佛、瓷佛、金佛三种佛像,从早到晚香烟不断。除了在家供奉朝拜外,还经常进庙宇烧香拜佛。“裸官”的涌现也是政治信仰缺失的突出表现。中国央行2011年的关于贪官外逃报告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逃的党政干部、事业单位和国企高管为16000~1800名,携带超过8000亿人民币。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是党的领导所面临的大风险和大挑战,主要体现在党员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寻求自身利益,让体制外和体制内互相牵扯,形成既得利益团体。”再次是一些党员干部“不畏法律畏鬼神”形成特权阶层。曾多次提出要多一些敬畏意识,少一些侥幸心理。但是一些党员干部缺少敬畏意识,既不敬畏法律,也不敬畏自然,更不敬畏人民,从而犯下一些无法无天的恶行。二是道德约束失范。只有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道德文化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一个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美丑错位的社会是无法实现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社会上最严重的危机就是公民底线伦理的崩溃。底线伦理崩溃的重要特征就是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表现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价值观颠倒。我们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激励人们在是非好坏、善恶美丑上明确界限,绝不能模棱两可,难于分辨。我们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弘扬什么,加强什么,引导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提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动力。三是制度制约失效。对干部作风问题具有深刻认知,认为作风问题一直在抓,但没有抓出太多成效,还有些不但没有成效,反而适得其反。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复杂性、伪装性和反复性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常抓不懈的耐心,没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管理制度。首先是相关的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细节要求。为什么一些地方出现“前腐后继”现象,原因就在于存在着腐败种子适宜生长的“土壤”与条件。对作风问题,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很多规章制度缺乏细节要求,难有实际功效,形同摆设。其次是制度的执行没有做到言出必行,形成了“破窗效应”。在作风建设上很多好的制度,没有认真执行,无法取得实效。很多违反规定的情况没有有效监督,即使查出来情况也不愿意作出处理,从而形成“破窗效应”。四是权力监督失灵。权力监督在党纪国法、行政管理条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经常不尽如人意,人治大于法治,监督处于弱势、落实流于形式等倾向较为突出,而且某些特权甚至能超出党纪国法、行政管理条例的监督范畴,没有任何约束地行使手中的权力。加上特权的隐性化及人情文化,熟人社会的影响,使得上级监督失去效果,同级监督没有效果,下级监督难有效果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苏荣的问题绝非偶发,问题肯定是长期存在的,但上级没有发现,同级不敢监督,下级不敢举报。广西玉林原市委书记李乘龙也曾说他的权力太大,对于他来说,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缺失了监督的公权力极易官僚化。曾指出,全国各地在管党治党过程中,普遍存在宽、松、软的现象,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纪委监督责任不到位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路径探析

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是党的建设总体成效好坏的直接体现,净化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曾指出: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从讲学习重塑信仰,讲标准重建队伍,讲规矩重申纪律,讲廉政重获信任,讲正气重整雄风,讲政治重赢群众等六个方面去践行。一是讲学习重塑信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仰,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优先于个人的价值追求。领导干部信仰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主体与客体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契过程,这就决定了党员干部信仰教育必须能够切入个体的内心世界,激发个体的心灵共鸣。“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定全党同志的理想信念,引导全体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把好思想总开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5](P63)讲学习重塑信仰,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信念动摇往往是理论不坚定的结果。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其次是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最后树立敬畏意识,“头上三尺有神明”。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天”就代表了党和人民,只有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下行使权力,规章制度才能起作用,才能显现效果。二是讲标准重建队伍。发展党员要严格遵守“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首先要处理好党员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根据中组部的2016年党内年报的数据统计,基层组织已有451.8万个,党员总数达到8944.7万名。在党员数量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党员的质量?我们需要在党员发展过程中,要严把各阶段的“入口”,同时要疏通不合格党员的“出口”,让优质的党员走进来,让变质的党员流出去,才能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其次要加强党员队伍的党性锻炼。对党员队伍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与严格监督,及时剔除思想杂质,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硬的党员队伍。最后要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群体。教育广大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上率下、率先垂范,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提高领导干部解决问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从而保质保量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讲规矩重申纪律。正如强调的,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八项规定的出台为想干事的干部们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立规矩着眼于做实做细做严密。党的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进一步提高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其次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注重民主和集中的有效结合,既发扬民主,又保证集中。最后要“立明规则,破潜规则”。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大气候在党内形成,就可以防止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才能凸显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和政治本色。四是讲廉政重获信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支持与拥护。所以邓小平始终把人民的关切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是离间党群关系的罪魁祸首。根治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还是对权力运行实施最严密的监督。曾提出,要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要让人人都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对权力的监督不是可有可无、时有时无,而必须是全程监控。只要权力能够支配经济活动,那么官商勾结现象就有生存的土壤。反腐败就要规范干部与商人的交往行为,减少权利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防范各种隐性插手,加大土地审批、矿产开发等重点领域纪律审查力度,斩断官商勾结的利益输送链条,防止行为失范、权力失控。我们做到正风肃纪要持之以恒,反腐败必须实现压倒性胜利,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才能让党不失信于人民。五是讲正气重整雄风。讲正气就要讲道德。“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讲正气就要讲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身正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身作则,二是敢斗歪风邪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讲正气的表现。开展自我批评就是对照标准检查批评自己身上的错误、缺点,开展批评就是帮助同志发现问题纠正缺点错误。特别要警惕“好人主义”的弊端和庸俗的市侩作风。营造好的政治环境,需要从每一个党员和领导干部做起,虽然一个人的改变是细小的,但每一个细小的力量就汇聚成大的环境。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更能起到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六是讲政治重赢群众。讲政治就是要讲原则。原则性是一个党员干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的集中表现。领导工作要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原则性是占第一位的,因此领导干部首要的就是坚持原则性。讲政治就是要讲大局。大局掌控不好就会出现政治问题。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申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讲政治就是要讲群众路线。讲群众路线就是讲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就是要讲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其根本还是政治问题。中央一直强调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根本点、立足点,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时刻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体现出我们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为了中国梦的目标来展开工作。“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点,既体现了党的宗旨,又体现了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还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三观”。“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在工作的决策部署中集思广益,在用人中充分体现群众公认的原则,在管理中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只要信仰坚定,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无往不胜。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守人民立场从严治党管党———五论学习贯彻习“七一”重要讲话[EB/OL].20161103.china.huanqiu.com/hot/2016-07/9129451.html.

[2].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3].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4].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要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内政范文篇9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化/演进

政治文化是围绕当代社会政治、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过程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与社会心理反映,它包括政治意识、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道德、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等方面。每个国家都有与自己的政治体系和历史发展阶段相关的政治文化系统,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

政治文化是由多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因素构成的一个文化系统,在整个系统中各种政治文化因素的地位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其中有一种政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其他政治文化居于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我们将政治文化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之为主导政治文化,居于次要或从属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之为政治亚文化。主导政治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为整个政治文化体系摄定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使整个政治文化形成一种基本的政治文化倾向,并因此而影响整个政治文化的面貌。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各种政治亚文化间的认同和共识得到有效的发展,各种政治亚文化有了协调的基础。

建国以后,在文化上我们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适合了时代的要求以及新中国政治文化转换的需要,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思想凝聚和整合功能,主导着中国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探索、试验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所包含的集体主义观、民主观、法治观和爱国主义等构成了我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应当说,以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是符合时代和历史要求的。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加上建国以后所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的个人崇拜使得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蒙上了传统专制主义的阴影,等级观念、人治观、义务观等等封建政治文化的观念大量沉积,造成了主导政治文化的严重扭曲,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害。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创立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过去曾一度被扭曲的政治文化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轨,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理论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的理论动力,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在肯定邓小平理论是“作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同时,在党章中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明确提出了在新的世纪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目前,邓小平理论已成为我们的主导政治文化,这种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它对其他政治文化的指导作用体现出来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政治观点上的统一作用。政治文化就其性质而言,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它必然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政治现象,并提出有关的政治观点。在我国的现有政治文化体系中,多种学说并存。针对一定的政治现象,各种学说必然会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因此就有必要对这些学说在政治观点上加以统一。在当代中国,我们是用邓小平理论来加以统一的。这就是说,对于其他各种学说,在重大的基本政治方面必须要求它们跟邓小平理论保持一致。比如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第二,政治文化活动方面的规范作用。政治文化是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背景,因此,政治文化不仅仅表现于理论观点方面,而且表现于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活动方面。这种政治文化活动通常具体表现为具有不同思想意识的人运用不同的观点对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政治文化活动还具体表现于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在多种学说并存的条件下,必须要求有一种主导政治文化来对政治文化活动发挥一种规范作用。正如伊斯顿所说:“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1]。在当今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才能起到这种规范作用。第三,方法论上的引导作用。邓小平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学说或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其他学说均具有引导作用。例如,邓小平理论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利益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等等,都是政治文化研究中的一些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对其他政治文化理论研究社会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政治合法性的变迁

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治体系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政治合法性主要是指政治权威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信仰、忠诚和服从,并通过特定时空条件下适当的决策及政策实施来塑造政治秩序和适应环境变化,保持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因此,合法性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活动,包括国家政权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运用意识形态的、法律的和道德伦理的力量为自身所做的种种论证,另一方面其更为实质的内容是国家政权在大众当中赢得广泛的信任和忠诚,从而使人民自觉地把对政府的服从当作自己的义务。因此,政治合法性表现为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权威的认知、评价和态度等方面,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合法性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的变迁。

中国政治合法性经过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其合法性类型的更替经过了大致封建社会身份趋向的传统合法性到建国后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领袖魅力型合法性基础,再到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时期的以经济增长和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合法性类型,最后到第三代领导集体时代中国领导层一方面继续巩固邓小平时代的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探索新的合法性基础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政权都是建筑在传统合法性基础之上的。中国的合法性危机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王朝,也动摇了王朝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身份取向的传统合法性。但从破坏传统合法性到建设理性-民主型的合法性,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新中国建立前,民族独立与国家的统一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这期间中国的政治势力不得不从民族主义中寻求合法性的来源,但在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则是我们党要求民众支持和统治合法性的支柱。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自然地,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政权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由于长期存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片面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人的思想政治领域中的问题,而忽视经济建设,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被单纯化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调控,这一合法型诉求加之对领导人个人魅力和威望的盲目崇拜,终于导致了“”的混乱。“”结束后,随着传统合法性的消失,“两个凡是”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形势的发展表明,执政党的合法性面临新的挑战。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深切地感到我们党统治的问题。早在1979~1980年的一系列讲话中,他就强调了经济成就对于政治稳定的关键作用:“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他就站不住。”“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方面的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2]显然,经济增长作为“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途径,被邓小平视为新时期我们党统治合法性的来源。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没有忽视既有的意识形态基础。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他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的底线,即无论经济增长有多重要,它必须与此原则保持不冲突的状况,这就是以经济增长为合法性来源与坚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经济的增长所提供的合法性资源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客观需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政治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所提供的政治合法性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经济的增长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使其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成比例的迅速膨胀。许多“政治系统不能很快提高满足要求的能力以适应来势快的多的政治抱负和期望的高涨,这样就使政治体系陷入了困难”[3]。事实上,许多政府保持了较高的政绩,但其政权合法性还是受到了削弱,原因在于经济增长中民主化、社会公正、自由等价值观目标受到了忽视,这种代价与该政权有关,从而减少了公众对该政权的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自由、民主、契约、公正等价值观正在上升为人们的普遍追求、信仰的东西。加之政治世俗化对人精神的解放,“人民已习惯于根据公民的经常性利益来评价政治”[4]。因此,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合法性资源可以说在逐渐削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继续维持合法性现状,另一方面则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上,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国”的方略是我们党适应时代要求,探索建立现代法理型合法性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法理型合法性基础正在建立。

三、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世俗化的政治文化是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对称,是根据现代社会模式实施自我民主性更新的政治文化。帕森斯认为,世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世俗文化用明确的方式而不是用笼统的方式、用中立的方式而不是感情的方式来观察客观事物,世俗文化向普遍性的标准和概念而不是与某些单一独特的标准看齐,在评价和录用个人担任社会角色时世俗文化重视成就,而不重世袭地位[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越来越移向世俗化、理性化的端点。

1.公民民主法制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强调各市场主体依照规律平等竞争、公平交易。随着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的平等、自由、民主意识逐渐增加。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6]“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7]。社会主义民主成为新时期人们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与社会主义民主观相适应,人们的法治观也逐步增强,社会生活法律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诉诸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由找“长官”转向找“法官”,这表明公民开始确立依法有序表达意志和要求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2.政治价值观念日益世俗化,利益成为人们判断事物的主要价值尺度。在个人方面,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知识、财富和个人的自我实现;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人们拥有更多的信息、机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化渠道;公众对政府的评价更具有现实性,更看重政府的实际作为;在政治生活中,人们不再盲目绝对服从。

3.公众的政治心态日趋理性化。人们逐渐摆脱“”中那种浪漫与激进的政治心态,政治稳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政治发展主要追求的目标,我国政治进入理性发展时期。邓小平说:“稳定压倒一切”,政治稳定关系到每个公民个人的利益,因此,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政治稳定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带有战略性全局的根本问题。于是“重秩序”成为人们的主要政治心态之一。这种“重秩序”的理性心态有利于人们摆脱影响政治发展的各种“左”的和右的激进非理性观念的束缚,自觉吸收主流政治文化,维护政治权威。

四、政治文化的分化

伴随着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的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种功能上的离析性和质太上的异质性,这便是政治文化的分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文化分化。

1.主导政治文化面临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外来政治文化的冲击。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是我们新时期的主导政治文化。但在社会变革所引发的社会利益格局大变动的面前,主导政治文化对社会的整合作用受到极大的冲击,目前在不少人中间存在的“信仰危机”和“理想淡化”就是其表现。其一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和以专制主义为特征的社会,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其精华部分将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得以弘扬;而其糟粕部分也将顽强地寻求合理性,并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二是外来政治文化的冲击。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大量外来思想涌进国门,其必定是良莠参杂的。外来文化中有关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在被我们吸收和借鉴的同时,也会有一些与我国社会变革不相协调,阻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方面。改革开放中,我国社会中竞相登场的许多思潮,无不印有西方政治文化的痕迹。

2.政治心理复杂多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在社会变革过程所进行的对通过国家权力配置社会利益群体利益机制的调整,在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中的影响作用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利益群体,更因其利益的千差万别而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反映。不同的利益群体存在不同的心理取向,因此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的政治心理是复杂多样的。伴随着政治心理的复杂多样化,是人们政治心理的失衡和矛盾状态。社会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不同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格局中的定位。在变革完成之前,不同利益群体既有对以往利益配置机制的留恋,又有对新的利益机制的期望。即便是同一利益群体,也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要求,而对同一利益配置机制的利弊表现出不同的认同倾向。比如,一项关于腐败问题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对腐败现象表示“痛心疾首”或“比较痛恨”,但当问及“如果行贿能够解决你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您是否会行贿”时,竟有不少人表示“肯定会”或依情况而定[8]。

内政范文篇10

关键词: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1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是指党员对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判断的总和,体现在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原则、价值尺度等价值观认知与行为之中。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经历了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时期的100年艰辛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在逻辑。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并不是无规律可循,而是遵循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本文对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历史经验进行梳理,以期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优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脉络经历了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等四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凸显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从党内政治文化孕育而生到逐渐成长到探索发展再到巩固飞跃的历史转变,党内政治文化中体现出的政治价值判断不断拓展充实。

(一)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孕育而生

“十月俄国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胜利召开逐步确立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了党的性质、目标以及基本任务,凝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党内政治文化的萌芽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以人民为中心,为其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在曲折中前进:一方面,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八七会议上受到了批判,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我们党又存在几次“左”倾错误思想,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直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长征之路。在长征的路上召开了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扭转时局,及时纠正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确立了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地位,从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逐步走向完善。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并逐步定型。首先,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积极争取各方爱国进步人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历史经验马超,李魁铭(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乌鲁木齐830017)摘要:党内政治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政党文化且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软实力。建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经验为框架,保持党内政治文化风清气正,维护党内的团结统一。纵观全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党的自身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其百年探索历程为当今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多维度的历史经验。关键词: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22)05-0086-0386士,争取国际援助,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为党内政治文化内涵增添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秉承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纠正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作风,提供了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方法。最后,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党的七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重要保证是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促使党内空前团结和统一,标志着党内政治文化的雏形基本形成。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渐成长

1949年毛泽东同志宣告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历史转变、从追求民族独立向实现民族繁荣的转变,党内政治文化也随之发展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内政治文化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在1949年至1978年的近3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困难与挑战,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国际上中苏关系从蜜月期到恶化,中苏两党的政治纷争不断,东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在国内方面,党内政治文化一度在曲折中前行。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内政治文化主要受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化影响,主要表现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革命道路,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不断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促使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取得新发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未能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甚至破坏了我们党内继承下来的优良文化,出现了倒退现象。总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在继承革命战争时期良好经验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征程中取得了进展。

(三)在改革开放时期探索发展

在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拨乱反正的深入、邓小平的南方视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大地上迎面而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内政治文化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促使党内政治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积累经验。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只有不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把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手段,才能保持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在这一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总结了民主革命时期与建设时期的宝贵经验,准确地把握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内涵,坚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适应,为提高党的科学执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保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方向

1921—2021中国共产党历经100年的沧桑巨变,党内政治文化沿着历史进程持续发展,历经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第一,在民主革命早期,“左”倾、右倾错误思想在党内占主导地位,阻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但是后期我党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地位,开展民族独立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才能平稳运行;第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内部出现了“左”倾错误思想,出现了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这些错误思想在于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也就造成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停滞不前;第三,在改革开放时期,以党的理论指导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坚定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第四,在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党的内部也出现了个别腐化现象,影响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给党内政治生态造成了伤害。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引领,在复杂的党内政治文化中,分清主干与支流,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能够适应新时展潮流,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保障是加强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在推进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民主集中制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保障,必须要坚决拥护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权力、凝聚全党的力量和智慧。回顾建党百年历史,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个科学合理的制度,第五届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指导原则,突出民主集中制在党内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使党内政治文化找到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文化大革命”导致民主集中制遭到了严重破坏,促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缓慢发展。总之,在进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只有加强民主集中制,党内政治生活才会井然有序,党内政治文化就会充满活力;反之,民主集中制得不到有效贯彻,党内政治文化就会黯然失色,进而就会面临各种矛盾和挑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主集中制逐步由粗线条的基本原则走向具体化、规范化的制度细化,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规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