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0:17:26

科技人员

科技人员范文篇1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培训合同由上列各方于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在________市订立。

根据公司()发(司)字第()号文件规定,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培训合同,合同如下:

第一条甲方派乙方赴________进行国外培训,培训期计________天。

第二条培训期间及培训结束后,乙方必须遵守公司保密规定,不得将培训中所学之操作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及文件资料泄露给第三方。

第三条公司根据支付培训费数额,要求乙方必须在公司服务伍年,作为签订本培训合同之条件。

第四条乙方若在服务年限内自动离职或辞职需向公司退还一切培训费用,包括由公司支付的培训交通费、住宿费、餐食费及其他培训费用。

第五条违约责任

本合同双方签字后,具有合同法律效力,即某方违约,应由违约方赔偿守约方因违约引起的全部经济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条陈述和保证

6.1甲方的陈述和保证

甲方向各方陈述和保证如下:

(1)其是一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

(2)其有权进行本合同规定的行为,并已采取所有必要的公司行为授权签订和履行本合同;

(3)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对其构成有约束力的义务。

6.2乙方的陈述和保证

乙方向各方陈述和保证如下:

(1)其有权进行本合同规定的行为,并已采取所有必要的行为授权签订和履行本合同;

(2)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对其构成有约束力的义务。

第七条保密

一方对因本次培训合同而获知的另一方的商业机密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向有关其他第三方泄露,但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或经另一方书面同意的除外。

第八条补充与变更

本合同可根据各方意见进行书面修改或补充,由此形成的补充协议,与合同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第九条合同附件

9.1本合同附件包括但不限于:

9.1.1各方签署的与履行本合同有关的修改、补充、变更协议;

9.1.2甲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乙方的身份证复印件、及相关的各种法律文件;

9.2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附件的有关规定,应按照本合同的违约责任条款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条不可抗力

任何一方因有不可抗力致使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本合同或迟延履行本合同,应自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将事件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并自事件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另一方提交导致其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或迟延履行的证明。

第十一条争议的解决

本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

本合同各方当事人对本合同有关条款的解释或履行发生争议时,应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予以解决。如果经协商未达成书面协议,则任何一方当事人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请双方同意的______进行仲裁。公务员之家:

第十二条权利的保留

任何一方没有行使其权利或没有就对方的违约行为采取任何行动,不应被视为对权利的放弃或对追究违约责任的放弃。任何一方放弃针对对方的任何权利或放弃追究对方的任何责任,不应视为放弃对对方任何其他权利或任何其他责任的追究。所有放弃应书面做出。

第十三条后继立法

除法律本身有明确规定外,后继立法(本合同生效后的立法)或法律变更对本合同不应构成影响。各方应根据后继立法或法律变更,经协商一致对本合同进行修改或补充,但应采取书面形式。

第十四条通知

14.1本合同要求或允许的通知或通讯,不论以何种方式传递均自被通知一方实际收到时生效。

14.2前款中的“实际收到”是指通知或通讯内容到达被通讯人(在本合同中列明的住所)的法定地址或住所或指定的通讯地址范围。

14.3一方变更通知或通讯地址,应自变更之日起三日内,将变更后的地址通知另一方,否则变更方应对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合同的解释

本合同各条款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影响标题所属条款的意思。

第十六条生效条件

本合同自双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在本合同上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各方应在合同正本上加盖骑缝章。

本合同—式______份,具有相同法律效力。各方当事人各执______份,其他用于履行相关法律手续。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

科技人员范文篇2

一、充分认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重大意义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发展遇到很大困难和压力。知识和科技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也是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广大科技人员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到企业去、到车间去、到生产一线去,汇聚成共度危机、共谋发展的科技大军。要主动把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

结合10大产业振兴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遵循“政府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广大科技人员要带技术和成果到企业去,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

2.帮助企业技术研发。广大科技人员要积极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产品开发咨询服务,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3.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广大科技人员要帮助企业完善研发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4.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问题。广大科技人员要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开拓投融资和市场渠道,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5.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广大科技人员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多种服务方式,推动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产、学、研之间有效互动的创新模式。

6.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针对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发挥各类机构、组织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为企业培养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

要打破常规,抓紧调整教学、科研部署,根据企业需求动员和调配急需的科技人员,并形成后续的团队支撑。要整合资源,筛选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要主动对接,根据自身优势和企业需求,与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要创新机制,围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形成激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四、广大科技人员要把服务企业作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

科技人员要把自身发展与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凝练技术需求,在服务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要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实现科学研究价值、检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集中精力、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地做好企业服务工作。

五、组织各类专家深入企业提供咨询指导

广泛动员各类学会、协会和院士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诊断、人员培训等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的作用,面向企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开展科技工作者“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营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

六、企业要为科技人员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要把技术创新作为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根本途径,把握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机遇,积极联系、主动对接。要坚持双向选择、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和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要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开展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明确科技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相应报酬,发挥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

七、发挥地方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主体作用

各地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要积极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措施,为组织动员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环境,为科技人员提供有效的服务。要充分了解当地企业技术需求,动员和吸引广大科技人员进入企业服务,做好供需对接工作。要调整本级科技计划的投入结构,统筹科技资源,加大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支持力度。要及时掌握和了解工作进展,不断总结经验,确保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顺利实施。

八、保障科技人员在派出单位的相关待遇

科技人员派出期间,其原职级、工资福利和岗位保留不变,工资、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变动与派出单位在职人员同等对待,并把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工作业绩,作为评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优先晋升职务、职称。

九、落实激励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各项政策

科技人员向企业转化职务技术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科技人员相应的奖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成果归属及其利益分配,应按照协议和有关规定,鼓励企业对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

十、强化科技计划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支持

国家调整科技投入结构,统筹科技资源,加大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用类科技计划,要优先支持进入企业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研发项目。

十一、营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推广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典型经验,宣传先进事迹。要对在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引导更多的科技力量投身于服务企业的创新实践中。

科技人员范文篇3

笔者结合近期参与人才工作调研的体会和自己近年来的一些思考,就当前制约我市科技人员潜能释放的主要因素作一些简要分析,就如何促进创新创业提出一些探讨性的对策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制约科技人员潜能释放的主要因素

1、城市创业氛围不浓,个人创业意愿不强。

由于绵阳地处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盆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人们的生存压力小,走出去的愿望不强;“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因战备需要,在绵阳布点了一批国防科研单位和军工生产企业,奠定了绵阳发展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和建市以后又因为长虹等大企业快速发展的拉动,绵阳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四川第二位,在西部地区曾经一度排在第五位。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便不自觉地产生了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不愿吃苦、怕担风险、缺乏创新精神以及自我感觉良好等行为意识,成为制约绵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整个城市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浓,个人自主创业意愿不强。据调查,只有6%的人才表示会自主创业,有63%的人才表示不会自主创业。

2、信息交流渠道不畅,资本与技术结合较难。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感到最缺的是市场信息,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感到最缺的是技术和项目信息。这与地处绵阳的国防科研院所与绵阳地方间长期存在的“技术条块分割、人才部门所有”状况有很大关系。这些国防科研单位与绵阳地方经济社会联系较少,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尽管绵阳市政府为打破这种障碍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所、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加强了军地间的高层交流,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也促成了西普油化、利尔化工等较成功的军转民企业。但是多层次、全面、广泛、深入、经常的交流沟通机制尚未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所、技术转移中心的“桥梁”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致使企业和科研单位都感到信息交流不畅,彼此感觉不到对方的需求,资本与技术较难结合。

3、政府政策透明度不高,一些政策有效性不足。

一是政府政策透明度不高。大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固定的接收政府政策的渠道,多是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传媒或朋友关系了解。而我市的报刊、电视、电台报道领导活动多,对政策的系统宣传和介绍少。许多重要政策,如促进科技城建设、加快工业发展、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人才激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优惠办法等一系列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大都在对外封闭的党政网上。由于宣传不够,透明度不高,政策的知晓面较窄,职能部门执行市委、市政府优惠政策与否、执行得怎么样,大多数企业都不甚清楚。政策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充分。几次调查都发现,有不少从事高科技开发的企业,对绵阳已出台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创新创业政策以及促进产业发展政策了解不多。一些企业在办理与政府相关的事宜时,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不清楚办事程序,以致在办理过程中感到茫然,产生怨气,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有所降低。

二是一些政策的有效性不足。比如市级拔尖人才的补贴问题,绵委发〔2001〕5号文件规定,对市级拔尖人才每月补贴150元,这本来是个好政策,但由于文件规定经费来源按原经费渠道解决,这就出问题了,一些民营企业见此规定要企业出钱,就不愿申报。又比如,企业人员职称评审申报时,一些区市县的人才服务中心规定必须先进行人事,否则,不予申报;而进行人事就要先缴纳费。据调查,民营企业有高达23%的人才没有评定职称,这很不利于民营企业吸引人才创业。因此,民营企业职称评定工作亟待加强。再比如,对风险投资公司亏损的补贴条件设置过高。规定风险投资额必须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总投资的50%,才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的50%用于弥补风险投资公司当年或以后年度的亏损。类似这样的一些政策,应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及时予以修订,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另外,我们制定的许多政策文件中“积极鼓励”、“大力支持”之类的话很多,但仔细一看,没有多少“实质性”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如在《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中,先讲目的意义,再讲组织领导,而对最关键的如何引导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补偿机制着墨较少。致使外面的难以引进,本地的不愿进入,大量资金拥挤在房地产市场,只好政府唱独角戏。

4、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和完善,一些鼓励政策落实不够好。

首先是激励导向问题。不少单位现行的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没有吸引力。在拥有大量高层次人才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个科技人员通过申报科研课题的经费远比进行创业活动获取的支持经费多、且更易完成;同样地,在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师范学院,一个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课得到的课时补贴远比搞成果转化的报酬高、且付出心血更少。

其次是激励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绵阳市本级的科技投入呈逐波下滑趋势(科技三项费2000年950万元,2003年500万元),与国家和省科技经费对绵阳投入大幅增长的状况极不相符(科技部2000年190万元,2003年3849万元;四川省2000年213.5万元,2003年725万元)。且没有或者很少按规定给申报到国家和省科技资金支持的项目匹配资金。企业研发经费不足,企业发展动力受到影响。

第三是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作用发挥不充分。绵阳目前的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数量少、资本金额度低;自身抗风险能力弱,没有风险补偿机制;企业申报支持的手续繁杂、条件苛刻,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而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的多少是一个城市创新创业活动是否活跃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二、促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1、努力营造有利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是狠抓思想观念更新。“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新思想、新观念,就很难有新办法、新行动。绵阳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设立“创业周刊”,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创业典型,系统介绍创业经验、创业信息。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促使人们牢固树立“观念就是财富”的新理念和“爱拼才会赢”的新观念,着力营造允许自由探索、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宽松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

二是抓住创业的重点群体­——大学生。大学生的显著特点是年轻、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有激情、可塑性强。建议由市中小企业局和团市委负责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绵阳市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吸引更多群体参与,激发其创业热情;并有针对性的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到创业成功企业参观学习,进一步强化其创业意愿。

三是搞好典型示范。结合人才工作“双争双创”活动,在全市开展创业示范单位和示范岗位评选活动,两年评选一次,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政府对创业示范单位给予一定奖励,并在项目资金申报、技改贴息、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对示范岗位人员每月补贴100元。

当前可首先在由博士和硕士领办创业、且已在绵发展三年、在绵阳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1至2年可上500万元、3至5年可上1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中选择3至5家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典型示范,形成创业成功的财富效应,推动更多人员投身创业活动,从而激发绵阳经济的活力,壮大绵阳发展后劲。

2、加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促进资本与技术的有效对接。

一是进一步完善军地互动机制。要继续完善绵阳地方政府与国防科研院所业已建立起来的军地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互通信息,及时研究解决军地合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搞好信息交流平台建设。首先要搞好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各类孵化器等项目源头建设,尽量多地产出项目;其次是要下大力气搞好绵阳技术产权交易所,请高水平的专家帮助策划,与发达城市技术产权交易所进行战略合作,定期组织开展技术产权交易日活动,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促进投资者与技术方的了解与合作;第三是要加大行业协会组建力度,并通过行业协会多组织中小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到同行业先进企业考察学习,请知名专家来绵讲课、作报告,多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措施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产学研结合。

三是整合人才市场,完善服务功能。根据“人人都可能成为人才、各行各业都有人才”的新的人才观,传统的人事局管干部、劳动局管工人这种按“身份”进行分别管理的办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要求(一个人今天是工人,明天可能就是管理者;同样地,今天是管理者,明天又可能变成工人)。可先将市人事局管理的人才服务中心和市委组织部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推荐评价中心合并(待条件成熟时将市劳动保障局管理的劳动力市场职能一并纳入),赋予其更多的职责。比如,客观调查和准确掌握绵阳各类人才状况;根据绵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绵阳人才发展规划;帮助绵阳企事业单位物色和引进紧缺人才和关键性人才等,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功能,促进人才有效流动。

3、提高政策透明度,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一是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政策透明度。一切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都要在报纸、电视、电台、广场电视屏、街头宣传栏等处公开刊载,广泛宣传;对重大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人才、经济、社会等一切政策要长期在政府公众信息网站上;政府公报也要面向企业公开发行;以推进电子政务为契机,加强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充实政策法规和部门办事规定和程序等内容,并及时更新,使其真正成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人才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信息查询的资料库。

二是对已出台的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进行修订,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应根据绵阳人才队伍结构和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分类设定落户条件,不能简单地以大学本科或专科文凭为条件。要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降低门槛,欢迎技工技师乃至有专长的高职毕业生落户绵阳工作,为创业者提供坚实的技工人才队伍;在人才使用上,不要平均用力,要紧紧抓住少数关键性人才。管理学的“二八”原则认为,一个组织中,20%的关键性人才做出了80%的贡献,而80%的一般性人员只做出了20%的贡献,因此,必须尽力抓住关键的20%。浙江民营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再次对此作出了印证,他们紧紧抓住少数的关键性人才,给予有效的激励,充分发挥这些关键性人才的脊梁作用,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我们应该学习其经验,在工资报酬、住房、交通、通信等生活待遇,以及家属安排、子女入学就业、个人进修等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在人才激励方面,引导用人单位少给予一次性的现金重奖,多采取期权、住房、提供交通工具等具有长期激励效应的激励方式。

4、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完善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

一是对现有的政府出资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进行多元化重组。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扩大其规模,增强其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和对外的投资和担保能力。

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吸引外地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来绵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本地民营企业投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建议市财政对新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按注册资本的1%给予一次性补贴;对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不同地段每平方米补助300-500元;对租用办公场地的给予1至3年的租金补贴。

三是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良性发展的补贴机制。市财政每年对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分别按其对绵阳鼓励类产业投资额和担保余额的1%给予补贴,以促进其对绵阳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

5、改革激励机制,引导科技人员积极创业。

一是要修正激励导向。从市科技研发资金做起,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比例和资金支持额度;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和人员的经费支持力度;要对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各种激励,无论在薪酬增长,还是职称职务晋升方面都优先考虑。

二是要建立多元化奖励体系。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协会四个层次除现有的科技奖励项目外,都要增加设立“优秀创业奖”,并将其逐渐搞成第一大奖。

三是改革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可从科技项目资金中提取20%直接用于奖励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人员。

四是建立创业人员创业知识免费培训制度。重点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以及有创业意愿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推动校企合作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

五是对创业人员实行保险补贴。按现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创业人员只需缴纳个人应缴费比例的一半,其余不足部分由创业企业所在地政府补贴缴纳。

六是完善高级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对市级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月150元的补贴由市财政支付,并增加创业人员比例。

科技人员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化贯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把农业技能、产销信息、司法法律、惠农政策实时有用通报到千家万户,经过为农民供应政策征询、科技培训、生产投入品、机械设备、产品销售等系列化服务,提高农民科技使用程度和科学文明本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和谐,为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成“挺进全国百强、完成具体小康”目的作出新奉献。

二、总体目的

一是科技入户获得新发展。以农业科技示范户培养为中央,推行优质高产良种,高效种养形式,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技能,坚持“良种良法直接到田、适用技能直接到户、关键方法直接到人”的科技效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构成以技能指导员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中央、辐射周边农户的技能传达收集,保证农业适用技能入户率到达100%,到田率到达90%以上。

二是乡村相貌获得新改善。经过进村开展农民大培训、施行“一池三改”、标准乡村土地运营流转、化解村级债权、推进“安心农资下乡进村”、增强农业生产投入品治理和农产品市场系统建设,改善乡村生产情况,优化产业构造调整,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农民增收获得新成效。经过开展活动,完成科技示范户柑橘亩产6000斤,茶叶亩产鲜叶2400斤,粮油人平增收200元,水产品专业鱼池亩产1000斤,网箱单产1万斤。

四是科技队伍获得新增强。经过开展活动,使农业科技人员责任心更强,积极性更高,作风更扎实,服务更到位。综合本质、业务程度获得具体提高,农技推行理念、农技推行方法更加顺应农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三、工作内容

(一)有工作目的。要认真查询所联村人口、耕地、作物栽种构造和特点、生产前提等基本状况,合理制订全年工作方案和目的,力争农产品产量提高10-30%,农产品均价提高10%以上,农大家平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二)有主导产业。要结合联络村资源前提和产业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协助村班子确定主导产业,指导农民科学调整,不断优化产业构造,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为继续增收奠基坚实基本。

(三)有主导种类和主推技能。要依据联络村的主导产业和栽种构造,协助调整优化种类构造、制订卓有成效的主推技能,加速新种类的引进、实验、示范、推行和农业科技效果的转化使用,大力推行优质高产多抗新种类、循环农业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能、配套集成、防灾减灾适用新型技能、省工省力、节本增效、操作简洁的农业机械化技能和高效农业种养形式,促进农业向集约化、洁净化和安全可继续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才能和农业科技奉献率。

(四)有增收办法。要经过协助联络村和示范户因地制宜搞好构造调整,举行农业科技培训,实时解答农户征询和现场指导示范,积极引进、示范、推行新种类、新技能、新形式,协助供应产销信息、农用物资和申报项目等有用办法,保证增产增收。

(五)有特征产品。要立足天然资源和人文优势,培养主导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指导农民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特征农产品,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食品认证,依法维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舆标记和知名品牌,培养一批特征光鲜、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大户、专业村。

(六)有示范样板。要结合地点村的主导产业和全市推行的主推技能,认真办妥一个“三新”科技示范样板,示范规划在50亩以上,示范样板要有看点、有亮点,用典型引路,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七)有科技示范户。每村要培育五户有必然生产实践经历和生产运营规划、能带动周边农户依托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的科技示范户,经过培养、提高其学习承受才能、自我发展才能、辐射带动才能,使之成为观念新、技能强、留得住的新型农民,成为最基层的农情查询员、技能推行员、政策宣传员。还,对科技示范户的服务要做到有记载、有办法、有用果。

(八)有技能主干和科技明白人。要在联络村选择一名酷爱农业科技、热心农技推行服务的农民作为村级农业技能“二传手”培育,经过传、帮、带,使技能二传手尽快熟习地点村主导产业种养技能,逐渐处理村级农技推行断层问题。要经过按期或不按期技能培训、现场指导示范,使每个科技示范户有一名纯熟把握所需技能的“明白人”。

四、施行步骤

1、宣传发起(2012年月初)。制订施行方案,成立指导小组,正式启动活动。

2、组织施行与督查(2012年2月中旬—月)。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确定联络户,调查村、户状况,填写相关表格,协助村、户理清发展思路,制订方案,落实村、户服务办法。活动指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班对进村入户状况进行检查。

3、总结表扬(2012年12月)。各乡(镇)处、市直相关部分总结上报活动开展状况,活动指导小组组织评选,确定“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集中进行表扬。

五、保证办法

(一)成立指导小组,增强组织保证。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成立由市人民县政府副市长陈红林任组长、市人民县政府市长助理袁道海、市农业局局长王德凤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分负责人成员的宜都会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由李绪品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等日常工作。各乡(镇)处也要成立响应的指导小组,以增强对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的指导和审核。

(二)明确部分责任,精心组织施行。施行“百名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是推进农业科技提高,加快农业科技效果转化的一项主要工作,各级各部分务必高度注重。一是明确施行单位责任。施行单位要统筹统筹,合理安排,积极督促本单位技能指导员进村入户,要保证每月挤出时间到联络村工作2次以上,到每个示范户服务2—3次,做到两统筹、两不误、两促进。二是明确技能指导员职责。技能指导员要与示范户签署技能服务和谈,做到责任明确,任务上肩,检查审核有根据。技能指导员要将示范户联络卡、合同交活动指导小组办公室存档备查。三是施行合同治理。指导小组办公室要制订合同治理准则、技能指导员包村联户准则、信息报送准则、绩效考评准则和技能指导员审核方法,并将准则和审核方法编印成册发放到每一个施行单位,年关严格依照相关准则进行审核。

科技人员范文篇5

1.科技人员薪酬水平比较低

根据我国其他事业单位的情况,相比于其他的文化、卫生以及教育等公共事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薪酬相对处于较低水平。然而,处于此种薪酬制度下的公益类科研机构,又与一些科技企业的情况不同,科技企业的利润受市场影响的波动较大,因此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薪酬水平波动也比价大。而我国的公益类科研机构薪酬的市场决定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市场决定机制,并且深受我国在长期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薪资水平整体较低,并与市场的调节脱轨。在这种情况下的公益类科研机构,人才的引进就成为一种劣势,因为薪酬水平低于市场价格,造成了吸引力不强、留不住人的局面,不易于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的发展。

2.科技人员薪酬增长比较困难

一方面,科技人员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受到市场调节的作用比较小,公益类科研机构所从事的很多都是公益类的基础性的工作,收入来源面窄,可以增加收入的项目不多,给薪酬增长造成了困难。

3.科技人员薪酬体系不够完整

我国对科技人员的薪酬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其适应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薪酬体系基本结构是在1993年和2006年两次工资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后的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薪酬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是固定部份也称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则代替了原来的各种津贴补贴和奖金。绩效工资是薪酬体系中激励功能的主要体现,也是事业单位薪酬体系中最容易起到激励作用的部份。但是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工资改革仅落实了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两项内容,而具有显著激励作用的激效工资则还没有全面实施。福利待遇也是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大多数公益类科研机构还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

4.薪酬管理的公平性有待完善

在很多情况下,薪酬水平是一种可以量化、可以比较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付出与回报的比例。薪酬管理制度的公平与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科技人员的薪酬待遇,。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作为机构内的主要技术人员,掌握着其他职员所不具备的技术,因此对自己技术所获得的薪酬有比较高的期待,同时还关心薪酬的公平与合理性。由于很多公益类科研机构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科技人员的绩效没有与薪酬待遇直接挂钩,或者由于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造成考核结果不公平,容易使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由于受到不公正薪酬待遇而造成人才流失的情况。

二、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薪酬管理的改革措施

1.完善薪酬分配体系

在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薪酬分配上,通过完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对外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对内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让科技人员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首先,对公益类科研机构核定的绩效工资水平能让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对外有竞争力,同时,固定工资部份各级别的标准需要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的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具有显著激励作用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实现工作绩效与薪酬挂钩,以确保高产出的人员能够得到高回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科技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有效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关键。首先,要打破吃大锅饭的传统思想,在广泛征求科技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综合单位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等因素,利用定性与多种定量考核指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可以采取技术成果转化利润分成以及其他的奖励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取得更多的分配。通过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使科技人员的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基础,使贡献与薪资水平匹配,贡献大的科持人员能获得有比较高的薪资。

2.按照科技人员岗位性质制定薪酬结构

在公益类科研机构中有从事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类等科技人员,岗位的不同,决定了需要建立适合不同岗位类型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可根据其参与的项目以及项目的效益来对技术人员进行绩效分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单位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科技人才贡献不同制定不同的绩效工资标准和实行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对于那些高层次、骨干技术人员,要采取重点措施留住人才,要向这类科技人员倾斜,适当提高其绩效工资标准,对那些学科带头人以及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提高其基础绩效工资和特殊津补贴。此外在公益类科研机构中还有其他的一些科技人员,例如高层次创新人才、特聘科技人员骨干等人才,采取年薪和协议工资制度,同时,可以参照绩效的考核,把年薪和协议工资分别分为基础年薪和绩效年薪,基础协议工资与绩效协议两个部份,根据考评结果拿到最终的绩效年薪和绩效协议工资。

3.完善福利和社会保险制度

科技人员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

科技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力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注重加强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工作,采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必要性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中,科技成果资产价值的评估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工作的过程中,方式也较为单一,无法切实体现出科技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这样就会使得科技人员无法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同时,积极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优势,将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1]。采用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方式,促进企业可以按照科技人员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充分实现多劳多得、优者多得,促进科技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研发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从而良好增加企业经营效益,促进科技人员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结合。

二、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的可行性

岗位分红激励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符合国家分配制度的要求,能够良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以某科技公司A为例,其于2015年成立,在2016—2019年间用于研发的费用占据当年公司营业收入的70%,这几年内税后利润累计形成的净资产增值额占据公司年初净资产总额的73%,且2018年度公司研发人员占据总体职工总数的72%,且均符合国家关于岗位分红激励方面的总体要求,可以积极采用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良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产品,促进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模式的积极发展和运行,在增加企业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够在同行业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

三、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及保障措施

(一)激励制度。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注重采用科学合理性的激励制度。科技人员是现代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更是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切实开展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构建完善有效的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将能够给科技人员提供更为良好的分红方式,发挥激励手段的作用。基于岗位开展分红工作,要始终明确岗位具体职责,这是分配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会反映出岗位在公司运行过程中的贡献与价值,更是会决定岗位与职位在分红激励中的等级系数,当这些岗位拥有着较大的职责时,其在激励制度中所占据的等级系数也会越高[3]。1.科学设置各项岗位系数。在实际设置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针对科技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职位等级以及具体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明确岗位的实际分红分配系数。首先,在岗位系数方面。科技人员在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担任着不同的岗位,所负责的工作权限也有一定差异,因而在实际设置激励岗位系数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具体管理要素、劳动强度、风险要素、职责权限、技术要求以及科技人员的工作资质、业务水平、专业背景等特征,适当选取到三类,将其岗位系数设置为1[4]。其次,绩效考核系数。实际设置公司业绩考核指标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分析科技人员所在的项目组情况,观测其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以此为基础明确相应的绩效考核系数。再次,针对科技人员项目组分红激励情况开展分配活动,需要注重充分结合激励岗位的具体系数、项目组绩效考核系数、职位等级系数等,针对这些系数进行全面有效的综合考量,得到最终的项目组岗位分红系数。2.合理确定好岗位分红激励总额。企业积极构建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需要始终坚持着增量为主、存量为辅的原则,以效益作为重要导向,合理确定岗位分红激励的实际总额。在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总额方面,计提基数要选择净利润、净利润增加额,为公司实现充分有效的价值创造,开展激励对象的利益共享活动提供重要前提基础[5]。公司生产运行的净利润乘以年度净利润中的计提比例,净利润增加值乘以年度净利润增加值的计提比例,将两者加以有效综合,就是企业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总额。(二)保障措施。为切实有效发挥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的优势和作用,支持企业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热情,需要做好科学保障工作。1.要注重结合科技人员的实际岗位确定好分红对象。在实际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的过程中,会打破现行的分配制度,全新划分具体的分配层次与格局,这样会给科技人员带来一定的内部比较,因而就需要切实开展分红对象的选择工作。还是以上述科技公司A为例,其按照具体岗位的贡献度、科技人员资历,从主管以上人员入手开展试点工作,结合实际得到的试点情况开展全方位推广活动。2.需要不断健全绩效管理体系。企业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目的在于有效创新和转化岗位的科技成果,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要注重持续优化绩效管理体系,为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6]。

企业针对科技人员积极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制度,是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的良好体现,在提升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企业在实际实施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科学构建,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促进其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魏焕.DLJ公司实行科技人员岗位分红激励制度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8,(1):145-146.

[2]袁磊,陈伟,司云波,等.央企科研项目收益分红激励现状分析与建议[J].石油科技论坛,2018,(5):14-18.

[3]张明,刘梦婷.基于煤炭企业改革的创新创效机制研究———探索兖矿集团国企发展改革与“双创”有效融合[J].今日财富,2018,(13):25-26.

[4]张俊芳.实施股权激励试点政策的调研分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6,(5):22-25.

[5]张俊芳,郭戎,魏世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跟踪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14,(21):4-9.

科技人员范文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管理;激励

创新管理是指为了实现创新目标,运用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对创新过程的管理,即不仅激发新观念、新构想的产生,而且努力为这些新观念、新构想的付诸实施开辟道路。创新管理的主要研究工作是识别与创新相关的一系列联结关系:针对特定技术、市场环境中所存在的机会及约束,寻求支撑创新的有效结构与过程。创新管理以组织结构和体制上的创新,确保整个组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物质、新方法成为可能,通过决策、计划、指挥、组织、激励、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和组合,为社会提供新产品和服务。电力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具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双重特点的行业。所谓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是指技术装备程度比较高,所需劳动力或手工操作的人数比较少,产品成本中技术含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内部员工主要由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构成;拥有大量高、尖、新技术设备;产品具有较高的知识与技术含量;生产与管理内容和环节主要依赖知识与技术活动;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有相当的比重。从对电力行业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科学技术的水平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在十年前,电力企业的科技水平也许还不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实施,电力行业就必须要面临如何提高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这里的科技创新应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于科技人才特点的科学管理的制度创新,第二个是基于企业制度创新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基础,是保障,技术创新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提升。这就是研究创新管理的全部意义。

1电力企业在创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的概述

“不创新,就灭亡”。这是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名言,很明显这句话是在强调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意义。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阮芳提出:“一般性创新和系统性创新的本质区别在于是由个人驱动还是机制驱动。”所谓的“机制驱动”是指,支撑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是制度,即管理系统和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组织模式、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因为任何一种创新的实现都是需要时间和条件的,而且这种时间和条件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普华永道思略特咨询公司每年都进行“全球创新1000强”的调查研究,该公司梳理2005-2014年这十年的调研结果后发现,那些在创新上表现出色的公司,往往专注于业务能力、组织和流程等领域。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为例,这个全球500强的企业的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改写了中国电力设施研究的历史。公司2017年的年报中显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研发支出分别为96亿、103亿和139亿。在企业现有的激励方案中,不难发现大量的“诱人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些奖励分层次分等级,繁复细致,内容比较全面,每年公司也会专门召开大会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以凸显公司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公司的工会系统也是积极为员工创造条件,鼓励员工成立创新小组。但是,必须冷静地看到,这些创新多是技术层面的,主要涉及的是输电这个公司业务,而公司的其他主要业务即配电和售电领域的创新却相形见绌了。现实是对于改制后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来说,配电和售电这两个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环节却恰恰是公司亟待提高和创新的薄弱环节。如何鼓励这些环节的创新也应该值得公司去重视。另外公司在创新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也十分有限,包括以《公司科技型企业分红激励机制建设总体方案》、《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为代表的具有科技人才创新激励制度也更多地具有行政色彩,大部分是中央政策层面“亦步亦趋”的结果,没有凸显电力企业自身的特色。一般认为,老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要冒更大的风险,这主要源于企业原有制度的惯性使得各类创新都相对比较缓慢以及大量的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对中小电力企业来说,更多的是由于创新的投入过大,成本过高,风险的难以预测,阻碍企业的创新。

2创新系统如何落地——创新管理的根本问题

为了保证创新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完善的创新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1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激励制度对大型企业来说,创新体制的完善需要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首先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根据国务院的要求,要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的自主权,释放创新活力。深化科技领域“放服管”改革。包括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充分相信科研人员、赋予他们更大的经费自主权、对关键的科研人员加大薪酬奖励、进行股权改革等措施。其次是企业层面对国家政策的落实。改革财务制度和科研经费使用制度,合理安排科研人员的工作,不让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到一些不重要的工作上去。减少所谓的会议和活动,给科研人员更多自由空间。鼓励科研人员制定自我提升计划,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深造的机会。给予科研人员更充分的信任。第三,是企业结合自身特色的制度创新。通过企业调研等途径,了解科研人员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修正工作中重新不适应需求的环节,为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提供服务,借鉴国内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的先进经验,在硬件、软件、制度方面进行具有自身特点的设计。另外,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及其他员工提出管理创意,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同时给予制度实施一定的灵活性。2.2重视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重视管理人才的创新长期以来,人们对创新型人才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即创新型人才是处于尖端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其实,创新的层次有很多种,发明创造是创新,将新的元素融入现有体系是创新,对现有的结构重新组合也是创新。“主体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促进了客体的发展就属于创新”。而创新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包括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企业经营管理、公共管理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同领域。回顾创新管理的研究轨迹,创新管理研究最初集中于技术创新管理。随着创新管理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必须从更广泛的视角来认识企业创新问题。JoeTidd等指出,创新管理的内在特征表现为多跨学科和多功能性,技术、市场和组织变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要实现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必须应用整合方式来展开创新活动。熊彼得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总体概念,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组织上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从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我们看到,电力企业一直以来过于重视发明创造,过于重视自然领域的创新,缺乏对管理类创新的具体激励制度——从企业现行的科技人才奖励制度文件上,我们找不到具体的针对社会科学创新的奖励措施。这也造成了社会科学领域创新的匮乏和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创新积极性不高。而从创新管理的本质看,缺乏制度创新往往影响了技术创新,伤害了企业创新的根基。所以必须要像重视自然科学领域的人才那样重视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重视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2.3企业领导层领导能力的提升是激励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条件在一份针对重庆电力公司的人力资源调查报告中,研究者对公司227位经营者的能力素质进行了分析。分析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其中有一项是“经营者能力提升需求调查”。通过数据发现,被调查的经营者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提高领导艺术(领导力)”,有66.7%的经营者认为这个能力是他们最缺乏的。这么多年来,其实关于科技人才如何激励,电力企业已经有一套自己的制度,这些制度主要集中于物质奖励。但是这些看似公平的制度,却没有让人觉得有人情味,“行政化”色彩浓厚的管理体制,使得那些激励的制度只是浮于表面的文字,甚至有些制度被束之高阁。也许有的企业设置了专门科研部门,引进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但是人才的流失仍然是十分严重的现象。有的企业给科技人才特殊的物质待遇,却仍然无法留住他们的“心”。电力企业存在大量的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在这些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为了保证制度的权威与公信,往往不允许变通。但是出现科技人员对这些制度的不满意又是一个常态,这个时候,一个经营者的领导能力就要显示出它的作用了,比如协调、沟通、补偿的艺术等。制度的平稳推进是稳定人才队伍的保障,而其中经营者的领导能力更是稳定人才队伍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查发现,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有效地激励科技人员。领导的肯定和激励往往让敏感的科技人员感觉到自信、安全、有动力。但在实践中,很多电力企业经营者缺乏组织控制、构想管理和评估工具,任人唯亲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看到科研人员对企业的重要性,只以本部门的工作任务为重,只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判断标准,否定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科研人员的身心造成了伤害。这种伤害的负面效应就是科研人员积极性的严重挫伤。因此,企业领导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包括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知识的补充,换位思考,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2.4更多地关注创新人才的个性特征,为这些特殊人才提供“特殊条件”科技人员是劳动者中素质较高的一部分群体。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曾指出,创造型人才的思维方式往往具备以下个特征: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创造性的男性和女性气质在相互渗透;肯于接受生活中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事物;深思解决一个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及办法;智力高于一般人;社交能力一般;常为现状与自我期望或抱负的差距感到不安;对理论有高度兴趣。科技人员是一个充满智慧又非常敏感、情商不高、对环境适应性比较慢的群体。与这样的群体相处其实需要一定的技巧,既要保护人才的自尊心,又要给人才一定的“自由空间”,更要让人才在制度的框架下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企业里,普遍地对科技人员的奖励都集中在了物质奖励,包括奖金、加薪、福利待遇等。需要看到,物质奖励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措施,但是单纯的物质奖励只能让人才“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却不能让人才爆发出持久的创新能力,因为科技人员在更多的时候看的是在一个组织内部是否受到了尊重、是否有个人自我价值的提升。理想状态下,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动可以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创新是自发的,是一个自我愉悦的过程,但实际上,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动是一系列有针对性、时效性、群体性的活动,需要资金、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力量支持,同时,外部技术的引进以及技术改造的活跃度等也会影响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科技人才给予多的关注,不要给他们过大的压力,更不能用行政手段干预他们的科研工作,对他们的生活和家庭给予更多的关心,给予科技人才更多的信任和容忍,不断培养科技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只有在一个他们认为舒适且具有一定压力的环境下,他们才会把创新工作当做一种乐趣,当做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应该继续完善激励科技人才创新的制度体系,明确给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技人才的创新同样的奖励,奖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根据科技人才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为他们制定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管理制度,让他们在体制的框架里有真正的归属感,即一种无论何时都对企业不离不弃的感情。人才对企业忠诚度的下降,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应该尊重人才的职业选择。企业要做的是留住人才,继而让他们发挥才能。

参考文献:

[1]韦影,盛亚.创新管理: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性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肖剑波.重庆电力培训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4]时玉宝.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培养与组织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5]洪银兴.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与协同发展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6(2):4-9.

科技人员范文篇8

关键词:扶贫扶智;推广应用;强农惠农

农业科技人员在扶贫扶智与强农惠农行动中的作用,应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支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广技术,攻克农村农林科技推广盲点、弱点,实现科技惠农富农。本文将以笔者在农村林果业科技推广实践中的体会为素材,探讨科技人员参与扶贫扶智与强农惠农的途径。

一、深入调查,发现问题

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的盲点、弱点和难点在哪里?应该设立哪些具体项目?只能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

(一)宁县黄甘桃栽培保种研究

宁县黄甘桃是宁县的传统地方优良桃品种群,以前主要在九龙川栽培。进入本世纪以来,宁县黄甘桃发生了以品质变劣、市场无货为特点的栽培衰败,危及黄甘桃种质资源保存。从2006年开始,笔者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九龙川及全县各地开展专业调查,发现实生繁育(导致品种变异)、花期霜冻(九龙川是个聚霜窝子,来自西北方向的寒潮进入后很难出去)、技术不当(例如短枝修剪导致黄甘桃绝收等)、产后处理跟不上是主要原因。以这些问题为导向,确定以品种选优、避霜规划、技术研究、产后处理作为研究方向,开展了长达10年的研究,取得了优选品种、避霜规划、栽培技术、病虫防治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

(二)品种和授粉不良核桃高接改造

2018年,在扶贫培训中发现宁县各地存在大量的成龄低效核桃园,不挂果或者产量低、品质差。观察分析低效核桃园的成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实生苗建园,品种变异、杂乱,成龄多年产量很低,品种以取仁困难的隔隔核桃多;另一种是农民从市场上购买的嫁接核桃苗,品种不清,未搭配授粉品种,也不结果。

(三)宁县苗林培育产业的问题分析

在长期深入基层指导林业工程和2018年下乡扶贫培训过程中发现,宁县苗林产业存在育苗产业多与市场脱节、大苗培育技术应用不当、山地造林树种单一、有的造林成活率低、林地和林权管理需要加强等问题。为此,撰写了《宁县苗林培育产业出现的问题分析》,对参训农民做了讲授。

二、专业论证,专题研究

找到了农村农林业某一方面科技推广的盲点、弱点和难点,就要进行专业论证,立项开展专业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的专业措施。

(一)黄甘桃栽培保种研究成果案例

避霜地形。笔者在黄甘桃保种研究中发现,宁县盘克、金村、九岘和正宁的五坝塬等地的桃和苹果很少受冻。调查其原因,原来这里海拔高、并处于子午岭森林的包围之中,气温变化迟缓,节气迟,桃、苹果开花比前塬地区迟15天左右,清明前后的寒潮到来时这里的桃、苹果还处于休眠状态,故不会发生花期霜冻。此外,在前塬地区,也存在一些避霜典型:宁县城西山的马坪和瓦斜塬、北山的庙咀坪和南义塬,这里的地形特点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自然径流的流动方向是奔向东南方,在具有本特点地形的高凸处的黄甘桃相比于西面开口、东高西低、南北接塬的九龙川和湘乐川,在历史上花期霜冻很少,在2018年桃花期遭遇50年以来罕见特大霜冻中有少数桃园保住了部分花果;湘乐川2018年清明前后最低气温(-7.9℃)比西塬低2℃;2018年宁县西区的和盛镇吴家村,一处苹果园冻害轻微,考察其地形特点,也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自然径流奔向东南方。这些事实说明,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自然径流奔向东南方的地形的高凸处是宁县前塬地区的果树避霜地形。其原理是:来自西北方向的寒潮比重较大,它在向东南方向移动中会沿着自然水文线(自然流水线)——即胡同、沟壑向低凹处快速前进,遇到坑凹地会沉积其中,遇到上坡地会减速前进,所以,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大地形下的自然水文线以外的塬面高凸处、能避西北风的塬边高梁,是果树避霜地。长梢修剪。2014年,九龙川黄甘桃丰收,但是桃农周永兴的4亩黄甘桃园却没有1颗桃子,问题出在哪里?研究发现其采用短梢修剪的方法。

村民反映,1990年代九龙川组织人到天水参观人家的桃树管理,学会了短梢修剪技术,回来运用到黄甘桃上却不起作用。经调查发现黄甘桃果实梗凹深、果梗短,成熟期的果实主要分布在结果枝前段的细稍上面,并将母枝拉弯陷入梗凹内,或将果梗凹附近压出深深的枝痕。短梢修剪的问题是将结果枝前段的细梢剪去,留下后部的结果枝较粗,果实生长的拉力不能将其拉入果梗凹,却将果柄拉断了,于是出现绝收的现象。因此,宁县黄甘桃就只能进行长梢修剪。塑膜套袋。笔者在黄甘桃塑膜套袋试验中发现海拔较高的塬面塑膜套袋效果比海拔较低的马莲河川区好,海拔更低的渭河流域天水桃塑膜套袋失败。由此可见,桃塑膜套袋是陇东高塬的特色。究其缘由,即使在塬面,见不到直射光的地方,黄甘桃的塑膜套袋也是失败的,具体表现就是果面有水渍斑。由此现象分析,适当的气温、降雨、较高的紫外线(海拔越高紫外线越强)是塑膜套袋成功的前提,陇东高原地区的塬面恰好存在这些条件。

(二)苗林培育产业技术问题的解决案例

国槐苗的平茬和修枝问题。国槐苗顶芽弱,过冬易枯死,侧芽接干会造成主干弯曲,其预防方法是适时平茬。但平茬过早则成活率低或平茬当年冒出的条子不旺,达不到养干目的。据调查,适宜的平茬时间,一般地应是国槐小苗移栽后的第3年春季发芽前,肥沃地应该在移栽后的第2年春季发芽前,这时候根系已经丰满,平茬后冒条发旺,当年能长2m高。但是,由于农民不懂修枝技术,修枝强度过大,造成上下、左右生长不失衡,平茬后的部分国槐苗就出现主干弯曲现象。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推广正确的修枝技术,即落叶阔叶树修枝强度小树以1/3为宜,大树平不超过1/2。国槐平茬1年后主干已经养成,3年内一般不必修枝。

三、推广成果,普及应用

农业、林业技术具有地理局限性,其他地区的技术无法直接应用到本地。这就要求农林科技人员必须重视农林实用技术的本地化研究。没有经过本地化研究、验证的成果、技术,直接推广存在风险。农林科技的研究与推广的关系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研究目的是推广,推广中间有研究,这是为什么要保留本地农林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养活一批本地农林科技人员的原因。农林科技推广面对的是知识面较窄、没有经过农业或林果专业训练的农民,所以农林科技推广的手段、载体必须与这种现实相适应。农林科技的推广必须研究农民,研究他们的知识水平,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兴趣,研究他们熟悉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对科技成果、实用技术进行再次创造、加工,将科技成果、实用技术转变成农民朋友喜欢的读物、讲座、展示等科技推广模式和载体,才能起到扶贫扶智的作用。笔者面对宁县苹果、黄甘桃栽培推广的困难,编写出版了《苹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快板书》《宁县黄甘桃优选品种及其栽培技术》2部科普著作,并发表了林业方面的一系列科普论文,在扶贫培训中发放资料,制作PPT讲授、推广。

(一)《苹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快版书》的创作

在近30年的基层林果科技服务工作实践中,笔者最深切、最持久的感受是普通农民学习现代苹果栽培技术存在许多困难或障碍,原因是农民脑子里普遍缺乏果业科技的基础知识,很难通过专业著作的自学掌握果业知识和技能。在农业大学果树专业的诸多课程中,数学(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土壤学、测量学、生态学、遗传学、微生物学是专业基础课程,果树栽培学、果树育种学、果树病理学、果树昆虫学、果品贮藏加工学、果树研究法是专业课程。大学生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起,为学习专业课程铺好路之后,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农民在果业生产中直接应用的是果树专业知识中的实用技术,不懂专业基础知识,没有全面了解果树专业知识,不了解果树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果业知识时就会有一种遥不可及的困惑感,看不懂深刻的专业书籍,于是普遍认为苹果产业技术书籍、专业刊物“不读不知道,读了就迷惑;不学不会干,学了更难办”,非果专业出身的农村干部也有这种困惑。但是,在果树技术培训中若不涉及有关基础知识和理论、原理,也会产生技术应用上的“教条化”、死板硬套、不灵活等问题。多年来,宁县苹果产业开发挫折不断,重要原因之一是果业科技的普及程度低。

基于上述考察和分析,笔者和刘维洲工程师产生了基于农民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以艺术化的形式和大众化的语言为农民创作一部偏文艺型的、风趣易懂的苹果科普通俗读物的欲望。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苹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快版书》。其创作理念和特点是:第一,以农民喜爱的快板书形式总结、剖析苹果科技,一理一书、一技一书,系统介绍,并在快板书的下面以表格的形式、按学术化的规范介绍了相应技术资料,绘制了部分图解,努力做到雅俗共赏、相互照应;第二,编排顺序和结构体系尽可能符合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先铺后盖、系统完整、深入浅出、由浅入深、法理结合、技术新颖,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文艺氛围中享受果业科技知识的熏陶;第三,利用农民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实例或比喻,多用农民易接受的活泼语言,多用类比、拟人化等文艺性笔法,轻松解释深奥的专业理论,或画出粗线条的知识轮廓,使农民对果业科技知其原理、懂其应用、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轻松接受,不至于因陷入繁杂的基础知识大背景的泥潭而苦恼、退缩,也不至于因对技术原理认识不够而陷入“教条”或盲目冒进。该书出版后,曾在早胜镇扶贫培训班和宁县农广校的培训项目中做了讲授和发放,赢得农民欢迎。

(二)《无授粉树核桃园的改造技术》的讲授

核桃是雌雄异花同株的植物,目前推广的大部分优良品种雌雄花期不一致,有雌先型、雄先型之分,同株雌雄花开放时间相差10-15天之久,雌雄花开放不相遇或仅部分相遇,影响核桃授粉和结果,所以建园时应搭配授粉品种,没有搭配授粉品种的核桃园要通过局部高接换种插入授粉品种。在向农民讲授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例如:你们的核桃园为啥不结果,原因就是你们没有给核桃树结婚。这样一讲,便提起了农民的兴趣,接着详细介绍了无授粉树高接改造的详细技术,普遍易接受。

科技人员范文篇9

一、总体思路

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中心,以科技服务和精准扶贫帮扶为基础,以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载体,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成立农业产业扶贫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于农业服务中心,由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朱坤负责日常工作。

三、具体内容

(一)编制贫困村产业扶贫规划

1、洋垭村产业扶贫规划:全村106户,共417人。其中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21户76人。该村林地面积广,植被良好,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地资源。拟规划种植中药材63亩,其中天麻7亩、乌药50亩、猪苓6亩;核桃种植面积200亩;养殖黄羊600只。

2、溪口村产业扶贫规划:全村106户,共416人。其中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25户84人。该村林地面积广,植被良好,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地资源。拟规划种植中药材900亩,其中天麻200亩、乌药500亩、猪苓100亩、芫胡100亩;核桃种植面积2000亩;木耳和香菇各1000斤;养殖黄羊500头。

(二)精准帮扶措施

1、宣传党的深化农村改革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

2、邀请农技专家到乡、村讲大课、办讲座。

3、农业技术人员下村现场指导,解答农户疑难问题。

4、定期组织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学习先进技术,有条件可带领农户到外地考察取经。

5、举办转移就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

6、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推广新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产业扶贫领导小组要全面统筹协调农业产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实行包片总负责。坚持“分级负责、分组选派、分级管理、谁派谁管”的原则。制定“施工图”,签订“军令状”,编制贫困村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清单。

(二)创新工作方法

驻村农业扶人员分解帮扶工作任务,主动作为,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和有效方法,提升帮扶能力和水平。通过会议座谈、信息报送、情况通报、经验介绍、发放资料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贫困村(户)转变观念,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驻村家业科技人员到村开展技术指导原则上每月不低于10天,开展技术培训每年不少于5次,每月5号前认真填写并上报《驻村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扶贫行动统计表》、《县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扶贫月报表》。

(三)强化政策保障

乡镇党委积极与上级相关单位争取政策资金,严格落实涉农资金专款专用,并保证用到位、用到点上。最大程度解决农户因缺少资金、技术、管理、抗御市场风险的问题。对驻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在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科技人员范文篇10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科技界在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上,肩负着重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中,尤其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切实依靠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竞争力,只有将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才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创造满足人民和社会需求的雄厚财富。

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创新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和谐社会需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的科学道德,整体和谐的科学观念,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理性、支持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