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3:00:19

辽宁范文篇1

一、辽宁农业科技经历的三个明显发展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对自给自足基础上产生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过程。主要是:良种繁育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和新式农机具应用技术,以及轮作倒茬、改良土壤,改混种为间种、清种等新的耕作技术。这个时期仍呈现典型传统农业特征,农业产出严重受自然条件制约,科技贡献份额只有20%左右,但科学种田深入人心,土地及劳动生产率均有一定提高,食品安全有了明显改善。

2、第二个阶段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共存的“二元技术”发展时期。这是一个相对时间较长的时期,期间现代技术逐步取代传统技术成为农业生产主体技术,使科技贡献份额提高到40%以上。这一时期,良种普及、品种更新换代、利用杂种优势、增施化肥、配方施肥、塑料保温、地膜覆盖、农药防治病草虫害、农业机械、优化栽培(饲养)等现代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辽宁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农产品由短缺到自给的历史性跨跃。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辽宁省粮食总产量353亿斤,居全国第13位;蔬菜总产量3764万吨,居全国第5位;水果总产量600万吨,居全国第5位;肉类总产量435万吨,居全国第7位;蛋类总产量286万吨,居全国第4位;奶类总产量130万吨,居全国第8位;水产品总产量575万吨,居全国第4位。但冷静地分析这个时期的技术需求模式,土地替代技术发展较快,土地生产率显著提高,但土地质量呈急剧下滑趋势,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资本替代型技术发展缓慢,致使科技创新主体承载力弱,农业资源的配置无法有效地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劳动替代型技术虽然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幅度相差巨大,进而表现为增产不增收,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3、第三个阶段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面向“多元技术”发展的需求,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起步时期。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需求模式是多元化分布的,摆脱仅仅依靠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的单一生物技术改造模式,逐步形成多学科综合性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农业格局。随之产生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的形成逐步规模化、专业化等等,对现代农业技术形成强势需求。但遗憾的是,科技的研发不能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结合,甚至严重脱离实际现状。特别是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实用技术尚存在供给短缺局面或覆盖农产量不足的现象。这些均对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照成严重的挑战。

二、由不同因素形成的辽宁主要农业区域对农业技术需求的特点

第一类是大中城市郊区、沿海沿交通要道经济发达地区。这类区域的技术需求特点是对劳动和土地的高度替代,逐步向资本密集型过渡,比较典型的是设施农业技术。第二类是中北部粮食产区和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区。这一类地区土地生产率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将会造成边际收益下降及环境资源恶化的结果;此外非农就业比率相对较低,过剩的劳动力拥挤在日益减少的土地上,因此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所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低耗高效和资本节约型技术动手术成为这一区域的主要技术需求目标。第三类是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这类区域由于土地生产率低下,因而劳动生产率亦较低,所以改善生产条件,提升土地生产率是主要技术需求方向。

三、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技术需求特点及对辽宁的启示

1、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北美大农场式农业,专业化程度、机械化程度、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均达到极高水平,以高度资本替代和劳动替代型技术模式为主;二是欧洲、日本的家庭农场农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但比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大得多,资本高度密集,技术选择也趋向于劳动节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更注重可持续发展与政策性的保护。

2、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与辽宁农业比较,现代农业特征的差异,前者以劳动替代型技术为主,后者以土地替代型为主;在具体技术指标上,再不能象以前那样,以单位面积化肥、农药单位面积投入量已超过世界平均值,且已经开始成为问题,而机械投入量是差距较大,但这又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3、从以上的分析,是否可以得出一个启示:即在农业科技发展上,不能趋附于发达国家的模式和经验,而应着眼于辽宁实际现状,确定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辽宁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亩,劳动力人均不足10亩,粮食作物及主要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出量均大于全国平均值。农村劳动力过剩是显而易见的,而城镇吸纳能力较长时期很难承受,且耕地数量的逐渐减少又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农业技术需求重点应该是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的,同时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应用要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同步,不宜超越,免得造成开发资源的浪费。

四、辽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科技取向

1、加速研发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进入农业生物质循环系统技术,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加速研制新型控/缓释肥、生物肥、专用肥,提高养分(有机和无机肥)利用率。

2、采取发掘与引进相结合、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提高品种生产潜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3、创新适应国情的设施、养殖、园艺、绿色食品等劳动密集型技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土地生产率。

辽宁范文篇2

关键词:辽宁农村;信仰问题;研究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农民的精神信仰如何?本课题组针对农民的生存状况、文化活动、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确立有效问卷1212份,采用SPSS11.0进行资料输入和统计学分析。

一、辽宁省农村信仰现状和特征

从总体上看,被调查者1212人,其中男性634人,女性578人。在男性当中,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的人数共计197人,占男性被调查者的31%;在女性当中,三大宗教的人数共计214人,占女性被调查者的37%。男女信教群众合计411人,占被调查者1212人的33.9%。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被调查者1212人中,(1)年龄在18-30岁的被调查者共计400人,其中男性196人,女性204人。其中信仰三大宗教的共计122人,占被调查者的30.5%。(2)年龄在30-50岁的被调查者547人,其中男性290人,女性257人。信仰三大宗教的男性105人,女性110人,共计215人,占被调查者的39.3%。(3)年龄在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265人,其中男性148人,女性117人,信仰三大宗教的男性45人,女性52人,共计97人,占被调查者人数的33.6%。

从文化程度看,被调查者1212人中,(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424人,其中信仰三大宗教的16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9%,其中深信的62人。(2)初中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458人,其中信三大宗教的144人,占被调查者人数的31.4%,其中深信的23人。(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233人,其中信仰三大宗教的72人,占被调查者人数的30.9%,其中深信的11人。(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97人,其中,信仰三大宗教的28人,占被调查者人数的28.7%,其中深信的8人。

从信教群众的收入调查来看,工资收入在500元以下的24人;500-1000元的101人;1000-2000元的354人;2000-3000元的158人;3000元以上的575人。信教群众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和外出务工。还有部分信众依靠经商。家庭主要支出用于基本生活,子女的教育,少部分用于建房。

调查显示辽宁农村信仰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农民信教人数众多。对1212名村民抽样调查,信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的人数占33.9%。但是在宗教信仰者当中,真正虔诚信奉的人并不多,只占宗教信仰者当中的25%;第二,无信仰的人数众多。对1212名村民的调查中,无信仰者占被调查人数的38.6%。这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众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盛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农民的精神信仰也表现为多元性和多变性。农民对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教派都有所信仰,还有不少人信鬼神,信蛇仙、黄仙、狐仙等。农民们所“迷信”的对象,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变化的,哪个神“灵”就拜那个神,这个神不“灵”了就不再拜这个神了;第四,农民的精神信仰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取向。调查中农民列出了包括:消灾祈福、保佑平安、治疗疾病、健康长寿、发家致富、学好行善、增长智慧、精神寄托、身心愉快等十几种动因。总之是为了日子过得好一些,顺一些,完全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辽宁省农民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

信仰是生活和实践中人们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地信服和尊重,并以这种信服和尊重为行动的准则[1]。我省农村村民信仰问题的实质上是信仰缺失。所谓“信仰缺失”,有两层意思:对个人来说是缺乏可以作为个人精神支柱的宗教或宗教化了的信仰体系;对国家来说则是缺少一个能够代表民众信仰、凝聚民众共识的道德基础与精神支柱[2]。辽宁省农村“信仰缺失”表现为信教人数众多,无信仰者人数众多,而作为为国家建立、倡导的官方信仰体系,只有不足三层的个体信仰它。目前,我省农村不少地方群众的政治热情下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够深入人心并指导社会成员的行动。封建迷信思想泛滥,宗教思想抬头,信教群众呈上升趋势,各种地下宗教、邪教力量和民间迷信活动死灰复燃,不仅正在破坏我国农村文化的原生态,而且正在改写群众的价值观,酝酿着严重的政治矛盾、宗教矛盾,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带来危险,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隐患。

而要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追本溯源,找出民众信仰缺失的原因所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对策。导致民众信仰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社会转型期,农民原有的信仰、价值观念经受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在现实中感到不安全,在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社会,价值和利益是大多数行为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有了致富和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但由于农村的半失控状态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无法寻找到快速致富的路径,于是,开始寻求心灵寄托而选择了宗教;第二,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客观上为宗教信仰组织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围绕农业税的征缴、宅基地的审批、计划生育的执行等问题,不少地方村干部以权谋私,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在“有困难求助于谁的调查”中,多数农民选择亲戚朋友,然后是当地政府、银行机构和宗教组织;第三,生存需要成为弱势群体选择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第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的妇女与老人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年龄、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普遍感到精神生活空虚,宗教组织每周一次的教堂聚会,除了讲经说道之外,还有教唱圣歌、弹琴等各项活动吸引村民,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而选择了宗教;第五,改革开放30年间,我们曾过分地强调经济取向,忽视了社会成员共同政治信仰的培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各种亚文化乘机兴起,反文化抬头[3]。加之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推行,客观上为各种宗教信仰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三、解决农民精神信仰问题的建议和思考

(一)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出现信仰缺失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时期的农民不再信奉那些被宣传得极为崇高的理论,需要切切实实的利益来诱导。邓小平曾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因而,让农民逐步富裕起来,让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是解决农民信仰缺失问题的根本措施。

(二)提高全体农民素质是解决其政治信仰和宗教问题的基本办法

德国著名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指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5]。“教育是政治态度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6]。调查显示,只有25.4%的村民“所在地经常举办教育活动”。“接受培训或者文化学习”的村民只占36.8%,有创业能力的只占25.7%。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因此,治理宗教信仰问题,要把繁荣农村文化作为重要的切入点,目前,我省不少地方已出现如秧歌队、老年健身协会、读书会等文娱团体在农民中很有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但在一些地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农民们只好自己解决自己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空虚问题,除了大家熟知的打扑克、打麻将,和各种迷信活动。对此,政府和社会有必要对农民的精神信仰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农民,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崇尚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避免精神信仰中各种错误的发生。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在农村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重要载体。我省农村宗教工作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四)加强信教群众工作,加大对宗教干部的培训力度,健全预警机制

指出“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要真心实意关心信教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组织支持他们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使信教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7]

辽宁范文篇3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来衡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培育,都离不开这五大支持系统的共同作用和综合贡献,而其中任何一个支持系统的失败都会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为了实现辽宁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对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本文将首先围绕五大支持系统对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做一整体判断和初步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如何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公布的数字作为分析依据,除区域生态水平和区域管理能力指标外,所有指标均为1999年的数字。

一、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生存支持系统

生存支持系统又称基础支持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于该空间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生存支持系统反映了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它以供应人口并保证其生理延续为标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够满足当代人和以后各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则该国或该地区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条件,如果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被满足,则应依靠科技进步寻求替代资源来满足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可见,生存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999年,辽宁生存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5.17,在全国居第14位,说明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一般。其中,生存资源禀赋指数为46.72,居全国第21位,说明辽宁生存资源禀赋较差;农业投入水平指数为23.14,居全国第21位,说明辽宁农业投入水平相对较低;资源转化效率指数为49.93,居全国第5位,说明辽宁资源转化效率较高;生存持续能力指数为60.87,居全国第13位,说明辽宁生存可持续能力较好。在总数35个源指标中,人均耕地、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业劳动生产力、化肥利用效率、人均农业生产总产值、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农村人均收入、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12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其中,化肥利用效率居全国第1位,说明辽宁在以上诸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居全国后10位的有人均水资源、光合有效辐射、≥10℃积温、年均霜日4个指标,说明辽宁的水资源相对短缺,气候资源相对较差。

(二)发展支持系统

发展支持系统又称动力支持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发展支持系统反映了区域的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这种能力在不危及其他子系统的前提下,应当与人的进一步需求同步提升和增长。发展支持系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们已不满足于初步利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生产力”(即直接利用太阳能所提供的光合作用生产力),而是进一步通过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应用多要素的组合能力,产生更多的中间产品,形成足够庞大的社会分工体系,以满足除了生存必需的食物、饮用水外的更高更多的需求。发展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牵引。

1999年,辽宁发展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7.61,居全国第9位,说明辽宁的发展能力较强。其中,区域发展成本指数为56.56,居全国第6位,说明辽宁的发展成本较高;区域发展水平指数为40.72,居全国第9位,说明辽宁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发展质量指数为45.56,居全国第20位,说明辽宁的发展质量较差。在总数60个源指标中,地形限制系数、资源组合优势度、外资占全国份额、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外贸依存度、通达率、省会距最近出海港距离、潜势率、交通通讯投资占基建投资比、交通通讯投资密度、交通通讯投资占全国份额、人力资本系数、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人口对发展的压力、人口对经济的压力比、发展弹性系数、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千人拥有电话数、GDP占全国份额、人均GDP、GPP密度、固定资产投资密度、人均储蓄额、资本金份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利税占有率、市场占有率、产销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3个指标位居全国前10名,而工业增加值率、盈利水平、总资产贡献率、营运资金比例、主要原材料消耗系数、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万元产值固定废弃物排放9个指标位居全国后10名,说明辽宁盈利水平差,经济集约化程度很低。

(三)环境支持系统

环境支持系统反映了环境的缓冲能力,人类对区域的开发、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人类的经济增长、人类对废物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环境允许的容量之内。如果过分地掠夺资源和能源,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会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便难以为继。环境支持系统以其缓冲能力、抗逆能力和自净能力的总和来维护人类的生存支持系统和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临界阈值。

1999年,辽宁环境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0.50,居全国第23位,说明辽宁环境支持系统较弱。其中,区域环境水平指数为17.08,居全国第30位,说明辽宁环境水平很差;区域生态水平指数为61.74,居全国第16位,说明辽宁生态水平一般;区域环境抗逆水平指数为42.69,居全国第13位,说明辽宁环境抗逆水平较高。在总数30个源指标中,只有地形起伏度、干燥度、废水排放达标率、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水土流失治理率6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居全国后10名的指标却多达19个,它们是废气排放水平、人均废气排放、废气排放密度、废水排放水平、人均废水排放、废水排放密度、废弃物排放水平、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固体废气物排放密度、SO2排放水平、人均SO2排放、SO2排放密度、烟尘排放水平、人均烟尘排放、烟尘排放密度、受灾率、水土流失率、废气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这19项指标中有11项指标排在全国后5名,其中又有2项指标居全国倒数第1名。从中可以看出辽宁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四)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反映了社会的稳定能力。社会的公正、进步和安全、有序是社会稳定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支持系统强大的表现。如果社会支持系统出现问题,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仇视、社会动荡不安、甚至爆发战争等,社会的稳定能力得不到保证,则整个可持续发展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被暂时搁置。

1999年,辽宁社会支持系统总指数为62.15,居全国第4位,说明辽宁社会支持系统强。其中,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为59.84,居全国第4位,说明辽宁社会发展水平高;社会安全水平指数为59.83,居全国第8位,说明辽宁社会安全水平较高;区域社会进步动力指数为66.77,居全国第4位,说明辽宁社会进步动力大。在总数37个源指标中,共有16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它们是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全社会文盲率、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城市化率、三人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千人拥有医生数、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城乡收入水平差异、赡养比、社会保障覆盖率、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而人均住房面积、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城镇失业率、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欠教育人口参与比10个指标居全国后10名,其中,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居全国第31位,说明辽宁人均居住条件较差,文化生活较为落后,公共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五)智力支持系统

智力支持系统又称制度支持系统,反映了管理的调控能力,它要求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判断能力、人的决策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总体发展的水平,即人的智力开发和对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驾驭能力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要求。智力支持系统主要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合理程度和制度完善程度,是教育水平、科技竞争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制度保障。

1999年,辽宁智力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9.91,居全国第6位,说明辽宁智力支持系统较强。其中,区域教育能力指数为42.33,居全国第11位,说明辽宁教育能力较高;区域科技能力指数为39.86,居全国第9位,说明辽宁科技能力较高;区域管理能力指数为67.55,居全国第3位,说明辽宁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在总数57个源指标中,有30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它们是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科技人力资源、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科技经费资源、R&D经费占GDP比例、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专利产出能力、万人专利授权量、专利授权量占全国份额、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份额、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间接经济效益、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政府财政效率、人均财政收入、政府工作效率、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每个公务员创造的服务收益、经济调控绩效、经济波动系数、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及目标责任制执行力度、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位于全国后10名的指标有5个,分别是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财政收入弹性系数、社会调控绩效、城市化增长率。

二、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持久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具体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力、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增强。

1999年,辽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数为48.70,居全国第9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较强,但具体分析的结果表明,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不均衡,有些方面的能力高些,有些方面的能力低些。因此,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应立足于辽宁的省情,在辽宁的生态基础、自然状况和地理条件下,保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综合平衡,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一)加强生存能力建设

生存是发展的基础。辽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加强生存能力建设,从生存的主要制约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措施维护、改善和提高生存资源的产出效率,以持续地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粮食和其他安全食品的基本生存需求。首先,在观念上,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由单纯追求农业经济效益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转变,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食物资源,对国土资源进行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加快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在制度上,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以加强对生存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再次,要在农业技术上不断创新,努力克服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种种因素,推进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从目前来看,辽宁应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努力提高农业投入水平和生存持续能力。

(二)加强发展能力建设

在发展能力建设方面,辽宁应当根据区域发展质量较差的现实,着重提高区域发展质量。资料显示,1999年辽宁区域发展质量指数为45.56,在全国位居第20名。其中,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33.06,在全国位居第17名;产品质量指数为51.51,在全国位居第19名;经济集约化指数为52.10,在全国位居第23名。可见,辽宁的区域发展质量与辽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的地位是很不协调的。较差的经济效益、较低的产品质量、较低的经济集约化程度阻碍了辽宁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改变区域发展质量低下的状况,辽宁应当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在提高工业增加值和盈利水平上下功夫,同时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改进技术,降低能耗,提高经济的集约化水平。

(三)加强生态环境的能力建设

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能力建设实质上是提高“生态服务”的总价值,扩大生态环境的总容量,增强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生态环境能力是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中最弱的能力,其中区域环境水平最差,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在环境支持系统的30个源指标中,居全国后10名的指标多达19个,占总指标数的63.33%。辽宁不仅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且生态系统也较脆弱,如1999年辽宁土壤侵蚀指数为80.49,居全国第18位,说明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并影响到气候变化。为了提高生态环境能力,首先要在政策、法律、制度上引导、规范和加强辽宁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其次,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和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还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再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加强社会发展能力建设

社会发展能力建设包括人类发展能力建设、社会公平能力建设、社会有序能力建设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社会发展能力建设过程是不断提高社会系统维持有序运行、承受和抵抗外界及内部干扰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类自身能力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公平程度不断改善的过程,社会保障体系能力不断强化的过程。

从总体上看,辽宁的社会发展能力很强,高居全国第4位,是辽宁可持续发展诸种能力中的最强项,但这并不意味着辽宁可以放松对社会发展能力的建设,因为即使在强项中包含着弱项。比如,1999年辽宁人均住房面积居全国第23位,其中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居全国第26位,说明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又如,辽宁的文化生活水平相对低下,1999年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居全国第25位,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居全国第27位。此外,辽宁的社会安全指数仅为36.39,居全国第26位,这主要是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所致。因此,辽宁应特别加强社会公平能力、社会保障能力和社会有序能力的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防止贫富差距悬殊,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五)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知识、信息、技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先进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新一轮社会财富积累的核心。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既是长远的战略,又是现实的需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通过塑造、改善、培育、拓展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环境和空间,不断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能力。

1999年,辽宁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为9.03,在全国排名第7,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相比,属于人力资源能力较高的省份,但是从人力资源能力水平分级来看,辽宁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在5—10之间,属于较弱水平。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总能力与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对应关系,而且当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达到一定的临界程度(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大于10),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幅度增大。因此,要提高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能力主要由科技潜在能力、科技发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组成。

尽管辽宁是全国的一个科技大省,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如辽宁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资源,1999年科技资源指数为46.68,居全国第5位,而与之很不相称的是,同年辽宁科技产业指数和科技贡献指数分别为26.55和46.34,均居全国第11位,说明辽宁的科技产出和科技贡献水平较低,与其拥有的科技资源不成比例,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辽宁有必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挖掘科技潜在能力,提高科技发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

辽宁范文篇4

考试不及格不能晋升领导 据新华社沈阳7月11日电(葛红霞)辽宁省公务员将进行一次大“充电”。考试不及格的公务员,将不能晋升为领导。 记者从省人事厅获悉,从11日开始,辽宁省将对公务员进行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学习培训。 这次“充电”将涉及全省29万左右的公务员,除此之外,一些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也将走进课堂,再当一把学生。此次大规模学习为期三年。

辽宁范文篇5

开场白:亲爱的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很荣幸的接受了马氏家族的邀请主持今天的婚礼庆典,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东道主向各位嘉宾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新人的婚礼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欢迎您的到来!

请主婚人:今天我们的凯莱酒点是嘉宾满座盛友如云,是您的到来为我们新人的婚礼带来了祥云瑞气,为新人带来了忠心的祝福,这正是天喜地喜人更喜,新人新景结新婚!在今天热闹的婚礼现场嘉宾高兴,朋友高兴,新人高兴,最高兴的莫过于新人的父母双亲了,四位老人含辛茹苦的将新人抚育成人,这其中的情其中的意在今天这隆重而又庄严的婚礼现场将表现的淋漓尽致,接下来,让我们用掌声有请——新郎新娘的父母双亲带着对新人的祝福和希望到我们的典礼台上就坐,为一对新人主婚!

新人入场:亲爱的来宾,尊敬的各位朋友,爱情是神圣的,婚姻是爱情的避风港,今天,我们的一对新人,他们的爱情经过了春天的播种,夏天的耕耘,秋天的成熟,冬天的考验,今天,终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接下来,我代表中国人民共和国爱情办公室,代表中国民族婚姻美满办事处,邀请现场的每一位潇洒的先生,漂亮的女士,用我们最诚挚,最热烈,最响亮,最美好的掌声有请我们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心贴着心,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入大厅!(婚礼进行曲,花瓣,童男童女手拿花篮在新人前面走洒花瓣)

介绍新人:伴随着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我们的一对新人带着所有嘉宾的美好祝福登上了属于他们的婚礼殿堂,在座的嘉宾朋友们可以看到,我们新郎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新娘的嘴角挂着新婚的羞涩,今天我们的新郎官站在这里真是仪表堂堂,风流倜傥,一表人才,气宇轩昂啊,他有着对新娘的万种柔情,有着对事业的无穷的向往,有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有着对小家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今天我们的马立国新婚的大喜时刻,请现场的亲戚们,朋友们,领导们,同学们将我们大家对新郎的祝贺与祝福化成响亮的掌声送给我们的新郎,祝福他新婚幸福,前程似锦!(掌声)

站在新郎身边的新娘,今天是格外的艳丽,格外的迷人,格外的风情万种,格外的诗情画意,这是天底下最幸福的新娘,因为她拥有了倾国倾城的容貌,比西施赛貂禅的身姿,国色天香的微笑,自己热爱的事业,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新娘拥有了新郎对她那忠贞不愉的爱,这是新郎对新娘一生的承偌,这是我们新娘幸福一生的美好见证,在这里,也请现场的娘家亲,婆家客,让我们大家用掌声祝福我们的新娘年轻永远,幸福永远。

证婚:婚姻是爱情的里程杯,也是爱情升华的开始,今天我们的新人将共同走进自己的小家庭,这小家庭应由法律来做保证,在我们的婚礼现场也非常荣幸的请到来自(职务)的特别嘉宾,做我们新人的证婚人,有请证婚人王威先生为新人宣读并颁发结婚证书,掌声有请————(拉德斯基进行曲)

主婚: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真情,人世间最真诚的是真情,这份真情来自父母双亲,是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是爸爸妈妈为我们的成长付出劳动和汗水,应该说父母是平凡又伟大的,伟大的父母今天得到了最大的回报——爸爸妈妈的孩子长大了,从今天开始他们可以独立的生活独立的在社会的海洋里遨游,爸爸妈妈可以看到他们的孩子真正的成家立业展翅飞翔了,那么,新郎新娘,我想现场采访一下,此时此刻,你们心理最感谢的人是谁?(新人回答:爸爸妈妈)有请一对新人面向我们的四位主婚人,你们的爸爸妈妈站好,首先请新娘子改口叫爸妈,然后再请新郎改口叫爸妈;请新人并肩站好,向父母行答谢礼:一鞠躬,感谢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二鞠躬,感谢爸爸妈妈将我们抚育成人,三鞠躬,愿爸爸妈妈快快乐乐享天伦。(可穿插给红包和礼物的环节)

交拜:请一对新人面对面站好,一鞠躬:夫妻恩爱一心一意。二鞠躬:互帮互助二心合一。三鞠躬:相儒以沫三世情愿。

辽宁范文篇6

【关键词】辽宁省;旅游市场;发展研究

我国的旅游业在这些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旅游业已经变得逐渐成熟起来。随着世界各国的发展越来越密切的,我国的旅游业也开始进行转型,旅游业在我国变得更加具有中国地方特色,旅游业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并且呈现高端化的发展趋势。辽宁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大省,省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吸引旅游的重要基础,发展的潜力巨大。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旅游业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有关部门需要对旅游业作出更加合理的规划,设计更好的旅游产品。要把我国地方文化特色等融入到旅游中,不仅如此,还要提倡环保旅游,将旅游业的生态环境重视起来。辽宁省的旅游业应该跟紧时代的发展,抓住游客们的心理需求,根据游客的需求寻找适合的产品并给游客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让辽宁省旅游业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

1、辽宁省旅游市场发展优势

1.1资源优势。辽宁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大连、沈阳这样城市拥有很好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辽宁省的很多城市经济资源都比较丰厚,拥有足够的资金来发展旅游业。由此可见,辽宁省旅游市场有着很大的优势与潜力。辽宁省拥有独特而丰富的自然景观,省内拥有七处部级名胜区,七处省级,十九处市级。辽宁省拥有温泉超过一百处,因为地理因素,还拥有很多岛屿。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辽宁省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如此,辽宁省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五十多处古文物遗迹,各朝各代都有,这些遗迹保存较好,很多都被列为部级、省级文物进行保护。辽宁省人文景观众多,各种各样,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是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底蕴。1.2区位优势。辽宁省是东北唯一沿边又沿海的省份,南与黄海、渤海相邻,东边与朝鲜一江之隔,辽宁省多处与各国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交接处。辽宁省的交通是通过各国的重要通道。这样的地理优势给辽宁省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给旅游业带来了足够的人数基础。1.3交通优势。辽宁省的铁路是全国最为密集的,纵横交错的道路是各国往来的关键纽带,这样的交通优势让大量的人口聚集在这里,给辽宁省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辽宁省主要是铁路交通,铁路以省会为核心,蔓延到全省四面八方,带动周围省市的经济往来。1.4客源优势。旅游业发展了很多年,到现在的现代旅游阶段,旅游人数与相应的收益不断增长。世界目前最繁华的旅游地带处于欧洲和北美,不过东亚地区的旅游业也在逐年不断增长。我国辽宁省的旅游业近些年来不断高速发展,不仅是国内迎来大量游客,国外游客也是不断增加。辽宁省的游客人数不断增长,从上世纪八四年到二十世纪零三年,辽宁省入境游客增长了十二倍,国内游客增长了九成。可以看出,辽宁省的旅游市场巨大,拥有国内与国外两处巨大的游客资源,这是辽宁省旅游业市场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2、辽宁省旅游市场发展不足之处

2.1旅游市场单一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眼前的物质生活,伴随着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假期开始的时候热衷于旅游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这也是我国旅游业得到巨大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对旅游重视起来,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了蓬勃生机。辽宁省的旅游业也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虽然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对旅游业的开发方面非常单一。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时间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较短,对旅游业的认识和资金投入都相对不足,种种因素都让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局限。辽宁省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品牌的旅游产品。因为缺乏品牌旅游产品,局限了旅游市场的空间,导致市场竞技十分激烈,而很多旅游业经营的模式单一,规模又很小。还有不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但价格却显得虚高,游客并没有得到等价的服务质量。很多旅游公司的管理者没有品牌意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很不合理,让旅游业的质量下降。闻名的旅游胜地总是会有自己独特知名的品牌产品,如北京的景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故宫长城,而辽宁省似乎就缺乏这样知名的品牌,这样人们在选择旅游地点的时候就不会对辽宁省有很深的印象,无法产生旅游的兴趣。这些优质的品牌产品是一个省市的标签,是旅游业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优质的品牌产品可以让辽宁省的知名度得到极大的提升,为辽宁省吸引更多的人流,促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旅游业拥有知名的品牌就能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特色,给自己的旅游景点增加更多的神秘色彩,给游客更多的好奇心和期待感。而辽宁省的旅游业缺乏优质的品牌,这就导致其发展相对局限。2.2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我省管理的重点没有放在旅游业上以及各层次之间缺乏交流,旅游体制没有形成统一的保护。不仅如此,旅游业内部也缺乏互动,缺乏管理,管理者与各层次人员缺乏沟通导致旅游业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意识差,对旅游业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给旅游业的品牌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让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局限。政府对旅游业的建设也缺乏了管理和督促,没有制定完善的旅游发展规划,也没有把握好各自的职责,缺少沟通合作,以至于各市和部门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调自己城市的发展和利益。种种因素导致了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不足。2.3旅游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相对于其他大城市来说,经济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大省市对自己地区旅游业的投入也不相同。大城市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很大,同时也进行了广告宣传,在城市的各大荧屏都会进行宣传。这就导致大城市的旅游知名度较高,客源多,收益大。而我省相对大城市投入资金少,对各大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大,致使景区知名度低,收益小,大部分人只对大连,沈阳有较深的印象。如果我省能加深对旅游的认知,不再使用单一的宣传,而是在网络、荧屏上进行广告宣传,就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省各大景区从而吸引客源。

3、辽宁省旅游市场发展策略

3.1准确定位旅游客源的市场。因为西方旅游观念相对先进,旅游也是先由国外发展壮大的。也是因为这样,辽宁省这些年一直以入境游客作为主要客源。很多旅游景区都是针对入境游客设计的,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我国的旅游业建设缺乏经验,不管是服务还是景区建设都比不过那些发达国家,这就让我国的旅游业无法满足入境游客的需求,导致这些年入境游客不断减少。其实国内才是最合适旅游业市场,我国很多人都是以国内旅游为主。辽宁省必须准确的定位旅游游客的市场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旅游建设,避免浪费。但也并不是说辽宁省放弃国外市场。只不过是明确了旅游市场的主次,让两者互相促进。3.2科学设计旅游产品结构。辽宁省的旅游应该对国内游客重视起来。辽宁省在设计旅游产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本省游客的消费水平,明确不同阶层的消费情况,抓住游客的需求,设计合适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人们生活的质量得到了巨大改善,但比起国外,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因为经济收入的差距,我国人民的旅游观念也不同于国际。辽宁省在展开旅游业建设的时候要从自设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搬别国的方法。产品设计还是以中档为主,对于部分高消费游客也需要设计高档旅游产品。辽宁省本身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可以建设更多的博物馆之类,让本省的旅游方式更加丰富。3.3重塑区域旅游形象并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想要发展辽宁省的旅游市场,就需要重视辽宁省的旅游形象的塑造,过去辽宁省因为缺少知名的旅游形象导致旅游市场的发展受到了局限。辽宁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都是树立辽宁省优质旅游形象的基础。辽宁省需要将自身的旅游形象重新塑造,做好这些优质文化形象的宣传,必然能够让人们对辽宁省区域形象进行改观,从而对辽宁省产生好奇与向往,自然会选择辽宁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也是吸引入境游客的重要因素。对辽宁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将辽宁省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文化古地,现代旅游圣地。对辽宁省定位后就需要大力展开省内的合作。3.4将辽宁省内的沈阳等旅游城市联合起来,打造一片旅游区域。这样就能将各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凝聚了辽宁省的旅游资源,给游客全新的形象和巨大吸引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成立相关的旅游发展组织,对各个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展开引导。除了辽宁省内的合作,还需要联合周围的省市。辽宁省可以联合附近的黑龙江和吉林,三省联合起来构成东北旅游区域。这样就可以利用各个省市的旅游资源,增加辽宁省的旅游知名度,充分吸引国内和入境游客的到来。不仅如此,辽宁省还可以和国际展开合作,促进本省的旅游业发展。3.5建立现代化的旅游信息共享平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经济政治都开始交流碰撞起来。国外已经开始流行网上旅游这种旅游方式,网上旅游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辽宁省可以在这种新环境中结合现达的信息技术对本省旅游业开始信息化建设,建立辽宁省的网上旅游市场,让游客通过辽宁省旅游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对辽宁旅游业的地理位置、酒店、景区景点等信息进行系统便捷的查询。这样游客就可以在网上提前对辽宁省旅游业的地理位置和景点有提前的了解,这样就能让游客提前对辽宁省的旅游产生期待感。游客可以通过辽宁省的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提前将行程中需要的酒店住宿、参观景点、旅行社等全部安排好。这样就能让旅游更加轻松,不需要临时面对大量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可以准备专门的中英文网站,让入境的游客也可以通过网络对辽宁旅游相关的问题在网上提前办理,还可以通过网络沟通辽宁旅游组织从而获得相应的服务。3.6开展旅游绿色营销。为了提升辽宁省的旅游市场的发展,应该改变辽宁省旅游业的营销方式,积极开展旅游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就是指旅游公司对现在的旅游业游客不断增多引发的环保问题的认知,从而对更加环保市场的开发。旅游企业通过合理的营销方式进行环保的营销,促进旅游业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旅游,这就导致我国游客数量不断激增,旅游业的规模也不不断扩大。而游客的飞速增长给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大量的游客会给环境带来巨量的垃圾,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小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破坏自然环境。旅游业的发展是以自然作为基础的,对环境是紧密结合的。旅游业的发展深深依赖着环境,如果因为旅游业而破坏了环境,那就得不偿失,为了眼前一时的利益,导致后代子孙得不到良好的环境资源,不利于旅游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为了加强旅游业的环保,领域公司和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对旅游环境进行保护与改善。旅游公司需要改变营销模式,进行绿色营销,从产品营销的每个环节渗透绿色的观念。旅游公司和政府和游客需要联手起来共同展开环境保护,让辽宁省的旅游业更为稳定的发展。这么久以来,我们未来经济发展,对环境展开了很多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可以预见,如果继续这样破坏环境,终有一天,环境完全破坏,那么人类自身的将导致灭亡。环境与我们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更加长久的发展,必须对环境加强保护。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生活质量的不断下降给无数人敲响了警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开始追求绿色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树立起来环保意识,人们对绿色环境有着越发迫切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绿色环保的旅游环境,旅游业的品牌产品营销也必须朝着绿色营销发展。相关的政府部门也要对旅游业的绿色环保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为绿色旅游和营销提供法律保障,推动绿色旅游的发展。

4、总结

总而言之,本文对辽宁省旅游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辽宁省旅游市场的优点缺点和机遇压力进行了相对详细的分析。辽宁省旅游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同时也具有不小的潜力。很多国外游客入境来到辽宁省旅游,还有就是港澳和台湾的同胞。辽宁省的旅游市场呈现不断的发展趋势,旅游方式主要是观光度假和短途旅游。辽宁省内的沈阳和大连因为地域优势等因素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知名度很高。辽宁省是我国旅游大省,辽宁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本身深厚的底蕴让辽宁省的旅游业十分发达,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旅游业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有关部门需要对旅游业作出更加合理的规划,设计更好的旅游产品,将我国地方文化特色等融入到旅游中。不仅如此,还要提倡环保旅游,将旅游业的生态环境重视起来。目前旅游市场的发展主要是对温泉、假日、网络等旅游的开发,不仅如此,还需要改变旅游市场的营销观念,让旅游业变得更加环保,让文化渗透在旅游业之中,让辽宁省旅游业能够更加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爱华.辽宁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变化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5(11)

[2]高维全.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辽宁入境旅游市场拓展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辽宁范文篇7

论文摘要:“生态立省”是辽宁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对辽宁高等林业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林业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辽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存在着生源市场进一步缩小、人才市场不稳定、办学市场空缺等问题,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林业专业人才的目标,必须调整林业教育的重心,把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积极探索与发展网络教学等。

一、“生态立省”战略背景下辽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03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坚持生态立省,把林业放在我省生态建设的首位,充分发挥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前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举措充分表明了辽宁省党政各级领导已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地域、社会(含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不断完善的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认识到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将林业推向了“生态立省”的前沿。

辽宁省确定“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绝非一时应急之策,而是确保辽宁社会、经济稳健发展及民生质量渐进趋高的永恒性目标。这一决策显然对辽宁林业的发展提出了从高从严要求,这是由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林业要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必然把林业高级科技人才队伍的相应发展与壮大推至前沿。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则应成为第一潜在生产力,因为一切科学技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林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林业教育,是现阶段辽宁省“生态立省”战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要求。

就教育本身而言,无论是基础理论教育还是专业学科教育,都具有初、中、高三个层次,而教育整体水准高低的关键在于高层次的教育。只有高层次知识领域的纵深拓展,才能正确引导中等、初等知识结构的改进和提高。林业教育也离不开这个基本规律。

高等林业教育是林业产业链条中的一部分,它通过对社会各方面投人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以生产林业知识、培养林业及社会所需的高级专业人才为己任。辽宁省“生态立省”战略的提出以及辽宁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无疑对全省高等林业专业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由于多年来大量消耗资源,目前辽宁林业在承担环境建设主体功能中的问题仍很突出,形势十分严峻。表现为:一是辽宁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目前,全省森林面积为464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0.95%,人均森林面积仅0.llhmz,居全国第十五位。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生态功能较低,有效辐射较差。现有林地平均每公顷森林蓄积仅38时,不足全国平均的一半;80%的森林资源集中在丹东、抚顺、本溪、铁岭等东部山区,而中、西部及辽南部分地区生态却非常薄弱。三是森林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比较突出,新的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由此看来,辽宁林业要从根本上缓解与改善以上三方面严峻状态,必须尽快构建一支能承担起“生态立省”历史重任、把握林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林业科技队伍。辽宁要在不断加强对林业的经济支持,创造林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基础上,紧紧抓住“林业科技是林业第一生产力”这一主题,加快林业教育,特别是高等林业教育发展。必须全面、科学地分析辽宁高等林业教育所面临的紧迫形势及自身实际,及时制定正确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人才优势。这既是“生态立省”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需求,也是有力促进辽宁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辽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在东北地区,辽宁曾是唯一没有设立高等林业院校的一个省。长期以来,辽宁林业所需的高级人才主要是依靠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输送。直到2003年,辽宁省林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辽宁林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才进一步提升。目前,上述两所高等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林业毕业生达900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业人才供需矛盾。尽管如此,辽宁高等林业教育还是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1.高等林业教育生源市场进一步缩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历越高、能力越强的人才待遇越丰厚。而且,中国传统家庭也最愿意倾其所有支持子女到热门高等院校及热门专业深造,以期有较大的发展和较理想的城市空间。但是,高等林业教育所涵盖的林科类专业,大多是艰苦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很难保证能够得到良好的工作环境及较高的工资收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自己,多数人在选择对高等林业教育投资时想的是以后生活憧憬,都抱着十分谨慎的态度。在面临诸多非林院校、非林专业可供选择时,家长和学生自然会论文关键词:生态立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对策放弃对高等林业院校的选择。笔者曾经对沈阳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2000级至2005级的472名同学的报考志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志愿选择林学专业的仅占45%,选择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还不足10%。其中,问起为何要选报林学类相关专业的原因时,60%的学生回答是“学费低”。所以,高等林业教育生源市场渐见萎缩的现状不能不令我们担忧。

2.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市场不稳定

高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加速流动,优秀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这对于原本师资力量就短缺、财力就十分有限的高等林业教育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近年来的教师资源因为出国、升学、考取国家公务员等原因而流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弥补收人低下间题,还有一些教师甚至还会通过到私办公司或企业兼职等途径谋求第二职业,这无疑直接影响了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高等林业教育办学市场空缺

高等教育成为很多投资者的新兴投资热点。然而,无论是在国际合作办学的专业中,还是在独立设置的民办学院中,几乎没有设置林业专业的(至少现实未见),这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的作用下,林业高等教育也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4高等林业职业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辽宁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虽已经历了近五年的发展,然而若仔细研究其发展历程却能够明显看出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近两年来由于普通高等教育门槛的相对降低,林业职业学校普遍出现了生源不足、招生困难等问题;二是受就业比较困难、学生全学程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的影响,中低收人家庭学生人学的积极性和经费支付能力明显下降;三是办学成本越来越高,而政府对林业职业学校的经费投人并不相适应,使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性改善,欲实现教学设施和手段的现代化存在着较大困难;四是林业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大量开办一些非林专业的社会热门专业,使林业专业不断萎缩,有的学校只剩下少数几个与林业相关的专业,与林业事业发展急需要大量林业专门人才形成巨大反差。这些问题的存在是辽宁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辽宁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事实证明,作为辽宁林业人力资源培养的主力军与主要载体,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与辽宁省林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勇担重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辽宁可持续发展的宏伟战略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1、调整高等林业教育的重心,把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放在核心位置

创造是发展的前提,学会创造是21世纪人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林业本科人才应具有提出新理论、新设想和新方法的创造思维以及发明林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造性技能。这种技能的培养要求改革现存的高等林业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彻底改变现行应试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现象,积极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并学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实践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实践力是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具体动手能力和计划、执行、评估、调整等自我管理能力的总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力、持久力、研究力需要明确的目标引导,除人生观、职业理想教育外,还需对具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具体项目的参与活动的刺激,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创新的行为。除继续加强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与辽宁省高等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辽宁省实验林场、辽宁省清原林业高等职业学院教学实验林场的教学实践活动外,还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或学生拓宽视野,联系纯生产经营型林业场(站)开展教学、生产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尽量缩短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发展高等林业教育之本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育产业的产品质量。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与时代需要的人才,教师素质的提高乃当务之需。

做为一名符合时代特色的林业专业教师,要具备如下基本素质:(1)要有崭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职能及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认识,包括: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重视过程学习;重视实践活动,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大胆质疑与创新,勇于自我剖析,与学生平等研讨学术问题,不耻下问,活跃学术空气。(2)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熟悉创新理论方法,并能有意识地将其引进移植到教学过程中去,具备“博”与“专”相统一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3)要具备独特的个性品质,如自信、喜欢挑战性工作、热爱创造型学生、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具有开放性等。(4)要有灵活的教学艺术。林业专业教师的教学应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应该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5)扎实的基层生产实践经验。鉴于林业行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寒暑假去林业企业挂职锻炼,熟悉林业企业生产,积累实践经验,注意引进吸收实用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与思想素质。

目前,辽宁高等林业教育的改革应以师资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一是要改革现存的人才选留机制,尽量避免“近亲繁殖”,多引进一些外校的优秀毕业生,博采众长,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组合。二是加快林业师资力量的培养,改善师资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真正调动起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强化林业师资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林业是艰苦的行业,从事林业的人决不能贪图安逸,应该热爱大自然,认识到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国家社会的前途密切相关,要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身先士卒,才能将这种思想传播给学生,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思想素质。

辽宁范文篇8

关键词:营口;温泉旅游;开发。

营口市温泉资源极其丰富、历史悠久,16世纪前,当地人就用温泉沐浴治疗疾病。营口市以其上佳的温泉资源本质、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储量驰名中外,在明代就有“客来争解带、万劫付一洗”的盛况。

目前营口市主要有熊岳温泉旅游区、双台温泉旅游区两处温泉旅游度假村,是我国著名的地热带,一般为80℃-90℃的高温水,有的温泉水甚至达到100℃以上。基于营口温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本文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营口市发展温泉旅游的优劣势进行探讨。

一、开发营口温泉旅游的优劣势。

(一)优势。

1、资源优势。

(1)温泉资源品质上佳、医疗保健功能健全辽宁营口的温泉资源类型齐全、品质上佳,含有钠、钾、硫、等大量的矿物质,对风湿、类风湿等老年慢性病有良好的疗效。比如双台温泉的热水矿泉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放射性氡的医疗矿泉,可用于治疗痛风、风湿、心血管、高血压等疾病;硅酸泉医疗矿泉,饮用可以防止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强筋健骨;氯化钠泉医疗矿泉,此泉水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并且有护肤、防暑的功能;健身理疗热泉,其水温可达80℃-90℃,具有镇静去痛,治疗高血压、风湿、骨肢僵硬的作用。

(2)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温泉旅游开发如果只靠单纯的温泉沐浴很难保证全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寒冷的季节是温泉旅游旺季,而炎热的夏季则是温泉旅游的淡季。而营口市温泉资源周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就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机遇。营口市温泉资源地区往往紧邻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且营口市西临渤海辽东湾,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光照充足。营口温泉附近古树参天、环境宜人、绿树成荫、温泉掩映在绿荫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开发温泉度假、森林度假产品潜力巨大。

(3)区域旅游资源丰富。

营口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有山、有森林、有海、有温泉,具有生态性、绝特性、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具有望儿山公园慈母文化、“金牛山人”遗址、巨石文化、古代钱币文化、东汉“永和九年”文字砖等文化旅游。温泉旅游可以和周边旅游资源、产品成为互补格局,开发成度假、休闲、观光、探险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2、市场优势。

营口温泉周边辐射范围内的人口大约有3000万以上,再加上中长线的旅游组织以及流动人口,营口温泉旅游每年大约可以迎接30万人次以上的游客量。而且营口市场范围内的客户群体不仅具有一定的消费欲望,也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其中同时还有一定规模的高消费客户群体。而且东北人向来具有浓厚的洗浴生活习惯,这为营口开发温泉旅游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另外,营口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在欧美、日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营口具有优越的生态优势、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极易受到临近省市和国外旅客的青睐。

3、营口市的区域优势。

营口市一市两港,辽河老港成为我国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年兴建的鲅鱼圈新港是全天候、不淤不冻、四季通航的深水海港,是东北第二大港、中国第十大港,近期新建的仙人岛新港使营口将成为拥有三个港口的城市。除了水上交通方便之外,双台温泉旅游渡假区紧邻哈达客运专线、沈大高速公路等,东北铁路、电气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交通网络纵贯营口全境,营口立交桥成为东北最大的交互式立交桥。近期规划的营口机场将按民航机场4C级试航标准建设,中远期规划将按4D级标准建设,远期将按4E级标准建设。正在修建的辽宁省滨海公路辽河特大桥,将成为连接营口、盘锦的枢纽,起于滨海公路延伸线、终于营盘公路,将于2010年底竣工。

(二)劣势。

1、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温泉的分布受到地质结构的影响,因此温泉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脆弱性以及不可再生性。温泉是极易被污染的旅游资源,污水回灌、盐碱化、水位下降都会对温泉造成及其严重的破坏,甚至影响温泉旅游资源的正常开发、利用。营口市温泉开发初期,由于没有合理配置足够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没有严格执行我国环境保护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一些温泉污染严重,其治理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前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利用。

2、产品单一、缺乏新意。

目前,营口市温泉度假的旅游产品还比较单一,大多局限于游泳、洗浴等方面。某些开发地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以往的思维模式,呈现以洗浴、疗养、休闲为主。以观光、娱乐为辅的组合,建设项目大同小异,产品开发单一,缺乏新意。在产品的设计上未能深层次的挖掘营口的地方文化,现有的仿欧式建筑不仅无法呈现营口市特有的文化内涵、人文景观,而且对温泉旅游产品的主题形象定位有着消极的影响。

3、缺乏鲜明的品牌形象。

尽管营口市拥有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投资上千万的温泉旅游产品也很多,在辽宁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形象。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也要通过一些市场促销手段,及时向旅客传递旅游信息。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对各个景区进行很好的包装策划和市场促销。尽管营口市的温泉资源都具有历史悠久的先天优越性,但“养在深闺人不识”。因此,通过一系列的包装策划和市场促销手段,使营口温泉旅游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显得异常重要。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营口温泉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加上法律机制、行业规范较少,导致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营口目前温泉旅游的服务人员多是当地的居民,其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很少进行过服务行业正规的学习与训练。而且目前对于温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一般还都是民间企业进行独自培养,导致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不高的局面。

二、几点思考。

(一)科学开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合理的制定温泉旅游开发规划,是辽宁营口市温泉度假村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对营口市温泉资源的分布,现存及潜在的客源市场,游客行为、游客的总体流量及其特点,游客不同年龄、收入、需求的心理需求进行调研,聘请专家对温泉资源做整体布局,进行准确市场定位,整合设计各种细分市场温泉产品,最大程度的利用、发挥营口的温泉资源优势。

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营口温泉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我国除了《矿产资源保护法》之外,还未有专门的温泉立法和行业规定。日本政府1948年就颁布了《温泉法》,对温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做了明确规定。因此,在进行营口温泉资源开发的同时,也要以不破坏资源本身以及周围环境为前提,制定相关保护规划,实现营口温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丰富产品内容。

产品创新对于目前相互模仿非常严重的温泉行业至关重要。营口市在开发温泉旅游产品时,要突出地方特色,开发适用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消费时段、不同消费内容、不同消费档次的系列产品。比如可以设计健康温泉旅游产品、医疗温泉旅游产品、美容温泉旅游产品。还可以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收入、年龄段、需求、爱好等来设计出不同类别的配套产品。同时营口望儿山等历史文化独具特点,在进行温泉资源开发时应该摒弃纯粹模仿欧式、日式的建筑的固相思维,而要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来设计。

(三)树立品牌意识。

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是使营口温泉旅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必然选择,采取必要的宣传促销手段提升营口温泉知名度是必行之路。比如可以采用文字宣传、影响宣传、网络宣传等。同时,营口市应该开发出独具地方乡土特色的饮食文化、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使营口当地的文化与温泉旅游紧紧相连,打造一种具有营口特色的温泉文化旅游品牌。

由辽宁省旅游局和营口市政府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营口(熊岳)国际海滨温泉节就是宣传营口温泉旅游业最有力的工具。比如2009年举行的温泉节,有外交部长李肇星、驻华大使、各国旅游专家、中外企业代表、各大报纸、电视台近800人参加了开幕式。这是展示营口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高端旅游产品,加强国际温泉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会;是营口市诚邀四海宾朋,感受魅力温泉,把“渤海明珠鲅鱼圈,中国北方亚龙湾”的城市品牌推向世界的一次盛会,这对营口市温泉旅游业扩大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鲜明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温泉旅游是新兴的行业,温泉旅游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很高,因此营口在完善旅游设施、加强环境整治的同时,也要加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温泉旅游行业的整体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营口温泉旅游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比如岗前培训、外派培训和岗位培训等。也可以通过加强与营口市内旅游高等院校、旅游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另外,还可以借鉴日本实施温泉治疗医师认证制度这一经验,实施一些行业规范和标准准则,使营口温泉旅游行业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

随着当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发规划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作为新兴行业的温泉旅游开发也受到了高度重视。营口地区温泉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成熟的温泉旅游度假区。但是业界、学术界未能充分认识到温泉开发的科学、合理规划的重要性,温泉旅游资源的稀缺性、脆弱性,旅游产品单一、无创意性,温泉旅游的品牌战略性和从业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因此,充分认识温泉旅游资源的价值,了解掌握营口开发温泉旅游的优势与劣势,采取必要方法和策略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对营口温泉旅游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辽宁范文篇9

关键词:创新改革;辽宁;科技创新;现存问题;对策研究

1前言

那么何为创新驱动?迈克尔•波特最先使用了创新驱动的概念的并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自此,发达国家己经将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发展作为最为基本的战略选择。在创新驱动中,科技创新毋庸置疑会成为其核心,而其他方面的创新,例如文化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则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建立,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创新驱动系统。所以面对创新驱动的核心,我们自然而然地对于科技创新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2辽宁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存问题

《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选择1个跨省级行政区域、4个省级行政区域,分别为上海、广东、安徽、四川和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具体为武汉、西安、沈阳,对上述地区进行系统部署。”(内容来源于《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载于搜狗百科)。自此,沈阳被列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对于沈阳而言,甚至对于辽宁而言,无疑是一个从“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转型的良好时机。有机遇也意味着有挑战。并且在创新途中也有问题不断显现出来。(1)创新性人才流失严重。创新性人才是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动力源泉,只有源源不断科技型、知识型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之中,才能迸发出新的活力。根据辽宁统计信息中心的相关数据,2017年辽宁全年研究生招生3.9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26.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1.4万人,总计毕业生达到50余万人。辽宁作为教育大省本身并不缺少创新性人才,但是完成学业之后选择留在辽宁,为辽宁经济贡献一份力量的人才却寥寥无几。从下面的表格不难看出,辽宁与北上广深相比,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够,所以辽宁能够挽留这些创新性人才的可能性较小。所以为了辽宁的科技创新能够更上一层楼,如何能够吸引并且留住这些创新性人才也是当务之急。图片来源于:2017年中国人才流动大数据报告!从这里看懂职业未来(2)科技创新的环境欠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情况就是资源型企业占据一定的比例。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成本的增加,这些企业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造成这些企业不可遏制的亏损。随之而来的就是难以转型或者转型速度慢而且效率不高。所以产业结构的僵化也限制科技创新的发展。长期的结构僵化意味着辽宁的科技创新软环境的建设仍然需要提升。

3提高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1)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在全面创新改革的背景下,辽宁必须注重为创新性人才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秉持尊重人才的态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创建和完善创新产业园和专门的科研部门,为专业性人才提供平台。加强人才激励机制。落实人才奖励政策,提高津贴资助力度,推行所得税减免政策,对引进人才承担的科研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对实验设备、科技经费采取“一人一议”办法扶持。完善人才服务,为人才的就医待遇、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创业创新等方面实现一站式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让人才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去。(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完善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的产业结构。正如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表明辽宁的创新改革的战略任务为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链、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链、新材料产业创新链、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节能环保产业创新链、海洋资源利用产业创新链。加强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政府可以举行科技创新宣传周的相关活动,例如进行科技创新的作品展览,科技创新大赛,对于那些积极参加并且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的参与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调动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在高校中,聘请相关创新人才进行讲座和创新宣讲会,与相关企业一同构建合作平台,进行产学合作。

4结束语

辽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甚至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面对现在辽宁发展的尴尬处境,科技创新是突破这一僵局的关键,优化产业结构和社会环境,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土壤;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为辽宁科技创新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这些方面,为辽宁科技创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形成有辽宁本土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创新驱动背景下辽宁科技中介机构问题对策研究[D].辽宁:东北大学,2014.

[2]张志元,雷慧俊,周雪雪.创新驱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振兴[J].东北亚经济研究,2018,2(01).

[3]王秀才.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立法保障问题初探[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8,32(01).

[4]于晓琳,路鸣,戚扬学,等.提高辽宁科技创新能力对策问题研究[J].辽宁经济,2017(12).

[5]辽宁:科技创新行动成效显著[J].新农业,2017(23).

[6]张苑,周玉璟.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N].桂林日报,2017-11-29(004).

辽宁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IP;民间饮食文化;传承;融合

1研究意义

辽宁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展示了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应该仅做一个博物馆或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留下来,而应该化为一种社会生活学习方式和行为规范准则,变成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如果传统文化的保护只能让它被保护一段时间,那么传统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同时,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中国文化以及自身经济发展不断进步的内在需要。通过挖掘辽宁饮食文化精神内涵,打造辽宁饮食文化IP(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对辽宁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提出优化策略。中国医药、博物馆、历史古迹等传播的传统文化受到年轻人的关注。传统饮食文化发展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中国形象,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等重要工作,成功挖掘传统思想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利于实现中华文化强国的政策目标。

2发展文化IP的原因

各种各样的娱乐文化逐渐占领我国的主要文化市场,在这个时代,我国传统文化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文化遗产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面对新时展趋势,辽宁饮食文化也要适应中国市场的大环境,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产品IP化已是必然。民族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市场发展经济中的衍生产物,同时具有商品和民族企业文化的双重属性。探索民族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意义,让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传承发展新时代民族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IP化带来的是庞大的粉丝效应和市场价值,在推广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对IP品牌进行版权保护,避免被滥用、侵权使用,保证其健康发展。创建辽宁饮食文化知识产权,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辽宁饮食文化的新途径。笔者通过网上搜索以及周围市场调查,并未发现文化IP与民间饮食文化的结合。虽然没有研究结果,但是可以就此推断出企业文化IP+民间饮食文化在辽宁地区的传播不具有广泛性,人们对此还很陌生。IP现有的定义是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商标、工业的外观结构设计方法等方面,也包括自然环境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以及网络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和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的版权。如今在市场上经常提到的IP更专注于产品和文学,音乐,戏剧,绘画和雕塑市场化领域等。文化IP是将企业产品的发展与文化进行融合,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管理能力和长变现周期的文化传统符号。它有3大特质,分别是“高辨识度”“好玩有趣,个性鲜明”和“有态度观点,有价值观”。民间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术,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饮食与用具,消费与水平,民俗与功能等方面进行分类。中国民间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具有“滋、养、补”的特点。受地域特色、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饮食产品的原材料、口味、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可能会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差异,食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作为一个越来越注重创新的国家,中国企业对于学习知识产权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2019年的两会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做好《专利法》的修改。据了解,此次《专利法》修订草案首次引入“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最高法成立专业知识经济产权法庭、推进商标法第四次修改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反映出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的趋势。

3宣传文化IP+辽宁饮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民间饮食是中国饮食的一部分,它所包含的饮食理念、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都符合科学理念,可以说是世界的先驱,中国幅员辽阔,地域辽阔,在不同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改变,不断的交流和融合,最终形成中国饮食文化,同时保留了本地饮食传统。辽宁人的饮食习惯基本上能代表东北人的习惯,多吃谷类主食,除大米,面粉,小米,玉米,高粱外,也喜欢吃豆饭。酱汁、酱汁制品、泡菜等是重要的食品佐料。但有些人会误解民俗饮食文化是辽宁省东北部的饮食文化;在全省各地的民俗文化和饮食都是一样的,他们对文化IP对辽宁民间饮食文化存在误解。IP自问世时间以来,已经从娱乐圈、文化圈、动漫圈一路发展蔓延到我国商业圈。如何IP化以及如何更好地整合业务,这是所有品牌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个娱乐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每个人,每个品牌,都在思考如何成为IP。IP化改造是必然发展趋势。在新的应用场景下,单纯物品本身的价值已经很难吸引消费者买单,反而更关注商品经济带来的情感溢价。良好的IP资源,可以在瞬间击中大家的情感诉求。现在的文化IP+虽然有所发展且研究热度不断,但有些企业宣传却是形式化的,消费者并不能真的了解中国文化IP,这个社会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产品的宣传是形式化的,对商品所要传递的内容的宣传不到位。如何让文化IP带动辽宁省民间饮食文化的发展,值得深思。文化IP的宣传范围不够广,文化IP+民间饮食文化正成为产业品牌升级、文化升级的新风口。具体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以IP为核心,不断加快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这将刺激传统企业的转型,而文创企业也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回避的是,目前我国“IP+产业”还面临着发展不均、文化隔阂、同质严重、人才匮乏、宣传范围不广等难点。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知识产权,尤其是传统的民间饮食文化产权在在辽宁省范围内的宣传较少,而且仅仅存在于省内较发达的城市,其宣传范围仅限于线下,网上宣传也不是很广。

4推动文化IP和民间饮食文化融入大众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很多企业的宣传方法很难让当地的饮食文化IP走出去,可以借助网络的方便快捷等特点,来满足宣传需要。还要借助职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支付宝付款便捷等优势,让我国的饮食文化IP走出国门。公众号作为一种媒体,不仅可以让学生随时接收饮食企业文化信息,起到宣传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盈利的作用。文化IP和辽宁民间饮食文化的融合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也能带来巨大的价值,提高宣传效率。向大众展示辽宁民间饮食文化的含义以及不同特点,展现出辽宁民间饮食文化IP的无限魅力,以此吸引消费者和商家,让更多的人积极了解学习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融.传统文化IP的传播策略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