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1:18:21

经济合作

经济合作范文篇1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状态不好。其二,发展不平衡。其三,组织创建的依赖性强。其四,利益连接存在松散性。其五,资金来源存在约束性。其六,法律制度存在滞后性。

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中,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坚持走多元化发展、分类指导的道路。

随着农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具特色的地区专业化日趋明显,而不同的产业对组织的要求各不相同。在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时,应坚持多样性原则,防止片面性,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让农民自由地发展,不要盲目地推行什么模式,坚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方针。在组织形式上可以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兴办各种农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各种农村合作组织,以社区或区域为单位组成联合社,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组织体系,这样既便于更好地管理、协调、指导各种农民组织的工作,又可以壮大实力,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二、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合作。

传统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三大农民组织,既是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重要资源,也是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的重要依托,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这些组织存在着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农民自发形成的各种新型组织,却能较好地规范农村私人信贷,引导和促进农民自我信用组织的发展。

三、坚持农民自愿,避免行政干预。本文来自

农民合作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从长远看,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引导经济发展方向,协调各个群体的利益关系,许多具体事务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也不该管,发展合作组织的职能,应逐步交由农民组织来承担,这是必然的趋势。政府应从鼓励、支持、引导、协调等方面发挥在合作组织制度创新中的特殊作用。一是各级税务部门应对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二是要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三要在用地方面给予优惠;四是开展对合作社授信的探索,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五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风险基金,重点扶持合作社;六是保险公司要扩大对农业风险承保的探索与试验,要开辟新的险种,增加对农业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病、虫、药害等风险的承保;七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技术支持力度,鼓励现职农技人员受聘于合作社或离岗参加合作社;八要鼓励和支持合作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九要加强管理,确定一个主管部门,给合作社一条向政府反映呼声的渠道,这个主管部门应该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扶持一个产业的关键在于扶持支撑这个产业的组织体系。

四、加强行业管理,实行规范化运作,大力增强经济实力。

合作社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一要建立完善规范的合作社章程;二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三要建立以年度为单位的分配制度;四要实行年度审计制度;五是合作社要尽量减少机构和专职人员,降低成本费用;六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七是合作社之间可根据自愿和实际需要,通过联合组建专业合作联社;八要大力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目前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生产无公害食品,并打出标识,树立品牌本文来自农产品分级包装、贮运、销售,通过经营活动健全机制和积累财力,有条件的以兴办小型加工和流通实体等手段,逐步提升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必须市场化。

经济合作范文篇2

第一,深刻变化的国内外条件和环境必然提出形成新优势的迫切要求。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美元。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积累,我国的要素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领域中的比较优势有消有长,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位置也在发生相应调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在全球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外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利益互相交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层次和特点也将随之进行调整、拓展和提升。这些新的情况和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发挥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努力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第二,新优势是相对于传统优势而言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就是要不断完善我国市场开放法律体系,实现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制化,增加政府行为透明度,这是形成新优势的根本保证。用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标准严格管理输出商品质量、国际技术转让的合同签订、对外投资的资本运作、海外企业的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等,这是形成新优势的前提。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形成新优势的基础。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我国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这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展望今后*~*年,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资源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人力资本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工资等要素价格将不断上升,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此压力下,提升人力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加大教育培训等培育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并与其他生产要素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创新优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形成创新优势,就是通过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进一步激发经济成长的活力,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品牌优势。知名品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升至世界第四,但在世界名牌之林中,我国产品的名牌却寥寥无几。缺乏品牌竞争力,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今后,打造品牌优势的重点就是要加强企业的自主品牌意识,以品牌资源整合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等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经济合作范文篇3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功能与机制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从组织功能层面来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能够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进行劳动生产和产品销售,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从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组织专门的农业生产,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结合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需求,对组织内部的农业生产进行有效协调和组织,进一步提升组织内部的规模效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更多优势[1]。此外,在推进不同类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过程中,也有利于各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从中介功能来看,农民与企业之间很难实现面对面沟通,特别是对于农业龙头企业而言,无法直接从分散经营的农户手中进行农产品收购;对于农户而言,也无法加入到大企业的生产之中,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农民为了进一步避免市场风险,更愿意加入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应凭借这一中介组织优势进一步提升竞争能力。从载体功能来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由各种经济实体演变而来,各类实体组织转变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够进一步提升产业组织一体化水平,对于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竞争力,增加组织成员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从服务功能层面来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是农民,组织服务对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民购进物美价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还应该帮助农民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将农产品以更为合理的价格销售出去。此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还应该为组织成员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服务,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制度特征。首先,组织成员共同所有的产权制度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基础。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而言,其所有的产权都归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共有,组织成员享有整个经济组织的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产权制度是经济组织的基本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能够切实维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性质,同时也保障了组织成员享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2]。其次,民主管理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制度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而言,其内部组织成员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地位,因此在选举决策机制制定上,坚持“一人一票”原则,无疑能够更好地增加组织成员收益,体现出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公平原则。最后,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核心。由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所组成的组织,虽然克服了小农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在利益分配上必须解决吃大锅饭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制定,按照组织成员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进行相应的收益分配,才能够最大化的反映出组织成员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贡献。

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控制的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特别是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但当前从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整体发展情况看,并没有改变农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控制和管理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控制不足的问题表现。首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程度相对比较低,其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完善,特别是很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成立过程中并没有在相应的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在内部组织建设上还缺少相应的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也有很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过于松散、权责关系不清,很多管理事项缺少相应监督机制,各种角色都有理事长一人说了算,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建设和内部控制,原有的三权制衡治理结构,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在内部运行上,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制度和管理条款,但由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很多政策规章制度并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制度建设滞后,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上,虽然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了“一章、三会、三项制度”,但这些制度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自身作用,更多的是用于上级检查和审计,基本合作组织内部管理由会长一人决定,其他参与成员民主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内部控制制度原有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未来发展等很多重要事项在决策过程中并没有普通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参与,更多的是由主要管理者决定[3]。因此很多决定事项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普通会员切身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普通会员参与组织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管理制度被不规范的执行和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顺畅运行。加之,缺乏相应的内部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相应人员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控制不足的原因。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就已经出现,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受传统观念和小农思想等的束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农民的思想认识偏差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部分农民认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简单的等同于过去的集体经济,如果参与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就走上了原来的一大二公旧路,对于来之不易的土地很多农民表现出了担忧情绪。还有部分农民认为,当前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作用上并没有显现出来,并没有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收入。因此这部分农民认为家庭经营方式更适合自身的生活状况,这时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规模发展上受到了一定限制。同时还有部分农民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自身建设上应该摆脱政府对其干预,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这种放弃政府指导原则必然会导致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走上歪路。从当前来看,由于部分农民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认知上出现了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控制建设。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多数人员都来自农村,从整体看多数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容易犯小农意识错误,对出台的政策和引导措施理解不到位。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并不愿意积极配合上级工作开展。同时还有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社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现代组织管理的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依然沿用老套的管理办法,内部管理混乱,内部控制问题较多。此外,还有部分管理者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缺少相应能力,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中的作用不大,同时也影响了广大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资本筹措能力不足。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必须获得足够的融资渠道。但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层次还相对较低,资金主要来源是成员筹措或以入股方式获得。这些资金来源较为分散,一次入股之后,需要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创造实际收益,成员才会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旦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瓶颈或挫败,很多组织成员就会采取各种方法撤股,这必然会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资本筹措能力不足,而且,缺乏相应的抵押物,很难从正规的银行渠道和小额信贷机构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持续稳定发展。

三、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内部控制上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控制建设,采取更为积极稳妥的措施,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化、产业化、规范化水平,更好地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一)优化决策程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组织成员服务,通过自身优势和作用发挥,让组织成员获得更大收益。对于农业生产而言,由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影响相对较大,目前我国农业在科技投入、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体系等多个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背景下,广大农户参与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既能够摆脱在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整个决策程序还比较松散,从决策方式上看,主要是通过组织成员大会行使相应的表决权;通过理事会形式行使自己的决策权[4]。但在具体权力执行过程中,由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建设还不够完善,很多决策程序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构建更为完整的管理制度,以成员大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对农村经济合作社重大事项民主方式进行科学决策,并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予以监督,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二)完善激励机制。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而言,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组织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学管理水平,必须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对管理者激励机制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管理积极性和责任感,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具备更好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普通成员而言,因为普通成员在整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所占的股份较少,导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发挥组织成员作用,应该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普通成员参与农村经济组织活动的动力。具体可以制定相应的盈利分红机制,将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收益让渡给组织成员,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参与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之中,发挥组织成员自身作用,加强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监督,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三)完善监督管理。建立成员诉讼制度。成员诉讼制度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控制的重要制度之一,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员代表大会是整个组织的最高机构,成员大会定期召开能够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重大事项进行监督和管理;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管理者的日常事务并不能实施进行监督,部分管理者有可能借助监管漏洞,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谋得私利,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途径和手段,普通成员很难发现这些问题。因此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同时也应该引入必要的法律手段来保护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一旦管理者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损害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的利益,合作组织成员就可以利用法律武器对管理者进行起诉,利用法律手段切实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能够对管理者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控制水平。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透明度,由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管理者和普通成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很多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并不能及时有效传达给每一位成员,因此这就为管理者滥用职权提供了条件。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和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组织内部的相应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及时披露,让所有组织成员都能够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有所了解,进一步激发成员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谐统一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村经济合作多数成员都相互认识,作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父老乡亲,实施信息披露制度,在成员的有效监督之下,面对广大父老乡亲,管理者也很难做出违背良心的滥用职权行为,以便为合作组织竭心尽力的工作。

总之,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而言,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内外部环境,同时也应该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内部控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必然产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其发展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和法律规范,引导其向着更为科学民主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星,吴春梅.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治理结构、机制与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06):1052-1058.

[2]芦轲.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法律地位及发展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18(04):14-16.

[3]王晓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7(01):14-15.

经济合作范文篇4

(一)经济复苏势头向好

受国内消费回暖、工业投资增长和国际贸易改善等因素影响,2015年二季度英国经济维持稳健复苏态势。从增长率来看,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7%,较一季度上升0.3个百分点。从消费来看,二季度家庭最终支出环比增长0.9%,创过去7个季度以来新高;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由7月的4提高至7,为2000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从投资来看,二季度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环比增长1%,已连续两个季度实现正增长。从出口来看,得益于主要贸易伙伴需求回暖等利好因素,二季度出口增长3.9%,创有该项统计以来的最大单季涨幅。

(二)通缩压力有所增大

受燃料和服装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9月英国通胀率为-0.1%,较8月下降0.1个百分点,与4月持平且创下1960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从长期来看,9月零售价格指数(RPI)涨幅为0.1%,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

(三)失业率持续下降

受市场活力增强、就业环境改善和增长预期升温等因素影响,2015年以来英国失业率不断下降。6-8月失业率已下降至5.4%,创2008年以来新低。市场普遍预计,四季度就业市场将进一步改善。

(四)外贸逆差增速明显

受大宗商品价格疲软、英镑持续走强等因素影响,8月英国外贸逆差额达到33亿英镑,虽较7月有小幅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目前,7月和8月逆差总额已达到二季度逆差额的2倍,并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态势。

(五)财政赤字率大幅下滑

一季度英国财政赤字率为1.3%,较2014年第四季度下降5.5个百分点,低于欧元区平均赤字率2.4个百分点,为欧债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市场预计未来赤字率将进一步缩小。

二、英国经济走势展望

(一)有利条件

一方面,货币政策继续维持宽松,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10月英央行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至少在2016年中期前,将维持基准利率在0.5%的记录低位不变。若经济增长未取得预期目标,英央行有可能进一步出台刺激计划,以用来稳定市场预期并提振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经济刺激计划效果的逐步显现,有利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欧债危机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包括融资换贷款计划、住房市场刺激计划、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在内的多项经济刺激政策,在短期内将有效撬动英国国内市场需求,并释放企业和居民消费潜力。

(二)不利因素

从国际方面看,全球经济仍存在下行风险。联合国的《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欧元区持续不稳定、地缘政治冲突潜在溢出效应及新兴经济体顽固性漏洞等风险因素,将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弱于预期,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2.8%,较2014年底的数据下调0.3个百分点。为维持高福利水平,过去几年英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增幅明显,若未来经济无法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则有可能再次陷入“高福利陷阱”。同时,服务业扩张动力不足、外贸逆差居高不下、政府债务负担沉重、财政政策回旋余地有限等现实难题,也将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拖累。

(三)走势展望

综合判断,2015年英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英国央行最新预测,2015年经济增速为2.8%,较预期上调0.3个百分点,2016年回调至2.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英国2015年经济增速为2.5%,2016年放缓至2.2%。

三、中英双边经济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合作现状

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自1972年建立大使级关系以来,中英经贸关系快速发展,贸易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2014年,双边贸易额已达808.7亿美元,较1972年的3亿美元增长了270倍,年均增长率为14.25%。2015年1-7月,中英双边货物贸易额达508.6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我国对英国出口额347.1亿美元,占英进口总额的9.4%;英国对我国出口额161.6亿美元,占英出口总额的6%。目前,英国是我国在欧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实际投资来源地和第一大投资目的国,我国则是英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双边贸易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中英两国的贸易结构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在我国对英国的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一直是重点。2015年1-6月,我国对英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达112.1亿美元,占对英出口总额的38.4%。目前,我国已是英国机电产品的最大进口来源国,占其市场总额的16.6%。同时,我国对英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旧保持明显优势,2015年1-6月,我国是英国家具玩具、皮革制品及箱包、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等轻工产品的最大进口来源地,分别占其进口市场份额的42.9%、35.7%、34.8%、22.9%。在英国对我国的出口产品中,运输设备和机电产品是亮点。双边投资稳步增长。随着中英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双边投资规模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截至2015年8月,我国对英投资合同金额为420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12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主要涉及基础设施、能源资源、金融、机械制造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另一方面,截至2015年8月,英国对我国实际投资额为196.1亿美元,涉及7992个投资项目。其中,2014年实际投资额7.4亿美元,同比增长87.6%,新增项目287个,同比增长21.6%,主要涉及交通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和生物信息等领域。合作机制日益完善。目前,中英已经形成了以总理年度会晤机制为统领,高级别战略对话、经济财经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为支柱的“1+3”合作机制。其中,高级别战略对话主要就宏观政策协调和重大外交及国际事务进行讨论;经济财经对话主要涉及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等问题进行磋商;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主要就教育、科技、文化、媒体、智库等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随着双边合作机制的不断成熟,中英两国正迎来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存在问题

应该看到,目前中英经贸合作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贸易壁垒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当前,英国针对我国的贸易壁垒已逐渐由技术性壁垒向绿色壁垒转变,并呈现出常态化的特征。英国政府虽一再重申支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但由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政府相关政策并没有取得有效的落实,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双边合作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投资限制依然普遍存在。当前,英国对于我国的一些投资项目仍存在着复杂心态:由于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英国政府和企业期望我国能够进一步加大投资,但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和欧盟其他成员国影响,将我国部分投资项目视做一种“潜在威胁”,加上在劳工、环保、低碳减排和政府采购等方面所设置的高标准,给双边深度合作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四、中英双边经济合作前景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强国、贸易实体和金融中心,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电子工业、生物技术、化学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有着显著的比较优势,且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主体活跃、政府服务体系高效。但是,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英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一样,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等问题,迫切期待更多的中国投资者进入英国参与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来说,目前正在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为中英双边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大力提升合作水平,进而全面构建全方位开放体系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的发展重要战略。加强与英国合作,正是体现与发达国家“拓宽合作领域、畅通开放渠道、提升合作层次”的应有之义。此外,中荷两国对彼此均有合理利益诉求,也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未来双边合作空间广阔。

五、推进中英双边经济合作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基本思路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英双边合作应紧紧围绕“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总基调,以贸易投资合作为主轴,以政府联合声明为统领,以核电、高铁、海上风电、光伏项目为“四大”抓手,以金融合作为纽带,通过已达成合作意向的重点项目的推动,使双边合作迈向更大规模、更优结构和更高水平,打造新时期中英经贸合作升级版。

(二)对策建议

经济合作范文篇5

关键词:电商;两岸;发展;福建省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利用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试验区的良好环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今,随着两岸局势的缓和与贸易关系的发展,福建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福建省自述电子商务合作的爱与恨》电子商务经济合作试验区和互联网论坛网站上的这句标语吸引了许多参与者,他们甚至试图探究出这句标语的真正含义。事实上,谈论爱和仇恨是不可能的,但是福建省互联网行业的合作,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确实已经成为目前的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中热门的话题。

一、两岸电子商务的经济合作形式

2017年,海峡两岸的买家在淘宝上购买了近100亿元的商品,国家发展改革委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陈曙光回顾了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并认为未来3~8年将是台湾海峡电子商务发展的辉煌时期。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和两岸经济经贸合作的飞速发展,两岸海峡贸易和区域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和360BuyMall为代表的大陆电子商务公司一直与台湾海峡两岸密切合作,2012年,电子商务平台已累计超过460亿人民币。

二、电商经济合作发展

(一)发展空间。事实上,在国务院于2012年9月1日的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中,几个数字引起了海峡两岸球员的广泛关注:“十二”期间“五年计划”期间,连锁企业占社会消费零售额的20%,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量超过18万亿元,正是因为这个发展空间,福建省组织了150个“最大”的工业代表团参加了海峡两岸的互联网发展论坛和中国互联网会议,以适应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实现海峡两岸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在协议能够带来的巨大利益前提之下,福建省将寻找新的商机,试图分电子商务这块价值数万亿的大蛋糕。(二)跨境平台。因为互联网,世界变得更美丽,因为互联网,生活更加令人兴奋。如今,网商丝绸之路已经开始扬帆起航,海峡两岸的网商丝绸之路论坛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博览会的战略平台,创造安全、顺畅、有序的互联网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平台。到2015年,大陆电子商务交易量有望超过18万亿元,而估计福建省的电子商务交易量也将达到人民币1万亿元。虽然双方在电子商务方面都有自己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但跨界合作的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探索了十多年,还是仍然没有很成功的案例。(三)消费群体变化。消费特征和消费者行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业务流程,还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格式,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重塑了消费者行为,重塑了产业生态。海峡两岸电子商务和产业必须更好地整合和规划,必然面临以下三个核心问题:首先,两岸产业将在哪里发展?第二两岸产业如何在全球市场中建立核心竞争力?第三,两岸产业如何互动和整合?两岸产业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市场上运作,内地电子商务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对于用对全球化经济体制具有丰富的经验,两者的融合必将在全球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资本市场。(四)电商领域的合作具备着先天优势电子商务公司的胜利方式不尽相同,同样,在电子商务时代,不同的市场仍然可以采用不同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在目前的一级和二级市场以及三级和四级市场中,电子商务的增长并不适用于同一市场,三级和四级市场客户分散,物流成本高,市场资源稀缺,营销主要依靠个人优势。

三、网上丝路硕果累累

当网络和实体被整合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时,讨论是否做电子商务毫无意义,怎么做才是关键。对于企业来说,电子商务、线上商务和实体店业务在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冲突。如果未抓紧时间解决收入抓在左手或右手的问题,那么就很有可能被迫面对将收入放到你自己或其他人口袋中的问题。在2013年海峡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上,双方参与者达成了合作倡议,并指出了下一阶段两岸电子商务合作的方向。两岸经营者认为要积极探索两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抓住传统产业特点和自身竞争优势加快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进程,这也可以说是下一阶段发展合作的重中之重。结束语:积极推动协商促进海峡两岸金融业的密切合作,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海峡两岸投资贸易谈判日益狭窄,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福建区域经济合作应立即采取实际行动扩大双方金融合作,增强福建省区域经济活力。特别是在经济合作战略方面,我们必须尽快走出低谷,增加对金融合作的信心,继续在福建省探索和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福建省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是加强福建省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需要,也是建立两岸和平建设框架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层面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仅要求就海峡两岸的工业合作进行磋商,相互保护投资,避免双重征税,还要建立制度化、稳定化、标准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同时也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提出了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易秋霖.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6,(02).

[2]魏君英,陈银娥.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经济合作范文篇6

关键词: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边界动力机制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两侧、地理相邻的一部分地区间跨国界和跨国境的经济合作,在地理范围上主要涉及国家边界两侧较小范围。所以,与普遍意义的经济合作相比,这种方式受国家边界效应的影响强烈。边界效应对经济合作的影响是一种动力机制,边境区相互合作的经济行为体构成了弱化边界屏蔽效应增强中介效应的动力机制,对合作动力机制的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途径。

一、边界效应的双重性

边界是两个经济地域系统的分界线,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集中体现,国家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以及边界两侧基础设施的不配套、海关规制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加之信息传输的障碍,使其限制了跨边界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它也是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接触面,由边界所带来的经济合作的机会,使边界两侧区域经济交往具有天然优势。对此我们将边界效应概括为“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

1.屏蔽效应。在著名经济学家埃文斯(Evans)的模型中,交易成本变量是屏蔽效应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单独解释46%的屏蔽效应。其中,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频率是屏蔽效应下交易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姆森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行为体是“有限理性的”,也就是说,经济行为体收集与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做出理性选择是不可能的,而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善性。从边界屏蔽效应来看,跨边界信息的传递往往比一国内要困难的多,它阻碍了边界一侧经济行为体对另一侧信息的获得,比如,市场信息、合作方的资信水平等,增加了信息的不完善性和不对称性。此外,经济交往中主体的数量越多,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就越严重,交易的障碍和交易成本就越高。涉及边界提高交易成本并引起其屏蔽效应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家边界往往是不同语言、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分隔线。

2.中介效应。边界的中介效应是指它具有彼此接触和交流的空间中介功能。它通常是两国间经济、社会、文化等交流的中介面,是两国间接触和交往最频繁的地带。(1)自然地理的连续性往往使得跨境而居的民族在语言、文字、文化习俗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中有许多属同一族系,具有边界无法阻碍的血缘关系,这无疑可以大大降低双方经济合作的交易成本。(2)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频率高,即区域间作用的强度随着区域间资源要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增大而增强。(3)过境需求的增大为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活跃的要素流动,将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当然,过境需求主要来自于边界口岸的腹地区域,因此边界区腹地范围的大小、边境口岸与腹地经济联系的强度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对边界口岸的过境需求的影响巨大。

二、边界效应的动力机制

边界效应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它带来了国家间贸易的增长,使过境需求更加旺盛,同时,经济行为体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市场和寻求生产要素,使得边界更容易利用其两侧的梯度势能,在这一过程中,边界势必由经济“分隔线”向经济“接触带”演化,由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从而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而具体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各参与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1.中央政府。一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接受其他国家资源要素的空间扩散或者向其他国家拓展市场,使其经济发展战略从内向转向外向,从封闭转向开放,从进口依赖的保守型转向出口指向型,最后,除能使其自身资源得到更为有效利用外,还可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在边界效应转化过程中,各参与国家中央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通过中央政府间的协调,为边界效应转化提供一个有利于降低跨边界经济交往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比如关税、非关税壁垒的减小甚至取消、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都有利于降低边界的屏蔽效应。

2.地方政府。次区域经济合作参与方往往是一个国家的边缘区,地方政府一方面表现为加强相互协调,使彼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互配套,为跨边界经济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相互联系,加强信息交流和组织建设,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

3.企业。条件优越的成熟型企业往往不太热衷于国际化经营,而条件相对不太优越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则急于寻找资源、扩大市场,因而更易于从事国际化经营。边境地区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开展跨边界经济交往可以扩大市场和要素获取范围,改善生存环境,是其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次区域经济合作受边界影响强烈,边界效应分析框架可以为在理论上研究这样一种合作产生和发展的机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通过分析可见,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是国家边界由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的转化,其动力来自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经济行为体。

三、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几点政策建议

1.在多边经济合作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双边合作地区,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该地区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待双边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多边合作的开展就具有了较好的合作基础。

2.培养边境区相同的文化、社会属性,使经济交往的社会规则就明确化,经济主体对潜在的经济交往利润的分割就有着较好的包容和预期,交易成本就有可能趋于最小化。

经济合作范文篇7

[关键词]俄罗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一极,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前景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标志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突破,继2015年中韩达成自由贸易协定(FTA)之后,中日、韩日之间首次通过RCEP彼此之间间接达成达成FTA,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走上快车道。普京总统讲话中强调要加强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改善与中日韩朝蒙的双边关系,并在上合组织、亚太经合、东亚峰会等多边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俄罗斯的亚太战略背景

“东北亚”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很少在俄罗斯官方话语中出现,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隶属于其亚太战略,同时也是亚太战略的主体,俄罗斯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立场在其亚太战略的基本框架下展开。作为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国,俄罗斯三分之二的领土集中在亚洲,但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却在欧洲;它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部分,但也有着深刻的东方烙印。俄罗斯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历史背景决定了其在西方和东方都有重要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这既赋予了俄罗斯外交灵活发挥的空间,也带来了腹背受敌的战略风险。因此,俄罗斯外交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协调、平衡东西方战略,使其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和安全空间得到最大化。纵观俄罗斯历史上的外交政策,总体基调是以西为主,以东为辅。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中存在根深蒂固的“西方”身份认同,将自己视为欧洲大国的一员。欧盟既是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其地缘安全重心所在。普京上任后,“向东看”的趋势逐渐得到强化,亚太战略被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2016年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提出,“俄罗斯联邦将‘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加强其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视为对外政策的重要战略方向”,“俄罗斯联邦将继续为建立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全机制付出努力,并将采取措施扩大在该地区的经济合作”。[1]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俄罗斯的对外战略重心呈现东移趋势,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二、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

(一)扩展市场和战略空间

近年来俄罗斯对外战略呈现“向东看”的趋势,日益重视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一方面是为了开拓亚太地区这片充满机遇的市场,重振俄罗斯本土经济;另一方面是为了在西面受到欧美大国的战略挤压的背景下,向东扩展自身战略空间。从扩展市场的角度来看,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必将取得双赢。俄罗斯具有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禀赋,但地广人稀、工业结构相对落后,而日韩有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中国有大量劳动力和发达的轻工业,各国互补性较强,合作前景相当广阔。俄罗斯如果能发挥地缘条件优势,积极促进与东北亚各国的要素流动,搭上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顺风车,将对俄罗斯经济振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家战略层面,俄罗斯“向东看”的一大动因是对冲来自西方的制裁压力。危机发生后,美国联合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能源产业和金融机构发动数轮制裁,历时六年至今仍未停止。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经济大幅衰退。面对西方的严厉制裁,俄罗斯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加强与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大国的经济合作,降低对欧洲市场的依赖性,从而减轻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经济利益的损害。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看,为了对冲来自西面的美欧的压力,俄罗斯势必要向东寻求出路,推行“西稳东进”的对外战略,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因此,俄罗斯“向东看”既是出于经济上开拓市场、吸引投资的客观需要,也是为了在政治上维持东西方战略平衡,拓展自身生存空间。

(二)促进能源出口多元化

能源产业是俄罗斯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和收入来源,能源出口额占到GDP的近四分之一、出口额的六成和预算收入的四成[3]。目前,俄罗斯的能源产业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世界原油市场波动剧烈和油价走低;经济制裁背景下传统欧洲能源市场萎缩、能源企业融资困难;北美页岩气和非常规能源的竞争;国内油田过度采掘,新开发原油产区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等。在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出口高度敏感的背景下,能源产业能否突出重围对俄罗斯而言至关重要。为确保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俄罗斯把目光投向东方这片生气勃勃、前景光明的土地。《2035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明确指出:“亚太地区将是最有前景的能源出口市场……占据新的能源市场,首先是亚太地区,对俄罗斯来说有着重大意义。”[4] 2018年普京总统在关于燃料和能源综合体的会议上提出,俄罗斯向亚太地区的煤炭出口额预计在2025年翻一番,使其在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从目前的9.3%增加到20%。[5]无论是为了帮助能源产业渡过当前的难关,还是考虑到俄罗斯国家经济的长远安全与发展,加强与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都是俄罗斯的不二选择。俄罗斯与亚太国家之间的供需互补性为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俄罗斯希望通过开拓亚太市场促进能源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对欧洲市场的依赖性,同时使区域石油市场价格能保持稳定的或可预测的状态,从而保障俄罗斯经济稳定;而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发展最活跃、对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中日韩等国均是能源进口大国,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是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前提。长期来看,建立东北亚共同能源市场有助于提升东北亚能源定价权,缓解“亚洲溢价”给中日韩等能源进口国带来的困扰,同时减轻原油价格波动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因此,俄罗斯和亚太国家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无疑是互利共赢的选择。目前,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正在推进的能源合作包括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俄朝韩天然气管道、俄日北极LNG项目等。

(三)带动远东地区经济发展

俄罗斯远东地区占国土面积的近2/5,但人口仅占7%,人口密度低至每平方公里1人;这片地区集中了极其丰富的淡水、森林、钻石、黄金、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储量,却是俄罗斯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从2000年到2016年远东地区GDP不到全俄的8%,年均增速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经济发展滞缓、气候严寒、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导致该地区人口流失严重,从1991到2014年远东人口数量减少了23%,[7]而人口的流失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缺失和市场萎缩。远东地区经济落后、人口流失的现状若长期无法得到改善,将会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构成威胁。普京任上为振兴远东经济作出了种种努力,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利用远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条件扩大与亚太各国的经济合作。《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专辟“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的跨境合作及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一章,强调“远东和贝加尔湖地区应首先着眼于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把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优先合作方向,并勾勒了交通运输、信息通讯、能源、科技、投资、旅游、生态等领域的合作前景。[8]2018 年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强调俄在远东地区采取特殊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并制定了中俄在远东合作的具体规划。[9]俄罗斯希望将远东与东北亚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连接在一起,从而扩大市场、增加投资、引进劳动力,带动远东地区经济复苏。

三、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挑战

(一)俄产业结构方面

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畸形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仍是工业化时期形成的能源、机械、军工等重工业,轻工业较不发达。俄罗斯出口产品中,油气能源占到60%左右,其次金属、宝石等矿藏,而俄罗斯进口产品则以纺织、化工等日用品为主[10]。产业结构阻碍了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因此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推行旨在优化产业结构的经济改革。与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形成对照的是,东北亚各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当发达,尤其是中国在食品、纺织等领域享有比较优势。而俄罗斯继续依赖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出口来获取外汇,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出于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逐渐耗竭的忧虑,俄罗斯对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持谨慎态度。

(二)俄罗斯与东北亚大国的政治互信有待加强

从文化心理角度来看,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之间存在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现实利益冲突和文化心理差异,东北亚各国之间政治互信有待加强。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亟需各国放下历史恩怨、共同面向未来,通过多层次、广渠道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四、总结与展望

经济合作范文篇8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辽宁省;经济贸易;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

2014-2018年辽宁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情况

(一)辽宁省与日本贸易情况

由于辽宁省和日本的地缘优势,在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国家排名中,日本名列前茅。从2014-2018年辽宁省与日本贸易增长的趋势来看,双方的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2014-2015年辽宁省与日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这是由于中日历史原因,当时中日关系降到冰点。但2016-2018年辽宁省与日本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出现逐年增长,一方面说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果,增加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中日关系已由冰点走向缓和。而且从总体上看,辽宁省与日本的贸易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即贸易顺差,这表明日本对辽宁省的许多产品都有需求。而辽宁省主要对日本的高新技术产品进行进口。从进口和出口情况可以看出,辽宁省高科技产业还有待发展,技术水平还有待创新和提高,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形势下,对日本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有利于辽宁省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日本是个多岛屿的国家,土地面积不大,而且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平原面积小,耕地少,所以日本自然资源有限,而辽宁省地处平原,土地辽阔,适宜耕地,农产品丰富多样,铁矿石和煤炭储备量大,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些都吸引着日本从辽宁省进口。辽宁省还有地缘优势,大连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有“东北之窗”和“东方明珠”之称。

(二)辽宁省与韩国贸易情况

韩国也是辽宁省主要的贸易伙伴,在东北亚地区与辽宁省贸易中位居第二。20世纪90年代,中韩关系进一步发展,经济往来密切,实现政治互信。2017-2018年中韩贸易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这是由于实施“一带一路”的倡议,以及签订了中韩自由贸易协定。2014-2018年辽宁省与韩国贸易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1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美元。从2014-2018年进口和出口情况可以看出,辽宁省和韩国的贸易是互补的,韩国的主要产业是造船、电子、钢铁、汽车等,科技比辽宁省发达,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但工业生产产品的原材料大部分需要进口,而且韩国农业耕地少,农产品较大程度依赖进口,尤其是粮食,五分之四需要进口,其次是牛肉、鱼和水果。而这些正是84TIMESOFECONOMY&TRADE国际经贸INTERNATIONALBUSINESS辽宁省的优势,原材料丰富,土地肥沃,农作物多样且储备丰硕。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贸易情况

俄罗斯是经济发达国家,与我国东北部接壤,由于地缘优势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俄罗斯与辽宁省贸易往来频繁,俄罗斯是中国友好的战略伙伴。2014-2018年辽宁省与俄罗斯贸易呈增长趋势,与日本、韩国相比,俄罗斯与辽宁省贸易规模不大。从进出口情况来看,辽宁省进口远远大于出口,即贸易逆差。这是因为辽宁省进口的是需求较大的稀缺资源,而出口到俄罗斯的是低价值、劳动密集型的轻工和纺织产品。

(四)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日本是辽宁省主要的投资国,其次是韩国,俄罗斯在辽宁省投资较少,东北亚区其他国家由于自身发展慢,在辽宁省投资的更少。由于2015年之后辽宁省自身经济发展下滑,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剧减,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投资额主要用于制造业(2018年为32.14亿美元),交通运输、仓储邮政行业(2018年为2.96亿美元),房地产行业(2018年为6.99亿美元)。日本实际对辽宁省投资额自2015-2018年一直维持在2亿美元以上,但发展缓慢。韩国实际对辽宁投资额在1亿美元以下,而且有下降趋势。2018年大连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为26.78亿美元,居第一位,沈阳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14.31亿美元,位居第二位。辽宁省引入外资的减少,对辽宁省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引入外资,可以增加辽宁省的资本形成,有利于科技的创新、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和交流,还可以带动相关配套资本行业的发展,最终促进辽宁省经济的发展。辽宁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情况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停工停产,人均收入下降,购买力需求减少,从而进口额下降。与此同时,国外也停工停产,国际社会环境动荡,经济出现衰落,更重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容易使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不仅限制我国的进口,而且干预韩国和日本与我国的贸易,这将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与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随着在线教育、云计算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新业务蓬勃发展,我国正在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驱动力更新。我国经济有很强的韧性来应对各种外部阻力。我国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出台了一系列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政策,包括加大对受灾企业的支持力度等,国家还减少超过1亿元的税费。我国将继续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提高供应链和产业链,增加对外贸易信贷位置,建立新的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区域,支持出口企业在国内市场销售更多的商品,帮助外贸企业克服困难,获得更多国外订单。

加快辽宁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

(一)处理好历史问题,不能忽视美国因素

自冷战结束以来,许多不稳定因素继续围绕东北亚地区,这些历史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必将对东北亚区域各国经济合作带来不良的影响,也严重损害东北亚区域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应该首先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随之而来的地区和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日韩等国合作良好,希望未来其他国家也能加入,发挥大国应有的作用,大国之间互谅互让,包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持中日、中韩友好合作关系

从上面分析可知,辽宁省最重要的贸易国家是日韩两国,日韩两国在辽宁省对外经贸中占据重要地位。辽宁省与日韩两国有地缘优势,早在古代,日韩两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就和辽宁省互相融通。近年来,中日、中韩之间克服严重困难,推动两国关系重新回归正常,这是东北亚地区局势中一个非常积极和重要的变化。目前,我国正与韩国、日本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合作,恢复各国经济合作。我国高度重视管控同两个邻国的分歧,防止新冠肺炎疫情逆转。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在沈阳或大连都是可行的,但最主要是尽快建立。这不仅符合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也是中日韩三国的共同利益,它还将对中美贸易摩擦起到冲击作用。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必须把握贸易自由化这个大方向。各国应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世界贸易新秩序,在这一领域,中日韩三国的共同努力,将对弱化东北亚地区竞争,走向更加健康的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三)实现交通互联互通,积极做好“一带一路”的有效对接

辽宁省有5个港口,分别是营口港、大连港、锦州港、丹东港、葫芦岛港,还有6个机场,分别是鞍山、丹东、沈阳、朝阳、大连、锦州,还有高速公路和铁路,这些交通线路连接100多个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海陆空全面发展,互联互通。随着“一带一路”的有效实施,辽宁省凭借着地缘优势,主动促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并有效的将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蒙古国的“发展之路”三者联系起来。为了更好发展中俄贸易,中欧铁路运输服务于2011年启动,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皆在促进我国与参与国之间的贸易。从2017年开始由辽宁港口集团和俄罗斯铁路公司共同建设物流中心,这个物流中心是两国间第一个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合作项目。这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有效对接,也是欧亚联盟的需要,将助力欧亚互联互通,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时期,该服务仍是一个可靠的运输渠道。

(四)完善能源互补,注重科技创新

东北亚能源合作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强调,以应对全球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避免消费国之间在能源供应方面的潜在冲突。能源的供应以及朝鲜的能源危机都对东北亚国家的能源安全构成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在能源问题上,各国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俄罗斯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但很多天然气和油田位于条件恶劣的地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开采。日本和韩国自然资源不丰富,需要大量进口,但科技进步,可以出口知识密集型产品。蒙古国拥有石油、煤炭、金、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科技落后,许多还处于未开发的状态。朝鲜金属类自然资源丰富,但农业发展的不理想。我国辽宁省不仅有丰富的石油资源,铁矿石和煤炭也储备丰富,同时资金和技术也是辽宁省的优势。因此,辽宁省要想获得发展,应该与东北亚区域进行能源互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结论辽宁省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密切,不可忽视。辽宁省地缘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资金富有和技术进步等都是其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保证。现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虽然对辽宁省经济造成冲击,但这是短暂的,在经济长期发展中,这不会影响辽宁省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还将促进其新型行业的发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使辽宁省面临新挑战、新机遇。辽宁省通过提高科技水平、融通海陆空运输、实现能源有效利用和互补、把握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快对港口和仓储优惠政策的制定,相信即使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辽宁省和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也会越来越好,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丁卓越.一带一路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1):205-207

[2]刘卿.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中日韩合作的路径选择[J].东北亚论坛,2019(5):81-91

[3]殷晓红.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域发展政策[J].商业现代化,2009(6):232

[4]张翀.发挥辽宁省在东北亚经济圈建设中的区位优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497

[5]笪志刚.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的实践探索和发展趋势[J].商业经济,2019(1):1-7

[6]李文.“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东北亚合作问题[J].东北亚学刊,2015(4):16-20

[7]孟晓旭.日本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及与中国的竞争合作[J].现代日本经济,2018(6):69-80

[8]张文锋,翟姝影,裴兆斌.新时代辽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0(2):97-103

[9]王桂敏.张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供给优势[J].辽宁经济,2018(7):20-21

[10]任福真,马海斌.辽宁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探析[J].时代经贸,2021,18(3):17-19

[11]刘珣.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耦合性研究[J].学术交流,2017(11):145-146

[12]王木克.“东北亚经济走廊”的现实可能性[J].世界知识,2015(14):72

[13]朱佳佳.新形势下建立东北亚自贸区的思考[J].河北企业,2019(3):82-83

经济合作范文篇9

(一)从总体情况看,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中韩贸易总量增长非常快。1992年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2006年达到1343.1亿美元,增长近300倍。中韩贸易在2005年时即达到1119.3美元,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个对华贸易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去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向韩国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贸易目前已年均26.2%的速度增长,今后即使按1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就可达到2000亿美元。目前,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在韩国,每两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和中国进行贸易;而在中国,每三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同韩国进行贸易。可见,中韩贸易发展分别快于中日、中美贸易的11年和9年时间。有人说美国和日本才是韩国最主要的经贸伙伴,而实际上,中韩贸易额已接近韩国对美日贸易总合。

21世纪以来中韩贸易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年均在10.1%,韩国经济年均增长也在4.7%的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各自的出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扩大进口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随着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人员往来的增加,两国关系全面发展,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两国正在研究建立FTA关系,为双方的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三是韩国商品竞争力强,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韩国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在价格上较适合中国市场,售后服务也令消费者满意。四是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对外经贸的发展。五是近年来韩国企业对中国实际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带动了韩国产品和相关零部件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同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返销到韩国市场,增加了对韩国的出口。

(二)两国的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从原料型向制成品方面转化,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韩贸易,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工业产品,而进口中60%是工业产品,其它是农产品和原材料。90年代末以后,韩国队中国的出口中的工业产品占85%,中国对韩国出口中的工业产品约占75%。贸易结构发生了以进出口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化。这表明两国贸易由产业间贸易逐渐地转变为产业内贸易。

(三)贸易逆差不断增大。1992年贸易逆差为2.2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476..2亿美元,14年增长200多倍,至2007年,中方逆差累计达到2209亿美元。尤其是2002年来,中方贸易逆差更是每年几乎要增长100亿美元以上,韩国开始成为中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中韩之间的逆差产品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顺差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韩国的统计也表明,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一是结构性因素,世界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而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靠从韩国或日本进口,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在出口到欧美等国家。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韩国的进口大大增加,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长则赶不上进口的增长,如2007年对韩国出口虽然增长26.1%,而进口在连续几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15.6%。三是中国企业对韩国市场的开拓不够,不能根据韩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惯,在中国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对韩出口。四是韩国企业注重向中国出口,却对从中国进口不很积极。中国商品物美价廉,使韩国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在对韩国出口时却遇到很多困难,既有关税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关税方便的人为限制等,很难进入韩国市场。

实际上,两国在贸易上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因为在进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工业制品,说明双方互补性强。只要双方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也注重从对方的进口,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

二、中韩经贸前景展望

首先,适当缩小中国对韩贸易逆差。应当提高韩资企业在华采购率;调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拓宽对韩贸易范围,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高薪技术产品出口,如机电产品、新材料、生物工程产品等。还可以通过加强磋商来取消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的歧视性措施,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和减少关税品目和相应取消非关税壁垒。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扩大出口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我国企业在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消化、吸收。通过消化吸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资助创新,使得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凸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推动投资合作领域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是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近期以钢铁、汽车、石化、电子电气、纺织、通讯、机械为主;中长期将突出航空、汽车、通讯、原子能发电、高清晰度电视机、传真机、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等产业的合作,还将在资源开发、金融、运输、服务、高科技等领域进行合作。二是继续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并加强中韩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三是投资方式应当更加灵活,可以采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联合投资、中小企业联合投资、多国合资等方式;推动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配套协作,在IT、汽车、电子、石化等领域在加强研发合作;中韩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企业模式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在技术转让、市场共享、人力资源等方面扩大合作。

第三,自由贸易区建立可以为双边经贸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如果自贸区谈判可以进行,农产品等敏感产品也可以有一个磋商平台;自贸区的建立也将会产生直接投资的创造效应从而导致两国双向投资增加,尤其金融和电信、保险业、证券业等服务也领域,投资便利化的磋商将使韩国增加对这些领域的对华投资。基于日益紧密的经济合作基础,两国的制度性合作即建立自贸区的要求已经提上日程。两国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中韩自贸区研究不断深化,交流不断加强。2005年3月启动的“中韩自贸区可行性民间联合研究”已经顺利结束;作为继续项目,中韩2007年初共同启动了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研究涉及建立中韩自贸区的宏观经济影响、自贸协定的涵盖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对产业的影响以及敏感产品和敏感领域的处理方式等问题。

最后,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国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两国应当把握合作机遇,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促使两国经贸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哲: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技术与市场》,2007年第1期

[2]孙增艳: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前景分析,《理论界》,2006年第1期

[3]龚克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和解决思路,《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期

[4]李向阳: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非传统收益,《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5期

[5]王丰、柏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新发展、主要难题及对策,《台声》,2006年第1期

经济合作范文篇10

2003年9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概念正式提出。之后,到2006年7月底,泛珠三角区域总计签署各类合作协议65个,其中官方协议43个,非官方协议22个。截至2007年第四届泛珠洽谈会结束,合作各方累计签约项目1.4万个,总金额超过1.6万亿元。伴随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推进,泛珠三角地区学术界和政府,尤其是广东、香港、广西、云南等地区对于该项议题的研究一度方兴未艾。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自然有针对咄咄逼人的长三角等地区合作形势的考虑,然而与长三角地区稳妥渐进的诱致型整合模式而言,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整合则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烙印[1]。不可否认,由于国内权威主义导向的治理模式,政府是制定各级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干预变量。当前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开始面临困境,内部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态势有增无减。伴随2007年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准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尤其是批准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不言而喻,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的战略地位和功能进一步下滑。基于此,目前广东的区域经济战略有所收缩,战略重心转向全面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的大珠三角战略。与此同时,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2]。2009年1月国务院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其中将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纳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泛珠合作中面临的战略前景问题与不确定因素有所缓解。

伴随区域经济战略调整与形势演变,关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国内学者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层面一度展开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例如,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倡导初期,多数学者则对泛珠三角整合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但有的学者认为,泛珠整合与大小珠三角的发展实际上构成冲突,运作好后两者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概括起来,现有成果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的实证研究为主[3]。然而现有关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仍然存在明显的功利导向与战略缺位。当前各地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都存在本地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政绩博弈与理性预期,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己有利的就积极参与,不利的就消极对待甚至阻挠拖延[4]。有的省区政府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建设实际上持观望态度,对于自己在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定位存在战略缺失。作为一种相对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始终缺乏战略效应的系统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缺乏明确的整体利益指向和战略效应导向,那么泛珠整合势必难逃短期行为的发展终局。因此,本文基于宏观研究视角,侧重诠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效应问题。

二、区域战略效应的分析框架

在西方区域经济学中,通常关注经济增长的空间特性,市场和制度等因素作为外生条件一般不予考虑,而中国现有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因未引入体制转轨和制度变迁的变量,仅从政府行为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难以深刻揭示当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全部复杂内涵。制度增长分析关于经济增长的主流理论的着眼点主要是整体经济结构变动中的资源有效配置和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变迁,并不关心制度变迁的空间差异性[5]。当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以分税制的建立为标志,建立了以地方分权化管理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国内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在充分释放了放松管制,发挥地方优势以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以后,已经开始显出诸多负面战略效应。从战略效应的特征来看:一是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占有主导地位,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影响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市场条件、经济基础和地区优势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的空间特征。二是区域经济向相对独立且具有封闭倾向的综合经济系统发展,使地区经济增长空间受到限制。在宏观经济层面,这一倾向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整体经济结构的失衡,并伴有逐渐加剧的趋势,这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障碍。三是由于地方性企业在成长中的空间扩散,率先打破了地区经济的封闭性,进而有可能引发地区间经济利益的冲突和竞争加剧。这一空间结构能否向着合理化方向演进,关键是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能否为此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与保障。

在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背景下,市场化进程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动力。在转轨经济学理论看来,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客观上是由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市场深化发展有着自身的演化逻辑,在国内国际两个不同层面上,按照一定次序深化发展[6]。就目前经济发展演进所处的阶段来看,对外开放是一旦对外承诺开放某个领域的市场,则立即构成自下而上的压力,迫使本地市场规则逐步与外部市场规则接轨。由于转轨过程中改革和开放同时作用于市场化进程,而中国泛珠三角区域地域辽阔,各地区差异大,市场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国内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因地区差异而已经形成市场化在地区间的战略效应差异。差异化的地区战略效应表现为不同地区在改革和开放两方面进程的非同步性,并在市场容量、结构、范围和规模上具有明显的地区特征,统一的大市场只能首先通过区域或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来推进。从理论上分析,区域对外经济战略可以带来贸易转移效应和创造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就业。前者是由于区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刺激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后者主要是由于区域贸易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带来的,是由于对区外维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区外出口商丧失某些竞争优势,而使区内原先与区外的贸易转向区内。对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来说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进程,对于国内的区域整合进程来说也同样如此。因此,利益相关的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国内各地区提升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效应分析

区域经济合作客观上具有整合地区要素资源的功能,它对加快构建和完善区域市场体系,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改进区域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机制,兼顾不同地区的平衡发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区域经济合作扩大了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在不同国家、地区、产业以及经济微观层面产生实际效果而无法逾越的一个中间环节和层次[7]。对于泛珠三角区域的整合进程来说,区域合作的战略效应研究包含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贸易模式、中央与地方关系、地区与地区等多层次复杂关系的综合性战略效应研究。

1.促进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

中国经济学家在借鉴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型,较为成型的有梯度开发战略、“T”字型战略、“∏”字型战略以及由“∏”字型战略加京广线构成的“开”字型战略等[8]。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针对现实情况,中央政府在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功能区构建区域发展格局和健全区域互动机制的总体战略。然而,泛珠三角不少内部成员在区域整合概念提出以前,已经分别与其他区域经济体系保持着某种联系,而且目前仍然保持密切的经济关系。在区域合作格局多元化的情势下,每一个成员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是自由的,他们可以进行开放式的多元化选择。例如江西利用区位优势,制定了和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联动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福建则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连台湾、西进湘赣;广西与云南则要连接东盟等。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因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首先会从地缘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方面实现要素优化,提升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整体国内和国际竞争力,以看得见的手来引导和疏浚因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而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解决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现阶段,泛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缓慢,特别是西部发展滞后制约着广东、福建乃至港澳等东部沿海地区的持续发展,地区差距的负面效应加速累积最终会超过积极效应。由于泛珠三角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东西部开放先后次序不同和对外开放程度悬殊而造成的。因此,应该想办法尽快提高中西部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既要向外资开放,也要向东部投资者开放,以解决中西部的发展资金和动力机制问题。鉴于泛珠三角区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内经济体发展水平迥异,产业分工与区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空间极其广阔。如果能按照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弱化行政区域,打破地域界限,统一规划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协调区域经济政策,整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区域产业链条,提升区域资源配置能力,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构建巨大的南中国经济圈,可以把中西部省区纳入大珠三角和东盟的辐射范围,使泛珠三角区域内广大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对加快中部崛起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贯彻落实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2.融合区域经济战略与对外经济战略

从区域经济合作程度、自然地理位置等条件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勾画出未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基本框架:一个经济核心区及两个紧密和半紧密的经济圈。香港和广州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广东及其周边的广西、海南、湖南、江西、福建将构成泛珠三角的紧密层经济圈。云南、贵州、四川以至东盟国家将形成泛珠三角区域的半紧密层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客观上形成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不同发展层次。香港和广州将以中心城市的角色,引领大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大珠三角再带动泛珠三角的紧密层经济圈的发展,进而推进至半紧密层经济圈。

与区域经济整合战略相比较,中国的对外经济战略走的是一条梯度开放战略的渐进道路。从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对外战略模式带有明显的渐进性战略调整的意味。与前苏联东欧国家转轨经济不同的是,前苏联等国家采取的是完全打破旧有体制和制度规则,直接在市场环境和国际环境中进行分工调整的“休克疗法”,是先开放后学习,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市场分工。而中国的道路则是先学习后开放,先试点后推广。先在最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然后通过对试点地区、试点部门市场分工经验的获得,扩大开放领域[6]。这种渐进性的开放模式,采取的是风险可控模式,使我们能够抵御突发性的外部经济冲击。同时,这种开放战略也伴随着高昂的学习成本和调整成本。它使得我们出现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利益冲突甚至出现利益寻租集团等严重问题。当前,跨国公司内部在生产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分工成为分工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而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按照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国际分工利益不再取决于企业产权和产品产地,而是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9]。由于泛珠三角地区的外贸是外资驱动模式的,我们的贸易更多是中低端性质的加工贸易,贸易的附加值比较低,赢利空间也有限,而且还始终面临巨大的汇率调整压力。因此,泛珠三角区域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绝对获益还是相对获益数额,关键取决于泛珠三角地区参与了何种层次的国际产业分工?对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控制能力有多大?在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上,我国泛珠三角落后省区的主要任务之一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改变原来与世界经济隔绝的内向型的封闭式发展模式,以自身的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循环中去,在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寻找发展机会,从而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加速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对接,从贸易投资一体化和要素分工的高度,从全面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新体系为导向,进而规划泛珠三角区域的内部整合战略与对外经济战略。

四、基本结论

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位以及和平发展的崛起模式,规制中国需要谋求域内市场的整合和构筑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考量国内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之路,厘定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智慧和战略战术,迂回策略的应用可谓驾轻就熟。当国内区域经济改革出现趋缓乃至停滞危险时,适时引入外界干预和竞争变量,进而由外向内推动国内经济一体化进程,破除国内各地区的市场和技术壁垒等干扰因素的影响。泛珠三角战略作为国内的区域整合战略,是用人为的方法把地缘相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省区组合起来成为经济区域,实际上是将传统的行政区经济转变为经济区经济的发展模式,打破地区行政壁垒。泛珠三角战略是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与东部开放结合起来,实现东中西互动,寻求国内区域经济的均衡良性发展与经济增长。伴随国内区域经济梯度的拉大,弥补地区差异,协调国内区域平衡发展就具有国家战略的功用。

参考文献:

[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206-208.

[2]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R],2008-06-19.

[3]赵伟,汪全立.产业转移方式的动态均衡研究:一基于泛珠三角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3);程玉鸿.泛珠三角

经济圈区域差异分析[J].学术研究,2005,(3).

[4]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5]潘向东,廖进中,赖明勇.经济制度安排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5,(11).

[6][比利时]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74.

[7]张曙光.制度分析的误区及其校正[J].经济研究,2005,(10).

[8]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4-78.

[9]张二镇,等.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