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7:25:33

内资范文篇1

1.1银行的外部监管

银行监管的法定机关,各国按照其自身的特点,有很多不同的规定,有的国家设立专门的银行监管机构,有的国家则是将所有的金融部门的监管置于一个机构之下,另外还有些的国家实施多头监管的模式。在我国,自从人民银行退出人民币的经营业务之后,其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银行监督。随着2003年银监会的成立,银行监管的任务就到了银监会的身上。银监会负责我国境内所有银行的监管工作。由于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是从计划经济的时代转轨而来,很多方面还存在计划经济的烙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由银监会实施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另外,银监会依照该法有关规定,对经其批准在境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前述的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而银监会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也几乎是人民银行分立之前所谓的四大银行业监管局的合并独立,每个省都设置有银监局,依照地域管辖的原则,对于在该省范围之内的银行及其他相关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1.2银行的内部监管

我国银行的内部监管的传统做法是由银行内部的监管部门比如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信贷风险的评估部门,银行内部的监事会等等。传统的做法是注重对于贷款审批,注重于对申请者的个人道德风险和自身经营状况的考量,没有一个具体的措施和步骤,对重点客户(即有多笔银行贷款或者拥有巨额银行贷款的客户)没有具体的风险连续评估和考量的措施。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本身对自身的建设的不断加强,部分银行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并且在美国、香港和大陆的股市上市,其制度性缺陷有所弥补,但是仍然存在落实难的问题。银行的审计监督和监事制度主要是审查银行内部的报表的手续以及与具体的资金流量的相符性,总的来说,是一个银行内部的审查制度,就其目的而言,防家贼更甚于防外贼。

2我国内资银行业监管的不足

2.1立法上的缺陷

(1)许多银行监管法规缺乏定量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现有的许多银行法规多停留在定性规定上,对于具体的操作标准没有具体规定,而转由实施办法规定,这样的立法设置虽然在操作上留有余地,但是造成了法律位阶较低的遗憾。

(2)《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虽确立了我国银行监管的基本法律框架,但仍不能满足审慎监管的客观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法》第5章“金融监督管理”(第30~36条)仅提出原则性规定,而没有有关预防性监督管理、存款保护和最后贷款抢救行动等方面的详细规定。

(3)配套法规尚不完备。当前,类似中央银行监管条例、银行业稽核法、外汇管理法等配套法规尚未出台或未提出实质性内容。法制环境不完善,妨碍了银行监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现有的某些法规、条例尚需进一步完善,可考虑进一步修正。比如,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可行使行政处罚权,但法律规定央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只有警告和3万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权,显然,这些规定过于原则简单,央行在实践中不易操作,而且制裁力度太小,违法成本太低使得罚款数额远低于违法所得。而且,在金融业务的融合化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是否具有经济可行性,都是立法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此外,某些法律、条例之间还存在尚不能很好地协调和衔接等问题。

2.2操作上的缺陷

2.2.1外部监管流于形式

银行的外部监管,包括审计监管,包括银行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等待。最近几年,审计风暴越刮越烈,确实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所说的,靠一次或者两次由中央发起的审计风暴是无济于事的。我国的立法也好、行政规章也好,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概括性很强,很强的概括性虽然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起到预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不能够真实而快速地给所面临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的缺陷。在我国基层执行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有必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解决机制,而且要严格地执行这种机制。在监管部门本身监管能力低下的影响下,监管的不力被放大,造成外部监管流于形式,没有一个常态的有效监管。

2.2.2内部监管形同虚设

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下,银行的内部监管是极为弱小的,而且在团体趋利性的影响下,内部监管更是被忽略。一切的监管数据都为最后的报表服务,其真实性大打折扣。而且传统的监管模式显得更加的行政化和非专业化。由于我国的银行大多是国有企业,其监管的方法往往不是监事会对问题进行检查,而是首先开党委的会议,讨论在某分支机构出现的问题,进而引出某员工的个人问题,进而对此问题进行排查,分析问题的专门的内部监管组织和手段匮乏。这样一种行政性的手段,对于整个银行体系的内部监管极为不利,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就达不到完善的内部监管的目标。反过来,由于长期的行政性的内部监管,导致了在理论上的落后,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几乎是以极为粗糙的线条来勾勒,所监察的文件极少,而且对于文件出具方的评级能力不足,所谓的内部评级方法,往往是以个人的看法和经验为要旨。

3必须重构的内资银行监管

多年以来,由于我国银行系统的历史特殊性,使得现在的银行体系存在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纵观我国的监管历史,先是人民银行既行使银行的功能,又行使监管的功能,还使中央银行的功能,后来是人民银行行使监管的功能和中央银行的功能,最后随着银监会的成立,人民银行的监管功能才告结束。但是从人民银行分离而来的银监会太多的继承了人民银行原先四大银行监督司局的体系和构架。从汉语的语言学来说,监管本身是一个行政性质比较浓厚的词汇,但是结合国际先进经验,监管应该是一种监管当局和银行之间的相互促进的机制,而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监管当局给银行开具罚单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监管当局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因此,重构银行的监管体系显得极为重要。3.1立法上的完善

从具体情况出发,建立操作性强的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对银行监管的操作标准作出硬性的规定。在有关预防性监督管理、存款保护和最后贷款抢救行为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进一步制定有关审慎监管的详细的、切实可行的规章、细则、单项规定或条例,以适应我国防范银行恐慌的需要,为其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建立配套的监管条例等法规,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协调已制定的法律和法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完善已制定的法律法规,明确含义,并且与现阶段的社会以及国际情况接轨。

3.2操作上的完善

3.2.1完善内部监管

(1)建立完善的薪酬和经理人制度。我国银行业的薪酬制度早先是很不完善的,领导者的薪酬水平与企业的盈利关系不大。近10年虽有改观,但是还不够,企业的效益与管理层的薪酬水平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一方面国内的优秀人才希望到更高薪酬的外资企业去,另一方面留在国内企业的人员,想方设法通过别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收益,往往就这样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银行的贷款风险被人为的放大了,因此必须把银行的薪酬制度跟国际一般同等规模银行的薪酬制度接轨。

我国的银行经理人制度具有很强的党委一把手的特色,往往很多经营性的事情是党委说了算,而不是经理人说了算,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子是建设银行王雪冰案发生之后,经理层只开了1次会议,而党委则召开了29次会议,对于张恩照的选择也是在顷刻之间的事情,而不如国外的大型企业一般有全球性的甄选。银行内部的一些泛政治化的制度,使得银行从总体上而言,优秀经理人的选择范围比较小,也使得很多有抱负的经理人因为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离开,因此在人事方面必须建立正确的经理人选任和决策制度,能够让经理人真正放得开手脚。

(2)明确和健全监管主体的职能。在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体制下,最主要的主体是银监会,但是随着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很多金融机构将不仅仅拥有银行这一张牌照,而是在诸如保险、信托、证券等行业都拥有经营权,保监会、证监会、人民银行在一些监管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汇率对风险的影响、头寸的管理、反洗钱等方面,对于银监会的监管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协调好银监会和保监会、证监会、人民银行的关系,使得各自发挥应有的效用。

(3)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的重点在于通过信息披露来达到市场力量对银行的股东进行约束的目的。在过去,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真实性不强等因素,中国的银行业在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市场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资料深入分析银行的风险状况。但是随着我国银行公司结构改革的深入和对存款者利益保护的需要增加,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变得极为重要的。因此,在强化信息披露方面,既要确定银行业需要定期及时披露的资料,也要引导市场强化对于银行信息的分析,逐步提高市场约束的力量。

3.2.2外部监管的完善——对于最低资本充足率制度的重新认识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注重的最主要的就是资本充足率,在很大的程度上,资本充足率就是一切,这样的论断是基于只要资本充足率高,那么银行相应的赔偿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强的逻辑。但是20世纪90年代所发生的银行大规模破产事件说明,资本充足率并不是一切,资本充足率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银行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很多的财务技巧在银行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巨额表外资产对于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新巴塞尔协议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在具体的制度上面,对旧的协议做出了改革,更加注重全面的监管,而不仅仅是看资本充足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个银行的风险问题。在我国对银行的监管当中,认为资本充足率就是一切的思想在很大的范围内存在,这样也直接导致了人民银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直接把这两个银行的坏账冲消掉,使得其资本充足率都超过了8%。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在1年之后,建行和中行的资本充足率存在下降的趋势,坏账不断增多,直接注资的弊端被放大。2006年工行的改革当中,人民银行只拟注资120亿美元,这也反映出我国监管思路的改变,从只考虑资本充足率转向综合地考虑资本运行能力和监管能力,从多角度下手,先解决资本治理的问题,再解决资本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思路才是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兆刚.论巴塞尔协议与中国银行业监管[J].海南金融,2003(9)

内资范文篇2

内容提要:江西要全面实现小康,保持江西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上千万农村人口转移出来,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实是,江西本土资金外流严重,外资吸引力度大,但成效相对较小,即使数百万江西人在外地打工,每年寄回数百亿打工收入,仍然只能保持现金流量低水平平衡。本文从江西实际出发,分析江西今后的资金需求,指出江西资金形势的严峻,并着力于吸引各种资金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资金紧缺;吸引资金;市场经济;战略

一系列经济统计数据表明:江西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发展受到压抑,工业落后,已经成为经济地理上“盆地”的盆底;江西经济发展不平衡,呈不规则浅碟型;当地就业水平极低;江西城乡差距显著;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收入极低,基尼系数高企;农村市场消费需求不旺。欲改变江西落后的现状,江西必须要采取多种战略,培育资源,力求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特别是资金的积累与吸引,才能得以进行较高速度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江西资金紧缺的现实无法回避。

一、江西发展急需要资金

从江西经济增长来看,主要靠投资(固定资产形成+存货增加)拉动。当前,资金紧缺,投资不足是制约江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充分就业需要资金

据统计,江西现有全省劳动力供给总量(扣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2732.9万人,需求总量2054.8万人,供需差额达到678.1万人,其中,全省城镇从业人员502.6万人,仅占城镇劳动力资源的62.7%,扣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86.0万人,尚有213.4万劳动力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农村从业人员1552.2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74.0%,扣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79.6万人,尚由464.7万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未来五年,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每年50万人左右),江西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将必须提供就业新增岗位1000万个左右。按2001年我省资金投入带动就业能力来看,全省每百万元投资增加带动的非农就业增长量仅5人,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2、科学技术进步需要资金

高新技术产业代表未来产业成长的方向。目前,江西的产业结构不是十分合理,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要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跟上科学技术发展,采用新装备,力促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就需要数以千亿元资金投入科研和企业的技术改造。

3、基础建设需要资金

江西比较闭塞,基础设施较落后,各项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省在搞经营城市,大力争取国家投入;在城市之外,城乡之间仍然要建许多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若要使这些基础设施全部按达到现代化要求计,这笔资金投入总额将达到数千亿元之多。

4、教育需要投入资金

江西教育欠帐不少,城市基础教育体系基本齐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基本能勉强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但是学校的设备差,教学手段落后,基本上属于穷办教育,瓜菜代。因此,在城市里,大家都挤向一些办学条件稍微好的学校。农村教育一般只有中小学教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可谓是“抗大”。职业教育欠帐更多,整个体系尚未建立,不要说建立起贴近实践的职业教育。至于现在世人关注的大学教育,也因为投入不足,近几年来落后了很多。不但全省的高等教育毛升学率低,而且教育质量也较落后,基本上没有名校、名专业、名教师。在每年的高考中,考生填写志愿的第一选择总是外省院校。

在现代经济建设中,教育的贡献极大。江西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建立起适应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教育投入将要一大笔资金。

5、公益事业需要资金

从全省现状来看,公益事业我省也欠帐不少,卫生、体育、艺术、文化、科学技术……各项公益事业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显得极为落后。江西要达到与现代文明一致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加大投入,就需要大量资金。

6、城市建设需要资金

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是农民增收,农村人口转移的重大决策。江西近年来对城市建设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理念,经营城市搞得有声有色,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但是,城市的空心化倾向较严重,城市建设中住宅多,商业用房多,形式重于了实质。江西要使城市充实起来,充分体现城市功能,还需要另外投入较大量资金。

综上所述,江西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基础建设,资金需求极大,资金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

二、江西自筹资金能力有限

江西经济落后,资金总量少,人均金融资产不及发达地区的1/2,筹集资金能力不足,资金缺口极大。从江西筹集资金的渠道来看,主要有:

1、江西财政筹款能力弱

江西经济落后,GDP总量较小,2001年地方财政总量为131.98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6.71元。江西的地方财政实力还非常弱小,无论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经济水平相当的兄弟省市相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就更大;而政府机构庞大,吃财政饭的人数众多,基本上是一个“吃饭”财政,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连维持费用也难以满足需要。除去维持江西政府系统的日常开支和维护现有公益事业的支出,能作为投资的资金总量极小。

2、江西企业自我积累慢

据统计,江西的各种企业的赢利能力较差,27万余户企业大部分徘徊在亏损的边缘。从江西的二十余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赢利都极为有限。就是我省工业的“老大”的江西铜业、江铃汽车等,也未能有较大的剩余利润。2001年,全省企业所得税为22.61亿元,按我国的有关税法推算,全部企业所得只有70余亿元。赢利空间有限,制约了江西企业的自我积累的速度。

3、江西民间资金汇集不易

江西对于民间分散型资金的汇集组织不力,不能形成规模投资资金。从目前的分散型资金的汇集来看,渠道较少,绝大多数的分散资金投入银行储蓄。2001年第三季度,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00.33亿元。这些宝贵的资金通过全国性的四大国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全国银行系统间调动,却给江西留下一个高达500余亿元的巨大存贷款逆差,未能投入到江西本土的经济建设。股票市场上,数亿资金进入二级市场,炒买卖股票等金融商品。每年国家发行债券,又将分散的民间资金吸走了上百亿元。

4、江西争取金融市场的支持不够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轮子是金融市场。江西对金融市场的重视不够。在货币市场上,不但存在巨大的借贷逆差,而且贷款质量令人担忧,优质客户认定不多,信用保证体系未能建立,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较高,信贷紧缺,货币市场活力尽失,其结果是江西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差高达700亿,约30%的居民存款通过银行渠道流出去了。在股票市场上,江西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全省上市公司20余家,仅占沪、深两地上市公司总数的2%左右,且规模不大,吸收市场资金较少。而企业债券市场,由于个别企业的赖帐行为,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现在企业从债券市场吸纳资金几乎为零。总之,江西的金融资产总量不足。缺乏金融市场的支持,江西的资金筹集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渠道。

5、国家对江西的投入不多

建国以来,江西一直处于国家投资的非重点区域。江西缺少国家投入的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沿海地区的关注程度加大,有限的资金绝大部分被投到大城市和沿海的重大项目,对江西的投入不多,在资金的获取上处于不利地位。从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分配看,1980年以来的20年,安徽、河南、湖北等省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3.8%、4.1%,江西仅为1.5%;1999年,上述各省固定资产投资率分别为26.6%、28.9%、33.7%,江西仅为24.8%。虽然,近年有所增加,但是仍然是杯水车薪,未能彻底缓解江西资金紧缺的现实。

6、吸引外资不多

江西吸引外资至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但数量不多,而且质量不高。有的甚至内外勾结,鱼目混珠。在2000年以前,吸引外资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差。

三、江西资金有效性不高

前些年,江西扩大投资的力度不够,特别是改善投资环境力度不够,吸引外来投资还没有大的突破,例如近十年利用外资年均增长速度比安徽低3.1个百分点。江西急需资金,而吸引外来资金不力,效果不佳,相反本土的内资却外流严重。这促使我们审视江西现在的投资市场。

1、江西投资环境不良

江西未能建立一个规范的投资市场,没有健全的市场规则,缺乏规范的市场行为,分割、封锁市场的行政性壁垒未能清除,投资和经营软环境不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不合理的审批、核准、许可繁多,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现象严重。这些杀鸡取卵的做法使内资外逃,外资躲避。近来,在新的一届省委的领导下,虽然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仍然显得不足。

2、江西诚信程度较低

江西历称人杰地灵,但是,“南人多诈”之类常见诸于史料。江右商帮的较为短暂的辉煌和快速的没落,社会诚信度低下就是其中重要原因。逃废债务、不履行合同契约、价格欺诈等现象经常出现;社会信用观念淡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未能规范。自从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以来,江西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经济法律体系,但执法水平不高,本土保护壁垒严重,使社会诚信度较低的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

3、江西建设资金流失严重

江西原有的经济基础就比较薄弱,加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转变慢,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给我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非税收费比重过高,江西全省税外收费项目繁多,各种规费有200多种,各类税外收费的总规模己与预算内收入相当,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超过预算内收入。由于税外收费与地方和部门的利益息息相关,征集单位都是手握实权与各行业关系密切的行政事业单位,所以征收力度更大刚性更强。

江西的吃喝风一直未能有效遏制,有限的建设资金被填入权贵人们的口中,有的人吃遍了山珍海味,享尽了各种现代化的高级服务,游遍了名川大山,就是忘了这是在用人民的血汗。而贪污腐化更是建设资金流失的一个巨大的黑洞。

4、江西现代企业制度未能有效建立

江西企业结构不合理且升级缓慢,国有经济成分比重过大,仍然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规模偏小且没有形成由资金、技术为纽带、名优产品为龙头的产业群,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偏低。200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532亿元,在中部六省中最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及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为20%,分别比沿海发达省份低18个和30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垄断性十分明显;全省共有规模以下企业27.42万家,占工业企业总量的98.7%;工业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仅有1.14%。这些均说明,江西现代企业制度未能有效建立。

5、江西资金回报率低

在江西,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是企业仍然没有钱赚。大通道未能形成,使企业的运输成本高,边际利润较低,机会利润难以获取。相反,企业往往由于时间的拖延,付出较沉重的代价。而江西整个经济的不景气,也给投资企业带来拉平效应。因此,即使江西的劳动力低廉,资金回报率也较低。

四、江西吸引资金的战略思考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就就业量是怎样决定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决定就业量的是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投资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1、必须解放思想

面对资金短缺的严峻形势,江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把握导向,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和敢于跨越的观念,创新发展思路。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努力掌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充分注重资本的纽带作用,平等对待与融合各种资本。千方百计地健全投资市场,扩大投资规模应是江西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着力点。

2、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营造好投资环境,就是“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对外开放要有大的突破,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大开放促观念大转变,以大开放吸引资金大投入,以大开放促结构大调整,以大开放促经济大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国家对江西建设的投入,制约江西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形成京九铁路、沪瑞高速与浙赣铁路、赣粤高速、京厦高速等为主轴的“大十字”生产力布局,优化了投资硬环境,也为沿海地区密集型企业内移创造了条件。

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也应加速。江西占尽了“天时”“地利”,只要优化第三配置,就能创造出经济建设的新局面。诚信的投资环境,是吸引资金进入江西的先决条件。

3、积极引进外资

江西有区位优势,又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就有可能积极、大规模引进与利用外资。国外、境外、省外“三外”并举,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吸引外资的新格局。以改善投资软环境为重点,以改进招商方式为手段,以招大公司、大项目为主攻方向,树立江西对外开放的新形象,使江西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实现大跨越。

4、平等对待,留住内资

近两年,江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应只把眼光盯在外资身上。据统计,到2002年6月底,江西的金融业的存贷款差达到560亿元,如果加上证券投资、教育投资、民间向省外投资、省域贸易逆差……等等,有理由估计江西的本土资金外流总量超过1500亿,约占江西年GDP的3/4。大量的资金外流,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江西吸引投资不但眼睛要朝外,更应该注重留住本土资金。在发达国家,一般给外资以国民待遇是最高礼遇。但是,我省现在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眼球”经济利益不错,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值得大家从长研究。江西应该审视吸引投资政策,不能偏废;应该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平等对待内外资金,留住内资,大力吸引资金回流。

5、积极利用金融市场

我们要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利用其特有市场功能,筹集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鼓励更多企业改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快速积累宝贵的资金,培育优质企业超常规发展,迅速成为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货币市场,发挥银行强大的资金收集功能,把闲散社会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大的投资资金,同时更要通过全国各商业银行系统,促进资金流向江西;有可能的话,因地制宜,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各种企业债券来筹集资金。

6、争取国家的各种项目投资

我国实施的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国家承担着投资公益事业的责任。特别是国家投资项目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或基础项目。一般而言,项目投资资金量较大,带动能力强,资金带来的影响较大且较深远。江西要不失时机,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充分发挥财政性(特别是国债项目)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改善江西经济发展环境。

7、加速企业资金积累

随着企业的升级,企业的赢利能力增强,自身积累资金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但这需要加以保护。江西应该积极培育创利源,重新审视税费等地方财政政策,清理各种过重的、不合理的规费收费项目,并显化之。利用较积极的财政政策调动企业积累资金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加速资金的“滚雪球”。冀望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

内资范文篇3

一、内资范围

(一)直接用于在我市兴办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及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市外国内资金(不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

(二)已在我市开办的市外企业新增投资部分(含外资企业增资中的市外内资部分);

(三)市外大企业、大集团或投资公司收购市内工业企业股份或作风险投资的资金;

(四)引进市外非政府性无偿资金,用于市内各建设项目的资金;

(五)经认定可以计入利用内资考核计划的其它资金。

(六)100万元以下内资项目不列入统计考核。

二、考核对象

(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三、考核原则

(一)产业导向。招商引资项目要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污染、能耗较大但不属于国家、省、市限制、淘汰、禁止的项目,要从严控制。对国家、省、市明令限制、淘汰、禁止建设的项目,坚决不准引进布点。对不符合国家、省、市产业导向目录的项目不列入统计范围,年终考核时还将予以扣分。

(二)重大项目。突出“大、高、优”项目,鼓励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

(三)集中布局。招商引资项目集中落户于开发区、工业园区、城镇工业功能区。

四、考核办法

(一)考核组织领导

为严格、科学、规范地考核认定引进内资实绩,确保考核的真实性和政策兑现的准确性,由**市引进内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内资考核工作。市内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引进内资日常统计、认定和督查工作,年终对县区、**经济开发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领导小组审定后确定。

(二)考核认定方法

1.采取县区(含**经济开发区,下同)自报加年终抽查的方法,每月进行统计,每季重点督查,年终汇总考核认定。县区政府明确相关部门负责引进内资工作,凡已开工项目填报“**市引进内资项目情况表”和“**市引进内资项目汇总表”。市直有关部门由引进项目单位填报“**市引进内资项目情况表”,由多个部门引进的项目,各部门商定分配比例,分别盖章后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2.未开工建设项目不列入利用内资考核范围;已开工项目若跨年度建设,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当年报结,以后年度不得再重复计算;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以开工建设的子项目分别填报,原则上子项目一年内报清,以后年度根据项目开工情况据实填报。高速公路等跨境建设项目,不计入县区考核范围。

3.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公布汇总结果,年终在县区、部门汇总项目清单的基础上,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专门人员随机抽查项目,然后按抽查项目实到资金额占自报引资额的比例折算全部实到引资额。已开工项目减资,在新年度完成实绩中相应扣减(故意弄虚作假者,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三)计分标准

1.引进内资完成目标得60分。完成市下达的引进内资目标,且工业项目投资占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占工业内资的35%以上(此考核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年度推进目标考核办法》)的得60分,超额完成目标或完不成目标的,每超减目标2%,加或扣1分。工业项目投资低于65%的,每低1%扣1分;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低于35%的,每低1%扣1分。考虑到县区考核目标数差距较大,在计算基本分的基础上再分档加分:计划目标数在8亿元以下不加分;8-15亿元(含8亿元)加2分;15亿元以上(含15亿元)加5分。

2.项目规模30分。引进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得10分;平均规模低于2000万元,每降低1%扣1分。大项目20分,当年引进并开工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每1个得1分;1亿元以上,每1个得2分;3亿元以上,每1个得3分;5亿元以上,每1个得5分(以上得分就高不就低,最高为20分)。当年引进并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高技术产业投资、重大装备制造业的项目,每1个项目在大项目得分的基础上再加1分,最高加分为10分。

3.统计数据正确率及报送时效5分。统计数据必须全面、正确、及时,项目清单中的建设内容具体清晰(包括建设内容、主要工艺及设备、产能、竣工时间),按时报送有关统计资料的,得基本分5分;建设内容不具体,误差在1%以上的,每上升1%扣1分;数据造假者,每查出一个项目扣2分,直至扣完;不按时报送统计资料的,扣1分;本项考核最低为零分。

4.组织领导工作5分。招商引资工作做到组织机构健全、责任制度明确、项目资料齐全、基础工作扎实、服务跟踪到位。其中:成立机构,配备人员、经费,得1分;落实责任和分解目标到位,得1分;参加全市国内重大招商引资活动任务完成突出、项目落实良好,得1分;引进省外重大项目成绩显著,得1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外来投资者服务到位,投资环境改善明显,得1分。

5.产业导向。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主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产业导向目录的项目),每引进一个项目扣1分,并不列入统计考核范围。

6.集中布局。在开发区、工业园区或城镇工业功能区以外新布点的项目,每个项目扣01分。

(四)考核结果

领导小组形成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市委市政府对县区综合考核中内资考核的计分依据。

五、奖励标准

县区完成年度引进内资考核指标的得基本奖;超计划部分,每超10%加奖5000元,最高加奖1万元;完不成计划,每差10%扣5000元。

当年新引进的固定资产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开工1个奖励5000元,竣工1个奖励1万元;3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1个奖励1万元,竣工1个奖励2万元;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1个奖励2万元,竣工1个奖励5万元。大项目开工后,停建的,在当年奖金额中核扣。

上述两部分所计算的县区奖励额,按考核得分情况计算最终奖励金额。

市直有关部门当年引进内资实绩显著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报领导小组认定后,给予一定奖励。

内资范文篇4

一、内资企业所得税避税现状

2002年企业所得税征管体制改革后,实施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新办企业所得税由国税机关征管。几年来,内资企业所得税征管不断加强,所得税收入逐年大幅增长,已成为国税机关工商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2005年,无锡国税完成内资企业所得税收入163540万元,同比增长43.58%,占全部工商税收收入8.75%。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内资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尤其是利益集团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关联企业关联交易实施所得税避税现象呈增多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集团公司内部化优势,使国税机关在避税与反避税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集团公司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市场,并且通过行政命令来解决企业资源配置问题,集团企业由内部价格来调节。而内部化的结果就是集团公司形成内部化优势。内部化市场的重要特征就是关联交易转让价格的运用,在以股权控制关系为纽带的母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运用转让价可灵活地、优化地配置公司要素资源,以达到集团利润的最大化。二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差异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为集团公司避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按照现行税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定名义税率都是33%,但由于设立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享受15%—27%不等的优惠税率,以及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并在工资、捐赠、交易费用等诸多方面具有税前扣除标准优惠,因此,外资企业实际税负在10%—15%左右,相比之下,内资企业实际税负约为25%,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即便是内资企业,也存在着一些税收优惠特区,如新办商贸、民政福利企业等。由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以及不同经济类型性质的内资企业所得税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为集团公司通过开办多种政策性优惠企业,并与原内资企业发生关联交易实现避税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一些地方政府过度的“招商引资”热为集团公司避税提供了保护。区域经济的兴衰是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志,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首先需要扩大投资规模,然后才是技术更新、管理水平提高直至制度创新,因此资本雄厚的集团公司在区域经济兴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投资方向是决定区域经济兴衰的重要砝码。地方政府为了本区域的经济更加繁荣必然积极干预,以颇具竞争性的政策吸引力,争取“招商引资”最大化,在地方政府的竞争性政策中自然少不了财政返还、廉价出让土地及减免各种规费等规定,同时,为巩固存量投资也免不了对国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稽查进行一定地干预,成为集团公司成功避税的坚强后盾。

二、内资企业所得税反避税设想

(一)加强宣传辅导,营造良好的反避税工作环境

1、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反避税工作情况,积极寻求理解和支持。在内资企业所得税日常管理和汇算清缴中,要注重对关联交易的审核、分析、评估,并形成《关联交易分析报告》,向当地政府汇报,从而提高政府对反避税工作的关注度,使其充分认识到企业的避税行为,不仅严重侵蚀政府应得的税收收入,而且也扰乱了区域的经济秩序,造成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尤其是对本土同行业企业的冲击;认识到有效的税务管理对遏止避税行为,提高招商引资的运行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2.加强内部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干部反避税技能。通过集中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使国税部门所得税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国税发[1998]59号和国税发[2004]143号)以及《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国税发[2004]118号)等反避税业务知识,为有效开展反避税管理提供智力保障。

3、加强外部税法辅导和典型案例宣传,致力提高企业依法纳税的遵从度。在税务登记环节、日常巡查以及年度汇算清缴中,应注重是否存在关联企业、关联交易的审核、审查,做好关联交易税法宣传辅导工作,提前规范集团公司企业的关联交易定价,预防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避税。同时,还要选取反避税典型案例,通过适当形式开展案例宣传,增强反避税管理的威慑力。

(二)强化日常管理,提高反避税工作效率和质量

1、密切部门协作,强化登记管理。国税部门应定期与工商、地税、民政、居委会等管理部门加强沟通,交换信息,结合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等实地调查,切实掌握新办企业总、分支机构、投资主体等信息,摸清关联方关系,建立关联企业档案,及时纳入监控视野。

2、加强日常巡查,实施跟踪管理。国税部门应将关联企业关联交易列入税收管理员日常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定期对关联企业间关联交易合同、定价、贸易方式等进行调查审核,及时掌握其有形资产购销、转让、使用价格,无形资产使用、转让价格,融通资金,劳务费用等关联交易信息,记录在案,加强后续管理。

3、加强申报审核,强化税源控管。关联交易申报是整个反避税工作的基础,申报质量直接影响选案的准确性和反避税的效率。因此,在内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时,对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应借鉴外资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有效做法,要求企业就其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向当地国税部门提供有关价格、费用标准,制定依据,计算方法和境内、外关联企业的相关资料,以证实并书面说明其价格、费用的合理性。国税部门在汇缴审核评税时,应对其报送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重点审核,并结合日常巡查中掌握的信息运用“可比性分析”方法,参照独立企业间进行相同或者类似业务活动的价格或者再销售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者的价格所应取得的收入和利润水平等依据,对关联交易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形成《关联交易分析报告》,及时调整非正常关联交易转让定价。同时,国税部门在开展反避税管理中,应注重积累经验,掌握有效方法,尤其是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正常交易值域”信息库,以不断提高反避税工作效率和质量。

内资范文篇5

一、研究方法及变量

(一)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生产活动效率的指标之一,也常被视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是一段时间内总产出与全部投入要素之比。DEA模型能有效评价决策单元,在各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参考郭悦(2015)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也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各省域的内资酒店业TFP进行评价。其基本原理是将每一个省域看作一个生产决策单位,运用DEA方法来构造在每一个时期各省域酒店生产的最佳实践前沿面,把每一个省域的内资酒店业生产同该前沿面进行比较,来测度其技术进步率①:项;距离函数D分别以t和t+1时期技术为参照;TFP指数代表全要素生产率,它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TEHCH指数代表技术进步,它刻画了t到t+1时期技术前沿面的移动,这主要由新技术或产品的使用引起;EFFCH指数代表技术效率,该指数刻画了t到t+1时期每个决策单元到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追赶效应”。我们可以从产出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这两个角度来考虑技术效率的问题:产出最大化表示的是在各类投入要素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产出最大,成本最小化表现为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投入最小。技术效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PECH指数代表纯技术效率,它表示投入要素在使用上的效率(即管理效率);SECH指数是规模效率,它指的是产出与投入的比例是否合理,随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变化②③④。各指数值大于1,表明效率提高,等于或小于1,表明效率不变或降低。将TFP进行分解能为省视各区域的生产率增长提供更为全面和清晰的视角,也能为进一步优化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方向指引。(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正确选择。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考虑数据的代表性、可获性和可比性,在计算省域内资酒店业效率时,投入指标为固定资产(原值)、从业人数;产出指标为营业收入。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内资酒店业投资规模;从业人数代表劳动投入;营业收入是维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支撑⑤⑥。本文选取的31个省域、连续10年、3个变量共930个数据,属于平衡面板。以上所有数据均来自于2005—2014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

二、结果及分析

本文基于上述3个变量数据,采用DEAP2.1测算出2005—2014年中国省域内资酒店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对于实证结果,本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省域内资酒店业全要素生产率时间序列变化及其省域差异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中国内资酒店业全要素生产率时序变化根据表。1,从时间序列数据上来看,中国内资酒店业全要素生产率在2005—2014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3.3%,其中,技术进步率为3.5%,技术效率为0.2%的负增长,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内资酒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正向增长弥补了技术效率的负增长。将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可以更清晰地判断出导致技术效率变化的动力来源,如表1所示,纯技术效率均值为1.003,最高值为1.099,最低值为0.900;规模效率均值为0.995,最高值为1.091,最低值为0.895,各效率值基本在1.0上下浮动,说明2005—2014这10年来我国内资酒店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波动不大,我国内资酒店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没有显著变化,其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以上分析说明,中国内资酒店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缓慢,内资酒店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结构性问题。(二)中国内资酒店业全要素生产率省域差异特征。表2显示了我国31个省域2005—2014期间年均TFP及其分解。从表中可以看出,除山西、河南外其他省份的TFP生产率指数都是大于1的,这说明总体而言我国各省内资酒店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持续改善或增长的趋势中。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省份是西藏,其年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达到10.6%;而山西省、河南省发展最为缓慢,其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出现了3.2%、1%的负增长,表明这两个省内资酒店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其发展速度和质量都有待提升。进一步地,从表2对TFP的分解情况来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影响最大的是技术进步,31个省的技术进步率都大于1,技术进步实现了3.5%的年均增长;而技术效率在各省域之间差异较大,年均负增长表明出现衰退,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就全要素生产率出现负增长的山西省和河南省而言,技术效率分别出现了5.7%和4.2%的负增长,而相应的技术进步虽然有所增长,但幅度较小,因此技术效率发展缓慢是导致这两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无效的直接原因;而对于河北、内蒙古、吉林等省份而言,虽然技术效率为负增长,但是技术进步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大,从而抵消了技术效率的部分负面作用,技术效率的衰退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无法大幅提高的重要原因。在内资酒店业的发展中,技术进步固然重要,注重管理和制度的创新来提高技术效率,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

三、结论和启示

内资范文篇6

VIE模式,即协议控制模式,指中国境内企业与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境外投资企业,通过签订有关协议合同的方式,使境外投资企业成为对其利益的受益者和资产控制者,以此达到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的目的。[1]107VIE模式秉持着契约自由和双方意思一致的思想,为企业引入了充足的海外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企业的高效发展。但是,在实践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法律风险,并且随着中国境内资本市场逐步向好,VIE模式企业也已经开启回归模式。1.1VIE模式引发的法律风险是企业回归的内在动因。1.1.1VIE模式规避法律将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中国对于涉及国家利益的行业在引进境外资本方面规定很严格,但依旧存在通过VIE模式实现境外上市的情形,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对VIE的规定较为模糊,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如若发生控制权纠纷时,将会威胁到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以及泄漏国家和公民的信息。针对防范VIE模式引发的法律风险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北宝生钢铁事件。因此,选择境外上市虽然可以促使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进步,但是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仍然存在一定风险,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都会产生不良影响。[2]1.1.2VIE模式缺乏透明度将影响国内资本安全。由于缺乏对VIE模式的审查和监管,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会为动机不纯者留下转移境内资本的机会,借助离岸公司完成资本外逃,这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升值,更不利于中国金融环境的稳定。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境内企业资金流动的透明度极低,管理者无法对资金流动产生有效的监管和约束。VIE模式下的企业容易产生扰乱税收制度的风险。由于VIE模式下的境外企业,其公司架构趋于多层化,相互之间的关联交易并未全部公开化,征税机构查询困难,征税制度难以落实,并且VIE模式可以以服务费的形式转移境内公司的利润,支付给境外设立的离案公司,根据中国的税收政策,对服务费征税率远低于对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税率,这不仅流失国家税收,还扰乱了税收监管秩序。1.1.3VIE模式的法律规制不到位将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中国尚未对VIE模式做出明确规范的前提下,境内企业采取VIE模式,将随时面临被法律或官方认定为无效的可能,境内企业经营处于被动、飘摇的境地,影响企业利益。[3]其次,法律对VIE模式企业的救济措施不到位最终会损害企业利益。VIE模式企业基于合同的相对性而存在违约的风险,一旦合同相对人违约,境内企业不仅海外上市计划搁浅,而且对企业经营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样境内企业违约对其商业信誉和形象也会大打折扣。最后,由于法律缺少对信息披露的规定,造成双方获取信息渠道不畅通,有碍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最为典型的就是新东方通过VIE模式在纽交所上市后,新东方内部调整股权结构时没有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而美国的证券交易监管制度要求实施全面披露的原则,随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介入调查,最终指出其存在财务报表欺诈,给新东方的股价和市值带来不小的危机。[4]2191.2中国境内资本市场发展环境良好是企业回归的外在动因。1.2.1境内资本市场环境利好。近几年,中国境内资本市场本身有利于品牌推广,易获得投资者和消费群体的认可;同时,又不断改善资本市场环境,积极消除制约市场发展的各种阻碍因素,融资水平日益提升。选择在境外上市的企业因为资本市场环境差异,且上市企业信息披露不健全,国外的证券市场无法正确估量中国企业的价值,导致境外上市企业估价不乐观,处境艰难。例如,首家拆除VIE模式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暴风科技,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后,根据当年的公司年报,其年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68.85%,营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395%。[5]由此可见,境内资本市场的高股价有着超预期的回归表现,这也促使更多优质的企业加入到境内资本市场。1.2.2法律与政策的导向明确。近几年,立法机关和政府机构推出的法律和政策表现出境外上市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规范限制行业境外投资的趋势。一方面,提出优化资本市场,鼓励对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解决特殊股权结构类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制度性困难。[6]同时,增加扩大对制造业、服务业和鼓励类行业的投资准入的规定,提升经营类电子商务的外资持股比例。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出台均对境外上市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在商务部最新版的《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将采取VIE模式的境外独资企业视为外国投资者,并对禁止和限制外资进入的领域加大了处罚力度。意见稿代表中国法律对VIE模式的监管态度是日趋严格,在面临可能遭受处罚的形势下,许多企业开始出现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倾向。总之,中国法律和政策,为采取VIE模式的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境内资本市场将会越来越受到追捧。

2VIE模式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法律风险

2.1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变动损害实际控制人权益。在中国境内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对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的稳定性有严格的要求。原本在境外上市的企业,为了企业发展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对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进行调整,在美国的证券市场中是不会受到延期的风险。但是,当前中国的证券市场与美国存在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在中国成功上市的企业前三年时间里,实际控制人不可以出现更换情况,并且其管理层不可有重大调整,虽然最新政策中对创业板的此项限制缩短为两年时间,但对比美国证券市场的灵活性,还是存在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需承担延迟上市的风险。在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为了仍旧保持在多轮融资后对企业的控制权,将股权中的财产权和投票权联系在一起,因而使得许多企业选择类别股以保证享有公司的决策权。因为类别股具有债券和股权属性,能够将对财产收益权或表决控制权有不同偏好的投资者吸引到发展中的公司。[7]但是,当前国内对于类别股的建立还仅限于理论层面上的论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不允许类别股的实施,仅能发行权利义务相同的一元化普通股。所以当境内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时,其在境外上市中的股权如何处置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否则损害了股东应有的权益,将不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2.2追缴税收增加企业负担。VIE模式的境内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首先需要终止控制协议,然后将股权进行收购,由此会产生税务问题,即境内企业需要按照中国税法规定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在回归的过程中会增加企业的税费,负担过重。此外,对于重新回到境内上市的企业,其企业的税务报表将会受到税务部门严格的审查,若企业在境外上市期间存在利用规避法律的方式进行资金往来或利润转移行为,则将承担被追缴甚至行政处罚的风险。2.3境外投资者退出路径阻碍企业顺利回归。VIE模式主体之一是境外投资者,若是企业选择回到境内上市,境外投资者如何退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这关系到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对于法律和政策已经明确限制或禁止外资进入行业中的境外投资者,由于不符合外资准入的条件,在境内企业选择回归境内资本市场时,其既需要退出VIE模式,也需要退出中国的境内上市的相关事项,但是若原境外上市主体回购其股权的过程中存在瑕疵,则可直接影响到VIE模式拆除的问题,更为甚者将阻碍境内企业的回归。若是在境外上市期间,上市主体因信息披露、财物报告造假的违规行为受到境外监管部门处罚,会增大其退出境外资本市场的负担,在回归之路上又多了一道不可避免的风险。

3VIE模式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举措

内资范文篇7

1.我国旅行社行业不断开放,中外合资社对内资社构成强有力竞争根据今年1月由国家旅游局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颁布的《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暂行办法》,在国家旅游度假区外批准建立中外合资旅行社(简称合资社)的试点已正式启动,目前已在云南等地成立了合资社。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旅行社行业的进一步开放离我们已并不遥远。

相对于我国的内资旅行社而言,合资社具有以下优势:雄厚的资本金和营运资金;全球化的销售网络,尤其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全球预订系统;以品牌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合资社的中外双方合作者在旅华市场上都拥有广泛而良好的信誉度;规范的内部管理和营运机制等。面对拥有多项优势的合资社,内资社必须向它们学习。但学习不是目的,学习是为了超越。我们要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2.内资社普遍小散弱差从实践上来看,先进国家的旅行社已经在聚焦销售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信息化服务实体转变。[1]而我国的内资社仍然是小散弱差,即规模小、经营散、竞争弱、效益差,停留在关注管理、聚焦销售的混合发展时期。1996年我国各类旅行社4000多家,共实现收入232亿元,还不及美国运通公司一家公司年收入的1/3。在这种情况下,内资社若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合资社,进行“补课”,只满足于改善自己的销售管理服务,则永远也赶不上先进水平,一直处于相对劣势,这将与我国加工工业中某些领域引进外资后的情形相似。内资社必须紧紧把握世界范围内的服务产业知识化的浪潮,利用“后发效应”,立足于知识经济条件,重塑自己的核心能力,把自己改造成知识服务实体,方能在今后的竞争中生存和获胜。

二、内资社建立核心能力的具体涵义

1.何为核心能力在战略管理中最流行的有关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的定义是由潘汉尔德和哈默提出的: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2]能力不只是卓有成效利用资源的功能,它还和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使“协调”和“有机结合”成为可能的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

企业的组织资本就是信息,或称知识。组织资本包括任务信息,即任务所要求的生产效率的信息;员工信息,即每个员工的能力和技术信息及其与职责的联系;以及员工团队信息,即如何建立最佳工作团队。当管理人员掌握了更多的个人、团队以及他们的能力等方面的信息时,私人信息就会减少,就有利于监督员工并向他们提供相应的工作激励。

企业的社会资本,就是企业内人与人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包括企业的目标和有效奖惩,这相当于企业文化;信息渠道,即组织中的个人通过非正式组织同他人进行交流的网状结构与关系;以及企业与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关系。

2.核心能力的意义核心能力的这两个方面都包含了企业的效率,一套强有力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生命线,如果企业的这些能力发挥了价值,就构成了企业的优势。核心能力可以看做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核心能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因为企业的员工部分地充当了核心能力的承担者。然而核心能力又并非存在于任何单个人之中,而是贯穿于企业的组织环境。核心能力一般也不具有物质性,而是关于如何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的知识形式。核心能力是异质的,可以说任何两个成功的企业都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也应该是完全不能仿制的,因为有太多的因素影响其最终形态。因而,核心能力是很难被替代的。由于核心能力的这些特性,它就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三、内资社塑造核心能力的具体手段——知识联盟一旦企业无法拥有和控制它的重要资源、核心能力和关键技术,它的处境就十分危险了。那么怎样来发展这些起支持性作用的知识、资源和技能呢?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创造了交叉知识和专业能力,但同时他们也发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他们需要的所有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昂贵并且困难重重的事。于是知识联盟越来越被广泛运用。

1.什么是知识联盟知识联盟(KnowledgeLinks)是一种全新的知识集约关系,知识联盟的最初原型是产品联盟,同时这种联盟发展链的高级阶段也有助于降低风险、削减成本、提高市场开发速度等,更重要的是知识联盟还有助于参与者学习、创造新的能力。

知识联盟可能是战术上的,也可以是战略上的。一个简单的知识联盟可以帮助企业在它有限的业务领域内建立新的技能,这是一种战术方法。当一个企业同顾客、供应商、劳动力组织、大学和其他组织之间建立大批知识联盟,并且彼此加强、互相促进,支持企业的长远目标,这时的知识联盟就具有战略性。

知识联盟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学习和创造知识是联盟的中心目标。第二,知识联盟的参与者的范围极其广泛。[3]

2.旅行社建立知识联盟的主要方式旅行社建立知识联盟,其目的就是要使自己能够获得其他组织的技能和能力,并且可以与其他组织合作创造新的能力,以塑造自身的核心能力,并赢得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内资社建立知识联盟有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与供应商的知识联盟,与竞争者之间的知识联盟,与顾客的知识联盟,以及与员工的知识联盟。

(1)与供应商的知识联盟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面临着重大变革。供应商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建立起与顾客的直接联系,可以不再需要旅行社的中介服务。旅行社通过销售供应商的商品而获取差价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由于供应商的类型不同,内资社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与它们建立不同的联盟。

对于交通行业等属于基础部门的松散型的供应商,由于其具有垄断性的规模效应,其自身的知识化改造将进行得完备且彻底。在美国,三角航空公司(DeltaAlliance)于1995年率先规定了旅行社票务的佣金上限,大幅削减了旅行社的票务收入,各大航空公司纷纷仿效。在陆路和水路方面也有可能出现同样的倾向。[4]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我国的交通行业也会出现相类似的趋势。因此内资社不能再充当简单的中介人了,旅行社与交通行业的业务联系应有一个阶段性的飞跃,即上升到知识联盟的阶段。相对而言,旅行社在对旅行者的行为、偏好等的反馈和掌握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尤其是在旅游地和行程的安排上,旅行社可以在提供优良服务的同时对旅游者形成一定的影响,这些能力和知识正是交通行业所缺乏的。内资社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力,与相关的交通行业建立起知识联盟,并形成相应的核心能力。

宾馆和旅游地这样紧密型的供应商大多也会建立自己的预定系统,但是我们从国外的旅游产业的运行方式可以看出,宾馆、饭店以及旅游地的网站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宣传和预览的作用,最后的预定绝大多数还是通过旅行社的。而且和旅行社的预定系统相比较,它们的预定系统无论是在专业技术和技能方面、还是在经济性方面都处于劣势。对于内资社而言,由于正日益面临互联网的威胁,与紧密型供应商建立知识联盟也是必由之路。通过知识联盟,内资社可以丰富自己关于旅游产品的知识,建立关于旅游产品选择的专家系统;紧密型的供应商可以获得关于顾客的知识以及内资社专家系统的帮助,改进自己的产品,共同完成对顾客的服务。内资社与紧密型供应商的利益分配的实质与内容将发生变化。可以参照现行的管理咨询公司与其客户之间的结算方式,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佣金,不再按交易额提取差价。例如,美国的ITAGroup(InternationalTravelAssociates)不再向宾馆收取佣金,只向顾客收取一定百分比的费用,就是这一思路的变通。[5]

(2)与其它旅行社的知识联盟毫无疑问,内资社之间以及内资社和合资社、独资社之间将充满了竞争。但是竞争并不排斥合作,旅行社之间的知识联盟将使内资社受益匪浅。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旅行社之间仍会有核心能力的差别。例如,不同的服务专长,不同的市场区域以及不同顾客群体。它们之间必然进行知识联盟,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美国的TIPC(TravelIndustryPartnersCorp)旅游联盟,就由两个核心伙伴组成,一家是CentralHolidays,专长于意大利欧洲和北美的滑雪游以及地中海游。另一家是SwainTours,专长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地区,两家具有不同知识的旅行社可以相互学习并创造新的知识。[6]

在核心能力相类似的旅行社之间,竞争将是主旋律。有竞争就会有生存与淘汰。弱小的内资社之间结成知识联盟可以增加竞争的筹码,扩大整体拥有的知识量,以谋求壮大与发展。在实力相差较大的内资社之间结成的知识联盟,对弱者来说可以向强者学习,对自身进行调整,而对强者来说则是扩大力量的又一步,通过知识联盟控制竞争对手。但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是一种和谐的知识融合的过程,当两者的知识融为一体的时候,实质上的合并自然产生,形式反而居其次了。这两种知识联盟对于壮大内资社的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与顾客的知识联盟建立与顾客之间的知识联盟,其目的在于向顾客学习。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顾客的需求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旅游需求将是彻底个性化的。旅游消费行为将从现在的旅游者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换过程,变为供应商与旅游者合作满足其独特需求的过程。旅行社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由顾客被动接受旅行社的产品变为旅行社主动向顾客学习关于产品的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顾客可以拥有几乎无限数量的旅游信息。从顾客的精力时间和经验角度出发,尤其是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无形的信息不可能完全代替专业的经验,还是需要像旅行社这样的专业机构为其“度身定做”,选择和组合最贴切需要的旅游服务。旅行社的专业知识仍然具有吸引力。例如,法国第二大旅行社德格利夫旅行社是一家网络化的无门面旅行社,在保证良好产品信誉的前提下,其销售的产品一般比普通市场价格低30%~40%。其秘密就在于它特有的专业能力:帮助顾客在最后一刻购买指定时间段内未售出的产品。旅行社的专业知识和信誉保证使顾客更愿意通过它们购买产品。

与顾客建立知识联盟的主要手段是内资社通过电脑网络等信息化手段与顾客建立联系。例如,1996年7月29日微软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联合推出了在线旅游服务。此后,德国最大的旅行社之一的FirstTravel推出了24小时声控在线服务系统。[7]内资社可以为每个顾客建立起个人档案,使每个顾客都成为VIP,从而建立起关于所有顾客的信息库。同时在服务接待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动态修正,以获得最新的信息,掌握关于顾客需求的知识。

(4)与员工建立知识联盟。内资社应改造成员工之间的知识联盟。对于内资社而言,每个员工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拥有者,他们由于共同的利益而在一起合作,贡献出自己的知识。群体组织即内资社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将发生变革,内资社将成为员工间的一个软性组织,群体为员工提供协调与服务,为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这样的组织结构必然代替传统的、刚性的、统治式的组织模式。

知识经济提供了员工之间自由方便地沟通与协作的可能。通过各种手段,超文本、多媒体的信息在全球便捷流动。内资社内部的交易成本必然大大降低。在美国,早在1987年,ITAGroup就已成为完全由员工所有的旅行社,该社认为只有运作旅行社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员工是真正的主人。[8]像德格利夫旅行社这样的虚拟旅行社也已出现。当然,在知识经济时代,实体场所的有无可以根据需要而定。所谓的无管理者的旅行社,就其实质而言仍然需要有员工从事内部的沟通与服务工作,只不过沟通与服务,即传统意义上的管理,降到了次要的辅助地位,为服务者提供服务而已。

由于单个员工的多重职能化,组织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淡化。交易费用的降低和结算工具的便利,具有多种知识的复合型员工将会出现。同一员工可能为不同的内资社服务,也可能同时为内资社和供应商服务,或者既是一名外部专家,如网络工程师,又是一家内资社的技术支持人员。内资社只是作为内部成本最小化的利益共同体而存在。内资社这样一种对内角色的转变,需要内资社以员工为核心重新进行定位与组合,围绕员工的核心能力组建的内资社才能真正完成其转型。必须是从每个员工出发,或说从每个员工特有的能力出发重新建立的内资社组织才是有效率的。

知识经济的大潮是对所有行业的挑战,合资社加入竞争是内资社重塑核心能力的动力与契机。以上四种类型的知识联盟,相互依存,综合成一体,而其中对外与顾客之间建立的知识联盟和对内建立的员工之间的知识联盟是内资社重塑核心能力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参考书目:

[1]马爱萍.信息时代旅行社战略管理思考[J].旅游学刊,1999(2).

[2]Prahalad,C.K.and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6):79~91.

[3]约瑟夫·巴德拉克.知识联盟[C].选自保罗·麦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

[4]AnnFillmanPekruhn,TravelingToTheClient[J].PittsburghBusinessTimes,April30,1996.

[5]JohnShorsⅡ.Sales,StrategiesandSafeHeavens[J].DesMoinesBusinessRecord,February10,1997.

[6]ClifCookeJaxFax.IstheU.S.travelindustryreadyformegaalliancesoftourwholesalers?[J].TravelMarketingMagazine,May,1999.

内资范文篇8

1.我国旅行社行业不断开放,中外合资社对内资社构成强有力竞争根据今年1月由国家旅游局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颁布的《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暂行办法》,在国家旅游度假区外批准建立中外合资旅行社(简称合资社)的试点已正式启动,目前已在云南等地成立了合资社。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旅行社行业的进一步开放离我们已并不遥远。

相对于我国的内资旅行社而言,合资社具有以下优势:雄厚的资本金和营运资金;全球化的销售网络,尤其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全球预订系统;以品牌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合资社的中外双方合作者在旅华市场上都拥有广泛而良好的信誉度;规范的内部管理和营运机制等。面对拥有多项优势的合资社,内资社必须向它们学习。但学习不是目的,学习是为了超越。我们要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2.内资社普遍小散弱差从实践上来看,先进国家的旅行社已经在聚焦销售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信息化服务实体转变。[1]而我国的内资社仍然是小散弱差,即规模小、经营散、竞争弱、效益差,停留在关注管理、聚焦销售的混合发展时期。1996年我国各类旅行社4000多家,共实现收入232亿元,还不及美国运通公司一家公司年收入的1/3。在这种情况下,内资社若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合资社,进行“补课”,只满足于改善自己的销售管理服务,则永远也赶不上先进水平,一直处于相对劣势,这将与我国加工工业中某些领域引进外资后的情形相似。内资社必须紧紧把握世界范围内的服务产业知识化的浪潮,利用“后发效应”,立足于知识经济条件,重塑自己的核心能力,把自己改造成知识服务实体,方能在今后的竞争中生存和获胜。

二、内资社建立核心能力的具体涵义

1.何为核心能力在战略管理中最流行的有关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的定义是由潘汉尔德和哈默提出的: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2]能力不只是卓有成效利用资源的功能,它还和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使“协调”和“有机结合”成为可能的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

企业的组织资本就是信息,或称知识。组织资本包括任务信息,即任务所要求的生产效率的信息;员工信息,即每个员工的能力和技术信息及其与职责的联系;以及员工团队信息,即如何建立最佳工作团队。当管理人员掌握了更多的个人、团队以及他们的能力等方面的信息时,私人信息就会减少,就有利于监督员工并向他们提供相应的工作激励。

企业的社会资本,就是企业内人与人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包括企业的目标和有效奖惩,这相当于企业文化;信息渠道,即组织中的个人通过非正式组织同他人进行交流的网状结构与关系;以及企业与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关系。

2.核心能力的意义核心能力的这两个方面都包含了企业的效率,一套强有力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生命线,如果企业的这些能力发挥了价值,就构成了企业的优势。核心能力可以看做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核心能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因为企业的员工部分地充当了核心能力的承担者。然而核心能力又并非存在于任何单个人之中,而是贯穿于企业的组织环境。核心能力一般也不具有物质性,而是关于如何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的知识形式。核心能力是异质的,可以说任何两个成功的企业都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也应该是完全不能仿制的,因为有太多的因素影响其最终形态。因而,核心能力是很难被替代的。由于核心能力的这些特性,它就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三、内资社塑造核心能力的具体手段——知识联盟一旦企业无法拥有和控制它的重要资源、核心能力和关键技术,它的处境就十分危险了。那么怎样来发展这些起支持性作用的知识、资源和技能呢?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创造了交叉知识和专业能力,但同时他们也发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他们需要的所有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昂贵并且困难重重的事。于是知识联盟越来越被广泛运用。

1.什么是知识联盟知识联盟(knowledgelinks)是一种全新的知识集约关系,知识联盟的最初原型是产品联盟,同时这种联盟发展链的高级阶段也有助于降低风险、削减成本、提高市场开发速度等,更重要的是知识联盟还有助于参与者学习、创造新的能力。

知识联盟可能是战术上的,也可以是战略上的。一个简单的知识联盟可以帮助企业在它有限的业务领域内建立新的技能,这是一种战术方法。当一个企业同顾客、供应商、劳动力组织、大学和其他组织之间建立大批知识联盟,并且彼此加强、互相促进,支持企业的长远目标,这时的知识联盟就具有战略性。

知识联盟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学习和创造知识是联盟的中心目标。第二,知识联盟的参与者的范围极其广泛。

2.旅行社建立知识联盟的主要方式旅行社建立知识联盟,其目的就是要使自己能够获得其他组织的技能和能力,并且可以与其他组织合作创造新的能力,以塑造自身的核心能力,并赢得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内资社建立知识联盟有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与供应商的知识联盟,与竞争者之间的知识联盟,与顾客的知识联盟,以及与员工的知识联盟。

(1)与供应商的知识联盟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面临着重大变革。供应商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建立起与顾客的直接联系,可以不再需要旅行社的中介服务。旅行社通过销售供应商的商品而获取差价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由于供应商的类型不同,内资社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与它们建立不同的联盟。

对于交通行业等属于基础部门的松散型的供应商,由于其具有垄断性的规模效应,其自身的知识化改造将进行得完备且彻底。在美国,三角航空公司(deltaalliance)于1995年率先规定了旅行社票务的佣金上限,大幅削减了旅行社的票务收入,各大航空公司纷纷仿效。在陆路和水路方面也有可能出现同样的倾向。[4]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我国的交通行业也会出现相类似的趋势。因此内资社不能再充当简单的中介人了,旅行社与交通行业的业务联系应有一个阶段性的飞跃,即上升到知识联盟的阶段。相对而言,旅行社在对旅行者的行为、偏好等的反馈和掌握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尤其是在旅游地和行程的安排上,旅行社可以在提供优良服务的同时对旅游者形成一定的影响,这些能力和知识正是交通行业所缺乏的。内资社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力,与相关的交通行业建立起知识联盟,并形成相应的核心能力。

宾馆和旅游地这样紧密型的供应商大多也会建立自己的预定系统,但是我们从国外的旅游产业的运行方式可以看出,宾馆、饭店以及旅游地的网站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宣传和预览的作用,最后的预定绝大多数还是通过旅行社的。而且和旅行社的预定系统相比较,它们的预定系统无论是在专业技术和技能方面、还是在经济性方面都处于劣势。对于内资社而言,由于正日益面临互联网的威胁,与紧密型供应商建立知识联盟也是必由之路。通过知识联盟,内资社可以丰富自己关于旅游产品的知识,建立关于旅游产品选择的专家系统;紧密型的供应商可以获得关于顾客的知识以及内资社专家系统的帮助,改进自己的产品,共同完成对顾客的服务。内资社与紧密型供应商的利益分配的实质与内容将发生变化。可以参照现行的管理咨询公司与其客户之间的结算方式,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佣金,不再按交易额提取差价。例如,美国的itagroup(internationaltravelassociates)不再向宾馆收取佣金,只向顾客收取一定百分比的费用,就是这一思路的变通。

(2)与其它旅行社的知识联盟毫无疑问,内资社之间以及内资社和合资社、独资社之间将充满了竞争。但是竞争并不排斥合作,旅行社之间的知识联盟将使内资社受益匪浅。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旅行社之间仍会有核心能力的差别。例如,不同的服务专长,不同的市场区域以及不同顾客群体。它们之间必然进行知识联盟,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美国的tipc(travelindustrypartnerscorp)旅游联盟,就由两个核心伙伴组成,一家是centralholidays,专长于意大利欧洲和北美的滑雪游以及地中海游。另一家是swaintours,专长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地区,两家具有不同知识的旅行社可以相互学习并创造新的知识。

在核心能力相类似的旅行社之间,竞争将是主旋律。有竞争就会有生存与淘汰。弱小的内资社之间结成知识联盟可以增加竞争的筹码,扩大整体拥有的知识量,以谋求壮大与发展。在实力相差较大的内资社之间结成的知识联盟,对弱者来说可以向强者学习,对自身进行调整,而对强者来说则是扩大力量的又一步,通过知识联盟控制竞争对手。但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是一种和谐的知识融合的过程,当两者的知识融为一体的时候,实质上的合并自然产生,形式反而居其次了。这两种知识联盟对于壮大内资社的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资范文篇9

一、主要成效

内资:2011年,全县上报新上内资项目16家(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续建项目2家。市局认定实际引进内资16.62亿元,占市定任务(14亿元)的118.71%;今年1-3月份,上报市局实际利用内资6.38亿元,新上亿元以上项目5个。

外资:2011年,全县新批外资项目5家,实际利用外资3619万美元,占市定任务(3600万美元)的100.53%。今年1-3月份,上报市局实际利用外资517万美元,现汇进资21万美元,新批外资项目1个,为注册资金496万美元的绿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二、2012年主要目标任务

2012年,确保完成市定实际引进内资18.5亿元的目标任务,力争完成20亿元。确保完成引进1-5亿元项目4个、5-10亿元项目3个,其中1个是国内外500强或央企目标任务;力争完成引进1-5亿元项目5个、5-10亿元项目4个,其中2个是国内外500强或央企。

三、主要工作举措

1、明确主攻方向,强化产业与专业招商

一是根据吉泰走廊布局,主攻电子信息和香料产业,结合我县传统产业,加强箱包皮具、冶金建材、绿色食品、货运物流等产业。二是组建了三个专业驻外招商机构,每个产业招商团也组建了若干个专业招商小分队,长期驻外招商。

2、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择优选资选项

一是建立了项目评估机制,精挑细选引进好项目。二是建立项目决策机制,慎重选择好项目,对评估的项目,由县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决策小组,按照“尊重科学,发扬民主,充分论证,慎重决策”的原则进行决策。三是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对项目引办单位或个人,按照税收比例给予重奖,切实提高招商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四是建立项目督查机制。对招商引资重点调度项目,给责任单位下达责任书,倒排工期。每一季度末,召开招商引资项目流动现场会,对各重点项目进行实地查看。

3、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工作实效

一是努力营造招大商引大资的氛围。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宣传册、会议等作用,搅动广大干部的思想,使招大引强的思想深入人心,并落实到每个干部的行动中去。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筹建招商网,试行网络招商。抓住泛珠会、香港活动周等各类重大招商活动,广交朋友,掌握信息。上半年、下半年分别在浙江、深圳举办一次大型招商推介会,各产业团在产业聚集地开展一次以上小型产业招商推介会,在6月中旬和年底各开展一次重大产业项目签约开工竣工暨投产仪式活动。扎实开展“百日招商大竞赛”活动,变被动为主动。三是加强与各地协会商会的合作。加强与各地台协、行业协会、商会的合作,邀请其来召开年会等协会活动,鼓励其在我县创办产业园、创业园,给予其更多的优惠政策。

四、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受制于“政绩”动机,招商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考核指标不尽合理,片面强调数量规模。

五、意见建议

内资范文篇10

【关键词】两税合并机遇发展对策

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新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施行,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并存的所得税制模式形成,在这个税制模式下,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大约只有内资企业的一半。具体来说,内资企业税率为33%,而外资企业的税率为24%和15%,这对利用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内外资企业的竞争不公平。两税合并后,内资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

1两税合并简介

两税合并的核心内容就是将内、外资企业逐步实现“四个统一”:即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统一和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

两税合并前,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名义上为33%,但国家鼓励外资进入经济特区、开发区、开放区和西部地区,在这些地区投资的外商企所得税都有不同程度的税率优惠,优惠税率分为15%、24%不等,符合特定条件的还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业的惠。两税合并后,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取消了两免三减半和再投资退税的优惠政策,内外资企业同等对待。

新税法采用了产业优惠政策为主,地区优惠政策为辅的方针,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所得税优惠。对于在新税法颁布之前已经设立的企业,新税法给予五年的过渡期,使原本享受税收优惠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五年内逐步过渡到新税法规定的税率。

2两税合并对内资企业的影响

两税合并给内资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挑战。

2.1两税合并为内资企业带来的机遇

(1)两税合并降低了内资企业实际税率,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中国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实行两套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制,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大大低于内资企业。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两税合并前内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一般是33%,两税合并后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较大幅度降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提高企业税后净利。内资企业适用税率大幅降低,费用扣除标准也大大放宽。税负减轻后,内资企业可运用节余大量资金,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大价值,或者加大科研经费支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或追加环保、节能等设备的投资,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新税法的施行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在同一平台上开展公平竞争。

(2)有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规定适用20%的照顾性税率,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强经济活力。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税收成本,使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保障小型微利企业的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从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新税法规定,对创业投资企业实行按企业投资额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利于风险投资尽快回收,减少投资风险,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3)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新税法规定,对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实行150%加计扣除;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新税法提出实行企业研发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这些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激励作用。?

(4)两税合并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税基,提高企业税后利润。

两税合并后降低了内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内资企业的计税工资制度取消。旧的税法对内资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扣除实行计税工资制度,对外资企业实行据实扣除制度,这就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新税法统一了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也就是说,合理的工资包括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广告宣传费等在内都应该在税前据实扣除。减少了所得税的税基,从而提高企业的税后净利。这一点对高收入行业的净利润影响很大。

2.2两税合并为内资企业带来的挑战

(1)中小企业被并购风险增大

两税合并普遍增加了外商的税负,使内外资企业在税收上享受公平的待遇,但在优化外资结构上,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力度还不够,没有出台针对外资新建企业的税收优惠,或者针对外资并购优势企业加重税收负担的措施。

外商在选择是新建企业还是并购企业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其中税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两税合并前,新建企业和并购已有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所以抛开其他因素,在考虑企业扩张是采用新建企业还是并购企业方式时,税收上的优惠起到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有时新建企业要比并购企业少交税,这使得新建企业有与并购企业抗衡的资本。而两税合并后,两者在税收上差异不大,新建企业没有了税收的优势,而并购企业在市场开拓、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使外商更看好并购企业而非新建企业,由此导致并购热潮持续升温。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来说,特别是在外资竞争力比较强的行业的中小企业,如果自身不抓住机遇,被外资并购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2)高技术行业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新税法规定国家对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行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仍实行15%的优惠税率,目的是继续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步伐,推动我国产业升级换代。这同时会吸引外资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高新技术行业流动,加剧高新技术行业的竞争。对于高新技术行业企业来说,特别是国内技术不占优势的高新行业企业,其面临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残酷。

3两税合并后内资企业发展对策分析

新税法的实施,对内资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发展,则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同时作为政府部门也需要出台、调整相应的政策,为内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内资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1企业应对策略

新税法实施蕴涵着很多新的机遇,能否充分利用政策来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这就要看企业能不能抓住这些机遇加以充分利用。因此,内资企业应当重视新税法新条例,扬长避短,使其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1)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新税法规定,对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实行150%加计扣除。内资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条款,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缩短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对于高科技行业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新税法统一了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也就是说,合理的工资包括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广告宣传费等在内都应该在税前据实扣除。这为企业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增加员工培训费用,提高员工整体技能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能。

(3)重新规划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策略

第一,从对纳税地点的筹划转移到对产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性质的筹划上。企业应及时分析市场供需要求,不断制定中长期研发计划和预算,有计划地编制研发报告,以形成一定的产业发展体系;完善硬件和软件环境,设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引进或培育研发人员,为企业今后的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强自身基础工作,从而为纳税筹划创造基础性条件。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只要企业聘用符合规定的特定就业人员,其所支付的工资就可以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取消了对安置人员比例的限制,无疑企业可以在一定的适合岗位上尽可能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或残疾人员。第三,利用新办企业优惠政策进行避税筹划失灵,企业必须重新分析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向。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不再对新办企业进行税收优惠,而是鼓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科技、劳福、环保、安全生产以及公益事业等具体方面的细化,即要求企业“稳中求进”,而非依靠不断的重生以求合理避税。企业应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将发展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税收筹划的主要方向之一,加强科研开发、技术改造以及采用高新技术等。

3.2政府配套策略

(1)适当加重外资企业并购内资优质企业的税收负担。

为了使内资中小企业能够成长起来,尽可能参与国际竞争,防止内资企业外资化,还可对外资企业并购优质内资企业时加重其税负。如税率统一为25%,则可在税前抵扣额或其他方面加以限制,与《反垄断法》相配合。通过税收加大并购成本和并购后的运营成本控制外资并购热潮,短期来说这为内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长远来说可以控制跨国强势资本掠夺性地占领我国市场,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给予新建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

为了保证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适当保护刚刚起步的民族企业,并且防止市场过度集中,可以不分内外资企业地给予新建企业以税率、税前抵扣等优惠。给予税率上的优惠可以设置一个时间期限,给新建企业一段缓冲时间,帮助中小企业成长。鼓励新建企业经营国家鼓励经营的项目,给予抵减项目优惠。

总之,两税合并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企业应该适时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两税合并带来的优势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程妮亚.“两税合并”是否会引发外商撤资[J].北方经贸,2006,1.

[2]窦清红.“两法”合并后的外商直接投资预期[J].税务研究,2007,9.

[3]刘卫.实施“两税合并”对引进外资的影响及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7,18.

[4]王竹君,卢洁珏.两税合并对外资扩张方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