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4:30:43

恐惧范文篇1

恐惧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是一种企图摆脱危险的逃避情绪,是人失去安全感时的一种基本心理状态。

人本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安全需求是处于第二层次的基础性的本能需求,恐惧实际上是安全需求的一种反面表达。大量事实表明,在人的心理中,恐惧是一种最普遍、最基本、最共性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影响最广、力度最强、传播最快的心理情绪。因此,针对消费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担忧、害怕心理,恐惧诉求常常被广告创作人员作为诉求主题来影响和说服消费者。从不使用广告产品的不良后果中,警诫人们防止不良或不幸结果的发生,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震撼。

所以,我们把“恐惧诉求”界定为:展现购买的利益或不购买的危害,描述某些使人不安、担心、恐惧的事件或发生这些事件的可能性,以引起诉求对象对广告信息的特别关注。

二、恐惧诉求——创造广告震撼力的有效方法

广告大师比尔·伯恩巴克创立的DDB广告公司在其制订的广告创作策略中提出了ROI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则好的广告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关联性、二是原创性、三是震撼性。广告与商品没有关联性,就失去了意义;广告本身没有原创性,就欠缺吸引力和生命力;广告没有震撼性,就不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ROI广告策略理论中,广告是否具有震撼力或冲击力是衡量广告作品优劣的三大指标之一,即广告创意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作品本身是否具有震慑人心的魅力。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是广告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驱动力。有效的广告创意是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心灵,给人以心理上的震撼。而恐惧诉求所营造的震撼力往往是正面诉求所难以达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克服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或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比如:酗酒、吸烟、吸毒、疲劳驾驶、酒后开车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从正面诉求来说服受众,效果往往是很有限的,然而,从反面诉求来展示这些不良行为或是不良习惯可能会带来的恶果,却会使人为之一颤,进而接受广告所传播的观念。例如美国的一则防治艾滋病广告:在黑白的画面上,刚熄灭不久的蜡烛余烟袅袅,缕缕轻烟勾勒出幽灵似的人头轮廓,影射着刚刚逝去的人,画面笼罩着一种死亡、恐怖的氛围。在广告画面的上方写着:“紧紧追念逝者是不够的。”暗示着“逝者已去,当务之急是加强研究防治艾滋病,扑灭今日黑死病”的主题。这种以死亡为主题,制造恐惧、制造心理震撼的广告,成为少有的警世佳作。还有一则禁毒的电视广告堪称恐惧诉求的经典:画面中展示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刚刚学会爬行,独自在家里爬来爬去,对事物的好奇,竟使他扶着桌沿,颤抖着双腿,从桌子上拿起一把锋利的匕首。在不懂世事的孩童眼里,匕首成了他的一个玩具,一会儿用细嫩的小手拿着锋利的刀刃;一会儿轻轻扬起胳膊,匕首从眼际一擦而过;一会又将匕首伸向口中……广告在最后,打出“吸毒,犹如稚嫩的孩童玩刀,会给身体造成伤害”的主题。整则广告没有出现任何血腥、恐怖的画面,但小男孩的一举一动却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匕首可能给小男孩造成的伤害,让人将心紧紧地提到嗓子眼。惊恐之余,让人有所领悟,成人吸毒犹如儿童玩刀,都会给自身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广告所给人心理上造成的震撼力不言而喻。

三、运用恐惧诉求要注意的事项

在广告创作中,恐惧诉求的运用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只有把握适当的“度”,才能发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一般来说,在广告中运用恐惧诉求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广告所营造的恐惧程度要适当

恐惧诉求在广告中的运用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关注,而不是要引起人们的恐慌,所以恐惧的营造要把握适当的“度”。广告所展示的恐惧程度太低,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恐惧程度太高,又会引起人们的反感、防卫和逃避。比如国内大量医院药品常常过于展示某种病痛的症状或者痛苦表情,如某药品的怪人给胃打气的胃酸,胃涨广告;某治疗头痛的药品广告,卡通人物用头将墙体撞了一个大窟窿等等,由于广告过度的渲染疾病患者痛不欲生的情节,则必然引起部分观众的反感而降低对广告的兴趣。所以,国内大量恐惧诉求的产品广告由于过度的夸大渲染事实,让消费者把广告中的商品,服务与痛苦烦恼联系起来,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2.恐惧诉求要符合消费者的习惯思维

高速驾驶会影响刹车的距离,由此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人、财、物的损害。对于驾驶员来讲,高速驾驶的危害已经悉数于心,但是往往由于机会心理的作俑,而放松警惕,在广告中展示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要比展示实际的损害更具有说服力。再比如排铅口服液的广告,广告诉求儿童体内有铅毒,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发育,并将汽车尾气、环境污染等产生毒素的原因阐述清楚,排除体内铅毒就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而很多诸如衰老因子、人体环保等恐惧诉求就会让人觉得故弄玄虚而产生排斥心理,或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被消费者接受。

3.广告应能提供消除恐惧的方法或途径

运用恐惧诉求的广告,必须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消除危害或降低恐惧的方法或途径,尤其是要强调广告中的产品所独有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某席梦思床垫曾在报纸上刊登一只全身长满黑毛的大昆虫,并在画面旁写道:“此乃一只温带臭虫。它吸血,最喜欢席梦思里暖融融的温馨。也许您今天夜里就跟它相伴而眠。”广告接着介绍该公司生产的新型席梦思,是用一种让温带臭虫讨厌的材料制成的。读者看了广告后,惊恐之余纷纷解囊抢购,广告效果可想而知。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广告虽然也采用了恐惧诉求,但最终却没有提供有效阻止或消除恐惧的建议,或建议不明确、实施起来太困难、过于费时、代价高昂。比如在一些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中,广告展示了森林被砍伐、土地荒漠化、浪费水资源的严重景象,却没有提出贴切的保护性的行动指示,这就可能会使受众倾向于控制恐惧,或通过不由自主地否定、转移注意、防御性逃避来降低恐惧感,从而使广告的目的性很难达到。

四、恐惧诉求发展前景展望

1994年9月18日晚,山西太原市有线电视台播出一则字幕广告:“据悉‘四不像’已从雁门关进入本地区,不久将进入千家万户,请大家关好门窗,留心观察。金鑫广告策划”。

此则广告播出后在当地引起恐慌,整个太原市乃至由雁门关通往太原的怀州地区都因“四不像”可能吃人而惶恐躁动,直至9月20日晚该台声明“四不像是来自雁门关的系列产品”并致歉,事件才逐渐平息。事后,这一广告被中央电视台在“联播节目”中点名批评,指出山西出现这种恐怖性质的广告是违反广告法的。

1995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正式实施,第七条第七款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

“四不像”事件的发生、法律法规的颁布,曾一度使广告创作者对恐惧诉求望而却步。以恐惧诉求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广告仅仅局限于公益广告领域。

恐惧范文篇2

我很荣幸在这个美妙的星期六早上来到这里,与你们分享我生命中一段特别的经历。

大概一年半以前,我参加了生平第一次演讲比赛。站在麦克风前,面对观众们期待的眼神,我竟紧张的说不出话来。那一刻,我是多么无助啊!

我对于英语的挚爱从未改变,但却从此失去了面对公众演讲的勇气。当老教授鼓励我参加希望英语风采大赛时,我拒绝了。他直视我的眼睛,说了一番令我终身难忘的话。

“你瞧,”他说,“我们都有自己的恐惧。你可能会在一场篮球比赛中扭脚,并从此害怕再打球。你只能用行动去克服自己的恐惧,逃避是没有用的。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是永不放弃的人。”

我花了一整天时间思考他的话。然后,我做出了一个勇敢而明智的决定:我要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五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

恐惧范文篇3

想想,在你的工作场所,有没有认识哪个人是优秀的演说者。是你的老板吗?你老板的老板?你老板的老板的老板?别误会,我不是说所有你的上级都是优秀的演说者,但我敢打赌他们绝大多数是。拥有杰出的演说技巧能给你的事业带来一个飞跃性的起步。

以下是一些建议,它们可以帮助你克服自己对演讲的恐惧,推动事业的发展。虽然大家可能会认为其中一些建议是常识,不过只要执行才会成功,希望大家能够采纳自己觉得可供参考的建议。

对着镜子练习演讲

对着镜子练习演讲是非常有用,也很重要的。你应该知道,在做演讲时,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观众的注意力。通过对着镜子练习,你会注意到自己是否在不断地前后摇摆,是否做一些不易察觉的但是无用的细微动作。观察,并且改正,因为往往是这些让人分心的小动作使得有水准的演说变成了糟糕的演说。

对着墙壁练习演讲

对着墙壁练习演讲,这与对着镜子演讲相比,是完全相反的方案。对着墙壁演讲可以使你将注意力都集中在演说的内容上。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傻(大家刚开始都这么觉得),但是对着墙壁演讲有助于弄清那些内容不妥的部分——那些没有说服力的或是难以得体地内容。通过这样的练习,反复推敲的用词和表达语气,获益匪浅。

对着朋友练习

对着朋友发表演讲,你会感到轻松。而且朋友可以给你提出问题,并且提供诚实坦白的反馈。如果一个朋友不足以提供这个服务,那么就找其他能够做到的人。发表完演讲后,问下你朋友,找出你的演讲中哪部份是最容易懂的,哪部分是最难懂的。

对着同事(但不是朋友)练习

对着非朋友的同事发表演讲也很有用,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压力,这样在实际演讲中就更容易克服压力了。同样的,演讲完后询问一下同事,有哪些不太清楚的地方,或者不太明白的地方。

录音

这是一个简单的建议,如果你讨厌从答录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那么你也会讨厌听到自己练习演说。录下你的演说并进行审定,自己鉴定和改正演说中的漏洞和结巴部分,下次你才会更有进步。

排练

如果有可能,在正式演讲前的几天前到你的演讲地点进行排练。要准确认真地练习演讲,假装下面有观众,有需要时应使用麦克风。如果你的演讲要穿着正式,那排练时就不要穿短裤。尽量把排练搞得逼真点。在正式发表演讲前,把排练做得越逼真,到真正那天你就会觉得更简单。

不要只在家人面前练习

家人是你最好的评论者,但同样不幸的是,他们不会给你提供诚实的反馈。或许你家是例外,多少情况下,惟恐伤害你的感觉,或给你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就算有过,家人或许不会给你指出来。所以家人并不是合适的练习对象。如果你的家人坚持要你对着他们演讲,那么对他们的建议不要全信。虽然你不能因为家人想帮忙而责备他们,但他们的评论并不十分可靠。

恐惧范文篇4

关键词:恐惧诉求;恐惧驱动模型;唤醒模型

恐惧诉求是最常见的广告形式之一。所谓恐惧是指个体面对某种危险性恐吓时所作出的情感反应,它往往会给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驱使人们试图避开或应对所面临的困境。市场运作者期望借助这一关系,在广告中使用恐吓或危险信息以激起受众的恐惧情感,并进而诱导人们钟情于他们的产品或服务。这类诉求频繁地出现在许多产品或服务(如劝阻吸烟或酒后驾车、保险理赔等)的广告中。

在使用恐惧诉求时,人们往往期望能弄清两个问题:其一,这一诉求方式是通过什么机制起作用的?其二,恐惧诉求的效果如何?这正是本文所关心的主题。我们将对众多有关恐惧诉求的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其传播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以对相关的广告创意提供参考。

一、恐惧诉求的作用机制

恐惧诉求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有如下代表性的模型对此进行了尝试性解答:

1、恐惧驱动模型

恐惧驱动模型(theFearDriveModel)的倡导者认为人们对恐惧的反应往往包括以下过程:首先,某一特定被感知到的危险刺激会导致情绪反应。接着,情绪反应激发个体的内心紧张,这种紧张状态会驱使人们寻求解决之道直至该恐惧意识的消除。如果广告中推荐的行为能有效减轻恐惧及焦虑情绪,人们会考虑,甚至可能采纳该解决方式。

也就是说,对恐惧诉求的反应依赖于人们对风险的意识程度及其伤害大小的评估。人们感知到潜在危险对其身心的伤害越严重,他们采纳广告建议的可能性便越大。但如果有多种解决方式可供选择,个体将会进行比较以采取最有利的行为。正因为如此,诸多广告会暗示目标受众,其产品或服务是各种备选方案中最为有效的方式。

2唤醒模型

唤醒模型(ArousalModel)由Thayer提出。0该模型特别强调唤醒在情绪产生和思维操作中的关键作用。Thayer认为,唤醒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至少涉及以下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过程。一为活力维度,这是指从充满力量到疲乏的感觉连续体,这一维度往往与积极的认知相联系;第二是紧张维度,代表从内心紧张到平静状态的连续体,常与消极认知相关联。两者共同作用决定着广告留给个体的印象(积极的或消极的)。这说明,恐惧诉求的作用不仅依赖于广告的创意内容,也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当在个体内心唤醒的主要是活力因素时,该恐惧诉求会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当个体内心的紧张成分起着支配地位时,可能引起消极的态度反应。这提醒实践者,广告中的恐惧强度或内容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进行设计,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3认知模型

受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部分研究者在探讨恐惧诉求的作用机制时也将认知因素在说服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纳入到了模型当中,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有:保护动机模型(ProtectionMotivationModel,简称PM)、有序保护动机模型(theOrderedProtectionMotivationModel,简称OPM)。

根据PM模型,消费者是否会采纳某种应对方式受到四个认知评价过程的调节:恐吓的强度、危险发生的概率、应对方式的效能、自我效能。所谓应对方式的效能是指个体对撤除威胁的应对行为的有效性的察觉,自我效能则指个体对自已是否拥有采取该应对方式的能力的评估。这四个元素均会激发相应的认知评价机制,并通过唤醒、维持所谓的“保护动机”而调节态度的变化,最终达到保护自我免受危险伤害的目的。

Tanner等的OPM模型是PM理论的拓展,该模型强调情感过程在认知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对行为意向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OMP指出。在创意恐惧诉求时至少应该考虑以下两个维度:恐吓评价(包括恐吓强度和发生概率的评价)、应对评价(包括应对效能和自我效能的评价)。总的说来,恐惧诉求会涉及生理性和社会性危险,也包括认知与情感过程,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影响个体保护动机的唤醒程度。

二、恐惧诉求的传播效果

现有研究发现,恐惧诉求的传播效果至少受到以下各因素的制约。

1诉求中恐惧强度的影响

在创意恐惧诉求时,广告人碰到的首个问题可能是,该选择什么强度的恐惧刺激。这无疑也就成了学者们最为热衷的研究对象,他们在实验中,设计高、中、低强度不等的恐惧信息,使用态度、行为测量等多种因变量,对该诉求进行了长期的实证考察。

例如,在Irving和Feshbaeh的研究中,他们使用牙齿保健宣传作为实验材料,低恐惧水平仅呈现牙齿不洁带来的日常烦恼,而高恐惧水平则是因牙齿疾病导致整个上下颚的坏死。结果发现,低恐惧诉求在劝导被试采纳所推荐的牙齿保洁方法上效果最佳。而在类似的另一项有关牙齿保浩的研究中却发现,随着恐惧感的加强,受众采纳所建议的解决行为的可能性也在递增。

LaTour和Rotfeld认为,造成分歧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一些研究者并没有将“恐吓(threats)”与“恐惧(fear)”区分开。一般来说,“恐吓”是指一些令人不快的事件带来的结果,如汽车损坏、人身伤害、不安全驾驶引发的死亡、过度吸烟造成的癌症等;而“恐惧”则是指对“恐吓”事件所作出的情感反应,它往往可能带来态度、意向、甚至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如停止吸烟、小心驾驶等)。不同的个体会恐惧不同的事,同一恐吓情境在不同个体间引发的恐惧情绪强度也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同样是劝导青少年戒烟,对于青少年来说,提供癌症患者肺部糜烂的x照片可能影响不大,他们会认为这种事情离的太过遥远,或许呈现恶臭的呼吸而提醒他们吸烟会严重影响其社会交往要更为有效;而对于父母,可能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展示孩子们是怎样模仿其父辈而学会抽烟的。正因为如此,高强度的“恐吓”广告并不一定会在所有消费者心中激发完全相同的高“恐惧”情绪,如此说来,各研究间存在差异也就在所难免了。

2受众文化价值系统的影响

Laroche等以戒烟广告为实验材料的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价值系统的受众对同一恐惧诉求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

该研究采用三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一为恐惧强度,分高、中、低三个等级;自变量二是恐惧类型,含社会性恐惧、生理性恐惧两个水平;第三个自变量为拥有不同文化价值系统的被试,分为中国人和加拿大籍的英国人。该研究者认为,中国人的行为除了在一系列的价值、信念、地域性和经济性因素与西方人存在差异外,最为典型的是,中国人至今深受其儒家哲学的影响,主张生活适度、和谐、保守,也强调社会的有序和稳定。结果发现:(1)两类恐惧诉求对英国人的劝导作用明显强于中国人,即,观看恐惧诉求广告后,英国人比中国人更倾向于承认吸烟的消极性,也表现出更强的戒烟意向。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因受其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把烟作为一种增进人际关系的礼物或充当友情的标志。这种信念可能削弱或抵消了社会或生理性恐惧诉求的劝导作用。(2)恐惧强度的不同没有带来传播效果的明显改变。(3)英国人往往受其对应对方式效能评估的影响较大,而中国人则受恐吓强度变化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一结果可能与中国人避免伤害的倾向性更强有关。

3广告插播环境的影响

Potter等发现,广告插播环境(context)也是影响恐惧诉求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研究中的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是广告播放前的电视节目类型。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水平。因变量设有:被试情绪唤醒维度、广告态度、行为意向、皮肤电阻值测量等。实验用广告为一个倡导安全驾驶的公益类恐惧诉求广告。结果显示:(1)当恐惧广告插播在积极的电视节目环境中时,被试的活力唤醒水平明显高于紧张的唤醒度。而当该广告的插播环境为消极时,被试则感受到了更高水平的紧张;(2)同一恐惧诉求广告,在积极环境中呈现时所引发的广告态度和行为意向明显优于消极环境中的;(3)在消极环境中观看广告的被试皮肤电传导力明显高于在积极环境中的。

三、恐惧诉求研究对广告实践的启示

许多商家对使用恐惧诉求进行产品宣传甚感兴趣。那么,该怎样进行广告运作呢?笔者认为,根据现有的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唤醒活力。避免紧张

依据Thayer的唤醒模型,产品的市场推广者在设计恐惧广告时,应着力选用一些以活力唤醒占支配地位的诉求内容,而避免带来过度紧张的元素。这种选择的好处在于能降低受众可能的抵制情绪或逃避行为,获得较为持久的宣传效果。例如,在人寿保险广告中,可能的诉求内容至少有两类:其一是呈现一个因意外伤害而躺在手术台上的垂死病人;其二是描述某个家庭因正确地选购了保险,尽管其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者遭受意外伤害,但获得保险理赔后全家仍在享受郊游或聚会的欢乐时光。显然,第二种选择表现得更具活力、更能引起受众的积极反应。公务员之家

2尽可能使用中、低强度的恐惧

根据Thayer的观点,使用中、低强度的恐惧也是使活力维度能居于支配地位的先决条件之一。从实践者的角度来看,广告宣传中使用恐惧强度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反应(如可能的焦虑倾向)及其对行为的影响。中、低强度恐惧的使用能使效益最大化,既能引起受众对安全意识的敏感,也满足了他们的尊严需求。如果天真地使用超强恐惧,可能引发受众的逃避反应,导致对广告的消极看法。

3尽可能提供多种解决手段

当确定使用恐惧诉求进行产品宣传时,广告不仅要让受众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同时,可提供包括本品牌在内的多种备选解决方案。这种诉求方式能使消费者置于毫无压力的选购情景之中,以利于诱导其购买本品牌产品。例如,保险公司可提醒消费者,有必要考虑退休后因收入减少可能带来的不便,接着指出,退休基金通常是一种可行的应对方式,最后提出建议,本公司的产品就是其中一项不错的选择。

恐惧范文篇5

恐惧诉求是最常见的广告形式之一。所谓恐惧是指个体面对某种危险性恐吓时所作出的情感反应,它往往会给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驱使人们试图避开或应对所面临的困境。市场运作者期望借助这一关系,在广告中使用恐吓或危险信息以激起受众的恐惧情感,并进而诱导人们钟情于他们的产品或服务。这类诉求频繁地出现在许多产品或服务(如劝阻吸烟或酒后驾车、保险理赔等)的广告中。

在使用恐惧诉求时,人们往往期望能弄清两个问题:其一,这一诉求方式是通过什么机制起作用的?其二,恐惧诉求的效果如何?这正是本文所关心的主题。我们将对众多有关恐惧诉求的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其传播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以对相关的广告创意提供参考。

一、恐惧诉求的作用机制

恐惧诉求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有如下代表性的模型对此进行了尝试性解答:

1、恐惧驱动模型

恐惧驱动模型(theFearDriveModel)的倡导者认为人们对恐惧的反应往往包括以下过程:首先,某一特定被感知到的危险刺激会导致情绪反应。接着,情绪反应激发个体的内心紧张,这种紧张状态会驱使人们寻求解决之道直至该恐惧意识的消除。如果广告中推荐的行为能有效减轻恐惧及焦虑情绪,人们会考虑,甚至可能采纳该解决方式。

也就是说,对恐惧诉求的反应依赖于人们对风险的意识程度及其伤害大小的评估。人们感知到潜在危险对其身心的伤害越严重,他们采纳广告建议的可能性便越大。但如果有多种解决方式可供选择,个体将会进行比较以采取最有利的行为。正因为如此,诸多广告会暗示目标受众,其产品或服务是各种备选方案中最为有效的方式。

2唤醒模型

唤醒模型(ArousalModel)由Thayer提出。0该模型特别强调唤醒在情绪产生和思维操作中的关键作用。Thayer认为,唤醒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至少涉及以下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过程。一为活力维度,这是指从充满力量到疲乏的感觉连续体,这一维度往往与积极的认知相联系;第二是紧张维度,代表从内心紧张到平静状态的连续体,常与消极认知相关联。两者共同作用决定着广告留给个体的印象(积极的或消极的)。这说明,恐惧诉求的作用不仅依赖于广告的创意内容,也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当在个体内心唤醒的主要是活力因素时,该恐惧诉求会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当个体内心的紧张成分起着支配地位时,可能引起消极的态度反应。这提醒实践者,广告中的恐惧强度或内容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进行设计,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3认知模型

受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部分研究者在探讨恐惧诉求的作用机制时也将认知因素在说服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纳入到了模型当中,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有:保护动机模型(ProtectionMotivationModel,简称PM)、有序保护动机模型(theOrderedProtectionMotivationModel,简称OPM)。

根据PM模型,消费者是否会采纳某种应对方式受到四个认知评价过程的调节:恐吓的强度、危险发生的概率、应对方式的效能、自我效能。所谓应对方式的效能是指个体对撤除威胁的应对行为的有效性的察觉,自我效能则指个体对自已是否拥有采取该应对方式的能力的评估。这四个元素均会激发相应的认知评价机制,并通过唤醒、维持所谓的“保护动机”而调节态度的变化,最终达到保护自我免受危险伤害的目的。

Tanner等的OPM模型是PM理论的拓展,该模型强调情感过程在认知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对行为意向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OMP指出。在创意恐惧诉求时至少应该考虑以下两个维度:恐吓评价(包括恐吓强度和发生概率的评价)、应对评价(包括应对效能和自我效能的评价)。总的说来,恐惧诉求会涉及生理性和社会性危险,也包括认知与情感过程,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影响个体保护动机的唤醒程度。

二、恐惧诉求的传播效果

现有研究发现,恐惧诉求的传播效果至少受到以下各因素的制约。

1诉求中恐惧强度的影响

在创意恐惧诉求时,广告人碰到的首个问题可能是,该选择什么强度的恐惧刺激。这无疑也就成了学者们最为热衷的研究对象,他们在实验中,设计高、中、低强度不等的恐惧信息,使用态度、行为测量等多种因变量,对该诉求进行了长期的实证考察。

例如,在Irving和Feshbaeh的研究中,他们使用牙齿保健宣传作为实验材料,低恐惧水平仅呈现牙齿不洁带来的日常烦恼,而高恐惧水平则是因牙齿疾病导致整个上下颚的坏死。结果发现,低恐惧诉求在劝导被试采纳所推荐的牙齿保洁方法上效果最佳。而在类似的另一项有关牙齿保浩的研究中却发现,随着恐惧感的加强,受众采纳所建议的解决行为的可能性也在递增。

LaTour和Rotfeld认为,造成分歧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一些研究者并没有将“恐吓(threats)”与“恐惧(fear)”区分开。一般来说,“恐吓”是指一些令人不快的事件带来的结果,如汽车损坏、人身伤害、不安全驾驶引发的死亡、过度吸烟造成的癌症等;而“恐惧”则是指对“恐吓”事件所作出的情感反应,它往往可能带来态度、意向、甚至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如停止吸烟、小心驾驶等)。不同的个体会恐惧不同的事,同一恐吓情境在不同个体间引发的恐惧情绪强度也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同样是劝导青少年戒烟,对于青少年来说,提供癌症患者肺部糜烂的x照片可能影响不大,他们会认为这种事情离的太过遥远,或许呈现恶臭的呼吸而提醒他们吸烟会严重影响其社会交往要更为有效;而对于父母,可能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展示孩子们是怎样模仿其父辈而学会抽烟的。正因为如此,高强度的“恐吓”广告并不一定会在所有消费者心中激发完全相同的高“恐惧”情绪,如此说来,各研究间存在差异也就在所难免了。

2受众文化价值系统的影响

Laroche等以戒烟广告为实验材料的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价值系统的受众对同一恐惧诉求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

该研究采用三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一为恐惧强度,分高、中、低三个等级;自变量二是恐惧类型,含社会性恐惧、生理性恐惧两个水平;第三个自变量为拥有不同文化价值系统的被试,分为中国人和加拿大籍的英国人。该研究者认为,中国人的行为除了在一系列的价值、信念、地域性和经济性因素与西方人存在差异外,最为典型的是,中国人至今深受其儒家哲学的影响,主张生活适度、和谐、保守,也强调社会的有序和稳定。结果发现:(1)两类恐惧诉求对英国人的劝导作用明显强于中国人,即,观看恐惧诉求广告后,英国人比中国人更倾向于承认吸烟的消极性,也表现出更强的戒烟意向。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因受其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把烟作为一种增进人际关系的礼物或充当友情的标志。这种信念可能削弱或抵消了社会或生理性恐惧诉求的劝导作用。(2)恐惧强度的不同没有带来传播效果的明显改变。(3)英国人往往受其对应对方式效能评估的影响较大,而中国人则受恐吓强度变化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一结果可能与中国人避免伤害的倾向性更强有关。

3广告插播环境的影响

Potter等发现,广告插播环境(context)也是影响恐惧诉求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研究中的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是广告播放前的电视节目类型。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水平。因变量设有:被试情绪唤醒维度、广告态度、行为意向、皮肤电阻值测量等。实验用广告为一个倡导安全驾驶的公益类恐惧诉求广告。结果显示:(1)当恐惧广告插播在积极的电视节目环境中时,被试的活力唤醒水平明显高于紧张的唤醒度。而当该广告的插播环境为消极时,被试则感受到了更高水平的紧张;(2)同一恐惧诉求广告,在积极环境中呈现时所引发的广告态度和行为意向明显优于消极环境中的;(3)在消极环境中观看广告的被试皮肤电传导力明显高于在积极环境中的。

三、恐惧诉求研究对广告实践的启示

许多商家对使用恐惧诉求进行产品宣传甚感兴趣。那么,该怎样进行广告运作呢?笔者认为,根据现有的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唤醒活力。避免紧张

依据Thayer的唤醒模型,产品的市场推广者在设计恐惧广告时,应着力选用一些以活力唤醒占支配地位的诉求内容,而避免带来过度紧张的元素。这种选择的好处在于能降低受众可能的抵制情绪或逃避行为,获得较为持久的宣传效果。例如,在人寿保险广告中,可能的诉求内容至少有两类:其一是呈现一个因意外伤害而躺在手术台上的垂死病人;其二是描述某个家庭因正确地选购了保险,尽管其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者遭受意外伤害,但获得保险理赔后全家仍在享受郊游或聚会的欢乐时光。显然,第二种选择表现得更具活力、更能引起受众的积极反应。

2尽可能使用中、低强度的恐惧

根据Thayer的观点,使用中、低强度的恐惧也是使活力维度能居于支配地位的先决条件之一。从实践者的角度来看,广告宣传中使用恐惧强度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反应(如可能的焦虑倾向)及其对行为的影响。中、低强度恐惧的使用能使效益最大化,既能引起受众对安全意识的敏感,也满足了他们的尊严需求。如果天真地使用超强恐惧,可能引发受众的逃避反应,导致对广告的消极看法。

3尽可能提供多种解决手段

当确定使用恐惧诉求进行产品宣传时,广告不仅要让受众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同时,可提供包括本品牌在内的多种备选解决方案。这种诉求方式能使消费者置于毫无压力的选购情景之中,以利于诱导其购买本品牌产品。例如,保险公司可提醒消费者,有必要考虑退休后因收入减少可能带来的不便,接着指出,退休基金通常是一种可行的应对方式,最后提出建议,本公司的产品就是其中一项不错的选择。

恐惧范文篇6

[关键词]理性诉求恐惧诉求震撼性创意

在广告创作中,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诉求对象运用不同的诉求手法。在不断寻求有效的说服途径的过程中,针对消费者认知和情感投入的差异,广告发展出理性、感性和情理结合三种最主要的诉求手法。广告使用的诉求手法应该视消费者在消费购买不同的产品时理性和情感投入程度而定。理性诉求可以以多种方式传达具体信息、进行观念说服。其中,恐惧诉求是理性诉求的常用方法。

一、恐惧诉求的界定

恐惧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是一种企图摆脱危险的逃避情绪,是人失去安全感时的一种基本心理状态。

人本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安全需求是处于第二层次的基础性的本能需求,恐惧实际上是安全需求的一种反面表达。大量事实表明,在人的心理中,恐惧是一种最普遍、最基本、最共性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影响最广、力度最强、传播最快的心理情绪。因此,针对消费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担忧、害怕心理,恐惧诉求常常被广告创作人员作为诉求主题来影响和说服消费者。从不使用广告产品的不良后果中,警诫人们防止不良或不幸结果的发生,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震撼。

所以,我们把“恐惧诉求”界定为:展现购买的利益或不购买的危害,描述某些使人不安、担心、恐惧的事件或发生这些事件的可能性,以引起诉求对象对广告信息的特别关注。

二、恐惧诉求——创造广告震撼力的有效方法

广告大师比尔·伯恩巴克创立的DDB广告公司在其制订的广告创作策略中提出了ROI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则好的广告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关联性、二是原创性、三是震撼性。广告与商品没有关联性,就失去了意义;广告本身没有原创性,就欠缺吸引力和生命力;广告没有震撼性,就不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ROI广告策略理论中,广告是否具有震撼力或冲击力是衡量广告作品优劣的三大指标之一,即广告创意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作品本身是否具有震慑人心的魅力。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是广告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驱动力。有效的广告创意是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心灵,给人以心理上的震撼。而恐惧诉求所营造的震撼力往往是正面诉求所难以达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克服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或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比如:酗酒、吸烟、吸毒、疲劳驾驶、酒后开车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从正面诉求来说服受众,效果往往是很有限的,然而,从反面诉求来展示这些不良行为或是不良习惯可能会带来的恶果,却会使人为之一颤,进而接受广告所传播的观念。例如美国的一则防治艾滋病广告:在黑白的画面上,刚熄灭不久的蜡烛余烟袅袅,缕缕轻烟勾勒出幽灵似的人头轮廓,影射着刚刚逝去的人,画面笼罩着一种死亡、恐怖的氛围。在广告画面的上方写着:“紧紧追念逝者是不够的。”暗示着“逝者已去,当务之急是加强研究防治艾滋病,扑灭今日黑死病”的主题。这种以死亡为主题,制造恐惧、制造心理震撼的广告,成为少有的警世佳作。还有一则禁毒的电视广告堪称恐惧诉求的经典:画面中展示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刚刚学会爬行,独自在家里爬来爬去,对事物的好奇,竟使他扶着桌沿,颤抖着双腿,从桌子上拿起一把锋利的匕首。在不懂世事的孩童眼里,匕首成了他的一个玩具,一会儿用细嫩的小手拿着锋利的刀刃;一会儿轻轻扬起胳膊,匕首从眼际一擦而过;一会又将匕首伸向口中……广告在最后,打出“吸毒,犹如稚嫩的孩童玩刀,会给身体造成伤害”的主题。整则广告没有出现任何血腥、恐怖的画面,但小男孩的一举一动却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匕首可能给小男孩造成的伤害,让人将心紧紧地提到嗓子眼。惊恐之余,让人有所领悟,成人吸毒犹如儿童玩刀,都会给自身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广告所给人心理上造成的震撼力不言而喻。

三、运用恐惧诉求要注意的事项

在广告创作中,恐惧诉求的运用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只有把握适当的“度”,才能发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一般来说,在广告中运用恐惧诉求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广告所营造的恐惧程度要适当

恐惧诉求在广告中的运用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关注,而不是要引起人们的恐慌,所以恐惧的营造要把握适当的“度”。广告所展示的恐惧程度太低,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恐惧程度太高,又会引起人们的反感、防卫和逃避。比如国内大量医院药品常常过于展示某种病痛的症状或者痛苦表情,如某药品的怪人给胃打气的胃酸,胃涨广告;某治疗头痛的药品广告,卡通人物用头将墙体撞了一个大窟窿等等,由于广告过度的渲染疾病患者痛不欲生的情节,则必然引起部分观众的反感而降低对广告的兴趣。所以,国内大量恐惧诉求的产品广告由于过度的夸大渲染事实,让消费者把广告中的商品,服务与痛苦烦恼联系起来,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2.恐惧诉求要符合消费者的习惯思维

高速驾驶会影响刹车的距离,由此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人、财、物的损害。对于驾驶员来讲,高速驾驶的危害已经悉数于心,但是往往由于机会心理的作俑,而放松警惕,在广告中展示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要比展示实际的损害更具有说服力。再比如排铅口服液的广告,广告诉求儿童体内有铅毒,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发育,并将汽车尾气、环境污染等产生毒素的原因阐述清楚,排除体内铅毒就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而很多诸如衰老因子、人体环保等恐惧诉求就会让人觉得故弄玄虚而产生排斥心理,或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被消费者接受。

3.广告应能提供消除恐惧的方法或途径

运用恐惧诉求的广告,必须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消除危害或降低恐惧的方法或途径,尤其是要强调广告中的产品所独有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某席梦思床垫曾在报纸上刊登一只全身长满黑毛的大昆虫,并在画面旁写道:“此乃一只温带臭虫。它吸血,最喜欢席梦思里暖融融的温馨。也许您今天夜里就跟它相伴而眠。”广告接着介绍该公司生产的新型席梦思,是用一种让温带臭虫讨厌的材料制成的。读者看了广告后,惊恐之余纷纷解囊抢购,广告效果可想而知。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广告虽然也采用了恐惧诉求,但最终却没有提供有效阻止或消除恐惧的建议,或建议不明确、实施起来太困难、过于费时、代价高昂。比如在一些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中,广告展示了森林被砍伐、土地荒漠化、浪费水资源的严重景象,却没有提出贴切的保护性的行动指示,这就可能会使受众倾向于控制恐惧,或通过不由自主地否定、转移注意、防御性逃避来降低恐惧感,从而使广告的目的性很难达到。

四、恐惧诉求发展前景展望

1994年9月18日晚,山西太原市有线电视台播出一则字幕广告:“据悉‘四不像’已从雁门关进入本地区,不久将进入千家万户,请大家关好门窗,留心观察。金鑫广告策划”。

此则广告播出后在当地引起恐慌,整个太原市乃至由雁门关通往太原的怀州地区都因“四不像”可能吃人而惶恐躁动,直至9月20日晚该台声明“四不像是来自雁门关的系列产品”并致歉,事件才逐渐平息。事后,这一广告被中央电视台在“联播节目”中点名批评,指出山西出现这种恐怖性质的广告是违反广告法的。

1995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正式实施,第七条第七款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

“四不像”事件的发生、法律法规的颁布,曾一度使广告创作者对恐惧诉求望而却步。以恐惧诉求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广告仅仅局限于公益广告领域。

恐惧范文篇7

【关键词】心理学儿童期恐惧症冷漠焦虑恐慌

一、恐惧症的表现

恐怖症通常急性起病,以面对某一物体或处境爆发一次焦虑发作为先驱,患者虽知这种恐怖是过分和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不接触或脱离所恐怖对象时,则表现正常,因此,伴有回避行为。

二、心理学方面治疗儿童恐惧的方法

在心理学方面治疗儿童期恐惧的方法有催眠疗法、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属于暴露疗法另一类)、认识治疗法、芳香治疗法。1.暴露疗法。(1)系统脱敏法是当今心理学认为最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其教育方法是渐渐加大受刺激者的刺激程度。当刺激者对刺激对象引起不了刺激的时候,便开始进行更大的刺激。也就象做题一样,当简单的题做会了,就不在引起兴趣,就应该做下一个有些难度但是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题。系统脱敏法是阶梯式的,运用此方法首先要保持自身放松,比如说孩子不会骑自行车,就先让别人扶着孩子练习,等孩子骑稳后把手放开,孩子骑车子先不坐车座,等练习熟悉了再坐车座。其实就是找到引发孩子受刺激的刺激物的原因,然后让孩子渐渐的接近刺激物,最后战胜刺激物的治疗方法。此类方法可用于对自己治疗也可以帮助别人的治疗。(2)快速治疗方法与系统脱敏法相反。快速治疗法是让恐惧证的儿童直接投入刺激之中。使用快速治疗法要甚重,家长要考虑到孩子的适应程度,个性。避免人吓人吓死人,把治疗弄巧成拙。2.催眠疗法。催眠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法(或自然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就是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轻柔的抚摸,使对方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间接法借助于光亮的小物体或单调低沉的声源,让患者凝视、倾听,或以“催眠物”接触头或四肢,而施治者则在一旁反复暗示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催眠的程度一般分为浅催眠、中度催眠和梦行3级。为了治疗的需要,进入浅催眠即可。此时,可根据患者的病症,用正面而又肯定的语言向他明确指出有关症状定将消失,或进行精神分析,找出其致病的心理根源。治疗后,可及时唤醒患者或暗示患者逐渐醒来。请精神分析师帮助儿童进行催眠,以求挖掘精神深处和记忆深处的东西,看儿童是否经历过恐怖事件,以图找到引起儿童恐惧的根源。这种方法治疗时间长,很少被采用。3.系统治疗法。是沃尔普在五十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他认为神经症的起因是在焦虑情境中原来不引起焦虑的中性刺激与焦虑反应多次结合而成为较为牢固的焦虑刺激,产生异常的焦虑情绪或紧张行为。现在将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不相容的另一种反应例如松弛反应多次结合,这两种反应的反应是相互抑制的,于是就逐渐削弱了原来的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之间的联系,逐步减轻对焦虑刺激的敏感性,因而这一疗法被称为系统脱敏疗法。4.认识治疗法。认知疗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方法。儿童在受环境影响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对人,对物,对自然产生了恐惧心理。引起恐惧的错误认识有很多,例如在体育课上,其他儿童完成的课程小刚无法完成,自尊心受其伤害,对体育课产生恐惧,后来以为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玩了,因为无法完成课程嘲笑太笨了老师也不喜欢他了,这种错误的意识渐渐的形成。但是家长和老师很难发现儿童的恐惧,这样就会使孩子的心理障碍加深,对社交(幼儿园小朋友)由自卑产生恐惧的影响。当晓刚不敢与小朋友主动沟通的时候,其他小朋友也就习惯性的不和小刚做游戏了。所以,在老师发现晓刚不敢和小朋友说话的同时,必须清楚晓刚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了,然后告诉晓刚,小朋友们没有说他笨不想和他在一起玩,是因为他不和小朋友们说话了,小朋友们也就不敢和他说话了,晓刚知道自己想错了以后,就会融入圈子,使恐惧消失。身为儿童教师,应该及时找到儿童认识错误的自身原因,帮助儿童消除错误的恐惧意识。5.芳香治疗法。患有恐惧症的儿童在恐惧的折磨下精神疲劳,家长可以在睡眠上帮助儿童改善。用中医的传统枕疗+芳香疗法进行治疗、现代相关研究证明芳香疗法对心理状态的调整是很好的、因为药物的服用有着很多的毒副作用、芳香类的植物气息在睡眠中使用、温馨、舒适、长久作用、患者依从性良好。

总而言之,面对恐惧症家长无需惊慌也要重视起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锻炼儿童的胆量,对儿童解释他们心中扭曲的东西,在必要的情况下帮助儿童请心理医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儿童消除恐惧。

参考文献:

[1]胡佩诚,宋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易发建.心理医生[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恐惧范文篇8

这项体操技术在体育的技巧教学中是一个较有难度性的动作。我们对体操教学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鱼跃前滚翻这个动作时,对于身体经过蹬跃后腾空,向垫子俯冲,而后一系列的撑地继而翻滚的动作,存在着一种本能的害怕恐惧的心理。具体表现是:蹬地时不敢过于用力,摆臂不敢过于向前,害怕做动作,即使是蹬地跃起之后,也因为害怕恐惧的心理趴在垫子上,或者直接脸贴地面,或者是撑地的时候两臂僵化,这样很容易造成腕关节、面部受伤或者鼻梁受伤骨折的问题。所以,要消除学生的这些错误行为,并且让他们的心理能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是提高鱼跃前滚翻这项教学技术的关键,同时也要注意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惧心理。

1.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心理恐惧主要是身体的协调能力较差,这个动作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学生要完成这项技巧性较高的体操,最基本的就是要有较高的身体协调素质。而这项具有难度的技巧性体操一旦学生学习时不能达到条件,不能同时满足自己的安全心理需要,学生就会恐惧焦虑,这些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心理障碍就会存在。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身体具有相当的延展性、协调性,能控制自身进行滚动,那么这项教学技术就没有那么难了。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或者是缓慢地让学生接受,降低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而在这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信,没有意志力,对自身的素质不能正确认识,夸大难度,这些都导致恐惧心理的存在。

2.教师在教学中的片面要求增加了学生心理的负担。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一些体育老师会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要求,一味要求学得快的学生提高,又忽略了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失去兴趣,心理负担加重,产生相应的恐惧心理。在学生学习鱼跃前滚翻的时候,教师片面的要求,很容易导致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不能有效衔接动作,简单的还没有练习好,就直接高难度练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产生焦虑,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进而产生恐惧的心理。

3.学习中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及帮助措施。在技巧的学习练习中,进行保护和帮助都是有利于学习的必要手段。必要的帮助和保护能更快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同时减轻身体上的负担,增强学习的信心。但在鱼跃前滚翻这个动作中,帮助的难度有点大,一般由教学老师代劳。但老师既要教学又要保护,这对于老师来说,难度也是相对较大的,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会疏于防范,所谓的保护与帮助难以达到切实的帮助和保护的效果,这样不可避免地学生心里仍然存在着较严重的恐惧心理。

二、如何克服学生的恐惧

1.对技术熟练掌握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于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教师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理论,让学生一步一步掌握方法要诀,学生对基本动作要熟练掌握,而后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接受这个过程,不会觉得太过突兀,并由此而产生恐惧心理。

2.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在学习中,教师不应该过分提要求,应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保证质量,同时积极暗示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避免消极学习的情况出现。

恐惧范文篇9

关键词:景区;消费感知;消费恐惧;影响因素;替代效应

自2020年初肺炎疫情以来,我国的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旅游业也成了受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随着对疫情的抑制取得不断的胜利,产业开始走向复苏,旅游业也需要抓住机会,走出疫情阴霾,振兴旅游发展。拉动消费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关于促进旅游消费,单从供需角度来看,即旅游目的地(景区及周边)的供给以及游客的需求一贯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景区对于消费行为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拟以我国著名旅游景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剖析旅游景区对于游客消费恐惧行为的影响。

1研究设计

1.1案例地概述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我国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区,是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共同组合而成,总面积约达500平方公里,景色优美,风景秀丽。武陵源区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拥有大量且高质量的旅游景点,且客流量较大,对于本文的研究主题具有很好的诠释性。

1.2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需数据,且在收集研究数据前通过实地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几个核心景点的游客进行初访谈,以助于问卷的具体设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以及基于对游客初访谈结果的分析,以此作为问卷测度的依据,并最终形成了包含5个维度,17个测项的问卷,问卷采取实地发放以及网上问卷星形式发放两种形式。

1.3维度分析与模型预构

本文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详细分析,采用消费恐惧、替代效应、形象感知、服务感知、消费感知五个维度,用以构建景区对旅游者消费恐惧行为影响的结构模型。消费恐惧维度反映的是消费者对于在景区内消费的抵触现象。替代效应指的是景区外旅游消费对景区内消费所起到的替代作用。关于形象感知维度,主要讨论负面消费形象对于消费恐惧的影响。消费感知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旅游者对于景区的消费印象。服务感知维度用于测量景区服务设施以及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对于旅游者景区内旅游消费意愿的影响。依据对于各维度的分析,本文构建了以下模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假设:H1:游客的景区消费感知对消费恐惧行为具有正向影响;H2:游客的景区消费感知对替代效应具有正向影响;H3:游客对景区的形象感知对其消费恐惧行为具有正向影响;H4:游客的景区形象感知对替代效应具有正向影响H5:游客的景区服务感知对消费恐惧行为具有正向影响;H6:替代效应对游客消费恐惧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研究分析

2.1样本收集与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通过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部分景点的游客发放问卷,采取线上线下并行的手段,实发问卷420份,收集有效问卷402份,有效回收率达95.7%。再有效样本的统计特征中,女性游客占比为47.5%,男性为52.5%;主要以25-44岁的中青年游客为主;平均月收入以4000-6000元为主;文化程度主要分布在高中、中专、大专或本科;职业分布较为分散。

2.2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本文运用较为权威的SPSS22.0软件系统对问卷样本的总体信度以及各分维度(替代效应、形象感知、服务感知、消费感知及消费恐惧)的信度情况。经系统验证,问卷的总体的Cronbach’sɑ值为0.922,且各维度的系数也都在0.8以上,各侧项的CITC值均大于0.4,说明它们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同时也说明问卷信度水平良好。(2)效度检验。通过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测试量表的结构效度。通过分析可知,各个测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在0.5以上,说明测项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各维度的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AVE的值也都大于0.5,说明了量表具有很强的聚合效度。

2.3模型修正与假设验证

通过Amos24.0软件对预构模型进行检验校正,并依据影响路径系数与其显著性判别研究假设的合理性。通过软件对原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模型适配效果不佳,从而通过模型检验结果与MI指数对模型进行修正,根据模型结果以及各维度的影响路径系数可以看出,消费感知、形象感知、服务感知对消费恐惧的印象概念股路径系数分别为0.22、0.16、0.09,可知H1、H3成立,H5不成立。消费感知、形象感知对替代效应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55、0.33,说明假设H2、H4成立。替代效应对消费恐惧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52,故H6成立。修正后模型如图2所示,其各指标均符合理想值,故模型有效。

3结论与建议

(1)本文尝试从景区自身的角度探索影响游客消费恐惧的相关因素。并沿着游客初探、体验、判断、选择这一逻辑线索,对游客行为进行研究。其次对于景区内外消费差异的比较也会对游客的消费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故本文选取形象感知、消费感知、服务感知以及替代效应四个因素,研究其对于游客景区消费恐惧的影响。(2)影响因素的差异化。本文通过模型构建,探讨了旅游景区自身对游客景区消费恐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旅游景区会从自身的消费形象,游客对景区的消费感知以及景区外部对景区内购物的替代效应三个方面对游客的景区消费恐惧行为产生影响,且影响效果呈现差异化,其中替代效应对游客消费恐惧的影响最为显著,游客对景区的服务感知对消费恐惧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是游客在景区内自主性较强,较少的依赖服务人员,且现代景区大多能提供游客休息所需的基本服务设施。(3)景区内外消费的替代性。本文在设计游客消费恐惧行为影响因素时,考虑到游客景区外消费对景区内消费所产生的替代效应,故在设计影响维度时加入了替代效应这一维度,而这种替代效应对于游客的景区消费恐惧的影响机制则是游客首先对景区内消费的情况进行分析,再与景区外消费的情况进行比较,如价格、选择、质量等,最后再做出是否在景区内进行消费的抉择,对于不同的游客而言,景区外消费的替代性影响是不同的,但从数据以及模型中,游客的消费感知对替代效应的影响以及替代效应对消费恐惧的影响可以看出,景区内外消费的替代性对游客消费恐惧的影响是很大的,且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中介调节作用。(4)通过旅游者对景区的直观感知(形象、消费、服务)及其对于消费恐惧行为的影响,可以看出:景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自身的口碑形象,避免出现负面消费影响事件。而对于已发生的负面事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好景区的形象。在景区内部,应当调控好旅游消费品的价格、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做好自身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给旅游者营造舒适的消费环境。其次,从游客对于景区内外消费情况的比较来看,政府部门应做好景区内外的总体规划,让景区内外的旅游消费品市场各有侧重,削减这种替代性,使得游客有倾向性的在景区内外开展不同类型的消费活动。

参考文献

[1]肖忠东,严艳,赵西萍,等.旅游消费及其效用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112-117.

[2]蔡洁,赵毅.国内女性游客旅游消费行为实证研究———以重庆旅游目的地为例[J].旅游科学,2005,(02):24-27+47.

[3]袁省,宋丹萍,党春梅,等.“80后”旅游消费行为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8):70-71.

[4]石美玉.旅游者购物行为研究[J].旅游学刊,2005,(05):70-75.

[5]张佑印,顾静.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及游客行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06):191-197.

恐惧范文篇10

[关键词]疫情;小学班主任;心理恐惧;辅导

心理素质是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入,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大幅度提高。小学生作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基础阶段,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非常有必要。疫情下,很多小学生都出现了心理恐惧的问题,对此,小学班主任需要找到针对性强的心理疏导策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一、注重家校沟通,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

心理恐惧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够对这一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很容易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产生极大的危害。疫情的出现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小学生不能够正常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和生活,在此过程中,很多小学生都出现了心理恐惧的问题,增加了小学生教育辅导工作的开展难度。面对这一情况,小学班主任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理,让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遇到的挑战。为了响应疫情防控要求,小学生需要居家隔离,其生活和学习空间都是家庭,家长在心理恐惧辅导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小学班主任要保持和家长的互动交流,与家长共同探究应对小学生心理恐惧问题的方法,同时保证信息的沟通共享,分析小学生出现心理恐惧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法,争取获得家长的配合,督促家长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让学生顺利度过困难期,消除学生对疫情的恐惧。

二、强调师生互动,有效改善学生心理恐惧

师生沟通是改善小学生心态的一个重要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学生尊重和敬爱的师长,班主任的耐心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心理恐惧。教学中,班主任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恐惧。班主任选择的教育辅导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保证方法灵活多样。例如,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于病毒疫情防控的新闻,保持对疫情相关信息的追踪,了解相关动态,通过综合信息的获取稳定心理状态,避免被谣言影响;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基于网络平台收集此次疫情防控过程当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钟南山、李兰娟、李文亮等,了解他们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我们有能力也有自信打好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学生可以以这些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克服恐惧;班主任可以开通心理咨询平台,鼓励学生就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与班主任进行交流,在双方的密切互动当中消除学生的不良认知。

三、加强生生交流,互帮互助克服心理恐惧

同辈之间的互相交流与相互帮助能够为学生克服心理恐惧带来巨大的能量支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长处,他们彼此的互相支持相互打气能够有效地克服心理恐惧。为此,小学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同辈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基于网络平台传递正向信息,互相鼓励和支持,共同渡过难关。班主任可以让学生通过QQ、微信等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问候,可以是学习上的互动,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互相谈心,让他们成为彼此心理层面上的支持,从而逐步走出恐惧的阴霾。在同学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会以表现优异的学生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健康心理品质,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疫情席卷全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也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出现心理恐惧是正常的,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缺少对事件与问题的应对和处理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学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采取科学干预和心理辅导策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疫情防控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孟文元.新时代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策略探赜[J].成才之路,2019(26):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