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0:19:23

计算机课程

计算机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能力培养

近几年来,一个全新概念“计算思维”在计算机科学中获得广泛热议和推崇,自其概念被提出以来,我国国内计算机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纷纷阐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学界上的研究成果引发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目标,同时也明确指明了计算思维能力对于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她在2006年给出的计算思维定义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它是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她还认为,计算思维虽然生发于计算机科学,但又绝不仅限于计算机科学,在数字化的时代中,它应该是一种普遍性的认识和普适性的技能。周以真教授在其从教的大学中成立计算思维研究中心,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开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周教授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世界上很多大学提供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计算机和互联网是网络时代人们从事各种行业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平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施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于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都深有意义。同时,计算思维运用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对于激发其学习潜能,拓宽专业知识层面,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起到重要作用。

2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2.1从课程内容设置上看,对计算思维认识还不到位

虽然一些高校的学者和教师开展了有关计算思维内涵及其特征的研究和解读,但其研究留存在理论意义上的居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融入计算思维的还不普遍,从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目标设计上也鲜少体现计算思维的理念,更别提系统化了。高校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还是延续了陈旧的教学框架和模式内容,只不过对新技术运用进行了部分更新,远不能满足计算机和网络普及时代现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面对已经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大学生,很多教师感到按照现行的教学教材和教学目标,无法给予学生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学热情极大消减,而同时,由于对计算思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培训,很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落实计算思维,有些教师探索出的教学经验也不足以推广实施,教学内容安排不够与时俱进,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势必需要提上日程,并从战略高度提高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程度[1]。

2.2从教学方法施行上看,缺乏计算思维的组织教学

目前,多媒体授课和上机实践课相结合仍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最普遍的授课模式。很多教师只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作学习其他科目和日后步入工作岗位的实用工具,在这种“狭义工具论”意识指导下,教师往往忽略计算思维对于分析问题和结合问题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忽略了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其组织教学活动没有将计算思维纳入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也没有根据计算思维的特点以及其内部发生机制来开展适用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2]。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是一味地讲操作系统处理,讲网络与网络安全,开展上机实践练习,即便是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计算思维在组织教学中的实际功效,但由于教师关于计算思维的系统性认识不够、顶层设计不足,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处于无意识或者是隐性教学状态中的,还没有形成有意识的教学设计和显性的教学实践,这种方式的思维训练对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低效的。

2.3从教学组织分类来看,计算思维与专业融合度不高

大学专业类别划分具体明确,不同专业对于大学计算机技术应用以及计算思维的方法指导是有一定差异的。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做到了根据文史类、理工类、经管类等类别设置不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比如针对文史类专业学生重点讲授文档编辑和排版,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则重点讲授数据统计分析。但是由于很多院校都出现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作为基础通识课程的大学计算机一般仍采用大班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远远无法满足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很显然,计算思维要想与专业背景相融合实现对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3]。因此,高校需要细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分类教学组织体系,以利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专业教育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

3.1以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重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面向现今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偏重讲原理、性能以及操作方法已远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也不符合现代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计算思维能力应该成为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和关键任务,因此,必须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构,如表1、表2所列。拿计算机进制转换问题来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单纯从计算机应用方面进行进制转换和信息表示方式的解释,以计算思维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就把进制转换问题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对计算机信息的存储和表达能够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4]。计算机基础中不乏计算思维精髓的体现,往往需要教师的有意识提炼。比如在进行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程序设计过程即解决问题过程,需要运用计算思维去理解从一般现象到一般规律,再到一般原理,以“指令集”方式描绘解决问题的方式。整个程序设计过程都是基于计算思维的思维方式指引着知识渐进过程。

3.2以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方式创新计算思维培养方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应用比较广泛,都能很好地体现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其共同之处在于以问题解决或者任务完成为中心,教师传统的单向输出式讲解让位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参与体验、合作交流、推敲总结,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精神获得充分发挥,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一些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活跃于教学中。比如MOOC在线学习,比如翻转课程学习,学习时间能够自由支配、教学活动灵活新颖,使之备受广大大学生青睐,大学生在这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教学质量和效率获得提升,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对一些学习内容和重点进行调整,对掌握不扎实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其计算思维能力在无意识中得到有效提升[5]。

3.3与专业背景相融合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应用型课程,通过计算机技能知识学习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能够解决未来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因此,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学背景来对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是提高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6]。在这方面,很多高校根据理工、文史等大类别的划分区分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但是这种划分方式还是比较粗放型的,并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对基础课程教学重点进行侧重性的调整,其针对性有待提高。比如文史类别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侧重了Word文档、Excel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Internet基本操作,而对于文史类别中的新闻传播专业则更应该对多媒体制作的处理方法、应用型软件模块以及网络新媒体的运用等做更深层次的介绍。高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按照专业学科开设小班课程教学,以增加计算机与专业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度,有利于计算思维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薛佳楣,苏晓光,刘越,等.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197-198.

[2]李辉,唐新来,徐奕奕,等.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7(6):105-106.

[3]于宁,戴红,安继芳,等.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7(9):72-74,78.

[4]高淑香.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2):118-120.

[5]何啸峰,李海燕,鹿江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9):214-217.

计算机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医院信息系统

对于医学类的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实用型的护理技能人才。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广泛使用,要求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医院能够熟练使用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授课与医学信息技术技能的需求极不协调。对于医学高职院校而言,目前日益发展的医学信息技术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既懂医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又要求毕业生能熟练借助于计算机这个有力的工具去录入门诊、住院病人相关信息,并与医生一起使用医生工作站,从而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医院效率。加之继续教育的需求,后期又要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提供的医学知识库去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然而传统的计算机授课内容和方式在这方面收效甚微。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各级机构的广泛应用,医学高职院校学生都将面临这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医学高职院校的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学情分析

1.1计算机操作水平差异较大。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大一新生,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差,高中所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较少,且都流于形式,掌握的理论知识少得可怜。同时由于地区也存在差异,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教学就更为薄弱。总的来说,学生不能有效地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有效的知识,更谈不上服务于自己所学的专业。1.2教师医学信息素养欠缺。计算机教师大都来源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掌握了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和计算机硬件知识,但是对于医学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较弱。加之,目前高校开设交叉专业毕业人才缺少。既懂计算机,又了解医学信息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具体表现在,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对医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讲解,缺少对医学信息技术及相关内容的讲解。结果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相对较差。1.3教材的选择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在医院大量引入医院信息系统,很多医院都采用了护士工作站、医生工作站、医技工作站以及电子病历系统,这些都要求医院护理人员具备医学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计算机教材选用的大多是普通院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从内容方面上来说,无非是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常用软件的使用。即使部分院校考虑到这样的变化,更新了教材,也无非是操作系统从WindowsXP转变为Win⁃dows7,Office2007转变为Office2010,而往往欠缺医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或者缺少医院信息系统的讲解和操作。学生无法认识到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以后医院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1.4教学方法亟待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大都采用理论课后上机实操的形式。教师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讲授,学生在实训教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教学形式比较枯燥。除此之外,实训教室没有安装医学信息系统的教学软件,学生不能很好模拟工作环境,无法真正提升就业竞争力。1.5成绩考核方式落后。现有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考核缺少医学信息技术技能的版块,没有体现出护理专业的特点,

2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对护士的要求

医院采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医院信息系统下设门诊、住院、电子病历、医技等工作站,各个环节都有护士的参与,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护士能够熟悉医院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熟悉就诊的各个流程,才能顺利地进行病人信息的录入、管理以及医嘱的执行等常规性的操作。这就要求护士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应用软件的功能到计算机和软件的简单维护,都要熟练掌握。这样才能熟练地进行操作、处理日常简单问题,从而快速录入医嘱内容。

3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3.1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他的教学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要改变传统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束缚,明确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计算机教师应当深入医院了解护士的日常工作,然后对这些工作进行分析,分解出来需要的计算机理论和实操的知识点,对这些内容进行模块划分,然后指导计算机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把教学与工作有机结合,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学有所用。对于教师而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内容。可以结合动画、案例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这种鲜明形象的医学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护理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技能进行融会贯通,切实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3.2教学内容的变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越来越早,部分初高中甚至小学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了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等。显然,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大学的计算机课程也占用了一些学时来讲授这方面的内容,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未掌握以及跟专业更加匹配的内容上。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的认识和操作上,让学生通过对医院信息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上机操作,尽可能掌握它的精髓,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具体可以如下操作:缩减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时,在这些课时中重点介绍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常识;对于操作系统的讲解,注重对操作系统功能的了解而不拘泥于某一个操作系统,因为操作系统迟早会进行更新和替代,原理在这里的作用就更为凸显了;对于办公软件的介绍,可以针对性重点对Word进行讲课,主要针对电子病历系统中电子病历的撰写;图像可涉及医学图形图像处理方面了解的内容,增加月生对医学相关前沿知识的了解。3.3安排社会实践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相应的操作技能之后,需要及时实操来进行强化。可以借助于学生去医院实习的时间,或者申请组织学生参观医院,让学生对从患者挂号到出院整个流程进行更深的认识,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医院信息系统,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的动力也会更大。3.4考核方法的多元化。教学考核方法,除了上机考试之外,借助于医学信息技术技能教学软件平台,增加对门诊护士工作站、住院医护工作站、电子病历系统等上机操作的考核。考核的评分能更加客观反映学生对医学信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5师资队伍建设。组织计算机教师深入医院,特别是一些大型医院,通过对网络中心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的了解,分析护士和医生的需求,这样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医院信息系统的作用。通过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计算机老师的医学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打造一支计算机专业知识过硬、医学信息技术知识有力补充的师资队伍。

4结束语

本文只是对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计算机改革做了初探,后期需要进行的工作还有很多。如何更有效地在各医院信息系统的差异性中总结出来共性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这些都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佚名.高教书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3]石晓明,赵俊冉.浅谈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223-224.

[4]石晓明,贾立伟.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240-242.

计算机课程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体系;知识单元矩阵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导致了艺术设计方法、艺术设计载体、专业定位的改变。当前的艺术设计是高新技术支持下的艺术设计,表现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专业能力的重要支撑。从社会需求看,行业企业需要大量优秀的艺术工程师或艺术设计师,其能力构成包括扎实的艺术设计知识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大学计算机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获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教学现状看,教学内容有所更新,教学方法已经有所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课程教学能很好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但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高校认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对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应用实践有很大差距,企业认为学生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跨领域、跨专业的计算机能力。也就是说,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现状看,目前国内艺术设计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远远落后于高校、教师、学生的期待,也滞后于设计领域用人需求。这一现象已经引起部分艺术类设计院校的关注,并在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如何有效开展大学计算机教学,提升学习效率,服务专业发展,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认为,应加强大学计算机课程总体设计(顶层设计),研究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课程单元,并在实践中反馈与改进,从而更好促进专业的发展。

1思路

艺术设计类专业包括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能力构成包括专业学科知识、现代工具使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1]。分析其能力构成,专业学科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现代工具使用能力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思维形成、现代科学伦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包括艺术设计、创作等内容。在专业学科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往往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这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与能力,支持专业能力的形成,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及应用、计算机伦理等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工程类专业开设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制图、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内容;医学类专业开设医学大数据、计算机影像学、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经济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内容;艺术设计类专业重点在于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动画设计等内容。所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是系列课程或模块的集合,课程的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以学生入学为起点,延伸至三年级的专业课程,最后在专业实践中应用。形成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分方向,三年级重应用的教学格局,从而有效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应用技术的专业特点,满足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

2实践

2.1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将大学计算机课程划分为系列模块,形成知识单元矩阵[2],并在一至三年内实施。知识单元矩阵考虑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学生需求,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大学计算机课程单元矩阵如表1所示。在课程单元矩阵中,矩阵的横向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用于区别各模块的内容特征,也适用于课程单元内容规划和评价,这个维度基本是稳定的。矩阵的纵向是课程知识单元,也是目标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技术发展、学校类型、专业特点变化调整。纵向维度上的知识单元的集合,就是广义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还可对纵向维度加以拓展,例如将大学计算机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就会形成与计算机+艺术设计类似的复合型专业。表1考虑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将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通过知识矩阵来表达,将课程体系的认知问题具体为知识矩阵的认知问题。在课程单元矩阵中,把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本质问题就是对知识单元矩阵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的把握。横向关系中的理论、操作与应用、抽象设计三个目标是递进关系,是矩阵中最为重要的内容。2.2大学计算机课程结构设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模块都包含在表1的矩阵中,从学科思想、专业目标出发,进一步规划设计大学计算机课程结构,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持续支持。参照知识单元矩阵,设计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共用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结构,如表2所示。考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模块开设次序、学生学习持久性等内容,课程安排理论教学52学时,持续6个学期,可补充实践课程学时。表2中,第2学年的方向课程需要在5个方向中任选2个方向。课程结构可以推广至相近专业,并可以增加知识模块。2.3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重构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实施周期为3学年,实施过程316必修中需要注意:一是授课周期加长,需要合理安排知识单元内容;二是在教学反馈、考核方法上都要有所改变,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是在课程管理方面需要职能部门的配合。下面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例,说明教学实施过程[3]。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工具完成构图或绘图训练,完成计算机绘画创作实践,前期需要完成计算机基础系列模块和计算机绘图模块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模块在第二学年开设,部分专业会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实习”等课程结合进行。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渐进反馈的教学方式。设定教学任务后,通过微课、MOOC、微信群及时跟踪学生信息,通过反馈调整内容和方法。考核环节,将项目、研讨、报告、作品综合评价,部分内容可使用学生互评方式[4]。设置合理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将在相关专业课中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抽象与思维表现力。

3结语

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设计了艺术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知识单元矩阵,该矩阵的课程模块可以根据专业情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同时完成适用于两个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设计。设计的课程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今后的实践中,将进一步探索课程内容与一些专业课结合,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7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2]刘梅彦,徐英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算法思维的培养[J].软件导刊,2016(4):199-201.

[3]唐永华.艺术设计类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研究[J].软件,2017(4):43-46.

计算机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2.3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2.4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实验课时应该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的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5小结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因特网教育资源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3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计算机课程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对策

随着各级学校教学改革进程的发展,医学高校教学的改革稳步进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也在有效地开展,在新时代和新课改要求下,想要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方式。当今,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医学领域应用之后所发挥出的效果越来越明显。所以,针对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分析能力,对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医学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完成立体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计算机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相关基础操作知识,熟悉软件和硬件知识,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开发的能力,并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关于医学的相关问题,提高在医学方面的计算机基本素质。目前,关于计算机教学主要包含了三个层次的目标,分别是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多数医学高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着重于前两个层次的教学,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在逐渐提高,已经上升到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和演绎来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层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改革,使学生不光可以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术,更能够利用计算机这一技术形式去解决医学相关的难题。[1](二)有助于加强计算机在医学数据分析中的引用。在医学领域的研究中,数据的完整统计和合理分析是科研中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伴随着科技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以及医学研究的复杂性,对医学领域的数据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效率慢,很容易在数据分析中出现差错,只能用于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根据这种状况,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利用SPSS或者SAS等数据方式进行讲解,辅助于其他软件,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编程知识或者菜单类操作知识的讲解,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另外,随着技术发展,现代医疗体系中逐渐应用众多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医疗设备,很多医学实验和测试都离不开计算机设备,各类检查设备对疾病预防、治理和诊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必须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与锻炼,通过对设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今后在其他方面的研发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医学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加强实验教学。计算机课程与其他的课程不同,其是一门要求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目前,在医学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中,讲解的大多数知识都是基础的图形界面,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效果。在这种刺激下,学生也会产生上机操作的欲望,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对教师所展示的内容进行还原。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另外,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也要以上机操作的形式完成,在教学中,实现和教师讲解以1:1的形式存在最佳。[3](二)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丰富实践演示过程,为学生后续上机操作提供最为全面的参考,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想要在大学阶段的计算机课程中将所有的知识都学完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学完所有的理论,在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安排上,短时间内的基本原理和课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新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将一些最新的技术与理论放在计算机课程的选课内容中,根据学生选择的情况展开教学,并在新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融入过往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另外,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之后,逐渐增加一些实践操作类的软件课程,让学生可以将以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软件计算和分析中,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德育教育。在学生学习和运用技术的时候,对其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也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医患矛盾在逐年增长,医学工作者站在比较敏感的位置,更要加强自己的德育修养。大学生还没有踏入到社会工作中,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生活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计算机课程的任课老师,必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在教会学生技术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会学社要正确地运用所学技术,这也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虽然进入到21世纪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在不断加剧,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许多事情都需要合力才能完成,尤其是医学领域的研究大多需要一个团队协作完成,许多诊疗、判断、手术也都需要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大学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基础可能不太一样,受到教育水平、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一定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教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进行分组。给每个组分别设置不同的研究问题,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负责收集数据、分析和测算并提出最后的结论。另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多鼓励学生,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取得的成果要予以表扬,如果在数据分析和测算过程中出现偏差,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不断吸取和学习新的知识,以自身为典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4]

三、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高校的计算机课程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操作知识之外,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结合每个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以求通过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的医学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个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加强医学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通过加强教学实验、改革教学方式、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方式来切实提高医学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冬玲.基于WEB2.0技术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2.

[2]赵兮.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河南科技,2013(6):216.

[3]刘芳.浅谈高校医学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J].今日科苑,2015(6):309.

计算机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改革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校专业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预计用20年时间,使毕业生能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与学校培养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是因为学校在进行教学定位、课程安排和明确教学目的时没有通过社会调研,无法与社会市场接轨。对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进行综合实际调研,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学,共同培育出合适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是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出路。因此,本文通过对目前学校计算机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学生掌握的具体专业知识等相关问题,从中探索出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创新方法。

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技术需要分析

1.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就业及技术需求情况,京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这两个地区的就业需求,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就成为一种亟须的专业技术。该地区计算机技术人才的位置分布决定了该经济增长圈的发展规模及形成模式。京津地区已形成以进京的公路和铁路为中心的经济高速发展快圈。特别是一些滨海新区成立之后,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圈发展的核心技术,它在工业、医疗、生活等各种领域成为重要的连接因素。

2.基于企业计算机技术需求的调查

(1)调查问卷设计。在进行企业计算机技术需求的调查问卷设计中,主要包含高校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最喜爱的和最感兴趣的方面。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九项内容,对专业技术问题安排了六个内容,对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共设计了三个内容。希望企业用人单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技术进行提问,同时也将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安排到计算机课程改革之中。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可以了解目前企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某项技术的需求情况、计算机人才竞争重点、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的方面和知识点,进而对教学、实用性、学生兴趣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2)调查问卷的选取。本文提供的调查问卷及调查对象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京津等重要经济发展地区的企业用人单位,另一部分为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三年级学生。用人单位包含了软件开发单位、计算机游戏设计单位、金融投资单位、大型钢铁冶炼单位、网络销售单位等共33家企业,共有职工837人参数调查,1000人以上大型企业2家,100人以上企业8家,50人以上企业15家,50人以下企业8家。

(3)调查问卷统计。在综合所有调查问卷结果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意见后,采用Office2013版的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3.统计结果的分析本文的调研结果分析代表了用人单位和学生两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情况,较为全面和客观。对企业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问卷中可以看出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越大型的企业和单位对专业计算机人才需求越走向于高、尖,中、小型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操作性技术人才较为需求。第二,从对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发现,49%的学生都认为现阶段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没有兴趣且脱离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这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三、计算机专业课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1.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目前计算机课程改革必须以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以学生毕业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教育和就业观念。课程改革就是指对目前课程的意见和看法,必须坚持以学生的根本为课程改革根本,改革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课程改革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更要能够通过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用人单位发展要求。课程改革必须要引入多元化理念,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2.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原则

(1)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在对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就业和学习结合发展,综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为基础,以学生自身能力为根本,提升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素质。

(2)计算机课程改革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高校的计算机改革必须面向用人单位,面向企业需求,面向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求才难之间的矛盾,力求对学生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步,科学制订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老师很少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不知道用人单位常用的计算机技术,没有最新的技术需求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入到教学之中,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高校教学必须要产与学相结合,以满足用人单位用工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毕业后实际的就业工作为背景,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使教学目的更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3)课程改革与技能创新相结合。创新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只有不断更新技术,提升技术水平,才能担当起不断创新的使命。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工作中必须要有创新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具有创新能力,是更加宝贵的课题。因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内容。第一,了解学生性格,注重个性创新。创新是学生的个人素质,在学校中要注重对该能力的培养,了解学生个性的心理状态、掌握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等。实践证明,了解了学生的性格,才能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及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该项技术的学习兴趣。第二,深化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教学多使用全国统一配发的教材,不能因地、因人施教,现在的社会用人单位和企业越来越讲究实用技术与应用能力,学生再按教材统一学习与考试,就要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必须要舍弃20世纪80年代教学时应用的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等不切实际的理论专业课程,加入一些比较流行、应用广泛、学生兴趣大的动画制作、平面制作、多媒体等更加实用且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课程,这样学生既对课程有兴趣,又能在毕业后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三,创新教学方法。旧的教学方法老套古板,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造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将看、动、听结合起来,教师还能边教学边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让学生主动学习,更有兴趣,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综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计算机专业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否则就不具备足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尽力达到这一要求。从当前计算机专业所设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案例中的实践经验来看,课程改革核心的步骤有两个:一是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是什么;二是如何培养这些素质,采用何种课程模式、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目前的问题不是寻找一种万能的课程模式,而是探索一套改革的程序,可以引导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参考各种成功模式,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计算机网络方向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还存在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慢、缺乏实践经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存在不足等问题。为使中职计算机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高校应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将实证与理论更好地融合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睢丹 张亚利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软件学院安阳学院计算机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2]杨闯,曾毅军,李秀疆,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指导[J].交通职业教育,1999,(5).

计算机课程范文篇7

【关键词】课程模式;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1.问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面对当今中职生严重的厌学状况,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符合中职生要求的,能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主动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3],成为当前职专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创新教育及现代合作等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2.国内外关于同类问题的研究状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会如何学”比“学会什么”更重要[4]。近几年国外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研究。如今国内也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但对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习方式的研究涉及不多,所以,在计算机教学领域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3.改变中职生学习现状的具体措施

3.1捕捉计算机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计算机观”

据调查,相当一部分职专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他们认为学习计算机仅仅为了毕业或升学。这反映出了我们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计算机的本质,计算机与实际生活是脱离的,因此,许多学生十分厌学。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捕捉计算机内涵,让计算机回归生活。例如,在计算机发展史教学的中,激励学生应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我们国家的计算机技术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例如,讲到网上浏览的时候,及时引导学生要有高尚的情趣,浏览健康的网页,避免网上犯罪等等。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好好利用和挖掘这些渗透点,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从而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计算机课堂只有回归生活,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让学生感觉到我确实需要它,学习才会主动。

3.2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能动性

人有八种智能,我们所有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些智能,作为正常的人,在智力功能上是平等的。正常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将使每个正常人的这八项智能都可以发展到很高的水平[5]。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将不再是个别“精英”们的专利[6]。这给我们职业学校教育描绘了一幅诱人的前景。

3.3“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模式的探索,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方式[2]。基于这种背景,我们在课堂中大力提倡“小组学习竞争制”的交流合作教学模式。

3.4情境体验,打造计算机教学的“快乐课堂”

3.4.1趣味化导入

采用贴近生活的例子进行课程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转移其注意力到教学内容上。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不能由教师简单地传递,应该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完成。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猜想,并探索验证,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3.4.2简单化讲解,形象化思路,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中职学生易对教师的知识灌输易产生抵触心理,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思路、方法的讲解,力求简单易懂,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让学生形成较强的感性认识,从而促使其较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4.3结构化呈现

鼓励学生自己对每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观,然后师生共同整理。结构化的呈现方式,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分散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出重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及内在联系。评价时增加平时课堂考核的比例,并且遵循“多鼓励、多给分”的原则,完成的就给基本分。学生的成绩采取学分制,作业成绩构成平时学分,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3.4.5尝试让学生当“小先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组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当老师的角色,对存在问题的同学及时进行指导,同时老师适当采取小组间竞赛的方式加以激励。这样,一方面这种方式对很多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不愿意提问的学生来说十分乐于接受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同学间友谊和团队的凝聚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被同学们所接受课堂效果好。

4.课题研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两年的实验,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1培养学生主动的研讨态度和实践能力

在“小组竞争制合作学习”学习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探究、发现、质疑、释疑、讨论交流,自主合作等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体验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探索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2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两年来我们对两个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区分度是比较大的,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4.3构建了适应职高生特点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我们针对职高生的特点,经过研究、论证、实践,创设了体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迁移”的认识过程,确定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反思总结、应用提高”的基本流程。对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4.4构建了适应职高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

4.4.1我们通过对“竞争制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方式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和自主探索精神。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4.4.2通过对体验式学习与研究式学习的探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动手与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素质得到提高。多名同学升入本科院校,在国家省市计算机大赛中以及各级各类大赛中均取得喜人的成绩。

5.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通过两年的研究,丰富了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课题组的几位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在市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同时也为日常教学工作与教改实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总之,关于“职业中学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我们希望在后续研究中吸取本次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力图使以后的教学和研究做得更好。

作者:解学科 陈东 单位:1.鞍山市信息工程学校 2.辽宁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试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5.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34.

[4]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4-62.

计算机课程范文篇8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生产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为顺应时展潮流,适应社会竞争,积极推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主要高校引进计算机课程后,我国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数次变动,每次教学体系和结构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人才,进入21世纪后,计算思维这一理念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将计算机课程培养的目标从“认知技能”向“能力开发”做出转变,西方国家也迅速地将计算思维作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单元列入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在市场和人才的综合竞争压力下,开展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人才竞争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计算思维的内涵

计算机技术起源于二战期间,最早的计算机重达数吨,其计算能力相比现在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计算机技术发展更多体现在软硬件上的突破,其计算系统的基本原理并没有产生大的变化,总体上还是围绕着二进制等一系列思维体系进行发展。二进制的本质是0和1,通过复杂的逻辑变换和运算差异,形成集成化的思维体系,也是计算机系统构建的基础。在二进制的模式下升级为各种程序和动作指令,可以理解为将简单的基本动作进行重做和复杂规划来实现多元次序的过程,程序也就是指令的集合,是计算机一切复杂功能得以实现的软件基础,“程序化”思维正是在计算机技术演变过程中,由机械程序反哺为人体思维的一种体现,是计算思维的核心部分。“递归”是计算机理论下特有的算法,在递推逻辑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通过有限的逻辑达成无限功能的一种思维方法,本身是计算机程序的一种逻辑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递归程序的思维内核也被人挖掘为计算思维,在元素推理及前端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1]。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多门学科相融合,形成了许多分支的融合性思维,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分支树,产生了层次分明的思维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多维互联网以及未来的智慧网络层次,也被称为互联网思维,这种具备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在非计算机领域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在算法方面,计算机系统的规则为集合的设计和算法融合提供了多种方案。算法在计算机系统内的位置犹如灵魂之于人体,它是计算机软硬件结合的纽带和桥梁,算法逻辑上的突破也是计算思维研究的重要内容。除算法外,系统是计算机软件的载体,是赋予计算机功能展示和结构完整性的基础,计算思维在系统中的表现是化繁为简,通过整体性的优化,使软件的各部分取得联系,保障结构功能的各种特性。

3大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计算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认识,同时为非计算机领域提供着运营或设计思维上的帮助,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自从人们对计算思维的认识从一种技能转变为能力后,推行系统化的计算思维教学已经成为各国积极推动的一种共识,在北美,为适应行业发展,培育全方位人才,在高校联盟和联邦政府的主导下,多个州的公立大学已经将计算思维列为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必修单元,同时从技术和思维两个方面对计算思维的算法和逻辑进行传授,旨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为未来潜在的行业竞争积累人才。在欧洲,多个国家将计算思维同工业4.0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的潜在方向,德国和法国已在2011年后全面开展新时期“计算机课程”改革计划,编制全新教材用于计算机思维和逻辑的传授与普及,同时加入了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方向规划与原始宗旨的探讨,将计算思维总结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产生的理性思维,对编程算法和跨行业结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起步较晚,但教育部在多所高校和专家的联名致信下终于开展了关于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新时期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可行性研讨。在陈院士带领下,我国在2010年也同步开展了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在九所985重点大学展开试点教学,其中计算思维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受到了业内的一致重视。

4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路

4.1改革的内容。在21世纪,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互联网、软件编程、硬件知识等都作为常人难以理解的高级知识而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年这些看似复杂和生僻的原理,现在已经变为简单的常识,这说明看似高深的专业知识并不具有普及意义,除计算机系的学生外,多数人对所谓的高新知识并没有掌握的必要,但实际上,计算机技术发展背后蕴含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思维却永不过时,他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提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因此,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也要遵循思维优先的原则,在开展改革之前要明确进行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意义。包括:①如何看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②通过算法推演揭示计算思维的优势和核心理念;③尝试用计算思维去解决问题;④深化研究潜在的问题,提出具象化的解决方案,并据此推导出计算思维的方法论。改革之前要明确计算思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并根据其结构特征设计出符合体系要求的,利于学生接受的课程[2]。4.2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推行改革的步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材的编撰与相关问题的探讨;二是围绕在新时期的高校环境中教学体系的建设。在研究体系建设前,我们可以先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例如,美国作为较早开展计算思维普及和教学体系建设的国家,最初在推行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将计算思维的相关知识列为教学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全方位的理论建设,但通过实际教学成果反馈研究发现,由于计算思维涉及的概念和理论相对冗杂,在短时间内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推广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进行教学体系建设之前,要首先进行哲学层面上对计算思维的内容讨论。比如在以计算思维进行一次纠错和方案分析时,要首先思考该技术如何通过建模来进行表达,即一种合适的方式去计算和解决问题。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导向开展的内容试点,所以对计算思维的概况不仅要体现在程序和原理上,还要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思维的理念和内涵。

5结论

计算思维的养成实际上是一种能力进步的体现,随着世界各国愈发重视对计算机人才思维能力的培养,未来的人才竞争将从计算机领域延伸到多元化全方位的技术和能力竞争,因此开展围绕计算思维展开的高校课程改革要尽快落实。在大数据和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加快教材编写,推动模式创新,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应对时展和激烈竞争的正确道路。望本文能得到相关院校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使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发挥更多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磊.浅析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20):10050-10051.

计算机课程范文篇9

本文所指的课程设计是指根据某一门专业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运用本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周期内,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任务,体验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

二、以“组建企业网”为计算机课程设计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

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活动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解以及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以达到良好的课程设计效果。

1.准备计算机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任务的选择难易要适中,让学生既不会感到要求高不可及,也不过于简单,设置的难度应该比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水平略高一点,使课程设计具有挑战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本课程选择以“组建企业网”为设计任务,主要考虑到,该任务既综合了本门功课的各个知识点,又体现了该项目的实用性,且难易适中,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采用混合分组法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计算机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班级内组成3人的项目小组。为了确保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在分组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分组。具体可以采用混合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指教师先选出几位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担任组长,其他学生再自主选择组长。这种方法既克服了可能会形成两极分化,形成基础好的组别和基础差的组别的弊端,又保持了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有过合作经历等因素进行组合的优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比较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很快地组织好小组并开始工作。

(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学生按照任务分解进行有效操作,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采取他们自己的思路操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时刻注意连接或配置的正确性,即在开始下一步前,要检验本次操作的正确性。教师也要密切注意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展情况,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加以解决。这个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仔细阅读项目描述,理清解决思路,收集能完成本项目的必要资料,包括网络中各种设备的连接方法、网络设备的配置以及网络服务器的搭建等相关知识,根据项目分解,在规定课时内分步完成内容,同时保存好操作过程并记录要点。同时,为了让学生对整个项目有主观上的认识,教师根据项目分解按课时安排和具体内容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分清楚每个部分都涉及的知识点。这样,通过演示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框架。另一方面是完成任务时的排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问题。一个系统化的错误处理思路是合理地一步一步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过程,如何排除一些假象,从而定位导致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加以解决,以便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所以排错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中。

(三)计算机课程设计任务的评审与验收

计算机课程范文篇10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展了新的知识层面。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一)任务设置结合医学教学。在教学任务中适当地结合医学内容,能够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记忆,不仅体现了可操作性也增添了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求知欲。合理地结合医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的结合,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积极解决。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打造情境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认识、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入门课程,其操作性强、授课的对象广,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着眼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三)相关任务目标的设定不能脱离实际。要与课程要求紧密结合,将教学中的知识点巧妙地蕴涵在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构建课程的知识框架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2]。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目标的设置,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的教学任务是不能顺利完成的,因为教师并不能设置出合理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学生在进行任务目标的时候也会出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二、任务引领

(一)创设情境、分析任务、任务分解。教师设计任务教学情境就是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根据任务探究新知识的教学环境[3]。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为了让学生们更准确地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教师应该在不影响学生思考的情况下,启发学生分析任务目标,并且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例如在医院住院信息管理系统任务中,要充分了解医院的机构设置,教学中模拟入院病人治疗情境,打破以往传统课堂之中的弊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使没有到实际的医院中体会,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实际操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对目标进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其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住院管理、住院治疗和住院查询;病人住院管理中需要完成病人住院登记和病人出院结算。病人住院治疗需要完成入科分配床位、用药和检查治疗,住院查询就可考虑按照科室进行查询、住院费用查询和患者信息查询。综上所述,设置出一个清晰层次的任务,能够引导学生不断细化子任务,最终完成任务。(二)知识点讲解、确定解决方案。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更贴切地设置出新任务,学生也能够逐渐接受与理解新内容。例如,病人住院登记,教师需要对表与库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概念之后积极地建立解决方法。实际操作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课堂讲解部分也要重视,加强学生们理论概念的理解,能够进一步促进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中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们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究,教师为学生们的疑惑进行解答,引导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主动的一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拥有独立的思考时间,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或操作。这样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也让知识点的讲解变得不够立体,不能积极确立解决方案。(三)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十分重要,沟通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够通过沟通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分析。面对较难的任务后,也可通过有效的沟通进一步细化知识点。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严肃,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会及时有效地向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也会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教学计划。随着社会与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越来越突出,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中的局限性,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更加和谐,在和谐的环境下,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更加能发挥引导作用,最终使得整个环境更加积极、向上。在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将班级的学生们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进行分组讨论[4],分组讨论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之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互动性,尊重每一位学生个体,在出现不同观点时,可以向老师进行求助,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详细与代表性的讲解,可以先指出思考的方向,鼓励学生们打开思维,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逐步地进行引导,这样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教师的引导与纠正下,学生更容易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