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家十篇

时间:2023-03-20 03:06:50

理学家

理学家篇1

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按照这样的说法,无论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应当属于科学家的分类。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有责任,通过让民众广泛理解由自然科学之史无前例的增长所带来的危险和提供的潜能,而在民众教育方面做出贡献。我们呼吁请各地的同行,通过启发成年群体或者通过教育正在到来的后代,而为此不懈努力。特别是教育应当强调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且在教育中应当消除任何形式的对战争和暴力的夸耀。

(来源:文章屋网 )

理学家篇2

关键词:理性;情感;仁;生

成德践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的不易信条。“亲亲、尊尊”的德性伦理,是儒家义理的核心内容。在先秦,孔子首次为儒家的德性伦理提出了一个合理可靠的论证,其核心在于情感原则。在孔子之前,“人为什么要过道德生活”这个命题是和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天、帝关联在一起的。孔子的仁学,以情感为第一原则,以理性和情感的统一为主线,开创了以“道德何以可能和何以必须”为根本课题的儒家哲学。孔子的仁学中,天的人格神意味淡化,而道德实践的主体-人的作用凸显,以亲情为起点的情感原则和有别于认知理性的实践理性原则双翼并举,最终指向一条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成圣之路。道德何以可能?何以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个普遍性的原则。孔子从孝、悌这种真真切切的可感可验的家庭亲情为出发点,为他的仁学体系建立了一个普遍性原则-情感。孔子认为,人是有情感的生灵,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1],从出生到老死,时时刻刻都处于父母、兄弟、朋友等五伦的情感互动之中。情感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人又是有理性的生灵,每个人都能从“有限”的爱亲推广到“无限”的爱人。既然情感是必须的,而且又可以是普遍的,因此,德性伦理就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有共同的,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标准。这样,孔子的仁学就为“人要过有德性的日常生活”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论证。还应该强调的是,情感原则,是内在的。因此儒家哲学注重体验、体证。孔子为儒家哲学建立的主体性原则,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和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对后世儒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实际上就是指恻隐之情人皆有之。孟子的“义在内”,“仁义内在”的论述,是对孔子建立的情感原则的内在性和普遍性的进一步论证,而且有了新的内容。孔子建立的情感原则,是从孝、悌的亲情而来的,其主要特点是真实无伪,孔子是用“人之生也直”[1]这一说法来说明此点的。真实的情感在理性的提撕下成为“爱人”的普遍情感,并在实践过程中,无过无不及地表达为礼仪,也就是外王层面。在孟子的时代,对“情”的讨论进一步深入了。(郭店竹简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孟子承继了孔子的义理规模,认证了情感原则的内在性和普遍性,但他比孔子更进一步,他在源头上,把情感认定为是“善”的,以“恻隐之情”来讲“情”,就是说,情之本是善的,这体现在他的性本善的说法中。“性本善”就是“情本善”。爱是情,但是,爱也有个是非对错,“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2]这样的恻隐之情,已经是知是知非的理性的情感了。也就是说,孟子把在孔子处必须交付给理性的,要在实践过程中予以调节才得以无过无不及的情感简洁地浓缩到他的本善之情中。因此,在孟子的理论中,他很少言及“中庸”,很少言及在孔子处时时要言及的以理性调节情感。因为,孟子的本善之情已经具有理性的品格,即无过无不及的中庸品格。这样,在孟子处,重心就着落在如何把这个本善之情“扩而充之”了。当然,扩而充之,这也涉及到了人的理性的作用。儒家义理的核心是情感和理性,即便象孟子,已经把理性品格内化在本善之情中,他也同样强调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理性是不可或缺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当然是情感。这是强调了情感的内在性和普遍性。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表述把孔子仁学的核心原则-情感原则完全肯定下来,并做为成人之“道”的出发点,同时,强调“发而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在成德践履的过程中,理性的调适功能同样不可忽视,所以才要“修道之谓教”。《中庸》的思想和孟子的“性本善”的学说,都是在孔子开出的义理框架内的,核心在于情感原则,理性和情感的关系是其中的主线。通常把“天人合一”做为先秦儒学的指归,似乎并不确切。先秦儒学是基于内在情感的主体性道德哲学。先秦道家,基于批判人的理性的有限性,以“形而上的负的方法”实现人对自身理性的否定性的超越,才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路。而先秦儒学,从孔子开始,把情感作为道德实践的出发点后,天就基本上只是个虚位,而同时,对人的理性是作正面的评述的,不然,何以言“克己复礼”?何以言“修身”?如果说在孔子处,还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1]的感叹,到了孟子和《中庸》,就只讲知天、事天,讲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是天下之达道,进一步把情感原则作为道德践履的出发点和核心,并把这一内在而普遍性的原则完全肯定下来。正因为情感原则,儒学才要讲体验、体证,它有别于思辨的道家智慧,不需要形而上的体系的完美构造;正因为实践理性原则,儒学才需要修身,才需要道德践履,由此成圣之道是个死而后已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慎思,明辨和笃行,需要不断学习和反省。而先秦道家则是种境界形态的思辨哲学。

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来重建儒家的纲常伦理,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的。在董仲舒的理论中,天是赏善罚恶的绝对至善的人格神。这是一种神学目的论思想。从儒学内部的发展来看,他的这一理论是和孔孟儒学异质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他不象孔孟那样把情感作为纲常伦理的出发点和核心原则。因此,他就必须张扬人的理性。在神学目的论的大框架下,他同时极力张扬了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并没有背离儒家,而且,还作出了他的独特贡献。同时,他的目的论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为宋明理学的自然目的论提供了思路。

魏晋间玄学思潮起。有无之辨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课题。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儒家的纲常伦理并没有受到大的挑战。而如果纯粹从思想史的层面看,玄学反倒为儒家的道德伦理作了形而上的论证。这是一种时代背景下的儒道合流。玄学为儒家道德哲学提供了一种思辨的方法论,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就发展为儒学的体用论了。郭象的理论,认为名教和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裴頠的崇有论则认为名教不可越,而王弼的贵无论是最具有形而上的理论色彩的,认为必须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王弼仍然声称孔子是圣人。圣人有情无情论,也是当时论争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孔孟儒学的两个基本要素理性和情感,在玄学思潮中都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讨论。贵无论和贵有论,实际上都对人的理性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再加上情感问题的重新提出,自然这一概念的重新阐释,这些都开启了有宋一代新儒学的先驱者们的思路。

真正对儒学义理构成挑战的是佛学。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期间有个大发展,而到了隋唐,是其鼎盛时期。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尤其是禅宗的盛行,使得儒家道德哲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实的社会政治层面,儒家的纲常伦理依然是占统治地位,但是,有识之儒者清醒地看到,如果儒家仁义的内圣之学已然动摇,那纲常伦理的外王层面的大厦就岌岌可危了。韩愈、李翱等人作了重建人文价值体系的尝试。韩愈的《原道》辟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他在《原性》中进一步提出性三品说,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情则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李翱在《复性书》中,则明确提出,要为儒家义理立性命之源,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他们试图找到一个内在的普遍性的原则,重新来论证儒家德性伦理。他们在儒家经典中以《大学》和《中庸》为据,这也是一个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上承先秦儒学,而下启宋明理学的。然而,他们对孔孟儒学的义理核心并没有把握住,对佛学之于儒学义理的真正挑战之处看得不清,因此,他们没能建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儒学。这个历史性任务有待于来者。

延至北宋初期,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高举反佛老二氏的大旗,可是,他们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社会政治层面来应对佛学,力斥其逃君臣之礼,去父子之情,绝夫妇之义。公正地说,他们从韩愈、李翱走到的地方又往后退了一步。他们只是尝试重建仁义道统。而实质上,不破就不能立。如果不能把握儒学义理的根本精神,和佛学对儒学德性伦理的挑战究竟在何处,就不可能重建新儒学。

这个历史性的任务,落在了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身上。在考察他们对新儒学的建立各自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大体地描述一下佛学理论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儒家学说构成挑战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威胁。大致可以从宇宙论、人生论、心性论来说。佛学认为,山河大地一切皆是虚幻,宇宙万物是人心生灭妄想所生之虚幻之境;生死是可以轮回的,人的形灭了,神仍在,不断地轮回。人生是个苦海,爱嗔痴三毒使得人生在世,永无快乐之时。心是作用心,万法唯心。万物皆因缘而生,缘起而性空,总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空。实际上,我们可以简单明了地这么说,佛学理论把儒家义理中的两大要素理性和情感毫不留情地击碎,这是釜底抽薪之举,这种挑战是极其严峻的。强调亲亲、尊尊,以孝悌为仁义之本的纲常伦理,不管是以情感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孔孟仁学,还是以理性为出发点和核心的荀子的礼学,还是预设了纯粹至善的人格神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在被抽掉了理性和情感两大要素之后,确实是大厦将倾。内在的普遍性的原则无法建立,内圣层面无法挺立,那外王层面更是无从谈起。佛学的根本理论已经把理性和情感的不可靠和不确定性说得很透彻了,如果只是简单地重新以情感或理性作为内在普遍性原则,名之曰性命之源,那是一种无视佛学挑战的作法,至少是无法与之相衡的。如何重新找到一个无可置疑的基点,找到一个完全可靠的内在普遍性原则,从而为儒家义理寻找一条出路,为道德何以可能和何以必须的问题重新予以论证,这就是北宋理学的急切的历史性课题。

考察北宋理学这几位代表人物,时刻必须关注以下两点:其一,他的理论如何回应和反驳佛学?其二,他的理论找到了什么样的内在普遍性原则,来重建儒家的德性伦理?不用这两点来衡量一个理论体系,那很可能要么失之简单,要么失之附会。以下我们略微评述一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几位代表人物。

《太极图说》和《通书》是周敦颐的主要著作。其特点是以《易传》为文本依据,以阴阳五行说构造宇宙论模式,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来自太极之动静。实际上,本源是无极也罢,是太极也罢,都是次要的,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敦颐以此来回应佛学的山河大地皆幻的宇宙论,彼言一切皆为“假有”,我则言一切皆“真实”,彼言“虚”,我则言“实”。天地万物一切皆实,这确实是很关键性的一点,如果一切皆是虚幻,礼义仁智信从何谈起?所以,周敦颐从此点入手,以回应佛学,是大有功于儒学的。在他之后,儒家无一例外地,或言阴阳五行之变化,或言气之流行,都是为了回应佛学的山河大地一切皆幻之说的。周敦颐认为人得五行之气而贵为天地之灵,而“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立人极焉”[3],人极其实就是人之性,就是他找到的一个内在而普遍的原则。在《通书》中,他更进一步,以“诚”来说明这一内在而普遍的原则,诚是内在的性命之源,是周的理论中的基点。诚既是万物化生之源,也是人的仁义礼智信的德性伦理生活之本,是内在于人的普遍原则。先秦儒学在论证人要过德性伦理生活时,并不涉及宇宙论,而是直接从人的情感存在出发。作为北宋理学的第一个理论体系,周敦颐的以“诚”为核心的理论,把宇宙论与德性伦理相关联,正是为了回应佛学的挑战,而做出的一种返本开新的尝试。佛学的宇宙论和其心性论是紧密相联的,山河大地一切皆幻的宇宙论是万法唯心,缘起性空的佛学心性论的必然的逻辑的推演。相应地,周敦颐也用天人合一的模式回应佛学。太极或曰诚,是宇宙的本体(本体这一范畴,无疑地是来自玄学和佛氏,先秦儒学是没有也不必要有这个范畴的),也是道德实践主体-人的本体,展开为仁智礼义信五常,为德性生活之依据。宇宙的本体-诚是仁义本体的担保,如此,他认为,就为儒家人文价值的重建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基点。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周敦颐认为,诚是百行之源,亦是人性之源,把宇宙论和人性论融为一体,其背后的理论模式是“天人合一”。前面我们谈到,先秦儒学是没有这个天人合一的模式的。《中庸》中讲天命之谓性,看起来似乎是把天和人关联在一起,实质上,只是为了表明“性”的内在普遍性的特质,而性又是指未发之喜怒哀乐之情,并明确指出,这是“天下之大本”,《中庸》的理论并没有什么天人合一的理路。要有天人合一的理路,前提必须是目的论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就是一种神学目的论。而周敦颐的诚既是宇宙万物之源,又是仁义礼智性之源,这是自然目的论的思想。从宋明理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目的论的思想为新时期的儒学重开生面,是回应佛道二氏尤其是佛学理论的最强大的武器,自然目的论的思想对儒学的发展其功至伟。朱子尊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祖师,良有以也。人为什么要过德性伦理生活?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的标准?儒家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在先秦,孔孟以人的情感这一内在而普遍的原则来论证此命题,北宋理学承继了这一问题,并依托于自然目的论,在更高的层面来论证“道德何以可能和何以必须”。人应该过德性伦理生活,而且这是人的使命,是人生在世的目的。道德践履之路就是人完成其使命之路。人一生在世间,就走在了这条成圣的终极关怀之路上。但是,天地间阴阳化生,动静无已,万物生生不息源自太极(或曰诚)本体,这一论断是理性的独断么?“有限”的个体是何以可能在道德践履之路上实现其“成人”之目的?万化之源的太极(诚)本体又是如何成为“人极”的呢?周敦颐是以“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这一说法来衔接天道和人道的,还未能从理论上贯通天道与人道,合而为一。所以,天人合一在他那里,似乎只是个境界形态。玄学的体用论是种境界形态的形上学,而从六祖慧能起,禅宗已经提出“砍柴挑水,皆是妙道”,这意示着佛学已经试图从境界形态的天人合一之学转出来,向人间佛学转化,开始切近地指点即人即佛。再加上佛学对人的理性和情感的正面意义已经消解得让儒家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因此,对儒家而言,自然目的论如果要稳稳地站住脚跟,那么对人的理性和情感这两大要素就要重新加以审视和肯定。这样,自然目的论才能真正成为批判的武器。自然目的论的思想在周敦颐处并未展开,也未完善,不过,作为理学先驱,周敦颐开启了新儒学的康庄大道。

张载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为新儒学构造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堪称北宋理学的巨擘,如果从哲学体系的营构上讲,恐怕程颢、程颐也不能与之相比。对张载理论的考察,我们仍然从如何回应佛学和如何寻找到一个内在而普遍的原则两点入手。《正蒙》是张载的主要著作。“太虚”这一范畴是张载的独特的理论贡献,“太虚即气”和“心统性情”是其两个主要命题。“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4]。以太虚即气,回应佛氏的山河大地皆幻之说;以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的划分,消解佛氏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不可靠性的论断。太虚与气,似乎是体用关系,而且,即体即用。对照周敦颐的理论,可以看到,张载以“气”统赅阴阳五行之化生,但“太虚”并非周敦颐的“太极”,也就是说,太虚和气并不是体用关系那么简单。实际上,太虚有个基本特点在张载的理论体系是最关键的,不知是什么原因,他本人没有明言,或许自己也没有完全意识到,也许这就是二程说他有苦心极力之象之所在。太虚的基本特点就是“生”,甚至可以直接了当地说,太虚就是天地万物之“生”性,太虚即生,这在张载的理论中简直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可惜他没能以“生生”为基点营造其理论体系,只差一步之遥。“生生”正是后来二程为新儒学体系找到的一个真正的无可置疑的基点。二程理论以天理为核心,天理的根本特点就是“生生”,二程反复强调,生生之谓易,天只是以生为道,人亦是以生为道。依“生生”义,人的理性和情感的正面意义就重新得到了肯定,新儒学的自然目的论才真正有了无可置疑的立足点。我生故我在,这简直可以说是儒学在宋明时期重新焕发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二程之后的儒学,尉为大观,重放异彩,无不得力于此一根本性的基点。如果说,在先秦,孔子以情感为核心,为内在的普遍性原则,始建立起儒学义理框架的话,那么,宋明理学正是以生为核心,为内在的普遍性原则,建立起新儒学的理论大厦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理学家篇3

这是好莱坞电影《偷天换日》里的场景。观影将近10年之后,我对这部略嫌俗套的商业片已记不起更多细节,但老贼那几句精辟论述,却让我经常回想与玩味;在我看来,约翰的这番哲理不仅适用于偷盜业,而且尤其可以拿来形容人们对旅游的态度:旅游本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窃取、偷享的愉悦时光,有些人好比是小偷小摸,只肯零星局部地作案几次,得手之后,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生活轨道上了;对旅行上癮的人,尤其是以此为毕生事业的旅行家们则不啻是“为偷而偷,在偷窃中寻找人生意义”的江洋大盗。老贼约翰说得真好。这里的区别其实在于生活和旅行之间孰为目的、孰为手段——普通人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从而更好地生活;而旅行家的终极生活目的却只是不断上路,奔赴下一个全新的去处。旅行成了他们最根本的精神需求和主导的自我实现方式。

这么说来,老贼的一番从业感言,其实是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经典理论的。马斯洛以著名的“需求金字塔”归纳出人类的五种根本需要: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再到社会需求、尊重需求,直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形成了世人行为的旨归。人们在各个层次需求上的侧重不同,才会产生出对待生活、旅行——乃至偷盗——的不同态度。按照这套理论,旅行家们之所以常要忍饥挨饿、茕然上路、身历奇险,是因为他们更看重旅行带来“高峰体验”——只有旅行才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只在旅行中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在真正生活。

自20世纪中叶创立以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产生了非凡的影响,甚至成了企业管理学、消费行为学等领域的学科基础。但有一个事实却很少有入提及:马斯洛创立理论的灵感,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一场旅行。在马斯洛求学的时代,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学派是行为主义,他本人所受的主要也是这方面的训练,研究方法更看重科学实验和数据统计。与文化人类学巨匠露丝,本尼迪克特的相遇改变了马斯洛的治学道路。本尼迪克特不太赞成心理学家主要把“狗和猴子”作为实验对象的研究方法;她坚持要求马斯洛去印第安部落做一次真正的实地调查,

“直接体验另一种文化”,并告诉他,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固有的偏见,获得对人类心灵的真正洞察。在她的多次敦促下,马斯洛终于在1938年夏天前往加拿大北方黑脚印第安人的领地驻留了几个月,深入了解当地人的行为模式。

理学家篇4

[关键词]农村家庭作业分层

最近,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布置家庭作业的量和时间进行调查,并且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包括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但是,经调查:农村学校中有许多学生完成作业的平均时间远超过1小时。经分析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而每个班级的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完成作业时间明显不同:对于一些学习好的学生,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根本不要1小时,甚至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就能轻松完成,他们所花的时间只有30分钟,但是对于学困生,他们完成作业的时间就要超过1小时、2小时,或者根本无法当天完成。于是农村学生完成作业的平均时间会偏高。其二,部分农村学校布置的数学家庭作业,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察的题目,而缺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情境的题目,使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厌倦感,为了交差而完成作业,缺乏内在动力。于是,拖拖拉拉的完成作业,延误了完成作业的时间,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其三,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只能靠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来巩固当天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苦战于“题海之中”。

针对上述的情况,笔者结合“分层教学”的原理,尝试着对农村学生数学家庭作业进行分层布置。采取了设置家庭作业的“梯度”、提高家庭作业的“趣味”、控制家庭作业量等方法,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乐于完成家庭作业,减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还给学生能够自由把握课余时间的权利。

“分层教学”是一种对传统教学的改造。它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内在品质,使教学既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又能促进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组织方式。而家庭作业分层,是切实考虑到农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遵循“量力而行,共同提高”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村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一、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可以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允许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做既减轻这一部分学生家庭作业的过重负担,增添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为他们自主完成作业增加了信心和乐趣,提高了作业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抄袭其他同学家庭作业的现象。虽然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分层次安排家庭作业,由于不用顾忌优秀学生吃不饱,所以降低难度,学生能做多少就布置多少,表面上学生作业量的少了、浅了,但却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比如我在《2.1有理数的加法(一)》的作业中,删掉了配套作业本上的综合运用部分的内容,而改成如下的内容:

和式和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和表达式

(+5)+(+8)(+5)+(+8)=

(-15)+(+8)(-15)+(+8)=

(-12)+(-7)(-12)+(-7)=

(+10)+(-20)(+10)+(-20)=

(-30)+(+30)(-30)+(+30)=

由于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进行了分层原理,而对这一部分学生实行“低起点、低难度”的家庭作业要求,自然就调动了他们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他们自卑、落后的心理状态。而且老师选择作业时自始至终是关注着这一部分学生,这种“待遇”是他们在传统状态下所享受不到的,这也激发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真正实现这一部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并向优秀学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家庭作业层难度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和作业层次的不断提高,学生做家庭作业的能力和学习的探究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二、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可以提高学习比较轻松学生的完成作业的创新性。

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允许教师对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家庭作业,而不用担心作业难度的适中性。从而使教师可以更专心的设计一些数学问题。可以在家庭作业中渗透与其他学科“整合”、或其他知识体系的“综合”思想。用联系的、整体的眼光重新审视家庭作业的内涵,这样的家庭作业肯定会加深优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体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比如:在《认识不等式的解》一节中,针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补充一些有创意的作业,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分类思想与分类讨论能力。作业设计如下:

小明说:3a>4a,聪明的你认为呢?

又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某班有23位同学去郊游,他们有两种租车方式:出租车和人力三轮车,已知,出租车每辆最多乘4人,三轮车最多坐2人。

(1)请你设计他们的可行的租车方案(5种以上)。

(2)如果出租车每辆每次10元,三轮车每辆每次7元,请你设计最节省的租车方案。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处理、帮助人们进行合理计算、帮助从们进行演绎推理。通过对数学模型理解,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用数学工具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这无论是对培养优秀学生数学思想,还是为完善他们数学方法,还是发展他们应用能力,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正是家庭作业的分层,才可以使学习轻松的学生有这样的机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可以提高厌学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可能性。

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对纪律差、厌学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创造了可能。纪律差、厌学学生,他们不是做作业的时间太多,而是不肯做家庭作业,他们要么抄袭其他同学的家庭作业,要么就干脆不做家庭作业。造成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学习态度不好,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积极性。课堂上根本不听,而且自由散漫现象严重,他们不仅自己不学,还严重地影响他人的学习。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可以是与传统的作业有差别的:我们根据中学生好奇、求胜欲强、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结合数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内在因素,创设情境,诱发激励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的家庭作业应该是比较容易完成的。

比如,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收集数学数据等等。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引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在讲到《数据的收集》这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题:

据了解,区教育局要求初中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请你设计调查表,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做作业的平均时间,并检验是否符合规定?并向数学老师提出你的建议。

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而且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的建议,使学生们充分到参与到问题中。必要时,教师可以参与到这一部分学生的家庭作业之中,帮助他们设计调查表,为他们作示范,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这样就可以提高厌学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可能性。

初中数学家庭作业的分层布置尊重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机会,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数学教师提供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平台。尝试工作还正在继续进行中……

参考文献:

理学家篇5

【关键词】三个学习过程;日复习;作业;预习;共性作业个性化处理

我们常说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一般都是从情感,道德教育的角度去强调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从现实的教育环境和实际的家庭教育场景来说笔者认为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情感教育,即亲情教育和生活励志教育。主要是希望塑造孩子的品行,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二是家庭学习管理,即学习过程管理和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主要是希望培养孩子的学习模式,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这是家长天天在面对但又比较模糊的部分。不过笔者恰恰认为因为它与学龄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下面就谈谈对家庭学习管理的思考。

一、家庭学习管理为什么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

我们知道从小学一年级起到高中毕业,孩子的学习生活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分别是学校学习,就是孩子正常在学校的课堂学习;家庭学习,就是每天放学回家后到晚上睡觉前的少则个把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的学习;再学习,就是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学生能集中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学校学习家长基本使不上劲,而家庭学习是学校学习的延续又脱离了老师的直接管理,那家长就必须衔接上去。否则每天几个小时的家庭学习日积月累下来对学习也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中学阶段。根据笔者的分析经验,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层次差别与这三个学习过程有很大的关联。具体来说班级里落后学生和中等学生的差距主要集中在学校学习的落后。而中等学生与优秀学生的差距就集中在家庭学习部分。这两类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和认真度都是差不多的,但回家后的家庭学习处理就有较大差异。当然这个差异也会反应到课堂学习的细节上。而优秀学生和拔尖学生的差距通常体现在再学习环节上。也就是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上的差异。家庭学习在整个学习的流程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家长也只有参与到家庭学习管理中去才能让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家庭学习管理主要管什么,家长怎么管

很多家长没去管理孩子的家庭学习主要有两个误区。一是觉得孩子回家能认真完成作业就很好了。帮孩子答题解惑自己又不太懂孩子的课本知识怕教错了,这是对家庭学习管理的内容误解。二是家长的工作忙没什么时间和精力去做,要么直接把孩子送到老师那里,有啥问题就找老师就好了。这是对家庭学习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造成的。其实,通俗得说家庭学习管理就是帮助孩子规范学习过程。我们家长都想孩子的学习结果改变,希望越来越好。但我们要知道过程决定结果。如果孩子的学习过程没有改变优化就想着结果变好,那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那规范的学习过程是什么呢?简单得说就是:日复习――作业――预习。而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孩子基本上只有一个环节就是作业或者说另外再做点课外辅导书的习题。这样有两个不好的地方,一是一回家就做作业,那孩子做作业就是凭着上了一整天课后脑袋里残存的少量的课堂知识记忆来对付家庭作业,短时记忆本来记住的不多,那作业效率肯定不高。二是这样做是为完成作业而作业,没有真正发挥家庭作业的用处。因为家庭作业是为了巩固并检测课堂学习成果的。

三、学习过程管理家长具体怎么做

1.关于日复习的管理做法

家长就是要求孩子做作业前先合起书来,把当天的课堂知识尽量一条条的能讲出来。讲不出来就让他看看再讲。目的是达到对当天知识加工并条理化。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能讲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

2.关于作业我们要有新的认识

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作业处理要注意三点。一是:共性作业,个性化处理。二是:作业之前要分类。做之前把作业分成三类。一类是一看就会做的,二类是部分会做的,三类是一点都不会做的。三是:有序处理作业,提高家庭学习时间的价值。作业处理顺序应先做部分会的再做会的,最后处理不会的。因为晚上作业时间有限,时间最有价值的安排是把部分会的知识变成会的。先日复习再做作业就是让学生把课堂的主要知识巩固整理后再做作业,不但提高了当天的学习成果而且还能高效的利用时间。

3.如何做有效的预习管理

预习很多人都知道重要性。但怎样才是预习?是不是把课本看了两遍就算预习了呢。另外,怎样做才算预习成功了,这些学生不一定很清楚。我建议家长在管理孩子预习的环节时,主要是让孩子原来没有这环节的现在一定要有,原来有的要求孩子通过限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至少两遍以上,并能脱稿讲出主要的知识点。如果预习要求高点的,可以让孩子独自完成课本对应的习题并找出自己的疑难点。我们知道预习的价值是为了高效的课堂,通过这样的预习步骤别人上新课你就是复习巩固,别人在整理笔记你在突破疑难点。同时也能轻松合上老师的课堂节拍,也就不会累更不会成为老师的抄写员。这样坚持下来你的课堂效益就会比别人大很多。成绩不提高才怪呢!

四、家庭学习管理中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

家庭学习管理简单的说就是管理三个有序的学习环节:日复习―作业―预习。但真正实施起来也不容易,因为当中会出现很多个性化的困难。所以了解孩子的具体学习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也是家庭学习管理不可或缺的条件。比如说:发现孩子的日复习环节很差,基本不能总结出什么知识好像课白上了。那就要进一步了解孩子课堂出了什么问题,是自己不认真还是周围同学的干扰或者是老师的讲课节奏与自己的基础差别太大。这些都需要家长了解分析后再帮助他。某种意义上说家长有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家庭学习管理的效果。

其实,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学习和工厂生产产品是很相似的。工厂要得到优质的产品必须要有精良的生产工艺和严格地生产流程。同样,不管你表面上的学习形式如何,你就必须要有个规范的学习过程,只要过程管理好了,学习的模式就会开始建立,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就随之而来,给以后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结果迟早都会来,这就是家庭学习管理的意义!

参考文献:

理学家篇6

黄津孚,1943年出生,上海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198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年任北京经济学院讲师,1989年被评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生导师,2001年被聘任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级教授,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教授。先后担任北京经济学院工业经济系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工商管理学院院长、MBA教育中心主任、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是部级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兼任国家人事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客座教授、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委员、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编委会专家委员、多家企业独立董事和高级顾问。

二、研究领域

黄津孚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现代化、机遇管理、管理创新、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黄津孚教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工业信息化部研究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咨询研究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著200多篇部,先后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校级优秀学术成果多项。从2000年以来,黄津孚教授先后为包括宝钢、鞍钢、新兴际华、中石化、广东移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广东电力、上海新世界、河南电台、皖北煤电、广新集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吉林东光集团、晨光生物科技等在内的上百家国内大中型企业管理提供管理创新的咨询指导,获得企业界的好评和尊敬。

三、研究成果

黄津孚教授建立的以系统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职能管理原理、科学管理原理、权变与创新管理原理等五大原理为基本框架的管理学原理体系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提出了管理现代化三维分析模型、考察管理发展变化的参数系统和评价系统,从管理思想、经营战略、企业组织、运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八个方面描述了其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并提供了大量实证数据;从语义学角度界定了机遇、机会、风险范畴,建立相应的模型,破解了广泛存在于学界和企业界的六个“迷思”,构建了包括机遇识别、机遇评价、机遇利用和机遇营造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力图澄清当前社会上对创新认识的误区,梳理出推动管理创新的六大环境因素,归纳出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深度开放整合、坚持精益经营、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持续变革与创新等六大趋势,并提供了系统的论述与案例;论述了资源和能力的不同内涵与相互关系,提出了独特的资源和难以模仿的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提出“中国式管理”研究包括六个基本命题:“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基础――客观存在性、“中国式管理”的鉴别标准、研究框架、“中国式管理”的形成机制。

四、主要论著

1、现代企业管理原理(1―6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2011年。

2、企业管理现代化――理论、轨迹、经验,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3、中国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4、机遇及机遇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10年。

5、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

6、机遇管理与我国企业发展机遇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

7、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经济管理,2001年第20期。

理学家篇7

1.1空间知觉影响下的家具功能安全设计家具功能的安全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合理性和适度性。合理性指家具功能本身是不是使用者所需要的,是不是能满足基本功能需求。功能不合理不仅不能提供帮助,反而可能给人造成某些伤害。空间知觉是客观事物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多功能家具是一种在具备传统家具初始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其他新设功能的现代家具类产品。多功能家具区别于传统家具的4个显著特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新材料的应用、精巧的可调式构造。一件家具至少具备其中一个特征,才可称为多功能家具,见表1。例如,多功能坐卧类家具的设计,往往在基本的坐卧功能基础上,结合按摩、变形、折叠等功能,在设计时使用遥控设备、机械结构。机械结构往往具有一定的疲劳系数,有一定的使用环境和次数要求。同时多种功能的并存,也影响了人的空间知觉,使人在方位知觉等容易产生错误判断的方面,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设计心理学指出:每当产品的功能种类超出控制器的数量时,就容易出现操作问题。从安全设计的角度出发,家具的功能设计不能盲目追求新奇。面向青年人的小户型可以适当使用多功能家具,年龄层次较多的家庭就不适合使用多功能家具了,即功能的安全设计应考虑适用人群以及人的知觉反应。

1.2知觉理解性影响下的结构安全设计结构是功能的物质载体,结构的安全设计涉及家具的使用周期、整体稳定性以及单体强度等问题,是家具可用、耐用的保障。对于结构的安全设计,稳定性是最基本的原则。家具的安全设计往往涉及到其结构的合理性,复杂的功能导致家具结构也极其复杂。在折叠结构里,除门、盖、推拉件及五金件外,家具内部不应在正常使用载荷下产生危险的挤压、剪切点。如果家具存在折叠机构或支架,应有安全止动或锁定装置,以防意外移动或折叠。翻门、翻板、移门、折门这些结构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丰富了橱柜类的界面形式,但是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要注重家具中翻门或翻板的关闭力是否达到力学要求。人在知觉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它明确的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理解性。对于具有旋转结构的家具,应注重其承重限度,即在使用功能上应注意与其常用对象质量相配合。在家具的结构设计方面,核心结构应内置,根据知觉理解性,外置的结构容易在外观上带有指示性或暗示性的造型,一旦可移动性结构被拆解,就会发生安全事故。也有一些家具设计旨在趣味性,结构本身就会产生晃动。吊椅见图3,在入座过程中由于吊椅座面较高,很多人会觉得不安全,在特殊人群的使用过程中也会成为安全隐患,因此,在家具的设计过程中应在材料、结构、功能、尺寸等各方面,全面考虑人的知觉理解性。

1.3发散式思维影响下的家具安全设计感觉和知觉只能使人们觉知当前的具体事物,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思维则不然。由于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人以感性材料和非感性材料为媒介,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借助于思维,人的认识能够从个别中看到一般,发散式思维使人们从现象中透视本质,从偶然中洞察必然,从现存的事物中推测过去,预见将来。多功能床见图4,很多床的设计出于对增加储物空间的需要,将床头设计为展示柜,但是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在睡眠时人们很忌讳头顶或床上方有悬浮的实体,因此该设计存在心理安全隐患。

2心理学在家具安全设计中的早期应用

我国虽然没有较早提出心理学的学科概念,但是这方面的成功家具设计却很早就出现了。例如,在心理学上一般把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其种类包括长度错觉、大小(对比)错觉、形状错觉、形重错觉等,错觉虽然是不好的,但是如果在家具设计中善加利用错觉现象的表现形式,反倒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安全感。在传统明清家具中当圆柱直径与方材边长相等时,由于断面形状不同,对零件的大小也有一定影响,其透视的大小效果也不同。方材往往比圆柱显得粗壮,这是一种透视错觉,采用方材柱形零件(如脚),易得到平实刚劲的视觉效果,而采用圆柱零件则更能显示圆润的美感效果。为了避免错觉,通常将方材的正方形断面直角改为圆角或带内凹线的多边形,以减少对角线的长度,改变透视形象,使其具有圆柱的圆润感,从而提高心理安全感。

3基于心理学的家具安全设计程序要点

3.1用户研究和设计调研心理学中思维被区分为直达思维与旁通思维。直达思维是指对思维问题的解决,始终不离问题的情境和要求。唐纳德•A•诺曼曾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在进行家具设计前,应先通过问卷调查、街访、场景影响因素,模拟分析用户使用的经验和心理,通过该步骤可以使设计者了解各种导致安全问题的因素。

3.2概念设计旁通思维通过对问题情境和条件的分析、辨识,将问题转换成另一等价问题,或以某一问题为中介,间接地去解决思维任务。旁通思维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类比、模拟、移植、置换、代替、侧向、逆向等,因此安全问题的解决可以依赖新技术的应用与移植。例如,2001年奥地利的百隆家具五金公司,研发将阻尼技术应用于家具五金上,可以说是典型的安全设计,现在安装在柜体上的闭门阻尼或隐藏式闭门阻尼器,使柜门在关闭时安全、轻盈;阻尼抽屉导轨在抽屉完全关闭前30mm,起缓冲阻尼效果,直到抽屉缓慢关闭,有效地避免了噪音、机械损害,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3.3模型建立与环境模拟家具的安全设计一定要通过实物模型进行模拟使用,其中包括不同使用场所、周围环境及习惯性动作的模拟甚至力学分析。需要通过反馈原则,使设计师知道某一操作能否产生安全、有效的操作,以及操作所产生的结果。这个过程用以评估新产品的实际性能,以使使用者能够撤回不正确的操作,或是减少那些不能逆转的操作的危险度。该程序对于多功能家具是必不可少的。

4结语

理学家篇8

关键词:评标 专家 管理

在招投标工作中,评标专家的作用非常重要,无可替代,他们的判断决定哪家投标企业会中标,因此,评标专家的管理必须合理化、科学化。通过科学管理,评标专家本着公平、公正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招标投标法为准绳,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一、评标专家素质要求

评标专家是投标企业的评委,他们的素质决定着一个地区建筑市场发展,称职的评标专家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知识。

1、责任心强

责任心本来是任何一个人工作的最基础要求,但现在社会在人情世故的影响下,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强调责任心。有的评标专家因为打了个招呼,吃了个饭或送了点东西,就将法律、事实、责任心都抛弃了,没有原则性地投下自己的一票。还有的专家认为事不关己,选谁都一样,甚至标书都没有看完,有的中午喝完酒晕乎乎地就来评标,全然不顾谁中标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给评标专家的报酬不能算高,但这并不能成为个别专家应付公事的借口,评标专家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把评标工作当作本职工作一样,充满热情,积极履行自己的职务。

2、纪律性强

由于评标专家的作用重要,很多投标企业就会想尽办法接触、拉拢评标专家。因此,评标专家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评标工作纪律和保密规定。避免与投标企业私下接触、吃饭,经得起各种诱惑,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并保持评标专家的良好形象。

3、专业知识过硬

评标专家要依据标书做出自己的判断,他们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才能,看懂图纸,对各投标人的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最终决定谁的最合理。尤其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对环境保护要求更高,评标专家也要与时俱进,学习研究建筑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看明白大型复杂工程的图纸,这样才能不错判一个工程。

现当今信息网络技术也逐渐地引入招标、投标、评标规程中,将来网络评标会取代现有的评标模式。评标专家还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掌握网络评标的方法,以至于将来可以适应信息化潮流。

二、评标专家过程中的地位

1、评标专家评标独立性原则

评标专家大多是兼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评标活动,评标专家依法独立进行评标,不受外界影响。招投标监管机构、本单位领导、投标单位、招标单位,都不得给评标专家施加任何压力,只有评标专家独立评标,才能保证其做出公平、公正的选择。

2、评标专家评标过程保密性原则

为了保证公平、公正的结果,评标专家的产生必须使用随机的方式,并严格保密,评标委员会成员、监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不得透露投标文件以及评标过程。

3、评标专家流动性原则

评标专家必须有退出机制,对于年龄偏大、精力不足或有违纪、违规的专家,该退出的退出,该清除的清除。只进不出,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就会使专家们的责任心减弱,通过竞争与考核,使专家有危机感,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评标专家的科学管理

评标专家判定投标企业,他们是整个建筑市场管理的重要一环,如何科学管理评标专家,提高专家素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1、要严格选拔机制,确保专家素质

各地要根据法律和法规,确定评标专家的资格,既要考虑专家的职称,也要考虑专家的经验。甚至引入考试机制,对招投标法律知识、职业道德、专业技能进行全面考核,能者上、庸者下。确保道德品质高、专业素质强的专家入库。

2、专家定期培训,提升专家素质

评标专家来自不同的部门,评标工作只是兼职,他们有一定的职称或专业证书,但有的同志资格证书获得较早,知识体系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专家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定期分批组织评标专家培训,聘请纪检部门讲述廉政建设方面的讲座,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讲述评标经验,提高专家的评标技能。

3、专家分类要细化

由于评标工作涉及建筑、桥梁、机电、装修、绿化等多个方面,如果不对专家库进行细分,就会容易出现外行评内行的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每一个细分小类都要招聘足够的专家。

4、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专家来评标,不能说完票就结束了,而是要对自己投的票负责。我们通过建立评标专家信用体系,实现对专家的评标行为进行反馈。每一位专家都要建立一个信用档案,详细记载评标专家的评标行为。对于那些在评标过程中、的行为都要进行处罚,轻者警告、罚款,重者清除出专家库。所有这些行为都要记录在档,对外界公示,接受公众的监督。

5、加快网络评标系统的建立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开发网络评标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评标效率,实现公正评标。将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投标中的各项指标、公式以程序方式输入电脑,一是可以方便评标专家计算,二是将对某些固定的指标如项目经理、投标企业资质及惩处情况等因素自动计算得分,有效地避免了评委在评标过程中出现偏差问题。

网络环境下评标,专家可以实现异地评标,其也无须到现场。这样投标企业并不知道哪位专家入选,专家也不知道具体哪家企业投标,专家可在任意地点网上阅读标书,通过网络完成评标工作。避免了人情等因素的干扰,实现公平评标。

6、加强监督管理,实现阳光操作

理学家篇9

回忆让人如此美丽

汤老住在上海高安路一个闹中取静的庭院里,一头银发,腰板挺直,精神矍铄全然看不出耄耋之态.

汤老是一位在红外物理园地默默耕耘的“无名英雄”,因为汤老的红外研究,在许多年里一直属于绝对机密的任务,以至于许多熟知他能力的外国学者,一度认为他“从地平线上消失了”.所以当汤老兴致盎然地一件件细数当年的趣事时,总能让听者入迷,连一旁的汤夫人也经常吃惊地支起下巴,盯紧老先生那张被回忆的光芒照亮的脸.

“我最早对物理学发生兴趣是因为一只收音机.第一本引起我浓厚兴趣的书是萨本栋编的《大学物理学》,深入浅出,当时我看得简直入了迷……最得意的一件事嘛,因为没学过英语,考大学时英语交的是白卷,但由于物理考出了高分,相抵之后总分仍遥遥领先,于是被破格录取了……最让我感慨的一件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三年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放弃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冲破种种阻力回了国,当时几乎每个人都问我,你为什么要回来?我就反问他们‘我为什么不回来?!’我倒奇怪人们怎么对我回国这么感兴趣,这在我看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有什么好说的?!”

在我国的红外研究领域,有一段由汤定元的三封信引出的佳话.

1958年,汤定元意识到当时我国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物理机制,还应该在应用上多做文章,他觉得有责任要做些什么.于是,他直接写信给总参谋部,建议红外研究领域应注重器件研制,例如红外探测器,可用于军事、国防等领域.这一建议得到了重视并马上付诸实践,国家正式下达了发展红外技术的科学研究任务.

后来,各地的红外研究所纷纷上马,但三年困难时期很快到来,30多家研究所因经费等原因又纷纷“下马”,科学界一时众说纷纭.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汤定元第二次提笔,写了一封信给聂荣臻元帅,指出红外研究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但不能一窝蜂,要聚散为整,集中全国的科研力量攻关.他又向国家科委负责人韩光作了详细汇报,有关内容后来在《内参》上发表,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由于他的倡议,红外技术与应用光学并列作为国家的科研发展重点;也是因为他的力促,中科院于1963年底召开了红外工作会议,并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把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与昆明物理研究所作为我国发展红外技术的专业研究所,中国的红外研究从此“柳暗花明又一村”.

1965年,某实验室液氢爆炸,在当时轰动一时,给刚刚迈步的红外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汤定元又坐不住了,他再次给聂荣臻元帅写信,言辞恳切地表明了他对红外研究的信心与决心,又一次得到了聂帅与党中央的支持与帮助.

如今汤老的头上,有着众多头衔和光环,更有人用“力挽狂澜”和“中流砥柱”来形容他在我国红外领域的地位.对此,汤老只淡然一笑,“其实我不过是运气比较好而已,都说成才是三分机遇加七分努力,对我来说,可能五分机遇加五分努力的说法更确切些.我有幸生在那个年代,有幸遇到英明的领导,这才是一切努力和成功的前提.”

浇水施肥,这是我现在最要紧的事情

汤老一直有一个信念:把科学成就告诉普通老百姓是科学家应尽的责任.就像他在红外领域强调应用一样,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也是千方百计地化为普及的语言和实践,“让科学走入千家万户”.

理学家篇10

1、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尤溪(福建省尤溪县)。

2、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3、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