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7:59:28

科技推广

科技推广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基层推广;不足与策略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品质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中的成本增加、质量安全与环境等压力不断增大,思考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不足,找出应对策略,对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体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不足

从当下的情况看,尽管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但依旧存在不足之处,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农业科技推广不配套,导致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条件不佳,并且农业发展基本沿用旧的推广方式,保持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提高收益。第二,基层缺少科技示范户,科技推广缺乏辐射作用,使得成果转化率较低,很多实用的、先进的科技停留在成果鉴定和验收阶段,不能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推广。第三,基层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忽视更新知识,也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导致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缺乏人才保障。

2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策略建议

2.1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便利的交通、肥沃的土壤、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气候是农产品生长与销售、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必须具有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配套基础设施,才能促进科技推广[1]。例如完善现有交通道路设施,新修道路和田间机耕道等,尽量使其和重要交通要道连接,尽快连接市场,在方便农业科技进基层、入农户的同时节省农业运输成本;继续深入改造基本农田,重点改造偏远地区的农田,改善现有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强化田间板块管理,减少死角,同时改善土壤比例成分,避免土壤板结,实现农业机械生产最大化;疏通水渠,对现有水塘清淤,老旧水利设施应注意除旧改新,增强其储水、取水和调水等功能,满足农业灌溉需求,结合水文、气候等条件实现田间农作物高产量、高收益。2.2加强基层科技推广指导,转化科技成果。网络信息技术是科技最直接的产物,对在基层推广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有重要作用,要争取将网络引进农村,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拓宽科技信息来源,使网络信息系统覆盖农村,让农民了解最新科技,加快农业科技传播速度,促进成果转化。例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大力推广基层日光温室和双垄沟覆盖技术、沼气技术以及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等农业生产技术,同时指导农户引进新品种、获取市场信息,加强对农民的面对面指导,帮助他们使用并传播农业科技。最重要的一点是培育科技示范户,即专门在农村培养示范户,消除基层推广人员和农民的隔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快速普及农业科技知识[2]。在指导和培训科技示范户时可采取入户调查、集中培训、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培训等方式,借助示范户与技术骨干的力量进一步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基层推广综合效益。2.3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素质,提供人才保障。针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正确树立爱岗敬业和为民服务的理念,推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与此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促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持续充电,提升队伍整体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例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在地方广播电视台专门开办农业知识与科学技术栏目,由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按照农时季节举办专题技术讲座,提高科技传播推广效率。另外,要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把控人员进出关,只要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务必要具备执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纪律、学习、考核、奖惩等制度,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在整个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中形成人人有事干、人人做贡献的工作新风貌。

3结语

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在新形势下已经难以满足时展需要,特别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暴露出一系列不足,必须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推广指导,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以便改善推广条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优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形成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更好地适应时展,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张中海.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7(21):60-62.

科技推广范文篇2

1.1规模养殖比重越来越大

以母猪为例,2012年12月份,黄陂区能繁母猪为4.9万头,其中,散养不足1万头,比例为3.9∶1。规模养殖户对于科技服务较之散养户提出了更高要求。

1.2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和政策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市场风雨的不断洗礼和绿证培训、阳光培训等多项培训,多数养殖户越来越注重养殖政策和科技投入,从各种渠道来增加自己的养殖信息量,素质明显增强。

1.3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说现阶段广大的养殖户在政策水平和养殖技术上比原来有很大的提高,但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畜牧产业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特别是大多数中小型养殖户,对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概念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刻。

1.4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随着畜牧经济的快速发展,养殖污染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成为养殖发展准则。

2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2.1机构不够健全

区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没有明确规定,现由畜禽品种改良站履行科技推广职能,属差额拨款单位;街乡镇没有设立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

2.2人员极度缺乏

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的人员与当地兽医组为1套人马,其中50岁以上的占70%,大都是子承父业的非专业人员,工作能力和积极性都有欠缺;专业技术人员占整个系统的人员数不到30%,而这30%的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是畜牧系统的中坚力量,一人都同时承担多项重任,很少有精力投入到技术推广工作中来,而专业性强的工作,技术推广工作又是长期、连续、繁重、人员的现状根本无法保证该项工作有效地开展。

2.3经费严重不足

畜牧技术推广是一项高投入无回报的服务性公益性工作,所需大量的工作经费只能由政府提供,但目前,该项经费从来没有被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单位更没有经费自行开展该项工作,多种原因造成了畜牧技术推广经费的空白,目前只能是有项目就干,无项目就看。

2.4政府重视不够

政府和业务部门没有将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即使上级任务部署下来,也仅仅附带在防疫、检疫、执法等工作之后简单地布置一下。虽然有《农业科技推广法》但各级政府与业务部门贯彻的也很不到位。近年来,黄陂区依照省市改革方案要求,制定了符合区实际情况的基层兽医体制改革方案上报到区政府,但迟迟未得到批复。这种状况大大地影响了畜牧业工作的正常开展。

2.5实用新技术缺乏

近年来,养殖业良种良法的普及虽然有了明显进展,但真正实用的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益的并不是很多,也相对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推广普及程度。比如2011年主推的发酵床养猪技术,当时黄陂区属全省率先推广,后因温度和消毒问题难以解决而搁浅。

2.6技术人员知识老化

绝大多数技术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大多是多年前来自学校学习的,存在老化现象。现在的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很快,而承担技术推广职责的基层技术人员很少有机会学习新的业务知识与操作技能。

2.7考核激励制度缺失

优良的畜禽品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饲养技术是不是切切实实地被推广到需要的养殖户手中,在生产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等并没有严谨的科学考评标准。推广机构的管理及推广人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成效怎样,也没有合理的考核制度,即使下达了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任务,发了文,可有没有转化为生产成果是另外一回事,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机构与人员的涣散与懈怠。

2.8推广人员无固定收入

目前基层畜牧科技并无专职推广人员,主要是集防疫,治病,科技服务推广为一身,工资报酬主要为以钱养事中防疫劳务报酬和收取一定的诊疗费。经济条件好的乡镇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万左右,差的地区仅不足1万。

3对策与建议

以宣传新《农业科技推广法》为契机,依法开展畜牧推广工作。

3.1完善机构,明确职责

实行机构垂直管理、业务条块划分、人权财权由上而下统筹安排,建立省级、市级、区级、乡镇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省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全省畜牧新技术的开发研究、畜禽品种的繁育与引进,制定推广项目的决策与指导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并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推广不同品种及技术,引导形成一区一特色的养殖格局;同时,组织全省技术推广体系技术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最好采取技术研发单位直接培训技术推广人员的方式,使最新技术能够准确及时地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市级负责辖区的技术推广的监管与考评工作。区级技术推广机构具体负责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及时向上级反馈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技术的成效及不足、农民的需要及市场的导向。乡镇级推广机构具体实施区域内的畜牧科技推广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的推广格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推广经费的争取和推广队伍的稳定工作。

3.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技术支撑机构,要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懂业务、能实践、善管理、会沟通的新型技术人才队伍。省市级部门要把推广培训作为提高推广人员素质的关键环节来抓,以便推广人员更新自己的知识,必要时,随时举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技术培训,培训工作不要流于形式,要切实讲求实效,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可采取考试考核法公共招聘的方式,把作风好、技术好的专业人才吸收到推广队伍中来,同时在科技人员工资报酬上面也要重点考虑。确保队伍的稳定性。

3.3完善考核制度,健全岗位责任

考评考核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材料上,要组织考核人员到基层、到区域、到农户进行走访、考察、考评,以便使考评考核工作真正地起到监督、督促的作用,而不是为了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为了完成项目而完成项目。

3.4扩大经费投入,确保专款专用

在经费投入上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实情的经费投入制度。美国农业推广的经费主要由联邦、州和县的财政提供,另外还有私人团体和个人的捐款、农业部推广教育基金和广大志愿者的服务。荷兰国家推广体系的全部经费由国家付给,国家每年拨出约9000万美元的资金作为推广、试验示范的经费,这些经费主要用于支付推广人员的工资、出差补助、推广资料的生产、组织各种推广活动、试验示范等。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为了彻底改变现状,使农业推广体系长期保持活力,而且是高效率、高质量、协调有效的进行农业推广工作,必需加大技术推广工作经费的投入,并能够做到专款专用。

3.5依托专业院校,推广新型实用技术

充分发挥区域内外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的能动性,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使他们直接参与到实际推广工作中,一方面使院校的教育面向社会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解决科研成果与转化生产脱节的问题,使最新的科学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被推广应用。近两年黄陂区成功推广的法系大白猪健康饲养技术主要就是依托湖北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

3.6推广内容广泛,方式方法灵活

要鼓励推广人员自主创新地进行推广工作,而不是强行地生硬地要求推广人员怎样去开展工作。推广的内容不仅要涉及生产,甚至法律法规,还要涉及加工、销售、环境保护与利用、推广的方式方法应该包括技术咨询、信息、组织培训、专业讲座以及入户一对一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

3.7创新推广理念,展现推广活力

2012年初,黄陂区肉牛品改工作脱离了项目支持,笔者等就积极探索牛品改工作推广新理念,多次组织各罐点站负责人和品改员召开座谈会并深入农村调研,在有利于牛品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场化推广的新模式,网罗社会人才。由畜牧部门一家推广这种传统而单一的推广模式只能适应有项目的支持,离开了项目的支持这种陈旧的推广模式就难以发挥作用。2012年初,在脱离项目的支持后,笔者等大胆启用由“区品改站+当地兽医站+专业户”建立冻配点的市场化推广理念,将牛改工作全面推向市场。经过1年的运作,充分证明了这种推广模式的后劲与活力。

3.8开展示范建点,逐步辐射全区

2012年黄陂区畜禽品种改良站立足本职,转变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创新思维,采用畜牧部门带专业户的新型联营模式,示范建点,重点打造姚集、李集、蔡榨生猪人工授精工程,形成示范点,发挥带动效应,然后由点到面,把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向全区。

3.9利用网络平台,实施资源共享

科技推广范文篇3

关键词:芦溪县;农业;科技

芦溪县位于江西省西部,总面积125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1.64万公顷,约占总面积的6%,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但由于地处丘陵地带,土壤贫乏,务农人口少,因此并不是农业大县。接下来笔者将对芦溪县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进行分析。

1芦溪县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1.1主要成就。2011年以来,我县全年完成粮食总产量12.1万吨,且每年呈上涨趋势,完成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能繁母猪补贴到位率100%,保险覆盖率90%以上,100%完成水稻、油菜良种补贴资金面积核实及发放等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从未出现因强农惠农政策补贴资金不到位而出现的上访情况。阳光工程、沼气建设等配套资金落实完毕,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及合作社的建立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1]。1.2存在问题。我县山地面积占到83.1%,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6.5%,森林覆盖面积广,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不高。

2发展思路及对策

2.1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科教兴国作为战略核心思想,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长期有效的科技推广计划,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推广体制,结合科研机构、高校及社会组织的力量,调动农民科学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经济稳健快速进步。2.2推广对策。2.2.1以政府为主导地位。政府作为方针的制定者及实施的监督者,对于农民的耕作方式及农业经济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应在推广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为一项公益性活动,若没有国家与政府的鼎力支持,必将会被忽略,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若要长久并有效的实现推广,需要政府投资来开展工作,以技术承包责任制或项目推广的方式进行,此方法较好的执行了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规划。农业科技推广实际上是对于国家经济调整的方式之一,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服务经营才能实现推广部门的稳固发展,且现代农业推广已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的组织,需要多方的介入与协调,因此,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2]。2.2.2健全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推广项目、政策至关重要,要强化政策扶持,针对目前我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一步制定完善鼓励发展优惠政策,并把政策细化为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经济科技资金等扶持投入逐年增长,形成稳定的经济扶持机制。按照“三民”原则,充分发挥各组织的协调、管理职能。加大研发力度,对农作物增产、栽培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培育人才队伍,强化对务农人员耕作方式的规范,促进现代农业经济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发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机制,加强对高校中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师资力量,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一体化教学,在大学点设立农业推广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劳动生产率。2.2.3加强农民科技务农意识。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其耕作方法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因此增强农民科技劳作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我县农民的科技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知识的普及工作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往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农民科学知识的培训,举办专题讲座、或定期安排志愿者下乡授课,手把手的纠正耕种错误,对于表现突出的农民给予优秀科技学习标兵称号,培养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致富能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2.2.4完善多媒体信息技术推广。多媒体技术的投入为农业发展开创了新的领域,加快了科学技术的推广进程。农民可在网络上全天候、不间断的获取新闻信息,掌握国家农业经济走势,随时可在论坛上咨询肥料配比与用量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各类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重大培训工程引导,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现代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将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农业新的跨越。此外,农民可通过网络采购农业用具或材料,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加强了农业经济的系统化管理,实现了农业与科技相融合。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县在近两年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业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各方的工作仍然需要改进。通过加强对互联网的使用,加设地方性标语,使农业科技渗透到农民生活当中,以及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等,以此实现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作者:彭建军 单位: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科技推广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黑龙江垦区

黑龙江垦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位于我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2%,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居世界领先水平。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满足垦区农业生产科技需求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垦区当前及未来农业生产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充分发挥垦区科技排头兵和助推器的作用,提高了垦区农业科技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1垦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农业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实现新时期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最根本要靠科技,农业科技对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贡献巨大,功不可没[1]。2018年,黑龙江垦区承担国家、省科研项目87个课题,组织实施总局重要科研项目71个课题,组织验收、鉴定总局重点科研项目80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32个,授权专利120件,实现科技转化为成果并形成规模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任务。农业科技推广促进了垦区农业由数量增长型转型为质量增长型,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生产,对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垦区持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能,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与集成推广力度,通过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持续深度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2垦区农业科技推广重点

针对垦区绿色有机、优质高效作物等亟需发展问题,农业科技的集成化推广应用,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推广重点是支持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类项目、畜牧养殖及粪污处理综合技术示范推广类项目、智能化农机装备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类项目和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服务类项目等,涵盖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和种植技术、节水节肥减药、奶牛-肉牛-生猪安全高效技术、粪便微好氧堆肥化技术、绿色高效智能化农机装备、农情大数据分析、精准喷雾控制系统、农业遥感监测等信息化技术等各个类别。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推广覆盖全垦区,并按照农业种植结构、农牧基地分布、设施建设基础进行合理布局,强了先进技术引导方向、突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导向作用。

3垦区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思考

新形势下,黑龙江垦区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提升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为根本任务;以打造国际化大粮商,努力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使命。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垦区农业科技推广除了加强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设施条件建设等方面外,还应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3.1推进机构建设。垦区已有整合农业、农机、畜牧、种子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也有科技科、农业生产部、研发中心、科研站(试验站)等机构在承担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加强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先进科技载体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中心与农场的科技连结机制,以市场交易、知识产权、股份等为纽带,发挥新型农技推广主体在农场产前、产后等薄弱环节的作用[3]。强化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专家团队的服务能力,发挥科研人员的技术优势,开展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3.2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培养一批知识面广、技能优良、作风过硬的基层农技人员[4]。根据基层农技人员的不同需求,采取异地研修、就近集中培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分级、分类、分批就近开展培训。由农业科研院所选派专家到基层培训农业技术员,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3.3培育示范主体。以科技园区、高产创建示范、万亩示范田、合作社为载体进行农技推广示范主体建设,形成一批示范带动力强、推广效率高、应用覆盖面广的技术推广主体[5]。开展产学研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的共建,实现协同创新、协同服务和协同育人,达到技术员和示范户科技素质见提高、示范面积上规模,示范效果见成效。继续建设完善长期稳定试验示范基地使其成为集示范展示、技术指导、农民培训、农情信息采集和传播等多功能、综合性的农业科技示范服务平台。3.4重视技术研发。在科研成果、技术储备和专家技术人才等方面,农业科研单位具有显著优势,是一个资源宝库。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农业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地位与作用,建立资源统筹、布局合理、适应垦区发展的科技研发体系,对研究成果加强开发与应用,提高农技成果转换为社会生产力的效率。以农场需求为导向,自主研发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成果。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成为垦区农业科技对外交流的枢纽。3.5创新信息服务。面向“互联网+农技推广”信息化体系,搭建专家与农技人员、农技人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间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6]。通过科技推广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录制视频等方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实现农业科技“听到讲、看到学、看到做”,极大提升农户对于农业科技要点的理解和掌握。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让垦区的农业科技服务能够第一时间走进千家万户,让农户更方便、更快捷地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3.6提升培训效果。通过春耕生产科技服务、科技之冬培训、电视科普讲座、科技大集、科技活动周活动、实地指导、现场技术咨询、电话解答、资料赠送、出版科普书籍、微信平台宣传,应用APP等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和成果,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送到基层农技人员、农户的手中,送到田间地头。在培训中,注重采用通俗易懂、简洁生动、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方式,确保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广大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和农户理解和接受。3.7完善服务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黑龙江垦区特点的长效服务机制,使农技推广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工作成果长久保持[7]。在农技推广中,采用大众传播、个别指导、集体指导等多种服务方法,积极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培训及咨询等相关服务工作。农业推广机构和示范基地建立长期合作长效机制,按照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在劳动、资金、知识、技术及产品等要素上实现多赢。3.8健全评估内容。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终目的是技术成果的转化率[8]。以服务农业生产成效为检验标准,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能。在把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抽样满意度、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对象抽样满意度、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时间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围绕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规模及技术指标进行绩效考核,以测产报告、效益证明、推广面积等书面材料为考核依据,还应注重技术集成度、到位率和普及率等要素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徐学阳.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垦区建设“三大一航母”提供有力支撑[J].农场经济管理,2018(11):3-8.

[2]郑平.推进科技要素供给侧改革加快建设垦区现代农业[J].中国农垦,2016(6):30-32.

[3]薛建良,冯明惠,李金海.农垦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垦,2015(5):46-50.

[4]代力辉.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5]陈伟.安徽省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8,(18):211-212.

[6]冯阳.大数据技术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7]刘美洲.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农技推广工作做法成效及问题建议[J].基层农技推广,2018(7):7-9.

科技推广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相对健全,有家市级农口部门承担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即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畜牧局、农机局、蔬菜局、农广校。根据我市年出台的革意见,乡镇街道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农广校等个涉农事业单位合并,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具体承担以前各站担负的农业事业发展和科技推广任务;乡镇农机管理站、兽医站则改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截止目前,我市现有在编农业科技人员第一学历中专以上或具有中级以上农业系列职称的人,其中在市直农口局机关包括农、林、水、牧、机、菜、农广校个单位及其直属单位工作的人,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管理站、兽医站及其它单位工作的人其中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分别占%和%。农业科技人员中第一学历为中专的占,大专学历的占%,本科学历的占%;具有高级职称的占%。现有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中,在编不在岗的人。近年来,广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科技人员到一线服务迈出了新步伐。连续三年开展了“农业科技创新年”、“农业科技推广年”等活动。借鉴“病人选医生”的方式,在电视和报纸上将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的姓名、专业特长、联系方式等介绍给农民,促进了农民与科技人员的对接。围绕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成立了专家课题组,分别选定课题,定攻关内容,定人员,定经费,定考核奖惩。中级以上职称科技人员到乡镇、到村、到项目开展技术服务。今年春季,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市农业局派出名科技人员与个村的户结成科技帮扶对子,为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长效联接机制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创新了科技服务方式。在开通“农业”热线的基础上,依托农村会计集中记账中心网络系统,新建了农业信息中心,更新了农村网站,与中国农业信息网、山东农业信息网链接,并借助市、乡、镇、村三级为民服务网络,及时了解、掌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市场销售信息等服务,成为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信息交流和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台。

三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实现新突破。近年来,与山东农科院、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所密切合作,每年组织实施多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在章丘大葱主产区引进推广了频振灯杀虫新技术,不仅每亩降低成本元,而且为大葱的无公害生产创造了条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面积达到万亩,有个农作物品种被认证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作物良种化,薄皮核桃、早熟苹果、花菇、白硬冬小麦、黄颡鱼、五彩棉等多个新品种被成功引进,人工授精、农田保护性耕作等其他实用新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种养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初步形成了“服务到村到项目,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格局。

四是农民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依托农广校和各类职业学校,重点实施了“青年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阳光培训工程”等项目,实行免费培训、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近年来共培训农民人次,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技能,实现转移就业万人,对解决好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就业技能低、“有岗位、无技能”问题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扎实开展,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都市农业,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农民的现实需要和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⒈农业科技人员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配置不合理。目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以上集中在市直农口各局及其下属单位,而处于生产一线的乡镇站所农业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较小,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到%。乡镇与市直农口部门之间的科技人员交流的难度加大,市直农口部门难以根据全市各区域、各乡镇的业务需要,在市与乡镇之间调配科技人员。如××乡作为山区乡镇,每年要组织实施大批农田水利工程,目前却没有一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又难以从市直部门下派科技人员,致使该乡水利工程建设面临无人才可用的窘境。二是乡镇之间科技人员配置不合理。从目前各乡镇所需科技人员的类型来看,南部乡镇需求林果、畜牧专业的技术人员较多,北部乡镇需求蔬菜、水产养殖专业的较多。但近年来受就业观念、各乡镇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新毕业的农业专业人才大都把中部经济发达乡镇作为就业的首选单位,造成了乡镇新增专业技术人才与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不适应。三是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配置不合理。据人事部门统计,目前全市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现有人中,属农业专业技术干部的人,具备农业系列高中级职称及农业专科以上学历的聘干或工人人,两项合计仅占%,另外人为其他专业技术干部或非农业专业聘任制干部、工人。同时,各乡镇还有名农业专业技术干部和名身份为聘干或工人具有农业系列高中级职称及农业专科以上学历人员编制在自收自支单位,大多数从事与非专业工作,导致出现农业院校毕业生用非所学、学而不用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严重缺乏并存的现象。

⒉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政策未完全落实。一是农业综合服务机构改革不到位。因债务问题,部分乡镇水利站、林业站等部门并未实际合并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改革后,兽医站、农机站成为经济实体性质的事业单位,为保证工资收入,各站所科技人员虽然也搞一些先进科技的推广工作,但更多的是物化服务,推广哪项技术,主要是看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经济收入,有的为了增加收入,甚至干起了与本职业务无关的经营项目,与岗位职能要求完全脱节。这对于建立完善畜禽防疫体系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非常不利。二是部分基层单位科技人员工资待遇未从根本上解决。编制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农业科技人员中,相当部分职称晋升不及时,工资没有按标准套改兑现;市直农业、水务、畜牧、林业个局及其下属单位中,有名科技人员为差补人员,人实行白收自支,实际收入与同级别其他部门单位也有较大差距。三是机构改革对农技推广人员安心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历次机构改革都是从精简农业服务机构及人员开始,加之过去个别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情况,乡镇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对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市乡机构改革持等待观望态度,对工作职位、工资待遇等顾虑重重,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少数人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

⒊基层农技人员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在与乡镇座谈过程中,普遍反映农业科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严重、流失较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年以来,通过考取公务员“跳”出农口的农技人员有人,通过调整隶属关系到民政、司法、计划生育等其他单位工作的人。分析原因:一是基层干部偏少,党委政府从全局出发抽借农技人员到其他单位工作。二是农技推广机构不稳定,工作条件及待遇较差,农技人员主动“跳”出农口。三是编制不落实导致农技人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部分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编制不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抱有临时思想,难以安心工作;而编制及工作都在其他自收自支单位的农学类毕业生,更难以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⒋市直农口部门服务一线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市直农口部门广大科技人员有到一线创业发展搞服务的主观愿望,但相关的配套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如,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首先看论文、科研成果等“硬件”,没有这些“硬件”,即使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做得再多、再有成效,职称照样无法晋升和评聘,工资待遇也就无法相应提高。科技推广工作搞不搞一个样,为农民服务的力度大小一个样,导致农业科技人员把精力主要放在撰写论文、发表文章上,下基层搞服务的压力感和主动性不强。同时,被服务对象在农技人员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缺乏发言权,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反映科技人员的工作业绩,也导致科技人员在下基层服务方面产生惰性。

⒌农业科技人员与基层服务对象衔接不畅。由于目前我市农业经济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市直农口部门的科技人员下乡搞服务与基层对接的不够好,有时农民有技术要求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下乡不知道为谁服务。现任白云湖镇劳保事务所所长分管农业、原为市水务局水产站站长的高级工程师马宝祥深有感触:市直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服务,由于点多面广,不清楚与谁对接,直接影响了服务效果。市直农口部门反映,如果单纯靠扶持大户、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而没有乡镇政府的组织、支持、配合,没有专业协会的参与,科技人员想下去搞服务,也找不到具体的服务对象。用科技人员自己的话说就是“如同截断了左膀右臂”,不仅无法掌握必要的基础资料,而且无法敲开群众的门,更谈不上为群众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同时由于对接不畅,科技人员提供的服务与农民群众的要求也有一定偏差,技术人员推广的并不是群众最需要的。特别是大多数群众受认识水平、文化水平的制约和不愿承担试验项目风险的影响,在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时,对实用性、针对性比较强,能够在短期内见到效益的科技项目比较感兴趣,对一些具有前瞻性、试验性的项目则反应冷淡。而农业科技人员实施的科研推广项目多数具有试验性质和系统要求,效益回报过程和经济效益与群众期望有一定差距,间接影响了群众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实施的积极性。

⒍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高效运行。调查中发展科学试验和推广经费不足,是当前影响农技推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财政虽然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但是科技推广资金在全市农业投入中占的比例还很小,还没有农业科技推广常设性基金,各单位向上争取的科技项目,配套资金到位率也比较低。乡镇党委政府自身财力有限,无法加大投入。在开展农技服务时,交通工具、农业科技培训与服务的场所图书阅览场所、影视设施等严重缺乏,导致服务缺乏系统性,形式和方法单一,并且局限于零打碎敲的临时性培训和发放相关资料,不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的系统服务。市林业局农艺师杨继明反映,作为科技人员,下基层进行科学试验、推广先进科技的愿望很迫切,但是受经费、交通工具、住宿、生活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些科研推广活动无法开展。希望市财政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把科学试验的风险由政府承担起来,在重点技术推广上安排专项经费,保证各项试验示范活动的开展,产生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效果。

四、建议和对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推广和应用先进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按照“行政推动与市场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针对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⒈调整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优化乡镇科技人员结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偏低,是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关键因素。从实际需要出发,调整充实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农技人员,是解决农技推广难的一项重要措施。经调查,当前市直农口部门和有关乡镇亟需个专业的名农业科技人员。建议人事部门对占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的人员认真核查,严格限制非农专业人员占编,并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行适当的清理。对市乡镇亟需的农业科技人员,及时进行增编。需要补充的人员,可以在乡镇之间进行调剂,也可以根据双向选择的方式,从市直、乡镇自收自支单位的现有农学类大专以上学历或具备中级以上农业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调剂使用。不能解决的,由人事部门组织面向社会,从农学类大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

⒉确保现有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作用。从实践看,搞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在人多,而在于精干、高效,在于扎扎实实、真心实意地为农服务。针对部分乡镇街道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从事事务性工作多、搞技术创新与推广精力少的实际,为保证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建议对抽调农技人员的行为严格限制,不经过市直业务部门同意,各乡镇不得随意抽调,确保农技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科技推广上。同时,落实好他们的职称、工资、福利,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心工作,打消转行走人的念头。要对每个农技人员每年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和目标作出明确规定,签定责任书,使农技人员有压力和动力。

科技推广范文篇6

农科类高职院校在农业科技科研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学科门类设置比较全面,师资力量雄厚,发展历史悠久,科研基础和科研能力比较强,但高校毕竟是专门的科研机构,直接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机会较少,因此,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实验成果或者试验田的成果,农民田间很少使用先进的技术,这就很难转化为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造成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效果不佳。农科高职类院校农业推广力度不足已成为影响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要问题。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是农科类高职院校发展的特色,相对于本科院校还存在一定劣势。农科类本科高校社会认可度较高,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和协同创新方面比农科类高职院校占优势,这就导致很多企业与附近的本科高校合作,企业和本科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在人才招聘方面也会向本科高校倾斜。农业科技推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农科类高校的科技成果和培养的农科类人才需要有政策支持,才能顺利走向基层。基层农村工作环境相对于城市的工作环境和实验室的科研条件不在同一水平,农村条件艰苦,科研条件落后,很多高职类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农村一线工作,没有合适的激励和奖励机制,缺乏到农村推广农业科技的动力。

2农科类高职院校农业科技推广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建议农科类专家走出实验室,走出试验田,走向农村,走向田间,指导农民科技种田、科学施肥。让农民朋友看到科学种田的益处,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只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才会提高科技种田的积极性,才能让更多的农民接受科技种田。同时,当地政府要配合农科类高职院校做好前期宣传工作,通过“乡村通”“乡村广播站”和宣传彩页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并对后期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进行跟踪报道[1]。2.2强化高职类院校的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第一,农科类高职院校可以与农科类本科院校和农科类研究所进行深入交流合作。与此同时,还可以协同地方之间学校、研究机构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校外资源的整合,共同促进协同创新发展,摸索出一套多样化的模式。打造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相关的产业和产品为突出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从而推动整个地方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标准化发展的生产模式,共同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将自己的教师定期输送到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鼓励本校教师在职读研的方式,来提高师资的综合素质。第二,农科类高职院校要积极走出去,跟企业进行洽谈,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高职院校可以每年为企业定向培养和输送农科类技术人才,为农科类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农科类企业也可以定期输送企业的技师到高校讲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人才双向流动的机制。2.3强化对高职类院校农业科技推广的政策支持力度。第一,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应重视对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培养。可以把现有的工作人员按照教学目标分为科研人员、教学人员、推广人员等。对于各类专职的或者兼职的工作者要有所区别。改变以往的以科研、课题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从薪资水平、岗位晋升晋级、津贴等多个维度出发,制订一套满足现有需求的激励机制。同时,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文件,从制度上保障科教人员的权益,从而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也可以从制度上保障相关推广人员的地位,将其与服务科研的教师团队给予同等对待,指引和激励科研人员走进农村,走进企业生产一线。第二,出台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高职类农科人才走向基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尝试打造一批批学习农业、喜爱农业和愿意发展农业的建设者。比如,在日常的课程学习、论坛讲座中,通过一些出名的在农业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专家、企业家等,分享他们的真实经历和成功经验,让同学真真切切感受到从事农业的成就感和价值。也可以利用寒假、暑假开展一系列农业科技推广、“三下乡”调研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农业产业活动交流,让他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掌握目前国家在这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让农科专业高职类毕业生喜欢农业和农村,树立服务基层、扎根农村、科技兴农的决心[2]。农科类高职院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好农科类高职院校的作用,可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为“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梦雪.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科技推广范文篇7

一、水利科技推广项目

1、山区雨洪集蓄灌区:库(塘坝)渠相连、渠(管)池相通、田间蓄水、管网配套、形成灌区。拟建郭家坝2万亩柑桔和茅坪2万亩茶叶雨洪集蓄灌区,建成具有山区特色有效利用雨洪资源的灌区。

2、微润灌溉:为解决长期以来田间水池至农作物使用管灌的方式,大力推广国家“863”科技推广项目“微润灌溉”技术,实施500亩柑桔和1500亩茶叶微润灌溉。

3、生物慢滤:该技术在2008年以来我县主要运用于小型集中水厂建设,效果明显,水质达标达96%以上。2011年主要探索和试验:一是“千吨万人”水厂的生物慢滤水处理技术试验,拟在茅坪镇九里建设日处理能力一千吨的生物慢滤水厂。试验成功后将在城镇有推广的广阔前景。二是推广单户生物慢滤技术,“一管一池一罐”模式,在有水源的地方进行“先滤后蓄”,在没有水源的地方进行“先蓄后滤”,拟推广1000户。

4、渠道防渗:采用抗冰冻新材料替代混凝土进行渠道防渗,在我县海拔800米以上地区试验。

5、生物植生技术推广:在我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中推广生态挡墙技术,拟在两河太坪河、茅坪陈家冲、泗溪河段推广该项技术。

6、土壤墒情和降雨监测技术试验:在我县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中,推广奥地利PESSL国际公司提供试验需要的iMetos墒情降雨自动监测站,拟在茅坪镇宝塔河建站进行试验。

7、植物篱+经济林”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推广应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植物篱+经济林”模式治理坡耕地,通过典型带动,推广应用该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

8、紫色岩坡地改良与利用推广项目:该项目在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土地生产力上具有突出的功能,拟在三峡库区我县境内开展紫色岩坡地改良与利用推广项目,治理紫色岩地区坡耕地,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持续生产能力。

9、五小水利工程新材料示范、试验、试用:在等地实施水利工程的新材料示范、试验、试用。

二、推广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由同志任组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水务中心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好水利科技推广工作,各项目组负责人牵头做好各项推广试验项目。

科技推广范文篇8

1合肥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1.1推广服务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公益性推广服务机构1个,市级推广机构有4个(推广中心、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管理站),县区级推广机构有9个(三县一区共4个中心,三县共3个种子管理站、肥西县植保站和土肥站),乡镇级推广机构57个。合肥市三县农技推广部门现有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共193人,其中国家技术干部164人,工人29人。从专业职称来看,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61人,初级职称79人,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为0.15:0.37:0.48;从文化素质看,本科以上学历38人,大专学历65人,中专学历70人,高中学历8人,初中以下学历12人,人员比例为0.20:0.34:0.36:0.04:0.06;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68人,36~49岁92人,50岁以上33人。三县乡镇级农技推广部门现有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共294人,其中国家技干203人。国家技干中从专业职称来看,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42人,初级职称148人,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分别为0.06:0.21:0.73;从文化素质看,大专以上学历109人,中专及高中学历86人,初中以下学历8人,人员比例分别为0.54:0.42:0.04;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94人,36~49岁91人,50岁以上18人。

1.2经费来源及基础设施配备

合肥市稳步增加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所需的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近几年每年从支农专项中安排300万元左右用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市、县推广中心及站所的仪器设备进行更新,配备交通工具,提高监测、实验手段和水平,改善工作条件。省、市共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技推广手段和能力。积极争取农技推广项目,抓好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改善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手段。如通过实施植保工程,在县区建立完善病虫害测报点和重大有害生物县级监控区域站;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建立土肥化验室,配备相关检测仪器。目前,三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办公楼、农业科技示范场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农技推广所需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基本齐全。然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只有少部分有职工住房和办公区域,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办公室和职工住房紧缺;全市乡镇基本没有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实验仪器设备。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善

农技推广虽然经历数次改革,但收效甚微,大部分改革仅仅是程序上精简了人员,保证了农技人员的工资收入,但其他实质性问题依然存在,农技推广的效果和现状仍未从根本上好转[1]。农技推广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更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2]。而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的逐年增加,县级农技推广中心逐渐忙于处理业务,但大部分乡镇农技人员却无所适从,真正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少,绝大部分时间放到乡镇日常中心工作中,使农技推广工作落实不到位。村级就根本没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即使前些年配备的科技副村长也是名不副实。

2.2知识缺乏,人才流失严重,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知识缺乏,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出现很大变化,缺乏专业人才。二是人才流失严重,素质好、表现突出、个性能力强、有专业特长的人员被转到其他党政机关,或者是停薪转职。由于受到财力、编制的限制,留下来的老同志凭经验工作,新进来的年轻人思路开阔,但缺少实践经验,都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在职人员中,女同志多、工人身份多、男同志少,能干事的少。四是用人渠道狭窄,出现人才队伍的断层,农口有近10年(长丰县农技推广中心1992—2000年进人为0)几乎没有分配过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致使农技推广队伍后劲不足和人才缺乏。

2.3经费严重不足,办公条件差,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合肥市大部分县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除了人员工资以及很少的人头经费(长丰县前2年为每年1200元/人),县乡财政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工作经费不足是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导致乡镇长期处于“只有钱养兵,却无钱打仗”的状态。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农技人员“三权”下放,乡镇农技站经改革后合并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大都在政府办公且忙于政府中心工作,分工包村或下派担任村书记(村长)。区域中心站虽经过多年建设、改造加之国家商品粮基地县项目资金的投入,但因机构改革,其固定资产有的被无偿占用,甚至有的地皮被拍卖[3-4]。

2.4服务手段落后,服务与需求脱节

农技人员服务基本还是凭经验指导农民生产,按照传统的一张明白纸、一块黑板报、一次培训班、一处示范点的方式抓推广,缺乏现代高科技服务手段;而农民又受到文化程度、资金的制约,对新型实用农业技术难以接受,尽管有的地方开观摩会、做示范点,但参加的群众思想水平不高、认知程度不理想。在科技成果应用上,大多定位在大宗农作物上,对具有特色农业出现的问题研究不多,在技术服务中注重产前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产中的技术指导、对产后的产品储藏和加工出现的问题研究不多,对农产品的销售信息等不够,致使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5]。

3建议

3.1加强农业农村规划,加快土地流转

认真对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条件、土地、种养业生产规模、科技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农村科技公共服务项目库,对科技人员进行合理的调配,并在合肥市“十二五”的规划中有所体现。县乡政府要成立土地流转机构,宣传土地流转的政策,解决农民担心政策不稳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搞好土地流转合同鉴定和公证服务,确保农民流转后得到应有的收益。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耕者有其田变为能者用其田[6]。从而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效益,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同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可以先在新农村建设点、土地综合治理、外出务工较多的空壳村或劳动力为老人和妇女的地区进行。对成一定规模(33.33hm2以上)流转的土地和绿色长廊一样给予同等的奖补政策。

3.2搞好培训和引智工作,提高农技人员的待遇

一是对土地经营者(农民或种养大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种养科技管理水平。二是对农技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等的要求。三是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进行人才引进和引智,以满足农业新形势的要求。在每个行政村培训和落实一个科技示范户,以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等的示范带头作用;县乡农业部门对其考核,财政每年给予一定补助,以提高其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积极性和速度。四是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办公条件和待遇,对实施国家重大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的农业科技人员实行奖励政策,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技推广范文篇9

一、奶牛改良与规范化饲养技术

奶业是我市畜牧生产重点产业。为进一步提高奶业生产的整体水平,要继续实施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推广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技术,加速品种改良。坚持高产奶牛冻精细管畜牧系统主渠道供应,争取高产细管冷配改良奶牛数占适龄奶牛90%以上。要以奶牛养殖小区为载体,大力推广科学饲养、集中挤奶技术,建立规范化饲养管理及生产方式。根据奶牛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特点,制定相应的饲料配方与饲喂方法,确保奶牛的营养品充足与均衡。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优质青贮饲料的应用比例。推广科学的免疫程序和奶牛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合理用药,减少兽药残留,提高乳品质量和安全性。组织专家进行知识培训,提高奶农科技素质。

二、水貂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技术

水貂是我市的优势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配方,重点推广母貂产仔前后的饲养技术,仔貂的护理和疫病防治技术。对母貂应用配合饲料进行饲喂,降低饲养成本,保证营养价值的全面,生长状况良好。搞好仔貂疫病综合防治,降低仔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争取仔貂成活率达到95%以上。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做好传染性疫病防控工作。

三、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

以环山原种猪场为依托,发展和建设父母代扩繁场,向全市提供良种商品代仔猪,良种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充分发挥市生猪产销协会的作用,扩大生猪外销份额。积极推广普及生猪生产配套技术,推广“洋三元”杂交改良技术,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普及仔猪“三早”(早补铁、早断奶、早补料)饲养技术,普及配合饲料全价营养技术,以提高商品猪的出栏率、瘦肉率、饲料转化率和猪肉品质。

四、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实行标准化生产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动物源食品安全生产体系。要把饲养小区建成推广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平台,不断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饲料安全监测,推进安全饲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加强兽药残留监测,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兽药、添加剂及其它化合物。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广无公害生猪、蛋鸡养殖技术及加工技术。按照市超市无公害菜肉蛋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养殖场产地环境、场房建设、饲料、用药、疫病防控、排泄物处理、屠宰加工等,全部推行标准化管理。

五、动物疫病“五位一体”综合防控技术

2011年我市推行了消毒、免疫、检疫、检测、管理“五位一体”的防控工作新举措,保证了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2012年要进一步规范防控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我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一是消毒打基础。春秋集中免疫的同时,要对社会养殖环境进行消毒灭源,8月份要在全市开展一次高温季节消毒灭源。二是免疫抓关键。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春、秋两次集中进行,平时依据免疫档案搞好补充免疫,规模饲养场推广程序化免疫,免疫密度100%。三是检疫作保障。围绕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路港检疫、市场监督“四到位”开展工作。四是检测看效果。在完成计划免疫的同时,每次集中防疫过后应进行抗体检测。五是管理促规范。市和市区要成立专门的督导组,巡回督导各市、镇、村、场。各级要规范免疫档案和证照、疫苗管理。

科技推广范文篇10

推广普及增产增效新品种、先进适用新技术。实施水稻统一“供种、供肥、供药、植保”、小麦统一供种和蔬菜补贴农药统一供应等惠农措施,全区优质水稻、小麦品种覆盖率达100%,群体质量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与整建制建设,大力推广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建立千亩粮食繁种基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哈密瓜和蜡梅研究所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先后引进粮油、经济作物新品种100多个,通过不断研究培育,4个品种获得上海市农作物(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二、抓培训、求实效

努力培育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每年深入镇、村、户举办农技实用技术、专业农民、示范性、引导性以及专家坐堂等各类培训与科普活动70余期,万余人次受益,提高了广大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种田水平,培养了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心首次创新开设田间学校培训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参与式的培训,工业区25名种植哈密瓜的学员平均增收6000元/户左右,真正起到了“培训一户、辐射一方、带动一片”的成效,得到了市区相关领导的一致肯定,农民田间学校嘉定示范点挂牌成立。

三、抓指导、推入户

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2008年中心全面推行农业科技入社惠农工程,积极引导合作社及社员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近五年来,共对本区粮食、蔬菜、园艺经济作物的96户次的农民合作社进行了上门入社技术指导,探索出了以合作社为中心进行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运用科技的科技进村入社(户)有效途径,确立了以“指导一社、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技术服务形式,有效提高了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科学种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