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1:52:07

留白范文篇1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认为,故事法是发展儿童良好品格的重要方法。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故事能够创造对善的情感依赖,激发学生成善的渴望;其次,故事能够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这种示范在儿童的日常行为环境中普通缺乏;最后,故事能够使学生熟悉他需要知道的行为规范。然而,在运用故事法进行道德教育时,对故事中“善”的因素却不可过度强调,而应尽量自然,并注意巧妙留白。毋庸置疑,德育课程中选用的故事都带有明显的价值导引性,然而,故事对“善”的导引是一种德育艺术,不能是强迫灌输式的。“导善”必须找准“留白”的时机,从而增强学生对故事中“善”之价值的自觉向往与追求,并促使学生主动挖掘出教师引导范围之外的善的因素。

以“狼来了”故事为例,在对低龄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由于年龄上的亲近感,学生往往会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放羊娃”进行自我迁移与“符应”:学生往往会自动去体悟故事的结局,并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此时,教师不宜反复强调撒谎的不良后果,警告学生不能做出类似行为。教师应注意此时的故事讲述方式及教育方式要在情感上易于为学生所接受,避免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善”处留白的德育艺术启示我们,教师可以采用补充故事、扮演故事等方式来处理,让学生在对故事的续写、补充及角色体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悟(而不是单纯的认知)到“善”(如“诚实”的美德)的力量与价值。如此,当我们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及体悟“善”的时空时,学生对“善”的追求与体悟才可能是内在生成式的。教育者可以跟学生共同体悟、感动与分享,而不是以“标准答案”式的填充与灌输来运用故事德育法。可以说,在此类情况下,教师应允许学生有多种想象、多种体悟。在“导善”的过程中,“留白”艺术的运用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理解、体悟、融通“善”的主体。

作者:李西顺 李瑞玲 单位:无

留白范文篇2

关键词:留白;平面设计;作用

一、留白的内涵概述

1、留白的定义

留白是指在作品中留出空间,来营造一种意象,体现了简洁舒适的理念。留白常常会被认为是留出白色,这往往就陷入误区。留白留的不单单是白色,可以是背景的黑或其他颜色,主要是画面元素不要放得太满太挤,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得画面能够透气。留白空间的大小、形式,位置,与画面元素的比例以及与整个画面的比例都会影响版面效果。

2、“留白”的文化内涵

留白其实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结果。道家思想讲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老子的“无为”思想,“大象无形”之说,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意境。将有意化为无意,无可以生有,万物不要拘于形式而是要兼容百态。留白虽然留的是白,但讲究的是留白空间与元素的对比,包含着虚实、繁简、明暗对比。留白也是对佛教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佛教讲究“空”,以空显实,反应在设计中留白就是以较少设计的空间来衬托主体,营造意境的延续。日本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在设计上追求空灵清净,诗意感性的格调。日本的朴素美学讲求黯淡、古雅、贫乏的意象,所以设计注重事物本质的流露,剥去其表象的、被粉饰的外在,回到本质的简单的状态。出于追求纯粹,日本设计常见留白。

二、从平面设计角度谈“留白”的美

留白是重要的版面构成要素。平面设计离不开版式编排,也就离不开留白的运用。在海报设计中,大比例留白的运用会凸显视觉元素,又能通过虚实对比给人美感。在书籍设计中,留白能够挑出重点,准确获得信息。在整个书籍的设计过程中,字距、行距、图片与文字的关系、画面元素与整体的关系等都涉及到留白。画面中文字、图片较少,以大面积留白为主,空旷的背景更能衬托出主体。小面积的留白也可以调节画面,大面积的文字也需要留白来使之透气,也需要虚实相衬。

三、以海报为例分析“留白”思想

1)虚实相生,突出主体和主题留白和主体不能对立起来看,两者之间的连接边缘对突出主体有重要作用。例如下图奥妙洗衣粉的广告,在这张海报中主体是一个残缺的衣架,但是在整个白色背景的融入下,衣架与背景的交接处形成了挂着的衣服的形状,整个衣服的造型融入在背景中又能与衣架形成对比,突出衣服的形象。大面积留白的运用巧妙地体现了衣服的洁净,传达洗衣粉去污能力超强的主题。和空旷的背景相比小面积的衣架强烈地吸引人的眼球,将受众的视线很好地集中到衣架上,同时“图”与“地”巧妙变换,产生视错带来的乐趣,这都是留白在起作用。衣服的造型与背景相融,与衣架的“实”相比是“虚”,大面积空白使得衣服飘渺,造成整个画面无限延伸感。2)营造空间感设计中空间感带来的体积感、厚重感会使得设计作品更加真实,给人更好的视觉感受。当画面主体元素面积大,周围空白面积小时,视觉冲击力强;主体元素面积小,周围空白面积大,空间感强。无印良品“地平线”海报,把主体缩小到极致,人在空旷的背景中仅仅是一个很小的点,甚至被忽略。向地平线望去,有着由近及远的纵深感;顺着地平线延展,又给人无限延伸之感。海报呈现了天地的无限大,但事物的属性几乎看不出。这种对空间感的塑造而大面积留白甚至忽视主体的表现与设计者传达的理念和营造的意境有关。3)创造意境,给人想象空间海报除了准确直白地表现主题外,对精神内涵的传递也很重要,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品位。留白不仅在传递海报的精神意境上起到很大作用,而且能够提高设计的品位,创造高雅格调。靳埭强的海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画面上常有一大片留白,给人端庄大气之感。《美的回想》海报以毛笔为莲,莲上引来一只用水墨表现的蜻蜓,表现万物融合,相映成趣的意味。沾满红色墨水的毛笔顶端外形如含苞的莲花,停留在毛笔的顶端的蜻蜓形象鲜活,神形具备,给人悠然和谐之感。画面将主体向左偏移,又在大面积留白处用文字点缀使之平衡。大面积留白象征抽象的广阔空间,体现意境美。透过蜻蜓、莲以及大面积留白产生的意象散发佛家的“空”的气质。对空白的合理运用能创造意境,直达观者的心灵,产生情感的交流,启发观者的想象,从而悟出更深的内涵。4)使设计更简约,提升设计品味设计的表达应该是深入浅出的,是基于复杂思考的理性表达。留白使得设计删繁就简,洗炼出最精华最想表达的部分,给人美的享受。留白使得设计开阔,合理的留白运用能提高视觉的质感享受,提升设计品味。在这张洗衣粉海报中元素在画面下方,画面上方是大面积的空白。唇作为主体元素远离海报中心,打破整体的平衡。水平的手写文字在方向上给人平稳的感觉,统一了画面,同时唇的倾斜又增添了活跃感,使得画面不至于呆板。元素远离中心使得画面中心点、主体元素和画面边缘三者互相牵制。然而留白空间也是构成画面很重要的部分,它在画面上也是具有主动性的,能够在整体中与其他部分产生积极的互动。这张海报中图片、文字较少,面积较小,大面积留白不仅突出了主体,又使得设计干净利落,清新自然,体现出一种简约美。

四、对“留白”在平面设计的思考

留白观念已广泛用于平面设计领域,在纷杂的广告、包装等设计中,留白给平面设计注入了一股清流。由于大众审美水平有高有低,平面设计要想吸引人就有很大难度,而留白以简练的方式传递出简约美的观念也许能使大众的理解接受容易些。然而,留白的表现要根据设计内容来衡量,在平面设计中它是具有局限性的。留白适用于空灵、清新气质表现。

作者:黄思珏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晓菲.浅析留白在平面海报设计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03,(03):209,215.

[2]朱艾琪.韵致之外--浅谈“留白”在平面设计的审美特征[J].美与时代(上),2015,(09):55,56,57.

[3]宋国盛.平面设计中的留白艺术[J].大众文艺,2014,(24):165

留白范文篇3

关键词:边角山水画版式设计空白空间

空白空间常常是指有意留下的,引发读者无限联想的空间。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在人类的视界中,空白空间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们对空间习以为常,认为最好是填满它。通常人们都容易忽略它,除了少数人,他们有意识地利用空间形成对比,创造戏剧性的效果,或提供一个视觉休息的地方。它被用来作拥挤空间的最佳对比物。在艺术创作中,空白空间的巧妙经营更是一种智慧的外现。

一、边角山水画的空白经营

与西方的“一元论”相反,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百家之谈更是相互影响,因而也就有了“阴阳相生”、“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等各家理论,进而出现“知白守黑”的绘画表现形式。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理论的产物,不同于西方的“空白”,是“大象无形”的“白”,是白与黑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是绘画的一种智慧,是审美的一种需要,更是“超然象外”的一种意境。这种“白”,是“空中见有,以无藏有”,形成了“无相之象”,有着中国独特的含蓄之美。也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美学理论影响之下,中国绘画对空白的经营就更为关注。大面积的空白空间,与画面主体相呼应,形成了绝妙画境,给观者无限联想。边角山水画正是以大胆的留白颠覆了旧有的绘画样式,形成了自己清新、开阔的独特风貌。他们将绘画中留白的技法运用得精湛之至,作品笔墨极其精简,使留白处充满了神奇的张力和意境的美感,“黑”与“白”、“虚”与“实”,浑然一体,大斧劈皴的刚正、方硬与空白的虚无相对应,整个画面统一在一种恬淡的意境之中,使“无画处皆成妙景”。边角山水画中的空白,不仅鲜明的突出了画面的主体,而且与画面的落墨之处形成了一种黑白灰韵律,避免了视觉疲劳。

边角山水画面及其简洁,却简而不少,白而不空。作品中的空白绝非一般的废弃空间,而是作品自身的一种表达,也是边角山水画造境的一种语言。大面积留白更给欣赏者无限想像的空间,意境幽远。作品虽寥寥一角,隐隐半边,也给人以意味深长、境界完整的感觉,越是简略,艺术趣味和感染力就越强。也正是如此,边角山水才在翻阅古画时跃然而出,如墨香中一缕清新之气,成为“以少胜多”的典范之作。

二、版式设计中的空白空间

“计白当黑”是中国画的重要绘画理论。根据视觉物理学原理,实空间占据相应位置后,相对就产生了虚空间,即“阴阳相抱,虚实相生”的“空白空间”,在版面中就是其中的空白部分。源于绘画的理论基础,“空白空间”在版式设计中也有着极其积极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

在视觉设计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要素就是空白空间。而对空白空间的忽视就是大量丑陋、不堪卒读的设计出现的原因。因此,空白空间如同文字、图片一样是一种语言,传达一种声音。在版式设计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要素之一。

1.空白空间是突出主体的需要

在版式设计中所作的任何尝试和努力无疑都是为了更好的传达信息,而本着这个原则,我们自然要突出主体,主体也即版面中的重要信息内容。然而“填满空间不是设计师要做的,运用空间才是设计师该做的”。“重点”总是相对于“非重点”存在的,根本没有绝对的重点。“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因此空白的合理运用对于形成版面的虚实关系、突出主体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彰显主体?一般情况下,人眼处于被动的接受信息,因此我们的设计就要主动制造阅读兴奋,创造良好的阅读空间,醒目突出的主体内容。巧妙的布白是对版面内容的最好衬托,会提高版面的可读性和清晰度,形成对主体内容阅读的一种导引。让主体内容更加清晰开阔,使读者一目了然。当空白起到了吸引阅读的作用时,它便成为所传达信息的一部分,成为和文字、图片有着同样价值的一部分。“沉默,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对话的一部分”。

边角绘画中,大面积的空白,让我们一目了然,第一时间抓住主体的精妙刻绘,进而把握画家的心灵语言,领悟画之意境。当然如果空白纯粹是为了空白,而不传达任何信息,则是要不得的。那样的空白空间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谓的垃圾空间,不仅造成了画面的不和谐,同时制造了视觉的混乱,是我们设计时必须避免的。边角绘画中的空白已然是画面的一部分,是另一种刻画语言,空白空间的存在,构成了完整的、主体突出的画面。如同比起涂满墨色的画纸,也许一滴墨更能引起关注。版式设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主体内容,让主体更突出,让人的阅读变得轻松、舒适。

2.空白节奏是审美心理平衡的需要

在版式设计中,标题、内文、图片相应的占据了一定位置以后,就相对的有了版面中的“虚空间”或“负空间”。空白空间是视觉传达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是现代设计中的重要语言,没有适当的空白与文字图形相对应,或者空白空处理不当,都会造成视觉疲劳,甚至会导致人们放弃阅读。边角山水的空白正与画中主体、次主体一起形成了黑白灰的穿插关系,形成了疏密有致的节奏感、韵律感。在视觉中给人一种美的秩序,美的呼吸。抓住观者视线,并使其获得愉悦的视觉及心理感受。肯•希伯特说过,“空间是人类所必需的”,空白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它与拥挤、阻塞相对,空白常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清爽和旷达。在布满文字的版面上,空白更是阅读的需要。“空白空间对于版面设计,犹如肺之于人。它不是由于美学原因,而是由于生理原因存在的。人的视觉是需要空白的,用于间歇、用于思索、用于调整。

恰当的空白使版面清晰明快,与内容相呼应,形成鲜明的节奏、韵律。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使阅读也成为一种轻松有益的休闲,让人愉悦满足。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是乐曲中的自然呼吸,平面如康定斯基所言,“它本身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是有呼吸的”。版式中的空白不仅构成了版式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也满足了人们审美心理的需要。大片的空白更给人无尽的联想空间。设计师们应该将空白空间视做一种形状、看作实物图像的一部分而不是版面中剩余的无用物,把它们也视为一种合理的设计要素,要有效积极的调动和利用它们,创造开阔、明朗的版式空间。

3.空白分区是形成阅读导向的需要

空白分区,即利用空白的不同位置、不同形状、不同面积,使版面内容自然区分,使其如同一道道围栏,将内容关系密切的部分自然集合,让人的视线自觉将内容划分成主次分明的版块。同时,空白分区也有助于人们在阅读时选择自己需要索取的信息,快速浏览,节省时间。五色乱目,太花哨的版式常常让视觉混乱,而在本就信息臃肿的版式内再用不同的纹饰去分区,绝对是愚蠢之举。当我们的视觉感到超载时,信息传达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失掉信息传达的意义和作用。边角山水巧用大面积空白和小面积空白,形成了很好的读画导向,使观者完全按照画家的引导一一赏读。而大小的空白和景物刻画中的谨致与疏松相映衬,巧妙地传达了画面的主次秩序。在抛弃型阅读的今天,形成良好的阅读导向对于版式设计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而空白是最无声也是最有力的分区符号。优秀的设计会利用空白的摆布,使版面的字间距、行间距、页眉、页脚与图文统一为一体,制造良好的视觉通道,使阅读舒适、顺畅。空白分区,会简化版面的设计符号,自动形成阅读导向,引导读者的目光根据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移动,最终完成阅读。

参考文献:

[1]杨振国.中国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9.

留白范文篇4

关键词:留白;艺术;设计

“留白”现象在中国艺术文化中自古就有所体现,无论是诗书著作还是绘画音律,这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表现手法将艺术创作中的形态、意境、精神与个性往往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挖掘“留白”现象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与精神内涵,运用到当代中国的设计之中,对中国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将具有深远意义。

一、“留白”现象的理念内涵

“留白”又被称作“余玉”,在绘画中就是指在画纸上留下一片空白。书法上也有类似的手法,被习惯性的称作“布白”,美学上所说的“计白当黑”中的“计白”也就是留白。[1]“留白”作为中国画中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手法,往往是作者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提炼安排。在绘画中运用时,从表象中通过虚实结合、藏露有别的手法,渲染出艺术作品中独特的意境氛围,从而给人以无限遐想追溯的空间,可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也会映射自身而有所感悟。“留白”现象的理念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通常表达的是一种依附于形体之中,却超越客观事物存在,向更深层次内涵探寻的境界。正如《道德经》第四十章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道家哲学思想中,“道”是宇宙初始,万物和谐气化的本源。“道可道,非常道”我们追寻形形色色的物质表象,实则皆源于无象之象的“道”之中。透过无形之道,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空白之处感悟无穷无尽的哲学内涵。“留白”理念正是对道家哲学思想的一种延续,透过现象展现事物本质,通过无形之举表现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因为这种丰富的内含深意,使“留白”的理念手法不止局限于绘画作品,更运用于各种文学艺术之中。

二、中国艺术中“留白”现象的体现

(一)中国画中的“留白”。“留白”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关系、无中生有,对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2]在中国画中运用“留白”的手法一方面给予画面丰富的空间感与层次感,通过虚与实之间的相互结合,又给人以拓展的空间激发无限联想。另一方面画面通过“留白”往往展现了不同的意境,通过以形写神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出画作的独有气韵,抒发出作者不同的情怀。在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中,作品构图凝练取舍大胆,通过大量的留白展现出辽阔的空间。春雨过后,云雾缭绕,奇峰、树林、山石、疏柳在云气之间灵活穿插,整个景象明亮畅快又深远悠扬。作者对于景物的把握与虚实墨白的安排,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一个不可言喻的旷远境地。再通过人物、景物的对比相衬,给人以丰富的空间进行无限的遐想。画作“留白”,使得画面空灵而寓意深刻,使人通过浅析“留白”现象对现代设计进行思考田景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天津300222)摘要:“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特的表达手法。本文通过挖掘“留白”的内涵语义,分析“留白”现象在中国艺术文化中的体现,从而对将“留白”的方式融入现代设计进行思考。提出从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中融入“留白”的理念,实现中国当代设计的繁荣。关键词:留白;艺术;设计有身临其境又留有想象的余地。中国画中常常使用这一手法,使万象止于画中,却寓意于画外,气韵生动,妙不可言。(二)中国诗词中的“留白”。中国画中的“留白”妙不可言,而诗词中的“留白”更是意境深远。中国古代诗词中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色,常常运用“留白”的手法展现出言与意之间微妙而灵动的关系。像是唐代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在诗词初始作者并未叙写琵琶女的身世背景,而是通过对其或急或缓、如泣如诉的琴声描绘,去体现琵琶女的命运坎坷。作者通过文字将音律描写的跌宕起伏九曲回肠,使读者情不自禁的融入曲中凄楚悲怆的情景,当人们还沉浸在激昂沉重的乐曲中时,琴女曲终收拨,而作者则留下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此时万物无声,唯有江心白月。可读者的内心早已掀起万丈波澜,乐曲虽静虽止留下一片空白,但是她的情感离愁却深深扎入诗人心中。只一句“悄无言”,却给人无尽的思绪,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以静衬动,以虚写实。无言总是诗,而诗词却可以超越字面,给人以“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之感。在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仅用二十八个字符,便展开了一幅深秋日暮羁旅图。作者抓住“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意象,用高度凝练的言语渲染出悲绪四溢的氛围,作者虽未道思乡念家,可通过悲景已让人浮想联翩,更是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强烈情感冲击。使读者不禁联想这家人正在做什么,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五味杂陈,而自己是否也有同作者一般的心情?虽然诗词篇幅有限,却道出游子愿归不得归无尽苦楚,更引发大众共鸣。有限的载体体现无限的空间,这何尝不是“留白”的深意。(三)中国戏曲中的“留白”。除了绘画与诗词,中国戏曲艺术也将“留白”的理念巧妙的运用到作品之中。“虚拟”作为中国戏剧表演中主要艺术表现方法,在世界剧坛上是独一无二的。利用程式化的“隐”表达世界的丰富,这是戏剧家探讨的重点。[3]在戏曲舞台的布置中,戏曲艺术往往以三两件看似简单实则极具深意的道具,展现出一个或是凄凉或是热闹的场景。如由李长春等艺术家表演的京剧《铡美案》的舞美设计,在最后审讯陈世美的场景中,仅用一个正中而立的案桌与屏风和以此对称而立的一组“肃静、回避”牌子,就表现出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朝堂,其余空间不再多做设置,任由观众感受与想象,结合各自不同的经历与认知,仿佛看到了更多的内容,如同亲自置身于朝堂之中。用有限的道具描绘了一个无限的场景,这样以少见多,以空写实的手法正是“留白”理念的一种体现。不仅是舞美,戏曲艺术的剧本表演也常使用“留白”的手法丰富内容。在越剧《红楼梦》黛玉进府一幕中,王熙凤入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三段笑声之后终露其面。虽然只是台词的刻画,但仅凭借笑声,观众就已经感受到“凤辣子”的泼辣性格,以及她的不俗地位。以声衬人寓虚于实,正如“留白”的手法通过虚实的有机结合,激发出观众的无限遐想,使观众与演员一同走进剧情意趣的深处,展现出戏曲艺术的精妙绝伦。

三、“留白”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留白”的表达手法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特殊意义,对于当代设计也同样带来深刻影响。通过解读“留白”现象,感受它形式上虚实隐露所表现出的层次感与想象空间,它内涵中言尽意未穷所体现的深远寓意,对于今天的设计都可以作为良好的借鉴。像是今日风靡全球的“无印良品”设计,以其简约明快不加娇柔造作的设计风格深受广大群众追捧,在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式中,受众感受人生之道,顿悟生活之法,以有限的器具开启人与设计的无限对话与思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将“留白”手法运用到当代设计值得思考。(一)在设计形式中体现“留白”。设计形式中的“留白”最直接的体现在物品的造型之上。密斯•凡德罗曾说过“lessismore”,在设计过程中少即是多,对产品的形态装饰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安排,避免不必要的负担与添加,这样往往可以展现物体的真实样貌,反而体现出设计的独道之处与产品纯粹的语义内涵。不仅是造型,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中,适当的“留白”也有益于设计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在材质上“留白”,可以凸出产品用材的本质特征,开启人与产品最原始的对话,依据材料的特性传递出不同的设计语言,呈现出人与物质独特的交流空间。另一方面在用量与用法上进行“留白”,省却无需浪费的材料,引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使精简的材料中体现出循环节能与和谐发展的人类生存的长远之道。设计改变生活,运用“留白”的理念,能够将大众引向更高质量与高层次的生活。(二)在设计内涵中体现“留白”。在现代设计中,许多产品怪诞恶俗,给受众以堕落空洞的价值导向。也有一些产品充斥这利己主义,以“快餐式”的消费理念带动大众盲目消费,去满足自身并无长久意义的虚荣感与从众心。设计需要深度与价值,犹如“留白”的理念,通过存与去的手法,空与实的表达,将受众代入作品物质表象之外的意识深处,从而有所感,有所得。不至于表面,不局限于欣赏把玩,不将产品视为毫无生命的摆设。设计需要“留白”式的思考与顿悟,在创作初始应有自我的理念与正确的抉择,考量带给大众的将是怎样的价值取向。不着眼于当下利益,而能为社会的推动发展有所贡献。在有度的世界里,传达一个无限的空间。在有形的器具中,注入无限的人生思考与精神指引。这样设计即体现出生命的厚度,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四、结语

“留白”是中国艺术中常见的表达手法,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将“留白”的理念融入到当代设计之中,在表现形式上要做到取舍得当,拓展更广泛的空间。在内涵寓意中要实现由表及里,导向更深远的意境。这样的设计才会拥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实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美好理想。

作者:田景怿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诗佳.中国山水画中“留白”技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5.

留白范文篇5

留白是绘画的术语,是指在作品中预留相应空白不着笔墨,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过满过实,画面会失去灵动与飘逸,显得呆板;有了空白,观赏者揉入心境,计白当黑,虚实相插。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留白,是指在中学生物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和消化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即学知识进行识记和整合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留白的意义

生物学新课标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从而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地发展;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留白艺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使用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一期望。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呈现学习主线,留出足够的空白,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有自己的思考方向,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实施、合作交流等活动,生成科学的生物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物是一种生命教育,应当把教学定位在生命层次,完成对生命的激活、探索和尊重。留白艺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巧妙诠释了生物教学的生命张力和律动之美,在教学过程的留白中,学生通过充分发挥主体性,将自动完成自我生命的生成、修饰、超越和升华。

三、留白艺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导言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言留白,教师巧设悬念,激活学生对生命探索的欲望。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在语言、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为学生预留想象、参与的空白,留下关联学习的悬念,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悬念中既隐含学习的任务,又创设探求知识的情境,有效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猜测和思考。但留白要适度,不悬,学生一眼望穿,无欲可求;过悬,学生头脑一片空白,无从下手。只有恰当地设悬念于实际生活中,方可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探索新知识。例如,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时,问学生:“如果有同学不小心溺水,危急时刻要对他进行人工呼吸,首先要做什么呢?若没有清理溺水者口鼻内的污物,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和结果?”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会由“人工呼吸”和“口鼻”想到气体的进出,教师顺势引出呼吸系统,然后讲解呼吸道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趋于主动化,思维方式趋于系统化,并因为通过学习解决生活问题而产生自豪感,增强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

2.课件留白,提高学生的听课实效。课堂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师生要抓准重点和难点透彻分析。首先要做到课件的留白,课件留白讲求教师提炼骨干,掌控教学灵魂;学生思维构建,创造血肉,享受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教学中出现了繁多冗杂的现象,学生产生疲倦和压抑。因此,教学要懂得留白。首先,删减不必要的内容,突出重、难点,合理延伸。其次,元素直观,错落有致,脉络清晰,赋予课堂教学的美感。再次,在课件版面的空白处安放重要信息,与周围要素做出鲜明对比,无意间形成视觉焦点。最后,动作设置也要留白,千篇一律,课堂缺乏动感,花样过多,则产生干扰。无论是内容、元素、脉络,还是动作设置,同一要素之间要减少留白,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不同要素之间要增加留白,凸显知识的层次感。例如,学习“细胞的衰老、凋亡及癌变”时,课件用等式、不等式来呈现个体衰老与细胞死亡的关系。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个体衰老;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个体衰老。内容清晰明了,再加上教师讲解,学生便能有效理解和记忆。

3.问题留白,练就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留白是指针对知识性、理解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实际学情设置包含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留出知识结构的空白。在空白中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通过主动思考进行知识结构脉络的组建。随着师生逐步对问题进行剖析探究,进行二次留白,抛砖引玉。问题留白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推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再筛选出有效信息进行补充,引发全体学生产生思维对接,观点碰撞,结论整合,将问题留白处补充完整,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对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形成科学求实、积极思考、认真严谨的人生态度。例如,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节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现象,联系人体激素的调节特性,猜测引起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学生就会对知识进行迁移,综合信息,分析问题,推理得出答案是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然后进行二次问题留白,问学生:“为什么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就比向光侧的浓度高?”学生会发挥创造性的思维,通过类比,梳理信息,大胆作出假设,试着给出答案。教师紧接着给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施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整理和补充,共同得出最好的结论。这样的层层问题留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补充空白,便会轻松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练就学生的探究能力。

留白范文篇6

关键词:留白;艺术审美;报纸;平面设计

传统艺术中,“留白”一直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技法,艺术家通过预留一部分空白区域,给欣赏者有足够的艺术想象,同时这种空白本身就是画面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这种“虚”的表现手法,与其他区域形成“虚实”呼应。留白不是空白,而是一种通过无形展现有形,从而衬托有形。

1留白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在现代版式设计中通过对于图片、文字及相关内容的合理编排,给读者以视觉冲击,而留白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常被应用在现代广告设计、出版物平面设计中,既能表达设计者意图,又能给予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达到虚实相衬,饱满有度视觉效果。其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突出主题。设计作品都有一个主题,通过各种元素的搭配和组合凸显主题,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如果在平面设计传递主题信息中大量堆叠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导致信息冗余就会使读者或受众产生疲惫感,也不利于传递主题信息。从现代平面设计的主要功能分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空间环境下,表达出设计者意图,对于作品的完整度和有效性具有很高要求。留白艺术正是通过对空间的部分保留,使得整个设计作品更具有张力,将繁化简,最大程度上保留主题信息,突出主题,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设计作品功能性。1.2简约之美。现代生活中对于简约有着很高的追求,简约已经成为了设计领域中的重要元素和表现形式,相对于传统华丽奢侈的元素堆叠,简约更显得清新自然,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而留白和简约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以留白形式突出主题,既能满足对于整体画面的需要,更能满足现代人对于“简约”美的一种追求,可以说留白不仅是留下了版面设计的空间,更是留下了想象,让每个人都能够对设计、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1.3创造想象。平面设计作品是设计师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信息中要想能够吸引读者,就需要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激发读者通过二次创作形成对于作品的理解。在版面设计中,以报纸为例,以简洁的设计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对艺术语言进行进一步加工和设计,以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想象力的版面设计去赢得读者的青睐。1.4丰富层次。成功的版面设计其本身并不是要素及内容的堆砌,而是将“空白”置于文字、图片其中,合理地将报纸整体版面进行有效组合和切割,协调版面空间,实现虚实结合关系,带来视觉上的错落感,从而使整个版面富有层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利用这种间隙式分割,能够更加突出重点,增添阅读想象力。可以说好的版面设计,不仅从视觉上能够让读者更加亲近,并且这种层次感能够突出重点,使原本枯燥的文字和图片重新焕发生机。

2报纸版面设计中留白艺术的应用原则

“留白”艺术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并非简单“留下空白”,根据报纸版面设计的特点,在实施留白艺术技法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和谐统一。艺术需要张弛有度,和谐是一种美的表达和美的意境。在现代社会中处处强调和谐,在留白艺术中主要是通过设计者和受众之间的审美契合,形成二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更好地表达设计者意图。留白艺术从艺术本身上分析,它兼具了中国国画的艺术审美,也蕴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和内涵。如果过多的留白会造成设计缺失,影响信息的传递,如果留白过少,则起不到留白的作用,这些都违反了和谐原则,所以在报纸的版面设计时,要兼顾留白与主题内容的和谐,通过留白和其他设计元素的搭配融合,形成在视觉上的美感,做到既不突兀也不冗余,既有信息,又有艺术审美。二是有章可循。艺术发展是有迹可循的,平面设计作为现代艺术形式,在充分利用现代设计工具创造过程中,其设计元素来源是多元的,如何才能将众多设计元素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设计效率,对于报纸版面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平面设计需要遵循其本身设计规律,从主题立意到细节把握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虽然留白对于报纸平面设计来说并非创新形式,但是其功能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在有限的二维空间中,将艺术和设计的完美融合,创造出丰有设计感的作品,才能赢得读者关注和喜爱。三是敢于突破。留白在报纸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本身就是对于现代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创造,所以在出版物平面设计时要进行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传统。随着电子智能设备的普及,报纸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内容上、形式上及版面设计上都应该进行创新,创新可以说是报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而对于报纸平面设计就应该敢于突破,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认真总结和与时俱进,将留白艺术在报纸平面设计发挥到极致。

3报纸平面设计中留白艺术的应用方法

3.1注重艺术规律把握,整合报纸版面。现代报纸版面和传统报纸版面的区别在于,现代报纸更加注重对于版面的设计和整体美感的把握,所以在设计时会花更多的心思。从艺术规律的角度上说,在报纸平面设计中艺术留白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于整体性的把握,从而形成整体美感,更能吸引读者。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对于空间感的掌握。报纸阅读相对于电子设备阅读,它属于慢阅读,并且它是以报纸实物进行展示的,注重报纸的空间感,一方面,要注重标题四周以及文字之间做留白,给报刊内容划分明晰的界线,更能引导读者获得有效信息,体现高效体现报纸功能;另一方面,对于报刊篇幅的把握,要摆脱传统的文字堆砌,以更加简练的语言去传递信息,从而将更大的空间预留给版面设计,增加报纸版面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效果。二是要关注留白在整个版面中的作用,在实施留白后,版面与版面、文段与文段会有一定的转化和停顿,这对于人的主观感受极其重要,留白空间为读者感官留下更多主动思考的空间,同时在布局时要重视版面的平衡,从而保证整体版面的内容平衡。3.2重视留白艺术的虚实结合。留白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对空间的一种占用,并且这种占用是实体空间。对于报纸版面来说空间有限,所以在有限的空间中如何做好版面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留白艺术的应用来说,报纸版面设计要把握好虚实结合,具体来说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利用空隙与留白营造空间感。通过在报纸中的文字、图形以及色彩上可以采取空间对比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虚实的空间感,以此衬托报纸的核心内容,突出报纸的主体。例如,在对于一些发人深省的事件,希望通过事件报道警醒读者,就可以通过留白的形式在文字周围形成感叹号,其本身就是文字的一部分,但这种处理方式更能彰显作者意图。二是借助虚空间完成对实体空间的衬托。在报纸版面设计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留白区域和文章内容形成呼应,在充分凸显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营造出别具特色的艺术效果。例如,随着现代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的加入,报纸在创新发展上也要与时俱进,所以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就要放置相应的客户端二维码,引导读者去下载和使用,在将其布置时就需要通过留白技法将二维码和其他文章内容分开,从而形成相互呼应的关系,既不影响整体版面的美感,又能表达版面设计意图。3.3突出留白技法特点,发挥留白艺术效果。报纸版面设计中对于留白艺术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如何更好地利用留白技法,就要深入挖掘各种技法的特点,适时采用恰当方式发挥留白艺术功效。一是正负形创意。正负创意是指在版面设计时,将正形和负形之间通过相互借用的方式,在线条中隐含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并通过相互对比形成反差,从而体现版面设计过程中的和谐统一之美,这种方式在报纸版面设计中非常常见,其美学效果也非常突出。二是色彩的控制。留白不仅仅是空白,这是一种色彩美学,在版面设计中要合理利用空白版面,利用色彩搭配样式,发挥出留白在色彩中的美感和艺术,从而提升整体版面设计的层次和品味。3.4加强图文层次调节,丰富版面层次结构。从现代报纸版面设计整体风格上看,留白设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报纸版面设计中,通过留白让图文更加具有层次感,能够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一是大胆增加留白面积,保证版面错落有致。现代报纸更加讲求效率,在文字上更要求简炼,从而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减少读者时间。并且在图片上以不规则的形状,错落有致的形式减少读者对于阅读的疲惫感,以更加丰富的层次改善报纸整体版面结构。二是打破传统设计常规,创新开展版面设计。现代报纸要敢于打破传统对于版面的设计,在版面设计上要更加灵活并将留白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将“空白”与色彩搭配,能够使现代报纸更加富有活力,也能够大大提高版面的设计感。

4结语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传统报纸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压力,大众对于报纸平面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留白艺术创新报纸版面设计,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以更高效的方式传播信息,这对于报纸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翼.留白艺术手法在报纸版式设计中的应用[J].新闻战线,2018(12).

[2]李艳.报纸版式设计中留白艺术研究[J].中国报业,2017(14).

[3]吴空.从排版误区到信息载体――报纸版面设计中“留白”艺术的发展与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

[4]金辉.留白艺术手法在报纸版式设计中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8(23).

留白范文篇7

关键词:平面设计;留白;审美;意境

一、“留白”的东方传统哲学内涵

(一)“留白”的概念

“留白”,简单来说就是在作品中留有一定的空白区域,在这个特定的区域里面没有可以引起欣赏者注意的意象,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营造出一种审美层次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作品原有的涵义。“留白”是采用虚实互为表里相呼应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采用了传统的东方艺术构图形式,蕴含了东方哲学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留白”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是艺术家阐述艺术意蕴,表达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作品立意的需要。从设计艺术的角度来审视“留白”这一独特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视觉的感知能力,并通过艺术家“留白”进行合理的布局运用和艺术表达手法,给人带来心理上的特殊的审美体验和信息传达功能[1]。空白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是可以很好的把物态化的审美意象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又可以减少繁冗复杂的信息障碍,因此,探究“留白”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是当下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留白"

“留白”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书法、建筑都十分注重“留白”的运用,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留白”虽然无笔无墨,却并不代表“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留白”的运用与处理,而现代平面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与融合。就拿传统水墨画来说,它的艺术追求不在于把山水景物画得多么惟妙惟肖,而是通过笔墨抒发情怀、直抒胸臆、寄托情思。画家往往只画山水的局部、花果的一枝一实,其余画面多留有空白,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并产生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在创造活动。如果说哲学是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层次,那么艺术便是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层面,横亘在这两大高峰之间的桥梁便是美学。作为美学范畴的“留白”孕育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时期与玄学相结合,然而“留白”的思想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老庄哲学。“留白”不单单只是空白,它是一种朴素的哲学理念,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显然“留白”是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南宋四家”中的马远和夏圭同创水墨苍劲一派,构图上大胆剪裁,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2]。在传统水墨画中关于“留白”的运用无处不在,正是这种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形成了中国画最基本的民族特征和艺术特色,这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及美学观念的生动阐释。

二、传统文化中的“留白”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一)海报设计中的“留白”

南朝画论家谢赫提出了著名的“六法”,其中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唐代画家张彦远也在他的绘画论著中用形似和神似相结合来阐述谢赫的“气韵生动”,同时他把绘画的创作主旨总结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八个字。“留白”根植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精神[3]。今天可以在从许多海报设计作品中,同样能看到设计师在艺术创作中对气的追求。“简洁”“朴素”“禅意美学”,在这个品牌肆虐喧嚣的时代,亚洲品牌无印良品的宣传海报通过简洁有力的元素,蓝天、雪地、一个人、品牌名称就构成了它的宣传海报的所有,把实用和空灵相互结合,所有的一切简简单单,不矫揉造作,却又意味深远,耐人寻味。大量留白的运用占据了海报的大部分空间,作为日本杰出的设计大师,MUJI设计师原研哉认为设计是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地变换着他对于整个过程的意识,改变着他的智慧。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名追求“空”的武士,一位治疗过剩的针灸师,他布的道是对空和简单的满足。追求设计日常化、虚空、白,崇尚万物有灵[4]。无印良品带着一股禅意的美感,在一种可感知的简单文化中,似有若无的设计将产品升华至文化层面,揭示了一种存以空为中心的味外之旨。“气韵生动”首先产生的是一种“意蕴”,而后产生才是“空灵”,画面沉浸在一种虚实相结合,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总而言之,“留白”重视创造意境,追去一种纯真之美,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情趣,对中国当下设计风格的延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平面设计的领军人物靳埭强在很多的海报设计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画独有的“留白”产生一种虚实相映、虚静恬淡的效果,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学说中的清静无为的境界。在他的设计作品中特别流露对中国元素的偏爱。例如:水墨、阴阳平衡的对称美、书法等,这些风格一度归纳为“靳式”风格。

(二)包装设计中的"留白"

王弼在《老子》中注道“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能,无所不往。”一语道破了“留白”的含义,正因为是留有空白所以更能代表那种难以形诸笔墨的灵性[5]。“白”这一艺术元素本身并不能代表创作者内心所要真正表达的艺术内涵,但是我们是通过“白”的“空”和“虚”来衬托画面的主体形象的“实”和“朗”,恰如同国画中“画鱼不画水”的妙处就如同“留白”的妙处。这样就轻松地避开了把画面流于形式堆砌拥挤冗余的弊端,将画面的主次安排的虚实得当,产生一种天然和谐潇洒之美。把文字、图像和色彩等艺术元素按照“留白”的手法进行恰当的安排位置,在产品包装的外观上形成一种虚实空间相结合的形式,产生一种节奏清新明快、不设不饰的自然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作为购买者在欣赏包装外观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它具有强烈的形式美的同时还伴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与人们的情感相通,浸润着传统美学的精华,使人们在实体包装中营造虚的空间想象,感悟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理想境界。设计师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物化为可视艺术形象,追求一种含蓄的艺术手法,就拿现代包装设计中采用“留白”手法来说,这种视觉语言不但能够营造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而且还以以少胜多的形式美著称,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购买者在消费和欣赏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与产品包装沟通交流,释放自己的情感。空白意味着简化,简化的实质是去除最复杂的结构整体,把尽量少的结构按照一定形式美组合到一起,形成最大限度的简化形式。空白部分与实体部分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极具表现力。不管是“空白”,还是“留白”,二者都充分肯定了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都把消费者融入到产品设计再度创作之中。现代包装设计中采用“留白”手法同样也是重视接受者对丰富作品内涵的重要性。好的设计超越了所有教育和经验的要求,它提供的信息如此简单,令人们都意识不到信息传播的完成。因为无法“保留”美;因为“留白”所以更丰盈;因为看不见,所以想像无限,这就是“留白”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意境。从“留白”中探寻美,重视随处飘游的氛围,而非形式,这样的美学观念,诞生于艺术。“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天高地阔、山长水远,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完成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并对设计作品的再造,延伸了艺术的领地和意蕴。

三、从平面设计中的“留白”看现代社会审美趋向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新的艺术语言和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新的社会思潮、新的艺术观念,同时他们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当下的社会浪潮中也就要求设计师具备运用不同文化艺术语言的能力来阐述和表达自己与众不同想法和不同形式的艺术手法。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哲学主张“以少胜多”和“无画处皆成妙境”,强调朴素的色彩美,在空间形式上推崇简约之美[6]。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也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因此可见在道家学派的眼中艺术要要讲究含蓄、深邃的意境而绝不是一览无余。这种崇尚简约之美的艺术追求,不仅融汇贯穿中国水墨画发展的始终,也深深地影响了当代主流审美,对现代设计师设计观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计中的“留白”作为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它不单单只是留有空白区域,而是去除不必要以及不重要的元素,而不是为了“留白”而留白,注意元素之间的联系性和一致性。

四、结语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来说不仅仅是启迪和手法的借鉴,同时它又使现代平面设计极具时代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果说哲学是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层次,那么艺术便是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层次,横亘于这两座高峰之间的桥梁便是美学。当代设计师们要有中国本土化的设计风格,就必须需深深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直觉思维,借鉴民族传统艺术语言和艺术元素,丰富自己的美学思想的同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思,融合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创作出属于本民族的时代经典。

作者:杨鑫月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曹垒垒.以招贴为例浅议“空白”在平面中的意象期刊[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6).

[2]马公伟.浅析五代、两宋山水画的空间布局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4]褚玥莹.以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与西方极简主义思想探究现代视觉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5(3).

留白范文篇8

关键词:留白艺术;园林设计;古典园林;现代园林

中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曾在《艺境》中说道:“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1]。宗白华认为,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是创作者刻意营造的一种意境美,从而更好地表达空间意境,用留白来突出主题,给观者生出无穷遐想空间,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与中国绘画一样,中国园林亦诞生在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艺术的沃土里。在历史的长河中,二者拥有相同的产生土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构成一种东方独有艺术风格,造就了东方式园林。国画的笔墨简括,画面构图的大面积留白,这种艺术风格换置园林中即是空间上的虚无,讲究意境的营造,常常用写意画论植入园林,在天地间作画,如“步移景异”、“虚实相生”等。创作者造园时注重情景交融,给人一种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要求和审美心理,东方园林景观是中国画的物化形态,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2]。景观设计融入有意境的留白艺术形式,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连接起来,实现绘画中二维的留白艺术转化为园林空间中三维的景观意境,从而升华了园林设计的底蕴,创造出真正赋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1美学艺术“留白”空间解析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笪重光著作《画筌》中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白纸上泼墨,三笔两点,以无胜有,化虚为实,尽显美韵。在中国美学中,有一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法———留白,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心理,大致可以理解为预留空白,但留白不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特点。中国绘画的空间表现是物与物之间或物与环境之间的区域,是由创作者通过主观思考,巧妙运用构图、笔墨等独具匠心的绘画手法在画纸上创造出多维的视觉效果和情感空间。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等艺术种类都十分讲究留白的应用,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空间的法则中重要的一条方法即是“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一疏一密”便是对留白艺术的最佳体现[3],而留白在园林设计中的空间构成是以虚实相生的形式存在,不同类型的空间相互联系构成虚实交织的空间序列。著名苏州园林便是巧妙运用留白艺术的典范,“处处邻虚,方方侧景”通过借景、障景、框景等造园手法来强化虚无变化,引导意境营造。留园便是留白艺术的手笔,从大门至“古木交柯”曲折变化,使园内景色若隐若现。空间上留白即为虚空,古典园林空间往往通过欲扬先抑、借景框景等虚空手法来形成景观的阻滞和引导,进而形成特有的意境空间来产生情感。如,网师园中“月到风来亭”,此亭地势较高,3面环水。亭内靠墙悬一面大镜,每到明月初上便可见水中、镜中、天上3轮圆月,构成一道奇景。就亭本身而言,地势突出以及半亭造型已引发观赏者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亭立于水边,水似为虚,水将周边景物倒影水中,虚实相间;然而再设置1块大镜于其中,巧妙的将视野开阔,以小见大,意境似乎穿越了时空,空间也似无限延伸了。设计中留白的大小、位置以及视线所及都是造园者费尽心思寄情于景的空间,用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满足观赏者的需求,激发观赏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如,苏舜钦的名园沧浪亭,园内外一水相隔此园,游赏者在街边远观大抵会想园内应该也如园外这般崇阜广水,然而进入园中才发现园内是多山。园外大面积的水运用了留白表现手法,以水的单一性来营造视野上的开阔,取得心灵的通达,创造出释然广阔的空间感,也表达出园主仕途失意后,转意山水间、回归质朴的释然心境。美学艺术“留白”于绘画、园林空间上的运用,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艺术观念和精神世界的体现。

2园林二维空间

“留白”应用与中国画“留白”创作比较传统中国绘画重意,境是基础,意为主导。中国画中的“留白”是有空间感的。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垂钓老翁仅占全幅画卷不到1/3的面积,其余的空白面积皆为水。这种空白不是单纯的空出空间,而是为了突显出垂钓老翁的“独”,寥寥几笔的细微勾线表示水舟在广阔的江面泛泛而行,大幅度的留白让观者油然而生一种“空寒”的孤寂感,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留白的恰当运用是关键,现代画家潘天寿《八哥崖石图》,一尊巨石占了全画的3/4,只在上方留出了空白空间,面对巨石,潘先生只取其形而舍其色,运用“留白”变大实为大虚,明显突出这幅画的主体———几只八哥,使画面充满了极强的观赏感。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孤鸟画轴》中,广阔的空间中,一根枯枝尽头上伫立着一只孤鸟,在整个画卷的比例中,孤鸟的位置是画布正中偏右,画卷大面积的留白去体现鸟的“孤”,枯枝的延伸烘托了气氛。董源创作的《潇湘图》在画卷中,仅仅对部分水域进行了勾勒,将远处的山峦藏匿于烟云之中,使水天一体,整幅画卷给人一种空旷清远的韵味。通过虚实结合的留白手法,可将水面、广场、绿地等空旷的元素看作设计中的留白因素,而其它景点则作为实物元素存在,这样设计可使景物间构成一幅具有留白特点的山水画,从而提升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美感和意境[4]。“形式美理论”中,虽没有涉及园林要素平面布局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比例与尺度”的标准[5],但可以根据这4大古典园林中的要素比值看出,文人园林通常无规则可循,讲究园林中各要素自然洒脱和大面积空间留白,与自然相互融合,从而营造出诗情的意境[6]。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二维视觉空间,在园林中以虚景与实景的分区布局来比拟画布中的分割比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是中式美学独有的艺术特点。

3园林三维空间“留白”应用与中国画意境渲染比较

中国画留白渲染出来的虚拟空间相对于园林设计中的虚实空间来说,是在二维空间基础上创造出三维、多维空间效果的一种艺术空间。马远《踏歌图》便是“见峭不见顶,近山参天远山低”,近景刻画十分精细,中间是云雾缭绕的虚景,山间树木葱郁茂密。画面上“空白”让人感觉空间感无限,使画中景象产生一种深远、辽阔的错觉。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虚实相互渗透,没有明确的边界,建筑的实与庭院的虚,相互交织着围合成园林空间。造园者为了在有限的区域内营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设计景点“清晰视距”内运用留白手法,将园林分为不同的景观层次来体现,1层景观间距为12~40m,2层景观间距为40~60m,3层为60~100m,使观赏者产生层层推进的观感体验。拙政园中西部景区的主景点是以远香堂为视觉中心,1层景观间距覆盖到倚玉轩、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绣绮亭,皆为中部重要景点。凡水面开阔的区域都利用地势来设置楼阁,却因水面的开阔而呈现大面积的留白区域,但视觉所及之处皆有景可赏。网师园与拙政园理水手法不同的是,其用聚水在中园设计了一个30m见方的荷花池。水面相对于园中各景形成了“留白”,各点以“月到风来亭”为视觉中心,以水面为核心,倒映了天景、树影、山色,虚实相交、云水相融,运用留白手法达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空间效果。素有“假山王国”之称的狮子林,空间意境的深邃依靠景深来实现,狮子林的层层景深渲染出一种“以画造园,园中有画”的意境,利用空间虚实留白手法的渗透可以最大化地加强景的深远感。留白在园林三维空间中的体现是一种虚空间的展示,“虚”并非空洞无物,而是“虚入万景”。留白创造出来的虚空间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延伸,是中国画意境里散点透视、移步异景的多重空间表现。朱良志说过“留白”的重要性:“生命体就是一个气场,塞满了填实了,就没有生气流荡的地方,这样的艺术就没有活致、就死了”[7]。留白创造出来的虚空间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延伸,是中国画意境里散点透视、移步异景的多重空间表现。陈从周说:“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8]。总之,园林作为一个实体想象空间,是中国画意境的三维体现,要想超越园林中四壁围墙的有限界域,就要挣脱狭小思维和樊篱精神,更不能忽视留白艺术的重要作用。

4园林设计“留白”的探索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东方园林是空间艺术,留白艺术于景观中是处理空间,且不仅仅是在园林空间的层次营造上,还有对园林意境的升华里。因为有了空间之美,才成就了中国园林艺术之美。从以上2次对比中国画和古典园林的分析可知,美学艺术“留白”不论是在中国绘画中的意境表现还是在中国园林里的空间构成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秉承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精髓,而又有所突破与创新。主庭院的景观设计最为精彩,由在古典园林元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过的山水庭园、片石假山、幽径小桥、满池碧水等组成。大面积的水池设计运用了留白艺术,清晰的轮廓倒影水中,浑浑然延伸无穷。与传统园林的留白艺术不同的是,设计师整体放大了点景的尺度,将山水景观设计成了主题景观,用三维的空间延续了中国画里二维山水的意蕴。创建之初,贝聿铭就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致力将现代审美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整座博物馆运用了许多留白艺术手法,让这座古老的建筑焕发生机,整座馆就像是三维的留白艺术,远观与近感都有不同意境的情感共鸣。巧用留白艺术结合当代设计理念,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美学思想,又成功发展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留白艺术形式。这是美学艺术“留白”在当代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典范,有一定启示意义。一种艺术形式的繁荣发展需要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9]。几千年来,“留白艺术”之所以长盛不衰,原因就在其扎根于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里,而且符合中国人审美需求与情感表达。实践与时间证明,“留白”的生命力是恒久的,是可持续性的,是饱含情感的。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学会运用中国美学艺术“留白”来进行一场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复兴,展现既有文化厚度又有科学依据的景观,创造出更多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园林。

参考文献

[1]白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及其渊源[J].齐鲁艺苑,2008(01):19-21.

[2]庞杏丽.中国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178-179.

[3]王思丰.传承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留白”美学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6):69-70.

[4]李诗佳.中国山水画中“留白”技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5.

[5]刘海燕.拙政园造园要素和环境特征的量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6]郑报进.传统园林空间中的留白思想分析[J].现代园艺,2013(22):172.

[7]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陈从周.惟有园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留白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留白;教学效率

教学中的所谓“留白”,就是给学生留空间、留机会、留平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本文中,笔者以译林牛津版小学英语Unit8ChineseNewYear中Storytime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发挥“留白”艺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创新。

一、在课前导入中“留白”,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课前导入,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对于“已知”的记忆,还能够引发学生对于“未知”的联想,使学生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来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然而,在传统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导入环节习惯于运用“平铺直叙”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交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显然压缩了学生想象与预测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在交代本课学习目标及内容的时候,通过“说一半”来导入话题,通过“留一半”来引发思考。这样一“说”一“留”,使导入环节具备“留白”的“美感”。例如,在Unit8ChineseNewYear的Storytime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跟春节有关的诸多图片,并与学生讨论自己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ChineseNewYeariscoming.WhatareAnnaandherfamilymembersgoingtodo?AretheygoingtohaveapartyorwatchtheSpringFestivalGala?Pleasetellmeyouropinions.”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学生讨论,引发学生自身对于春节活动的回忆与联想,“唤醒”学生的“已知”。然后,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于Anna一家春节活动的猜测与联想,“唤起”学生的“未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合理运用了“留白”艺术,用“疑问”代替“陈述”,用学生自己的“猜测”代替教师的“传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连环提问中“留白”,促进学生的思考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即使在并无升学压力的小学阶段,也习惯于以密集而紧凑的语言“攻势”向学生“灌输”知识。然而,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表明,这种“灌输式”教学的效率并不高,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的发展。因此,基于“留白”艺术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放慢教学节奏,通过巧妙设计课堂问题的方式,为学生的独立思考预留空间并提供指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Unit8ChineseNewYear的Storytime的教学中,begoingto句型的用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突显“留白”艺术,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以下任务,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1)请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将应用到begoingto句型的句子画出来,并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或不同之处;(2)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说一说begoingto句型应用于什么时态,表达什么含义;(3)请大家总结一下,begoingto句型在应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并尝试利用这一句型,变换主语和情境,说出五个句子。教师通过连环提问,将僵化的知识讲解变成了生动的师生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等于为学生设置了“路标”,“等”着学生在“路标”的指引下自己寻找正确的学习“方向”,而不是手执着“长鞭”,“赶”着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抵达学习的“终点”。可见,通过连环提问,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充分体现了“留白”艺术。

三、在情感体验中“留白”,深化学生的感悟

绘画和写作中的“留白”,多是为了烘托意境、突出情感,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留白”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的个人感悟。然而,如果教师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不给学生互相交流与自我反思的空间,则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运用“留白”艺术,为学生提供机会,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加以提炼和升华并进行交流与表达,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深刻而真切的个人感悟。例如,通过Unit8ChineseNewYear的Storytime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跟节日有关的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跟节日有关的语言文化,使学生通过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教师要如何做才能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呢?如果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难以真正产生个人的情感体悟。教师只有懂得“留白”,将交流与体验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表达、去讨论、去反思,才能让学生真正形成感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在讨论春节收红包、放鞭炮、吃饺子的传统习俗时,能够回想起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画面;在讨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传统习俗时,能够被屈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的民族气节所打动……这一切,都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感,是最真实和恳切的感受,能够直接激发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学生在讨论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及母亲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庆祝方式的时候,也能够对于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并且体会到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总之,教师在课堂上适度“留白”,能够深化学生的体验,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在概括总结中“留白”,引发学生的反思

在传统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概括总结环节总是习惯于“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与梳理。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就像是一幅构图过于饱满的画或一首言语过于翔实的诗,将一切都浅白而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失去了回味的空间与反思的机会,只能对于教师所传达的内容“照单全收”,无法做到有效地筛选、整合、归纳与总结。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运用“留白”艺术,将整理学习思路、整合学习成果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拥有总结与反思的空间。例如,在学完Unit8ChineseNewYear的Storytime这一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于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味,并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课堂学结与反思表”,从基础知识、课堂表现、文化体验、学习心得、语言素养等方面,对于自己的学习情况加以总结与梳理。通过适当“留白”,教师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学习成果反思,使学生全面而细致地总结“知识点”、梳理“知识线”、形成“知识网”,也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学习过程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学习能力。可见,在概括总结环节运用“留白”的艺术,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留白”艺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创新英语教学理念、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导入”“连环提问”“情感体验”“概括总结”等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留白”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深化学生的感悟、引发学生的反思,使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留白范文篇10

[关键词]《色·戒》叙事比较

电影《色·戒》的公映以及引发的热烈讨论,无疑是2007年最受人关注的文化现象。在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这部由李安执导、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使李安事隔两年之后再一次赢得了金狮奖。2007年华语影坛的最后一项盛事——台湾电影金马奖对《色·戒》也是青睐有加,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在内的7项大奖都归属于李安的这部力作。电影中的场面、演员的表演尺度等问题使影片在公映前即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而张爱玲的原著小说是否有美化汉奸之嫌,随着影片的上映重新得到了受众的关注。电影与小说像或不像、孰优孰劣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既然是文学改编电影,自然免不了与原作进行一番对照。哪怕是些微改动,也会惹来观众(毋宁说是原著读者)的质疑。《色·戒》电不例外。事实上,改编不仅仅是被动的、完全的直译。它更是一种再创作。任何一部改编作品都不可能等同于原作。

《色·戒》是张爱玲晚年的代表作,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几个青年学生施行“美人计”刺杀汪伪特务,因“美人”通风报信导致行动失败,青年学生们反遭捕杀的故事。依照我们对类似题材的惯性思维,这应该是一个精彩绝伦,曲折离奇而又险象环生的故事。事实却出乎意料。

小说叙事的重心并没有放在刺杀行动的展呈上。而在表现行动的参与者一女主人公王佳芝的内心感受和主观意识上。整个故事情节,是由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推动的。虽然小说将叙事时间限定在刺杀行动的当天,也追叙了“美人计”的由来及过程;但是,处于情节链中的事件、以及与事件相关联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倚赖王佳芝的心理活动从侧面加以呈现的,而且缺乏细节的描绘。因此,张爱玲的《色·戒》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也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留白造就了小说叙事上突出的特点,即“似是而非,暖昧含混”。尤其表现在人物性格不鲜明,人物关系不明朗、情感关系不确定等几方面。最让人疑惑的是,小说在王佳芝的所思所想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却并没有交代清楚她的临场变卦出于何种心理动机,且又有着怎样的心理发展轨迹。相反,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是,王佳芝从没有忘记她身肩的任务。为此,张爱玲细致地描绘了咖啡馆、珠宝店以及街道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空间;虚构了王佳芝对于刺杀行动将如何进行的种种想象:还写到了她在等待刺杀对象——易先生时修补妆容、整理衣饰等细微的外部动作,以渲染压抑的气氛、勾画人物焦灼的情绪。除此之外,小说对于王佳芝与易先生的关系这一关键问题的表述,也具有相当的迷惑性。与张爱玲笔下众多女性角色相类似,王佳芝是个清高、矜持,又有些世故的女子。十五六岁时,她身边就不乏男性的追求,她则一味抵挡他们的攻势,不为所动。然而,为了扮作已婚少妇去诱杀老易,她轻易就失去了童贞。之后,她差不多放弃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梦想,冒着随时遭遇杀身之祸的危险,以情妇的身份接近老易。按照常人的思维逻辑,王佳芝不可能爱上这个毁掉她生活的男人。而王佳芝自己在审视与老易的情感关系时,本身也无法认同所谓由色生情、由欲生爱的可能性。她深谙男女之间感情游戏的规则,知道老易提出送她戒指无非是欢场上的伎俩,与爱情无涉。有了这些铺陈,王佳芝在一瞬间觉得老易是爱着她的,因此放走了他的“突转”显然极不合常理。而随着情节的急转直下,在叙事开始时就已设置好的、叙事中看似层层推进的悬念——刺杀行动本身,直到叙事结束时也没有发生,彻底成为了虚设。

小说叙事所留下的空白和疑点甚多,给阅读设置了重重障碍。它们一方面影响了对作品的读解,另一方面则激发了一如李安似的探寻宝山面目的热情。

不少人认为《色·戒》系影射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的往事,涉及到作者复杂而隐秘的心路历程,所以张爱玲才不得不用隐笔、曲笔。其实大可不必作这般猜测。张爱玲也曾告诫过读者,不要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对号入座。悲剧性是张爱玲作品一贯的底色。在张爱玲对现实与人生的冷静剖析里蕴含着一种超乎个人的、深刻的悲剧意识《色·戒》旨在描摹置身于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普通个体的悲剧性命运,张爱玲则自始至终关注着命运背后的阴影——人的存在与人性。小说为我们精当地诠释了诸如存在与虚无,意义与价值的失落,人际问的冷漠与疏离等现代主义式的经典命题。这恰恰得益于其叙事上的留白。

其一,人生的荒诞

张爱玲善于挖掘生命个体超越庸常生活状态的思想、行为、经历和遭遇。《色·戒》即隐含着普通人对传奇人生的追寻。邝裕民等一干流亡到香港的青年学生,在大环境的刺激和时代氛围的激荡下,定下了用“美人计”锄奸的计划。曾经是学校剧团当家花旦的王佳芝被大家推选出来当“诱饵”。包括她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有一股欣欣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的激情。哪怕王佳芝要牺牲女人的清白,虽不情愿,但也很坦然。这种坦然缘自锄奸计划与英雄义举相等同的认同感。因汉奸不告而别,锄奸计划无疾而终。义举霎时成为空谈,荣耀感即刻化为乌有。时隔两年,辗转到了上海之后,这群人二度聚首,再襄义举。但是,此时的锄奸行动成了他们加入重庆特务组织的敲门砖,多少丧失了其原本的意义。所有人,尤其王佳芝,更像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当初的豪情已经踪迹难觅。实际上,锄奸行动之于佳芝,较之其他人有特殊的意义。它无疑是为她挽回尊严的一个机会,是弥补她曾付出的惨重代价的一个机会。然而,竟然因为她本人放走了汉奸而又一次前功尽弃。王佳芝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扮演以失败而告终。凡人的英雄梦彻底幻灭,只留给人虚空的感受。随着锄奸行动性质的一再演变,其原有的正义、无畏、民族自尊等有价值的内涵也一再被消解。许多读者对王佳芝的行为无法释怀,同时也质疑张爱玲把故事背景放在抗战时期的用心。之所以写刺杀汉奸的故事,道理很明白:在面对涉及民族大义的问题时,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明辨是非。惩戒一个出卖民族利益的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况且,时势造英雄。这样的背景正好给了王佳芝一个流芳千古的机会。可即便如此,她仍然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误,不仅做不成英雄,反而成了罪人。王佳芝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叛国者形象不同,后者总是为了满足自身某些卑劣的欲望,而弃大义于不顾。她的行为,则是一时的偶然性起了决定作用。有时候,人的言行和意识之间存在着莫名的差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根本无需去解释王佳芝的思想是如何转变的。历史选择了王佳芝,让她谱写人生的传奇,可是她得到的只有命运无常的体验而已。人生的荒诞和不可理喻之感油然而生。那些处于平淡无奇、庸碌无为的日常生活状态之下的人,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终究是说不清的谜。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张爱玲式的传奇,在平民化的叙述视角中隐藏着作者的理性批判意识,以及生命体验里特有的悲剧意识。

其二,自我的虚无

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一重是社会赋予每个人的角色,是个体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另一重是我们称之为自我的角色。它们并不总是重合、一致的,而是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否扮演好社会角色,需要对自我进行调节、规避,以符合社会的整体规范。在《色·戒》中,女主人公王佳芝的社会身份主要有两种——爱国学生与汉奸情妇——本来是南辕北辙、反差巨大的形象奇妙地加诸在了同一个人身上。前一种是王佳芝自己选择的结果,后一种则是她为了成全前一种身份的别无选择。爱国学生这一身份使她在易公馆的生活也好,在与易先生夫妇及其朋友周旋时也好,都如履薄冰,终日担惊受怕。汉奸情妇这一身份又使她自暴自弃和自惭形秽,在人前丧失了应有的尊严。张爱玲没有正面描写王佳芝可能受到的折磨与煎熬,却写她回想与老易之间的调情;写她算计着怎样索取老易承诺过的戒指,权且当是取信对方的手段。在王佳芝身上既有出于志士心理的小心和谨慎,也有暗合情妇心态的陶醉和虚荣。围绕她的诸多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任凭读者猜测。正是小说叙事上的暧昧性,最能衬托出王佳芝的生存状态与处境。在身份的混杂之下,王佳芝的自我早已迷失,只剩错乱之感。究竟该以何种身份而存在,是连她自己也弄不清的问题。她用“他们那伙人”来称呼一起参与刺杀行动的同学,似乎自己并不是其中的一员。而当她回想和老易交往的情形时,又不自觉地流露出身为情妇的自艾自怜。事实上,两种身份对于她来讲,都不过是幻影而已。因之,她与老易、同学都刻意保持着距离,试图从角色中抽离出来。这可以看作是其自我的本能的抗争。可是,这种抗争未免太过乏力。在社会角色的挤压之下,没有了自我存在的空间,人只能随波逐流。当王佳芝应同学的请求再次参与曾搁浅的行动时,张爱玲写到“她也义不容辞”。仔细体味,这几个字少了些许英雄出征的血性和豪气,却多了几分命不可违的无奈与惶惑。而当王佳芝明白过来尚有自我,想要为自己活着的时候,生命已然将到尽头。老易逃走之后,她在心里连续念叨了三次“太晚了”,充满了对爱情的感知来得太迟的懊悔,还有对爱情近在眼前却难以把握的怅然。此时的她对即将降临的灾难还没有丝毫的觉悟。王佳芝放走老易的行为,像是其自我的昙花一现。而她竟为此断送了自己和同学的性命,并将背负一生也洗涮不掉的污名。命运的无情和残酷,人在命运面前的身不由己、无能为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得到强有力的彰显。

其三,主体的偏执

王佳芝的内心活动是《色·戒》整部作品的叙事核心。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被置放于她的回忆这一叙事框架之中;对外部世界中一切事物及人的看法直接影响她的行为方式;每个人的是非对错也只由她一人来评判。心之所感与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往往相左。因此,现代主义文学强调是主观世界,而不是客观世界,才是真实的。有许多现代主义作品都流露出了对客观的疑虑。在这一点上,张爱玲似乎走得更远。人对外界的主观感受是否真实,人是否应该相信自己,也是值得怀疑的问题。小说中,对事件和人的叙述都与王佳芝的主观参与相涉,纯客观描写近乎是不存在的。与之相对应,王佳芝对人和事的主观判断是否准确,很难在小说中找到根据。而她对于外界的看法和感应总是变动不居的,刚想到什么,旋即又会否定它。这自然让读者心生雾里看花的迷惑。比如:开始,她否定了“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的说法,因为她想起第一个性伴侣梁闰生时只有厌弃。接着,她觉得对老易倒不能斩钉截铁地说不爱,前述那句话并非全无道理。随后,她忆起未能在与老易的两次幽会中得到欢娱,再一次推翻了前一闪念。王佳芝思想上的反复和不确定性恰恰表明人的主观感受未必是可靠的。小说在某些细节处也暗示了主观感受与事实之间的偏差。比如,王佳芝对同学们的笑容异常敏感,把它看作对她的嘲讽和轻视,因此她有意疏远他们。相反的,在珠宝店选定戒指后,老易的笑容却让王佳芝心生怜惜,进而认为他是爱她的。换个角度看,同学们都明白她的遭遇,他们躲避她的目光,用微笑来解除尴尬、掩饰不安,是极其自然的情感反应。而老易的微笑未见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再如,她担心被同伴秘密执行处决,却从没想过会死在老易手上。故事的结局,同学们与她一起赴死,老易就是刽子手。而老易本可以留下她的性命,但他为了免除授人以柄的威胁还是杀了她。他一方面为得到真爱沾沾自喜;另一方面思量着拿“美人计事件”威吓太太,嘱其谨慎善后。这样看来,王佳芝对爱情的感知是一个不择不扣的错觉。软弱、自私、贪婪、虚荣、冷漠、残酷等人性的弱点,让人与人之间无法达成信赖与理解。由此,人只能遁入个体的主观世界。可是,人的主观感受多半是聊以自慰式的虚妄之想,也未必可靠。人最终连自己的意识也无法把握,却尚不自知。正是主体的偏执加快了王佳芝的毁灭。人际之间的疏离、沟通的困难,除开他人的因素之外,《色·戒》显然意在重新审视每个人自身的一己之责。

可见,《色·戒》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寓言,其中饱含着创作者对生活和人的深刻的认识。小说的写作过程历时近30年,一再删减,只保留下来现时可见的一万多字的内容。其在叙事上的“欲语还休和语焉不详”,当然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其目的和功能不仅在于刺激读者的想象,而是用以呈现作品主题的、必要的结构形式。因此,不能随意地填补《色·戒》叙事上所留下的空白。一旦填补,势必影响作品的深层意蕴的表达。

“小说虽然只有28页,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想象空间,在电影里,我们就是要把它做足。”相对于小说文本,电影有意识地将叙事重心回归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盘过程上,着力去填充小说所留下的空白。很明显,李安试图通过对事件来龙去脉的细致展现去揭示出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对其行为逻辑做出合理的解释。正基于此,一个首尾完整,一波三折,有起有伏的故事得以在影片中清晰可见。

有意思的是,面对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是否产生了爱情,是否因欲生爱等疑问,多数人倾向于是,而不是否。李安正是如此。影片围绕对既有的确切答案的揭示,去安排和组织情节。“很多云淡风轻的东西必须翻江倒海去做,因为电影是落实的一个媒体,经过这个阶段,发现有些地方并不是很适用;第二个阶段,变动情节添加文字后,有些变动比较大,但也是为了忠于小说,最后当看到实景、人以后,我知道我不像张爱玲了。”实际上,电影较之小说最大的变化,并非像导演阐述中所强调的那样——因艺术与文学二者不同的表现手段带来了差异性。李安的《色·戒》作为原著的一种解读。存在一些对张爱玲作品理解上的偏误。

第一,人物形象的颠覆

与众多现代主义作品一样,《色·戒》也不太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刻画。惟其如此,形象才不只是特指某一个,而更具备了泛指任何生命个体的普遍意义。经过电影的改编,几个人物形象及其相互关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核心的部分莫过于王佳芝与易先生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小说中,对于王佳芝的身世背景只字未提。电影则增加了几处细节,比如父亲的寡情、舅母的势利,树立起她作为一个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孤儿”的形象。小说中,虽然王佳芝单方对邝裕民曾有过期望与幻想,但他们之间只有普通同学这层关系。电影里,邝裕民担当了王佳芝的精神导师这一角色。两个人之间有朦胧的爱意,但因“美人计”的关系,未得发展就消逝了。缺乏亲友的关爱,情感无所依傍,对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渴望,都为王佳芝最后倒向老易作了合情合理的铺垫。在李安的导演之下,王佳芝与老易渐次发展的爱情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彼此的试探。电影敷演了小说中没有实现的,或是不存在的情节一王佳芝陪老易做西装时的调情,两人在咖啡馆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等。再是爱的滋生。这一点,影片是通过三场戏来体现的。其间,王佳芝体验了欲望满足时的快感,经历了内心矛盾带来的折磨,接受了抗拒与挣扎之后的沉沦。最后是心灵的契合。李安精心化用了《马路天使》中周璇三唱《天涯歌女》的经典场景。在一个日式酒馆里,随着王佳芝在吟唱三段歌词时渐渐溶入了感情,她也确证了自己对老易的爱。影片中,王佳芝放走老易的行为,完全是她有意识的选择,不是事出偶然。这从她走出珠宝店之后的情形可见一斑。小说中,王佳芝拦下三轮车,去一个无人知晓的亲戚家避祸:电影中,王佳芝要去的地方则是老易与她幽会的公寓。相对于小说中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爱的懵懂无知,电影中的王佳芝却陷入了爱欲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两相对照,王佳芝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根本的变化。电影中的王佳芝无疑是幸福的,至少,她对爱情有了切实的感受和体验。而小说中的王佳芝只能沉溺于爱情的幻觉中自欺欺人。

易先生的形象更是判若两人。小说没有将这个人物塑造成以往作品中常见的、脸谱化的形象。但是,其性情中固有的自私、冷酷、狠毒仍然展露无疑。王佳芝不会知道惊魂不定的他“精神恍惚,脸上憋不住的喜气洋洋,带三分春色”,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小说结尾处隐去王佳芝的内心视像,却写老易的心理活动,更加加深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意味。到了电影里,老易对王佳芝动了真感情。他在王佳芝面前倾吐心声,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他允许王佳芝介入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影片中,是老易托珠宝店为王佳芝专门打造钻戒。戒指真正成为了爱情的信物。他在指示杀人之后双手颤抖、脸色苍白、眼泛泪光,都可视作其对爱情的缅怀。这样的老易与小说里的形象相去甚远。

不难看出,和原著中人与人之间空寂的氛围不同,电影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温情。所以,才有老易的秘书明知王佳芝的刺客身份却知情不报;易太太佯装不晓王佳芝与老易的关系,对其照顾有加;邝裕民任王佳芝失身他人在先,后又甘愿献出自己的爱情拯救她等等诸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只不过,李安式的、有些刻意的温情,与张爱玲的初衷背道而驰。张爱玲向来不把道德尺度强加给其笔下的人物。因此,她对于王佳芝没有批判,反而寄予了深厚的同情。至于老易这个人物,张爱玲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从汉奸的身份对其进行观照。《色·戒》原作有一个相当开放的结局。“王佳芝事件”告一段落,老易虽有所感触,但绝不会为王佳芝的死而悲伤。也许,他仍将亵玩爱情而乐此不疲。人总是舍本逐末,甚至于明明意识到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为何物,却能够毫不吝惜地将其舍弃。在张爱玲看来,似这般迷失了本性的人更加值得悲悯。因此,小说没有对老易或其他人物在道德和人性方面加以任何装点。研究者普遍认为张爱玲的作品中隐藏着上帝的眼光,这是李安的作品无法企及的。

第二,主题意蕴的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