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3:38:29

经济合同

经济合同范文篇1

合同中的债务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措施,可以保证债权的正常实现和合同得以完整、及时、有效地履行。保证作为合同的担保方式之一,是债权债务关系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作保证,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或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则由担保人负责清偿。保证的特性有人身性、从属性、独立性。保证是一种以担保债权实现为目的债权性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客体三要素构成,保证主体是指在保证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通常包括债权人和保证人;债权人的保证请求权与保证人的保证义务构成保证关系的基本内容;保证客体是保证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客观对象,是保证行为本身。保证的种类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保证人的责任分为补充责任和连带责任两种,我国保证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连带责任。保证责任范围分为全部和部分两种,我国保证人法律责任范围原则上是全部保证担保责任。保证责任应当设立一个期限,减少保证人风险责任。几种特殊情况下的保证责任承担。保证的设立分法定保证和约定担保。保证作为一种债权关系,适用于债的消灭之一般规定,保证的消灭还有一些特有的原因或事由。

一、概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商品的让渡与价格的实现并非同时完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式的原始交换法则,只能适用一些简单且及时清结的零星销售业务里,它是一种口头合同,合同的成立和完成同时进行。譬如在商店中购买一些日用消费品,而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简单的钱货两迄。钱货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也既商品运动与货币运动发生了相对的分离。为了建立一种可靠的信用关系,解决债务问题,人们在交换物品之前订立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于是就出现了书面合同。在合同中规定债务人对债权人负有的应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风险和投机无所不在,既使订立了合同,实际上无论是贷出货币的银行,还是转让商品的卖主,都会担心着债务人能否按期履行债务问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采取某种有效的法律措施,特别是要求合同中的债务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措施,来担保债权的正常实现和合同得以完整及时有效地履行。有了这一担保措施,对债权人来说,既可防患于未然,也可在已然的情况下取得补救;而债务人有了一定的担保负担,也会增强自身积极履行债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历史沿革上来看,合同中的债权担保与债务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而且随着市场经济和信用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以及《担保法》与世界多数国家民事立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大体一致。复杂多样的担保方法,在学术上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人的担保;二是物的担保。人的担保是以人身信任为基础,其主要形式就是通常所说的“保证”担保;物的担保是以特定的物而为的担保,主要有抵押、定金、留置等。

保证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债权担保制度。它源于罗马法,我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法律规定,如唐宗杂令中有“如负债者逃,保人代偿”之规定。可见,保证在传统观念上的作用非同一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为保护国家银行债权的通报》中就有关于保证的规定。1993年重新修订的经济合同法将1981年颁布的经济合同法第15条修改为“经济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按照担保约定由保证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使之与民法通则第89条的表述一致:“保证人向债权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债务人不履行的,按照约定由保证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人履行债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此外,我国一些单行法规和司法解释中也有涉及保证的规定,可见我国司法界对保证这种担保制度的重视,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保证的法律含义及性质

(一)保证的法律含义

保证作为合同的担保方式之一,有人称它为信用担保,有人直接就叫它人的担保。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总的意思是说,保证就是债权债务关系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他的信用作保证。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或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则由担保人负责清偿。当然,前面的第一层意思是纯信用的,他是靠担保人的名声、实力、声誉和影响力等来增强债权人信心的。而第二层含义则是把履行债务的主体及其财产范围由债务人扩至第三人,在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之外,又附加上其他第三人的全部财产,作为债权实现的总担保,使第三人负连带责任,以增加债权人受偿的机会。这种担保方式,一般是通过保证人与被保证人订立保证合同的方式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后一层意思的保证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贸易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信用担保方式——银行保证。在银行担保中,当被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债权人可直接向银行提出要求,银行则必须在债权人提出要求时,立即赔偿债权人因债务人违约而遭受的损失。这种担保方式比传统上的保证方式对债权人更有利、更可靠,它可以使债权人很快从银行取得赔偿,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执和诉讼,减少债权人实际上遭受的损失,因而,在国际商业贸易中很受青睐,其应用亦日趋广泛,在我国对外开放当中,中外合资合作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自己的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中,应尽力采用这种银行保证的担保方式。

我国《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都对现行的商品交换、市场经济流转中的保证作了专门的法律规定,从这些法律规定中可以看出,保证所担保的是合同之债的履行,所涉及的有关法律关系是债权人、债务人和保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中,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普遍的经济合同联结,债务人与保证人之间由委托保证合同联结,保证人从此进入到了当事人行列,也获得了保证人的权利和义务,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是由保证合同来联结的,它是保证的本体。

(二)保证作为经济合同担保的行为之一,有其共性,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首先是人身性。保证属人的担保,有一定的人身性,这里的人身性与自然人或法人的人格、身份密不可分,主要在于保证人的身份和经济实力,而这种身份和经济实力,说到底也是财产性的。这种财产性是信任建立的客观基础,如果缺少这一坚实可靠的基础,保证人的保证担保就会令债权人难以置信,而且,这样的保证也失去了担保的意义。所以,保证与其他债权债务关系一样,有其人身属性。其次是从属性。保证是为担保而设立,没有担保,保证就失去了其服务的对象。再者就是保证的范围原则上应与被担保债务一致,其责任的广度和强度不得超过。从保证的变更和消灭上来看,保证会随着主债务的变更和消灭而变更和消灭。再次是独立性。保证之债虽然从属于主债,但与主债并不是一回事,其本身也是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的,其独立性表现在保证的无效、被撤销或解除,并不影响被其所担保之债的效力;保证所担保之债被确认无效,保证并不必须因此而丧失效力;保证可以是就主债的某一部分成立保证,或者可以限制保证的责任范围,保证合同持有的抗辨权,唯保证人所独有,主债务人无此权利,等等。

保证的相对独立性,是与上述从属性相对而言的,亦是保证不可缺少的重要属性。

三、保证法律关系的构成和保证种类

保证是一种以担保债权实现为目的债权性的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的客体三要素构成。

(一)保证主体

保证主体是指在保证关系中享有权利和负担义务的当事人,通常包括债权人和保证人,债务人一般不是保证的当事人。在这里,我们着重谈一谈保证人。

1、保证人的资格。早在古罗马时代,对于保证人资格问题就有特殊规定——必须是男性。这在我国古代也有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保证人的经济实力取代了保证人的性别问题。尤其是现代,保证人的经济目的和职权范围成为首要的保证人资格的标志,甚至直接由法律规定。我国法律规定自然人作为保证人时必须为十八周岁以上的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法人作为保证人时,必须是企业法人或事业法人,但其分支机构如分公司、业务代表处等不能独立充当保证人,而且机关法人因有政权性,不能作保证人。因为机关法人如作保证人,实际上是以国库财产作保,即以公共财产(西方常谓之纳税人财产)为个体利益担保,于道理上讲不通。保证人的代偿能力在理论和实务上,也很重要。我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认为:“保证人应当是具有代偿能力的公民、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保证人即使不具备完全代偿能力,仍应以自己的财产承担保证责任。”

2、保证人的责任承担。古罗马法对保证人的责任承担问题只规定了连带责任,即每个保证人都就其所担保的全部债务负责,债权人有权向其中任何一个保证人请求全部清偿,但起诉时,实行“分担利益”原则。即债权人必须对在诉讼时有支付能力的保证人分别提出请求。如今,多数保证人的责任承担已不限于连带责任一种,还有按份责任,但一般要求多数保证人必须与债权人明确约定按份承担保证责任,即各保证人只就自己承诺的份额负保证责任,如果法律无特殊规定,保证人与债权人又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各保证人负连带保证责任。

3、保证人的权利。

第一,“先诉抗辩权”,即债权人在对债务人起诉前或未对债务人的财产请求强制执行而无效前,就直接对保证人起诉时,保证人以依次起诉为由提起抗辩,拒绝债权人的消偿请求,而要求债权人首先要求债务人清偿,在对债务人的财产请求强制执行无效时,才予以清偿的权利。我国《经济合同法》第15条中“保证单位连带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之规定,在法律上既被视为保证人预先抛弃了其“先诉抗辩权”,只要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事实存在,债权人即使未向债务人起诉且债务人有清偿能力,也可直接向保证人提出消偿债务的诉讼请求。而保证人只能履行保证债务,不得提出“先诉抗辩权”。

第二,“代位权益”,即保证人在替代债务人或其他保证人向债权人清偿债务后应享有的权利,也称为追偿权,对此,自罗马法以来的各国立法均有明确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89条第一项规定:“保证人履行债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保证人的追偿权与其所担保的债权应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是对全部债务的追偿,也可以是部分追偿,追偿权的行使不能超过原担保债权的范围,以免损害债务人的利益;也不能小于原担保债权的范围,否则会损害保证人的利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保证人在清偿其担保的债权以后,原则上方可开始向债务人主张追偿权。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保证人也可预先行使追偿权。例如在债务人受宣告破产而债权人并未参加其破产分割时,保证人即可主张追偿权。因为这种情况下,保证人仍对债权人负有保证清偿的义务,或者说债权人虽不参加破产分割,但有权要求保证人予以清偿。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主债务人不知道保证人已代其履行而又去履行,则保证人因此而失去追偿权,故保证人有义务通知主债人代为履行的情况;反之,业已履行了债务的主债务人,同样有义务立即把自己的履行情况告知保证人,否则在保证人履行后仍应及时满足保证人的追偿权,然后再向债权人追索不当受领。

第三,保证人的免责请求权。保证人的免责请求权即免除保证责任的请求权,保证人一般是受债务人的委托而进行担保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向委托他的主债务人请求解除委托关系,免去其保证之责。这些情况主要有:一是主债务人的财产明显减少,已不足以清偿债务的;二是主债务人的住所、营业场所、居所发生变化,致使保证人向其清偿债务有困难的;三是债务人故意迟延履行的等。

(二)保证内容

保证内容是指保证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内容。主债的债权人在保证之债中具有保证请求权,既在债务人不履行时有权要求保证人代为履行债务或者赔偿损失,而保证人则有义务代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此既为保证的基本内容。展开来说,从债权人一方来看,其保证请求权有两种表现:一是在债务人不履行时,要求保证人代替债务人履行约定债务。债务人不履行包括全部不履行和部分不履行,所以债权人可以要求保证人代为履行全部或部分债务;二是因债务人的不履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且债务履行已不可能,债权人要求保证人负连带赔偿责任。从保证人一方来看,其保证义务也有与之相应的两种具体情况,即保证人有义务代替债务人履行全部或部分债务;有义务对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之责。

总之,债权人的保证请求权与保证人的保证义务构成保证关系的基本内容。

(三)保证客体

保证客体或标的是保证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客观对象。保证既然为了担保债权的实现,所以其客体与一般的债之客体有所不同,即不是货物、金钱或给付行为,而是保证行为,也就是说,保证的客体就是保证行为本身。这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行为,要注意不能与债务人的履行债务行为混为一团。两者有质的区别。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如支付货款、交付租金等,属主债的标的,这是事先已确定了的主要反映以商品交易为内容的利益转换关系,有明确具体的价值交流。保证关系虽从属于主债,而且以保证后者实现为目的,但毕竟有其相对独立性,它所反映和体现的并不是商品交换关系,而是担保关系,所以其客体只应是保证行为。只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客体始由保证行为转化为主债务的履行行为,然而,此时的“保证”严格说来,已不是某种意义的担保手段,而变为了一般意义上的债务履行。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把保证的客体定位在保证行为上,不能与主债的客体混在一起,否则就抹刹了保证之债与其所担保之主债的法律界限。

(四)保证种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交往的丰富多彩、复杂多样,保证也随之呈现不同的法律物征,从不同的角度和划分标准来看,保证有以下分类:

1、从保证发生的原因可分为法定保证与约定保证。

2、从同一债务的保证人的多少可分为单独保证和共同保证。

3、从保证人所承担的责任性质来看可划分为补充保证和连带保证。

4、从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条件、时间和范围可划分为有限保证和无限保证。

四、保证担保的法律责任

(一)保证人的法律责任

保证人所承担法律责任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保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担保作用的强弱。如前所述,保证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为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两种,保证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而承担代其履行债务的责任,具有补充性,因此而叫补充责任;主债务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可直接向保证人要求履行或赔偿损失,具有连带性,因此又叫连带责任。我国保证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连代责任。这可从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中看出,《经济合同法》第15条规定:“被保证的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按照担保约定由保证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借款合同条例》第8条规定:“借款方不履行合同时,由保证人连带承担偿还本息的责任。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有向借款方追偿的权利。”以上这些规定只是我国保证人法律责任性质的本体。在特殊情况下,我国保证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只是连带责任,而是补充责任,就是仅限于代债务人履行债务。主要依据是《民法通则》第89条第一项之规定:“保证人向债权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按照约定由保证人履行或承担连带责任。”

对于保证人的法律责任范围,如前所述,保证责任范围分为全部和部分两种。全部的保证担保责任范围完全与债成立时确定的债务人之责任范围,它包括债务本体全部,还有债务迟延履行所生利息、应付违约金、债务不履行所造成的损害赔偿以及其他从属于债务的负担。部分保证担保责任范围,则是由保证人与债权人具体商定,只就全部保证担保责任中的某一部分如代债务人履行债务承担法律责任。由于我国保证人所承担的保证担保的法律责任原则上是连带责任,即与债务人连带地承担履行债务或赔偿损失的责任,因而其法律责任范围也就原则上是全部保证担保责任。只有保证人与债权人有明确的特别约定仅承担补偿性责任时,保证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范围才限于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明确约定的保证担保责任。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保证范围不明确的推定保证人对全部主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保证责任的期限,一般说来,期限越短,越有利于保证人,因为债务人的经济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恶化下去。那么保证人就要随之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最好界定一个期限。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保证人自己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当然,如果在保证合同或条款中设有明确保证期限,并不意识着保证人无限期地承担民事责任,后要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如一时忽略,补救的办法就是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时,向债权人发出书面限期催告,通知债权人债务已到期,请在一个月内向债务人追偿或起诉,逾期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如债权人不在限期内追偿,就会丧失向保证人追究保证法律责任的权利了,从而有效地维护保证人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特殊情况下的保证责任承担

1、保证人为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因其没有偿付能力,所签订的保证合同是否有效,由此产生的财产责任原本要由该分支机构自行承担,但因其无偿付能力,则要由该分支机构所属的企业法人承担有关法律责任。

2、保证人破产,终止或消灭的情形。作为保证人的企业或单位在破产、终止、解散、关闭以及被解散或兼并、分立的情形下,保证人的保证责任承担要分别处理。对于具备法人资格的保证人,应以该法人的破产或终止或消灭时的财产承担保证责任。如果保证期未到,则原保证期随之到期。对于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保证人,先以该保证人终止或消灭时所剩财产承担保证责任,不足部分,要由其主管单位或开办单位承担。对于被兼并或分立的保证人,保证责任也随之转移到兼并后的单位或分立后的单位,且各分立的单位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3、保证人下落不明(失踪)或死亡的,保证人为公民个人的情况下,常常出现这一特殊情况。无论保证人下落不明,还是死亡,除没有任何财产可免保证责任外,只要留有财产,就要以所留个人财产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下落不明的,应将其财产代管人为被告,以代管的保证人的财产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死亡的,以其遗产为限承担保证责任。如果遗产尚未分割,就以遗产保管人为被告;如果遗产已分割则以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为先后顺序,作为被告,以其所得遗产承担保证责任。

4、保证人为合伙组织,且被撤销或解散的。合伙组织存在时,为他人履行债务提供担保,在保证期届满前,该合伙组织又被解散了,债务人如不履行债务,保证责任将如何承担确是一个问题。河南省兴义县联营辉瑞贸易公司为邓国强租用中国工商银行兴义县支行财物的保证人。后邓国强不按合同的约定缴租金。同时,辉瑞公司因违法经营被工商机关撤销,辉瑞公司自行张贴公告,限期清结债权债务,并声明过期不负责任。兴义县工商银行如何追究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呢?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在1988年10月18日作出了批复:“中国工商银行兴义支行在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有权要求辉瑞贸易公司承担保证责任。鉴于辉瑞贸易公司实际上是合伙组织,被撤销后,应由合伙人以自己的财产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可见,合伙组织作为保证人的,如在被撤销时或解散时,保证期限未届满的,以该合伙组织被撤销或解散时的财产承担保证责任,不足部分,由合伙组织的成员合伙人以自己的财产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如果在保证期限届满前,该合伙组织已被撤销或解散,则要由合伙人以自己的财产承担连带的保证责任。

5、保证人属实行承包或者租赁经营的企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意见》的规定,承包人对于企业在其承包期内所欠的债务,应当承担清偿责任,发包方应当负连带责任。承包人逃匿或无力清偿的,由发包人负责清偿。这里当然也包括承包期间,该企业因对外签订的承包合同而承担的保证责任。所以承包期满后,债务人不履行债务,保证责任由承包人与发包人共同承担。同理,实行租赁经营的企业,租赁期内所承担的保证责任,在租赁期后由出租人与承租人共同承担。当然,无论谁承担,都是以该企业(财产)为主体承担。

五、保证的设立和消灭

(一)保证的设立

保证的设立标志着保证法律关系的发生和存在,它的设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法律明文规定,当事人签订经济合同必须设立保证,即债务人必须提供保证担保,这主要是指借(贷)款合同。另一种原因则是债权人利用自身的特殊优势或对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能力、信誉的真实性不放心,要求其提供保证担保的,所以,保证一般是由债务人委托的保证人通过与债权人订立从属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的保证合同而设立的。如果属于法定保证,债权人与保证人在订立保证合同时均无权随意约定改变法定的保证责任性质、范围和期限。如果属于约定保证,债权人与保证人则可以就保证担保责任的性质、范围和期限自愿商定。其中保证人愿意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承担保证担保责任的明确意思表示为保证合同成立的实质条件。保证合同成立还应具备形式条件,原则上要订立书面的保证合同或保证条款。

在通常情况下,保证的设立是由一个保证人对债务人的履行债务承担保证担保责任。但有时也不限于一个保证人,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保证人就同一债务人的同一债务之履行共同作保,承担保证担保责任。

(二)保证的消灭

保证的消灭即保证关系的终止和完结。保证作为一种债权关系,自应适用于债的消灭之一般规定,同时也有其特有的一些消灭事由。一般事由从许多国家的民法规定来看,主要有五种:清偿、抵销、免除、提存与混同。此外还有作为债之基础的法律行为被撤销,合同解除、不可抗力等情况。主债的清偿、抵销、免除、提存与混同,当然也导致保证之债的消灭。以上这些均适用于债的消灭的一般之规定,在此无须赘述。下面我们主要来看看保证消灭的特有的原因或事由。

1、因债权人抛弃了为其债权设定的担保物权,如抵押权、质权等而消灭。物的担保效力高于或优于人的担保效力,如债权人抛弃了专为其债权实现成立的低押权、质权等利益较多的担保物权,为了保护保证人的利益,在债权人所抛弃的权利限度内,在无重新约定的一般情况下,应当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即终止保证关系。

2、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仅在一定期限内对债务履行负保证责任的,而债权人在此期间没有向保证人提出履行请求的,保证人可不再负保证之责,保证关系也告消灭。

3、如果在连续发生的债务保证中没有约定保证期的,保证人可随时通知债权人终止保证关系。

4、如果债务人的债务从原债务人转移于第三人,由第三人承担履行义务,那么,保证人不再负有保证义务,保证关系失去效力,但这种情况下也有例外,就是保证人承认这种变更,并愿意继续为之担保,则保证义务便继续履行。

5、在保证合同未定保证期限时,保证期限一般应视为主债和履行期限而定,当债务人届期不履行时,如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有一个催告期,则债务人应在此期限内催告主债务人履行债务;若债权人在这个期间没有向主债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保证人可以免除保证责任,终止保证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

2、王利民等编:《民法新论》

3、李由义主编:《民法学》

4、夏利民主编:《担保》

5、董开军主编:《债权担保》

经济合同范文篇2

一、合同签订阶段应注重审核的几个方面

(一)合法性。就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而言,双方必须都是法人,或经过法人授权的其分支机构。如公安分局具有法人资格,而分局派出所、看守所、治安支队等都不具备法人资格,他们只能在分局授权下在授权范围内行使权利。在某些专业领域,对合同主体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设计资质、施工资质、监理资质等,这些资质往往还分为若干等级,等级的优劣直接与企业单位的规模、能力、信誉有着密切关系。对主体审核时要特别关注签约对方的有关资质,必要时还应调查了解其在行业中的信誉和客户对他的评价。公安业务部门与外单位签订的合同往往涉及业务机密,在选择合作单位时,还应审核他是否具备保密局颁发的保密资质。另外,在合同中还应明确对方在合同范围内的义务不得分包、转包,以保护本方权益,避免发生合同纠纷。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市经济体制下,要特别提防合同对方利用合同进行诈骗,如收取定金不履约,收取全部货款后只发部分货,利用伪造、变造或作废票据进行诈骗等。所以,审计人员在审核合同时一定要贯彻谨慎性原则,对一些公司企业不要光看其注册资金规模,更要看其商誉和资质履约情况,把合同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限度。

(二)完整性。检查经济合同所涉及标的的数量、质量、价格、支付方式和期限、合同履行的期限、地点、方式,违反合同的赔偿条件和赔偿责任、合同争议的解决方法等等。为避免引发合同纠纷,一般重点审核标的质量、支付方式以及违约条件和违约责任。

质量条款包括标的的名称、品种、规格、型号、产地。某些产品是成品进口的或主要部件进口而在国内进行组装的,这时更应对产品的产地进行明确。在合同中难以用书面方式确切表达产品质量的,有的可采用实物封存方法;有的如基建工程等非标工业产品,须在合同中明确质量标准,一般有国家强制标准、行业标准;对系统集成、软件开发项目,应将用户需求和实施方案等作为对质量约定的组成部分,以合同附件形式明确下来。在明确标的质量之后,应注意审核合同中是否对质量验收条款作了相应的约定。

为保护本方权益,在合同履行中处于主动地位,严格付款方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保障措施,如付款进度应与对方履约进度相一致,或略迟于对方履约进度。当合同中有售后服务内容时,应争取预留合同总金额的一小部分待售后服务期满后(一般约定一年期限)再予以支付。当合同涉及的标的需要验收或试运行时,应在验收完毕和试运行期满达到合同质量要求后,支付余款。

为了明确违约责任,使对方明确违约产生的后果,更为了在对方违约时,迅速确定违约行为,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避免合同纠纷,审计人员应对合同条款中违约责任的确定办法、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违约金和损失赔偿金的数额或计算方法的确定是否合法、合理进行审核。

(三)合同与相关文件的一致性。如:是否已有相对应的预算立项,合同内容是否与预算立项相符,大型项目是否已经过专业部门或专家组的论证,经招投标确定的合同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书以及询标答复相符等等。

(四)合同的经济利益性。如何最大限度地维护我方的经济利益,是合同审计的核心部分。这要求审计部门从签订合同的前期就要熟悉合同项目的具体细节部分,对于规模较大的项目应在招投标初期就可以介入,并可派员参加专家组评标活动,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为以后合同条款的拟订,最终确定合理价款打下牢固基础。确定合理价款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审计部门可以利用市场信息、询比价、网上查询、商务谈判技巧等多种手段,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价款。

二、合同订立后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合同是否得到了有效履行。即审查是否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价款等全面地履行了各自的义务。一般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阅货物验收清单、项目验收报告,来与原有合同进行比对,以确定合同是否得到真实地履行。

(二)合同是否按照约定得到了执行。一方面要监督违约单位是否按照合同中约定的金额或计算方法履行了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的责任;另一方面对己方的违约,应查明导致违约的原因,避免今后发生类似问题,同时对由于主观过错导致违约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可提请有关部门给予相应处理。

(三)合同履行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在合同实际履行过程中,有时会对原有合同进行补充和修改,这时审计人员应及时了解补充和修改的原因,除按照一般合同订立进行审计外,还应着重对补充、修改的内容与原有合同及附件的约定是否符合进行审核。

三、设想和探讨

经济合同范文篇3

【关键词】经济合同;民商事合同;国有资本;角色搏弈

在我国,经济合同通常指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政府采购合同、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与其他主体订立的借贷合同、国有企业或公司承包租赁合同、政府特许经营合同、政府担保合同、指令性合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互无隶属关系的国家机关或财政主体间的经济协作合同九大类型。

一、经济合同的演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合同的发展之路布满了荆棘。因为,依据市场规律,只有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才有资格从事商品交换活动。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代言人,直接参与市场活动不仅有碍于其作为执法者的公正形象,更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训。比如那时的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逐地方利益,把银行视为地方政府第二财政,造成大量的贷款变为呆滞账款,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社会大众普遍反对政府与社会开展经济层面的合作,反对政府参与各类经济活动。尤其,在民事合同大放光芒的辉映下,许多人甚至认为经济合同的存在纯属多余。

实际上,经济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共存、互补,不仅与我国的国情相符,也有助于我国合同制度的完善。以《合同法》为例,其调整的对象是民商事合同关系,但是,作为民事合同的保险合同、出版合同,却要适用《合同法》以外其他法律的特别规定。这间接说明了,民事法律在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时虽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调整有公权力机关参与的经济活动时,往往显的力不从心,发挥的作用也捉襟见肘。所以,有必要在民商法领域以外探究那些调整经济关系的其他类型合同。

二、经济合同与民事、行政合同的区分

与民事合同、行政合同相比,经济合同同它们既有相同点,也有诸多的不同点。

与民事合同相比,经济合同中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的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因为体现的不是市场个体的利益,因此,与民事法律调整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完全不同。另外,其交易力、信用和责任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同。但是,与民事合同却有着相同的价值追求,并通过私法手段实现国有资产增值的最终目的。

与行政合同相比,虽然我们都可以从合同中看到政府的“身影”,但是这两类合同发生的理论依据却不尽相同,前者仅表征为公主体从事的普通私行为,而后者具有类似主权活动的“公”行为特征。

三、政府在经济合同中扮演的角色

在原先的“经济合同”蜕变之后,仍需要在经济法范畴内重构能够对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协议和协作关系进行调整的合同制度,有必要对经济合同重新定位,将其定为“政府”经济合同[1]。

在任何国家,政府的职能不只是限于政治,它还承担着社会与经济职能。在西方,经济学派将政府的经济职能分为三类:自由放任主义、政府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因而,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天生存在在的,并与生俱来具备了作“老板”的条件和优势,只是它该怎么作好这个“老板”。

(一)政府的优势

政府作“老板”,是对市场机制固有缺陷的有效弥补。市场倾向于无度竞争,存在盲目性、风险性的一面。然而,政府的参与,并发挥其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可以与市场一道及时分担风险。比如,一些私人难以从事而又必须从事的公益事业,就不得不依赖于政府的积极参与。如省或部筹设煤矿,省、部、市等不同财政主体合资修建铁路、水电站或其他企业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所言,保持政府投资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投资有不同的重点罢了。另外,政府的积极参与,对于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经济竞争力也有着重要作用。

政府作“老板”,是国有资产实现增值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时代,实现资产增值的最主要途径是将资金投入市场,因而,加速国有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必不可少。在1995年,国资局、财政部、劳动部曾联合颁布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这说明,追求国有资产的增值,已是政府的一个核心。所以,政府不应自缚手脚,完全有理由在市场时代拥有多重身份,在作为公共行政管理人的同时,也可作为经济领域中的“老板”。

(二)学界观点

在我国,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国家和企业也都要有计划地进行投资[2]。

基于中国的市场化问题早已从市场本身的问题,更多地转变为如何为市场建构一个政治文明以及公民社会基础的问题,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尊重市场,但另一方面又绝对不能以市场原教旨主义所极力提倡的市场优先论或市场决定论为先导或指导[3]。

恰当地把握所有者支配,“老板”到位和两权分离的“火候”,则承包永远要比不承包好。这在发达国家也不例外。譬如法国政府与法航、法国煤矿公司、法国海运公司、法国电力公司等多数大型国有企业签订的“计划合同”,就是典型的管理目标承包合同[4]。

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原则上是通过私人资金的投资以及信贷的自由,以从事其经济活动。然而,国家也往往将其财政资金投入经济,以影响其经济循环过程,从而达到某些经济政策目的。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一旦失去景气变动的自动调节作用,势必要国家投入资金进行调整[5]。

合同的本质和精髓在于当事人讨价还价基础上的合意,其平等(对立)、自愿(自由)也意含着社会成员自立、自强、自由表达意见、共同决定等民主要求,所以它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类的基本价值追求天然地吻合一致,将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即使法终有一天消亡了,它作为社会关系也将继续存在下去。这样,就不难理解,何以在内国行政关系中也可以通过合同,在不同程度上引入相互承诺、平等、民主,强化权义、责任和约束,提升效力和效率[6]。

也有学者提出,借鉴联邦德国政府投资事权的规定,以及美国政府融资体系的成功经验,对于解决好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三方的经济利益分配,促使我们的政府早日走上法制化轨道,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关于角色搏弈

在经济合同中,角色博弈主要体现为: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三种类型。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角色博弈。由于我国的国有资本主要遵循“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另外,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所以,应限制上级政府对地方国有资本进行擅自划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国有资本划拨行为除外。

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角色博弈。国有资本的流转、运营,原则上应禁止发生在行政上或财政上存在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目前,在我国,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经济协调、合作能力还比较弱,有待于在改革尝试过程中尽快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子。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角色博弈。按照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政府只是基于财产所有权,对受托的国有资产管理企业依法进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不当流失。

四、关于国有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利弊权衡

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长期以来甚至没有“资本”的概念,只有“资产”这一概念。因为,拘于时代观念的限制,许多经济学界的学者曾提出,“资本”强调的是财产的流动性和经营性,而“资产”注重的是财产的使用属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国有资产的运作中喜欢“统管一切”。常常通过行政手段,任意干预国有资本的正常运作,比如随意抽走投入企业的资本金。即使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某些地方政府仍将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股份公司或者已经成为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对待,插手其经营及投资决策事务。甚至有地方政府部门利用其“强势”地位,与企业单方面拟订具有固定格式和内容的合同条款,给弱势一方造成损害。上述都是政府非理性行为的消极表现。经济合同的订立,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只是成了下级行政机关完成上级行政机关下达的任务。

市场经济改革以来,诸多的经验教训表明,由中央政府单独参与国有资本的运作,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联合参与,这一多元化的国有资本运作模式,更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实现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为此,1997年9月,国务院曾专门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肯定了企业享有投资决定权,并具体规定了企业投资范围、决策权限和责任约束等。实际上,我国某些地方省份,如海南省,已经在政府无权作为投资主体办企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即政府把其经济活动的权能部分委托给市场中的非政府人,其自身则主要发挥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的功能,并为这些人创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

对于受托企业而言,应按照市场规律对国家参股、控股的国有资金进行自行决策和支配,在兼顾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利益。即通过规范“看得见的手”,从而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以有效防止政府凭借其特殊地位或政府背景谋求国有资产的非法增值。

一些特殊领域,如医疗、教育,还有投资大收益小的公益项目,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公共领域,这些都需要国有资本的直接参与。因为在市场中,个体和非国有成分无论在投资意愿、投资水平、投资规模方面都无法紧扣“公共服务”这一主题。

五、结语

在计划经济时代,法治成分还不太完善,具体到哪些事应由政府出面,政府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权责划分,“首长条子工程”便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印记。正是由于过分依赖于人治,常常出现政府与企业搅在一起,职责不明的不正常现象,致使经济合同演变为权力的工具。资金的正常运作,随之丧失了安全保障,同时,也影响了政府的投资职能与投资效率。

因此,在法治与人治进行的利益权衡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避免重蹈行政任意之覆辙,应本着“谁投资、谁控制、谁受益”的原则,通过立法明晰责任主体与受益主体。对于国有资产而言,即要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职能的分离。

【参考文献】

[1]史际春.合同法的喜与忧,法学家,1999,(3).

[2]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史际春.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经济合同范文篇4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经济合同管理;内部控制

一般意义上的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高校,以其特有的文化、科技、服务等角色,多样性地参与各类社会经济活动。合法、依规、公平、公正的高校经济合同,是高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防范经济活动财务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在践行内涵式发展、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一、高校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要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号)等文件要求,高等学校努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指出,高校应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推动学校建立章程配套制度及落实机制,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强化学校依法办学意识。各个高校基本都根据文件精神相应地制订了本校的经济合同管理办法,目的就是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要求。(二)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大力推进内部控制的要求。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等有关内部控制文件,对单位的合同管理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讲,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明确签订合同的业务和事项范围以及合同授权签署权限,加强对合同履行情况的监控,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等工作,切实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三)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严格规范财务管理的要求。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除了日常的财务核算工作外,更多的是强调管理会计职能。按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关要求,高校的管理会计工作应做好学校当前发展和长期规划的经济前景预测;建立经济指标体系,落实经济责任制,控制经营全程;做好资金筹集工作,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建立严谨的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参与学校相关经济决策等。上述过程的实施,无不涉及相关经济合同的签署。因此,合法、依规、公平、公正的高校经济合同,是规范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签订不规范。在对外开展经济活动时,部分高校相关院系各自为政,签订的合同格式不统一,合同的附件五花八门,甚至合同印章有的直接用部门印章代替,如此签订的经济合同风险重重、隐患多多。(二)立项资料不完善。支撑经济合同有据、合法的相关材料,应保证其事项论证充分、金额真实准确、条款严密充分。当前一些高校在经济合同审签前,合同反映的经济事项论证过程匆忙、草率,甚至一些经济事项的确立未经考察调研和立项论证,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和资源流失。(三)预算控制不严谨。一是资金的来源渠道控制不严谨,尤其是物资采购等经济合同,经费的使用容易在各专项资金中串用,挤占其他专项资金指标;二是预算刚性不能得以体现,预算调整随意性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同事项的资金立项论证不严密,造成财务预算控制的难度加大。(四)合同履行不严格。高校的经济合同种类繁多,收付款的时间不一,业务经办部门一旦合同签好后,习惯性地将收付款工作交给财务部门,而未对经济合同的履约过程进行跟踪,及时提醒,协同办理;或是经济合同未通过相关信息化手段对合同执行时间进行提示式控制,从而造成合同资金应收未收、应付未付的后果,进而导致违约等经济责任的产生,给单位带来经济利益上的财务风险。(五)合同归档不及时。经济合同事项的立项材料、招投标材料以及其他相关合同文本等是单位开展经济活动的重要档案资料,部分合同档案属于密级资料,必须及时归档保管。而一些业务经办部门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立项论证材料、合同文本等随意放置,致使高校在开展财务审计、资产清查时资料不全,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难以掌握学校的对外经济活动情况,给高校带来潜在的经济风险[1]。

三、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高校应制订或完善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加强对经济合同的立项、审核、报批、结算、备案、履约检查、合同归档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明确经济合同审签各环节的责任,严格制度,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制订或完善招标采购等管理办法,加强招标工作的统一领导,规范招标采购行为,完善监督制衡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订或完善经济合同授权审批等相关管理办法,明确经济责任,防范财务风险;建立使用合同专用章制度,学校对外签订合同所加盖的印章,一律使用合同专用章。(二)严格预算控制。高校的财务预算是根据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目标的反映。经济合同在其执行过程中,与高校的财务预算控制密切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规定:“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一方面,高校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有关收入类经济合同的约定,及时提醒并协助业务经办部门做好各类应收款项的收缴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另一方面,对于支出类经济合同的应付款项,应严格按照合同的付款时间、付款比例或金额等约定,在财务审批手续齐全的情况下,由原合同立项预算经费予以列支,杜绝无预算、超预算列支合同经费。(三)确定主管部门。为做好经济合同管理工作,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法务部门或审计部门等作为经济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对经济合同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制订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审核经济合同条款中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制订经济合同的规范文本,协调经济合同的审签进程,跟踪经济合同的履行过程,协助做好经济合同的归档工作,定期检查和评价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促进合同的有效履行[2]。(四)规范审批流程。经济合同的审签涉及业务经办部门、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及法人或其授权人的审核与批准等流转过程。因此,高校对外签订的经济合同,首先应由业务经办部门初审,再由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最后提交法人或其授权人审批,以保证经济合同的合法、依规、公平、公正。同时,按照高等院校有关经济活动内部控制要求,正式对外订立的经济合同,应当由学校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签名盖章。授权签署合同的,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未经授权不得签署合同。同时,高校还应制订或完善授权委托等管理办法,明确经济合同授权委托的事项范围和审签金额,明确经济责任,规范经济合同管理。(五)实行跟踪控制。为保证经济合同的规范签订及有效执行,高效、有序的流程跟踪控制是防范经济合同风险的重要保障。经济合同经业务部门初审并提交后,合同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核合同事项的立项审批材料以及财务部门的经费落实情况,确保合同经费的落实和合同事项的真实准确;审核经济合同所涉及的招投标等材料,应保证合同金额的精确合理;审核经济合同条款订立的合理性,保证经济合同的公平公正。经济合同经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后,应按授权审批有关规定,提交相关领导审批,以保证经济合同签订过程的合法合规。经济合同签订后,归口管理部门应协同业务部门对合同的执行过程进行跟踪管理,督促合同款项的及时收付、合同资料的及时归档,以及当发生不可预见事项时,协助签订补充合同或提醒终止合同等。(六)加强人员培训。管理工作需要人来完成,尤其是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财经法规、档案管理等知识,这就对相关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对提高经济合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经济活动相关法规制度的培训,重点学习合同法、招投标管理办法及系列财经法规及学校相关财务制度,强化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和依法办事观念,提高依法、依规办事能力;另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学习,了解市场行情及业务发展动态,明确管理岗位职责,提升业务管理水平,提高合同风险意识,努力防范经济合同风险[2]。(七)加强档案管理。经济合同管理涉及合同文本、相关招投标资料以及合同事项的论证等诸多材料。合同履约后,相关材料需按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的有关要求及时归档。业务经办部门应将合同事项的立项论证材料、立项审批材料以及学校留存的合同正式文本,按一定顺序整理归档;招投标管理部门应将发标材料、评标材料、中标材料等,按招标项目整理后定期归档;经济合同管理部门应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合同材料的检查及归档工作,保证经济合同所涉及材料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王春晖.内部控制视角下对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6(19):87-91.

经济合同范文篇5

关键词:医院;经济合同;管理方式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医院中的经济活动也日趋的频繁,经济管理在整个医院管理工作过程中已经显得格外的重要。尤其是在采购医疗设备、药品、耗材、服务外包、技术合作等活动中,需要严谨正式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所以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门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尤为的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长久化发展,就必须要做好医院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内容,这样就会更好地提升相关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

一、经济合同,医院经济合同的概念以及经济合同管理的内涵

(一)经济合同、医院经济合同的概念

经济合同主要是指当事人双方在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诚实守信的原则基础之上,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确立好各方权利和义务的情况下所签订的协议。而在医院日常业务中会涉及一些医疗器械及耗材的采购、设备维修、项目合作、建设工程承包等内容,需要相关医院与当事公司和人员以合同的形式签订一些经济事项。所签订的医院经济合同内容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要充分地维护好签署合同双方的共同利益。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从而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二)经济合同管理的内涵

经济合同管理主要负责从经济合同的洽谈、签订、履行再到终止的整个全过程的管理。需要医院经济合同管理机构能够明确其管理职责,参与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主要部门有监察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各个医疗管理环节都要各尽其职,经办部门需要按照政府采购法中的规定采取相关的经济活动。当医院自行采购货品或者进行一些医疗服务项目时,也要按照医院内部经济合同管理规定采取一些公开或邀请招标,比价采购等措施,确立好合作对象。经办部门要对合作对象的资质、经营状况、商誉、货物质量以及价位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各管理部门按自身的管理职责做好合同签订前的各项审核工作,合同内容的合法合规性、条款的齐全、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的明确,合同金额、付款方式等还要负责好后续的追踪和审核工作。医院审计部门需要对所签订合同内容进行审核提出合理的审计意见,财务部门则需要对该项目的付款进度情况、违约赔款情况、价格上做好经济条款的把关。这样才会使医院的经营行为更加的规范,并且也有效促进了医院建设的廉政性,还更加有助于提高该医院的经济效益,切实维护好医院的合法权益。

二、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不断对医疗事业提出一些改革政策,相应地全国范围相关医院的医疗业务规模也逐渐壮大,不同医院对外所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也越逐年增多,相关医院日常业务和所涉及部门也比较繁多,具体包括:医疗设备采购合同、基建工程合同、设备租赁合同、医用耗材采购合同、医疗合作、设备维修、外包服务合同等。就拿一所三甲医院为例,这种类型的医院每年所签订的医院经济合同大约占支出的50%左右。签订好医院经济合同能够更好地促进合同主体双方达成更好的合作目标,各类型经济合同的文档可以当成法律凭证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依据,能够更好地维护相关医院的合法权益,也可以有效地推动相关医院向着可持续性的方向进行健康发展。

三、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信息系统化的管理系统,未实现闭环管理

医疗经济合同中的全部周期主要涵盖了经济合同的预算、招投标采购、审核签订合同、后期执行以及运行跟踪及分析等多个环节。实际管理过程中会涉及一些专业化的管理条例以及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情况,各个环节会由归口不同的科室进行操作运行,医院经济合同的管理明显缺少规范科学的管理标准,甚至有的意愿会更加注重预算环节,严重忽略了后期的执行分析。也有的医院会比较注重招标采购,严重忽略了预算时的论证内容,甚至有的医院会出现经济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严重脱节的现象。上述问题都是因为没有进行医院经济合同的闭环管理,让相关医院经济效益上受到很大的损害,同时也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有些地区的医院没有建立完善的经济合同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所实施的经济合同管理依旧停留在手工办理阶段,或者有些已经实现了经济合同审批的信息化,但是并未通过信息系统对经济合同进行全流程的监控和记录,很容易造成经济合同纸质台账内容对应不上,查阅相关资料还需要寻求相关管理部门的协助,这样会大大增加管理难度。

(二)科研项目经济流程管理相对比较薄弱

随着我国各大医院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大医院所投入的科研课题也逐渐加大,相应的科研经济费用和管理要求也逐渐增高,医院中的科研经费管理主要涉及科教、设备科、财务、采购中心、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课题负责人之间缺乏系统化的配合,协调以及沟通,同时也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能力。所采用的科研项目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购买的特殊材料以及外送委托测试化验加工需要进行个性化的量身定制,但是涉及这些经济合同的管理却成为相关医院的空白地带,这也是相关医疗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甚至有些医院主要的科研课题负责人会亲自联系供应商签订相关经济合同,这样既缺少正规采购议价流程,又缺乏相关职能科室的监督,最终会使相关科研课题的经费很容易出现浪费的现象,同时也为非法套取相关资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三)外包业务合同缺乏执行跟踪力度

有些医院由于自身资源比较匮乏,根据经济效益的考量以及某些业务专业化的要求,这些医院会对物业、洗涤、部分检验项目等业务采取外包对策。而外包业务的最大缺陷就是难以让医院进行全过程监管,很容易出现服务质量不高、洗涤不净,服务态度不好,个别检验样本漏发,报告延迟,合同到期仍在执行等一系列问题。(四)经济合同存档资料不够健全各个医院中的职能部门,后勤部门以及临床科室都需要进行组织采购和签订合同,如果相关医院没有创建归口管理部门,会使相关的合同条款更加的不严谨,也会使相关的合同等级更加的不全面,也无法建立统一的编码,文档的管理也会更加的零散。这是因为相关医院并没有对医院经济合同管理进行专业化的统筹指导,一旦不能及时发现合同中的执行风险问题以及履约时期的偏离问题,将会很容易发生经济合同纠纷,给相关医院工作造成被动局面。

四、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具体改进措施

(一)优化信息闭环管理,设置预警提示

医院经济合同必须要进行系统化动态化整个全过程的管理,这就需要把控好与该医院所有的经济合同和所有的环节。现如今全世界正处于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首要选择工具。这就给医院经济合同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相关医院必须要按照自身运营的情况和所规定的管理要求,以经济合同为基点,对各项预算再到执行跟踪设计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经济合同管理系统。在网络系统中充分地实现横向或者纵向的网格化管理,也可以将与经济合同相关的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进行串联,这样能够更好地使审批过程达到无纸化的目的。医院信息化合同管理系统的主要结构可以分为:准备阶段、订立发起阶段、签署阶段、成立阶段、履行阶段、终极查询阶段。相关医院可以通过购买相关软件或者进行自主研发,使所在医院的OA办公自动化和经济合同信息化系统达到合并管理,这样能够使各个合同管理部门的实时工作流程与信息流程更好地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使经济合同信息达到闭环管理的要求。同时也要对相关经济合同的管理者按照其职能采取分级授权措施,这样能够更加方便于相关职能科室更加快速准确地获取到相关的数据及时地进行经济分析。相关经济合同管理者也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到所在医院的实际运营情况,从而更好地使经营活动进行有序有效的开展。同时也要对相关系统进行全面留有痕迹的管理。比如,可以从立项、预算、采购、验收付款进行整个过程的管控,还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进行修订、审批、收货、验收以及付款等关键节点采取自动预警措施。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相关医院经济共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还可以更好地避免相关合同出现各种误差现象,也能够更好地实施经济风险的防控,让出现逾期的经济合同按时,同时也能够避免出现超合同范围采购、合同所购置物品重复交叉的情况。

(二)规范和完善经济合同审核审批流程

由于各个医院日常所涉及的经济合同管理业务比较繁杂,仅仅依靠某个项目中的牵头部门或者相关的职能部门对经济合同进行审核审批并不科学也不够全面。这就需要相关医院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审核审批流程,会签制度以及决策机制。可以由该项目的牵头部门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参与到经济合同的修订和审核,让其能够达到各尽其职,层层把关的要求,这样才会使医院经济合同的内容更加地全面完整可行性强。比如,可以先行发起工作流程,再让合同归口中的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审计监督部门对经济合同进行制定、审核、审批、执行、监督,要使这些部门能够缩减合同传递时间,可以让财务科负责审核经济合同中的收、付款相关条款,是否有预算,合同期限、支付方式是否合理等内容,接着再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去办理资金结算。相关职能部门要对企业的性质进行严格的审核,可以让合同管理部门汇总一些意见,接着让合同起草部门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合同条款,最终再进行集体式的审核会签。这样能够更好地避免出现经济行为虚假现象,也可以更好地规避各种违规风险现象。党政办一定要严格按照医院用印管理要求办理用印登记,合同归档时相关科室要编制好合同编号,记录好存档地点、份数情况以及存档人姓名等。

(三)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整个经济合同管理体系当中

以往在运用各种科研经费时会出现各种经济合同管理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相关医院可以将科研经费管理融入整个医院经济合同管理过程当中,通过建立由科研经费构建成的经济合同管理系统,让各个部门和主要项目负责人提供相关科研经费的来源维度、课题分类的维度、课题状态的维度、经费起点的维度让使用这个系统的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查询。这样能够更好地实时跟踪相关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情况,使用情况以及采购项目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使科研经费结题时的突击性消费转变成事前和事中的控制。通过以科研经费经济合同管理为基点采取扩散式管理,可以让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过程更加紧密,也可以更好地使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达到有章可循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相关科研人员以及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也切实有效地使科研经费的管理达到“行而有序,管而有法,投而有效,放而有度”的效果。

(四)规范外包合同管理,采取实时跟踪措施

医院在采取外包业务时会签订各种经济合同,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医院外包业务的管理。为了有效地防范医院外包业务出现各种风险,当签订外包业务医院经济合同时,要事先设置好相应的考核指标和所对应的奖惩措施。相关医院可以通过成立外包合同管理委员会,每个季度开展外包合同委员会会议,再让经办科室汇报每个月的外包业务抽查情况,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和满意度进行调查,再通过会议投票或者邮件征询等方式,针对外包业务所增设的新的申请或者续签工作内容进行充分的探讨,这样能够更好地降低外包业务所产生的各种风险问题。在采取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让外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委派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指导,能够更好地推进PDCA持续性地改进。经办科室一定要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和市场熟知程度进行仔细的调查再成立合适的外包合同委员会。在制订外包方案时,要积极地听取外部专业人员对相关外包业务的意见,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外包审核批准制度,各层级人员需要在授权的范围内参与审批,不能跨越审批权限,在签订外包合同前要仔细检查好承包方所提供的服务类型,作业方式作业时间以及数量和成本情况,外包委员会有权督促承包方改进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外包方对开展的进度和现状要及时告知委员会负责人,要及时地对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沟通,同时承包人也有责任履行好签订合同内容的保密义务。相关部门也要密切关注外包方履约情况,可以对参与外包的单位进行日常的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针对所出现的重大违约行为,一定要及时终止合同,并按照相关的法律程序向外包单位提出索赔。医院中的财务部门也要根据所签订的合同中的约定和外包进度办理相关的结算报销业务。承包方未按照合同履约财务部门有权利对其拒绝付款,并及时向相关负责人进行报告。这样能够更好解决外包合同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五)加强内控内审,为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很多公立医院内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各种问题,需要不断地加强相关医院的内控管理,可以将实时监督管理贯穿到预算、招标采购、合同会签、合同履行以及合同存档等整个过程当中,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闭环管理,更好地创建更加清廉、智慧、优效、廉政的内控管理体系,在制定年度内审计划时,要充分地保障内审工作能够进行有条不紊地开展。参与内审的工作人员要仔细地查阅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经济合同、外包单位的相关的资质以及许可证情况,也要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日常考勤记录和经济合同中所对应的会计凭证以及企业台账进行严格的审查,要对整个经济合同项目的运营情况进行严格的审计,针对所存在的风险点要及时进行讨论和分析,采取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样才会有效地提高内审管理水平。

(六)完善经济合同存档的管理

医院经济合同档案不仅是合同执行的依据,而且也是事后检测该医院经济行为的历史资料,经办科室要对经济合同进行存档也就是归档,要按照相关经济合同的类别,所签订的合同的时间,让项目牵头部门对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码,集中进行归档,这样能够更好让相关管理人员以后进行查阅。相关医院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以及经济合同的性质签订一式四份的合同文件,要让甲乙双方各保存两份,将经济合同原件进行存档,另一份原件交给财务部门当作收付款的凭证,该项目牵头部门也要保留一份合同原件或者复印件,廉洁承诺书要交由审计或者纪检部门进行存档。经办科室在采取经济合同电子审批时,可以将招标资料和三重一大事项的党政联席会会议所批复的重要附件一起上传到相关电子版系统当中,要使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进行双重存档,这样能够为查档提供更加便捷完整的条件。

五、结语

总之,新时期医院中的总体经济合同管理水平依旧存在各种问题,相关医院必须要重新审视和分析整个经济合同管理的方案,同时也要提高签订合同双方履行合同合约的意识,这样才为相关医疗市场争取到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健君.加强合同管理,有效维护医院合法利益[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6):181-182.

[2]陈立群.医院经济合同管理风险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7):195-196.

经济合同范文篇6

[关键词]经济合同;要件;效力

[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0)02—0048—05

根据《合同法》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七条规定,经济合同应具备下列四个要件:(一)经济合同当事人、经办人和人的资格要合法;(二)经济合同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不得违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三)合同当事人必须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意思表示真实;(四)合同的形式和主要条款必须完备。具备了上述四个要件的经济合同,为有效合同。但现实生活中,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完备的合同是不多见的。对于那些为数众多、要件残缺的经济合同,其效力应如何确认?理论界认识不一,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经济合同当事人、经办人和人的资格要合法

根据《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平等民事主体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而订立的合同。”可见,经济合同的主体必须具有法定主体资格,也就是主体要合格。这是经济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审查合同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1.法人主体。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作为法人的社会组织应当具备下列四个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只有同时具备了法人的上述四个条件的社会组织方能以法人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反之,凡是不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社会组织就不是法人,即不具备法人资格,虽然可能具备其他主体的条件并以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名义来签订经济合同,但是不能以法人名义签订经济合同。如果他们以法人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属经济合同主体不合格。应当确认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2.其他主体。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虽然不具备法人资格,但是在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后也就依法取得经济合同当事人的资格,可以在国家允许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业务范围内依法签订经济合同。如果未经依法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即以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名义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当确认为无效。上述经济合同当事人在具备法定主体条件后所答订的经济合同是否就必然有效呢?这里还有一个经营宗旨和经营范围的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合同法》第七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经济合同无效。因此,经济合同当事人只能根据批准业务范围,或者依法享有的组织活动的范围签订经济合同。凡是超越经营范围签订的经济合同都是无效合同。这已经为我国现行法律所明确规定,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惯例。《民法通则》第四十二条规定是强制性规范,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违反。经济合同当事人如果违背其宗旨或擅自改变或扩大其经营范围就会导致合同无效的后果。经济组织之所以要在其经营范围内进行经济交往,签订经济合同,是因为企业的经营范围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条件和原材料的来源。经济组织超出这个范围订立经济合同,那么就会使合同的履行得不到可靠的保证,妨害交易安全。如果企业需要变更或扩大经营范围,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必须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在未办理必要的法定手续前,擅自变更或扩大经营范围而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属无效。

如果经济合同是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其他经办人或者委托的人代为签订的,在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具有法定资格的同时,还应注意审查经济合同签订人是否具有人、经办人的资格。一般情况下,经济合同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签订。但是经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授权的经办人或者委托的人也可以签订经济合同。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人在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人对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合同法》第十条规定:“代订经济合同,必须事先取得委托人的委托证明,并根据授权范围以委托人的名义签订,才对委托人直接产生权利和义务。”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在授权所属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人员签订经济合同的同时,必须要有授权委托书,委托或者授权证明中明确当事人双方名称、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且应在授权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签约。被委托人超越授权范围订立的经济合同所带来的法律后果应当由人自己承担。在一些单位委托本单位业务人员或聘请外单位人员签订经济合同但未给予正式的、完备的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对合同答订人的资格和权限,应当作具体分析:1.合同签订人用委托单位加盖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用委托单位的合同专用章签订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合同签订人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经济合同应确认为有效。2.合同签订人持有委托单位出具的订立合同或者联系业务的介绍信签订经济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合同签订人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经济合同应确认为有效。3.合同签订人未持有委托单位的任何委托证明文件所签订的经济合同,如果委托单位未予盖章,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确认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但是如果委托单位已经开始履行,应当视为委托单位对合同签订人的权已经予以追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有效。但是如果委托单位不予承认,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之规定:“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人的追认,被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合同法》第七条规定:“人超越权签订的合同或以被人的名义同自己或者同自己所的其他人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

二、经济合同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不违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根据《合同法》第四条规定:“订立经济合同,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合同进行违法活动,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牟取非法收入”。第七条规定: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违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合同是无效的。合同的内容合法指合同的标的、数量、价格、履行方式等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不得违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这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我认为是指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我国司法实践认为,确认非法合同无效是指“对于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依法确认无效,而不是违反任何法律、法规的任何合同都无效。对于违反非强制性规定的一般行政管理规定的合同,一般并不必然无效。”如果任意扩大法律法规的范围,将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所制定的各种文件均作为确认合同效力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来对待,则势必造成交易中禁例如林,民事活动中处处陷阱,行政干预法力无边,当事人寸步难行。各国立法都确认了违反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合同的原则。我国虽未采用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概念,但是确立了社会公益的概念。《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违反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经济合同作为双方法律行为当然要遵守这一规定,否则,如果经济合同当事人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违反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就应当确认该经济合同无效。因此,经济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是经济合同是否有效的决定性要件,它具有排除其他一切有效要件的效力。因此,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在确认合同的效力时,要特别注重对合同内容的审查,并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审查合同的标的是否违法。标的违法是指合同的标的物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我国有关法律、政策法规对工商企业所经营的品种和范围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违反,否则,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比如,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严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买卖。如果违反这一规定,不仅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而且还要依法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合同的标的是我们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合法的关键,经济合同标的违法,必然导致整个合同无效。

其次,要审查合同的其他主要条款的内容是否违法。例如:合同标的质量标准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有关产品质量的法规的规定,价格条款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国家有关价格的规定,等等。合同主要条款中若有某一项条款违法,那么合同是全部无效还是部分无效?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的精神,合同主要条款中有部分条款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如果该条款涉及合同的本质,则整个合同无效;如果不涉及合同的本质,对其他条款的效力也有影响的话,则该条款规定的内容无效,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在经济合同主要条款中,一般说来,如果合同的标的涉及合同的本质,标的违法必然导致整个合同无效。而价格、数量、质量、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等款项不涉及合同的本质,因此,其中某一项条款违法只会导致合同部分无效。

再次,对为达到非法目的而签订的经济合同效力问题。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经济合同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的行为来掩盖非法的目的,这种合同又称“隐匿合同”。这种行为就其外表看是合法的,但是外表行为只是达到非法目的的手段。这类经济合同,其形式是合法的,但却是为了达到非法的目的,因而也应确认其无效。

上述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如果把它们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合同的内容是否违法就比较容易确认了。

三、经济合同双方必须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意思表示真实

《合同法》第五条规定:“订立经济合同,必须遵循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这一原则的精神,在于保障合同双方当事人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违反这一原则的经济合同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采取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因重大误解而签订的合同;一方乘对方急需而签订显失公平的合同,等等。这些合同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志,但由于违背的程度不同,因而在确认其效力时,也应区别对待。具体说来:

1.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经济合同无效。这类合同,有的是在签约主体、履约能力或标的质量等方面故意制造假象或有意隐瞒真相,使对方受骗上当而订立的合同;有的卖方用在市场上购得的合格品冒充本企业生产的不合格品,以此为样品欺骗购货方,搞欺诈合同;有的凭借其特有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权利,对业务上依附于它的企业以中断“援助”、停止加工或撤回技术人员、设备等手段相要挟而签订的“霸王合同”;还有的是上级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行政手段硬性推销滞销、残次商品而与下级单位签订的“老子合同”等等。这些合同尽管欺诈或胁迫的方式不同,但都从根本上违反了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完全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志,因而根据《合同法》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应属无效合同。

2.对重大误解和乘人急需签订的显失公平的合同,应根据受害方当事人的申请确认无效。所谓重大误解而签订的经济合同就是合同一方当事人对合同的本质条件发生误解而签订的经济合同。所谓乘人急需而签订的显失公平的合同主要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利用对方的某种急迫需要而强使对方违背本意接受非常不利的条件,而使自己从中获得较大利益的经济合同。这两类合同是否有效所以要取决于当事人的申请,就在于合同当事人一方在签订合同时是否发生重大误解,是否乘其急需而又违背其本意,人民法院或合同管理机关是无法断定的,只有当事人一方自己提出并加以举证,方可加以确定。人民法院和管理机关在处理这两类案件时,对构成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条件要严格掌握。一般说来,误解只有在涉及合同的本质时,才能构成重大误解;同样,显失公平只有超出法律许可程度,才会导致合同无效的结果。如果只是一般误解或在法律许可限度内不甚公平的经济合同则不宜认定为无效。

四、经济合同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履行法定的手续

经济合同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经济合同;现状;建议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依法享有对外签订各类合同的权利,同时也拥有独立承担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和责任。高校经济合同是指以自己为合同一方的主体,在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的基础之上,与其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签订的各类具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协议或合同。高校经济合同一般包括物资采购合同,基建工程施工合同,零星维修工程合同,房屋租赁合同及各类服务类合同(主要包括加工测试技术服务合同,物业管理合同,委托审计业务合同等)。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过程中,因为一些人为或客观上的原因,会出现一些合同纠纷,而在双方主体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仲裁或诉讼等不良后果,对高校的经济及声誉都有所创伤。如何减少或者消除这些不良后果,就要求我们在签订合同时,就必须投入更多的事前精力,去减少因签订合同而引发的风险。

一、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校从它的财政资金投入及在校生人数划分,可以划分为部属高校,省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对于部属高校而言,因它的校区分散、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科研项目种类、科研项目金额等都比较大,相应的在管理制度上也逐步的完善,由校长办公室下设法务部门,专门审核经济合同条款;对于省属高校而言,因它的校区一般由老、新两个校区,教职工人数一般在1000-2000人左右,学生人数一般在10000-20000人左右,科研项目种类由少数中央支持地方,国自然,973项目等和众多横向科研经费组成,科研项目金额年总额可以达到1亿-2亿之间,在管理制度上不是很完善,经济合同管理部门基本上局限于审计处、招投标办、资产处或者计划财务处等部门的一项附带智能;对于市属高校而言,因校区基本上就一个,教职工人数一般也就几百人,在校学生人数也有限,科研项目及金额不多,管理上比较简单,基本也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相应的经济合同管理也无处可寻,处于无人审核、领导签字同意即可的现象。

二、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不管是部属、省属还是市属高校,因为它们本身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别,但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是需要将各类经费用好,发展好教学与科研事业。对于经济合同管理,各高校的管理目标也应该是一致的,是要减少合同存在的各类风险,保证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综合而言,目前各类高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下列几项:

1.合同管理机构缺失。高校经济业务种类庞大,部门设置也较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一个部门之中的有的经济业务类型不是其他部门所弄明白的,对于一个经济事项需要签订合同,对于它的可行性,必要性,具体金额的确定等,缺少相应的管理机构来审核把关。

2.合同前期手续不全。目前高校合同签订的程序基本是部门领导或部门经办人员与合同主体另一方协商好后,根据对方单位提供的合同模板或者学校自身的合同模板,根据盖章程序的要求,相关领导签字后即盖经济合同专用章。在对合同主体双方协商的相关内容和过程,没有相应的材料支撑,无从了解经济事项的立项、谈判、审批等相关重要流程。

3.合同条款审核不严。一般高校一年签订的各类合同大概有5000多份,除去寒暑假等节假日,平均每天需要签订30份左右的合同。对合同条款的把握必然存在不仔细,特别是一些特殊经济事项合同。合同条款审核不严,后期的合同风险将很大,容易造成高校的经济损失。

4.合同履行缺乏监督。高校各部门领导对部门对外签订的合同,履行情况不是很了解。设备采购合同是否已经到货验收?工程类合同是否已竣工验收?款项是否已按合同条款支付?维修项目是否还在质保期内?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各个部门或者归口管理部门整理清楚,以免多付款,设备工程未验收,质保期内发生维修费用等情况的出现。

三、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建议

1.制定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人治不如法治,在规范管理之前,制度先行。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组织管理机构框架,制定适合自身管理要求的相关制度要求。好的管理制度应具有实际可行性,在理清实际工作运行流程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指导实际工作,规范流程,填补漏洞。

2.确立经济合同管理机构。经济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的设定在经济合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规模及管理要求,确定是设立专门的法务部,还是在已有的部门下设置经济合同管理科,对于已有的部门,权衡确定是在资产管理部门、招投标办公室、计划财务处还是审计处,所有的设置都是为了在达到管理要求的基础之上简便流程,将合同管理的前期立项审批、招投标与后期的审计、付款相串联起来,一体化管理。

3.设立合同审核专家库。一份合同的审核,在注重它的前期手续的是否完毕的条件下,主要还需要审核它的具体条款。目前高校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设备物资采购合同、基建工程合同、零星维修工程合同及房屋租赁合同已基本制定了比较正式的模板合同,对于模板合同的审核相对比较容易点,但对于没有模板的其它经济事项,特别是金额比较重大,期限比较长,主体比较复杂的合同,需要相应的专家对合同条款进行把控,并出具相应的专家审核意见。比如对于数据库的采购合同,物业托管合同,对外投资合同、加工测试技术服务合同等,需要相关专家对合同条款的修改审核,充分维护学校的相关利益,减少合同条款存在的风险。合同审核专家库可以由学校具有相关知识的教职工、领导及校外的中介机构专家等组成,根据需要审核的事项,随机抽取专家库中的专家,匿名审核修改,最终由经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统一修改意见,形成最终合同文本。

4.建立合同履行汇报机制。合同签订生效后,合同履行是根本,合同履行完毕后,相关的经济事项才能结束,合同才能终止。对于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需要形成常态机制。合同承办人负责具体跟踪合同履行的负责人,当出现异常情况时,需要及时向部门领导汇报,是需要重新签订补充条款还是终止合同,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具体处理。对于重大经济项目合同,需要根据相关领导小组的讨论或者校长办公会的研究来决定。

5.加强外单位的信用评估。合同主体的另一方外单位的资质,信用,履约情况等,是高校需要持续考核的,当合同履行过程中,外单位出现不能履行合同约定,不能开具正规发票等情况,高校应及时进一步核实具体情况,如证实外单位存在债务风险,履约风险,诉讼风险等,学校应将其纳入不正常单位名单,在后期其它经济事项签订合同时,避免与这家外单位发生业务往来关系。

作者:郜婷婷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唐凌.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324-325.

[2]刘静.浅议高校经济合同管理[J].经济管理,2015,(10):73-75.

[3]漆刚,廖云.高校经济合同审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管理,2015,(17):115-116.

经济合同范文篇8

关键词:医疗设备采购;医疗设备经济合同;合同管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

医疗设备经济合同是医院和外部企业发生交易行为或者经济往来的重要基础性依据,是医院经济管理、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现如今,我国公立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实体,需要在提高医疗水准、公共服务水准的同时,加强设备经济合同的有效管理。在实践中,医疗设备经济合同涉及到申请、论证、招投标、评标、会签、审查、登记、归档、执行等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医院各个部门需要有机配合,同时需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统一协调或者有效管理。在具体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常出现一些行政程序以及管理措施方面的问题,各地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表现出一定的粗放性特征。因此,当下需要对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的规范管理进行系统梳理,以为相关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借鉴。

一、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无章可循。长久以来,各地公立医院均采取粗放化的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模式,领导、管理人员对于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许多公立医院缺少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从招投标到合同执行,行政管理程序不科学,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部分公立医院虽然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制度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缺乏操作性,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有效落实①。(二)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执行松散。各地公立医院所采取的传统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模式,主要由各个职能部门协同运作,医院行政办公室往往只负责进行初步的审核以及盖章,合同执行过程管理极为松散②。尽管各个部门有专人负责合同管理,但是医院想要全面掌控合同的签订过程、执行过程极为困难。(三)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签署授权相对模糊。“授权”模糊是诸多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公立医院因管理模式较为粗放,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岗位的权责没有明晰,合同签订往往由经办人员代表法人或者职能部门负责人代表法人签订,签字效力有待商榷③。部分公立医院合同用章不够严谨,不具备法人资格的部门直接利用公章对外签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或者以职能部门用章代替医院公章签订经济合同,这不仅仅是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的重大缺陷,同时也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重大漏洞。(四)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签署流程不够规范。各大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往往将资金支付过程作为重要检查环节,资金支付有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核流程、审批流程,重大款项的支付甚至需要领导班子的集体讨论,各个部分的管理工作环环相扣。但许多医院都没有将合同管理上升到支付管理同等高度,医院领导、管理人员往往觉得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签署并不是资金支付行为,只需要把控好资金支付关口便万事大吉。但是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签署后便具有了法律效益,医院必须根据法律法规执行合同,而医疗设备经济合同往往涉及到医院重大经济支付行为,所以医院的不重视有可能导致出现严重的法律纠纷④。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公立医院的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机制都不完善,医疗设备经济合同谈判、签订、执行往往由同一个部门负责,缺少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五)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行为不够明晰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往往涉及到资信调查、审查、会签、审核、签订、登记、执行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不同环节工作涉及到不同的职能部门,若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缺少明确的流程以及没有明确各个流程的权责,就容易导致医院内部在合同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等情况,导致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管理效率以及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另外,许多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都未实现信息化建设,而伴随公立医院规模的扩张以及医疗水平的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工作量越来越大,需要采购设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就致使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⑤。

二、医疗设备经济合同规范化管理对策

(一)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制度是医院规范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基础,医院务必要根据《合同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制定完善且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制度中所需要明确的管理内容为: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职能部门权责、合同签订签署权、合同审查过程、合同审批工作流程、合同变更以及处理过程、合同管理体系内容等。制度的完善需要保证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签署、执行过程的权责均落实到人,同时要有详细且规范的合同程序,并有侧重的强化医疗设备经济合同归口管理工作⑥。建议各大公立医院在制定完善制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标准医疗设备经济合同范本。范本的制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合同范本的形式、内容不可随意更改,但是内容也需要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医疗设备采购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建议公立医院在充分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确定范本中哪些为不可更改的条款,哪些能够根据设备的特征进行更改。二是合同范本需要表现出突出的实用性,相关内容务必要做到用词准确,合同中需要明确经济利益相关方的具体权益,用词务必清晰、准确,罚则内容要合乎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并具有突出的操作性。三是合同范本切忌一成不变,医院应该根据合同在签订、执行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对合同范本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避免此后在合同签订、合同执行的过程中发生类似的问题⑦。就当前我国各地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现状以及合同内容构成来看,合同范本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标的务必要准确描述,合同中的内容要和医疗设备注册证上的信息数据保持一致。二是合同中需要明确医疗设备验收标准、验收期限、验收时间。三是所有医疗设备均需要明确保修的开始时间以及保修的范畴、年限等等相关内容。四是页)针对双方的违约行为,要明确违约行为的性质以及具体罚则。五是明确设备的到货方式、安装方式、验收方式,针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的赔偿形式。六是针对医疗设备需要更换的消耗部件,需要规定消耗品的报价以及维护价格,规避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消费陷阱。七是针对逾期支付、逾期交货等等情况,确定特殊条款并明确相关罚则。(二)完善经济合同归口管理。在我国现行的《经济合同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院需要明确经济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部分负责对经济合同盖章、审批、认可、归档等。各地公立医院应根据自身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医疗设备采购工作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归口管理部门,确定归口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等。归口管理工作应负责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的招标、执行监督,并定期向医院的管理层汇报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签订、执行的具体情况,同时合理控制医疗设备经济合同中的支付行为⑧。(三)健全经济合同会签制度医疗设备经济合同涉及金额若比较大,医疗设备经济合同。在由经办部门拟定后,务必要经过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核,且需要经过医院法律顾问的审查,领导班子需要通过会议等方式形成书面的审查意见,切忌仅仅将支付过程作为控制对象,而是要在签订前就落实上述措施。如,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经过总会计师内审后,需要通过法定代表人或者归口管理部门签订合同。(四)推行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医院需要围绕“科室讨论、申请报告拟定、科室论证、组织委员会论证、会议纪要、院务讨论、招投标、监督审查、合同拟定、合同审查、合同会签、审核盖章、合同执行”等等工作,推行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来提高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对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此为基础,医院还可进一步明确相关工作的具体流程,以真正实现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的规范化。(五)合同支付行为实时控制。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可规范合同支付行为的管理过程。利用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科室可根据合同内容在网上发起申请,财务部门经过审核,归口部门经过审查后在线确认付款,所有申请均可留下记录,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合同执行、款项发生的情况。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关系着医院的稳定发展以及医院医疗水准的提升,合同作为医疗设备买卖双方的主要法律依据,其管理措施是保证医疗设备合理进入医院的重要关口。规范医院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是确保医院实现精细化、规范化内部控制的前提。广大从业者对上述内容应该有足够的认识,根据医院当前管理医疗设备经济合同的实际情况,有侧重的采取规范措施予以应对,以为医院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

①谢虹,戴文娟.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与控制的实践探索[J].卫生经济研究,2019(10)

②徐凌.基于内部控制的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9(9)

③沈燕萍.从内部审计角度探究医院经济合同管理[J].财经界,2019(25)

④邓盛金.浅谈内部审计在医院经济合同监督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8)

⑤蔚娟.医院经济合同管理浅析———以医疗设备采购合同为例[J].财讯,2019(19)

⑥杨会东.加强医院经济合同审计管理的关键点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9(4)

⑦陶爱林.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经济合同审计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9(3)

经济合同范文篇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合同的发展之路布满了荆棘。因为,依据市场规律,只有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才有资格从事商品交换活动。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代言人,直接参与市场活动不仅有碍于其作为执法者的公正形象,更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训。比如那时的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逐地方利益,把银行视为地方政府第二财政,造成大量的贷款变为呆滞账款,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社会大众普遍反对政府与社会开展经济层面的合作,反对政府参与各类经济活动。尤其,在民事合同大放光芒的辉映下,许多人甚至认为经济合同的存在纯属多余。实际上,经济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共存、互补,不仅与我国的国情相符,也有助于我国合同制度的完善。

二、经济合同的要件

(一)关于确认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问题。

以往确认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都是以是否具备法人资格为界限,企业之间签订的经济合同都要求合同主体具备法人资格,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为主体不合法,合同无效。今后是否仍应如此?这是一个不能免避又切实需要明确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法人资格与经济合同主体资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用法人资格作为尺度去衡量合同的主体资格。法人资格是对组织、团体的法律人格化。企业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民事主体。企业是否具备法人资格,《民法通则》已作了明确规定。经济合同的主体资格,则是对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而言的,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的参与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能否作为经济合同的主体,关键是看它是否取得合法经营的资格。凡是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就有进行民事活动、自主经营的权利,从而也就取得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资格,自然能够以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出现,签订经济合同,从某个角度上讲,我国的经济体制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例如,为了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有助于按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经济结构,国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各个企业之间,组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合体,并颁布了相应的法规。在各种形式的联合体中,就有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合伙型联营的规定。又如,为了保障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国家保护企业法人经营自主权,尊重企业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地位,企业按照自己发展的需要,可以依法开办分支企业,这些分支机构大都不具备法人主体资格,但这些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合法利益,是受法律保护的,享有合法经营的权利。

依照法律规定:企业法人设立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分支机构,由该企业法人申请登记,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领取(营业执照),在核准登记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而它们通过商品市场机制,进入生产流通领域,从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经营活动,绝大多数不是现金现货交易,而是采用经济合同的形式,进行期货交易。因此,经济合同法律制度,已成为它们合法经营的纽带,如果不承认它们的合同主体资格,凡以它们为制约一方或双方的经济合同,均以主体不合格而确认无效,其结果势必与经济体制改革已形成的体制格局相违背,与经济法制建设相违背,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笔者认为,非法人经济组织同企业法人一样,可以是经济合同的合法主体。有些人认为,既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可以作为经济合同的主体,那么,今后审查经济合同的效力,是否可以不必审查合同的主体资格?笔者觉得不能这样推论,确认经济合同的效力,仍然应将对合同的主体资格,作为审查合同效力的内容,但不是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具备法人资格,而是审查合同主体是否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对那些个人或团体未经核准登记,借用法人或非法法人经济组织的合法凭证签订的经济合同,对非法经营者利用挂靠关系以被挂靠企业的合法身份签订的经济合同,对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销售柜台等以自己的名义签订的合同等等,应以其主体不合法,确认合同无效。

根据《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平等民事主体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而订立的合同。”可见,经济合同的主体必须具有法定主体资格,也就是主体要合格。这是经济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审查合同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1.法人主体。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作为法人的社会组织应当具备下列四个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只有同时具备了法人的上述四个条件的社会组织方能以法人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反之,凡是不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社会组织就不是法人,即不具备法人资格,虽然可能具备其他主体的条件并以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名义来签订经济合同,但是不能以法人名义签订经济合同。如果他们以法人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属经济合同主体不合格。应当确认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2.其他主体。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虽然不具备法人资格,但是在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后也就依法取得经济合同当事人的资格,可以在国家允许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业务范围内依法签订经济合同。如果未经依法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即以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名义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当确认为无效。上述经济合同当事人在具备法定主体条件后所答订的经济合同是否就必然有效呢?这里还有一个经营宗旨和经营范围的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合同法》第七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经济合同无效。因此,经济合同当事人只能根据批准业务范围,或者依法享有的组织活动的范围签订经济合同。凡是超越经营范围签订的经济合同都是无效合同。这已经为我国现行法律所明确规定,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惯例。《民法通则》第四十二条规定是强制性规范,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违反。经济合同当事人如果违背其宗旨或擅自改变或扩大其经营范围就会导致合同无效的后果。经济组织之所以要在其经营范围内进行经济交往,签订经济合同,是因为企业的经营范围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条件和原材料的来源。经济组织超出这个范围订立经济合同,那么就会使合同的履行得不到可靠的保证,妨害交易安全。如果企业需要变更或扩大经营范围,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必须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在未办理必要的法定手续前,擅自变更或扩大经营范围而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属无效。

如果经济合同是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其他经办人或者委托的人代为签订的,在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具有法定资格的同时,还应注意审查经济合同签订人是否具有人、经办人的资格。一般情况下,经济合同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签订。但是经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授权的经办人或者委托的人也可以签订经济合同。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人在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人对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合同法》第十条规定:“代订经济合同,必须事先取得委托人的委托证明,并根据授权范围以委托人的名义签订,才对委托人直接产生权利和义务。”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在授权所属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人员签订经济合同的同时,必须要有授权委托书,委托或者授权证明中明确当事人双方名称、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且应在授权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签约。被委托人超越授权范围订立的经济合同所带来的法律后果应当由人自己承担。在一些单位委托本单位业务人员或聘请外单位人员签订经济合同但未给予正式的、完备的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对合同答订人的资格和权限,应当作具体分析:1.合同签订人用委托单位加盖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用委托单位的合同专用章签订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合同签订人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经济合同应确认为有效。2.合同签订人持有委托单位出具的订立合同或者联系业务的介绍信签订经济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合同签订人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经济合同应确认为有效。3.合同签订人未持有委托单位的任何委托证明文件所签订的经济合同,如果委托单位未予盖章,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确认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但是如果委托单位已经开始履行,应当视为委托单位对合同签订人的权已经予以追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有效。但是如果委托单位不予承认,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之规定:“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人的追认,被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合同法》第七条规定:“人超越权签订的合同或以被人的名义同自己或者同自己所的其他人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二)经济合同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不违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根据《合同法》第四条规定:“订立经济合同,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合同进行违法活动,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牟取非法收入”。第七条规定: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违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合同是无效的。合同的内容合法指合同的标的、数量、价格、履行方式等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不得违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这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我认为是指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我国司法实践认为,确认非法合同无效是指“对于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依法确认无效,而不是违反任何法律、法规的任何合同都无效。对于违反非强制性规定的一般行政管理规定的合同,一般并不必然无效。”如果任意扩大法律法规的范围,将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所制定的各种文件均作为确认合同效力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来对待,则势必造成交易中禁例如林,民事活动中处处陷阱,行政干预法力无边,当事人寸步难行。各国立法都确认了违反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合同的原则。我国虽未采用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概念,但是确立了社会公益的概念。《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违反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经济合同作为双方法律行为当然要遵守这一规定,否则,如果经济合同当事人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违反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就应当确认该经济合同无效。因此,经济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是经济合同是否有效的决定性要件,它具有排除其他一切有效要件的效力。因此,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在确认合同的效力时,要特别注重对合同内容的审查,并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审查合同的标的是否违法。标的违法是指合同的标的物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我国有关法律、政策法规对工商企业所经营的品种和范围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违反,否则,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比如,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严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买卖。如果违反这一规定,不仅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而且还要依法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合同的标的是我们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合法的关键,经济合同标的违法,必然导致整个合同无效。

其次,要审查合同的其他主要条款的内容是否违法。例如:合同标的质量标准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有关产品质量的法规的规定,价格条款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国家有关价格的规定,等等。合同主要条款中若有某一项条款违法,那么合同是全部无效还是部分无效?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的精神,合同主要条款中有部分条款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如果该条款涉及合同的本质,则整个合同无效;如果不涉及合同的本质,对其他条款的效力也有影响的话,则该条款规定的内容无效,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在经济合同主要条款中,一般说来,如果合同的标的涉及合同的本质,标的违法必然导致整个合同无效。而价格、数量、质量、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等款项不涉及合同的本质,因此,其中某一项条款违法只会导致合同部分无效。

再次,对为达到非法目的而签订的经济合同效力问题。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经济合同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的行为来掩盖非法的目的,这种合同又称“隐匿合同”。这种行为就其外表看是合法的,但是外表行为只是达到非法目的的手段。这类经济合同,其形式是合法的,但却是为了达到非法的目的,因而也应确认其无效。

上述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如果把它们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合同的内容是否违法就比较容易确认了。

(三)经济合同双方必须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意思表示真实

确认合同效力,要避免前后矛盾。当案件出现基于同一性质相互有关联的两个民事法律关系时,不能简单作出一个有效,一个无效的确认。这种情况主要见于连环合同的并案审理,或有第三人参诉的纠纷案件。如某甲公司,对A产品无经营权,却超越经营范围,同乙公司签订的供给乙公司A产品为合同标的的购销合同。甲公司收到乙公司的预付货款后,因不能经营A产品而不能供货,又迟迟还不了货款,乙公司知情后,为了保障自己预期的利益同丙公司签订合同,以A产品为购销标的,合同生效后,丙公司按约定,预付货款。乙公司收款后,便与丙公司和甲公司协商,达成三方协议,约定乙公司将其同丙公司的合同转让给甲公司履行。甲公司因不能偿还乙公司的预付款,为解燃眉之急,签字认可确认转让。但因甲公司仍不能供货成讼。对此情况应怎样确认合同的效力呢?甲公司越权经营,其行为违法,同乙公司签订的以A产品为合同标的合同无效。无效的责任在甲公司。乙公司将其同丙公司签订的以A产品为标的的合同,转让给甲公司履行,同样是无效的,因乙丙之间的合同关系随着三方转让关系的产生而消灭,乙即退出了合同,合同主体发生了变化,甲公司取代乙公司成了供方,而甲公司因无经营A产品的权利能力,也就无权取代乙成为供方,其取代行为仍属超越经营违法行为,所以三方的转让关系也应无效。对于这类合同纠纷在审理中应注意不能简单地确认前者无效,后者有效,而应综合考虑尤其还应看到,乙丙之间签订合同,丙是善意的,乙则具有转嫁经营损失的故意。乙公司明知甲公司违法经营,无履行能力,却隐瞒真实情况,诱使丙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接受了极有可能遭致损失的转让协议,其行为当属欺诈。如果确认三方转让行为是有效的,则事实上将会保护乙的欺诈行为,损害善意第三人丙的合法权益。

(四)经济合同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履行法定的手续

经济合同范文篇10

[关键词]公立医院;经济合同;内部审计

经济合同管理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履行、变更、补充、中止、失效等一系列步骤组成的全过程、系统化、动态性管理工作。公立医院经济合同管理涉及业务复杂、专业性强、体量庞大,应按业务工作特点、主管业务部门和资金经费来源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业务工作特点,公立医院经济合同可分为基建及修缮工程类、设备、耗材、试剂、药品、服务采购类、设备维保类、信息软件开发及运行维护类和科研合作类;根据主管业务部门,公立医院经济合同可分为基建、器材、药剂、后勤、人力、医务、信息、科研、教育和其他类;根据资金经费来源,公立医院经济合同可分为医院经费、财政资金、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类。通常情况下,公立医院在签订经济合同前,会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合同管理规定和流程,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需在合同审批过程中提供专业咨询建议的关键部门,对合同管理规定和流程的制定与执行提出意见建议;有些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也会对合同签订后的履行、变更、补充等情况进行监督。本文基于某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业务范围广泛、经济事项复杂、经济合同签订量颇大、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为先进等背景特点,立足内部审计实践,为公立医院乃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拓展经济合同审计思路与方法提供参考。

一、审计资料的完整性、符合性、时效性

公立医院经济合同审核资料可根据业务工作特点罗列清单,以便于主管业务部门提前准备、及时提供。经济合同审批表、经济合同签订授权委托书、经济合同及相关附件是所有类型经济合同审核均需提供的资料。倘若运用智能信息化手段进行经济合同审核,审批过程和结果将直接在系统中显示,主管业务部门无需提供经济合同审批表。除上述资料以外,基建及修缮工程类经济合同审核资料,通常还包括工程预算审批相关资料,设备、耗材、试剂、药品、服务采购类、设备维保类、信息软件开发及运行维护类;经济合同审核资料通常还包括立项申请(包括采购、服务、预算批复)、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和评审报告;科研合作类经济合同审核资料通常还包括预算申报文本和合作计划。如果申请续签或签订补充协议,还需提供续签或签订补充协议的立项申请及原经济合同。内部审计可对主管业务部门提供的审核资料的完整全面性、所有资料内容相互间的符合一致性,以及申请经济合同审核时间的及时有效性进行审核并提出相关审计建议。主管业务部门按照审计建议进行修改、补充或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避风险,提高经济合同审核效率,完善经济合同审核流程。

二、审计采购方式的合法性、合规性

公立医院主管采购业务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公立医院自行拟定的采购相关管理规定约定的采购限额标准和采购范围,合法合规进行采购。内部审计可对主管采购业务部门的采购方式进行甄别,结合事前提供咨询、事中提供改进建议、事后要求立行立改等多种方式加强风险防控,对采购业务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对违法违规的采购方式实行零容忍。

三、审计合同主体的信誉度、履约能力

合同主体的信誉度和履约能力是合同履行期内对方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内容履行责任与义务的重要前提。若经济合同审核资料中包括投标文件,合同主体的信誉度和履约能力可直接从投标文件所附的资质资格等相关文件中获取;若经济合同审核资料中不包括投标文件,内部审计人员应提醒主管业务部门一并提供对方单位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并提供合同货物、服务等内容相关的资质资格文件。上述文件可列为合同附件或在合同正文中约定为合同的组成部分,亦或作为合同归档文件的一部分,进而为合同执行的监督与管理提供有力依据。

四、审计合同条款的合规性、合理性、严谨性

结合公立医院业务范围广、主管业务部门专业性强、经济事项复杂但经济特征相对集中、经济合同签订量大但合同种类数量可控等特征,可建议主管业务部门分门别类制定经济合同标准模板,根据经济合同类别有选择性地充分征求财务、预算、采购、资产、基本建设及修缮工程项目、人力资源、医务、科研、教育、使用和审批等管理部门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逐步细化和完善,使经济合同模板具有通用性、规范性等基本特征,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合同管理效能,促使相关人员将更多精力用于合同独有内容的拟定与审核。除此以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着重审核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同条款与采购结果的一致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拟签订的经济合同条款应与招标文件列示的经济合同模板的实质性条款保持一致,同时应满足招标文件提出的采购需求,并与投标文件明确的响应采购内容相吻合。假设拟签订的经济合同条款与采购结果存在实质性出入,通常情况下都对医院不利,主管业务部门应及时与对方单位沟通并处理,内部审计人员可就此提供审计建议,提醒主管业务部门注意防控相关风险,加强经济合同管理风险防控意识。二是预留质保金的比例。根据最新修订的《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办法》,“发包人应按照合同约定方式预留保证金,保证金总预留比例不得高于工程价款结算总额的3%”。因此,基建及修缮工程类合同预留质保金比例应严格按照上述管理办法设置。因现行国家法律法规未对除基建及修缮工程类以外的合同预留保证金比例进行明确要求,医院除基建及修缮工程类以外的合同预留保证金比例可参照上述管理办法设置,或医院自行印发管理制度加以明确规定。三是付款的比例和方式。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中,没有对经济合同付款的比例和方式进行明确要求。医院可根据经济合同类型及主管业务部门、使用部门的付款需求,拟定不同种类的付款条款,以便在正式签订经济合同前快速抉择。内部审计对于经济合同付款比例和方式的审核,更多考虑的是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如货物未收到、服务未履行完毕前医院先行一次性全额付款问题、未按服务履行进度按比例支付经济合同价款问题等。内部审计人员可就上述问题提供咨询建议,真正从经济支付源头控制医院管理风险。四是权利义务的分配。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讲,主要审核有无明显不符合常理的约定,如本应属于“甲方”的权利或义务,却转移给“乙方”,或明显有失公平的约定等。

五、审计合同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