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8:04:17

可视范文篇1

摘要: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楼宇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工程设计与安装调试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并且是一个技术复杂、规模庞大的系统,它是工程理论与工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楼宇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等方面的诸多课题。

设计是工程的成败之本,是一项十分重要并充满挑战性能的工作,随着全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社会的进步在进入光彩夺目的二十一世纪以来,导致具有楼宇管理自动化——BuildAutomation、通信自动化——CommunicationAutomation、办公室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等诸多功能的智能建筑在全球范围内蓬勃掀起。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化,都市中的住宅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地耸立起来。为确保住宅和大楼内生活、工作的舒适、安全和楼内外的信息处理,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因此而诞生了……

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主要应用于楼宇内住户与外来访客之间提供双向通话,同时通过门口安装的摄像机为住户显示外来访客的图像,为住户是否让来访客人进入做出判断。由于住户遥控防盗门的开关及向保安管理中心进行紧急报警是一种安全防范系统,能阻止不法分子非法进入,达到防盗的目的。因为这种系统采用的是密码开锁或刷卡锁,使住户能方便地利用自己家的密码或卡片开锁,保证了密码开锁或刷卡锁的保密性能与唯一性(密码能按住户的要求随时改变——从而保证了密码不被他人发现)。

这种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还集成了家庭安全防范系统,当有一个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时,它通过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传输线路传递到管理中心,同时发出报警信号——声光信号,并在管理中心的主机上显示几号楼、几号单元、几号住户出现安全事故。因管理中心的主机与电脑联网,所以实现了与安防中心联网的功能。由此,安防监控中心可及时掌握和控制所管辖区域内的安全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安全、舒适和先进的居住环境已成为现代化住宅小区(或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基础,而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是营造这一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系统将楼宇的入口、住户及小区物业管理部门三方面的通讯集成在同一网络中,组成防止住宅受非法侵入的重要防线,有效地保护了住户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系统原理

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是应用了单片机编程技术,双工对讲技术、CCD摄像及视频显示技术而设计的一种访客识别电控信息管理的智能系统。住户楼门平时总是处于闭锁状态,避免非本楼人员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进入楼内。本楼内的住户可以用钥匙或密码开门自由出入。当有客人来访时,客人需在楼门外的对讲主机键盘按被访问的住户房号,同主人进行双向通话或可视通话,通过对话或图像确认来访者的身份后,如住户主人允许来访者进入,就用对讲分机上的开锁按钮键打开大楼入口门上的电控门锁,来访客人便可进入楼内,来访客人进入后,楼门自动闭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通过小区对讲管理主机,对小区内各住宅楼宇对讲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监视。若有住宅楼入口门被非法打开,对讲系统出现故障,小区对讲管理主机就会发出报警信号和显示出报警的内容及地点。

小区楼宇对讲系统的主要设备是对讲管理主机、楼宇大门入口主机、用户分机、电控门锁、多(单)路保护器、电源等相关设备。对讲管理主机设置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的安全保卫值班室内,门口主机设置安装在各住户大门内附近的墙壁上或台上,系统可按用户要求进行不同的配置,如在同一幢大楼中可视与非可视系统可同时共用等等。系统的主要类别有如下几种:

1、单户型——具备可视与非可视对讲、遥控开锁、主动监控,使住宅内的电话(与市话连接)、电视与单元型可视对讲主机组成单元系统等功能。

2、单元型——单元型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主机分直按式和拨号式。

直按式容量较小,分为15、18、21、27等户型类别,主要适应于十层以下的住宅。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按就应,操作简便。

而拨号式对讲系统的设计容量就大得多了,多为256户型类别,主要适应于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它的特点是:操作方式与拨号电话一样,界面豪华。

这两种系统都采用总线方式布线,它的解码类别分为楼层解码和室内机解码两种方式。这种室内机常规与单户型的室内机兼容,均能实现可视与非可视对讲,遥控开锁等等诸多功能,并能挂接管理中心。

3、小区联网型——采用区域集中化管理(多功能)。它不仅具备可视与非可视对讲、遥控开锁等多种功能,并能接收住宅小区内各种技防探测器的报警信息与紧急援助,主动呼叫辖区内任何一个住户或群呼所有住户实施广播功能。

功能扩展联网型系统实现了三表(水、电、煤)抄送、IC卡门禁系统与其他系统组成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上述三种方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整体逐步发展而成的。小区联网型系统是现代化住宅小区管理的一种标志,是实现可视与非可视楼宇对讲系统的最高级形式。

完美的系统技术性能

如若是单元型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常规采用如下措施可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

1、应用人体红外检测技术:人来自动上电——节约能源、延长寿命、增加可靠性。

2、系统配置夜视功能:当外部光照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调节起控点,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系统自动启动红外辅助光源照明(人眼无法见),帮助摄像机拾取清晰图像,同时启动键盘操作照明系统的设置——常规是以LED或白光灯以及荧光方式点亮键盘,方便夜间操作。

3、低功耗待机功能:待机时CCD对讲电路系统均处于休眠状态,电路系统功耗小于20mA,大大延长了系统的工作寿命。

4、双工对讲功能:语音清晰宏亮连贯,如若应用专用电路,双工对讲系统电路在工作时,声像串扰小、不自激、不失真。

5、全面提高了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的技术特性:由于采用了总线式布线,信号线的使用大大减少,全方位提高了标准化模式的施工,有效地降低了工作量。另一方面,分户线上的隔离和保护装置,在总线未被破坏的状况下,即使系统中有一用户分机出了故障,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使用。

6、醒目的全新技术:采用最新的数码语音技术,完美地提示语音应用帮助与系统应用操作问候,真优美的人性化产品,可按需要随时更换语音的内容。

7、全方位系统升级扩展功能:

A——可与管理中心实施连接,组成小区区域联防系统;

B——能方便地设置火灾、匪警、紧急求救等自动报警功能等。

二、系统的开发设计规则

1、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必须具备集中、统一的管理能力,为住宅建筑物业管理提供方便。根据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公共安全是集中统一管理的。要求系统必须具备多级集中的统一管理中心,实施科学化的管理使安全防范技术发挥最佳效果。

2、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必须具备安全性、可靠性、容错性。系统本身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必须具备很强的防破坏能力。设备的可靠性是个极重要的指标。另因用户的层次不同及素质的不一致将导致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误操作,所以要求系统有较强的容错性能和自检功能。

3、系统的设计和产品的选择应选择标准化、规范化——与国际接轨。

4、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应具备开放性、可扩性、兼容性和灵活性。系统具有结构开放、信息传输兼容性强、终端互换性高、系统网络清晰和组网简单等特点。

5、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在二十一世纪今天的安全防范技术发展上说已相当成熟。若进一步开发,在技术上应追求先进,使用上更简便实用。

三、后语:

可视范文篇2

关键词:可视化;远程;视频会议;天气会商

引言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语音、视频、数据融为1体,这项技术在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气象部门将这种技术加以改进,推广至全国各个气象部门,中国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省、市、县气象局既可通过PCVSAT卫星多媒体广播系统接收语音和视频,也可以通过建立在宽带网基础上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接收;省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市、县气象局通过建立在2Mbps的SDH数字专网上的万事通视频会议系统接收会议;每天省局和市局进行天气会商,参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言,并发送相关天气图供参会人员参考。

一、系统简介

1.1覆盖范围

视频会议系统在各级气象部门中日益普及,应用范围和深度也逐步提高。可视化远程会议所涉及的范围,可以说遍布华夏大地。由国家气象局发起,各个省、市、县的气象人员都可以参加。也可以由各个省气象局自行组织,参会人员为市、县气象局的有关人员。也可以由各个市气象局组织,与县气象局的人员开会。

1.2传输线路

目前所使用的通讯线路有两种:宽带网和卫星通讯网。国家气象局和省气象局之间通过6Mbps的SDH数字专网进行通讯,省气象局和市气象局、市气象局和县气象局都通过2Mbps的SDH数字专网进行通讯。卫星通讯网包括卫星数据网、卫星话音网和PCVSAT单向数据广播系统,在此我们使用其中的PCVSAT卫星多媒体广播系统。该系统采用PC插卡式卫星数据接收机作为终端设备,将PC机变成了VSAT终端,从而实现了VSAT通信系统面向网络和多媒体的无缝联接。

1.3系统功能

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的数据和图像传送功能是传统会议不可取代的。它结合了电话会议和网络会议的方便快捷,实现了网络语音和视频相互交流,不但可以节省大量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该系统同时结合了网络会议系统所需要的全部功能,使可视化远程会商管理方便、文件传送便捷。

参加会议的各个会场间可进行实时视频、音频交互通讯。由主持会议的会场决定发言会场,发言会场在发言时,所有参见会议的会场都可以看到发言会场所发送的视频,可以听到发言会场的音频信息。每个会场在本端既可以看到两个画面,即本地会场画面和远端会场画面,也可以只看1个画面,在本地会场画面和远端会场画面之间进行切换。

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还可以传输数据,会议过程中发言会场可以发送Word、Excel、Powerpoint、图形图像等电子文档,任何1个分会场都可以接收到。该系统还具有资源共享功能,将局域网上的文件发送出去或下载到本地。

二、应用情况

随着中国气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视频会议系统在气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除了基本的远程会议外,在远程可视天气会商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各级预报员之间可以进行充分、及时的交流,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都有了提高。

2.1天气会商

每天早上9:20省气象台和市气象台进行天气会商,省气象台的主班主持会议,呼叫所有参会人员,参会人员听到呼叫进行应答,确保参会人员到齐后,首先发送有关天气会商的资料,包括天气趋势图、卫星云图和word文件等,然后结合天气图介绍天气趋势,最后得出预报结论。省气象台的主班发言完毕后,由各个市气象台的主班轮流发言,说出自己的预报理由并得出预报结论。最后由省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进行总结发言,有不同意见的进行订正,提高预报的准确性。每逢复杂天气过程,随时可以进行会商,1旦确定为灾害性天气,及时告知广大群众及有关领导和新闻单位,尽量减少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损失。如4月1日预报出当天晚上至次日白天气温下降8℃左右,4月2日晚上至4月3日白天气温继续下降10℃左右,有霜冻。预报员及时将这1预报结论告知有关领导和新闻单位,广大群众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了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各种损失。

2.2视频会议

气象部门召开“2007年全国气象业务汛前检查电视电话会议”,由国家气象局主持会议,会议覆盖范围涉及各省(区)、市、县气象局,会议覆盖范围广,参加人员多,各省(区)、市、县气象局的参会人员坐在各自的会议室,就可以看到、听到会议实况,使会议内容及时、准确传达给相关人员。

省财政厅利用气象局现有设备、线路、系统召开“山西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视频会议”,财政厅相关领导、省农口部门财务处负责同志、各市县财政局分管领导参加会议。省财政厅有关参会人员在省气象局会议室,市财政局的参会人员在市气象局的会议室,县财政局的参会人员在县气象局的会议室,所有参会人员就近开会,省去旅途劳顿,节省时间,节约开资,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该系统还可以进行教育培训,坐在自己的会议室里可以听到老师讲课,可以看到具体的操作过程,与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得到更新。

三、系统维护

召开视频会议过程中,出现画面马赛克现象,声音卡可、回音大、啸叫等现象,现将处理过程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共同分享。

音频输入处进行设置:打开万视通(WST)视频会议系统客户端程序,出现登录对话框,将该对话框关闭,点击系统的“设置”菜单,选择“系统设置”,在“发送设置”中选中“启用静音检测(噪音过滤)”,对噪音进行过滤。在“接收设置”中不要选中“自动打开所有用户接收窗口”,默认情况下,自动打开六个用户接收窗口,打开用户窗口过多,传输的数据量加大,影响音频和视频效果,使声音断续、卡可,画面出现马赛克现象,动画起来。“输入音量”中选择麦克风,点击“高级”,进入“麦克风的高级控制”,在“其他控制”中取消“1MicBoost(1)”,即取消对麦克风的加强功能,消除回音。公务员之家

画面马赛克现象:可以将传输画面的采样大小设置小1些,使得传输画面的字节流减少,通讯线路中的传输量减少,解除画面马赛克现象。同时声音效果也会好些。

声音卡可:将采样频率设置小1些,由5帧/秒改为2帧/秒,可以解决声音卡可想象。出现啸叫有可能是地线接触不好,回音大1般情况是喇叭与麦克风距离过近,或麦克风质量差1些。

这些仅仅是在现有传输线路基础上提出的改进意见,当然能使传输带宽加宽就更好。

可视范文篇3

目前“电子河长”———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已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进行了示范性建设,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1在防洪减灾方面的应用

在大型河堤、水库等地重要位置配置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水位信息,科学分析图像数据,综合评估堤防的安全状态,对于促进被动抗洪向主动防汛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能够动态监视正在发生的灾情、险情,并快速传回数据、图像供决策者进行分析,决策者在充分掌握现场实时情况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补救措施及防汛抗洪政策,从而保证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在水文分析方面的应用

水文站是收集水文信息的基础设施,通过水文信息分析,不仅可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开发和管理,还可以合理地规划和设计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传统的目测、手测等水文信息收集方式的主观性比较大,随着观测者经验、方式的不同,测量结果差异较大,对水文测报的数据结果造成直接影响。此外,水文数据量比较庞大,人工统计分析工作量大,成本高。而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将水利信息监控系统融入到水文站建设中,利用摄像头采集图像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图像处理获取所需要的水文信息,不仅提高了水文信息获取的速率与精确度,还可以利用采集到的基础数据建立水文信息大数据库,利用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对水文状况进行分析,加快水利管理部门进行水文分析的效率。

1.3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应用

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进行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时,可视化监控系统可以协助决策者合理规划建设方案,提高施工效率。在水利工程设施维护方面,人工维护的成本大且监测准确性和安全性低,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例如沼泽环境、强降水天气等,人工维护基本不可能实现,但可视化系统在减低维护成本的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提高检测准确性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使用寿命。在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方面,可视化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减少人工投入。

2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功能

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主要分为信息监控和状态监测2个子系统(图1),信息监控子系统主要利用摄像头进行图像数据的采集并建立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传输到状态监测子系统,状态监测子系统具有实时监控、自动报警、监控信息查询、信息统计分析、应用平台维护功能,用户可通过状态监测子系统对水利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测与分析。

2.1实时监控功能

数据是水资源管理业务开展的基础,通过设计可视化数据监控平台,决策者就可以通过平台掌握现场实时情况。平台可控制各区域监控摄像头,可灵活操纵云台,也可进行摄像头不同距离的聚焦,定位定时分析水利信息,包括水位信息监控、水质信息监控等。

2.2自动报警功能

自动报警是指通过信息可视化状态监测子系统,对经检测的各区域水位、水文信息图像数据与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比,检索出异常图像数据后由自动报警装置上报,上传出现异常状态时的数据、地点及其他相关信息,最后经人工审核后由决策者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水面图像信息监控、设备监控等。

2.3监控信息查询功能

监控信息查询是指信息可视化状态监测子系统上传报警信息后,对经检测的区域、检测时间、异常状态、处理负责人、处理状态等信息查询并上报的功能,同时,监控信息查询时效性强,可以迅速确定某一区域的水利信息,提高水利部门的业务效率,主要包括水文信息查询、异常状态查询、设备信息查询等。

2.4大数据信息统计分析功能

大数据信息统计分析是指信息可视化状态监测子系统对所收集的区域水利信息状态、报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相应的汇总数据及相应报表,同时,大数据信息统计分析可以对未来水文信息进行合理的预测,进而为未来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及设备维护计划提供依据,主要包括设备信息统计、信息统计分析、异常状态信息统计等。

2.5应用平台维护功能应用平台维护是指信息可视化状态监测子系统可以进行自身状态监测和自身系统维护,当传输线路故障或网络故障时,可以自主维护或是提醒决策者进行手动维护。此外,为避免紧急故障或突发状况,应用平台需要进行预防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便于应用平台适应未来软硬件的变化或添加在系统设计阶段中没有的功能,主要包括设备维护、传输线路维护、报表维护功能等。

3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

根据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具体应用和实际功能,对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对于了解和促进水利信息可视化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3.1图像识别与机器学习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是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重要创新技术,图像识别也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它不仅可以高效精准地进行数据分析,还可以对未来水资源状态的演变进行预测。图像识别技术利用信息监控子系统提供的图像数据,通过将参考原图像与异常图像的区域进行比对,有效识别异常区域特征,并自动进行报警与分类,例如水质级别检测、水上应急救援等。机器学习技术提取以往的水利信息数据特征,然后通过计算机对同一异常目标反复训练,最终实现水利信息异常检测,例如污染物追踪、流量检测等。此外,不论是图像识别技术还是机器学习技术,都可以通过调整模型、优化算法,提高异常检测的准确率,最终实现人工零复核,从而实现信息可视化系统的自主决策[2]。

3.2图像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

针对海量水利信息图像数据传输与有限网络带宽之间的矛盾,研究制定相应的数据压缩处理与传输方案是解决网络传输瓶颈的重要方法[3]。根据水利信息的数据特点,设计高清图像压缩传输的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图像的数据量,研究有限带宽下大数据快速传输技术,在充分利用网络带宽的前提下,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从而对水利信息进行可视化监控。

3.3多源异构数据整合技术

随着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应用的场景不断增多,水利数据的多语义性、多时空性以及数据表达的多尺度性和数据获取手段的复杂多样性,导致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产生,这使得水文信息数据分析变得十分复杂,实现不同来源、不同结构的水利信息数据的融合是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关键[4]。通过数据库管理平台对数据直接访问、存取和时空分析,避免繁琐数据转换,探索经济适用的多源数据共享模式,真正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使用。

3.4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技术

用户层面向数据使用对象,对不同使用者发放不同权限;应用层着重体现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具体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并推广应用平台;服务层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提供各类开发接口与数据资源,用于实现系统功能;数据层主要用来进行多源异构数据整合并存储,建立水利信息大数据库;基础层主要是支撑软件平台的各种硬件设施,为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5]。分层次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不仅展现某一区域水利工程及水资源情况,还为水利业务提供了信息化支持。

3.5应用平台与管理业务整合技术

制定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作业与管理业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在保障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工作的基础上,开发统一的信息可视化作业平台应用软件,使监控作业、报警及异常处理、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密切融合并同时进行,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能够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建立水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地域地形和水利信息二维、三维数据,对现有的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基于空间位置统一管理,根据水利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实现基本可视化统计分析功能,奠定构建水利多业务系统的坚实基础[6]。

4结束语

“电子河长”———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建设能够为水利建设提供规范、科学、有效的基础资料,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水平,为水资源配置调度提供长期、稳定的信息。此外,通过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可以建立水资源大数据库,协助决策者进行科学的决策。综上所述,水利信息可视化建设非常必要,是今后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数字化水平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培宾.张掖市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5):109-112.

[2]段玲玲,赵铭珊.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32(10):177-178.

[3]陈城,孙峰,曲金秋,等.基于嵌入式Linux的水位视频在线监测系统设计[J].水利信息化,2021(3):41-44.

[4]张英杰,李凯,刘鹏.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1(8):257-258.

[5]陈永涛.信息化技术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7):100-101.

可视范文篇4

本文作者:马宇熊源长范晓华孟岩工作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学教研室

结果

自2010年7月以后本教研室开始对20名麻醉专业实习学生进行可视化临床麻醉教学和实习。与以往2009年采用传统方法带教情况相比,可视化技术训练显著缩短了实习生掌握临床麻醉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并且减少了临床实习操作中的意外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

讨论

麻醉专业的临床操作充满了风险[4]。在目前现实条件下,临床教学目标仍然是希望学生掌握传统的根据体表标志解剖定位的盲探操作。因此,如何保障临床实习中患者的安全,如何提高临床带教成功率和如何在有限的患者资源中提高带教效率都是麻醉专业临床带教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教研室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尝试使用可视化教学。体会可视化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保障了患者的安全麻醉操作很多都是高危险的盲探性操作。操作前每例患者都进行可视化检查,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或可视喉镜检查患者气道有无异常,超声检查患者神经走行和解剖比邻关系有无异常,操作难易程度如何,最后根据学生自身实习水平状况决定是否由学生操作,是完全由学生操作还是部分由学生完成。操作过程中尽可能通过可视化技术监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穿刺方向错误,保障了接受教学和实习操作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带教成功率由于操作盲探性和患者解剖变异等原因,即使教师操作也不能保证每次成功。以往带教中总有带教失败病例而仅从分析原因不能证实,增加了患者痛苦,浪费了带教时间。而采用可视化技术进行教学可以直接看到操作失败原因。有利于总结和改进,保证了每一次带教的成功。提高了带教效率由于可视化教学技术提高了带教成功率而且使书本上抽象体表解剖定位技术具体可视而且易于理解。明显提高了带教效率,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病源数量和有限的实习时间内更熟练地掌握操作技巧。总之,采用可视化技术进行临床实习教学首先解决了如何既能让实习生进行盲探医疗训练操作同时保障患者安全这一矛盾问题。其次,可视化临床教学技术提高了临床带教的成功率和带教效率,因此预测随着医疗科技发展,可视化临床带教将更加先进和普及。可视化技术不仅提高了医疗技术,还会对临床医学教育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可视范文篇5

1.1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主题词检索的方式确定数据源,分析的数据均来自美国的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出版的WebofScience。每一条数据记录主要包括文献的作者(Authors)、题目(Title)、摘要(Abstract)和文献(DescriptorsandIden-tifiers)的引文。检索方式是在WebofScience的主题词检索栏以“informationmanagement”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跨度所有年份,检索日期为2013年5月5日,共检索到5026篇文献。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DexelU-niversity)陈超美博士等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Ⅱ来研究分析WebofScience收录的以信息管理为主题的文献,同时借助该软件绘制这些文献的关键词的聚类图谱,从而得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可以深入了解信息管理有关问题,采用定量分析的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方法,确定信息管理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

2时间分布分析

某领域论文在时间上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3]。本文对WebofScience收录的以“informationman-agement”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并做出信息管理年度发文量统计表。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在2009年达到了顶峰,到2010年有较大的下滑,但从2010年开始信息管理的研究已经呈现出稳定的趋势,其中2013年数据只统计到5月5日暂不予分析。同时笔者推断,在未来的几年内,关于信息管理的论文数量较之以前会有平缓的趋势,甚至出现下降的可能。

3空间分布分析

某学科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可以帮助明确该学科的研究力量分布以及现状。

3.1地域分布

运行CitespaceⅡ,节点选择国家(Country),选择适当阈值,得到信息管理研究的地域共现网络图谱(见图1)。图1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地域,节点大小代表该地域发文量的多少,节点越大,则该地域发文量就越多,节点圈内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年表的文献量,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地域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地域间的合作的次数,连线越粗,代表地域间合作越密切。从图1直接可以看出,信息管理研究的地区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其中以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发文量较多,美国发表1198篇,中国发表1027篇,说明美国和中国在信息管理研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3.2作者机构分布

将上文确定的数据源输入到CiteSpaceⅡ中,网络节点类型(NodeTypes)设置为机构(Institution),选择适当阈值,运行得到信息管理研究的机构共现网络图谱(见图2和图3)。由图2可以看出,信息管理的研究机构比较集中,但有很多孤立的点,为了便于更好研究信息管理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特意将图2中中间区域放大截取出来,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中间区域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它们彼此联系相对紧密,而周围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从图3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是华盛顿大学和武汉大学。同时可以发现如IBM集团和美国空军集体(USAF)等非学术机构也比较关注信息管理的研究,这表明信息管理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4期刊来源分布分析

研究论文的期刊来源不但是了解该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还能为文献搜集和管理提供依据,为读者提供指导,还可以了解各刊物的办刊特点,以及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4]。运行CiteSpaceⅡ,将网络节点设置为引用期刊,选择适当阈值,得到信息管理研究的期刊共现网络图谱(见图4)。从图4可以发现,目前在国际上与信息管理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发表在以下几种刊物中: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刊(CommunicationsofTheAcm)、计算机科学讲义(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InformaticsAssociation)、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MedicalJournal)等,这些刊物的被引次数都在200次以上。其中CommunicationsofTheAcm节点最大,但是其中心度并不是很高,而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InformaticsAssociation中心度是最高的。点的中心度是一个用以量化点在网络中地位重要性的图论的概念。由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大部分核心期刊都是美国机构主办,进一步说明美国在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

5学科分布及代表人物分析

5.1涉及学科领域

信息管理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宽泛的学科研究领域,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信息管理,使信息管理更加多样化。由图5可以发现,信息管理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多数文献集中在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工程学(Engineering)、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InformationScience&LibraryScience)、商科(Busi-ness)、经济学(Economics)以及卫生保健科学与服务(HealthCareSciencesServices)等,且这些关键点都具有较大的中心度,说明这些领域在信息管理研究领域发文量也比较多,和其他节点的联系也很紧密。由图5可知,计算机科学在信息管理研究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其发表有关信息管理的文献量约占一半,中心度也非常高,可见计算机科学在信息管理领域起着非常大作用,信息管理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方面。工程学在信息管理研究领域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信息管理与工程学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将信息管理的原理应用到产品开发、决策支持和效率改进等方面,该领域的文献主要研究信息管理的现实应用。从图6中也可以看出图书情报领域的发文量仅次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国内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大多从图书馆建设和情报学学科构建等角度进行理论探讨,而国外这一领域多着眼于技术实现。信息管理专业的前身大部分是图书情报专业,这点尤其在国内比较显著,由此可见图书情报在信息管理方面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5.2不同学科领域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图6为信息管理领域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图谱。在图6中,共包含了309个节点和601条连线。通过对CiteSpaceⅡ生成的图形进行详细的分析发现,作者TaoDC,LiXL等人的《GeometricMeanforSubspaceSelection》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被引次数都是最多,该论文主要运用几何的方法分析信息,这种方法能够在多媒体信息管理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内,KaelberDC,JhaAK等人发表的《AResearchAgendaforPersonalHealthRecords(PHRs)》被引用70次,该篇论文主要介绍信息管理系统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主要阐述病人、决策者、提供者、纳税人、雇主和其他人使用个人健康记录(PHRs)来改善医疗成本、质量和效率的问题。

6研究热点与前沿

6.1热点知识图谱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是作者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精炼之后得到的结果,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因此,在分析时,往往使用关键词来研究某一学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3]。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3]。运行CiteSpaceⅡ软件,得到由关键词和名词短语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7),导出CiteSpaceⅡ中的数据整理出132个不同的关键词节点和274条连线。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中心度是衡量网络中某节点对经过该节点并彼此相连接的另外两个节点的控制能力,一定程度上表征某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5]。在图7中,中心度大小用节点的字体大小来表示,中心度越大,节点字体显示越大。关键词年环的厚度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正相关,频数在100以上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知识管理、信息、设计、互联网等。从图7可以看出,信息管理是最大的节点,系统次之,再次是管理和知识管理,综合来看信息管理研究的热点主要是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信息系统技术、质量管理等。中心度最高的是系统、质量、知识、保健4个方面,它们的中心度都超0.15,可见信息系统、医疗保健系统、知识管理、信息质量管理是关注度最高的4个方面,是信息管理研究关注方面最为集中的领域。

6.2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突变词(burstterms)是指短时间内增长速度突然加快或使用频率突然提高的术语。CiteSpaceⅡ与CiteSpace相比,新增了突变检测的功能,能够利用突变词的动态变化性来研究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3]。将ISIWebofScience收录的“informationman-agement”相关文献数据(共5026篇)导入到CiteS-paceⅡ软件中,并利用CiteSpaceⅡ软件中提供的膨胀词(突变词)探测(burstdetection)技术和算法,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依靠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频次的高低,来确定信息管理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6]。同时选择适当阈值,运行CiteSpaceⅡ软件。一共探测出137突变词,得到信息管理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图(见图8)。由图8可以看出,互联网、组织、网络、电子健康等突变率相对较高。“互联网”在2002特别突显,表明信息管理的研究在当时开始关注于互联网这一方面。2010年出现信息管理组织也有一定的突出性,说明有关组织的研究不断在信息管理领域研究中出现,2011年和2012年主要突显的是网络、电子健康,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方面研究领域在2011年和2012年异常突出,说明它们已经成为现在研究前沿。从图8也可以看出其他突变词,如知识管理、模式、设计、医学、健康保健等等,这些也都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

7总结

可视范文篇6

20世纪60年代,服务学习在美国开始萌芽。1967年,“服务学习”一词被正式提出,服务学习被定义为“是一种向学生传授公民意识与责任、学术内容、技能和价值观的方法,是从服务活动中体验获得经验教训的过程。”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发展后,成为了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而被世界各国所借鉴。服务学习有147种定义,站在教育学的立场来看,服务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把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特点是以课程为中心,强调互惠与反思并重。我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在台湾和香港等地起步较早,内地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到1999年才开始,上海医科大学申逸彬首先注意到这种教学模式,并对卫生专业教育中开展服务学习进行了思考[1]。服务学习第一次作为关键词出现是在2001年,连进军等人以服务学习为关键词,系统论述服务学习在美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2]。此后,中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大门开启,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服务学习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虽然服务学习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只有近20年的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服务学习在各个期刊已经有了1000多篇论文。为了对我国服务学习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梳理,归纳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及主题分布,为未来的服务学习研究提供知识支持,采用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科学知识图谱法,绘制出我国服务学习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服务学习”“服务性学习”“服务型学习”“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等为主题词进行期刊论文检索,剔除会议征稿、讲话、体会、硕博士论文,以及把服务与学习分离为两个不同含义词的论文。通过手工检索确认论文主题后,共检索出期刊论文1028篇,时间跨度从1999年至2017年,所有文献导出为可被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识别的Refworks格式,以便后期统计分析。(二)研究工具。CiteSpace是陈超美博士在2004年基于文献分析理论与JAVA语言开发的一个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3]。(三)分析步骤。本文采用可视化的方法来分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其次,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第三,关键词聚类分析;第四,发展趋势分析。赵新亮等人指出“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按照物以类聚的原则,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一种分析方法”[4]。在获取文献并进行转换后,将1028篇期刊论文导入CiteSpaceII软件,时间跨度设置为1999-2017,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1年,阀值为100Topperslice,并进行同义关键词合并。

三、数据结构与分析

(一)服务学习高频关键词排序及分析。关键词是一篇学术论文中最能揭示研究主题、反映主题信息特性的词汇或短语,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通过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可以分析某一领域的总体特征、热点与发展趋势。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关键词总数为109个,总频次为1144次。研究选取频次大于6的关键词,共有20个(见表1)。这20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为946次,占总频次的82.69%。除去服务学习外,频次最高的前10位分别是美国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实践教学、大学生、高校、志愿服务、公民教育、高职教育、医学生和启示。这些关键词代表了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为进一步探索关键词间的关系,揭示当前服务学习的研究热点,需要对关键词共现聚类与突现主题词形成的图谱进行分析。(二)服务学习文献关键词聚类及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后,得到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图1),图中圆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代表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提取出6个聚类词,分别是教育、高校、社会服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教育改革。这6个聚类词代表了服务学习近20年研究的6个热点领域。#0聚类规模最大,聚类词为教育,该领域为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教育、教学模式、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社会工作教育等展开研究。服务学习在教育领域被当作一种实践教学模式。结果发现,在教师教育、社会工作教育方面,服务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李香玲最早关注服务学习作为师范生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她从美国实践中获得经验,探讨服务学习对师范生的作用,以及服务学习在美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对我国服务学习在师范生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5]。后来,骆中慧借鉴了台湾的服务学习经验,开始了服务学习在师范生中的实践探索,她把服务学习与“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相结合,不断对适合中国本土化师范生的服务学习模式进行实践。此外,杨雄珍、马永泉、张丽冰[6]、李正栓[7]等人,也对服务学习在师范生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为解决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跟社会脱节的问题,该领域的研究者引入了服务学习。社会工作理念、理论基础和结果导向与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具有一致性,服务学习的经验能够为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社会工作及教育领域,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服务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课程[8]。在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与社会专业的课程相结合,进行了服务学习的实践,并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进行服务学习的注意事项[9]。#1聚类聚类词为高校,主要为公民教育的研究,通过围绕公民教育、青少年、志愿服务、志愿精神、高校、启示等关键词展开研究。服务学习方式成为我国高校培育负责任的公民可选择的方式之一。首先,高校有义务去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因为“负责任的公民是使民主体制运转起来的条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政治生活并维护其价值准则。”[10]研究发现,在美国,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领域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能够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我国高校在运用服务学习去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具有可能性。第二,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的结合是当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方式。我国当前志愿活动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认知、参与、保障等,服务学习在服务理念、管理过程和制度层面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创新元素[11]。美国高校的志愿服务多是以志愿服务学习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形成了志愿服务学习课程,这也是服务学习的一种形式,同时兼并了志愿服务“服务”与课程的“学习”两个因素。我国南开大学在2009年也开始了这种志愿课程服务学习模式,其他学校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也开始了志愿服务学习的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优秀的志愿服务者。#2聚类聚类词为社区服务,主要把服务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包括学习方法、师生交流、伙伴关系、学习过程、影响因素等关键词。服务学习也可以看作是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其核心是“课程学习”“社区服务”和“反思”。服务学习通过社区服务把学生与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检验课程知识并不断反思,通过服务学习各个环节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为社区提供其需要的服务,帮助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的发展。在服务学习中,学生与社区相联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能够学会公正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宽容[7]。例如在实践上,何玲等在“儿童权利与保护”课程中进行了服务学习,帮助社区解决关于流动儿童发展问题,为流动儿童提供各种服务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同时为社区流动儿童服务,帮助他们,一起成长[12]。#3聚类聚类词为社会实践,围绕合作教育、经验教育、实践教学等关键词展开。结果发现,服务学习在医学生实践教育方面有良好的效果。服务学习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培育功能,能够实践培养有医德、认同自己身份的医学生[13][14]。医德教育的服务学习让医学生走进乡村社区,对国情与民情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念[15]。为探索服务学习在医德教育中的效果,梁仟等人对汕头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进行了量化与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参加服务学习活动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比未参加者有较高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且调查对象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与参加次数正相关[16]。上海中医药大学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社区实践课程的服务学习,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临床实践课程非常重要[17]。庄文敏、陈秋燕认为,医学教育的服务学习模式有助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将实践内容和课程理论相结合、将服务和学习相结合,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18]#5聚类聚类词为实践育人,主要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围绕人才培养、创新、育人模式、素质、工学结合等关键词展开。从图1中可以看到,围绕高职教育、社会工作这两个是热点研究。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一直被学者们研究,特别是在高职教育中,服务学习一直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被人们探讨与实践。我国传统课程教学重视理论知识轻实践经验,并且淡化对价值观、道德感、责任心、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学习弥补了我国传统课程的缺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将课程知识应用于实践。姚梅林等人通过服务学习实践,证明了服务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9],陈湘红认为“教师结合理论学习内容、进程,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服务活动,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20]。服务学习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育人效果。#6聚类聚类词为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等关键词展开研究。结果发现,服务学习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在课程改革方面,理念上表现为接受多元文化,形式上注重服务学习融入课程。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服务学习中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方式及特征。多元文化服务学习包括:服务学习融入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师教育中多元文化服务学习的特征是: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多元文化服务学习;重视多元文化服务学习中的反思;多元文化服务[21]。服务学习课程改革在英语课程中也被人们关注,服务学习既可以是构建英语新课程体系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实施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途径。在服务学习教学改革的实践上,美国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改革。在国内,许多教师积极开展了服务学习教学改革实践,刘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改革实践[22],李艳华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老年工作”中进行了服务学习课程改革的实践等[23]。(三)服务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分析。对所选文献进行了关键词时间区域图谱(见图2)分析,通过对关键词的时区分布进行深入解析,可以探测某一研究主题在相关领域内受关注的发展和演进趋势。由图2可知,我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早期:主要侧重于服务学习的理论研究,时间大约是1999-2010年。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关注服务学习在美国公民责任培养,及其与社区服务结合的过程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服务学习的早期研究者如单玉、刘宝存,他们关注服务学习的概念介绍、理论基础、实施过程、评价方式、对中国的启示等,并结合具体的服务学习案列,对当前研究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此外,早期的服务学习研究者关注到服务学习在美国公民教育、社区实践以及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并探讨不同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24]。中期:逐渐关注服务学习对人才培养的启示与作用,时间大约是2010-2014年。这个阶段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全新的视角对服务学习进行解读,第二方面是对服务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在服务学习新解读方面,如唐琼一《跨越边界———社会正义取向的美国高校服务学习隐喻》[25],梁启贤《从义务工作到服务学习:对澳门青年工作的反思开始去思考服务学习》等[26],学者们已经开始从社会工作领域、金融教育领域、医学教育等视角上有了新的思考。学者对服务学习的研究视角不局限在高等教育中,开始逐步思考服务学习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27][28],如高校辅导员在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服务学习实践的可能[29],大学生带领小学生进行服务学习[30]。其实早在2009年,服务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活动已经兴起。随着对服务学习理解的逐渐深入,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对于服务学习在我国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索,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借用服务学习新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目前我国某些高职院校已经把服务学习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把服务学习纳入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服务学习,让学生所学得以应用,让学生自己学会反思,对活动进行评估,为下一次的服务活动做好更细致的准备工作。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谭力红、郭晓昭“环境质量评价”课程中设计的服务学习的实践教学设计,达到准备—服务—反思—再准备—再服务的一个良性互动[31]。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华南师范大学开展的“学生行政能力工作坊,是对学生行政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的探索[32]。广西师范大学在“社会行政”课程教学中运用服务学习,开展实践活动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培养[33]。2014-2017年的服务学习在中国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当前关于服务学习的研究前沿。虽然当前的研究仍然是以理论探讨为基础,但实践性活动已经逐渐展开。目前我国对于服务学习的前沿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教育、志愿服务两个领域中的反思性与实践性上。从2014年到现在,服务学习更强调反思与实践在具体领域中的作用,研究比较多的是教师教育与志愿服务领域。反思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学者们从国内外服务学习实践模式中受到启发,对我国课程改革实践进行反思;二是教师对服务学习实践中的问题与收获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对服务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在教师教育领域与志愿服务领域的实践已经逐步展开,其他领域如金融、医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也开始实践性的探索,不过,实践案例比较少。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分为反思与实践两个部分。反思包括对美国服务学习与经验的探讨以及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意义。美国教师教育形式是多元文化取向的,融入学前教育、中小学教师教育中。教师教育的对象也不限本科层次的职前教师,在研究生层次也有服务学习的培养计划。从实际意义来说,服务学习可以应用于中国教师教育顶岗实习中[34],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教育实践都有借鉴与启示。这些经验的反思为我国服务学习与教师教育的结合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教育的实践展开者主要是骆中慧,从2015年开始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足,为下一次服务学习活动做准备。通过服务学习取得的良好效果去反思服务学习对课程改革的意义[35]。志愿服务是当前我国学者对服务学习主要关注点之一,是对服务学习与公民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反思了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以及志愿服务新的发展方向,提出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过程相结合,并且积极实践探索。通过对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的反思发现,二者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服务中学习的共同特点,服务学习比志愿服务多了课程整合与反思的过程,这种共性使得二者结合发展有了理论依据。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的整合,强调“以学生为本,以社区为基础,以专业化为目标,以学生自我实现为需要”。当前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结合更加强调专业性,如医学的“血液银行”,社会工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志愿服务学习实践的开展,最早是南开大学的志愿服务课程,这是以课程方式培养志愿者的第一次实践探索。之后的2011年,中山大学在“安全合理用药进社区”的志愿服务项目中,融入了服务学习理念,开展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结合的实践探索[36]。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徐雯,引导学生在志愿活动课程中进行了服务学习。这些研究表明,运用服务学习模式设计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促进其积极情感的提升、积极品格的形成、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总的来说,我国18年的服务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领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对人才培养的思考,再到教师教育与志愿服务的反思与实践。当前研究的前沿是服务学习与课程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主要研究的领域是教师教育与志愿服务。

可视范文篇7

【关键词】学习力;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及学习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很多抽象的概念,并且还要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解答各种数学问题[1].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加熟练的运用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可视化”的重视,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学习力与思维可视化分析

1.1学习力分析

针对学习力这个概念,很多数学领域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学习力是学生心智结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体现,但这种看法十分空洞、抽象,不符合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需求,没有针对性,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基于此,中国教育学会在《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总结: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力具体是指实际学习过程中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强调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这种概念就十分简洁和明了,具有较强的实操性,数学教师也能更容易理解.

1.2思维可视化分析

顾名思义,思维可视化就是让思考问题的过程直接呈现出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可以合理应用思维导图,通过图示的方式让抽象的思维变得更加具体.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来说,合理应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学习特点,直观呈现出数学知识的结构以及思考问题的过程,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供便利,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的有力工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主动进行思考,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维可视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思维可视化与学习力之间的关系

2.1发展中小学生学习力的关键在思维训练

上文内容已经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力进行了阐述,让我们了解到学习力的主要内容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毅力等,但是,由很多不良因素会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过程产生影响,比如: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等,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彼此相互影响,因此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就需要充分重视这几种影响因素,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学生的认知能力会对个人情绪产生影响,个人情绪又会影响个人的思维能力,反过来学生的思维方式又会对个人认知产生影响.在这三种因素中,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比较关键的影响因素,和数学学科关系最为密切,并且需要进行系统性训练.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要想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力,就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2.2思维可视化让思维训练不再隔靴搔痒

虽然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注意到知识背后的思维,但是却不具备良好的思维训练方式和方法,这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种问题.由于数学思维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只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容易出现“说不明白也听不明白”的现象.而通过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将那些无法通过口头语言说清的知识通过图示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能十分直观的了解这些数学知识.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缺乏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正确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长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得到有效提升.而科学合理的应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之后,就可以让传统的教学现状发生很大变化,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也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

3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力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3.1提升学习动力的思维可视化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第二个方面是对学生的预期;第三个方面是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感受;第四个方面就是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产生的成就感.这几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数学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并将此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还要重视提高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应用思维可视化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例如在教授《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的内容时,数学教师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生成比较直观的图示,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设计出一个“小鸟捉虫”的游戏场景,带领学生进入游戏活动中,在大荧幕上将小鸟和虫子的点坐标展示出来,主动引导学生研究“小鸟捉虫”的具体路线,并对路线的坐标位置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出思维可视化特点,让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利用思维的可视化,来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3.2提升学习能力的思维可视化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提升学习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个是整理数学知识结构的能力,另一个是挖掘数学内在规律的能力[4].初中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之后,就可以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总结,还可以全面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利用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挖掘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想成功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来开展教学工作,运用各种数学概念图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直观的呈现到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能更加容易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有理数》这节课程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有理数”这一知识概念,数学教师可以将这一概念的图示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中的“数”.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全面掌握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出来,从而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3.3提升学习毅力的思维可视化

数学这一门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毅力,就很难有效提升教学成果和学习效果,所以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让学生面对困难问题时能够坚持下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毅力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这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抗枯燥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这三种学习能力.通过对当前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有很多的初中数学教师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是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不会感到乐趣,从而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改变当前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毅力的培养,采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来达到这种目的,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做到层层递进,这种有序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耐心,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3.4提升学习转化力的思维可视化

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在学生当中存在着一种不好的学习现象,那就是学生听了教师的讲解之后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解题的方法,但一到自己做题的时候又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导致这种不良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转化能力,无法将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中.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转化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解题过程中.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初中数学教师就可以采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

3.5提升学习创造力的思维可视化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创造力,能够自主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并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彻底改变以往墨守成规的学习现状.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创造力,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因此数学教师也可以利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创造力.例如在教授“正方形ABCD中,F是CD是延长线上的一点,CE与AF垂直,并相较于E,同时交AD于M,求证∠MFD=45°”这一问题时,使用常规的解法无法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解题过程比较复杂,教师在进行批注时也是相当的费时耗力,对于此,在思维可视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思维导图入手,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解题.这样的解题方式不仅直观清晰,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结语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十分重要,要想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就需要通过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来达成这一目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利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加熟练的运用数学理论知识,并且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也能变得“可视化”,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参考文献:

[1]王艾洁.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研究[J].校园英语,2019(23):2.

[2]缪自伟.运用思维导图提升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20):2.

[3]郭瑞华.数学核心素养下提升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策略研究[J].2021(17):16-16.

[4]张志娟.运用交互式一体机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

[5]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激趣增效的途径[J].曹晓玲.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0)

[6]初中数学教学激趣艺术琐谈[J].洪钰.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7]巧妙激趣事半功倍———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吴金凤.读写算.2018(36)

[8]先激趣,后教学———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教学[J].袁志刚.中学教学参考.2014(29)

可视范文篇8

关键词:生产数据;GIS;可视化;工作量;高效

0引言

传统物探生产数据管理以手工抄送为主,一些报表类数据需要从各家生产单位通过钉钉、邮件、石化通等多种方式收集汇总,存在上报方式不一、数据格式不一、内容不一等多种问题。通过手工录入、传送、汇总数据,通过硬盘、U盘保存数据,传统数据管理方式的弊端已经凸显,数据显示方式不直观、整理汇总费时费力、数据安全不能保证、查询统计分析难度大。通过生产可视化技术研究,形成生产运行系统,将生产数据纳入系统管理,实现集中存储、审批管理、分类共享,达到上报方式和格式统一,责任主体明晰、数据安全准确的目的。研究的多种数据统计分析查询方法,满足不同业务需求,提高数据利用率和效率。研发的移动端,满足基层队的网络条件、野外作业方式的实际特点,使数据管理更加灵活高效。通过系统所有用户在同一数据环境下工作,管理决策人员实时可视化的掌握生产动态,为经营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1功能介绍

1.1物探业务数据二三维GIS可视化展示

将所有正在施工的物探项目图标投放在GIS平台,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或插件,直接使用支持HTML5的桌面浏览器即可使用所有功能[1]。通过搭建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框架,实现多种物探业务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地形地貌实现高清影像、DEM和DOM三维立体模型的可视化,更清晰展示地表信息。地质图设计实现1:50万,1:100万,1:250万等多种比例尺地质图的可视化,让物探施工设计满足地质目标。工区边界设计实现项目工区的满覆盖、炮点、检波点三种边界的可视化,可直观查看工区位置和范围。炮检点设计实现工区炮点、检波点的可视化,便于后续掌握施工进度。障碍物导入点线面KML文件,直观展示障碍物情况,方便管理者了解施工区域地形,组织生产。人员车辆与车辆监控平台的数据进行集成,实时显示所有车辆的各种信息,实现车辆在不同层级视野的高效展示,方便管理部门实现安全管控。路线通过导入、绘制道路或者车辆定位轨迹展现道路信息,为导航提供帮助。

1.2存储管理规范标准化

1.2.1生产数据内容和格式标准化

统一生产报表数据内容和格式经详细调研,了解到生产日报数据主要有钻井、采集、测量等多类报表,另外还调研了分公司日报系统和油田相关系统的内容。通过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后,形成了统一的生产报表格式,综合了测量、钻井、采集、装备等各类信息,共计57个字段内容。统一物探生产项目数据内容和格式物探生产项目信息统一设计了基础信息、施工参数、工作量、项目进度、资源配置等内容,共计28个字段内容。统一时间进度计划数据内容和格式生产项目信息统一设计了各工序的计划时间、装备人员配置等内容,共计18个字段内容。统一物探施工队伍数据内容和格式施工队伍统一设计了队伍ID、队号、类型等7个字段内容。统一新业务项目数据内容和格式新业务项目统一设计了项目名称、业主名称、合同编号等18个字段内容。

1.2.2生产数据流转过程标准化

经过需求分析与调研,充分讨论,确定了生产数据在地震队、分公司和公司这三个级别节点之间的审批流转功能及地震队录入员、地震队领导、分公司级审核员、公司级管理员共四级节点,明确了生产数据的填写及审核流程,保证数据的责任主体。

1.2.3用户角色和应用权限标准化

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确定的地震队、分公司、公司三个节点级别节点间的数据流转关联关系,对用户的权限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划分:其中公司级人员角色细分为人员和普通用户两类,分公司级人员角色细分为审核人员和普通用户两类,地震队人员角色又细分为录入员和提交人员两级,通过对这六个类型的角色设定不同的数据权限,根据角色权限划分,建立起项目和数据信息的应用权限,实现在一套系统中,不同的用户获取、展示和应用数据信息的独立隔离,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1.3多类型图表统计分析

1.3.1日效

对采集工作量数据按照项目进行统计,得到计划日效及实际日效的理论偏差,形成柱状图表,为生产决策、考核等提供依据。

1.3.2生产进度

对测量、钻井、下药、采集各个工序工作量数据按照项目进行统计,得到计划进度及实际进度的理论偏差,形成生产进度图,便于生产调度。

1.3.3项目信息

物探项目为了方便对比分析,实现了项目设计详情和项目完成详情的对比查询,可直观了解项目的平均日效、工作量、设备人员情况等。新业务项目可直观展示在建、停待、完工新业务项目的统计情况。

1.3.4工作量

主要数据汇总包括钻井、采集等主要工作量数据的统计汇总。详细累计汇总所有在建物探项目的累计测量、钻井、下药、采集、试验、表层调查等的统计汇总。三维累计汇总所有在建物探三维项目的累计测量、钻井、下药、采集、试验、表层调查等的统计汇总。二维累计汇总所有在建物探二维项目的累计测量、钻井、下药、采集、试验、表层调查等的统计汇总。三维当日汇总所有在建物探三维项目的当日测量、钻井、下药、采集、试验、表层调查等的统计汇总。二维当日汇总所有在建物探二维项目的当日测量、钻井、下药、采集、试验、表层调查等的统计汇总。

1.3.5装备信息

设计实现施工项目、装备基地的采集装备、特种装备、钻机装备、运输装备等装备信息及装备调拨情况,实现装备信息化管理。

1.3.6多维度筛选

考虑到生产数据日积月累后的大数量特点,设计研发了“项目综合筛选”功能模块。物探项目可以根据项目动态、市场类型、项目类型、工区地形、生产单位、激发方式、生产年度7个条件进行筛选。新业务项目可按照生产单位、项目类型、项目状态、生产年度4个条件进行筛选。

1.3.7提报情况

完成数据查询统计对各个项目审核完成的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导出。审核中数据查询统计对已经录入还没完成的数据进行查询统计,便于管理和协调。每日提报情况统计对每日数据的提报情况进行统计,考虑到国内外有时差,设计国内外项目不同的系统默认统计时间。审批记录查询对每条数据的流程审批记录进行查询,解决审核责任主体追溯不清晰的问题。

2技术方法

2.1空间信息3S技术

GIS技术采用开源的GeoServer搭建了一套通用型地理信息系统GIS框架,为空间业务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分析搭建一套基础性平台,满足快速定制开发的需求。提供坐标定位、距离量算、面积量算、坐标转换、点线面文件的导入导出等GIS功能,为用户提供便利。RS技术实现了二位、三维遥感影像的可视化加载,为物探业务数据提供直观可视化的地形地貌信息。支持局部地区加载无人机航测高清影像、DEM和DOM三维立体模型,更清晰展示地表信息、地形坡度信息等,满足地震采集项目生产的需求。GNSS技术与车辆监控平台的数据进行集成,实时显示所有车辆的位置及轨迹信息,方便实现管理部门安全管控。在无网络信号的偏远工区,车辆的轨迹可整理成道路信息,为该地区的车辆导航提供帮助。针对有些偏远工区无网络信号,无法下载地图和影像,研发实现在有网环境下载地图和影像,在无网条件下进行离线地图展示、导航的目的。

2.2系统架构技术

微组件技术实现基于微组件架构的应用框架,主体以模块配置组装、局部用微组件开发的方式进行应用的搭建。功能微件管理,可快速按需定制一个业务功能,满足快速定制开发的需求,降低集成的复杂性,提高系统的易用性、模块性、可伸缩性,为实现动态加载、灵活配置、扩展方便、部署简单和高度重用的GIS提供方法思路[1]。HTML5技术HTML5是构建Web内容的一种语言描述方式,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采用HTML5技术,避免了繁琐的插件安装,只用一个HTML5的浏览器就可以使用全部功能。

2.3海量数据高效可视化技术

Bootstrap自适应框架技术采用Bootstrap自适应框架技术,实现系统界面的跨终端(不同品牌、不同尺寸、不同浏览器)兼容应用[2],避免了不同终端内容显示不全、显示不满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数据同步、缓存创造性的采用数据同步方案,将数据读取到速度更快的存储(设备),将数据缓存到离应用离用户最近的位置,解决高并发大数据场景下热点数据的访问,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快速访问,实现了多种统计分析数据的秒级显示。数据抽稀通过多种抽稀算法工具,实现GIS图层以及百万级炮检点等业务图层在不同层级视野的高效展示。数据渲染探索应用多种数据渲染方法,样式渲染实现不同类型的数据在不同层级视野用不同符号、颜色来表示,效率渲染提高数据的加载效率,实现数据快速展示。

2.4多策略安全备份技术

生产数据纳入系统管理,可避免硬盘、U盘存放方式造成的数据丢失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制定了数据备份策略,最大程度的降低数据风险,确保数据安全。自动备份云服务器、本地服务器上的数据,每天定时都进行数据库自动备份。手动备份根据工作需要、数据变动和环境变化等,不定时的进行手动备份。异地备份根据数据安全要求,建立异地灾备方案,避免本地停电、断网或服务器故障引起的系统不能使用。出现异常时,立刻切换到异地服务器,保证用户正常使用和数据安全。同步策略只要系统内数据有变化或更新,数据在云服务器和本地服务器之间进行同步,达到实时同步更新。移动端分段录入保存研发实现移动端日报数据分段录入、分段保存机制,避免了因操作失误或网络中断,导致前面已录入的数据部分丢失的问题。

2.5多维高效检索技术

随着时间推移历史数据将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进行长远规划,研究应用布尔逻辑检索、截词检索、多类型索引(普通索引、唯一性索引、全文索引、单列索引、多列索引、空间索引等)等高效快速数据检索方法,实现大数据量环境下快速检索的目的。

3应用效果

2021年5月至今,生产运行系统在100多个物探项目和新业务项目中广泛应用,生产数据通过系统进行上报、审核、,总体运行平稳,反响良好。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减轻了基层队多次填报数据的负担。系统登录集成了中石化统一身份认证,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各类业务数据实现直观可视化展示和多类型统计分析,满足了不同的业务需求。

4结论

可视范文篇9

关键词:可视化;远程;视频会议;天气会商

0引言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语音、视频、数据融为1体,这项技术在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气象部门将这种技术加以改进,推广至全国各个气象部门,中国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省、市、县气象局既可通过PCVSAT卫星多媒体广播系统接收语音和视频,也可以通过建立在宽带网基础上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接收;省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市、县气象局通过建立在2Mbps的SDH数字专网上的万事通视频会议系统接收会议;每天省局和市局进行天气会商,参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言,并发送相关天气图供参会人员参考。

1系统简介

1。1覆盖范围

视频会议系统在各级气象部门中日益普及,应用范围和深度也逐步提高。可视化远程会议所涉及的范围,可以说遍布华夏大地。由国家气象局发起,各个省、市、县的气象人员都可以参加。也可以由各个省气象局自行组织,参会人员为市、县气象局的有关人员。也可以由各个市气象局组织,与县气象局的人员开会。

1。2传输线路

目前所使用的通讯线路有两种:宽带网和卫星通讯网。国家气象局和省气象局之间通过6Mbps的SDH数字专网进行通讯,省气象局和市气象局、市气象局和县气象局都通过2Mbps的SDH数字专网进行通讯。卫星通讯网包括卫星数据网、卫星话音网和PCVSAT单向数据广播系统,在此我们使用其中的PCVSAT卫星多媒体广播系统。该系统采用PC插卡式卫星数据接收机作为终端设备,将PC机变成了VSAT终端,从而实现了VSAT通信系统面向网络和多媒体的无缝联接。

1。3系统功能

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的数据和图像传送功能是传统会议不可取代的。它结合了电话会议和网络会议的方便快捷,实现了网络语音和视频相互交流,不但可以节省大量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该系统同时结合了网络会议系统所需要的全部功能,使可视化远程会商管理方便、文件传送便捷。

参加会议的各个会场间可进行实时视频、音频交互通讯。由主持会议的会场决定发言会场,发言会场在发言时,所有参见会议的会场都可以看到发言会场所发送的视频,可以听到发言会场的音频信息。每个会场在本端既可以看到两个画面,即本地会场画面和远端会场画面,也可以只看1个画面,在本地会场画面和远端会场画面之间进行切换。

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还可以传输数据,会议过程中发言会场可以发送Word、Excel、Powerpoint、图形图像等电子文档,任何1个分会场都可以接收到。该系统还具有资源共享功能,将局域网上的文件发送出去或下载到本地。

2应用情况

随着中国气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视频会议系统在气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除了基本的远程会议外,在远程可视天气会商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各级预报员之间可以进行充分、及时的交流,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都有了提高。2。1天气会商

每天早上9:20省气象台和市气象台进行天气会商,省气象台的主班主持会议,呼叫所有参会人员,参会人员听到呼叫进行应答,确保参会人员到齐后,首先发送有关天气会商的资料,包括天气趋势图、卫星云图和word文件等,然后结合天气图介绍天气趋势,最后得出预报结论。省气象台的主班发言完毕后,由各个市气象台的主班轮流发言,说出自己的预报理由并得出预报结论。最后由省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进行总结发言,有不同意见的进行订正,提高预报的准确性。每逢复杂天气过程,随时可以进行会商,1旦确定为灾害性天气,及时告知广大群众及有关领导和新闻单位,尽量减少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损失。如4月1日预报出当天晚上至次日白天气温下降8℃左右,4月2日晚上至4月3日白天气温继续下降10℃左右,有霜冻。预报员及时将这1预报结论告知有关领导和新闻单位,广大群众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了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各种损失。

2。2视频会议

气象部门召开“2007年全国气象业务汛前检查电视电话会议”,由国家气象局主持会议,会议覆盖范围涉及各省(区)、市、县气象局,会议覆盖范围广,参加人员多,各省(区)、市、县气象局的参会人员坐在各自的会议室,就可以看到、听到会议实况,使会议内容及时、准确传达给相关人员。

省财政厅利用气象局现有设备、线路、系统召开“山西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视频会议”,财政厅相关领导、省农口部门财务处负责同志、各市县财政局分管领导参加会议。省财政厅有关参会人员在省气象局会议室,市财政局的参会人员在市气象局的会议室,县财政局的参会人员在县气象局的会议室,所有参会人员就近开会,省去旅途劳顿,节省时间,节约开资,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该系统还可以进行教育培训,坐在自己的会议室里可以听到老师讲课,可以看到具体的操作过程,与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得到更新。

3系统维护

召开视频会议过程中,出现画面马赛克现象,声音卡可、回音大、啸叫等现象,现将处理过程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共同分享。

音频输入处进行设置:打开万视通(WST)视频会议系统客户端程序,出现登录对话框,将该对话框关闭,点击系统的“设置”菜单,选择“系统设置”,在“发送设置”中选中“启用静音检测(噪音过滤)”,对噪音进行过滤。在“接收设置”中不要选中“自动打开所有用户接收窗口”,默认情况下,自动打开六个用户接收窗口,打开用户窗口过多,传输的数据量加大,影响音频和视频效果,使声音断续、卡可,画面出现马赛克现象,动画起来。“输入音量”中选择麦克风,点击“高级”,进入“麦克风的高级控制”,在“其他控制”中取消“1MicBoost(1)”,即取消对麦克风的加强功能,消除回音。

画面马赛克现象:可以将传输画面的采样大小设置小1些,使得传输画面的字节流减少,通讯线路中的传输量减少,解除画面马赛克现象。同时声音效果也会好些。

声音卡可:将采样频率设置小1些,由5帧/秒改为2帧/秒,可以解决声音卡可想象。出现啸叫有可能是地线接触不好,回音大1般情况是喇叭与麦克风距离过近,或麦克风质量差1些。

这些仅仅是在现有传输线路基础上提出的改进意见,当然能使传输带宽加宽就更好。

可视范文篇10

关键词: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水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构建基于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可以创建逼真教学环境,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2]。虚拟仿真教学可以更高效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整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人力资源[3]。越来越多的水利专业化的内容需要和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从专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越来越需要提高创新型水利人才与实践型水利工程师的培养深度与效率。

一、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建设背景与意义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迅猛发展,联合多种手段,如三维模型、PPT、音像等,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它的实际应用在理工科的教学中比较广泛。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三维可视化显示市政、能源设备内部构造及工艺流程等,可为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等本科专业提供直观的教学辅助手段[4]。宁波大学和福州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包含工程结构、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等虚拟仿真实验室。河海大学力学与水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了“创新研究型”、“专业实践型”、“基础扩展型”三大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提高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校进行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6]。因此,若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尤其要加紧课程仿真教学模式改革的步伐。2.水利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相关新兴的交叉学科,可以很好的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促进水利工程学科的发展,并逐渐起到尖兵作用。3.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是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和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必修课之一,开展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有利于整个学科教学水平的推进。

二、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建设思路与内容

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的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内容如下所示。(一)建立以培育创新能力与增强工程实践。为主导的“应用+前沿”课程大纲根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相关的要求,教学模式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要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和动手能力强与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要求课程大纲也能满足两者的需要。增加目前在建筑与机械行业最前沿的“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增加水利建筑的信息驱动内容,再进一步增强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水利专业工程师和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因而制定“应用+前沿”课程大纲,实行“一体化教学”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明确把课程基础知识、工程实践素材、与科技前沿整合到课程大纲中。(二)建立基于仿真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根据虚拟现实技术与水利工程教学紧密结合的思路,提出以仿真教学平台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如在学习各种类型的大坝模型(包括大坝的不同部件),总结各自的特点、要素、计算方法、差异性与关联性等内容,及分析水利工程建筑物与地形相互关系等内容,结合二维CAD图形以及相应不同部件三维模型与空间关系进行展开[7]。让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课程教学从传统的“板述”到目前的“PPT”再进一步到“仿真教学平台”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仿真教学平台内容设定的深度融合。(三)扩充工程案例作为三维的“活教材”激发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通过收集目前国内外已建的水利工程公布的素材,包括前期规划方案、修改方案、最终方案、设计资料(水文气象、地质、工程单价等)、设计内容、设计进度、设计成果、施工相关文件、工程管理运行及维护等资料,构建三维工程“活教材”案例库。通过仿真教学平台扩展功能,增加相应的全生命周期功能,从而可以使学生学习已建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一整套的内容。扩展了实际工程现场实习时不能了解工程设计过程全貌,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认知能力。(四)基于仿真教学平台的课程设计为控制目标的考核模式。对于水利工程可视化技术这一重要的专业课程,不仅强调常规考试来衡量学生撑握情况,更要抓住课程设计这一考核模式。通过仿真平台中课程设计模块设定不同内容与情景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能把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效的串起来,同时留有灵活性的自主设计的想法得以实现。从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关联性角度,制定基于仿真平台的课程设计内容与次序,并建立考核机制与要点。应用工作流程模式,对每一项课程设计环节进行布置,并设定评价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按照“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设定课程设计要点与考核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五)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学深化基础知识与增强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参与或对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学习与分析,不仅能提高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更有利用对水利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水利工程虚拟仿真项目划分为地形地质仿真环境构建、水利工程建筑模型构建、水利设计方法知识库构建、人机交互辅助设计等子任务,并进行子任务的解决方案制定,使之由浅入深、徐徐渐进,从而有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不至太难而放弃。制定以研促教切实可行的方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结束语

水利工程乃至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紧密的需求,同时也有信息技术深入融合的可行性与先天优势。结合水利工程传统知识与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从新型课程大纲、基于仿真教学平台的教学、三维“活教材”工程案例库、以仿真课程设计的考核模式、科研促进教学等内容,以培育创新能力与增强工程实践为导向,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深入结合,学生们了解到水利三维设计及BIM的应用前景,掌握了相关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对水利工程大局观与前沿性的认识,水利工程专业与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从而推动了水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对水利工程教学、人才培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乃至学科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本项目的探索,促进更多课程进行仿真教学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炎锋,杜修力,纪金豹,等.土木类专业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09):82-85.

[2]刘琼,何洁凝,关冠恒,等.虚拟仿真实验室对教学的作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318-319.

[3]刘华颖.浅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16(3):150-152.

[4]刘育,孙连鹏,陈玉娟.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J].高教学刊,2018(15):63-65.

[5]刘军,施晓秋,金可仲.面向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类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7(01):74-78.

[6]柳浩,万新,朱光俊,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6(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