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0:11:10

老工业

老工业范文篇1

1厂房检查检测结果

1.1现场检查

对现场进行检查发现立柱系统存在混凝土掉角露筋;钢筋锈胀开裂;混凝土表面剥落;柱顶泛碱现象。吊车梁系统存在剪切斜裂缝;轨道压板未卡住轨道;积灰严重;卡轨螺栓松动缺失现象。屋架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泛碱,局部锈胀露筋;支撑杆件弯曲变形和被切断或缺失;钢屋面板存在板肋扭曲现象。

1.2现场检测

检测主要包括碳化深度、材料强度和钢筋锈蚀项目,经对厂房结构的全面检测,主要有以下几条结论:

1)碳化深度:除吊车梁外,各类构件的碳化深度均未达到主筋的保护层厚度。基础碳化深度相对暴露在空气中的构件较浅,这主要是因为基础周围干湿状态恒定,CO2浓度较低,环境相对有利。

2)混凝土强度:排架柱强度均满足设计要求;吊车梁强度满足原设计要求;框架柱强度满足原设计要求;框架梁强度满足原设计要求;屋架、屋面梁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基础检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3)钢筋锈蚀:排架柱内钢筋普遍存在锈蚀的情况,尤其是出现掉角露筋或者锈胀裂缝的构件,均处在锈蚀活化范围内;平台柱锈蚀最为严重,结合现场凿除混凝土保护层检查情况可以判断钢筋锈蚀造成的面积损失在10~50%之间。

2性能评估

2.1结构耐久性

厂房的结构构件经过若干年使用后,其自然寿命的剩余耐久年限(推算值)主要是根据结构的损伤程度、损伤速度、维修状况及其对结构安全的危害程度等进行评定的。它和结构的设计水准、施工质量、使用条件、更换难易密切相关。结构鉴定中耐久性评估的重点是估计结构在正常使用、正常维护的条件下,继续使用是否能满足下一个目标使用年限的要求。

2.1.1混凝土结构厂房立柱系统平均碳化深度未达到保护层厚度,按平均碳化深度计算的剩余耐久年限超过目标使用期,但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立柱出现了沿主筋的锈胀裂缝,个别情况还比较严重,耐久性现状不容忽视。吊车梁构件碳化较深,平均碳化深度已经大于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能满足下一个目标使用期的要求,尽管未发现明显的破损和锈胀,但在未来使用期内可能成为隐患,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屋架和屋面梁按平均碳化深度计算的剩余耐久性年限满足目标使用期要求,但过渡跨和精整跨表面泛碱严重,砂浆面层剥落,局部有锈胀裂缝,存在一定的隐患。

2.1.2钢结构吊车梁各构件基本完好,存在一定的锈蚀,剩余耐久性年限能够满足下一个目标使用期的要求,对脱落漆膜进行重新涂刷即可。

2.2结构可靠性

依据《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90),在本次现场检查、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对厂房进行的可靠性评级结果如下:根据对厂房的现状检查、检测结果,在现有厂房结构体系、现有荷载状况下,该炼钢厂转炉厂房可靠性评定等级为三级,即其可靠性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影响正常使用,个别项目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立柱系统构件承载力基本上满足要求,但存在一些现状缺陷,如掉角、露筋、泛碱、锈胀、剥落等。检测范围内的立柱构件,评为B级的占总数的46.7%。评为C级的占总数的52%。评为D级的0个。根据鉴定标准的相关规定,立柱系统综合评级为C级。吊车梁系统由于荷载发生变化,再加上自行更换吊车梁时,存在未设置制动结构的问题,导致部分混凝土吊车梁和部分钢吊车梁不满足承载力要求。屋架系统基本满足要求,钢屋面板部分存在板肋扭曲现象,其余基本完好,混凝土屋面板相当一部分存在缺陷,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和耐久性处理。

3加固及维护

为使该结构在未来的目标使用期内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采取如下加固处理措施。混凝土系统:①对混凝土掉角、露筋的部位,首先将表面粉化、疏松混凝土进行凿除,露出密实新鲜混凝土,涂刷界面剂,钢筋彻底除锈,采取防腐砂浆修补(或破损较大部位采用支模浇防腐混凝土)的办法进行处理;②对出现钢筋锈胀裂缝的根据情况采取灌缝、凿除修补的方法进行处理;③对所有混凝土采用混凝土保护液进行表面处理,阻止有害介质对混凝土的侵蚀,并能浸入混凝土内部,保护钢筋免受进一步碳化影响,从而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能;④对泛碱混凝土构件,可凿除不致密的表层析霜部分,然后采用防腐砂浆进行修补,切断内外水的通道。吊车梁系统:①混凝土吊车梁采取粘贴碳纤维加固,对承载力严重不足的进行更换;②对需要设置制动结构的钢吊车梁增加制动结构。对锈蚀钢构件进行彻底除锈,刷防锈漆,在每3~4年当油漆表面失去光泽达90%;油漆表面粗糙,风解,开裂达25%;油漆起泡,构件轻微锈蚀达40%的情况下重刷。厂房结构构件上(如吊车梁、屋架、支撑等)严禁随意悬挂拉结任何重物,构件损坏部位应及时修补加固处理。确需吊挂的需经过设计部门验算确认后方可加荷。

老工业范文篇2

关键词:规模以上工业;区域经济;企业发展;哈尔滨市工业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自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企业结构优化,总体规模明显扩大,规模效益显著。特别是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盈利水平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我国工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由于经济环境因素和政策落实不完全影响,工业企业存在诸多问题。Agarwal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到企业规模、利润率等自身因素影响,还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2]Tybout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环境变化相对较快,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3]受传统因素和区域发展情况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主,具有重工业的鲜明特色,哈尔滨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的省会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贯彻落实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提出的要求,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对于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对于工业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支撑和牵动作用,促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推进工业结构提档升级,是当前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一)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哈尔滨市通过制定规划、调整政策、优化结构、促进转型等各项措施,实现了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2017年,哈尔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5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820.7亿元,增长3.6%,工业增加值1206.7亿元,同比增长4.8%。2017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1344户,增加值同比增长5%,增幅与上年持平,60.5%的大类行业生产保持增长,57.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四大主导工业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2017年,四大主导工业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3.3%,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2017年,哈尔滨市9个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0.6个百分点,9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8个百分点。2017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集成电路增长10.4%,滚动轴承增长7.3%、工业锅炉增长35.6%、金属切削工具增长40.4%、铝材增长19.9%、铝合金增长151.2%、软饮料增长0.6%、乳制品增长4.5%,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全面提升产品产量和质量为目标,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的特点。1.政策措施助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与预期目标持平,增速保持平稳,政策引导措施得力,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哈尔滨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了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九个专项规划,全力推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发展三大板块,开展六个方面试点示范,组建军民融合、石墨烯、3D打印、食品工业等五个产业联盟,着力打造民用航空、机器人、燃气轮机、汽车、绿色食品等十大产业集群,凯达木业、葵花药业、蒙牛乳业(尚志)等3个企业入选全国绿色工厂目录,东盛金属材料铝合金添加剂进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行列。2017年,哈尔滨市以政府名义出台了促进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调整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政策措施,制定并推进实施培育规模以上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提供保障措施。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结构升级持续推进哈尔滨市新材料、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7年,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5%和19.3%,分别高于上年1.4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去产能有了新的进展,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水泥熟料、水泥产量分别下降20.7%和12.3%,原煤产量下降28.1%,降成本有了新的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为81.4元,同比减少2.5元,同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增长比较快,其中,集成电路增长10.4%,为充分发挥和释放哈工大在机器人领域的优势,谋划了哈工大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动能积蓄加快,新业态蓬勃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需求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二、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基础还有待提高。哈尔滨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工业生产增速仍显缓慢。2017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与上年持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较后位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7%,降幅较上年扩大3.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27.7个百分点,同时,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缓慢,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7.5%,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支撑不足。2017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有7个行业出现负增长,啤酒增长-8.2%,卷烟增长-10%,化学药品原药增长-23.8%,水泥增长-12.3%,汽车用发动机增长-26.9%,发电机组增长-40.4%,氯酸蓄电池增长-11.2%,在38个行业大类中,亏损行业占15.8%。(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要迈向“中国智造”,必须强化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这是强化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4]哈尔滨市拥有数量众多的科研机构及在哈高校等研究力量,科技成果数量在全国排名第6位,但产业化应用还不到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进程较慢,企业自有技术较少,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究与开发的企业不多,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也不平衡,一些中小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具有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大多集中在科技型企业,很多中小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事的科技活动多为低水平的技改项目,哈尔滨市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不足,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是导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还没有形成合作机制,从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还没有被有效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主要原因是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存在管理体系障碍,由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管理体系条块分割,在科技合作方面存在障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仍处于传统的横向研究模式。(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孵化器供需不平衡。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孵化器大多集中在科技企业中,而且城市各区域企业孵化器发展不均衡。比如,服务设施比较配套的南岗区大直街沿线孵化器入驻率达到90%以上,而松北区、平房区孵化器入驻率较低,导致出现企业外迁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松北区、平房区服务配套不完善,松北区、平房区因离生活区比较远且交通不便,特别是随着孵化器房租免费政策到期,企业外迁导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孵化器供需矛盾突出。(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融资偏低。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融资体系还没有形成,制约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融资发展渠道上的拓宽。2017年,哈尔滨市工业投资1795亿元,增幅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8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33.3%,低于上年0.8个百分点,其中,占工业投资近90%的制造业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9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9.7%,低于上年1.4个百分点。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资主要来源于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缺少科技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债股联动等金融业务,导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融资偏低。

三、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老工业范文篇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央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东北三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强力推进国企改革重组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一是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全面突破。三省国有企业完成改制9000家左右,改制面达90%以上。通过改革,原国有中小企业国有股基本退出,国有大型企业基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趋于合理。国有资本逐步向能源、装备、石化等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大企业集中,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过于分散的状况明显改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和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得到扭转。

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初步解决。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灵活处置债务、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等多种形式,有效解决了企业长期积累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近3000户国有企业卸掉了冗员包袱,183万人实施了并轨;向地方政府移交中小学621所,移交率超过95%;完成辅业改制574户,改制面达99.4%;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债务493亿元,盘活呆滞资产近200亿元。

四是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普遍提高,与相比,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资产从690.7亿元增加到783.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211.7亿元增加到273.4亿元,实现利润从-9.1亿元增加到8.1亿元,上交税金从12亿元增加到27.2亿元。改革不仅提高了企业效益,而且增强了发展后劲。辽宁已改制的55户大型国有企业新增资本金166亿元,规划项目投资额1900亿元,目前已投入837亿元。吉林完成改制的816户工业企业,引进新项目189个,协议金额181.6亿元,已到位140亿元。此外,国有经济的有序退出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还为非国有企业的成长释放出巨大空间,从而加速了非公经济的发展。以黑龙江省为例,几年来共有1145户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了872户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累计注资64亿元,安置就业9.4万人,既减轻了地方政府负担,企业自身也实现了跨越发展。

东北三省新一轮国企改革,其广度、深度和速度前所未有,改革过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鲜明特点。

中央支持国企改革的政策系统性、协调性增强。这轮国企改革是在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政策性破产、处置历史欠税和不良债务、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增值税转型试点、中央投资倾斜等,这些政策措施既着眼于卸掉历史包袱、化解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矛盾,也着眼于增强发展后劲,支持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可谓对症下药,为改革重组的顺利推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地方政府推进改革的力度大、工作实。三省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全力推进国企改革攻坚。注重科学谋划,建立周密的政策支撑和保障体系;注重突出重点,努力破解主要矛盾和困难;注重立足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有效推进;注重密切配合,营造改革攻坚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吉林省确立了“四到位、一基本”的目标,即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开始,用一年多时间,基本完成了攻坚计划确定的816户国有工业企业改制,现全省完成改制企业3381户,占应改制企业的98%以上。辽宁省把深化国企改革作为振兴的关键和重要任务,攻坚破难,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90%大型国有企业改制,并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黑龙江省把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振兴工作的战略突破口,态度坚决,措施得力,力度空前,用三年时间完成了3352户企业改制,占应改制企业的97%。

更加注重维护职工权益,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改革之初,三省就制订了多项政策措施,要求改制和产权交易等关键环节做到公开、透明、规范。要求以人为本,从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收入、就业、债权和社保接续等问题入手,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确保改制企业正常经营,职工安置方案须经过职工大会(职代会)审议通过。辽宁省坚持“三个保证”原则,即不管投资者是谁,要保证改制企业90%以上的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保证改制后职工收入和福利总体水平不降低,保证经营班子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近年来,辽宁省改制企业中93%的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收入增长了47%。吉林省全部改制企业共支付改制成本233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00多万人。黑龙江省多方筹集资金,共支付改制成本270多亿元。三省在如此大范围、如此短时间推进国企改革,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群体事件。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地方政府摆脱了就改革论改革、为改制而改制的做法,把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发展推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一是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慎重选择合作者,要求合作方必须具有较强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力。二是鼓励企业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改制,以存量吸引增量投资。三是将企业发展规划、项目和资金投入写入改制方案和协议,并制订防范性条款加以约束。企业通过改革重组,卸掉了历史包袱,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了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做强做大。

央企重组地方骨干企业成为亮点。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一大批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联姻,既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了企业发展能力,也有效维护了装备、能源、矿产等重点产业安全,成为近年来东北三省企业联合重组的靓丽风景线。央企重组地方企业后,普遍兑现承诺,加大投资力度,承担社会责任,多数被重组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兵器工业集团控股华锦后,迅速启动并开工建设46万吨乙烯和500万吨炼油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72亿元。吉林炭素被中钢集团重组前每年亏损2亿多元,即扭亏为盈。四平昊华被中国化工集团重组后生产规模扩大了10倍,进入行业前列,企业重组前最高年亏损2亿多元,重组后近三年盈利分别为56万元、560万元和5164万元。中冶科工重组葫芦岛有色金属公司后一次性注入资金20亿元。通用技术集团增资齐二机床,并借助自身的国际经营网络帮助齐二开拓国际市场。中煤集团入主黑龙江煤炭化工公司后,已投入13.2亿元资金,年产25万吨的甲醇项目将在投产。中铝重组东轻后在一年内增资11亿元,并将实施总规模超过50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南航入股辽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后,未来几年将斥资百亿元支持沈阳桃仙机场形成东北亚航空枢纽。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重组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三省国企改革重组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但仍有一些改革遗留问题尚待解决,一些配套政策也未完全落实到位。

(一)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推进不快。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在东北地区进行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和先后批复了吉林省(长春、四平、白山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首钢庆华工具厂)及铁道部东北铁路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方案。中央财政补助吉林、黑龙江两省试点专项资金9.35亿元。截至10月底,吉林省三个试点城市,共有706户大集体企业,499户完成了改制方案,25.02万转换劳动关系人员中,5.9万人已发放了经济补偿金。辽宁省还只进行了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摸底和测算工作。试点工作进展不快在于这项试点是在地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有顾虑,认为改革成本高,难以承担,且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二)退休人员安置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开展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以来,退休职工经济补偿金基本发放到位,养老保险和拖欠工资问题基本解决,但由于改制成本不足,大多数已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仍未解决,老有所医存在很大困难。二是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由于统筹内外项目尚未并轨,很多企业改制后离退休人员仍由改制企业管理,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开支,特别是一些关闭破产企业问题更加突出。

(三)历史欠税尚未彻底解决。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豁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历史欠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167号),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形成于1997年年底之前的历史欠税予以豁免。随后,各省将企业欠税汇总上报财政部、税务总局批准,目前两部门正在办理。如龙煤集团应豁免历史欠税3.9亿元,由于尚未落实,已影响上市。

(四)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方案未定影响股权处置工作。在三省改制企业中,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普遍拥有比例不等的股权,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进行改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股权处置。调研中黑龙江煤炭化工、北方重工、哈轴等企业都反映,能否处理好“债转股”问题,是企业今后改制重组成功的关键因素。

(五)联合重组困难加大。近几年东北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取得较大成效,但继续推进重组的难度明显加大,特别是跨地区的重组难上加难,主要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涉及到干部安置等敏感问题。鞍本重组启动两年多来,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这里面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统一所有、分级管理”模式和“分税制”财税体制所带来地方政府间的利益矛盾,企业管理层的人事安排以及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等。

三、有关政策措施建议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工业经济严重下滑、市场需求萎缩的严峻形势下,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之机,采取更加积极、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东北国企改革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巩固来之不易的改革和振兴成果,为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提供保障。公务员之家:

(一)进一步加大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力度。在当前主体企业经营形势发生变化、效益下滑的情况下,大集体职工矛盾更加凸显。国务院已经确定先在东北试点,并要在全国推行,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建议有关部门深入调研,针对试点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支持力度。

(二)借外部环境变化积极引导企业联合重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企业联合重组提供了压力和动力,国家应对危机及时出台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也为企业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应借机大力推动东北骨干企业联合重组。一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骨干企业整合区域生产能力。在国家层面上推动鞍本钢实质性重组;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准入门槛,支持吉林亚泰重组东北地区水泥企业;通过装备制造产业基金或投资控股公司等方式,整合沈阳、大连的装备制造企业,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依托大连港集团,整合优化辽宁沿海港口能力。二是加大协调力度,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继续支持央企与地方企业的重组。

老工业范文篇4

为制定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将组织编制“十二五”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该规划已被确定为“十二五”部级专项规划。这次规划将统筹推进地区以外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并对不同类型的老工业基地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按照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统一部署,我市将全面启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为高水平完成规划研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研究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规划研究的日常协调工作。

二、主要任务

1.开展摸底调研。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城市、社会、民生、环境、生态等多个领域。各有关部门须抓紧开展与我市老工业基地情况相关的摸底,开展针对性调研,摸清有关的基本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下一步调整改造的基本思路。

2.提出研究报告。参照研究报告提纲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分工,由各有关部门提出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研究各分项报告,由市发展改革委对各部门的分项报告进行整理汇总,最终形成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研究报告。

3.配合国家和省开展有关专题研究工作。

三、时间要求

老工业范文篇5

一、发展接续产业的基础现状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心城区功能有了质的提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为“十五”计划的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38.7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3亿元,比上年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2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财政收入达到8131万元,比上年增长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及优势产业,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基础日益坚实。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培育和建立了以林蛙、中草药种植、蔬菜、花卉等为主的九个绿色、特色产品基地,扶持和发展了万隆猪厂、兴源乳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水平。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资源深度转换型工业长足发展,巩固壮大了以煤炭、建材、矿业开发为主的三大传统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医药为主的两大优势产业,并推动各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环城生态旅游圈建设已具雏形。环城生态旅游规划通过部级论证,“三湖三洞”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围绕吃、住、行、娱、购、游六大要素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公路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完成了“八三”线油路,开通了“临青”线公路,启动实施了兴红线公路,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形成了连接城乡、通达四邻的便捷交通网络。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六道江镇、板石镇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十强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六道江镇跻身部级综合改革试点镇行列。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农村低压电网改造401.9公里,全区8个乡镇全部开通无线通讯和程控电话,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到2003年末,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556元和3301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及全民健身等事业协调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二)比较优势

资源优势独特。八道江区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森林、经济动植物和旅游等资源得天独厚。一是矿产资源。全区蕴藏矿产资源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铁矿石1.56亿吨,硅矿石960万吨,松花砚石580万立方米,紫砂陶土80万吨,白云石1600万吨,黄金约40吨,麦饭石百万吨以上,此外还有国内稀有品种角砾装大理石岩320万立方米,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成矿条件好,开发前景广阔。二是林业和经济动植物资源。全区共有林地面积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4%,拥有野生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百余种,经济动物数十种,全区封沟养蛙123条,养殖面积43万亩,存蛙量达2.2亿只,有“中国林蛙之乡”美誉。此外,牧草及水资源也十分丰富,牧草面积达400万亩,有鸭绿江、浑江两大水系,水域面积165平方公里,为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旅游资源。我区地处十大名山之一的长*腹地,是长*西坡旅游的必经之地和部级森林公园城市的窗口,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开发建设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AA级旅游区2处,发展环城生态旅游得天独厚。

产业优势明晰。一是煤炭及深加工形成一定规模。全区现有原煤生产企业40户,原煤产量达到100万吨,占全市地方煤矿原煤产量的20%,是全国一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资源转换力度加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环懋煤业和振东煤业为代表的洗精煤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年产60万吨焦化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结束;二是金属、非金属矿业开发潜力巨大。现有铁矿生产企业3户,铁精粉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太安白云石、大青沟铁矿、板石岩金等矿藏的勘察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年产2万吨高岭土项目已开工建设。利用煤矸石、铁精粉尾矿、粉煤灰等废弃物生产新型环保建材已研制成功;三是生态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好基础。永利药业已列入省“小巨人”企业,林蛙综合开发项目列入部级科技创新项目,林蛙油软胶囊被评为省级优秀新产品、吉林名牌和消费者信得过产品。梅花鹿养殖达到500头,林蛙年均回捕量达到1000万只,人参、贝母、党参、黄芪、五味子等中草药种植遍布全区,面积达7700亩;四是生态效益型农业优势突出。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畜牧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加工及花卉繁育等后续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体系。

体制优势明显。近年来,全区共有40户民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到2003年底,全区民营经济户数已达5708户,从业人员25420人,年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实现税金6630万元,财政贡献率达81.5%。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21户,其中民营企业20户,占95.2%。永利药业、环懋洗煤厂、板石铁矿等一批规模民营企业相继形成,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企业达2户,在5000万元-500万元之间的有19户,在500万元-50万元之间的有144户,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区位优势突出。八道江区位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及信息中心,是通往周边地区和国内外大市场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通道,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战略位置突出,具备连接国内外市场和融通长*特种物产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深厚潜力。

(三)主要矛盾和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现象在一些干部和群众中长期存在;二是产业基础薄弱,竞争优势匮乏,工艺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升级换代慢,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结构不优,且流失严重;四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某些职能部门的权、责、利不相统一,有关优惠政策不能落到实处;五是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全区21户规模以上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且效益低下,结构不优,产业关联度较低,工业化进程缓慢;六是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宽,项目匹配资金不足,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七是发展接续产业任务艰巨。由于长期挖掘开采,资源日渐减少,资源型产业急需接续和转型;八是资源转化层次低,优势发挥不明显,产业链条短,效益流失严重,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发展接续产业的总体思路

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的新形势下进行的,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加速推进体制创新、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做大做强矿产冶金、绿色食品、医药保健、现代服务、生态旅游五大产业,巩固、提高和壮大现有优势企业,切实形成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把八道江建设成为*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区。

(二)总体发展目标

经全区人民的团结奋斗,到2010年,八道江区生产总值达到82亿元,年均增长11.3%;工业增加值达到35.2亿元,年均增长11.9%;一、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6亿元、26.3亿元,年均增长6.6%、11.5%;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8%。

到2010年,全区计划投资30亿元,实施66个项目,组建7个企业集团,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40户,其中: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的1户(环懋煤业),1--5亿元的3户(永利药业、八道江铁矿、振东煤业),5000万元--1亿元的5户(天维水泥厂等)。初步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小巨人”企业群,区域经济规模得到迅速扩充,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全面发挥服务城市、辐射带动周边经济的中心城区功能,全力构建矿产冶金、绿色食品、医药保健、现代服务、生态旅游五大产业框架,初步把我区建成矿产冶金城、绿色产品城和生态旅游城,率先把八道江建设成为*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区。

围绕上述目标,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到2005年,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企业改制初见成效。八道江区生产总值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0%;工业增加值达到19.6亿元,年均增长10.8%。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作用明显增强,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就业问题得到缓解。

第二阶段:经过调整和改造,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矿产冶金、绿色食品、医药保健、现代服务、生态旅游五大产业初步形成,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工业的调整、改造和振兴。

坚持科技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开发与接续产业并重,重视先进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产业。

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既要保持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形成规模竞争力,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抓好工业的同时,促进农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共同进步。

坚持把解决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壮大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扩大就业。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内部潜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发展与建设并重,抓好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通过思想观念、工作思路、体制机制、领导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和保障发展接续产业目标的实现。

三、发展接续产业的重点布局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区情,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支柱、优势产业,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前提下,加快产业创新,围绕做大做强五大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构造具有八道江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矿产冶金业

加大原煤生产及资源转换力度。巩固发展老矿井建设,抓紧后续煤田建设,加大勘探力度,扩大后续资源,争取在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及接续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扩大原煤生产规模,重点抓好环懋煤业年产21万吨原煤、振东煤业年产30万吨原煤、胜利煤矿二井年产15万吨原煤等项目的实施;二是提升原煤入洗能力,对现有洗煤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使环懋煤业、振东煤业、胜源洗煤、大地洗煤年入洗原煤分别达到50万吨、30万吨、15万吨、5万吨;三是要加大资源转换力度,全力抓好年产60万吨焦化工程项目的实施,争取早日建成,投产达效。

拓宽矿产冶金开发领域。抓紧开发其它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转化。一是要加大对区内金、铁、镁、铜、钴、二氧化硅等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力度,并与科研单位共同研发资源转换方式和深度,争取产业重点从原材料供应向产品深加工转移。二是要积极作好板石岩金开发、三道沟钴精矿开发、白云石(金属镁)系列产品深加工、年产5万立方米高温发泡陶瓷、年产1万吨超细二氧化硅(白炭黑)以及页岩土、紫砂陶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要抓好年产2万吨超微细高岭土、年产30万吨水泥技改、年产2亿块免烧砖等项目的实施;四是壮大现有金属原料生产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重点培育八道江铁矿、华林经贸、泰安矿业公司、胜源选矿等企业,铁精粉年产量分别要达到20万吨、15万吨、10万吨、5万吨;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12.8亿元,原煤年产量达到200万吨,洗精煤入洗能力达到100万吨,年产洗精煤50万吨,焦碳60万吨,铁精粉50万吨,金属镁6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

绿色食品加工业

把握“天然、营养、无公害”的食品消费趋势,积极开发各类具有我区特色的绿色食品,培育和宣传“红崖山”、“老乡亲”、“山宝”、“金鹰泉”等八道江品牌,最大程度的扩大品牌影响和地区知名度;全力抓好特色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其品牌开发工作,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和工厂化农业。重点抓好浑江沿岸万亩高效示范园区、3万亩马铃薯扩繁基地、万亩葡萄园、家养野猪和非洲雁等特种经济动物基地、食用菌基地、反季节山野菜种植基地、绿色大米基地、花卉组培室及花卉苗木等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万隆猪厂、七道江净菜加工厂、三道沟池沼公鱼加工厂、六道江三河米业、红土崖粉丝厂、老乡亲食品加工厂、山宝滋补酒厂、彤源食品有限公司、兴源乳业等食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具有八道江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群;重点抓好彤源公司有机食品加工、年产1万吨马铃薯颗粒全粉、年产10万吨乳制品奶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以及山核桃露综合开发、山野菜加工、脱水蔬菜加工等配套项目的实施,搞好要素配置,依托企业的良性发展带动农业基地的建设,全面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4.8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6亿元。

医药、保健品产业

充分利用长*中草药资源优势,打响"天然、纯正、独特"的长*药品品牌,尽快把生态医药从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一是要依托长*药材资源,建立符合高标准、低农残的优质北药种源基地,野播山参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符合GAP标准生产的北药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中小药材种植基地遍布全区。同时,继续加强对林蛙养殖沟系的管护,扩大养殖规模,把八道江区建成国内最大、标准最高、数量最多、品种最优的林蛙养殖基地;二是要重点抓好国家一类新药马莲酯、国家二类新药盐酸洛美利嗪、高技术产业示范项目葡萄籽深加工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投产工作,全面提升区域医药生产企业档次和产品附加值及经济效益;三是以永利药业为龙头,培育壮大正泰保健品公司、库区移民保健品公司、龙泰滋补品有限公司等医药、保健品企业,以蛤士蟆油软胶囊、葡利安胶囊等为主产品,利用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打出具有长*特色的医药品牌。力争将永利药业升级为具有保健食品、生物制剂、现代中药等产品系列,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在香港创业版上市。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3.9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25亿元。

现代城市服务业

以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融通长*资源,培育壮大长*山货市场、向阳果菜批发市场、民华自产菜市场,建好东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规范河口双休日大集。以江北物流中心建设为契机,建成一批重点现代流通业项目,扩大煤炭、绿色食品、中草药材等生产、生活资料仓储,形成辐射全市和我省东部山区的仓储业,形成大进大出,深购远销的现代物流业集群,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完成长*旅游大厦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接待层次和服务水平。以*图书馆和现有文化场馆为依托,带动辖区内一批文化项目的建设和文化市场的规范,推动以弘扬区域文化和群众自娱自乐为主要内容的长*文化产业发展。以*游泳馆、体育馆、体育场为牵导,以申办、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为契机,带动全民健身活动和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提高。以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推进重点校实现中小学一体化为努力方向,积极稳妥作好中直企业教育资源接收工作,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形成适应城区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产业。继续推进医疗保健等其他传统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金融证券、房地产、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重点发展社区服务业,着力培育成长性强、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散中心,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到2010年,现代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

生态旅游业

围绕生态主题,发挥名山效应,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树立品牌,联动开发,点线结合,建设环城生态旅游圈。近郊以青山湖、太平湖、长*迷宫、*游泳馆、库仓沟滑雪场为主体,努力开辟新的景点、景区,大力发展具有浓郁特色的环城周边生态旅游;远郊以龙山湖旅游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打通三道沟岭隧道,建设三道沟旅游码头,加快景区有线电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对朝旅游和跨区域、跨行业联合经营,极力构筑“春赏山花、夏游三湖、秋观红叶、冬娱冰雪”和“沿江、环城、登山、跨国”旅游框架,建立融自然风光旅游、生态农业旅游、长*文化旅游、冰雪旅游、边境风光旅游于一体的观光游览格局。加大宣传策划力度,成立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开辟精品旅游线路,提供完善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等旅游消费,努力把八道江区建成长*西坡旅游开发的亮点和展示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窗口,把环城生态旅游建成县域突破和对外开放的牵导性工程。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1亿元,将龙山湖景区建设成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打造精品旅游路线5条,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16亿元。

四、主要保障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第二次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工作要有新局面"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思想观念,强化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营造善于创新、敢于创意、勤于创业、精于创利的氛围。自觉摒弃旧的思维定势、发展理念和管理方式,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有利时机,动员和凝聚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二次创业之中,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

2、开发专业人才资源,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当今和未来的国内、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抓好,切实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区战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深造,提高区域人才整体素质;要改革人才管理和任用机制,制定有关资金、信贷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来八道江区投资兴业,鼓励机关干部脱岗领办和创办经济实体,为优秀人才营造能够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完备的人才储备库,积极组合专业人才,按专业层次和内容组建各种中介组织,全力推进智力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总之,要建立完善的培养、任用、引进和储备人才机制,努力培养一支强大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队伍,为八道江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

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努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从实际出发,一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从"三个有利于"出发,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贯通连接城乡、通达四邻的交通网络,全面提高县乡公路等级标准,加快浑江和重点流域堤防建设和综合治理,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完善电信网络建设。要进一步整顿和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铲除腐败现象,遏制不正之风。大胆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强调灵活变通、学会换位思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从单一服务向全方位服务、从一般服务向特色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贯彻落实有关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4、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一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以股份制、民营化为重点,全面完成企业改革。二是推进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通过实施产权出售、股份转让等多种形式,整合重组有效资产,提高运行水平和规模能力,发展上市公司。三是加大改制企业规范力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努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对外经贸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对外开放。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积极探索多种招商引资方式,采取行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和网上招商,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开发资源型项目上求突破,做细做深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科学论证,超前谋划和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集中精力上大项目、好项目,建立完善项目库,强化后续项目储备,实施项目包保责任制,并制订完善的奖惩制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增强发展后劲。

老工业范文篇6

××年老工业基地政府工作报告

———××年月日在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年是我省全面实施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共省委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推进振兴工作高起点快起步开局、高水平跨越式发展,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了良好开端。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

———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增长;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增长。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亿元,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增长。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在宏观调控中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成效显著。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方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土地市场秩序进行认真清理整顿,确保了国务院检查验收一次达标。同时,注意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系,进一步深化、细化振兴思路和规划,注重在宏观调控中把结构调优、产业调大、企业调强,推动了全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新争取工业国债项目项,累计开工建设项。完成技改投资亿元,增长。全省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增长,拉动生产总值增长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亿元,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建设成效明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区港联动”封关设施通过国家验收。以、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速度加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和亿元,分别增长和,拉动工业增长个百分点。重点推进了高技术项目个、单项投资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个、现代服务业项目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完成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亿元,增长。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增长。会展业交易额亿元,增长。

(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认真贯彻中央号文件精神,加大扶持“三农”力度。全省财政对农业支出增长;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亿元,粮食产量达到万吨,增长。取消除烟叶外的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个百分点,朝阳、阜新、市取消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负近亿元,减负率以上。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带动农户万户;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个;畜牧业、渔业、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出口都增长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五大优势农产品产区格局基本形成。

(三)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国企改革。对机床等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完成了中石油、铁路等中直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以及户国企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加快了军工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步伐。依法破产关闭扭亏无望企业户。国有中小企业累计改制面近。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出台了对户重点企业的扶持政策。重组成立了东北特钢、鼓风机等企业集团。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颁布了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政策、市场和服务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民营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成立各类担保机构家,落实贷款担保资金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亿元,增长,已占全省生产总值的。

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得到有效实施。县乡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省财政对个县实施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亿元。部门预算改革在省市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范围继续拓展。政府债务管理逐步规范,法治财政建设迈出重要步伐。财政支出结构得到改善,法定和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税费和金融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省市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县区政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

(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突破。坚持在开放的环境中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年接待国外团组层次之高、规模之大、数量之多都超过历年。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净增亿美元,净增额和增幅均创开放以来最好水平。新批万美元以上大项目个,增长;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利用外资占以上;美国、日本、韩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来我省投资成倍增长。当年外贸出口净增亿美元,净增额创开放以来最好水平。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工业制成品比例达,同比提高个百分点;机电、钢铁等大宗商品出口大幅增长;民营企业出口成倍增长,拉动全省出口增长个百分点。对外工程承包、外派劳务和境外投资分别增长、和。对内开放取得可喜成果,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

(五)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真心实意为民办事。坚持就业优先方针。全省财政筹集就业扶持资金亿元;减免下岗人员经营税费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亿元;免费培训下岗人员万人;安置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万人。实现实名制就业万人,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就业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累计偿还拖欠并轨人员债务亿元,偿还率;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万人;累计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亿元。万城市低保对象保障标准月人均调增元;农村低保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实现保障万人。

坚持执政为民,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办了一批实事、好事。为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省财政安排资金亿元,其中用于解决贫困群众就医、住房困难安排资金亿元;筹集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亿元,使农村万人口脱贫;筹集亿元,资助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和高校贫困学生万人;筹集亿元,使城乡万户贫困群众享受医疗救助。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集中供养万五保老人。采煤沉陷区建房、棚户区改造、农村特困户建房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竣工万平方米。实现当年公教人员工资和补贴足额发放,基本解决前三年陈欠工资。为万城市低保户减免取暖费亿元。清欠失地农民征地补偿费亿元。

加快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出台了支持辽西北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了税收返还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辽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通过增加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等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六)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和建设。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提前竣工,港万吨级原油码头和万吨级矿石码头提前投产,营口港万吨矿石码头、成品油码头基本完工,烟大铁路轮渡项目开始启动,新建农村公路公里,个村新通柏油路。铁法大平矿建成投产,阜新矿区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新增煤炭生产能力万吨。个电厂项目列入东北电力发展规划,沈海热电厂二期工程等个项目已获国家批准,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全面完成,县城电网改造步伐加快。大伙房水库输水、石佛寺水库一期等工程进展顺利。阜新等个资源型城市的个转型项目稳步推进,接续产业开始形成。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验收,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抚顺矿务局、开发区和盘锦市被批准为部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全面完成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人工造林万亩、城市植树万株。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万亩。

(七)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省财政对科技投入亿元,增长。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个。重型燃气轮机等项关键技术、数字化医疗设备等项科技产业化项目、超级杂交粳稻选育等项技术攻关均取得重大进展。新增国家名牌产品个。全省申请专利件。软交会、制博会、东博会、海外学子创业周和省院校合作等都取得新成果。

全省财政对教育投入亿元,增长。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所,农村初中生辍学率下降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实现扩招目标。中等职校招生万人,增长。启动高校个重点学科、个重点实验室建设,培养短缺人才万人。出台了人才培养、使用政策,全省引进外省人才万人、海外留学人员余人次、国外各类专家万人次。首批家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挂牌运行。招商引智活动取得较好成效。

开工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础设施项目个,竣工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一宫三陵”、五女山山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圆满成功。话剧《父亲》被评为国家舞台十大精品之一。省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总数列全国第名。精神文明创建、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以及档案、气象、地质勘察、地震、测绘、残疾人等事业又有新的发展。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改善。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听取各派及工商联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办理省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件省政协委员提案件办复率达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以上。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件制定政府规章件。环境年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在个软环境建设问题中有个得到解决或部分解决。省政府减少行政审批项目项。个市和个县区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全省共修改和废止各类文件件省本级清理法规和规章件,取消行政许可项、行政许可主体个。省政府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件。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打击刑事犯罪的能力显著增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和。畅通民意诉求渠道,信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反腐倡廉、司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国家安全、边防海防管理、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等都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全社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向解放军驻辽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振兴事业的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国有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体制机制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缓慢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财政支出压力很大,各级财力不足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善;城乡困难人口较多,就业和社保压力大,维护社会稳定任务重;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和软环境建设任务还很艰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年是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一年,也是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省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优势与困难并存。今年世界经济将保持增长,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期,老工业基地步入了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长期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到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战胜困难中加快振兴。

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府各项工作,以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和谐为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培育“两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实现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增长区域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年我省预期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以上;外贸出口增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在确保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要力争今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去年。

过去一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今年工作,实现上述目标,要牢牢把握以下六项原则: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使之体现在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落实到经济社会的所有领域,推动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

第二,以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方针为契机,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实现紧中求活、稳中求进,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力争经济发展速度不减、规模不减、效益不减。

第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住东北振兴、沿海开放双重机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改革释放活力,扩大开放壮大实力,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产品、所有制、劳动力,特别是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五,以执政为民为己任,贯彻以人为本方针,高度重视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悉心关爱城乡弱势群体,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第六,以构建和谐为目标,促进社会进步,重视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着力营造全省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今年要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继续贯彻工业强省方针,发挥老优势,增创新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重抓好四个环节:

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两大基地。装备制造业是的标志性产业。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速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础设施与成套设备制造业和国防工业,建设、两个装备制造业集聚地。钢铁、石化、建材等原材料工业,要立足现有基础,搞好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鞍山、抚顺、本溪、锦州等市的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中国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和新型建材基地。加大对个具有示范和牵动作用的工业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全力推进个工业国债项目的实施,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品牌产业。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要力争增长,汽车、数控机床、船舶、钢材等重要产品产量和原油加工量都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研发、制造和成套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实施名牌和以质取胜战略。加强产学研结合,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以上。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高起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培育和扩大汽车、住房、旅游等新兴消费市场,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整合流通资源,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继续办好软交会、制博会和中国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筹备好世界园艺博览会,加快东部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做强做大旅游、会展业。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

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搞好阜新经济转型试点工作,加快推进鞍山、抚顺、本溪、盘锦等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坚决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设备和产品,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建设用地规划,巩固土地市场清理整顿成果。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二)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强大动力。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确定年为全省的“改革年”。要抓住有利时机,在全省范围内打一场改革攻坚战,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对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国有控股或参股。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具备条件的企业实现整体上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严格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积极推动国有大企业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采取多种形式,基本完成中小企业改制任务。积极推进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做好厂办大集体改革的试点工作。加强工作指导,依法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关闭破产。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健全相关规章和工作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出资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国有民营双进双强。大力提倡全民创业,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政策和市场环境。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所有领域。加大金融支持,保护合法权益,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与重组,促进机制体制创新。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培育民营产业集群,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鼓励一批经营资本超亿元的企业做强做大。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亿元,增长。

全面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和事业单位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国库集中收付、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改革,推进增值税改革试点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整合政府财力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工资发放、政权运转、就业和重点支出。全面推进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强化预算编制、执行和政府债务管理,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从严查处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加快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吸引国外金融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消化银行不良资产,化解地方金融机构风险。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核准制,健全备案制,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落实投资决策责任制。加大力度,分类施策,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事业单位运行管理机制。

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粮食流通、林业改革和国有农场改革,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使农村上层建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有效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金融制约问题。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组建全省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资本、土地、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稳步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积极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严厉打击非法传销和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

(三)抓住双重机遇,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在开放观念、开放机制、开放目标、开放环境上向东南沿海省份看齐,构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一、二、三产业,省市县乡各个层次全方位大开放的新格局。

整合全省港口资源,共同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搞好全省港口规划布局,科学配置港口资源,优化口岸环境,发展临港产业。充分发挥保税区和港的牵动作用,搞好区港联动试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海空港核心功能,更好地发挥航运中心的集聚、辐射效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建设,发挥其政策效应。支持开发区、高新区的发展,使其成为引资、出口的重要基地。

坚持引进资金、技术、智力并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质量,优化结构。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力争引进更多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区域总部及各类优秀专业人才。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清理、解决外商投诉积案,以守信用、讲诚信取信于境内外投资者,努力创造最佳投资环境。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进外贸出口制,扩大机电产品、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的出口,增加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巩固和深度开发传统市场,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中东、东欧等新兴市场。组织好省内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大力推进对内开放,扩大区域经济合作。搞好发展规划,加强指导协调,培育统一市场,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构筑辐射整个东北地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经济区。积极推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在资源开发、资产联合、产品协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环渤海暨华北地区的经济协作。组织好在广东、福建和山东举办的经贸合作活动,吸引东南沿海地区资金和生产要素参与老工业基地振兴。

(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要始终做到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加强“三农”的工作不松懈。

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从今年起在全省全部免征农业税,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继续推进优质粮工程和水稻百亿工程建设,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万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万吨。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实施畜牧业、渔业、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出口创汇“四个倍增”年度计划,促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向五大优势产区集中,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优质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个规范化畜牧小区;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实施良种工程和优质粮食工程,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建设好区域性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建立农副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优质化率达到以上。完善大宗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民务工就业,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运用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推动投资农业开发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农田水利、乡村公路、乡村能源、人畜饮水、生态移民、病险水库和河堤除险加固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省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创新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机制,继续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

贯彻“一主三化”方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县域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省对县共享税种定比增量返还政策,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努力化解村级债务负担。加强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推进辽东山区综合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五)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加强银企衔接,构建融资平台,精心论证项目、强化资金管理,建立科学严格的偿还机制,充分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的亿元金融软贷款。优化投资结构,千方百计争取国债资金,推进个投资亿元以上、个投资至亿元、个投资至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大伙房水库一期、石佛寺水库一期等一批在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华能营口电厂二期、华能丹东电厂二期、庄河电厂和清河电厂机组改造。丹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到彰武、本溪到辽中、铁岭到朝阳等高速公路。加快现有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和电气化改造,做好东北东部铁路通道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抓好城乡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强省。全年造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全面实施天然林和人工公益林的保护。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加强城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绿化覆盖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要有新的提高。搞好辽东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辽西生态屏障建设。抓好辽河流域和渤海水污染的重点防治工作。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好特色风景名胜。

(六)抓住民生之本,巩固社保成果,办好民心工程。

继续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优先目标。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全民创业。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全年培训城乡劳动力万人。建立失业调控和预警体系,把小额贷款、免费培训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全年实现实名制就业万人,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能够就业。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

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障试点成果,全年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万人。巩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对重点地区、重点对象实施分类救助,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推进民营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扩大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打好城乡扶贫攻坚战。继续增加财政投入,抓好农村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扶贫,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扶贫力度,使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完善农村“五保户”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供养资金。全心全意办好“民心工程”,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困难群众子女上学、看病就医、冬季取暖等突出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和纠正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继续搞好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和低收入群众安居工程,改善居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力争年内基本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用两至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万平方米城市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改造任务。

(七)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科技投入。发展社会科学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各级各类教育。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降低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发展民办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优化提升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完成消灭农村中小学校危房任务。继续鼓励高等院校通过资产置换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我省人才优势,引进省外优秀人才万人,国外各类专家万人次,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高酬重奖,加快构筑中国北方人才高地。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拓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文化企业集团。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街道、乡镇文化中心和社区、村文化室为重点,加强城乡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巩固和扩大“村村通”广播电视。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扶持中医药发展。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切实纠正药品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落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先天缺陷人口的出生率,依法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关心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做好老龄工作。进一步做好档案、地方志和气象、地质勘察、测绘、防震、减灾等项工作。

(八)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构建和谐。

加强平安建设,构建安定祥和的。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努力预防和减少犯罪活动,确保治安状况取得明显改善,完善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月日发生的阜煤集团海州立井特大事故,反映出我省安全生产上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吸取这一血的教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信访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司法改革,坚持执法为民,搞好法律援助,为建设和谐提供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

建设精神文明,构建诚信友爱的。引导广大干部和公务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行风建设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完善民兵预备役制度。积极支持驻军建设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认真做好转业干部安置和子女就学问题。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民主建设,构建政通人和的。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做好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政协委员提案,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今年还要做好全省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十一五”规划的制订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提高“十一五”规划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要着眼未来发展,搞好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能力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在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全面振兴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到我们肩上。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和依法行政能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高效的工作,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使命。

坚持科学行政,提高决策水平。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科学的思想、理论、制度和方法,贯穿于政府的各项工作中,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着力解决影响软环境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建立改善软环境的长效机制。要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真正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着力解决好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要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专家咨询制度、决策反馈制度等,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民主行政,践行执政为民。为人民掌权、依靠人民行政,时刻牢记为民宗旨,把民情动态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准则,把造福人民作为第一追求。要正确行使手中权力,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排忧愁。要建立和完善集体决策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完善政务公开,政府决策、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等,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都要向社会公开,努力建设公开、透明、廉洁、诚信的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紧紧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好政府的各项立法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认真实施《省行政执法条例》,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认真做好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行政层级监督机制,真正做到违法必究。

老工业范文篇7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现状

传统产业技术落后,产品老化,急待升级换代.在老工业基地,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生产急需的先进成套装备和高质量、高性能材料需要进口,出口的生活消费品、机电等产品缺乏技术优势,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必须升级换代,才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支柱产业多集中于传统产业,缺少替代支柱产业,特别是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对资源高度依赖,结构调整呈现刚性,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较差.

产品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数量少.由于工业技术整体比较落后,综合性老工业基地产品的品种、性能不能满足市场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市场占有率低,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少,所支撑的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数量少.而完全依赖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国家区域分工政策的影响下,产品结构就更不合理.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因历史原因发展薄弱,新的接续替代产业并未形成,支柱产业仅有单一的资源产业.

科技创新投入少,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产业规模小.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投入少,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少、规模小.究其原因就是受科研体制和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等因素的制约,科技研发与市场脱节.资源性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单一,技术结构简单,又缺少科研院校,更加缺乏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尤为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或滞后,城市服务功能有待完善.西部地区综合性老工业基地,多为副省级以上城市,应该是区域性经济中心,代表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是未与第二产业得到平衡发展.西部地区资源性老工业基地都是地级市和省辖市,应该是地方性经济中心,但是,市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出第三产业8~45个百分点,远远大于同期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高出5个百分点的水平,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途径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应采取技术改造与产业转型双轮驱动战略,其目的和任务是利用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解决存在的结构问题,使之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区域性或地方性经济中心的作用.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和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序列,实现工业高技术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一、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信息化,以此提升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繁荣第三产业,完善城市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交通中心、信息及通信中心、商务管理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功能,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健全,优化投资环境.二、以优良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部资金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吸引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用高新技术改造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全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工业高技术化.改变支柱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实现工业高加工度和流通业现代化,成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地方经济中心城市.一、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和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信息化,以此带动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改变第三产业的落后状况,提高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的地方性经济中心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二、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与技术、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引进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当地特色资源的新材料开发和应用,形成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工业加工化,摆脱单一资源产业的结构性危机,实现向多元支柱产业的结构转化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对策

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产品在国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产品竞争力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以其物质技术成果对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进行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提高西部地区工业的现代装备水平和产品的信息及技术附加值,并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提供大型先进成套装备.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可选择原材料精深加工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对老企业和老产品进行改造,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并研究开发与加工新材料产品,增强原材料的加工能力,实现工业高加工度,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材料基地和全国的特殊材料基地.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短缺.解决资金问题可采取企业自筹、引进品牌及资金与技术、商业性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社会融资、租赁融资、财政投资等筹资改造策略.

收缩衰退产业,淘汰落后产业.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并非都需要改造,必须随着需求变化、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逐渐收缩,主动淘汰.对生产能力过剩,但仍有一定市场的衰退行业,精选优良生产要素,组成大型企业(集团),淘汰不良生产要素,压缩过剩和落后生产能力,浓缩产业规模.对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产闲置,资不抵债的厂矿,坚决予与关闭或破产,对落后技术装备和工艺,坚决予与淘汰.

老工业基地改造,仅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收缩和淘汰还不够,还必须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两项重要举措就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转型.

发展新兴产业.在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应利用地方的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等优势,进行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重点促进煤电、电冶化、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发展机电工业;重点促进金融、信息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房地产等生产生活服务行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化,改变第三产业层次低、比重过小的不合理结构.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替代传统支柱产业,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资源产业向多元加工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在老工业基地发展新兴产业时,必须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资源性老工业基地还应注意降耗减排,防止新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生.

老工业范文篇8

【关键词】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产业转型

如何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放弃以往计划配置的产业基础,重新进行产业配置,还是充分利用这些存量资源,实现西部大开发和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摆在各级政府,特别是西部地区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利用老工业基地现有的产业基础,挖掘存量资源的潜力,通过市场与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可以使老工业基地得到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消除发展的结构障碍,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进而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基地和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现状

传统产业技术落后,产品老化,急待升级换代.在老工业基地,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生产急需的先进成套装备和高质量、高性能材料需要进口,出口的生活消费品、机电等产品缺乏技术优势,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必须升级换代,才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支柱产业多集中于传统产业,缺少替代支柱产业,特别是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对资源高度依赖,结构调整呈现刚性,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较差.

产品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数量少.由于工业技术整体比较落后,综合性老工业基地产品的品种、性能不能满足市场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市场占有率低,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少,所支撑的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数量少.而完全依赖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国家区域分工政策的影响下,产品结构就更不合理.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因历史原因发展薄弱,新的接续替代产业并未形成,支柱产业仅有单一的资源产业.

科技创新投入少,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产业规模小.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投入少,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少、规模小.究其原因就是受科研体制和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等因素的制约,科技研发与市场脱节.资源性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单一,技术结构简单,又缺少科研院校,更加缺乏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尤为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或滞后,城市服务功能有待完善.西部地区综合性老工业基地,多为副省级以上城市,应该是区域性经济中心,代表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是未与第二产业得到平衡发展.西部地区资源性老工业基地都是地级市和省辖市,应该是地方性经济中心,但是,市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出第三产业8~45个百分点,远远大于同期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高出5个百分点的水平,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途径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应采取技术改造与产业转型双轮驱动战略,其目的和任务是利用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解决存在的结构问题,使之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区域性或地方性经济中心的作用.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和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序列,实现工业高技术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一、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信息化,以此提升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繁荣第三产业,完善城市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交通中心、信息及通信中心、商务管理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功能,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健全,优化投资环境.二、以优良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部资金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吸引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用高新技术改造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全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工业高技术化.改变支柱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实现工业高加工度和流通业现代化,成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地方经济中心城市.一、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和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信息化,以此带动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改变第三产业的落后状况,提高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的地方性经济中心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二、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与技术、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引进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当地特色资源的新材料开发和应用,形成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工业加工化,摆脱单一资源产业的结构性危机,实现向多元支柱产业的结构转化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对策

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产品在国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产品竞争力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以其物质技术成果对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进行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提高西部地区工业的现代装备水平和产品的信息及技术附加值,并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提供大型先进成套装备.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可选择原材料精深加工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对老企业和老产品进行改造,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并研究开发与加工新材料产品,增强原材料的加工能力,实现工业高加工度,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材料基地和全国的特殊材料基地.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短缺.解决资金问题可采取企业自筹、引进品牌及资金与技术、商业性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社会融资、租赁融资、财政投资等筹资改造策略.

收缩衰退产业,淘汰落后产业.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并非都需要改造,必须随着需求变化、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逐渐收缩,主动淘汰.对生产能力过剩,但仍有一定市场的衰退行业,精选优良生产要素,组成大型企业(集团),淘汰不良生产要素,压缩过剩和落后生产能力,浓缩产业规模.对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产闲置,资不抵债的厂矿,坚决予与关闭或破产,对落后技术装备和工艺,坚决予与淘汰.

老工业基地改造,仅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收缩和淘汰还不够,还必须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两项重要举措就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转型.

发展新兴产业.在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应利用地方的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等优势,进行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重点促进煤电、电冶化、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发展机电工业重点促进金融、信息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房地产等生产生活服务行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化,改变第三产业层次低、比重过小的不合理结构.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替代传统支柱产业,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资源产业向多元加工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在老工业基地发展新兴产业时,必须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资源性老工业基地还应注意降耗减排,防止新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生.

老工业范文篇9

【关键词】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产业转型

如何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放弃以往计划配置的产业基础,重新进行产业配置,还是充分利用这些存量资源,实现西部大开发和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摆在各级政府,特别是西部地区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利用老工业基地现有的产业基础,挖掘存量资源的潜力,通过市场与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可以使老工业基地得到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消除发展的结构障碍,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进而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基地和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现状

传统产业技术落后,产品老化,急待升级换代。在老工业基地,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生产急需的先进成套装备和高质量、高性能材料需要进口,出口的生活消费品、机电等产品缺乏技术优势,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必须升级换代,才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支柱产业多集中于传统产业,缺少替代支柱产业,特别是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对资源高度依赖,结构调整呈现刚性,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较差。

产品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数量少。由于工业技术整体比较落后,综合性老工业基地产品的品种、性能不能满足市场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市场占有率低,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少,所支撑的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数量少。而完全依赖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国家区域分工政策的影响下,产品结构就更不合理。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因历史原因发展薄弱,新的接续替代产业并未形成,支柱产业仅有单一的资源产业。

科技创新投入少,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产业规模小。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投入少,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少、规模小。究其原因就是受科研体制和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等因素的制约,科技研发与市场脱节。资源性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单一,技术结构简单,又缺少科研院校,更加缺乏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尤为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或滞后,城市服务功能有待完善。西部地区综合性老工业基地,多为副省级以上城市,应该是区域性经济中心,代表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是未与第二产业得到平衡发展。西部地区资源性老工业基地都是地级市和省辖市,应该是地方性经济中心,但是,市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出第三产业8~45个百分点,远远大于同期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高出5个百分点的水平,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途径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应采取技术改造与产业转型双轮驱动战略,其目的和任务是利用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解决存在的结构问题,使之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区域性或地方性经济中心的作用。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和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序列,实现工业高技术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一、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信息化,以此提升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繁荣第三产业,完善城市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交通中心、信息及通信中心、商务管理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功能,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健全,优化投资环境。二、以优良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部资金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吸引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用高新技术改造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全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工业高技术化。改变支柱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方向及其途径。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形成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实现工业高加工度和流通业现代化,成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地方经济中心城市。一、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和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信息化,以此带动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改变第三产业的落后状况,提高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的地方性经济中心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二、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与技术、科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引进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当地特色资源的新材料开发和应用,形成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工业加工化,摆脱单一资源产业的结构性危机,实现向多元支柱产业的结构转化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的对策

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产品在国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产品竞争力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综合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以其物质技术成果对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进行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提高西部地区工业的现代装备水平和产品的信息及技术附加值,并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提供大型先进成套装备。

资源性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可选择原材料精深加工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对老企业和老产品进行改造,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并研究开发与加工新材料产品,增强原材料的加工能力,实现工业高加工度,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材料基地和全国的特殊材料基地。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短缺。解决资金问题可采取企业自筹、引进品牌及资金与技术、商业性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社会融资、租赁融资、财政投资等筹资改造策略。

收缩衰退产业,淘汰落后产业。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并非都需要改造,必须随着需求变化、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逐渐收缩,主动淘汰。对生产能力过剩,但仍有一定市场的衰退行业,精选优良生产要素,组成大型企业(集团),淘汰不良生产要素,压缩过剩和落后生产能力,浓缩产业规模。对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产闲置,资不抵债的厂矿,坚决予与关闭或破产,对落后技术装备和工艺,坚决予与淘汰。

老工业基地改造,仅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收缩和淘汰还不够,还必须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两项重要举措就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转型。

发展新兴产业。在资源性老工业基地,应利用地方的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等优势,进行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重点促进煤电、电冶化、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发展机电工业;重点促进金融、信息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房地产等生产生活服务行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化,改变第三产业层次低、比重过小的不合理结构。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替代传统支柱产业,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资源产业向多元加工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在老工业基地发展新兴产业时,必须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资源性老工业基地还应注意降耗减排,防止新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生。

老工业范文篇10

1、现实基础: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市是新兴工业城市,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冶金、机械、化工、轻纺、林产工业、建材等6个主导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8.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6%。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市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已实施改革268户改制面达94.7%。国有工业经济比重逐步降低,2003年,市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4%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年产值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已有10家。项目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开展“项目年”活动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2.8亿元,竣工投产技改项目1118项,分别有18项和58项进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计划盘子;实施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502项,其中15项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盘子。园区经济开始起步。目前,市、县两级园区共落户企业395户,已投产或部分投产294个,在建85个,进行前期工作16个,预计2004年可完成产值65.7亿元。

2、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丰富。闽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流经全境,水力资源丰富。已发掘的金属和非金属矿79种,已探明储量并可供开发利用的49种,其中重晶石为全国富矿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保持核心的位置。长期以来,##一直为##的老工业基地,1990年以前,##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福州居全省第二位。2003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7%、41.8%、33.5%,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03.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3%;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许多产品产量在全省占较大比重。2003年,钢产量211.3万吨占全省82.5%原煤产量315.9万吨占全省40.6%化肥产量29.1万吨占全省49.2%机制纸产量14.3万吨占全省84.1%水泥产量705.8万吨占全省33.4%布产量16148万米占全省15.6%发电量59.15亿千瓦时占全省9.7%。一批企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在省内、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三钢集团公司近年内钢生产能力将达300万吨;三化公司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商品电石生产厂和全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厦工三重公司已是全国三大主要道路施工机械生产企业之一,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11.3%;华橡自控公司为全国最大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生产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0%;##纺织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生产各种高档牛仔布的企业。

3、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2003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4.8%,列全省第5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都分布在产业易于进入、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从事初级产品加工的行业中。二是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县两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少,技术装备属于80年代以后水平的仅占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12.16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配套协作能力差。重工业在全省比重最高;各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高度趋同,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规模效益低,产业辐射力弱、缺乏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重。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71.8%(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目前市属还有56家国有企业在职和离退休职工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3%,高出全省平均数2.1个百分点。五是投资环境不宽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财税扶持力度不大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发展空间相对不足交通、区位、融资环境相对较差;有的政府部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抓发展、促发展的主动性差;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等等。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要以##的客观实际为基础,立足于现有主导、优势产业条件,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前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冶金和林产工业三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三个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构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培育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1、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省明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彩涂板、热镀锌板、型钢系列产品开发,力争2007年前在沙县金古工业区形成100万吨/年以上的金属深加工能力。加快三钢(集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由以建筑用钢为主向船舶、工程机械、建筑业用钢结构转变。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钨、铅、锌、铝箔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积极发展稀土新兴工业,开拓应用新领域。至2007年产值达130亿元,年均增长23.9%;到“十一五”末,达225亿元,年均增长20%。

2、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一是以厦工三重公司为重点建设路面及环保机械龙头企业,重点巩固发展压路机,路面养护机械为辅,规模生产垃圾压实机等新产品。二是以华橡自控公司及双轮化机公司为重点建设橡塑机械龙头企业,着重加速产品多元化开发,全面推进现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积极拓展橡塑机械国外市场。三是以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培育数控机床龙头企业,生产多系列铣床产品。四是以##齿轮箱公司、永安轴承公司、将乐三华轴瓦股份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抓住##省建设东南沿海汽车基地的机遇,开发汽车用齿轮、轴承、轴瓦、蓄电池以及为汽车、工程机械配套的变速箱等产品,逐步形成产业体系,使我市建设成为我省汽车零配件主要生产基地。该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3.6%,到“十一五”末,达70亿元,年均增长20.5%。

3、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以工业化促进林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重点发展制浆造纸、木竹人造板、林产化工及森林食品等四个分产业。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1)制浆造纸产业。以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州造纸有限责任公司、##腾荣达制浆有限公司、建宁铙山纸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牛皮卡纸、拷贝纸及薄页纸、绒毛浆纸,开发特种纸等新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5亿元。(2)木竹人造板产业。以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木质胶合板、竹质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竹木地板、集成板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6亿元。(3)林产化工产业。以沙县松川化工有限公司、中城百事达变性淀粉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松香及其深度加工系列、木竹活性炭系列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7亿元。(4)森林食品产业。以三和食品(##)有限公司、##健盛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清水笋、笋制品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7亿元。

(二)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

1、纺织工业。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中高档纱、产业用纺织布、无纺布,努力对接沿海纺织服装行业,积极发展高档面料,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互补。近期重点抓好立丰印染股份公司印花、染色整理易地技改、##纺织化纤集团公司高强高膜PVA纤维技改等列入全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实施。二是依托大企业,做好配套服务。紧紧依托##纺织化纤集团,利用其化纤原料,积极开发纺织面料、针织面料、装饰面料、产业用布等下游产品。三是做大产业用布,加快成为##省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积极扶持,加强对产业用布的引导和整合,拓宽产业用布的应用领域,重点向医用、建筑、农业用布、运输篷布以及高级人造和合成革基布等领域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我市中高档纱和产业用布的优势,积极与泉州、石狮、广东等地的服装及染整业配套,建立跨区域的产业链,实现区域间的互补性。

2、建材工业。以建福水泥、岩城水泥等企业为重点,同时加快永安谋成水泥集团闽燕公司100万吨/年旋窑水泥等项目的实施进度,抓紧做好将乐红狮水泥有限公司2×5000吨/日干法水泥项目前期工作。扶持鼓励发展高强复合板、防水阻燃复合板等新型建筑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改变我市建材产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为主的状况,提高建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3、化工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农药、高档涂料、塑料加工助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同时借助沿海石化一体化工程,主动寻找、策划项目,选准一批可供合作的项目,全方位开展对接与协作,延伸产业链,创造条件争取省石化中下游产品在##市布点。以三化、三农、永安智胜、麦丹公司等企业为主,近期重点抓好三化年产3万吨三聚氰胺扩建和三农年新增4000吨固体草甘膦技改等4个列入##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支持汇天药业公司开发医药新品种,重点支持其开发生产洛索洛芬钠片和国家一类新药来氟米特等新药。

(三)扶持壮大三个新兴产业

1、生物制品。以##省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生物药物和天然药物,选择开发具有创新意义且能形成优势的新药和医药中间体,开发与应用具有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技术和中成药技术。近期重点抓好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年产90公斤99.5%紫杉醇等项目。

2、特色食品加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思路,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一批名牌绿色食品。根据各县优势和区域特点,分片建设食品产业带、畜禽产业带、林竹笋产业带、食用菌等产业带,并向周边辐射。重点发展以沙县小吃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食用菌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特色产品,注重高海拔反季节食用菌的资源开发,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市楼源畜牧场、沙县鸭业总公司等为龙头,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养殖和饲料基地配套建设;依托建宁鑫达等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配套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3、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着重抓好市区、将乐、大田等县(市、区)新型电子企业发展。扶持将乐长兴、乐兴等电子企业所形成的晶片生产、切片、研磨、高低频石英谐振器产业链发展,加快港乐水晶电子有限公司“射频声表面波晶体滤波(RF-SAWF)”产品、SPXO振荡器系列产品生产线、乐兴公司陶瓷谐振器生产线、长兴公司超小型自动编带石英晶体谐振器生产线、联发电子公司开表面贴装石英晶体谐振器(SMD)项目的开发生产,加快炬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照明(LED)系列产品开发研制。

(四)积极发展服务业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服务业集团,注重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服务业企业。改造提升商贸、房地产、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专业化配送,推动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物流基础设施,抓紧建设综合物流运输平台和信息平台,推进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网络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业产成品大量库存的顽症,加快资本周转,降低企业成本。做好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城市。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纳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整体规划,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序列,用企业化的管理、工业化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农村形成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我市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继续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我市农副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莲子、肉类、水果、蔬菜、菇、笋、烟叶等深加工,重点培育建宁鑫达、文鑫、孟宗、兴辉和梅列健盛、沙县三和等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1、创新体制和机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着重解决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占”等体制性弊病,2005年以前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轻纺、二轻、建材、建筑、商贸等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引进区内外具有品牌、市场、行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从股权流动机制入手,继续推行由原平均持股向经营者和经营骨干、科技人员大股控股转变的二次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引导各类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和分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我市已组建的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

2、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企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企业的协作加工业务,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础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重点外资项目为载体,巩固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新的合资、合作企业。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或处置不良资产。加强招商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吸引外商到我市共同开发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积极培育壮大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出口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

3、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构筑多元化经济格局。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原则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外,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凡是不需要国有控股的均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经营;只需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行业,应逐步减持国有资本至适当的比例。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收购、兼并市、县两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以及非义务教育、非基本医疗等服务领域。采取有效措施,解除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存在的人员、债务、不良资产等负担,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服务领域的门槛,消除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政策“梗阻”,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创造可行的条件;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特许经营、优先分红等措施,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性、公益性、政策性领域的风险。

4、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升级。围绕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指针,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传统产业中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培育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实现利税5000万元企业20家,创省名牌产品20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

5、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强化规划功能,合理引导,提升园区产业集群聚合度。近几年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金沙园、尼葛园为核心的工业园区体系。必须抓住园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有利时机,以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按照产业集群模式布局,抓好产业规划,做到两个规划一起抓,突出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未来产业集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整合、调整现有工业小区,重点抓好金沙园、尼葛园、小蕉工业区建设,强化招商与服务,集中资金、集中精力,促进项目、企业、业主集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向园区积聚,逐步使园区(小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地,而不是企业的简单堆积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