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信息化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4:29:26

经济和信息化局

经济和信息化局范文篇1

(1)公司10万吨/年湿法磷酸精制项目,到位资金87333万元;(2)公司尿素厂、氮肥厂改造项目,到位资金5358万元;

(3)公司缓控释复合肥项目,到位资金5175万元;

(4)华润雪花啤酒公司三期扩建项目,到位资金11286万元;(5)宜硕公司高强度缠绕管项目,到位资金15000万元。2012年招商引资工作基本打算是:

一、总体工作思路:紧紧抓住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整合、调动市经济信息化全系统招商引资的资源和力量,在企业为主、部门服务的前提下,发挥重点产业、企业主力军的作用,积极争取山西晋煤集团、江苏维维集团和浙江富阳山水公司加大投资,以引进大项目和有助于形成产业聚集、产业升级、形成新经济增长极的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二、总的工作目标:按照“投资大、质量高、效益好”的标准,加大对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项目的引进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的引进力度,实现引资项目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根本转变。全年争取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1个、1亿元以上项目1—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到位资金达到14.4亿元以上,比2011年上升20%。

三、重点招商企业及项目是:化工有限公司己内酰胺项目;化工有限公司碳铵改尿素项目;宜昌山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离子膜烧碱项目;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灌装中心项目。

四、主要措施及建议

(一)围绕招大引强重点引进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四高”项目。

(二)围绕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深度开发利用工作重点,依托我市化工产业园平台,加大引进力度。同时,调整准入门槛,限制污染严重、水平低下、浪费资源等不符合我市产业政策的项目引进。

(三)围绕酒业和奥美医疗用品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招商。以做强符合本市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为重点,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四)改进工作方式,结合工业信息化部门特点,开展好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引商活动,提高招商项目的“对接率”和“成功率”。发挥好专业招商、产业招商、精细招商和目标招商的优势,提高项目成功率。

经济和信息化局范文篇2

一、考勤对象:

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

二、考勤方式及处罚方式:

1、每周工作时间为5个工作日(周六下午义务劳动)。作息时间执行县政府的规定,变更时随时通知,不得迟到、早退、脱岗。

2、每周一、三、五早上8:30集中在局会议室点名;其余时间由各科室负责,纪检书记、监察室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抽查。

3、点名结束时未到的视为迟到;如果未进点名会场,未及时进行考勤登记的视为旷工,登记的视为迟到;会议、会务、病事假一律要履行手续,否则视为旷工。迟到一次处罚20元,无故旷工一次处罚100元。

4、周六义务劳动分三组进行,缺勤一次处罚50元。

5、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科、室负责人要保证通讯工具24小时畅通。如发现联系不上,罚款50元,并承担造成的工作后果。

三、请假规定:

1、请假实行申请审批制度。

2、请假的批准。班子成员请假,由局长批准;科室负责人请假,由分管领导审核、局长审批;工作人员请假,由科室负责人审核,1天内由分管领导审批,2天以上由局长审批;局领导、科室负责人离开一律向分管领导申请,经局长审批同意,其他按照县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请假手续报办公室备案。

3、请假时效。请假按照审批权限由相关负责人批准后,方可离开工作岗位。请假期满仍不能按时上班的,应提前一天申请续假,经批准后假期有效,否则按旷工对待。假满后,应及时销假。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口头或电话方式请假,但事后必须完善手续。

4、请假天数从年假中扣除。

四、考勤结果公示:

经济和信息化局范文篇3

一、1至6月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一)工业经济。预计元至6月,全市165家规模企业(新口径,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62亿元,增长33.8%,分别完成宜昌市和枝江市年度考核目标310亿元、318亿元的52.3%、50.9%,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过半”目标;完成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30.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0亿元,增长43.5%。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5.1亿元,为考核目标10.455亿元的48.8%。规模企业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3%。

(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5月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86家,其中: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65家,500-2000万企业21家。6月份当月向上级统计部门申报27家,若全部纳入企业总数将达213家,较2010年底的190家净增23家,占宜昌市下达的规模企业净增个数31家的74.2%。

(三)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系统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445万元,为年度目标12.2亿元的52%。其中:华润雪花啤酒(宜昌)有限公司完成11286万元,三期年产10万千升啤酒扩建项目于4月竣工投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完成52159万元,化工年产20万吨缓控释复合肥生产线预计7月份建成投产。全市有个22项目纳入全省技改项目导向计划。项目总投资33.6亿元,1至6月完成投资17.5亿元,占52.05%。

(四)信息化建设。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增加1家,即枝江誉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累计达3家,预计上半年3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952万元,增长21%;预计上半年通信及信息服务业完成业务总收入9000万元,增长10%。其中枝江移动完成收入5820万元,联通公司完成收入1320万元,枝江电信完成收入1860万元。

二、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指标运行特点

(一)各层工业紧扣进度,市属工业稳健运行。全市3个层次规模工业均完成考核目标的进度要求,预计元至6月,中央省属军工工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亿元、占年度考核目标11.5亿元的61%,超进度11个百分点;市直属工业累计完成71亿元,占年度考核目标143.3亿元的50%,完成进度目标任务;镇(街办)属工业累计完84亿元、占年度考核目标163.2亿元的51%。除中省军工企业因中石化省化肥分公司因煤气油装置运行不稳定生产增速放缓外,各层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均超过3成以上,其中6个镇属工业增幅超5成。

(二)支柱产业地位突出,带动作用明显加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现有10个行业大类,除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破零的纪录外,全部达到两位数及其以上的增幅。四大支柱产业继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其中,食品酿造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6亿元,同比增长36%;化工业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50%;装备制造业完成23亿元,同比增长112%;纺织服装业完成20亿元,同比增长60.4%。四大支柱产业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52.4%,占全市规模工业生产总量的84.6%。

(三)亿元企业形成方阵,龙头企业继续领跑。预计元至6月,全市累计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6家,同比净增7家。其中,枝江酒业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累计产值过20亿元,分别实现产值31.5亿元、24.8亿元,增幅分别为24.7%、54.9%;枝江奥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实现产值达7.7亿元,同比增长52.4%;8家企业实现产值在2至5亿元之间,共累计实现产值22.9亿元;15家企业实现产值在1至2亿元之间,共累计实现产值23.5亿元。上述26家亿元以上企业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10.4万元,占全市165家规模工业企业生产总量的68.1%。

(四)产销衔接市场看好,节电效益再创新高。预计元至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品销售率99.3%,同比净增2.7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累计达78256万kwh,同比增长9.1%。度电产值累计达到20.8元/kwh,同比净增6元/kwh、增长40.3%,创造历史最好水平。

(五)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运行质量大幅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状况总体较好,销售收入和利润节节攀升,入库税金大幅增加。预计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0亿元,增长43.5%。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5.1亿元,同比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入库税金4.9亿元,其中枝江酒业集团入库税金有望突破2亿元,达2.2亿元,同比增长21%;化工、香青化肥、开元化工、江峡船用机械(404厂)、枝江奥美医疗、华润雪花啤酒等6家企业纳税过1000万,累计达1.8亿元;迅达科技、今贝生物、中冶重工等3家企业纳税过500万,累计达0.2亿元,上述10家企业入库税金达4.2亿元,占全部规模企业入库税金的85.7%。

三、主要工作

(一)致力于运行调度,推动工业经济稳健发展。一是强化预案早做安排,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年初,专题召开各镇(街办)经贸发展办和直属企业负责人会议,部署一季度工业生产“开门红”工作;二是狠抓节间节后开工复产工作。有14家企业春节不放假,坚持满负荷生占全市的8.5%,7000余名产业工人坚守岗位,正月初七前有68家复产,正月十五前,又有59家企业开班,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35.8%,正月十五前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开工复产率达85.5%。三是强化目标考核管理。局党组决定从今年起对各镇(街办)经济发展办公室实行目标考核,采取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9个镇(街办)经济发展办公室根据每个季度工作情况、年终结合综合评分评定先进单位和个人,并进行表彰和奖励,调动了各地抓工业发展的积极性,从上半年情况看各地工业生产、项目建设均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四是全力保障要素供应,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年初,帮助南辉科技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用土地、房产抵押向中信银行南通分行贷款,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及时解决企业资金瓶颈。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贷款需求情况调查,抽样调查了的9家企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14800万元,需要贷款担保资金11500万元。贯彻落实宜昌市融资担保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与金桥的衔接,共同推进融资担保工作。支持万联人造板脱困复产后做到满负荷运行,该公司今年3月复产以来,日产中密度纤维板280立方米、折合7000余张。五是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加强服务跟踪督办。市经信局先后两次下发通知,对全市工业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摸底调查。局领导带领专班人员到直属企业和有关镇(街办)现场服务,跟踪督办。六是集中精力抓过半。在5月底6月初“双过半”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快马加鞭未下鞍”,保持生产快速发展态势,为实现超“过半”目标而努力。

(二)致力于扶优壮强,巩固优强企业支撑效应。一是继续实施“支柱产业工作法”,大力发展我市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4大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发展知名度。预计今年上半年4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生产总量的84.6%,其中食品酿造业完成56亿元、化工产业完成38亿元、纺织行业完成产值20亿元、机械电子行业完成23亿元。二是完善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机制。省政府调整享受直通车服务大企业,枝江酒业、枝江奥美、化工、山水化工4家企业继续享受省政府直通直达服务,枝江酒业、化工、中石化化肥分公司、枝江奥美、长松金属、圣品油脂等18家企业享受宜昌市政府直通直达服务,抓住机遇促进大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从而加快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继续扶持省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认真组织全省一年一度产业集群考核申报,组织开展2010年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检查,局主要领导与产业集群核心企业负责人赴省经信委汇报。

(三)致力于项目建设,培植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加大对在建项目的扶持力度。扶持熙玛建材、欧本钢结构7等个项目列入2011年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导向计划。支持玖源包装二期工程于3月开工建设。二是加大项目申报工作力度。熙玛建材石英石板材技术改造项目被纳入2010年省工业专项资金项目计划,获省财政补助资金60万元。申报枝江楚天塑业公司彩印袋、内粘袋产品升级及废旧塑料回收项目纳入省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资金项目,开元化工公司对苯二酚生产废液联产四氧化三锰及系列高纯锰项目纳入2011年度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三是加大技改工作力度。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建立技改扩规项目库。对全市2009年以来新增工业建设项目和工业技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全面分析投资、新增效益和社会贡献情况。对我局2011年项目考核工作进行分析和安排,结合市项目办考核细则建立基础资料。明确技改工作重点,落实2011年宜昌市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四是抓好建成项目的达产出力。4月15,华润雪花啤酒(宜昌)有限公司总投资9000万元、年新增啤酒10万千升的三期工程建设全面竣工并一次性成功投产。4月16日,化工总投资2.64亿元的100万吨选矿项目竣工投产。化工1万吨/年湿法磷酸工业装置从4月22日正常运行,随即投入批量生产。五是抓好项目的调研和服务。对景程建材技术有限公司二期新上年产5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项目的开发相关政策及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向市政府写出了专题报告。积极参与市政府对相关项目建设及企地关系的协调处理工作。参与金润达项目协调。

(四)致力于主体培育,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今年元月,在统计年报退出14家规模企业后,有10家企业被纳入枝江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方阵,分别为食品酿造企业2家,纺织企业1家,机械制造企业5家,包装印刷企业1家,木材加工企业1家。全市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65家,500~2000万企业21家。6月中旬,配合市统计局向上级统计部门申报500~2000万企业27家,其中市直属两家,分别为易顺矿业、枝清水务。27家企业若能全部纳入,我市规模企业总数将达213家,较2010年底的190家净增23家,占全年进规目标31家的74.2%,完成过半进度。

(五)致力于协调服务,营造工业发展软环境。一是积极协调中冠与旺家公司土地、房产过户事宜,通过协调市法院、国税、地税等部门,此项工作圆满完成,得到企业好评,进一步增强了在我市的发展信心。二是协助华润啤酒三期扩建实施雪花巷临时封闭事宜,对分配我局的4个重点户不定期的上门做思想政治工作,使封闭顺利进行,为雪花啤酒公司三期扩建打下了基础。三是参与万联人造板废水排放与附近村民纠纷的多次调查协调,平息了事态,化解了矛盾。四是根据孙咏平市长的指示精神,对《一个民营业主求助函》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查阅了相关资料,与百里洲镇相关同志一起与民营业主进行了充分沟通,现已达成一致意见。五是参与全市废旧塑料加工厂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制订,配合相关部门整顿规范塑料加工业,搞好废旧塑料加工监管,保护环境。六是开展了破产改制企业职工遗留问题的处理工作。积极协助原市机电公司28户居民办理土地证过户手续,为原宜昌市宏达码垛机械有限公司职工参保提供证明材料。七是组织企业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企业家协会的名义,组织近60名企业家参加了环百里洲自行车赛。加强企业家知识结构提升,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开展了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EMBA)的报名工作。八是做好相关会务的协调服务工作。先后协助全市农村工作暨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工作会议、市委中心组上市融资知识专题学习会议筹备,负责通知企业、签到及相关会务工作。做好宜昌市“决战十二五、实现新跨越”动员大会在枝江报到及参观的准备产品展示和接待工作。

(六)致力于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成果服务决策。一是开展了我市工业化水平与发展对策的调研,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发展工业的基本思路。二是开展工业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通过深入化工、枝江酒业、枝江奥美、迅达、建材等企业了解现状,通过分析,形成《枝江市工业物流业发展情况汇报》。三是结合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就如何推进枝江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开展了研究,形成了建设工业强市,推进跨越发展的调研文章。四是赴松滋市访调研钾矿资源储量勘探及开采利用情况,形成调查报告。五是对规模工业企业劳动用工情况进行调查。抽样调查了枝江酒业、化工、奥美医疗用品、中冠纺织、福兴织业、森达纺织等企业,形成《枝江市工业企业劳动用工情况调查汇报》。五是开展了大食蝇柑橘在打蜡中鉴别与分拣技术的调查和咨询,弄清了该项技术研究情况和实际应用情况。六是完成全市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情况调研。

(七)致力于电力管理,强化调度保障用电需求。一是年初制定切实可行的冬季用限电方案。编制下达了枝江电网迎峰度冬用限电计划,全力保障居民生活和重要部位用电。二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合理配置电力资源,安排好春节期间有序供电。三是组织好电力保障稳供,确保安全生产。市供电公司加强电网运行监控和输变电设施巡检,确保电网平稳运行。四是顾全大局,严明纪律,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协调华润雪花啤酒、枝江奥美、山水化工、万联人造板等公司电力供给,尽量做到不拉闸、不限电。五是会同市供电公司接受宜昌市对我市年度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目标的考核。六是保护电力设施安全。协调处理四季港路市政道路施工致使110KV枝腾一、二回线路18#塔构成重大安全隐患及境内220KV江车线133#—134#、枝纪线7#—8#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建房事故。七是打好电力迎峰度夏攻坚战。全面贯彻落实2011年全国、全省和宜昌市电力迎峰度夏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清形势,沉着应对,积极部署,全力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各项工作。

(八)致力于安全监管,构建平安和谐生产环境。一是狠抓国发[2010]23号和鄂政发58号等各级安全生产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二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责任落实和基础建设。对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确保每月一到二次的督促检查,对发现的51处问题隐患认真整改到位。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狠抓教育不放松。结合6月份“安全生产月活动”,在市直规模工业企业中掀起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热潮。近5000人参加了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征集征文4篇。四是调查处理5月份台资企业松懿公司一死二伤和星鑫公司一人死亡事故,妥善协调企业和当事人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九)致力于信息化建设,推动“两化”融合进程。一是申报省两化融合“十二五”项目。推荐枝江酒业在建的物流管理系统项目参加省“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及“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申报。该项目名称为物流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创新应用,由枝江酒业与北京赛腾工业标识系统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实施,计划投资21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节约生产成本900万元。根据省经信委《关于征集(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二五”规划)项目的通知》精神,申报通过后将获得50万元的资金扶持。二是做好信息公开平台更新,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为提高我局工作人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根据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安排,对局内工作电脑安装了公务员办公门户相关系统,对全体机关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机关干部电子政务应用能力。三是依托三峡枝江网,于6月初开通市经信局门户网站,技术支持由三峡枝江网提供,信息编录及更新管理由市经信局负责,网站开通后,有助于推动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十)致力于基础管理,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一是加强煤炭经营企业管理。年初根据宜昌市经信委的安排部署,采取逐个走访,到实地、查实情的方式,重点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变更情况等,为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完成了13家企业的年检工作。同时,完成了2家企业经营资格证换证和1家企业的更名工作。二是做好优化发展环境的日常考核工作。进一步细化了考核办法,并进行了严格考核和公示,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成为了机关每个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三是按照“八有八化”要求,狠抓统计基础工作。强化措施对统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化建设,狠抓“八有八化”等统计基础工作,在市直属27家企业、5个项目自查的基础上,分两天三批次在我局集中接受市统计基础工作检查组进行的检查。被检查的27家企业中,24家合格,还有3家企业需要进行进一步整改。四是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受到了驻村的好评。

(十一)致力于党建政务,打造廉洁高效经信机关。一是继续抓好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迎接省委考评组考核验收。二是进行“十个全覆盖”工作初检。4月11日,市第三纪工委对我局“十个全覆盖”工作进行了初检,检查组对我局的评价很好。三是撤销两个党支部、变更党员组织关系。宝力钢结构有限公司党支部、枝江市森达纺织有限公司党支部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第13条规定,于4月6日请示上级党委撤销以上两个党支部,党员组织关系已经全部转出。四是开展第十二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五是部署通信行业创建“群众满意单位”活动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在全市公共服务行业中开展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窗口单位)”活动,召开中国电信枝江公司、中国移动枝江公司和中国联通枝江公司3家公司的负责人会议,全面部署创建工作。下发《枝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努力建设“廉洁、公正、高效”的经信机关。六是开展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党建知识竞赛活动;召开“忆党史颂党恩看发展”座谈会;积极筹备“颂歌献给党”大型庆祝活动;组织局党员干部参观红色基地;组织党员干部参加观看电影《第一书记》、第十二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两项活动;推荐枝江酒业和化工两个党委申报全国非公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七是认真审查“七一”党员发展对象。经企业考察申报,局党委审核,今年纳入党员发展对象的有36人,经市直机关工委审核同意,将在“七一”期间按程序推进。

(十二)致力于“三万”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市经信局深入董市镇甘林寺村开展了入户走访调查和全方位的帮扶工作。一是走访乡亲,宣传政策。共召开村两委班子会6次,召开村民代表会、群众座谈会8次210人次,召开党员群众会2次500人次。二是加强调研,体察民情。共走访农户342户(其中空挂户13户),电话约谈外出务工农户12户,基本上做到了不漏一户,走访入户调查率100%。驻村工作队员认真做好民情日记,并结合村情、民情撰写了3篇民情调查报告,完成了1篇有深度的调研文章。三是兴办实事,服务村民。针对征地搬迁后30多名女同志未就业的问题,专门为甘林寺村组织了一场推介招聘会,现场有15人现场签定就业意向书。针对去冬今春柑桔大面积冻害,请农业专家杨小平为柑桔种植户讲授了一堂柑桔管理课,受到农户好评。关注农村弱势群体,我局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3000元,走访慰问了8个困难农户、1个困难党员、1个留守家庭。四是结对帮扶,增进感情。与3个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并承诺每年给予资金支持。五是科学规划,促进发展。按结对帮扶一定三年不变的原则,制定了我局对口帮扶驻村年度计划和三年帮扶目标。

四、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部分企业产能发挥不足,影响总体发展速度。受春节长假和部分行业处生产淡季的影响。上半年全市部分企业产能发挥不足,对总体发展速度造成一定影响。二是土地政策从紧,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土地调控政策,加大土地调控和土地管理的力度。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项目的落户、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全市项目建设需用地2700亩,目前宜昌市仅分配指标地600亩,仅占22%。土地政策调整使我市招商引资、企业技改扩规均带来很大制约和影响,土地成为制约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三是企业用工紧张,导致产能不能充分发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和实施到位和本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而不愿意再外出打工,加上原来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已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同时,第三产业日益繁荣,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我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企业不断扩张,且纺织、化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员工需求大。劳动力资源的萎缩和工业高速发展的用工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资金、能源“双紧”持续存在,给企业发展造成较大困难。今年来,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缩小,企业融资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成品油几次大幅调高价格,加重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巨大压力。

五、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主要预期目标为:完成产值156亿元,全年达318亿元;下年年实现利润总额5.355亿元,全年过10.455亿元;规模工业产销率99%;新近规模企业8家,全年净增31家,总数达221家;本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6亿元,全年达12.2亿元。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加强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下半后将进一步加强对市属重点企业、各镇(街办)经济运行调度力度,加强信息的收集和情况沟通,及时预测预警,防止工业生产出现大起大落,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二)继续做好积极争取上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认真做好省重点产业集群的考核和项目申报工作,继续做好争取上级对工业企业相关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谋发展。

经济和信息化局范文篇4

一、2021年上半年重点工作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持续抓好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

我局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的建设,锻造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一是进一步打牢党建基础工作。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学党章党规党史、悟讲话原文原著及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增强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坚定广大党员理想信念,主要负责人为支部党员上专题党课,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二是多样化开展党建活动。每月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性教育十分钟等工作,组织党员到社区报到,积极参与社区大党委工作,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每周五组织党员到包保小区开展清洁卫生、值班执勤等工作,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持续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经信局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规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持续开展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深入开展党史教育打牢理论基础。同时,积极征订指定教材,合理编订年度学习计划,将教材内容融入到党组学习、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及每周集中学习中。开展党史专家讲党史宣讲活动。开展“步入新阶段,我们怎么干”学习研讨工作,专题学习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精神,开展研讨发言。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方面。经信局结合工作职责及日常业务,扎实开展为企服务解烦忧、化解难题促发展等工作,组织各乡镇、园区,开展“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企业融资需求”摸排活动,及时将企业需求报至上级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融资难题,提高居民文明意识。

(二)加强工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业经济发展稳健有力

1.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济运行指标稳步增长,“3111”工程持续推进,技改项目投资不断增加。

2.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多措并举发展民营经济。一是严格落实民营经济争先进位考核机制。依据《民营经济争先进位考核工作方案》,分解任务、明确位次。二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为进一步发挥“专精特新”排头兵作用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及省、市专精特新企业、每月进行调度,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三是注重惠企政策项目申报。组织4家企业申请2021年度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母基金直接股权投资项目入库;推荐新虹纺织申报部级“小巨人”评选;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填报市级融资需求清单。四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培训。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做实“四送一服”工作,不断提升为企服务水平。支持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积极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能力。

5.积极推进信息化发展。一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完成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年报申报;组织30家企业参与两化融合评估;推荐和佳医疗申报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二是推进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发展。组织南大城市智慧及大唐电信每月及时在经信厅网站填报云平台数据。推荐南大城市智慧面向智慧城市的大数据三维可视化应用平台项目申报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三是推进5G网络建设。2021年我县5G建设稳步进行,上半年三家运营商新开通基站数量均有所增加。

6.做好疫情防控物质保障工作。积极为各有关单位调拨口罩、防护服、隔离衣等物资,保障隔离点疫情防控工作需要。

(三)抓紧抓实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深入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四个不摘”“四个不减”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坚持把经信工作融入脱贫攻坚大格局中思考谋划,积极实施人才和科技扶贫,精准落实帮扶“双包”责任,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今年以来着力以“五面红旗村”为抓手,以“五牌联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指导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扶贫论述摘编》,落实“”制度和党员活动日制度。全面实施“一抓双促”,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狠抓脱贫攻坚,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我局有1名同志获市级选派帮扶工作先进工作者,推荐2名同志记功嘉奖。

(四)聚焦环保及安全生产,营造绿色安全发展氛围

1.“散乱污”工业企业专项整治开展情况。印发《2021年“散乱污”工业企业常态化整治和建章立制工作方案》,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作坊)排查整治活动,对的工业企业进行排查;针对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群众信访问题,联合环保分局督促镇政府落实相关举措,做到立行立改。

2.“砖瓦窑”企业整治开展情况。按照有关要求,我县砖瓦窑企业保留4家,分别为墩集腾跃建材、大路口武顺建材、草沟方正建材、大庄四方建材;关闭3家,分别为屏山金固达新型材料、大杨天成建材、黄圩益民建材。委托县公证处根据中恒房地产土地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3家关闭砖瓦窑企业资产评估报告对3家关闭砖瓦窑企业资产进行了现场测量、清点,所清点资产已移交县农投公司,县农投公司已委托属地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对保留下来的4家砖瓦窑企业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进行管理,日常环境监测、检查督查常态化,严厉打击弄虚作假、擅自停运环保设施等严重违法行为。

3.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认真贯彻落实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一是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每季度至少一次由局主要领导带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二是创新隐患排查方式。聘请第三方公司对重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探索隐患排查整治的新方式。三是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紧紧扭住规模以上企业全面达标这个目标不放松,正视问题,集智集力,精准施策,高效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四是结合全县“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泗州行”“庆七一、迎国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百日行动等重点安全生产系列活动,结合单位实际,开展一系列活动。

(五)积极做好维稳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我局高度重视维稳工作,加大工作力度,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信访化解长效机制,搞好信访矛盾排查和处理,切实做好信访案件的登记和隐患排查工作。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造清廉高效机关

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廉政意识,始终把廉政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今年以来,经信系统未出现违法违纪现象。严格规范党务政务公开,落实各项议事制度,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同时,不断提升为企服务水平,诚心诚意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打造亲清的政商关系。积极推行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及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巡察反馈意见整改等工作,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我局牵头任务及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巡察反馈问题已经完成整改,并长期坚持。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加大企业帮扶培育,助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县委办、政府办印发的《关于坚持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帮扶重点企业和拟培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机制的通知》,加大“小升规”培育力度,引导规上企业规范成长上规模。落实完善“小升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加强申规业务指导,定期召集相关单位对年内培育申规的企业实行一个企业一个服务团队,争取顺利完成全年“小升规”目标任务。

(二)强化“双招双引”,加速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依靠“双招双引”扩大增量,千方百计引进重大战略项目和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通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集聚产业人才、培育本土人才,坚持人才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促进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区域发展、产业转型、企业成长的水平和质量。以“双招双引”助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财政收入和民生改善等。

(三)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聚力发展民营经济。千方百计帮助民营企业发展,不断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大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力度,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扶持重点企业做优做强,提升企业规模,壮大县域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经济和信息化局范文篇5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简称优化小组),由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办公室、人事科、政策法规科相关负责人组成。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由政策法规科负责。

二、考核对象

机关各科室、执法大队

三、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由制度建设、执行纪律、工作效率三个方面组成,过程考核实行百分制量化考评,其中制度建设分值20分,执行纪律分值40分,工作效率分值40分。

四、考核办法

(一)月度计划。各考评对象将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到月度,每月1日前填写《月度工作计划表》,报政策法规科汇总,经局优化小组组长签字后报市优化办。

(二)月度考核。每月28日前,各考评对象将当月工作完成情况建立工作台帐,收集工作材料,填写《月度工作纪实》,报政策法规科汇总,经局优化小组组长签字后报市优化办。

(三)季度考核。每季末月28日前,各考评对象填写《季度工作小结表》,报政策法规科汇总,经局优化小组组长签字后报市优化办。

五、结果运用

(一)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表彰挂钩。凡考评对象不能按时完成上述考核内容,或考评对象内人员受到市优化办督查扣分处理的,不得申报评先表彰。

(二)考核结果与个人奖励资金挂钩。(按季进行考核)

1、凡个人受到市优化办督查扣5分处理的,扣发当事人一个月的优化发展环境奖励资金。

经济和信息化局范文篇6

一、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

(一)全力稳定市场主体。制定《县保市场主体工作方案》,围绕企业用工、资金、原材料供应等需求,打通“堵点”、补上“断点”,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帮助企业稳定生产。今年1-5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2.98亿元,同比增长27.19%,实现工业增加值5.86亿元,同比增长14%,居市四县一区第3位,工业投资完成5.16亿元,同比下降23.7%,居市四县一区第4位,技改投资完成2.78亿元,居市四县一区第3位。

(二)持续强化金融支撑。协调引导金融担保机构增加贷款额度、下调贷款利率,采取展期、续贷、延期还款、减免利息、暂缓催收等措施纾困帮扶,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稳定企业资金链。今年1-5月份,共向顺通钢管等87家企业担保银行贷款3.2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三)积极保障要素供给。着力破解用工难,组织县人社、经济开发区等单位累计为甬灵达管业等60余家企业招聘岗位1000余个,推送重点工业企业就业岗位400余个,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帮助工业企业顺利实现复产达效。

(四)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注重政策组合效应,强化政策定向“滴灌”,积极帮助企业争取省、市出台支持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今年以来为飞松机械、千鹤卫生用品、荣业纺织、灵杨装备等4家企业争取并落实省级项目支持资金171.8万元,目前正在争取市级项目奖励。

二、全力以赴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一)摸清产业链“薄弱”环节。深入调研分析重点企业供应链运行情况,以原材料及零部件保供、产品运输、市场开拓为着力点,实施精准服务,及时跟踪了解重点企业的2021年排产计划,提前保障用工、融资等生产要素需求。目前,已帮助明远轴承、荣业纺织等45家企业解决银行贷款担保等问题45个。

(二)加快产业链项目建设。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成立“一对一”服务专班,促进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建设、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形成稳链强链的坚实支撑。抓好投资20亿元的汉浩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年产值4亿元智能仓储包装设备项目、投资4亿元的大力电器变压器生产项目、投资2亿元的富檀针织有限公司纺织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强化产业链载体建设。加快落实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提升产业链载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园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占地220亩,总投资3.5亿元,规划建设19万平方米的轴承研发中心标准化厂房(三期),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承担企业新产品研发、商务办公、产品展示、企业孵化等综合功能,招商对象为轴承及精密仪器项目,1号、2号厂房已交付使用,入驻企业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其他厂房建设全面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发挥新旧动能转换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成长型企业快速成长,引领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对过亿元重点工业企业“一企一策”制定扶持计划,从市场销售、项目建设、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积极推动个转企、小升规。

经济和信息化局范文篇7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政府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关键时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总是不断伴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当前,世界经济正进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和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速度呈加快的趋势,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海南省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分工合作,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是依据信息产业部《关于全面启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及省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研究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而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部门对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各部门、各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了充分调研,并认真听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本专项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如遇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主要目标的实现,省政府将适时对规划主要目标作出相应调整。

一、“十五”发展状况及“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㈠“十五”期间发展状况回顾

“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产业稳步增长,信息技术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和深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信息化发展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信息智能岛”的建设。

1、信息产业稳步增长

预计2005年完成增加值40.81亿元,比2000年增长78.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3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两倍多,年均增长28.0%;出货值近3亿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多;软件业(含信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82亿元,年均增长18.7%。广电事业完成增加值2.56亿元,年均增长14.5%。电信业完成业务收入35.8亿元,年均增长9.66%。电子产品结构开始从传统产品向新产品过渡,液晶显示片、双面印制板、IC卡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拉动电子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建立了非接触智能IC卡生产基地,产品出口美、加、日、韩等国。投资4.73亿元,年产200万芯公里的韩国三星光纤光缆项目正式投产。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到目前为止,通过信息产业部门认定的软件企业达51家、软件产品133个,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达52家。

2、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扩大和深化

全省各行业的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资源配置、生产调控、营销服务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控制,信息技术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撑。海航集团运用信息技术构筑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海汽集团的虚拟制造重点试验室项目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海南农垦“天然橡胶电子交易系统”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现货电子商务平台,“海南医药电子商务网”有190多家医药经营企业、65家医疗机构、6000多种药品在网上交易,“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系统”实现省内骨干旅游企业全部入网。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百强工程项目”推进活动。企业信息化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成效。省政府门户网站经过几次改版后,加强了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网站。97%省直厅局和所有市县政府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实现了信息到提供部分电子政务服务的转变。海口、儋州、琼海、五指山等市县建设了OA办公系统,澄迈、儋州、琼海、昌江、琼中、海口等市县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开通网上审批业务和网上查询等服务。启动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业科技服务“110”工程,建立科技服务站(点)164个,覆盖全省100多个乡镇,辐射全省三分之二的农村,建立了省级和市县级专家团,专家人数超过500人,初步形成了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各市县紧密结合当地特色经济,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信息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先后获得国家和地方2600万元资金扶持,其中国家扶持项目11个资金21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一批重点项目列入了国家有关部门计划并在全国各地拓展应用,其中,“中国——东盟天然橡胶国际电子交易市场”项目被列入全国2004年倍增计划;“区域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服务软件平台”被列为国家2004年科技攻关引导项目;承担了射频数字标签技术在特种压力容器管理中应用的国家技监总局试点项目;建立了国家第二代身份证生产基地;自主研发的教学课件获得国家教育部门应用成果奖;公路客运行业信息化软、硬件系列产品在国内10多个省市区得到推广应用。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全省信息基础设施继续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基础网络,光缆干线通达所有市县,支线通达201个乡镇。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23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203.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2.4部/百人,村通比率达到98.9%,互联网用户41.7万户,IP电话、数据服务、多媒体等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有线电视光缆干线通达所有市县,实现全省有线广电网络宽带互联,且并入国家骨干网络。先进适用、四通八达的信息基础网络环境,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支撑条件。

4、信息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

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6部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了《海南天然橡胶电子交易管理标准》等省级标准,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智能岛建设的意见》、《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开展多类别、多层次的信息化教育培训活动,公务员队伍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加强。信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05底,在省工商部门注册的信息企业达2000多家,其中,私营企业1400多家,主要从事系统集成、网络工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等,成为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主力军。信息化教育进一步普及。初步建成海南计算机教育网络与海南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和平台,覆盖全省高等、中等学校和城镇小学、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并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建成省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中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5、存在问题

尽管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信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企业聚集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低。“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共完成增加值162.65亿元,12.3%的年均增长率大大低于“九五”期间23.87%的水平。二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低,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信息技术应用存在偏重设备投入、轻视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情况,系统运行效益低,网站长期得不到更新。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统一协调,部门间各自为政,标准不一,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水平低,造成投资浪费,效益难以显现。三是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基础薄弱,加上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少,使得信息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产业工人严重匮乏,研发能力较差,科技经费投入低,技术创新不足,项目和技术储备与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趋势严重脱节。

㈡“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1、加快信息化是确立我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当前,全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紧张和环境约束的压力,作为海洋大省和我国唯一地处热带省份,海南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但决不能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而是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整合趋势逐步加强,产业不断在区域间转移。只有抓住世界信息产业分工体系重组的机会,充分发挥我省自然资源的优势,通过构建人力资本优势和加强政府的扶持引导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的分工合作,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才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在这一重组过程中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相对竞争优势,赢得发展权。

2、加快信息化是建设和谐海南,推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总理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随着我省国民经济由恢复性增长进入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也将不断升级,必然造成物质资源大量消耗,污染物排放高速增长,以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等将进一步突出,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手段之一。与传统资源消耗型产业不同,电子信息产业属于低消耗,无污染的产业,其发展壮大有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带动又能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从而使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因此,信息化是我省贯彻“生态省”和“一省两地”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3、信息化浪潮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海南作为一个年轻的省份和经济特区,与我国一样面临着推进工业化与推进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海南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人均GDP刚超过1万元,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各行业间信息化水平悬殊,科研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这些因素制约了海南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运行质量。“十一五”期间,海南推进信息化还要面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把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切实加快信息智能岛建设步伐。与工业经济不同,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不再因地域的限制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它使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机会参与全球竞争。海南建省17年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信息智能岛”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特区的一个战略性抉择。

二、“十一五”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㈠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省两地”和“生态省”发展战略,以扩大信息技术应用、深化资源整合、培育信息产业增长点为重点,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和合作,用信息技术推动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用信息技术优化政府的服务和管理,用信息技术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推进“信息智能岛”建设步伐,逐步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体系,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㈡发展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发展原则:

1、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创新求发展

建立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以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净化市场经济环境。通过政策和资金倾斜,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并逐渐发展到自主创新。

2、加快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渗透,促进产业升级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应用,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石化、浆纸、热带高效农业、海岛旅游业、文化产业和会展业、生物医药、物流、航天、玻璃等十大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

依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重点突破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发挥比较优势,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积极开发信息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其它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会需求。

5、坚持扩大开放,积极拓展对内、对外合作渠道

发挥特区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扩大开放思路,拓展对内、对外合作渠道,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分工合作,逐步培养产业群,形成聚集效应,做大信息产业。

㈢主要目标

1、“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

力争实现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业务相互开放和融合;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技术在农业、旅游和海洋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建立网络畅通、管理有效、服务便利的电子政府;逐步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主要目标

⑴信息产业到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74.2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2.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达3.54亿元,年均增长28.0%;电信通信业务收入57.6亿元,年均增长10.0%;广播电视业完成增加值5.00亿元,年均增长率14.4%;其他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为9.01亿元,年均增长18.7%。⑵信息技术应用电子政府初具雏形,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信息技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及城市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全省中小学校普及信息化教育。⑶信息基础设施到2010年,全省固定电话用户预计达到303.9万户,比2005年增长32.1%,移动电话用户达316.7万户,比2005年增长55.3%,电话普及率达到71.9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达到88万户,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互联网用户普及率10.2%;全省行政村开通电话业务,自然村无线信号覆盖率达80%~90%,利用普遍服务基金建立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力争实现村村上网;全省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在全省达到100%,2006年完成全省城区50万户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化,2008年完成全省各市县城乡有线电视信号的有效覆盖。

三、主要任务

㈠培育信息产业群,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及国内大企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大项目,提高利用外资和内资水平,加快电子信息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扶持一批确有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推动各种形式的联合开发,争取在部分有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有所突破。重点发展光纤光缆(拉长光纤光缆产业链、争取在光纤下游产品中有一、两个能开工建设)、液晶显示、印刷电路板、军用电子设备、智能IC卡(及IC卡下游产品)、(家庭娱乐终端)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核心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步伐,逐步培育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和聚集效应。以我省汽车工业为基础,积极推动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新一代网络、通信、视频及信息安全等高端产业。信息产业园建设与软件业。重新规划建设海大信息产业园,将海南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基地之一。利用海南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先进的网络条件,加快建设“三亚软件园”,打造良好的园区创业环境,吸引国内外IT专家、知名软件企业、科研院所等进入“海大信息产业园”、“老城博士院士产业园”、“三亚软件园”开展科研和创业,通过园区建设培育成为我省技术创新的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高技术人才的创业家园,带动我省软件业加快发展。紧密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精神,通过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突出扶持多系统融合的电子政务、教育、交通运输、智能标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应用、智能农业系统等软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开发。按照“双大互动”的要求,积极推进与微软等国内外大公司的合作,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个人来琼兴办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或进入产业园区,兴办软件产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分工合作,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逐渐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软件企业集团。信息服务业。围绕“十大”产业需求,鼓励开发利用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等各类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偿使用,积极拓展信息服务业市场,扶持网上中介服务群体,鼓励ISP、ICP、ASP、和HSP的发展,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业务和应用,逐步形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㈡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

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力争5年内使海南省电子政务的建设水平达到我国中上水平,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规范政府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透明度,增强职能部门市场监管能力,提高政府宏观决策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信息化应用氛围,改善投资环境。建设全省统一的党政网络和技术支撑平台,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基础平台,省直和各市县所属党政机关局域网接入党政网,乡镇根据业务的需要联接,实现统一管理和各主要业务系统数据的动态实时交换和资源共享,完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数字证书认证平台的系统功能建设,提高数据安全水平。完成省政府数据中心建设,各部门通过党政网与数据中心相连。建成数据共享平台和信息资源目录,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共享。完善公共服务系统,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逐步实现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电子化、网络化。逐步将分散的各类政府网站整合到一个协调一致的目录下,根据用户需求开发一系列集成的政府服务项目,政务处理向电子化过渡,社会公众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可向政府进行业务申办,并在网上直接获得有关批文。构建服务型政府门户网站,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公共服务、政务信息和接受公众监督的平台和窗口,网站信息丰富,更新信息及时,政务信息充分公开,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网上,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虚拟网上审批大厅,公开政府各部门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办理工作状态和审批结果,实现“一站式”受理和表单下载,90%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在线办理,逐步实现跨部门联合审批在线办理。依托电子口岸等业务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交易手段,促进贸易发展。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对经济动态实时监控,促进决策科学化。以党政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施政追踪自动化;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对人口、企业、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情况的实施全面监控和综合管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信用欺诈、恶意欠费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提高政府微观管理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为行政首长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决策支持,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

㈢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

围绕支柱产业找准信息化应用突破口,着力推动“十大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抓好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推介信息化成功案例及解决方案,带动全省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产业升级。创建集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中国——东盟天然橡胶国际电子交易市场”,为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天然橡胶行业提供公开、公平、安全的在线交易、物流配送等服务。深化“区域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平台”应用,全面推进旅游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用信息技术打造海南旅游精品。政府招标、采购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网上招标、采购。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继续推动“海南医药电子交易平台”应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产品和服务贸易电子化。积极开展区域电子商务合作。积极推进电子征税机、网上银行、电子缴费等业务拓展应用,完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利用卫星定位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车辆导航技术、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等信息技术,并通过合理化布局的社会物流网将分散的物流集中起来形成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建立与我省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

㈣继续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海南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旅游资源管理和旅游服务监管的水平。完成海南旅游监管系统,实现旅游投诉网上、电话受理,实时监管。完成海南旅游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海南旅游资源统一的信息管理和旅游综合信息。以网络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网络的发展,开发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各个旅游景点音像资料在网上、地图漫游、地图要素的查询和定位、地物到属性的查询等功能,并为行业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提供远程业务自动化系统。

㈤实施“电子农务”工程

运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推动我省传统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逐步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以高速宽带的信息网络为依托,整合农业网络资源,建设省、市、县三级的农业信息网络中心,采集农业科技、农产品交易、农经管理等涉农服务和管理信息,充实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并通过各种农民熟悉的信息化手段,为农民提供生产和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咨询服务。完善农产品市场预测系统,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要素电子交易市场。加大农业科技服务“110”工程的推进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及产品加工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服务精准农业之路。

㈥实现海洋与渔业生产、管理信息化

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因特网等通信平台,辅以电子商务、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技术,建立一个立足海南,服务全国及东南亚地区的集导航、通信及电子商务于一身的海洋渔业生产安全和交易网络平台,解决我省海域作业渔船海上的定位导航问题和通信能力,为渔船提供导航定位、通信等综合信息服务和增值信息(航行警告、航海通告、渔情、鱼汛、渔市等)、网上渔业交易、支付结算等服务,逐步将海南建成区域海洋渔业信息中心和海洋渔业电子商务中心;并为渔政监管,抢险求助与救灾指挥,渔业安全生产,减少外交争端,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提供技术支撑,有效地提高海洋渔业抗风险能力。开发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管理信息系统,联接中国渔政指挥中心,逐步形成完善的海洋与渔业管理信息采集、查询、分析和海上安全保障系统。

㈦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以应用为主,因地制宜,采取有线、卫星等多种方式,加快“校校通”工程和海南教育城域网络建设,重点抓好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程度;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步建成海南计算机教育网络与海南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和平台,满足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需要。2007年年底完成海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主体工程和部分试点。2010年年底完成海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省推广工作。建立虚拟科技馆网络,提高科学普及教育水平。

㈧进一步提高全省应急联动信息化水平

加快警务信息化的建设,建立全省街道、路面图像监控系统,为处置应急突发事件提供信息资源,整合现有110、119、120、122、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紧急救援服务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系统等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覆盖全省全部辖区的应急联动指挥和决策支持系统,并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各部门负责的危险源、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和监控,实现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对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做出快速联动反应,为广大群众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实现应急呼叫求助系统的逻辑整合,并向公众提供一个统一的求助号码,使大多数公民可以用自己熟悉的信息手段得到政府及有关机构提供的各种应急服务。

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网络平台

构建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基于IPv4的互连网将逐渐转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连网,分阶段实施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工程,力争实现省内广播电视、通信和计算机三网业务融合,使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互动增值服务普及到家庭。基础传输网。长途传输网向全光网络、智能光网络方向发展,网络具有更高的传输带宽、更好的可扩充性、更灵活的路由选择和链路配置能力、更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及保护恢复能力。优化已有的干线波分网络,积极引入ASON技术,形成生存性强、对业务需求敏感的调度网络。在城域传输网中,引入城域波分技术,解决光纤资源短缺问题。移动通信网。通过增强第二代核心网的能力,提供部分第三代的移动业务;再允许第三代无线网通过适配功能单元接入到增强的第二代核心网,最后引入第三代核心网,并与第二代核心网进行互通,逐步淘汰第二代核心网的策略,逐渐将现有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平滑过度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有线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完成省有线广播电视城域网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利用我省广播电视SDH骨干网及各市县有线广播电视城域接入网,构建全省广播电视多业务平台和宽带数据网,建立交互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并提供数据通信服务。改造全省有线广播电视城域分配网,实现光缆加同轴电缆混合结构传输。通过扩建干线光缆和新建或改建用户网络,将各市县有线电视前端播出的有线电视信号传送到该县辖区内的所有小区、开发区、乡镇、国营农场用户,最终实现全省一张网络,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网络的安全性。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加强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国防建设、以及党政机关服务的保障能力。根据国家监测网技术体制,建设覆盖全省主要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监测测向站;在三亚建设南中国海三亚区域监控中心,实现对南中国海区域的海陆空中短波及超短波的无线电立体监测;在琼海博鳌建设区域控制中心,使之达到A级站标准。建设连接全省的固定和移动监测站、频率台站、办公自动化等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与国家联网。

四、政策措施

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信息化起点和信息化内容的不同,使得各地区的信息化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我省而言,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应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相结合。

㈠继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

抓住机遇,继续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实验田”的作用,大胆进行体制和政策创新。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立法权限,出台有利于我省信息化发展,特别是与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地方法规。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力度,切实保证各项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要求相一致的信息化建设宏观管理和协调体制,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㈡深化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建立“政策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政府扶持”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化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用政府导向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我省“十一五”期间信息化重点发展领域,开展与电子商务相关金融业务,促进电子商务特别是旅游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扩大融资渠道,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解决我省信息化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

㈢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

加快收入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机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为人才创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鼓励本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逐步建立与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利用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力资源成本低和信息基础设施完备等优势,积极吸引海内外信息技术人才及企业来海南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和从业环境及制定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加强我省的人才和项目两方面的储备。

㈣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加强国内、国外合作

利用海南良好的港口和海运条件,开辟专门的信息制造业加工区,做好承接国内外信息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准备,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区域分工合作。以省内信息化需求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鼓励省内信息化企业开展多形式的国内外合作。规划牵引,有的放矢的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㈤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中介组织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旅游方面,针对海南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现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信息中介服务组织,有效地降低旅游企业信息化的门槛,提高旅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业务的积极性。在农业方面,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广,积极开展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增值服务业务,鼓励发展农情信息服务中介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信息预测、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和产后销售的一体化服务。

㈥继续强化信息安全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应确保信息安全资金投入,相关部门务必培养信息安全人才,加强信息保护,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全面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确保网络抗风险能力;宣传部门要积极开展信息安全宣传工作,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

经济和信息化局范文篇8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汨罗市

1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持续推进,信息化服务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为“十四五”期间推进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近年来汨罗市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上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更加便捷。例如计算机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应用,利用计算机可以清楚地知道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注意事项,可以减轻农户劳作负担,降低农业工作的强度,把农户从繁重的耕种劳作解放出来,以此提高农户的收入以及拉动该地区的消费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整合相关农耕用具的信息,更好地发挥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以此来实现对资源的实时整合;技术人员对农耕信息进行筛选与分类,然后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给农户,同时储存好相关信息对以后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1]。汨罗市政府在不断加强城市建设的同时,也想要发展好现代化农业。汨罗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紧邻洞庭湖东岸和汨罗江下游,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汨罗市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以及发达的交通。但是,一个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主要依赖于该地区的各种民生建设、人民的综合素质、科技水平与教育水平。比如,沿海地区的信息化水平高,行业发展也比较集中,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农业经济也比较发达。但从目前来看,汨罗市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还是相对较低,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还不够广。因此,以汨罗市为例研究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大有可为的。笔者分析了汨罗市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然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希望本文提出的研究成果对于信息从业人员或者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价值分析

2.1促进小农经济向集约型农业经济的转型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农业发展的前景一片光明,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可缺少科学与技术的支持,现代化农业与信息化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农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渠道,农业经济也能够满足集约化、现代化、科技化的要求。例如,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水平,以此来带动农业快速转型。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化的契合发展。因此,发展好信息化技术对于促进农业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重大作用。

2.2优化农业布局,延伸产业链

自农村土地改革之后,中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一直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关于农产品的价格等信息也一直不流通,农户对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不敏感,在与农产品采购商的贸易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而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则可以让农户及时获取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使其从传统的粮食交易向半成品交易转变,并且能够对接消费市场,积极生产生鲜产品。农户也可以及时根据市场上农作物价格变动进行相应调整,降低风险。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能延伸农业发展的产业链,形成一种农户生产农产品、农资企业加工农产品、超市销售农产品的产业布局。这一条产业链将使链中多个主体均受益,告别过去农户、农资企业以及超市“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三赢”的局面。

2.3提高农户收入

利用信息化平台可以在农户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一条链接,农产品以及加工后的半成品将直接面向消费者,改变了以往农户在农产品交易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让中间商无法趁机侵占农户利益,即提高了农户的利润。在汨罗市兴起的兴盛优选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按消费者和农民都接受的价格销售农产品,二者都知晓最新的价格,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这样不仅解决了增收不增产的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还能让消费者享受到低价绿色健康的农产品[3]。

2.4创造良好的农业环境

农业农村局通过及时更新农业网站上的信息向农户宣传最新的种植技术、农机设备及管理模式,可以为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农业环境,从而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利用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实时监测,制订适宜的销售与价格方案,解决农产品销量和季节挂钩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邀请小有名气的网红直播带货,解决农作物淡季滞销的问题[4]。

3信息化在汨罗市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现状分析

3.1缺乏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

汨罗市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农业在该地区的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比较少,特别是网络基础设施还不足以满足信息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转型。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还不能很好地进行线上沟通,再加上存在网络诈骗、虚假宣传的问题,农户们更加不信任、不愿意积极投身于信息化中。分析目前汨罗市农业农村局的情况发现,基层部门缺乏足够的资金,也就缺乏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虽然有部分地区建设了完善的信息设施,但是能够应用在农业信息化上的经费也并不多,导致信息技术不能够覆盖全领域,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5]。

3.2缺乏信息化意识,缺少信息化管理人才

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农户是否拥有信息化的管理意识,极大地影响着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目前,有一部分农户认为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知足了,完全不愿意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再加上大部分农户受教育程度可能并不高,也很难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仅仅只是利用以往的经验和技术来种植农作物,这就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而且现在的农村人更愿意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只有少部分的劳动力愿意干老本行,这部分人又对信息化了解得不是很多,也不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与先进管理方法。分析汨罗市农业农村局现状发现,目前在农业生产中还是不重视信息化管理,再加上人口空心化的影响,汨罗市农业农村局信息化管理人才流失严重,部门里留下的技术人员年龄总体偏大,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也掌握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6-7]。

3.3农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不到位

目前,汨罗市的信息化平台还仅仅是依靠电视台和广告,很少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化官方网站或者相应的微信公众号来传播知识与信息,汨罗市的农户也很少会通过这些平台来及时处理相关的事务,而农户没有及时收到相对应的信息时,就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生产损耗,也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的拓宽。例如,当农户盲目跟风种植一种价格比较高的农作物,结果导致汨罗市整体市场供过于求,势必会造成这种农作物价格下跌,反而会损害众多农户的经济利益。如果建立一个及时联系、沟通的平台,那么农户就能利用手机等智能设备及时获取平台上的信息,动态调整农业工作[8]。

4信息化在汨罗市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4.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首先是通过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更新电脑设备配置和安全配套设施;然后是加强基层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联网直报,建设局域网,在有条件的乡镇中开展信息网络建设,构建无线与有线结合的模式,提高网络覆盖率。截至2021年年末,汨罗市完成联通25个行政村25个4G基站,电信3个行政村3个4G基站建设项目;对接省厅确定汨罗市完成24个5G基站建设[9]。汨罗市有关部门应该为偏远农村地区的人们安装网络等设施,给予他们一些上网的优惠待遇,减少农民的资金负担,详细介绍新的信息和技术。同时,应在农村地区建立更多的网点,以促进资源共享。此外,针对网络诈骗与虚假宣传的问题,需要坚决抵制虚假广告,严禁假冒伪劣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加大对不法商贩的打击力度,以此促进交易行为的规范性与标准性,为农户们的销售渠道保驾护航。

4.2提升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

汨罗市农业农村局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主要通过发放知识宣传手册给农户,让农户有机会学习到最新的知识;然后定期开展宣讲会,让优秀农户在会上发言,讲述信息化技术给自己的农业工作带来的诸多好处;最后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来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农户和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意识[10]。在信息化建设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要想搞好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汨罗市农业农村局必须不断加强信息化培训,在促进信息化建设的“面”上下功夫,进而在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纵深”上下功夫,从而切实加强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也应该给予一些补助,提升基层人员的薪资,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4.3搭建好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搭建好信息化管理平台,汨罗市农业农村局第一步就是完善农产品信息化数据库,以每个村作为节点,实行有的放矢的管理,配备强大的检索功能,让每一个用户都能在平台上快速查到需要的信息[11-12]。同时,对数据库的建设要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并强化技术人员的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定期组织对技术人员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安全培训,及时安装安全防护客户端,有效确保汨罗市数据报送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汨罗市还需创建本地区的信息化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完成信息的、数据的传输以及农具的推广等,减少以往烦琐的线下审批环节。在该平台上农户们可以通过图表清晰地了解到市场的供需关系,提升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4完善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群众信息化意识等之后,还应该完善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提升平台带来的各种效应。在最新消息时,可以利用各种互联网技术来优化这种体系,营造一个安全、智能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分析发展现状,提出对信息化技术的创新需要结合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从农户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利益为重,借助惠民激励的政策来引导农户积极加入信息化创新的一环。在农户、消费者以及信息化平台之间搭建好桥梁,利用农业经济数据库提供最新的消息,同时要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通过落实这些具体措施,有利于促进信息化在汨罗市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顺利进行,使农户真正从中受益,切实提高农户的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5结论

经济和信息化局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信息化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传统模式下的农业管理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农业管理要在不断的发展中才可以带动农产品的产量,拓展农业发展的途径,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达到致富的目标。但是,过多的发展制约因素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起到了延滞作用。因此,针对农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有更全面的系统,要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长远性。

1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1.1农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经济、科技发展至今,我国整体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增长方式也自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的集约型的经营模式,这样的转变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农民效益和农产品产出的提升,而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信息化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管理。当前,信息化技术的推广非常广泛,其在农业发展也是大展拳脚,农业管理的优化、农产品的流通及互换都有效的促进了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这样的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信息化技术的成本,为农产品在生产、交换、深加工等领域起到了指导作用。这样的发展模式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1]。1.2信息化的建设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大形势下可以快速的转变,信息的复杂性也是促进传统农业不断进步的催化剂。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环境日趋完善,宏观调控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更加的有规律,合理配置资源,充分进行资源整合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但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较多的问题,如信息缺失、技术支持不足和配套服务不匹配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能促使农民加快了解农业市场产品供求情况,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促进农产品领域的生产与交换。农民产出的产品可以得到有效的输出从而保证收入的稳定,进一步提升了经营管理的效率。1.3信息化的管理提升了我国农业发展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管理系统建设中,我们要从分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正确理论。人才在整体的管理系统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注重全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过去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当今时代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竞争的核心已经不再是如何降低成本和压榨劳动力,而是要克服传统农业管理模式的缺点,加强新时代的信息化竞争。众所周知,农村的人口数量是庞大的,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进步空间是巨大的,要把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为经济化管理可以实现整体发展打下基础,在农村营造良好的人才后备军。农村的网络建设和配套设系需要不断完善,为培养更优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做准备。

2现阶段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建设的限制因素

2.1资金链的不完善。一个系统的建设并完善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但是现在的农业经济管理整体建设中,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无法保证发展体系的全面覆盖,因此影响了信息化农业管理系统的发展。连锁反应的影响下直接导致了信息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发展难以进行。2.2配套设施的不全面。全面、完善的配套设施在整个经济管理系统中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现实情况是非常薄弱的,财政的不完善也会直接影响整个建设的进行。而信息化建设本就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单靠农民自主意识是很难达到全面覆盖的效果,而反之,农民则不能享受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快捷和便利。文化水平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效性及模式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2.3农民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整体上是比较低的,经济的不发达,信息的闭塞也导致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的建设较慢,而农民整体上学习能力较弱,理解能力有限,自身素质比较欠缺,对网络的熟识度不高,这些都是造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3大形势下推进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的方案

3.1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好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建设对政府的资金注入的要求较高,作为一项公益性的项目建设,社会的注资及农民的自发性集资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因此,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需要政府将其纳入政府的整体规划之中,确立并公开专项的投资及相关的管理流程。政府要带动企业及个人积极的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为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设营造一个优质的发展空间。鼓励并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让网点的覆盖率最大化,引进投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求达到共赢的局面。3.2加强信息化网络的布局建设。信息化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要做到全局意识,网络建设的完善是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保障。网络建设的布局要立足于农民,以县乡为基本点,在国家高科技的支持下,获取及时的信息并利用网络的宣传手段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互动,新的推广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确保与传统宣传模式的有效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各方面全面有效的配合,才能确保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协调发展。3.3注重提升农民整体信息化素养。农民是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农村劳动力的素养普遍偏低,急需得到有效的,专业的引导和培养。要在培训的过程中让农民意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各个村镇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要组织村民进行集中培训,并保证村民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标。政府定期开展各类活动,拉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信息的交流。政府也要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培训整体可以有序的开展下去。从而加快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系统的完善。

4结语

总之,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新时代的农业信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能够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平稳发展,并加快建设的脚步,政府带领下的各参与者都应积极参与到整体的建设中,政府政策的有效性是保证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实现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经济和信息化局范文篇10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市委、市政府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数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才,夏市长就如何加快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作出了重要安排,省信息产业厅的汤厅长也对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希望各级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希望大家要认真总结交流,深入探讨研究,一定要将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关系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及其重要作用。同志曾多次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规模百万人口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当其达到应用程度时,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总量将会增加2.5至3倍,相当于传统城市状态下的3.5至4倍,这意味着信息化城市可以促进经济水平翻两番,实现“四倍跃进”。因此,对于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的我市来讲,要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就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面对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和省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近两年,省财政设立了信息化和信息产业专项资金,安排了2000-3000万元支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而且资金量还将逐年增加。这些都为我们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当前,我市正处于一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各地都已意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都在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抢占发展先机,工作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信息化建设不能领先,我们中心城市的地位就不可能确立!如果我们再不重视起来,行动起来,积极出台新的举措,实施大的动作,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动力所在,活力所在,潜力所在。全市上下一定要认清形势,切实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抓住机遇,乘势快上,全力开创我市信息化发展新的工作局面。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着力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市信息化工作在起点低、起步晚的情况下有了很大进展。全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农村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以后,夏市长立了汗马功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倍增长。但与全省其他城市相比,我们差距还很大,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人才严重短缺,信息产业薄弱,信息资源共享性差,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网络整合缺乏统一规划等等,工作任务还相当艰巨。当前,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推进信息化大发展、快发展。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从刚才同志们的发言中,不少同志都提到了对信息化的认识问题。从我市这几年推进信息化的实践来看,我想,推进信息化,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十分重要。可以说,推进信息化,思想认识是基础,也是关键。只有大家都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了,信息化工作才能有效推进,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近几年来,我市各界对信息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入。这是我市信息化建设中可喜的一面。但实事求是地说,对信息化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市职单位连个网站也没有,有的单位网站和信息系统建立起来后,也没有落实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信息量少、更新缓慢、点击率低。在一些人眼中,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启蒙阶段,“太超前了”、“没什么用”等想法仍占主导地位,即使信息化主管部门上门宣传指导,给予政策支持,推进工作也是困难重重。针对这些情况,我想今年我们要把解决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刚才夏市长提出了加强宣传的一些措施,我都赞成。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同志,也能及时把你们单位、你们系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出去。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全市营造信息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想我市信息化建设肯定会有新的面貌。在信息化宣传工作上,我们尤其需要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

二是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化工作。我省近几年来,全面展开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数字”、“电子政务”、“农村农业信息化”、“平安”等大大信息工程,在今日都有很大影响。推进信息化工作,要有重点、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积极推进。关于政务信息化,根据我市电子政务工作已经有较好基础的实际,我想,下步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工作。另外,我市农村信息化工作由于成绩突出,又是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通过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完善,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要适应农民渴求致富的愿望,搞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让农民开拓视野,经常接受新技术,及时了解新信息,为其致富搭建平台。这也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关于企业信息化。目前,我市有一些企业已经从信息化中尝到了甜头,正在逐步深入推进信息化。但从全市总体情况来看,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工作还是任重道远。我想推进企业信息化,必须遵循信息化的工作规律,做到既积极主动,加大力度,力求突破常规,加快发展;同时,也要面对现实,科学谋划,努力在推进力度、发展速度和模式选择上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水平相对应,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企业员工队伍的状况相协调。

三是要优化环境,为加快推进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我想除了刚才讲到的要有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外,还要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推进信息化,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机关部门的信息化人才问题,现在看来,可能主要要依靠内部挖潜,靠我们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今后,我们肯定要引进和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企业人信息化人才。今天,市人事局的同志也在,希望今后能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推进信息化,要有完善的政策措施。从我市信息化所处的阶段来看,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这方面,相关的部门要共同研究,要研究提出一个好的政策来。推进信息化,必须理顺管理体制。这方面,主要是市里协调落实的问题。会后,我们将抓紧时间,积极予以推动,以建立起顺畅、有力的管理体制。这是我们推进信息化的基本保证。

三、加强领导,协调推进,为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重要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信息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将我市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一是要强化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整合工作职能,明确工作职责,理顺管理体制,为我市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县区都要成立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切实负起责任。市职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也要由主要领导负责,并明确相应的工作机构,专人负责,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工作落实。

二是要严格按照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对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是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避免资金分散投入、分散使用、分散管理,避免重复建设的有效手段。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执行,各级财政部门要抓好落实,要按照规定的项目立项审批制度安排各单位申报的信息化建设资金,科学的管理规划信息化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三是要上下联动。信息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两个部门能够承担的,也不是通过实施一两项工作就可以大见成效的,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各级各部门的协调联动才能完成。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树立全局意识,打破地域、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建立协调、协作、协同的工作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互补互利。工作中,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分工合作,上下协调联动,形成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