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0:59:26

经济审计

经济审计范文篇1

一、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前的调查必须对与责任人相关范围内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对于群众反映较多的情况应慎之又慎。以查账为基本手段的审计不易分清是领导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因而要全面展开审前调查,广罗信息、精于筛选。如不进行审前调查,往往会造成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特别在当前,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违纪问题较多,会计信息不真,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拟定有针对性的尽可能完善的审计工作方案,便成为减少或回避审计风险的关键一步。

二、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

李金华审计长最近指出,对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作假账、报假表等问题,揭露不了,长期失察,这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风险。李审计长的指示及时给经济责任审计敲了警钟。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审计的重点不同,但家底的真实即领导者管理的资产负债和资金的状况的真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当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应紧抓“打假治乱”这个重点,因为打假治乱就是揭露假会计信息、假账,揭露并严厉查处造假行为,治理会计程序和经济秩序中的混乱现象。审计工作中,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时刻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其次,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在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再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从而审透审彻底,极大程度地减少审计风险,搞好与之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将“单位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同级审计”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包括任期内、任期届满或离任时的审计,审计所涉及的年限一般较长,同时,对于法定代表人的审计又必须以检查被审计者任职时所负责范围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因而,将对单位的年度财政财务审计与对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的有效投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另外,由于审计管辖不同,应将“同级审核”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如企业正常审计的管辖范围以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但因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法定代表人,实践中存在法定代表人的人事管理关系与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审计过程中,应参考被审计者的直接管理机构或任免机构对其所做的考核和评价结果,通过上下核对,相互印证,才能充分反映问题的真实面貌,揭露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审计范文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是由独立的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及其财政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鉴证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国家审计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形式,对国务院各级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情况、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做出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计报告。我国的经济监督具有多样性,除审计监督之外,还主要包括财政、金融证券、税务、工商行政管理、信贷等各专业经济监督形式。两者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国家审计和其他各专业经济监督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形成我国国家治理经济监督的子系统。从监督的范围上来讲,我国的国家审计监督不涉及特定的经济业务,被审计对象相对比较广泛,对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事项均可进行综合监督。而财政、税务、金融证券、工商行政管理、信贷等专业经济监督可对国家审计涉及不到的细枝末节做出具体的政策规定以及行业规定,从而弥补国家审计监督的不足。(二)从监督的层次来看:审计监督更是一种独立的、综合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对各专业经济监督具有再监督的作用。而国家审计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决定,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重大投资项目等进行审计监督。国家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民和政府的利益。(三)从监督的目标来看:国家审计和各专业经济监督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审计只是一种会计检查活动,继而不断演变成一种独立的监督活动。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论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具有预防、揭露和抵御三大职能,能够保证国家财产物资以及宝贵的人力、物力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而以财政、税务、金融证券等为代表的专业经济监督也不断发挥着经济监督子系统的作用,二者各谋其职、各司其政,共同维护国家治理大系统下经济监督子系统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2我国国家审计与各专业经济监督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国家审计监督与财政、金融证券、税务等专业经济监督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但自成立以来,国家监督也与各专业经济监督存在着不够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整体观念,职责权限不明确首先,由于我国审计领导体制上的问题,使得审计监督受到多方面的干扰,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每个经济监督部门或多或少会受到监督范围和业务活动的限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大多都着眼于专业本身,缺少系统科学的计划和约束。比如国家审计和各专业经济监督可能同时对某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审计监督,就会出现重复监督的问题,导致分工不清、侧重点不明确。(二)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由于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的上级领导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所以常常造成每个部门为了本部门、本地方的利益,执行业务发生交叉的时候往往缺少沟通和协调,甚至以各自部门规章规定为理由封锁各自的信息和资料,对经济活动的系统监督和管理不配合、不协调,不利于各经济监督部门的合力,阻碍了我国经济监督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三)未能彻底实现监督与被监督的制约关系首先,国家审计的性质和地位就决定了它是一种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审计监督的重点应该是对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的再监督,通过这种再监督促使各专业经济监管部门强化其专业监督职能,而不能利用其综合性去干预专业监管机构的基层监督,甚至忽视其再监督作用。其次,由于我国国家审计是单向审计,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也未能充分发挥。因此,我国国家审计和各专业经济监督形式缺乏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制约关系。

3我国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形式的协调——以金融审计为例

从职能作用的发挥来讲,当各专业经济监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时,国家审计的职责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国家审计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监控着我国经济部门的有序运行,而各专业经济监督作为子系统,在微观的层面监控各业务领域的发展。国家审计宏观职能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各专业经济监督的职责更分明,整个监督框架和结构更合理。同时,在国家治理层面考虑,国家审计监督和各专业经济的职能和作用也有部分的融合,他们的宏观目标一致,监督手段大同小异,只在具体的业务目标和业务执行上存在差别,这种交集的存在使得国家审计和专业经济监督存在融合协调的空间,以金融监督为例,它与国家审计的融合便形成了金融审计。金融审计是相对于传统的政府金融审计而言的,它增加了审计的主体和客体,形成了大金融观的概念。由于我国传统的政府金融审计业务范围过于狭隘,因此单单凭借政府审计本身,无法使金融审计成为国家金融体系的“免疫系统”。因此,需要将民间金融审计和金融内部审计包括进来,形成大金融观的金融审计。金融审计的业务范围将演变为既审计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关,又监督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既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又揭示金融行业的系统风险,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内部、中介机构、国家审计部门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实现金融健康发展的目标。

4加强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在国家治理实务中的协调

要加强国家审计与各专业经济监督的协调,减少工作中的矛盾,促进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提高经济监督的整体效力。(一)在政策上相互咨询,厘清政策和法规界限。从《审计法》到各专业经济监督管理法律再到各部门规章条例等,我国经济监督方面的法规多而杂,且专业的国家审计监督部门难以做到通晓各专业监督的行业规定和政策界限,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做出重大的审计结论和处理时,一定要向专业监督管理部门咨询,以界定合理的界限,统一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以避免处理不当或者标准不统一。(二)发挥各自主力优势,必要时采取各经济监督部门联合审计、协同办案。在涉及一些重大的违规违纪行为案件时,为搞清状况、抓住线索,有必要采取各执法检察监督部门联合办案,尤其是在分析研究、汇报执行的环节。对于一些跨部门、跨行业带有明显综合性的案件时,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与各监督形式的协调。(三)明确各自分工,界定各自的职责范围,确保监督不重不漏。对于一些带有较强行业性、综合性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高层次的监督和再监督作用。对于一些跨行业或跨监管部门、职责范围有交叉的事件的监督,要做好责任归属,做到不重不漏,防止一些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被争相检查,而对问题棘手的企事业单位踢皮球的现象。(四)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给我国经济监督子系统的有效执行带来法律上的保障,也使国家审计与各专业监督部门的协调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当此“免疫系统”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时能迅速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严格查处,明确各部门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及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和补救措施,做到权责一致,提高经济监督的威慑力和法律保障,从而对各项经济事务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权益、维护人民利益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英来.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08(5).

经济审计范文篇3

我国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之间的关系界定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这些审计各有侧重,适用性有所不同,且名词的提法也不尽统一,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执行的,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客观评价其经济效益状况和潜力,确定其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在内涵和外延方面的扩展。

二、当前开展效益审计的难点

(一)内在因素影响效益审计的开展

这种内在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审计人力不足和综合素质不高,使效益审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开展效益审计,特别是目前针对某一专项资金开展的效益审计,由于涉及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和数量繁多的项目承担单位、部门,使现有的审计力量更显得杯水车薪;同时,由于效益审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审计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合规性审计,不但需要财会专业知识,还需要懂工程技术、管理技术、统计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必须运用多学科知识,效益的评价需要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宏观性、前瞻性,这样作出的评价才能得到利益相关方的信服和应用,效益审计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实际上我们往往达不到这一要求,长此下去,势必造成效益审计流于形式。

(二)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加大了审计风险

效益审计是以财务收支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经济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和环境性进行的检查和评价。具体讲,就是通过揭示被审计单位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效果差、效率低的原因,向利益相关者披露相关信息或提出整改的建议,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但由于效益审计所涉及对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环境性指标缺乏统一的公允性标准,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差别,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防范和控制内部经济效益审计风险的对策

风险系一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意指特定事件、措施或行动对特定组织产生不利影响或导致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当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或项目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或者采用的审计标准有失公允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由此而生的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即为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的后果可能涉及:因采用错误的、不及时的、不完整的或不可靠的信息所造成的错误决策;错误的记录、不适当的会计处理、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各种财务损失;未能充分、有效地保护资产;客户不满意,反面宣传及其对本组织声誉形成的严重损害;未能遵守本组织政策、计划、程序或有关的法规与规章而遭受各种惩罚;不能合理地取得资源或不能实现设定的组织意图等。为此,需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一)制定统一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署应当组织内审协会及有关专家尽快出台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规范,效益审计评价要尽可能使用统一的量化指标标准来衡量经济业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环境性,这样,评价审计业务中获取的实际指标时有标准可依,以达到效益审计在促进资金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方面的作用。

(二)借助ERP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化资源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来看,“事”可以解释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器”指的就是“信息化手段”。借助ERP技术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运用计算机技术将财务网络系统留存审计接口,借助网络技术对财务实施动态监督,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这样既改变了传统审计滞后的局面,又降低了审计风险。

(三)改进监督办法,实行参与式审计

现代内部审计方式的精髓是参与式审计,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计部门的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弊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并与有关部门配合,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审计评价更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为此,一方面要实现内部资源的整合,打破部门内部的界线,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借助外部的力量,特别是一些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等,实现人力上的优势互补。执行审计业务时以专业审计人员为骨干,实行专兼职人员结合,把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财务、技术、预算、法律等人员聘为兼职人员,在审计中把他们纳入审计组正式成员,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协助。另外,还可通过向有关咨询机构咨询、吸收被审计部门参加审计评价工作等方式,以便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

四、开展效益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效益审计的项目选择

效益审计选项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效益审计能否取得实效。选择项目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促进相关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投资机制,提高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二是具有典型性、重要性,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三是从审计的现实性考虑,应选择那些资源利用率不高,管理不规范,易出现损失浪费的项目,这样的项目易于审计和评价。

(二)关于效益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和预期的审计效果,是审计项目的工作方向。一般情况下,审计项目一旦确定,审计目标也就初步确定了。效益审计总的目标是要考察效益性,具体来说包括经济或节约、效率、效果、适当或公平、环境五个分目标。经济或节约是实际投入比计划投入,即资源财产实际投入(所占或耗费)比计划投入,目的在于发现究竟在哪里出现了浪费资源的不经济现象;效率是实际投入比实际产出,即资源财产实际所占或耗费比实际所得,目的是考核投入利用的效率,这类指标可反映一个单位、一项活动或一个项目的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效果是实际产出比计划产出,即实际资源财产所得比计划所得,目的是考察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适当或公平是计划投入比计划产出,即资源财产计划所占或耗费比计划所得,目的是考核计划所得的适当性;环境是指影响效益的内部或外部的经济、社会、自然等环境条件,如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政策变更等。效益审计要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促进管理者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通过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将获取的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四)关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指对被审计事项的理想预期或认识,它说明的是组织或活动“应该怎样”。恰当的审计标准能为审计搜集证据提供依据,能为得出审计结果提供基础,还可以为与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奠定基础。审计标准的选择和对审计问题的确认,往往都需要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单位的管理部门的参与。因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注意与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取得支持和配合,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部门对审计标准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将影响其对依照审计标准作出的审计结论的最终接受程度。一般情况下,审计目标不同,评价内容也不同,评价标准也就不同。

实践中,以下三类标准是可以直接作为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是易于被审计单位接受的:一是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国家、行业或地区性的正式标准等;二是经审计部门评估或确认的被审计单位或其主管部门的可行性报告、预算、目标、计划、定额等;三是公理或常识性标准。如公认的或良好的实践标准,行业或地区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其他国家的标准和经验等。审计部门确定的评判标准都应事先让被审计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接受、认可。

经济审计范文篇4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经济责任越来越突出。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监督和管理,促进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政绩和经济责任,**区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自**年起,在全区逐步推行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制度,据统计,**年以来已对3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了离任审计,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主要做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精心组织,严密程序,规范实施。为了使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有章可循,**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于**年、**年、**年先后出台了《区属集体企业法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办法》、《区属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暂行办法》、《区属街道办、党政群机关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并进行了认真的组织实施,着重抓住二个环节:(一)依法规范实施一是明确审计对象和内容。先后确定集体企业法人,企事业单位及国有、集体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各街办、党政群机关主要负责人为审计对象,规定其离任(任期届满或调离、辞职、免职、离退休等)或机构撤并前原则上都要实行离任审计。审计的内容包括:任期内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财政、财务收支,国有、集体资产管理,债权债务以及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二是规范审计程序。凡属离任审计对象,在组织决定其离任或有意向调整前,由组织部门提出名单,通知审计机关安排审计。审计机关接到通知后,一般于六日内组织力量,按法定程序进行审计。审计一般采取就地审计的方式,首先听取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召开部分人员座谈会,再进行指标分析与实施调查考核、资产盘点、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征求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和本人的意见。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后,将审计报告送区委、区政府和区委组织部、区纪委。三是严格审计纪律。为了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可靠,要求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审计小组对自己审计项目的真实性签字负责,对违反职业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规定追究责任;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主管会计向审计机关作出书面承诺,主动提供真实情况,对弄虚作假、蒙骗审计小组的单位和个人,追究其责任。(二)重视结果运用离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成为干部使用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为防止审计与干部考核任用脱节的现象,**区委十分重视审计结论的处理和运用,在具体工作中,突出“三个结合”:一是与干部任用相结合。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可以为组织部门正确评价和考核干部提供依据。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审定后,向区委、区政府提交审计结果,同时抄送区委组织部及有关部门,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审计出的违法违纪问题,由执纪执法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理。扬州伞厂是一个已有40多历史的老厂。10年前,陈某作为精通业务、会管理的人才被派到该厂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他带领职工苦战两年,企业很快发展起来,成为省明星企业,**区利税大户,他本人也于87年被授予区双文明建设一等功臣,88年又成为**区建区以来的第一个省劳模。然而,近年来该厂却债台高筑,工人下岗,仅靠每月150元的救济金生活,原因何在?96年8月,根据区委要求,审计机关进驻该厂进行审计。通过审计,查明了亏损原因,发现昔日的劳模蜕变成了“蛀虫”。离任的厂长陈某被判刑,有关人员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二是与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在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过程中,将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有关经济活动列入责任考核细则内容,为责任追究提供依据。区某企业,在效益已日渐下滑的情况下,企业的帐面数字却不断上升。上报给政府的数据、报表,也是一路佳绩。而实际上企业已严重亏损,**年一年亏损就达200多万元。在此情况下,该企业负责人仍造假报表,汇报假数字,欺骗上级,骗取各种荣誉和奖金,**年还被表彰为“效益先进单位”。主要领导离任时,区委要求审计机关进行审计。通过审计,企业经济状况立即一目了然。企业的严重亏损虽然有外部客观因素,但作为党政主要领导,疏于管理,责任心不强,自身要求不严,对此负有直接领导责任。为此区委根据审计结论,在处理该企业亏损问题时,对该企业原主要负责人实施了责任追究,免去了其现任的职务。三是与干部教育管理相结合。区委组织部和区纪委对离任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领导干部的缺点错误,及时派人进行谈话教育,打招呼,敲警钟,对一些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予以诫勉,限期整改。如在对区内某单位审计过程中,发现该单位存在收入不入帐,私分公款和巧立名目超标准发放各种奖金、加班费、劳务费等问题,区纪委由此深入调查,很快查清问题,分清责任,责成该单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立即纠正违反财经纪律滥发奖金现象,并收缴了违法所得。同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在全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各级领导干部震动很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二、初步效果**区的实践表明,离任审计是检查领导干部任期内勤政廉政情况的有效途径,虽然实行时间不长,但其效果比较明显:(一)干部考察选拔任用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依据。通过客观、公正的审计,既可以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也可以反映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及其主要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个人品质和廉洁勤政的状况。依据审计结论,对干部的经济责任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降免的干部服气,提拔的干部理直,更重要的是逐步树立了凭实绩论英雄,靠实干求进步的用人导向。区审计局在对扬州灯泡厂审计后,审计结果不仅没有一个数据要调整,没有一个问题要处理,还采撷到高仁林的一串又一串动人的故事,《审计员眼中的高仁林》经《扬州晚报》报道后,使人们更加了解了高仁林和他的灯泡集团。(二)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通过审计,对一些人的不廉洁行为一目了然,这样就能针对发现的问题,严格财务管理,从源头上堵塞消极腐败现象的漏洞,从而使监督管理落到了实处。99年上半年,在审计中发现区某单位财务管理混乱,在企业严重亏损、欠缴职工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的情况下,却用公款大吃大喝,招待费严重超支。区纪委根据审计报告,及时组织查处,责成总经理写出书面认识,落实整改措施。对借企业公款投入单位集资牟取高额利息的一副总经理给予立案查处。由此很好地促进了该企业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的好转。(三)提供了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离任审计不仅有利于查清有关单位的家底,明确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而且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挖掘案源,抓住“蛀虫”。区某企业下属一物资公司经理胡某,任职期间亏了几百万,自己却是一个肥得流油的“方丈”,他最常用的手法就是低价卖出,高价再买进,从中渔利,通过离任审计,很快查清了他的问题,胡某被判刑入狱。三、难点和对策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干部欢迎,群众称好。但是在具体审计实践中,尚存在着一些难点,表现为:经济责任的内涵很大,审计的内容难确定;国家机关岗位职责不尽相同,审计的方法难以确定;经济责任的明晰度低,审计的结论难确定。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离任审计的效果。为此,根据调查中得到的启示,我们建议:(一)抓住重点责任,确定审计内容。经济责任的内容很多,概念很大,如何确定审计的内容必须围绕主要问题来确定,紧紧抓住被审计主体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如在掌管的众多工作中,以掌管的经费、实物的审批处置权为重点,审查管财、管物的经济责任;以重大的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的决定或执行为重点,审查、评价被审计主体主导决策的经营效果,对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形象工程”及“政绩工程”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二)抓住领导责任,确定审计方法。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范围差异大,经济责任大小、多少不一,审计方法如不恰当,直接影响或改变审计结论。因此,对主要领导干部或分管财务的“一支笔”领导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除正常的审计查帐外,应进行定量与定性、静态资料与实际状况、实现效益与预期效果的审计分析;对领导个体履职所涉及的主要经济活动,通过听取被审计者述职、审计调查,检查有关会计记录、合同、协议,开座谈会等方法,查清领导经济责任。(三)抓住直接责任,确定审计结论。有关领导履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有直接责任,有间接责任,有经营责任,有管理责任,有监督责任,有决策责任等等,抓住直接责任,作出客观评价,便可确定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具体操作可以从领导直接经营的经济事项、重大经济决策承担的职责,下属经济实体的投资扩建等项目所起的主要作用等方面,作出客观评价。

经济审计范文篇5

一、调查数据描述

本次问卷实际发放500份,收回416份,剔除26份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90份。其中有169份反映存在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活动,占总数的43.33%。本文以169份反映有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活动的问卷为基础进行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现状的统计分析。

(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模式在被调查的河北省有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活动的农村中,由农经站进行审计的最为普遍,占总体的42.60%,其次是由乡镇政府自行组织的审计机构和村民理财小组进行的审计,均占总体的28.99%,由县审计局派出的审计机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较少,占总体的15.98%,只有个别被调查农村的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占总体的4.73%。这些数据表明,在河北省农村中,对农村财务问题进行审计主要还是由农经站、乡镇政府自行组织的审计机构以及村民理财小组这三个组织执行的,而且有的农村实行的是农经站与村民理财小组先进行审计,然后交由乡镇政府的审计机构进行再次审计,或由多个审计主体交叉执行审计,因此在合计栏未予统计合计数。

(二)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独立性在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受乡镇政府干预的比重较大,占总体的59.17%,不受乡镇政府干预的占40.83%。由此可以看出,在河北省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中,执行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来自乡镇政府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涉及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方法甚至是审计结果的执行,但是无论涉及哪方面,这都将严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三)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中信息透明度在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中,有62.13%的人能够了解到所在农村的财务审计结果,而37.87%的人无法了解到其所在农村的财务审计结果。由此可以得出,在河北省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过程中,信息在大部份情况下是透明的,而在有些村,财务审计的结果并不那么透明。

(四)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方法有78.11%的问卷显示目前主要使用详细查账的审计方法,有34.32%的问卷显示的是用群众调查的方法,有18.93%的问卷显示的是抽样审计的方法,只有1.18%的问卷显示的是风险评估的审计方法。由此可以说明,在河北省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中,执行机构主要采用的是详细查账、群众调查和抽样审计的审计方法,而只有极个别的农村采用的是风险评估的方法。同时,在一些农村,执行机构会采用详细查账、群众调查与抽样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审计。

(五)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结果处理有56.21%的受访者认为审计结果能够及时处理;有36.69%的受访者认为审计结果能够处理,但是处理得不及时;有7.10%的受访者认为审计结果根本就不处理,由此可见,河北省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得出的审计结果基本上可以做到处理,但是有一部分结果处理的不及时。

(六)农村财务问题的后续审计状况有59.76%的问卷显示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后续审计,而40.24%的问卷显示没有后续审计。由此可见,在河北省对于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结果处理的后续问题上仍有很大缺陷,这样就会导致审计出的农村财务问题处理不及时,甚至根本不予处理,这将严重影响农村财务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调查总结与分析

(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主体混乱从问卷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主体有农经站和乡镇政府自行组织的审计机构,还有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主体可以根据有关法规接受委托并收取费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社会审计。正是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主体混乱,性质模糊,导致了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执行机构不统一,出现了问卷中执行机构既有农经站、乡镇政府组织的审计机构、村民理财小组,又有县审计局派出的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现象。

(二)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独立性差问卷结果显示,目前主要是由农经站负责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工作,但这种审计模式的独立性很差。原因在于:第一,农经站负责农村的财务审计工作,无疑是让农经站在担任管理者角色的同时担任监督者,这严重违背了审计的独立性原则;第二,农经站负责大量日常的经管工作也必然会冲击审计工作的开展;第三,由于农经站在行政方面受乡镇政府的领导,在业务上受上级经管部门的指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会严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这也就导致问卷中有相当大比重的受访者认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会受到乡镇政府的干预。

(三)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审计方式、方法单一落后由问卷可以看出,目前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还不高,审计方式也局限于以查处问题为主的财务收支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而以评价和鉴证为目的的经济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较少。同时,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方法也多局限于详细查账和群众调查,对抽样调查和风险评估的方法应用的很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缺乏各级政府必要的支持和推动;二是因为在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模式不属于政府审计的范畴,得不到政府审计机关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三是因为现有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人员多是来自于农经站的管理人员,不仅是有双重职责的兼职人员,而且学历层次低,专业素质水平较差,加之又得不到专业的审计学习和培训,因此被调查问卷显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一般,仅能在审计中发现部分问题。

(四)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信息透明度差在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中,村民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最终所有者,是委托人,而村集体经济组织则是人,村民需要通过审计手段来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信息,并监督其运行,而从问卷中显示,仍有37.87%的人无法了解到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相关信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执行机构对乡镇政府负责,而不是对村民负责。如此一来,作为农村集体资产最终所有者的村民无法了解其所在农村的财务状况,也无法看到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结果。

(五)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结果的执行不尽人意从问卷可以看出,仍有一部分审计结果得不到处理或者处理不及时,并且有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没用后续审计来检查审计结果的执行情况。究其原因,第一,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现行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模式无法通过提高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和加大罚款的力度来来遏制违法违纪等腐败行为的发生;第二,审计机构受乡镇政府领导,对审计结果的处理多数情况下会受到乡镇政府的干预。

三、对策建议

(一)在国家审计机关领导下建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中心农村集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公共物品,因此其监督权应由政府来承担。本文提出以下设想:将农村财务审计划归到政府审计范围内,建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中心”,负责农村财务的审计工作以及相关经济责任追究工作,从而,保证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较高的独立性以及较强的审计力度。

经济审计范文篇6

1.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及目的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所在地区、部门、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促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2.1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经济责任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下达审计决定,促使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从而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2.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预防腐败不仅要有一套严密的廉洁从政的制度,更要有保证这些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措施,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这些措施中的重要一项。通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充分发挥预警作用,对于约束领导干部的权力,促进领导干部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3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要综合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正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这种监督方式的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职责,成为科学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3.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特定的人,是由特定人的任期来界定审计的范围和事项。由于审计对象的特殊,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也具有特殊性。根据被审计者承担的经济责任范围,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除了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外,还可能涉及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

3.1领导干部任期内内控制度情况。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一方面是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完备,设置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另一方面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是否达到设计的目标,能否有效地防止违规违纪行为,确保财务管理、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并据此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范围、审计程序。

3.2领导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情况

财务收支管理是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主要体现。领导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的审计,主要审查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现行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有无贪污、私分、侵占、挪用公款及公共财物等问题。在资产管理上,审查账实是否相符,有无账外资产和资金体外循环及私设“小金库”行为;核实应收及预付款项是否真实及风险程度,有无呆坏账及虚设账户、潜亏挂账等行为等。负债管理上,审查各种应付及预收款项是否真实;有无滥补乱发职工工资及乱支福利费等题。在损益管理上,审查各项收入以及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净损益的核算是否正确,有无任意调节成本和利润行为;有无乱计、乱摊成本费用等行为。

3.3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任期各年度经济责任目标的完成与否,是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考核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应当针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职责、任务的实际情况,核实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主要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和各项财务及生产指标的完成情况,查清有无弄虚作假、人为调节上报指标粉饰业绩的问题。同时还要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初和离任前的国有资产、债权债务和资本来源情况进行审查,并剔除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评价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全面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和经营成果、确认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营业绩。

3.4领导干部任期内单位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投资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集中体现,往往与领导干部本人的经济活动联系更为紧密。这方面的审计主要审查任期内重大经济活动论证是否充分、决策是否经过集体讨论。重点还要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情况,是否合理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有无擅自决策造成损失浪费、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重大经济问题,以评价企业领导人的决策水平和企业的生产发展能力。

3.5领导干部任期内个人经济行为情况

审查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依法履行行政职能、行使管理职权过程中所决策、实施的重大经济事项及宏观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效益性的同时,审计其个人有无滥用职权,有无超越职权决策、盲目决策;是否违规报销应由其个人负担的各项费用,是否私设“小金库”为个人或小集体牟利等问题;检查其个人收入的合法合规性,有无侵占、挪用公款公物等行为。对发现的问题要逐一核实,综合分析,以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廉政情况以及是否存在个人经济行为。

4.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想法

经济责任审计这些年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的看还是处于探索、研究阶段,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立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潜心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

4.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各项制度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使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入手,对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界定、审计评价、处理处罚意见及审计报告的文字表述等提出规范化要求,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使经济责任审计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4.2转变审计理念,拓展审计目标

在关注经济责任审计常规内容的基础上,拓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要从单纯评价、鉴定和披露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扩大到帮助其寻找管理漏洞、防止损失浪费、推动科学决策,促进其依法正确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从而更加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职能,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加客观、公正、全面。

4.3改变离任时审计的模式

加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责任审计要从以离任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任期内审计为主、并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新模式,发挥经济责任的预警作用,提高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4.4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调研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复进行专题讨论,认真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问题,研究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路和具体措施,从而解决一些局部性、全局性的问题,在较高层次上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宏观作用。

经济审计范文篇7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与思考中共**市委组织部**年以来,中央先后下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不断规范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干部监督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我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情况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步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坚持离任必审,任中提前审,对于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廉政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实效。一是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审计部门把审计中所反映出来的统计数据、经济效益、遵守法纪、个人廉洁情况如实写进审计结果报告,为组织部门任免、奖惩干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将“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较好地落在实处。二是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2004、2005年,我市共对21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共计56901万元,向纪检和司法机关移交案件2起,2人受到司法处理,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财经纪律观念和经济责任意识,促进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和依法行政。三是规范了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经济责任审计着力于加强财经纪律监督,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专项资金管理不严、财政支出不规范、小金库等问题,认真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建议,促使领导干部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自觉遵守财经纪律。二、当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不足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已经法制化、制度化,并在规范约束党政一把手权力运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审计覆盖面不够广、透明度不够高。目前,我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虽坚持以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相结合,但任中审计的面还不够广;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涉及到的只是主要领导和有关科室,单位其他人员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知之甚少;审计结束后,审计结果报告一般情况下,只报送给下达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部门和被审计人及其原任职单位,局外人很难知晓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审计过程与结果的不公开、不透明,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也不利于审计人员在群众监督下,不徇私情、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使审计的监督作用和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二是离任审计工作相对滞后。从目前我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都是在被审计人调离原工作岗位,已转任、提拔到新的岗位任职以后,由组织部门下达审计任务或委托审计,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审计部门查证难度较大,对较早发生的不良经济行为的责任难以认定。三是审计评价不够具体。综观近几年来的审计报告,普遍存在审计结论内容比较原则、笼统,对审计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往往只是写实性描述,对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分析和评价,造成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在运用审计结果时难以把握和操作。四是审计结果应用不充分。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至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实际工作中,审任往往脱节,在离任审计时即使发现了一些经济责任问题,也很难得到应有的追究,因为相关领导干部已升任或平调到新的工作岗位,这样就容易产生“带病上岗”、“带病提职”的现象。三、对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审计工作在干部监督中的作用,切实规范、约束一把手的行政行为和经济行为,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扩大任中审计的范围。任中审计,是将干部监督的关口前移,应根据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将长期在一个单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人员、热点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群众有一定反映的领导干部作为任中审计的重点,有计划地在领导干部任期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的防范作用。二是严格规范离任审计。中办、国办《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指出:“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离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宜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就为“先审后离”提供了政策依据。因此,对符合改任非领导职务以及拟转任、提拔的干部,有关部门应提前进行审计,待审计工作结束后,根据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综合考虑,再决定是否给予办理任免手续。对确实存在重大经济问题的,也便于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减少或避免干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三是努力做好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既是具体审计质量的集中体现,又是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检验,关系到被审计人以及部门利益,因此要完善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科学地制订评价范围、内容、标准、方法,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去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依据,紧扣经济责任事项,在审计职能范围内进行准确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四是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署《**年至**年审计发展工作规划》提出:“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到**年力争做到∙∙∙∙∙∙全部对社会公告”。因此,在对经济责任准确定性的基础上,按照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有关要求,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审计机关对存在问题的处理处罚情况,积极扩大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作用,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透明度,扩大审计影响,增强审计执法能力。五是切实应用好审计结果。组织部门应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运用到干部管理的全过程,与其本人的述职报告、群众的意见相互印证,提高对领导干部考察、考核、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人给本单位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发现有严重的违反财经法规问题的,要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据党纪、政纪,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应提出对策措施,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及时将这些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经济审计范文篇8

一、组织领导情况

县委、县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重视,为进一步加强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更好的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工作制度,县于2012年6月调整了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并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确定由审计局局长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日常协调工作,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于2012年6月组织建立了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其组成单位有县纪委、组织部、监察局、财政局(国资办)、人保局、审计局,并下设了联席会议办公室,确定了审计局局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会议的6项主要任务及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确定了联席会议的实施方式,提出了联席会议3项基本要求。

二、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的建立情况

至2012年5月31日止,县审计局人员编制22人,实有人员23人。下设专职经济责任审计股,编制2人,实有2人。专职经济责任审计股与联席会议办公室事署办公。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由县审计局副职兼任。

鉴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根据我县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县审计局已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增加人员编制的报告,县委政府已原则同意增加人员编制6人,拟定于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个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充实审计队伍,促进经责审计工作。

三、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等审计管理情况

我县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刚于今年建立,以前年度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均未经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研究拟定,主要做法是由县委组织部委托,确定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由县审计局负责实施。2008年至2011年县审计局受组织部委托,审计了乡镇党委书记28人,乡镇镇长23人,工业园区领导1人,党政工作部门领导干部42人,事业单位领导干部11人,人民团体领导干部3人,企业领导人员2人,共实施经济责任审计110人。占审计对象数量175人的63%。自2008年至2012年我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不断拓宽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由原来的单纯偏重审计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逐步拓展了国有资产管理和保值增值、重大经济决策、重大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涉及经济管理方面的领导和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合法和绩效问题等等。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合理合规的责任界定,明确区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在审计方式上基本上按审计规范操作,没有创新方式。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指标、责任界定标准,没有统一的分类(党政领导、企业领导、工业园区领导、群众团体领导、事业单位领导)规范和标准,处于逐步健全和完善阶段。

四、审计结果运用和工作成效情况

2008年至2011年我县经济责任审计受组织部委托共完成110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均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县委组织部报送了审计结果,通报了审计情况,但未向社会公告,无移交案件、无澄清问题对象,无因审计发现问题而撤职降级和其他处分的情况,党委政府及组织部门参考审计结果任用干部,2008年至2011年共提拔使用10人。2008年至2011年向党委政府提交各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110篇,提出审计建议362条,均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的采纳。

五、存在主要问题和有关建议

(一)存在问题

1、人员配备不足,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逐步规范的经责审计任务要求。

2、人员素质不高,形成的审计结果报告质量不高。

3、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前几年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审计,部分存在已到任新单位再审计的现象。

4、缺乏健全完善的审计内容,评价指标,责任界定标准分类明细的规范标准体系。

5、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组织部门委托多少审计多少,绝大部分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开展不够。

(二)审计建议

1、建议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分局,增加人员编制充实审计力量。

2、建议省厅和市局定期组织开办经责审计培训班,加大经责审计人员素质培训,促进经责审计质量的提高。

3、规范组织程序和审计程序,坚持做到干部考察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干部任用做到先审计后任用。

经济审计范文篇9

一、责任政府促成审计问责

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成为“责任政府”的最新注脚,“有权必有责、有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责任”的分量越来越重。笔者以为,强化政府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需要强化政府责任。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方面适应了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改进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效率,降低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国有资产流失、公共利益被忽视、腐败、政府管理危机等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政府责任的缺失。其次,强化政府责任是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键。责任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核心,没有政府责任,行政权的运行就没有制约,公民权的行使就没有保障,违法行政就不可能受到追究,依法行政就不可能真正得以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就无法实现。

我们知道,政府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门,政府审计的职责是政府行政责任的一部分。此外,由于政府审计是政府内部的行政监督,在开展监督工作方面,具有直接、及时、灵活、迅速的优势和主动性、全面性、经常性的特点。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因为熟悉情况,联系密切,容易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处理,讲求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强化政府的责任。

二、经责审计中问责缺失

十年的经责审计工作增强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认真履责的意识,促进了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也为党委、政府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当前经责审计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深度欠缺,责任缺位

从近几年实践看,干部交流频繁,交流的范围较大,而且多集中在某一时期,有时组织部门一次委托十几个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审计机关被动接受审计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打乱了审计工作计划,造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相对集中与年度计划之间的矛盾,实际工作中深入不够,浅尝即止。经济责任审计只停留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经济层面上,停留在就账查账的基础上,不能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查深查透,缺少量化对比分析,造成审计结论内容笼统,形式单一,就事论事的多,综合分析评价的少,对部门资产总量、挥霍公款、奢侈浪费、以权谋私、挤占挪用预算资金、随意改变资金使用方向、以及违反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方面缺少具体的量化对比分析,对经济管理、经济决策、损失浪费等责任界定很少涉及,经济责任审计责任难以到位。

(二)先离后审,责任失位

尽管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了“先审后离”原则,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干部人事工作有其特殊规律,审计机关的力量又有限,造成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先离后审、先升后审”,或者是“边离边审”,存在着不足:一是不能直接对干部任用产生影响。实行先离后审虽然也能为组织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方面提供依据,起到鉴证作用,但领导干部已离任,或者已到了新的岗位,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主体发生了变化。二是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有的已离任领导干部对审计重视不够,觉得审计情况如何并不影响自己的调动和升迁,这给审计人员收集资料、责任区分带来很多麻烦,直接影响审计效果。即便审计明确了责任,分清了是非,但实际执行中,继任者往往推诿,不愿承担纠错改错或接受处理处罚的责任,致使许多应该处理的问题,都最终无法处理处罚,造成责任失位。

(三)评价偏坡,责任越位

由于审计人员的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表现在:一是超越权限的全面评价。对一些与经济责任无关的业绩与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如:某领导干部“工作能力较强”等等。二是狭隘片面的简单评价。认为任期经济责任与通常的财务收支审计无多大差别,因此只对领导人所在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作相应的责任评价,这种评价隐藏较大的风险。因为领导人的业绩和责任不仅局限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三是主观的评价。如:“我们认为该同志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四)各自负责,责任难究

由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的各自工作目标、重点、手段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对审计结果的理解产生一定差异,虽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审计机关与司法、纪检监察等机关建立了案件线索移送和信息互通制度,但相关职能仍然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职责不够明显具体,整体工作合力发挥不够;工作还不够系统、规范,尚未形成统一体系,致使审计成果不能得到充分运用和体现,审计部门在落实决定、意见执行方面缺乏强制措施,既使准确界定责任,也难以追究。

(五)年审年犯,责任无序

审计问责目前仍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一是问责的范围不太明确。如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哪些应该向单位集体问责,哪些应该向个人问责;哪些应该问责领导干部,哪些应该问责经办人员;哪些应该问责主管领导,哪些应该问责分管、协管领导,此类问题在现阶段审计监督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中规定得不够明确,致使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即便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其领导责任与直接责任、间接责任等往往也难以界定。二是问责的方式不够严谨。审计问责大致有三种方式,即审计机关通过《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依法直接提出处理意见;审计发现的案件线索一般移送司法、纪检监察等机关;构不成案件线索的一般问题责成被审计单位自行处理。这三种方式,在一些特定环境下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或者说,一定程度上凭借执法人员的原则性和良心,并无对当事人硬性的规定。尽管绝大多数审计机关与司法、纪检监察等机关建立了案件线索移送和信息互通制度,但是移送后的处理结果反馈大多不够及及时,有的甚至不了了之。因此,常常出现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现象。

三、经责审计亟待责任追究制度

审计年年有,问题依旧多。面对审计取得的诸多成果,人们的反应越来越平静,甚至越来越无奈。这是为什么?相关人员责任得不到追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是重要原因。经责审计报告的事后惩戒效果才是社会公众和政府主管机关的关注焦点。

(一)责任追究制度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大对领导干部履行政府责任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政府责任的具体化,经责审计最终是政府责任的经济权力履行审计。目前经责审计发现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纠正与整改不到位、屡查屡犯的现象,领导干部缺乏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如:审计报告虽然明确了领导应负的责任,但实际却没有下文,责任人没有受到惩处,久而久之,很多领导忽略了审计揭示的问题,导致整个经济管理依法办事氛围的弱化。责任追究以制度的方式出台,将起到警示、教育和制约的作用,促进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管理职责,为建设优质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服务。

第二,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与主动性。责任追究制度,具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和经济管理意识,从而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廉政勤政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第三,有利于有效践行纪检、组织及审计监督责任作用。纪检机关具有加强党员干部纪律监督的职责,组织部门具有加强干部教育管理日常监督的职责,审计机关具有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的审计职责,责任追究制度是基于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共同职责所在,形成有机结合,汇集合力,加大监督力度,深层次地发现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发生的违规违纪问题,及时追究,及时查处,纠正错误,挽回经济损失。

(二)责任追究制度的关键

第一,把握“三个原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责任追究的主要基础材料,审计报告的客观与否直接影响责任追究的正确实施,因此在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核心部门的评价内容,应把握“三个原则”:即不越位原则,不缺位原则和不错位原则。“不越位”就是对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评价,坚持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没有进行审计的不评价。“不缺位”就是按要求,既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评价,又对其本人的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和评价。“不错位”就是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应紧紧围绕“经济责任”,不能超越被审计者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经济活动的范围,去评价不属于经济责任的内容。

第二,突出“四个重点”。即突出对审计对象任期经济工作实绩评价,突出对被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评价,突出对被审计对象廉洁自律情况的评价,突出对被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单位可持续发展情况的评价。

第三,明确“五个要素”。即主体、对象、内容、组织方式、成果利用。主体是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对象是被审计的党政领导干部;内容是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领导干部未履行或未正确发行经济责任而出现的违规问题,明确领导干部对其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组织方式是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牵头协调,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审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权限对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问题责任追究结果,纪检监察机关将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作为领导干部廉政谈话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部门将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考核档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和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考察干部时,写入干部考察材料。

(三)实现追究制度的转型

第一,将“离任审计”向“任职审计”转变。凡拟提拔或拟调往重要领导岗位的干部,坚持“先审后离”,增加干部的责任感,也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审出了问题能及时下结论和处理,避免“走过场”,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干部使用的重大失误,提高组织威信。离岗、离职、退休或免职又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因其社会影响不大,为了使原单位能尽快地开展正常工作,视情况可以采取“先离后审”,等将来干部监管机制完备了,再全面推行“先审后离”,使法规和实践完全统一起来。

第二,将“集体问责”向“集体与个人问责结合”转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明确要求审计个人经济责任的工作,但由于前任与后任、主管与分管、指使与参与等等的责任常常难以界定,也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变成了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甚至把《审计报告》写成领导干部的《考察报告》,为领导歌功颂德的工作总结。这是审计监督不能到位、审计问责难以奏效的重要原因。况且一般情况下对单位集体的问责也只是停留在处理处罚、要求整改、提出建议上,至于发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则剖析不透,整改的效果如何更不深究。因此,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必须做细做实工作,充分占有证据,进行客观评价,尽可能分清责任之大小,既追究单位集体的责任,也追究个人的责任。

第三,将“无序问责”向“有序问责”转变。一定意义上说,监督就是问责。二十多年来,国家审计机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之路,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审计问责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法”的形式把问责的范围、方式、责任搞明确,从而建立起有序的审计问责制度。

第四,将“独立审计”向“链条效应”转变。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职能有很多局限性,今后要加强与纪检、组织、监察、人事部门的联系,在计划、实施、考核、监督和查处方面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环环相扣,形成紧密的“链条效应”,把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情况与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有机结合,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各成员单位综合分析审计结果,共同找出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挖掘体制、机制、政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升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率。

经济审计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融审计;经济监管;协作

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经济的合理有序运行在国家经济的管理与国际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部门的职能发挥是否得当又关乎国家经济是否能够稳步发展。在我国的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的部门中,由于在各自的职责权限、监管的范围、资源和信息互通互用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与疏漏,基于此,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金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新形势,以维护我国经济的稳定与安全为目的,阐明我国政府在经济方面将审计和监管合同协作的重要性,并且为搭建二者相协作的平台提出新思路。

一、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协作构架的构建

1、协作框架下相关部门的职能。由当前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式来看,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的协作发展正成为一种世界发展新态势,金融审计的合理运行离不开经济监管的有效配合,经济监管的实施也离不开金融审计的协助。金融审计为经济监管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经济监管为金融审计的有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将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进行合理的协作与联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必将在经济发展中取得非常大的经济效应和管理效益。应当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将金融审计归入到经济监管的大的较宏观的框架中,既能突出二者的职能又可以将二者协作之后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下图(图1)是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协作流程框架,该框架最顶端无疑是我国的国务院,整体强化政府在国家经济管理中的最高领导地位,显示出其独特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而下属的几个平行机构则分别是国家中央银行、国家金融审计机关、国家的经济监管机关,最下端则是我国的各大金融机构[2]。2、审计与监管职能倾向变化。在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的职能倾向上,政府的金融审计机构应当更注重再监督而监管机关则更注重直接的监督管理。金融监管部门负责金融企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常规风险的监督和日常业务的管理等工作,将检查与制定政策的责任集于一身,这不仅减缓了经济监管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不利于内部职责的合理分工。我国的经济监管部门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具体受到哪种法律的制约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经济监管部门受法律的制约性较小,监管权力则会因此而出现纰漏或履行职责时的懈怠,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金融监管方面的腐败。金融审计机关与经济监管机关的协作框架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还要从法律层面上来考虑,要根据我国的《审计法》《银监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把权力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3]。3、协作框架宏观分析。从宏观上看,政府在整个协作框架中处于主体地位,各个部门在其领导下有序地发挥着各自的职能。从微观上看,政府的金融审计突出自身的检查功能,审计机关不参与相关金融政策措施及法规的规定,也不干涉其他具体金融业务的运行与管理,其地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金融审计的检查相对于经济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作为金融审计部门,它应该突出自身的检查功能,不应在惩处上加大职权,为了与经济监管机关的协调合作发展,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金融审计机关的处罚职能。对金融审计部门审计监察职能的强化、惩罚处理职能的弱化,有利于加大该部门的内部控制力,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相对于金融审计机关,经济监管机关应加大其自身的惩处力度,完善处罚制度,积极引导各大金融企业合法经营,增强金融机构的遵纪守法意识、风险察觉意识。图2数据是我国2007—2017年六年间的金融审计总额,由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审计数据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基于此可以判断出该态势还会继续上升。

二、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应用优势分析

1、协作框架下金融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政府的金融审计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在我国整体金融发展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它关乎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国家金融审计部门必须以维护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主。经济监管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到实时监控,在国家经济运行中进行有效监管。将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协作必然实现二者之间职能不足的互补、优势的强化。2、适应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势不可当,加之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展从而将地球连成一个整体也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此,金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也加大世界经济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风险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经济金融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金融业中,是金融相关部门的管理更加方面快捷高效,促使金融更加信息化,从而使国家的金融跟上世界的步伐,走向国际化、全球化。3、方便审计与监管间的沟通与交流。金融审计部门与经济监管部门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不同的平行部门,它们有着各自的职责和权力,在国家的统一管理下各司其职。但是仔细分析这两个部门就不难发现其实二者在管理的对象、职权实施的范围、管理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着相似或重叠之处。政府的金融审计部门的对象范围过于宽泛,管理的业务错乱冗杂,而审计的资源却非常有限,金融审计相关部门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审计,致使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全面的监控,因此在金融审计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很大的缺陷。经济监管与金融审计之间缺乏沟通又造成职权交叉,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做到有效的合作,出现问题后又相互推卸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相关的经济信息不能被及时有效地利用,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的协作有利于实现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协作的平台下有利于二者在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共享,不仅能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办事质量也能得到增强,有利于促进资源型社会的建设。

三、结束语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审计机关与经济监管是经济发展态势下的必然,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的协作不仅可以规避金融风险,维护我国经济金融的安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有效发挥金融审计与经济监管的协调作用;二者的协作使彼此间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快捷,职能也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金融经济能够更加稳定、持续、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裴金波:国家审计协同———内容框架与模式构建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7,22(3):80-81.

[2]王涛、秦建文:我国地方金融监管框架优化问题研究———基于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18(4):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