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3:48:58

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范文篇1

科技进步促进居民消费的机理描述

传统消费理论将各时期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归因于收入、利率、通货膨胀、政府支出等因素的不同,而事实上,产品结构及性能、资源环境、风俗习惯等同样是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重要变量。换而言之,当科学技术通过一定的政策路径作用于影响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时,由技术进步拉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便成为一种可能。

(一)居民消费升级、科技进步与国内需求扩张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18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正在进行第三次升级,突出表现在消费结构向高层次转化,在消费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质量的提升。其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偏好呈现多样趋势,并向高级化发展。如表1所示,1990年至2011年,在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现金消费支出构成中,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费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诸如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文教娱乐消费所占比重部分年份出现下滑,但从时间序列整体上看,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此外,消费结构的升级表现为有大量深加工产品和多级转化的产品,其对产业技术及其它关联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变化,受到技术结构和技术水平的约束。因而从供给层面讲,科技进步使人类消费内容逐渐增加、消费选择日益丰富,将居民消费需求由生存需求中解放出来,并向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迈进,而这一论断则可以从历次技术革命对人类消费结构的冲击中证明。其二,消费者将注意力转向较为严格的产品价值功能的挑选上,成为当前居民消费升级的另一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质量、功能、新颖、健康、安全等要素被居民纳入自身的消费决策函数,甚至成为影响部分中高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显然,无论是产品质量的提升、功能的改善,还是新颖的设计、健康安全的消费,均离不开相关产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科技进步是提升产品价值功能的关键因素。进一步讲,生存型消费对居民而言具有支出的“刚性”,尽管可以通过替代性消费降低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但所选择的替代品仍具有与原产品相同的功效和属性。因此,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伴随着居民消费的日益升级,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便从整体上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内需的扩张。应该指出的是,科技进步是产业供给内容、质量、种类以及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居民消费的升级还是内需的扩张,均应归因于技术的进步,即科技进步是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展的基础,这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对“生产和消费”辩证关系的阐述是不谋而合的。

(二)城乡二元差异、科技进步与农村消费释放由于历史上长期实行“城市偏好型”的发展策略,造成我国农村地区整体发展滞后,农村消费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增长潜力巨大。一方面,较于城市相对饱和的市场而言,拥有近7亿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为国内需求的扩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耐用消费品占有量是体现消费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已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基本具备与城镇居民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时相当的购买力,以耐用品消费为载体的农村消费的升级必将催生农村新一轮的“消费革命”。如表2所示,1990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囿于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滞后,造成历年同期农村家庭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占有量远低于城镇居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与农村市场潜力的开发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而二元结构体制所造成的农业技术落后的现实则为依靠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升级,进而提高农村地区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可能。首先,家庭经营纯收入(广义上的“大农业收入”)仍就为当前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该项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46.19%),而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技术的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通过加大科技支农的力度,进而破除制约当前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配合流通、消费环节的相关扶持政策,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为其消费的释放奠定基础;其次,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可带动涉农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从供给层面为农村市场提供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发展、享受型消费需求。总之,通过科技进步带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增长,由此便有效承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准备期留下的需求空间,并形成居民合理的消费梯度,消化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并最终带动城乡居民消费的协同发展。

(三)资源环境约束、科技进步与消费持续增长从本源上讲,居民消费最终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人类消费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同时,资源环境系统也会通过相应的生态传导路径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4]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资源储备不足、资源消耗增长迅速及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现实成为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长期性约束。以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为例,2011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3258.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730.4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年缺水量超过400亿立方米。同时,2011年无论是水资源总量还是人均水资源量,均为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②此外,1998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亿公顷,而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截止2008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22亿公顷,且2011年末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6亩,约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③能源消耗方面,1978年至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主要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由57144万吨标准煤持续上升至348002万吨,年均增速高达5.63%。④显然,由消费品生产所引致的资源需求的迅速扩张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有限性相矛盾。而在生态环境方面,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⑤同时,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⑥此外,工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三废”也进一步恶化了居民生存、消费的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环境系统之上的,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程度和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现代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提升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高资源的密集投入,但这并不表明在现行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居民只能维系低消费状态,上述悲观论断显然忽视了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第一,科技进步可促进替代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而拓宽资源利用的广度。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1978年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3.4%,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截止2011年,水电、核电、风电所占比重升至8%,相应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则由1978年的96.6%下降至92%,⑦其中能源替代技术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第二,科技进步可有效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进而挖掘资源利用的深度。例如,我国能源加工转换效率1990年仅为66.48%,伴随着能源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2011年能源加工转化效率已达到72.86%,⑧资源使用效率显著提升。第三,科技进步作用于生态环境领域时,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使用必将促进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进而改善人类生活、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实现人类消费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基于人类需求层次不断发展的考量,居民消费水平在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必将呈现不断提高和上升的趋势,而在资源环境长期约束的现实情况下,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广泛应用,才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居民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科技进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分析

科技进步可有效带动居民消费升级、农村消费释放以及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这在规范性层面得到映证,但从现实层面看,技术进步对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实际影响程度则需进一步检验。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基本划分格局,⑨具体研究科技进步消费释放效应的区域性差异,亦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消费经济学认为,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即经济因素(如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环境因素(如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对未来风险预期等)和消费者自身因素(如消费习惯、认知能力等),其中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居民消本文所涉及到的样本包括我国除香港、澳门及台湾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相应的时间跨度为2001—2010年,其中模型所需的所有数据均由《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2011)各卷整理计算所得,且所有数据均经过价格指数平减(各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3所示)。具体讲,人均科技经费支出(TSit)由历年各省份人均R&D经费内部支出表示;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In-comeit)由我国各省份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权平均所得;人均政府保障型支出(ISit)2007—2010年由“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加总平均所得,2001—2006年则由“卫生经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三项加总平均所得;通货膨胀预期(Inflatit-1)所描述的是当年通货膨胀水平对下一年度居民消费的影响,故而滞后一期。此外,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Consumptionit)、人均科技经费支出(TSit)、人均可支配(纯)收入(Incomeit)、人均政府保障型支出(ISit)均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1=100)进行平减处理。

(二)模型的设定、检验及回归分析首先,笔者运用EVIEWS6.0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LLC检验、ADF-Fisher检验以及PP-Fisher检验均表明各变量为平稳性序列。其次,通过协整检验Pedroni法和Kao法得出模型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而为后期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进一步讲,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比混合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理论上更为合适。此外,考虑到我国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习惯、偏好及自身禀赋差异较大,故采用较为适合的加入省级特定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同时,为消除样本中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估计。从模型估计结果看,就全国范围而言,收入无疑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而在科技进步方面,R&D经费内部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R&D经费内部支出每增长1%,则带来居民消费支出水平0.0264%的增长,这与科技进步促进居民消费的内在传导机理所形成的结论相一致。就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看,科技进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同样是显著的。具体讲,东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会带动区域居民消费0.0602%的增长;中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会带动中部地区居民消费0.0846%的增长;西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会带动西部区域居民消费0.0291%的增长。进一步分析,造成科技进步消费释放效应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在区域上存在明显的不均等,R&D经费内部支出长期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失衡状况。截止2010年,在我国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中,东中西部地区支出比重分别为70.61%、17.01%、12.38%。⑩可以说,科技经费投入的区域失衡是造成科技进步消费拉动效应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的重要原因。其二,囿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长期滞后,西部地区居民对于科技进步所引致的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不凸出,居民消费仍以满足基本的生存、发展为目标。事实上,西部地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更多的取决于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每增加1%,即带来0.9317%的消费的增长,该结果充分说明,科技进步消费释放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居民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收入“拐点”为前提。其三,伴随着中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日趋明显,对消费品质量、安全、环保性等的偏好与消费品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项利好相耦合,进而极大地刺激其消费水平的提升,而处于相对收入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则出现短期内科技进步消费拉动“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符合经济学原理的一般性解释。

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0年R&D经费内部支出及居民消费状况的相关数据,利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科技进步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科技进步对居民消费增长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科技进步的消费拉动效应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科技进步对区域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最小。究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R&D经费内部支出在区域投向上存在严重的不均衡;二是科技进步消费拉动效应的充分发挥须以一定的收入水平为前提,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水平尚未达到该收入“拐点”,居民仍以基础性消费为主;三是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偏好凸显,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项利好相契合,而东部地区科技进步的消费拉动作用则存在着短期内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基于科技进步对我国整体及不同区域居民消费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推进技术进步以刺激居民消费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应通过以下路径:

第一,继续加大财政对R&D经费内部支出的扶持力度,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努力实现不同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的逐步均等化。从R&D经费内部支出的来源构成看,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成为R&D经费内部支出的两项主要来源。经验表明,各项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最终需靠企业得以完成,企业具有明晰实际生产中所需技术的信息优势,理应成为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的主体。因此,在明晰产权和完善法制的基础上,应坚持以政府科技投入为主导,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杠杆作用。同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研发支出的区域投向上,应利用财税扶持政策引导R&D经费支出向中西部转移,以逐步实现区域间研究与试验发展的均衡发展。

第二,运用新技术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中东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伴随着我国中东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品种多样化、产品个性化、消费健康化、小型轻量化、方便快捷化和安全可靠化的发展趋势,而上述消费偏好唯有通过新技术、新发明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才能得以满足。因此,应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消费品产业的技术升级,以从供给层面满足居民自身消费结构升级的长期需求。

科技进步范文篇2

一、深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识,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进步程度。作为科技进步的行政推动力,不断强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注重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两年来,我镇始终将科技工作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列入议事日程,调动班子成员积极性,发挥政府班子集体力量,明确主要领导、主要部门职责,做到科技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一起抓。在发展实践中,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我镇农业土地资源有限,增收幅度不大;工业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后劲不足;林业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面临这样的困难仅依靠量的扩张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科技和人才,坚持实施科技兴镇战略,走内涵发展之路。几年来,镇班子成员先后就我镇的重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赋予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思路新的内涵。在处理关系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时,还注重发挥科技顾问团的重要作用,认真听取专家顾问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近两年来,先后科学地作出了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对集镇实施整体经营开发,规划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制定工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这些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1、以科学的发展观念部署科技工作。一是在研究确立全镇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将“科教兴镇”贯穿于发展经济的全过程,确立了向科技要质量,以科技增效益,用科技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二是镇人民政府每年召开三次以上办公会议,专门听取科技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科技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始终将科技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镇人民政府每年与分管领导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强化落实,严格考核,形成了全镇抓科技的良好氛围。

2、以项目实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我镇始终把科技项目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论证、严格筛选,认真实施。同时坚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以企业和农村为重点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在科技向经济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坚持面向企业和农村,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示范,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狠抓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近年来,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传授和推广给农民,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档次、科技含量和产量。如推广较为成熟的**片马铃薯、西红柿等项目。西红柿、马铃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3元。目前,全镇农业科技覆盖面达到90%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1%,农业已开始由粗放型向科技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方向跨越。二是确立技术创新示范户,做好带头作用。如**村的三元杂仔猪生产基地,就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农民养殖的积极性。

4、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为了增加科技投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争取经费,保证科技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镇人民政府每年坚持把科技三项费列入预算盘子,优先考虑,重点保证。两年来,我镇科技三项费均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二是制定优惠措施加快科技进步。如2003、2004年为了鼓励农民进行生猪养殖,在动物防疫方面就采取政府多头财政投入的措施,减轻村民的负担。

5、大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特色产业开发,采取综合与单项、骨干与普及、课堂与现场、项目与生产四结合的办法,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进步程度。一是建立科技人才库,大力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工程”,编制了乡土人才登记册。同时,还采取组织科技人员到村组示范、参加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使现有人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科技进步范文篇3

【摘要】:在国际油价进入超高价区、世界对能源安全担忧加剧的背景下,我国也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所以我们必须分析清楚能源消费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清洁能源,把节能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待。最终,更好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使我国可以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能源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不亚于人类对粮食、空气、水的依赖程度。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能源供给赶不上需求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爆发了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能源危机”,从而引起世界各国对能源(危机)的高度关注。我国既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能源危机不可能不影响我国。在2003年11月2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时,第一次将石油提高到了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并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先后几度出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签订了石油供需计划。由此,能源之重要性可见一般。因此,如何避免能源危机、保障我国能源之安全,如何正确处理能源消费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就成为我们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1、我国能源经济形势现状

我国能源经济形势现状我国经济现在处于快速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加较快,尽管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能够随着需求增长而增长,但是需求的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差异却随着需求的增长而越来越大。由于受资源限制,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工业和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仍为投资建设重点:在能源价格上涨趋势下,能源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高耗能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众多能源企业和高耗能企业属于低水平的由于粗放式的规模扩张,生产技术水平低,在降低耗能、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缺乏技术支持,致使节能降耗实施遭遇困境。

2、科学进步给能源消费带来的影响

科技进步推动能源不断革新,是社会发展对传统能源提出更高要求的一面。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如何更高的利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的实现,科技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只有科技,才能使传统能源的利用发生革命性变化。由于科学技术在能源不断的投入,传统能源变的优质、高效、洁净、便捷,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非常多的益处,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我们知道,化石燃料以前的燃料主要是薪材、畜力、风力、水力以及未加工的化石燃料煤炭等。这些燃料与经过加工后的各种燃料油、火电等相比,无论从其经济性、动力性、质量、效率、便捷、清洁、用途等等方面,显然是望尘莫及的。而这一切都是科学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能源的任何革命性改变,都是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利用才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和现实。

从上述分析中看出,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化石燃料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能源和原料,而它们又是不可再生的。按照其储量,以及越来越快的消耗速度,化石燃料的枯竭已屈指可数,开发持续能源已迫在眉睫。从目前看,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已发现多种可持续能源,有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而其中,开发利用相对较多的为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但是与化石能源相比,其数量微乎其微。

3、科学进步使得节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缓解能源危机

当今世界面临着三大难题:人口、资源(能源)、环境。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了缓解能源不足给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困难,必须走节约与开发并重的道路,从节能中增产,从节能中求效益。必须建立相关法规,防止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损失,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总的目的是: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

石油除了是主要的动力燃料外,还是主要的化工原料,目前石油化工产品多达7t种以上,石油是三大合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的主要原料,同时还是生产化肥、农药、染料、溶剂、洗涤剂、肥皂、炸药等的原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主要能源消费者——工业依然较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设备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能耗高,管理和操作水平低,许多环节能耗无计量无核算,企业布局不合理,生产能力不配套,能源利用效率低,利用效率只有8%~30%,而日本在50%以上,西欧也在40%以上。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节能:(1)改善企业管理。(2)更新改造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3)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此外,我国农村应本着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原则,更深更广地普及节能知识,推广四新: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农村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降低燃煤比例,提高燃气化规模和水平,提高文化文明层次。

我国要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因为节能是一种不要能源的开源,节能是人人可以“生产”的能源。我国能源浪费大,节能潜力很大。我国能源利用率若从28%提高到50%,一年可节约3亿多t标准煤,直接经济效益达千亿元,将为国家提供数千亿元收入。节能是一项有效、经济、迅速的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基本措施。

最后,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能源经济形势现状以及科学进步给能源消费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科学进步,促使新能源开发,缓解能源危机,同时抓好节能工作,使得能源消费与科技进步可以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帆,能源革命100年.百科知识,1994

科技进步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富民强县为宗旨,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需求、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大众科学素养为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知识的普及为重点,以科技项目和科技活动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先导作用,积极促进县域科技能力的全面提升,努力开拓乡镇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提供科技支撑。

2、总体目标。

推广普及科学技术,激发科技活力,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市场竞争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能力,提高科技管理部门自身的宏观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建立18个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培育2-3个科技先导型特色支柱产业;

培育3-4个具有知名品牌的科技型骨干企业;

支持1-2家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企业研发中心;

建立2-3个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试点乡(镇)、3-6个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试点行政村;

形成3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各具特色的县科技服务组织;

转化推广3-5项先进适用技术;

培训万名农村科技带头人。

二、组织实施重点科技工程,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1、科技攻关。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重点围绕黄牛奶产业化、畜禽规模化、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特产资源高效利用等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农民增收和致富。

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保持和提高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分布,建立不同技术类型的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核心区和示范区,开展高产优质品种选用、高产栽培技术、节本增效技术、防灾减灾技术、产后减损增效技术等丰产优质共性关键技术体系的研究与集成,解决影响我县区域粮食作物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为我县粮食增产增效提供示范样板和技术储备。积极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提升工程。

2、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

按照“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孵化一批科技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思路,推进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依托省内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为指导思想,围绕小麦、水果、蔬菜、花卉、畜禽等产业为主攻方向,“十一五”期间争取建立1-2个省、市级专家大院。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人才培训等工作开展园区的建设,提升我县农业科技的技术含量,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3、科技示范乡镇、行政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在全县选择3个乡(镇)、10个行政村开展科技创新专项试点,探索新形势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有效机制,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全面推进提供示范、积累经验。

4、科技系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和完善乡镇科技系统信息服务平台。两年内实现乡镇与科技局网站互通、互连;逐步增加服务功能,实现相关业务上网,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建立科技管理网络视频系统。三年内,县局实现与省市科技管理部门通过声音、文件共享等多种方式的信息交流,并提供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科技成果交易、农产品贸易等上下互动的网络视频服务。

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开展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示范应用。在全县选择1个示范乡镇,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实现与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园区、龙头企业、中小企业集群、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等有机结合;采用电脑、电话、电视、农业专家系统、语音系统等多种方式为“三农”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建立全方位送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的新途径。

5、科技培训活动。

支持我县职业中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培训基地建设,以农民经纪人、农村党员干部、专业大户、回乡知识青年、复退军人五大人群为重点,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引导种子、化肥、农机、农膜、农药、饲料、兽药等涉农企业,结合新品种、新材料及新型农机具等物化农业成果的推广和销售,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活动。

实施“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工程。按照相对集中、形成规模、务求实效、服务农民的原则。采取县、镇、村三级联动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全县15个科技创新示范行政村建设经济实用、管理规范的农民科技书屋。

6、科技成果推广。

支持各乡镇围绕本地特色和支柱产业,按照“一品一业,一业一企,一企一片”的原则,以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科技人才为支撑,大力发展财政支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科技先导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提高主导产品质量,拓展市场份额,带动财政增收。

实施星火计划项目,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实施火炬计划项目,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地方传统产业。“十一五”组织申报省级以上星火项目3-5项,部级项目1项;组织申报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3项,部级项目1项;组织申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技术创新项目2-3项(部级1项)。高新技术产业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形成局部突破,传统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得到一定提高。

7、科技宣传。

利用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突出发挥我县科技信息网等舆论宣传作用。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活动。重点宣传和普及环境、卫生健康、防伪打假等自然科学知识及人文社会知识的基本常识,引导大众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技术力量,通过赠送科技图书、挂图、技术资料、实用技术光盘、现场培训、田间讲座、专家咨询、网上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送科技进村、入户、到企业的活动。

三、采取切实措施,建立进一步振兴科技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领导机制。

(1)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34号文件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县(区)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予以重视和支持。”各乡镇政府要把科技发展目标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亲自抓“第一生产力”,定期研究科技工作。

(2)高度重视科技管理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把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和热心科技工作的干部选配到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岗位上,特别是要选好配强主要领导干部。

(3)支持科技管理部门切实履行管理好本地区科技工作的职责,提高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本地科技进步工作的作用。科技管理部门要重视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组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支撑;集成、整合各方科技力量和资源,推动本地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行业科技进步;组织本地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和科技奖励等,抓好科技示范和引导。

2、建立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的经费保障机制。

(1)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要按照《省科技进步条例》的要求,把科技投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予以保证,本级财政用于科技的经费应当逐步增加,并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各级要积极开辟渠道,加大对科技工作的经费投入,支持科技能力建设,改善基层科技基础条件,重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发展领域,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逐步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主体。

按照《省科技进步条例》的要求,县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安排不低于县本级年度财政支出的1%。

(2)县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制定政策,加强对乡镇科技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投入支持,重点对科技园区、科技工程、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能力建设等给予指导与支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

3、建立健全乡镇科技工作考核和监督机制。

(1)认真贯彻《科技进步法》、《科普法》,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乡镇科技进步的执法检查和评议,确保国家科技进步的有关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执行。

(2)继续推行乡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根据科技部国科发农社字[2005]51号文件和中共省委组织部、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现省科学技术厅)组通字[1999]47号文件精神,重点对科技管理队伍、科技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企业R&D投入情况和增长比例等)、科技服务体系、科普设施和企业创新能力等情况进行考核,公布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作为年终县综合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省、市级重点科技项目支持的依据。各乡镇要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网络,每个乡、镇要明确一名副职主抓科技工作,各行政村要配备一名科技副主任,县直有关部门要明确一名负责同志主抓科技工作。要认真总结乡镇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经验,改进考核方法,全面加强和推进我县科技工作。

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履行行政监督职能,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乡镇科技工作的进展情况。

4、以人为本,健全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1)加强科技管理干部培训工作。重点帮助乡镇科技管理干部了解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科技管理方法、先进地区典型经验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加强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建设。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化为重点,围绕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生产力促进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从业人员和农村科技带头人等培训,进一步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3)营造培养、吸引、使用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科技人才投身基层;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科技咨询等方式,推进我县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奖励优秀科技人员,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4)加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适合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科技乡土人才队伍,满足县域科研生产一线要求。

5、建立资源集成、上下结合的科技工作联动机制。

科技进步范文篇5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把农业科技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增加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的管理机制和创新、服务体系。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第四条市和区、县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农业科技进步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

市和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本规定负责农业科技进步工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农业科技进步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本市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实现稳定的投入增长。

本市应当根据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安排用于农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技术引进等科技兴农项目的资金。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部门的计划,安排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资金。

本市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参与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

第六条以市或者区、县财政性资金设立农业科技项目的,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公开立项指南。

农业科技项目符合招投标条件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

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专家评审、项目承担单位及相关人员的信用评估、资金使用监管、项目成果绩效评估等制度。

第七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科技、农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展种源、装备、生态和信息等领域的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参与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申报国家的农业科技研究重大项目。凡获得国家农业科技研究重大项目的,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给予配套项目支持。

第八条本市应当定期编制农业科技成果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对下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税收、贷款的优惠或者研发经费的补助:

(一)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作,向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

(二)农业科技成果权利人采取成果转让、以成果作为投资或者许可他人使用成果等方式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

(三)自主创新取得农业科技成果的权利人,在本市经成果转化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且未获得政府资助的。

鼓励和支持本市农业科技成果权利人以成果转化等形式为其他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服务。

第九条区、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业发展需要,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设置综合性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承担下列公益性职能:

(一)引进、试验、示范农业关键技术;

(二)监测、预报农作物和林木病虫草害、动物疫病等农业灾害,提供防治和处置技术指导;

(三)提供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检验技术服务;

(四)提供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技术服务;

(五)提供农业技术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服务;

(六)其他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农业技术人员,组建村级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的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十条本市依法保护农业方面的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为申请人、权利人提供相关服务。

农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申请农业方面的知识产权,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向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费、审查费等资助。

第十一条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为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和科技研发活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第十二条本市应当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本市应当制定农业重点领域的科技人才开发目录,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并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教育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本市应当采取措施减免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种植、养殖等专业学生的学费。

第十三条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订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培训计划和农民的专业技术、实用技术等农业技术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

市和区、县科技、农业、教育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组织有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到乡、镇、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民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

科技进步范文篇6

水阳镇位于宣州区北部、金宝圩之东,镇区面积平方公里,辖区面积平方公里,个行政村,个街道居委会,个村(居)民小组,万户,万人。万亩耕地,万亩水面。

自《科技进步法》颁布以来,该镇十分重视宣传实施。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共识,并把它列入“科教兴镇”工作的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全镇农业科技事业生机勃勃,取得了良好成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实施《科技进步法》成绩显著

×年水阳镇主要农产品年产量已达到:油料万吨,棉花万吨,粮食万吨,畜禽万头(只),水产品万吨(成蟹万公斤),蟹苗亿只,各类大棚蔬菜万吨。全镇种养加收入比和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和,即社会总产值和收入比例约为农业亿元,工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全镇万人口中,劳动力约万人。从业结构为:外出务工经商万人,养殖业万人,种植业万人,其他行业万人。

实施“科技兴镇”,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抓好科技开发、应用、推广,实现增产增效,是水阳镇一贯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过去该镇“家家粮油棉,户户小而全”,死种田、种死田,农民越种越穷;如今“家家农渔副,户户多经营”,种田靠科技,经营讲效益,围绕市场转,农业非农化。种养加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公司农户”经营体制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从特色产品生产和经营突破(如河蟹、蟹苗、种鸽、水阳鸭脚包、禽翅、水阳酱瓜、水阳干子等),初步形成自己特有的产业链,开始从局部到整体发生转化,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好势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实施《科技进步法》主要做法

⒈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已是人们的共识,但广大群众的认识仍不深,为此,水阳镇经常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广播会,广泛宣传“发展科技”、“科技兴农”、“科技兴镇”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运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发展科技经济。此外,还利用其它各种形式,把示范宣传引向深入。首先是大力倡导各级干部要做科技进步的带头人,要把科技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把科技工作作为各单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号召村级干部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镇主要领导除亲自部署科技工作外,还亲自参与各项科技活动,经常与科技人员一起讨论,拟定主攻目标和发展方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并鼓励技术干部抓点指导,示范引路,全力推广,将全镇科技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其次是把科学技术推广运用和农民利益结合起来,向广大农户深入宣传,传播技术和市场信息,使广大农户真正感受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众多农户主动寻求科技致富的积极性。他们中有的自费外出学习先进技术,有的把技术人员请进家门传授技术,目前全镇上下“学科技、用科技、爱科技”蔚然成风。

⒉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素质

多年以来,水阳镇一直把科技培训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结合上级部门安排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活动,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多次,参训人数余人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近万份,召开广播科技讲座次,并认真做好《水阳农技》、《水阳渔业》、《调查研究》、《水阳经济》等宣传简报的编写发放工作,以一系列实际工作的开展,得到了村组干部和广大农户的一致好评,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农(渔)业技术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应用。另外,该镇还通过与高校合作,加大了对农(渔)技(人员知识更新的投入和再学习、再培训,使他们有效地发挥最大能量,为广大农民服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科技进步。

⒊抓科技示范,引导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的建立对科技推广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作用。去年水阳镇共确定镇级示范户户、科技示范村个、科技示范基地处,并确定小圩村为区科技局“”工程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主要功能抓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试验及推广。去年该镇科技示范的主要内容有:安排亩棉花新品种,亩杂交水稻,亩葡萄,亩生态河蟹养殖,亩蟹、甲鱼、青虾混养,亩幼蟹培育等。科技示范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农(渔)业生产朝高水平迈进。

⒋抓新技术运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原雁翅乡、杨泗乡使用杀虫灯防治病虫害基础上,去年水阳镇进一步推广杀虫灯的使用,全镇投资万元,共安装杀虫灯台。实行专人看管,定时开、关,对万亩棉花和万亩水稻进行物理防治,诱杀了大量棉铃虫、红铃虫、地老虎、玉米螟、夜蛾,以及水稻螟虫、飞虱、叶蝉等害虫。据农技站检测报告分析,这种物理防治害虫、适当配合化学农药防治做法,使亩用药费用减少元亩,防治费用减少元亩,全镇万亩棉花、水稻共节约总费用近百万元,使农药使用量减少以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在多年摸索试验基础上,去年又在全镇范围内全面推广了河蟹生态养殖,努力生产出优质个大的河蟹,预计效益提高以上,并不断探索培育幼蟹技术,生产出优质河蟹苗种,成功注册了“水阳江”牌优质蟹苗商标,申报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全国第二批“星火计划名优特产品(铜牌)”称号。另外一些蔬菜类等名优产品栽培技术也不断得到推广,新技术的运用大大加快了该镇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去年水阳镇共引进名特优新品种个,试验示范面积亩。其中水产类个,分别是:福寿螺、宽体金钱蛭(蚂蟥)、梅花鳖和黄颡鱼等,养殖总面积亩。列入重点攻关的项目:宽体金钱蛭(蚂蟥)的人工繁殖技术、黄颡鱼人工养殖技术等,均获得成功。特别是福寿螺项目试养繁殖的成功,对该镇特种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将提供重要的物质(饵料)基础保证,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宽体金钱蛭(蚂蟥)的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还得到了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两位两度来访教授的高度评价。

该镇还引进蔬菜类无公害栽培重点扶持项目新品种个,包括:樱桃番茄、日本红秀小南瓜、五彩椒、芦荟、芦笋、川山紫和京署号甘薯,因其品质佳,色彩艳丽,收获上市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现已被一些高档宾馆作为高档蔬菜列为烹饪佳肴,一些大型超市也十分欢迎这种甘薯的深加工产品。

水果类个,即美国“红艳”草莓,该品种是目前国际上正在推广的一个优质草莓新品种。经过努力,安徽省黄河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无偿赠送水阳镇株价值余元的原种苗,现落户该镇新建村,目前生长情况正常,将在正月结果,供应市场。

⒌抓好宣传工作与信息服务

去年该镇对全镇农业结构进行了一次深入摸底调查,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了总结分析。自月份起,由镇广播站举办“水阳经济”专题宣传节目,对引进成功的新品种、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农网”下载的有价值新信息技术,先后进行了广泛宣传。“重阳节”物资交流会期间,又设展示台,在公开展示水阳镇农业结构调整最新成果的同时,特别推介、展示了该镇引进成功的多个新品种实物及大量图片资料,散发新品种介绍资料余份,镇广播站也同时开展了系列宣传报道。市、区有关媒体也多次对水阳镇农业结构调整进行了重点宣传,为推进该镇农业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与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该镇全年利用“一站通”向全国供求等有关信息共余条,接到全国各地咨询电话多个,促进了新品种的引进,拉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实现了开通“一站通”的初步价值,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表彰与农民朋友的赞扬。这些科技兴镇的做法,不仅有效地扩大了水阳镇的知名度,还提高了全镇群众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运用科技手段,发展农村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三、××年实施《科技进步法》主要思路

一成立水阳镇科技进步领导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镇长任副组长,各有关技术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各工作站和行政村成立相应组长。形成全镇一盘棋,层层建立责任制,各部门密切配合,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考核、奖惩等配套文件,采用激励措施,推进科技全面进步。上半年还将对去年科技进步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在全镇再度掀起学用科技的热潮。

二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以镇信息服务站为主体,各村配备农业信息员,及时下载、有价值的政策、经济、技术和农产品销售的市场信息,制作水阳镇农业经济宣传板块。党政办创办《调查研究》,产业办创办《水阳经济》,镇广播站开办“示范户经验”专题节目,为镇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引导全镇发展经济,并定期宣传农业结构调整新信息和先进典型事迹。

(三)强化科技服务力度。在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举办各类培训班,采取村组培训、党校培训、“绿证”培训、农广校培训和专家讲课相结合,重点传授最新的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逐步培训电脑应用技术,分层次进行。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型实体,支持、鼓励科技人员率先致富。

(四)加大开发性投入,合理运用资金。增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开发、应用、推广的资金投入,教育、引导农民调整不合理的资金投向,政府将支农周转资金、土地开发费、水面增保费及承包费资金集中管理,实现重点科技项目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配合金融部门做好“信用村”、“信用户”的评比工作,培养“诚信”理念,增强金融部门放贷信心。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区划调整后新水阳镇整体发展、重点突破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建设步伐,重点抓好村组公路、全镇干线公路网、农村电网、专业市场建设,为科技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今年镇将投资万元,绿化镇党校和阳江敬老院;投资万元装饰、绿化当铺路旁花园;投资万元浇筑朝阳路停车场及地坪、公厕,还将铺设平方米彩色水泥人行道、排水管;投资万元建设接通雁翅镇郊两端道路;投资万修通扁埂村与镇主干道路的连通等。集镇门面房建设,水阳、雁翅、裘公、杨泗将审批新建近百幢门面房,并建造一幢方米的洗浴中心,进一步扩大集镇规模,美化集镇市容环境,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为今后申报科技生态镇综合试点开发项目作前期准备。

(六)搞活流通,加快科技、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培养步伐。重点是加大对特种水产品养殖示范队伍建设和扣蟹销售经纪人的培训力度。在××年初步建立起户特种养殖示范户及名农业经纪人队伍的基础上,下大力气重点培养名营销大户,逐步成序列地改变目前各类人员队伍人数较多、规模较小、经营者素质较差的局面。

(七)××年科技进步试验示范推广主要项目、计划、目标。

今年是科技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全面实施、努力攻坚的一年,总体上要完成和达到整个目标的。具体规划要落到实处,组织体系和激励制度全面生效,基础设施省市区重点项目要争取全面启动建设。

——水产品销售,以镇河蟹培育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和带动全镇扣蟹、成蟹和其它水产品销售。启动镇河蟹培育公司六个分公司水产品经营,重点完成亿只扣蟹和吨商品蟹销售,基本稳住全镇扣蟹和商品蟹外销价格,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徐村金钱蛭(蚂蟥)争取扩大到亩,进行全人工孵化、育苗及成蛭养殖生长试验和有关数据测定,努力在—年内,在华东地区率先突破人工养殖关。福寿螺养殖在全镇普遍推广,今年争取扩大到亩,万只,产量吨。黄颡鱼扩大到亩,万尾,产量吨。南美白对虾,本地青虾混养面积扩大到万亩,产量吨。野生梅花鳖养殖面积亩,投放鳖苗万只,产量万公斤。

——新建村各类新品种蔬菜生产扩大到亩,栗村芦笋扩大到亩,全镇亩,产值万元。

——光明村红菱扩大到亩,吨,万元。

——乾兴村花卉,阳江、符桥、徐村等村草莓、美国红提、黄提、牧草等生产,扩大到亩,产值万元。

——中华绒鳖蟹扣蟹培育扩大到万亩,产量亿只,产值亿元。

——水阳镇区钱德明品牌系列鸭脚包、禽翅生产,全镇扩大到万只,产值万元。

科技进步范文篇7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会议精神,研究如何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支住产业,部署继续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工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此前,市政府常务会做了专题研究,明确了加快科技创新和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的目标,制定了有关的政策措施。刚才雁卿同志介绍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和创建安

排,吴海同志宣读了表彰决定。下面,受张市长委托,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当肯定,近年来,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是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由2004年的64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900万元,增长五倍之多。五年累计争取到国家、省项目经费3074万元,市级财政共投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1369亿元。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全市共取得275项科技成果。其中,有6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网上登记技术合同588项,技术贸易交易额6246608万元。专利的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到2217件和1066件。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拥有国家、省和市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68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39家,市级27家。四是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大力培育、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37亿元。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作物可拓育种工程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项目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培育出显著优于对照品种的小麦新品系9个。分别参加了国家黄淮南片小麦良种区试、××省小麦良种区试、国家黄淮北片小麦良种预试等;“离子束介导大豆dna导入小麦的研究”项目,已获得蛋白质含量>17%的单株2829个。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经建立了6家龙头企业创新中心、2家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个农村信息化基地、1家星火学校。五是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我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62家,高新技术产品达180个,2008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55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147%;销售收入990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281%;实现高新产业增加值316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26%。涌现出以新能、凯瑞、锻压、东泰、中升等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创新的典型,促进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鑫盛机床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的排名由第43位跃升至第5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科技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结果,也是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关键时期。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对传统发展模式提出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一)加快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重要着力点。目前,我市正在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而要做到这两点,都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

(二)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粗放,虽然这种发展模式为我市的工业化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比较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代价。我市要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可持续的集约型发展路子,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科学发展。

(三)加快科技创新是主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重大举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逐步蔓延到实体经济,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目前还没有全部显现,科技创新在应对危机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从危机爆发后不同类型企业的表现来看,属于“三高一低”发展方式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而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却逆势增长,表明金融危机对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才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抢占先机。

二、突出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我市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会后将印发执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根本目标,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为载体,深入实施科教兴安、项目带动、人才强市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按照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自主研发与开放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产业发展为中心,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主要目标是:通过努力,使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解决一批我市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壮大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战略支撑产业。到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围绕上述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强,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短腿、经济发展的软肋、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薄弱环节。要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领域。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技术、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电子信息及其产业。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技术及其产业。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功能玻璃、特种钢、超高分子材料、新型表面活性剂、新型纤维材料及其产业,形成我市新的优势产业。生物及新医药领域重点发展创新药物、抗肿瘤药物、中药现代化等优势产业。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信息存储显示技术与现代信息服务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数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及其产业。要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依托高新区和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关键技术和产业项目,努力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基地的形成。要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高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积极推进市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二)大力推动主导产业技术升级。主导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从我市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看,要加快运用成熟的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主导产业。集中支持装备制造、食品、化工、冶金与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的技术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重视开发应用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逐步淘汰消耗高、污染大、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催生和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骨干企业和核心企业,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要认真研究我市主导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瞄准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瓶颈,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引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强化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撑能力。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传统农业,加快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要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技术附加值。要建设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整合各类科技力量,加快建立职能明确、设置合理、布局优化、运转协调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以龙头企业、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为基础,广泛动员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的参与,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和方式,从信息、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开展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公共服务水平。

(四)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现代服务业的活力之源。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开展现代服务业相关的科技发展理论、技术服务模式、技术标准体系和创新政策的研究,进一步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和优先发展领域,促进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要立足我市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加快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共用。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

(五)努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集中科技资源,针对我市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以企业为主体,启动实施一批科技专项,近期重点培育硅材料与光伏、信息记录技术、生物医药、煤化工、数字化装备、节能环保技术等新兴产业,通过突破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带动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使我市在这些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要着力解决重大社会科技问题。进一步强化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提高对生产事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

(六)尽快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性企业要在研发中心建设和升级方面走在前列;要在现有的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培育和发展具有学科特色和适应产业优势的部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加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设,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现有研发中心要进一步完善设施。到2012年,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50个,其中省级20个,全市7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要建立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的骨干企业要全部建立研发中心。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12年,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个。对有条件的市级重点实验室要加大扶持力度,争创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形成以企业牵头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积极支持我市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国家技术创新联盟试点建设。

三、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加快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已决定成立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这一重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级政府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科技力量的统筹和协调,认真解决在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努力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提供良好服务,创造良好环境,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推动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变体制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在市场中寻找课题,开展攻关,转化成果。建立健全科技评价和奖励机制,完善和规范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民办科研机构,鼓励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动员民间科技力量进行科技创新。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超收部分的经费也要体现对科技投入的法定要求,促使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切实落实税收激励政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费用,最高可享受150%的税收抵扣;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通过税收优惠杠杆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明显提高。建立完善财政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优先首购、订购我市纳入目录的自主创新产品。落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切实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四)积极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积极推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大力支持我市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研发能力。通过企业联合重组等方式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把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向我市转移,获取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创新队伍。进一步加强我市与中国科学院及省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科技人才参与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工程,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并以此为核心打造一批创新团队,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国际化视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推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重奖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四、明确目标,扎实推进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工作

为贯彻科技部《关于开展2009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通知》(国科发农〔2008〕745号)的精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决定继续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一)统一思想,增强对创先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进步先进市展示了一个地方科技发展实力,体现了一个地方总体形象,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科技创新,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不加大科技创先力度,必将削弱我市在豫北区域乃至全省的应有地位。去年底,市委抽调组织、科技、人事、财政、统计等部门人员,对各县市区的科技和人才工作进行了考核,通过考核优秀的单位有:××县、林州市、汤阴县、文峰区、殷都区,能够看到,我市各县区已具备了开展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利条件。

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一是科技投入资金使用不够规范。个别县、区在科技投入上重预算,轻落实;二是高素质和实用型人才紧缺。如何留住、用好,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科技创新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产品升级等方面的投入不够。

(二)扎实工作,确保科技创先顺利进行

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考核指标和科技创先的要求,目标非常明确,任务十分繁重。其中,最关键的是三个“一票否决”指标,即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情况、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履行职能情况、本级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14%),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逐项落实。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积极工作。科技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强化管理,不折不扣完成市委、市政府所下达的创先任务。

二要狠抓落实。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各县(区)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资金的调度和使用的统筹安排,要对照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和《任务分解方案》的要求,周密细致地安排和落实每一项具体工作,按照适度提前,把握主动的原则,扎实抓好各项工作。

科技进步范文篇8

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世界排名前家大公司中已有多家来华投资。大跨国公司技术水平高资金力量雄厚、项目规模较大。其投资方向和规模往往服从于其公司的全球战略目的是要占领中国市场。外商的投资和进入不仅加快了一些行业的集中度使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且已经控制了某些市场的份额和某些国内空白行业的“制高点”。如在饮料、洗涤剂、啤酒行业。外资进入后市《石家庄经济》··探索之光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企业与之合资或不合资而引进其先进技术和工艺而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另一部分企业则在竞争中经不住优胜劣汰之考验而败下阵来。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跨国公司同国内一些老企业合资往往成了其进入国内市场的主要形式特别是他们选择一些我国同行业中的名列前几名的骨干企业进行合资这前几名骨干企业中乡镇企业恐怕不多或者就没有。长此以往乡镇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但多而且强如果乡镇企业在发展上抢占不了“制高点”市场占有率就会越来越低。

加入也会对乡镇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有人说是一只狼因此惊呼“狼来了”我们要认清加入不是一只狼来了而是一群狼来了那么加入到底对乡镇企业产生哪些影响呢首先是对乡镇企业中技术落后的弱势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像我国的农业由于乡镇企业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的经营规模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又会使农业处于更加不利地位。因为农业本身土地经营规模细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科技含量与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态环境不好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加上一些国家高筑“技术壁垒”必然会给我国农业和农村造成严重的影响。

乡镇企业中的其它行业也不容乐观。像建材、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等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多、高档的产品少含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更少这种状况这种竞争力怎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呢

国内方面的挑战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作合资企业。随着国民经济以数量为主发展阶段的基本结束以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的到来国有企业正从前些年的亏损状态逐步走向扭转为盈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和资产的兼并、扩张或转让、分立一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带动为数众多的相关产业的升级、调整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动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中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技术人员的数量多职工整体素质比乡镇企业高这也是乡镇企业不可比拟的。

乡镇企业虽然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国际、国内方面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性。乡镇企业的一些弱势产业和企业已经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些原有一定优势和实力的产业和企业也正面临着兵临城下的威胁。从产业布局看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的问题相当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平衡破坏大多也是由一些小化工、小冶炼、小造纸厂所为这些企业都是国家三令五申关闭的对象。就拿我市乡镇企业来讲年全市取缔了家小水泥企业井陉县依法强制关停了家灰粉企业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乡镇企业中的短期行为还是比较突出中低技术依然是我市乡镇企业的主体。一些高科技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依然凤毛麟角面对这种状况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要想在新世纪中更好地生存更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来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新形势。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格局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乡镇企业如果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自己一席之地的话是难以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我国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像江苏常熟市的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由松散型协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这种合作在不断深化、层次提升、领域拓宽、科企关系日趋紧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不少企业以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利光缆、力宝装潢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把科技进步、校企联手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市的隆力奇集团通过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拓宽了发展视野创新了产业导向看到了目前普通保健品的潜在危机增强了调整结构科技创新的紧迫感把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产品作为新一轮投资方向和创业目标把企业兴衰荣辱的命运牢牢拴在科技上。

经济界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科技进步“对于生产能力的投入收获的是产能的增长对于科技开发的投入收获的是产品和技术的更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能的增长会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而不能发挥而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却有无限的市场空间”。

科技进步范文篇9

一套系统的应用使哈尔滨电业局在一年内少损失3700万千瓦时的电量;使全局415条96.7%的公用线路全面实现了线损在线监测;全局8585个台区全部实现了遥抄监测功能,具备了公用台区线损率自动按日统计、按日分析的功能;使管理人员做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台区电量的变化情况,查找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套系统是2007年1月顺利通过黑龙江省科技厅、省电力公司技术鉴定的“哈尔滨电业局线损综合管理系统”。经过了一年多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月抄表、月统计、月分析”的线损管理模式,实现了“电量日统计、母线日平衡、损失日分析”的管理目标,使电能在传输、分配中的损失降到最低,为供电企业最大限度地合理创效提供服务。整合现有资源突出创新手段

线损综合管理系统是建立在DT2000电能采集系统、SCADA系统、负荷管理系统、配电GIS系统、10千伏遥抄系统、YX2000以及无功优化模块上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整合多系统数据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个新的数据平台,综合利用各子系统,充分发挥现有各系统资源的作用,通过综合统计、理论计算、对比监测等一系列手段对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该系统主要实现两方面的分析功能,一是统计分析体系,主要是基于电能表提供的电量数据,以纵向比较为手段,按照时间、区域、线路、电压等级进行综合线损分析,明确降损重点;二是理论计算体系,主要是基于系统的潮流分布,计算线路、系统的理论损失,对比统计线损结果,进一步为指导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实践证明了“1加1大于2”的资源整合理论,它将原来相对独立的7个子系统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实现营销、生产、调度等多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只要登录该系统,所有与线损相关的数据便可一览无余,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很多创新点,例如:通过对理论线损的日计算,按电网结构进行逐级电量校核,改变了传统的线损管理模式,实现了线损的日管理;通过对母线不平衡度、台区三相不平衡度和电能表箱的自动监测和异常报警,实现了对各种窃电方式的实时、准确监控;在网络拓扑和运行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提供仿真试验手段,实现了线损的精细化管理,为系统无功优化和经济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持。综合管理系统突出过程控制

哈尔滨电业局线损综合管理系统是建立在生产和营业各自独立管理平台之上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优良的集成系统,是全局线损综合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持系统。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数据的采集、录入、生成、使用到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涉及营销部门理论计算的数据基础需要多部门共同提供,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该系统通过确定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业务流程和运行维护管理职责,明确了系统各部分的运行规则,实现了各类损失的动态统计、分析和考核功能。《哈尔滨电业局线损综合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全面、细致的规定了各单位的职责、职权。由计划处负责每日监视各系统变电所母线电量不平衡情况、线损统计分析等工作;调度处负责系统通道的监视、使用和维护,负责主站系统的维护和每日监视66千伏线路的线损等情况;用营处负责检查、督促相应部门做好电能采集和负控系统的现场运行维护,负责10千伏远程系统主站的运行维护等;生技处负责全局配电GIS(生产)系统的管理工作等;各区供电局负责台区遥抄系统的运行维护,保证台区遥抄系统上传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等工作;还有计量所、用电检查局、通讯工区、信息中心等相关单位,必须做到坚守岗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实现以加强线损管理为主线、以该系统为数据平台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同时各相关部门均可利用该系统进行电量采集、综合分析和统计报表,不仅大大减少了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走出办公室,对基层单位的生产实践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节能降耗环保突出综合效益

事实胜于雄辩。哈尔滨电业局通过该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推动了管理创新。供电企业线损统计分析一般是分区域(单位)、分电压等级进行的,由于抄表存在时差,或指标单位为完成指标而人为改动统计界面电量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存在,往往造成地区级网损挤占省公司级管辖的一次网损,各区供电局10千伏线损挤占地区级网损的现象,使得线损统计失真。而该系统在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调度自动化系统、GIS系统和10千伏遥抄系统,实现了从66千伏到10千伏系统全面的线损综合管理,采用了全网封闭汇总,各管理层面层层核算,各层面之间相互验证,出现异常电量逐层追踪等手段,使得线损管理真实、公正、清晰、透明。该系统配套改造66千伏关口和大用户计量装置,每年降损500-800万千瓦时;2007年仅发现母线不平衡问题就追补电量130万千瓦时。这些少损失的电量,就是企业潜在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经营的一条金科玉律就是向管理要效益,就是通过精细化、集约化管理,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而该系统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优化网损,明晰台损,科学考核,承包降损。通过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使理论线损率的计算由过去每年计算三次改为每天计算一次,计算出的理论线损率更加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可以及时、准确的知道整个供电范围内线损情况,并通过系统分析进一步查找异常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正在推行的按线路、按台区承包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该系统推动现代化管理手段向前发展,将母线电量平衡率控制在0.5%以内,消除了这方面给网损率统计带来的影响,使全局与大用户、各农电局之间的电量结算更加客观、公正、公平。通过细化、明晰、精确线损管理,理顺了多个部门的职责、分工、业务流程,推行了数字化管理,转变了企业发展方式。企业是社会的细胞。降损节能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问题,也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该系统的推广应用达到了降损节能的目的,减少了电量损失就等于节约了燃煤。因此,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哈尔滨电业局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在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以科技的进步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以管理方式的精细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的增加促进社会效益。

黑龙江哈尔滨电业局王凌

科技进步范文篇10

一、目的意义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年科技进步工作经验,提出推进科技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切实将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与推动我区科技进步紧密结合,努力开创我区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二、考核内容

重点考核:区委、区政府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情况;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履行职能情况;科技投入与产出情况;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等内容。

三、组织保障

为加强迎接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迎接年科技进步考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五、任务分工

区各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要求,认真填写《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表》中的指标数据和证明材料。

现将任务分工如下:

(一)数据填报:

1、区科技局完成填报基本情况指标(括号内数字为序号):科技产出(18—20),获得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项目和经费(23—24),科技管理部门基本情况(25—26)。完成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科技投入(21—26),科技产出(27—31)。

2、区财政局完成填报基本情况指标:经济发展(6—8),科技投入(13—16)。完成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经济发展(13),科技投入(21—23)。

3、区统计局完成填报基本情况指标:地区基本情况(1—4),经济发展(5、9),科技投入(17),企业发展(21、22)。完成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经济发展(12),社会发展(14—18)

4、区环保局完成填报基本情况指标:节能减排(10—12)。完成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节能减排(19—20)。

说明:以上单位提供的数据要加盖公章。

(二)证明材料:

1、区科技局负责收集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专门研究重大科技进步工作的会议、听取科技进步工作汇报和会议纪要等证明材料;以及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履行职能情况证明材料。

2、区财政局负责收集人大通过的预(决)算报告(须附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总表)、年度下达的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拨款单和拨款汇总清单等相关材料。(根据科技部考核要求:县(市、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所占比例:中部地区1.1%以上)

3、区科协负责完成年度科普工作情况汇报(1500字以内)。

4、区委组织部负责完成年度人才工作情况汇报(1000字以内)。

六、进度安排

(以)召开考核工作会议(年4月20日—4月31日)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和有关要求,对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解释,按时保质做好材料准备和上报工作,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动员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