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7:22:20

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范文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融资问题;金融支持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相关方面已有很多研究成果,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具有的风险分散和资源配置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熊彼特认为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银行,银行作为重要的间接融资渠道,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银行的参与。在技术发展的初期,技术进步主要靠引进再吸收,此时银行体系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提高融资效率,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一些学者认为商业银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但是由于科技创新企业的特殊性,使得其在银行家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往往伴随着极为严格的筛选。Morck(1999)等从逆向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银行的经营原则中的逐利性和风险规避原则会使有潜力但高风险的企业遭到拒绝[1]。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孵化的重要推手,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基金除了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外,其公司治理与配套服务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的发展,曾有学者指出风险投资能够大幅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Berghe和Levrau(2002)认为风险投资基金进行公司治理在于其作为高科技公司的监督者的角色,进而促进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有风险投资基金介入的企业的整体发展要远高于没有风险投资基金介入的企业,这一点被Guo和Jiang(2013)对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国创业公司的贡献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其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介入的创业公司在劳动生产率、盈利性等方面均优于后者[2]。股票市场具有资金聚集与资源配置的作用,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股份制企业既可以集聚社会资本又能发挥杠杆作用,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股票市场对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股票市场有利于公司治理Diamond(1984)提出高效的股票市场,能够起到提高企业的效益的作用[3]。Harwood等(2015)认为,中小企业证券交易所能够为快速增长的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4]。债券市场作为融资的重要渠道,在企业的融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Lipson和Mortal(2009)研究发现,股票流动性较差的企业在筹集资本时倾向于发行较少的股票而选择债务融资[5]。KimSet.al(2016)通过对韩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债券融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要优于商业银行贷款。AtanassovJet.al(2005)则从专利获得的情况出发,研究了美国公司的情况,发现债券融资与专利获得呈正向相关关系[6]。

二、国内研究现状

李海申,王雪琪等(2016)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角度对河北省科技及金融创新进行分析,肯定了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7]。商业银行是最普遍、最触手可及的融资渠道。我国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渠道,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吴勇民等(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技术进步与间接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但和直接金融体系并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杜传忠等(2017)肯定了银行贷款对企业成长具有促进作用,认为银行贷款对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成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鞠晓生等(2015)也认为中国银行体系能够促进培育企业创新。在实证方面,孙芹,宋夏云通过对25个省市自治区1997年到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发现科技贷款对技术创新水平的正向作用取决于其规模大小和当前的技术创新水平[8]。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时间尚短,对股票市场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尚没有一个定论,处于百家争鸣状态,对股票市场的作用既有持肯定态度又有持怀疑态度,杜金岷(2017)、胡勇(2016)的研究发现股票市场会阻碍企业创新,但是王鹤霖(2018)、冯根福等(2017)认为股票市场流动性并不是对所有企业具有阻碍作用,其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其企业所有权性质,股票流动性强的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受到抑制,但是对国有企业却又良好的促进作用。与之相反,唐大为等人(2017)通过对中国市场上的股票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股票的流动性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同时张岭(2020)研究同样指出股权融资更能鼓励技术创新[9]。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虽然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诸如数据不足之类的局限性。黄文青(2010)认为风险投资的运转必须搭配完善的制度,并且支出风险投资活动能否带来效益取决于成熟的经济和法律体系[10]。在实证上,张峰(2020)等选取创业板企业公司数据,运用DEA模型对风险投资对科技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显著促进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目前债券融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在国内尚无明确的定论。胡善成,靳来群(2019)提出银行对技术创新的边际促进作用将会逐渐减弱,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更适应于寄生性技术创新,而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结构更适应于原创性技术创新[11],刘捷先(2018)则认为债务融资与企业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在实证方面,得出的结论也有较大差异,白雪静(2019)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债券对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正向效应。吕民乐等(2010)则以汽车与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负债率与R&D呈现积极效应。而刘振(2011)选取97家高科技上市公司,考察了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发现R&D投资与负债具有负相关的关系。何京楠(2015)采用系统GMM方法,分析了债务对高新技术产业R&D投资的影响,发现债务与R&D投资存在显著关系,均可以促进高技术产业研发投资支出。

三、相关研究评述

科技金融范文篇2

关键词:金融科技;金融监管模式;转型升级

1金融科技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突破创新

1.1金融科技的本质

金融科技的本质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带动金融体系创新升级。随着数字技术在金融产业的应用不断加深,金融服务模式逐渐向着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何有效的将现代化数字技术应用到金融服务当中就成为金融科技的本质所在,金融科技的诞生与发展金融市场模式的重构与创新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服务技术的创新应用为金融体系的创新优化和金融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金融商业发展模式也随即产生变化。数字技术在短期内给金融行业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产生了极强的单点突破效应,给金融体系带来转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金融风险类型,为金融监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1.2金融科技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转变

1.2.1推动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进行重构金融行业从形式上讲属于一种媒介服务行业,金融科技的诞生和深度推广使得金融行业的信息对称度得到显著提升,使得金融行业的去中介化变得愈加明朗,同时,基于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行业会逐步形成全新的发展模式和服务业态,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也会诞生全新的金融中介机构,资本市场的中介地位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得到显著提升,而作为传统金融中介的核心角色,银行的中介地位逐步下降,可以说,金融科技推动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实现的重构,但这种去中介化的重构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脱离媒介体系,而是调整了金融中介的类型比重,实现结构重组[1]。1.2.2推动我国商业应用模式创新发展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行业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创新发展,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金融服务变得更加智能,也诞生了多种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模式,如:数字支付、数字货币、算法交易等等,这种新型服务方式的诞生虽然给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但是其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金融商业应用模式的创新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商业应用模式极大的拓宽了金融服务范围,提升了金融服务质量。1.2.3提升我国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率在传统金融行业当中,金融企业往往不愿意涉足收益较低的领域,这就会造成传统金融服务存在“死角”或“短板”的问题。在数字化的金融科技推动下,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消费者画像,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算法系统能够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个性化评估,进而帮助金融行业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定制化金融服务,这种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形成的金融分析体系极大的解决了传统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不仅有效降低了金融消费者的金融市场进入门槛,还切实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惠普效应,拓宽金融服务的范围,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率。

2金融科技为金融监管带来的全新挑战

金融科技的诞生和深度推广会极大的转变传统金融行业发展模式,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新型的金融风险,给金融监管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

2.1网络安全风险挑战

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所得金融行业向着深度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迈进,这就使得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络实现了高度融合,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风险变得十分突出。从实践来看,目前金融科技背景下形成的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有技术缺陷和人为非法主动攻击两种,会给金融网络体系和业务算法系统等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些针对金融网络服务系统的攻击成为当前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急需通过技术手段的转型升级来切实提升网络安全风险的监管能力。

2.2混业经营风险挑战

在传统金融监管模式当中,金融行业一直采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金融风险防范模式,即便是超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也会制定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规定。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金融行业会形成数字化的金融科技平台,新型的金融科技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智能算法能够形成和经营多种金融业态产品,金融产品在设计上更加复杂,使得金融监管面临巨大的混业经营风险挑战[2]。譬如:蚂蚁集团旗下的金融科技平台就会拥有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网络小贷等多种类经营牌照,自己通过开放设计形成多种类金融产品,而且这种同一金融科技平台中的金融业务监管主体之间,存在跨区域范围的内流转,金融监管工作亟待通过转型升级来强化混业经营模式下的监管力度。

2.3数据安全风险挑战

金融科技也可以被视为算法科技,其本质上是一种数据科技,在金融科技推动下,金融机构所依赖的核心资源就是数据的算法基础,但是在高度开放的网络环境和数字化环境当中,金融数据的搜集、存储、加工、应用环节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极易出现泄露或者被篡改的危险,而这些数据安全风险所带来的直观后果就是金融机构的数据遭到破坏,敏感信息出现外泄现象。因此,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监管工作急需通过强化金融服务系统的数据安全防御工作来保障金融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金融监管急需通过技术上的转型升级来提升数字环境下的安全防御能力,有效规避人为失误或恶意攻击,避免引发严重的数据安全问题。

2.4技术风险挑战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行业诞生的技术风险主要是底层技术开展具体业务应用产生的风险。数字技术在金融应用服务应用过程中,为了降本增效,提升交易效率往往会对信息系统不断进行升级与优化,一些底层技术有时会存在暂时难以攻克的技术难点,强行提效容易造成金融交易系统参数配置出现错误,产生相应的技术风险。例如,在大数据金融环境背景下,算法交易系统是最为常见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也是金融网络犯罪的核心地带,一旦算法交易出现投资信息泄露问题,就会给金融消费者的投资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监管工作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风险防御能力,以应对网络环境下的新型信息技术风险挑战。

2.5垄断性风险挑战

金融科技推动金融行业发展不断形成聚集性效应,大型互联网科技巨头企业拥有专业领域中绝对的技术优势,能够通过技术信用和数字化布局在更早阶段聚集大量的金融用户,并形成各大规模的金融基础数据,这就极易造成金融行业出现流量中心化特征,产生寡头特点,进而对金融监管造成垄断性风险挑战。这种垄断性的金融风险一方面能够造成中小型金融科技企业形成掠夺式的收购和兼并发展模式,并在金融市场中,形成垄断环境,出现价格欺诈、掠夺式定价等对金融消费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市场行为,而金融监管机构面对这些少数新型数字科技企业,往往会落到被动位置,金融监管亟待进行转生升级以面对垄断性风险形成的金融科技企业“大而不能倒”的难题。

3基于金融科技新风险金融监管进行转型升级的现实目标

面对金融科技新型金融风险给金融监管工作带来的全新挑战,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切准脉搏,找寻针对性的转型升级现实目标,以此为导向,才能够推动金融监管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具应用效果的转型升级。

3.1增强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监管需要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确保金融市场在科学稳定的机制条件下有效运行,基于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监管转型升级必须要不断增强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度结合金融科技帮助实体经济迅速完成数字化转型,使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科技新型发展环境相匹配,同时,要以金融科技为契机,反向推动金融监管的优化改革,以金融科技服务模式为导向,不断完善金融监管的制度框架,不断抑制数字经济环境下金融体系在非理性驱动下逐步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进而帮助金融监管实现严控新型金融风险的核心目标。

3.2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无论在任何金融市场环境下,金融监管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不过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心和方式有所不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市场极易诞生垄断性风险,大型科技企业的“赢者通吃”的寡头模式造成金融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中的绝对弱势地位,因此金融监管在进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和制度确立提升金融消费者数据的安全与隐私,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防御能力,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要形成完善透明的金融市场管理体系,通过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突破,有效平衡各个金融主体的利益关系,有效监管和规避大型科技企业开展垄断式不正当竞争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3谨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市场和金融科技平台的跨界经营变得更加普遍,覆盖范围变得更广,这就造成金融风险的产生和传导机制变得愈加复杂,在数字经济高速联动的环境下,金融风险的危害性变得更大,因此,金融监管模式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要谨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在金融与科技之间筑牢一道风险“防火墙”,将监管工作重心放在金融科技平台和数字化金融产品之上,特别是对金融衍生产品、影子银行业务等要找寻到针对性的监管方式[3]。同时,为了有效避免金融科技“寡头”企业出现“大而不倒”的问题,金融监管还要重视对相关突破“红线”违法形成的打击建设,并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自身风险管控能力。

4金融科技助推金融监管模式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4.1从机构监管向着功能性监管进行转型升级

在金融科技环境下,金融监管需要从机构监管向着功能性监管进行转型升级,将监管目光放在数字化金融业务活动上,而非金融机构本身。首先,金融监管需要依照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业务功能确定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缓和监管职能冲突,针对业务功能不同采用差异化监管方式,进而实现跨市场、跨机构以及跨产品的协调性功能监管,使监管方式能够顺应金融科技应用背景下数字时代的金融风险特征;另一方面,金融监管要在功能性上实现多层次布局,监管机构不应局限在行业内部,要针对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经营业态的“去中心化”特点谨防交叉性金融风险,打造技术型金融监管模式。

4.2从单一性监管向着多元化监管进行转型升级

一方面,基于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模式转型升级要推进监管政策体系的多样性发展,针对金融科技企业制定多样化的监管政策措施,在优化现有监管规则的基础上,依照新型金融风险特点,制定动态监管评估机制,执行包容性监管和针对性监管;另一方面,金融监管要提升监管手段的技术性发展,以相应的数字化代码协议和技术标准为框架,形成法律治理和技术治理融合的多元化监管机制,并在监管技术不断突破的过程中,实现技术监管和法律监管在监管科技价值趋向的一致性发展,强化金融监管的技术算法透明度,并形成相应的技术治理审查机制,确保金融监管从单一性监管向着多元化监管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保持可持续发展性。

4.3从单一维度监管向着“金融+科技”的双维度监管

金融科技给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多维度冲击,因此,金融监管的转型升级也要不断拓宽监管维度,从单一监管维度向着“金融+科技”的双维度监管迈进。首先,针对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强的特性,金融监管要加大工作渗透的深度和强度,执行穿透性监管策略,以金融业务为风险识别依据,从多个层面对金融业务的产品、资金、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防范金融交叉风险;其次,金融监管要加强科技维度监管,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风控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金融数据收集系统和分析系统,逐步构建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机制,进而为金融科技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4.4金融监管向着协同性监管模式进行转型升级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监管工作依靠单一职能部门很难实现全范围、无死角的监管工作,因此,金融监管部门要对金融行业进行全面的统筹调配,与金融科技平台企业、大型科技企业、流量组织等,协同构建基于共同治理模式下的“监管大数据平台”,充分发货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监管机制的纵向协同管理能力,向着协同性监管模式进行转型升级,在强化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协调框架建设的同时,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应用展开,加强金融主体之间信息数据的互通和共享,提升金融监管的实时性、有效性,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丁灏.论金融科技的穿透式监管[J].西南金融,2021,(1).

[2]刘孟飞,奉洁,罗小伟.监管科技:技术驱动型金融监管的理论逻辑与国际实践[J].深圳社会科学,2021(5):49-60.

[3]韩兴国.数字经济时代下金融科技监管体系研究——来自欧盟的监管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9):75-79.

科技金融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科技;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一、引言

保障金融领域安全是维护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稳定的基础,加强金融领域风险防控是提升我国经济稳定性的重点工作内容。因此,需要全面结合金融科技,提高金融风险防控力度,促使金融领域风险防控规模以及效率等都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经济隐患,防范金融风险不仅关乎金融领域体制改革,同样也关系到金融服务水平,作为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保障,需要全面借助金融科技,高效防控金融风险。

二、金融风险概述

结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环境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机构主体。包括商业银行在内,其作为掌控着大量资金的金融机构,如若出现严重的资产风险问题,则会导致整体金融市场面临较大风险,并且同时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体系造成影响;二是关于地方债务问题因素影响。地方性金融机构逐渐发展壮大,并参与到金融市场活动当中,其中最为普遍的则为民间借款,夹杂部分政府资金,而如若对民间借款不能加以规范制度管理,则会导致整体金融市场出现明显的混乱局面,并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制度造成冲击,严重的将会出现借债不还现象,从而导致较大金融风险。

三、金融市场稳定性受金融科技的影响

根据现阶段在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的调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公司中包括金融科技信贷可能会对贷款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是影响到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其中例如中国以及美国等相应出台的金融科技支付服务等。

(一)金融科技公司所受到的影响

基于特定的市场环境中,金融科技所产生的对应服务正式面向各大零售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尤其是在中国,截止到现在为止,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逐渐面向了全新的客户。其中包括了众筹、跨境支付平台以及P2P借贷等相关客户,例如众多难以依靠自身的信用向银行进行借贷的中小型企业等。处于特定的发展环境背景下,促使这样的主体不得不与现有的大型科技公司之间达成合作模式。基于合作促使金融科技初创企业等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拓展客户的机会,并且基于商业模式以及标准的司法管辖作用之下,促使金融科技公司等初创企业相应降低了自身的监管负担。促使在职者不仅能够获得自己发展所需的创新技术以及产品,同时也能够通过率先接触到相应的客户,从而为现有的金融科技公司等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问题,促使其必须面临贷款承销流程的精简,确保以最快速度完成数据的系统化分析。金融科技信贷仍旧无法在整体信贷中占据相对较大的比例,且信贷质量堪忧,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信贷风险。

(二)高科技公司所受到的影响

金融服务市场中同样进入了众多相对较为成熟且技术良好的大型公司,这样的企业将金融服务作为其日常经营产品以及服务中的部分内容。高科技公司在现有的模式下结合企业为其承担支付以及贷款分销商,能够获得相应的客户量,从而做好有序的风险评估工作,满足信贷评估指标需求。其中以我国的百度、腾讯等大型科技企业为例,在金融服务领域中的活跃度相对较高,基于大多数的情况下将会促使这样的企业合作参与创新金融技术企业以及机构等,从而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险以及理财等金融服务。因此相较于一般情况下的金融服务公司等,这样的高科技公司等能够获得更加显著的竞争优势。

四、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金融发展的机遇

金融信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传统金融服务的更新与升级,从而有利于金融行业通过良性竞争进行合理的重构,商业模式的更新;还有利于促进传统的金融组织模式的创新,应用新型的金融信息技术,可以对客户进行需求画像,承认精准分析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应该对服务的技术手段以及服务的形式进行创新与改善,就可以提升金融行业对市场经济的主动服务能力,有利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转型与升级,推动我国的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使我国的实体经济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而且我国的小微金融在融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金融行业在管理方面的成本较高,各种金融服务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而风险管理又十分困难。因此小微金融服务行业在发展的时候需要降低运营与管理的成本,提升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够让其普惠性得到提高。

(二)金融发展的挑战

金融机构利用信息创新技术能够使金融服务的运营与管理的成本降低,提升管理的效率,但是金融风险也会随之而增多,造成很多问题。其中,传统的金融企业应用信息科技的能力有限,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一般会将这些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的信息技术机构。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因为金融机构对这些外包机构的监管不到位,会导致其因为技术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出现信息数据泄露的问题。在传统的金融行业中,因为金融信息科技的发展,会使技术大数据化,并且行业的技术化和业务的技术化还会使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比传统的模式更复杂。金融机构的业务化是指在业务的内容细分严重,而各个细分的业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交叉,而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还会使违规操作的参与者在很多方面的特征出现模糊的现象,而违规操作的内容也持续更新和发展。

五、金融风险防控中金融科技应用现状

(一)缺失监管

针对我国金融领域应用金融科技所制定的风险防控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健全金融科技监管法律法规,在实际应用中,关于金融科技风险防控的有效监管工作缺乏完善且独立的政策体系与规则参考,难以形成更加适应当前金融发展环境下的风险防控监管工作。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建立在以往金融领域发展过程当中所形成的法律法规体系上,从而衍生形成的监管工作,促使金融科技监管过程中各环节之间无法形成紧密衔接效果,金融行业更加注重于技术而无法重视管理,促使在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领域当中,应用金融科技面临着监管缺位的严重问题。

(二)风险处置责任不明

以往金融实体业务依托于互联网销售服务渠道构建的长期建设效果,借助于金融科技的实现,有效摆脱物理销售网点的严重依赖性。在城市当中设立多个线上销售经营模式,呈现出明显的资金收益本地化,而风险管理外部化的特性,如若出现金融风险时,则无法及时有效实施管控,难以落实明确的风险处置责任制度,责任主体的缺失导致这样的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对金融企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则需要企业在实施金融科技风险防控的过程当中,将风险处置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三)缺乏金融消费者保护

在金融领域的交易过程当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群体,而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业务消费者需要获取范围更广的金融普及知识,有关金融行业数据将会借助于金融科技向各大金融机构进行传递,但是大多数的消费对象其本身金融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相对较差,难以构建良好的风险认知能力,往往会导致金融信息传输过程当中出现明显的不对称问题,并无法保障信息安全,出现信息泄露等对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威胁。

六、金融科技助力金融风险防控举措

(一)金融风险案例

以我国香港某企业为例,由于投资杠杆外汇产品,从而导致超过100亿港元亏损,这是由于企业在投资杠杆外汇产品时并未对其风险进行预估,高估收益头寸对低概率事件作出过高期望。无法真正预估在本次投资过程当中的输赢概率,导致金融风险水涨船高。汇率的变动促使该企业所购买的数十份外汇合约付出惨痛代价,对于外汇产品前景价值误判,无法明确市场风险,最终导致了严重亏损。

(二)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程度

区块链技术作为典型的金融科技形式之一,其应用要点主要在于针对金融领域当中的各项数据形成去中心化管理模式,以分权结构促使数据呈现出分布状管理效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系统化严格管理金融风险防控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众多敏感信息,针对信息储存系统当中需要实施的共享交互等严格管控应用范围。借助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促使金融风险防控时记录更加完整的信息内容,包括服务过程、交易过程等,其中涉及客户信息、交易流程以及结算记录等众多数据资料,形成全面集中整合管理效果的同时,仅对访问权限范围内的主体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有效防控信息中所隐藏的金融风险,避免信息泄露造成威胁。一方面,借助于区块链技术促使金融交易过程中的合同签订呈现出更加公正透明的效果,避免第三方背书的签订行为,实现透明化合同信息管理,避免信息缺失,保障交易双方信息始终处于对称状态。而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借助其高效识别功能,精准获取交易信息中所隐藏的欺诈行为,跟踪金融交易流程,从而获取其中关键交易点,进行精准分析后,极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掌握交易方欺诈行为以及动态流程,对其实施控制。并且在金融交易过程当中,应用到区块链技术对交易当事人、社会活动以及在交易过程当中所涉及多方人群实施信息记录,经过智能化数据分布管理,从而有效甄别交易信息中的虚假内容,促使众多诸如银行等金融机构调查防控金融风险时获取更加充足的参考内容,有效提高金融风险防控的针对性。

(三)结合人工智能精准管控

科学技术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防控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当中,借助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规模数据挖掘,结合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整合当前金融信息,对未来金融领域发展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危害程度以及发生周期等,做好智能预测,形成智能化管控效果;另一方面,借助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手段,精准判定甄别以往金融领域所发生的风险内容,从而重点关注其中所涉及高频次风险指标。并结合风险发生规律智能分析,对今后的金融交易内容实施有效控制。全面监测风险高发区域,尽可能杜绝任何容易造成金融风险的违规行为。作为机器智能学习模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建立在原有金融风险防控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防控成果,提升风险防范有效性,在不断吸取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过程当中,结合多元化功能构造促使人工智能对金融交易过程中所涉及产品、活动及系统构造等实现跨越式综合分析,有效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流程,从而促使金融领域实现不断发展。

(四)借助大数据强化风险管控

在金融风险管控过程当中,应用到大数据技术,除了促使数据自动分类并共享识别之外,同样也有效提高风险防控中的数据覆盖范围,分析计算的数据面更加广泛。大数据技术不仅有效提高数据分析范围,同时,也促使数据分析速度加快,自动划分不同数据种类,快速分解金融服务领域当中的各项信息数据背后所隐藏的金融风险。借助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全面剖析金融领域中所涉及风险内容,从而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价值。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综合整理数据,从而以文本、图像、图形等不同方式构建完整数据库,在其中涉猎到客户信息的多角度分析结果,容纳多维度交易信息,并以结构化状态储存,从而借助直观的分类信息,对金融消费客户制定个性化画像,从而对金融客户进行分类。不仅为消费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开展精准营销并有效形成服务周期管理等效果,同时,也促使金融领域核心资产转变为数据,从而保障在日常当中应用到高频次出现数据,精准控制金融风险防控导向,实现针对性风险管理作用。包括数理分析、神经网络算法以及逻辑回归等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多样化功能算法,能够促使金融风险防控模型更加完善,以真实准确的科学依据为金融风险防控提供决策支撑,从而全面优化金融风险防控策略。

(五)创建新型交付计算技术

金融领域广泛采用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科技,促使金融企业当中所应用到的资源计算以及交付方式等更加先进智能且呈现出多样化状态。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作为金融领域当中全新的资源交付计算方式,为金融交易安全性以及风险防控恢复提供相应支撑。在应用到创新的交付计算技术时,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金融业务部署状况,构建私有云方式,通过在企业业务系统当中构建集装箱化架构,实现跨云端移动,或是联合多个云服务供应商构建云端金融服务。同时,金融企业也可以实施混合计算方式,在内部数据中心当中获取一部分数据计算服务,保障整体计算方式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私有云架构效果。结合金融风险实际计算需求,不断扩展数据范围,模拟风险状态,联合多个不同云供应商构建实用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供应商捕获数据威胁,为金融企业创造更加安全的云服务效果,同时,也能够为金融企业提供更加具有高运营弹性的功能服务,相较于传统做法具有明显风险防控优势。以云服务为依托的新型计算支付技术,促使规模相对较小的金融机构金融风险防控呈现出更加安全的体系效果,促使金融市场整体呈现出良好运行趋势。

七、结语

在金融风险防控当中,借助于先进的金融科技力量,以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技术等多种不同的先进智能科技手段,融合金融行业服务体系建设,促使金融行业呈现出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形态,最终对金融风险实施有效防控,以科学力量规避金融风险,促使金融领域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小雅.金融科技助力防控金融风险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3):54-56.

[2]何砚,赵先立.创新设计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北京的实践成果[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7):110-112.

[3]杨赫.金融科技助力易宝支付提高风控能力[J].中国信用卡,2021(04):30-33.

科技金融范文篇4

普惠金融作为商业银行当前和今后的重点发展领域,无论从业务构成还是经济效益对银行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顺利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并控制好成本和风险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由于自身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特点,导致了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中除了普遍存在的普惠金融风险高、成本大的问题外,还存在其他社会性问题。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经济的政策扶持下,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新兴实体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新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而依靠融入新经济环境、交易场景和供应链中,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进行获客与展业将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发展普惠金融既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外在政策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实现业务转型的内在发展需要,而普惠金融的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精准识别客户”、“提高业务效率”和“创新风控技术”上来。分析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定义及特征

(一)金融科技的定义及特征

金融科技可以定义为提升传统金融业服务效率,改变或者颠覆传统金融服务体系的科技技术创新。从全球来看,金融科技目前一共经历了三大阶段:金融IT阶段、互联网金融阶段和金融科技阶段,而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金融科技阶段,即依靠数字技术逐步实现自动化信贷审批、智能化投资、程序化风险控制等金融创新发展阶段。目前金融科技发展五大技术基础是: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和5G通信技术。这些技术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及时传递、数据安全准确、系统智能控制,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全面、及时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国内已经形成以蚂蚁金服、微众银行、京东数字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其使金融业态发生了深刻改变,因此也具有同传统金融所不同的特征。第一,金融科技具有更加广阔的客户覆盖面,借助各种线上渠道,能实现更大范围的精准客户识别。第二,金融科技具有更加低廉的业务成本,因为采用系统化、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平台,在批量开展业务的同时降低了对实物资产和人员的依赖。第三,金融科技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由于金融科技采取线上交易模式,交易具有数字化虚拟性,容易逃出现有监管体系,从而导致了新的系统风险。同时,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的广泛运用,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和客户资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普惠金融的定义及特征

普惠金融是指能全面、有效的为全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它包含着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普惠金融追求全民在获得金融服务上有相对公平的机会,人人都能得到符合自身条件的金融服务。第二,普惠金融是一种创新的金融体系,通过金融创新让全民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自身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第三,普惠金融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突破了传统金融完全以利益为导向,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贡献。普惠金融在业务上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业务涵盖对象广泛,包括了社会所有阶层的人民都可以获得普惠金融服务。第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齐全,做到针对不同的情况提供相适应的不同普惠金融贷款。第三,普惠金融业务价格相对更合理,人们能获得与自身风险等级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费用。第四,普惠金融业务流程操作简单,绝大部分普惠金融业务通过线上渠道办理,业务流程便捷、快速。无论是从国家政治层面,还是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面,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都是商业银行的必经之路。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实现经营转型的重大方向,是商业银行拓展新客户的重要渠道,是商业银行实现的金融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其发展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获客为中心,从单纯业务线发展转向构建商业场景,从人工风控管理转向智能化、大数据风控,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机理

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三大问题是:识别并精准获客难,业务成本高,业务办理后风险大,而金融科技有利于解决普惠金融的这三大难题。第一,金融科技有利于解决普惠金融业务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随着国家数字战略的推进,各大政府机构和相关企业间信息孤岛被打破,银行将有更大机会能实时、低廉、高效地获得客户相关税务、用水用电、司法、报关等信息,从而为普惠金融风险评价和信贷决策提供有力的数字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金融科技有利于解决普惠金融业务成本过高的问题。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以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第三方软件等为代表的线上渠道不断普及,客户能更便捷获得金融服务,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对网点设施、人员等的投入。同时,金融科技能有效提高普惠金融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后台系统自动审核、控制,极大降低相关业务的成本,使普惠金融具有经济可持续性。第三,金融科技有利于解决普惠金融风险过高的问题。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业务的自动审批,后台程序自动控制,降低了员工道德风险。同时,金融科技实现不同数据自动比对、智能分析、实时监控风险因素,从而实现对业务风险的早发现、早控制。此外,金融科技可以极大扩展普惠金融客户的覆盖面,通过大数定律,从而实现对客户非系统性风险的降低,从而实现整体业务风险下降。

三、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途径

(一)场景化线上平台成为普惠金融服务开展的主要方式

场景化线上融资平台可以穿透融资表面,刻画出客户在该场景下的数字画像,从而对融资业务等开展掌握必要的基础信息,相对程度上避免了业务风险以及资金挪用风险等情况。通过构建一个多方融合、信息共享、客户集聚的线上平台,实现对客户识别、业务审核、实时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从而真正推进普惠金融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商业银行推出的“云税贷”等产品,利用场景信息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二)嵌入线上供应链金融成为普惠金融业务新增长点

“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而随之整个相关产业供应链开始形成网络发展,数据链伴随供应链产生,为普惠金融嵌入供应链金融中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中国具有核心性质企业超万家,以核心企业为重点,整理相关数据,便能为超过4000万家相关配套小微企业提供包括“应收应付账款信贷支持”等在内的普惠金融服务。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贯彻整个产业链的产业链金融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便能盘活整体行业金融融资难的困境,实现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三)线上线下联动是商业银行推动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式

相较于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拥有数以万计的基础网点和数以百万计的一线员工,在发展线上普惠金融业务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线下网点优势进行推广,做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实现1+1大于2的业务效果。例如,建设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快贷”,除了利用线上渠道自然获客拓展外,网点一线员工利用银行大量实体客户积极主动推荐,做到高效、精准、便捷办理,形成良好的互补。

(四)多方数据交叉自动验证成为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

普惠金融业务风险较高,根本原因在于普惠客户规模小、易受外部环境影响、信息不准确等原因,这就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更快、更新、更准确的要求。通过引入税务、用水用电、人行征信、企业报关、投诉管理等信息,多方数据交叉验证,从而准确刻画出客户数字画像,做到实时、准确、快速掌握风险情况并系统自动处置风险。主要手段有:第一,控制普惠金融信贷审批额度,目前小微企业普惠贷款普遍声称最高额度都在200万,但绝大部分商业银行普惠贷款真实额度在20万左右。第二,引入多方高质量数据源,实现数据交叉验证。第三,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分析和风险的自动实时处置,在最短时间实现风险控制。

四、发展现状与建议

(一)银行业务中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在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第一,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对公、对私普惠金融业务产品体系,涵盖了巨大部分业务门类。第二,线上普惠贷款成为了普惠金融业务的主力产品和重点市场。第三,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网络资源,通过线上获客已经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拓展渠道。第四,金融科技的运用已经明显拓展了普惠金融客户群,并降低了普惠金融业务成本。但是,依然存在问题:第一,现有的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还难以适应线上普惠金融业务流程发展。第二,虽然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但相对于巨大的业务缺口,普惠金融发展依然不足。第三,金融科技支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力度不足,普惠金融发展受制于金融科技发展水平。

(二)政策与建议

科技金融范文篇5

一、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必要性

(一)金融能够促进资本形成

从历史来看,资本形成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往往具有高投入的特征。没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很难取得科技创新的成功。这种有巨额的资金投入既包括初期的巨额投入,也包括后期的持续投入。而金融往往能够促进资本的形成,使资本出现规模化。并且金融往往具有较大的融资能力,能够避免科技创新中资金的持续投入问题,能有效地避免科技创新的半途而废。这将极大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金融能够分散风险

科技创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失败风险。因此一些资本往往不愿意投入科技创新。而金融可以利用回避、对冲、转嫁等手段有效地分散风险。如果金融能够有效地将科技创新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那么投资者将会毫无顾忌地参与科技创新,毕竟成功的科技创新往往能够带来超额的收益。

(三)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也不例外。而科技创新在商业上也并不是都有价值的。许多科技创新并不能给社会带来改变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而研发却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金融却能有效地筛选科技创新。由于金融资本是追求利润的,无效的科技创新往往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只有具有商业价值的科技创新才能引起金融资本的兴趣。因此客观上,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使社会资本得到有效地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二、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国际经验借鉴

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这些国家都有一套金融支持科技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其经验。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

许多科技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而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普通金融资本的青睐,因此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初期往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就有专门的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因此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往往较高,为美国经济的强大做出了贡献。

(二)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

进行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往往信用低下,其在创立初期,往往是亏损的。这样的信用是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支持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科技强国日本最先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为日本科技的腾飞提供了保障。

(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

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风险投资主要是投资于高科技领域,在承担巨大风险的同时,获得巨额利润。科技强国美国、日本都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同时在各方面政府对风险投资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出台了一系列帮助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

(四)发达的资本市场

发达国家往往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和资本退出渠道。例如美国的股票市场既有全国性的市场,又有数目众多的地方性的市场,这极大地降低了科技企业;同时美国还专门建立了纳斯达克市场为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也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同时美国还具有发达的债券市场。

三、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金融可以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两者都要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才能腾飞。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

纵观国内外历史和现状,许多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而金融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明显不足。传统的商业金融对信用低下、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并没有兴趣,因此国家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在性质是政策性银行,在地位上是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相同的全国性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的资金来源除国家出资和金融债券外,还应该允许其吸纳中小科技企业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现有三大政策性银行的困境。当然具体的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总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将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从而有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实现。

(二)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鼓励各地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民间聚集了巨大的资金量。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民间资金的出路问题,满足其增值保值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目前扬州、天津、南京等地已经纷纷建立了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积极创立并发挥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

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重要的融资来源。各地应该积极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促进风险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目前山西已经建立了山西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并被科技部确定为“山西模式”。“山西模式”为山西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各地应该学习这一先进经验。

(四)建立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

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等商业性资本进入科技创新。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并鼓励社会资金参加,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同时还应该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约政府的行为。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将有效低降低商业性资本的风险,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市场性金融是金融的主体,掌握着社会主要的资金。没有市场性金融的支持,科技创新将寸步难行。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对策具体如下:

(一)加强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在我国商业银行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金。没有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就谈不上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措施具体为:一是建立科技分支行,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商业银行应该在科技企业集中的区域,设立科技分支行,有针对性地为科技企业提供特色服务。由于科技贷款与普通贷款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商业银行总行要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分支行的作用;二是科技贷款利率浮动化。科技贷款如果和普通贷款具有相同的利率,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就不匹配了,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符,因此,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在进行科技贷款时与科技企业协商确定贷款利率,这样才能激发商业银行的兴趣,促进科技贷款的发展;三是商业银行进行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科技金融未来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之一,因此各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

(二)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融资的另外一个主要途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经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都为科技创新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现在众多的科技企业无法进入股票市场,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把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做大,以便为更多的科技创新服务。另外我国还应积极发展科技债券,一方面放宽科技贷款的发行条件,逐步实行注册制;一方面,加强科技债券的交易市场。长期科技债券既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又能降低科技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还款压力。

科技金融范文篇6

关键词:郑州市;科技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近年来,郑州市跟随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步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状况较好,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诸多创新成果数量,但与科技金融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科技金融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支持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分析郑州市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发现科技金融在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而提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对于缓解郑州市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难,促进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

1.科技金融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通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发展的初创期,内源性融资不足,且因需要大量科研投入,资金需求较大,急需金融机构等外源性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担心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太大,而削减给予其信贷资金的额度,甚至会出现拒贷的现象。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创新研发活动也难以开展,这一现实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能够从多个方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通资金,来缓解其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包括从政府、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等多个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其中,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性扶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社会资金在政府行为的引导下,也会出现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的现象;资本市场作为新的融资渠道,能够及时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强化科技金融效率,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等市场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上市科技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通资金,有效支持了其研发创新活动;金融机构通过和科技的融合,优化了信贷审核机制,为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通资金。2.科技金融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信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将企业的资本构成、经营情况、市场前景等信息纳入其信用构成,形成较为健全的信用体系,优化其信用环境,企业在良好信用环境中更容易获得外部的融通资金。政府会在有关科技部门的协助下,甄选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研发创新活动,并进行资金扶持;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会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等各类信息,衡量出发展前景好的投资对象;金融机构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同样会利用科技对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形成合理的信贷额度。3.科技金融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监管服务良好的监管服务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政府通过科技部门监督扶持企业筹措资金的使用途径、研发活动的进度以及研发成果的质量,确保企业的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的监管主要是通过董事会决议以及股价行情来实现对企业管理者的约束。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利用科技等手段持续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形成信贷资金的风险等级。

二、郑州市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科技金融政策的扶持自郑州市成为第二批部级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以来,河南省政府、省财政厅、省科技厅以及郑州市政府颁发了《关于推进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成立了郑州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郑州市科技和金融资源,科技金融发展的方针和路线进一步明确,科技金融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2016年的21.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0.8亿元,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得到有效缓解。其中,2019年郑州市研发经费约占河南省研发经费的三成,由此可见郑州市非常重视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发展。郑州市在借鉴第一批部级科技金融试点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寻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如设立科技基金、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担保资金等形式支持科技金融发展。2017年,郑州市投入科技金融专项资金4.3亿元,其中设立科技基金、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及担保资金4亿元,资助资金3000万元。此外,郑州市还规划设立了9支总规模为1211.50亿元的投资基金,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多层次、全方位科技投融资体系。2.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推动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发展,郑州市近年来不断推进科技金融平台的搭建,助力科技型企业研发创新。2016年,郑州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按照计划,郑州市将实施众创空间倍增、创客育引等工程,大力发展包括互联网创业平台、科技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综合体在内的梯级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形成适合各类创新创业需求的生态圈。2018年,郑州市创新创业载体达211家,孵化载体面积突破8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近万家,孵化水平居全国第13位。技术合同交易额82.3亿元,增长136.8%,全省占比54.9%。此外郑州市还建立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项目库(2017-2020年),截至2018年已入库项目3489个,总投资规模44993亿元。3.科技金融产品的开发自入选部级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以来,郑州市积极探索,不断开发新的科技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郑州市创新推出“共保体”模式,政府印发了《郑州市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共保体实施细则》(郑政办〔2014〕33号),推出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共保体”业务,它是由银行、保险公司与企业组建,运作模式是小微企业从银行贷款,再由保险公司承保,小微企业无需抵押。“共保体”试运行半年就有1000多家小微企业获益,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面临的“三难一贵”困境。此外,郑州市还为了减轻创业负担,激发创新服务的积极性,实施创新券专项。截至2018年,郑州市已向近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载体兑现创新券资金4000多万元。郑州市积极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建立“财政资助+基金投资”的模式,实行人才与项目双向扶持,实施聚才计划项目235个,支持项目资金5.8亿元,总规模100亿元的创新创业基金正在推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24人,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73人,从“人才+项目”双推进模式为郑州市科技金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4.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优化郑州市财政局与市科技局、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融机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动工作。各级各部门在郑州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了全市整体推动试点建设的工作服务体系。为进一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郑州市政府印发了《郑州市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实施方案》(郑政办〔2018〕97号),对参与郑州市科技贷款风险补偿业务的合作金融机构所发生的实际损失给予补偿,实现风险共担,这一举措鼓励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郑州市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适合的金融服务。截至2020年底,郑州市科学技术局共遴选出二批16家商业银行开展“郑科贷”业务,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帮扶,总金额超过100亿元。此外,包括郑州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成立科技支行,并与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三、郑州市科技金融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科技金融人才储备不足2018年,中国科研城市排行榜前五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与这些科技金融发达地区相比,郑州市在研发人员数量、研发经费投入、专利申请及获批数量等指标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北京市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量达到46万余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2233.6亿元,均为郑州市的数倍,这些指标数据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一流高校数量较多,从经济和人才储备两个方面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郑州市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流高校数量较少导致科技金融人才储备不足,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导致研发经费投入较少。2.科技金融体系与企业创新发展不匹配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应该包括金融服务、科技监管、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各个体系应该协同发展,助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郑州市科技金融发展体系的现状并不乐观,科技和金融改革发展不协调,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形成合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其中,当前郑州市科技金融服务管理平台数量较少,不足以支撑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难以匹配郑州市科技金融发展速度;科技监管体系并不完善,监管科技规则和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对于技术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不敏感,监管能力不足问题较为突出。3.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不足当前,郑州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的融资渠道不足,传统融资渠道因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大、投入高的特点,郑州市减少了对企业的资金支持,阻碍了其创新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方面,郑州市科技支行数量有限,且处于发展初期,金融产品种类不足,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导致对科研创新的信贷支持不足。资本市场方面,企业在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会选择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但目前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科创板存在准入门槛较高、准入机制不完善、人才缺失、创新产品试点规模小等问题,导致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研发资金。政府方面,扶持资金的数量非常有限,难以支撑企业高额的研发支出。此外,“科技+保险”类产品存在市场定位不准确、法律法规滞后、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4.缺少科技金融发展效率的评价方法通过科技金融发展效率作为衡量科技和金融良性结合与互动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帮助各部分分析科技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并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科技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通过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合理的定性分析不足,且具有一定的区域适用性,因此应该探索一套适合郑州市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技金融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四、科技金融促进郑州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1.加强科技金融人才储备加强科技金融人才储备是创建创新型郑州的重要途径之一。郑州市虽然高校数量较多,但一流高校数量不足,仅靠本地培养的人才不足以支撑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因此郑州市应该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实验区和示范区,加快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建设,提升对外省市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与此同时,郑州市可以借鉴科技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经验,在“智汇郑州”人才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福利待遇,将生活补贴、购房补贴、科研经费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此外,郑州市还应将高层次人才的家属进行安置,做好引进人才的后续工作,确保能够留住人才。2.优化科技金融市场环境针对科技和金融改革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坚持在郑州市政府的主导下,各主体相互协调,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完善科技金融发展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首先,应该加快科技金融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与提升郑州市科技金融业务的便利性,确保科技和金融深入融合。其次,进一步强化科技监管,完善监管科技规则,制定标准需要考虑时效性和适配性的平衡。最后,丰富科技金融市场的产品,对科技金融分层次管理,构建创新、多元的科技金融市场体系,能够为郑州市“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更精准、优质的服务,实现科技金融市场环境的优化。3.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研发创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其创新发展。郑州市政府需要多方位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一是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还应该制定政策,通过建立政策性科技银行的形式对科技型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并提升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的额度和覆盖范围,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科技金融发展。二是同时利用科技手段,搭建互联网科技融资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提升其融资能力,确保具有较好前景的公司得到研发创新资金的支持。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新型科技金融产品,适配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四是选出优质科技型企业,辅导其申请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科创板上市筹措研发资金,增强其金融风险抵御能力,有利于其开展科研活动。4.探索合适的科技金融发展效率评价方法目前科技金融发展的评价方法并不统一,且具有区域适用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监测郑州市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应该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科技金融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探索一套适合郑州市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技金融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科技金融发展监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凤琴,罗程.科技金融政策的新进展与新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8(10):70-75.

[2]张媛媛,袁奋强,刘东皇,等.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系统耦合理论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6):71-76.

[3]杜江,张伟科,范锦玲,等.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影响的空间效应分析[J].软科学,2017,31(04):19-22+36.

[4]张腾,刘阳.科技金融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19(01):25-31.

科技金融范文篇7

1数据挖掘与指标选取

为了全面、科学地观察陕西省近年来的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状况,建立其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并选取2010—2017年陕西省相关数据样本,进行深入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年鉴。

2测算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

[3]第一步:先通过均值-标准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差异。´根据熵值赋权法的计算步骤,计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第二步:构建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先构建出一个复合系统S={1S,2S},1S、2S分别为科技金融子系统和科技创新子系统。设发展过程中,子系统jS(j∈[1,2])的序参量为je=(j1e,j2e,…,jne),其中n≥1,jijijiβ≤e≤α,i=1,2,…,n,jiα、jiβ分别为序参量分量eji的上限和下限。这里假定1je,j2e,…,jke为正向指标,即取值越大,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整体系统的有序程度表现越好;相反,ejk1+,ejk2+,…,jne为逆指标,其取值越小,系统整体表现的越有序。这样就可以得到序参量分(4)(4)式中iλ代表序参量je的权重系数,()[0,1]jjµe∈,如果计算出的()jjµe值越大,说明je对子系统jS是否有序的影响越大,子系统的有序度表现就越好。将陕西省2010—2017年度数据代入公式(2),首先计算出各子系统序参量分量的有序度,然后再将计算出的结果代入公式(4),便可得到陕西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如表3和图1所示。

3测度复合系统协同度

第三步: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分别观测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子系统在开始时刻0t和中间某一时刻1t参数的有序度,将它们记为011u(e),022u(e)与111u(e),122u(e),并规定两个子系统的协同发展的程度为:协同度C∈−11,,其数值越大,表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就越高。当协同度C为负值时,表明复合系统处于非协同交互状态。将第二步计算的子系统有序度代入公式(5),最终得到2010—2017年陕西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系统协同度如表4所示。

4复合系统协同绩效评价

为对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系统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我们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多种投入多种产出情况下的综合效率。结合DEA方法特点,将所选科技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指标整合为以下5项投入指标和3项产出指标。利用DEAP2.1软件,计算2010—2017年陕西省市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效率,如表5所示。

5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对上述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陕西省2010—2017年间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整体走势表现为上升,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波动明显。在2014—2015年期间有序度增长剧烈,但在随后的2016年有序度有所回落,致使科技创新子系统2017年有序度下降。考虑到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作用具有滞后性(假定滞后期为1年),从图1中可以看出科技金融系统与科技创新系统有序度发展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复合系统协同度在[0,0.2]区间波动,整体水平较低,可见陕西省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良性的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其中,2010—2015年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处于缓慢爬坡状态,平稳上升,但在2016年时,复合系统协同度遭到明显破坏,这也与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两大子系统在2016年出现下降得到了印证。但是,分析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效率统计表,可以发现2010—2017年间,有6年陕西省的综合技术效率都等于1,这与协同测度结果和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说明在指标以及DEA计算方法的选择上还有待改进。

6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模型,以2010—2017年陕西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领域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陕西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上升态势,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在[0,0.2]区间波动,整体协同度较低,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上述实证结果,陕西省政府应该重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短板,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促进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提升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效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科技创新改良角度而言,目前陕西省科技发展落后,R&D人员较少,面临人员和资金等资源流出该区域的窘境,故而应该强化人才强省战略,激发创新活力。要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加速实现人才红利的成果转化,从而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此外,现阶段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域的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要协调产业结构,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盘活高新技术行业市场。(2)从科技金融的投入来看,陕西省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公共科技金融体系;目前,市场科技金融对陕西省技术创新效率影响作用为负。一方面,银行科技贷款主要针对资质信用较好的大型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人员进行贷前和贷后的风险监管,使得陕西省科技贷款进程缓慢,效率低下。故而政府要扩大融资渠道,刺激市场科技金融活力。首先应该建立科技信贷评价和监督机制,充分保证资金的使用质量与使用效率;此外,还要建立健全金融服务链,积极尝试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完善发展科技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渗透方式和渗透深度与广度。(3)最后,还应该注重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方式,促进协同效应。打造资源流动以及成果转化的畅通机制,降低不同系统间的互动成本,消除壁垒,激活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资源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互促机制,加快资源的循环和充分利用,以实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TheTheoryofEconomy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12.

[2]郑磊,张伟科.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非线性影响——一种U型关系[J].软科学,2018,32(7):16-20.

科技金融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科技;质量提升

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转移。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服务,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在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及“三农”绿色金融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发展推动了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农村金融服务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就需要结合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一、金融科技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取得的成效

(一)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随着网络的普及,农村网民正在快速增长,信息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服务机构与农村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在,农村用户只要通过网络或者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消费信息就可以被大数据所收集,而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评估,就可以完成其信用记录。一旦客户有资金或理财方面的需求时,金融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对其信用信息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并做出决定。这样,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就不会被一味地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增加了其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二)降低长尾效应,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存在金融排斥的现象,也就是弱势群体很难通过正规渠道获得金融服务,原因在于金融机构要服务农村用户需要增加服务网点,出于经营成本和资源配置的原因,基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逐利的原则,导致农村的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始终是正规金融服务机构排斥的“长尾客户”。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可以突破空间和成本等的限制,数字化技术使得以往不被关注的“长尾客户”纳入服务对象。与以往相比,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广,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更多样,金融产品使用更便利,金融科技的应用使农村主体享受到金融发展的红利。

(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服务偏远和农村地区的成本与风险不匹配,因为农村业务规模相对较小,而服务成本的却相对较高,同时征信信息缺失导致违约风险高,无法取得足够的收益。这种情况导致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即难获得又成本较高,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金融科技的应用与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升级,网络平台交易越来越多地取代了物理网点的交易,农村金融服务对人员和设备的需求大大下降,金融服务的经营成本下降,交易的时间成本减少,金融服务的门槛降低,金融资源可以快速转移,金融服务的效率得到大幅的提升。

(四)减少服务盲区,拓宽金融服务的边界。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那些偏远地区的人们不再需要通过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来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目前,面向农村用户线上金融产品种类在逐渐增加,而且各种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门槛不断降低。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容易获得,即使地处偏远的地区,依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金融产品的购买消费。互联网交易和手机支付缩短了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利用新型技术的产品创新使农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触及的服务盲区得到有效填补。

二、金融科技发展凸显农村金融服务的短板

(一)农村主体的金融交易数据不足,征信体系有待完善。农村和农民是传统金融模式下的长尾市场和长尾客户,其金融交易种类和数量都相对有限,金融数据信息量不足,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当数字技术应用于现代金融领域,金融交易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交易的信息收集更加便利,但在受农民认知的限制,他们对网络金融交易还存有一定的不信任感,利用网络进行的交易相对较少,因此所收集的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信息就缺乏核心数据信息,其征信体系所收集的征信信息比较简单,信息有效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农村现行的征信制度无法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现代金融征信服务的高层次要求,征信体系亟待完善。

(二)农民对金融科技的认识不足,金融意识和素养有待提高。数字科技催生了现代金融的新型业态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是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新生事物的发展要受到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较于城镇而言是偏低的,其接受社会信息的充分程度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的能力和意愿偏低,使用数字设备的意愿和能力有限,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通过互联网被接受的程度。此外,农民对现代金融服务的政策以及数字金融产品的流程、条例和优缺点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进一步阻碍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及应用。

(三)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服务质效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匹配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少,金融机构没有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农村经济主体多是围绕种养殖业,其收益多半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且由于农产品的同质性,其市场议价能力较低,因此农村经济主体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比较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收入稳定,需要金融服务帮助农村经济主体对抗风险。但是目前,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还多以基本的存取款、支付结算等金融产品为主,支持农业的信贷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信贷产品较为单一,且额度小期限短,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实际要求。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专业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金融科技改变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业态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发生极大改变。现代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趋向于复合型,要求其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具备金融业务的能力,同时要求还应具备有一定的网络思维,掌握互联网应用知识,具备风险防控的能力。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环境相对简陋,基本设施尤其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和培训晋升的机构都相对落后,复合型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更倾向于城市金融机构,因此很多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业务能力水平不高,金融服务效率低下。

三、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农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应首先建立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只有充分的基础保障,才能确保征信信息能够充分被收集,征信体系才能确保有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网络的建设力度,加强移动智能终端和物联网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其次推动建立专业的农村金融数据公司,为农村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推动社会力量为金融交易主体提供信用评估服务,以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数据资源发展征信业务,推动建立新型征信机构。同时服务本地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在内部形成信用信息系统,建成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征信平台。建成面向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全面的征信系统,构建多种类型征信机构参与其中的征信体系,有助于降低农村金融交易的风险,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广泛开展金融业务,有效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

(二)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培养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现代科技的发展注定金融服务会越来越多地依托网络开展,农村主体要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就要加强金融知识,提高金融意识。对农村主进行知识普及与教育,需要从宣传教育和习惯养成两个方面着手。宣传教育主要以金融知识普及为基础,帮助农民能够掌握基本的金融常识和互联网金融的操作方法。宣传教育的开展应该有所区分以保障有效性,以各类人群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习惯养成主要是引导客户使用现代化手段获取金融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逐渐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黏性,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

(三)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应围绕农村金融的需求展开,应该根据当地农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供适合本地居民需要的金融产品,比如提供针对本地特色产品的信贷服务,采用动态的信用评价机制,满足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个性化的资金需求,改变在传统经营模式下的信贷担保机制,加强对信贷信息的整合与处理,降低信息不对称对信贷发放的影响,提高农村农户的信贷获得率。此外,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推进以电商平台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上下链条联结在一起,通过构建全新的风控模型,发放各种类型的电商平台贷款。引入新型业务因素可以加强农村经济交易的金融数据积累与沉淀,满足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加强培养与培训,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应从培训和培养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培训是加强对现有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尤其是针对金融科技的业务操作技能,风险管控制的意识与方法,也应包括对新兴技术和业务的基本理论常识培训。同时,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专业方面的自我进修和提升。培养是高校加强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与输出,注重农村金融方向尤其是农村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向农村金融输出高素质从业人员。从金融机构内部和高校人才供给两个方向着手促进农村金融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水平提高,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效。

参考文献

1.郭震洲.技术创新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核心竞争力[J].清华金融评论,2017(2).

2.黄益平.普惠金融难度大,互联网金融解决了痛点[J].金融经济,2016(9).

3.李高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路径[J].中国金融,2020(2).

4.唐详.农村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金融,2019(06).

科技金融范文篇9

为此,需要通过金融体制创新扶持科技发展,切实发挥金融对企业和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业对科技投入,在融资方式及总体规模上仍十分有限。特别是债券融资、风险投资、投资基金、信用担保以及政府引导下的银企合作等新的科技投资方式,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一直是金融业对科技投入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科技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资金、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三大来源。其中企业资金是科技经费的最大来源,比如19*年至20年,占科技经费总额的比重从43.2%提高到56.3%;政府资金是科技经费的第二大资金来源,同期占科技经费的比重从30.77%下降到25.35%;金融机构贷款同期年均增长13.15%,占科技经费的比重从12.16下降到7.37%。而从金融业对科技的投入方式看,主要渠道是金融机构科技贷款。近年来金融机构对科技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比重虽逐年递增,但其侧重于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以自然科学中的农业科学和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项目为主,对300万元以下的小型项目和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支持力度较大。

随着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猛,它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外源融资中仅次于金融机构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渠道。特别是股票市场融资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重要融资渠道。据统计,19*年至20*年7月,我国1271家上市公司中有518家属于高新技术行业,占整个上市公司数量的40.76%,共融资1655亿元,占整个股市融资总额的35.12%。但高新技术企业的股市融资额与整个科技投资的筹资额相比,规模仍然有限:19*年至20*年间,科技经费资金筹集总额为13660.43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为1508.6亿元,占11.04%;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票融资总额为1376.99亿元,只占10.08%。

而同期,债券融资、风险投资、投资基金、信用担保以及政府引导下的银企合作等新的科技投资方式仅处于起步阶段。以债券融资促进科技投资,直到20*年才在科技部组织下进行首次尝试,发行了8亿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区企业债券”,用于12个国家高新区的19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已经成立的200余家风险投资公司,总资本规模仅100亿元左右,同8万余家民营科技企业数量相比,风险投资公司的数量、规模远不能满足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19*年成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资助规模有限。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多种方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但以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信用担保方式为主,覆盖面较小。

问题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科技投入中存在科技贷款相对下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始终存在,促进科技投资的金融机制比较落后,关键是缺乏健全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扶持机制。

1995年以后,虽然科技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比重逐年递增,但金融机构贷款占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金融业对科技投资的总体支持力度相对下降。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和政府对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增强,使金融机构贷款重要性相对弱化;二是1993年下半年后政府采取了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对科技贷款产生了较大冲击。1995年至1997年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速回落到23.33%,科技贷款年均增速则大幅度回落到10.5%,科技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比重在10%左右;三是近年来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使银行放贷特别是对发放风险较高的科技贷款更为慎重,导致科技贷款在科技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贷款50%以上主要流向大中型企业。据央行20*年专题调查,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意识增强,信贷资金日益向经济发达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优质企业集中;而中小企业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由于信用等级普遍偏低、信用担保和抵押困难、贷款金额较小、手续烦琐以及部分小企业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等原因,融资日益困难。近年来出台的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并未根本解决。从企事业单位科技筹资外源融资渠道上看,尽管我国已经形成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金融市场格局,但专门服务于科技投资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健全。股市融资相对于科技贷款而言,仍是金融业科技投资的次要方式。金融业的其他科技投资方式虽然已经启动,但规模和实际作用十分有限。

面对科技投资的高风险,仅靠市场并不能完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初创投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种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科技小企业的孵化器以及政府引导下的银企合作等。这些机构对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均是部门性或地方性组织,财力有限,多数规模很小,覆盖面狭窄,远未形成区域或全国范围的政策性金融扶持机构,难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借鉴

各国经验表明,政策性扶持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需要政府筹建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但必须以市场运作方式为参照,重心是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企业科技投入。

为了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均建立了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扶持机制和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和半政府组织。如美国国会的中小企业委员会、政府的中小企业会议和中小企业管理局。二是政策性贷款机构。主要有三类:以政府部门形式出现的贷款机构,如日本的商工组中央金库、国民金融公库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政策性银行,如韩国为扶持中小企业建立的产业银行;以基金形式出现的贷款机构,如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并提供担保的英国凤凰基金等。三是政策性担保机构。如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韩国的信用保证基金和技术信用保证基金等。四是风险投资公司。主要有独立私人风险投资公司、合作风险投资公司和政府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三种类型。五是二板市场。如美国的NASDAQ、新加坡的SESDAQ等。

这些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它们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第一,筹建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出资参与,政府的参与程度需要适时调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投入、发行债券、吸收存款或金融机构借款等四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相对缺乏,需要政府更多干预,政策性金融体系多以政府独资模式为主。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在筹措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启动资金的初期,政府可以较大程度上参与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需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降低政府参与程度,使政策性金融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资金使用要以市场利率为基准。在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规定利率由借贷双方议定,但利率要以华尔街公布的当日基准利率为依据,最高不得超过基准利率2.25个百分点;在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提供的特别贷款通常只比基准利率高0.1-0.3个百分点。此外,其提供的外币贷款利率也主要参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我国建立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时候,应当借鉴这些经验,资金使用需要以市场价格为参照,否则极易重蹈过去我国政策性资金滥用的覆辙。第三,政策性金融组织形式要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需求。由于国与国之间、相同国度的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政策性金融设置形式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金融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足问题,必须通过金融创新,建立起以“市场引导投资方向,政府提供政策环境,企业作为投资主体、金融作为主要手段”为宗旨、“全方位、全阶段、全手段”的金融科技投资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并以政策性金融作为辅助,是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此,我们提出八点建议:

第一,筹建政策性银行,扶持科技创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有必要成立至少一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一是成立一家专门商业银行性质的科技银行,其中部分业务属于专门为科技创新服务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二是成立一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三是成立一家专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的科技开发银行。从现实来看,建议首先成立政策性科技开发银行。

第二,完善信贷担保,鼓励科技贷款。可考虑成立专门服务科技创新的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增加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贷款支持。

第三,大力发展民营银行,鼓励支持科技创新。

第四,适时创设科技板市场,加快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我国需要进一步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更需要尽快推出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等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第五,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未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之一,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考虑扩大发债的规模和发债范围,让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能够拥有发债的机会。

第六,继续发展投资基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健全投资基金机制、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合法投资的角度看,政府应放宽基金的设立条件和准入方式,加快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允许设立私募基金,鼓励民间资金更多地流入科技创新领域。

科技金融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融科技;石化行业;供应链

一、金融科技

当下,金融科技(Fintech,FinancialTechnology)正在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影响着涉足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家机构。按照国际权威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维基百科将金融科技定义为由一群通过科技让金融服务更高效的企业构成的一个经济产业。Fintech公司通常是那些尝试绕过现存金融体系而直接接触用户的初创企业。简而言之,金融科技可以理解为: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征信、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科技手段,服务于金融效率提升的产业。它们挑战着那些较少依赖于软件的传统机构。总之,金融科技是一种金融创新,它重塑着金融产品、服务与机构组织,从而达到效率提升。

二、金融科技的内涵

(一)金融科技不同于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不是同一个概念。互联网金融侧重于金融,本质上是将传统的金融业态互联网化,是传统金融业基础上衍生的业态,并没有改变金融业的生产方式。而金融科技更侧重于科技,是通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的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科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金融业务创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进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业态。从理论层面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可以截然分开,但在业务层面却缺乏明确的界定。作为底层驱动力的金融科技,不仅服务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可以服务于传统金融机构。(二)金融科技不同于科技金融。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也是有所区别的。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科技金融的性质和作用,就是要“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创新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力度”。科技金融着眼于金融,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金融科技主要借用前沿颠覆性技术处理金融领域的问题。科技金融则是通过政府扶持、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租赁等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扶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三、金融科技推动吉林省石化行业供应链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推动金融科技应用是吉林省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石油化工产业是吉林省仅次于汽车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作为典型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目前,吉林省石化行业主要产值来自于中油吉化和中油吉林油田集团,两大企业占全省石化企业总产值的89%。众多上下游化工企业对两大核心企业依赖性明显,生存空间较小,受核心企业发展牵制,吉林省石化行业整体上来看改革升级的灵活性较差、行业发展不均衡。同时,吉林省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间接融资占比高,石化行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明显。基于上述问题,吉林省政府相继出台文件,积极推进石化行业转型发展。(二)吉林省石化行业发展特点有利于金融科技的推广运用。吉林省石化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围绕吉林市、松原市两大化工园区的完整产业链条。以吉林市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例,区内现有石油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各类化工企业240余家,可生产包括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生物化工等产品,其中丙烯腈、乙醇、腈纶、ABS、苯乙烯等60余种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工产业体系。围绕中油吉化核心企业形成了炼油乙烯产业链、乙烯下游产业链、芳烃下游产业链、乙烯副产利用产业链、化肥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生物化工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推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激发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潜能提供了保障。

四、金融科技服务吉林省石化行业的模式

(一)建立智慧物流体系,激活动产质押融资。长期以来,吉林省中小石化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由于石化行业产品的特点,使得动产往往占企业资产的一大部分。但相对于不动产而言,动产的物权及价值的不确定性,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加之化工专业知识的限制,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对化工企业贸易中的货物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另外,由于化工物流存在着较高的安全风险,产品种类复杂多样,在仓储及运输方面管理难度较大。上述原因导致金融机构对化工品的动产质押缺乏信心,导致中小石化企业难以进行动产质押融资。利用金融科技,可以将物联网技术与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融合,为化解上述难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首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物流企业,借助物联网技术,在货物运输中实现实时感知和节点追踪;通过导航系统对在途货物进行实时跟踪;在仓储管理上利用计量传感器物联网化实现化工品的存量监控。化工仓储物流全过程信息采集及可视化监控的实现,可以将动态数据实时传送给金融机构,增加了动产的有效监控,进而增加金融机构对动产质押的信心。(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为中小企业增信。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而言,企业的资信情况是金融机构考察的重点。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拓展风险数据的获取渠道,从而更全面地掌握企业运营情况,有助于风控体系的完善。利用企业内外部海量数据构建风险控制模型,建立数据驱动的风险评价机制,已经成为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建立大数据决策分析系统,借助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的ERP系统,获取系统内部产业链上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使企业与金融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变得透明。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智能化分析,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进而为金融机构提供授信的判定依据,提高了金融机构借助供应链金融服务资信优质企业的效率。(三)借助区块链技术,盘活应收账款。化工贸易的特点是货物数量大、交易额度大,企业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应收/应付账款难以及时变现或支付,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一旦需要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金融机构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交易真实性及企业资信的调查,融资效率的低下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基于区块链上的所有数据均可以溯源且不可篡改。通过对化工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交易节点之间的数据及凭证的交叉互验,可以及时获取每笔交易的真实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历史交易数据,利用区块链技术增信,针对每笔真实交易订单产生的应收/应付账款融资,进行保兑、支付、质押、转让等金融业务支持,保证了资金流的全程可控。

五、吉林省推动金融科技服务石化行业的建议

(一)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是平台的搭建。推进吉林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是当务之急。目前,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出台了《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已经于2019年初在全省正式下发并组织实施。令人可喜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与华为在深圳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业务发展。(二)加强产融合作,探索金融创新手段,推动金融科技服务吉林省石化行业转型升级。促进银企互信,利用金融科技创新合作试点为吉林省石化行业量身打造金融服务模式和机制。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助推吉林省石化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三)建立现代供应链体系,以供应链金融作为突破口,加大吉林省石化行业供应链整合力度。我国石化企业普遍缺少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许多企业忽视供应链建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仅仅是简单的合同关系,并没有结成战略伙伴。可以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企业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供应链信息化平台建设,增强对供应链的分析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切实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许令仪.吉林省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南方企业家,2018(0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