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3:27:56

密切范文篇1

教育党员发动群众

做到思想同心

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通过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感召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明确行动指南,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突出了“两抓”:

广泛组织党员参加学习,抓全员覆盖。提出“重心下移抓基层,分类指导抓落实”的工作思路,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为保证困难企业党员参加学习,投资近20万元帮助困难企业解决活动经费和学习资料问题,并开展“四好三比”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努力做到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企业党员比贡献、比创新、比形象,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理念。

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抓思想对接。坚持寓教于乐,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同时紧密结合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在职工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中开展“四优进社区”活动,即优秀影片进社区、优秀剧目进社区、优秀图书进社区、优秀辅导员进社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其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从而使职工在思想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

依靠职工群众做到目标同向

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拓展民主管理渠道,提高民主管理质量,努力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广大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推进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建设和谐企业的过程。坚持做到“三个推进”:

推进民主管理制度化,搭建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平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与此相适应,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同时建有二、三级民主管理机制,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也建有专门机构。同时,组建在职代会闭会期间负责监督生产经营、建立规章制度、提案审查、评议干部、保障职工生活福利等若干部门委员会,履行日常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责,全市三级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和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推进民主管理规范化,完善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机制。各单位在开展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和边学边改、边议边改以及集中整改中,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一些企业定期举行行政与工会联席会议,组织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代表对话,安排民主接待日和职工代表活动日,召开民主座谈会、民主评议会等。同煤集团还规定,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职代会议案延长讨论时间,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通过方式;推广基层区科干部由职工群众直选。

推进民主管理科学化,确保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效果。要实现职工群众民主管理的参与权必须保证其知情权,只有信息对称才能平等参与,这是实现民主管理科学化、确保民主管理质量和效果的前提。坚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企务公开相结合,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让职工群众真实了解、全面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目前全市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和事业单位全部实行企务公开。为确保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质量,对企业职工代表和工会干部进行全面、系统培训。

关注困难职工体现人文关怀

做到感情同一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做到有业可创。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建立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与全国十多个省、市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并在劳务输入集中的北京、广东、山东等地建立劳务输出服务站,仅今年以来就输出1.8万人。在此基础上,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和无偿提供创业示范点等措施,解决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安置“4050”人员共计6900人。与此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2005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近万名,培训工种20多个,45%的人员掌握了一技之长,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做到有病可医。重点对癌症、尿毒症、瘫涣以及个人负担医药费在2万元以上困难患者、所在企业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困难企业的特困职工提供大病救助,2005年资助特困职工120名;免费为2800名特困职工进行体检,并对发现有病需住院治疗的人员及时安排医疗救助;同时免费为300名困难企业的省、市劳模进行体检。

努力解决特困职工的生活困难,做到有难可帮。资助考入一本、二本院校的特困职工子女200名及单亲特困职工家庭的在校生233名。关心困难职工,关注弱势群众,体现了人文关怀,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建设群众满意工程

密切范文篇2

教育党员发动群众

做到思想同心

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通过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感召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明确行动指南,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突出了“两抓”:

广泛组织党员参加学习,抓全员覆盖。提出“重心下移抓基层,分类指导抓落实”的工作思路,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为保证困难企业党员参加学习,投资近20万元帮助困难企业解决活动经费和学习资料问题,并开展“四好三比”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努力做到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企业党员比贡献、比创新、比形象,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理念。

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抓思想对接。坚持寓教于乐,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同时紧密结合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在职工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中开展“四优进社区”活动,即优秀影片进社区、优秀剧目进社区、优秀图书进社区、优秀辅导员进社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其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从而使职工在思想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

依靠职工群众做到目标同向

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拓展民主管理渠道,提高民主管理质量,努力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广大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推进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建设和谐企业的过程。坚持做到“三个推进”:

推进民主管理制度化,搭建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平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与此相适应,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同时建有二、三级民主管理机制,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也建有专门机构。同时,组建在职代会闭会期间负责监督生产经营、建立规章制度、提案审查、评议干部、保障职工生活福利等若干部门委员会,履行日常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责,全市三级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和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推进民主管理规范化,完善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机制。各单位在开展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和边学边改、边议边改以及集中整改中,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一些企业定期举行行政与工会联席会议,组织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代表对话,安排民主接待日和职工代表活动日,召开民主座谈会、民主评议会等。同煤集团还规定,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职代会议案延长讨论时间,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通过方式;推广基层区科干部由职工群众直选。

推进民主管理科学化,确保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效果。要实现职工群众民主管理的参与权必须保证其知情权,只有信息对称才能平等参与,这是实现民主管理科学化、确保民主管理质量和效果的前提。坚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企务公开相结合,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让职工群众真实了解、全面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目前全市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和事业单位全部实行企务公开。为确保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质量,对企业职工代表和工会干部进行全面、系统培训。

关注困难职工体现人文关怀

做到感情同一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做到有业可创。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建立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与全国十多个省、市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并在劳务输入集中的北京、广东、山东等地建立劳务输出服务站,仅今年以来就输出1.8万人。在此基础上,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和无偿提供创业示范点等措施,解决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安置“4050”人员共计6900人。与此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2005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近万名,培训工种20多个,45%的人员掌握了一技之长,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做到有病可医。重点对癌症、尿毒症、瘫涣以及个人负担医药费在2万元以上困难患者、所在企业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困难企业的特困职工提供大病救助,2005年资助特困职工120名;免费为2800名特困职工进行体检,并对发现有病需住院治疗的人员及时安排医疗救助;同时免费为300名困难企业的省、市劳模进行体检。

努力解决特困职工的生活困难,做到有难可帮。资助考入一本、二本院校的特困职工子女200名及单亲特困职工家庭的在校生233名。关心困难职工,关注弱势群众,体现了人文关怀,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建设群众满意工程

密切范文篇3

关键词:最密切联系原则冲突法补充性原则

所谓最密切联系原则,又称最强联系原则,最有意义联系原则,就是要求在处理某一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或涉外民事案件时,不按原来单一、机械的连结因素来决定应适用的法律,而应考察与该案或该法律关系有关的各种因素,找出与该案或该法律关系或者有关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加以适用。本文试就最密切联系原则及其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作些探讨。

一、我国冲突法及其原则

在国内和国外,冲突法常常称做国际私法。而对于国际私法的范围,学者们的主张是有分歧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都认为冲突规范是国际私法的内容。所谓冲突规范,是指由国内法或国际条约规定的,指明某一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何种法律的规范,因此,它又叫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

冲突法是为解决法律冲突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法律部门,它源于14世纪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在此后的四五百年时间里,产生过许多理论和学说。随着冲突法理论的发展与逐步完善,这些学说有些已被摒弃了,有些则作为法律适用的原则被固定下来,用来解决涉外民事案件。

我国冲突法作为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必然受到一些基本原则的支配。这些原则既指导冲突法的制定,又将指导冲突法的实施。其原则有:

(一)国家主权原则

我国冲突法充分体现了国家主权原则。首先,我国冲突法的制定与适用体现了国家主权原则。我国冲突法是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的情况下的自主立法,没有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其次,我国冲突法采用了公共秩序保留条款来保护国家主权。公共秩序保留是冲突法中一项重要的维护国家主权的制度。各国冲突法的立法或司法实践无不肯定这一制度,我国冲突法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二)平等互利原则

首先,平等互利原则要求各国民、商法律处于平等的地位。我国现有的冲突规范,除少数单边冲突规范规定某种民事法律关系必须适用中国法外,大多为双边冲突规范,都可能结合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情况需要适用外国法,体现了我国在对外交往中承认外国民、商法与我国民、商法的平等共存。其次,平等互利原则要求中外当事人在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例如,对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我国冲突法规定合同当事人有权自主选择应适用的法律,但这种选择不是当事人哪一方的独断选择,而应是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

(三)国际条约优先原则

我国立法明确确立了国际条约优先的原则。《继承法》第36条在确定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订有条约、协定的,按条约、协定办理。”后来,《民法通则》在“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这一章中再次专门肯定了这一原则。众所周知,“条约必须遵守”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原则。我国冲突法确立的国际条约优先原则是与这一原则一致的。

(四)国际惯例补缺原则

鉴于我国的冲突规范不多,缔结或参加的含有冲突规范的国际条约较少,我国立法确立了国际惯例补缺原则。《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这表明,我国法院在处理涉外民事案件时,如在法律适用问题上,我国法律和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对案件所涉问题未加规定,可以借用国际惯例来处理案件。

除了以上基本原则外,我国学者对最密切联系原则能否成为我国冲突法的基本原则,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方法说一,认为是一种法律选择的方法而不是原则。

(2)原则说,认为该原则是进行法律选择的基本原则,涉外民事关系或涉外案件都应适用与其有最密切联系的那个地方的法律。(3)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准据法选择中的补充原则,只有在当事人没有明示或默认的法律选择时,法院才可能依最密切联系地来选择准据法(4)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准据法选择中的指导原则,对准据法的选择起指导性作用。

正确认识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正确对待和运用这一原则。笔者认为,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的一个补充性原则,它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仅次于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即仅次于传统的冲突规范。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

冲突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冲突法始终的、不可动摇的、根本性的原则,是冲突法的其它制度和原则赖以存在的依据。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基本原则是过分提高了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地位,夸大了该原则的作用。

1.该原则只适用于准据法的选择过程,并没有贯穿于冲突法的始终。

2.依最密切联系原则选出的法律会因为其与法院地国的公共秩序、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主权相抵触,而不被法院地国采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法院仍然适用这一外国法是不可能的,一国法律也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规定。在实践中,法院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借助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反致制度等来排除适用依最密切联系的原则选出的法律。因而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可以被国家主权原则推翻的。它总是要让位于国家主权原则,而不可能与国家主权等原则一起成为冲突法的基本原则。

3.关于最密切联系地的确定。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189条对涉外扶养关系的最密切联系地的规定:“扶养人和被扶养人的国籍、住所以及供养被扶养人的财产所在地,均可视为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意见》的这一条规定借鉴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确定最密切联系地的方法,但存在许多问题:(1)这种确定方法是通过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形式出现,因此缺乏权威性;(2)这种确定方法只限于涉外扶养案件,对其他案件中最密切联系地的确定则没有规定;(3)语言措词上不够严谨,扶养人和被扶养人的国籍、住所以及供养被扶养人的财产所在地应该是确定最密切联系地应该考虑的因素,而不可能均为最密切联系地。由此可以看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之所以说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冲突法中是一个补充性原则,是因为:一方面它在调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不能与传统的冲突规范相提并论。

首先,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面广,可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

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可以避免传统冲突法中往往只对某种法律关系只规定一个固定联结点去指引准据法的弊端,使法院能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某一最适合于案件的法律。这一原则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灵活性、预见性与准确性。由于该原则具有这些特点,其最先在合同和侵权领域内提出,但其作用显然已超出合同和侵权领域,同样适用于涉外民事关系的其他领域。

我国《民法通则》对涉外民事关系的许多问题未作规定,如涉外动产物权、涉外遗嘱继承、涉外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问题的法律适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立法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某些条文规定的条件还不成熟,某些问题的认识未达成统一等。就目前的条件下,即使修改《民法通则》后,同样不可能将涉外民事领域里的所有问题都加以明文规定。

涉外民事关系是一种超越一国范围的、具有多侧面和多层次特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其法律适用涉及面广,性质复杂。如何解决法律未明文规定而实践中已发生的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传统冲突规范解决这一问题时,往往适用法院的法,这样难免使一些案件的解决有失公正,如果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法律适用的一个补充性原则,规定法律无明文规定时,依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这个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我国冲突法立法起步较晚,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明确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使我国的冲突法更具先进性、科学性,使涉外案件的审理裁决更为公正、合理。

其次,由于最密切联系原则本身固有的缺陷,它只能做为一条补充性原则。

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一条灵活的法律选择原则,它的作用是明显的,然而由于它本身没有提供必要的严密而精确的分析方法,就使得它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法官的分析和判断。这种做法潜在的弊端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乏精确性,无法排除法官的地域偏见,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尤其是我国现有立法没有对它加以必要的限制,更使司法实践的统一性受到很大的影响。需要明确的是,在处理涉外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上,传统的冲突规范代表着国际私法追求稳定性、明确性的目的,它在冲突法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而最密切联系原则代表着灵活性,只有配合、补充传统的冲突规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无法取代它。

为了使冲突规范变得更加灵活而又不失法律选择上的相对稳定性,许多国家在立法时,一方面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总的指导原则,在制定冲突规范时,尽可能选用那些最能体现密切联系的联结点,同时又规定仅在立法上指定的联结点不存在时,才允许法官依此原则去选择法律,以适当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种做法增强了传统冲突法在调整涉外民事关系领域的活力,提高了法律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分析,使我们能够辩证地认识它与传统冲突规范的关系,正确理解它在我国冲突法中的地位,既不可将它的作用过份夸大,也不可无视它的作用,它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法律适用的补充性原则。

三、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的国际私法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国际上的先进成果,最密切联系原则就是其中一例,我国在这一原则的采纳和应用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范围广

除将之应用于合同领域之外,在解决国籍及住所的积极冲突、营业所的确定、多法域国家准据法的确定以及抚养关系等方面都应用这一原则。公务员之家

(二)规定性和法官自由裁的灵活性相结

密切范文篇4

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群众是胜利之源,与群众在一起。立国之本。共产党员任何时候应该站在人民当中,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共产党员应该做到从群众中来,群众中去。共产党员如果脱离了群众,就脱离了自己的力量的源泉。脱离了群众的共产党员,已经成为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官僚,听不到正确的声音,看不到正确的方向,只会迷失于官场与舞会之中,失去党性,丧失人格,最终走向腐败与监狱。可以说,脱离群众是腐败的开始,也是腐败的必然表现。

脱离群众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脱离了群众,对于我这些学生党员来说。就看不到自身的错误,听不到同学们建议和意见,失去同学们支持,最终只能成为空想主义者。同时,脱离群众,会使我滋长一些不好的思想,如“党员,高普通人一等”这类错误、官僚的思想。如果一名学生党员滋生出这些错误的思想,那将来必定无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应当怎样做才能不脱离群众呢?那就是群众中去,那么。同学们身边去,和同学们多聊聊,解他学习、生活情况,解他各种想法和意见。同时,也让同学们知道,这些学生党员就在身边,与他一同学习、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仅要让自己先进,还要帮助身边的同学,使他也一起追求先进,追求真理。当做到以上几点时,还要注意,一切从群众的立场出发去考虑问题。只有做到这些,那才是真正做到与群众在一起,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人必须要有信仰,精神上。没有坚定信仰的人,大脑是死的没有坚定的信仰,人就没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像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历史上这种人不在少数,但他都没有好的下场。拥有正确而坚定的信仰,这个人就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决策果断而气势博大,直觉敏锐而可靠,意志坚定而顽强!斯大林格勒之所以屡攻不克,坚如磐石,战无不胜,正是由于苏联红军战士们爱国主义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

坚定的信仰至关重要。给予我为人民服务时不竭的力量,对于我学生党员而言。使我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核电站”增压柴油机”飞速前进的催化剂!

又该如何去做呢?那么。

密切范文篇5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的力量源泉。在目前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背景下,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没有变,也不能变,不仅不能变,而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效,应切实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对群众的感情要“永久化”

俗语说“言为心声”。这充分表明一个道理,只有你心中装着人民群众,那么你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才能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而日常工作中,我们基层领导干部会经常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这就不可避免地经常通过自己的讲话和行动,传达上情、统一思想、制定措施、贯彻落实、推进工作,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群众,就难以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也更难以谈得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情和谋利益。目前现实中,衡量基层领导干部有没有本事和本事的大小,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善不善于密切联系群众,善不善于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或者通过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去办大事情,去发展对群众自己有利的事业。这就要求基层领导干部不仅要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而且更要做到心中装着人民群众要“永久化”,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因上加强亲民、爱民、为民、恤民的执政行为和执政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进一步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效果。

解决群众的问题要“经常化”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使一些群众的利益受到一定的影响,他们有一定的看法,有些干部抱怨群众不如以前听话了。实际上,现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根本立场没有变,问题是我们一些干部丢掉了党的优良作风,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或者热衷于“逼民致富”的“政绩工程”,对群众中的矛盾问题,只知道发号施令或权迫压服。事实上,密切联系群众不单单是访贫问苦、与群众交往,不单单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群众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尊重,利益是否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身”入基层,更要注重“心”入群众,而且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实现“经常化”。历史表明,党的干部每办一件实事、好事,都会温暖一片人心、都将赢得一片人心、都能稳定一片人心。只有这样才真正把密切联系群众落实到实处,也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更加信任、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干群之间密切联系的基础才有可靠的保证。

与群众交流语言要“本地化”

我们与群众交流时,要针对群众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认知程度、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善于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解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要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人感觉“真是那么回事”。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则必须力求多用生动传神的口语、谚语、俗语,少用手捧文稿诵读的形式和方式;多用“好听”的“土话”和“本地话”、“普通话”,尽可能杜绝令人生厌的官话、空话、大话、套话,尤其要力戒板着脸空泛说教;要力求与群众交流的诙谐性、风趣性和幽默性,努力做到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既言简意明、又娓娓动听。同时,要注意少用不健康的“荤话”、“顺口溜”作为激发人们听趣的“作料”,着力在和风细雨中以生动活泼的话语,将“官方语言”娓娓道出,使人于细雨润物中明白道理,于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境界,从而达到一听就懂、听后明白的效果。这是提高密切联系群众实效的重要环节之一。

思想教育要“情理化”

古人说“情到理方出,情阻理难通”。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人是有丰富感情的动物,最忌讳空泛地说教,或者以势压人的训诫。群众尤其忌讳不尊重人、不理解人、不关心人的官样作风。目前极少数同志存在欺上瞒下讲假话、迎来送往讲套话、目无群众讲狠话、不顾影响讲“荤话”的现象。例如,有的对上说话时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讲成绩时夸大其词,谈问题时轻描淡写,说打算时高谈阔论,在对待下级和群众时,却表现出颐指气使、吆三喝四、声色俱厉、以权势压人、耍权威、抖威风等等,此类问题严重影响干群关系,也难以达到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效。因此,我们在与群众进行思想启发教育时要体现“情理化”,切不可有“官位感”、“优越感”和“高人一等、高人一筹”的感觉,要摒除居高临下的态度,以富人情味的方法、以“百姓化”的姿态、以情理交融的形式,与群众进行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沟通,不仅要以理服人,更需以情感人,这样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调研工作要“平民化”

基层领导干部作为引领社会风气和社会行为的楷模,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不仅是体现个人良好修养的必然选择,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迫切需要。同志曾经到河北省武安县调研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悄悄地离开随行的人,来到一个农户家。老农民看见一位老干部来,也没有什么拘谨和顾忌,他随手递给同志一把凳子,同志正准备坐下,这时一个姑娘下工回来,同志就把凳子递给那个姑娘,说:“你劳动了,比我累,你坐。”同志就坐在门槛上,与老农拉起家常。他问:“你多大岁数了?”老农答“65啦,属鸡的,老了,不中用了。”同志接着说:“比我大一岁,我是属狗的,也老了,不中用了。你留过辫子吗?”老农回答说留过。同志接着说:“我也留过,还挺长的。”通过以上对话,老农陡感这个老干部衣着朴素、不讲面子,态度随和、不摆架子,因此话也就多了起来。接着问了一些所要调研的问题,老农一一做了回答。这充分说明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时,切忌在衣着上一味追求过分“亮丽”和“醒目”,要穿着朴素一点、要平民化和大众化一点,尤其还要在态度上、在交往礼仪上、在交往方式等方面体现“平民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效。

密切范文篇6

一要尊重民权。就是要牢固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在工作中,端正对群众的态度,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组织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村民自治,依法保障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要顺应民意。顺应民意就是要尊重人民的意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具体工作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做到既符合上级要求又符合人民意愿;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说群众想说的话,多办群众想办的事,杜绝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三要维护民利。就是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强调发展速度,又注意利益均衡,既注重竞争与效率,又维护正义与公平,努力寻求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各种利益的结合点和平衡点。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诚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对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暂时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四要赢得民心。这既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要求,也是衡量联系群众做得好坏的根本标准。通过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和模范形象来赢得民心。首先,要通过为民赢得民心。把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绝不为个人利益而做那些违背民意、滥用民力的事情。其次,要通过务实赢得民心。人民群众最重实际、厌恶空谈。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其三,要通过清廉赢得民心。清正廉洁从来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保持清正廉洁,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

对于密切联系群众,不仅要按照理性的要求去做,而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密切联系群众的艺术。要密切联系群众,应当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心中时刻装着群众,遇事多同群众商量,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二是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制定决策要汲取群众智慧,落实决策要发挥群众作用,把党的主张化为群众自觉的行动。三是在生活上关心群众。少搞锦上添花,多做雪中送炭,不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对每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责任。要保证每个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所谓教育,就是经常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和群众观教育,让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树立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等,从而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确保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加强有关制度建设。一是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确保有一定的时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理解,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二是要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通过亲自接待群众,领导干部能够更好地掌握真实情况,做到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务人民群众之所需,有针对性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使每个领导干部相对固定联系一家企业、一个街道、一个学校等,以点带面,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经常性联系。

密切范文篇7

《代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保持联系”。这里所指的“代表联系”不是一般的语言名词,它是表述人大常委会及其组成人员与人大代表关系的法定法律性专用概念,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决定的一项必须遵循的法律性准则,也是人大代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发挥作用,加强人大常委会权力结构的重要保证,又是人大常委会接触代表、组织代表、服务代表、实行人大监督的基础性工作。从宏观上看,人大常委会的权力运行和代表联系是同步进行的,相依相辅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权是通过联系代表、发挥代表作用才得以展示的。因此,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人大代表保持联系,就是保持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性质,就是使人大常委会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不失去其职能,就是保持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务必保持与人大代表的密切联系,并在密切联系代表中充分彰显代表作用。笔者认为,要在密切联系代表中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就要做到如下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正确认识联系与被联系二者的关系。代表联系贯穿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整体运行之中,这就是它的宏观性所在。代表联系的宏观性,由人大常委会与代表的关系所决定,同时又标明了人大常委会及其组成人员与代表之间的关系。首先,人大常委会及其组成人员与代表的关系不是领导关系,我们不能因为人大常委会是权力机关、领导机关,其组成人员是人大代表中的优秀代表、属领导层,就认为他们的权利、地位、作用与人大代表大大不同,甚至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的活动说成是“检查”、“视察”活动,造成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工作的错位;也不能认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代表联系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乃至“互相监督的关系”,这都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上的误区。《地方组织法》第四十条二款规定:“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人大代表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意志,本能地监督人大常委会,这个关系是不能取代和颠倒的。基于此,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联系代表、深化代表活动、彰显代表作用的同时,要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

二是必须立足于引导和帮助。很多时候,大多数的人大代表有热情、有能力、有时间来履行职责,但是,却缺乏一个与地方人大常委会沟通和联系甚至是求助的渠道,因而对自身的履职行为造成相当的不便。从这个角度上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这一项工作就为代表履职提供了这样一种沟通渠道和便利。近几年来各地人大代表履职的实践表明,人大代表尤其是基层人大代表,由于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限制,在履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也会发现或接触到群众反映的这样或那样的情况。但是,由于本身能力的局限性,代表要单靠自己的力量,监督“一府两院”解决一些问题,恐怕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便和困难。如果这个时候,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提供及时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也许对代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会有相当的促进。对于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来说,为所联系的代表提供一定的履职引导和帮助并不难,也是分内的义务。但是,对于代表来说,这些引导和帮助就直接决定了代表们履职的成效和发挥作用的大小。因此,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密切联系代表时要立足于为代表履职提供必要和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为推进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作用尽心尽力。

三是必须注重于实现联动。以往,一提到代表联系,人们往往就会认为是单纯性的接触代表,如请上来座谈、走下去访问、见见面、谈谈心、问问情况、征求意见等等,这种接触性联系法,实质上是很初步的,尽管很有必要,然而却是很不够、不全面的。从代表联系实践的总体要求来看,这仅仅是微观上的代表联系,充其量只能算是零打碎敲的联系代表,还不适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转机制的需要。从宏观上看,代表联系应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个宗旨出发,将尊重代表地位、保证代表行使职权、有利于代表履行义务、充分发挥代表等工作要求有机地体现在人大工作实践中。可以说,代表活动就是代表联系,但代表联系并不就是代表活动。在人大代表活动中,不应是联系和活动相分离。即是说,代表联系要寓于代表活动之中,融于代表自身建设和人大监督,发挥代表职权诸项工作之中。因此,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联系代表时要根据代表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先进性,围绕人大监督任务,注重开展联动互补的代表活动,如通过各种形式听取代表的情况反映,征求代表对议案、建议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意见,与代表联名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和批评,与代表共商并选定专题开展调查、检查、视察、质询、询问等活动,并在活动中做到对代表知心(怎么想)、知行(怎么做)、知果(效果如何)。通过开展联动互补的代表活动,更好地促使代表履行职权、发挥作用。

密切范文篇8

一、推行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区委出台了《关于做好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区性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按照“群众性、灵活性、实效性、简便性”的原则,明确任务,健全网络,丰富载体,创新机制,完善保障,力求取得实际成效。

(一)建立组织网络。区、街(乡)两级成立了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级党委一把手任组长,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区委组织部挂牌设立了党代表联络办公室,负责党代表的日常联络、活动组织、教育培训、信访接待、意见收集和提议提案督办等工作。积极构建区、街(乡)、社区(村)三级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网络。以选举单位或战线单位为划分依据,在街、乡及相关部门建立了代表小组,将180名区党代表和125名乡党代表按照工作区域和工作性质编入不同小组,每个小组确定1名组长、1至2名联络员;在社区、村、学校、医院、企业等基层党组织设立了64个党代表工作站,分212个责任区公示党代表基本情况,建立起党代表所联系的3万户群众家庭的信息台帐,实现联系和服务群众全覆盖。

(二)明确工作任务。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四大员一百户三结合五必访”。“四大员”,即要求党代表争当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居民群众的服务员、典型经验的调研员。“一百户”,即每名党代表每年以先进模范群体、青年群体、困难群体和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战士等“四老”群体为联系重点,并侧重于党外群众,采取多种形式联系100户不同类型的群众家庭,其中入户走访的比例不得低于1/3;党代表活动以代表小组为单位,每年参加全区性的集中走访不少于2次,一般分上半年、下半年两轮进行。“三结合”,即平时走访与集中走访相结合、个人走访与集体走访相结合、入户走访与座谈接访相结合。“五必访”,即党员中心户必访、创业创新带头人必访、“四老”对象必访、重信重访群众必访和特殊困难群众必访。

(三)拓展活动方式。党代表主要通过参加民情走访、民心恳谈、视察调研、扶贫帮困和主题实践等多种活动方式,密切与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便于党代表亮明身份、开展活动,区党代表联络办公室为代表统一制作了“一份代表证、一张连心卡、一封公开信、一本记载册、一个公示牌”,开辟了党代表走访入户的“绿色通道”。各党代表小组及工作站还设立党代表会客厅,确立党代表接待日,挂起党代表信箱,召开党代表议事会,推行党代表承诺制,组织党代表参加“写一篇调研报告、办一件利民实事、化解一个信访案件、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帮扶一户困难家庭”等活动,要求党代表采取接访、下访、约访等方式,进百家门、知百家情、交百家友、解百家难,使党代表真正成为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助推器”。

(四)健全配套制度。一是建立党代表小组活动制度,规定了党代表小组的设立方式、活动内容和管理措施,党代表小组每年组织代表集中培训1次,集中活动2次,活动内容记入《代表工作记载册》,并严格考勤。二是建立党代表提案质询制度,规定党代表提案、提议及质询案的提出条件和确立、交办、办理、反馈等工作程序。三是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制度,让党代表及时了解党内事务和党内生活的重要信息,规定通报的内容、范围、重点、时限、反馈等基本要求。四是建立党代表意见反馈制度,对党代表收集的群众意见诉求进行登记、整理、反馈、处置,规定凡属党内重大决策,都应充分听取党代表意见。同时还建立了党代表视察调研制度、评议评价等制度。

(五)落实工作保障。切实保障和扩大党代表的知情、表决、评议、选举、质询、建议、视察、监督等基本权利,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必须尊重并支持党代表依照有关党内法规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党代表询问或质询的事项,有关单位及个人必须予以负责的答复,党代表监督和评议的事项,相关部门和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不得对代表行使权利进行阻挠干扰。党代表可以通过集体座谈、受邀出席重大活动、列席区委全会等方式,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以及干部任免提出意见建议,实施监督。对党代表实施纪律处分,事前须经区纪委同意并上报区委,再按管理权限办理相关手续。党代表依照有关规定履行职责,所在单位必须给予时间保障,按正常出勤对待。无固定工资收入的党代表,按区委安排开展工作,由相关部门给予补贴。各级党代表活动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六)强化激励约束。一是建立培训机制,将党代表教育培训纳入党校培训规划,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专题辅导、组织交流、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党代表的党性修养、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二是建立考评机制。出台党代表考评细则,实行百分制管理;党代表的基本情况向责任区党员、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每年开展党代表述职评议活动,评议结果记入履职考核档案,纳入所在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检查内容。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定期开展优秀党代表评选表彰工作,对工作业绩突出、干部群众公认的授予荣誉称号,对无故不参加代表活动和长期不起作用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取消其代表资格。

二、推行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初步成效

(一)党代表主体意识觉醒。过去因制度和机制不完善,党代表发挥作用局限于党代会召开期间。推行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改变了过去党代表“一次性”发挥作用的困境,使党代表的主体功能充分释放。代表们通过视察调研、走访联系、议事恳谈等一系列活动,充当群众“知心人”、党员“代言人”、党组织“当家人”的角色,发挥经常性作用,增强了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代表们反映,以往不知道怎样以党代表身份与群众打交道,现在区委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履行职务的渠道更宽了,当党代表不再是单纯的荣誉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二)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动员会召开近一个月以来,全区300名党代表积极行动,已走访联系群众3500多户,先后收集有建设性的建议意见120余条,通过自身或协调相关党组织为居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340余件,成为了居民群众家中的“常客”。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代表反映上来,实现了党员群众有所“呼”、党组织有所“应”的良性互动,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战士等“四老”群体在革命建设时期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如今有的受主观意愿、家庭条件、健康等因素影响,产生了很多困难,党代表登门嘘寒问暖,及时为他们送来慰藉,请来医生,很多人又出来继续发挥余热。

(三)民生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党代表们围绕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推动了一批民生问题的解决。如“三城联创”活动期间,群众集中反映小街小巷路灯问题影响出行安全,通过党代表奔走呼告,争取市路灯管理中心支持,为33个社区和35条背街小巷安装路灯710盏,群众送来“心系万家光明,造福人民群众”的锦旗,称赞为“明心工程”。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居民养老服务难题日趋尖锐,经党代表调研推动,我们在全市率先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由政府购买服务让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每年享受730小时的免费上门服务,规划建设1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群众家门口举办“社区邻里节”和“百叟宴”活动,不但提高了辖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带动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四)提高了民主科学决策水平。通过党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扩大了党委集中民智的视野,有益于民主监督决策。党代表及时将党员群众的愿望和诉求集中起来,反映到党委决策过程之中,体现到各项政策措施中去,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向党委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谋,主动监督,为发展党内民主开辟了新途径,较好地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推动了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在今年召开区委六届六次全会前后,我们走访征求党代表意见,安排党代表视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列席全会,提高了党代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五)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推行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使工作关口前移,畅通了信访反馈渠道,搭建了矛盾化解平台,拉近了各级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有话对党说、有苦向党诉、有难找党帮”,党员群众的上访率明显下降。

三、几点体会

推行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这一立党执政的根本问题出发,具有“牵一发动全身”、“举一措带全局”的作用。我们的体会是:

(一)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要加强教育培训,大力宣传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先进典型,不断提高党代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能力水平。党代表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切实发挥对普通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追求,以群众需要为第一呼声,建立与群众更加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真正使联系和服务群众成为党代表的重要职能,以扎实工作的成效取信于民,赢得党内外群众的支持。

密切范文篇9

关键词:国际私法;最密切联系原则;司法适用

一、最密切联系原则之内涵

所谓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某一涉外民商事案件时,不以单纯一个要素机械地判断准据法适用,而是权衡各种与该案当事人具有主客观联系的因素以及具体情形,从中找出与该案具有最密切联系的因素,根据该因素的指引,来判断该案件应适用某一国家的法律。从这一含义看,该原则的根本点在于以法律关系与特定法律的内在联系为着眼点,力求通过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寻找对每一种法律关系最为合理和最为适当的法律。可以发现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很大的弹性,最密切联系原则要求法院对与案件有关联的各种事实和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进而确定某个地方和案件事实的最密切联系,那么就将该地方的法律作为该法律关系的准据法。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司法适用的问题

起初,在冲突法领域,最密切联系原则之所以被谓以“帝王条款”或“至上条款”而倍受青睐。但是在后来的实践运用中出现诸多问题和障碍,以下是笔者通过调取的40个典型案例进行的结果分析:

(一)最密切联系地不容易确定

最密切联系地的确定在司法审判中至关重要,确定最密切联系地最大程度地运用了最密切联系原则,这需要法官根据具体案情,综合分析与案件、案件当事人相联系的主客观因素来确定最密切联系地。然而在在实际的司法裁判过程中,对于案件最密切地的确定缺少法律的具体指引,法院在确定最密切联系地时具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甚至在多个连结点中,只要有一个连结点在中国,法院就认为足以适用该原则。法官在主观判断时,缺少一套系统方法的指导,而法律规定的又太过原则性,法官适用时无从下手,从而介入过多主观判断的因素,导致类似案件法官各行其是,以致于审判结果大相径庭。

(二)法官的属地主义倾向明显

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舶来品,移植到我国最初在双方当事人未约定法律适用法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实中,我国还有很多法官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内涵和适用方法。有些法官虽然对最密切联系原则有所掌握,但是由于在适用过程中,遇到外国法查明、理解和适用的困难,出于审案时“效率”的考虑,转而寻找连接点以适用本国法。正如有学者所言:“在适用外国法时只是一个一知半解的初学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在适用法院地法时却是一个熟练的专家,一个具有主导地位的和占尽优势的裁判者。”有时法官出于本国利益考虑而不适用外国法,毕竟在中国这样的土壤环境中,适用外国法不能叫适用,只能被称为“套用”。

(三)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共52个条文,其中涉及到最密切联系原则仅有五个条文:分别是第二条第2款、第6条,第19条、第39条和第41条。可以看出在法律适用法中被冠名为“原则”的却不成体系的分散在这些规则中,着实没有将其贯穿于整部法律适用法的立法框架中去。而且设计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这五条规则十分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法官而言,很难起到指导其审案裁案的应有作用,在审理相关案件时,往往被过多的主观因素牵绊,导致自由裁量权滥用,从而违背案件结果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

(四)法律依据的不明确性

行内人都清楚,充分明确的法律依据是公众相信审判活动足够公平公正的重要依据。如果法律依据不明确,势必引起司法公信力的下降。笔者调取的这40多个案例中,有7个案例法律依据不够明确,层次不够分明,不能以理服人。有3例案件虽然适用了最密切联系原则,但却援引其他一些民商事单行法。这说明在涉外案件中,法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知道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由是否还需要援引法律依据,未理清法律适用法与其他民商事单行法的关系。

(五)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在综合分析与案件有关的主客观因素时,赋予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样即使遇到例外情况,法官也可以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来轻松应对。但是任何事情具有两面性,赋予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又不给法官提供一套系统的指导方法,这样只会导致法官过多的适用法院地法,破坏法制的统一性。

三、最密切联系原则司法适用问题的成因透析

(一)法官理论功底参差不齐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对法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治国”需要一大批具备护法胆识、法律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的人才。虽然社会提出了比现实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国家当前的法律人才队伍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一部分法官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一部分的新法官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面对一些棘手难办的涉外民商案件时,往往处于不知所措的境地,即使有些法官具备一定的国际私法理论功底,往往分析理解的不够透彻,从而掺杂了太多主观判断,对案子的处理较为随意,因此出现“同案不同判”的奇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对外国法查明、理解和适用的困难

对于很多法官来说,想方设法寻找其他连接点而适用本国法的最大障碍就是因为对外国法的查明、理解和适用,第一,语言不通,外国法几乎没有双语版本的,语言障碍使之查找起来费时费力;第二,外国法的适用环境与中国不同,大部分法官对外国法十分陌生,适用时只能依据其表面的意思,无法领会其深层含义,也会出现司法结果不公正的情况。第三,对于法官来说,每天要处理很多件案子,出于效率的考虑,对待一般的涉外民商案件也会“速审速决”。

(三)出于对司法主权的保护,导致多数案件适用

法院地法学者曹敏娜指出,国家司法主权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在司法上的反映。出于对司法主权的维护,在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时,选择性的适用法院地法,而规避掉真正与案件最密切联系国家的法律,但是这种根本不是最密切联系原则,而是法官为了适用自己驾轻就熟的法院地法的一个权宜之计。加之法官为了保护法院地政策利益,而导致最密切联系原则“水土不服”的症状愈发严重。

(四)法律规定本身不够清晰,缺乏可操作性

法律适用法通过之前,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是分散的,具体规定散落在在各个单行法律的规定之中,不仅是破碎的,而且各个条文之间、条文与司法解释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因此是不成体系的。但是法律适用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统一的国际私法立法性文件,不代表中国国际私法发展已经完全体系化,规范化了,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规定散见于法律适用法以及司法解释中,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法官的案件适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性。国际私法的发展完善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案件的复杂性会使法律规定太过抽象笼统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

四、我国最密切联系原则司法适用的完善

美国作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发源地,我们在分析出本国最密切联系原则司法适用的问题成因后,可以适当借鉴美国实践经验,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司法实践优化路径:

(一)增强最密切联系地的确定性

首先,完善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方法,给法官以具体的指引。一套万能的适用方法使得法官不敢轻易介入过多的主观因素,限制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使之不敢随意审案裁案。由此,我们参考美国的实践经验,即“质”的分析,就是要找出全部案件关系连接点,确定所有可能适用的法域,而后衡量各要素背后的政策利益或价值,最后,综合考虑分析过后,来确定最密切联系地。

(二)完善国际私法,形成完备的国际私法体系

国际私法是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部门。其功能是为了减少或者消除跨国交往所产生的民商事法律冲突,增加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促进国际民商事主体的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法律传统和法律制度各不相同,民商事领域必然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法律问题亟需解决,这对国际私法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要。因此,加快我国学习发达国家和国家组织国际私法的步伐,应国家发展需要,构建和开发国际私法新产品,引进和培养国际私法专业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国际私法研究新领域。

(三)发展细密的法律规则以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法律具有滞后性,法律的发展永远滞后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另外,选取逻辑严密、细致,层次结构分明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判决书,向全国法官推广借鉴。

(四)严格限制法院地法的适用

法官具有法院地主义倾向并不是我国一国存在这种现象,很多国家的法官都是如此,因为法院地的政策利益比其他外国的政策利益更重要。因此需要国家严格限制法院地法的适用,明确规定何种情况直接适用法院地法,从而那些没有在列举之内的情形全部按照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考虑因素一一对比衡量,从而找出最密切联系地。

(五)提高法官的专业素养,更多的开展涉外民商

事相关法律的培训学习活动国际私法在近几年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但是要充分认识到本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随着“一带一路”的如火如荼的开展,国际私法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跟得上步伐,更多的开展涉外民商事相关法律的培训学习活动,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让法官进行案例分析,提高法官的判案能力,为实现法治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精尖”人才。

五、结论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涉外民商事法律选择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更多的应该看到最密切联系原则舶来我国之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应”。在“一带一路”建设大举推进、金砖国家合作蓬勃发展,对外开放格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当前我国涉外司法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司法公信力和涉外民商事交往。法律适用法的颁布已经七年了,在国际私法日臻完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回过头来不断反思这一路走来的问题,并找到优化途径,以便我们在今后的世界格局中具备更高的国际司法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吴丹.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适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凌岩,李浩培.法学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曹敏娜.我国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9):8-9.

[4]郭玉军,樊婧.《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适用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辑刊,2013(21).

[5]杨雪.我国最密切联系原则司法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

密切范文篇10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育;阅读与写作;水乳交融

中国的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语文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儿童文学的百年实践中,小学语文教材是儿童文学作家关注的焦点,也是主阵地。叶圣陶先生曾就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做过相当精辟论述:“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如何将儿童文学引进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也是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新课标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阅读与写作[1-2]。笔者通过在语文日常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儿童文学的阅读与学习,让孩子爱上阅读,喜欢写作,擅长写作,通过阅读课学习儿童文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尝试将儿童文学与语文课堂教学水乳交融,希望以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在写作上、思想上、表达上都能绽放出独特的思想之花。

一、儿童文学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占有很大分量,这体现了语文课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儿童文学中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正是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为媒介表达出来的,坚持“儿童本位”,所以儿童文学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朱自强在他的《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一书中,从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关系,指出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曾指出语感的三大特征:直觉思维、间接性想象、感情融入,并且引用夏丏尊先生的话强调:“语感的获得并不仅仅是依靠语言的学习,更需要依靠真的生活。”而沟通语言与“真的生活”的桥梁便是“真的文学”。小学阶段,儿童文学是最贴近儿童生活,最符合其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真的文学”[3]。对于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仿说和仿写。可以仿照文学作品中有特点的句式自己编写一段或一句话,也可以用说的方式自由表达,或者先让学生说,再把说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而在儿童文学中,儿歌最适合仿写,儿歌朗朗上口,语言清新自然,贴近儿童的语言表达思维习惯。当朗读完一首儿歌后,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到其中的节奏,饶有兴趣地跟着读起来。这个时候再鼓励学生仿照这首儿歌的样式,当小作家写一写,把自己的心中所感、眼中所看、耳中所听到的写出来,同学们会在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受到启发,会滔滔不绝地说出或写出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好作品。水彩笔是小学生最常用也是最喜欢的文具之一,这些丰富多彩的颜色可以绘画出儿童心中一切的美好。伴随着“水彩笔”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我们开始了一段奇幻之旅,朗读这首“绚丽多彩”的诗歌——《我有一盒彩笔》。同学们的思绪也跟随这盒神奇的水彩笔开始旅行,穿越小河、稻田,飞上中秋的圆月,越过高山电视塔,潜入海底找到宝藏,见到绿色的太阳和长满面包的大树,感受到自己长着一双翅膀变成自由自在的小鸟,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读完这些诗句,同学们的想像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天马行空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最绚丽多姿的画面。“我有一盒彩笔,我用它画美丽的今天:画一个红色的圆,就变成了火红的太阳,温暖着小朋友的手和脸;我还要画一头大象,让它帮农民伯伯浇水,这样农民伯伯就不会太劳累。”“我有一盒彩笔,我用它画美丽的今天:画一条红色的直线,那是小伙伴的跳绳;画一个粉色的圆圈,那是妈妈衣服上的宝石;,那是金黄色的沙滩;我有一盒彩笔,我用它画美丽的校园。”“我有一盒彩笔,我用它画美丽的今天:我用白色画姐姐,那是因为她很白嫩;我用淡绿色画妹妹,那是因为她像嫩嫩的小草;我用红色画妈妈,那是因为她像太阳;我用蓝色画爸爸,那是因为他像蓝天。”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着自己的一群好朋友,喜欢和同伴们一起玩耍,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带着和好朋友的美好情感与回忆,我们一起走进了一首有趣的儿童诗《谁和谁好》,在开始朗读这首儿童诗之前,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好朋友吗?你们的好朋友是谁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滔滔不绝地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自己好朋友的样貌、优点和一起度过的欢快时光,这个时候被介绍到的同学就会害羞而又开心地笑。在这美好的氛围中我们一起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谁和谁好?藤儿和瓜好,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谁和谁好?鸟儿和树好,他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谁和谁好?蜜蜂和花好,蜜蜂来采蜜,花儿哈哈笑。谁和谁好?我和小朋友好,大家唱起歌,开心又快乐。”儿童诗的语言特点,内容鲜明、充满动感的形象,被孩子们所喜爱,有着自然、明快的韵律,语言有一定的重复性,适合低年级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仿写诗歌。我会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大自然,将心中一对对友好的朋友画出来,然后仿照这首儿童诗的句式,写一首儿童诗来描述这幅画。孩子们的表现比我预想的还要好。“谁和谁好?彩虹和雨好,大雨下过后,彩虹就出现。”“谁和谁好?叶子和花儿好,他们一起玩,不吵也不闹。”“谁和谁好?雨和草好,雨给草浇水,草儿把脸笑。”“谁和谁好?铅笔和橡皮好,铅笔写错了,橡皮来改正。”“谁和谁好?云和天空好,他们一起玩,他们一起笑。”这些儿童的语言,切于儿童的生活,稚嫩而朴实。儿童诗可以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尝试把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关联起来。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可以运用、模仿儿童诗中的语句,创作出精彩绝伦的诗歌。

二、儿童文学融入日常语文教育之中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素养,还要将儿童文学作品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校的课程安排上,每周会有一节阅读课。一年级下学期正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时候,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掌握学习的生字量还太少,无法很好地自己独立完成阅读。于是,我在每周的阅读课上,会挑选一本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读给他们听。例如,《一年级的小蜜瓜》《一年级的小豌豆》《淘气包马小跳》等。例如,《好饿的毛毛虫》这样的绘本故事书。渐渐地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们开始自发带来《一年级的小蜜瓜》《一年级的小豌豆》的拼音版在班级里阅读。下课时,小家伙们聚在旗杆下,一个字一个字指着,大声读着,引得其他老师们饶有趣味地观看。很长一段时间,班上还掀起了看《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的风潮,同学们会在午休时间拿出自己喜欢的绘本津津有味地读着……这就是阅读课上,教师范读儿童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效应。通过教师的范读可以将文学作品的魅力传递给孩子,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老师朗读的文学作品,从而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阅读下去的欲望,于是会找来这部儿童文学作品自己阅读。就这样一本接着一本,在不知不觉间,同学们开启了这扇阅读的大门。一开始可以是由教师读学生听,到后来随着学生生字量的扩大和阅读兴趣的提高,教师主要以引导阅读即可。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平时可以多开展例如像阅读成果交流会、朗读比赛、课外阅读指导课等,内容上也要更充实,除了阅读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照样子仿说仿写续写、开展讲故事比赛,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组织了一次讲故事活动,先让学生提前阅读故事书或观看动画片《老鼠嫁女》,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在课堂上借助图画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讲故事之前,引导学生根据图画记住故事大致内容。老鼠夫妇商量嫁女儿——找到太阳——太阳害怕乌云——找到乌云——乌云害怕大风——找到大风——大风害怕围墙——围墙害怕老鼠——老鼠害怕猫,按照这样的顺序讲述故事。老师播放《老鼠嫁女》的动画片,同学们看到这个动画片时非常感兴趣,也十分愿意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老师引导学生对照图片一幅一幅地说,把句子说通顺。虽然是同一个故事,但是,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再加入丰富的想象,讲出了不一样的精彩:老鼠家里准备给女儿办喜事,妈妈问爸爸:“哎,女儿嫁给谁啊?”爸爸是个老糊涂,他说:“谁厉害就嫁给谁。”爸爸就去找太阳,太阳说:“乌云要遮蔽我,乌云来了我害怕!”爸爸觉得乌云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谁知乌云告诉鼠爸爸:“大风来了要吹走我,我害怕。”爸爸又去找大风,大风却说:“围墙会堵住我,我见到围墙就害怕。”围墙说:“老鼠会打洞,我最怕老鼠。”鼠爸爸想老鼠最怕谁呢?哈哈哈,原来猫咪最神奇最厉害,我要把女儿嫁给猫,于是老鼠女儿坐上花轿嫁到猫家,第二天鼠爸爸和鼠妈妈来看女儿,女儿怎么也找不到了,猫不紧不慢地说:“我怕人家欺负她,嗷呜一口把她吞到我肚子里去了。”最后,我还给学生们准备了角色的头饰道具,让孩子们演一演《老鼠嫁女》这个故事,用不同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正处在思想、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阅读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儿童文学是人类对于世界的纯真性、艺术性、优美性的体现。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孩子领略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性和魅力。例如,我推荐学生阅读这两本儿童文学:《一年级的小豌豆》和《一年级的小蜜瓜》。两本书分别是以一位一年级的女孩小豌豆和男孩小蜜瓜的视角讲述妙趣横生的校园家庭故事,故事的内容非常贴合一年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语言生动有趣,故事的取材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这两本书中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同学们知道了小蜜瓜和小豌豆是善良的孩子,当同学和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他们愿意伸出手去帮助别人,是有正义感的人。当看到同学犯错,让小蜜瓜保守秘密时,小蜜瓜选择了勇敢地告诉老师,帮助同学改正错误而不是包庇他。这些故事要比思想道德课本有意思得多,但却更能让同学们领会到正确的价值观,也能让他们对于高尚的思想道德有着更加深刻形象的认识,更能取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能够自觉地向小蜜瓜、小豌豆这样的学生看齐学习。当读完关于他们的每个故事之后,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或学到的道理,同学们都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最贴心的礼物》这个故事中,小蜜瓜的奶奶生病了,吃不了任何东西,于是,小蜜瓜就想着各种方法让奶奶吃东西,让奶奶看卡通片,换新饭碗等等各种方法让奶奶高兴,奶奶心情好了病自然很快就好了。读完这个故事,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要关心身边的亲人,用爱心去帮助别人的道理。每一个孩子家中都有长辈,也都有与长辈相处的经历,所以当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自然唤起了孩子们对于家中长辈的关爱之情。儿童文学更加贴近同学们的心理,让孩子融入其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就学到了儿童文学中的“真、善、美”。总之,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上,还要通过课外阅读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更深层次地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充分融合在一起。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儿童文学在平时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让儿童文学伴随着孩子们整个童年的成长。我想,将儿童文学与语文课堂充分融合,水乳交融进行教学,孩子们一定能在小学生活中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之花。

参考文献

[1]谭梅,杨叶.核心素养视阈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1):21-27,124.

[2]张厚莲.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S1):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