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8:58:32

聋哑范文篇1

近些年来,聋哑人犯罪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走势,不少媒体都有报道聋哑人犯罪作案的新闻,对于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重视。我们在感叹这类事件的时候,同时也应该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状。近年来,国家在不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制定一系列的法规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来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然而,这种现象并没得到改善。所以,我认为,他们思想道德上存在缺失,对聋哑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作为聋哑大学生,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聋哑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聋哑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残疾人群体,他们既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又与一般的大学生有所区别,身体上的缺陷,会给他们的带来种种不便。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将落脚点放在他们的心理特点上,从而更好地进行分析。聋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闭锁心理聋哑大学生由于自身听力和语言表达障碍,不能如同正常人那样自如的进行交流,因此,心理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然而,交流中出现的阻碍,又导致他们更加不愿意去融入社会圈,自然而然形成了闭锁心理。他们愿意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愿意打开心扉去与更多的人接触。自卑、闭锁心理是绝大多数聋哑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点。

2、猜疑、嫉妒心理聋哑大学生往往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一旦与健全的人进行接触,他们就特别在意别人的眼神、动作和语言,总认为别人是在对自己指手画脚,猜想别人是在对自己说三道四。这样一种猜疑心理,往往是由他们的自卑心理所决定的。而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极大的嫉妒心理,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总会不自觉的进行对比,嫉妒他们的才能,同时也倍增了自身的自卑。

3、急躁、焦虑心理聋哑大学生多数都存在急躁、焦虑心理,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一旦对方没有准确地把握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时,他们总会表现得极度紧张,不断地用手语强调自己的本意。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压力,就业的严峻形式,他们就显得异常的焦虑,他们害怕自己现阶段的问题,更害怕走出校园后不能拥有较为满意的工作。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不自信,不能积极面对生活。

4、逆反、偏执心理聋哑大学生的逆反、偏执心理,多表现在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方面,他们不愿意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不愿意积极地面对生活,而是一味地埋怨自己的悲惨遭遇,埋怨自己不能拥有健全的身体,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交谈自如。他们被一系列的抱怨蒙蔽了双眼,不能够理性地找到生活的意义,导致他们跟家长、老师唱反调,以为消极地偏执生活着。

三、聋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策

在聋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传统的教学,往往采取语教学法为主,将手势与嘴型相结合,让聋哑大学生更好地把握要点。结合上一部分所讲的,我们应该从分析聋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心理特点出发,创新的设计出适合他们教学的比较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出心理阴影,积极面对生活。

1、聋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教材改编)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应具备直观、生动的特点。现在高校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比较多,文字描述较多,对于聋哑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自身缺陷,不可能和正常人一样迅速地接收书本上的所有知识。所以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改编,做到少书面化,少文字化,应该配一定的图案,让教材变得直观、生动,这样有利于他们接收相关的思想教育。第二,针对不同的层次的大学生进行教材改编。作为聋哑大学生,他们和普通大学生一样,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我们应该按照本科和专科进行分级改编,根据他们接收知识的不同能力,以及思想缺失的不同方面,针对性地进行教材改编。

聋哑范文篇2

一、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表达自我

聋哑学生不同于正常的小学生,他们由于自身的缺陷性,往往缺乏自信,不善于交流。美术作为美的事物,很容易震撼人的内心,同时,事物的多元角度展示,使得美术成为开启人与人交流的一个途径或者说是一把钥匙。在小学美术中,每个单元都有欣赏课,即: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作品,开启学生欣赏美的心灵。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美术欣赏课,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敢于表达自我,引导学生去欣赏美,理解美的内涵,从而为赏识教育奠定基础。如:在学习人物美术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欣赏世界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畅所欲言的表达,力争“我口说我想”。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特点不同,从而自我表达的也不相同,诸如:有的学生感觉这个人物作品的核心内容在于图画人物微笑的永恒;有的学生则感觉这幅画在于人物的神秘性;还有的学生认为蒙娜丽莎是作者对某种理想世界的一种期望等等,在审美理解上各有各的看法,这样表达出来,相互之间能够进行交流,进而拓宽自我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属于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够刺激学生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强化学生的欣赏能力等等。

二、给予个性化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指出:个体差异是正常的,因此应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将儿童套入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速度和学习特点的假说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聋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来说较大,这样一来就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来打造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构思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等等,尽可能地保证全体学生的个体逐步发展。我们知道,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懂得欣赏、学会欣赏,而欣赏自我、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无疑是支持这一些实现的核心内容。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个性化的平台,采取放养式的教学手段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美术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自信心。如:在学习《蜻蜓飞飞飞》教学内容时,笔者放飞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抛开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大胆的想象如何制作蜻蜓,不拘于形式,给予每位学生发展的平台,就学生个体开启他们的思维,进学生个体的一切技能去实践美术作品。如:有的学生用折纸、树叶、剪纸、线、布条、橡皮泥等等制作各个样式的蜻蜓。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美术,增强自信,笔者还举办了相对应的画展,展示学生的每幅美术作品,创设展示学生技能的平台,让学生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在赏识中增强自信,在自信中推进赏识。

三、打造多元化的平台,深化学生的赏识能力

聋哑范文篇3

针对聋哑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特征大都通过如下几点呈现:一方面,聋哑学生的内心想法较为特殊,相当一部分聋哑人群很难正视自身的聋哑现状,进而造成内心世界的封闭、孤僻、脆弱、焦虑等。聋哑人群一旦步入社会,上述内心活动会变得愈发严重。因而,要求教师以聋哑学生的内心想法为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并探究其成因,进而施以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另一方面,针对聋哑学生开展的教育应采用科学的途径。若要达到教学途径的科学化,便要求教师掌握相应的心理分析技巧,通过针对性的分析,促进教学途径的创新。

二、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乏味,说教内容居多

长久以来,包含聋哑学生教育在内的思想道德教育,整体上呈现出“单一的说教模式”的特点。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大都采用乏味的、强硬的道理轰炸方式,以枯燥的语言讲述着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则普遍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在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谈话的过程中,也都呈现出教师从始至终的说教,学生从始至终的听。但是,对于聋哑学生而言,因其身体条件的特殊性,更是因其内心活动的特殊性,此种乏味的思想道德教学模式并不受用,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更无从谈及教学质量的优化。

2.对于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足

所谓思想道德教育,即依据所在时期国家、社会的宏观政治理念,以及弘扬的道德标准,在一定的步骤指导下,所完成的青少年培养的教育工作。良好的思想道德应有健康的心理作为保障。人类的内心活动被看作是多种因素一同作用的复杂性的、非静态的过程,而对内心活动产生干扰的因素同样种类繁多。对于聋哑学生而言,对于社会生活感到明显的不习惯。除此之外,因听说的限制所引起的同他人的沟通困难,连同由此引发的思维活动的滞后性,均造成聋哑学生在内心活动方面存在缺陷和障碍。然而,在原有的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并未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3.社会、家长所引发的消极情绪严重

教育活动需要由社会、家长以及校方三者一同努力完成,在此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然而,在长久的教育过程中,社会和家长却呈现出显著的消极情绪,严重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家长将关注的重点过多的置于聋哑学生的独立生存本领上,而未给予思想教育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家长的消极情绪较为严重。通常而言,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因而,一旦得知孩子存在身体障碍时,无法掩饰内心的失落和焦急。除此之外,聋哑学生因身体的障碍,使得在理解社会方面存在匮乏,并且,一些正常人常常对于特殊人群持有偏见想法。

三、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措施分析

1.强化聋哑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

尽管聋哑学生在身体上存在障碍,然而,其自尊意识较为严重,有时出于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考虑,会将其道德标准无限制降低。因聋哑学生在听说方面存在限制,造成其活动区域的相对受限,因而,其在思想道德的培养过程中较普通人滞后。因聋哑学生的身体限制所致,其对于物质具有本能性的占有欲望,以及严重的自我心理,因而,强化其考虑他人感受的教育同样十分重要。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风筝》一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提问:“风筝如果没有线的约束,还能否回到原地?线如果没有风筝的带领,还能否看到更高的天空?”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懂得团结、互助的重要意义。在思想道德教育环节,教师应充分展现自身的重要功能,对聋哑学生的活动加以规范,并且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应多加鼓励。与此同时,应强化聋哑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助意识以及关爱情绪,从而强化聋哑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便实现道德教育的推动。

2.提升社会、家长的参与程度[2]

为了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单纯的依赖校园教育根本无法实现,应有社会、家长的一同参与来完成。在某些情况下,学生通过校园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培养,然而在回归家庭或者步入社会时,却遭遇消极因素的打击,使得思想道德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禁锢。由此引发诸多学生对校园教育心生不满,进而对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了限制。社会、家长在聋哑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担当尤为重要的角色,在聋哑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过程中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一点: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人的成长进程中产生着独特影响。因而,学校需要在必要的时间同社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加大同二者的沟通频率,并且利用多样性途径,将校园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3.改革思想道德教学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当中,各学科之间的连接性较小,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因此,改革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一课,一方面,负责语文科学的授课教师需要同主讲班级的班主任多加沟通,将有关兴趣爱好、作息习惯、品德素质在内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深入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实行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以期提升授课质量;与此同时,语文学科授课教师应及时将授课过程中所掌握的学生的思想动向班主任反馈,以期通过针对性措施予以处理。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思想道德教育领域构建针对性的制度体系,利用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作用,促进全体教师一同参与进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以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

四、结论

聋哑范文篇4

一、设计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良好的数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能够在最开始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就对各种数学定理或者常识有直观上的判断,学习起来自然是事半功倍的。因为数学学科是一门比较抽象难懂的学科,学习数学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性与概括性,所以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更有趣味性的亲身体验与感知活动中锻炼学生。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排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的学生无法记住排列的数字以及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教师就可以设定一个站队的游戏,让孩子们排成x排y列的方队,然后通过随机设定x、y的数值,让对应位置的学生举手。这样的游戏有着很强的互动性,每个学生都要集中精力,记住自己在方阵中的位置。在游戏中,学生不会认为x、y仅仅是两个数字,身在方阵中,自己代表的两个数字就是一个区别他人位置的标识。这样的教学游戏活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强化聋哑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能力。

二、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聋哑学生的学习条件相比于正常学生而言更为困难,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学习途径接受数学知识。所以,聋哑学校的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聋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深切感受到乐趣所在,增强学习体验,将知识用特别的形式存储在孩子们的记忆里。在游戏活动中,学生要全程参与,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动用自己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实自我,提升数学知识水平。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与互动性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我,深入探究数学世界。比如,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时候,考虑到聋哑学生虽然能够在平时接触到人民币,能基本辨识人民币中的“元”“角”的概念,但是因为个人缺陷,平时自主购买东西的机会比较少,也没有太多的找零或者购物体验,在换算的时候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知识有更清楚的认知,就可以考虑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布置游戏情境,模拟在商店中购物的情景,一部分学生扮演商店售货员,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双方在情境中围绕购物与找零开展互动,从而对商店购物、付款、找零换算等环节有所了解。经过这样的游戏,不仅仅教会了学生如何换算人民币,还增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设计游戏活动,鼓励探究应用

聋哑学校的教师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与为人处世之道,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教师要对学生保持鼓励的态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始终保持学习自信心,即使面对自己不会的问题,也要先尝试着用曾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对照与推理。如果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找到问题解答方法,那么自己也会产生一种骄傲感与自豪感,对数学学习更多了一份底气,他们在游戏探究中自然而然就知道,虽然自己身有不便,但在数学学习方面,自己并不比任何人差!比如,教师在讲解《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时候,就可以设计一个“三毛洞穴逃生”的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在游戏最开始,学生需要利用“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两个数的倍数中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游戏环节难度较低,学生结合教师讲解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理论知识就能够很轻松地完成解答。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除了牢记相关定义以外,更要冷静分析题目条件与所求内容。游戏第三部分则是要求学生使用“短除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三个游戏环节难度依次递增,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数学知识深入探究的难度与魅力。综上所述,在帮助聋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尽可能组织设计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的游戏,在游戏中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聋哑学生形成较强的数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张敏.绍兴市聋哑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8(4):12.

聋哑范文篇5

关键词:聋哑人犯罪;刑事责任能力;法律行为能力

一、刑法对聋哑人犯罪担责的减免规定

人的法律行为能力依赖于精神状况正常以及智力和知识的发展程度。一般说来,达到成年始有刑事责任能力,但人也可能由于先天的疾病或后天的环境因素造成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听能、语能、视能等)的丧失,从而影响其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水平,并因而影响到其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控制行为能力的减弱或丧失。

古今中外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也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人的生理功能丧失的人,尤其是丧失听觉能力和口头语言能力的人,也即聋哑对其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问题,并在刑事责任上均有所体现。我国现行《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该条就是我国现行刑法中对生理功能缺陷者刑事责任的特殊规定。聋哑人因其生理重要器官的障碍,导致其认识能力或意思能力可能深受影响,包括其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以及精神状态与常人不同。聋哑人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的,构成犯罪仍应当负刑事责任,应受刑罚处罚;但又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符合当代立法中较为通行的关于聋哑人刑事责任得从宽处罚的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方法的进步,不仅为聋哑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提高辨认和控制能力创造了条件,也为聋哑人的康复创造了条件,失去听力的人经过施加特殊的教育和口语训练,已经可以说话。有调查称我国部分地区聋哑人犯罪逐年大幅攀升。一些聋哑人犯罪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或聋或哑的弱势变成强势,智力与水平很难说是低于正常人的水平。例如影响比较大的新疆26名聋哑人犯罪团伙,以盗窃为生,并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完不成“业务”要受体罚。一些西方刑法理论学者否定聋哑这一生理缺陷为决定责任能力因素的观点日占主流,有些国家的刑法也已无聋哑人责任能力的特别规定,转而考虑“又聋又哑人的责任能力应该根据其是否处于心神丧失或心神耗弱的状态来加以考虑和区别”,即以聋哑人是否完全不具备或者完全丧失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心神丧失,或缺乏正常人所具有的辨认或者控制行为的能力——心神耗弱,确定其责任能力。尽管现代的聋哑教育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聋哑人、盲人接受教育和智力、知识发展的水平仍不同程度地不及正常人。聋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会较一般正常人有不同程度甚至是较大程度的减弱。责任能力的不完备又使其刑事责任程度相对较轻,同时一般也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小。

虽然法律的立废改不能脱离于国情,根据我国聋哑人受教育的条件和程度普遍较低的现状,对其责任能力仍予以特别规定。但是刑法的特别规定并未以责任能力的心理、生物两标准为依据,而仅以生物特征为标准,似乎类似于旧刑法关于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有精神病——完全无责任能力,无精神病——完全有责任能力;非聋哑人——完全有责任能力,聋哑人——减轻责任能力。有些聋哑人不是无责任能力人。丧失听觉、语觉的聋哑人,只要不同时患精神疾病,其精神状况都是正常的或基本正常的,即聋哑人不是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有责任能力的人应对自己故意或过失地实施的触犯刑律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所采用的是纯生物学标准,并没有根据聋哑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状态作限制性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是不符合罪刑均衡原则的,势必导致执法上的偏差,轻纵犯罪。立法上的缺陷就只能通过司法予以弥补,在司法实践中就应该从聋哑程度的认定上,确定是否属于又聋又哑,从因又聋又哑而导致的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减弱程度上,把握从宽处罚的幅度。这种方式并无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而是基于对该特别条款的准确适用,是对责任能力理论的正确理解,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及刑罚目的的要求。

二、聋哑人担责应当区分不同的情况

为什么刑法对聋哑人犯罪不规定必须一律从宽处罚?这是考虑到聋哑人、盲人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其责任能力减弱程度各不相同,有生而有之,也有出生后因疾病而患之,对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不同,有多次犯罪和偶尔犯罪。有些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的聋哑人,事实上具备了完备的责任能力,对这样的聋哑人犯罪的,尤其是行为人犯罪性质和后果非常严重、主观恶性很大的,再适用从宽处罚的原则就既不合理,也不符合刑法的立法思想。因而刑法典规定,对聋哑人犯罪可以从宽处罚,即一般说来要从宽处罚,但又不是应当从宽处罚,允许和要求对少数责任能力完备的聋哑人犯罪尤其是严重罪行的,不予从宽处罚,而处以其与常人一样应得的刑罚,将刑罚的裁断权给予法官来判断。

对又聋又哑的犯罪人具体决定是否从宽处罚时,要考虑的是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只有当又聋又哑的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有所减弱时,才应当予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同时,根据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减弱程度,来决定从宽处罚的幅度。刑法理论通说认为的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和社会政治意义,并能够控制自己行为,从而能够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核心内容是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刑法之所以规定聋哑人为限制行为能力的人,是因为这种人的实际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于常人来说有所减弱,虽然同时也有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但是比较而言,前者无疑是基本依据。

刑法将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分为完全责任能力、限制责任能力和完全无责任能力三种,判断能力程度的依据涉及生物和心理两个方面。三种能力的生物学标准系相同的,即都为精神病人,三者的区别仅在心理学标准方面。就心理学标准而言,三种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呈逐渐减弱。精神病人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的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的有无、强弱,刑法规定了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但刑法未对又聋又哑的人没有明确规定要“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但是作为刑事责任能力核心内容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仍然应该是该种行为人的减轻刑事责任的依据。

三、适用《刑法》第19条需要注意的问题

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涉及到心理学标准方面的内容,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确定行为人的精神状态和法律能力,是一个专门性的问题。因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对聋哑人减轻刑罚的适用。

一是要明确该条的适用对象是既聋又哑的人,同时完全丧失听力和语言功能。聋哑绝大多数是先天性原因或后天幼年时某种原因引起耳聋而致口哑的,也有少部分是在少年期以后甚至成年以后,由于病患、药物中毒或外伤等原因而致使听能、语能完全丧失,以先天聋哑和幼年聋哑者为多,因聋哑而使行为人责任能力有所减弱。

但是如果聋而不哑或者哑而不聋的人犯罪,能否一概适用《刑法》第19条的从宽处罚原则?这是近年司法实践中提出并在理论上有不同看法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刑法》第19条已明确载明是“又聋又哑的人”,这种仅丧失听能或语能一项生理功能的人,聋而不哑或者哑而不聋的人应当排除在外,对其犯罪不能引用《刑法》第19条从宽处罚。或聋或哑的人其辨认或控制能力有所减弱而实施犯罪,那么,根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和刑罚目的的要求,当然也可以酌情予以适当的从宽处罚,但在从宽的掌握上应当与又聋又哑的人有所区别。

二是坚持聋哑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原则。由于聋哑人不是无责任能力人,他们实施刑律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是具有一定的责任能力的,只要他们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原则上就应当认定为构成犯罪,令其依法负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一概免除实施危害行为的聋哑人刑事责任的个别做法,将聋哑人等同于无责任能力的人,这种处理有悖于法律关于聋哑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原则,同时也不能有效地惩戒和教育犯罪的聋哑人本人,不足以警戒其他有可能犯罪的人尤其是聋哑人,从而也违背了刑罚预防犯罪目的的要求。

三是正确判定对聋哑人犯罪是否从宽处罚。《刑法》第19条规定是“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也就是说,对聋哑人犯罪,法律许可因其聋哑而予以从宽处罚,但又不是必须一律从宽处罚,允许对有的聋哑人犯罪不从宽处罚。不因其聋哑生理功能缺陷的存在而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极少数知识和智力水平不低于正常人、犯罪时具备完全责任能力的犯罪聋哑人,且多为成年后的聋哑人,才可以考虑不予以从宽处罚。对于不但责任能力完备,而且犯罪性质恶劣、情节和后果非常严重的聋哑人犯罪分子,尤应坚决不从宽处罚。公务员之家

四、聋哑人行为能力要经过专门机构的鉴定

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国家基于对残疾人的人道保护一以贯之,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安置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员,以及其他如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这些原因都可能成为无残疾假冒残疾,轻度残疾假冒重度残疾的理由,残疾证明的持有者并不一定真正残疾。有残疾证并不能证明一定是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颁发残疾人证明的民政部门未能对申领残疾人证明的残疾情况进行“年检”,残疾人证明只能证明持有人申领时的残疾情况,残疾证明并不能证明行为时的聋哑。而刑事责任“责任能力只能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原则,要求行为人是否符合刑法规定的又聋又哑,以行为当时的生理机能状态而断。所以民政部门依据有关医疗单位的证明,确定被证明人是否残疾,以及残疾的程度。民政部门的残疾证明具有伪造的可能性、证明不合时性和证明的片面性,完全有必要对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是否属于又聋又哑通过鉴定程序予以确认。

在对聋哑人的聋哑情况进行鉴定时,不仅需要对其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属于又聋又哑进行鉴定,而且需要对其因为又聋又哑而致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减弱程度进行鉴定,为从宽处罚提供科学的依据。聋哑的严重程度对辩控能力的减弱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根据聋哑程度,可以将又聋又哑分为全聋全哑、全聋半哑、半聋全哑和半聋半哑,在一般情况下,上述四种聋哑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呈逐渐增强。虽然刑法并没有要求必须是全聋全哑,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半聋半哑影响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可能性极少。笔者认为,在涉及刑事责任的问题时,主要是指全聋全哑。只聋不哑,或者只哑不聋不是影响刑事责任的生理缺陷。所以必须首先对聋哑人的聋、哑的程度分别予以鉴定。只有在又聋又哑的人在辨认和控制能力有所减弱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才应当予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而且这一能力的减弱程度,直接影响从宽处罚的幅度。

所以,涉及聋哑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对聋哑的程度及因此而导致辨认和控制程度的减弱必须经过专门机构的鉴定确认,并以此确定从宽处罚幅度,以避免执法的随意性。

注释:

关注聋哑人犯罪攀升走势.检察日报.2009年5月13日.第8版.

聋哑范文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湘西地区特殊学校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干预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调研法

通过吉首大学的图书馆进入中国知网,以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为关键词,体育科学学院资料室、互联网等阅读和本课题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郑日昌提出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问卷》为参考依据,[1]根据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以及特殊学校聋哑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修订出一套《社会适应调查问卷》,问卷主要针对聋哑儿童社会适应的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调查。采用专家判断法,邀请8位该领域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总体效度良好达90%。采用重测法测得问卷信度系数r=0.87(P<0.05)。

1.2.3实验法

(1)实验对象:通过访谈老师和父母选出纳入标准的湘西州民族特殊教育学校能够完成问卷填写,具有运动能力的43名学生,其中小学24人(55.81%);初中19人(44.19%);男性26人(60.47%),女性17人(39.53%);少数民族33人(76.74%),汉族10人(23.26%)。(2)实验方案:实验内容:选取篮球、足球、气排球、跳绳四项集体体育运动项目为干预内容,探讨体育对聋哑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效果,内容设计符合聋哑儿童的接受能力,运动难度由浅入深,逐渐增加运动量,通过实时监测学生的心率和出汗量控制每一次实验的负荷。实验过程:由研究者和体育老师共同完成,每周进行2-4次的实验,每次时间为45分钟左右,包含热身、技术动作的学习、放松练习三个过程,设有安全预案且全程安排人员保护学生安全,严格控制其他可能引起实验误差的其他变量,且被试者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实验干预。干预实施形式:一是研究者利用体育老师课堂进行篮球、足球、气排球、跳绳的教学,二是研究者周末到特殊学校对被试者进行篮球、足球、气排球、跳绳培训,主要分为基础阶段1-6周学习各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巩固阶段6-12周运用基本技术进行比赛。(3)质量控制:一是问卷的设计和实施一定让指导老师严加把关。二是保证实验对象的参与性。三是干预实验一定把握好其他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社会适应能力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实验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析

2.1实验前和实验后研究结果对比

通过问卷结果分析得出12周体育干预对聋哑儿童的社会适应有促进作用,经过12周体育干预社会适应的交际能力的平均得分由6.28±1.351提高至6.65±1.325,学习能力由5.86±0.990提高至6.44±1.00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年级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干预实验前后研究结果对比

不同年级经过12周的体育干预初中生交际能力由实验前6.84±1.537提高至7.26±1.408,小学生交际能力由5.83±1.007由6.17±1.049,初中生学习能力由6.05±1.129提升至6.74±1.046,小学生学习能力由5.71±0.859提升至6.21±0.932,且P值均小于0.01,实验前后初中生和小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差异非常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生活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体育干预对聋哑儿童交际能力的影响

本文的交际能力是指能与他人正常交往,进行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团结合作的能力和精神。[2]经过对聋哑儿童进行为期12周的体育干预,发现聋哑儿童在进行篮球、[3]集体跳大绳、足球、[4]气排球四个集体体育项目的学习时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在竞赛中学会公平竞争和合作共赢,可见体育干预可以有效促进聋哑儿童的交际能力。且体育干预对不同年龄、[5]性别、民族聋哑儿童的交际能力都起到显著的干预效果。

3.2体育干预促进聋哑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所说的学习能力是指在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够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环境下,观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些知识技巧的能力[6]。本研究体育干预的内容为各个项目的基础技术,简单易学,有利于培养聋哑儿童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技术,根据表2可知聋哑儿童学习能力前后测P<0.05,体育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聋哑儿童的学习能力。

3.3体育干预促进聋哑儿童生活能力的影

响本研究所说的生活能力是指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日常行为起居,具有独立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7]因为在本实验中主要是以体育课或者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培养聋哑儿童的体育技能,对生活方面的技能影响不够深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P>0.05)。

4结论与建议

(1)经过12周的体育干预,聋哑儿童的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前后测结果呈现显著差异性,得出结论:体育干预可以促进聋哑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2)体育干预对促进聋哑儿童社会适应生活能力效果不明显。(3)篮球等集体体育项目更有利于促进聋哑儿童的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102-108.

[2]黄顺霞.课外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1.

[3]李晶.篮球训练对小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4]郝雅光.校园足球对三年级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5]王满月.定向运动对小学生注意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

[6]张雪娇,赵亚茹.聋哑儿童智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1):59-60.

聋哑范文篇7

关键字:聋哑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结构的发展,提高身体机能工作能力,调节人的心理,预防及治疗某种疾病发生的身体活动。聋哑人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由于生理缺陷,限制了人体进行体力活动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阻碍他们正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改善和增强身体各方面机能,能够明显增加聋哑人的社会性和团队意识,对聋哑人的社会性格的培养和塑造有很大作用。通过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可以增加生活情趣,拓展人际关系。我国聋哑人体育锻炼不论是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比较有限,体育锻炼价值取向不积极,再加上体育锻炼组织管理形式不规范等,所以对于正确认识和掌握聋哑人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方法,对于全面推进聋哑人健身活动开展非常有必要。

1.聋哑人体育锻炼的意义

1.1增强信心和勇气

聋哑人由于生理缺陷和技能障碍,给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困难,他们在社会中处于一个弱势群体,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创伤,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体育锻炼是现代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健身、交往的一种手段。聋哑人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可以拓展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是正常的、美好的,感受到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以产生自己已经回归到社会大家庭当中,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勇气,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1.2有利于身心健康

聋哑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保存现有的功能不被损伤,有利于身心健康。由于生理缺陷,聋哑人身体健康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聋哑人身体机能的恢复,增强体质。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聋哑人扩大交际圈子,加入到社会大家庭当中,与更多的正常人、残疾人交往,开阔视野,增进感情,情绪愉悦,给生活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当中,总之体育锻炼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

1.3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加体育锻炼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双向的。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聋哑人能够体会到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乐趣,比如,进步的喜悦,成功的欢呼等,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聋哑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激励和感染更多的残疾人和正常人,他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投身到祖国现代化建设中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加强聋哑人体育锻炼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

2.聋哑人体育锻炼的目的

2.1增强聋哑人身体素质

聋哑人体育锻炼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手段,保存他们现有的身体机能,尽量缩小他们与健康人的差距,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改善身体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增强聋哑人身体健康,提高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恢复到正常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来,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2.2为祖国培养残疾人后备人才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有了长足的发展。聋哑人体育作为残疾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聋哑人体育锻炼,才能为我国残疾人事业打好根基,最终才能为国家培养残疾人的后备人选。

3.聋哑人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期,我国已经有了公立的聋哑学校,由于当时的学校带有慈善救济性质,学校对聋哑人教育的学制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规定,所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聋哑人体育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据相关资料显示,聋哑人体育锻炼参与率依然比正常人低,开展得还不够普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体育锻炼价值取向不积极

价值观是左右你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的内在动力,价值观不同,关注的事物不同,判断事物的好坏的角度也就不同。聋哑人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和价值取向是否积极是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聋哑人当中,文化程度高的聋哑人比文化程度低的聋哑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多;聋哑人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于正常人,参加体育锻炼的聋哑人的经济水平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有的认为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没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如果聋哑人对体育锻炼缺乏基本的认识,那么就无法让更多的聋哑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所以只有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聋哑人体育开展才能得到广泛关注。

3.2体育锻炼形式松散、无序

目前,聋哑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以自发的、松散的、无序自由组合状态为主,以个人和家庭为主,参与社会、单位组织的活动较少。聋哑人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感,有些聋哑人压根不愿意到社会上参加体育锻炼,即便是参加也是敷衍了是,这样肯定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比如,目前在市区或者社区基本看不到聋哑人一起结伴参加体育锻炼,也就是说聋哑人参加体育锻炼更加倾向自己在家锻炼,即便有也是和聋哑朋友一起锻炼,他们自行进行体育锻炼,没有专门的体育指导员或者体育专项人员进行指导。这从侧面反应了我国聋哑人体育锻炼的社会社团不发达,体育锻炼组织形式自由松散,小到社区,大到国家对聋哑人集体体育锻炼不够重视,组织管理水平不高。相对于个人而言,集体锻炼能够扩大聋哑人之间,聋哑人与健全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增加人际关系,促进聋哑人回归社会。所以,要使聋哑人向主动的、较为严谨的、按照一定规律有组织的状态转变,是聋哑人体育开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3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有限

聋哑人体育锻炼场所和设施有限。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锻炼场地有限以及设施有限的问题,聋哑人体育锻炼的场地大部分集中在家中、社区健身场所和公园,很少人选择去公共健身中心锻炼,比如健身俱乐部、体育场、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即便有些人选择区残疾人活动中心,由于活动中心体育设施有限,他们不能够多人同时使用,还有的康复器材和健身器材由于长时间闲置,可利用率不高。因此,如何让国家对聋哑人健身器材充分体现价值,驱除他们内心自卑感,让他们真正加入到集体锻炼中来是一个重要问题。

4.聋哑人体育锻炼的方法

听觉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听觉是人体对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器官,很多都是通过听觉进行的。听觉能让我们感受到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旋律,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人世间的欢声笑语等;通过感知事物位置、距离和运动状态,感知事物,进而了解事物本质。聋哑人由于在听觉器官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他们不能够完全通过外接的刺激来感知一切事物,时间久了,身体听觉机能对外界的反应程度会降低,他们不能及时感知外界一切事物,造成聋哑人行动上的迟缓,不能与健全人进行沟通。直觉和触觉是聋哑人敏感的的感官,所以对于聋哑人,可以通过直觉视觉方式和触觉方式两种方式进行训练。

4.1直观视觉方式

对聋哑人训练最常用的方法是是直观视觉方式,任何人认知一切事物都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慢慢认知事物的本质,对正常人讲授动作时可以边示范边讲解,但是在指导聋哑人练习感知事物、练习动作时,要先示范,示范过程中尽量要求他们动作规范,准确,示范之后再讲解或打手势,打手势过程中尽可能站在聋哑人对面,一般为3至5米,直视对方,这样有利于聋哑人看清楚所做动作细节,领悟动作的性质,手势尽量简单、直观、直接说明动作的本质。打手势过程中表情尽量自然大方,不要过分夸张,这样会引起聋哑人困惑,另外,不要背向聋哑人打手势,这样他们不能直观领悟动作的要领。直观视觉方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锻炼方式。

4.2触觉方式

除了直观视觉方式方式之外,处决方式也应该合理运用。触觉在人的生活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租用,特别是丧失视觉的盲人来说。对于聋哑人来说也比较重要,在对聋哑人体育锻炼过程中,这种方式是通过一些体育辅助器材实现的。比如:训练聋哑人的跑姿,为了使姿势规范、正确,让聋哑人掌握跑步姿势要领,可以通过一些体育辅助器材实现,把弧架排成一排,让聋哑人跑过弧形架时抬高腿,从而养成抬高腿的习惯,通过这种触觉方式可以让聋哑人掌握跑步姿势要领,抬高腿,此外,这种辅助器材也能使聋哑人感觉和意识到动作错误,从而记住练习要求。

作者:李春华 彭佳贤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俞继英.残疾人健身[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聋哑范文篇8

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要把握住聋哑儿童特殊的心理状况,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使聋哑儿童有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

一、聋哑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自卑感。聋哑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存在的障碍,决定了他们不能正常参与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普遍有自卑感。

2、孤独感。对聋哑儿童来说,因为不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又渴望身体残损得到补偿而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其孤独感更为强烈、更为持久。

3、焦虑和抑郁。后天致残的病人一般很难接受残疾的现实,几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

4、嫉妒、保守心理。聋哑儿童一般都学习勤奋刻苦、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这样的学生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对强过自己的同学背后议论冷嘲热讽、挖苦打击;在人前装出一付对成绩无所谓的样子,而在背后暗中较劲;他不愿意帮助他人,也从不虚心向别人请教,对自己的学习经验更是“天机不可泄露”。

5、独立性差、自制力弱。聋哑儿童自我意识的一个共性就是独立性较差;缺乏独立见解、依赖性强,对一件事的看法不是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是去看别人怎么评价、怎么看。另外,由于他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以及他们自尊带有的盲目性和脆弱性,对形成良好的自制力极为不利。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表现出固执己见、任性冲动、感情用事;或者走向另一端,懦弱、畏缩和自暴自弃。

二、教学实践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聋哑儿童的消极个性心理是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导致他们产生自闭倾向的心理状态。他们对有声世界的语言信息产生陌生、茫然、甚至抵触的表现,尤其对口语缺乏自信、有畏惧感,这就要求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实施兴趣教学,为他们学习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我得出以下几点浅识:

1、准确掌握聋哑儿童的心理特点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使用含有心理状态的词语,详细解释所学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过程,让聋哑儿童明白他们的信念、需要、知觉、推理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聋哑儿童进行讨论,形成一种探讨自己和别人心理过程和信念、愿望的氛围。另外,许多图书都给儿童提供了大量的探索心理是怎样运作的参考,给孩子多买一些图书并讲给他们听,分析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过程。

形象是聋哑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语言文字和形象紧密结合是聋哑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当他们阅读语言文字时,头脑中便会浮现出事物的形象,就容易读懂;他们见到这一事物形象时,能用语言文字正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逐渐形成了语言文字能力。基于这一点,我尽量采用情境演示来教学,通过情境演示,将抽象的、深奥的、与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浅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产生好奇心,而且还能充分调动聋哑儿童的各种感官,使其处在积极思维状态。

2、开展专门训练

通过对语言和心理状态认知的训练来提高聋哑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组织聋哑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要用丰富语言环境让聋哑儿童多“感受”语言的内涵与魅力,促进语言交流,尤其不能忽视表达个体心理状态的词语。从儿童熟悉的课文和故事中找出一些含有信念推断的内容片段,组织儿童讨论,并给以反馈并解释原因。拿白雪公主的故事来说,可以给孩子们讲过故事内容后问:“白雪公主在吃苹果的时候知道苹果里面有毒吗?”孩子们回答后让他们讨论,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她不知道苹果里面有毒,因为皇后放毒的时候白雪公主并不在跟前,她不可能知道里面有毒。”

3、组织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能有效提高聋哑儿童的心理敏感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表征。在游戏中,他们可以用身边已有的玩具来代替假想的玩具,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对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做假装游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他们是平等的“玩伴”,他们在构建游戏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常常要求变化角色、位置等。通过组织一些假装游戏让聋哑儿童心理置位、换位思考,提高心理感受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理论水平。

4、扩大人际交往,促进自我表达

聋哑范文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聋哑学生;语文课堂;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集合。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三生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提升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这也是教师真正在践行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聋耳不聋心、哑口不哑手的特殊教育目标。因此,三生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通过三生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让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为今后进入社会能够得到发展,让普通人接受和接纳他们,让他们自己的生活幸福指数上升。

一、特殊学校在语文课堂中对聋哑学生开展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融入三生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从事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仅能对简单的文字进行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极大地阻碍了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并且忽略了语文知识中的人文性。实际上,语文学科由于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点,更容易融入三生教育,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获得相应的认可和发展;并能够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避免出现特殊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养成积极开朗、勇于面对生活的健康心理。[1](二)结合三生教育,帮助学生发展。三生教育的内涵不仅仅是生命教育,更重要的还是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语文学科知识与聋哑学生的生活实际上息息相关。比如,聋哑学生需要借助语文知识来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需要借助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等。因此,特殊学校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三生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和与人交流的基础,还能够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从而帮助聋哑学生获得社会的接纳和体验到生活的幸福,进入到与常人基本无异的生活状态中。[2]

二、特殊学校在语文课堂中对聋哑学生开展三生教育的策略

(一)结合语言实践,开展生命教育。学校对聋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实践来落实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学会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生命观念。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会将语文课中的生命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教师通过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校内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合作共建活动等来实现学生与社会的相互融合,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对聋哑人的包容;另一方面是通过语文主题教育,来引导学生接受生命教育。在这方面,教师可通过语文课堂的常规教育,通过学习以生命为主题的有关课文,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到生命的意义;也可通过生活坊、美工坊等多元化的兴趣社团,来丰富聋哑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生活和珍爱生命。(二)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生活教育。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开展语文教学,让语文和生活相互交融,让生活教育在语文课堂上得到融合,让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会结合教学内容来开展生活教育。首先,笔者会基于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生活情景,让聋哑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激发聋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其次,笔者会让聋哑学生自由地写出他们对生活的观念和态度,并引导他们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养成健康开朗的生活态度;最后,笔者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让语文知识和他们的生活进行深度融合,从而真正地帮助他们体验生活和关注生活。(三)结合语文技能,开展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特殊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就是要让聋哑学生能够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地结合语文知识和技能来开展生存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发展他们的特长。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语文方面的特长培养。当一些学生热爱写作时,笔者就会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和投稿到各个报刊杂志上,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去培养他们在未来生活中的一技之长。当发现一些学生具有安静的特点时,笔者就会鼓励他们去临摹字帖,磨炼他们的书法技巧,使他们能够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同时练就一手好字,让他们在未来生活中具备一项生存技能。

三、结束语

当前,国家、社会和大众对于特殊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地在语文课堂中对聋哑学生开展三生教育,帮助聋哑学生实现残而不废的学习目标,为推进教育公平和办好特殊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北生.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语文教学分析[J].现代化教育,2016.

聋哑范文篇10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尊重、诚实、责任是某些聋生所欠缺的品德,故将此三项作为学校对聋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尊重的定义为:不以自我为中心,尊重他人,将心比心,互相尊重。操作性定义为:(1)尊重老师、家长、同学及朋友;(2)尊重自己,欣赏自己;(3)不嘲笑别人;(4)不轻易生气。诚实的定义为:对自己和他人都要诚实,做错事敢于承认,并能原谅他人的过错。操作性定义为:(1)说实话,不骗人;(2)勇敢改正错误;(3)能够原谅他人。责任的定义为:尽全力去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或者是答应他人的事情尽力完成。操作性定义为:(1)完成老师和同学交代的任务;(2)做完、做好自己在学校、家里应做的事情。根据聋生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和学习生活实际,我们将各年级段聋生分别命名为自理组(聋1年级,主题目标: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律组(聋2-3年级,主题目标:文明自律我最棒)、自信组(聋4-6年级,主题目标:除了听,我什么都会)、自尊组(初中段,主题目标:做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有价值的人)、自强组(高中段,主题目标:学好本领,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各年级段老师结合上述三项核心品德,围绕主题目标,选择适合本年级段聋生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内容,以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形式进行体验式教学。

2营造品德教育体验式教学大环境

2.1创设“普特融合”体验环境。让聋生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成为有尊严活着的人是特殊教育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创设了体验式教学的大环境———普特融合,让聋生体验在健全人群体中如何有尊严的共同相处。一是招收健听生进特教班,为聋生创造了融入健全人群体的校园体验环境。首先学校进行了教材改革,全面使用普校教材。接着,招收了百余名农村留守健听学生到我校各年级就读,开展逆向普特融合教育。这种形式使残健两类学生在品德、学习、行为、语言、自理、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二是普特共育。我们积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为聋生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先后与驻市各高校志愿者、市文化馆、市残联、艺术学校等多家单位合作,与驻市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缔结了友好合作学校,定期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等活动,为聋生创造更广阔的融合环境和条件。我们根据高校志愿者们的专业特长建立了常态化的专项志愿服务课程或项目、市文化馆每年定期进校园送文艺、市残联定期进校园和学生开展活动,艺术学校的课程纳入特校课程。普特共育拓宽了聋生品德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为聋生全面发展,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2创建“心理健康”体验馆。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是一个生命的空间,这个空间要时时处处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对差异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心理健康体验馆的关键词在于“体验”,不是心理咨询,也不是心理辅导,而是一种体验。它规避了传统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字样,在我校校内各区域创设相关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体验与感悟。把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为心理健康体验馆,充分地发挥了体验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体验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我体验与学习。在体验过程中,体验者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自主掌控着体验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与感悟,达到认识心理、了解心理,进而调节心理状态,最终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2.3创立“法制教育”体验基地。学校与检察院联合成立了“梧桐树”法制教育校园联络站,联络站的检察官们在老师配合下,带领聋生走进戒毒所、法庭、看守所,通过实地参观体验、游戏互动、情景模拟、观摩庭审等形式护航每一个聋生健康成长。2.4创行“1+1”亲情体验家庭。特殊教育学校是全日寄宿制学校,有的聋生从小学入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整整12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他们缺少家庭关爱,各种心理问题突出。为了弥补聋生缺失的亲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学校创行了“1+1”亲情体验家庭,即每个寝室安排一个老师作为亲情家长,组建一个亲情家庭。每个家庭8个孩子,每天一起跑步、学习、吃饭、睡觉、参加活动;周末和节假日,亲情家长带着家庭成员一起外出爬山、逛公园、看电影、包饺子、采购……聋生都把老师亲切叫做“XX爸爸、XX妈妈、XX哥哥、XX姐姐”,“家庭”和睦,矛盾减少,聋生自然变得活泼、开朗、阳光了。

3运用品德教育“四步”体验式教学方法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K.Kelmen)认为,品德形成过程主要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鉴于此,我们在《沟通与交往》《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品德教育课程中,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围绕各年级段学生品德教育阶段目标,坚持能通过学生体验活动代替老师说教的内容坚决不用老师教,运用“感、动、说、做”四步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体验活动。操作要领:第一步“感”,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体验。第二步“动”,通过游戏、表演、角色互换、观看影片等直观体验,感悟品德。第三步“说”,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品德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通过讨论、判断、评价、反思等获得体验,强化品德认识。第四步“做”,课后实践活动,到家庭、学校、社区深入体验,内化品德,形成品德行为。

4拓展品德教育体验式教学内容

4.1兴趣课程体验成功与自信。根据学生需要,学校开设了烹饪课、书法课、色彩课、拉丁舞课、缝纫课、劳动课及其他职业技术课程;成立了学生各种球类棋类专业队、舞蹈队、陶艺制作坊、手工作坊……学校里到处充满了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全部学生都能参加一至二个兴趣项目,让学生体验成功与自信,懂得尊重与欣赏。4.2综合实践活动周体验责任与感恩。由于大多数聋生来自农村,结合每年农忙季节,安排所有聋生开展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农村学生回家参加劳动实践体验,感受父母的艰辛,城镇学生由带队老师负责分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年级组学生在综合实践周中至少要完成一个任务,自理组学生“我学会了什么?”自律组“我每天坚持做了一件什么事?”自信组“什么事情我做的比谁好?”自尊组“我做了什么受到了别人的尊重、表扬或欣赏?”自强组“我克服了什么困难完成了什么任务?”综合实践活动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责任、感恩,懂得自律和担当。4.3特色军训体验纪律与团结。学校每年都有一周的军训课,将全校学生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学习、劳动、学生干部工作和教职工围绕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全部作为军训内容。同时,在生活方面对聋生实行“连队管理”军事化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寝室为单位,一个寝室为一个排,四个寝室为一个连,每个连设一个教导员老师,所有男生和女生各设为一个营。学生就餐座位也是以连队为单位安排的。军训结束后,“连队管理”模式正式启动,学生就餐、就寝、内务整理、公区劳动、早晚自习、开展活动等一日常规全部以连队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特色军训及“连队管理”模式让聋生磨练意志、健康生活,体验了诚实担当、团结合作等品德,使他们今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幸福生活。4.4产业与职教课程相结合体验责任与价值。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职业技能,使其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特校的使命。学校在帮助聋生做好对未来生存、生活、发展的准备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学校工作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职场,学校的水电维修、食堂烹饪、校园园艺、洗车、缝纫、卫生家政、学校超市等与社会职业相关的工作全部与职教课程相结合,承包给相关专业小组的聋生,每一组聋生有一个专业老师,实行产教结合,让聋生提前参与就业体验,在体验中激发聋生树立人生理想、追求人生价值。

5采用体验式教学评价方法

5.1评价主体多元化。活动中教师评价、志愿者评价、合作单位评价;活动后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学习生活中宿管评价、值周组评价;寒暑假家长评价;学期末学校评年级段目标整体达成情况等。5.2评价方式多样化。学校除了实施校长全面指导、德育副校长具体负责,政教处牵头,各处室联动,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考评的运行机制,还构建了多样化常态化的体验式活动评价方式:(1)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分年级段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或表演《弟子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内容,让全体学生获得品德体验,养成良好品德,并进行评价;(2)春季学期校园文化艺术节展评、展演;(3)秋季学期各年级段品德教育主题小故事展演、展评等。5.3评价内容综合化。每学期期末家长会,班主任搜集整理多元主体评价的内容和材料,给每个学生写出学期品德综合评语,以PPT或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家长和全班同学看,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励他们向上、向善、向美、向真。运用体验式教学对聋生进行品德教育,就是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生活体验营、心理健康体验馆、法制教育体验场、亲情活动体验所、兴趣活动和职业技能体验基地,毋需说教,聋生在参与体验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良好品德和道德习惯,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一些因行为问题让家长感到绝望的聋生或健听生转入我校后全部变成了品行优良的学生,令家长倍感欣慰。毕业的聋生全部进入高校或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以自己良好的品质自食其力,他们不再是家庭负担,社会负担,他们身残志坚、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葛道凯.适合的教育[EB/OL].http:www.sohu.com/a/161735276_479698.2017-08-02

[2]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EB/OL].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

[3]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