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2:00:22

技艺

技艺范文篇1

纷杂的琐事幻化成雾一样笼罩身心、模糊了视线,工作久了像只陀螺一样只顾在眼前的狭窄世界里旋转。渐渐迷茫于该怎样探寻前路的方向,也忘了怎样追寻一个媒体人工作的至高意义。这次有幸在第七期主持人技艺提高班中听优秀的同行前辈们谈主持人该有的意识”谈电视人该有的眼光”谈综合能力的建设,就像一盏明灯在心里点亮,为我照见前路更让我心里温暖。老师们传授的主持技巧和工作经验,让我温故知新、受益匪浅,从以下几点总结我心得:

一.主持人的定位

今天的主角。于是头发弄得一丝不苟,刚开始做主持人时我曾经走进过这样的误区:主持人。衣装力求精致光鲜,把自己要说什么话反复掂对,然后等着聚光灯都朝自己亮起来…后来逐渐知道,这是喧主夺宾”啊。节目中有嘉宾存在谁是主角?当然不是主持人,而是嘉宾。

1.主持人是沟通者。

来参与节目的人十有八九是我们不认识的,和嘉宾快速的从陌生到熟悉,让嘉宾开口表达或尽情表现需要主持人的沟通,现场的大事小情也需要主持人的沟通。主持人要干的是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帮嘉宾展现。

2.主持人是协调者。

张越老师讲,要照顾对方的利益和感受。当嘉宾有难言之隐不想说、有个性情绪不想做、反过来有百分兴致滔滔不绝时,当导演有想法要求嘉宾达不到时,都需要主持人从中协调。协调得好,能换来嘉宾的信赖,换来节目顺利进行。

3.主持人是把握者。

节目的进程、节目的节奏、哪松哪弛,哪渲染气氛、哪点到为止见好就收……都有赖于主持人的把握。对现场的把握、对嘉宾的把握、对话题的把握等等。而这种把握的能力好坏又取决于主持人的智慧、经验和层次。

4.主持人是倾听者。

这一点是张越老师反复强调的,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对话其实是“此消彼长”。时间上来看主持人说得多了,自然嘉宾说得就少。而从实际意义上来看,主持人长篇大论之后,嘉宾没得可说了,或者是主持人已经说得很详细准确了,嘉宾就只剩下说个是或对的余地了。这种闭合式的提问不论在哪种节目里都是在系死结。

5.主持人是传达者。

以上提到的主持人功能主要体现在谈话、采访中,还可以应用在综艺、娱乐等节目中,而主持人的传达功能更多的体现在新闻播报中,这时候我们仍应弄清楚一个问题,观众最关注的不是镜头前的你今天美不美,而是从你口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和观点,所以我们就应该知道该如何侧重了。

二.主持人的状态

赵忠祥老师教导我们,主持人站在台上要朴实无华,不要娇柔造作。我想,不光是台上,生活中也应该这样。只有去掉浮华和矫情,才能求本存真、实事求是,这是一个媒体人必须的职业素养。

主持人的状态从小处说有站在台上的状态,往大处说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如何爱岗如何敬业,如何保持永不疲惫的状态。赵忠祥老师从业五十年,没有过懈怠,没出现过失误,这是素养、是毅力,更是主持人的状态。

三.主持人应该这样做

1.多看工具书

白岩松老师曾经在他的书《幸福了吗》中提到别人经常问他的两个问题,“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女人是谁,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妈和字典,没有我妈没有我,没有字典我不认识这么多字”。想想自己有时遇到叫不准的字就跳过去了,或者总想着过后查可过后就忘了,这些陋习对主持人来说是不应该的。主持人如果不认识字、读白字是多大的笑话呀,多看工具书是好办法、好习惯。

2.去掉口水词

把“啊、嗯、那个……”搬上银屏可就不好看了不好听了,主持人应该有说话利落的业务素质。该怎么练习呢,王小丫建议从日常会话开始。无论在哪说话,对谁说话,都尽量做到不加没用的修饰,不用口水词来拖延意识流,我已经开始练习了,我相信持之以恒会进步的。

3.完成剧本和导演的意图

这点在综艺节目中尤为重要,导演给的流程,意味着已经敲定无特殊情况不得改变,主持人如果不严格按照流程来恐怕各部门工作人员都得蒙了。导演设置的环节,渴望展现的部分,主持人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口中有度,因为主持人担负着展现编排人员创意的责任。

4.对不喜欢的题目更用心

喜欢的,我们从兴趣也好,从以往的积累也好,都有理由让人相信会做得很好。恰恰是那些我们不喜欢的题目,恐怕平时很少接触到相关知识,热情欠缺也容易让我们在做案头工作时草草了事,那节目质量谁来保证?克服自己的兴趣障碍,克服自己懒惰的习惯,也许做着做着会发现其中的乐趣进而喜欢上这个题目,也许做出了一期自己原本不感兴趣的节目的成功喜悦会更大一些。

5.提升理解人的能力

我们都看过了由于主持人的咄咄逼人导致嘉宾黯然流泪、暴怒离席或某种状况的电视节目或网络视频,我们不得不反省一下。是故意的吗?那样是不是太不近人情,有损道德。是不故意的?那主持人的能力和分寸感是不是太弱!对待嘉宾应该像对待自己的朋友,要善意,要留余地,要理解他,他才会愿意和你交流,你的节目才能做下去。其实提升了理解人的能力,也是增加了让对方理解自己的可能。

6.要做嘉宾的功课,而不是主持人自己的功课

就像我开篇提到自己的误区,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这样是不对的。做足嘉宾的功课才是为节目成功打下了底。对嘉宾有充足的了解,才会跟嘉宾有交流,才会明白他的一句话蕴藏着哪些感触。如果是新闻节目,马上要进行对一个事件的报道,哪怕开始前的十分钟也是有用的,再去看看最新进展,总比梳十分钟头发有意义。尤其不能当着嘉宾的面整理自己,会让对方监视自己,会让对方紧张不自信,也就影响了节目效果。反过来说,节目开始前最好与嘉宾轻松地聊天,建立起沟通,为节目真正录制做好铺垫。

7.准备好自己的价值观

主持人正确的价值观代表着节目的观点,有时更能让节目升华、上一个台阶。有价值的正确引导也能让观众多想点,不但体现了主持人的能力和智慧,也让受众得到启示。这是主持人脱离花瓶和话筒阶段的准备。

8.准备好受众的期待

技艺范文篇2

一、艺术观念的创新

观念也称“思想”,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但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正确的观念,对于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乃至指引作用。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已经认识到“:造成于思而毁于随”,说的就是思想观念对于行为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杂技艺术的创新,也必须以杂技人艺术观念的创新为前导与基础。这种艺术观念的创新,又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强化创新意识

杂技艺术观念的创新,首先要以杂质人创新意识为动力,也就是,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超越,不但要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而且要超越自己。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杂技艺术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必须以创新为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杂技艺术。不仅杂技艺术如此,所有的艺术都如此,这正如我国当代美学家彭吉象先生在其所著的《艺术学概论》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①

(二)运用创造思维

杂技艺术观念的创新,要以具体运用创造思维为智力支撑与有效保证。所谓“创造思维”,是指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也称“创造性思维”。“它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在创造性思维中,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像力、渊博的科学等智力因素,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思想内容的创新

杂技艺术的创新,首先具体体现在杂技节目思想内容的创新上。杂技节目的思想内容,又包括题材、主题、形象、事件等。在思想内容的创新方面,我国杂技取得了许多成功的艺术经验,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内容创新的杂技艺术精品。例如上世纪60年代,黑龙江省杂技团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李春来创作演出的《快乐的炊事员》,就把杂耍与炊事员的人物形象有机结合,通过杂耍的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出杂技舞台的新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劳动者享受劳动的快乐之情,令人耳目一新。又如上世纪80年代长春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杂技剧”《花木兰》,就以杂技手段,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的人物形象。

技艺范文篇3

我国传统杂技是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趣味。它凭借肢体语言展示人的力量之美或人的形体之美,塑造直观具体的艺术形象,将客观物体抽象化道具化,表现人与物的对抗,最终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传递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和谐。如抖空竹、转碟、顶碗、蹬板凳等都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生产、生活用品和生活情景的演绎,通过对生产生活用具的熟练掌握实现人与物的统一,刚柔并济,动静相宜,显示出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内敛与和谐。这种主要以“家庭作坊式”发展而来的传统杂技适应了农耕文明的生活节奏,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杂技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为杂技艺人的生存提供了保障,正如《中国杂技老艺术家传略》指出的,“手牵猴儿走四方,今日来到贵宝庄,先给诸位磕个头,再为祖宗敬柱香。”这首歌谣生动地描绘了当年杂技艺人卖艺谋生的情景。但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杂技形态,已越来越不适应观演市场的需求,甚至严重阻碍了杂技生产力的发展。①据《中国艺术史・杂技卷》所言,杂技组织形式的变革在民国时期就已开始,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的形势,“纷纷建立起有利于艺人加盟的新的组织形式,打破了旧的成员间宗法制关系的残余,而代之以平等的经济和协作关系。”②这次变革延续了杂技的发展与生存,使得杂技得以传承下来。但真正的改革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改人、改戏、改制的“三改”运动,杂技成为社会主义的新文艺,杂技人有了组织上的保障,杂技才真正地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当代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人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同时给杂技的文化消费环境带来了更为巨大的转变,消费注重体验式、娱乐化,呈现多元化、快餐化的现象,审美远离了美本身、远离了审美自由,使当代人夹在商品、市场、潮流中而迷失,“文化消费中,盛行沉湎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排斥精神追求的虚无主义以及追逐财富的拜金主义,崇高与理想、理想与智慧的现代精神被拒绝和冷落,无节制的快餐式文化消费大行其道。”③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带来对感性快乐的偏爱和视觉化、市场化的传播方式,体验式、娱乐化、快餐式的大众文化消费渐成市场的主流。而我国传统的杂技艺术,如腰腿顶功、跟斗等基本功的舞台呈现方式大多单一、简短,不具备文化消费环境下吸引观众的“感性快乐”、剧情张力等要素,且面临着跟风、抄袭、创新不足等问题,甚至一度出现杂技“技艺”本体弱化等现象。艺术的新生首先要回归自身,回到艺术严肃性、神圣性的自律中。在坚持“技艺”本体的前提下,杂技艺术创作者紧跟社会生活新变化,顺应时代审美的多元潮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当代艺术的创作精髓并不断调解自身的开放性,吸收其他艺术的特长,融合市场需求,拓宽美学导向,改进传播模式,打造形与力、形与韵、形与情共具的杂技之美。“当代审美文化的新生,实有赖于审美自身的自律和感性的重建……从对世俗的救赎,到拒绝平庸,再到对多元的包容,当代审美文化在经历了机械复制的疯狂后,会重新回到个性的、独特的、民族的、古典的与流行的、大众的、国际的、现代的这样一个颇具张力的二元冲突与互补的多元文化的平衡系统中。”④纵观国内外成功的杂技转型案例,注重“技艺”本体的前提下,丰富舞台表现、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建造审美愉悦感是一个共同特点。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主题表演杂糅街头杂耍、马戏、歌剧、芭蕾舞、摇滚,运用灯光、音效、舞美等技术,制造奇妙的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我国大型壮族杂技剧《百鸟衣》以壮族民间传说《百鸟衣》为叙事主线,由24个杂技节目具体演绎,这种剧目性、综合性的现代探索与实践,既体现了广西杂技对“文场”艺术性、文学性的审美空间与舞台表意场“剧”性特征的综合,又展现了广西杂技“剧”性创作与杂技节目舞台场域化、主题化、审美化的多重思考。⑤杂技剧《水秀》,以“水”为创意主题,讲述了龙女和龙子冲破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技”与“剧”并重,为杂技注入音乐、舞蹈、花样游泳等演出元素,广受欢迎。黑龙江省杂技团《冰秀・惊美图Ⅱ》中《打虎上山》篇章,将京剧《智取威虎山》片段与冰上杂技有机融合,京剧与杂技的融合,让杂技艺术不再是戏剧的点缀,而是成为亮点。

二、杂技艺术语义多元系统重建

邹元江老师在分析中国戏曲的“文人化”时写道:“文人士大夫通过面部表情、手势传情、咬字声情、身姿舞情和书画心情等文人所激赏的身体表演趣味……使原本属于“下九流”的戏曲优伶作为“表演艺术家”的身份认同有了质的变更……达到了戏曲艺术的身体表演美学的文人理想。”⑥同样作为身体表演美学,杂技艺术没有被“文人化”,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杂技语义系统不像戏曲一样与我国备受文人士大夫推崇的诗词小说等文学传统发生直接联系而受到冷落,这相应的产生了利弊:一方面,杂技在封建时代不得不长期以“撂地摊”的形式存在,造成杂技艺术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杂技艺术葆有了其底层的顽强生命力:“接地气”的民间色彩、广场型的展示风格,使其能够摆脱束缚、回归本性、彰显生命力。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在坚持杂技艺术“技艺本体”严肃性的前提下,杂技艺术更加注重语义系统的重建。1.气韵生动。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列为最上品。“气韵是生命力的升华。就道家的思想而言,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质。”⑦原苏联著名文艺学家巴赫金将狂欢节型庆典活动的礼仪、形式等的总和称为“狂欢式”。滑稽、魔术、杂技、口技等杂技艺术的天然本性是狂欢的艺术,而这种广场的狂欢性正是群体的体现,是人的生命力的体现。杂技艺术大街小巷的广场演出天然具足狂欢文化的民间品格。应该说,西方的杂技艺术的狂欢品格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欧美各国杂技节目,大都是以热烈奔放的情绪作为节目的基调和风格特征,例如俄罗斯的传统杂技《抖杠》,高扬的节奏特别容易感染观众。我国丰富的地域和多民族特点,可以更加凸显其狂欢化的民间风格、彰显生命力——跟斗、顶碗、钻圈,无一不有民间广场狂欢的品格。这些狂欢的品格,一方面,通过人对生产生活工具的道具化的、合于自然规律性的运用,实现合于人类的目的性的、对自然的战胜、征服,高扬了人的理性力量,这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所带来的正是审美的自由感,展现了人类“气”的力度,这是一种壮美。另一方面,技艺、剧情、音乐本身的节奏感正是一种“韵”的律动,既可以凸显渲染主题,更可以激发人本身合于自然的节奏律动,产生良好的融入感和体验感。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指出,“韵”还有“远”的意思:“以淡为韵的后面,则是以清为韵,以远为韵,并且以虚无为韵……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⑧杂技艺术塑造的是具体直观的“象”,但多年来杂技艺术的“象”,相比舞蹈艺术一直存在单薄、片面、浅显的问题,给观众留下的想象余地有限。观众缺少参与感和深刻感,杂技艺术就难以引发情感的共鸣,这极大限制了杂技艺术挖掘深度和广度的可能性。这启示我们,艺术形象要有“韵”,要有象外之“意”,突破现有的形象,通过意境的塑造,给人无穷的想象力,达到“立象以尽意”,最终达到得意忘象、物我两忘的“游”的自由境界。“象”的塑造,有赖于我们深入挖掘艺术符号与“境”的塑造。广西杂技团的《山水造型》“让人体柔术与民族自然生态完美地结合起来……让观众通过身体暗示的内容,领悟到广西山水的独特神韵,”⑨“象”的塑造,在此实现了意在言外的“韵”的效果。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的《TOUCH——奇遇之旅》,则再进一步,实现整个舞台和剧情的意境化,“一位少年来到未来世界,与逝去年代中的曾经的杂技舞台相遇……杂技技巧是创作者表达主题意旨的载体:《绸吊》传达了情与爱的含义;《软钢丝》上角色的进与退演绎着生命之途的抉择,《柔术》中两位演员穿同样服装把角色一分为二,象征着本我与自我……传达对人生、命运以及世界的哲理性思考,”⑩展现了对当下及过往个体命运的人文关怀,让观众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引发情感共鸣。2.剧情剧性。听故事是我国文化消费的重要传统形式,在故事当中,剧情剧性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元素,因此在宋代城市文化发展繁盛后,叙事艺术成为消费主力。在当今时代,追求新奇,戏剧性、矛盾冲突成为消费观赏体验的主流,而我国杂技的抖空竹、转碟、顶碗、蹬板凳虽然是独特亮点,但在这种消费观赏情势发生的变化面前则显得单调,因此杂技创作也开始了主题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追求。创作者在重视难度创新的同时,改变传统杂技单薄的内容和题材样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潮流等多元化的社会中选取适合杂技表现的内容主题,结合编剧及杂技基本动作要素的创新创造,构造杂技艺术的剧情剧性。一方面,以剧带技,以技显剧。在技艺本体的基础上,“根据晚会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起伏、矛盾变化等剧情发展进行重新整合,再通过巧妙的构思,就能让高难技术与剧情、人物相融合,让情节更加连贯、逻辑更加清晰。”⑪另一方面,剧情剧性的展开有赖于情感表达。情感是叙事的基础和内核,杂技艺术要突破难于表现情感的短板,通过表演者自身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张力,运用多种舞台设计,表达情感情绪、精神气质,引发情感共鸣。例如内蒙古杂技团创作的杂技剧《千古马颂》通过背景屏幕展现的广阔草原、内蒙古风格的音乐和服装,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草原情景,极具既视感和融入感,悠扬的马头琴和演员驭马的雄健身姿把观众拉入草原的辽阔中,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而精湛的马术和杂技表演融入感人的剧情当中,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想世界,也由此完成了美对人的情感洗礼和人格塑造的崇高目标。

技艺范文篇4

关键词: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演唱技艺

舒伯特(1797-1828)在短暂的31年的时间内创作了600多篇艺术歌曲,为世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舒伯特留下的艺术歌曲作品产生的艺术魅力,影响了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歌曲创作,奠定了艺术歌曲繁荣发展的基础。苏伯特的艺术歌曲将优美的旋律融入到歌词之中,使音乐与诗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确立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创作典范的地位。《岩石上的牧羊人》是苏伯特在去世前一个月创作的艺术歌曲,是苏伯特为女高音、钢琴与单簧管所作的艺术歌曲,这首歌曲不仅具备典型的艺术歌曲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舒伯特成熟时期的高超作曲技法和完美艺术构思。在歌曲中蕴含着清新淳朴拥有古典意味的音乐结构,同时也把浪漫时代的和声处理和抒情的自我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传统的钢琴伴奏下配合单簧管进行伴奏,使歌曲增添了更多的迷人色彩,同时烘托了演奏意境,让人声、单簧管、钢琴有机的形成一个整体。

一、创作背景

《岩石上的牧羊人》创作于舒伯特生命的后期,也是舒伯特最后一部作品。提起这部作品,不得不提的就是《天鹅之歌》,也就是苏伯特在1928年8月到10月选取的几位诗人写的14首歌曲,后人经过整理编辑成册,该册的名称即是《天鹅之歌》。由于《岩石上的牧羊人》创作完成于1928年10月,与《天鹅之歌》为同一时期的作品,很多学者认为,这首歌曲的寓意是“天鹅在临终前,能够预见自己的死亡,这种幸福的本能让他们能够仰天长啸,高歌一曲然后幸福的离开这个世界”,因此这首歌曲称之为舒伯特真正意义上的“天鹅之歌”。在此之前的作品,苏伯特的艺术歌曲通常以短小精悍著称,而《岩石上的牧羊人》全曲长约12分钟,一共是349小节,因此显得这首艺术歌曲的篇幅相对较长。苏伯特在该曲中选用的伴奏工具是单簧管和钢琴,用单簧管展现牧羊人的号角,用钢琴体现了声乐伴奏的效果,再配合曲中女高音所特有的华丽花腔唱段,宣示春天的来临,使艺术结构更加的丰富。这首艺术歌曲听起来就像是一支歌剧咏叹调,把戏剧性与歌唱的精湛技艺完美地体现出来。

二、《岩石上的牧羊人》艺术分析

《岩石上的牧羊人》按照歌词内容进行划分,可以整合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充分展示了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律动性,苏伯特在创作此作品时,运用音乐让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内涵,使诗歌拥有了音乐的元素。用音乐的角度去分析《岩石上的牧羊人》可以看成是复三段结构体系,每一个乐段中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这种超强的手法,将每一段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乐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保持了音乐的连贯统一性,这种手法使乐段衔接中不仅没有变得冗长,反而让听众产生一种探险的感觉。《岩石上的牧羊人》的首段为如歌的小行板,38小节的前奏和一个单三部曲式a+b+a1构成,钢琴在g小调中把全曲的序幕拉开,为牧羊人号角的出现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在此后的单簧管吹奏出牧羊人由远及近的音符,为倾听者展现出了高低起伏的态势,以及牧羊人由远及近的出场画面,在首段中单簧管的旋律与钢琴的和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乐曲产生更为丰富的听觉效果。《岩石上的牧羊人》的第二段为忧伤的小行板,c+d+e三部分构成了中段,旋律在小调上开始,这一段的调性色彩,更符合舒伯特作品的艺术风格,表达了苏伯特丧失爱情的痛苦,这一段中让牧羊人的悲歌通过钢琴的和弦展现出来,此时单簧管的旋律化成了牧羊人无奈的叹息。《岩石上的牧羊人》的末段为激昂的小行板,这段乐曲是由f+b1+(f+b2)的单三部曲式构成,这一段有自己的前奏和尾段,就像独立的歌曲,在歌曲中描述牧羊人在春天中快乐的唱歌,表现了牧羊人充满无限希望的内心。此时的单簧管不再单纯的对人声进行陪衬,而是升华到与人声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使声音的旋律显得更加完整。

三、《岩石上的牧羊人》演唱技巧

在演唱《岩石上的牧羊人》中,必须把演唱技巧和演唱情感有机的融入到一起,音乐的情绪非常重要,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对音乐的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音乐所描述的意境之中。(一)首段的演唱技巧。首段是如歌的小行板,在首段中,旋律以琶音式的大跳为主(如谱例1),音域跨度比较大,因此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做到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扩大自己的想象力,将自身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之中化身为牧羊人,跟随音乐的情绪进行调整气息,使声音能够在转换的过程中做到自然无痕来应对首段乐曲中不断出现的变化音,使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注意音准,在情绪表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声音表达牧羊人对于爱情的渴望,使音乐的美感通过声音完美的表达出来,彰显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谱例1:(二)中段的演唱技巧。中段较为忧伤,体现了舒伯特丧失爱情之后忧郁的心情。在这一段的演唱中,演唱者要运用忧郁的声音去表达歌曲所赋予的悲伤情调,运用气息进行调节情绪,将带有律动性的声音融入到琴声之中,将牧羊人内心孤独和落寞的情绪通过声音和琴声的协调统一展现出来。在这段中,气息的运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不仅要应付情绪的变化,同时这一段很多句子都是延绵悠长,需要在演唱的过程中进行强弱处理,所以,这一段是对演唱者运用气息功力的挑战。因此这一段的演唱需要演唱者拥有良好的气息支撑和能够掌控声音变化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这段的时候能够做到用心去感悟乐曲中钢琴起伏的律动,让声音跟随律动进行流淌,把牧羊人落寞的感伤演唱出来。(三)末段的演唱技巧。末段情绪相对比较高昂是牧羊人忧郁的情绪过后出现的激情高昂的情绪,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要注意歌曲中的情绪变化,要求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要掌握声音的力度,确保演唱的过程中气流的流畅度,使声音更加流畅,使声音更加有节奏感。同时演唱者的情绪应当比较饱满,使声带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声音避免因为紧张而出现的突发状况。末段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小段需要演唱者从中段忧郁的情绪中走出来,以积极的心情去迎接这一部分的高潮段落的过度阶段,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逐渐加强愉悦的情绪,声音力度同时也做到逐渐加强,正确的用声音表现出牧羊人踏入征程中的喜悦之情。第二小段是演唱者走出忧郁情绪后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状态,所以这一段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唱出鲜明的节奏感,通过演唱表现出牧羊人积极乐观的情绪。第三小段属于末段的尾奏部分,这部分整体速度较快,相对来说演唱系数相对扩大,因此这一部分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对音量的控制和气息的把握更加严格,要求演唱者能够不断的做好气息的调整,用全部的激情去演奏高音,使作品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尾。总之,在演唱《岩石上的牧羊人》时,只有详细掌握苏伯特在创作这首歌曲时所赋予的牧羊人的心境,然后挖掘牧羊人的内心情感,寻找一种正确的心境去准确的表达牧羊人的真实情感,才能将自身的感情与牧羊人之前的感情融为一体,使作品在演唱中得到升华。

四、结语

苏伯特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领军人物,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来的作品为后世艺术歌曲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岩石上的牧羊人》运用了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和声色彩和音区之间的相互变化刻画了牧羊人的音乐形象,采用多样的配器手法,通过短短的十几分钟就把牧羊人的人物活动通过歌曲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牟晓娟.艺术歌曲的风格特性与歌唱处理———以舒伯特《岩石上的牧羊人》为例[J].艺术评鉴,2017,(19):8-9.

[2]金晶.舒伯特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D.965分析与演唱[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6年.

[3]王娅.舒伯特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解析及演绎[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03):120-124.

[4]王娅.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解析及演绎[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5]战书博.舒伯特《圣母颂》中的人性化体现[J].北方音乐,2010,(10):8-9.

技艺范文篇5

一、美食技艺大赛颁奖仪式策划组织与执行

时间:2005年12月6日上午10:00-11:42

地点:广州北京路名盛广场中庭

活动主题:美食技艺大赛颁奖仪式

活动目标:进行颁奖仪式,并由组委会颁发证书和奖杯,以表彰技艺大赛中的获奖厨师

参加人员:省市级领导、厨师、媒体、工作人员

到场嘉宾:省市领导、企业主要领导

活动议程:9:30-10:00嘉宾、媒体签到时间

10:00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领导发言、赞助单位互相交换纪念品,宣读获奖名单、颁奖礼正式开始

11:42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现场嘉宾及观众离席

一、名盛场地协办工作安排与分工

(1)尊尚

座位安排及布置

会场的座位将按戏院式摆设安排位置,正中首排10个为领导座位,后面为200个厨师座位,媒体座位在厨师座位后面。

现场配备工作人员,如有需要可提供礼仪小姐

在现场划分一个专用场地作为签到和专用休息区,设专用区摆放奖杯

检查、督促各小组筹备工作情况,并及时汇报

(2)公共关系部

与主办方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

配合主办方做好活动场地的报批

邀请有关媒体参与本次活动

收集本次活动涉及名盛广场宣传的音像资料及新闻报道

(3)综合营运部

配合主办方做好道具进场,舞台搭建、会场气氛布置、等相关工作

活动现场执行监督工作

负责当天活动主题标语和花絮等宣传影视资料在LED的播放及监控

(4)后勤保障部

负责活动场地内外的清洁工作

提供地毯、花草布置等摆设

提供临时现场护栏

协调做好水、电供应等后勤保障服务工作

技艺范文篇6

【关键词】龙州壮锦;创新;发展;文化价值

壮锦源于秦汉,初形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民初,新中国初期开始曲折发展。利用壮锦产业发展好农村边远地区,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广西龙州县位于广西的西南部,其西北地区与越南相交,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边境贸易文化名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大多数农村的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地区传承织锦技艺,导致壮锦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濒临技艺失传的绝境[2]。如何促进龙州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以带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实现壮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龙州壮锦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价值

壮锦,其意为天纹之页,壮锦凝聚了壮族集体人民的智慧,区别于其他名锦,是壮族民间特有的手工技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传统的壮锦主要是用棉、麻线经纬交织而成,用于制作衣服、围裙等日常生活用品,其图案变化多样、配色大胆鲜艳且寓意丰富,是广西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龙州壮锦历史悠久,寓意丰富。其织锦材料主要使用丝绒和棉纱,利用当地植物和有色土进行染色,主要染色原料有胭脂花、苏木、黑土、树皮等,所做壮锦主要用于制作被套、衣裙、台布等。历经数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织锦已经成为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壮锦纹样,可以彰显出壮族先民对生活、自然、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崇敬,渗透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壮锦极具文化价值,通过简单的壮锦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文创产品,比如手提包、围巾和灯饰等,这些文创产品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在向人们传递文化价值,为壮锦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民族的复兴与农村地区的发展振兴密不可分。广西地区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和优势,打造了“非遗+产业”化模式,在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产业发展,将文化与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保护非遗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加快促进地区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壮锦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不仅可以拉动内需,而且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广西地区壮族妇女大多熟悉制作壮锦的技艺,所以大部分农村地区家庭可通过手工技艺制作壮锦以增加家庭收入,同时也使壮锦技艺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崛起,许多外来的品牌在中国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于国外品牌的影响,民族工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普遍情况,民族产品的发展举步维艰,壮锦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

2广西龙州壮锦的技艺特征与传承

2.1织机的结构与工艺特点

壮锦织机早在百年前就已成型,随着人们使用过程的不断改进而演变成现在的小木机,现代织机结构简单、制作简易,但是工作效率低不能形成量产。壮锦织机主要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和打花5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广西龙州织机是一种单蹑单综环式花本织机,织锦步骤简单,主要有投梭、拉扣、踩踏板等步骤,伴随着织机与线之间来回摩擦产生的沙沙声,一幅幅精美的龙州织锦就从这些绣娘手中制作出来[3]。龙州织锦如图2所示。龙州织机上方没有竹笼,仅一条竹筒插在机架上,操作时有一条盘腰扣,利用腰部力量操作完成织锦(如图3)。现代织机采用的通常是通经通纬织锦的方式,广西壮锦则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龙州织机为正面织锦方式,织锦操作时图案从正面呈现。

2.2壮锦图案纹样及寓意

龙州壮锦的图案皆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有关,大多为二方连续纹样[3]。在与龙州壮锦传承人李素英的谈话中了解到,织锦的配色很多都是绣娘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来选择的,没有特别的讲究,包括织锦的很多图案也是根据个人的审美创作而成。壮锦纹样多用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色彩绚丽,对比强烈,具有浓厚的豪放艺术风格。壮族先民习惯把植物、动物和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和保护神,认为他们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可以保护自己、庇佑子孙,因此织锦上的图案多由动植物纹样组成[4]。其中的蟒龙纹图案是广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图案之一。蟒龙纹是由一个个稻穗图案组合成菱形如同龙的鳞片,如图4所示。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在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例如象征着朝气蓬勃、威武不屈等形象,同时也表达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八角花也是龙州人民经常刺绣的一个图案,同时也是龙州壮锦中常见的图案之一,极具地方特色,如图5所示。八角花是由八个相同的三角形两两镜像围绕正方形而成,其八个角象征着广阔的天地、一望无际,中间的正方形象征着天地,从图案中可以看出古代壮族先民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2.3壮锦技艺传承现状

在访问传承人李素英后,初步了解到龙州壮锦传承现状。目前壮锦的传承依然是家族式优先。作为金龙壮锦的第五代传承人的李素英从小便跟着家人学习织锦技艺,十岁能织布,十二岁学会织锦。从壮锦的工艺发展进程来看,熟悉壮锦技艺的多为女性,并且壮锦技艺的传承并没有专门的文字及图像记载,皆是由前人实操教授和口耳相传沿袭至今。

3广西龙州壮锦的发展现状

3.1生产效率低

传统织锦工艺耗时长,且工艺复杂、产量低下,需要绣娘进行纯手工制作。织锦前,绣娘需事先编码制作织锦的初步花样,织锦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对配色和纹样进行部分改变,这就导致织锦工作繁复、效率低下[5]。访问龙州县金龙镇美女村李东梅得知,当地村民都是在完成农活的前提下,有闲余时间才会进行织锦,一名成年女性织锦一整天仅能挣30元左右。低效率加上低利润导致当地的村民只能把织锦当成一种副业去发展。在没有机械化的生产进行支撑的前提下,人员参与度低、生产规模小且织锦产量少。

3.2经销范围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国人的消费选择面越来越广。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国外品牌倾销国内并绑定了一定的国内用户,这就使得中国本土的产品遭受打击[6]。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壮锦已不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慢慢成为收藏品,导致壮锦市场需求量低。再加上人们对壮锦的认知较少,认为高昂的价格与呈现的壮锦实物不匹配,更愿意花同样的价格去购买国外品牌产品,这就导致壮锦的销路变窄。金龙镇美女村的壮锦主要与专业包装销售公司进行合作,村民们利用闲暇时间制作壮锦,制成的围巾或者半成品交付包装销售公司后,由专业公司进行包装、生产和销售。李素英民间工艺品与专业合作社制作的织锦主要销往我国广东、澳门等地,以及泰国等国家。合作社有织锦机器共14台,其绣娘主要为异地搬迁户、贫困户等,这也为困难人群提供了工作的机会。如何使壮锦这一副业走出去,升级成为主业并增加村民收入,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3.3创新设计落后

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壮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俨然已经成为民族团结的一个符号,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传统的壮锦已经不再被人们广泛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壮族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壮锦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通过壮锦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仍然具有市场前景,但是缺乏创意创新。传承人所制作的文创产品只是把壮锦纹样直接运用到产品上,而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设计。保护与延续传统文化并进行创意设计,使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仍保持一定的活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4广西龙州壮锦发展策略

4.1现代科技助力壮锦产业化

龙州壮锦的生产主要靠手工织锦,且制作周期较长。可以利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与个性化的生产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壮锦的创新和发展空间扩大。壮锦技艺核心的部分就是图案的编码。可以利用现代纺织技术与电脑编程技术相结合,对图案及纹样进行编程设计,利用自动化机器设备来进行生产。这样可以大大缩短生产周期[7]。利用机器来批量生产的织锦作为中低端产品,主打拓展市场,提高知名度;而传统手工织锦与创新设计相结合,走高级定制的道路。

4.2创新壮锦营销模式

龙州壮锦可以尝试利用网络自媒体进行宣传,比如抖音、快手等直播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拍摄壮锦的制作视频,让大众熟知壮锦;在小红书、B站等平台对壮锦做出全方位的解读;在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等购物平台上架壮锦文创产品,拓宽龙州壮锦畅销路径[4]。当地政府应适时进行政策支持,扩大民族传统技艺的宣传力度,提高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力,牵头组织各类文创会展,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和投资商,进而拓展壮锦消费、投资市场。

4.3传承人肩负创新重任

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创新,创新同样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创新、与时俱进,文创产品才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亡。传承人不仅有传承传统技艺的义务,同时也要为地方的物质文化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当下市场“品牌”无疑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财产,当品牌概念深入人心,品牌地位就在市场中日益凸显。而传承人无疑就是最好的品牌形象。应该利用好传承人的品牌效应,对传承人进行创新方面的培训,提高传承人的综合创新设计能力。传承人应该使文创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实用产品,而是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做到创新,多做有高附加值、高文化含义的产品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传承人可以和地方高校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向高校师生传达民族文化的理念与内涵,与高校师生合作共同设计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传承人应该“走出去”宣讲交流,参加国内外相关交流活动,提升壮锦知名度的同时,积极弘扬民族传统技艺,将国内外优秀创新理念运用至壮锦文创产品。

5结语

当前壮锦的生存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研究分析广西龙州壮锦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助力龙州壮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通过不断改变现有技艺及产品的创新形式促进壮锦技艺传承。壮锦技艺不仅仅担当传承的角色,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文化的魅力,将传承与技艺结合,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启奎,屈赵嫚.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产业化路径研究———以广西宾阳壮锦手工艺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3):75-76,79.

[2]郭兴.乡村振兴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现代重构———以忻城壮锦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6):9-14.

[3]沈艳.浅谈壮锦的织造工艺与传承[J].棉纺织技术,2019,47(12):81-84.

[4]樊道智.广西龙州壮族织锦技艺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

[5]莫青桃,李乐,马虎祥,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竞争力调查研究———以广西忻城壮锦为例[J].今日财富,2020(18):23-24.

[6]任世宇,刘赞,李文婷,等.桂西地区壮锦工艺生产性保护与发展研究[J].大观(论坛),2021(8):5-7.

技艺范文篇7

关键词:瓯菜;烹饪;传承

浙江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较早、保护较早,保护成果数量可观、成果显著。瓯菜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属于瓯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瓯菜烹饪技艺”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瓯菜的起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瓯菜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和温州居民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作为沿海城市,漫长的海岸线和滩涂给瓯越大地带来了丰饶的海产资源;加之瓯越境内群山萦绕,更有着数不胜数的山珍,因而瓯菜既具有浙菜的共性,又独具特色。据史料记载,自唐代开始,温州就有酒家盛行用海鲜做菜,居民逐渐偏重食用鱼、虾、蟹、贝等,瓯菜逐渐形成。民国时期,温州居民的饮食习惯以海鲜为主,瓯菜档次大为提高。1931年,华侨在温州市区开设当时浙南一流餐馆——“意大利”(后改名华大利)餐馆,由名厨徐岩池掌勺,推出了敲鱼、三鲜、蝤蛑、全鸡、全鸭等菜肴。1956年开业的温州酒家,名厨辈出,将三丝敲鱼、芙蓉蝤蛑、锦绣鱼丝等菜肴发扬光大。改革开放后,温州餐饮界人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瓯菜进行传承发展,原材料以海产品为主,辅之以鲜炒、清汤、凉拌、卤味等烹调方法,并在当时的传统瓯菜中,选出三丝敲鱼、带扎鱼筒、三片敲虾、芙蓉蝤蛑、五色鱼丝等14道名菜,作为代表菜进行研究,详细归纳出瓯菜的主要风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瓯菜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中国瓯菜(综合版)》出版后,瓯菜有了标准的菜谱,进一步规范了“瓯菜烹饪技艺”,也使瓯菜逐渐在中国菜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浙江非遗“瓯菜烹饪技艺”的特点

温州古称东瓯,瓯菜以此命名。与杭帮菜、绍兴菜、宁波菜等地方菜肴不同的是,瓯菜以海鲜为主,讲究少油轻芡,重视刀工的运用;在口味上讲究清鲜,淡而不薄。基本原材料为海鱼类、贝类、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类。烹调方法讲究精细、养生,保持原汁原味,与原生态的闽粤菜有异曲同工之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瓯菜以温州地区沿海、滩涂、乡镇山村的鱼、虾、蟹、贝等生鲜海味和家禽家畜、溪鲜田鲜、瓜果时蔬、野味野菜、豆制品等丰富食材为原料,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勤奋创造,通过一代又一代厨师的传承,博采各路菜肴精华,从而完成了瓯菜的定型,使其跻身于浙菜系行列之中。瓯菜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菜,例如,以鲨鱼皮为主料的蒜子鱼皮,以新鲜黄鱼肉加淀粉敲制成的三丝敲鱼,以黑鱼脊背肉切成细丝的锦绣鱼丝,以鲜活蝤蛑为主料、鸡蛋为辅料的芙蓉蝤蛑,以新鲜蛏子和海鳗肉调羹而成的雪丽蛏子,以墨鱼作原料制作的爆墨鱼花。此外,清汤鱼圆、三片敲虾、扎带黄鱼、马铃黄鱼、葱油黄鱼、双味蝤蛑、龙凤动物冷盘、温州鱼饼、七星鱼丸等也是温州居民耳熟能详的瓯菜。

三、浙江非遗“瓯菜烹饪技艺”的现状调查

(一)瓯菜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标准也逐渐提高,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高级餐厅顺势而起,外省市菜系也抢滩温州,广东菜、四川菜、江苏菜、湖南菜,乃至各种西式快餐都参与了市场竞争;还有龙虾、海参、鲍、翅、燕窝等高档食材涌上餐桌;农家乐、私房菜和民宿的发展,使餐饮业更加丰富多彩,许多大酒店推出中低价“和菜”,传统的制作复杂的瓯菜(点)陆续上桌,这些变化给瓯菜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瓯菜厨师也不断开发新品种、开拓味别,使瓯菜更加锦上添花。例如,对外来菜系取长补短,尽量做到适合温州市民口味。

(二)“瓯菜烹饪技艺”的传承

20世纪80年代以前,瓯菜鲜为人知。一代瓯菜名厨金次凡在1983年全国名厨技术表演鉴定会上夺魁;他的徒弟仇云华在全国第二届烹饪大赛中荣获全能金牌,潘晓林荣获大赛全能奖杯;后起之秀周雄在全国青工技术烹调大赛上又以最高分夺得冠军。以金次凡大师领衔的众多厨师将瓯菜提高到更高的档次,使瓯菜烹调技艺和瓯菜品牌走出温州,在全国打响。如今的温州餐饮市场,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瓯菜第四代厨师崛起,曾耿、项朝晖、陈世俊、郑佐波、滕亮、李初华和胡中远等人以高超的技艺迎接挑战,不断学习,为瓯菜文化的发展谱写新篇。

四、“瓯菜烹饪技艺”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瓯菜不能满足新生代本地人的口味

伴随着地域间的贸易交流,瓯菜早已摆脱地域限制,“瓯菜烹饪技艺”博采众长,但新素材的加入使“瓯菜烹饪技艺”既有创新又有遗失,“地道风味”的瓯菜似乎与人们渐行渐远。温州本地人对瓯菜情有独钟,但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对瓯菜持无所谓的态度。加之国内其他菜系的进入和洋快餐等的崛起,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口味越来越挑剔,进一步压缩了瓯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给“瓯菜”的传承带来新的挑战。

(二)“瓯菜烹饪技艺”人才断层

“瓯菜烹饪技艺”虽然进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很多学员学习“瓯菜烹饪技艺”并不是带着传承的目的,大多是出于谋生、掌握一门手艺的需要。笔者走访过几所本地开设烹饪专业的相关职业院校,相当多的学生学习烹饪就是冲着升学和就业,很少有人是抱着将“将瓯菜发扬光大”的心态学习。学生在学习瓯菜烹饪的同时也学习川菜、粤菜烹饪,导致学业广而不专、不精,更谈不上传承瓯菜了;加之受社会择业观念的影响,有些人认为厨师职业没有前途,人们学习烹饪的意愿在降低,造成“瓯菜烹饪技艺”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困境。

五、“瓯菜烹饪技艺”的传承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做好“瓯菜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在瓯菜的传承与发展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瓯菜“本味”的基础上,研究开发老少咸宜的风味瓯菜,既要维持中老年人市场,又要满足新生代年轻人的口味需求。根据《商务部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我国大众化餐饮已占餐饮市场的80%,因此一个合理的餐饮市场必定是高、中、低档菜品共同发展的全面市场。“瓯菜烹饪技艺”要在口味上创新,顺应市场需求;“瓯菜烹饪技艺”也要在烹饪方式上创新,丰富瓯菜内涵,让瓯菜成为大众菜、家常菜、便民菜,使瓯菜更好地得到普及、推广、传承。

(二)多部门联动,为“瓯菜烹饪技艺”做好人才储备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瓯菜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面对瓯菜传承人紧缺和重技艺轻素养的现状,相关职业院校必须转变专业发展思路。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为“瓯菜烹饪技艺”的传承保护提供支持,要做好瓯菜烹饪技艺相关培训与人才鉴定工作。政府部门要在“瓯菜烹饪技艺”人才的培养考核、认定挖掘、行业鉴定、招聘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壮大“瓯菜烹饪技艺”人才队伍的规模。如定期牵头举办瓯菜烹饪技艺比赛,促进瓯菜从业人员交流,切磋技艺,丰富瓯菜文化,推动瓯菜烹饪技艺的标准化建设,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瓯菜烹饪技艺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瓯菜烹饪技艺”的宣传与推广。餐饮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具有的覆盖面广、与餐饮企业联系密切等优势,同时要以“瓯菜烹饪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为己任,重视对“瓯菜烹饪技艺”的科学研究,加大“瓯菜烹饪技艺”宣传力度,做“瓯菜烹饪技艺”的风向标和桥头堡,让更多的人充分认识到瓯菜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瓯菜的深远意义。职业院校要立足人才培养,融合专业建设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构建“瓯菜烹饪技艺”教育体系,将“瓯菜烹饪技艺”专业办出特色。要以“瓯菜烹饪技艺”为指向,为瓯菜烹饪研究搭建标准化的瓯菜烹饪研究、实训平台,为学生学习瓯菜烹饪技艺提供良好的实训载体,防止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职业院校更要结合地方特色开发特色课程,编写校本教材,以瓯菜挖掘与研发为己任,服务行业,培养人才,培养好“瓯菜烹饪技艺”传承人。同时,要重视校企合作,重视餐饮企业师傅对学生的市场引导作用;明确学生专业成长的路径,帮助学生明晰职业规划。相关院校也高度重视“瓯菜烹饪技艺”的保护与开发,为传承浙江非遗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温州技师学院通过成立瓯菜研发中心、聘任餐旅服务系技能名师和餐饮行业大师,为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与高技能人才团队奠定了坚实基础,谱写了温州技师学院创新创业与产教融合教育实践的新篇章;温州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成立的瓯菜博物馆,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打造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场所,更传承了温州特色饮食文化。综上所述,要做好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菜烹饪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餐饮企业等多方参与,共同促进瓯菜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倩,邵家钤.瓯菜,传统与时尚的变奏[J].温州瞭望,2008(13).

技艺范文篇8

二、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本次“纸桥承重”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

1.参赛选手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场。

2.由于活动时间与讲座的时间发生冲突,各班的亲友团人数太少。

3.观众太少,没气氛,小游戏搞得不太好。

4.在本次活动当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活动时间的冲突,而且活动现场的细节做得不够好、活动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工作的滞后。影响了活动的开展。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要吸取本次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

三、活动意义:

技艺范文篇9

1基层处理

要保证涂料工程的施工质量,使其经久耐用,对基层的表面处理是关键。基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涂料的附着力、使用寿命和装饰效果,因此涂料施工前必须重视这一工序。不同的基体材料,表面处理的要求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1.1混凝土及抹灰基层处理

对混凝土及抹灰基层的要求是:应表面平整,阴、阳角密实;基层的pH值应在10以下;含水率对于使用溶剂型涂料的基层应不大于8%,对使用水溶型涂料的基层应不大于10%;抹灰平面应坚固结实,表面的油污、灰尘、溅沫及砂浆流痕等杂物应彻底清除干净。灰尘和其他附着物可用扫帚、毛刷等扫除。砂浆溅物、流痕及其他杂物可用铲刀、钢丝刷、錾子等工具清除。表面泛碱可用3%的草酸水溶液进行中和,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空鼓、酥裂、起皮、起砂应用铲刀、钢丝刷等清理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进行修补。旧浆皮可刷清水以溶解旧浆料,然后用铲刀刮去旧浆皮。

1.2木质基层的处理

对于木质基层的要求是含水率不大于12%;表面应乎整,无尘土、油污等脏物;基层表面的缝隙、毛刺、脂囊应进行处理,然后用腻子刮平、打光。

油脂和胶渍可用温水、肥皂水、碱水等清洗,也可用酒精、汽油或其他溶剂擦拭掉,然后用清水洗刷干净。树脂可用丙酮、酒精、苯类或四氯化碳等去除,或用4%~5%的NaOH水溶液洗去。为防止木材内的树脂继续渗出,宜在清除树脂后的部位用一层虫胶漆封闭。

1.3金属基层处理

对金属基层表面的基本要求是表面平整、无尘土、油污、锈面、鳞皮、焊渣、毛刺和旧涂层。对于金属表面的锈层可用人工打磨、机械喷砂、喷丸(直径0.2mm~1mm的铁九或钢丸)或化学除锈法清除。对于焊渣和毛刺可用砂轮机去除。

2建筑涂料的施工方法

建筑涂料的基本施涂方法有刷涂、滚涂、喷涂、弹涂等。

2.1刷涂

刷涂是用毛刷、排笔在基层表面人工进行涂料覆涂施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学,适用性广,工具设备简单。除少数流平性差或干燥太快的涂料不宜采用刷涂外,大部分薄质涂料和厚质涂料均可采用。刷涂的川页序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难后易,先边后面。一般是二道成活,高中级装饰可增加1~2道刷涂。刷涂的质量要求是薄厚均匀,颜色一致,无漏刷、流淌和刷纹,涂层丰富。

2.2滚涂

滚涂是利用软毛辊、花样辊进行施工。该种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工效高、涂饰效果好等优点。滚涂的顺序基本与刷涂相同,先将蘸有涂料的毛辊按倒W形滚动,把涂料大致滚在墙面上,接着将毛辊在墙的上下左右平稳来回滚动,使涂料均匀滚开,最后再用毛辊按一定的方向滚动一遍。阴角及上、下口一般需事先用刷子刷涂。滚花时,花样辊应从左至右、从下向上进行操作。不够一个辊长的应留在最后处理,待滚好的墙面花纹干后,再用纸遮盖进行补滚。滚涂的质量要求是涂膜厚薄均匀、平整光滑、不流挂、不漏底;花纹图案完整清晰、匀称一致、颜色协调。

2.3喷涂

喷涂是利用喷枪(或喷斗)将涂料喷于基层上的机械施涂方法。其特点是外观质量好,工效高,适于大面积施工,可通过调整涂料的粘度、喷嘴口径大小及喷涂压力获得平壁状、颗粒状或凹凸花纹状的涂层。喷涂的压力一般控制在0.3MPa~0.8MPa,喷涂时出料口应与被喷涂面保持垂直,喷枪移动速度应均匀一致,喷枪嘴与被喷涂面的距离应控制在40cm~60cm左右。喷涂行走路线可视施工条件,按横向、竖向或S型往返进行。喷涂时应先喷门、窗口等附近,后喷大面,一般二道成活,但喷涂复层涂料的主涂料时应一道成活。喷涂面的搭接宽度应控制在喷涂宽度的1/3左右。喷涂的质量要求为厚度均匀,平整光滑,不出现露底、皱纹、流挂、针孔、气泡和失光现象。

2.4弹涂

弹涂是借助专用的电动或手动的弹涂器,将各种颜色的涂料弹到饰面基层上,形成直径2mm~8mm、大小近似、颜色不同、互相交错的圆粒状色点或深浅色点相间的彩色涂层。需要压乎或轧花的,可待色点两成千后轧压,然后罩面处理。弹涂饰面层粘结能力强,可用于各种基层,获得牢固、美观、立体感强的涂饰面层。弹涂首先要进行封底处理,可采用丙烯酸无光涂料刷涂,面干后弹涂色点浆。色点浆采用外墙厚质涂料,也可用外墙涂料和颜料现场调制。弹色点可进行1~3道,特别是第二、三道色点直接关系到饰面的立体质感效果,色点的重叠度以不超过60%为宜。

弹涂器内的涂料量不宜超过料斗容积的1/3。弹涂方向为自上而下呈圆环状进行,不得出现接槎现象。弹涂器与墙面的距离一般为250mm~350mm,主要视料斗内涂料的多少而定,距离随涂料的减少而渐近,使色点大小保持均匀一致。

技艺范文篇10

关键词:黄连木;容器;育苗技术

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Bunge)属漆树科黄连木属乔木,原产我国,北自河北、山东,南至广东、广西,东到台湾,西南至四川、云南广大地区,其中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最多。黄连木抗逆性强,为干旱石灰岩山地造林的重要油料、木材兼用树种[1]。黄连木果实含油率在35%左右,果肉含油率在50%左右,种子含油率在25%左右。黄连木油可食用,也可制作肥皂、润滑油,治疗牛皮癣等。黄连木油脂生产的生物柴油碳链长度集中在C17~C20之间,与普通柴油主要成分的碳链长度极为接近,非常适合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用黄连木种子2.5t可产生物柴油1t。黄连木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细致,可供建筑、农具、家具和雕刻等用材[2]。树冠高大圆满、叶形细长柔美,秋后叶色鲜红、果实蓝红相间,亦可做城市观赏绿化树种。其嫩叶可制茶,树皮、茎可入药。

近年来,受市场和育苗技术的影响,黄连木苗木需求不断升温。为切实搞好基地建设,尽快形成黄连木规模化生产、加工产业链条,黄连木苗木培育、低产林改造、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同时成为生产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黄连木种子含油高、表皮腊质层处理、育苗成功率低的问题,结合实践,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节省人力和物力、出苗率和成苗率高、效果显著的育苗技术,现介绍如下。

1圃地选择及处理

为减少运输,节省圃地,提倡“育苗绕着造林山头转”,即尽量选在距造林地近、运输方便、地势平坦、有水源或浇灌条件、便于管理的地方,就近造林、育苗,就近取土。

在平整的圃地,划分苗床与步道,苗床一般宽1.0~1.2m,床长不限,可依地形而定,步道宽40cm。宜采用低床[3]。

2育苗容器选择

容器材料要求质轻价廉,通气、透水性能好,稳固性和解体性能好。可采用圆柱形有底塑料薄膜容器,直径13cm、高20cm,薄膜厚度为0.02~0.06mm,在其中间均匀打4~6个直径0.5cm的小孔,以利透气。

3营养基质的配制、消毒和装袋

营养基质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采用的营养基质主要成分为利于透水、透气、保持水肥的森林土、草皮土、耕作土、生黄土等,适当配些蛭石、珍珠岩、锯末、树皮粉、河沙、木屑等,以保证苗木根系生长、呼吸及其吸收养分、水分,重量轻的基质还可便于起苗和造林运输。大面积推广应用时,主要采用耕作层的表土,配加一定的腐熟厩肥、堆肥以及过磷酸钙、硫酸钾、尿素等化肥。选择一般的土壤,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用0.5%高锰酸钾溶液,每100kg营养土喷洒5kg),以减少土壤杂菌感染,并根据土壤情况,配施杀虫剂。

配制的营养基质各成分要混拌均匀,干湿要适中,以手攥不粘手、土成团为好。装袋前要过筛,保证土壤细碎。装填容器营养基质要压实,手提不漏、浇水不塌陷为准。装填营养基质应以容器上沿2cm处为宜,以利播种覆土和育苗洒水。袋装满后,顺苗床紧密排列整齐,袋与袋之间空隙用细土填上,否则将影响苗木出土、生长和管理。

4播种

4.1种子处理

3月初将种子用60~70℃的清水浸泡24h,然后再换1次常温清水浸泡2~3d。等种皮充分软化后,用力搓4~5遍,将种皮及种子外腊质层完全搓掉,然后用驱避剂处理,以防冬季鸟兽危害[4]。用炉渣灰拌种、装入编织袋,白天经太阳曝晒,晚上搬至室内保持温度,15d左右种子开始裂口发芽,80%以上的种子开裂、1/3露白时,及时播种[5]。

4.2播种量

黄连木种子千粒重92g左右,容器育苗7500m2/hm2(除去40cm的步道),约170袋/m2,每袋播种子3~4粒,需种量为375~450kg/hm2。

4.3播种方法

播种时将种子集中在容器中央,不要重叠,覆盖种子的土层厚度为1.5cm。播后浇足底水,浇水时要小水漫灌,并注意控制水头流量,防止水速过快而冲走种子和基质。及时覆盖细碎秸秆、干草或地膜。

5苗期管理

5.1除盖

当出苗量达到50%以上后,可视气温情况逐步揭膜或揭去覆草。连续晴天高温时,可将覆膜不定距划破放风,防烧苗;大部分出苗后,逐渐将覆膜全部划破;当苗充分锻炼、出苗整齐后,将覆膜或覆草揭去。

5.2间苗

在幼苗出齐1周后,间除过多的幼苗。每一容器内可保留1~2株。对缺株容器及时补苗,间苗和补苗后要及时浇水。

5.3追肥

当苗高15cm时,开始追肥。采用叶面喷施,用0.2%~0.5%尿素水溶液,速生期共喷2~3次。追肥宜在傍晚进行,切忌午间高温时施肥。

5.4浇水

浇水要及时适量,播种或移植后随即浇透水,在出苗期和幼苗成长期要多次适量勤浇,保持培养基质湿润;速生期量多次少,在基质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后再浇水。

5.5除草

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做到圃地无杂草,人工除草在基质湿润时连根拔除,要防止松动苗根。

5.6整床

育苗期发现容器内基质下沉,须及时填满,以防根系外露。及时防治病虫害。

5.7防止日灼害

主要表现为幼苗出土后因日灼导致苗木根颈处腐烂,可喷水降温,在晴天中午地面温度升高前及时喷水降温;遮荫处理,可采用搭荫棚或使用遮荫网[6]。

6起苗运输

起苗造林前1周浇水1次,既可增加塑膜容器内土壤的湿度,又能保持塑膜容器土壤的紧密性,不致松散。起苗、运输时勿挤压,确保营养土团完整无损。剪断容器外的根系。

参考文献:

[1]刘玉龙,石质红.太行山区黄连木大规格容器苗造林成效对比试验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9(8):17-18.

[2]徐金燕,石玉琴.中国黄连木播种育苗技术[J].经济林研究,2001,19(4):35.

[3]刘克锋,柳振亮,石爱平,等.黄连木容器育苗及其抗旱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2):27-30.

[4]赵和文,柳振亮,于建军,等.黄连木种子处理的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19(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