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2:14:17

民行范文篇1

题记:

1月17日,珙县巡场镇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数百群众在大街上载歌载舞,欢庆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这是宜宾市在开展惠民行动中,珙县人民迎来的一大喜事。

长期以来,由于水质问题,珙县县城及周边10多万居民面临缺水困境。在开展惠民行动中,该项工程被列为宜宾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项目之一,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予以重点实施,终于在今年1月17日迎来了珙县巡场自来水厂的建成和开闸放水,为当地群众化解了多年的饮水之忧。在河口村六社,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喜庆的对联:“饮水思源不忘共产党好,安居乐业感谢惠农政策。”

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2006年12月初,中共宜宾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宜宾”的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和目标任务。

建设美好新宜宾,成为新时期宜宾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构建“和谐四川”的具体体现。

在激动人心的蓝图下,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更加有效的行动推进美好新宜宾建设,用实实在在的实惠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是宜宾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思考最多的问题。

于是,关注民生,亲民惠民,成为建设美好新宜宾的最流行话语。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成为宜宾市委对全市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

宜宾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各项任务,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谋求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始终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在作决策、定政策、做工作时,切实做到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政策坚决不出台,大多数群众不支持的措施坚决不实施。

观念之变带来的是“发展、亲民、干事”的浓厚氛围,是对“亲民、务实、廉洁、勤政”全新形象的倾力打造。

“从落实群众‘最盼’的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工作抓起,从解决群众‘最急’的看病困难、出行不便、环境污染等问题做起,从整治群众‘最怨’的与民争利、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痼疾改起。”

党代会报告的铿锵之言,惠民行动如箭在弦。

省委、省政府开始部署“十大惠民行动”,宜宾惠民行动随之迅速拉开帷幕。

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

实施惠民行动,首先必须解决哪些才是惠民的?宜宾市委、市政府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要从群众最急、最难、最怨、最盼的问题入手,把群众最关心的事、群众能直接受益的事和政府能办得到的事紧密结合,绘制出具有宜宾特色的惠民行动计划。

2007年2月,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总投入达19亿元的“13项惠民行动”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宜宾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市“两会”上向代表、委员郑重承诺:在全市范围大力开展惠民行动。

“13项惠民行动”涵盖范围之广、投入资金之多令宜宾全市人民欢欣鼓舞。

———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8万人。确保现有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名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把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镇居民全部纳入低保;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

———实施加快教育发展行动。全部实施“两免一补”;解决7000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继续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民族教育;消除新产生的中小学D级危房。

———实施医疗保障行动。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8个区县,覆盖比例达到80%;大病医疗救助2.68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特困群众。

———实施城乡交通建设行动。完成通乡公路20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420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点)15个。

———实施饮水安全行动。解决14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5个县(区)的调查与区划工作,红层找水打井4.7万口,解决16.5万农民饮水困难。

———实施农民工培训行动。培训农民工12万人次,培训骨干农民2400人,带动3万农户科技推广应用。全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次。

———实施城乡安居行动。建设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解决1500户农村特困无房户和受灾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实施地质灾害避险安置工程搬迁300户;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2.5万口。

———实施扶贫解困行动。解决7000农村绝对贫困群众温饱问题,改善4.62万农村低收入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计划逐步抓好干渠支渠建设。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城市环境质量达标率大于55%;挂牌监管整治16家工业污染企业、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

———实施加快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行动。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解决中心城区街道和改善“城中村”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第一期1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和天然气岷江过江管线建设。

———实施改善城乡购物难行动。改善商业网点结构,加快城区高、中档次商业网点建设,力争南岸沃尔玛购物中心开业;继续开展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农家店50个。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动。搭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农民群众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3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宜宾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十项惠民行动”方案》,从促进就业、最低生活保障、教育资助、医疗保障、城乡交通建设、饮水安全、农民工培训、城乡安居、扶贫解困、生态环境保护10个方面入手,围绕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制定了详尽的五年惠民行动规划。

五年惠民规划的制定昭示着:惠民行动已经不仅仅是每年的政府工作动议,更形成了长效的工作机制。

推动执行力上的新突破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惠民行动,如何全面落到实处,如何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宜宾没有丝毫懈怠。

———强化目标管理。从2007年起,宜宾市委、市政府把实施惠民行动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对区县及市级部门的目标管理,进行层层分解,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深化、细化年度惠民行动工作目标,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人。同时,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强化目标报告、督办落实、问题整改、简报交流、情况通报、责任追究等,做到全程监控、跟踪管理,定期研究、分析、通报目标执行情况。

———建立工作平台。宜宾及时成立了实施惠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平台,负责实施惠民行动的组织、宣传、协调、指导、督查、审计、监察等工作,明确了相关工作职责和责任人,明确了工作措施,为落实惠民行动提供了有力保证。

———狠抓督导落实。整合市委市政府督查目标办、市纪委等相关部门力量,建立惠民行动督查督办组,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惠民行动的推进情况进行挂牌督查督办,着力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惠民行动目标执行情况,并向社会公布结果,确保惠民行动按计划顺利实施。

———严格目标考核。宜宾市委、市政府把惠民行动实施情况作为重点内容,对各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进行年度目标考核。对未完成年度惠民行动工作目标任务和弄虚作假的区县及部门施行“一票否决”,并进行通报批评。各区县也把落实惠民行动的情况纳入了对乡镇及县级部门的考核范围。

据统计,仅今年一季度,全市城市低保累计保障196844人,农村低保累计保障89442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达35.9万人,帮助1208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帮助783名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办理了社保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扩大到8个区县,参合率达85.13%,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198.91万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设97.75公里,完成建房230间,完成沼气建池4987口;教育加快发展,“两免一补”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保护强势推进,成功摘掉空气污染“黑帽子”。

宜宾市组织落实、责任落实、项目落实、资金落实、机制落实,强有力的工作举措确保了惠民行动有效开展,硕果累累。

行动之外的倾听

“亲民者民亦亲之,爱民者民亦爱之。”“惠民行动”这一民心工程的实施,鼓舞了人心、凝聚了人心、温暖了人心、安定了人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然而“惠民行动”又永无止境,如何在惠民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群众所急、所难、所怨和所盼,宜宾市委、市政府在进一步行动。

今年以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县通过多种形式,用心关注民意、用心倾听民意,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了民意沟通的桥梁,密切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推进了和谐宜宾的建设。

2007年1月15日上午九点,“12345市民热线”正式开始试运行。

———市民热线是在原“市长信箱”基础上拓展建设的政民互动综合平台,将原来只接收网络来信扩展为电话(含移动电话)、传真、短信和互联网等市民通常使用的通讯方式。市民热线的开通,为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府与市民的沟通,听取市民的意见、建议、投诉,提供公众服务信息等构筑了全新的绿色通道。

2月28日至3月16日,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中接待群众来访活动在宜宾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同时开展,为时半个多月。

———在大接访中,参与接待活动的机关干部达2000余人次,共接待来访群众3429批6116人,各级听取和搜集了大量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存在的矛盾3000余件。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场能够解决的,采取现场接待、现场研究、现场处理的办法妥善解决了信访问题1024件。对于不能当场解决的,由市委市政府信访办进一步梳理、归类,并责成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妥善解决。

民行范文篇2

一、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存在很多困难。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但是人民检察院审查人民法院审判卷宗或进行调卷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由于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过程中的调查取证的职权,就使得现行法律规定的民事抗诉的力度受限,抗诉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延安市院向中院提出抗诉的一件案件,中院裁定由黄陵法院再审,该案在县院发了检察建议的情况下才审结。

人民法院将抗诉案件发回重审,弱化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权,降低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司法实践中,绝大部分抗诉案件被发回重审,由原审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而原审法院却向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即其对等人民检察院的上级检察院)通知派员出席法庭。这种做法实际违背了司法制度的基本对等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及时纠正错误裁判。

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不利于抗诉活动的健康发展。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实际上,基层检察院是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联系最直接的检察机关,由于基层检察院大量接触实际工作,熟悉情况,对于同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情况较清楚,也便于调查取证,最易对民事诉讼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在实践中,大量的民事申诉案件当事人直接到基层人民检察院去申诉。而对此基层人民检察却无抗诉权,只能建议或提请上级人民检察提出抗诉。这无疑加大了抗诉活动的成本。可见,我国关于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法律规定是原则的、有限的,检察机关的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能受到了限制。

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益诉讼,法理充足,法规缺位。

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但缺乏民事公诉的具体明确规定。近几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检察机关对提起公益诉讼工作作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由于立法不明确,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与法院认识不一,法学界对此仍存在分歧,因此开展此项工作目前仍举步维艰。

人民法院的单方司法解释及内部规定对检察权进行限制的现象日趋增多。

如最高人民法院于底在重庆召开《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中要求:“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以调解方式审结的案件;涉及婚姻关系和收养关系的案件;执行和解的案件;原审案件当事人在原审裁判生效两年内无正当理由未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案件;同一检察院提出过抗诉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明确不适用抗诉程序处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是违反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7条、第188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之规定的,是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限制甚至剥夺。再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抗诉案件,由抗诉机关出席法庭的人员按照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宣读抗诉书,不参与庭审的其它诉讼活动…”等一些最高法院的规定也是对检察权的限制,可以说是严重违法,缺乏法理基础。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客观地讲,破解民行检察长期以来路障重重的原因时,首先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检察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现行立法上的局限性一样,都会削弱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效果:

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力量配备不足。

究其原因:一是民行工作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年民事诉讼法实行以后,民事检察工作才被重视起来。各级检察机关先后在检察业务中增加设立了民事检察部门,专门从事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加之这项工作与其它检察业务的关联性不大,与各业务部门横向联系较少,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工作业绩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监督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致使大家对民行检察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从而监督意识不强,观念上难更新,思想保守,对新的监督方式探索研究的少,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使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缓慢。二是随着机构改革,以延安检察机关为例,13个基层检察院民行检察机构均被撤销,民行人员被充实到控申部门,名义上配备一名民行专干,实际上除宝塔区院外,其他十二个县院无一名真正从事民行专干。领导班子对民行检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弱化,使民行检察工作走入低谷。出现有些县院民行工作几乎不能正常开展,全年工作为空白。三是由于民行队伍力量严重不足,民行检察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极度不适应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临时凑数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工作没有积极性,执法意识不强。现有的民事行政检察队伍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着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

民行检察的工作重点定位不准。

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违反法律的判决、裁定的抗诉,二是对民事行政审判法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依法侦查、追究刑事责任。民行检察工作形式上的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最终结果是被动地受制于人;在此局面下我们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查处上;对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者的惩处便是最好的监督。目前全国各检察机关民行部门人员配备少,且大量精力放在寻找抗诉案源、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支持监督起诉等工作上,以完成上级院下达的岗位目标评比任务,致使在查处法官职务犯罪工作上没有力度;后果是抗诉案件数量上升,改判却很少,检察建议发出不少,往往收效甚微;社会各界对监督的效果也不认同,难以达到社会所需要的监督效果

现行民事检察制度在立法上的局限性

1、现行立法的总则和分则的规定相互矛盾。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的规定,总则和分则不相一致。总则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规定的范围十分宽泛。但是,在分则中,只规定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又十分狭窄。在这样前后矛盾的法律规定面前,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进退两难。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切违法行为都可以进行监督,但由于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任何一个法院都可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理由,拒绝检察机关对抗诉以外任何形式的法律监督;检察机关仅仅按照分则的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放弃对民事审判活动的全面监督,有悖于总则规定的精神;然而,按照总则的规定实施全面监督,则没有分则的法律依据。同样,现行的《民法通则》第5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2条对于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实践中,对一方当事人不愿履行合同义务,以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为由请求撤销合同的案件,或者合同的签订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案件,法院都是以合同的签订系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而作出合法有效的判决,如有一方不服判决、裁定来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却无法进入监督程序,因为,此类情形并未纳入《民事诉讼法》第179条之中。

2、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抗诉权过于狭窄。抗诉,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权力。包括上诉程序的抗诉权和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完整的抗诉权是将法院全部的判决、裁定、调解都置于监督之下,检察机关对一审判决、裁定、调解和二审判决、裁定、调解都可以抗诉,而不论其是否生效。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权,并不是完整的抗诉权,而是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按照这样的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对二审判决、裁定和一审生效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凡是没有生效的判决、裁定,检察机关无权抗诉。这就是所谓的“事后监督”。同样,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调解也没有监督权,而法院做出的民事调解和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判决可以提出抗诉,那么对确有错误的民事调解检察机关也应有权提出抗诉。实践中,法院主张民事调解工作,近几年,就我市两级法院每年民事案件调解率占40%左右,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是现行民事诉讼法却没有赋予检察机关此项权利。这些充分说明现行民事检察工作中的抗诉权过于狭窄,是不完整的抗诉权。

3、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职权过于狭窄。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职能既然是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那么,就不应当仅仅享有抗诉权,仅仅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中的生效判决和裁定进行监督,而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总则的规定,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面监督。这种全面监督,不仅仅包括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也包括对起诉至判决、裁定、执行全部活动的监督,以及对重要的民事案件参与诉讼的权力和对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公益的案件的起诉权。这样的民事检察监督,才是完整的法律监督。然而,现行立法除了赋予检察机关所谓的“事后监督”的抗诉权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监督权力,检察机关在这样的立法面前,无法实施全面的法律监督职责。例如,今年一个基层院受理了一件当事人不服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作出的民事裁定,该裁定明显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但检察机关就是无法进入监督程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进一步完善立法,改变民行检察监督的被动局面。

在民事诉讼法分则中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程监督;通过立法途径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的起诉权,把调解和执行纳入民行检察监督范围,将民事审判活动检察监督的范围进行拓宽和完善;赋予检察机关实施民事检察监督相应的权利,特别是对再审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权、纠正违法权、检察建议权。

加大措施,狠抓办案,提高民事行政检察案件质量。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质量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更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首先要从增强民行监督意识入手,充分认识民事行政检察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对错误裁判进行抗诉,平息民怨,对正确裁判进行息诉,化解矛盾,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职责。其次在审查案件中,要坚持“敢抗、抗准”和“公开、公正、合法”的办案原则,紧紧抓住办案质量、办案效果、办案效率三个环节。坚持正确的审查方法,在办案中积极推行公开审查制度,制作了《民行申诉案件受案、立案告知书》,维护当事人的及时告知权利和义务,通过询问双方当事人,全面了解、查清案情,保证案件的正确办理。坚持把握好抗诉标准。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决定是否抗诉时,严格按照抗诉条件审查把关。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第三,理顺办案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明确办案质量是民行监督的前提,办案数量是保证民行监督效果的基础,要把办理民行抗诉案件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衡量民行检察工作量化指标,规定立办案件数量,以促进全市民行检察工作向前发展。

民行范文篇3

今天,召开全旗“科技富民行动”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对“科技富民行动”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实施“科技富民行动”是今年旗委、旗政府向群众公开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今年1月份,我旗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的方式,公开向社会选聘了65名科技人员、大中专学生和8家法人特派员,派驻到全旗9个乡镇78个村开展工作。下面,我就做好驻村工作强调三点意见:

一、适应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驻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旗委、旗政府强力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统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旗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特别是年以来,集团等一批经济实力强、拉动力大的企业先后入驻我旗,初步形成了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支农支牧产业、矿产资源开发三大工业体系,实现了工业经济的提质增速,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扶持奈伦、淳江、双娃、九丰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实施500万头只牲畜、100万吨玉米、100万吨马铃薯、35万吨商品奶源及绿色无公害蔬菜、白瓜籽等一系列基地建设工程,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施了土地整理、标准粮田、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年全旗粮食产量达到15.02亿斤。农区畜牧业迅猛发展,年牧业年度全旗牲畜存栏达301.7万头只,同比增长17.3%,较2001年增长5倍多,牲畜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行典型引路,重点加强了25个试点村和25个重点村屯的规划建设工作,各试点村初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十五”以来,我旗积极实施“科教兴旗”战略,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引进畜禽优良新品种32个,改良及繁育新品种畜禽21.5万头(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6%,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50%,创建科技示范村15个,科技示范户180户。企业技术创新迈出了新步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开发基地建设也上了新台阶,九丰种业公司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高新科技企业。

当前,我们面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强与俄蒙地区合作、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自治区加快推进东部盟市发展等发展机遇,具备加快发展的政策优势;301国道、111国道、省际大通道在我旗交汇,地方铁路、绥满国道主干线甘南界至牙克石段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具备加快发展的交通优势;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基地逐渐壮大、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具备加快发展的资源优势;有大批重点工业项目正在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作用不断加强,具备加快发展的产业优势;我们的干部群众经受了发展实践的锤炼,求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谋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促发展的劲头更加充足,具备加快发展的人气优势,这些优势为实现我旗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科技示范、推广的力度和规模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层组织人才缺乏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农民的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等等,这些问题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实施“科技富民行动”是旗委、旗政府统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创新举措,也是强力推进全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抓好这项工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实施“科技富民行动”,促进农村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引入和科技的引进,有利于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与效益,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富民行动”有别于过去的科技下乡和干部挂职,它是把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带到农村,变短期行为为长期工作。驻村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指导农民生产比较效益高、产销对路、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同时,还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改变农民传统思维方式,带动农民掌握新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树立科技致富的观念。三是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驻村工作人员这一桥梁纽带,可以及时有效地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水平,创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挥科技致富功能,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全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聘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可以进一步改善村干部的年龄、文化、知识结构,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更重要的是,能够直接促进农村基层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接触到更多科学和现代的管理理念,加快促进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转变。

农村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广阔天地,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人才成长的摇篮,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在这里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通过驻村人员的有效工作,能更好地激活农村基层组织活力,更好地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推进我旗新农村建设。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位驻村人员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驻村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考虑和实施,实现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培养锻炼干部的目标。

二、明确任务,扎实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好驻村工作

“科技富民行动”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各乡镇、相关部门和驻村工作人员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使这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明确任务,切实履行驻村工作职责。驻村工作人员受旗委、旗政府的委派,在所驻村重点宣传和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决议;协助村“两委”研究解决所驻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引进和推广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协助所驻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捕捉市场信息、疏通销售渠道,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立足农村资源优势,研究开发新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协助村“两委”抓好自身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规章制度,并协助抓好共青团、妇联等工作。驻村工作人员要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与所驻村进行工作对接,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履行职责,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和掌握所驻村的各方面情况。各乡镇要与驻村工作人员做好工作对接,进一步明确驻村工作人员职责,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正确指导,使其尽快掌握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讲究方法,扎实开展驻村工作。驻村工作人员要以科学的工作方法推动工作开展。一要尽快投入工作。各驻村工作人员要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制定工作方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尽快打开工作局面。要帮助所驻村制定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要通过努力工作,使自己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和农民致富的引领者,先进文化和先进科技的传播者,成为旗委、旗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二要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采用“内引外联”的方式,引导、带领农民闯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所驻村农民掌握就业技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要摆正位置。要在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正确处理好与村“两委”成员的关系,主动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指导,协助村“两委”做好各方面工作。在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时,要科学论证,按市场规律办事,靠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切忌搞行政命令,避免好心办坏事,给群众造成损失;在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矛盾时,要坚持群众路线,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严格按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办事,多征求乡村两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多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三)加强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驻村工作人员是旗委、旗政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工作派出的一支特殊工作队伍。大家一定要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扎实履行好各项职责,有所作为,为促进全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一要加强学习。当前农村工作情况复杂,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驻村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因此,大家要特别注意加强学习,尽快掌握基层工作的本领。要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本领;学习新时期农村工作、管理社会事务的方法,学习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业务知识。要注意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把学和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做好驻村工作的能力。同时,以自身的学习带动和促进农民的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二要求真务实。开展驻村工作是旗委、旗政府的重大决策,今年在全旗53%的村先行试点,明年推广至全部148个村,旗财政计划每年拿出100多万元资金用于人员支出。所以,绝不是为了做样子、造声势,而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力量,加快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农村工作是最基层、最具体的工作,是安民、富民的基石,农民群众最注重实际,最看重实效。驻村工作人员一定要踏踏实实、真抓实干,做到在农村扎根,决不能蜻蜓点水,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从实际出发,搞好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落实。要根据不同村、不同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把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贯穿到驻村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三要严于律己。大家到基层工作,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了旗乡两级党委、政府。大家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旗委、旗政府的形象。要自觉遵守工作纪律,自觉服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在一些生活细节上要严格自律,不能搞特殊化,不提额外要求,做到艰苦奋斗、努力创业,当好表率、树好形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工作赢得认可和尊重。四要密切联系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作为第一需要,多听群众呼声,多与群众交流,多向群众学习,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进一步了解掌握农村情况和农民的需求。要从调查研究入手,摸清村情民意,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四)完善制度,加强驻村工作人员管理。要建立长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工作管理机制,充分调动驻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实现政府、农民、驻村工作人员多方面的共赢。一是建立旗级领导联系驻村工作人员制度。每名旗级领导干部都要联系一名驻村工作人员,帮助驻村工作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旗直机关领导干部帮扶驻村工作人员制度,结成“一联一”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创办致富项目。三是建立项目带动机制。科技部门及其他涉农部门要统筹安排项目经费,支持驻村工作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鼓励驻村工作人员带着项目到农村创业,促进所驻村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四是建立乡镇领导干部帮助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制度。通过开展政策指导、信息引导、项目帮扶等方式,帮助大中专毕业生提高政策法制观念和组织领导能力,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农村工作。五是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帮带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制度。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六是建立科技特派员与驻村工作大中专毕业生链接帮扶制度。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业务优势,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的业务指导,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各乡镇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开展培训和经验交流,努力形成驻村工作人员间相互学习交流、竞争提高的氛围。

(五)优化措施,为驻村工作人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旗委、旗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政策,解决驻村工作人员的待遇。各乡镇、各部门,特别是主管部门要积极研究探索,为驻村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更好地保护和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对驻村工作人员申报的科技开发项目,各乡镇及旗直相关部门要优先给予支持。要鼓励驻村工作人员参与各类科技和农业开发项目的研究,引导他们发挥技术优势,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租赁经营、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组建科技服务组织,建设示范基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持久的科技创新渠道和科技项目支撑。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驻村工作取得实效

开展驻村工作,涉及范围广,参与人员多,工作复杂而艰巨,搞好驻村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密切配合,积极为驻村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驻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驻村工作的协调、调研和指导,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精心组织实施,及时研究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工作开展。各乡镇主要领导对驻村工作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重点抓,并选择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组建乡镇驻村工作办公室,加强管理,及时帮助解决驻村人员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及时沟通情况,共同抓好薄弱环节,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扩大宣传,营造工作氛围。宣传部门要加强对驻村工作的宣传报道,及时发现、挖掘、总结驻村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优秀驻村工作人员的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激发驻村工作人员深入实践、服务“三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驻村工作人员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多方支持,提高工作实效。各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旗委、旗政府的决策上来,把驻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帮助驻村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各包扶单位要进一步将帮扶制度落到实处,把帮扶村作为部门工作的联系点、村情民意的连接点、工作创新的立足点,支持驻村人员的工作。旗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驻村工作经费,保证及时足额到位。

民行范文篇4

1人民银行开展的内控评估和制度执行情况

1.1人民银行开展内控评估

内部控制源于会计和审计领域,根据IIA的定义,“控制是管理层为了提高实现既定目的和目标的可能性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管理层计划、组织和指挥执行有效的活动,为组织目的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因此,控制是管理层适当地计划、组织和指挥的结果。”几十年来,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内部控制概念和内涵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和主要内容随着企业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化而不断拓展和深化。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原始形态,也称为会计内部牵制,是指组织内部人员相互控制、相互稽核,任何一个人不能完全独立地支配账户的制度,内部牵制主要应用于财务会计领域。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牵制内容超越了财务会计领域,发展为内部控制制度概念,指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到上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从单一的制度体系发展为内部控制结构,除原有的内部控制程序外还包括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两个要素。进入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发展成为一种管理的整体框架,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相互关联、互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进入新世纪以来,内部控制发展成为企业分析管理综合框架,更加突出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至此内部控制完成了由一般控制管理向企业风险管理的转型。

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积极推进系统内部控制管理建设,不仅颁布了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框架,而且全面梳理评估系统内的岗位风险,颁布岗位风险防范指南。同时,鼓励各级内审部门积极探索人民银行内控评估审计,将对内部业务运行的风险管理状况的审计评价作为日常内审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

1.2制度执行是人民银行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准绳

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肩负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同时还被赋予了经理国库,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等十三项具体职责。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人民银行的权限和职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这部专门法律进行明确规范,人民银行是法定设立的组织机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是人民银行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因此。人民银行非常重视提高制度执行效力。近年来人民银行加强了内部管理和监督,总体上违规现象特别是严重的、带有普遍性的违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但是,个别部门,特别是担负大额资金管理职能的部门如国库、货币发行等部门仍然有事故发生。因此,近年来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仍然紧紧围绕各项制度执行情况开展各种专项审计,人民银行将2008年确定为“制度执行年”,并且还在2008年全面开展依法行政情况专项审计,直接将人民银行执行法律法规情况作为审计内容。显然,制度执行一直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2风险管理是央行内控评估与制度执行的契合点

内部控制和制度执行在人民银行的工作中实质上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两者不能分离,因为两者有着共同的宗旨和目的。即保障人民银行安全、高效地履行职责,有效防范人民银行工作中的各种风险。可以说,防范风险是体,内部控制和制度执行是两面,二者牢固地契合在防范风险这个体上,这一点在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1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特征

2000年以来,内部控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以风险管理为重点的目标。“对组织而盲,风险是某种不利因素产生并造成实际损失,致使组织目标无法实现或降低实现目标的效率的可能性。”显然,风险是相对对于组织目标和职能而言的。就基层人民银行而言,其组织目标就是根据总行和上级行的指示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所赋予的法定职能。从组织性质的角度观察,人民银行进行的各种管理、调控和服务行为是行使法定公共权力和职责,其行为于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影响,因此一旦在履行以上职责过程中发生风险,造成的损失必然是社会性的。从组织层级的角度观察,人民银行的指挥、决策和监督职能属于总行和上级行,而基层人民银行主要是执行上级决策,通过在辖区内提供法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来贯彻实施上级行制定的方针政策,工作具有明显执行性和操作性。执行性和操作性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工作对象、使用的资源、工作方式等相对固定且权责清晰,可以说面对的是稳定的环境,因而潜在风险是相对固定且可以预估的。

2.2制度执行成为基层人民银行风险防控的置点

风险危害的社会性为人民银行制度化的风险控制取向提供必要性。由于人民银行在履行法定职能和自身管理过程中产生风险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人民银行和其他具有社会管理职能的组织一样受到社会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不仅对其各种业务行为做出规范,还对其内部管理行为进行约束。而人民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就是根据外部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具体依据。

风险的相对固定、容易识别特性为制度化工具的使用和程序化的控制提供了可行性。具体聚焦于基层人民银行,由于其处于决策执行和实施的地位,决策的执行过程成为风险控制的重要领域,规范化、程序化的政策执行机制成为保证令行禁止的有力控制工具。而面临的风险相对固定,且能够事先准确识别、评估则为制定各种内控制度进行预防性控制提供了可能性。

基于以上认识,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风险防范中的作用,2006年编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岗位风险防范指南》中明确指出,岗位风险防范的目标包括;通过构筑包括制度防线在内的“三道防线”确保系统安全,防范案件事故发生;确保依法合规履行人民银行职责,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及人民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落实。

3基层人民银行分支行的制度执行评价

3.1制度设计的适当性

在复杂组织体系中,基层组织将上级方针、政策和外部制度要求贯彻到自身的业务和经营活动中,最稳定、最持久的方法是进行自身内控制度设计来对组织行为进行控制。体现各种外在制度规范的意志。鉴于基层人民银行工作的执行性和操作性定位。评价基层人民银行的制度执行应该从业务风险的角度评价内控制度设计的适当性。首先,审查内控制度设计的完备程度,查找是否存在内控制度没有覆盖的业务活动和组织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各种自动化的业务系统设计是否实现了规定的控制要求。其次,制度设计是否体现了相互牵制原则,各种工作流程中是否存在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业务和不受他人审查监督就能完成的业务环节。再次,各种制度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冲突,如岗位权责、组织结构、人事控制、财务控制等管理制度与业务制度要求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是否存在能够引起各业务制度间冲突的特殊业务形式。最后,以上各方面的审查不仅需要进行相关制度文本的审查,更需要进行全面、多样的穿行测试。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审查内控制度防范组织风险的合理性和适当性。

3.2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在内控制度设计适当、合理的基础上,上级方针、政策和外部制度要求的有效执行的关键就是内控制度运行的有效性了。检查内控制度是否有效执行,一是要查看审计期内的业务办理资料和部门管理档案资料,检查是否存在违。规情况。二是实地察看业务操作和办理情况、部门管理情况,必要时持续跟踪某笔业务的整个受理、审核、批准过程。三是用谈话、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就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询问。四是检查日常监督情况,包括审计对象是否在习常管理中,进行过定期或不定期内控检查,如对员工业绩、经营和业务内容的检查;也包括审计期内是否经过其他外部检查。五是检查设施设备的控制,包括各种资源和设施是否足够满足控制需要,更重要的是对自动化的业务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进行检查。

3.3从风险角度进行合规性评价

这里的合规性是指对适用组织的法律、法规、上级部门制定的制度的文本条文的遵守和一致。由于未能遵守相关的行为规范而承担法律上和事实上的不利后果的可能性被称为合规性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主要遵循“风险为本”的管理方法来规范组织行为,与法律和内部规章的立场并不完全契合。因此应该注意内部控制的合规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而言,所面临的规则环境主要包括法律和上级制度规定两方面,所以合规性是指对以上两方面制度规则的遵守。当内部管理与法律规定不完全一致时,毫无疑问,应当遵守法律,因为法律的制定是从社会的角度对人民银行的行为进行规制,体现了人民银行的职责和义务,不能因为人民银行的内部管理原因而有所变化。对于内控管理与人民银行上级所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相悖,确实存在风险的,可以按照“风险为本”的原则进行管理,同时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真实情况,争取对相关制度规则的修改完善,消除制度上的风险。

民行范文篇5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角色外行为本土化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及发展

1938年组织学派的创始人Barnard提出“合作意愿”,他指出,对整个组织系统而言,组织中的每一个体的合作意愿是不可或缺的,组织成员自觉自发性的合作意愿能够弥补正式结构的不足,使得组织系统更加完整。1964年Rothlisberger和Dikson对霍桑实验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研究,发现非正式组织内部同样存在合作的意愿,且这种合作具有交换性质。为了进一步解释自觉自愿的合作行为对组织整体及组织绩效的作用,Katz和Kahn于1966年提出了组织结构理论,他们对自觉合作行为做出了进一步地阐述,即每个组织都应该充分重视组织成员的自觉合作行为,任何组织系统的设计均不可能完美无缺,如果只依靠组织规定的每位成员应该履行的职责(即角色内行为),将难以实现组织目标,因而必须更多地依赖成员的角色外行为,以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Bateman和Organ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而后,Organ于1988年在《组织公民行为:好战士现象》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他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组织成员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并没有被组织正式报酬体系直接或明显认可的,但在总体上有利于组织有效运转的个体行为。1997年Organ又基于“关系绩效”的概念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涵义进行了修正。Organ将组织公民行为重新定义为:“有助于维持和增强任务绩效的社会和心理环境行为。”这一概念被多数学者接受。

组织公民行为作为组织成员角色外的且有利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可以表现在组织与他人、群体,组织和领导等多方面关系中,其主要表现有7个维度,即利他主义、运动员精神、组织遵从、公民美德、个人主动性、组织忠诚和自我发展7个方面。随着组织公民行为跨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1998年,樊景立教授提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公民行为包含了11个维度,其中自觉学习等6个维度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特有的,这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组织公民行为所包含的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动因分析

组织公民行为的动因分析是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变量,是近年来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学术界对组织公民行为动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成员个体态度因素和组织因素两个方面。

(一)成员个体态度因素

首先,工作满意度是组织成员一种持续性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成员对现有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的一种心理满足。有研究表明,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会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和组织遵从行为。

其次,公平知觉是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变量。通过以往对公平知觉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性研究的总结,公平知觉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要高于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其主要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中的组织忠诚和个人主动性。

再次,组织承诺感一般包括情感承诺、持续承诺、组织支持知觉三部分内容。当组织成员需求得到满足、组织充满活力并能为成员提供充分发展空间时,成员会对组织有高水平的情感承诺和组织支持知觉,以此提高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归属感、忠诚感以及忠诚于组织的内心信念,进而提高成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发生频率。

最后,工作价值观所形成的偏好会影响组织成员组织公民行为表现的频率和水平。当组织价值观念得到成员充分认可,组织文化深入人心时组织成员会形成科学而正确的工作价值观,且组织成员的工作价值观会影响成员的工作意愿、工作愿望,进而影响其努力程度及工作表现,从而提高组织成员组织公民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二)组织因素

首先,组织特征因素与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运动员精神、责任意识以及公民道德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组织支持更能决定组织公民行为并且对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任务特征所包含的任务反馈、任务常规化及任务内在激励三种形式都与成员组织公民行为有紧密的联系。其中,任务反馈与任务内在激励都与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主义、运动员精神、责任意识及公民美德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任务常规化则与组织公民行为呈负相关关系,不利于成员积极性的调动,从而降低组织公民行为实施的可能性。

再次,领导行为类型与组织公民行为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1985年Bass正式将领导行为区分为交换型领导行为和变革型领导行为。交换型领导行为强调成员的行为严格按照组织工作绩效机制奖罚分明,其中,对成员给予奖励与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惩罚则与组织公民行为负相关。在组织中变革型领导行为与成员组织承诺感、组织公民行为具有直接关系。变革型领导行为可以通过对成员灌输共同的价值观念,帮助成员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在这种领导行为的作用下,组织成员更多地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有利于提高成员的工作满意度,激发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

三、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

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一种组织成员的角色外行为,对于组织的健康良性发展势必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研究对于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发展的积极影响给予了高度关注。

首先,组织公民行为是组织发展的润滑剂,有利于组织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组织公民行为是组织成员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角色外行为,它是组织长期发展的润滑剂。组织公民行为强调组织成员间的合作行为,倡导组织成员表现出利他行为和责任意识。其中,利他行为有助于减少组织成员间的摩擦,而组织遵从行为则有利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磨合,这就避免了组织成员工作过程中对稀缺资源的占用,通过组织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其次,组织公民行为有利于增强组织凝聚力。组织公民行为作为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组织摩擦,避免组织内部冲突。与此同时,组织公民行为强调组织成员之间以及组织与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利于提高组织信任度,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此促进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再次,组织公民行为有助于组织留住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往往希望留任于充满活力、注重人才培养以及更有发展潜力的组织之中,而组织公民行为有力地促进了组织建设,通过营造轻松融洽的组织氛围增强了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间接地影响到优秀人才愿意并希望留任于组织之中,不断为组织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促进组织发展及实现成员自身价值。

最后,组织公民行为有利于塑造和培养成员的奉献精神和主人翁意识。组织公民行为强调成员具有责任意识、公民美德和个人主动性。因而组织公民行为的存在可以使成员充分融入到组织之中,产生爱岗敬业、勤于奉献的积极情感,成员自觉自愿地服务于组织并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促进组织健康良性地发展。成员的奉献精神与主人翁意识是组织持续发展、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条件,因而组织公民行为的存在有助于成员奉献精神和主人翁意识的培养。

四、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两点思考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使得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探讨逐步深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议,引发了我们对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思考。

民行范文篇6

一、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存在很多困难。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但是人民检察院审查人民法院审判卷宗或进行调卷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由于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过程中的调查取证的职权,就使得现行法律规定的民事抗诉的力度受限,抗诉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延安市院向中院提出抗诉的一件案件,中院裁定由黄陵法院再审,该案在县院发了检察建议的情况下才审结。

人民法院将抗诉案件发回重审,弱化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权,降低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司法实践中,绝大部分抗诉案件被发回重审,由原审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而原审法院却向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即其对等人民检察院的上级检察院)通知派员出席法庭。这种做法实际违背了司法制度的基本对等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及时纠正错误裁判。

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不利于抗诉活动的健康发展。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实际上,基层检察院是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联系最直接的检察机关,由于基层检察院大量接触实际工作,熟悉情况,对于同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情况较清楚,也便于调查取证,最易对民事诉讼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在实践中,大量的民事申诉案件当事人直接到基层人民检察院去申诉。而对此基层人民检察却无抗诉权,只能建议或提请上级人民检察提出抗诉。这无疑加大了抗诉活动的成本。可见,我国关于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法律规定是原则的、有限的,检察机关的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能受到了限制。

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益诉讼,法理充足,法规缺位。

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但缺乏民事公诉的具体明确规定。近几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检察机关对提起公益诉讼工作作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由于立法不明确,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与法院认识不一,法学界对此仍存在分歧,因此开展此项工作目前仍举步维艰。

人民法院的单方司法解释及内部规定对检察权进行限制的现象日趋增多。

如最高人民法院于底在重庆召开《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中要求:“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以调解方式审结的案件;涉及婚姻关系和收养关系的案件;执行和解的案件;原审案件当事人在原审裁判生效两年内无正当理由未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案件;同一检察院提出过抗诉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明确不适用抗诉程序处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是违反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7条、第188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之规定的,是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限制甚至剥夺。再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抗诉案件,由抗诉机关出席法庭的人员按照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宣读抗诉书,不参与庭审的其它诉讼活动…”等一些最高法院的规定也是对检察权的限制,可以说是严重违法,缺乏法理基础。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客观地讲,破解民行检察长期以来路障重重的原因时,首先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检察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现行立法上的局限性一样,都会削弱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效果: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力量配备不足。

究其原因:一是民行工作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民事诉讼法实行以后,民事检察工作才被重视起来。各级检察机关先后在检察业务中增加设立了民事检察部门,专门从事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加之这项工作与其它检察业务的关联性不大,与各业务部门横向联系较少,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工作业绩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监督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致使大家对民行检察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从而监督意识不强,观念上难更新,思想保守,对新的监督方式探索研究的少,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使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缓慢。二是随着机构改革,以延安检察机关为例,13个基层检察院民行检察机构均被撤销,民行人员被充实到控申部门,名义上配备一名民行专干,实际上除宝塔区院外,其他十二个县院无一名真正从事民行专干。领导班子对民行检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弱化,使民行检察工作走入低谷。出现有些县院民行工作几乎不能正常开展,全年工作为空白。三是由于民行队伍力量严重不足,民行检察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极度不适应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临时凑数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工作没有积极性,执法意识不强。现有的民事行政检察队伍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着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

民行检察的工作重点定位不准。

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违反法律的判决、裁定的抗诉,二是对民事行政审判法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依法侦查、追究刑事责任。民行检察工作形式上的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最终结果是被动地受制于人;在此局面下我们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查处上;对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者的惩处便是最好的监督。目前全国各检察机关民行部门人员配备少,且大量精力放在寻找抗诉案源、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支持监督起诉等工作上,以完成上级院下达的岗位目标评比任务,致使在查处法官职务犯罪工作上没有力度;后果是抗诉案件数量上升,改判却很少,检察建议发出不少,往往收效甚微;社会各界对监督的效果也不认同,难以达到社会所需要的监督效果

现行民事检察制度在立法上的局限性

1、现行立法的总则和分则的规定相互矛盾。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的规定,总则和分则不相一致。总则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规定的范围十分宽泛。但是,在分则中,只规定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又十分狭窄。在这样前后矛盾的法律规定面前,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进退两难。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切违法行为都可以进行监督,但由于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任何一个法院都可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理由,拒绝检察机关对抗诉以外任何形式的法律监督;检察机关仅仅按照分则的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放弃对民事审判活动的全面监督,有悖于总则规定的精神;然而,按照总则的规定实施全面监督,则没有分则的法律依据。同样,现行的《民法通则》第5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2条对于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实践中,对一方当事人不愿履行合同义务,以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为由请求撤销合同的案件,或者合同的签订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案件,法院都是以合同的签订系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而作出合法有效的判决,如有一方不服判决、裁定来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却无法进入监督程序,因为,此类情形并未纳入《民事诉讼法》第179条之中。

2、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抗诉权过于狭窄。抗诉,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权力。包括上诉程序的抗诉权和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完整的抗诉权是将法院全部的判决、裁定、调解都置于监督之下,检察机关对一审判决、裁定、调解和二审判决、裁定、调解都可以抗诉,而不论其是否生效。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权,并不是完整的抗诉权,而是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按照这样的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对二审判决、裁定和一审生效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凡是没有生效的判决、裁定,检察机关无权抗诉。这就是所谓的“事后监督”。同样,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调解也没有监督权,而法院做出的民事调解和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判决可以提出抗诉,那么对确有错误的民事调解检察机关也应有权提出抗诉。实践中,法院主张民事调解工作,近几年,就我市两级法院每年民事案件调解率占40%左右,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是现行民事诉讼法却没有赋予检察机关此项权利。这些充分说明现行民事检察工作中的抗诉权过于狭窄,是不完整的抗诉权。

3、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职权过于狭窄。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职能既然是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那么,就不应当仅仅享有抗诉权,仅仅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中的生效判决和裁定进行监督,而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总则的规定,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面监督。这种全面监督,不仅仅包括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也包括对起诉至判决、裁定、执行全部活动的监督,以及对重要的民事案件参与诉讼的权力和对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公益的案件的起诉权。这样的民事检察监督,才是完整的法律监督。然而,现行立法除了赋予检察机关所谓的“事后监督”的抗诉权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监督权力,检察机关在这样的立法面前,无法实施全面的法律监督职责。例如,今年一个基层院受理了一件当事人不服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作出的民事裁定,该裁定明显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但检察机关就是无法进入监督程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进一步完善立法,改变民行检察监督的被动局面。

在民事诉讼法分则中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程监督;通过立法途径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的起诉权,把调解和执行纳入民行检察监督范围,将民事审判活动检察监督的范围进行拓宽和完善;赋予检察机关实施民事检察监督相应的权利,特别是对再审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权、纠正违法权、检察建议权。

加大措施,狠抓办案,提高民事行政检察案件质量。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质量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更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首先要从增强民行监督意识入手,充分认识民事行政检察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对错误裁判进行抗诉,平息民怨,对正确裁判进行息诉,化解矛盾,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职责。其次在审查案件中,要坚持“敢抗、抗准”和“公开、公正、合法”的办案原则,紧紧抓住办案质量、办案效果、办案效率三个环节。坚持正确的审查方法,在办案中积极推行公开审查制度,制作了《民行申诉案件受案、立案告知书》,维护当事人的及时告知权利和义务,通过询问双方当事人,全面了解、查清案情,保证案件的正确办理。坚持把握好抗诉标准。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决定是否抗诉时,严格按照抗诉条件审查把关。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第三,理顺办案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明确办案质量是民行监督的前提,办案数量是保证民行监督效果的基础,要把办理民行抗诉案件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衡量民行检察工作量化指标,规定立办案件数量,以促进全市民行检察工作向前发展。

民行范文篇7

二00七年上半年以来,我科民行检察工作在院党组和市院民行科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市院民行检察工作会议精神和本院,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思想,坚持“抗诉息诉并举,监督服务双行”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提抗支持率、再审改变率”这个中心,探索增强民行检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一、基本工作情况

2007年上半年,我科共受理不服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民事申诉案件11件,其中经审查决定向市院提请抗诉8件,息诉2件,与去年同期立案数相比上升400%。市院转发经验材料2篇,发市级通讯1篇。

二、工作特点

(一)、强化网络信息宣传优势,积极主动开辟案源

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对民行工作职责不够了解,使民行案件线索匮乏且质量不高,制约了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去年以来,为了解决民行案件案源枯竭的困难,我科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主动开辟案源,既解决了民行线索匮乏的燃眉之急,又提高了抗诉案件质量,奠定了民行抗诉工作的基础。一是建立*,通过网络作为宣传平台,将法律、法规及申诉工作程序等工作,结合高检院要求“检务公开”的精神,将好的案例,对外,特别是以往提抗成功改判案件教育人民群众,强化宣传效果。如我们共提请抗诉的8起案件,其中有6起案件线索是通过网络宣传,让申诉人自行到我科申诉的。二是通过强化网络宣传开辟案源。利用报纸、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网站,工作职责、受案范围,主要是围绕民行工作服务,通过网站的传播直接与市民接触,可以有效地将民行检察信息广传社会每一阶层。网站开通一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从制定部门的宣传策略,以及与媒体互动宣传民行的检察信息,提高了市民对民行工作的认识。三是通过加强联系沟通开辟案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加强与辖区内律师事务所、区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进行联系,并与律师事务所建立了联系点,从而取得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扩大了案源。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解决了案源匮乏问题。

(二)、强化案件质量,提高提抗率和改变率

案件质量是案件的生命线,在办理抗诉案件过程中,我们严格把握抗诉条件,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证据观念。坚持“敢抗、会抗、抗准”的原则,重数量更重质量。一是严审细查准确认定,提高案件质量。认真审查申诉人的申诉状和原审卷宗的答辩状、庭审笔录、判决书,了解申诉人为何不服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原审判决或裁定是否有错误。审查认定的案件事实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审判活动程序是否合法。通过认真审查、严格把关,使案件认定准确,提高了提抗支持率、再审改判率。二是请求市院帮助把关定性提高提抗率。对于一些疑难案件,我们就积极主动地向市院民行处汇报,听取上级院的意见,帮助我们把关定性。如我们办理不服法院判决来我科申诉的申诉人*股份转让纠纷案。我科审查后认为*市*区人民法院对本案的实质权利义务已做出判决。而后又对判决书做出实质判决内容的民事裁定是更改了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违反法定程序,并影响案件正确判决。便将此案整理后向市院作了详细的汇报,经市院把关后认定此案具备抗诉条件,现该案已经向市院提请抗诉。

(三)、维护公平正义,做好民行案件息诉工作

今年以来,我科在充分履行民行检察工作职责,对法院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的同时,认真做好申诉人的服判息诉工作。年初,为了更好的开展息诉工作,科里就息诉工作程序制定了《民事申诉息诉工作制度》,并且针对不同的申诉人的不同的案情,采取相应不同的息诉办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有效地化解了各种诉讼主体之间的矛盾。科里就息诉工作专门安排了一间办公室作为息诉听证办公室,制定了《申诉案件双方当事人听证、调解工作程序》。通过双方当事人的举证,在听证会上说明事实与理由,再通过我们的民行检察干警做息诉调解工作,以案说法,说服申诉人息诉。有的申诉人由于不懂法,我们就案件涉及的法律和法院判决、裁定的理由,帮助申诉人认真分析,耐心解答,使申诉人懂得为什么自己有理的案件反而败诉。为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正裁判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4月,申诉人*到我科来访申诉称在法院起诉时,提供了不少的证据材料,但是法院却没有采信我的证据,判我败诉,我不服气,请你们帮我抗诉。我科民行科的干警听他叙述完,又去法院调取了原审卷宗。发现申诉人与被申诉人所签的合同是合法有效的,按合同约定申诉人房屋的使用权,已经在另案中已经给予赔偿了。民行科干警就该案所涉及的法律和法院判决的理由耐心地分析解释给她听,最后申诉人懂得了为什么败诉了。其次是协商论法,规劝申诉人息诉。对因检察机关与法院认识不统一而长期久拖不决的案件,我们主动邀请法院的办案人员召开案件讨论会,互相交换意见,从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出发,就判决、裁定的法律依据和案件事实进行充分辩论,达成共识。再是听证释法,促使申诉人息诉。对那些明知法院判决、裁定正确,为了要面子而缠诉的申诉人。我们通对召开听证会的形式,由被申诉人到场针对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和证据进行答辩,然后再让申诉人质疑,使其自觉息诉。今年以来,息诉2件,占受案总数的25%,有效地化解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诉讼积怨,从而维护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三、存在的不足

1、干警的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随着新形势下越来越多新法律法规的实施,对民行干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充实新的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民行检察工作的需要。

2、出庭支持抗诉方面的经验不足,今后工作中需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改变以往机械、被动的出庭局面。

3、调查研究工作在质量上、层次上需进一步提高。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广挖案源保证案件数量,除搞好正常的接待、申请抗诉外,要协调好区各律师事务所,向他们找案源、要案源,特别是协调好*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提供对法院判决确有错误的申诉、上诉案件的案源,以保证全年抗诉案件的数量。

2、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民行干警的整体素质,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民行干警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同时结合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活动,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观,规范民行检察干警与律师、当事人的关系,保证公正执法,保持队伍廉政。

民行范文篇8

二00七年上半年以来,我科民行检察工作在院党组和市院民行科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市院民行检察工作会议精神和本院,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思想,坚持“抗诉息诉并举,监督服务双行”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提抗支持率、再审改变率”这个中心,探索增强民行检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一、基本工作情况

2007年上半年,我科共受理不服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民事申诉案件11件,其中经审查决定向市院提请抗诉8件,息诉2件,与去年同期立案数相比上升400%。市院转发经验材料2篇,发市级通讯1篇。

二、工作特点

(一)、强化网络信息宣传优势,积极主动开辟案源

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对民行工作职责不够了解,使民行案件线索匮乏且质量不高,制约了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去年以来,为了解决民行案件案源枯竭的困难,我科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主动开辟案源,既解决了民行线索匮乏的燃眉之急,又提高了抗诉案件质量,奠定了民行抗诉工作的基础。一是建立*,通过网络作为宣传平台,将法律、法规及申诉工作程序等工作,结合高检院要求“检务公开”的精神,将好的案例,对外,特别是以往提抗成功改判案件教育人民群众,强化宣传效果。如我们共提请抗诉的8起案件,其中有6起案件线索是通过网络宣传,让申诉人自行到我科申诉的。二是通过强化网络宣传开辟案源。利用报纸、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网站,工作职责、受案范围,主要是围绕民行工作服务,通过网站的传播直接与市民接触,可以有效地将民行检察信息广传社会每一阶层。网站开通一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从制定部门的宣传策略,以及与媒体互动宣传民行的检察信息,提高了市民对民行工作的认识。三是通过加强联系沟通开辟案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加强与辖区内律师事务所、区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进行联系,并与律师事务所建立了联系点,从而取得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扩大了案源。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解决了案源匮乏问题。

(二)、强化案件质量,提高提抗率和改变率

案件质量是案件的生命线,在办理抗诉案件过程中,我们严格把握抗诉条件,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证据观念。坚持“敢抗、会抗、抗准”的原则,重数量更重质量。一是严审细查准确认定,提高案件质量。认真审查申诉人的申诉状和原审卷宗的答辩状、庭审笔录、判决书,了解申诉人为何不服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原审判决或裁定是否有错误。审查认定的案件事实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审判活动程序是否合法。通过认真审查、严格把关,使案件认定准确,提高了提抗支持率、再审改判率。二是请求市院帮助把关定性提高提抗率。对于一些疑难案件,我们就积极主动地向市院民行处汇报,听取上级院的意见,帮助我们把关定性。如我们办理不服法院判决来我科申诉的申诉人*股份转让纠纷案。我科审查后认为*市*区人民法院对本案的实质权利义务已做出判决。而后又对判决书做出实质判决内容的民事裁定是更改了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违反法定程序,并影响案件正确判决。便将此案整理后向市院作了详细的汇报,经市院把关后认定此案具备抗诉条件,现该案已经向市院提请抗诉。

(三)、维护公平正义,做好民行案件息诉工作

今年以来,我科在充分履行民行检察工作职责,对法院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的同时,认真做好申诉人的服判息诉工作。年初,为了更好的开展息诉工作,科里就息诉工作程序制定了《民事申诉息诉工作制度》,并且针对不同的申诉人的不同的案情,采取相应不同的息诉办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有效地化解了各种诉讼主体之间的矛盾。科里就息诉工作专门安排了一间办公室作为息诉听证办公室,制定了《申诉案件双方当事人听证、调解工作程序》。通过双方当事人的举证,在听证会上说明事实与理由,再通过我们的民行检察干警做息诉调解工作,以案说法,说服申诉人息诉。有的申诉人由于不懂法,我们就案件涉及的法律和法院判决、裁定的理由,帮助申诉人认真分析,耐心解答,使申诉人懂得为什么自己有理的案件反而败诉。为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正裁判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4月,申诉人*到我科来访申诉称在法院起诉时,提供了不少的证据材料,但是法院却没有采信我的证据,判我败诉,我不服气,请你们帮我抗诉。我科民行科的干警听他叙述完,又去法院调取了原审卷宗。发现申诉人与被申诉人所签的合同是合法有效的,按合同约定申诉人房屋的使用权,已经在另案中已经给予赔偿了。民行科干警就该案所涉及的法律和法院判决的理由耐心地分析解释给她听,最后申诉人懂得了为什么败诉了。其次是协商论法,规劝申诉人息诉。对因检察机关与法院认识不统一而长期久拖不决的案件,我们主动邀请法院的办案人员召开案件讨论会,互相交换意见,从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出发,就判决、裁定的法律依据和案件事实进行充分辩论,达成共识。再是听证释法,促使申诉人息诉。对那些明知法院判决、裁定正确,为了要面子而缠诉的申诉人。我们通对召开听证会的形式,由被申诉人到场针对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和证据进行答辩,然后再让申诉人质疑,使其自觉息诉。今年以来,息诉2件,占受案总数的25%,有效地化解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诉讼积怨,从而维护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三、存在的不足

1、干警的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随着新形势下越来越多新法律法规的实施,对民行干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充实新的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民行检察工作的需要。

2、出庭支持抗诉方面的经验不足,今后工作中需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改变以往机械、被动的出庭局面。

3、调查研究工作在质量上、层次上需进一步提高。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广挖案源保证案件数量,除搞好正常的接待、申请抗诉外,要协调好区各律师事务所,向他们找案源、要案源,特别是协调好*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提供对法院判决确有错误的申诉、上诉案件的案源,以保证全年抗诉案件的数量。

2、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民行干警的整体素质,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民行干警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同时结合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活动,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观,规范民行检察干警与律师、当事人的关系,保证公正执法,保持队伍廉政。

民行范文篇9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惠民行动”。这是一项关爱弱势群体、增加人民福祉、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市场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的综合之举。3月30日以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全市总体部署,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调查摸底、人员敲定、方案制定、推进组落实、任务匹配等一系列前期工作。以今天的动员大会为标志,这项备受关注的“惠民行动”进入正式启动阶段。一会,**书记将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如何落实好这项“惠民行动”,讲四个问题。

一、“惠民行动”的特点和前期准备情况

这次“惠民行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涉及范围广、人员多。这次“惠民行动”共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要发放五种消费券,涉及到培训、购物、体检、旅游四个行业,涉及到全区几乎所有部门、街道和社区,涉及到辖区各大商贸企业和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要保持同市直各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在人员上,“五种消费券”涉及到低保、优抚对象、农民工共“十三种人”,累计24648人。二是任务重、标准高。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次“惠民行动”既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市委杨书记强调,这次“惠民行动”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的一次执政能力的考验。市委副书记高环在全市动员大会结束时特意强调:“北三区是这次行动成败的关键,而**区又是关键中的关键,重点中的重点,必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而且,在全市动员大会上,我区代表“北三区”做了表态发言。因此说,落实好这次“惠民行动”不是讨论干与不干的问题,而是要琢磨怎么干,怎么才能干好。我们只有发挥**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优良传统,才能真正把这项工程办成惠民工程。三是推进难度大、不可预见性多。这次惠民行动是齐齐哈尔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涉及的种类、部门、人群、社会面又非常多,有一个环节处理不好,有一个细节落实不到位,就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杨书记在全市动员大会上强调:“要确保整个活动万无一失、绝对安全”。所以,我们必须对可能出现的任何一种意外情况都提前做出判断,提前制定应急预案,而且要做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四是启动时间紧、持续时间长。这次“惠民行动”,从5月1日正式付诸实施,还有7天时间,准备工作非常紧迫,还有大量前期工作需要完善。但活动到11月30日才能结束,时间跨度7个月,中间的工作非常繁琐,而且保持始终如一的标准非常难。对此,各推进组、各部门、各街道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以打“攻坚战”的心态抓好5月1日的启动,更要以打“持久战”的心理迎接各种挑战,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程的落实。

自“惠民行动”部署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惠民行动”推进小组,从4月初到现在,推进小组已经召开了5次专题会议和碰头会,制定了一个总体实施方案和10个子方案及配套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各街道、各社区先后开展了两次调查摸底,详细掌握了对应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并将相关数据及时向上作了汇报,和市直各相关部门进行了及时而有效的沟通。昨天,区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前期准备情况汇报,落实具体措施,部署工作任务,讨论通过了各项方案、细则、办法和时间推进表,并汇编成册,连夜赶印。

按照专项惠民行动的主体业务,7个推进组各负其责,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已经核定了“五种消费券”的发放对象、发放标准、发放数量、发放单位、发放方式和使用办法;落实了承接服务的9个商业网点、8个体检机构和相关的培训机构、旅游交通工具,统一设计了商品供应商标识和商家承诺板,明确了服务质量和标准;明确了监督检查办法;落实了“惠民行动”所需资金。总之,在20多天时间里,全区上下已经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一切努力把这项惠民工程抓好,抓实,抓出**特色,让科学发展观真正得以体现。

二、“惠民行动”的主要内容和时间安排

这次“惠民行动”的主体行动由市委、市政府统一确定,主要围绕五个方面进行。一是发放培训消费券。发放对象是城镇享受低保人员;下岗和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农民工、返乡农民工、农村其他待转移劳动力;未就业的退役士兵。凭券可选择在指定培训机构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培训;选择在指定驾校参加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按优惠标准收取培训费和考试费。此项消费券的有效期是5月1日至11月30日。二是发放低保生活消费券。发放对象是城镇享受低保人员。按每人400元标准一次性发放生活消费券,原低保待遇不变。凭券在指定商场、超市、市场等商业网点和药店,与现金等值消费。此项消费券的有效期是5月4日至11月30日。三是开展免费健康体验。体检对象为城镇享受低保人员。根据统一时间安排,按照就近的原则,以街道社区为单位集中组织,可在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体检项目共5大项65小项,标准是每人380元。此项惠民行动的有效期是5月1日至8月31日。四是发放旅游消费券。发放对象是城镇享受低保人员、优抚对象。根据统一时间安排,以街道为单位集中组织,可凭券免费乘坐专门交通工具,免门票费、渡船费,游览扎龙自然保护区或明月岛风景区。游览扎龙保护区的有效期是5月1日至10月31日;游览明月岛风景区的有效期是5月16日至9月15日。五是发放公益性岗位生活消费券。发放对象是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和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按每人240元标准一次性发放生活消费券,原补贴待遇不变。公益性岗位生活消费券的使用与低保生活消费券相同。此项消费券的有效期是5月4日至11月30日。

以上五项“惠民行动”是“规定动作”,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此外,按照全市动员大会精神,经区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为了展示我区特色,我区还将增加五个“自选动作”,也就是搭建五个活动载体。一是增加七项旅游“套餐”。在旅游过程中,要达到“七个一”:要组建一支服务小分队,由各街道抽调人员,统一服装,佩戴胸卡;要配备一名医生和一名安全员,由区卫生局调配医生,各街道调配安全员;要配发一份午餐;要为每一个参加旅游人员配发一顶印有**“惠民行动”标识的太阳帽;要为每一个参加旅游人员照一张照片,由各街道负责洗印;要培训一批导游员;要结合每一个旅游团开展一次主题活动。二是健康体检要达到“五个统一”。即统一体检单位标志、统一体检单位对受检人员的承诺、统一体检内容、统一配发早餐、统一制作宣传单,以确保体检质量。三是开展“文明惠民行动”。编印1套“三字经”和1万份宣传单,在消费受惠群体中广泛传播,开展文明守纪评选文明户活动,宣传树立典型。四是开展党员干部奉献活动。由区委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一封关爱“惠民行动”倡议书,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开展“惠民行动”奉献爱心捐助活动。五是开展志愿者“双助”服务活动。组建10支志愿者队伍,其中,六个街道和农委各组建1支志愿者队伍,工、青、妇群团组织各组建1支志愿者队伍。由团区委统一组织、培训和调配,并在志愿活动中开展助老、助残“双助”活动,由志愿者承担旅游导游员、消费导购员、培训服务员和体检引导员任务。

落实科学发展观“惠民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阶段。4月1日—4月30日,具体分三步进行。4月1日—4月21日,研究制定全区工作方案、实施细则、子方案和配套方案。4月22日,区委常委会讨论确定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4月23日—4月30日,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启动仪式,广泛开展宣传,全面组织发放。第二阶段:实施阶段。5月1日—11月30日。各专项推进组、各街道、各相关责任单位、企业,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保证“惠民行动”顺利、有序进行。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分两步进行。8月末,结合全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阶段总结推进。12月初,进行全面总结。上述时间和全市行动保持了高度一致,如果市里的时间安排出现变动,以全市统一安排为准。

民行范文篇10

近年来,各地民行检察部门不断加大办理民行抗诉案件的力度,办案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抗诉案件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在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少数抗诉案件未被法院采纳,再审后维持原判,以致造成抗诉案件改判率不高,下面试对这些抗诉案件未被法院采纳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一、民行抗诉案件未被法院采纳的主要原因

1、抗诉理由不充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检察机关片面追求办案数量而放松了对案件质量的要求,对抗诉案件质量把关不严;有的是由于办案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抗诉条件把握不好;还有的则是由于当事人举证的问题,检察机关审查案件时一方当事人故意回避,不予以配合,到抗诉案件再审时又举出新的证据,导致抗诉理由不成立。

2、认识不一。由于检、法两家对案件的认识有分歧,虽然检察机关的抗诉有一定道理,但法院再审时仍不采纳检察机关的意见。

3、审级问题。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当前对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法院往往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再审,而原审法院有的因顾及颜面或种种原因不愿改变错误结论,有的则因观念一旦形成难以转变,即使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成立,再审时仍判决维持原判。

4、行政干预、办人情案等人为因素。由于当前的执法环境欠佳,法院对抗诉案件再审时容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个别审判人员在办案中还存在办人情案、关系案、执法不公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虽然检察机关抗诉理由成立,但法院再审时仍维持原错误裁判。

5、法院方面的原因。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是近几年的事,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法院的民行审判活动是由其“独家经营”,虽然有人大的监督但并未落到实处,因此法院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不习惯,接受监督的意识还较差,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给检察机关的监督工作带来种种困难,如调卷难、检察建议被采纳难等问题。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有时虽然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成立,但法院仍坚持不改,继续维护其不正确的裁判。

二、解决民行抗诉案件不被法院采纳的问题的对策

1、完善立法,制定民行检察工作实施细则。目前我国法律虽然赋予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但其规定过于原则,检察机关的监督工作基本处于摸索阶段。由于目前法律对检察机关抗诉案件的审级、审理期限和审理方式等均无具体规定,使法院和检察机关在实际操作中各行其是,矛盾重重,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行抗诉工作面临的问题,就必须从立法上予以完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2、转变办案意识,正确处理提高办案数量和保证办案质量的关系。由于民行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的一项新的监督工作,前几年民行检察部门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扩大社会影响和开拓监督范围,各地都以提出抗诉案件的数量作为衡量评比民行检察工作的基本标准,为此民行检察部门都力争在抗诉案件数上年年有新突破,导致一些民行检察部门过于重视案件数量,而忽视了案件质量,在办案中不做深入细致查证工作,不严格把握抗诉标准。这种情况近年来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一些民行检察部门尚未彻底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错误倾向,导致抗诉案件不被采纳。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民行检察人员在办案时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民行检察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本着为当事人负责的态度,坚持“公开、公正、合法、敢抗、会抗、抗准”的办案原则,严把抗诉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法律关,确保抗诉案件质量,对于可抗可不抗的案件坚决不抗,彻底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错误倾向。

3、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

(1)建立“专家”联系制度。由于民事行政案件的复杂性,加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都容易产生分歧,为此民行检察人员在加强学习的同时还必须与有关法律权威人士建立联系,遇到认识不清的问题及时请教,帮助解决疑难案件,寻求理论指导。

(2)建立抗诉案件的跟踪反馈制度。对已向法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检察机关不能认为其监督工作已做完,对法院再审情况不闻不问,而应与法院建立联系反馈制度,对每一件抗诉案件进行跟踪监督,及时了解法院对案件再审的进展情况。要多与法院承办人员交换意见,定期联系,通过交流阐明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及法律依据,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与法院协商解决抗诉案件再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并对法院再审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督促法院依法办案,及时审结民行抗诉案件。

(3)建立再抗诉制度。对于检察机关抗诉理由成立,而法院再审时不予采纳的民行抗诉案件,检察机关可重新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再审裁判仍有错误的,应当再次提出抗诉,不能因为法院不纠正错误裁判而放弃监督职能,必要时可请求上级检察机关支持抗诉。

(4)建议建立重大案件和在本地区有影响的案件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目前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民行抗诉案件做出再审结论,一般要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因此应建立对重大抗诉案件和在本地区有影响的案件检察长列席本级法院讨论民行抗诉案件的审判委员会制度。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加强人来人往,可以在讨论民行抗诉案件时充分阐明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了解法院的再审意见,便于消除分歧,达成一致意见,同时还能监督法院严格依法办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