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1:12:47

课本剧范文篇1

关键词编演课本剧高中语文教学有效途径

1编演课本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中学生不喜欢上高中语文课,极不重视高中语文教学,把语文视作副课中的主课,极端者甚至提出取消高中语文课设置。本人以为,造成高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三大原因:

一.人文性缺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做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二.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

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把生动活泼的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堂搞成千人一面,把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蜕变为机械。

高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什么形式?怎样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笔者认为,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高中生正当青春,他们风华正茂,充满生机和活力。

2高中语文教学开展课本剧编演的可行性研究

2.1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

1、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

2、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3、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为剧本,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

4、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2.2编演课本剧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

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培植感情,磨炼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工于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其长、相互配合,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而且,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许许多多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海报的策划、张贴以及相关的宣传和有关方面的联系等等。所以,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实在应当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2.3编演课本剧能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语文课一定要研究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喜欢。随着青春期的到来,

(1)学生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他们希望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独立地解决问题,不愿轻信别人的结论,不愿盲从,爱评论和争论,倘能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

(2)自强心理、成就心理也十分突出,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倘能挖掘新奇的东东,必将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和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3)高中学生的显示欲也很强,他们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表现自我,他们常对活动充满热情,城市音乐、广场、俱乐部他们都喜欢参加,真可谓“有青年的地方就有表演”,倘能组织团体活动,学生一定报名踊跃。

另外,他们在逐渐注意外在形象的同时,内在审美体验也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会培养,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着周围世界,希望社会净化,环境净化,世界美好,自己变得更美好,倘能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一定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的理想境界。

“舞蹈涂鸦青春告白”活动其参与率之高就是一个明证。4月28日晚上,飞利浦电器公司与全国青年理事会联合举办以“表达”为主题的大赛。“表达”的方式,是青春奔放的街头舞蹈(breakdance)和淋漓尽致的涂鸦(graffiti)艺术。青年公园里人头攒动。热情强劲的音乐声中,鼓掌声、喝采声一浪高过一浪。高难度的街头舞蹈,色彩鲜艳的涂鸦艺术,充满青春活力的hip-hop,体现了年轻人寻求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

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们的课本剧编演,就好比是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它将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活动天地,从而吸引千百万颗蓬勃向上的心。在那里,他们可以大显身手,他们年少旺盛的精力也将得到正当有益的引导。在老师的指导下,排演课本剧,换个味道学课文,学生们定会觉得“不一样”。

2.4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人格修养的手段,乃至作为人格完成——达到“仁”的境界的一种功夫;艺术教育可使蕴藏于生命深处的“情”得以发掘出来,使生命得以充实。从某种意义上看,课本剧以及学生演剧也当被视为艺术教育!陶行知先生更是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他指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的几十年里,亲自为学生制定并实行了一套全新的学生作息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让学生在晚间进行各种文娱活动。他认为,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促使其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课本剧及学生演剧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它的社会作用不应轻视。课本剧本身取材于语文教材,大多是经过时间筛选的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又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教育感化作用更强烈。它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其影响就不是单纯靠书面文字所能达到的。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记叙性强的课文已有许多被改编成了新颖生动的课本剧。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活跃的组成部分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2.5学生排演课本剧有历史渊源,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在今天同样有重要意义。

19世纪末,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学生演剧为中国文明新戏的出现拉开了序幕。据有关资料记载:上海、天津的学生早在1899年就演出了自己编排的以“官场丑史”为内容的新戏,以后又有反映戊戌六君子和义和团内容的“时事新戏”。学生凭着一颗赤子之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时装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戏剧近代化的标志——文明新戏的先驱。改良派先驱梁启超对学生演剧这件教育界、文艺界革命性的事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当时许多学生踊跃参加戏剧社团活动,积极投入“文明新戏”的排演之中,成一时之风尚;虽是在课余,但影响巨大,其中的一些人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老一辈革命家中如、邓颖超、萧楚女、廖承志,以及著名的戏剧工作者如曹禺、金乃千、欧阳逸冰、郑邦玉等等,都是当时学生戏剧队的积极分子。他们率先冲破封建藩篱而勇敢地走上舞台,在把“文明戏”走向大众化,推向普及的浪潮中成为出色的弄潮儿,他们不愧是中国学生参加现代戏剧表演的先驱。

在“五四”时期,在北伐战争的硝烟中,在抗日战争的烽火里,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学生们放下课本,走出教室,时装剧、街头剧、活报剧也成为抗争黑暗、唤起民众的一支熊熊火炬,照耀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事实证明,在近代戏剧发展史中,学生演剧不是可有可无的一笔,而是有着可歌可泣内容的一章。

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在今天同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迅猛发展的现代影视业的激烈竞争中,传统戏剧正面临着愈来愈强有力的挑战。与以前相比,进戏院看演出的观众渐渐少了,青少年中对戏剧的茫然无知者却一天天多了,人们对戏剧的兴趣正在逐渐减弱。许多有远见的戏剧家深切地感到:让戏剧到青少年学生中去,事关戏剧事业的未来;为此必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不但要演给他们看,而且要让他们自己演,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让中小学的课堂里、教室中经常有文明戏剧的笑声、鼓掌声,也让那些有演出才能的青少年受到锻炼,脱颖而出,成为戏剧队伍中的后继者和新生力量;更是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综观上述,笔者认为,课本剧的出现是必然的,课本剧受到欢迎也是预料中的。

3课本剧编演的一点尝试

笔者在东方中学组织了一个课本剧兴趣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课本剧活动。

我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剧本编写的要求,在课文中找出要改编的篇目,讨论编写剧本,在改编过程中我随时巡视、答疑。我看到同学改编的积极性很高,常会为一个细节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由于他们兴趣大,改编的速度很快。在批改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而且他们能够大胆创新,传统剧、方言组、现代版、音乐剧,花样翻新,出人意料。尤其是方言组和现代版,夹杂了许多现代时髦语言、英语甚至老师也看不懂的网络语言,又有妙语穿插其间,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啊!

剧本写好后,我就组织学生排练、演出,要求把剧本内容高质量地表现出来。在排练过程中,学生认真严肃,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表演,十分投入。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配合默契。他们准备充分,考虑周到,设计细致,其用心之良苦令很多老师非常感动,也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力。

《欧也妮葛朗台》剧组将老葛朗台这个活宝演得活灵活现:“金钱就是万能的!钱真是个好东西呀,每天晚上睡觉,我都要抱一袋金币,不然,我可睡不着。什么,骂我是守财奴?那又怎么样?别看我穿得不咋样,可我有的是钱!钱就是上帝!钱就是一切!”

与这铜臭味构成强烈对比的是:学生们把《边城》演绎得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孔雀东南飞》中的封建家长制权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也被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都以他们那短暂却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和卑鄙。

玛蒂尔德的形象也十分动人,她确实迷恋过上流社会,她以为“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也梦想着“宽敞的客厅”、“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她又是多么“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然而,当厄运降临时,她毅然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迎接命运的挑战。在信用与破产之间,她选择了信用,选择了人格与尊严,体现了崇高的人性之美。

最成功的是《鸿门宴》的现代版,他们运用时空穿插技术让刘邦项羽融入现实生活,来感受和品味我们全球化、数字化的生活,令人忍俊不禁。“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对话成了刘邦、项羽的经典对白,同学们常常在课后饭余聊起。最后,该剧本贴到了网上。

上过一次舞台,常使人终生难忘。青年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他们很愿意使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动”起来,使课堂、生活搞得热热闹闹,自己也因此而学到本领、增长才干。

4由编演课本剧得到的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全面培养了学生素质,丰富了校园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亮丽。

无庸讳言,编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对他们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它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活动形式之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之一,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极大地得到加强和提高;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大大地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许多老师和学生往往认为表演那是“多揽闲事”“得不偿失”,普通学校又不是戏剧学校,不必为培养戏剧人才而使自己额外地去多挑一副担子。其实,这些都是未树立起“大语文”观的具体表现。本来,戏剧教学就属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中也有剧本的节选;就如同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并不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作家一样,戏剧教学也是如此。何况,编演课本剧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当年,曹禺不就是南开新剧社最积极的成员吗?

启示之二:要加强宣传,为课本剧编演鸣锣开道。

据调查统计:一份有较大影响的全国性教育报和三家语文刊物上的文章,有关课本剧方面内容的文章篇数占刊出总数不足千分之一,其字数更少得可怜。这足以说明课本剧还没有真正进入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所以要加强宣传,为课本剧活动的掀起大造舆论,引起师生们足够的重视,让课本剧这个新生事物茁壮成长。

启示之三:要注重指导人员的培养,为学生排演课本剧当好“导演”。

现有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中,可供排演课本剧的资料几乎没有。各区、县,包括省市级教师进修学院也没有专门的科、室负责课本剧的编写。即便基层学校的语文老师对此有些兴趣,或者有些研究,充其量也只停留在初步摸索阶段,作些试探性的尝试,成功率极低。而现在的各级师范学校,虽有艺术教育系,却无法培养出能在学校里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的人才。这些是课本剧沉寂的直接原因。假如中小学语文教师手头都有那么一本或一套有关课本剧编写的知识手册;假如各年级教师进修学院能为语文教师开办一些编剧、导演知识的讲座;假如有关的艺术团体能与有此意向的学校挂钩,请一些导演、演员不定期地与这些学校交流,以提高课本剧编排的水平;……我相信,语文课本剧的兴起绝不是空谈。

启示之四:改编课本剧要熔古今于一炉,关键要推陈出新,要富有时代气息,要有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导、选、读、编、演、评六步程序,每一步都要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启示之五:编演课本剧要注意课内外结合,班内外竞争,校内外交流;课本剧的改编不必限于文学作品,即使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内容,也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改编成课本剧。

特别在东方,我想,能否以语文学科为支点,辅之以舞蹈、音乐、美术、历史,搞一个综合性的、高水平的课本剧编演,让这个课本剧作为我校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特色乃至学校教学的特色之一,成为东方文艺节目中的品牌节目甚至东方的“代言产品”,成为东方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活写照,从学科意义上讲,它更应该是语文学科在东方这个五彩缤纷的教学园地中开放的一朵奇葩。

我曾看过澳门濠江中学表演的汉代舞蹈《踏歌》,古朴典雅、抒情柔美,宛如一幅流动的国画,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汉唐舞蹈中的经典之一。当然东方做为一所新办学校,从整体上讲,学生的舞蹈功底与老牌的濠中是有不小的距离,但以东方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来看,从东方的硬件设施和软性资源来看,在东方的舞台上,足以成就比《踏歌》更为丰富、宏大的历史镜头,因为《踏歌》主要使用舞蹈语言来表现汉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镜头,而综合性课本剧则会用更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来再现历史的某一个场景。

参考文献

课本剧范文篇2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要下雨了》这一课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是要下雨了吗?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正忙着搬东西呢!文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明明上学》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了明明捉蛐蛐的过程,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捉蛐蛐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断,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了扒、捂、追、找这几个动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中老公公拱手、弯腰、滑、摔、掉这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几个动作:摘、掰、找、捧、抱;《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课本剧范文篇3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要下雨了》这一课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是要下雨了吗?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正忙着搬东西呢!文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明明上学》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了明明捉蛐蛐的过程,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捉蛐蛐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断,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了扒、捂、追、找这几个动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中老公公拱手、弯腰、滑、摔、掉这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几个动作:摘、掰、找、捧、抱;《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课本剧范文篇4

关键词编演课本剧高中语文教学有效途径

1编演课本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中学生不喜欢上高中语文课,极不重视高中语文教学,把语文视作副课中的主课,极端者甚至提出取消高中语文课设置。本人以为,造成高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三大原因:

一.人文性缺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做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二.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

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把生动活泼的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堂搞成千人一面,把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蜕变为机械。

高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什么形式?怎样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笔者认为,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高中生正当青春,他们风华正茂,充满生机和活力。

2高中语文教学开展课本剧编演的可行性研究

2.1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

1、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

2、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3、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为剧本,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

4、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2.2编演课本剧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

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培植感情,磨炼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工于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其长、相互配合,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而且,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许许多多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海报的策划、张贴以及相关的宣传和有关方面的联系等等。所以,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实在应当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2.3编演课本剧能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语文课一定要研究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喜欢。随着青春期的到来,

(1)学生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他们希望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独立地解决问题,不愿轻信别人的结论,不愿盲从,爱评论和争论,倘能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

(2)自强心理、成就心理也十分突出,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倘能挖掘新奇的东东,必将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和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3)高中学生的显示欲也很强,他们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表现自我,他们常对活动充满热情,城市音乐、广场、俱乐部他们都喜欢参加,真可谓“有青年的地方就有表演”,倘能组织团体活动,学生一定报名踊跃。

另外,他们在逐渐注意外在形象的同时,内在审美体验也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会培养,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着周围世界,希望社会净化,环境净化,世界美好,自己变得更美好,倘能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一定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的理想境界。

“舞蹈涂鸦青春告白”活动其参与率之高就是一个明证。4月28日晚上,飞利浦电器公司与全国青年理事会联合举办以“表达”为主题的大赛。“表达”的方式,是青春奔放的街头舞蹈(breakdance)和淋漓尽致的涂鸦(graffiti)艺术。青年公园里人头攒动。热情强劲的音乐声中,鼓掌声、喝采声一浪高过一浪。高难度的街头舞蹈,色彩鲜艳的涂鸦艺术,充满青春活力的hip-hop,体现了年轻人寻求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

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们的课本剧编演,就好比是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它将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活动天地,从而吸引千百万颗蓬勃向上的心。在那里,他们可以大显身手,他们年少旺盛的精力也将得到正当有益的引导。在老师的指导下,排演课本剧,换个味道学课文,学生们定会觉得“不一样”。

2.4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人格修养的手段,乃至作为人格完成——达到“仁”的境界的一种功夫;艺术教育可使蕴藏于生命深处的“情”得以发掘出来,使生命得以充实。从某种意义上看,课本剧以及学生演剧也当被视为艺术教育!陶行知先生更是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他指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的几十年里,亲自为学生制定并实行了一套全新的学生作息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让学生在晚间进行各种文娱活动。他认为,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促使其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课本剧及学生演剧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它的社会作用不应轻视。课本剧本身取材于语文教材,大多是经过时间筛选的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又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教育感化作用更强烈。它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其影响就不是单纯靠书面文字所能达到的。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记叙性强的课文已有许多被改编成了新颖生动的课本剧。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活跃的组成部分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2.5学生排演课本剧有历史渊源,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在今天同样有重要意义。

19世纪末,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学生演剧为中国文明新戏的出现拉开了序幕。据有关资料记载:上海、天津的学生早在1899年就演出了自己编排的以“官场丑史”为内容的新戏,以后又有反映戊戌六君子和义和团内容的“时事新戏”。学生凭着一颗赤子之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时装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戏剧近代化的标志——文明新戏的先驱。改良派先驱梁启超对学生演剧这件教育界、文艺界革命性的事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当时许多学生踊跃参加戏剧社团活动,积极投入“文明新戏”的排演之中,成一时之风尚;虽是在课余,但影响巨大,其中的一些人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老一辈革命家中如、邓颖超、萧楚女、廖承志,以及著名的戏剧工作者如曹禺、金乃千、欧阳逸冰、郑邦玉等等,都是当时学生戏剧队的积极分子。他们率先冲破封建藩篱而勇敢地走上舞台,在把“文明戏”走向大众化,推向普及的浪潮中成为出色的弄潮儿,他们不愧是中国学生参加现代戏剧表演的先驱。

在“五四”时期,在北伐战争的硝烟中,在抗日战争的烽火里,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学生们放下课本,走出教室,时装剧、街头剧、活报剧也成为抗争黑暗、唤起民众的一支熊熊火炬,照耀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事实证明,在近代戏剧发展史中,学生演剧不是可有可无的一笔,而是有着可歌可泣内容的一章。

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在今天同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迅猛发展的现代影视业的激烈竞争中,传统戏剧正面临着愈来愈强有力的挑战。与以前相比,进戏院看演出的观众渐渐少了,青少年中对戏剧的茫然无知者却一天天多了,人们对戏剧的兴趣正在逐渐减弱。许多有远见的戏剧家深切地感到:让戏剧到青少年学生中去,事关戏剧事业的未来;为此必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不但要演给他们看,而且要让他们自己演,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让中小学的课堂里、教室中经常有文明戏剧的笑声、鼓掌声,也让那些有演出才能的青少年受到锻炼,脱颖而出,成为戏剧队伍中的后继者和新生力量;更是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综观上述,笔者认为,课本剧的出现是必然的,课本剧受到欢迎也是预料中的。

3课本剧编演的一点尝试

笔者在东方中学组织了一个课本剧兴趣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课本剧活动。

我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剧本编写的要求,在课文中找出要改编的篇目,讨论编写剧本,在改编过程中我随时巡视、答疑。我看到同学改编的积极性很高,常会为一个细节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由于他们兴趣大,改编的速度很快。在批改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而且他们能够大胆创新,传统剧、方言组、现代版、音乐剧,花样翻新,出人意料。尤其是方言组和现代版,夹杂了许多现代时髦语言、英语甚至老师也看不懂的网络语言,又有妙语穿插其间,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啊!

剧本写好后,我就组织学生排练、演出,要求把剧本内容高质量地表现出来。在排练过程中,学生认真严肃,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表演,十分投入。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配合默契。他们准备充分,考虑周到,设计细致,其用心之良苦令很多老师非常感动,也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力。

《欧也妮葛朗台》剧组将老葛朗台这个活宝演得活灵活现:“金钱就是万能的!钱真是个好东西呀,每天晚上睡觉,我都要抱一袋金币,不然,我可睡不着。什么,骂我是守财奴?那又怎么样?别看我穿得不咋样,可我有的是钱!钱就是上帝!钱就是一切!”

与这铜臭味构成强烈对比的是:学生们把《边城》演绎得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孔雀东南飞》中的封建家长制权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也被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都以他们那短暂却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和卑鄙。

玛蒂尔德的形象也十分动人,她确实迷恋过上流社会,她以为“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也梦想着“宽敞的客厅”、“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她又是多么“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然而,当厄运降临时,她毅然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迎接命运的挑战。在信用与破产之间,她选择了信用,选择了人格与尊严,体现了崇高的人性之美。

最成功的是《鸿门宴》的现代版,他们运用时空穿插技术让刘邦项羽融入现实生活,来感受和品味我们全球化、数字化的生活,令人忍俊不禁。“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对话成了刘邦、项羽的经典对白,同学们常常在课后饭余聊起。最后,该剧本贴到了网上。

上过一次舞台,常使人终生难忘。青年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他们很愿意使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动”起来,使课堂、生活搞得热热闹闹,自己也因此而学到本领、增长才干。

4由编演课本剧得到的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全面培养了学生素质,丰富了校园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亮丽。

无庸讳言,编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对他们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它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活动形式之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之一,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极大地得到加强和提高;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大大地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许多老师和学生往往认为表演那是“多揽闲事”“得不偿失”,普通学校又不是戏剧学校,不必为培养戏剧人才而使自己额外地去多挑一副担子。其实,这些都是未树立起“大语文”观的具体表现。本来,戏剧教学就属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中也有剧本的节选;就如同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并不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作家一样,戏剧教学也是如此。何况,编演课本剧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当年,曹禺不就是南开新剧社最积极的成员吗?

启示之二:要加强宣传,为课本剧编演鸣锣开道。

据调查统计:一份有较大影响的全国性教育报和三家语文刊物上的文章,有关课本剧方面内容的文章篇数占刊出总数不足千分之一,其字数更少得可怜。这足以说明课本剧还没有真正进入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所以要加强宣传,为课本剧活动的掀起大造舆论,引起师生们足够的重视,让课本剧这个新生事物茁壮成长。

启示之三:要注重指导人员的培养,为学生排演课本剧当好“导演”。

现有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中,可供排演课本剧的资料几乎没有。各区、县,包括省市级教师进修学院也没有专门的科、室负责课本剧的编写。即便基层学校的语文老师对此有些兴趣,或者有些研究,充其量也只停留在初步摸索阶段,作些试探性的尝试,成功率极低。而现在的各级师范学校,虽有艺术教育系,却无法培养出能在学校里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的人才。这些是课本剧沉寂的直接原因。假如中小学语文教师手头都有那么一本或一套有关课本剧编写的知识手册;假如各年级教师进修学院能为语文教师开办一些编剧、导演知识的讲座;假如有关的艺术团体能与有此意向的学校挂钩,请一些导演、演员不定期地与这些学校交流,以提高课本剧编排的水平;……我相信,语文课本剧的兴起绝不是空谈。

启示之四:改编课本剧要熔古今于一炉,关键要推陈出新,要富有时代气息,要有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导、选、读、编、演、评六步程序,每一步都要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启示之五:编演课本剧要注意课内外结合,班内外竞争,校内外交流;课本剧的改编不必限于文学作品,即使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内容,也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改编成课本剧。

特别在东方,我想,能否以语文学科为支点,辅之以舞蹈、音乐、美术、历史,搞一个综合性的、高水平的课本剧编演,让这个课本剧作为我校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特色乃至学校教学的特色之一,成为东方文艺节目中的品牌节目甚至东方的“代言产品”,成为东方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活写照,从学科意义上讲,它更应该是语文学科在东方这个五彩缤纷的教学园地中开放的一朵奇葩。

我曾看过澳门濠江中学表演的汉代舞蹈《踏歌》,古朴典雅、抒情柔美,宛如一幅流动的国画,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汉唐舞蹈中的经典之一。当然东方做为一所新办学校,从整体上讲,学生的舞蹈功底与老牌的濠中是有不小的距离,但以东方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来看,从东方的硬件设施和软性资源来看,在东方的舞台上,足以成就比《踏歌》更为丰富、宏大的历史镜头,因为《踏歌》主要使用舞蹈语言来表现汉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镜头,而综合性课本剧则会用更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来再现历史的某一个场景。

参考文献

课本剧范文篇5

【关键词】艺术语言表达与表现;课本剧;戏剧教育

一、富有情趣的个性化语言

(一)童趣化的倾向。一部儿童课本剧是否吸引儿童的目光,直接关系到其内在文化力量的有无与强弱。有吸引力有情趣,可对观众产生亲近和吸引的力量,从而使课本剧发挥其预想的教育目的和感染作用。反之,则会使观众产生距离感。因此,课本剧的儿童情趣是不容忽视的。在创作儿童课本剧语言艺术风格的时候,我们会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进行语言表达的技巧训练,去设计适合他们的语言。在课堂中展示儿童课本剧,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富有情趣的个性化语言;而对演员来讲,他们更容易表达出课本剧真正的内涵和想要表达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二)叠字的艺术魅力。我们在排练儿童课本剧的时候会特别注重叠字的使用。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用叠字法创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传情达意,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离不开对叠字的掌握和运用。在使用叠字的过程中,语言形成音律的循环往复,增强了台词的音乐律动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音韵要求,同时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人物角色在规定情境中的模样。所以在创作儿童课本剧的台词时,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叠字,让叠字在儿童课本剧中体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和特点。(三)叠字的巧妙运用。儿童课本剧《花木兰》中会出现对环境的描述。以“洁白的月光”为例,在进行儿童课本剧创作时,我们为了舞台呈现,将其改为“白白的月光”,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二度创作,同时二度创作不能改变一度创作原有的含义,根据创作人的需求和理解进行适度的变化。相比来看,“洁白的”和“白白的”在词义上并无差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音韵上,“白白的”更加口语化,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音韵美。像这种生活化的表达,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对于生活日常新鲜事物的认知度,可以让儿童清晰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加强孩子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力。

二、强烈夸张的动作化语言

(一)语言的肢体化。相比成人的戏剧艺术和朗诵语言艺术,儿童课本剧语言要求动作行动性更强。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性格活泼好动,爱模仿,特别喜欢用乐观的态度和天真的心境去了解新鲜事物,认识大自然。由于这种心理和生理年龄的特殊性,他们对于课本剧中语言艺术的欣赏和认知,也是要以得到快乐为主,快乐是他们的首选。当我们把语言文字赋予动作特质并加以游戏性,对少年儿童来说是最有魅力的,而且是富有童真童趣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二)语言肢体化的初创探讨。在儿童课本剧《花木兰》中,有一句台词是“一个又矮又瘦的士兵从帐篷里走出来了。”而我们进行创作排演的时候,考虑到儿童在表达上的必要的夸张化,我们将其改编为“从帐篷缝里偷偷地爬出一个又矮又瘦的士兵。”“爬”,生动地描写出了木兰在从军时的小心与谨慎,以及生怕被周围人发现的紧张感,给人以文本的既视感和表现的新鲜感。这句台词是我们为了强调动作化而进行改编的,强调动作化的同时体现了台词的色彩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是要看到儿童根据台词的设置,做出突破性的改变。此种类似的有明显动作化的语言把花木兰在军营里的艰辛生活和舍身为国的精神表达得更加坚定和婉转。好的台词都是具有引导性的,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儿童对于剧情的猎奇心理也得到了极大满足。(三)语言肢体化的艺术表达。这种肢体动作化的语言表述可以给观众们带来对剧情无限的想象,让观众真正进入剧情,代入情节,同时也可以让编排者对舞台艺术的追求感和逻辑感得到满足。我们为何要将生硬无趣的台词改编为动作性夸张的语言?我们创作课本剧,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受众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向他们传播教育意义、戏剧意义等。另外我们有一个明确目的,即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和激情,刺激他们的想象空间,最终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情感上得到丰富。

三、富有诗意的色彩化语言

(一)剧中语言的新奇多样。老一代儿童文学作家胡奇在谈到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时曾经说过:“写儿童文学作品,最好多用诗和散文接近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能丰富孩子们的感情,启发他们的幻想①。”不难发现,胡奇先生对于生活的理解是非常有深度的。生活就是语言,多彩的生活就是多彩的语言,生活就是一场色彩化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语言表达方式。儿童课本剧的语言,不是具体的一个句子,也不是一种句式,更不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多表达的是一个句子的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方式。儿童剧受众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需要不断有新奇的色彩化的语言来吸引他们的关注。我们进行语言创作的时候,要符合口语化的表达,将富有魅力的语言传递给观众。(二)舞台语言的生动呈现。还是以创作《花木兰》课本剧为例,“朝廷征兵”是一段紧张且伤感的戏,我们为了配合整体的演出风格,加入了音乐音响环境音的表现手段,原先剧本吏兵的台词为:“外敌已经进入我国边境,各位父老乡亲听令,我们要一起抗争,战胜外敌!”这样的表达方式虽然可以将需要展现的内容阐述明了,但在课本剧展示之时,尤其是舞台化的处理方面,是完全不够的,对于当时处境的立意表达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在处理这句的时候,笔者进行了文本的改编,将其改编为:“柔然犯境,大军临城!各位父老,须听朝令!农户出粮,军户出丁!万众齐心,抗击凶戮!”在进行口语表达之时,我们都知道,排比句的层层递进可以加强内容冲击力,将原先的语句改编为排比句式,在进行表达时,朗朗上口,而且辅以音乐,使演员进入状态,观众也如临其境。

四、推动发展的决定性语言

(一)课本剧中的内在语。众所周知,现在的儿童课本剧越来越多,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儿童课本剧的台词也成了表演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少年儿童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再将课本语言以独白或者对白的形式在课堂进行展示,这样才能让受众对内容有基本见解,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消化。我们将文本作品改编成台词之后,不难发现,在台词当中有许多比较隐秘的信息,即“内在语”。我们在进行关键性语言表达的时候,会进行气息跟虚实声的结合和快速转变,这样关键性的语言表达会为我们揭示很多的“未知”信息,比如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剧情接下来的走向等。(二)内在语的语体研究。在《花木兰》创作中,当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之时,木兰有一句台词是极其关键的,而且是起到引领作用的。木兰说:“父亲年老病重,家有小弟老母,木兰只能替父从军!”这句台词可以说是整部剧的高潮,体现了三种表达状态、三个重点点题、三种语言环境。“父亲年老病重”表达出木兰对于父亲的担忧及不舍,也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父亲不能再征战沙场,纵然有一颗爱国之心。木兰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带着沉重的思绪,夹杂着揪心的痛楚,所以在表达这句台词时,我们要结合气息,将语言状态延长,在这个过程中将木兰无限的痛楚延绵传达。“家有小弟老母”这句话是木兰对于现状的表述,这里更多是对于责任上的无奈,同时这句台词也传达了她渴求父亲对她信任,只有她去从军,这个家才能继续生活,表演者在表达这句台词的时候要多一点无奈,少一些犹豫,要态度明确。“木兰只能替父从军”这最后简短的一小句,也是点题的一大句,木兰一个女子决定替父征战沙场,这是要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所以在表达此句时,一定要带着豪气和洒脱,向观众传递出一种英雄侠气,一种敢作敢为,以实声为主进行表达。

五、结语

美育教育温润心灵,启迪智慧,儿童课本剧展示也是美育教育提出的重点成果展示之一,它也是展示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集中反映。课本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教育意义和传播价值,也可以让少年儿童在整个过程当中了解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学习和创造,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孩子们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门艺术,在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美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要根据目前的文化主流意识,立足经典,进行文本分析创造,让经典的文字通过语言艺术进行优美的表达,从中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优秀传统价值观,同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晓菲.试论台词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J].才智,2013,(03):256.

[2]张滢.浅析台词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J].戏剧之家,2017,(19):42.

课本剧范文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本剧;提示语;情节;语言;表演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精选了课本剧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这些课本剧大多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通过场景再现、人物刻画、让学生了解剧本的文学样式,提升语文素养。学生的年龄小,充满好奇,对这种以表演为主的课文,阅读兴趣格外浓厚。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课本剧呢?

一、阅读提示语,认识课本剧的格式

课本剧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一般的文本不同,它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关系、活动,都以提示的方式进行展现。人物的语言、举动、神态的描写,经由小括号中的提示语来揭示。阅读课本剧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文体的样式特点,帮助学生积累文体知识,丰富文体视野。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独幕剧”,并知道课文的体裁是剧本,只有一幕,是简单的独幕剧。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阅读会发现课本剧的特别之处,比如开头列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主体部分是人物的对话,另外还有中括号和小括号中提示的内容。对于中括号和小括号中的提示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中括号和小括号中提示的都是什么内容?学生通过再读就会知道,中括号提示的内容是人物的活动以及剧情的发展,小括号提示的内容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括号中的提示语可不可以不写?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认识到提示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提示语,仅仅是人物的对话,就不知道剧情是如何发展的,人物在对话时是怎样的心理和情感。这样的教学,从文体的外在形式入手,让学生明白了课本剧的表达特点,为进一步阅读做好了铺垫,同时,也让这种文体的样式特点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为后续的课本剧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梳理故事,探究课本剧的情节

故事是以情节见长的,特别是课本剧是适合表演的,其情节也是曲折多变的。独幕剧虽然剧情简单,但也具有一定的情节发展和戏剧冲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探究故事情节。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在学生了解文体样式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阅读课文,从人物对话中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梳理。学生经过探究,梳理的故事情节是:喜欢吃鱼———管家送鱼———拒收礼物。这就是剧本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冲突,才让课本剧充满了吸引力,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这是比较简单的课本剧,学生容易理清故事的情节,对于比较复杂的课本剧比如《负荆请罪》《半截蜡烛》等,教师更应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剧本的表达艺术。这会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启发,让学生懂得要写好一个故事,必须注重对故事情节的设置,要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品读词句,感悟课本剧的语言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课本剧除了具有特殊的文体教学价值外,还具有一般文体的语文价值。因此,品词析句,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的内蕴应是教学的着力点。课本剧作为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语言表达形式,品味人物的语言、理解语言意味以及言外之意,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例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以公仪休的语言为核心,理解上的难点不多,集中在“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句话,以及他谈吃鱼的那段话。既然公仪休那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又说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呢?为什么因为喜欢吃鱼,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呢?学生在对这些语言进行反复的品味中,公仪休的言外之意,语言智慧,清正廉洁的形象等,都在语言的涵咏中得到了挖掘。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公仪休谈吃鱼那段话的理解,教师可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管家的视角进行迁移:假如管家听到了公仪休说的这段话,回去会怎样跟自己的主人说呢?这样,学生可以对这段话进行转述式的内化表达,从而加深对人物语言的理解。

四、组织表演,升华课本剧的价值

喜好表演和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课本剧的学习也恰恰吻合了学生的这一天性。学习完课本剧,如果不去演一演,就是一种缺憾。所以,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表演中,穿越千年的时空,再现故事的情境,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如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后,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小组同学要对如何表演进行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表演前,要对故事内容熟练掌握,把人物说了什么,有怎样的表情、心理,都要弄清楚。表演时,学生要进入故事情境,可以以课文的内容为主,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创编,但要合情合理,不能太过随意。

五、结束语

总之,课本剧教学还有其他的路径可循,只要教师立足课本剧的文体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一定能挖掘出课本剧教学的最大功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雅婷.课本剧,语文课堂的一朵奇葩——浅谈小学语文课本剧的编演[J].江西教育,2016(10).

课本剧范文篇7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濶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不失为一种新的“理解哲学”的体现。

一、文化认识的统合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增加了“互动”因素。它关注互动对象、增加互动时间、扩大互动空间、安排互动内容、设计互动方法、明确互动要求,使语文教育与文化与社会在互动中相互适应、相互调节,从而形成一种统合,取得了接触变容的效果。

1、演课本剧的语言学意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思维工具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源于社会生活又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在人类语言生活的历程中有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即由以声音为材料的语言信号转化为文字信号,使听觉活动扩大为听觉和视觉的联合活动(这是课本剧的基本特点)。第二次飞跃,即由单语言生活发展为双语言生活(将方言转化为民族共同语言是演练课本剧的重要要求)。第三次飞跃,即语言留传和转换技术的突飞猛进(是编、演课本剧丰富多样的信息源)。因此,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大而言之,是体验语言生活飞跃的趋势,掌握和运用语言生活飞跃的成果。小而言之,对提高学生内在语言和人体语言的成熟度,也是一帖上好的催化剂。这对实现“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演课本剧的文化学意义。戏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是既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这种艺术活动来反映认识的文化、规范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和社会的文化。借戏剧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不仅使他们同时拥有审美的共占空间,而且拥有共享空间。这就是说,使学生在人们最向往的精神活动中,不但磨炼了他们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切实掌握文化,走社会生活之道,迈向人的全面发展。

再从改编课本剧的可利用资源来看,有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古典诗词、中外名人轶事、童话寓言、文艺名著名篇,乃至科普小品。这表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有利于“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的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演课本剧的心理学意义。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活动的投影,而对于戏剧来说,这种生命活动的投影就是一种生命仪式。人类通过这种仪式而获得成长。这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开发功能,即开发大脑潜能的有效信息源。二是促进功能,即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演课本剧正是让学生认识生命仪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产生艺术冲动、吸纳艺术信息、进入艺术状态、获得艺术体验、形成艺术意识、发展艺术能力,从而完善艺术心理结构。由模仿走向创造,由审美走向创美,由审美期待转化为成就美感。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

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核心亮点,是重视“过程”的优化,而不片面追求结果。阅读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教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创造,就成了过程优化的关键。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忱投入热烈的表演。

1、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书读活,读出影响来,读出形象来。如果相机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那就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且能发展其形象思维及合理想象,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由于阅读材料内容的复杂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阅读环境的差异性,这种转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接触改体。在课本教学中,如接触到一篇课文,它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以短时酝酿,分配角色、论台词、议细节,改变文体,当堂表演。

②即兴延伸。在课堂教学中,若遇一篇课文,它有人物、有场景、但无故事、无对话,则不妨鼓励善于形象思维,勇于当众表达的部分学生,顺应文章原意,通过内在语言先园通故事情节,瞬息即行表演。

③二度开发。在课堂教学中,若遇一篇课文,它既无人物,也无情节,但有事物、有联想,则可因其内容先分组讨论,共找“戏眼”,然后根据“戏眼”的需要,再分头笔拟对话,扮角表演。

2、在戏中觅趣,变封闭为开放。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趣味性应该是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就课本剧而言,就是说学生在戏中不仅应寻觅情趣,而且还要获得意趣。不但要注意积累,更要注重开拓,变封闭为开放,将探索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积极转化为获取信息,有意识搜集信息、有主见处理信息的能力。当前,师生们也正是在作这样的努力。比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第九册)一文中,主客间的交际礼仪、两主角比武所用的招式,既很有“戏”,又很有“趣”,但对小学生来说,那只不过是一些混沌的、模糊的心理意象,似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如今要表演这些人物,自然首先要将模糊的心理意象清晰化,然后才有可能呈现正确的视觉表象。因此,他们不得不带着问题到处去向年长者请教,不得不去翻阅武侠小说,不得不去观看古装戏的影视资料。一旦疑团顿消,心境豁然开朗,那种获得情、成就感的乐趣。几乎是难以言表的。

3、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但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的确,每当将课本剧引进课堂时,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的活跃。更有者,有些学生竟提出了上演角色也要公平竞争,比如为参加六一儿童节课本剧会演,一个班里争演《景阳冈》中武松的不下八九人,结果先来了个武松小会演,在切磋演技中求平衡,参与者个个使出浑身解数,连两位女同学也表演得身手不凡。在教《陈增巧破巫术》一文时,要求表演者同样争先恐后,孰知他们早就按课文内容用明矾液写画好了道具。再如教《母亲的恩情》一文时,稍经教师点拨,让学生当堂设计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然后上台表演,扮孟母的那副老眼昏花的模样,灯下密针缝衣、村口伛背送别等一系列带有夸张性的戏剧动作,居然演得活灵活现,十分感人。凡此种种,不能不说是凝聚自觉、能动、发展、创造、智慧的结晶,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果。

三、心灵智力的启迪

课堂改革的再一个核心亮点是推崇“整合”。在教育理念上,强调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整合。在教育结构体系上,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整合。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个体差异与整体协调的整合。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上,则强调读、写、听、说、活动的整合。而演课本剧正是对这些整合要求的再整合。在这一独特的动态中,使语——文——剧陶冶灵性的人文性功能与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得到完美而和谐的体现,使学生获得心灵智力的启迪。

1、组织“动态社会”活动。戏剧家易卜生曾经说过“人生不是演戏,但不能没有戏剧意识”。所谓戏剧意识主要包含观剧意识和演剧意识。人们有了观剧意识,才能洞悉人生真谛,把握人生底色。才能满腔热情地去赞美自然绝色,讴歌人间豪杰,才能明智而犀利地去鞭挞丑陋,去铲除罪恶。有了演剧意识,才有集人生美好情态、精睿智慧于一瞬的强烈要求,才会有完成具有美学价值的自身形象的实践动力。所以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要经常组织“动态社会”活动,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比如组织以中、高年级学生为主的“剧评沙龙”。在演出后开展群众性的议论和评价。组织有中、低年级学生参加的“苗鲈剧团”、“采风小组”等。这些组织的特点是绝不一成不变,而是因剧本需要随时组合或解散。参与者是自主的、双向选择的。有时同一篇课文可由几个乃至十几个小组进行改编和排练,然后约期进行不同“版本”的表演。这样做主要是为在课堂进行“接触改体”、“即兴延伸”制造气氛,树立榜样。关于“采风”绝不成人化。除了学校文学社成员须注意有计划的长期的积累以外,大都应角色需要而随时定夺内容。大而至于访问一厂一村,小而至于模仿市卖小贩的某种行业习惯动作,或颇其特点的吆喝。这些活动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树立一种意识,即珍视对自己活动的对象和过程进行“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并提高正确使用这种权利的能力。

2、引导横向学习风格。语文其实是自然文化与民族文化生态平衡体系。它既是人们的一个生活过程,也是人们创造的一种环境财富,因此必须形成横向学习的风格,以弥补纵向学习的不足。演课本剧虽不及戏剧文学那样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尖锐的戏剧充突和人物语言的高要求,但它必竟是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的综合体。它也要以戏剧的本质规律去运作,而且越接近这个规律,就表明参与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水平。比如戏剧的空间进展层次,一般为案头文学——剧场活动——舞台演出——社会现象;剧本写作的进展层次,一般为整体感知——揣摩品味——语言运用——多维创意——记忆积累;演员的心理进展层次,一般为表演冲动——角色幻想——情感语言——舞台行为。课本剧面对这些规律,哪一环也少不了。其中“剧场活动”、“多维创意”及“角色幻想”对横向学习的要求尤为迫切。如《抬驴》一剧中的驴、《景阳冈》一剧中的虎该如何设计,如何扮演,师生带着这个难题观看了日本电视综艺节目《超级变变变》便从中得到了启发。如《幸福是什么》一剧的剧情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对布景要求高,课堂表演无法满足这些条件,编剧时便尽量用精到的旁白来弥补。由此参与者便个个弄懂了独白、对白、旁白的区别与作用。再如《抬驴》一剧在改写之前,大家先议了剧本的主题和剧情特点,接着在教师的指点下又学了老舍的名剧《龙须沟》,于是决定采用适量的说唱来渲染主题、突出诙谐。剧终时一曲幕后伴唱:“台上一出抬驴戏,笑坏一群看戏人。凡事需要有主见,认准方向即可行。假如主张拿不定,也是戏中抬驴人。笑人莫如笑自己,审时度事靠自信。”成了画龙点睛之笔,使观众感到回味无穷。

3、增强自我效验能力。现代化理论界对当前青少年的角色定位是“年轻的成人”。这就意味着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已不再象过去那样毫无疑义地学习和接受现存的各种行为规范,而是和成年人一道担当起在学习过程中去建设新文化的任务。我们说,濡化的重要的成果是名副其实地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因此,从“未成熟的社会正式成员”所表现出来的“生理进化成熟前倾和心理发展成熟后移的巨大冲突来看,他们明显需要增强自我效验能力,演课本剧至少将对以下两方面有所增益。

①调节智慧杠杆支点和维护生存热情的能力。课本剧的原型资料来自教材。教材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不过有的表现为特殊天才的创造性,有的表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但他们都同样表现出了热爱人生、维护生存的无比热情,特别是在我们将其从一种语言形式改变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中,会大大缩短我们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距离,有利于掌握如何调节智慧杠杆的支点,既保持原作的精髓,又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刺激。比如有位教师在改编古诗《赠汪伦》时,巧妙地引进了越剧的表演形式,由于沟通了诗人情怀与剧种特色的灵犀,把一份挚友离情演泽得淋漓尽致,参与演出的学生心领神会高度投入,并机灵地运用了越剧中烘托离情别绪的舞蹈动作,因而取得了令人柔肠寸断的戏剧效果。

课本剧范文篇8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课文已分析得很细了,学生还是听不懂,不喜欢听。"也经常听到一些学生问:"老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有一些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优异,可遇到使用语文知识技能的实际场合就束手无策。

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少慢费差"现象,这些现象也是和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并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笔者认为,应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方式,笔者试谈谈语文教学中该活动方式的意义及要求。

二、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1、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有了戏剧的知识基础,接下来就要回过头进一步学习所要改编的课文。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2、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如编演《皇帝的新装》,老大臣看新装时的语言就很有个性化,词句都很讲究。若没有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演好的。

3、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成剧本,还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一幕:孔乙己来一碗洒,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摆着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架子,此时还能炫耀自己,动作夸张的语言、迂腐的性格一露无遗,学生在改编中可能会增加其它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表演时,须把孔乙己的有意炫耀的声调、动作表现细致生动。学生如能做到,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我们也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4、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家。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三、编演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演程序为导、选、读、编、评六步,每一步相应有具体要求。

导学生对编演课本剧虽在兴趣,但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对整个编演过程的难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克服畏难情绪的做法,可先引导学生回忆所看到的优秀小品,如平时电视台曾播过的小品,简单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更好地进入编演活动。

选选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选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决定选用,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选用的课文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层次,因为初中学生语文实践水平较为有限,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读要改编课文,就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需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初中语文课本的戏剧只有第五册第七单元,及书后所附的一篇有关戏剧的文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使自己具备编演的知识基础。其他年级侧重于说(讨论)戏剧、演戏剧。二是读所要改编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人物性格的内涵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文中人物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产生其性格的社会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

编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存在着一个毛病,即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抄完了,戏里的人物就无话可说了;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语句,冗长罗唆。应让学生明确:1、改编时可适当增删,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2、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其作用。

演1、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不能人为造成演出的难度。如《变色龙》里的小狗可用课椅代替,赫留金的被咬伤的手指头可用红纸套扎在手指上即可。2、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3、分小组表演,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要安排汇演或竞赛,选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面前交流表演,注意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课本剧范文篇9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低年级学生讲解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要下雨了》这一课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是要下雨了吗?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我正忙着搬东西呢!文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明明上学》一文中有一段描写了明明捉蛐蛐的过程,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捉蛐蛐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断,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文文静静的女生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了扒、捂、追、找这几个动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断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中老公公拱手、弯腰、滑、摔、掉这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几个动作:摘、掰、找、捧、抱;《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公务员之家:

课本剧范文篇10

关键词:课本剧;小学英语;应用

语言是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英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词汇的意义和句子的组织规则,增强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交际应用能力。语言不是单一的读写,而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信息表达和情感交流,学习英语需要引导学生合作表达交流,共同在参与中感知和提升。小学天好表演,喜欢一定的故事性或者情景感比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剧能够融语言学习和应用表演于一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和锻炼。为此,小学英语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重视课本剧的学习和应用实践,真正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和素养,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

一、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和锻炼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最好内在动力,也是提升他们参与热情、培养综合语言素养的重要推动因素。一直以来,困扰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因素是兴趣,不少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发现没有多大的进步和提升,教师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结果却是没有多少成效。传统的师徒式教育模式一般都是三年出师;但是,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经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大学英语教育,前后20年,结果还是张不开口,听不懂意思,不能与外国友人进行表达和交流。而且是很多学生越是学习英语越感到英语难学,越是没有兴趣,而且大学毕业以后,用不了几年,很多人仅仅能够分清男女厕所,能够听懂hello、hi、goodmorning这些最为简短的句子,其他便是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这就是中国英语教学的现状,也是困扰英语教学的重要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热情和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成为每一个小学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从小学开始,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英语,能够喜欢上英语应用和交际,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本剧表演内容生动,形式灵活,趣味性强,能够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快乐,能够真正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和综合交际能力。相对于传统的词汇、语法和句式教学,更加自由灵活,在应用中掌握词汇,在表达中锻炼运用能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将英语文本改编成不同的剧本,让学生表演,各种动作、表情、人物角色以及情节等,让学生获得的全面的体验和锻炼,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课本剧,可以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真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所有的教学目标只有在学生那里得到充分的落实才能够真正算是有效教学。英语教学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很多时候都是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分析剥夺了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发挥课本剧在小学英语教学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和体验,能够在锻炼中更好地提升。首先,应该让学生结合课本剧进行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根据剧情中角色做好定位,依照基本中人物的语言、心理进行表达和表演,在情节演绎中表现故事,塑造人物,应用语言,锻炼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对于参与者而言,他们需要认真学习词汇和句式,需要充分理解剧本和情节,能够真正把握好英语句式,不仅能够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而且能够让学生能够真正体悟英语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和素养。对于观看者来说,他们非常喜欢观看同学表演的课本剧,并和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对比,锻炼听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强化理解和感悟,培养自己的英语兴趣和综合素质。对于课本剧的改变也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创新改编,以便更好地表演,这样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教师做好角色和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