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2:58:12

联盟范文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各地之间的合作交往日益密切,作为当今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基调,合作双赢已经成为共识。因此,品牌联盟,这一以双赢为宗旨的经营模式逐渐成为众多品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被称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商业经营模式,一股品牌联盟的浪潮正席卷全球。

无论是汽车业(如福特和马自达)、航空业(如波音和麦道联盟对抗欧洲空中客车)、信息业(SONY和爱立信、如IBM、摩托罗拉和苹果联盟挑战英特尔全球芯片市场霸主地位),还是家电业(如海尔和三洋)、金融业(如1996年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分别与化学银行、日本东京银行、三菱银行结成联盟伙伴)、文化娱乐业(如迪斯尼公司与大都会/ABC公司合并,时代-华纳公司兼并特纳广播公司)……国际上涉及联盟的领域相当广泛。

国内的品牌联盟同样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发现,单一的营销竞争模式很难承担起品牌生存与发展重任,而品牌联盟才是新时代品牌竞争的利器。

例如饮料业与IT业结盟,2001年夏季方正电脑与可口可乐推出“动感互联你我他”联合品牌市场推广活动,方正电脑公司专门为可口可乐消费者提供了多达7000台的方正卓越1800B“影音通”多媒体电脑(方正为可口可乐量身定制,具有与可口可乐标志红色和谐统一的造型设计),作为可口可乐旗下各产品的顶级幸运奖品。此活动在当年IT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极大地提升了方正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并把触角延伸到以往IT产品难以想象的地区。

二、什么是品牌联盟

所谓品牌联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品牌,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通过一定的合作方式,相互借助、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网络式品牌联合体。其中一种品牌可以借助其他品牌来丰富自己品牌的内涵,以实现“1+1>2”的效应。联合品牌则是品牌联盟的特殊形式,是更为紧密和深入的合作,例如手机品牌索尼-爱立信。

对一些强势品牌而言,通过品牌联盟的方式,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的收益,而且还能进一步增强本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例如Sunkist(新奇士公司)与苏打水、糖果、维生素等不同种类的产品联盟,允许它们使用自己的品牌,由此获得1030万美元的品牌使用费。

把目标消费群类似的品牌进行联合促销,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品牌推广方式。合作意味着该联盟中品牌的一方或双方试图取得对方公司的承诺,以改善在市场中的地位。在此合作中,个体得到整体的支持,整体需要个体的配合。比如在麦当劳中销售可口可乐、肯德基里看到百事可乐。固特异(Goodyear)公司宣称它生产的车胎是奥迪和奔驰汽车推荐使用的部件,柯尼卡的广告也强调象美国航空公司和肯特证券这种公司都使用柯尼卡复印机设备。西门子家电在这方面也为中国企业树立了典范。它在全国市场与可口可乐、宝马、奔驰等国际知名品牌多次进行联合展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西门子冰箱与4度的可乐”、“开宝马、坐奔驰、家用电器西门子”等诉求直观、具有张力的概念,对提高品牌形象、丰富品牌联想产生了巨大作用。

三、品牌联盟的战略取向

品牌联盟的出现既反映了当前市场发展的潮流,成为进入新兴国际市场的常用方式,也是企业面临日益显著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下的选择,在利润分享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的多赢局面,代表了新经济成长中的品牌发展的方向。美国管理咨询专家林奇(R.P.Lynch)指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三种成长的基本方式,任何企业都必须从中作出适当选择。这三种战略方式是:

1、内部扩张的成长方式。这是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的方式。但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例如当外部竞争环境发生重要变化时,这种内生型的发展往往由于缺乏适应能力,导致企业低效成长甚至陷于经营“陷阱”。

2、并购的成长方式。这种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高的利润。然而,有关统计结果显示,其失败的比率往往大幅度超过成功的比率。

3、构建企业战略联盟的成长方式。泰吉(T.T.Tyejee)和奥兰德(G.E.Osland)等人提出了“战略缺口”假设来解释企业运用战略联盟的动机。他们认为,企业在分析竞争环境和评估自身的竞争力及资源时,往往会发现,在竞争环境中,它们所要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着一个战略缺口,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走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自我发展的道路,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走战略联盟的道路。企业的战略缺口越大,参加战略联盟的动力越大。而且,企业只需投入相对较少的资金,战略联盟就可以在数个市场上纵向或横向建立起来。

显然,品牌联盟正是第三种战略形式。通过联盟,企业不仅能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宝贵的资源,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风险。联盟各方因共性而互动,因个性而互补,使彼此都能从中受益,并共同对市场产生影响。

四、品牌联盟的独特价值

1、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仅靠自己力量发展,不仅费时,而且也越来越困难,即便是并购,同样存在为适应新的管理方式需要较长时间的问题。而联盟则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以缩短品牌建立的时间,以较快的速度抢占市场,赢得先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联盟能以最快的速度在各自最需要发展的地方活动获得所需的资源。处于发展阶段的品牌借助成熟品牌的影响力积极开拓市场,减少投入,缩短品牌塑造的时间;成熟品牌同样可以借此减少宣传费用的投入,同时给消费者更多的利益点。2、提升各自的竞争力。通过联盟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获得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能制约和削弱竞争对手。

3、能使不同类别的品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例如蒙牛和皇明的联盟,就是一个成功的合作典范。前者生产牛奶,后者生产太阳能,表面上看,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深入探究之后,会发现他们的合作极富战略眼光。蒙牛兴起于内蒙古大草原,其根基在广袤的农村,而皇明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也在农村。自其倡导“新农村、新能源”运动以来,致力于解决农村生活生产能源问题,以及如何减轻农村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双方的发展都和农村密切相关,拥有共同的合作接触平台。通过合作,蒙牛可借助皇明在能源方面的优势为自己设计能源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绿色能源、清洁能源组织生产,即可保护奶源地的生态环境,又可节约能源,还能保护奶品不受污染,一举多得;皇明则可利用蒙牛品牌在农村民间的强大影响力,更好地开拓农村市场。双方的合作不仅减少了各自的成本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大开发的影响力,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开发农村。

由此可见,品牌的联盟,在双方“门当户对”的前提下,即品牌联合的双方在品牌核心价值、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等方面较为匹配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本的优化组合,双方各取所需,以彼此为传播载体实现品牌增值,同时受益,具有共同的利益指向,取得1+1>2的优化效果。

4、对于需要宣传品质的品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一位教授指出:“当品牌单独出现没有说服力时,联合品牌可以更好地标明商品的品质”。当某个品牌单独出现说服力不是太强、对产品表面上看不出的品质有疑问时,加上其他强势品牌的配合,就可以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更充分地的标明品质。尤其对那些真实品质及特性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使用才能显示出来、得到验证的产品。

5、促进研究和开发,降低经营风险。通过联盟,可以共同支付技术开发费用,共同承当开发风险,并共享成果。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获得关键技术的捷径,如韩国的现代、大宇和起亚三大财团通过与美、日汽车巨头的“联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某些关键技术,从而使韩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和输出国。

6、更有利于开拓世界市场。如摩托罗拉与东芝联盟,使其产品得以大规模地进入日本市场。对于具有生产能力,但缺乏国际市场经验的公司,依托当地合作伙伴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弥补。如海尔通过与三洋合作,迅速进入日本市场,获得对方在日本市场的渠道和品牌信用支持。

五、对本土品牌而言,品牌联盟更具现实意义

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上,中国本土品牌经常面对的都是比自己强得多的重量级选手。例如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公司,它的年销售额为28.37亿美元,仅是世界最大汽车公司美国通用汽车的1.8%……对大多数中国品牌而言,悬殊的实力差距,使得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同国际对手上场过招。孤军奋战,必然势单力薄。通过品牌联盟,优势互补,借势而为,不失为一条壮大自己的便捷之路。联盟,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团队精神。

国外有许多成功的品牌联盟案例,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JVC公司还是日本一家中型电器制造公司,其规模只相当于松下公司的十分之一。而今天,JVC公司却以卓越的研发能力闻名于日本家电企业。1976年,JVC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VHS制式录像机,也就是今天广为使用的家用录像机。在研发阶段,JVC公司与索尼,松下和东芝等日本大型电器公司合作,一起共享该领域最尖端的研发成果,随着JVC产品研发成功而进入生产阶段,JVC公司又成功地说服松下和东芝这两家世界级的大公司接受了其授权生产协议,共同将VHS制式录像机推向市场。松下和东芝的参与,最终使JVC等几家公司形成了多赢。由于JVC公司目光远大,善于合作,把国际市场作为一个更大的市场,才能创造出足够容纳多个公司的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如JVC公司的高野正雄先生所说:“我们的基本政策是把市场做得大的足以容纳每个公司,没有必要由一家公司独占所有利益。”也正因此,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市场也越来越大。

联盟范文篇2

一、加入消费联盟甚至还能做到不花钱就享用产品。

当今社会已由销售时代转为消费时代,大家都知道沃尔码、好又多、世纪联华、家乐福等超级大卖场一直经营火爆,这些超级大卖场并没有自己什么独特性的产品,没有产品培训,没有激励会议,更没有盈利计划,他们销售的也都是日常用品,而他们的业绩却超过所有直销公司业绩的总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在产品空前丰富的市场经济环境里,消费者都是非常理性的,超级大卖场提供了更多的产品、更实在的价格,真正满足了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的大部分日常需求,因此就有了一个非常庞大而且重复的消费群。

年一个资料显示,安利公司成立47年,在全球的营业额最高时达71亿美金,而沃而玛超市成立27年,在全球的营业额最高却超过2800亿美金,除此还有众多各种形式的连锁加盟、专卖、会议营销等也占据了销售业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此,经济学家预言,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公司,是过去、是现在,也将会是未来财富的真正拥有者。

也许你没有意识到,消费者每消费100元的产品或服务其成本很可能只要10元,大部分利润其实都留给了商家。然而消费者的消费才是真正兑现财富的源头,任何产品或服务离开了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就很难被体现,但可惜现今的商业活动中,消费者是唯一不参与整个经营活动中财富再分配的,消费者永远只是消费,却无法获取消费带来的收入。

销售行业任何一种模式,都同样离不开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所有的商家生意都一样,任何销售模式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段建立一个庞大重复的消费顾客群。如果有一种商业模式能真的把销售模式转换为消费模式,如果有一个组织,把以前考虑的如何销售转换成时刻考虑让消费者省钱;又在消费的同时能获的回报,让经营者不用太多的投资就能建立家庭超市,消费者都会自然的来消费或营建消费者网络,也就不需要经销商为了提高业绩而不断地“销售、服务、推荐”了。

网络里面会有很多自愿的消费者,如果一个网络里1万人有9000多都是消费者,他们即使都没有赚到钱的,却是产品的真正受益者与爱用者,这样的组织网络,就是流失那几十个上百个经销商,网络的业绩会跌吗?不会啊,因为这样的话就算流失再多经销商,也有90%的消费者在消费,当然也不会影响网络的业绩。同时也会有很多人进入这个生意,还有必要经销商整天激励培训出去销售吗?

一、怎样才能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建立一个稳健的消费网络呢?

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不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经营团队的竞争。现实的状况警示我们营销英雄们,必须树立系统运作理念,用心建设系统文化,建立一套标准化、专业化、简单化的系统运作模式。不采用系统的模式做市场,将会面临游击队与正规军交锋的局面。

站在行业的高度,决心与从事健康事业的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建立一个系统,一个有亮剑精神气势磅礴的系统,一个真正属于我们消费营销自己的系统。我们深知创业的艰难,深知创建系统的不容易;但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营销人的使命,就是要燃烧自己的激情,激发生命的潜力,努力去学习、去实践、去创造。中国这麽大,应该把我们具有特色的消费营销系统推出来,把中国的服务营销品牌树立起来!

系统文化:

正:正直的人做正确的事,付出就有回报;

诚:诚信,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是最好的说服力。

实:务实,结合现状,合理规划。

爱:博爱、尊重、认同、感恩。

目标:

体系以繁荣商业流通为己任,以实现多方共“赢”为目的;让每位真诚全力合作的伙伴实现永续经营,体现价值。

理念:

省钱:让消费者省更多的钱

助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快乐:被助者快乐,助人者更快乐

健康:心情舒畅,中医护航

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永远创业,永远合作;不言放弃。

使命:

1、让更多的消费者省更多的钱享用优质的产品;为消费者组建更满意的家庭超市。

2、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创建增收保障平台,实现自主创业;做正事,树正气;使每位伙伴有所成就,成为行业的骄傲。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消费联盟这样一个伟大的机会让我们去创业;我们是自豪的!因为有“为消费者组建更满意的家庭超市”、

“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创建增收保障平台,实现自主创业”这样的两个历史使命让我们去完成。怀揣着这样伟大的梦想,报以繁荣商业通道、振兴民族经济的高度责任心,消费联盟系统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联盟范文篇3

加入消费联盟甚至还能做到不花钱就享用产品。

当今社会已由销售时代转为消费时代,大家都知道沃尔码、好又多、世纪联华、家乐福等超级大卖场一直经营火爆,这些超级大卖场并没有自己什么独特性的产品,没有产品培训,没有激励会议,更没有盈利计划,他们销售的也都是日常用品,而他们的业绩却超过所有直销公司业绩的总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在产品空前丰富的市场经济环境里,消费者都是非常理性的,超级大卖场提供了更多的产品、更实在的价格,真正满足了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的大部分日常需求,因此就有了一个非常庞大而且重复的消费群。

2006年一个资料显示,安利公司成立47年,在全球的营业额最高时达71亿美金,而沃而玛超市成立27年,在全球的营业额最高却超过2800亿美金,除此还有众多各种形式的连锁加盟、专卖、会议营销等也占据了销售业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此,经济学家预言,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公司,是过去、是现在,也将会是未来财富的真正拥有者。

也许你没有意识到,消费者每消费100元的产品或服务其成本很可能只要10元,大部分利润其实都留给了商家。然而消费者的消费才是真正兑现财富的源头,任何产品或服务离开了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就很难被体现,但可惜现今的商业活动中,消费者是唯一不参与整个经营活动中财富再分配的,消费者永远只是消费,却无法获取消费带来的收入。

销售行业任何一种模式,都同样离不开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所有的商家生意都一样,任何销售模式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段建立一个庞大重复的消费顾客群。如果有一种商业模式能真的把销售模式转换为消费模式,如果有一个组织,把以前考虑的如何销售转换成时刻考虑让消费者省钱;又在消费的同时能获的回报,让经营者不用太多的投资就能建立家庭超市,消费者都会自然的来消费或营建消费者网络,也就不需要经销商为了提高业绩而不断地“销售、服务、推荐”了。

网络里面会有很多自愿的消费者,如果一个网络里1万人有9000多都是消费者,他们即使都没有赚到钱的,却是产品的真正受益者与爱用者,这样的组织网络,就是流失那几十个上百个经销商,网络的业绩会跌吗?不会啊,因为这样的话就算流失再多经销商,也有90%的消费者在消费,当然也不会影响网络的业绩。同时也会有很多人进入这个生意,还有必要经销商整天激励培训出去销售吗?

怎样才能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建立一个稳健的消费网络呢?

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不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经营团队的竞争。现实的状况警示我们营销英雄们,必须树立系统运作理念,用心建设系统文化,建立一套标准化、专业化、简单化的系统运作模式。不采用系统的模式做市场,将会面临游击队与正规军交锋的局面。

站在行业的高度,决心与从事健康事业的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建立一个系统,一个有亮剑精神气势磅礴的系统,一个真正属于我们消费营销自己的系统。我们深知创业的艰难,深知创建系统的不容易;但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营销人的使命,就是要燃烧自己的激情,激发生命的潜力,努力去学习、去实践、去创造。中国这麽大,应该把我们具有特色的消费营销系统推出来,把中国的服务营销品牌树立起来!

系统文化:

正:正直的人做正确的事,付出就有回报;

诚:诚信,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是最好的说服力。

实:务实,结合现状,合理规划。

爱:博爱、尊重、认同、感恩。

目标:体系以繁荣商业流通为己任,以实现多方共“赢”为目的;让每位真诚全力合作的伙伴实现永续经营,体现价值。公务员之家:

理念:

省钱:让消费者省更多的钱

助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快乐:被助者快乐,助人者更快乐

健康:心情舒畅,中医护航

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永远创业,永远合作;不言放弃。

使命:

1、让更多的消费者省更多的钱享用优质的产品;为消费者组建更满意的家庭超市。

2、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创建增收保障平台,实现自主创业;做正事,树正气;使每位伙伴有所成就,成为行业的骄傲。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消费联盟这样一个伟大的机会让我们去创业;我们是自豪的!因为有“为消费者组建更满意的家庭超市”、“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创建增收保障平台,实现自主创业”这样的两个历史使命让我们去完成。怀揣着这样伟大的梦想,报以繁荣商业通道、振兴民族经济的高度责任心,消费联盟系统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联盟范文篇4

【摘要题】世界农业

【关键词】法国/农民工会/农联盟/农民权益保护

【正文】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一跃成为农产品出口国。作为欧盟成员国中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法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三大农产品净出口国。法国农业进步的过程与法国农民组织、农民组织自身的特点以及农业政策形成中的政治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法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到3%,但是,法国农民的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仍然相当强大。为什么法国农民在社会生活中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呢?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法国有数量庞大的农民组织。这些农民组织在促进法国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民利益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所有的农民组织中,就成员规模、影响和作用而言,农民工会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法国全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总联盟①(下文简称“农联盟”)在农民工会中则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一、法国农会概况

在中国,农民工会(简称“农会”)一词的意思比较复杂。在中国革命时期,农会是一个政治组织,是共产党用以发动农民参加革命,与农村反动势力作斗争的政治组织。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要恢复作为政治性质组织的农会,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建立经济性质的农会,还有学者提出建立兼具政治和经济性质的农会。因为农会概念的复杂性,在翻译法国的农民组织时,“农会”一词实际上涵盖了包括农民工会在内的三个范畴的农民组织。

(一)法国农会简介

1.农民工会。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无法应对农民日益增长的维权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会作为一种新的农民组织应运而生。这些农民工会不但帮助农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获得必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而且也代表农民同政府进行谈判并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法国的农民工会比较多,比较重要的农民工会有:农业总联盟、青年农人中心、农联盟、农民同盟、农业工会全国总联盟等,其中以农联盟的影响和势力最大。

工会的力量主要依赖于它的会员规模和它所能提供的服务。因此,不同的农民工会都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例如通过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等方式,来吸引农民。农联盟把70%的法国农民社区团结在一起,因其成员众多,在法国农民组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法国,农民工会的功能是: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争取政府拨付给农民更多的资金。工会的经费主要来自农民的会费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公共以及私人公司的各种基金。

2.农民协会。该组织成立于1867年,是由一些大农场主和乡绅发起成立的一个右翼保守组织,是法国最早出现的全国性农民组织。它既是一个特定农民群体的组织,也是一个协会。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探索法国农村发展和进步的途径,而不是寻找发展资本主义的途径,它主要关注农民未来的需要。在它的帮助下,法国成立了很多农民工会,但就农民协会本身而言,其主要职能是献计献策,因此,它的工作重点是向农民工会提出建议、游说院外议员、召开小型的企业会议、提出农业议案、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等等。对于不利于农民的法律,它一般不做出反应,保持中立。它通过向政府列举不利于“三农”的法律实施将造成的严重后果来影响政府的决策。它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举行各种会议,特别是邀请农民、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的官员、决策智囊人物、法国农民组织及农业研究中心的专家等参加圆桌会议。每一个特邀发言者可以发言90分钟,随后进行自由辩论,以找到最佳的农业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办法。

农民协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协会办公楼中空余房屋的租金、销售自己发行的报纸的收入、举办研讨会(非圆桌会议)的收入、会员费、食品公司和农业综合企业的会费。它不接受政府的资助。它的会员根据与协会关系的紧密程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权会员,大约有1000名,他们每年交纳一定数额的会费;第二层次是具有会员卡的会员,大约有5000名,他们主要是订阅《法国农业》杂志并参加协会举办会议的农户;第三层次是边缘会员,他们只是知道协会的存在,并支持协会的活动。全权会员和会员卡会员的区别在于全权会员有资格参加协会委员会的选举工作。协会在基层的组织是俱乐部,由会员自我管理。协会的委员会由全体全权会员在每2年举行的大会上选举产生,协会的主席不一定是农民,他也是由委员会选举产生。主席和委员会的成员都是义务为协会工作,不从协会获得报酬。协会只有6名工作人员:行政主管兼《法国农业》的主编,两个助手,一位律师,一位记者,一个会计,另外还有一名兼职的网络管理员。

3.农业议会。法国农业议会成立于1924年,是一个农业职业性机构。它在全国共有116个分支机构,共有职工7750人,年度预算约为5.33亿欧元,它的收入主要来自土地税。在116家农业议会机构中,有94个省级农业议会(其中4个在海外省或海外领地),22个大区级农业议会,另外还设有部级的农业议会常设委员会(简称"APCA")。农业议会常设委员会是一个有影响的全国性组织,它成立于1935年,由省级农业议会主席和大区级农业议会主席组成,总部设在巴黎。它以保护农民利益为目的来干预政府(主要是农业部)、议会及其他行政机构的政府行为,并代表法国省级和大区级农业议会在欧盟委员会占有一席之地。农业议会常设委员会还有专门为培训农业议会工作人员而成立的职业培训中心,以及一所农业工程技术高等学校。在省一级,它们在实施国家法律,特别是在土地使用和技术服务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定期接受政府的咨询。

大区级农业议会和省级农业议会都是公共机构。大区级农业议会的成员由省级农业议会的成员选举产生。每个省级农业议会的成员是由该省农业人口(不只是农民)选举产生的。法国农业议会有两项主要职能。一是农业议会是农民和农业界利益的代表。农业议会是农民和农业界在向法国政府及欧盟提出各项要求的代言人,在法国政府及欧盟制定各项有关农业政策时提出各自的立场,在经济结构、规划、教育及研究、领土管理、卫生及社会事务方面做出适当的干预。二是向农民提供各项服务。1994年,农业议会常设委员会发文确定了全国农业议会向农民提供的六大主要服务:经济研究和前景分析、向企业提供建议、研究开发和试验、促进项目的实施、帮助农民与外界联系并提供信息、对农民进行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农业议会的活动范围很广,例如向政府提供制定农业政策咨询、进行农业高科技研究、发展与农业相关的观光旅游业、保护环境等。农业议会还承担了法国大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技术推广经费由政府和农民组织共同负担(农民负担部分推广经费,是推广有偿服务的一种变通)。法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25%来自农会的会费。农业议会共有5000名农业工程师和农业技术顾问,向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管理知识,并进行新技术的推广。

(二)法国农会辨析

以上三个范畴的法国农民组织在中国都被翻译为“农会”,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三者的属性不同。法国农民协会和农民工会属于协会性质的组织,是一种私人组织,农民议会则不属于私人组织范畴,而是属于半官方性质的公共组织。因此,农民协会、农民工会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而农业议会则必须按照政府的意志开展工作。

第二,三者的主体不同。在法国,每个农民都自动成为基层农业议会的成员,而农民必须加入农民工会才能成为农民工会的成员。法国农民加入农民工会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的农民有可能加入不同的农民工会。农民工会的成员包括家庭农场主、大农场主、农业经营者和农业产业公司员工。而农民协会则是特定农民群体的组织,其主要成员是大农场主和农业产业公司的管理人员。

第三,三者的服务手段不同。法国农业议会的活动范围很广,例如向法国政府提供制定农业政策咨询、进行农业高科技研究、发展与农业相关的观光旅游业、保护环境等。法国农业议会还承担了法国大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法国农民工会则是代表法国农民利益向法国政府提出各项要求,以减少农民负担,以及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等的组织。在法国政府制定某项农业政策时,法国农业议会和法国农民工会都可以参与,也可向政府提出修改建议。但是,法国政府一旦确定了此项政策,法国农业议会就必须无条件地协助政府实施;法国农民工会则可以坚持自己的主张,选择执行或拒绝执行政府的政策,并可以采取游行示威的方式向政府施加压力。而农民协会主要关注农民未来的需要,它的主要工作职能是献计献策。对于不利于农民的法律,它不像农民工会那样做出激烈的反应,也不像农业议会那样无条件地执行,而是不做出反应,持中立立场,因为它关注的是那些与农民、农业有关的未来的法律。

第四,三者的经费来源不同。三者的经费中都有一部分来自于会费。但是,农民协会的经费还包括房租、杂志发行费用、举办研讨会(非圆桌会议)收入、食品公司和农业综合企业的会费等,它不接受政府的资助。而农民工会的经费还包括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公共以及私人公司的各种基金,它接受政府的资助和社会捐款。农业议会的经费则主要是由政府负担,技术服务经费中有一部分来自于接受服务的农民。

尽管农民工会、农民协会和农业议会三者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它们在保护农民方面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农业议会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农民工会则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建立各种农民组织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农民协会为大农场主和农业产业公司提供信息,关注农村的环境、社区建设等问题,并向各种团体、党派以及政府献计献策。尽管它们作用不同,但其目的是相同,即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维护农民的权益。

二、农联盟的历史

法国社会学家埃尔维厄·贝特朗(HervieuBertrand)曾说:“要当个法国杰出的政治家,你必须一脚踏在巴黎,一脚踏在农村。”这说明了法国农民在法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而法国农民的力量来自于其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也就是说,法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高,因而才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法国的农民组织比较多,在这些农民组织中,农民工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农联盟又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农联盟的发展源自法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法国第一个农民组织的建立是为了使农民在农业和经济领域形成互助,但是,农民逐渐习惯了通过这些组织进行谈判协商的民主习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来指导农民组织的建立和运作,相反,各地农民建立的区域性农民组织和它们的规章制度促使法国议会于1884年通过了一部全国性的关于农民组织的法律,但是,指导工会、互助保险组织和合作组织建立的立法工作一直拖到19世纪末期。1884年的这部法律的初衷主要是供工业部门使用,但立法者很快就对农民工会的发展速度感到吃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宗教的影响特别是天主教的影响日益减弱;另一方面,农民受教育和培训的水平提高,原有的仅仅向农民提供金融、技术、互助等服务的组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好地维护农民的权益,一些新的农民组织开始建立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工会作为一种新的农民组织便应运而生。农民工会的核心重要性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其他组织——合作组织、互助组织和农村银行——合并的催化剂。在农民组织的范畴内,农民工会占据了关键位置。这些农民工会不但帮助农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获得必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而且也代表农民同政府进行谈判并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1940年之前,法国有两个全国性的农民工会:一个是有天主教倾向的全国农业工会中央联盟,它的势力比较大;另一个是非宗教性、有共和倾向的全国鼓励农业生产协会②。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两个工会合并为一个工会,并被命名为法国“全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总联盟”(FédérationNationaledesSyndicatsd''''ExploitantsAgricoles,简称"FNSEA")。一个单一的、民主选举产生的农民工会实体在法国第一次出现。自从农联盟成立以来,作为最有力的团体,它一直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

农民工会的力量主要依赖于它的会员规模和它所能提供的金融和保险服务的广度。刚开始时,农联盟代表所有农业人口的利益,但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它很难而且再也不可能代表所有农民的利益,因为农民已经分化为不同的群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他们划分为大农场主和小农场主,或者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和从事涉农工业的农民,等等。一方面,一些农民认为,农联盟过多关注与政府的谈判以及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等方面,而很少关注农民的利益。一部分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特别是小农场的农民,他们发起了种类繁多的脱离运动。另一方面,农联盟中的一些年轻农民开始建立起全国青年农人中心,该组织的领导人之一米歇尔·得巴提斯逐渐控制了农联盟的领导权。从此以后,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是,满35岁的全国青年农人中心的领导人必须辞去领导人职务,并到农联盟任职。换句话说,青年农民是农联盟的主力军。农联盟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并成为4个农民组织(农联盟、青年农人中心、法国全国互助合作信用同盟、农业协会)中最有影响力的组织。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二,像其他3个农民工会一样,作为政府所承认的主要工会,农联盟的领导人与总理进行会晤,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并提出建议。1981~1982年,政府试图通过承认另外其他3个农民组织进入例会来打破农联盟的主导地位。这一尝试遭到了农联盟的强烈反对,因为它力图保持其优势地位。1990年,官方又恢复了《多元政治》法案,然而,实际成效甚微。自1991年以来,在法国代表农民的组织主要是:主流的农联盟和全国青年农人中心以及其他左翼和右翼组织。目前,农联盟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权力,但是,它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这些难题之一就是如何代表不同农民群体的利益以吸引尽可能多的农民,因为它积极支持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而这一政策为很多农民所诟病。

三、农联盟的运转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为特定任务而存在的。作为一个最大的、全国性的农民组织,农联盟的经费来源、中央和地方基层组织的产生及运作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农联盟是一个私营组织,既不隶属也不依赖于任何政治党派,也不参与诸如在选举中通过投票支持某个政党等政治活动。农联盟也是一个协会,所有的农民和农场工人都能完全自由地加入,也有自由退出的权利。农联盟帮助农民组建诸如合作组织、互助组织和信贷组织等农民组织,以帮助农民获得他们所急需的资金、技术、信息和服务。例如,通过建立信贷银行,一些农民可以及时获得贷款;通过建立保险公司,农民可以保护他们的庄稼和牲畜免遭自然灾害损失。此外,农联盟积极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并争取政府拨付给农民更多的资金。

1.农联盟的任务。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农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从政府和欧盟争取更多的农业发展资金;为农联盟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为农村生活注入活力和保护乡村;改善农产品质量并找寻其合理价位;帮助青年农民自我发展。

2.农联盟各级组织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程序。在法国,约有65万的农民拥有超过1公顷的土地,其中,约60%(35万)的农民是农联盟的成员。所有农联盟的成员必须是农民,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经营、管理农场并从农场经营获得收入,否则,他们就不能成为农联盟基层组织的成员。有四类农民在农联盟享有某些自治权利:租赁经营农民、妇女农民、地主和退休农民。

每一个基层农联盟的成员也可能是农联盟分支工会的成员(牛奶、谷类、鸡肉等的生产者)。法国大约有38个这样的分支工会(甚至有养狗、养红鱼等工会)。农民不是农联盟的直接成员,而是基层农联盟的成员。在法国,有2万个基层农联盟。基层农联盟的成员选举基层农联盟的委员会。每一个基层农联盟委员会的委员是省级农联盟的成员,他们选举省级农联盟的委员会。每一个省级农联盟(共94个)委员会的委员是农联盟中央的成员,他们每3年选举农联盟中央的委员会。一般来说,在地方一级,农联盟委员会由3~5位农民组成,他们根据章程每3年由农民选举产生,其中有一位主席、一位副主席和一位秘书(其他的是委员)。他们必须是农民,而且都是志愿者,即他们都不从工会获取工资。他们管理基层农联盟,组织会议讨论与地方社区和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按照法律规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员大会。除了基层农联盟选举委员会以外,省级农联盟选举委员会也同样要遵循这一法令。

省级农联盟和农联盟中央的日常工作是由雇员来从事的。因为农民要管理他们的农场,不能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办公室和会议上,所以,农联盟的雇员不是农民,他们一般是大学毕业生、会计师等。农联盟中央和省级农联盟都有自己的预算。省级农联盟的年度代表大会投票决定基层农联盟会员的会费数额。农联盟中央的年度代表大会投票决定每个省级农联盟和每个分支农联盟会员的会费数额。尽管有22个大区一级的农联盟,但是事实上,省级农联盟在农联盟的层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省级农联盟要接触、协调与其他农民组织例如青年农人中心、合作组织、农村银行、保险公司和农业议会分支服务机构等的关系,还要与它们协商当地农业发展、与农村生活相关的问题,以此寻找与当地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合作,这些组织力图在会见它们的代表或者农业部官员时以“一个声音”说话。

一个农民如果想当选任何一级农联盟的领导人,甚至是省级农联盟和农联盟中央的主席,他必须先在基层农联盟当选。农联盟主席必须是农民,他主持农联盟的日常工作。大约有100名雇员在农联盟中央工作,大约有2000名雇员在省级农联盟工作。农联盟领导人不能从农联盟获取工资,但是,如果他不得不离开他的农场来参加会议或者其他活动,他可以获得一定的餐饮和住宿补贴。一般来说,农联盟中央和省级农联盟的主席也是全国和大区的社会经济委员会委员(其中14个委员来自农联盟),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获得工资,但是,他必须把他的工资交给农联盟。这就是说,农联盟的各级主席和委员的工作都是义务性质的,也正因为农联盟的成员和它的领导人的奉献精神,农联盟才兴旺发达。同时,因为主席没有从农联盟获取非法收入的机会,这就防止了他腐败和滥用职权的可能。通常,各级委员会的每一个委员必须每3年依法重选。一个农民如果不能在基层当选,他就不可能在更高一级的委员会当选。至于任职期限,法律没有限制,但事实上,大多数农联盟的领导人有当选一届的,也有当选两届的,但从来没有超过三届的。至于省级和基层农联盟的领导人,他们的任期取决于相关法律的规定,有的法律限制他们重新当选。

3.农联盟的信息。农联盟不发行全国性的、面向农民的报纸,但是,它可以通过大区级或者省级农联盟编辑的周报,非常迅速地把一些重要信息发送给农民。这些周报属大区级或者省级农联盟,大约85%的农民读这些报纸。这些区域性的报纸有自己的采编队伍,他们可以通过新闻机构来获取全国和欧洲的信息,而这些新闻机构部分或者全部隶属于农联盟。面向农联盟领导人的月刊《农业信息》,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内网,以便通过这些网站来新闻和消息。一些面向特定群体(例如牛奶生产者、租赁经营者、地主或者退休者等)的专业杂志或信息公告也与农联盟有联系。它也编辑面向技师的信息公告周刊(例如财政、社会等信息)。

4.农联盟的经费来源。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经济收入是很难存在下去的。那么,农联盟是如何获得收入和经费的呢?农联盟中央每年的预算是1500万欧元,但是,这个预算不包括省级农联盟的预算,因为每个省级农联盟也有自己的预算。总的来说,农联盟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渠道。首先,最重要的来源是农民的会费。农民的会费数额由每年的省级农联盟在最初的代表大会上投票决定,主要是根据本地农联盟中农民的数量来决定,因而各省级农联盟的会费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每个农场必须交纳大约20~40欧元的费用以及交纳每公顷1~4欧元不等的费用。会费的数额当然取决于省级农联盟提供给农民的服务水平。在一些会员比较少的基层农联盟,农民还要向基层农联盟交纳额外的费用。但是,相关法律规定了基层农联盟的法定义务。因此,平均下来,每个农民根据他们的土地规模和省级农联盟提供的服务质量交纳200~300欧元的会费。基层农联盟把收到的会费一部分上交省级农联盟,数额因各个农联盟会员规模的不同而异。省级农联盟收到会费后,将把其中的10%上交农联盟中央。接着,农联盟中央再将省级农联盟上交会费的1%上交给设在布鲁塞尔的欧盟农民组织委员会。

第二个渠道是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公共以及私人公司的各种基金。农联盟可以从总理基金中每年获取600万欧元的特别基金和150万欧元的培训各级农联盟领导人的基金。它还可以根据在农业议会的代表的表决从农业部获得一些基金。农联盟可以自由支配这些基金,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它一般把一半的基金分配给省级农联盟。

四、农联盟的维权及其面临的难题

农联盟是如何保护农民权益的呢?对于立法机构或者政府通过的损害农民权益的法律或者政策,例如共同农业政策(CAP),它会如何做出反应呢?因为农联盟是一个拥有庞大数量会员的强有力的组织,政治党派和诸如总统、总理、农业部长等官员高度重视农联盟的态度和力量,他们也尽量与农联盟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在起草或者提交有关农业或者农民的法律给立法机构前,他们一定先与农联盟进行沟通和协商。事实上,不利于农民的法律很难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获得通过,特别是欧盟建立后更是如此。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政府很难满足所有社会群体的正当利益。尽管农业和农民在国家发展中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因此,有时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利于农民的政策措施,例如,政府同意共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将减少。面对这种情况,组织游行示威就成了农联盟表达不满的主要方式。游行示威可以由地方农联盟的委员会决定(如果是地方性的问题),也可以由农联盟中央决定(如果是全国性的问题),乃至由欧盟、全球的农民组织决定。按照法国的法律,示威不必获得任何机构的批准,但是,如果有一些特定的原因政府禁止示威时,农民组织须发表声明。在农联盟和政府对示威出现意见分歧时,法院将决定这些特定原因是否成立。偶尔,一些暴怒的农民甚至使用暴力来表达他们强烈的不满。同时,农联盟也可以通过与政治党派和政府进行谈判,游说议员来向政府施加压力和影响。有时农联盟可以在某些政策上让步以表示它对政府的支持并因而获得补偿。事实上,这样做很困难,因此,农联盟试图在不利于农民的法律、政策通过之前改变它们。但是,这并不总是能奏效的。总之,农联盟最关注价格支持,它强调价格对农民的重要性,因此,它提出了“国家需要农民,农民需要收入,没有价格就没有收入”的口号。事实上,不利于农民的法规主要是在欧盟层面和全球层面(例如WTO规则),而法国政府又不能改变那些在国际范围内所通过、承认的法规。因此,保护农民的担子对于农民工会来说越来越重了。

现在,农联盟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既来自于内部成员也来自于外部组织。最大的挑战也许来自于农联盟自身,因为它宣称它代表所有农民的利益。随着农业的日益发展,农民愈益分层化,农联盟不可能代表所有的农业阶层和群体,因为这些不同的阶层和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例如,大农场主强烈反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中的直接补贴最高限额,而家庭农场的农民则拥护这一政策,农联盟很难协调这些不同的利益要求。而且,随着农业的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按照WTO的规则,法国农民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面对来自其他国家农民的挑战。即使农联盟向政府施加压力,法国政府也因要遵守它与其他国家共同通过的协议和规定而无法做出更大的让步。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农民群体就会遭受经济损失,他们就会脱离农联盟,因为他们认为农联盟不能代表和保护他们的利益。农联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成员减少的严峻现实。当然,农联盟可以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弥补这一缺陷,但这会增加工作成本。总的来说,农联盟对农民仍然具有吸引力,因为农民需要组织来代表他们,而且,农民越来越意识到,农联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农民将从中受益。因此,在未来,农联盟必须强化其服务职能,同时,必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农民工会的联系以便在世界范围内组建农联盟,这将对世界农业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五、启示

作为法国最大的农民工会组织,农联盟在维护农民权益以及代表农民与政府、欧盟进行利益博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它提倡利用农产品价格支持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法国农联盟的经验会给予中国农民较多的有益启示和借鉴。

1.国家的支持和扶助是农民工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农民组织特别是农民工会组织的建立、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在法国,政府不仅鼓励农民成立农民组织,让农民通过这些组织与政府进行沟通和协商,而且还对农民组织进行经济资助和政策扶助。政府不仅在经济和政策上支持,还为农民工会的成立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在采访农联盟时,主管国际合作的Jean-MichaelGallet反复强调说,农联盟是一个协会,也是一个私人组织,它像其他行业协会,例如医生、教师所建立的协会一样,农民可以自由加入和自由退出,而且农联盟不支持任何党派,因此,农联盟不是一个政治组织。

2.维护农民权益是农民工会的最主要功能。农民工会所代表和维护的农民权益基本上是农民的经济利益,它所采用的维权方式是与政府进行谈判、协商、沟通和合作,而不是与政府对立。即使农民工会通过游行示威等方式向政府施加压力,也是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的,而且是与政府在根本利益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通过与政府进行博弈来维护农民权益的,所以,合作是农联盟与政府的主要关系的写照。同样道理,任何一种农民工会、任何一级农民工会,如果它想发展壮大,就必须向农民提供优质的、农民急需的各种服务,才能吸引农民加入农民工会。在法国,在一些情况下,农联盟也会对政府在某些政策上做出一定的让步,以获得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以及政府的回报。在农民对政府的某些政策不满时,农联盟会向农民做说服工作,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农民的要求。

3.建设农村是农民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工会作为“工会”,维权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农民工会的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建设农村。在法国,农联盟的各级组织都帮助农民组建各种农业银行、农业保险公司、农民合作组织等,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同时,农民工会还与其他农业组织的工作人员以及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进行接触,共同探讨、协商与当地农业发展、农村生活相关的问题,并寻找与当地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合作,农民工会力图在会见政府官员时以“一个声音”说话。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围绕服务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社区、保护农民权益开展的。

4.农民组织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力量从来不取决于农民的人数,而是取决于农民的组织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单个农民无法面对变幻莫测的大市场,也无法抗御各种自然灾害;同时,单个农民在发展生产中也面临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例如兴修一些较大的水利工程、进行短期大量融资、获得农业技术服务等。政府也面临与单个农民打交道的成本过大、对农民普遍的呼声和要求反应不灵敏等困难。而农民工会等农民组织,不仅起到了单个农民与政府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作用,也把单个农民的呼声和要求经过归纳整理传达给政府,使得政府能快速了解农民普遍的呼声和要求并及时做出反应。农民工会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保护神,还帮助农民成立了大量的合作组织、金融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并通过这些组织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服务。因此,可以说,未来农村发展的主力军是农民工会,农民工会将是农村走向现代化的领军组织。

注释:

①很多中国学者把这个农民组织翻译为“法国全国农业生产经营者工会总联盟”。实际上在法文中,“工会”一词是不翻译出来的,因此,应该翻译为“法国全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总联盟”。感谢巴黎政治学院教授、中法人文社会科学试验中心主任Jean-LueDomenach提出这个中国学者(包括笔者本人)的常规错误。

②事实上,在法国,人们常常以这两个组织所在的巴黎街道称呼它们,因此,全国农业工会中央联盟被称为“雅典路工会”,全国鼓励农业生产协会被称为“圣日尔曼工会”。

【参考文献】

[1]Cleary,MarkC.etal.:Peasant,PoliticiansandProducers:theOrganizationofAgricultureinFranceSince1918,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

[2]Keeler,JohnT.S.:ThePoliticsofNeocorporatisminFrance:Farmers,theStateandAgriculturalPolicy-makingintheFifthRepublic,NewYork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

[3]Coulomb,Pierreetal.:FarmersandPoliticsinFrance,translatedandeditedbyMichaelTracy,Enstone:TheArkletonTrust.1991.

[4]Key,V.O.:Politics,PartiesandPressureGroups,5[th]ed.NewYork:ThomasY.CrowellCo.,1964.

[5]Bornstein,Stephen:UnionsandtheEconomyinFrance:TheChangingPostureoftheCFDT,EuropeanStudiesNewsletter7:5(April-May),1978.

[6]Lewis-Beck,MichaelS.:TheElectoralPoliticsoftheFrenchPeasantry:1946-1978,PoliticalStudies,29:4(December),1981.

[7]谷文晓:《建立农民组织保护农民利益》,《求是内部文稿》1993年第10期。

[8]陈寄根等:《建设中国农民协会组织的探讨》,《改革与战略》1993年第6期。

[9]项继权:《农民协会的组织功能和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5期。

[10]李修义:《关于试办“农民协会”的若干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2年第6期。

[11]洪大用:《当代中国农民利益集团的几个问题》,《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2年第6期。

联盟范文篇5

一、党总支开展“零拖欠”的出发点是顺应以人为本加速推进的潮流

一段时间以来,坑蒙拐骗、假冒猥劣等各种与成心背道而弛的道德缺失现象充斥于社会生活之中,既毒化了社会风气,又阻碍了社会进步,对此,广大群众无不深恶痛绝,十分渴望建立诚信社会。但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区党总支,如何引导业主和居民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倡导“讲诚信、知荣辱、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是顺应广大群众呼声、为民办实事的迫切需要。**年发生的总理为农民工“讨薪案”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清欠大行动,这一事件对我们社区党总支的触动也很大。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说到底,是对民工基本权益的漠视。尽管到**年年初,全国清欠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效果,但漠视农民工基本权益的现象一日不解决,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的长效机制一日不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就一日不能根除。如果外来人员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教育与管理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通过党建联席分会讨论,召开党员大会,决定把“零拖欠”作为社区党总支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维护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为突破口,全力创建“零拖欠”社区,建立一套完善的维权长效机制,进而促进社区的稳定与和谐。

二、党总支开展“零拖欠”的着力点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制约监督机制

开展“零拖欠”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工作之初,党总支召开党建联席分会会议,取得地区单位、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获得宝贵意见,充分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先锋作用,全力打造“零拖欠”社区。我们主要是从建立健全以下三个机制入手的:

1、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一是社区成立了有26人组成的外

来人员教育管理顾问团,成员既有区宣传部、区文明办和街道领导,又有党建联席分会成员、社区知名人士、外来务工人员代表、流动党员代表。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顾问团先后召开了4次专题会议,提出了76条极具代表性的建议,通过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零拖欠”目标如期实现,受到党群上下的广泛认同。二、是成立了社区诚信联盟,由社区党总支组织信誉高的辖区单位自愿成立诚信联盟。要求凡加入诚信联盟的单位,都必须遵守联盟章程,在诚信经营、诚信服务等方面作出表率;积极参加联盟组织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自觉接受联盟内部和社区监督。联盟成立以来,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了多次会议,把实现“零拖欠”目标作为诚信联盟的首要任务,对联盟成员单位实行拖欠工资“一票否决制”。三是动员驻社区单位和个体门店与外来务工人员签定了劳动就业补充合同54份,用法律武器对用人单位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四是推介典型。重点推介了平安大厦的经验,动员物业管理部门、房屋出租户与租房营业人员,签定包括“零拖欠”内容在内的房屋租赁协议,从源头预防“拖欠”现象的发生。

2、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劳动维权力度。社区劳动保障站聘请了2名兼职劳动仲裁员,专职预防和处理各类劳动纠纷;聘请了9名外来务工人员联络员,及时跟踪反馈工资发放及其他有关权益保障情况;张榜公布了劳动、司法等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电话,并印制成维权通讯卡,确保外来务工人员人手一卡。二是形成维权合力。约请工商、税务、劳动、卫生、司法、文明办等职能部门,对外来人员工资发放情况进行联合监督。三是加强维权法制教育。社区聘请劳动局、区法律援助中心的专家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维权培训,传授维权利剑,目前累计培训6场次,参培人员达458人次。

3、建立健全激励惩戒机制。在社区开展以“零拖欠”为重要标准的星级诚信单位评比活动,凡有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现象的均不能评为星级诚信单位。社区还定期公布驻社区单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发放情况,并明确宣布,如不能及时发放工资,就通过社区布告栏公布,新闻媒体暴光、职能部门执法进行惩戒。

三、党总支开展“零拖欠“的落脚点是倡导社区文明风尚、建设和谐社区

从开展“零拖欠”入手维护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全力打造社区

“诚信联盟”,得到了驻社区单位、门店的大力配合和支持,给社区带来了一股以诚信为荣的清风。加入诚信联盟的单位和门店,更是公开承诺“实实在在作价、诚诚恳恳经营、少一罚十、确保质量”;为了树立信誉,有些门店纷纷在商品上盖上印记,并承诺不满意可随时调换,许多门店主动把以前按季发放员工工资改为按月发放;“诚信联盟”给外来务工人员吃上了一颗定心丸,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1、外来人员得到了实惠。对辖区内聘请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单位,尤其是省疾控中心、省妇幼保健院、市一医院三个有基建项目、涉及农民工较多的单位,进行了全程跟踪监督。“零拖欠”活动开展以来,辖内782名外来人员全部按时足额领到了工资,45个单位和187家门店无一例拖欠现象。如有名的“翁不倒”炒货店,以前一直是按季发放员工工资,自加入“诚信联盟”以后,改为了按月发放,使员工每月都能实实在在地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社区对自己的关爱。

2、参与联盟的单位取得了更好的效益。由于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增强,工作效益比以前都有大幅度提高,而且以前民工频频跳槽的现象也大为减少。如开展“诚信联盟”活动以前,珠江物业对民工进行业务培训后,经常发生因民工不辞而别引发工资和劳务纠纷的现象,“零拖欠”活动开展后,再没有发生类似情况。

联盟范文篇6

俄罗斯是首倡者

其实,俄中印三方合作在俄罗斯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俄科学院通讯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同记者就此交谈时提到了列宁。他引经据典说,上个世纪20年代初,列宁就强调苏联、中国和印度要加强联系,并认为这三国的合作将对未来世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当然已是遥远的历史,季塔连科提及此事,更多的是想在友好的交谈气氛中展示自己的博学。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一多边合作的倡议者是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1996年时任外长的普里马科夫访问印度,首次提出要建立俄印中三国间的战略合作。普里马科夫提出这一设想,除了建立多元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制衡美国建立单极世界企图的考虑外,也同当时俄国内的政治气氛有关。俄独立之初一度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然而这种一厢情愿的亲近并未让莫斯科尝到甜头。西方利用俄罗斯的虚弱不断打压其国际地位,压缩这个原苏联继承国的战略空间。到90年代中期,随着左翼政党在俄国内政治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以前外长科济列夫为代表的“向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受到批判,俄开始更多地强调自己的亚洲属性。普里马科夫提出,在国际事务中莫斯科必须奉行“欧亚主义”,俄永远是一只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双头鹰”。

三方合作有共同的利益基础

莫斯科决定将三国学者间的对话与交流作为突破口。2001年9月,来自俄中印三国的学者在莫斯科举行国际学术讨论会。学者们就三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三方合作领域以及双边及三边关系展开了讨论。尽管与会代表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各方在对待世界和地区问题、三国内部双边问题的态度中找到了共同点。俄将这次学术活动赋予了很强的官方色彩,除学者外一些外交官也参与了讨论。俄副外长洛修科夫在发言中表示深信俄中印能够对当今世界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次会议上,俄罗斯学者在发言中主要阐述了以下一些观点:日益加深的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要求三国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这一合作是建立在各国的主要利益相吻合的基础上的。俄学者指出,三国最有可能合作的领域是对付中亚和南亚交界地的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在经济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今年11月初,中俄印三国学者在北京举行了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俄罗斯学者强调俄中印之间存在相互协作的可能性。与一年前相比,俄罗斯人对世界的看法多了一些忧患意识。其中一位对俄亚太政策颇有影响力的学者指出,如果说“9·11”事件之前多极和单极之间总体上是均衡的,现在则发生了有利于单极的明显转折。以美国为首的反恐联盟的建立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这位学者指出,俄中印迫切需要在和平共处和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加深三方合作,只有这种合作才能使美国克服无所不能的思想。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与美国对等,美国不仅比任何一个国家强大许多倍,而且其军事实力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俄中印三方合作有可能成为中和因素,成为国际稳定和公正因素。

俄罗斯不会开罪西方

不过,在俄罗斯眼里,西方国家是第一位的。克里姆林宫既要利用同中国和印度的战略合作来制约西方,又不想因此得罪西方。俄提出了所谓的“三不原则”,即这种合作与三国中任何一国的根本利益不相悖,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不妨碍三国中任何一个国家与第三国的关系。这里的“第三国”更主要指的是美国,对这一点人们都很清楚。一位俄学者说,三国各自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大大超过三国之间此类关系的规模。在俄中印三国框架内积极发展经贸合作,不仅无损于三国各自同美国的合作,而且有助于扩大这种合作。虽然谈的是经贸关系,但人们不难联想到俄罗斯对政治军事领域的三国相互关系及其与美国关系的认识。

俄中印三方合作目前还停留在学者交流的层面上,美国官方没有作出更多的反应。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哈夫洛克第三次浪潮研究中心主席瑞姆认为,俄罗斯无力阻止北约东扩,这迫使莫斯科寻求同中国和印度进行更为密切的战略合作。瑞姆说,尽管建立俄中印“战略三角”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但是这三国在与美国扩大交往的同时显然也在加强相互关系。俄中印之间的伙伴关系所产生的战略影响,至少能够使它们大大获益,甚至可能限制美国的影响力。国际评论家认为,这位美国学者的冷战思维与强权政治的霸气跃然纸上。

印度支持“三角联盟”

普京人还未到新德里,他有关重申倡议建立“俄中印三角联盟”的谈话就已经被印度几大报纸作为当天头条登了出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

印度多数观点认为,当1998年普里马科夫访印时提出建立“俄印中三角联盟”的倡议时,印度政府正急于修补因核试验而迅速恶化的印美关系,没有对来自俄罗斯的倡议表现出积极回应,不能不说是外交上的一大失误。好在俄方始终没有放弃努力,终于在去年年底促成俄印中三国外长的直接会晤,使局面出现改观。现在随着时局的发展,无论官方高层人士还是政治分析家都认为,目前建立三角联盟是可以接受的现实。

印度眼下最关心的莫过于反恐问题。由于印中俄三国在此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印度正好可以借用联盟的影响加大对巴基斯坦的压力,而普京出访前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就此所做的表态也的确让印度看到了希望。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支持建立三国联盟的另外一个考虑是以此牵制美中两国。前一阵,印度政府曾经卖力气地向美国方面示好,希望凭借单方面的不懈努力在印美关系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很快发现美国出于自身全球战略利益考量而制定的南亚政策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美国的对巴政策一直让印度心存不满,认为美对巴采取姑息态度是导致南亚地区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而“三国联盟”的建立有可能迫使美国调整其南亚政策。若中国同意加入联盟,也可以起到类似的制约作用,这些都有利于该地区政治格局向符合印度利益的方向转化。

印度谋求地区大国的努力离不开俄中两国的支持与合作。俄中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发言权。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都是印度在制定其外交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与俄中两国建立某种联盟关系,对于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有益无害。至于这样做是否会得罪美国,有人说得好:我们已经给了美国人机会,现在该轮到我们自己做主了。当然,多数学者并不相信印度会就此疏远美国。借“联盟”向美国人显示印度外交上的独立性,也许才是真实目的。

中国态度比较审慎

相对于俄罗斯方面的热情推动,中国方面对于中俄印三边合作则持一种审慎的欢迎态度。分析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印之间的历史嫌隙与现实竞争,造成相互信任度不够。

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研究所的郑羽教授在谈到中俄印三边关系时认为,在俄印、俄中这两边关系上,俄中要强于俄印。尽管在武器贸易方面,俄印之间动作比较早,水平也略高,但俄方对俄中关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俄印关系,因为印度今天对俄的战略性意义已和冷战时期不同,而中国的大国地位也是印度无法比拟的。郑羽教授指出,中印两国在几乎所有领域的竞争形成了相互的防备心理。此外,中国显然还会考虑同巴基斯坦的传统关系。

联盟范文篇7

关键词:严格固定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国家货币主权

一、引言

如果各国能消除其货币对外价值的波动和长期变化,那么必定使各国从中受益,这一断言是毫无争议的。存在争议的则是对与此政策利益相关的代价估计。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讨论了严格货币固定的本质,欧洲共同货币亦是包括在此类固定中的一种形式。这一分析对于清楚地理解严格货币固定所能带来的好处是必需的。论文的随后各部分将对传统成本和利益做出评论。最后讨论在以往的文献中被忽略的小国利益问题。

二、严格货币固定的本质

此处所讨论的汇率严格固定与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汇率制度存在根本差异。①

后者是通过政府政策而实现的,需要央行在市场汇率偏离特定的目标时在外汇市场上实施干预,必要时通过增持或抛售国际储备资产以及提取借贷资金来影响市场汇率。

这种传统的固定汇率体系的关键要素是一国的央行完全保留制定货币政策及设定利率的权力,即使行使这种权利的能力受到维持固定汇率这一政策目标的制约。相对而言,当一国实行货币汇率的严格固定,则它明确地并永久性地放弃了国家货币主权。该国央行不再以决定货币供给和设定利率的方式制定货币政策。

一国可以通过采用三种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实行货币汇率的严格固定:

1.在国内交易与合同中以美元、欧元、日元或其他主要货币取代本国货币用于结算。显然,这样做就使得本币与被选中与之固定的关键货币之间不再有汇率波动,通常,与本国有着最大规模双边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家的货币会被选作实施固定的对象。

2.一国同其他国家一起加入一个正规的货币同盟,如同欧洲已有的实践。货币联盟的中央银行发行在联盟内所有国家流通的单一货币。该央行依据联盟宪章的规定制定货币政策和利率。

3.一国保留本国货币,同时采取安排,使本币与某一主要货币如美元汇率保持固定,本国的货币供给与国际收支保持系统的联系,国际收支顺差时增加货币供给,国际收支逆差时减少货币供给。显然,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该国接受其所盯住货币的国家的货币政策,本国央行不再制定货币政策。

此处不对以上这些实现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不同方式的相对优点进行全面评价。需要注意的是,一国从货币汇率严格固定中所享受的利益有多大,取决于政府在未来对于实践这种制度安排的承诺的可信度。

三、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可信度

以可信度的标准而言,在欧洲所缔结的正式的联盟协议,可谓是可信度最高的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形式,因为难以想像某个成员国会出于经济或政治的原因而背弃条约重新使用其本国货币。当然,尽管如此,鉴于政治的本质,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对上述形式,以美元或欧元取代本国货币的做法可信度低些,因为这纯粹是国内政策需要的产物,因而以同样的方式就可逆转,并且不会有背弃国际条约约束的困难。另一方面,一旦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已适应了以美元或欧元进行交易,再进行体制转换将伴随着付出严重的代价。

巴拿马国内使用美元已将近一个世纪,虽然其国内也曾周期性地出现过几次要求放弃这一做法的动向,但这个体系运行至今,总的来说还是给巴拿马民众带来了利益。正如一位研究这一问题的学生对我所说的:“所有中美洲国家的总统都曾经推出过有损他们国家经济的政策,其中包括巴拿马,但是由于巴拿马总统无法利用该国央行和货币政策来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所以巴拿马的情况从未像其他中美洲国家那么糟糕”。

厄瓜多尔实行美元化的时间尚短,难以评价其是否成功,对该国是否可能延续这一做法也还没有把握。然而,实行美元化已有四年,这已经比那些原以为美元化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灾难,且将因此而很快被放弃的人们所预想的时间长了。

另一种实现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方式,即采用货币局制度,一度被认为是非常可信的。然而,近来阿根廷货币局的实践经历显示,政府能轻易地打破其做法(或者说违背其承诺),尤其是当它相信这能带来实质性的政治利益而只需负担极小的国际成本的时候。②

阿根廷的例子还揭示了审慎制定货币局会计实务的管理规则以及规范政府与货币局之间关系的必要性。治理这些问题的相关立法缺失被某些人认为是导致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和一些经济学家建议,③在加拿大创设一种可称之为“准货币局”的制度安排,它需要对现行汇率进行重估以使一单位“新加元”等值于一美元。新制定的汇率要既能够保持本国目前的竞争力,又能反映购买力。加拿大银行需要在市场上维持新加元与美元的平价。

建议以立法形式按照某种确定水平对加元和美元的市场平价加以规定将能确保这一目标的达成。这能避免阿根廷式规则方式所存在的严重弊端,那就是市场与政客们不断在这些规则中发现漏洞,并利用这些漏洞谋求自己的利益。而在结果主导型的立法体系之下,政府则可以自由地采取必要的手段来达成目标。而且,有关当局也容易辨识和应对外部发展以及政府政策对平价的影响。④

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可信度如何以及他们可持续的时间长度,取决于实行这一做法而获得的利益和需付出的代价。以下讨论那些最重要的代价和利益。

四、传统利益

货币汇率严格固定消除了有关国家间进出口、资本流动与旅游项目由于涉及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而产生的外汇市场交易成本。另外,这种固定也节约了对外汇汇率风险进行评估以及通过远期和期货市场来应对风险的机构维持运营所需的资源。

据估计,欧元问世导致欧洲的银行、商号以及政府的外汇部门和货币交易商数量大量减少,可能使欧盟成员国节约的金额相当于成员国平均国民收入的0.3-0.4%。⑤

有零星证据显示,欧元问世的确减少了外汇交易规模和提供交易服务的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数量,尽管还没有公开出版物对实际实现的节约金额做出评估。到欧洲或在欧洲各国间旅行的游客的确已经享受到不易估量的好处,他们无需实施多种货币兑换,也不需像以往那样进行既困难而又代价不菲的决策。

加拿大银行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测算,以估计在其与美国结成正式货币联盟并使用共同货币的情况下对交易成本的节约金额,所估计的数据与欧洲国家的数据十分接近。前文中建议实施新的制度安排,即采用新加元,美、加两国货币以平价兑换,在交易中共同使用。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可节约的交易成本,尚无此类估计数据。根据我的了解,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正意图实行严格货币固定的国家也没有有关交易成本节约的估计数。

现有的关于欧洲和加拿大的成本节约额的估计数据显示它们只占国民收入很小的比重。不过,它们所涉及的绝对数额相当可观。例如,加拿大银行估计本国的节约额占加拿大国民收入0.4%,这大约相当于40亿加元或接近近年来加拿大每年国防开支额的二分之一。这些节约成本的经济影响超出了直接节约真实资源的影响,因为这类节约就等同于在贸易、资本流动和旅游项目上降低关税。

关税降低,即使是小额的,亦已显示出对涉及产业内贸易的模型中的贸易水平、专业化和社会福利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在这类模型中,差异化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使得成本下降,生产力提高。节省交易费用也将进一步鼓励金融套利活动并促进两国金融市场更全面的整合。

五、利率

在创设欧元之前,欧洲其他国家中央政府发行的本币债券利率常常比德国政府债券利率高得多,而德国在整个联盟中的国债利率是最低的。其他国家的债券利率之所以有如此溢价,是因为金融市场对其他国家相对于德国的国家风险,从违约、流动性和汇率三个方面做了评估。

汇率风险的重要性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变得清晰,于是在1999年欧元问世。举例来说,德国政府债券与意大利、西班牙政府债券的利差在1990年代中期通常超过5%。从那以后这些利差迅速缩小,直到欧元于1999年问世时利差已几乎为零。

欧洲各国债券的收益率仍存在小幅差异,与美国各州发行债券存在利差的情形很相像。这种利差反映了债券的违约风险和流动性相对不足。

过去40年加拿大中期债券的利率比美国的利率高出1%,尽管事实上两国的累积通货膨胀率是一样的。因为加元长期对美元贬值,加拿大债券利率高恰恰是补偿了债券持有人因加元每年贬值1%而遭受的损失;即使某些年份中加元贬值幅度还不止1%,而在2002年之后汇率又有一定程度回升。

Bris,Koskinen和Nilsson(2002)发现,相对于联盟外的企业,欧元问世同时也降低了联盟内企业的资本成本。这一事实反映出在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在投入、产出和资本市场上利用远期和期货市场来完全消除外汇风险,而严格货币固定则使得处于货币区内的企业不必再应对与区内企业交易的汇率风险。

欧元区的成员国在较低利率和资本成本的条件下,能实现资本深化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加拿大长期利率较美国高出1%从绝对量上看起来并不多,但是若假设美国的资本成本通常是5%的话,则1%的利差事实上恰好反映了加拿大的资本成本与美国的资本成本相差20%,5%的20%即是1%。

六、传统成本

针对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反对意见,主要认为会完全剥夺有关国家运用货币政策来应对导致国民经济不稳定的经济震荡的能力。反对者们常用一个创设欧元的代价的例子,⑥假设在爱尔兰出现了物价与工资下降的压力,紧随而来的是对爱尔兰花边的需求下降,失业上升;而希腊对葡萄酒需求的上升导致对酿酒工人的需求上升,继而面临通胀的压力。

如果没有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爱尔兰能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以及向花边产业工人们提供其他的就业选择。希腊则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降低需求并使从其他产业释放的劳动力转移到葡萄酒酿造业中去。

在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情况下,爱尔兰和希腊都无法改变利率,它们面临的是由欧洲央行制定的利率,不能以调整利率的方式来服务于各自国家的经济需要,结果爱尔兰遭受失业问题,而希腊面临通货膨胀。

许多关注这一问题的分析人士预言,这将压倒一切认为欧洲统一货币有利的主张。他们最初在欧元规划阶段即如是说,而后当欧元将被付诸实施时仍然作了相同的预言。但欧元最终被采用,并且当欧元纸币和铸币象征性地在各成员国使用之后,这些分析人士预言这一问题最终将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将引发共同货币协议的瓦解。

欧元区有朝一日也许会屈服于针对适当利率的冲突,但最初几年的实践经验是令人乐观的。目前为止还不存在严重的冲突,而使用共同货币的利益已然显现。

这一积极的实践经历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人们意识到过去相对很少有非对称的震荡。⑦过去大多数经济不稳定、通胀、失业和货币贬值的问题事实上都是因为国内货币政策不完善,在新的制度安排下,这些将不会发生。

当然,过去有,将来仍然会出现这种非对称震荡,它们对联盟内部某些国家的影响要比对其他成员国的影响更大。但是,自从联盟形成以来,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比如美国,也照样发生。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一国内部,比如在德国和法国,一个地区经济繁荣时而另一地区经济却在衰退。

Bayoumi和Eichengreen(2003)撰文提出,类似震荡不会导致国家内的问题,但会导致欧洲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性比在不同的欧洲国家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性大得多。第二个原因是一国中央政府会通过财政安排来帮助萧条地区,而在整个欧洲并不存在这样的中央政府。

另一方面,在各国内部具有地区间调整的便利条件,通过货币汇率严格固定能发挥其效用。首先,如Ingram(1973)指出的,高度流动的低成本的资本很容易流向正遭受经济震荡的美国的一些地区。其次,Kenen(1969)提出,在某个特定国家随机分布的经济震荡的影响倾向于相互抵消,并且会造就比较稳定的收入与就业。再次,如Frankel和Rose(1997)曾经提出的,货币汇率严格固定会促使一国的特殊利益集团变得更有纪律。例如,过去常常引发通胀和汇率下降的过度的联盟工资需求,在实行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情况下,只能是导致失业。

在欧元区,资本市场效率日益提高的同时,劳动力市场的调整显得迟缓。不过,政客们已经开始接受改变这种局面的必要性,我们可以期待,持续的高失业率、缓慢的经济增长以及财政失衡最终会使公众接受改革,并且这些改革最终是会实现的。⑧

总之,对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宏观经济成本的传统评估受制于下述主要条件,即比之那些忽略了资本市场利益简易模型低得多的成本、风险的地区传播和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压力。

以下的分析进一步针对因丧失货币主权而产生的所谓基础成本作重新评估。分析指出了伴随着丧失货币主权的同时获得两种不同利益的情形:第一,货币政策不受政治因素影响而具有更大的独立性;第二,在可获得更有效的数据和更好的决策机制的条件下,货币政策更为优化。

七、忽略的利益——中央银行的政策独立性

货币汇率的严格固定,防止了国内的政客们为了当局政府的利益而干预影响货币政策。过去他们常常迫使央行通过发行无利息的货币,购买政府债券来融通财政赤字。

如果政府持续通过央行以这种方式对财政赤字进行融通,国家就会长期遭受通胀和货币贬值,对经济增长和市场效率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些通过央行弥补的财政赤字往往发生在为竞选作准备的时期,这是政府为了提高竞选连任的机会而有意制造暂时繁荣的景象。然而,在竞选结束之后,最终不得不又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消除由于过度增发货币引发的通胀,重新恢复物价稳定。结果这种“政治化商业周期”给经济带来了不必要的代价。

许多国家立法规定确保其央行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干扰,这些国家比之那些缺乏法制保障的国家就很少出现政治化商业周期。不过,即使如此,这些国家也还是受到政客们的影响,因为它们总是规定在银行官员与政客之间进行定期“咨询”,以确保公务员和专家尽到“责任”。在这类咨询场合,政客们往往能多多少少以微妙的方式来影响货币政策。

近几十年来,由赤字引发的通胀和政治化商业周期的发生率在所有发达国家已显著降低,尽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工业化国家,政客们现在意识到,选民们往往会使引发通胀的政府下台。政府还意识到,他们不可能精准地操控政治化商业周期,如果想用这一手段来赢得竞选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尽管如此,当货币政策形成的潜在政治干扰作为过去糟糕经历的记忆而淡去时,未来不可预见或无法预见的有关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缓慢的问题仍将出现。货币汇率严格固定在一定意义上就好比是针对迫于国内政客压力而出台的糟糕的货币政策的保险措施。

欧洲中央银行在短期内很大程度上不会受政治的影响。欧盟的宪法确保了它的独立性,以及它在运作和决策中的人事选择权。至少短期看来,这一制度安排确保了欧元区国家的民众不会受困于因为政治因素而引发的通胀和商业周期。

然而,正如所有所谓的“政治上独立的机构”那样,欧洲央行的章程制定了有关规定使它能对法定组织负责。为此,欧洲央行领导定期需要与欧盟部长委员会进行会晤。

Issing是欧洲央行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总体经济与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他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自欧洲央行建立以来,在寻求欧元区价格稳定的事务中,已经能够避免来自于欧盟部长委员会的干扰。

长期将会发生什么还不太清楚,最终来自于个别国家的特殊利益集团有可能联合起来游说欧盟部长委员会,他们会试图轮番影响货币政策,从而导致通胀的发生。不过,由于在偌大的欧元区内存在着较一国之内为数更多的不同利益集团,而不同利益集团各行其是,其效果将会相互抵消,因而与在各国国内相比,这种努力在欧元区实行起来也就困难得多。此外,由于欧元区各国的选举期限大相径庭,以至于想要运用货币政策来提高竞选连任机会也就不可能了。

如前文指出的那样,货币汇率严格固定也能够通过实施美元化以及建立真正的或准货币局制度来实现。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采取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国家对货币政策没有影响力。比如厄瓜多尔在国内所有的金融交易中使用美元,其国内利率完全参照美联储的利率。⑨如果加拿大也采纳了建立准货币局的建议,那么情况也是一样。

假如加拿大与美国建立严格货币固定关系,美联储将乐于邀请加拿大官员参与在制定货币政策之前的听证会,所谓“参与”将仅限于让加方人员进行信息报告,只有美方人员才对特定的政策建议具有表决权。从长期来看,这一制度安排也许会给予加拿大表决权,也可能给予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的代表以联合表决权。然而,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的影响力也是很小的,如同个别国家对欧洲央行所制定的政策,或是个别州的储备委员会对美联储政策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八、忽略的利益——更好的货币政策

制定货币政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期经济状况的信息经过收集、解析,被用以预测未来,对于经济震荡可能出现的发展态势给予特别关注,这些资源均可用于研究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失业、汇率和经济增长问题。欧洲央行的宪章要求其货币政策只能用来确保物价稳定,因为货币政策长期并不能影响其他的经济运行指标。调整利率和货币量是用以确保物价稳定的工具。

货币政策制定需要用到稀缺的、昂贵的金融和人力资源。小国所能获得的资源与大国或像欧洲央行这样的联合性央行相比要少得多。这些小国放弃了货币政策的主导权但能够享受到更好的货币政策。

拥有更多资源的大国央行或货币联盟,通过以下途径而使货币政策质量得以提高。首先,用于预测的数据更为精近。Issing(2004)曾指出,欧洲央行在运行之初的数年间,由于无法获得货币联盟内几个国家的数据或是数据时滞太长而经历了重重困难。显然如果各国统计当局不能向欧洲央行提供必要的数据,那么当他们原先自行制定货币政策时也不可能向其本国央行提供有效数据。在欧洲央行的资助下,国内数据收集机构通过与欧洲央行专家的协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陷。

其次,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与统计师们运用一系列不同的模型、高性能计算机及有关程序来处理历史数据并作出预测。与大央行相比,小央行没有这么多的雇员、计算机和模型来完成这些工作。大央行所具备的更强的实力和更多种模型工具使其能得到更完备的信息。

再次,决定货币政策成功的最根本因素是对作为未来最佳政策的决策依据的统计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

有关理论以及支持这些理论的实证经验指导着这项工作。但制定货币政策和设计一座桥绝不是一回事。它包含了许多个人的判断和估测。过去50年的历史显示,由于流行的宏观经济关系理论时常变化,在不久之前还被认为是惯常策略的做法,瞬即也许就已过时,因此个人的判断和估测是必要的。

目前在发达国家中的大多数央行都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其政策目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功。不过,即使过去的成功经验可以用来指导将来,设计适合的货币政策也永远没有终点。

在最近出版的Snowdon和Howard(2005)的书中,针对自1950年代以来主导着宏观经济和影响货币政策的一些理论作了以下有趣的分类。

1.庸俗的凯恩斯主义学说轻视利率和崇尚财政政策在稳定政策中的作用,所有这些都适用于一种大型的几乎全封闭的经济模式。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有关通胀与失业的权衡关系是由凯恩斯学说直接发展而来的,它着力于给出充分就业这个理论性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2.由于MiltonFriedman的研究,以及为了应对在贯彻实施凯恩斯政策主张的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强调货币供给的传统货币主义学术观点由此成为了主流。

3.以RobertLucas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强调工资谈判预期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支持传统货币主义模型,彻底舍弃了凯恩斯模型。

4.以EdwardPrescott为代表的真实商业周期学派关注技术发展、真实供求和经济政策的一致性,但最终却演变成完全否定政府政策对真实经济变量的影响能力的观点。.

5.新凯恩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RudiDornbusch和FranklinFischer所编撰的教科书,将那些在纯凯恩斯主义势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些学说中好的观点综合起来,提出了有助于政府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的实用性政策主张。

6.以PaulDavidson为代表的活跃于英格兰剑桥的后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联盟工资需求决定通货膨胀,只有通过工资和物价控制才能维持充分就业。⑩

这些理论大都在某一个时期起着主导作用,当它们被采用时都被认为是没有比它们更好的模型和货币政策了,但它们并未能就此终结人们对更好的策略的搜寻。

Issing(2004)指出,当前欧洲央行并不依赖于任何理论的教条,而是制定实用的货币政策。“……系统有效地运用所有相关的信息……为了获取有关经济形势和影响价格稳定的风险因素的全面概况,需要使用基于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模型得来的全面综合的信息”(p.43)。一个持续已久、尚未解决的有关货币理论和政策的争议是使用利率和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货币主义学说提出,由于名义利率受到不可测的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的影响,因此它们会传递有关货币状况的虚假信号。货币供应量不受此影响,但金融创新和公众货币需求中的非系统性变化影响它的流通速度乃至货币供应数据在制定货币政策时的有效性。

Issing揭示了欧洲央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执行委员会于1998年决定不采用货币供给目标制,并且在2003年仍然坚持这一决策。央行宣布货币供给增长的参考值,以此体现货币在欧洲央行策略中承担的突出作用;这也体现了央行的公开承诺,即透彻分析货币发展形势并确保相关信息在决策过程中将得到充分考虑。它指明货币增长与中期价格稳定是一致的。”(p.45)

对于决定货币供给增长和欧元区内利率的方式的描述,有可能使货币供给目标制的倡导者们,比如MiltonFriedman并不满意。在我看来,前面引文中的第一和最后一句话共同揭示了在当今极其复杂而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中,实用主义和根据经验与智慧而凭直觉果断行事,对于制定成功的货币政策显得极为关键。

据称,在AlanGreenspan领导下的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同样既讲求实用主义,也依赖Greenspan将其对有关信息的高度个人化的解析注入到模型的应用中去。

中央银行受到且得益于某些富有经验和智慧的个人的影响,比如美联储的Greenspan,以及欧洲央行的Issing和其他专家,这情况在大型组织机构出现的可能性比小型机构更大。因此,小国将其制定货币政策的工作移交给这类大机构,通常能享受到比他们自己以前所制定的更好的货币政策。

九、以加拿大为例

我对加拿大银行最近的三次货币政策决策的分析可以支持上述结论,此分析归纳如下:(11)

第一阶段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美国和加拿大经受着水平相当的通胀压力。加拿大在JohnCrow、美国在AlanGreenspan的领导下,两国决定使用严厉的、限制性的政策来消除经济中一切通胀预期,使公众形成对物价长期稳定的预期。抵制住为了缓解严重的经济萧条而采取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压力,被认为是治理通胀的策略能够奏效的关键。两国都采取了同样的方式。

与本文的分析目的相关的事实如下:当美联储的最高利率仅为10%时,加拿大银行利率最高已达14%。加拿大银行维持这样高的利率的时间比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的时间长了将近一年。

在货币抑制前后两国的通胀率大体相同。但是,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因采取货币抑制而发生的失业、产量损失、税收下降、赤字上升等成本远高于美国。

我肯定JohnCrow及其在加拿大银行的同僚当时根据有关的信息和他们认为正确的理论采取了适当的做法,不过这一事实不会使我的分析的中心论点失效。假如这一时期加拿大的货币政策是由美国所制定的,那么加拿大在取得同等利益的同时付出的代价会小得多。

第二阶段是关于加拿大在1994-2002年期间行使货币主权而引发的问题的说明。在此期间加拿大银行实行比美国宽松得多的货币政策,由此导致资本外流,继而引发加元对美元的持续贬值,汇率从76分下降至约63分。

加拿大银行对此的解释是加拿大政府消除财政赤字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伴随着总需求下降,为此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

这个解释或许是对的,但谁也无法得知如果汇率没有因为资本外流而下挫的话,加拿大的经济会是如何表现。现成的情况是,美国经济的繁荣为增加出口提供了充分的激励,出口增长弥补了紧缩的财政政策造成的影响。而且,消除赤字本可以恢复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支出,这样就抵消了财政政策效用。但加元贬值却对消费者起了负面作用。

无论这些猜测中的真相到底如何,事实是由于前段时期实行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期间所造成的错误,在现阶段则有必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于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税收下降和债务成本上升,成为赤字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不是因为货币政策首先犯了错误,那么随后也就不必实行低利率政策而致被迫付出经济代价。Courchene和Harris(1999)以及Grubel(1999)曾指出,这些代价是实质性的,包括劳动生产力增长相对下降,加拿大产业调整缓慢。在加元急剧贬值的这段时期,加拿大的实际人均收入比之美国下降超过五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是出现在2002年之后的令人质疑的加拿大货币政策。这一时期实行紧缩政策,美元利率下降,加元利率却上升。由于全球商品贸易繁荣而早已升值的加元,随着受到加拿大高利率吸引的资本的流入,汇率被进一步推高。

加拿大银行为其高利率政策辩护的理由是存在严重的通胀威胁。在2003年初的约三个月的时间里,消费物价上升幅度超过了4%p.a.。即使是核心物价指数(剔除诸如能源、新鲜蔬果等价格易波动商品的因素)也突破了央行控制目标3%这一上限。

高通胀的情况仅持续了一个季度,到2004年初时,物价升幅已远低于调控目标1%这一下限。通胀的逆转不能归功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事实上,这是由于能源价格升幅趋缓以及汽车保险成本停止上升,而这两项正是引发早期价格上升警报的原因。

对于加拿大银行在2003年提高利率主要有两点批评意见:第一,能源消费价格与保费上升不应当作为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依据。这一类的价格上升只是反映相对物价的变化,它们的变化有限,且一旦某些特殊的背景条件改变,它们又常常呈现反向变动;第二,刚刚谈到的有关核心通胀率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汽车保险费大幅度上涨而引起的,加拿大银行的决策者本该审慎分析导致物价指数上涨的构成因素。如果这样做了的话,他们应该会认识到,这些上涨不过是影响保险公司投资组合回报的周期性因素而造成的,因而不具有累积性和持续性。他们不必因此采取补救性的紧缩政策。

此外,加拿大银行在接受保险费上涨的数据时未尽勤勉之责,对数据未加研究。2003年,任职于Fraser(弗雷泽大学)汽车保险问题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Mullins发现,加拿大统计部门在记录价格上涨的过程中犯了个错误。价格上涨在前几个季度就已经发生了,但是当价格出现上涨时,统计部门未曾及时按小幅上涨的情况据实以报,而是在一个季度里了物价累计上升幅度严重的报告,这才促使加拿大银行提高利率。

我认为,像这样对基本趋势和特定的数据变化作出如此错误的诠释的情况,在美联储发生的可能性小得多,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是在货币联盟之内,也几乎可以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如果依赖美联储或是货币联盟,加拿大就可以避免因为高利率而付出的不必要的代价,汇率快速而显著的上升及其对经济造成的损害也可以避免。根据TorontoDomonion银行的研究报告,升值的加元将导致2005年有5万人失业。(12)

加拿大最富有人士之一的StephenJarislowsky,领导着一家极为成功的货币管理机构,在一次采访中就上述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如下评论:“利率本不该比美国利率提高得更快。”(13)他的结论性的评价支持了本文的基本主张:“这个国家不能实行货币汇率浮动,欧洲也许可以,但即使日本要实行浮动汇率也是有困难的。”

十、越是大型的央行,越不易失败

上述分析和结论受到这样的批评,即大央行也许比起小央行来能制定更好的货币政策,但是一旦大央行的政策出错,那么更大范围的经济和相关民众会受影响并因此而付出极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小国自行掌握货币政策的话,他们也许就能避免大错误,避免遭遇货币汇率严格固定所带来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如此,但实践情形却有所不同。首先,反映加拿大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之间的长期相关系数为0.95。大多数美国所犯的严重货币政策错误加拿大也同样犯过。

其次,加拿大这样的小国的繁荣高度依赖于它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和资本市场整合,即依赖于加拿大将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的美国。在实行货币固定的情况下,美国货币政策的错误不会影响汇率,因此两国间的重大贸易和资本流动不会变化。同样在欧洲,欧洲央行出现的任何错误或许会影响欧元的汇兑价值,但不会因此减少联盟内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资本流动。

十一、归纳与结论

我在本文中提到,通过货币汇率严格固定,放弃本国货币主权而享受由大国央行或共同体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将使小国降低外汇交易成本和利率的风险溢价。获取这些所谓的利益的代价是小国不再能自由使用货币政策来应对外部冲击。

本文还论证了,因为过去大多数由错误的国内货币政策引起的经济震荡,损失的发生频率和规模被夸大了。在对损失代价的评估中也忽略了在实施货币汇率严格固定的情况下而形成更有效的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震荡。因此,具有广阔的地理分散效应所带来的利益。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决定货币政策的大机构——货币联盟的央行或一国将其本币与之固定的大国(贸易伙伴国)央行——通常比小国央行能制定出更好的货币政策。因为这些大央行更容易摆脱政治影响,能获取更多的统计、金融和人力资源来设计制定和执行最佳货币政策。由于成员国经济以区内贸易和资本流动为主导,因而大央行的政策错误对成员国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注释:

①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详见Grubel即将发表的论文(2005a)。在那篇文章中包含大量支持本文所概括的一些实证关系的图解。

②有关货币局的一项分析,参见Hanke(2002)。Hanke(2003)提供了一位内部人士对阿根廷成立货币局时出现的问题的分析。

③参见Courchene与Harris(1999),Grubel(2005b)即将刊发的论文。我在以前所出版的文献中曾提出仿效欧洲货币联盟建立北美货币联盟的观点,参见Grubel(1999,2000)。

④有关规则应对结果的监管分析法的总体分析,参见Grubel(2002)。

⑤有关此处提供的估计数据的详细讨论和最初研究的参考资料,参见Grubel(1999)以及即将刊发的论文Grubel(2005b)。

⑥有关这些代价的分析参见Eichengreen(1992)及Bayoumi和Eichengreen(2003)的文章。

⑦参见Belke和Gros(1999)的文章。

⑧这是一个有关劳动力市场机构能否适应严格货币固定,或严格货币固定是否会逆转的实证问题。有迹象表明这些机构将不仅在德国能适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厄瓜多尔也能适应,数年前这一地区以美元取代了本国货币。许多预言将发生的事情,诸如政变以及政策的逆转等并未发生,厄瓜多尔民众正逐步地去适应新的金融与经济环境。

⑨除了反映该国以及其他发行者的违约风险的溢价,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退出官方美元化的政治风险。

⑩以上归类主要根据Snowdon和Howard(2005)的文献整理。

(11)参见即将刊发的Grubel(2005b)论文。

联盟范文篇8

一、产业联盟的形成与运行要素

产业联盟在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重要的环节,是产业联盟成功的关键要素。

(一)产业联盟的形成

产业联盟形成的动因。产业联盟形成的动因主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产业发展面临威胁,威胁可能来自全球化或其它技术的竞争。一类是产业发展存在重大发展机遇,机遇常常来自技术进步创造的新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的机遇或威胁是推动产业联盟形成的客观原因。

产业联盟的目标。产业联盟的目标是解决特定的产业共性问题,即单个企业没有能力或没有积极性解决的共性问题。如研发某项共性技术、制定某个技术标准、解决某项创新的产业链配套问题等等。产业联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直接关系企业利益的实际问题,因此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高。合理确定目标是产业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目标不能超越联盟的能力,更不能与成员的利益相冲突。一般而言,联盟的目标制定得越明确具体,越有利于联盟的发展。

产业联盟的发起者。产业联盟的发起者包括产业联盟形成的提议者和组织者。产业联盟的提议者可能是个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或高校,也可能是多个机构或个人商议的结果。产业联盟的组织者一般为具有一定地位的机构,如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权威研究机构、政府支持的组织等。产业联盟的组织者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号召力,而且还要投入一定的资源。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是合适的组织者。如果行业内缺乏龙头企业,政府支持的机构常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联盟的成员。产业联盟的目标是决定产业联盟的成员策略的关键因素。由于产业联盟的目标差异大,联盟的成员策略也千差万别。绝大多数产业联盟要挑选成员,以平衡资源互补和减少协调成本两个相互制衡的因素。有些联盟成员相对固定,有些联盟采取了开放性成员策略。有些产业联盟实行分级会员制度,不同级别的会员拥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机构或个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参与。

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简单的协议形式存在,有的以非盈利组织形式存在,有的以合资企业形式存在。从实践看,绝大多数产业联盟采取了非盈利组织的形式。产业联盟的目标和参与者的性质是决定产业联盟法律形式的重要因素。

产业联盟的治理。产业联盟的治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联盟成员间的关系;二是产业联盟成员控制或激励联盟组织实现联盟目标的机制。良好的联盟治理是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与产业联盟的治理密切相关。

(二)产业联盟的运行

产业联盟的资源投入。产业联盟需要投入多种资源来实现目标。联盟成员拥有的许多资源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为联盟服务。联盟成员直接投入到联盟活动中的资源包括支持联盟活动的资金、人员、场地、知识和知识产权等等。联盟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成员的投入,有些联盟可以获得政府的资助,有些联盟的执行机构通过创收获得部分资金。

产业联盟的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产业联盟的组织结构差异很大。有的联盟是结构复杂的庞大组织,有的是结构简单的小型组织。联盟的行政事务可以由联盟的执行机构管理,也可由联盟成员代管,还可外包给第三方机构,混合采用以上方式也很常见。

产业联盟的业务管理。不同类型产业联盟的业务差异很大,如研发合作产业联盟的主要业务是技术研发,市场合作产业联盟的主要业务可能是联合采购或联合市场推广。产业联盟的业务可能完全由执行机构来做,也可能全部或部分委托给成员,也可能外包给第三方。

产业联盟的利益共享。有些产业联盟完全是公益性的,对联盟成员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有些产业联盟则在提供公益性产品的同时,也对产业联盟的成员产生了直接的利益,例如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可以产出新技术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可以将成员的知识产权埋入技术标准中。对于后者,联盟需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以激励联盟成员支持联盟的发展。

产业联盟的协调机制。产业联盟的目标是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因此联盟成员客观上存在“搭便车”的投机激励。如果投机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最终就会出现“囚徒困境”的结果:尽管参与者相互合作可以得到最佳结果,但是参与者的投机行为导致合作的失败。产业联盟的协调机制分为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机制包括合作契约、信任关系和有效的沟通,合作契约指联盟事先在相关文件中对权利和义务尽可能给出详细规定,信任关系指联盟在挑选成员时尽可能选择有信任关系的成员,有效沟通指联盟成员建立经常性的有效沟通机制。外部机制包括声誉机制、政府协调等。声誉机制指成员因顾忌声誉受损而不愿投机,政府协调指政府参与联盟的监督并对投机者进行一定的惩罚。

二、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与治理方式

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协议形式,即产业联盟成员之间签订正式的协议,按照协议承担责任和享有权利,联盟成员间不单独设立执行机构。二是非盈利组织形式,即产业联盟成员共同组建一非盈利组织,作为产业联盟的执行机构。三是合资公司形式,即产业联盟成员共同出资组建一公司,作为产业联盟的执行机构。后两种类型都要单独建立执行机构,但是执行机构的类型不同。

联盟的治理方式与法律形式密切相关,因此按照法律形式分类说明公司的治理方式。

(一)协议型产业联盟的治理

协议型产业联盟是组织结构上最简单的产业联盟。

1.治理结构。协议型产业联盟的治理结构简单,层次少。最简单的结构是单层结构,即联盟成员之上没有任何层级。复杂的结构包括两个层级:联盟成员和联盟理事成员。在联盟成员较多的情况下,联盟成员通常选出理事成员并委托理事会代表全体成员进行议事活动。协议型产业联盟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没有专门的执行机构。

2.治理机制。协议型产业联盟的工作方式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商会议,成员各自执行协商会议的决定。

在单层级结构中,联盟成员一般要推举召集人。召集人承担一定的义务,主要是负责联络工作。召集人可能由联盟成员轮流担任,也可能由领头企业长期担任。

在双层级结构中,联盟理事成员一般是产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在产业中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和号召力。理事成员在联盟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联盟的运行过程中也是重要力量。多数境况下,理事成员的行为决定了联盟的决议是否有效执行,非理事成员是跟随者。理事成员中设召集人,召集人承担较多的义务。

3.基本特点。协议型产业联盟具有以下特点:

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协议型产业联盟不设立执行机构,联盟成员无须承担执行机构的相关费用,因此运行成本低。

关系松散、灵活性高。协议型产业联盟成员对联盟投入的资源少,承担的责任也比较少,成员之间的纽带关系比较弱。联盟成员进入或退出的成本很低,因此联盟的灵活性高、稳定性低。

执行力缺乏保障。联盟的执行力缺乏资源支持,执行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联盟不设立执行机构,实际的执行效果取决于成员特别是召集人的积极性。很多情况下,联盟主要成员容易陷入自身工作而无暇顾及联盟事务。

(二)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的治理

国外产业联盟多数采取非盈利组织形式。非盈利组织的基本特点是:以公共服务为使命的民间独立组织,享受税费优惠,不分配组织的盈余。非盈利组织可以是正式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正式组织,与组织的性质和税收等问题有关。许多国家法律对于非盈利法人有明确定义,但是定义的方式不同。一些地方(如日本、德国、美国部分州)从功能角度界定即限定非盈利法人的活动领域为慈善、教育、文化、宗教等公益范围,一些地方(如美国加州)从经济关系角度界定即非盈利法人为不能分配法人所得的法人。各国对非盈利法人是否可以从事商业活动的限制不同,多数国家允许非盈利法人从事商业活动。我国法律对于非盈利组织和非盈利法人没有明确的定义。《民法通则》提出了“社团法人”的概念,政府制定了“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条例。我国的社团法人和事业单位在功能上与国外的非盈利组织相近。

1.治理结构。非盈利法人型产业联盟的治理结构依赖于各国的法律规定。国外法律对非盈利法人的治理结构的规定借鉴了公司的治理结构。美国的《示范非盈利法人法》规定,非盈利法人的治理结构由成员大会、理事会、管理人员与独立会计师三层组成。德国民法典要求社团法人必须建立社团总会和董事会。日本的《特定非盈利活动促进法》规定,非盈利法人要设立社团总会、理事会和监事会。

非盈利法人型产业联盟的成员可以是平等关系,也可以分为多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会员具有不同的义务和权力,外部机构或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加入。

2.治理机制。非盈利法人型的产业联盟的治理机制也要遵循各国的法律规定。各国法律规定的治理机制大致类似:成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变更章程、开除成员、解散社团、任命董事(理事)和监事、监督董事和监事等权力;董事会(理事会)是非盈利法人的执行管理机构,在非盈利法人的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董事会(理事会)对外代表法人进行活动,对内执行管理事务;管理人员依据董事会的授权负责日常运行管理。

非盈利法人的治理机制与公司的治理机制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监督机制上。公司治理中,股东因拥有剩余索取权而积极发挥监督作用。非盈利法人中,成员利益与组织利益不直接相关而只是间接相关,成员大会发挥的监督作用有限。因此,有些国家设立专门的机制加强监督,如美国要求设立独立的会计师,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等。

非盈利法人型产业联盟的治理机制还依赖于章程的有关规定。章程应详细描述成员大会、董事会(理事会)和管理人员的权力和义务,对治理的流程也应给出明确规定

3.基本特点。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具有以下特点:

结构较复杂,需要一定运行成本。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设立了非盈利性组织作为产业联盟的执行机构,成员要投入较多资源来保证执行机构的有效运行。

成员合作关系比较紧密,同时具有较高灵活性。联盟成员投入较多资源成立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表明联盟成员愿意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联盟执行机构的存在也能加强成员间的关系。同时,成员进入或退出非盈利组织在法律手续上非常简便,组织的灵活性较高。

具有一定的执行力。由于设立了专门的执行机构,联盟的执行力得到了加强。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的实际执行力差别很大。有些联盟资源投入很少,联盟的力量较弱。有些联盟资源投入巨大,可以集中多方力量完成单个成员难以完成的大事。

(三)公司型产业联盟的治理

公司是盈利性法人,各国的公司法对公司治理都有详细的规定。

1.治理结构。公司型产业联盟在法律形式上为公司,联盟成员就是公司的股东。其治理结构遵循各国公司法的要求。

2.治理机制。公司型产业联盟的治理结构特点决定了治理机制的特点。联盟公司在治理机制上通常要协调多决策中心之间的矛盾。联盟公司的股东都是独立的、具有很强业务能力的公司,股东之间既可能是产业链上纵向互补的关系,也可能是横向竞争关系,股东之间利益关系复杂。同时股东自身的业务与联盟公司的业务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联盟成员作为股东不仅参与治理的能力强,而且积极性高,联盟公司一般容易建立较规范的治理。

3.基本特点。公司型产业联盟具有以下特点:

结构复杂,运行成本高。联盟设立公司作为执行机构,公司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源,建立必要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队伍,运行成本很高。

关系紧密,但灵活性低。联盟成员在公司设立时就要投入大量资源,包括必要的注册资本和业务骨干。由于资产的专用性和劳资关系问题,联盟解散的成本很高。联盟成员的进入或退出涉及股权变更的谈判和复杂的法律手续。联盟成员与联盟公司之间一般存在密切的业务关系。因此,公司型产业联盟是合作关系最紧密的产业联盟,同时组织的灵活性低。

执行力强。公司是高效率的组织,因为公司在治理上具有很强的激励效能,公司要经历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公司型产业联盟是执行力最强的产业联盟。

(四)产业联盟法律形式和治理方式的选择

产业联盟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法律形式和治理方式。

1.不同类型产业联盟的特点比较

协议型产业联盟、非盈利组织型产业联盟和公司型产业联盟在结构上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的特征,在运行成本、关系紧密程度、执行力方面表现出从低到高的特点。

2.产业联盟法律形式和治理方式的选择

产业联盟法律形式和治理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联盟的目标。如果联盟的目标容易实现,采用低成本的联盟比较合适。如果联盟的目标高且实现难度大,宜选择关系紧密度和执行力高的类型。

成员的性质。如果成员之间合作基础不牢固,比如成员之间竞争性强或者缺乏信任,宜选择关系紧密程度高的类型以增强合作的稳定性。

联盟的类型。研发合作联盟、技术标准联盟、产业链合作联盟、市场合作联盟和社会规则联盟等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需要选择合适的联盟类型。如技术标准联盟,实践中几乎都是采用开放式的非盈利组织。

联盟的资源投入。如果联盟成员需要投入较多资源,宜采用执行力高的联盟,以保证资源投入产生效益。

其它因素。如企业文化、产业特性等,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

三、政府的作用

从实践看,政府在产业联盟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各国的经济基础和制度环境不同,各国政府对产业联盟作用也不同。

政府在产业联盟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类:促进和监管。政府促进产业联盟的发展是为了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监管产业联盟是为了防止产业联盟在市场形成垄断。

值得指出的是,产业联盟理论上有多种功能,由于各国政府重视产业联盟的促进和监管政策,产业联盟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联合创新的组织。

(一)日本的经验

日本在发展产业联盟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在1947年制定的《反垄断法》对产业联盟发挥监管作用,但是日本政府的反垄断执行机构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对产业联盟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态度。公平交易委员会对市场份额低于25%的企业联盟基本不进行管制,对于企业间的各种研发合作更是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

日本政府将研发合作联盟作为实现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日本的技术合作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日本照相机工业技术研究组合。为了推动产业合作研发,日本于1961年制定了《矿工业技术研究组合法》。根据该法律,企业可以就特定的研究课题共同提供研究人员和资金组成非盈利性的研发合作联盟。日本制定该法的背景是:60年代之后急速发展的贸易自由化使得日本企业在本土市场面对欧美大公司的激烈竞争,日本企业的研发费用与欧美大企业相差悬殊,日本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创新能力。制定该法律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日本企业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技术的研发,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效率。二是为政府的财政支持搭建平台。

日本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在上世纪的主要目标是研发产品和工艺技术以追赶欧美公司,联盟成员是直接相互竞争的企业。虽然在欧美企业竞争压力下日本企业有相互合作的动力,但是企业潜在的投机激励随时可能导致联盟瓦解。日本政府的深度参与是促使联盟顺利运行的重要因素。日本政府参与研发合作产业联盟的具体方式是:大学、国家实验室、产业促进组织等机构的专家首先提出研究主题和研究计划,供通产省参考。通产省确定研究项目后,开始选择最合适的参与企业,并利用政府资金来诱导目标企业参与。通产省常常直接动员选定企业参与联盟,有时还要向个别大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其参与。通产省在联盟形成阶段的主导作用确保联盟获得强大的研发资源,为联盟成功打下基础。在联盟的运行阶段,通产省不进行直接干预,但是会聘请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对联盟的运行进行评估,防止个别企业出现投机行为。另外,通产省还要积极与政府其它部门协调,以保证政府资金的持续稳定支持。

(二)美国的经验

美国存在严格的反垄断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以1890年制定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AntitrustActof1890)为基础,涉及到数个相关法案。美国反垄断法对于价格共谋、分割市场、限制产品特性、设置销售条件等诸多影响市场竞争的行为有严格限制。美国的反垄断法对产业联盟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限制作用。

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认识到企业合作创新对提高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借鉴日本合作研发的经验。美国于1984年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法》(NationalCooperativeResearchAct,简称NCRA),允许企业进行竞争前技术的合作研发。美国于1993年又对《国家合作研究法》进行了修正并扩展到生产领域,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和生产法案》(NationalCooperativeResearchandProductionAct,简称NCRPA),继续放松了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反托拉斯限制。美国于2004年又增补了《标准开发组织促进法》(theStandardDevelopmentOrganizationAdvancementAct,简称SDOAA),放松了对技术标准制定组织的反托拉斯限制。同时,法律也要求企业合作创新组织要向政府反垄断执行机构进行登记,说明组织的成员、性质和目标。

美国政府对产业联盟采取了间接的促进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对部分重点研发合作产业联盟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如美国政府对半导体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SEMATECH)给予了8.5亿美元的资助。美国政府将该合作模式作为政府资助合作研发的标准模板。二是政府加强与私营部门合作,尽可能参与技术标准联盟的活动,积极采用技术标准联盟制定的技术标准(voluntaryconsensusstandards)。

(三)国内的经验

中国的产业联盟具有独特的发展条件和环境。首先,中国没有专门的反垄断法,也没有建立有能力的反垄断执行机构,产业联盟创新发展的空间大。第二,中国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并且经济对外开放程度高,国内企业面临国外企业的强大压力。一方面国内企业存在联合创新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形成市场垄断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政府部门主要采取的是促进政策。

政府在国家层面尚未制定单独的促进产业联盟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制定了一定的促进政策。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中关村管委会专门制定了《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实施办法》,推动园区产业联盟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中小创新企业多,二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云集,产生不少原始创新。中关村园区企业和研究机构具有一定的技术发明能力,在产业化和商业化环节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园区管委会根据以上特点着重推动发展市场合作产业联盟和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前者帮助中小创新企业跨越市场门槛,后者帮助原始创新实现产业化。园区管委会在产业联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手段包括:根据园区产业特点鼓励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对产业联盟给予多种形式的资源支持,帮助产业联盟解决法律身分问题。

参考文献:

〔1〕金锦萍:《非盈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JeffreyH.Dyer,BenjaminC.Powell,MarikoSakakibaraandAndrewJ.Wang,DeterminantsofSuccessinR&DAlliances,2006。

〔3〕YosukeOkada,TkahitoKushi,GovernmentSponsoredCoorperativeResearchinJapan,2004。

〔4〕John.A.Mathews,TheOriginsandDynamicsofTaiwan''''sR&DConsortia,2000。

〔5〕SuzanneE.Majewski,HowdoconsortiaorganizecollaborativeR&D:EvidencefromtheNationalCooperativeResearchAct.HarvardLawSchool,2004。

〔6〕VinodKumar,SunderMargun,TheroleofR&DconsortiainTechnologyDevelopment.IndustryCanada,1995。

〔7〕Inter-FirmCooperation?ResearchConsortiainJapanandtheUSA,MANAGERIALANDDECISIONECONOMICS,1997。

联盟范文篇9

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做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战略联盟改变了传统的以竞争对手消失为目标的对抗性竞争,联盟中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为合作而竞争,靠合作来竞争以寻求企业竞争优势。战略联盟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增强联盟企业总体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并不削弱每个企业的原有核心竞争力。它可以在保持双方核心竞争力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后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建立战略联盟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意义

作为时代的产物,战略联盟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培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中国企业而言,建立战略联盟具有如下意义:

1.有利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和能力等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单纯就技术资源而言,在技术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中国企业已经很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先进技术开发,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通过战略联盟,特别是跨国战略联盟,建立与世界先进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使中国企业尽快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需要承担的经营风险来自于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而通过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不仅可以获得有力的帮助,还可以弥补自身实力和经验的不足,降低经营风险,从而提高海外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3.有利于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联盟方式,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和国外的相关企业进行市场网络置换,借助联盟成员迅速熟悉彼此的投资环境,从而建立全球性营销网络,综合运用双方的比较优势,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实现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

4.有利于中国企业发挥相对优势。

企业的国际竞争是以规模和实力为基础的。中国企业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的差距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持续存在,但是这并不排除中国企业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相对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包括:(1)资源的比较优势。(2)基于对本国市场的熟悉而形成的本土市场比较优势。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通过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我国企业开展战略联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各种类型的企业联盟,我国企业战略联盟虽然处于一种快速发展阶段,但还不是十分成熟,在运作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战略联盟的意义认识不清。

我国已经加入WTO,企业不仅迫切需要加速发展迅速成长,还面临着如何利用他国企业的优势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好的严峻考验。然而,我国企业由于存在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问题,对合作与竞争的认识有所偏差。要么只知合作;要么一味竞争,导致无法准确定位联盟的作用,难以作出战略安排。认为企业之所以结成联盟,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二)联盟处于初级阶段,联盟形式简单化。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联盟形式总体看层次不高,且多半为国内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间的联合,联盟形式主要停留在针对产品合作这一低级阶段,较高层次的强强技术联盟十分少见。在此低层次的联盟中,外国投资者大多是以取得进入中国市场的便利为目的,合作双方的经营能力不对等,知识多为单向流动。中方企业只是技术、资金的吸纳者,往往处于被动和配角地位,分享的利益十分有限。

(三)对结盟缺乏长远规划

我国企业在结成联盟时,往往流于形式。联盟的双方并不了解对方的优点与长处,因而在结盟中只注意一些细小合作问题,签订一些合作范围较狭窄的协议,强调资金到位,人员到位。对双方应该怎样利用结盟后优势与力量没有明确的目标。同时,我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变动的频率比较高,因而管理人员在考虑战略联盟时只注意其在任期间的合作问题,不考虑长期合作问题,谋求短期收益现象突出,忽略了对无形资产的维护与培育。

(四)合作管理水平低

中国企业由于受市场洗礼的时间相对较短,企业内部的改革仍在不断进行,因而联盟运行的困难更大一些。这其中有些是过去管理体制的弊病造成的,有些是传统的中国企业管理文化和作风,与国外的管理存在冲突。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企业往往忽视联盟中的“战略学习”管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处于发展阶段,联盟的模式是通过业务系统交换专有知识,通俗地称为“以市场换技术”。交出市场又不注重技术学习,自身实力难以壮大。

(五)联盟后忽视文化整合。

在战略联盟中,由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文化,需要进行文化整合。而我国企业大部分只注重物质资本的整合,忽视人力资本整合,只考虑组织机构重组,忽视文化整合,忽视行为和观念的文化冲突,致使战略联盟后的企业内部矛盾不断,甚至造成联盟的解体。三、对我国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战略联盟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企业要转变观念,首先是竞争观念的转变,要从对抗性竞争转向合作性竞争。我国企业要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社会化水平,积极参与战略联盟。其次是扩张观念的转变,要从重视积累和重组、忽视战略联盟转为重视联盟,但又不排斥积累和并购。第三是战略联盟的范围要由国内转向全球,学会在更高层次上的合作竞争。

2.逐渐实现联盟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我国众多的行业都已涉足战略联盟,企业所属的行业不同、发展目标不同,规模及经营实力有所差异,企业要实现的战略联盟的目标也应不同。企业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联盟模式,包括合资、互相持股、合作、R&D合约、合作开发、联合生产和营销、加强与供应商合作、渠道协议及特许协议等模式。要逐渐由“硬约束”的实体联盟模式向具有“软约束”的虚拟联盟模式转化。只有选择适合的联盟模式,才能有联盟成功的可能性。

3.联盟目标要逐步演进。

我国企业在战略联盟目标方面的演进,主要是在联盟的功能上,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从价格协议、行业标准、品牌营销等的功能,向实实在在的资源互补、研究开发、供求合作、市场进入、风险共担等演进。在此基础上,推动联盟从传统的功能型组织向新的学习型组织转变,并将其与自身的核心能力融合连接,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4.在建立国际战略联盟的同时,注重扶植和培育国内战略联盟。

世界上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大多数都是在一些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多为强强联合,有时的强弱联合,也是因为弱者企业有某种特殊的资源优势,能为强者企业所用。现在我国的海外企业大多是势单力薄,单兵独进,难以在国际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缺乏与国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强大优势。所以,国家应有重点地选择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或者先以国内联合的方式而对外联合,增强我国跨国经营的实力,最后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跨国企业集团。对于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可以从保持和强化竞争优势出发,建立国内战略联盟,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共同联手开拓海外市场,或与国内企业联盟,以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同时国家应为企业对外结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5.应谨慎选择联盟的伙伴。

选择一个合作者,实力与目标的互补和协调非常重要。企业要对联盟方做详细的调查研究,看有无可利用的优势,特别是对企业技术、产品、产业的升级换代与结构调整,以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无帮助。有时在联盟开始时双方之间的目标可能一致,但随着经济技术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原来一致的目标可能发生冲突,这就需要经常进行协商,使联盟目标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平衡,以保证联盟的有效运行。

6.注重联盟伙伴之间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协调能力。

联盟企业应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具备一种对文化差异理解的态度,要有灵活协调文化差异的能力,以及向对方学习的热情,以自身文化为“基本内核”,以消化吸收对方的优质文化为“合理内核”,将之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知识库,联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习机会,企业要在联盟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的,依赖合作伙伴提供知识,使自己坐失学习良机。

7.确定适当的战略。

首先,要对企业的每一重要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决定哪些工作可以与合作伙伴联手,哪些可以由自己独立完成。其次,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战略伙伴的优势和资源,不断提高战略联盟的层次,同时,还要考虑在联盟合作时如何使本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得以保护。组建或参与战略联盟的基本出发点应当是,这个联盟必须具有增值性。每个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并审视其发展战略,以确定战略联盟的目的。

联盟范文篇10

(一)集群对地区竞争优势的影响

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之后又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新的高峰,他认为,产业集群往往从三个方面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提高该区域成员企业的生产率,具体表现为:集群提高了企业专业化程度;空间的临近性、技术联系和人际关系使技术和专业化知识在集群更好地传播和积累;集群可以促进产品互补和联合营销;同时集群会给面临相同环境的竞争者带来强大的激励效应。

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度,增强了创新能力。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创新中心。同时近距离的观察模仿,使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得到迅速扩散,增强了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性。集群有利于判定创新需求,降低参与者在获取信息上的花费,更能灵活地将创新机会转化为运营和战略优势,从而带来未来生产率的增长。

促进新企业的建立。集群提供了更丰富的资产、技术、投入和员工配置,从而能够降低新企业进入的门槛,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

(二)战略联盟的作用

战略联盟是通过若干个组织的力量以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的一种合作,合作途径是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可为合作各方提供显著的优势:通过整合联盟中分散的公司资源凝聚成一股力量,使各方原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各自的相对优势在生产规模扩大的条件下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战略联盟有利于分担和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尤其是有利于降低技术风险,并且有利于使合作者在各自独立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避免双方展开两败俱伤的竞争。同时,通过联盟可给各方带来工程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信息,使他们对于新技术变革能够做出更快速地调整和适应,大大提高市场运作速度。

战略联盟是重构产业集群内成员关系的合理选择

产业集群和战略联盟都追求共赢,它们具有两个鲜明的共性特征:资源共享和竞争与合作并存。基于此,本文提出可通过战略联盟重构产业集群内成员关系。

(一)解决产业集群拥挤效应和过度竞争的必然选择

由于各地区要素禀赋差异,一些相同行业的企业在市场的引导下开始向要素禀赋较好的区域集中,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在固定区域内,优势的要素禀赋是有限的,随着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企业数量的增加,当超出该区域的容纳能力时,必然会导致企业相互争夺资源,出现所谓的拥挤效应。同时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其所处的行业会发展成熟,市场会趋于饱和,企业想从竞争者手中抢夺市场份额就越发困难,这就需要做大产业集群整体规模,形成共赢格局,于是战略联盟就成为产业集群解决拥挤效应和过度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降低集群内企业交易费用的有效手段

在集群内部,企业通常是高度专业化的,他们的产品有许多是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必须相互配套组合,才能成为市场上的最终产品。为了实现中间产品的组合,大量的中间交易就会在集群内部的企业间发生。由于上下游企业之间在中间产品的供需量不明朗、市场信息不均衡的情况下会出现上游企业囤积产品,或下游企业无处购买原材料甚至向集群外寻找中间产品的情况而导致交易费用增加。企业战略联盟有助于上下游企业在集群内部形成一个相对明朗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可以更迅速地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调整,优化使用企业资源,降低集群内交易成本。另外,企业战略联盟还可以通过专业人才库与人才流动机制,减少人才交易成本;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供销网络和批量通道的形成,节省大量的渠道成本。总之,战略联盟能够大大降低集群内各种交易费用。

(三)增强集群成员对外竞争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集群内中小企业占有绝对比重,在技术、资金、品牌等方面处于劣势,一旦形成战略联盟,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和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就会形成集聚经济效应,提升企业和集群整体的市场竞争力。联盟有利于集结各种资源,节省研究成本,分摊风险。战略联盟实际上组合了集群内可用的生产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通过交流与合作,可解决中小企业学习能力不足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增加企业创新的成功率。随着集群区域创新氛围的培育,战略联盟可以联合集群内多个企业投入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究中,实现科研资金和生产技术的联合,从而有利于集群创新的出现。

产业集群中战略联盟的形式

(一)初级的价格联盟

在产业集群中当产品差异并不明显时,由于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强,导致产品的竞争在市场上体现为产品价格之间的竞争,控制价格是企业取胜的关键,此时可建立价格战略联盟以避免集群内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

(二)技术研发战略联盟

产业集群中企业多为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资金实力不够雄厚、难以承受住巨大的技术风险,因此,相互间可结成技术研发战略联盟来降低技术投资风险,技术研发战略联盟是基于单个企业各方面的资源限制而需要结成联盟构建技术研发平台,共享资源信息。

技术研发联盟形成的发起人不同可有不同的合作框架:一种是大企业主导型,由于大企业具有相对资源优势,它往往立足于集群内核心技术的开发,处于主导地位,而企业或辅助企业进行边缘技术的开发。另一种是共同开发型,这种联盟不分企业大小,也不分主次,联盟只为各企业开发同一技术提供资源平台,核心层企业与企业一起投入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前一种形式的集群联盟相对比较紧密,在遇到危机时也能以集群的力量应对,不容易发生矛盾。而后一种由于平时关系就相对松散,往往在发生危机时各方利益得不到很好权衡而使联盟瓦解。(三)区域性品牌战略联盟

人们对一个地区的认识和记忆,常常与当地最有名的产业有关。区域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吸引国内外的消费者或经销商,消费者或经销商的大量增加,反过来会进一步提升区域的品牌效应,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就会向有品牌优势的区域流动,使区域产业集群更好地发展。通过区域性品牌战略联盟着力培养产业集群,就是培育区品牌,增强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打造区域品牌,产业集群成员应该利用整体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对外宣传阵容,联合开展对外宣传,改变中小企业没有实力开展宣传的状况。

(四)产销战略联盟

产销战略联盟是指处于同一分销渠道的多方成员(供应商与分销商)之间通过签定协议的方式,按照商定的分销策略和游戏规则,共同开发市场,共同承担市场责任和风险,共同管理和规范销售行为,并共同分享销售利润的一种战略,具体形式有两种:联合生产和联合销售战略联盟。联合生产战略联盟使分散在不同企业中的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力结合起来,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联合销售战略联盟是联盟一方利用另一方或双方相互利用对方的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实现销售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