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5:09:46

理学

理学范文篇1

关键词:护理专业;课程整合;病理生理学;外科护理学

目前,关于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正在兴起,很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多方面较为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众多改革实践中,课程整合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课程整合是指将具有内在关联的各门课程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以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学生能够从整体认识所学知识[1]。目前,我国关于医学本科教育课程整合原则及取得的初步成效等方面的研究较多[2],而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整合尤为重要。本研究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整合进行探索,主要围绕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这两门彼此联系紧密的课程展开。

1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以学科体系划分教学内容,导致很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3]。例如,关于水、电解质代谢失衡的内容(包括体液组成与分布,水、电解质平衡及调节,水钠代谢紊乱和钾代谢紊乱等)在病理生理学课程中均已系统讲授,而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又要完整讲授这部分内容。如果不加以整合,就会导致教学内容重复,不仅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难以突出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特色与重点。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设置模式存在内容重复、衔接不好以及与临床脱节等诸多问题,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不相符。高职医学院校由于学制短、生源层次低等原因,进行课程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课程整合的思路和举措

围绕教学整合这个中心环节,首先,以专任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师生的实际需求,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推行课程整合改革和制定课程整合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例如,在调查中多数往届学生反映病理生理学与外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然后,以行业专家为对象进行访谈,包括市护理协会专家、三甲医院护理专家等,重点了解行业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对课程整合的意见和建议,更深入地认识目前高职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与基础和临床课程整合的意义。最后,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收集有关医学课程整合研究论文,通过Pubmed、google等网站收集国外课程整合最新文献,梳理和分析后提取有价值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整体思想和理论依据。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掌握了专任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和看法,行业和学生对课程整合的需求情况等。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课程内容编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各门课程之间经常出现重复内容。例如,外科护理学包含大量基础医学知识,尤其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容。前期调研表明,任课教师、医院和学生都希望进行课程整合,将外科护理学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做到既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又能够减少冗余的知识,更利于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剪切修补,而是以岗位需求为重点,形成逻辑清晰、前后呼应的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课程整合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将原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相关内容整合如下:组织损伤及其护理,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其护理,酸碱平衡失调及其护理,休克及其护理,炎症、感染及其护理,肿瘤及其护理,颅脑疾病及其护理,乳房疾病及其护理等。(2)整合后课程采用模块形式,分为疾病概述、病理生理(病理)改变、护理评估、治疗护理原则及主要措施四大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教师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编写讲义。(3)每一模块均要求录制配套的微课。微课统一制作标准,短小精悍,突出模块特色,符合整合需求,适合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4)整合后课程教学和师资要求:教学应面向临床工作岗位,培养具有整体医学观念和护理思维能力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①任课教师应具备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教学能力,最好是具有教师资格和执业医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②教学尽量采用PBL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以病例贯通基础和临床教学内容。③基础和临床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学讲义和教材,撰写通用病例。采用集体备课方式,教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3课程整合的效果

本研究主要在“3+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实行,对参加教改学生的调查表明,82%的学生认为课程整合很有必要,对于系统掌握基础和临床知识有很大的帮助;74%的学生对于授课教师的评价为“优秀”,认为教师知识全面,教学经验丰富,能够较好地串联起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任课教师的反馈意见也表明,课程整合更利于贯通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临床实习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课堂专注度明显提高。

4关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课程整合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的束缚,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合理、有序。课程整合是否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整合是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淡化了学科界限,解决了基础与临床知识衔接问题,提高了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4]。(2)课程整合是否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开展。课程整合后应进一步进行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采用PBL教学法[5]、情景教学法等,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课程整合是否能够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整合贯通了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但是,高职院校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5课程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程整合对教师要求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常年讲授一本书、一门课,而课程整合后增加了很多其他学科知识,这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备课任务,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接受课程整合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由于外科护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是跨基础与临床的课程整合,因此基础课程教师应该多到临床进修学习,临床教师也要增加基础知识储备。例如,上海健康医学院要求各整合课程授课教师在掌握原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以听课、进修和临床实践的形式对其他医学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同时聘请临床专家定期为教师开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教学指导,帮助教师快速适应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6]。(2)整合课程需要编写专门的讲义或教材。原有各门课程教材重复内容较多,整合后教材应注意避免相同内容的赘述,满足工作岗位需求[7]。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部分侧重基础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外科护理学部分应该侧重外科护理临床实践,重视临床案例分析与研讨,开展PBL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

6结语

理学范文篇2

[关键词]护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思政课程之外,学生在校期间的每门课程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按照此指导思想,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在传统教育理念中,人们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教师的任务,其他课堂只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这种认知导致思政教育的孤立,难以发挥课堂思政的领航作用[1]。所以,教育者必须明确思政教育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把思政教育自然渗透到专业授课中,实现课堂与思政同行,似春风化雨,有效落实课堂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功能和代谢等变化,从而阐述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规律,是护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的桥梁。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是临床护理的组成部分,是护生医学生涯中首次接触的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在临床护理中,几乎所有的护理诊断都离不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临床实用性较强。在临床上,该课程研究对象是患者的疾病,而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更需要学好这门课程。如患者检验指标出现异常的原因?患者病情如何发展?患者为什么表现出这样的症状?都必须用该课程知识来解答,所以护生可以培养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的能力。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护生在学习和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时培养了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科学客观的,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尊重疾病本质,培养护生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精神[2]。

二、护理学专业开展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护理理念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新理念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爱岗敬业,敬畏生命,关怀患者,具有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护理工作者需要终身学习和钻研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将知识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符合护理理念的优秀护士。因此,针对护理学专业,将思政教育有机渗透于该课程教学中,对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极其重要和必要。但是现阶段该课程教学中虽然也包含部分人文教育,但是课堂思政立德树人的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究其原因总结如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医学院校,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背景,只重视传授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对护生的思政教育、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偏激地认为思政教育只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忽视了德育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尽的职责;教材内容虽然一再更新,但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谨性,缺少对护生综合能力、价值观念、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植入;实验课以单纯的验证性为主,缺少开拓设计性、综合性、探索性、创新性实验,从而忽略了对护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理论课的重点为传统的讲授理论专业知识,很少结合时事政策与时俱进,忽视知识用于实践,缺少新发病例的切入[3]。这种现状急需改变。所以,教师在护生专业知识授课中,紧密结合护理学专业的特点,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全面贯彻课堂思政,实现专业知识、护理素养、思政实践三者相互渗透的一体化结合,最终达到知识、专业、思政并行的教学效果,课堂育护理人才,立德树护理人才,培养出热爱祖国和护理事业,无私奉献、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白衣天使。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

(一)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

归根结底,课堂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师是其具体的实施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学识、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品形象正确引导护生、感染护生、教育护生,使护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沐浴在德育中。因此,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是实现病理学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的必要条件。医学院校应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工作会议,传达国家贯彻思政教育精神,弘扬优秀护理思政的教育案例,分析当前最新的时事政策,组织先进的思政教育者向全校汇报;鼓励和支持教师发表护理课堂思政相关论文、建立护理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参与护理思政教改项目;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和校内护理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赛促教,寓教于乐。通过对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此外,院校应严格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必须承担德育责任和义务,实现该课程、护理素养、德育知识的有机融合,增加对护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影响力[4]。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牢牢掌握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灵活应用。所以教师要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思政觉悟,增加思政教育能力。积极参加国家思政教育会议,主动学习先进的思政教育者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发表思政教育论文,参加思政教改项目和教学比赛,全面剖析和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取其精华。建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思政网络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第一时间了解护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状态,并且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事半功倍地进行思政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5]。教育者必须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职责和义务。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信心,为他们成为无私奉献、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白衣天使做好思政教育。

(二)渗透思政教育于理论知识中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专业性较强。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微观抽象,专业术语多而枯燥,发病机制复杂难懂,这些会对护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造成一定困扰。如何将专业知识、护理素养、思政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就要求教育者做好充分准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案例,精心设计,准确切入知识点[6]。教育者要不断提炼紧密联系临床案例,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以敬畏生命、关怀患者为主题,培养护生仁爱友善、救死扶伤的精神,帮助护生建立职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有效落实思政育人。如在讲解血栓形成时,引入患者因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而并发血栓的病例,因下肢肿胀明显掩盖了血栓引起的临床表现,而被误诊导致患者死亡,强调牢牢掌握该课程知识对护理工作的必要性,敲响警钟,引起他们对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的重视,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运用形象生动、发人深省的比喻形容抽象、枯燥的病理知识。如讲解肝、肾发生免疫损伤性炎症时,可以类比八国联军侵华抢劫和火烧圆明园后的满目疮痍。不但使很多瑰宝文物被强夺,还使很多历史性建筑被破坏,对我国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在加深护生对病变机制理解的同时,还启发护生以史为鉴,让护生深刻意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会幸福,真正感悟有国才有家。培养护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有作为、有担当,奋发图强,自愿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以社会热点话题导入,巧妙引出理论知识。如在讲解肾炎时,可以先播放为买苹果手机而卖肾的相关视频,让护生在无形中接受病理学思政化。引导护生关注分析社会热点话题,树立正确的三观,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不断检讨自己,严于律己,抵制诱惑,绝不触犯人生底线。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启发护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如在讲解治疗恶性肿瘤时,设置问题:除化疗、放疗、手术等外,还有其他治疗手段吗?此时巧妙引入护生已掌握的血液循环障碍知识,引导护生思考到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就可以杀死肿瘤的介入治疗。对护生的正确想法给予慷慨表扬和大力支持,鼓励护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思考,勇于攀登,精益求精,培养护生大胆探索、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科学创新精神。采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全面评价某些病理现象。例如在讲解血栓和瘢痕的形成时,要一分为二地观察和分析,这些病变不仅对人体有不利的一面,还存在有利的方面。引导护生多角度评判人物和事情,全面分析解决问题,得到合理的结论,从而培养护生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

为更好地实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教学、护理素养、课程思政的无形渗透,必须按照护理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优化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教育者要培养护生热爱护理事业,养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感:爱岗敬业、敬畏生命、救死扶伤、关怀患者、科学严谨、勇于创新。在牢牢掌握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高尚,民族自信心满满,这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堂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针对不同章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在实验教学中融入动物疾病模型复制。在注重护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更要求护生清楚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只实验动物,更是为医学发展献身的活生生的宝贵生命。在满足实验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少用动物。动物麻醉后才能进行实验,减轻动物痛苦。实验结束后,存活的动物要专人妥善喂养,牺牲的动物统一火葬,严禁随意丢弃,培养护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的感恩精神,为其成为一名认真负责的白衣天使打下基础[7]。在理论知识教学中,需着重培养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堂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举例护理先进人物,我国第一个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先生,热爱祖国,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护理事业,救死扶伤,追求卓越。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为减轻疟疾患者的痛苦,毅然以身试药,尊重客观事实,严谨治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结合重大突发事件,2019年12月,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很多护理人员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诠释了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采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分组合作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护生相互协作的能力,提高护生的人文素养。翻转课堂融入混合式学习,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使课堂思政不再受时空限制,渗透到教学中,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和职业素养。情景还原,“53袋血生死时速成功抢救羊水栓塞产妇”事件体现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加护生对生命的敬畏和职业自豪感[8]。

(四)贯彻课程思政教学综合评价

只有将护理素养和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评价中,才能真正实现三者的自然渗透。传统的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的标准教学方式,不能体现护理人才培养和课堂思政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者必须舍弃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建立一套全新的护理素养和课堂思政评价体系,应包括病理知识掌握情况、三观是否正确、护理职业责任感的建立、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例如,展示护生学习效果:教师在专业知识授课后,要求护生针对已学知识查找资料进行综述总结,组织护生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比赛,结合护理职业素养引导护生书写相应的感悟等;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考题中增加部分护理素养和思政教育试题,从考核成绩观察护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政教育情况;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多角度全面评价护生的护理素养和思政教育效果。教育者结合护生综合评价结果,立足于理论知识、职业素养、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思政教育综合评价。积极鼓励护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政优势,扬长避短,促使护生尽快实现知识内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能力。

(五)制作课程思政课件

根据优化的护理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结合计算机技术,制作体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总体教学目标的新课件,突出重难点,声图并茂,集视频、动画、图片于一体。旨在开展护理培养和思政教育的同时,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专业知识、最新时事政策、经典临床案例、社会热点话题、重大突发事件、历史优秀人物等,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有效促进护理学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思政化。总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观念和形式。护理学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堂思政教学,是在专业知识讲解中,自然融合培养护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元素,做到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素养、渗透思政教育于理论知识中、优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贯彻课程思政教学综合评价、制作课程思政课件,实现病理知识、护理素养、思政教育三者似春风化雨般的有机渗透,培养出救死扶伤、德才兼备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1]林晋,唐风华,许颖.高职院校“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103-105.

[2]杨少芬,李佩琴,林斯妮.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42(2):281-283.

[3]卢林明,刘振宏,支慧,等.病理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医学,2020,48(9):714-716.

[4]杜艳伟,朴松兰,谢占峰,等.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0):89-91.

[5]黄诚,杨少芬,李佩琴.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4):39-41.

[6]任传伟,韦丽华,李园园.基于人文内涵的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18):38-39.

[7]段丽芳,李鑫,张晓芹,等.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5):81-82.

理学范文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护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育改革

随着社会老龄化状态加剧和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护理专业本科生因职业能力低,不能胜任岗位需求,导致实习和就业受到很大影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1]。因此,根据本校护理学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改革,旨在“三位一体”培养具有高水平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护理专业知识缺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任课教师均毕业于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临床护理专业工作的特征和护士应有的职业能力认识不够,很难在教学中融入护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导致课程教学与护理临床实际应用脱节。

1.2学生人文素质偏低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更注重与高考直接相关的文化课学习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基础义务教育中学校虽然有一定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但受学时、家长、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也存在诸如人文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理念、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单调、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落后等问题[2],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偏低。此外,因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也导致护理专业生源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尤其是护理中专升本科和大专升本科的学生。

1.3教学模式落后

近年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虽然有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但仍是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低,职业感悟不深,自主学习能力弱[3]。与新兴的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下学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虽然能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欠缺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的训练,人文关怀等职业精神也得不到培养和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偏低。学生进入实习和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适应身份的转变,无法高质量处理护理岗位实际问题,岗位胜任能力较差。

2教学改革方案

2.1加强护理知识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应以培养符合临床需求的护士为目标,深入认识临床护理特点及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加强护理知识学习,并将其有机融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的专业特点,满足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教师可通过线上网络平台或线下多种途径学习护理知识和技能:(1)利用慕课、微课等开放的护理专业在线课程资源自学;(2)参加线上或线下护理专业师资培训班;(3)定期到医院参观研修;(4)听专家报告;(5)听护理专业课教师授课;(6)与护理专业课教师集体交叉备课并交流教学经验等。通过学习,教师增加护理知识储备,具备较高水平的护理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为培养高水平职业能力的学生提供师资保障。

2.2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

护理服务对象是生病的“人”,具有思维和情感,临床护理时护士需要将情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恰当地融为一体。鉴于这一特殊性,护理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4]。总书记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强调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有研究表明,在护理相关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素质教育,敬业、诚信、法制、人文关怀等职业精神和理念得到培养和强化,护理职业能力得以提升[6-8]。为此,任课教师深入挖掘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元素,并寻找恰当的知识点,将二者有机融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如学习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方法中的“尸体剖检”时引入病毒肺炎危重患者的七字遗书“我的遗体捐国家”案例,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作为人类健康守护者的职业感悟,并进一步内化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深刻理解和急切需求,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动力。学习“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时引入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恶病质状态的案例,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患者需求,耐心倾听和劝慰,建立对患者给予人文关怀的职业理念。对护理工作者而言,人文关怀是护理职业精神的精髓,对待患者要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有时去治愈,使人文关怀的意识和理念扎根于心灵,并在护理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一种非常自在的职业本能[4]。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和医学人文关怀这一层面,还要提升至一定的高度,即医学精神和医德品质的塑造与涵养。榜样的力量对提升精神品质来说更为强大,教学中需要以南丁格尔和南丁格尔式好护士的事迹和精神感召学生。如学习疾病的一般规律时引入南丁格尔亲自到前线阵地,第一时间救治伤员,极大地降低了病死率的案例,既分析了疾病的因果交替规律,又弘扬了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传承的南丁格尔精神。再如学习传染病时介绍第46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我国西南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游建平的优秀事迹,导入其参加我国第一批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医疗队,执行埃博拉疫情防治任务的案例,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精神宣传和培养。

2.3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创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实现了跨界融合,促进了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持续发展[9-10]。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不断涌现并使用于高等教育教学中[11-1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任课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将“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与线下传统课堂相结合,创建多途径、多载体和多维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以“三步五化”为设计理念,即“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延伸”的三步式教学法,全程体现教学的“引导化、自主化、深入化、思政化和延伸化”。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建课,并提前开放1周的教学资料,学生在问题导向下提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综合利用超星学习通和传统课堂的优势,协同开展课堂教学。教师结合职业需求、专业特点及课程特点,导入临床案例及相关问题,并适当融入护理专业知识。如在“血栓形成”这一节导入骨折后卧床患者的案例,提出“患者易出现哪些并发症?为什么?”“为避免患者出现血栓,护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患者因无法随意行动和疼痛等痛苦引发情绪烦躁,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时应如何对待?”等问题,使学生带着兴趣、疑问和思考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经过精讲强化并利用超星学习通的随堂测验、抢答、讨论等功能引导学生以临床案例为主线,在分析、讨论和总结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课后学生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完成作业和章节测验,并利用教师推送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延伸化学习,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的讨论和群聊功能提出专业问题和思政问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后复习和延伸化学习中学生遇到问题随时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群聊、消息功能与教师联系,及时得到指导和答疑。

3小结

理学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河南大学护理学院2002级和2003级护理本科生为实验对象(该院自2003级护理本科改为四年制,因此两个年级同时学习《社区护理学》),两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选择2003级162名护理本科生为实验组,2002级65名为对照组。

1.2方法

将162名学生分为16组,分别和开封市疾病控制中心、开封梁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河南大学校医院、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医务室、河南大学幼儿园、开封市高级中学医务室、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开封市SOS儿童村、五福养老院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分别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建立等工作。比较两组期末考试总分、理论知识部分、工作实践部分平均成绩。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分别进行两样本t检验。

2结果(见表1)

3讨论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总分以及理论知识部分和工作实践部分的成绩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社区实践可有效影响《社区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注重社区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可对学生的社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也能提高其学习社区护理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虽然理论知识部分和工作实践部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理论知识部分两组成绩的均数之差远小于工作实践部分的均数之差,说明社区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作用更为明显。学生在社区中能承担的工作虽然有限,如健康教育宣传、问卷调查、协助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资料整理等基本工作,但通过和居民的接触,使其积累了一定的社区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大大提高。因受课时和社区实践环境所限,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各种社区工作实践显然不可能,实践效果也难以保证。采取每个组固定实践地点、固定工作的方法可使学生对社区工作的认识较深。在无法进行社区实践活动时,通过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一些社区工作技巧和方法。

理学范文篇5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然而这个整体又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可以对这些不同的部分给予不同的称谓,如社会团体、社会群体、社会部门等。其中,有关这些社会部门的分类,人们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运用不同的标准对之加以区分。例如,传统社会科学一般将整个社会部门分为政治部门、经济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科学技术部门,等等。为了从更宏观上对社会部门进行分类,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会部门管理的规律,当代一些社会科学家将整个社会部门区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为政府组织,这是纯粹的公共部门;第二部门为工商企业,这是非公共部门,西方的一些学者将之称为私人部门;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一些部门,这些部门非常复杂,有的更具有工商企业的特点但又不同于工商企业,往往被称为公共企业或公益企业;有的则更类似于或依赖于政府组织,往往被称为非政府公共机构。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资兴办和经营的自来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资兴办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性的公共医疗机构以及类似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中介组织等等。

政府作为所谓“纯粹的”公共部门,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里所说的公共事务包含了社会中除私人领域(按西方学者的观点,竞争性的工商企业一般属于私人投资领域,因而这方面的事务被划归于私人领域,属私人事务)以外的所有事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过私人或私人组织来进行处理,小到个人的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大到组织生产、经营管理;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由私人或私人组织来办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会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维护、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公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智力开发,等等。有关这些事务的管理,必须由一个超越私人或私人组织之外的公共组织来进行处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组织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把这种权力称之为公共权力,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理由:一是这种权力就其性质而言,它总是表现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某一个阶级的权力,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私人权力。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尽管皇帝把皇权当成自己的一种家族权力,但它实际上是代表整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离开了它所代表的整个阶级,这种权力就不会存在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组织的权力被宣称为是一种来自于全体公民的权力,尽管它实际上仍然是有产阶级的权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已经被写入了共和国的宪法。一句话,自从政府产生以来,几乎所有社会的政府组织的权力在性质上都是公共的,当然,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在“公共”这一概念下所隐含的意义有所区别。第三,政府组织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我们知道,政府要通过行使其权力来实现其职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资源为前提。没有一定的人、财、物作基础,整个政府组织就无法运转起来。而在人、财、物等资源中,从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对财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础的。政府组织的财政来源于全体公民的税收,因而其财政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财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国土、矿山、水利等重要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组织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单独提供给每一个人,而是自动提供给社会中的所有人。例如,国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保卫着该国的全体居民,而不需要每一个人单独购买。因此,单个个人不会花钱也可能享受公共物品,即所谓的“搭便车”现象。这样,单个个人一般不会自己花钱来购买公共物品,这种物品只能由政府来购买或提供。第五,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服务组织,从理念上讲,它应该把全体公民当成自己的服务对象,它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对于政府组织来说,凡是追求自己本组织、本部门利益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因此,政府应该是一种“公益人”而不应该是一种“自利人”。它应该也只能把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本组织、本部门的行为目标。在这里,公共利益应该理解为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当然,在一个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团体的社会里面,由于不同阶级之间、不同团体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而且这此不同阶级、不同团体的利益与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也可能发生冲突,因此,在政府如何对待社会共同利益的问题上也有一个哪个阶级、哪个团体的利益优先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因此否定政府组织行为以公共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事实。

竞争性工商企业作为“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竞争性工商企业的基本投资主体,在西方国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权益主要归私人所有。这表明,这类组织所控制的资源,实际上归企业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种非公共资源。当然,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个人,而可能是多个人的联合,但其产权是非常明确的,因而每个人所享有的权益也是非常明确的;在我国,国有资产也将逐步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在有些竞争性企业,虽然国有资产还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实行自负盈亏,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门过渡。第二,竞争性工商企业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一般属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个人,而且一般不会对他人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个人对私人物品的消费是可计价的,这样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购买,而不必由政府来提供;其价格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加以确定,而不必由政府来加以控制。第三,竞争性工商企业的行为价值取向是本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竞争性工商企业活动所遵循的是“经济人”原则,这种原则实际上是一种“自利人”原则,其目的是追求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尽管企业必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有益于整个社会的价值,但就其基本动机而言,为社会提供产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种经济人的实质正如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利己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1](第14页)。这就是经济学家眼中的“经济人”,这也是竞争性工商企业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纯粹的”公共部门与“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之间至少存在以下三点区别:一是在它们所占有的资源问题上,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所占有的是一种公共资源,公共权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而作为“纯粹的”非公共部门的竞争性工商企业所占有的是一种产权明确的非公共资源。二是在它们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政府组织所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竞争性的工商企业为社会所提供的则是一种私人化的产品。三是在它们的行为价值取向上,政府组织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其行为的价值取向,而工商企业则往往以其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行为的价值取向。

二、关于第三部门及其与公共部门的关系

第三部门即公共企业或非政府公共机构既不同于竞争性工商企业,也不同于政府组织,但又既与竞争性工商企业相联系,也与政府组织相联系。在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有这样一道供讨论的问题:“思考一下一种从纯粹公共物品到纯粹私人物品序列是有用的。在一张纸上画出这种序列并用下面这些例子填上:纯粹私人、大部分私人、一半私人一半公共、大部分公共、纯粹公共。”[2](第1211页)这个问题表明,从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之间存在一个链条,并且这个链条又存在着由细(私)到粗(公)的变化。同样,在竞争性工商企业与政府组织之间也存在着一个链条,这个链条也是变化的,即第三部门由这样一个链条构成:公益性企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第一类组织即公益性企业,如城市自来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城市公共工程公司等。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由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为主体,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生产由政府垄断,其服务或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但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必要时由政府补贴。如果套用萨缪尔森等人的话来说,这类组织所生产的是大部分私人或一半私人一半公共的物品,其性质属于(竞争性)企业化倾向比较明显的准公共部门。第二类组织即公共事业,如公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公立高等院校;政府投资兴办的科学研究机构;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如老年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等。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由政府投资,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部分资金由其为社会服务所得收入予以补充;其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产品,其服务或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但一般不实行企业化管理,政府对这些组织实行必要的行政管制,要求这些组织的活动优先体现政府的意图,甚至直接用来为实现政府的目标服务。这类组织所生产的物品或提供的服务,按萨缪尔森的说法,是大部分公共的。第三类组织即非政府公共机构,如中国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这类组织活动所需的经费一般可能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如中国妇女联合会等组织便是如此;也不一定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如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便是如此。但无论其经费是否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它的职能在很大意义上与政府相似,承担着很多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或公共服务工作。这类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是纯粹公共的,至少也是大部分公共的。以上三类组织除了分别具有上述特征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非营利性。当然由于这三类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程度的不同,它们所具有的“非营利性”程度也不同。一般说来,第一类组织还具有一定的“赢利”,即“非营利性”程度较低;第二类组织基本无“赢利”或只有少量“微利”,“非营利性”程度较高;第三类组织就其实质而言属于完全无“赢利”组织,因而是真正“非营利性”的。可见,从“营利性”这一特征来看,第三部门由从“少量赢利”组织到“微利”组织再到“无赢利”组织这一系列组织或部门构成。

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部门应该既包括“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也包括“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第三部门之所以被归入公共部门,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第三部门主要是一些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其生产或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公益性,即为公共利益服务,这与政府组织即“纯粹的”公共部门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二,第三部门市场化程度较低或非市场化,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因此它与政府组织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被当做政府组织用来实现其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第三,第三部门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也往往是一种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这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是一致的,至少基本是一致的。第四,第三部门的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第三部门也应向私人资本开放,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某些第三部门,毫无疑问这是对的,甚至是一种趋势。但私人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化的,它必须受政府的高度控制,其产品或服务价格必须接受政府的行政管制。第五,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性”与政府组织以“公共利益”作为行为价值取向的目标或原则是一致的,即都是以一种“公益人”而非“经济人”的面貌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部门很难被归入私人企业部门或竞争性工商部门,尽管它不属于“纯粹的”公共部门,将它称之为“准”公共部门是合理的。

三、关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其与行政管理学之同异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科学。既然公共部门既包括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又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因此,公共管理学不仅仅要研究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而且也要研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益企业和事业组织、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与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从上述关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的观点看,公共管理学与目前我国学界所公认的行政管理学至少在研究范围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语中的PublicAdministration一词就被译为“公共行政”,至80年代这一学科在我国恢复时,“公共行政”一词广泛地被“行政管理”所代替。在政府和学界的共同推动下,行政管理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被很快地发展起来。从那个时候起,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就被定义为研究政府组织及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规律的科学,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也就是说,从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仅仅是政府组织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至于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即公益企业与事业组织的管理问题、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则在行政管理学的视野之外。

据此,我们认为,仅就研究范围而言,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在以下方面是共同的:无论是行政管理学还是公共管理学都必须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把探讨政府组织如何高效率地运用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或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政府部门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监督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既是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但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别:

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的管理及其规律问题,而且还应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仅仅限于“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仅就这一点而言,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就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前者的研究范围要大于后者的研究范围,或者说,前者所探讨的范围是后者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公共管理学所研究的是“纯粹的”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共有的规律性问题。在公共部门中,“纯粹的”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之间是存在着明显区别的,既然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它们各自的管理方式及其规律也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说,它们各自都有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研究这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规律并不是公共管理学的任务,而是行政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任务。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纯粹的”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既然都是公共部门,因此,它们除了具有各自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外,还应有共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研究各种公共部门所共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才是公共管理学的任务。由此看来,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全部公共部门所共有的管理方式与管理规律,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则仅仅是“纯粹的”公共部门所特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三,公共管理学所关注的是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有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它在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时,也是把政府组织当成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机构的,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公共管理学看来,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所有公共部门都是管理的客体,至于政府机构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地位,公共管理学则关心不多,而这一点正是行政管理学所十分强调的。行政管理学把政府机构既看成是管理的客体,又看成是管理的主体。当它把政府机构看成是管理的客体时,它所强调的是要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当它把政府机构看成是管理的主体时,它所强调的是要求政府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好。而在公共管理学的视野里,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一样,只是性质以及方式不同罢了。因此,公共管理学更强调公共部门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学则更强调公共部门(“纯粹的”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也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区别。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下[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2.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庆云.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0,(8).

[5]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戈特访谈录[J].中国行政管理,2000,(8).

理学范文篇6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科学研究;教学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生长环境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利用植物生产的所有事业中。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即上承基础知识下启专业课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构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既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又要使学生构建专业课学习中关于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框架。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忽视对本科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科学研究是对知识的探索,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播,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研融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农林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在剖析传统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分析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几点科研型教学的措施供同行参考。

1植物生理学的传统教学

目前,农林类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学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植物生理学教材添加了新内容、新发现,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安排的教学课时却越来越少。例如理论课教学增加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C4途径的新发现以及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等内容。然而,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时由原来的6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0学时,实验课也由原来的13个实验精简为现在的8个实验。课时的减少就会造成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难点讲得不够详细,还会造成一些最新发现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前沿知识,就会造成知识陈旧,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其次,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一般都会与课程实验相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重难点。但是课程实验一般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常规性验证实验,具有比较清晰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的讲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另外,教师队伍建设处于新老交替过程。福建农林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多以新教师为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需要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这些均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新教师的成长,避免教师队伍断层的出现。

2结合科研的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实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植物生理学的内容不断有新的研究发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最新科研动态,及时补充最新内容到教学实践中,因此,科研进展融入教学中尤为重要。其次,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植物生理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成为一种重要的、主流的教学观念[1]。最后,在农林类高等院校中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考核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科研能动性,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促进学生科研的顺利进行,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3开展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措施

3.1科研新动态融入教学内容。植物生理学内容更新很快,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不可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到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情况下,精简学生容易理解内容,删除与《生物化学》《植物学》等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补充最新的科研动态,如增补“植物光合固碳与农田碳循环”“植物蓝光受体与光形态建成”等前沿研究发现[2]。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向学生介绍科研进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新思路和新想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氛围。此外,植物生理学近年来融入了很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研究越来越深入。为了更好地理解植物生理学的内容,农林类院校应该在开设植物生理学课程之前或同一时间进行《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为了保持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同步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补充植物生理学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在课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与学科相关的科研学术报告,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也可指导学生查阅并整理相关的学术文献,在课堂或课后进行讨论,加深和巩固对前沿知识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为进入后续的研究生学习或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3.2科研转变教学方法《植物生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教材内的知识和概念传授给学生,更要把植物生理学的科研新动态介绍给学生,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介绍给学生。在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方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章节时,理论联系实际讲解粮食储存条件与蔬菜水果保鲜等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呼吸作用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应用,启发学生利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读书指导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等材料以获取和掌握知识。在植物生理学与农业应用章节,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取并消化理解相关知识[3]。第三,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加深理解与消化。关于植物激素作用、开花调控、逆境生理等章节内容,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小组并列出讨论大纲,布置查阅文献以及收集资料的任务,最后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各小组的成果并加以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新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植物叶绿素的提取与观察的实验获得光合色素的结构与性质等知识。理论的学习就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进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比如在学到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性生理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走进田间,走进滩涂,去看一下当地植物的生长情况,以便更好的理解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加入了一定的科研元素,使学生对科研产生好奇,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3.3实验教学转为科研课题研究。在农林类高校教育中,生物学类专业的培养离不开实验课程的开设。学生通过实验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但是现行的教学体系中,《植物生理学》的课程实验大多为比较成熟的验证性实验,学生无需自己设计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研究中来[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验室条件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分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上网查阅资料,交流实验设计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5]。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的科研课题,突破传统的实验材料的限制,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选择实验材料,这样既可以探讨当地植物的生理变化规律,又可以发现不同时间植物生理特性。与此同时,学生在开展科研课题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实验室的相关仪器的操作,学习并掌握实验技能,还可以,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在学期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与研究发现,然后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并提交一份课程论文。这种将课程实验转变为科研课题研究方式的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多种植物生理相关的实验方法与技能,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分析数据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3.4科研纳入总评考核。既然我们探讨科研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就应该在课程综合评价考核中增加学生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的评价。课程总评考核成绩=课程作业(10%)+课堂表现(10%)+课程理论考试(60%)+课程论文(20%)。课堂表现的分值,包括课堂提问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的课堂状态就是良好的师生互动,这样不仅仅有利于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可以在活跃的课堂气下训练学生思考、质疑能力,表达看法与见解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评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科研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6]。其次是增加课程论文的评价值。学生的课程论文可以从论文格式、论文写作水平、论文的新颖点以及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潜力。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可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记入总评考核中。总评考核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结语

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植物生理学教学探索的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前沿新动态,根据每章节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同时结合探究式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适应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条件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术杰.高校《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6):108-110.

[2]郑炳松,金松恒,吴家森,等.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2.

[3]张立军,樊金娟,汪澈,等.农科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6(6):57-58.

[4]王兴安,邱念伟,马宗琪.改革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1):121-124.

[5]吕金印,唐燕,张立新,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植物生理学教学并轨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4):65-68.

理学范文篇7

一、引言

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类课程,医学物理学是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宗旨是从物理的角度去研究医学问题,为医学服务,同时又相互促进。医学物理学运用物理学的理论揭示生命现象,同时,其所包含的物理学技术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方法。明明这么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何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过程被动,甚至偶尔会听到与医学相关的人士感叹:医学生学物理何用?本文将思考医学物理学的现状,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医学物理学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思想上不重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和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医学是研究生命体的科学,生命体也属于物质,属于物理学的研究范畴。很多医学生不明白医学与物理学的关联,尤其是具体章节中,由于学时限制,老师一讲完系统的物理知识后,到医学的应用部分就让学生自学,这样更加导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兴趣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已经学过这门课程的高年级学生,甚至有些医生都会错误地认为学习医学物理学的意义不大。

(二)教学内容物理学专业性太强,不接地气。作为教师,我们抱怨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奇怪为什么还有医学物理学无用的言论,同时有一部分教师还认为,学时有限,就不该迎合学生,讲一堆物理在医学上的应用。支撑这种现象的根基是:目前,医学物理学的主讲教师绝大部分来自物理学专业,而不是医学专业,再加上师资力量往往不足,科研压力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注重物理学体系的完整,教学内容以讲授物理规律为主,有些教师顶多在每一章最后泛泛而谈物理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教学内容物理专业性太强,缺乏实用性,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时的限制,造就“快餐式”教学模式。与综合性大学物理专业比较,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更多地体现为医学服务,开设的课程名多为医学物理学或医用物理学。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目前开设的医学物理学课程只有54学时(含实验)。要想把物理学各分支的内容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并深入结合医学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通常,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快餐式”教学模式为学生“介绍”包括振动和波、声波与超声波、流体力学、分子动理论、电学、光学等基本内容。

三、对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师的医学修养。要想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医学物理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物理学体系是前提,找到物理学与医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生长点是关键。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的物理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物理学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能很好地把控物理学和医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应用于教学中。如何丰富医学物理学教师的医学知识?动力来源于———认清物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医学问题;而跨学科听课、进修相关学科的知识、自学都是不错的方案。

(二)以问题导向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从开篇到具体章节,自始至终重视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学以致用,将有助于让学生感知学习医学物理学的意义,提高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应用物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例如,《液体的流动》一章,开篇抛出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遵循什么规律?然后系统讲解理想流体、稳定流动的概念;推导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介绍实际流体的运动规律。最后不忘回归主题,具体探讨:血液在血管中流速分布遵从连续性方程;心脏做功遵从伯努利方程;血压除了体位和部位的影响,还受粘性力的影响等等。切不可一到运用部分就完全让学生自学,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重视物理学思想和方法,淡化某些对数学知识要求极强的物理推导过程。例如,简谐振动就属于理想化的运动,而将实际问题理想化、模型化正是物理学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值得学习!再如,对于整个流体,将其看作若干流管组成,对流管进行研究,从而把控整个流体的运动规律,这里就应用到了化整为零的思想,这些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思想。至于推导方面,必要的推导是必须的,而像简谐振动方程的推导涉及求二阶微分方程的解,此时,不必追求具体的求解过程,可以直接给出结果。

(三)充分利用有限学时,精讲经典物理内容。由于学时的限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我校医学物理普遍都是56学时,除去实验,仅剩40学时,绝对不可能将物理学的力、热、光、电、原子物理等系统地介绍给学生。精讲经典物理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大胆放弃某些和医学关联较小、对数学功底要求极高、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内容,而将有限的时间放在与医学关联更大的内容上作精细处理。例如,《分子动理论》一章,简单回顾中学分子相关知识后,直接进入液体表面现象一节,系统介绍表面张力、表面能、弯曲液面附加压强,然后介绍与医学相关的液体表面现象。在精讲经典物理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引导学生自学是很好的补充。例如,在肺泡的工作原理上,以往很多老师让学生自学。提高自学能力是非常好的出发点,但适当地引导如何自学相当关键!笔者课前让学生思考为何大小肺泡可以联通共存,为何婴儿出生后需大声啼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查资料、分析。课堂上老师再适当归纳、总结。这样既可以在有限的学时里结合医学,学以致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就医学物理学现状,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革,以期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褚巧燕,袁小燕.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5-117.

理学范文篇8

1.1药学心理学具有更加广泛的专业知识

药学心理学必须掌握相关专业药学知识外,还包括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理障碍,药物滥用,儿科及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药学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包括6个领域:神经药理学,毒理学,社会行为药学,包括研究和诊断中所应用的评估方法,药代动力学,药物化学和药剂学。这些涉及到3大知识体系。心理学药师必须对神经系统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必须掌握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以及神经药理学知识。

1.2物理学和化学知识

一些心理疾病的评估技术和物理疗法需要物理学的先进知识和实践,包括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地的测量,受体结合的鉴定,疾病状态的体表标志,脑波记录,大脑成像技术和电惊厥的技术等也是心理学药师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另外,还必须掌握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知识。

1.3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知识

对药学心理学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药物治疗技术,环境和心理社会压力,心理学测试等知识及在诊断疾病和评估效果时采用的评价方法等。同时,对心理学药师来说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必须把药物信息传递给患者和其他专业人员,提高患者的认知,减少患者用药时的抵制心理,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增加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2心理学药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作为一名心理学药师必须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综合技能。包括:①根据基础药学知识,如精神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判定治疗结果的能力。②获取及传递患者的医疗数据有效信息的技能。③使用计算机检索工具,获得新知识信息的能力。④分析和评价药学文献的能力,确定其合理性。⑤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能力。⑥有效沟通的能力。⑦能熟悉与临床研究有关的法律和伦理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

3心理学药师的作用

在不同的岗位以及对不同的患者,心理学药师的责任各不相同。但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精神病理学和药理学为基础,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数据加以解释,并对其的诊断与治疗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②对相关医学,药学文献进行评估,综合整理出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案。③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药物治疗的教育和专业咨询,加强沟通,以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药师良好的形体素质可发挥治疗的暗示效应.。整洁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贴切的语言、专业的动作神态能够拉近药患双方的心理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肯定的语言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过程。④开展临床查房,与治疗体系的相关人员进行药物治疗的有效沟通,设计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⑤从事学术交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4结论

理学范文篇9

一、易学自然观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实际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号、周初时期占筮验词集锦和战国末年理性诠释的统合。作为《易传》的十篇释文已经完全脱离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阴阳为纲阐释变化的理论体系。汉兴,《周易》作为官学传习和研究的对象,被尊称为“五经”之首;汉易已经纳入阴阳五行学说,隋唐时期易学即以其理性向科学领域渗透;进而逐渐形成以符号系统与以阴阳为纲纪相结合的范畴体系和理论结构。

易学对宇宙的基本观点是:阴阳相涵相因、流变会通,构成一个合谐互补的有机整体。

张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学思想略论》中指出:船山的本体哲学,统体会通于和合。所谓和合者,就是“阴阳未分,二气合一,氤氲太和之真体”。《易传》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者认定道器是虚实范畴,虚与实的主要差异在于隐与显。“形而上者是隐也”,隐不是无,而是潜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据。“形而下者是显也”,指有形质的东西,“即形之成乎物而可见可循者也”。即此可知,显指可见可循的事物和现象,隐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现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而隐又不是虚无,“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从而推定道乃实存之体,得出道器交与为体、相涵相因、流变会通的两系统结构论。道和器的关系究竟如何?就逻辑上讲,“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为凡器皆有形,由“形”逻辑上得出对应于“形下”必然存在着“形上”。就二者的主从关系讲,“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喻之天则,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关系为:道是器存在的依据;道通过器而表现自己,一切显性的运动变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讲,是“理不先而气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别,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创的观念。张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阐述问题,认为“王船山道器、气关系,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专门讨论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据形上学本体哲学,自然界的物理客体应该分两类,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形下之“显”和形上之“隐”。

小结:易学自然观是两系统结构论。从静态角度讲,“万物(包括宇宙自身)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动态角度讲,“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所谓的易,就是讲阴阳变化之理的学问,即“易以道阴阳”。

二、两种物理学理论

理学范文篇10

[关键词]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属于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它们与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等有密切联系,同时它们又是学习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连接着正常人体机构和机能以及临床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都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表现和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的科学,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为疾病预防提供理论支撑[1]。但是两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病理学重点研究疾病的病理形态变化,属于形态学;病理生理学重点研究疾病机能代谢的变化,属于机能学。而疾病的整个变化过程,包括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因此两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高职高专医学学习的学制时间短,因此病理学教学中病理学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其教材中分为两方面内容,上篇病理解剖学(即病理学)和下篇病理生理学。虽然专科教学中两门学科融合为一本教材,但整个学时并没有增加,反而比本科教学一门学科的学时还少,导致课程内容不断被压缩,并且两个内容课时分配不均。大部分专科学校包括该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以病理解剖学学内容为主,导致学生对病理生理学了解内容少。这对学生以后临床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工作中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极其不利。因此根据专科病理学教学的现实情况,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急需真正把两门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删除一些的重复内容,进行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整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2]。

1教学体系的改革———理论课和实习课并轨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是先有专业教师讲授理论课,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上完之后,中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对理论课内容容易遗忘;再加上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病理学学时不足,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内容重复,造成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可通过显微数码互动教学把病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合在一起,首先由专业教师主讲理论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面前的电脑中,实时看到课件;教师在讲解理论内容后,将实验课内容一并进行讲解,再由实验教师带领各实验室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这样可以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操作,解决了病理学学时偏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知识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系统编排教学内容

传统的病理学授课内容编排为先上病理解剖学的内容,在上病理生理学内容,这样就使两门学科各自为政,没有系统地将疾病时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重新编排后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两门课中的一些相关章节放在一起交叉讲授,在讲授一个内容的理论课讲授完后,同时开始实验课的教学。首先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交叉讲解,比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血栓形成这一内容,微循环血栓形成可能导致DIC,DIC则是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那可以安排讲解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后讲解DIC这一章内容。这样就可将机能、代谢和认识。在讲授病理解剖学各系统疾病时将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内容有机地融其中。例如消化系统疾病中各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都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因此从形态学的病变基础联系肝脏代谢机能变化来阐述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然后,再安排相关的实验,从内容的连贯起来将每一个系统疾病无论在疾病机制还是形态学方面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以紧密结合,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

3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往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渗透于病理老师的教学中。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弊端,如淡化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多媒体教学内容多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多媒体课件的应变能力差等。因此,教学不能单纯以多媒体教学讲授学习内容,还要根据学习内容配合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PBL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3.1PBL教学法在近几年的医学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ed,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3.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先由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通过选取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案例来教学,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3]。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与临床联系最紧密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可改成病例讨论。组织临床病例讨论,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临床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个病理教学质量。3.3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统一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设计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那么可以通过一个病例讨论题来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最后解决问题,使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统一。具体到病理学教学中,①教师根据某些章节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准备一些典型病例,然后设计讨论问题,问题的设计需有利于鼓励学生以整合的方式讨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一个好的病例讨论题应该包括一个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等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全部覆盖。②课前两周向学生发放PBL教学资料,教师进行简单的课前指导。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接触临床知识比较少,对一些临床术语和检验指标感到陌生,但为了解决问题,会利用课间或休息时间主动通过教材和网络等学习资源查阅收集相关的知识并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在课堂上讲解完相关知识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问题围绕该病例的主要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主要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等方面。在讨论过程中,先让学生各抒己见,争取让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讨论。在整个讨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讨论完后每组选代表针对讨论的问题来阐述这一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④最后由教师围绕病例进行总结和归纳,将难点、重点再次进行精讲,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

4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以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病理学课程网络资源库,其使用的对象为教师、学生,从教学档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和案例库三方面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和内容融会贯通,尤其是案例库建设时,其里面的案例要包含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方面知识点,让学生真正掌握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预后和结局整个疾病的过程。网络教学资源库使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不但有利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少重复劳动[4],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库自学,扩展更多更新的知识,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过渡,由于专科这两门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融合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把器官的病理变化和患者的机能代谢等临床症状和体征联系起来,真正完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桥梁作用。

作者:刘洁 刘怀 彭微 徐筱红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黄萱.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13(1):40.

[2]王崇宇,吴伟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态机能理论一体化教学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