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4:58:47

柳宗元范文篇1

那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与发扬光大呢?笔者以为,他师承尧舜,“延孔氏之光”;拒师“名”而重师“实”;因材施教,苦口婆心;“口讲指画”,心诚以行;借古鉴今,烛照后来等方面的言行,足以千秋垂范。

一、师承尧舜,延孔氏之光柳宗元从小深受以尧、舜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柳宗元的诗文当中,涉及到“尧舜”的语句大约有上百处,如:“尧舜之道,至大以简;仲尼之文,至幽以默。”(《祭吕衡州温文》)“跨腾商周,尧舜是师”(《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陆文通先生墓表》);“由吾言者为尧、舜,而吾生人为尧、舜人矣”、“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伊尹五就桀赞》);“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封建论》)。

孔子自然是尧舜文化的杰出代表。师承尧舜,自然得延孔氏之光。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师友箴》并序。文中提出:“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

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毋忽!”意思是说,不拜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那我凭什么来取得进步和成功呀!不结交朋友会怎样呢?那我怎么去增加自己的才华与学识呀!假如对方是有道之人,即使他是佣人和乞丐也可以为伍;假若自己的道路与其相反,即使对方是公侯也要离开。内可以借鉴、参考古代的贤哲,外可以考察周围的各种事物;老师也好朋友也好,都应该敬重,千万不要慢怠疏忽!此文足以说明,柳宗元是何等看重师友之谊、师友之道。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是说执政者治理国家,只有实行德政、德治,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就像北斗星,受到众星的拱卫。孔子尊崇尧、舜、周公等人物,倡导以德治国,对柳宗元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人道序》中阐明自己的志向:“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惟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惟恐不慊。”柳宗元感到庆幸的是,自己羡慕和追求尧、舜、孔子的志向,惟恐不能达到;努力实行尧、舜、孔子的治国安民之道,惟恐相差悬殊。在《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中说:“延孔氏之光,烛于后来”。意思是说,要发扬光大孔子的学说,教育启发后来者。

从上面的引文,可见以尧、舜、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对柳宗元“师道观”的形成,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拒师“名”而重师“实”

1997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柳宗元全集》共收录文章537篇,诗歌142首。其中有7篇是写给“下第秀才”的,即《送严公贶下第诗序》、《送元秀才下第》、《送韦七下第》、《送辛生下第》等;有3篇是写给“登第者”的,即《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送萧炼登第后南归序》、《送班孝廉擢第归东川觐省序》;有12篇是写给“登门拜访、讨教秀才”的,如《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复杜温夫书》等;涉及“师道”话题的4篇,即《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答贡士萧篡欲相师书》;此类有关文道和师道的文章共计26篇,占文章总数的4.84%。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韦中立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写信向他请教如何写作文章。柳宗元写下了著名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加以详细的解答。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书信的篇幅较长,共6个自然段落,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面5段的内容,针对韦中立拜师的要求,明确答复说自己“不敢为人师”。接着举了两个例子,陈述不敢、也不愿为人师的理由。其一是韩愈为师之例,其二是孙昌胤行冠礼之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流俗不问是非,见怪即吠,倘若独为众所不为之事,必然招致厄运。

韩愈为师的情况是最有力的说明。由于魏晋以来,社会风气衰落,人们都以言师为耻辱。韩愈写了《师说》一文,招收后学,敢为人师,想与流俗抗衡,结果遭到众人的耻笑和谩骂,被视为狂人。由此可见,敢为人师,要冒极大的风险。柳宗元用“蜀犬吠日”和“越犬吠雪”的两个典故,来说明为师者并无过错,问题出在那些见怪即吠的世人身上。柳宗元作为被贬之人,不愿为一个“师者”的名号而自取其辱,但并非否定“师道”。实际上,柳宗元当年在长安做官时,就有数十个后学之士,经常到他家去求学请教。虽然他不愿担为师之名,但却可行为师之实,并愿意将自己半生为文的经验之谈,毫无保留地告诉给对方。

第二部分为后面的第6自然段,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写作观点。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着重阐明了“文以明道”说,强调写文章不能片面追求词藻、声韵等形式上的华丽动听,而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端正写作态度,绝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还要加强写作技巧的锻炼,广泛参考前代作家的成功经验在答复严厚舆秀才、袁君陈秀才和贡士萧篡的书信中,他也再三强调为什么“拒师名”而“取师实”的道理。

在《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说:“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曾嗔目闭口耶?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明白无误地告诉严厚舆秀才,我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至于言道、讲古、穷文辞,凡是有前来询问(请教)的人,我的确未曾视若无睹、闭口不言呀!假如去掉老师的名份,而取老师与弟子的事实,用您的长处来弥补我的不足,也可以交流沟通、互为老师呀!

三、因材施教,苦口婆心元和四年,柳宗元的岳父杨凭,自京兆尹蒙冤被贬临贺(今广西贺州市)尉,他的妻弟杨诲之随同前往。亲友们途经永州,与柳宗元相聚甚欢。次年,诲之临行告辞,柳宗元送他出门,看见有车辆经过,便指着车辆对他进行告诫:“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而不良,则速坏:工之为功也,不功则速败。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方之所谓者箱也,圆之所谓者轮也。匪箱不居,匪轮不涂。吾子其务法焉者乎?”(《说车赠杨诲之》)柳宗元以车辆为比喻,谆谆劝勉杨诲之,说“材质不优良,就会很快腐坏;工匠的能力不强,功夫不到则容易衰败。如果中间不做成方形,就不能用来装载(更多的东西).夕面不造成圆形,则运行要受到阻碍。方是所谓的车箱,圆即所谓的车轮。没有车箱不能装载,没有车轮不能在道路上运行”。希望杨诲之务必要取法于车辆,像车箱那样气量恢弘,像车轮那样周而通达,像车轴那样“守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乎内”,才能达到“险而安,易而利,动而法”的境界。

文章最后指出:“凡人之质不良,莫能方且恒。质良矣,用不周,莫能以圆遂。”因为诲之是自己的亲戚,虽然幼年时资质不特别突出,但通过后天的努力会越变越好。

柳宗元对其寄予厚望,图其“任重而行于世”,又担心他在处世方面还不能周而通达,“圆其外者未至”,因此,特地把这篇文章写下来,托人捎去给他,以资参考。

元和五年(81O年)十一月,柳宗元听说次年正月十六日,宪宗皇帝将要去长安东郊,举行籍田大典。按照以往的惯例,大的庆典必定会有大赦,虽然自己“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而且像被贬长沙的贾谊一样,无缘参与这种规模宏大且相当隆重的庆典活动.但他期望岳父杨凭的冤情,能够得到洗雪。因此,喜不自禁地写了《与杨诲之书》,托福来捎去。信中说:“丈人之冤闻于朝,今是举也,必复大任,丑正者莫敢肆其吻矣。甚贺甚贺!”其意是说.岳父的冤情早就传闻于朝廷,这次举行大庆典,必定会被重新委以重任,那些诬蔑丑化正人君子的小人,再不敢肆无忌惮地张嘴胡言乱语了。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呀!

书信中,对杨诲之少年时气质平平,到后来“气益和,业益专,端重而少言”,而如今“文益奇.艺益工”的成长变化,十分欣喜和赞赏,希望他恪守君子之道,“方其中,圆其外”,认真领悟自己所撰写的《说车》那封书信的深刻含意。

杨诲之到贺州之后,曾经写过三篇文章,都流露出“不欲出于世”的念头。元和六年(811年)的四月十八日,写了一封回信,托张操带来永州。信中,对姐夫的《说车》之言不以为然,他觉得应该“柔外刚中”,认为自己“不能为车之说”,“不能翦翦拘拘,以同世取荣”:并表示要任心而行,肆志而言,以甘罗、终军为榜样,欲为阮成、嵇康之所为。

柳宗元反复阅读了妻弟的来信,为其治学态度和人生的取向深感忧虑,撰写了一封长达三千余字的《与杨诲之第二书》,再三重申“方中圆外”之旨。他引述诲之的言论,逐一加以解释和驳斥,旁征博引,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深刻教训为例,条分缕析,谆谆开导,希望杨诲之能够既方其中亦圆其外,以免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

他在信中认为,甘罗卖弄自己的口舌,为了使秦国得到利益,不惜背弃与己结盟的燕国,反而去跟赵国联合,给燕国造成危害。天下之人因此而更加知道秦国既无礼又不讲信义,视函谷关如同虎豹之洞穴,这其实是甘罗等人所造成的结果。终军为人阴险狡诈,不能以王道来规劝汉武帝的好战之心。视天下百姓的劳苦,如同观看蚂蚁在搬移洞穴,将战争当成好玩的游戏;千里征战,死于胡越的军人无数,不但不能谏止而且怂恿此事。终军自告奋勇去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臣归顺汉朝,随同而去的淫夫少季,私通越王的太后,想暗中夺取他人的国家,其才智不能判断形势的安危,结果同时死在那里。

在柳宗元的心目中,甘罗和终军,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不值得仿效。而杨诲之竟然羡慕他们,岂不是“贱本而贵末,夸世而钓奇”吗?

针对杨诲之消极的人生取向,他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认为现在的皇上非常英明,正在大力提拔有道之士,努力实现“中兴”,那些形貌枯槁、隐匿于山林或被贬流放的高人雅士,都在摩拳擦掌,期望能辅佐尧、舜一样的明君,生怕来不及出世,以成就一番事业。老岳父目前正在为国家施展他的才华,重任在肩.为天下的振兴而出力。年轻如诲之怎么能不愿出世呢?应该要积极出世,走上仕途。

并且.他还毫不留情地批评杨诲之:“今子素善士,年又甚少,血气未定,而忽欲为阮成、稽康之所为,守而不化,不肯入尧、舜之道,此甚未可也!”意思是说,你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志向未定,忽然要学阮咸与稽康的行为,守而不化,不肯将尧、舜之道,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样做极为不可!

“守而不化”的含义,就是面对外在变化莫测的世界,应该通达和顺应;而在自己的内心要有所秉持,保持真我本色。

俗话说:“良药苦lZl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几封书信,是亲戚之间的坦诚相见,更是对青年才俊掏心窝子的话,恳切之态,溢于言表。

四、口讲指画,心诚以行柳宗元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给虚心求教的袁君陈秀才,开列了一串“必读书目”,告诉这位秀才:

“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皆经言;《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毂梁子》、《太史公》甚竣洁,可以出人。”以上这些书,都可以作为参考与借鉴。

柳宗元说:“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秀才志于道,慎勿怪、勿杂、勿务速显。道苟成,则悫然尔,久则蔚然尔。源而流者,岁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则成而久者,其术可见。虽孔子在,为秀才计,未必过此。”

柳宗元着重强调作家的主观修养。他认为,文章要以行动来作为依据,首先应该内心诚实。秀才(你)有志于文学之道,必须谨慎从事,不要有怪诞的念头,不要被杂乱的事缠绕,也不要企图快速彰显自己的名声。文学之道假如能够成功,那也是诚实(专心致志)的结果,时间长了才能兴旺发展起来。源泉充沛的河流,再旱的年头也不容易干涸;粮仓中存满了稻谷的人,不会惧怕灾荒的年景;家中珍藏着玉石珠宝的人,不用担心会饿死。因此,那些长期坚持并成功的人,他们的方式方法或技巧,都明显可见。即使孔老夫子在,他来为秀才你设计,也未必能有其它的主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家的主观修养,是写作成败的决定要素。柳宗元认为,立言要顾于行,言行必须一致,不能口中讲的是一套,行动上又是另外的一套。有志于文学之道的年青人,不仅要端正自己的写作态度,而且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主观修养。人品决定文品。文章的格调是否高雅、清新,是否低劣、粗俗,跟作家有无正确的情调息息相关。

古话说:“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柳宗元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贞元八年(公元793年)的二月,21岁登进士第,当年五月父亲就因病去世,只好按照习俗在家守丧3年,24岁完婚,26岁才开始做官从政,33岁被贬到偏远的永州,过着长达十年的“羁囚”生涯,但却能在当时的文坛上和韩愈比肩而立,共同高举文体革新的大旗。柳宗元能够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文学见解非常精辟、深刻,在理论上有较多的建树,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所撰写的大量作品,足以成为一代的楷模。

在永州时期给柳宗元写信求教文章的,有一位叫崔黯的。他是代宗朝宰相崔宁的侄孙,“好辞工书”,喜欢书法,热心钻研应付科举的骈文。柳宗元答复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辞之传于世者,必由于书。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吾不幸蚤得二病,学道以来,日思砭针攻熨,卒不能去,缠结心腑牢甚,愿斯须忘之而不克,窃尝自毒。今吾子乃始钦钦思易吾病,不亦惑乎?”

柳宗元在这里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论述了文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肯定“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就是说,书法也好,文章也好,都有作用,即应是“明道”的。所以他反对单纯地“好辞工书”,而强调“之道”,并进而强调所“之”的“圣人之道”应是“及乎物”的。他对崔的“好辞工书”,给以委婉的批评,十分诚挚地谈到自己的教训,希望对方不要蹈其覆辙。

崔黯,字直卿,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登进士第。开成初年为青州从事,人为监察御史。会昌中迁谏议大夫,大中初为江州刺史。(事迹见《旧唐书·崔宁传》附传)韦中立,永州刺史韦彪的孙子,他千里迢迢,自京师来到永州,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子厚虽然不敢为人师,但被他求教的真tY诚意所感动,于是现身说法,“尽以平生为文真诀告之”。韦中立后来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l9年)登第,而柳宗元于这一年的十月五日,在更加偏远的柳州因病去世,年仅47岁。

贡士廖有方,交州(今广州市)人,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下第,曾来永州,请柳宗元为他的诗集作序。柳宗元不仅写了《送诗人廖有方序》,而且还作了《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以自己“为文”和“做官”的坎坷经历,供他作为借鉴。廖有方次年(公元816年)终于登第,授校书郎,后受辟使府,官居显职廖有方、崔黯和韦中立等人的登第,虽然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奋发努力,但也与柳宗元的“口讲指画”有着一定的关联。

五、借古鉴今,烛照后来在柳宗元写给向他“求教”之青年一代的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典故与历史人物,比比皆是,如“冯妇好搏虎,卒为善士;周处狂横,一旦改节,皆老而自克”、“子产之乡校不毁”、“吾子且为蒲捎、歇醍”(《与杨诲之第二书》)。

柳宗元引用“冯妇搏虎”和“周处改节”的典故,来启发杨诲之,说明品行再差的人只要愿意改恶从善,励志好学,也能够让人们交口称赞。

“子产不毁乡校”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人在乡校里走动,议论当前执政人管理的好坏。郑大夫然明告诉子产说:“干吗不把乡校取消呢?”子产说:“为什么要这样?乡人们白天劳动,傍晚休息时到乡校走走,谈论执政者的好坏。他们提到我办得对的地方,我就继续执行;他们提到我办得不对的地方,我就加以改进。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呀!如果情况这样的话,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

“蒲捎”见于《史记》,武帝伐大宛,得千里马,号蒲捎。

“歇醍”见于《汉书》: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食以觖疑(驮醍,音决题。孟康云:骏马也,生七El而超其母)。柳宗元引用“子产不毁乡校”的典故,来启发杨诲之,希望他“善者则行之,恶者则改之”,以众人为师,成为“蒲捎”和“驮程”一样的千里马。、

“仆之朴朕专鲁,而当惠施、钟期之位,深自恧也”:

“仆之狭陋蚩鄙,而膺东阿、昭明之任,又自惧也。乌可取识者欢笑,以为知己羞?”“谨以所示,布露于闻人,罗列乎坐隅,使识者动目,闻者倾耳,几于万一,用以为报也。”

(《答贡士沈起书》)柳宗元在答复贡士沈起的信中,态度非常谦逊。他认为自己朴实而有些木纳,孤陋寡闻、粗野拙劣,被对方视为惠施、钟子期、东阿和昭明一样的人物,感到深深的惭愧,为他们的过分抬举而深感恐惧。他觉得自己平时所撰的文章,只能供人们参考,如果能够达到让“识者动目,闻者倾耳”的地步,就算是对朋友们最好的报答。

“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姓子,名兹甫(公元前?年一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柳宗元范文篇2

关键词:柳宗元;“观游”思想;永州

柳宗元出身于唐代官宦、书香门第世家,从小受过良好教育,饱读历代名家山水游记等名篇,积累了丰厚的旅游审美知识;他从小跟随父辈们游学于天下,见识各地的文人墨客。其后他人仕从政,历游长安附近,特别是805年,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到远离长安的永州、柳州。仕途不得志自身又多疾病,不得已哿隋于山水,至818年止,写下了大量的游记散文,包括:《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永州龙兴寺西轩记》等共25篇,分别在永州、柳州、邕州、桂州等地成文,其创作时间达14年之久。而永州作为相对落后的地区,是历代贬谪人士较为集中之地,唐代更是如此,贬谪永州地区的文士数量较多,情况复杂,柳宗元的写作内容多是其在永州的亲身经历,并非梦游和神游之作。

从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可发现其作品不仅有着卓越的艺术特色,而且还有着独具一格的“观游”思想。“观游”,即游中有观,观中有游,彼此交叉,以“游”为重,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观游”可以纯粹身心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念,孔子实则是把人性与山水的自然性联系在一起了。距孔子一千多年后的唐代,柳宗元将这个命题进一步提出人的心理活动同自然环境的联系,认为山水风景不仅予人以视觉和听觉感受,而且也能陶冶情操,纯粹身心,颐养情性,使人在自然文化和艺术境界中与万物交融,乃至臻于忘我。

柳宗元在《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中写道:“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这种使人美感的自然胜地得到人去居住,在人的意境中,山好象增高了,水也好象豁然宽广了,堂屋似乎又新又大了。他认为,人在感受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便会产生“交相赞”的美感效应。按柳宗元的说法,人在这种美的自然环境中,“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掳幽发粹,日与之娱”。那么,人的品德行为就会日益增高,文笔就会日益犹峻,对世界事物规律(道)的认识,也就会日益扩大和深入(“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懋”)。在《零陵薛陵三亭记》中写道:“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即一个人若总是处在单一的或不舒畅的情境气氛中,便感心烦,心一烦,思虑就乱;若总是视野不宽,他的意向活动也就常常受阻,意志消沉,做什么事情都心灰意懒,出现病态心理,不是颓废无所作为,便是无端闹事、酗酒、殴斗,给人类带来不幸。若改变生活环境,虑乱、滞志也将会缓解或消除,所以观光旅游,就成为人的心理需要。柳宗元贬永州,初住龙兴寺,感到“居昧昧也”(《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后来改变环境,“凿西墉以为户,户之外为轩”,开窗一望,远水近林,江流帆影,尽入眼帘,心情顿觉“舍大暗为光明”,愁绪不禁为之宽解。嗣后,他寄情山水,并提出“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与造物者游”,(《始得西山宴游记》),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二、“观游”应“以我为主宰”

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谈到贬居永州,乘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时说:“日与其徒上高山,人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他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我,在心物交感中起着主导作用。我的喜怒哀乐之情,投射到物上,物也产生了与我相契合的状态,物也能听从我的调度。人感到物仿佛成为自己的象征。柳宗元“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盖出于此。由于“我”的审美心理,才会感觉西山风物的奇怪、独特。作者在以我观物的过程中,连续用人、穷、到、披、倾、卧、起、归等富于动态的字,塑造“我”的观游状态和形象,并突出了审美心理的特殊品种——梦的描绘。这就把“我”提升到新的境界。不是平庸的我,而是超凡脱俗的我。这样才能妙悟万物,心物交感,物我一体。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这是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物我同一的无迹境界。在观游过程中,必须以虚静的心去拥抱万物,并发挥通感的作用,使感觉器官一道参与。可见,视觉、听觉、感觉、知觉、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想象作用,从而使审美者获得最大的愉悦。

三、“观游”是“为政之具”

柳宗元作为政治家,自始至终关心着天下之政治,即使心身遭受重大打击也未放弃,而且他还很自然地想到如何让旅游与政治结合起来,于是他提出了“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的思想。他认为,“观游”有利于为政。柳宗元批评了“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的错误观念,提出为政之道是让人们能够一张一弛,认为“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懋,交相赞者也。”同时他认为旅游能让人们有精神休闲,放松心情,是人心理上的需要,与整个社会的安宁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关。柳宗元提出观游是“为政之具”,把旅游与为政建设联系起来,用以安定社稷。能使社会上那些胡作非为,想入非非的“乱虑”和意向虚无、意志消沉的“滞志”病态心理,无法容人非法越轨行为,这样社稷才得以安宁。柳宗元还列举了古代裨谌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以适野,往往获得成效,宓不齐为单父县令,鸣琴不下堂,单父地方治得很好,“故人和政多暇,山是徘徊此山,以寄胜概”。因此,他认为善于为政者必须重视这一社会性的需要,要有发展地方旅游的观念,要重视当地的旅游文化设施的建设,“其外更衣之次,膳食之宇,列观以游目,偶亭以展声,弥望极顾,莫究其往”。这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好办法,他认为:“高山在前,流水在下,可以府仰,可以晏乐,既成,很羡财,可以为食本,月权其赢,羞膳以充……礼仪笑语,讲议往复,始会政事之要。”接下来,柳宗元提出了为政者要善于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来发展观游。

四、超值的“观游”审美思维

人们旅游的目的多种多样,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旅游过程中,人们一般会对美感兴趣,会欣赏美的形象并为之所吸引,从而产生美的感受。有的还会在此基础上使美感升华,创造出美的事物。柳宗元就如此,他通过对山水的游览,进而悟出其中的道理,创造出美的意境,发人深省。柳宗元在“人赞物”中,描述戴氏“堂成而日益出”,将东池这个胜地作为“美”的载体而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柳宗元认为美是一种可以被主体所能感知到美的对象的真实的存在,使人们心情愉快,获得精神需要上的满足。

柳宗元在永州,所记之地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山水,它们没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秀丽和黄山的奇异,有的甚至连“永之人未尝游”,但到了柳宗元的笔下则是:“皆永中幽丽奇处也”,甚至“其间名山水而川者,以百数,水最善”。柳宗元这种对山水外枯内实的审美思维独出心裁。

读过柳宗元《游黄溪记》的人都知道,文中一段段对景物的描写,简直是一长卷黄溪山水图,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写黄神祠附近景观:两山壁立,植被丹碧,一个“丹”字,一个“碧”字,将初夏生机勃勃的色彩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描写第一潭景观,可谓出神入化,生动真切。那遍布石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青苔映人水中,呈现出浓重的青墨颜色,同时幽深的潭水,又给人以浓重润滑之感,既像积聚起来的粉黛,又像停滞不动的膏脂。溪水从远处流来,在夏日照射下闪烁着白色,犹如落在地上的白色的虹。在此描写中,只用了“黛畜膏停”、“来若白虹”和“沉沉无声”12字,便把潭水的色彩、形态、光泽和声音传达给读者;第三部分描写第二潭景观,他把面临“峻流”周围的高大山石,其意象之逼真,比喻之新鲜,实在是一般画笔所难以表达的。一篇篇对景物描写的文章,似运用电影特写的手法,似重墨浓彩的一幅大写意画;第四部分,作者笔锋一转,为读者拓开一个新的境界,突出“山舒水缓”的田畴景观。读完这数百字的短篇游记,峻美的山色,奇丽的潭水,舒缓的山川,平整的田地,则恍如在眼前,令人叹为观止。这类如诗如画的描写,在柳宗元游记中比比皆是,如《袁家渴记》、《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等篇都属佳构。

柳宗元笔下所记之处多是只有一亩见方的区区小景,可“笼而有之”,“或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的石渠、“可列胡床十八九居之”的石涧,宽大小过“其清而平者且十余亩的钴铒潭”。美景虽小,但呈现出“牢笼百态”之景象,这是一种重意不重形的审美思维,追求寓意于物,强调能寄托抒发情感是景,而非必怪异奇丽者,从而拓宽了人们的自然审美视野,拓展了自然审美空间,以至于不为人们注意枯树、丑石、野草、闲花、荒郊等因此获得了超值的审美价值。

柳宗元在审美问题上,还往往把美感提升到道的高度。他路过潭州时写下了《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文中描写了东池的倒影与风景:“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接着,在推崇戴氏好孔子、庄子、文字之书的同时,极力标举贤者之道德文章: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己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摅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懋,交相赞者也。柳宗元从游观之美、升华为贤者之道,并实现二者的结合,发出其余道欤的赞叹!

五、具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建筑景观设计

柳宗元认为,“观游”并不是一个人逛一逛,舒展一下身体,而是出于人的一种欲求。但是就当时的永州来说,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士大夫在思想上存在障碍,那时还认识不到观游对社会风尚和社稷安宁所起的作用;其二是在实践上受到州邑所在地环境局限,有些治地缺乏奇山异水等旅游资源,因此他的倡导便难于普及。但善于从社会实践中剔弊择善的柳宗元,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建筑理论家和设计大师,特别是在风景建筑理论研究和建设成就方面,有其独特建树。在《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这是柳宗元认为关于景观建筑设计应把握的三个原则。“逸其人”就是要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工程开支;“因其地”即因地制宜,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条件,随坡就势,就地取其砂石、水泉、草木加以人工造景;“全其天”,即不要人为破坏原本景色的天然真趣,少匠意,多野趣,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势。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合形辅势”奇观来摆脱州、邑所在地没有“天作地生之状”的穹谷幽岩奇异景色的困境,以薛存义的政绩联系,兴建零陵三亭,他大声呼呈:“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远而事成”,即景观建筑不但要注意体现自身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还应重视景观的社会价值,良好的建筑景观能使人心情愉悦,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籍以解开当时士大夫的思想疙瘩,树立旅游业为市民造福的信心。他认为建设公园、娱乐馆舍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重要建设,是城镇规划中一项重要规划,不能等闲视之。因此,他表明,他深爱薛存义创建三亭,“余爱其始,而欲久其道”。

柳宗元范文篇3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诗。

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是它具有高超的艺术。仅仅二十字,便勾勒出一幅精彩绝伦的图画,作者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深深包含其中,的确堪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尧臣)

但是,这首诗是不符合生活真实的。试看:千山万径,白雪茫茫,飞鸟绝迹,行人无踪;如此天寒地冻,令人望之而心惊,哪里还有什么垂钓的渔翁呢?青壮年恐怕都不耐其寒,何况还是一个“翁”。虽然,南方的江水冬天不结冰,但在这种情况下,照样会“冻的个寒江上鱼沉雁杳”。(明?王磐)况且,以打渔为生的人,最讲究捕鱼的季节性,冬天鱼不好动(在摄氏零度时呈休眠状态),其腹不饥,懒于进食(南方的鱼性如此),根本就不是垂钓的好机会,在冰封雪压的时候,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这首诗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却符合艺术的真实。诗歌是文学作品,允许艺术创造,决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典型化的方法,把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拼在一起,创造出完整的诗的意境,以寄寓作者的思想。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在作画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创作出一幅含意深刻的《雪中芭蕉图》(原名《袁安卧雪图》),但其拼凑痕迹明明白白,一见便知。而柳宗元这首《江雪》诗,却是巧夺天工,照样是拼凑,却不露丝毫痕迹。

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拼凑的呢?

首先,还得了解柳宗元的住处:“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东西墙谓之序)之西,属(连接)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墉(高墙)以为户,户之外为轩(长廊),以临群木之杪(树枝末端),无所不瞩(注视)焉。”(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从柳宗元对住处的描述可知,他“无所不瞩”之景,无疑就是雪后的诗中之景。

然后,我们再来试想:诗人于当年冬天到达永州之后,心情怅惘,思绪万千,人地两生,四顾茫然。实是亲朋无一字,形影吊寒温。虽时过境迁,亦不能忘其恨。一天,寒风微动,大雪飞扬。诗人起坐无聊,出户立轩远眺。只见天地一色,茫茫无际。远处的山岭,参差错落,犹如玉砌银堆。再看那江上,水波不动,寒流无声,仿若素娟撕开偌大的裂口。在水湾深处,几株古树下面,系着一叶扁舟。又四下一瞧,没有一个行人,也没有一只飞鸟,只有诗人孑然而立。公务员之家

如果没有雪景,诗人就不会联想到冷峻严酷的政治处境;如果没有孤舟,诗人就不会联想到渔翁。本来,披蓑戴笠的渔翁,是微风细雨时的装着。诗人为了既要写出冷酷无情的现实,又要写出自己孤芳自赏、顶天立地的个性。于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个平常的渔翁搬上船来。一幅极妙的大雪垂钓图便跃然纸上。

柳宗元范文篇4

关键词:柳宗元;元气;天人不相预;

一、惟元气存

关于天地之起源问题。柳宗元曾作《天对》,以针对战国时期屈原所著之《天问》之形式,阐发自己之看法。如曰:“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替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对: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盲焉!曶黑晰眇。往来屯屯,庞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这就是说。宇宙是悠远渺茫,举凡有关宇宙之起源创造的传说。皆属荒诞之谬论,其只不过是由混沌之元气所构成,非有造物者之主宰。因此,从蒙昧混沌到天地形成,皆为元气之作用,故元气才是宇宙之本源。而元气在自然运动发展中;产生了阴阳和天地。他又曰:“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自注曰:“《谷粱子》云: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他进一步的指出。天地万物和阴阳二气皆统一于元气,亦由于阴阳二气的“吁炎吹冷。交错而功”,产生了千变万化的世界万物。又日:“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他明确的指出了天地之形貌,上而青色者为天,下而黄色者为地。茫茫处于天地之间者为元气。亦即是说明了天和地。皆为元气所构成。且元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至于日月星辰的安所系属。他则曰:“规毁魄渊,太极是属。棋施万荧。咸是焉话。”。这就是说明了炎炎发光的太阳,圆缺变化的月亮。以及如棋分布的众星,皆是属于太虚,也就是无所系属。这些观点其实是吸收了“宣夜说”的看法而否定了“盖天说”和“浑天说”者。视天为固体之形态的说法。也反映了唐代天文学的发展水平。但这种元气的宇宙论。显然的是汲取道家的天道自然之思想,他曾曰:“庄周言天日自然。吾取之”也继承了荀子、王充的元气自然论。荀子曾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天地间之物类生置无论是生物、非生物。乃至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其共同之处是“有气”。亦即气是天地人物共同之本源。又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列星随旋。日月递熠。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合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更表明了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和生成,皆是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所致,如星辰的运转、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循环、风雨的博施。无不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

汉代之王充亦有曰:“元气,天地之精微也”“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说明了元气是天地精微的本质。万物皆是阴阳之和气所耩成。

柳宗元承袭了的前人气化宇宙观的思想,亦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元气产生,因此。一切自然之现象都不是天或神的有意创造。只是一元混沌之气的自然存在罢了,所以曰“唯元气存,而何为焉?”至于元气自身之运动规律又如何呢?他则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动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磬幅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这就是说。山川乃天地间自然之产物,阴阳则为天地间流动之元气,而元气之流动、休止、聚集、流散、衢激、枯竭、崩裂、残缺。皆是自身自然之运动,在广大无际的天地中,阴阳之气涌漫交错其间,其聚会、分离、吸引、排斥犹如车轮织机般不停的运动,此种自然的规律。不依恃任何外在力量之主宰,亦即非有高于宇宙的人格神所主宰操纵。也决不以人类之意志为转移。

此外。柳宗元又以为元气是无始无终者,他曾日:“一气遛薄茫无穷,其上无初下无终。”由于元气是无始无终的,因而有了“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也述说了宇宙的无限性。宇宙的天,就其空间言,具有“东西南北,其极无方”的无限性;就其时间言,也是具有“漭灞非垠”的无限性。此种无垠元极。无边无际,不停运转的天体,无须栋宇绳柱之撑持,无所谓的青黄赤黑,亦无所谓的中央与八方,是“无中无旁”、“无限无隅”的。

二、天人不相预

在元气惟存,气化宇宙的思想前提下。柳宗元视天为自然之物,天道只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当时与好友韩愈有关天人问题的激辩中。他曾指出韩愈以为“天人相雠”之看法。是有激而为者。至于其真实之观点,认为天是有意志、能赏功而罚过的看法,则深不以为的驳斥日:“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矣;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不谬矣。子而信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

这就是说,天地、元气、阴阳与果蓏、痈痔、草木一样,皆是无知之自然物质,没有什么意志,不能赏功罚过。人事之功祸,皆由人自取。因此,希冀天地、元气、阴阳来赏功罚过。或呼天怨地,以求上天之憐悯仁慈。皆是荒谬愚蠢之事。因此。主张“天人不相预”,而日:“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豊理乱出焉。”他肯定的指出,草木之生长繁殖,年岁之凶歉璺收。是天所造成的自然现象;而法制与动乱,是人为的社会现象。二者皆有其发展变化之规律,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互不干预。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不仅是驳斥了韩愈所主张的天能赏功罚过的天命论,也否定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同时承继了荀子所谓的“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

三、天命和鬼神之否定

韩愈承袭了汉代儒学之天人感应的思想,宣扬道统天命论。以为“唐受天命为天子”对此柳宗元深不以为研的批判曰:“臣所贬州流入吴武陵为臣言:董仲舒对三代受命之符,诚然非也?臣日:非也。何独仲舒尔。自司马相如、到向、扬雄、班彪、班彪子固。皆沿袭嗤嗤,推古瑞物以配受命。其吉类淫巫瞽史,诳乱后代,不足以知圣人立极之本。显至德。扬大功。甚失其趣。”前文中点名批判了西汉以来儒家代表人物。除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主张帝王受命之符外:又有如司马相如的《封禅文》、到向的《洪范五行传》、扬雄的《剧秦美新》、班彪的《王命论》、班固的《典引》等,皆沿袭了董仲舒荒唐愚昧之天人感应思想,倡言符瑞之应,其特徵不外是根据神话传说加以编造,然后于现实社会中故弄祥瑞以附会天命。

这种符命之说。好比“淫巫瞽史,诳乱后代”,故又严厉的斥曰:“妖淫嚣昏好怪之徒。乃始陈大电、大虹、玄鸟、巨迹、白狼、白鱼、流火之鸟以为符。斯为诡谲阔诞,其可羞也”。这些有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妄诞传说。被附会为帝王受命于天的祥瑞,是荒诞无稽、诡诈诳骗的无耻行径,也是当时门阀世族,作为维护其政治与经济之特权地位的工具。尤其是自武则天以后。帝王大讲祥瑞、符命。而为主张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的柳宗元深所不满,他以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惟人地仁,匪祥于天。匪祥于天,兹惟贞符哉!未有丧仁而久也,未有恃祥而寿者也。商之王以桑谷昌,以雉雊大。宋之君以法星寿;郑以能衰,鲁以麟弱,白雉亡汉,黄犀死莽,恶在其为符也?”说明了帝业之承转,不在于天命。而在于民心之向背:吉庆之依据不在于仁德。是以统治者应明了丧仁恃祥,不能使国祚长久。因此,有为之君主,勿以天命、贞符、祥瑞之说来自欺欺人。当修己、行仁,以图天下之长治久安。故曰:“黜休祥之奏。究贞符之奥,思德之所未大,求仁之所未备,以极于邦治。以敬于人事”。又曰:“圣人之所以立天下。日仁义。仁主恩,义主断。恩者亲之,断者宜之,而理道毕矣。蹈之斯为道。得之斯为德,履之斯为礼,诚之斯为信,皆由其所之而异名”。一再的强调了仁德之重要。说明“德昭者嗣,道怠者夺”、“非德不树”的道理。

可见永贞革新失败以后。柳宗元未放弃追求仁政的主张,为了唐朝的长治久安,虽身在贬谪,甘冒生命之危险。仍献上《贞符》给宪宗皇帝。表明其“苟一明大道,施于人世,死无所憾。用是自决”的良苦用心。且极力批判屋来大儒的天人感应观点。而力扬“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与仁、德、圣人之道相连结,实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就其理论而言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即是“受命于生人之意”,而与“受命于天”相对立。亦即是强调君权人授,取代君权天授用现实的世俗学说。取代幻想的神权神话。也就是其所谓的“势”。他曰:“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在这里。所盲的“势”即是“生人之意”,是由众人之愿望所造成的客观趋势。柳宗元藉“势”之范畴以解释历史之演变。指出封建制度历经唐虞三代皆未能废除,是由于形势所不允许,秦以后设置郡县制以取代封建制,也是历史趋势发展之必然。这种势的进步史观。是承继荀子“治乱非天也”的思想。对于主张帝王受命于天及符瑞的君权神授思想。予以无情之批判,确有振袭发睛之效。然而“生人之意”。纵使是人民之意愿。但未论及对人民之权利义务之具体保障,因此也无法对帝王产生现实之约束力,仁政也成为帝王对人民之恩赐。人民之权利仍无法获得充分的保障,因此,“受命于生人之意”,未免流为空洞之理论罢了。或许是柳宗元囿限于时代之民主知识水平,而未能注意及此吧!

对于汉代儒者所编纂的《檀记》之《月令》,以宣扬“天人感应”的谬论,柳宗元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曰:“《吕氏春秋》十二纪。汉儒论以为《月令》,措诸《檀》以为大法焉。其言有十二月,七十有二候。迎日步气,以遣寒暑之序,类其物宜而逆为之备,圣人之作也。然而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已矣!观《月令》之说,苟以合五事,配五行,而施其政令,离圣人之道,不亦远乎?”。其意以为《月令》中说,一年有十二个月,分七十二候,以此推测太阳之运行和气候之变化。依四时寒暑。五行相生之序,以作为政令措施之准则。如春夏行赏,秋冬施刑等等。

于此,冯友兰曾指出:《月令》是科学和宗教迷信的产物,柳宗元明确的区分了二者。其科学方面,以为是圣人之道,现行至今之农屠即承继下来。至于其迷信方面。则应批判。所以柳宗元特别的强调指出。圣人之道不在推天引神。而在谋求利人备事。至于政令之措施。本当有“有俟时而行之者,有不俟时而行之者”之别,如农业之生产活动。固须有待于天时,以适应自然界之季节变化;而人类之社会活动。如举贤与能。严明法制等,则与之无关矣!否则:“使秋冬为善者。必俟春夏而后赏,则为善者必怠;春夏为不善者,必俟秋冬而后罚。则为不善者必懈。是驱天下之人人于罪也”。可见以天人感应为理论根据。来作为政令刑罚之措施,是不切实际的。

若盲目的效法天行。而必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以为“反时令则有飘风、暴风、霜雪、水潦、大旱、沉阴、氛雾、寒暖之气,大疫、风款、鼽嚏、疟寒、疥疠之疾。螟蝗、五谷瓜瓠果实不成,蓬蒿、藜莠监兴之异。女灾、胎天伤、水火之讹,寇戎来人相掠、兵革起、道路不通、边境不宁、土地分裂、四鄙人堡、流亡迁徙之变”等等天罚。则元异是胡诌瞎的“瞽史之语”罢了。其实天是毫无意志的,他又日:“或者乃以为雪霜者。天之经也;雷霆者,天之权也。非常之罪,不时可以杀,人之权也。当刑者必须时而杀,人之经也。是又不然。夫雷霆、霉霜者。特一气耳,非有心于物者也。圣人有心于物者也。春夏之有雷霆也。或发丽震,破巨石,裂大木。木石岂为非常之罪也哉?秋冬之有霜雪也,举草木而残之,草木岂有非常之罪也哉?彼岂有惩于物也哉?彼无所惩,则效之者惑也。”这就是说明了冒霆雪霜。不过是阴阳之气所化生的自然之物,非有意识而有心于物者,而木石无知无罪。亦是人人皆知的事实。而有意识者唯人。鼓吹着顺时得天,企图以受命于天。饭藉代天行使赏罚之美名,于刑以秋冬的谬论之外,复加以经、权之说。以遂其刑戮人民之目的。在此柳宗元又明白的揭示了其天人相分的观点。天道只不过是无意识的自然之变化,而人类之社会活动才是有意识的作为。彻底的划清了自然与社会的界限,天与人的区别,故欲人行大中之道,祛除天人感应思想之大惑。

四、迷信鬼神的反对

柳宗元在否定天命,批判天人感应思想的同时。也反对鬼神迷信,他曰:“凡鬼神事,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明白的指出,明者、智者是不迷信鬼神的,何况鬼神之事渺茫荒惑。不可捉摸,是以聪明睿智之士,不谈论鬼神,亦不受人之诳骗愚弄。在《非国语》中,他更针对《国语》一书中,所主张的天命论及鬼神迷信的荒诞怪异之说,摘取六十七条加以辨析驳斥,其目的不外是要人摆脱迷信困惑,“以救世之谬”。因此,对于鬼神之态度。他则指出曰:“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故孔子不语怪与神”。圣人是不推天引神的。好比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要人物追寻怪异予以神化。物引用天命以示高超。又曰:“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所谓足,足乎道之谓也,尧舜是矣。周之始,固以神矣,况其微乎?”嗍这就说明了人之所以求神赐物迷信鬼神,其实是人力表现不足。无法解决问题之故,如果能足乎道,掌握道之规律,人力即可足以支配自然。也就是要以人道,对抗超自然的神。

因此,人之迷信鬼神是本身虚怯无道之故。所以当《国语》载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内史过则主张应“奉牺牲粢盛玉帛王献焉”。柳宗元则称“斯其为书也。不待片言而迂诞彰矣”阳。他甚至否认有鬼神之存在,而曰:“余尝学《礼》。盖思而得之。则曰:顺成之方,其蜡乃通。若是,古矣。继而叹曰:神之貌乎?吾不可得而见也。祭之飨乎?吾不可得而知也。是其诞漫?倪。冥冥焉不可执取者。夫圣人之为心也,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盖于人也。以其诞漫?倪冥冥焉不可执取。而犹诛削若此。况其貌言动作之块然者乎?是设乎彼而戒乎此者也。其旨大矣。”

清楚的指出蜡祭。自古有之,《礼记》中亦曾论及,其本义为“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也就是收成好之地方。其神方受祭祀。若其地发生灾害而谷不熟。则黜其神不予祭祀。所以圣人设蜡祭之祀。目的不在祭神。而在教戒那些昏庸无能、贪污腐化、横行霸道、不尽职守的地方官吏。而关于神之形貌,飨之有无。皆属荒诞无稽。虚无缥渺,难以捉摸之事。

至于倡育鬼神者,好用卜筮、祭祀、占梦等迷信。柳宗元亦反对曰:“卜者,世之馀技也,道之所无用也。”“夫祀。先王所以佐教也,未必神之。”“凡人之疾,魄动而气荡,视听离散,于是寐而有怪梦。罔不为也,夫何神奇之有。”此文中透过对《国语》之批判。直斥占h是“世之馀技”。无益于治道。祭祀只不过是藉以佐世教化而已。而梦乃是人魄动气荡所产生的幻像罢了。皆是好事者之所为,其“害于道也多。而益于道也少,虽勿用之可也”。

柳宗元范文篇5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诗落差性

柳宗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位独特而又有巨大影响的诗人。“人生作语不必多,只要远传,如柳子厚,能几首诗?万世不能磨灭。”[1]虽有夸大之嫌,但柳宗元于中唐元白浅俗和韩孟险怪诗风的洪流中卓然而立、自成一家,确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柳宗元的古文,今人有很多研究;但对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他的情感变化具有落差性的诗歌,后人较少研究。本文拟从这个方面来探讨柳宗元的诗歌情感特点,以更好地理解柳宗元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吟咏情性”的诗歌经过创作主体酝酿直觉生成后,就必须由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由想象幻想的艺术世界到可见可感的语言文字世界。“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巧”[2]选择恰当的文字传神地传达情感是诗歌抒情中重要的因素。贬谪后,柳宗元作诗非常重视遣词造句,喜欢用对比性强的词语来表现自己跌宕起伏、落差性大的感情。如:“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再上湘江》)[3]、“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追诏赴都二月至灞亭上》)中就用“去”、“回”以及“南”和“北”来表达自己对坎坷命运产生的心灵震动,展现了不同处境中情感的巨大落差。

永贞元年九月,柳宗元初贬为邵州刺史,“朝议谓王叔文党和自员外郎出为刺史,贬之太轻”[4]。十一月,再贬为永州司马,诗人沿湘水南下永州。经过十年“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的贬谪沉沦生活后终于在元和十年奉诏回京,心情十分喜悦,“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汨罗遇风》),理想再次燃烧,“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自以为可以重展才华,建功立业。情绪也由抑郁悲伤的低谷上升到饱和快乐的顶峰!诗人重新进入政治中心却落空!几个月后又被贬到更加荒远更加偏避的柳州!“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作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人情感在突变的时事面前,在脆弱的个人命运面前,不得不陡然直下,形成落差。《再上湘江》即是在此情此景下,在情绪落差变化巨大的情况下,诗人创作的内涵深沉、外在形式淡泊的文短意长的小诗。方向对立的动词“去”“回”包含两层意思:湘水逝去何日重来?斯人独去何日重回?或许永无归期,埋骨异荒!同样,其它诗中的方向相反的名词,“南”“北”也具有独特而对立的情感。

柳宗元年少立志高远,自我期待价值很高。“永贞革新”前仕途一帆风顺,“进士出身授校书、正字,然后任畿县尉,再登台、省做郎官”。[5]加上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富有满腔的政治热情,和志同道合的刘禹锡、韩泰、凌准、韩晔等在政坛上叱咤风云,锋芒毕露。虽造成“疑生所怪,怒起特殊。齿舌嗷嗷,雷动风驱”(《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的众矢之的的不利局面,但他仍坚定不移竭其所能地参加革新。这种早期的经历养成了他坚毅执着的性格,也使他被贬谪后仍渴望有朝一日能再展宏图,南方贬谪之实与诗人内心渴望北归立业之虚促使了他情感性格的变化。执着的人生追求,奔放开阔的性格,自强不息的心态,却错误地闲置在荒疠偏避的南荒之地!

所以,虽然在一贬再贬沉冤难申和体弱多病心灵受伤的艰难情况下,诗人对生命的渴求以及对人生的追求和期待不是降低——消极沉沦或自我迷醉地发泄不遇的生命,而是增强——浪迹山水寻求舒适,亲植嘉木涵养精神。这种心态使诗人情感期待以“欣”“笑”“歌”“乐”等积极性也是表层性为目的,以舒适自我、调节自我心绪为旨归,如:“发春念长违,中夏欣再睹”(《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等诗都表现了柳宗元主观愿望上期待舒适快乐之情。诗人主观上始终是积极向上的,至少是努力向上的!在其诗中,主观施事性很强的动词“舒”“适”也屡屡出现,如“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构法华寺西亭》)就高扬突出欢快愉悦之情来抑制超越孤寂幽怨之情。

然而,主体越是忘忧求乐,越是想舒适忘机,而其贬谪的生存环境却没有根本改变,个体理想抱负没有实现,身体每况愈下,续娶氏族子女无望后嗣渺茫,则只能是忘忧更忧、消愁更愁,这就形成了客观效果上的悲苦幽怨。“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时得幽树好市,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乐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与李翰林建书》)就清楚地说明了诗人情感落差性极大的原因。“欣”“欢”“歌”“乐”等积极性情感只是诗人主观期待,“孤”“寂”“幽”“悲”等消极性情感才是文本所现和他内心深处的永恒之感。尽管诗人想方设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失意,如畅游山水、种植嘉木芳草、辛勤政事、放意田园等,但最终难以从悲怨的情绪中走出来。于是在其代表诗——山水诗上形成忧即出游,游则得乐,乐又复忧的情感生成画面。

柳宗元范文篇6

1、了解墓主一生文章震世,轻躁被斥的主要事迹,理解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苦和愤慨。

2、认识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特点。

3、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

文言整理:重点实词虚词:因、逮、坐、率、比;古今词义:证据、出入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

一、简介。

(一)简介柳宗元。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和人物传记。山水游记中以“永州八记”最为著称,其中不但描绘了当地的自然景物的,更融入了遭受政治挫折后内心的苦闷。寓言以《三戒》等最为著名,篇幅短小,文字犀利,极力鞭挞社会丑恶现象。为文主张“文者以明道”,强调文章针砭时弊的作用,致力于文体文风及语言的革新。为人正直,所交皆当世名人。

(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一般分为"志""铭"两部分。"志"用散文,记述死者姓氏、仕履及一生主要事迹;"铭"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赞颂和哀悼。起先,一般将墓志铭刻石,埋入墓中,后来则立石于墓前,成为墓碑。

3.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与韩愈的交情。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属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又同时被贬,可以说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志同道合。但是,韩愈与柳宗元作为同期为文者,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作为同朝为官者,政治主张和思想信仰却截然不同。柳在政治态度上属于变革派,韩则是保守的,他对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很不赞同,严厉指责。柳是信仰佛教的,而韩愈一生以儒家道统观念的"卫道者"自居,极力排斥佛老,他曾因上《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接佛骨进宫供奉而被宪宗命令处死,幸得人相救才免于一死,但被贬到距长安七千六百多里的潮州任刺史,直至穆宗即位才又内召为国子监祭酒。韩柳作为同朝的不同政见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作为朋友和文友的关系。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对柳宗元的业绩、人品、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实是"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典范。

(四)本文在“重情义”上处处有所突显,是文章一条线索。

二、疏通文句。

1、自读、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

第一段:皇考以事

第二段:逮有子证据率俊杰廉悍踔厉风发屈

第三段:用事者例出务记览泛滥停蓄

第四段:不足因其教禁质钱子本相侔令书其佣比一岁

第五段:亦在遣中白其大人拜疏以柳易播改刺连州士穷乃见节义亦可以少愧矣。

第六段:勇于为人故坐废退贵重顾藉推挽穷裔自持

第七段:立然诺尽竟

第八段:嗣

2、朗读、翻译全文。

三、理清文章思路

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

全文八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1)写死者家世。

(二)(2-6)选取柳宗元一生五个主要方面叙写:少年才俊、出仕被贬、柳州政绩、以柳易播及文学成就。

(三)(7-8)写子厚之死、归葬及铭辞。

布置作业:通译全文,整理重点实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体会本文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特点,体会柳宗元的为人正直重情的高尚品"以及“士穷乃见节义”的哲理

教学进程:

讨论一: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柳宗元的为人的?摘出具体语句。(文后练习三)

(一)小结:主要从他为人的品格、学业成就和做官的政绩等方面加以介绍。

(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怎样的为人?选取文章精彩语段,说说柳宗元令你敬佩的地方,赏析作者写人的方法。

1、第五段――以柳易播这一典型事例,柳宗元自身被贬,处境困窘,――据说这次他被贬还是因为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叫《玄都观看花诗》,触怒了执政,柳宗元也跟着倒霉,但柳不但不怨刘,而是关心朋友,真诚体贴到神情――为之“泣”下,举动――冒死以请,为朋友如此笃情重义,如此舍己为人,怎不让人感动。难怪作者称赞之余要借题发挥,写下一段抨击世态人情的话。对比柳年轻时“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现在被斥了,无人愿意出面为他讲一句话,世风不古,人情浇薄,世态真真炎凉至极!作者在这里活画出那些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的小人的丑陋嘴脸,出语严峻,痛快淋漓。作者虽然对柳宗元参与的改革持反对意见,但不影响他跟柳宗元之间的个人感情。他对柳在重情重义品格高尚这一方面是多么敬重啊!

2、齐读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感情、感慨、感叹。

二、贯穿文章诸多材料的主线是什么?文章各段是怎样体现这一脉络的?

提示;以朋友之义为主线:

第一段写死者家世中对其父柳镇强调了两点:一是孝道,这与下文对刘禹锡母亲的关切相呼应;二是刚直,表明品格,这是暗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辩白。

第二段,写他俊杰廉悍,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等语,都写暗示他的为人正直磊落。

第三段,写他骤升,远贬。升,不是柳钻营得来,得罪用事者,一贬再贬,同样不是他的过错。写他的为人正直。

第四段,写他设计赎归奴婢,关心百姓疾苦,写他给衡、湘地区士子口讲指画为文,写他关心人,乐助人的品性。

第六段,写他少年勇于为人,坐废退,没人举之,没人推挽,暗写他不愿与权贵交结,没人提携,“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

第七段并非闲笔,回应了前面议论交谊的话,裴行立和卢遵在费用和人力方面的帮助,紧扣朋友之义这一主线,比衬柳生前为人之正直,借以鞭挞世俗的丑恶风习,使文章更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旨。

第8段铭文语短情深,因为死者生前曾以无后为忧,而死后孩子又特别小;所以铭文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同样表现作者对柳的一往情深。

三、略议文学创作的规律“文穷而后工”这一规律。

作者说“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你能“辨之”吗?和同学交流你的意见。

作者是倾向于“为将相于一时”未必是得。如果被排斥的时间不长,如果困厄不沉重,柳未必能下苦功学习,寄情于文章,取得流传于后世的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司马迁说过,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说的正是这一道理。文穷而后工,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规律。历史多少豪杰志士的成就证明了这一点,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屈原、苏轼、梅尧臣、曹雪芹等等。

柳宗元范文篇7

1.基础知识目标:以借景抒情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不得不愚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炼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

教学难点

用典的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序中首段叙述愚溪得名的由来,顺笔交代“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经历。第二段紧扣诗题“八愚”叙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点明八景称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何以“是溪独见辱于愚”的原因,引出“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议论。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反话正说,沉痛至极。最后一段由溪虽“无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使结言落在“八愚诗”上。通篇文章以“愚”字贯彻始终。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而以“愚”人自居,他对贤愚颠倒的现实是多么愤恨。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不隐锋芒,但却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

二.课文分析:

(一)题解:

1.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所做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2.《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诗序》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柳宗元著名《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揉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柳州的刻意之作。

3.关于“序”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二)阅读讲析:

范读课文。

自读课文。

齐读、分组读、依次读。

本篇全文共四百多字,委婉曲折,抑扬顿挫,借小序倾诉自己的遭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佳妙之作。

第1段写“愚溪”得名的由来。

先写实有此溪,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在写溪名无定,为下文定名提供根据和缘由。

第2段以“愚溪”为中心,以“愚溪”为中心,写出“八愚”的名字,紧扣诗题。

第3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之说,转笔写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

第4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一。写溪水由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写人由自贬而转入自赞。最后将自己与溪水合说,达到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三)鉴赏要点:

1.托物兴辞,寓意深远。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写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

作者借写愚溪来写自己。愚溪的风景和作者的行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全文各段以“愚”字贯串。仅就第二段来看,虽然只有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文章结构中心明确,作者在描写愚溪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中,隐隐约约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幽奇秀美的小溪却名之以“愚”,作者替“愚溪”不平,其实恰是为自己的遭遇不平。“愚溪”美景被弃之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涉足,无人游赏,甚至无人过问,这正是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写照。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却只有这落寞的愚溪。对愚溪遭遇的慨叹,不正是倾吐自己抱负和才能被淹没,遭打击的不平吗?情与景的交融,表达出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2.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写景善于布局,叙事井然有序,全文的“愚”为线索,写景,叙事有条理。八景的位置,距离交代得十分清楚,给人以立体感,叙述被贬、迁家,安家以及给愚溪定名等等,内容丰富,机构紧凑,极具匠心。而全文又无一处不贯穿作者的不平之鸣。

三.课上练习:

总结7个典故的出处、原意、用意、目的。

总结词类活用11个。

总结句式7句。

四.课后作业:

柳宗元范文篇8

1.理解作者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运用曲笔来表达思想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运用曲笔来表达思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与自学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他出生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十个年头。这个时期属中唐。生于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已经是一蹶不振,除了社会经济因长年动乱已大伤元气外,中唐时期仅就直接威胁上层统治的政治问题而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擅权。他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集团,锐意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重获起用回长安,因为刘禹锡的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被贬谪,改任柳州刺史,最终客死柳州。

二、导入

有许多的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都喜欢用不寻常的写法来取得不寻常的效果。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奇怪的文章,它就是那种给人不一样感觉的文章看标题,可知王参元家里不幸失火,而柳宗元不仅不慰问反而恭贺他?也许有同学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不解,觉得他做人不厚道,不过我们不要让感情影响了我们的正确认知,一起研读这篇文章

三、课文研讨

1、朗读第一段,

思考问题:获悉王参元失火消息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①作者的心理活动:骇疑喜

2、自读第二段.

根据\''''骇、疑、喜\''''三个字,找到关键句,划分层次。

齐读第一层。

①作者惊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突然而至,滫瀡不给。骇是听到不幸消息的自然反应。

齐读第二层

①提问:\''''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这几句话体现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文章在思想上与之对应?有没有寓言说明这个哲理?有没有实例证明这个观点?

明确:《孟子二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塞翁失马》

《太史公自序》

②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疑\''''?

明确: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有了怀疑,才有下文的立意之奇,可见杰出的文学家首先必须是思想者。柳宗元命运多舛,这也是一切思想者共同的命运,诗《江雪》,藏头诗,千万孤独。但是时间总能证明思想者的价值。我们后人总能隔着时间的河流与先贤对话,他们永远活在历史、现在与未来。

齐读第三层

①提问:作者大喜而贺的原因是什么,\''''喜\''''从何来?他的观点能成立吗?

明确:天火涤荡,显白不污。\''''天火涤荡\''''掉什么?财产、嫌疑。究竟是什么\''''显白不污\''''?才能。天火可以\''''黔其庐,赭其垣\'''',但是天火不能\''''黔其才,赭其志\''''。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观点能够成立。

王参元能否因此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你认为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吗?

当时社会的积弊丛生。小人当道、积毁销骨,连柳宗元这样得耿介之人甚至做了监察御史之后说话也无济于事;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廉名之士不敢称善\''''可见舆论环境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不能振拔于流俗,更是可悲可叹;君主不贤明,社会黑暗。

官场口诀: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套清曲,九品头衔,十分和气。

柳宗元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制度的问题,他以为妨碍王参元施展才能的只是\''''嫌疑\''''。

如今一把天火终于烧去所有的嫌疑,柳宗元怎能不为之而大喜,怎能不为此而恭贺王参元?最后一段作者进一步阐述自己\''''吊以贺\''''的理由。

朗读最后一段,

柳宗元范文篇9

第18章隋唐文化1

第一节科学技术和教育

一、李春营建赵州桥:

1.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

3.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2.《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三、天文学家僧一行:

1.僧一行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2.测量子午线。

四、孙思邈和《千金方》:

医药学发展的表现:

1.医学校

2.《唐本草》

3.孙思邈的《千金方》。

五、唐代的教育:

①隋唐科举制度

②唐朝学校制度完备

③有整套学校体制

④专业教育开始确立

⑤私人办学增多。

第二节宗教、哲学和史学

一、宗教的兴盛:

1.宗教兴盛的原因

2.宗教兴盛的概况。

二、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

1.柳宗元的哲学著作《天说》

2.刘禹锡的《天论》

三、史学的繁荣:

1.唐太宗专设国家史馆和官修史书

2.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

第三节唐诗、散文和传奇

一、唐诗:

1.唐诗

2.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二、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

1.韩愈的散文特点

2.柳宗元的散文特点。

3.唐代传奇。

第四节艺术和体育

一、画家和书法家:

1.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

2.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

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柳宗元范文篇10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一、导语设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金母潭记》《钴金母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

(3)了解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老师的观点所左右。)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问题的提出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

提示: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3.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

(解说:这个环节,是在前面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品味文章写作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文学素养。)

4.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并背诵妙语佳句。

(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成练习三。

(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

(解说:以上四项既有字词句的理解,又有中心内容把握,并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掌握本文写景的特色。通过训练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突出重点难点知识,便于积累,也进行能力的迁移培养。)

5.翻译句子

(1)余自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

6.课堂小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再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得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我们不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点。

(解说:学生谈学习收获是最好的总结方法,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教师则在学生小结基础上加以强调补充。)

四、布置作业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加以体会。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解说:板书抓住“始游”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抓住关键词句显示主要内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帮助记忆。)

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三、研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参照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课文。

2.教师范读,以正读音。

3.学生朗读,反馈掌握课文情况。

4.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二)积累文言词汇

(三)质疑研习

1.分小组对段篇进行质疑,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对重点进行质疑。

3.小结解疑。

四、熟读课文,以至成诵

五、课堂练习(同方案一)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同方案一)

方案三

一、导入新课播放配有柳宗元头像的文字,简介并解题。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散读课文。

3.教师范讲第一、二句,板书:为、日。

4.学生参考注释及工具书以同桌为单位自学全文,标注疑难字词句。

5.学生互相质疑、释疑,教师点拨。

6.学生翻译全文。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同方案一)

(三)欣赏品味(同方案一)

(四)练习巩固,适当积累

(五)小结

三、布置作业(同方案一)

【备教资料】

●卡片①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古代散文百科大词典》,P910(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