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3:49:41

课本范文篇1

一试用修订本,多数学校在使用,实验语文课本,也有不少学校在争相使用。试用修订本中,“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四大内容模块之一,自成系统,独立编写,这是课本内容结构的一项重大改革。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试用修订本,对“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内容(还有其他三大模块内容)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以试用修订本中第一册(2000年4月版)、第三册(2001年3月版)为依托来研讨这个问题。本文所谈的具体问题虽只从一、三册中选例,但因各册编写原则、体例的一致性和操作水平的等齐性,所以反映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共同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的独立设置和系统编写,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活、用活、举一反三,在综合性学习中进一步实现文化积淀和陶冶,实现语文积累,更好地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具体说来我们把目的理解为以下四点:

(一)“语文实践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并立、并重,自成系统,是突出要求在实践中形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从而有效地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指导思想和处理原则,是对旧课本的一种试验性矫正。旧课本里非课文直接涵盖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是分解成小的实际问题,穿插在阅读系列里的,这样,系统性差,分量较轻,实践活动在课本中的定位不够高,与现在四大内容模块并立、并重的处理方式有很大差别。

(二)拓展语文知识和语文视野,把知识用活,提高应用语文知识的水平,实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双积累。“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其内容为非课文直接涵盖的、多元的、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化蕴含丰厚的、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的问题的答案,在阅读部分的课文中及其后的“练习”里是找不出来的。这样,学生接触到的语文知识面比较宽阔,必须在课本中“阅读”部分的基础上加大课外阅读,加大与社会生活中语文活动的接触,才能解决问题。过去的语文教学,有的老师和家长甚至禁止学生读课本以外的书刊,认为读“闲书”影响语文考试成绩,结果根本无法提高语文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积累。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过去搞语文教学“科学化”,千篇一律地肢解课文,选材方面时文较多,选录不严,有的课文质量不高,少量穿插在“阅读”部分中的实践题联系生活不广,激趣性也不强。这样,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无从激发,本应很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降低了语文学习效果。针对这些情况,试用修订本除了在教法上、美文遴选上作大的改革以消除对学习情绪的负面影响外,“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极大地体现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一要求。在人的社会实践中,目标与理想是动力,兴趣也是动力。对兴趣的“激发”是对学习内驱力的启动,对兴趣的“培养”是对认识的情绪上的引导。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的制约,一定要体现激趣性原则。“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内容编写,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中的内容,建立在广泛阅读、广泛接触社会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有新意,有难度,试用修订本中和与之对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无答案,老师和学生都要独立思考。有的内容,师生讨论后也难得出结论,有的可得出不同答案。这样,学生思维很活跃,可以各持己见产生争论;这样,思维训练很实在,对拓展知识也很有牵引作用。比如三册176页第10小题:“请用‘书书书读读读好好好’九字,说出三句不同而又有意义的话。”这可以说成三个独立的句子:书好读。(主谓句)读书好。(主谓句)读好书。(省略主语的省略句)也可以说成由三个分句组成的一个稍大一点的句子:“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这样,对原题的限制性要求———三句话稍有偏离,也应鼓励。)又如180页第35小题:“有个老翁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花甲重放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冬秋。’请问老翁多大年纪了?”这要求知道什么是“花甲”,知道一个“花甲”为60年,并熟知“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样的说法,以及平常以“秋”代一年和这里的以“一个冬秋”代一年等知识,才能推断出141岁的结论。此题对新知有明显的牵引力,而且结论的得出必然要经过精心的多方思考,经过求证和反证及多方联系的(比如要考虑到上下联的结论必须一样)复杂思维程序。

二就“语文实践活动”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来说,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看。第一层面的特点是人文性、陶冶性、学科专业性(突出语文课姓“语”)、对社会生活的密切的关联性。这是对新大纲原则性要求有充分体现。第二层面的特点,我们认为是:

(一)问题的探究性比如,第三册177页12小题要求评析广告词的语病,涉及的问题有语法错误、语意呈现方面错误地相互包容、违反商业道德和做广告的原则、滥用方言词等。其中“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一例,该广告词就是用贬低别的商品广告的方法来标榜自己产品质量好,商业广告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后来该公司自己改正为“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就很得宜。“‘万家乐’对我和现代家庭带来舒适和快乐”一例中,“给我”误为“对我”,有语法错误。类似这些内容,摆在初二的师生面前,不作认真探究,不多接触活生生的语文实践,是得不出答案的。此题对探索性学习的引导、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都是恰当而有力的。

(二)知识的拓展性对知识,日有所知是积累,逐步深化和应用,更是有效的积累。积累意味着拓展。第一册各课的练习中多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命题,125页第3题要求辨析两组近义词,这都要查字典。112页练习第5题,要求从课文中给褒义词、贬义词、成语、俗语、重叠词语各找出相应的一组词,89页练习第3题要求从课文中摘抄成语。以上这些内容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第一册196页~199页)被拓展为查字典、词典比赛,字典、词典知识抢答赛(共20个知识题),以及接下来的词语接力赛(第203页~207页),比赛的内容涉及同义词、反义词、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较为充实丰厚,形式也灵活生动。这种拓展性实践活动,体现了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体现了教与学的效益性。

(三)思考空间的广阔性试用修订本诸多实践训练题,有的答案不定于一尊,只取其有理有据而不给限制性框框。如第三册175页“参考资料”中第3小题,要求读出卖豆芽老翁写的一副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这既可以把字调(chánɡ、zhǎnɡ)读作/∨、/∨、/∨∨∨/、∨/、∨//,也可以读成///、/∨、/∨∨∨∨、∨/、∨/,或读成∨/、∨∨∨∨∨/∨、/////等等。这只要平仄对应整齐,上联尾字收仄声,下联尾字收平声,意思能顺下来就行。类似这样的实践内容,构想的空间宽,给思维训练和语义结构的设置留下了较多余地。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避免培养重复型、封闭型人才的因素的重现;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避免认知的片面性、狭隘性。

(四)内容的激趣性上边谈编写“语文实践活动”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时,提到过课本编著者激趣的意图和对激趣的重视。试用修订本里怎样具体落实激趣原则的呢?1、把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因为生活中的广泛的实际应用,是人们较为关注并乐见乐知的。2、在语文因素介入的领域中发掘一切可利用的、适合初中学生接受的课外语文资源,特别是具有浓厚中华文化色彩的传统语文形式,努力在内容中集民族长期语文实践之大成。3、内容上做到实用化、趣味化,保证有利于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形成。试用修订本中的有关内容,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三点做法。例如,第三册中,177页里析病句利用广告词来进行,而不用作文中的病句。作成语训练,有嵌字(176页)、选字造句(177页)、分析成语中所用的修辞手法(177页)、改成语错字(179页)、成语顶针续麻(一册205页)等等多种形式。涉及文化伟人和著名作家等时,除课文附有真名实姓的生平简介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有圣号(如诗圣、画圣、书圣等,三册178页),有排行称谓(如杜二、柳八、白二十二等,三册179页)有自号(如东坡居士、易安居士等,三册178页)。另有诗谜、析字式字谜、试给语言片断下评语、补充歇后语等等。所有这些都有较强的激趣作用。以上是内容方面的特点。若从形式上看,“语文实践活动”对活动方式和程序有周密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规定了评分办法。这样,可操作性强,形式的采用和设计也生动活泼、丰富多样。这些都突出了语文姓“语”这个特色,都体现了初中生年龄阶段的特定需要。

三试用修订本中“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的撰写,同其他三部分一样,体现出改革力度大,编著水平较高的特点。但金无足赤,千虑一失所导致的白璧微瑕还是有的。这里冒昧指陈,意在有利于再版进行修订。

(一)有些内容的性质上处理有误

1•一册206页第5小题“叠字成语填空”,有“哀哀”一例,应填成“哀哀切切”,但《汉大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收成语24808条,《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1版)收成语18000余条,均无“哀哀切切”。它是“哀切”一词的AABB式重叠变化,课本误把它作为成语列为该小题的第1例。

2•一册206页第4大题:“采用谐音词构成歇后语。根据前半部分,写出后半部分。”如“外甥打灯笼———”应填“照旧(舅)”,“旧”“舅”谐音。但有几例非谐音歇后者,被误编入题中,如“瞎子点灯———”、“老鼠钻风箱———”等。

3•三册177页第13小题:“听诗句猜字词”。本此题意,所给题目内容要大体像诗。可是,其第2例“如果/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那就只能是:”根本不能说大体上像诗,不能叫学生去“听诗句”,因为如此处理,会在诗的概念上给学生以误导。4•三册181页第47小题“补充歇后语”,“麻绳拴豆腐”一例,规范的说法应是“马尾(yǐ)儿拴豆腐”。

(二)有的命题表述不妥

1•一册206页第4大题(题目已如上述),题例内容只是给出前半部分,要求写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有谐音关系的,把所谐之字同时写出来。但是,有的例中并无谐音关系。题目只要求学生“采用谐音词构成歇后语”,而不顾及非谐音的题例,表述混乱,不合逻辑。

2•一册195页第一大题中之第二小题:“词语搭配。”此题只有这么4个字,要求不明确。大题是“同义词,反义词”,题目只写了表示内容范围的这么6个字。那么,这是要求学生在下设的同一个图中填字构成具有同义、反义对比关系的词呢,还是在下设的4个图之中填字后使之形成图与图之间的同义、反义关系呢?该图要求怎么具体操作呢?读题和看图后,茫茫然。

3•三册176页第6小题:“下面每行两个成语中,各故意漏掉了一个字,你能用一个成语把漏掉的字嵌进去吗?”书上举例说,“如:□心狗肺十□九空(‘引狼入室’嵌入)”。下面列了4行8例作为此题具体内容。题目的表述,思路方向弄反了。这种填空,操作起来是先填完两个字,再以这两个字为基础写出另外一个成语,不是先确认一个成语,再从这个成语里选出两个字分别填入空格中。所以,题目的表述宜为:“下面每行两个成语中,各故意漏掉了一个字,你能把漏掉的两个字填进去并且以这两个字为基础写出另外一个成语吗?”这样改了以后,示范举例中的“(‘引狼入室’嵌入)”,亦应同时删去“嵌入”二字。

4•三册181页第50小题,用一首小诗为依据,列出4种理解与分析,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即要求作单项选择。虽然题中所列4个选项很明显只有一项合理、可以接受,按题目要求进行操作不会有问题,但“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表述,有悖于“诗无达诂”这一总的赏析原则。诗作的意蕴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因而其领悟具有无限可能性,不能说只有一种阐释是正确的。这里有个知识导向问题。题目的最后应改为“……请选出你认为领悟真切可以认同的一项。”

(三)有的题目的文句是病句

1•三册182页第55小题的文句前半段为“学生作文,作者投稿,均要受到老师和编辑的评点。”此话表述不确切,编辑对作者所投文稿并非“均要”评点。

2•同上55小题中之①:“一通讯员在稿件中用了大量的词汇,你怎样下评语?”“词汇”是集合名词,不宜具体计量说成三个词汇、大量词汇。另外,一篇文章中用词量的多少,视内容需要而定,不是凡用词量多了都不好。“大量的词汇”不能作为“堆砌词藻”的同义语。

3•同上55小题中之③:“古时某考官见一考生拾铜钱而不交,故卷尾题诗一首。想想诗会怎样写?”这个题目用的是祈使句,句尾误用了问号,应改为句号。

(四)有一些偏题、难题新大纲说:“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据此精神,语文实践活动也不宜拟出这一类的题。题目应该有点难度,但越“度”即为不宜采用之难题。衡量“难”,一是以学生年龄段、学历段为尺度,一是以学校可供查阅的教学资料以及有关设备的现状为尺度。这方面的问题如:

1•一册198页要求学生说出我国最早的字典、词典、收字最多的字典、规模最大的词典。小学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很难涉猎这么多东西,大多数初级中学也没有这么多资料可供师生查阅。三册180页之37小题要求说出《聊斋志异》的含义,39小题要求说出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原名,都属于难题。比如《朝花夕拾》1926年在《莽原》杂志上发表,总题目是《旧事重提》,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名著必读”丛书中可以查到有关说明,但要初中二年级学生自己去处理,多数人会感到难了一些。

课本范文篇2

小学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启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小学语文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主要载体,它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体会课本中的思想内容,起到启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1.陶冶高尚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在当今时代下,教育形式受到了网络时代的冲击,许多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一些网络的糟粕文化,没有深入的内涵与价值观根植于心中。语文教学作为人文精神滋养的沃野,要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人文内容,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更要发扬课本内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课本中摘选的美文以其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滋养着学生的心理。这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中,受到高尚的情操陶冶,提升了其审美的品位。[1]

2.体现独特精神,促进个性发展

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浮于课文表面中鸡毛蒜皮的部分,无法让学生领悟课本中的独特精神,致使学生个性平庸化,成为应试教育下的失败产物。而语文课本是文化大家思想、古今中外名人个性体现的集聚地,学生可在课文学习中领悟到伟大人物的优秀、独特个性。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中,感受课本中的精神内涵,逐渐完善自身的个性,促成人格的成熟。

传递语文课本中人文关怀的方式

1.根植于语文教材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处处体现着中华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课文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丰富着学生的精神文化,影响着学生的人生道路。教师在课文讲解中,可以先预先让学生查阅文章背景、作者生平等资料,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剖析优美的词句意义,具体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汲取着其中的精神文化,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使爱国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中。[2]

2.避免理性的逻辑讲解,以艺术的角度把握课本内涵

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许多教师以纯粹理性的讲解来分析课文内容,完全抹杀了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忽视了学生对于课本的灵性思考,而一旦教师长期以枯燥的说教代替人文讲解,学生便容易丧失对语文课本,甚至是语文这门科目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萎缩、退化,无法独立思考。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放映与课本相联系的图片或视频,将学生带入课本中美好的情境,引发与学生心灵世界的碰撞。教师也可以通过激情澎湃、满怀深情的讲课,与富含诗意的语言,展开课本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打动学生内心世界,领悟思想情感,深深地体味到语文课本中的人文关怀。

3.将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人文关怀与现实接轨

课本范文篇3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团结—批评—团结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C﹒各民族共同繁荣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90年全国高考题】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年的统计,仍然有28.2%的学生做错。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和“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就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课本范文篇4

各中小学校:

根据《省物价局、省新闻出版局关于200年秋季中小学教材零售价格及课本费有关事项的通知》(苏价费[2006]262号)和徐州市物价局徐价费[2O0]118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市200年秋季中小学课本费收费标准通知如下:

根据省核定的中小学教材价格标准,**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含英语磁带、其中小学三一六年级英语课本配套磁带各1盒、初中一一三年级配套磁带各2盒、英语补充习题不配磁带)收费标准为:小学一、二年级30元,三年级60元,四年级8O元,五、六年级70元,初中一年级150元,二年级140元,三年级130元。根据省文件精神,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上述标准基础上上浮10%,下浮不限。

各学校必须根据省文件规定从《江苏省2006年秋季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以下简称《书目》)范围内选用教材,严禁使用《书目》以外的教材。课本费实行“多退少不补’’原则,按学期与学生结算,公布结算清单。秋季开学后,价格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学校教材使用情况的监管,凡课本费中列支不属于《书目》范围内的书款必须全部清退。

各校接文件后要于9月1日开学前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证课本费变更手续,同时做好收费公示工作。其他收费仍按市教育局、市物价局、财政局《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的通知》(邳教发[2005121号、邳价发[2005115号、邳财综[200103号)文件规定执行。

课本范文篇5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九义”小学语文课本在内容和结构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将三类课文改为两类,把独立阅读课文从语文教科书中剥离出来,单独编成“自读课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笔者认为这一调整有三个“有利于”:(1)调整前,不少语文教师由于对三类课文的编写意图及其特点把握不准,往往把独立阅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来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在这样一调整,有利于改变以前那种状况。(2)学生有了自读课本,不仅扩大了阅读量,而且拥有了阅读的主动权,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3)贫困地区的学生的课外读物匮乏,有了自读课本,就为这些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

一、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本”的现状不容忽视

自读课本的使用,为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然而,一些学校和教师未能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自读课本的作用。笔者调查了一些学校,发现在对待或使用自读课本时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1.把订阅自读课本看作是负担。不少学校只给学生订语文教科书,不订自读课本,说是为了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各年级自读课本的印数均大大低于语文教科书的印数,可见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自读课本。

2.把自读课本看作是一般的课外读物。有些学校认为,眼下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学生订阅自读课本是多此一举。

3.把自读课本作为摆设。一些学校虽然给学生订了自读课本,课表上也安排了阅读课,由于自读课本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也就不加指导和检查。自读课本实际上成了一种摆设,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4.音像制品抢占了课外阅读阵地。学生用在荧屏上的时间多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了,因而,自读课本受到冷落。一些学生即使看自读课本,也多为匆匆而过,只是认一下“门牌号码”。

究其原因,主要仍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教师认识上的偏颇和操作上的偏差,致使自读课本未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二、用好“自读课本”的两点思考

1.认识上位,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和自读课本的特点及其作用。

(1)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吕叔湘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叶圣陶说:“从前那些读书通了的人,那些成为学问家著作家的人,可能是像叔湘同志说的‘得益于课外看书’。”如果只重课内讲读,忽视广阔的课外阅读,无异砍掉一只臂膀。《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同志曾对阅读教学的现状作了调查,指出:“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面窄,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大障碍。”因此,课外阅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学生要学好语文,既要搞好课内学习,又要搞好课外学习,只有既重课内,又重课外,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日益提高。

(2)自读课本不同于一般的课外读物和学习辅导材料,它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及学习语文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内容,既注意纵向联系,又注意横向联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训练整体。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选文按组编排。其内容与同组教科书上的课文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内容的一致性。二是围绕教科书中的读写重点训练项目选文。全套自读课本分低、中、高三个阶段,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三次循环,使其更具科学性。三是自读课本中的课文属独立阅读课文,独立性很强,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自读课本是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材料,是开发学生心智,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让学生在自读中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把自读课本很好地利用起来,使自读课本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2.指导自读要得法,充分体现自读课本的特点。

自读课本是供学生独立阅读的,教师应该在“独立”上着眼,在“阅读”上下功夫,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指点。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在学生每读一遍后,要进行检查。这样,放手又不放任自流,循环往复,直到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为止。

根据一些教师的经验,自读课文的阅读步骤一般是:①阅读前,指导学生注意和弄懂课文后“读一读、想一想”的要求,复习学过的阅读方法。②阅读时,结合课后的思考题,反复阅读课文,独立准备答案。③阅读后,通过朗读、答问,进行检查。④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浮光掠影,以为读了一遍,就算读过了,不懂得怎样才算读懂,教师应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告诉他们独立阅读要一边读一边想,自己学会读懂课文的内容。比如,第七册自读课本中的《割草人和孩子们》一课,可以指导学生按这样的顺序和方法阅读:

(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自读课本上的课文,大部分是通俗易懂的,生字也较少,教师应放手让儿童自己去读,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字典弄明白。

(2)默读或朗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割草人和孩子们》是自读课本第七册的首篇,和教科书第七册的首篇《“绿色的办公室”》相呼应,写的是同一个人——列宁,基本内容都是写革命导师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怎样坚持革命工作的。所不同的是,《割草人和孩子们》是写列宁为孩子们讲故事;《“绿色的办公室”》是介绍列宁的“绿色办公室”是怎样的,以及列宁在这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工作的。

课本范文篇6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的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在当前不少师生仍然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而是热衷于题海战术,特别是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所讲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题目,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良后果。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从来人们都是谈学生到学校读书,而从没有人谈学生到学校“听书”,而教师在学校则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下面谈一点平时怎样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做法,仅供参考。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乎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面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读懂,也不习惯的,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分析解释。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谁是受力物体,浮力和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成写成“P铅<P钢<P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是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竖直”、“状态”、“路程”等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

课本范文篇7

[关键词]课本;阅读材料;物理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科书的阅读材料“科学漫步”中蕴含十分丰富的知识,其中包括很多个层面,可以帮助物理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将阅读材料“科学漫步”和物理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物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科学漫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物理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好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成绩。

一、有助于树立科学家的崇高形象

有的高中生很了解娱乐圈,能一下就说出很多有个性的影视明星的名字,也熟悉关于这些明星的新闻。但是他们却较少深入了解科学家,甚至只能说出几个比较熟悉的科学家的名字,没有深刻了解科学家的相关信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电影电视剧中只对明星的相关信息进行报道,较少报道和科学家有关的内容。因此这些高中生没有时间和机会对科学家的信息进行了解,也没有办法在心中树立科学家的崇高形象。在高中物理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中,详细介绍了法拉第、牛顿、爱迪生等众多科学家的一些生平事迹等,在教学中教师将这些材料很好地融入进去,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品质精神。例如,在人教版高二物理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教材中的材料详细介绍了法拉第的生平以及他刻苦学习的精神,让学生对法拉第为人们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深入了解。除此之外,阅读材料中还进一步表明,法拉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重视实验,在不断的假设以及实验过程中,法拉第发现了很多新知识。比如在不断实验的积累中,法拉第发现了著名的电解定律和电磁感应现象。他作为一名十分了不起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学生通过学习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中详细介绍法拉第的这些信息之后,就可以在心中塑造一个正面的科学家形象,能够对科学家的宝贵精神以及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进行重点学习。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物理史实进行了解

有的高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注重学生掌握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程度,这就导致有的学生较少了解整个物理学的曲折发展历史。如果他们没有很好地了解物理学的形成过程,那么对于深入学习物理有不利的影响。但是通过学习阅读教材“科学漫步”中的内容,就可以对这些不足进行弥补。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年级教学热现象有关知识时,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就已经介绍了历史上热特性的发现过程,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上关于热特性的不同看法进行深入的了解。其中一种看法叫作热质说,就是认为热是一种十分特别的物质。还有一种看法是将热看成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一段时间内,人们接纳了热质说的观点,直到后来不断有科学家对热现象以及大量热实验进行观察和总结,才真正对“热是一种物质”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发展历史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让学生对物理学的发展进行了解。回顾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也可以对学生钻研和探索物理的精神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物理材料和现实生活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随着近年来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高中物理教学,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时有的教师无法将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更好的联系,导致有的学生物理知识学习面过于狭窄,不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存在一定难度。这对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高中物理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中,蕴含大量和物理知识相关的实际事例。小到家用电器的使用,大到航天飞行器的工作原理,或者是海洋开发和无线电波研究,以及大家经常会看到的电影拍摄过程等都有所涉及。在高中物理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中给学生展示了多种现实生活情况,将学生在物理课本中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概念等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高中物理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中的内容有效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涉及物理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方法。

四、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

要对科学问题进行解决,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这也是展现知识和能力的桥梁。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方法,才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并利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发挥。因此在学习时,学生不应只关注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掌握,提高能力。伽利略作为在物理学研究领域中引入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家之一,在《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对“推理—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物理学中,这种假设说法的实验和数学推导法相结合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手段,启蒙了今后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帮助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形成了相应的学习方法。

五、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十分严谨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但是学生在面对这些枯燥乏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很难产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应用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进行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大气中的光现象”“移动电话”“日光灯”这些阅读材料中,大部分都比较贴近生活,实际上有些是对科技发展进行演示,还有些是对自然界的奇妙景象进行介绍。学习这类阅读材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六、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传统的高中德育中有时存在形式化和简单化的问题,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空洞的政治德育课说教式灌输,教学效果不佳。但是在高中物理学中的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中,教师通过对一些物理学家的贡献以及生平事迹进行详细介绍,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学家想要出成绩就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执着追求自己的事业。例如,在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焦耳用了40年的时间,做过400多次的实验,才得出热量的规律。学习这种对真理进行不懈追求、勇于刻苦钻研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对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进行合理利用,还可以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等。总之,在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有很多短小精悍的课本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教材内容进行联系和互补,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化,同时推动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不仅如此,使用阅读材料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更加应该重视课本阅读材料“科学漫步”的教学,将它的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童菊英.高中物理阅读材料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课本范文篇8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要下雨了》这一课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是要下雨了吗?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正忙着搬东西呢!文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明明上学》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了明明捉蛐蛐的过程,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捉蛐蛐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断,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了扒、捂、追、找这几个动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中老公公拱手、弯腰、滑、摔、掉这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几个动作:摘、掰、找、捧、抱;《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课本范文篇9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课本从第六册起,除了在基础训练中安排作文外,还在课文后面安排了“练笔”,如第六册就安排了五次练笔。由于它是一种新的作文训练形式,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有必要弄清其特点、作用乃至教学方法。现以第六册中的“练笔”为例,初步探讨如下:一、“练笔”的特点和作用“练笔”,安排在课文之后,体现了读与写的直接结合。在写法上,以仿写为主。既仿内容,也仿写法,可以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迁移到“练笔”的实践上来。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练笔”安排的是写一种水果,和课文内容相对应;在写法上,要求写出它的样子、颜色、味道,同课文的写法也相对应。根据心理学迁移原理,相似点越多,越容易实现迁移。因此,这类“练笔”,较容易使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练习上来。“练笔”的作用有四:(1)弥补基础训练中作文训练量的不足。统编教材中每学期安排8次作文,实践证明是不够的;“练笔”的设置,使作文训练量增加50%以上。(2)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练笔”安排在课文后面,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之后,通过仿写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练笔”次数的增加,使观察的对象多样化,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多进行片断练习,为基础训练中的作文做好铺垫。“练笔”同基础训练中的作文比较,从要求来看,两者的要求一致。如第四组课文中的两次习作(一是“练笔”写水果,二是作文写校园活动),都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从写作范围来看,一是状物,二是记事。从与课文的联系来看,“练笔”内容、写法、与课文内容、写法更密切,可以直接仿写,因而难度小些,而基础训练中的作文则和课文直接联系较少。如第二组基础训练中的作文是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和本组课文没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习作时只能间接模仿,因此难度大些。大多相似,模仿容易;不尽相似,仿作较难。先易后难,能促进迁移能力的初步形式。二、“练笔”的教学方法1.从读悟写阅读教学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教学大纲指出的“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别是安排“练笔”的课文,更要走完后半段,即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做到从读悟写,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积累上。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在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后,要指导学生回头看作者是怎样写杨梅果的样子、颜色、味道等特点的,并注意通过板书揭示写作方法:样子圆遍身生刺几乎是黑的(先……随后……最后……,品尝所见)味道未熟透又酸又甜熟透甜津津甜中带酸(品尝感觉)回头看表达,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有利于把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迁移到“练笔”上来。2.从扶到放(1)扶。先摆出一种水果,让学生当场观察、练笔。老师当堂巡视,发现典型,然后讲评。采用对比讲评法,先讲评一个好的片断,评好在哪里?是怎样写出样子、颜色、味道方面的特点的?再讲评一个差的片断:差在哪里?要怎样帮助修改?以上的扶,是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2)放。课后练笔,让学生在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来写,然后带到班上在小组中交流,把写得好的作文贴在学习园地上。必须指出的是,基础训练中的作文安排有专门的训练时间,而“练笔”则没有,一般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此,要提高“练笔”的效率,必须科学安排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保证腾出时间安排练笔。否则,“练笔”会由于没有时间保证走过场。

课本范文篇10

一、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本”的现状不容忽视

自读课本的使用,为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然而,一些学校和教师未能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自读课本的作用。笔者调查了一些学校,发现在对待或使用自读课本时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1.把订阅自读课本看作是负担。不少学校只给学生订语文教科书,不订自读课本,说是为了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各年级自读课本的印数均大大低于语文教科书的印数,可见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自读课本。

2.把自读课本看作是一般的课外读物。有些学校认为,眼下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学生订阅自读课本是多此一举。

3.把自读课本作为摆设。一些学校虽然给学生订了自读课本,课表上也安排了阅读课,由于自读课本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也就不加指导和检查。自读课本实际上成了一种摆设,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4.音像制品抢占了课外阅读阵地。学生用在荧屏上的时间多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了,因而,自读课本受到冷落。一些学生即使看自读课本,也多为匆匆而过,只是认一下“门牌号码”。

究其原因,主要仍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教师认识上的偏颇和操作上的偏差,致使自读课本未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二、用好“自读课本”的两点思考

1.认识上位,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和自读课本的特点及其作用。

(1)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吕叔湘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叶圣陶说:“从前那些读书通了的人,那些成为学问家著作家的人,可能是像叔湘同志说的‘得益于课外看书’。”如果只重课内讲读,忽视广阔的课外阅读,无异砍掉一只臂膀。《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同志曾对阅读教学的现状作了调查,指出:“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面窄,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大障碍。”因此,课外阅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学生要学好语文,既要搞好课内学习,又要搞好课外学习,只有既重课内,又重课外,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日益提高。

(2)自读课本不同于一般的课外读物和学习辅导材料,它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及学习语文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内容,既注意纵向联系,又注意横向联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训练整体。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选文按组编排。其内容与同组教科书上的课文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内容的一致性。二是围绕教科书中的读写重点训练项目选文。全套自读课本分低、中、高三个阶段,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三次循环,使其更具科学性。三是自读课本中的课文属独立阅读课文,独立性很强,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自读课本是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材料,是开发学生心智,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让学生在自读中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把自读课本很好地利用起来,使自读课本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2.指导自读要得法,充分体现自读课本的特点。

自读课本是供学生独立阅读的,教师应该在“独立”上着眼,在“阅读”上下功夫,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指点。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在学生每读一遍后,要进行检查。这样,放手又不放任自流,循环往复,直到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为止。

根据一些教师的经验,自读课文的阅读步骤一般是:①阅读前,指导学生注意和弄懂课文后“读一读、想一想”的要求,复习学过的阅读方法。②阅读时,结合课后的思考题,反复阅读课文,独立准备答案。③阅读后,通过朗读、答问,进行检查。④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浮光掠影,以为读了一遍,就算读过了,不懂得怎样才算读懂,教师应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告诉他们独立阅读要一边读一边想,自己学会读懂课文的内容。比如,第七册自读课本中的《割草人和孩子们》一课,可以指导学生按这样的顺序和方法阅读:

(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自读课本上的课文,大部分是通俗易懂的,生字也较少,教师应放手让儿童自己去读,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字典弄明白。

(2)默读或朗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割草人和孩子们》是自读课本第七册的首篇,和教科书第七册的首篇《“绿色的办公室”》相呼应,写的是同一个人——列宁,基本内容都是写革命导师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怎样坚持革命工作的。所不同的是,《割草人和孩子们》是写列宁为孩子们讲故事;《“绿色的办公室”》是介绍列宁的“绿色办公室”是怎样的,以及列宁在这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