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战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5:03:00

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篇1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而且特别提到要惠及13亿人民,经过这次抗击SARS,对十六大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应该把它体现在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升上。

一、SARS所反映的人民需要

(一)人民非常需要生命安全保障

在全国总体上实现小康之后,人民最关心的事物是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是什么,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从重视生命健康的强烈愿望中反映出来。人民甚至理解为这是政府职能的集中表达,是国家内涵的最重要的构成。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领导人民万众一心取得抗击SARS的胜利,对此人民是拥护和满意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反映出公共卫生管理这种关系全民生命健康事业,过去未能从战略高度给予应有的重视。

传染病既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其传染和扩散还有可能影响公共对政府应急能力的信心,导致不良的经济后果,并可能动摇社会的稳定。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应伴随着国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保障能力的增强。从这次SARS之后,我们应明确这是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检验和评价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美国的公共卫生系统被公认为是世界最领先的系统之一,但是在美国的疾病预防方面仍存在控制能力不足、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缺乏、疫苗研究能力萎缩等重大的缺陷。SARS提醒我们要结合国情建立起一个能基本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体系包括公共卫生系统、医疗保健系统、医疗、医药市场系统以及居民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及公共卫生道德的建设。

(二)人民关注生活质量

国际上相关研究表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生命健康,抵御疾病的基础,是维护自身免疫功能的前提条件。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卫生安全和饮食等广泛的生活领域提出新要求。

在抗击SARS中,人们注意改善卫生环境,开始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对社区赋予了新功能;对水、电等公共系统提出了新要求;对居住条件有了新眼光,特别是对食物的卫生标准和检疫要求倍加关注。这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未来的投资方向都会产生新的影响,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我们过去普遍消费的食品用现代标准要求有许多是不合格的,甚至对人体是有危害的,如化肥、农药、催熟剂、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产品,不仅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影响着下一代再下一代人的体魄和竞争力,为此,我们已经付出还有可能付出沉重代价。在抗击SARS过程中人民对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倍加关注,对食品绿色化的程度也非常关心,甚至对饮食结构也正在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随着SARS病源的揭示,会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影响。

(三)提高了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SARS病毒为什么首先在中国制造传染病并传播扩散,而且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广东省首发,使人们有许多思考和联想,首先想到的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的特点,其次想到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些从自然界捕捉的动物甚至是国家保护动物成为“美味”的“新时尚”的不良影响。

SARS提醒人们,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可持续发展,不要说下代人,连本代人的生命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本代人的需求是否能继续得到满足都有可能成为问题。更多的人们认识到应承认自然界的地位和环境保护的不可忽视,把它同经济发展一样提高到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地位;承认自然界和环境质量的价值,可能要改变我们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谋生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迫切要求着重解决影响生活质量提高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教育、医疗、卫生、福利、公共安全等问题;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设法满足工业化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新需求,改变中国人民的生活——改进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地位和贫富差异的约束,给所有中国人以平等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才干和实现抱负,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有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界中与病毒是长期共同存在的,都在进化中生存。人若是自然界的入侵者,病毒就会是人类基因的入侵者”。这种深刻的看法,值得我们思考,当我们能够爱护自然界时,那么病毒就可能不再那么容易入侵我们。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并以此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我们应有的战略选择。这其中会有一批新型的产业兴起,在促进人民健康的同时,带来经济的繁荣。

(四)“平等”与“透明”得到人民拥护

我们取得抗击SARS的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出于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与抗击SARS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措施是分不开的。

在恶性传染病——SARS面前,国家确定对所有疑似或确诊病人,无论地位和经济条件如何,都平等对待,对隔离区的居民也是一视同仁,国家对医疗费用包下来,使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在医疗保障上无后顾之忧,这种做法,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和国际舆论的赞扬。中国在抗击SARS中的做法表明“对任何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党和国家对每个人民生命的尊重、善待和保护是一视同仁的,它体现我国对人权的最基本的准则”。这种战略思想和行动,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对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安危的重要事件的观念改变得到人民的拥护。过去有些事情不让老百姓知道,由政府来把握着。现代社会不允许这样做,关心人民切身利益的事,老百姓有知情权,同时,现代有些事件像“SARS”不告诉老百姓就控制不住也控制不了。在政策透明上,过去所以做的不尽如人意,说到底是观念问题。这次“SARS”的透明,既得人心,又受到世界的赞誉,从政策透明的角度看是件大好事。

(五)人民从生活角度关注保护自身免疫力

世界医疗保健观转向注重整体医疗保健和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在抗击SARS过程中,使人们感受到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疾病形态的转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得化学合成药和抗生素的适用范围面临挑战,世界范围天然植物药发展加快,西方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植物药的重视值得我们关注。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被更多的医疗实践证实,进一步说明我国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正确性。

一些医学研究的成果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要。一位著名的美国医学博士曾讲“每天我们所吃的食品,1/4是来维持我们生活的,而3/4是来维持医生的生计”,尽管我国饮食结构与美国不同,但达到小康初始标准之后,高肉食、高脂肪的态势以及不良的生活模式,应引起我们对改善饮食结构的重视。科学的饮食引导,有助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体免疫系统的改善。SARS期间明显地反映出人民从饮食结构改善上保护自身免疫力。这方面也要求政府加以引导。

重视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工作,这虽不是短期的事情,但现在强调很重要、很必要,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我们健康的最好、最重要的护卫者。有关专家在SARS期间提示人民:“增强我们自己免疫系统,是最好的预防,就是感染了SARS,如果免疫系统够强,没有其他严重疾病,没有用使免疫力下降的药物,病情不一定出现,或者容易好”。“人们主要靠健全的免疫功能维护人体健康”,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我们却不够重视,SARS所以在我国得以扩散,可能与此有关。其实人的免疫能力本来非常强,比任何药物都强很多,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健康的饮食、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不能乱用药或过量用药,有些药对免疫系统是有损害的,需要予以严格规定和管理。

(六)科学技术抗击SARS能力不足

SARS是21世纪攻击人类的新疾病,我们对它不了解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是否有迅速对它揭秘的能力。恰是在这点上反映出我们科技战略的欠缺。

在抗击SARS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和医务人员一样做出了贡献,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没有应有的技术储备和装备,对科学工作条件形成制约。应该说这可能不都是财力和科研水平问题,而更多的是管理和对科研重点的选择问题。

(七)政府面临新型传染病挑战

“受全球化、现代医疗实践和农业活动导致的不良后果、人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传染病已取代来自敌对国家直接的军事威胁而成为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面对的严峻挑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报告。。

●人类安全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所面临的新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安全的首要目标是保护人民个人安全,这就要重新考虑国家的安全体系。个体安全既取决国家的整体能力,又取决于人民个体的生活质量。

●传染病特别是像SARS这样的恶性传染病直接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甚至生存权利,它的传播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考验政府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对各种各样的新疾病治疗情况表明,现代医学(指西医)对它们日益无能为力,尽管现代医学本身还会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其理论体系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新重视。

●人类面临的这种挑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对全球生物圈的严重破坏。

●由化肥、农药、催熟剂等培育的“石油农业”增强了来自食物的危险。现代养殖业所使用的饲料、动物用药的选择也通过肉类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上述的情况表明,21世纪袭击人类的恶性传染病可能不只是SARS,还可能会有新的也许是更严重的传染病出现,对此我国应做充分的准备。而且准备不仅是应对恶性传染病本身,更应消除产生它的根源。

从SARS本身、SARS产生的原因、SARS所带来的联想来看,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需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提升的高度来进行思考,这正是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

(一)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重塑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工作的核心

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标志,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重视人的发展需要的新阶段,以此为基础重塑经济发展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基本的,对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大国而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必要的,新战略的重点是要围绕发展的目的,是要惠及13亿人民,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来发展经济,这不仅是指导原则而应体现在各项经济工作中。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是新战略的特点,为此要确定经济发展的新的评价标准,不再过分要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适宜的经济增长速度、良好的经济增长质量以及对经济发展目的达到的程度。以此为主导制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

(二)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走出温饱阶段达到小康起始标准之后,就从主要关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主要关注提高生活质量的新阶段,这一特点要反映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生活水平是指社会提供给广大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居民物质需要的满足状况,主要用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生活水平只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方面,生活质量则全面、综合地反映了居民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既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也包括精神生活需要,必须使用包括人均收入、卫生与健康、安全保障、文化教育、环境状况等在内的综合指数来衡量。

或者说,生活质量是用来反映居民需要满足程度的一个概念。它既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社会和心理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居民生活需要的各个方面,如衣、食、住、卫生与健康、就业、社会秩序、安全健康、公平、自由、满意感等等。我们选择重视居民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战略在以人民生活需要满足程度上的提升,是后小康或富裕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特征。生活质量从宏观角度而言,是指居民总体的全面发展程度;从微观角度而言,主要是指居民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满足状况。从近期国际上有关公共卫生安全和疾病防治看,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本身是对人的生命健康和自身免疫系统最好的保障措施。

(三)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工业化模式

我国已确定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议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21世纪议程的发展中国家,但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却未能认真贯彻,我们的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生态和环境的代价,“病毒对人类的侵害是人类对自然侵害的回报”。建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工业化模式,其内涵为:

——我国正处在继续工业化的阶段,并选择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即用信息化提高工业化的效率,降低工业化的物耗、能耗。

——提倡节约能源的工业化模式,决不再重复某些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的老路。如美国工业化时期,其人口占世界67%,而使用的能源和资源却大大高于这一比重,造成了沉重的环境负担,同时,造成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得结构调整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保持或提高现有的生态水平,在此前提下尽量把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而且要治理达到环境标准。

——在原料、生产、产品、消费、回收、废弃处理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严格的环境指标控制。

——把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化联系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

——保持生态、保护各种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并使发展得以持续。

——在工业化中提倡循环使用、回收再用、重复利用。扩大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工业化中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新能源技术、运用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并结合国情进行创新。

(四)提高我国产品的绿色化水平

提高我国产品的绿色化程度既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又是认真贯彻环境标准,提升我国产品质量,打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的需要。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产业

有机食品是国际上通行的环保生态食品概念,它要求在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有机食品比国内通常讲的绿色食品的环保标准更高。可以说有机食品是绿色食品中质量最高的一类。

我国的有机食品尚属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经过认证的有机食品有茶叶、蜂蜜、奶粉、大豆、芝麻等上百个品种,其中一些产品已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

从国际市场需求看,有机食品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趋势,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遍农产品,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由于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国内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也正在上升。

由于SARS引发的对生命健康的关注,中国有机食品需求有可能快速上升。这是因为今后会有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能够营养免疫系统的,只限于天然植物食品,特别是有机天然植物食品。

——以环境标志为引导,提升工业制成品质量

建议在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中,开展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成熟后逐步推广。以环境标志为引导,提升工业制成品质量。

“环境标志”是为用户提供产品对环境友好信息而自愿增加的标志。虽然“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相对的,但它们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需要,它包涵着生产对环境的保护程度。

——逐步推选ISO14000标准,促进我国产品的环境友好水平

ISO14000系列环境标准作为一套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标准,实施它已成为国际潮流,在我国要尽快配置环境管理的硬件设备和完善各种法规,积极推选ISO14000,使相关企业的生产符合国际环境标准要求,以适应我国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政府有关机构指导企业将ISO14000系列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以此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升。

——为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健康和环境,应参考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环境壁垒体系

坚持禁止严重污染环境产品,包括危险废弃物和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安全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五)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建设列入国家安全体系

由于新型的突发的传染病对全球的威胁,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考虑重建国家安全体系,这其中特别提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体系在国家安全系统中有重要地位。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结论是“传染病已取代来自敌对国家的军事威胁而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还应深入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已使我们认识到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已是刻不容缓。同时,众多的研究也表明,SARS并不是最后一个新传染病,人类还可能面临新的传染病的挑战。

在我国建立应对突发传染病的公共卫生系统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我国的公共卫生系统本身还不健全,甚至连基本医疗保障尚未普及。要建立起包括发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资源和责任,并贯穿于整个公共卫生系统有相当难度,因为我们尚未形成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有资源显示,美国每年花在传染病上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约为1200亿美元,但他们只不过有2亿多人口。因此建议国家组织力量在抗击SARS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济结合国情,对我国公共卫生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进行方案比较选择确定,与此同时抓紧时间推进有关基础性工作。

(六)强化中西医结合方针的贯彻

医疗卫生体系特别是公共卫生系统最重要的功能评价指标在于它的公众化程度和覆盖率。当前发达国家在医疗保障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堪重负,高额的日益上升的医保开支,使人们怀疑它的可持续性。这也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关心植物药和我国的中医药的原因之一。

我国由于有中医药这个宝库,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我国从未流行过导致几千万人死亡的传染病,像印度和欧洲那样,在这次抗击SARS的斗争中中医药显现出优势和潜力,也证实用中医药治疗比西医药要便宜很多。

世界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现代医学(指西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有些方面,削弱了人们对病毒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现代医学(西医)研究的性质和方向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越来越多地试图完全消除(而不是控制)微生物,这样可能造就出对人类危害更大的微生物。为抵抗病毒而过度使用抗生素及其他化学药物,以及在动物身上使用抗生素,导致出现高抗性的“超级病菌”等等。尽管科技进步,会有利于缓解各种传染病的危害,也会促进西医药的发展,但现代医学面临的挑战,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转向自然疗法植物药和中医药。

要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用多种手段,中医药与西医药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中西医结合是方向。尽管我国确定了中西医结合方针,但实际上仍是西医药主导,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优势的发挥,要从体制、制度和组织等多方面解决。

建议国家组织中西医有关方面联合制定中西医结合规划。建立完善中医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并纳入国家公共卫生系统中,我国医疗管理体制为此要进行调整和改革,整合有关科研工作并建立中西医专家系统等。

加强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工作,既要研究中医,又要由中医进行研究。把中医药研究与现代生命科学、基因科学、分子生物等结合,争取有大的突破。中医理论也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与时俱进,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多种方式和途径。通过中西医结合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七)缩小差距从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做起

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面对原有和新形成的发展之间的差距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一国的长治久安有重要意义。发展差距以各种形式表现,可用各种相应指标衡量,如发展水平差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收入水平差距(用人均居民收入)、社会保险差距(用社会保障程度)等等,从这次SARS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公共卫生安全差距值得重视。

差距的缩小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甚至有的外国学者认为一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才能进入缩小差距特别是缩小以人均GDP所表示的发展差距的时期,否则效率和国家竞争力就要受到影响。但从我国发展战略要求看,从中国国情看,从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缩小差距的工作现在应开始,就应有所作为。当然现在就开始缩小各种差距是不现实的,有的差距还可能会扩大,而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差距是应该着手缩小的。

公共卫生安全关系人民生命安全,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公共卫生体系的覆盖率是对公共卫生系统最重要的检验。公共卫生普及乃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保障水平差距大,影响整体公共卫生的目标难以达到,像SARS这样的传染病或是恐怖分子的细菌袭击,需要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才有可能防范或抗击,因此,建议缩小差距从公共卫生保障做起。

公共卫生体系与医疗体系,医保制度、社区功能、救助安排等都密切相关。公共卫生工作涉及相关方面的改革,重塑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卫生改革的重大战略抉择,公民生命安全、生命健康和社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改善程度是人类最重要发展目标。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乃至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选择这样的卫生战略,就意味着政府要投资人民健康与消除健康贫困并引导市场投资于人民生命健康事业。也就是说明确提出缩小差距从公共卫生做起。

(八)科技发展战略应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为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但从SARS期间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科技发展战略需要提升。人民生命健康的科研工作未能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在抗击SARS中表明,在关系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科技基础的薄弱。

如,P3实验室又称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是国际上通用的可对病毒进行培养和分离安全性实验室。它最大的特点是拥有一个负压实验室——单位面积上,其内部压力小于外界的压力,使得外界物质可以进入,内部物质却无法外泄。抗击SARS需要这样的实验室,但我国却一个也没有。为了能够满足当时检验检疫工作对病毒检测的需要,特别是研究和检测SARS冠状病毒的需要。用很短时间内在北京就建成了一座建造设计非常严格的P3实验室,说明我们有这个条件和能力,只因未列入工作日程。

SARS表明我国在保卫人民生命健康的科研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基础装备和技术平台水平方面与国际上有很大差距,不适应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需要,迫切要求提升科技发展战略。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作为重要任务,安排科研计划和科技工作,促使科技战略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九)关注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形成持续的有效需求

SARS引发城市居民生活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出现了若干新的消费热点,有些与疫情直接有关的商品如有针对性的预防药和疫情期间的防护用品,在SARS后可能会下降但有些消费热点有可能会形成新的有效需求。

抗菌消毒用品可能会因对环境卫生的重视而会比SARS前销量上升;对高品质或符合绿色标准的食品销量上升;对住宅消费要求有所提高,由于家庭活动的新体验对住宅的品质及空间结构有了新要求;对网上购物和电子网络娱乐的需要增加;由于独立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对汽车消费有所增加;对居住的地域空间选择有所变化,重视环境因素和小区功能,等等。总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经体现在现实的消费上。有关部门应关注这些情况,并进行跟踪分析,加以引导促进将一些消费热点转变为持续的有效需求。它有可能促进住宅、汽车、电信、高品质食品、抗菌产品与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模式;“互联网+”;发展普及

2015年两会报告提出“互联网+”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在当前的农业背景下,探寻智慧农业经济发展途径变得更加重要。

1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1.1农业资源及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当前社会对农业产量日益增长的需求,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也受到更多关注。首先,耕地资源的锐减,以及土地产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农业产量。其次,由于忽视对土地资源的养护以及农业化肥的过多投入,农业废料燃烧等使得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粮食产量都明显下降,不仅如此,灌溉用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且水资源的浪费和紧缺问题也较严重[1]。1.2农业生产成本高,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一,农业种植以个体小户为主,我国的农村土地分配制度造成了农耕分散的局面,耕作方式的分散也使得农业设备不能得到有效的、最大化的利用,导致了农业成本的投入较高;第二,农村生产劳动力偏向老龄化,年轻劳动力主要向城市集中,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导致劳动力严重失调;第三,农村的基本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和缺乏,生产加工和储藏设备不足,农贸交易市场的设施以及各种硬件不到位,导致生产率低下。1.3农产品质量管理不健全,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更加关注生活食品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问题关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长远规划,食品监管部门应严肃认真对待,质检体系方面的不足也应及时完善。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要防微杜渐;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也要严格按照流程检验,从根本上保障食品领域更加健康、安全。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销售方面的法律制度也要及时完善,并更加强有力地予以实施,为消费者建立更加安全、可靠的保障。

2“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型农业发展

2.1创新型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的生产是通过科学的绿色物质交换与循环,保障生态圈的可承受力范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1.1农业种植。通过“3S”技术实现自行灌溉、施肥等,通过对植物生态环境与基本信息的搜集、分析,采用最有效的方案实现智能化产业[2];2.1.2水产养殖。利用信息平台、智能监测等技术手段,更好地保证养殖地安全,控制水产生长环境,消除各种预见险情,让水产养殖更加智能、生态化,从而提高养殖效益。2.1.3生禽养殖。养殖户可以更好地利用手机或网络终端对生禽进行生态化的管理,让养殖从初步到最终销售都能有准确的养殖数据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经验,从源头上为商户节省成本和资源,使养殖更加安全和智能。2.2创新型农业管理。新型农业管理是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法来实现现代农业的生产与经营。新型农业管理是通过对农业灾害监测,生产的种植、养殖,以及农业电子商务的智能化来实现。第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种植、养殖通过科学的、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统一的规划,不仅要对种植物进行选择,而且还要对土地土壤酸碱度进行检测,利用合理的、可行性的方案进行开发、种植。第二,农业灾害监测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气象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更准确的气象变化信息,防止由于气象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第三,农业从业者缺乏相对较好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平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销售渠道、运输以及交易的一条龙服务为农业人民解决了产无可销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互联网经济的有效发展。

3农业信息便捷化

农业信息的及时与更新,对农业从业者而言变得更加重要。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能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生产销售渠道,也能使农民及时了解物价的涨调信息和物流方面的随时更新的信息。国家的宏观调控也能及时传达,农业从业者可以更好地把控农业发展的方向。互联网庞大的网络信息平台,不仅方便快捷,还能为农民提供准确、有效的各类信息数据,让农业产品有更多、更好的收益。农业信息化的普及,能够同时带动农村教育、医疗、金融体系方面的发展,让农村孩子更多地参与到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中,为农村未来的发展助力。这不仅是对农村信息的推广,也是为未来缩小农村和城市差距做的铺垫,可以使贫富差距缩小,还可以使信息的流通更加通畅,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4结语

创新型农业的模式是现代农业的升级,如何更好地推进以及普及这种模式迫在眉睫。在改变农民生产模式的同时,还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好地满足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各方面需求。加强农村基础信息建设,让“互联网+”更加深入农民生活,在提高农业人民知识水平的同时,让广大人民从“互联网+”的战略方针中获得更多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文瑞.“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探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8(4):72.

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篇3

首先,从地理环境角度来看,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虽然地域辽阔,多与他国相邻,发展空间较大,但是当地的交通往往十分闭塞,对外联系交流不便,自然灾害频繁,使得民族自治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受诸多限制,造成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与利用,其经济上的巨大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2014年,只有贵州等几个少数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多数地区都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其次,从民族自治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占比来分析,虽然民族自治地区地域面积十分广大,人口相对集中,但是其在农业、工业、服务业方面发展缓慢,在全国经济占比相对较小,即使是民族自治地区相对发达的云贵等地,其三大产业结构的占比与经济发展的排名也只能属于全国中等水平。其他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经济结构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就可想而知,可以说就目前而言民族自治地方存在的政治意义大于其经济价值,呈现出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将会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其在我国政治格局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再次,从文化方面分析,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属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其科技水平、人员素质存在先天性的劣势,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教育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自治地方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与职业技能,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人员素质依旧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战略调整,更达不到中央提出的经济转型的要求,其经济的主要模式依旧是农业生产,致使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滞缓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都要求民族自治地方必须要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实施科学有效地经济发展战略,以达到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在保证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民族自治地方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虽然少数民族在人口上并不占多数,并且多居住于边地区。但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实现提出的中国梦,就需要我们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给予高度重视与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例如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允许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自治,允许他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民族实际情况管理本民族的日常事务,正是在这种政策的支持下,在这种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政治诉求之下,在民族自治地方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虽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各个少数民族同胞的努力拼搏下,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获得了长足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初步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虽然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有所发展,但是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其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都存在许多不足,为了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缩小各地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我们有必要再民族自治地方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出必要的调整,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条件,在有力政策的引导与帮助下,实现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在实践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明确西部开发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立足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统筹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扬长避短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除了要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与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实现旅游产业的高度发展,还要抓注机遇,特别是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新思路,因而民族自治地方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实现文化多样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潮流和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广东、福建、苏、浙、鲁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人们在享受更为殷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性、神秘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愈来愈多的人希望能够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亲身体会少数民族风情,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民族自治地方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对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构成了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系,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扬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因而经济发展战略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有着巨大的文化意义。

三、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篇4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左”的思想的左右下,我们实行的是单一的严格控制的公有制,甚至出现人I民公社这种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畸形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我们又重新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不否认,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这种所有制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就我个人而言,这种经济制度的确立仍没有给予私有制以正当的和应有的地位,在新的形势下,它已经无法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当然无论是从令人头痛的意识形态考虑还是社会主义的自身性质,我们都无法和不能否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地位,但是公用制的主体地位并不能代表起在社会经济中发挥到了主体作用。在多年的计划体制的束缚下,我们造就了世界上最落后最无效的经济。除去在垄断行业的因素,公有制的作用还远远比不上只有二十几年寿命并在很长一段时间为人所批判的的私有经济及其本质相同但更先进的外资经济。而后者正是当代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的催化剂。在公有制内部,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以及低效率问题已经严重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风险,而农村的土地经济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后的八十年代又过一段发展,而现在则是危机重重。即使是长期不被所谓的“马氏”经济学家所承认的集体经济,除了在八十年代捧出“苏南经济”模式而红火一阵外,最终败在以私有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下。而其当年发达的集体经济现在除了满足当地的就业压力外,毫无活力而言。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继续深入的大背景下,我们绝不能再受僵硬的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所束缚,再向无辜的私有经济戴大帽子了,我们应该坚持对公有制的深层改革。只要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硬性分割所有制和规定各所有制的性质毫无意义而言。非公有制包括私有制和外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间资本的积累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这些作用在公有制特别是国企在短时间内所不能完成的。尽管在短期内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差距和阶层的分化(这些我将进一步阐说),相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民皆穷的境况莫不是巨大的飞跃。而过去公有制改革所实验出的集体经济,虽然也得到过官方的承认,但严格意义上说,我认为根本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即使在宪法规定下,基层政府也无权使用人I民的资金,除非在完全意义上的民众自愿,否则基层政府的市场运作就有越权之嫌。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的主体只能是它的参与者而非监督者——政府。所以,现时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所有制。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督者,有必要也有义务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淘汰落后的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适应发达市场经济的先进所有制制度,。

二:改革道路上的“三农”关。

无论是前任朱容基总理,还是现在的有农业背景的温氏政府,无不对我国现在的“三农”问题痛心疾首。湖北省监利的一个普通的乡党委书记,因为上书总理“三农”问题而全国闻名。可见在中国国民经济繁荣的背后,农业潜伏着多么大的危险。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微不足道,但是农业作为新中国经济的母乳,其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必须得到最大的关注,这也是我将“三农”问题放在第二讨论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后,照搬苏联的经济体制,也部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政府依靠残酷剥夺农业的产值来发展经济。几十年来,我们的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直至今日,农民兄弟仍默默忍受着工业对农业的巨大剪刀差。在发达国家甚至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会对农业进行补贴,以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现金我国农业的危险局面,绝不能归咎于农民兄弟的懒惰与无能,只能是我们自己政府的责任,而也必须由政府负责。至少在我的观察中,农业真的到了无法发展的境地了。农民除非是外出打工,否则单纯依靠农业收入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而在农村,除了农民的极端贫困外,他们还要面对基层政府的压迫和尖锐的阶层分化问题。这些共同构件的农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头号问题。朱容基总理已经开始对农业进行改革,如税费改革和粮食收购改革。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我认为农村问题的根本在于产权不明的问题,农民只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脆弱的使用权又容易被专横的地方政府所剥夺。所以朱总理的改革只是涉及到一些皮毛而已。对于他的继任者温XX总理,我相信以他的农业背景,肯定能意识到农业的根本问题并对之进行实质的改革。我的期望是,

首先最根本的是对产权进行改革,使产权明晰。不能死守计划体制下的土地国有政策。既然国企改革可以出售国企,为什么政府非得独占土地的所有权,而不将其归还给其实际主人农民手里呢?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在落实土地产权的同时,也应指定相应的土地产权法律。禁止土地的买卖,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别人使用,但是土地的所有权不得变化,这就防止了在农村的土地兼并以至导致社会动乱。

其次,要中国的城市居民向农民还债。国家完全免除农民的税费,其在财政上的损失可以由城市居民承担。在农业现行体制下,单纯的结构调整,农民的增收还是没有指望,而只有解除农民发展的负担,使其由初始基本进行发展。

再者就是涉及到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就是逐步取消农村的乡镇级政府,而逐步就是不能激进,要先在发达地区进行试点,再推广到落后地区。并且弱化农村的集体权力,我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之说,而在西方国家的乡村自治管理,其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只能达到市级。这项改革,可以减少大批的冗员,并且直接减少农民受到的基层政府的压迫。同时也要建立公共事业服务组织和相应的联系机构,负责农村事物的组织,而非过去的政府的强行监督和硬性规划。我们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因为“大包干”曾出现过农业的飞跃发展,我希望新一届政府能加大对农业的关住,推动农业的第二次巨大飞跃。

三:新经济下的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问题。

像我这么大的年龄,是无法想象我们的前辈们所生活过的计划经济下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我曾看过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中国》,他对当时的社会有具体的描述,我也不禁对当时人I民的生活状况感到万分惊讶。,相信年长的老师可能对往事留有记忆。尽管今日无论那个人是如何的仇富,对富人如何的咬牙切齿,他也不愿在回到当时那个社会下去生存。对于以前的“一大二公”的社会,无论当时的喉舌是如何的赞美,我们新时代的公民都应该坚决摒弃。

我们进行改革开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面对曾被我们愤怒声讨的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的问题。我相信邓小平是伟人,并不是我认为他在经济上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而是他作为一个革命家领导者,第一次提出了“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并将之付诸实施的人。我们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会让每个人在竞争中都成为成功者。除去不正当的制服手段,即使在同样的竞争条件下,也会因为个人能力和机遇的差异而使原来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出现分化,这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而我极力回避使用“阶级”而替用“阶层”,就是不想国人在这一字之差上在造出多少无意义的争论。在市场经济下,这种分化是完全正常和必然的,但是在的中国,现实所面临的问题要严重的多,而境内外的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这种分化正在加剧。我国法制的不健全,社会上的仇富心理便不时的发作几次,山西的“李海仓案”就是一例。不可否认,像大多数转轨国家一样,少数民间企业家在其发家过程中的确不那么光彩,但是民众所真正仇恨的是那些国有企业的腐败管理者和滥用权力致富的官员及其裙带下的太子党,而这些人因为掌管着巨大的公权力,所以民众只能将愤怒发泄到无辜和脆弱的私营企业家身上。甚至在少部分“遗老左王”的教唆下,无助的民众将愤恨倾撒到改革开放上,竟然回忆起毛氏时代的平均主义来。而这种仇恨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无健全法制的保障下,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乱。我认为这是仅次于“三农”问题的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相对与全力发展经济来说,政府在这方面的注意力显然不够。在“八九”动乱以后。政府的注意力放在“反资产阶级自I由化”和惩治官员的腐败上。新一届的政府可能回在这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注意力。严肃认识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的问题,不能采取强力阻止它的发生。而是进行引导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税收差额对财富进行社会的再分配,加强税收的依法合理征收,防止人为特别是富人偷漏税。在财政上上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和补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社会得到协调发展。而在现时中国,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加强对国企老板和政府官员的监管,为民众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再使公权力去破坏社会的正常发展。在我国基尼系数接近危险值的情况下,这种必要性尤为紧迫。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改革,我们都要遵守一个曾废弃多年的基本道德原则——善待富人。

四: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的危机与完善。解决所有制、“三农”以及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问题,只是为今后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如果其他条件不具备,则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会长远,甚至会前功尽弃。所以要想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同时要解决好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第一: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在实行计划生育之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大为降低,但每年的新生人口人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现在已经无人再相信荒唐的“人多力量大”的谬论了,但错误已经犯过,就只能是让我们自己来承担。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最大负担之一。我们的农村已经富余了几亿劳动力,而在城市,因为国企的改革,造成了大量的下岗职工。我认为在计划生育上,政府的职能已经得到最大的发挥,而现在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解决就业问题上了,现今失业问题的严重,责任不在社会为未提供足够的岗位,而是我们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建立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要靠社会的群体力量,社会应该给予弱势群体足够的关注,而后者有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正常社会的发展应该照顾到最大群体的利益,而不是造成认为的对少数群体的漠视。

第二:教育科技问题和人才流失。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曾创造了世界上的教育奇迹,在科技发展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世界进行新技术革命时,我们却将宝贵的发展时间浪费在可憎的内斗上。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我们的现今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实在不容乐观,我们的高等教育甚至远远落后于印度,而我们的科学家院士,真正有实力的能有多少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发达国家的生产车间。但是实力并不只靠口号喊出来的。朱容基总理对教育的漠视是他最为人所诟病的施政污点。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精英,最后被美国全数收割走。而这种人才流失最让人痛心,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谴责大学生的忘本和不爱国。他们也会在北约轰炸我大使馆后满街的示威游行,只不过骂完美国人之后,毕业来临时,还是觉得美国似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能说他们无情吗?只要祖国的需要或是有优势吸引他们回来,他们也会义不容辞的回来尽力的,曾经有人呼吁禁止大学生出国,但是若真的这样,人才在他不能发挥的地方,只会是对人才的更大的浪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国内的人才发展环境,特别要注重高科技的发展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不能因为某个学者写几篇抄袭文章或大批判性质的文章就给他评个院士当。只有占据新科技的前沿,才能在新世纪的新经济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能源压力和环境压力。

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能记得五十年代的“大炼钢”运动,那次荒唐拙劣的政治表演除了炼出一大堆废铁废钢外,还消灭了无法记数的树,直至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机器恶劣的影响。如果五十年代的人是因为政治狂热而做错事可以谅解,那么在新世纪,我们仍在做这些自掘坟墓的事,那就是不可原谅了。但现实正是如此,我们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着宝贵的能源和破坏着脆弱的环境。,我国现在的能源消耗已经在世界前列,而我们的单位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我们自诩的地大物博的祖国,也已经无法承受我们的消耗了。我们必须要改善生产技术,节约宝贵的能源,使对有限能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样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多少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而做出的,我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在我的眼中,居然没有见到一条河水清澈的河流。对于环境问题,政府也是心急如焚,对以前的政策失误痛心疾首。我认为,在环保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发达国家,他们也与过严重的环境污染,但后来无不得到有效的治理。随着环境压力的逐步增大,我们已经没时间在浪费了,否则真是愧对子孙。

五:政治体制的改革。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改革当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八九”学运之后,对于政治体制的深层改革,基本上已经完全陷入了停滞。而我们尽管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的极权政治体制仍为文明国际上所指责,除去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少数别有用心的之外,他们的指责还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计划经济之所以会输给市场经济,不仅仅是资源配置上和生产力上的无效率,其维系基础的计划极权政治体制落后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对于真正的市场经济来说,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的竞争和分散的决策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必须完全透明的,不存在当权者和拥有和决策者良好关系的人在竞争上占有任何的优势。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建立发达的完善的优势运行经济作为发展的模式,相应的我们必须同时也应建立健全的法治社会。其实在严格意义上说,使经济就是民主经济,这个词和自I由一样,在当今中国好像没有它本来的意思。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我们中国,除去极少数的食古不化的“左王”外,相信社会包括所有的大学生都不会再囿于意识形态上的争论了。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和民主保驾护航。而在市场经济下,不管是民众还是政府都必须尊重市场主体的权利和理性判断。在上世纪主政时,曾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后来因为“反资产阶级自I由化”而中途夭折。其后的几届政府,在政治改革上都小心翼翼,没有深层的改革。即使是后来朱容基总理的精简冗员和乡村基层直选,也只是动皮毛而无伤胫骨。而外界对于新一届的胡XX政府的可能进行政治改革的期望,也因为胡主席的“七-一”讲话而破灭,讲话只是强调了他的前任江主席的“三个代表”思想。不论现任政府的沉稳有多大的深层原因或是苦衷,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进行政治改革对现行的落后政治体制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现行体制脱胎于计划体制,其僵硬的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可能会勉强维持,但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其弊端便暴露无疑。当今社会严重的官员腐败、司法腐败以及决策失误等问题可以完全归咎于僵化的政治体制,我们可以说西方的民主是虚伪的,但是就在他们的制度下,官员受到真正的制约。反观我们的官员体制,其制约的功能只在上级官员手里,这就必然会造成官员对上不对下负责。对于治理中国达五十多年的中国共X党来说,管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考虑到民众的素质和国家的国情,我们不会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实行多党制,但是为了顺应世界的潮流,应该改变党对国家的管理方式,而执政党也必须加快自身的转变,由先前的革命党转化为全民执政党。我们应该坚持总书记的党政分开的改革,党负责对政府的监督,而政府的具体事务党不必进行参与。再就是实行新闻自I由,开放报禁,允许民间自I由办媒体,使新闻媒体能真正成为第四权,起到监督政府和执政党的作用。还要以基层直接选举为起点,逐步在市级和省级实现真正的民主选举,淡化党的组织部门的选干作用。要尽快建立独立的拥有高度尊严的司法制度,健全国内的法治环境,以真正杜绝官员的腐败现象。一相情愿的吹嘘所谓的“亚洲价值观”,只能是自欺欺人。民主、自I由才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而因为少数人的利益坚持固有的落后集权政治体制,总有一天会葬送我们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

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型理论(ReversedU-ShapedTheory)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型。

(4)钟型发展理论(BellShapedTheory)

1980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年)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年)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年)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公务员之家

4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年)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6]李奇泽、敖明山,对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的思考,中国商界,2008年。

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篇6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支柱。由此可见,维护房地产业的合理健康发展,对于我们促进经济的持续平稳迅速发展存在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是通过对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策的探讨,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理想的分析与思考。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其基本思想主要包含着鼓励经济增长、保证资源的可利用和持续发展、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三方面内容。而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各种房地产品的要求,又要满足子孙后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及人居环境的改善、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等;二是既要保持产业自身不断增长,又要与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的公平性、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如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建材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等等。

1、忽视了对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1.1生态环境被破坏改变。许多房地产开发单位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将生态环境因素抛诸脑后,致使房地产业在发展中建筑密度及容积率过高,“钢筋水泥森林”由此应运而生,这意味着城市绿色空间极缺、市区污染分散困难、城市空气质量差等环境问题,此外,人们在居住生活当中也容易感到压抑紧张,而且远离了自然,与自然陌生隔离。

1.2文化环境被埋没忽略当前,高速发展的房地产经济存在着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的褪色危机。城市文化底蕴被逐渐忽略,建筑精神和城市气质也随之被埋没,建筑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乡土特色、文化特色在一步步丧失。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我国的房地产业长期以来始终偏重于粗放发展,很少意识到空间资源的价值所在,反而为了保证效益的增长而过度地去消耗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我国人口众多,地势复杂多变,可利用的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已成锐减趋势,甚至在某些地质贫瘠的地区,已经没有了可继续利用的空间。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不仅阻碍了其自身前进的部分,还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3、空置压力剧增

空置房地产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而引起的空置,包括超过当地人口规模的房地产,以高利润为目标,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二是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相对较低,所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存在的项目发生重复,缺乏自身特点、没有优势导致所的空置等。

4、金融基础体系欠完善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信贷结构存在漏洞,并不完善。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其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其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此外,住房公积金的交缴范围和比率的扩大被中观经济环境所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效率放低并且缺乏公平性。

二、有效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房地产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要充分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广泛争取环境与文化部门的已经,科学地进行建筑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美好的居住、办公环境,使房地产与环境因素衔接得更加自然优美,发扬城市文化底蕴,用建筑来展示城市气质。

2、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向资源集约利用型房地产经济转变,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正确认识建筑成本与资源的关系与地位。其次,应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使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揠苗助长型的危害经济的行为的发生。

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篇7

关键词:佤族;经济;社会;发展。

建国以来,佤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一个比较原始落后的民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的一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入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以来,佤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比较顺利。

但由于历史和其他条件的局限,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经济社会仍然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们收入水平低,单一地从事农业劳作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更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一、佤族经济的落后原因及现状。

佤族经济落后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向前发展,该民族也较原始时期进步了许多。

但是这种进步是相对于本民族内部而言,而与外界其他地区相比却差距较大。

(一)佤族经济落后的原因。

1.历史原因。佤族经济社会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历史的影响。原先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在发展中有时忽视了地区特点和民族的文化特点,这是导致佤族地区经济生产落后的原因之一。

2.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佤族主要聚居地区约为东经99°-100°,北纬22°-24°。地处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舒展的地带,当地山岭连绵,坪坝很少。”[1]1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和地理环境脆弱的限制,佤族地区交通通达性十分落后,使其与外界的交流少,先进的信息和技术不能进入该地区,导致经济的发展滞后。

3.教育落后,封建思想浓厚。佤族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但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获取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没有更高的追求,这种单纯的思想观念显得很狭隘。

(二)佤族经济的现状。

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调整了生产结构,革除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因素,佤族地区特别是沧源、西盟地区的经济生产得到了新的发展,社会面貌也有所改善。如从严重缺粮的贫困状态到基本满足粮食的需求,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工厂企业,建立了从县城到农村的贸易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我们同样应看到,佤族各地区的发展仍然不平衡。边远山区一些农村村寨,佤族人民住的是低矮简陋的茅草屋,靠生产力低下的农业为生,人均收入不高,且人口不断增加,落后的农业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佤族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寻求发展。

二、佤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分布地域很广,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赋予了佤族丰富的资源。因此该民族具有较好的后发优势和开发价值。

(一)国家政策优势。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保证了人民和平当家作主的权利。当今,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民族地区带去了新的希望。

我国沿边地区民族众多,边境结合部都具有与邻国山水相连、通道众多、民族和宗教相同、语言相通、边民往来密切等特点。由此,我国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边疆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并制定了兴边富民行动的方针政策。

(二)资源优势。

佤族具备很好的后发优势,资源丰富。但由于技术、地理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资源并没有开发出来。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沧源阿佤山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被称为可与西双版纳媲美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约70多科,150多属,300多种。其中淀粉植物15种,芳香油植物20多种,纤维植物15种,树胶植物7种,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生姜、辣椒及各种蔬菜;经济林木有紫胶寄生树、茶叶、橡胶、油桐等;药材香料植物有胡椒、砂仁、草果等上百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20多种”[1]11。

(2)动物资源丰富。阿佤山区的动物种类繁多,有不少是我国稀有珍贵的保护动物。其中,尤以白象是国家的国宝,其次是孟加拉虎、金钱豹、云豹等稀有动物及近百种珍奇鸟类。[1]122.丰富的水能资源。“沧源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东经98.52°—99.43°,北纬23.4°—23.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2]4阿佤山区山脉走向自北而南,逐渐低缓,山沟纵横交错,构成大小不同的河流,水源充足,是阿佤山乡发展水电事业的丰富资源。

3.土壤资源丰富。“阿佤山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紫色土、水稻土等49个土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44个土种。”[1]11土壤营养丰富且类型多种,适合不同经济作物的生长。

4.矿藏资源丰富。阿佤山绵延起伏的大山腹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不高但价值大。如金、银、铜、铁、锌等矿藏都已探明,种类达二十余种。“初步探明储量1500万吨的莲花塘煤矿是目前滇西南最大的煤炭基地。

在西盟,首次发现地球上的一种神秘矿物质,被定为‘西盟石’。”[2]65.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1)旅游类型齐全:佤族有秀丽的自然山水、名胜古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

(2)人无我有。如喀斯特地貌、白云洞景观、变幻莫测的佤山云海等都是佤族地区的一大景区特色,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3)资源品味较高。如云南省小乘佛教三大古建筑之一———沧源广允缅寺,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7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139平方米,它是云南省民族地区小乘佛教现存建筑中保存最完美、历史较长、艺术价值较高的一座寺庙,已被列为省级、部级重点保护单位。

(三)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优势。

佤族文化特色也别具一格,主要表现在饮食上,其饮食具有原始自然的特点。如佤族烂饭、风味别致的捣酱菜、汤菜、充满野味的火烧菜、野味浓烈的佤族生拌菜,这些不仅具有当地的民间特色,而且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健胃生津,适合不同人的口味。

佤族的酒文化是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粗犷、古朴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特色。酒的种类多、味美、清香扑鼻,同时也可以御寒、驱邪、解毒、养生、壮胆、提神。公务员之家

佤族人喜欢喝茶,有时也用茶来治头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民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茶道文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本民族特色食品、茶、酒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创新,使其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将会大大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佤族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兴边富民行动政策。

1.在国家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指引下,佤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的不利因素。随着边疆地区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人口流动率迅速提高,周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社会问题所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也对边境民族地区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和危害。佤族地区有来自的祸害威胁,境外跨国贩卖枪支弹药、跨国拐卖妇女等丑恶现象也给佤族地区的发展进步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管辖,维护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为佤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3]

2.佤族地区具有特殊性,表现在边民的特殊、区位的特殊和经济文化的特殊性。政府应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行多策并举。

3.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这是符合我国21世纪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沿边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和开发的构想是:以向周边国家开放为重点,在巩固原有贸易市场的同时,向全面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推进;以开放发展为契机,扩大与沿海、内陆省区的经济交流与协作,增加经济要素向沿边地区流动,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等。”[4]佤族为跨境民族,中国加强与缅甸的合作,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开拓国内外两个旅游市场,将有利于佤族经济的长期发展。

4.资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佤族最为匮乏的资源之一。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佤族经济的投资,吸引民间投资,招商引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大力发展交通。

“交通是人们衣、食、住、行四大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命脉和重要职能部门。”[5]交通运输业可以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佤族尤其是农村地区,交通极其不便,阻碍了佤族与外界的交流。而沧源是通向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门户之一,西盟县许多乡镇都与缅甸接壤,因此,便利的交通条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还是经济贸易的纽带。在佤族广大农村地区,连基本的公路都没有,基础设施极差。国家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变这种现状,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特色市场的开拓。

1.面对国内市场的疲软状态,要及时调整市场导向,使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进军国内市场。

2.利用政府部门的影响力,结合佤族地区大多数特色产品批量小、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特点,促使地方、部门做好协调工作,集中力量,扩大佤族地区特色产品的影响,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选择和培育优势突出的特色资源支柱产业是佤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佤族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贫困民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和市场需求,选择和培育一批支柱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单靠农业为生。如可以发展糖、茶、胶、材、矿产等优势产业群体。

(五)合理利用资源。

1.佤族地区资源丰富。由于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众多河流形成了澜沧江和怒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丰富且开发潜能巨大,因此,可以利用水能资源优势发展电力。同时该地区降水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可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业。

2.发展民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结合。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旅游业将大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结构。

发展旅游业不仅是旅游市场自身的需要,也是改善本民族地区投资环境的需要。佤族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天然性,且民族文化别具特色。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发挥自身的优势,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同时带动相关部门、行业的发展,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增强佤族的经济实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六)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在佤族地区大力发展了文化事业。

但总的看来,佤族的文化素质仍然很低,封建思想浓重,孩子受教育程度低,对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得少,长大后主要从事传统劳动生产,难以形成突破性发展。要改变本民族落后状态,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改变佤族的命运,必需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知识,培养发展经济的专门人才,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国家还应落实优秀青年去山区的从教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佤族人民谋长远福利。

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电商经济;集群发展模式;物流

1集群发展模式

农村电商的集群发展模式是指个体农户及与之分工合作的经营机构通过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是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农村电商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是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式[1]。当前我国农业的主导是个体型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缺点是产品规模小、生产地分散、产业化程度低,不利于农村电商经济的发展。集群发展模式具有较高的外部经济性,具体体现在因一定区域内农村电商经济发展而导致采摘收割集体化,物流的运输管理集中化,区域资源利用提高产生的成本的降低。外部经济性不仅为新的农村电商个体产生提供条件,还为农产品种类的创新提供便利,有利于农村电商经济的发展。集群发展加强了个体农户的合作意识,促进农户之间的经验交流,技术互助,有利于推行统一的市场规范,提高个体农户的生产力、市场力。集群发展还加强了农户与沿着电子商务产业链分工的厂商之间的合作,促进分工进一步深化,缩小各个厂商之间的交易费用,带动产业链的整体成长,提高农村电商的竞争力。此外,政府也应该在农村电商经济的集群发展中提供政策支持,提高集群内厂商进驻的合理性,维护集群秩序,促进集群发展。

2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

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是现代物流的特点,电子商务物流并不仅仅涵盖了物品的流动,更是产品包装自动化,运输管理智能化的结合[2]。目前已经实施了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电商运营模式。如广西荔浦县与各大物流公司合作,将当地盛产的芋头、猕猴桃等通过产地直销的方式销售到全国各地,不仅帮助很多农户拜托了贫困,还创造了很多工作岗位,迎合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物流水平是现阶段农村电商经济发展的短板。农产品物流具有自己的特点,不能采用与电子、服装等产业的物流采取统一模式。农产品具有所需的储存空间大、贮藏条件更为严苛、保存时间短等特点。最近新兴的冷链物流就是食品在贮藏、运输、销售直至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各个环节都保证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下,既可以保证食品的新鲜品质,又可以减少食品损耗。但是冷链物流需要更加健全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高昂的运输成本,更加成熟的运输形态和管理手段,农村电子商务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这些要求。寻找适合当地产业特色的物流方式,降低运输的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是农村电商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3加入大数据应用

我国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个体和市场需求信息的不对等[3]。市场需求是瞬息万变的,个体农户如果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很难迎合市场,容易造成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的后果。农产品的种类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是市场需求决定了利润更高,更适合个体农户种植、生产的品种。市场需求又是有迹可循的,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农业供给侧改革正是运用大数据帮助个体农户选择需求量更高的产品,加强农业个体和市场需求的信息交流,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为个体农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加快大数据的应用,就要加快开放政府数据资源共享,提升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让大数据为政府治理提供可靠参考,使宏观调控更科学精准,民生服务更普惠,事物办理更高效。大数据不在“大”,而在有用。发展大数据在农村电商经济领域的应用,加快大数据分析与产业创新的结合,优化产业链分工,有助于推进电商经济发展,为个体农户提供强力的安全保障。

4加快人才培养

随着农村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规模迅速扩大,对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需求也更多。现阶段限制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以农户个体为主体的农业特点,个体农户往往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知识,无法独立完成电商服务平台的操作。因此,急需一批专业的电商销售人才,为电商经济集群发展提供帮助。目前解决农村电商人才匮乏最快捷的方式是人才引进。虽然农村电商发展在农村,但是高素质的互联网人才的引进需要从城市入手。首先需要政府出台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为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创业提供贷款、税收政策支持,吸引高校、企业的人才来农村发展。同时,加强对农民科技素质的教育,在培养方式上,可以选择村政府雇佣技术人员或者让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生下乡对个体农户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个体农户在计算即方面往往基础较差,无法在一对多的课堂上掌握计算即操作的技巧,需要老师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只有让个体农户理解电子商务这一行业的基础背景,具备简单参与互联网市场的操作技能,接受大数据分析下的市场需求,才能真正进入“互联网+农业”的全新时代。

5总结

总之,农村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直接影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质量,通过建立可以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集群发展模式,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加入大数据应用,促进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加快农村互联网人才培养,增加人才引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村电商发展质量。作者简介:易莹,1981年生,女,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

参考文献

[1]常艳花.基于农村脱贫视角的电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12):134-136.

[2]李彩霞.农村贫困地区实施电商扶贫的模式及对策研究[J].投资与创业,2018(11):206.

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篇9

关键词:社区银行;二元结构;市场定位

社区银行(CommunityBank)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产权明晰、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一、社区银行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探析

由于大型企业及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这些大型跨国企业不会依赖社区银行进行融资。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柱则主要是中小企业和农业,这些企业主要依赖社区银行进行融资。所以,美国社区银行对于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社区银行对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拉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社区银行在欠发达地区有大量分布

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的数据统计,美国社区银行10%分布在东北部、10%分布在西部、16%分布在西南部、20%分布在东南部、20%分布在中西部、24%分布在中北部,如图1所示。

图1美国社区银行区域分布图

社区银行按人口比例在全美国基本上是均衡分布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自己的社区银行。这对于拉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美国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和农业的支持

在欠发达地区,主要的经济支柱一般是中小企业、农业、私营业主等。而社区银行由于自己的经营性质,其主要客户群体也正好是中小企业、农业和私营业主。美国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的贷款支持,对消除美国二元经济现象、推动区域间相对均衡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表1可以看到,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自身资产的比重都超过了17%,最高的达到了20%,而大银行的该比重都在12%以下,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该比例甚至仅为6%。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整个商业贷款的比重也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大而逐渐减少;资产规模在1亿美元以下的达到了93.44%,资产规模在1~5亿美元的也达到了77.65%。这两个层次的社区银行达7204家,占社区银行的绝大多数。而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商业贷款的33%。反映资产规模小的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贷款给中小企业。

由表1还可以看出,社区银行小额贷款的单笔平均数额比大银行要高,但是贷款总数额却不如大银行。例如,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单笔10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平均单笔数额为54.593万美元,而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小于100亿美元的大银行单笔10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平均单笔数额仅为13.523万美元。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社区银行投放于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用的启动资金,而大银行主要用于临时性的周转资金。

从表2可看出,无论是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农业经营费用,社区银行对于单笔数额越小的贷款,其在所有银行对该类贷款中所占比重越大,对于单笔小于10万美元的贷款,两者的比例都达到了82%以上。这充分体现出社区银行对于普通农户家庭和小规模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支持。社区银行对农业固定资产的贷款占比达64.6%,对农业经营费用的贷款占比达60.6%,这两个数据也充分体现了社区银行对美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二、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的支持

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社区银行成立的初期,政府的保护性政策使得尚未成熟的社区银行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1863年美国颁布的《国民银行法》,规定开办银行的最低资本金只需2.5万美元。这极大地繁荣了社区银行的数量[1]。当然,这也与美国当时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关系。

美联储一直没有专门针对社区银行的限制性政策。只要社区银行有能力,大银行能做的业务社区银行也能够做。当然,对大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样对社区银行成立。比如风险投资比例,虽然在绝对数上社区银行允许的投资数要小得多,是由于其自身的资产规模造成的,允许的风险投资比例与大银行是一样的。

(二)独立社区银行协会的扶助

美国成立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TheIndependentCommunityBankersofAmerica),其宗旨是为社区银行服务。一方面,可以向美联储或者国会传达社区银行的意见,维护社区银行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社区银行间的联系,促进合作。同时还对社区银行的经营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社区银行发生危机的时候,该联盟可以集中其它社区银行的力量来对有问题的社区银行实施紧急援助。这样,社区银行虽然在经营上相对独立,但是由于有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作为后盾,它们可以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一股较为强大的合力,在美国的金融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社区银行注重自身的市场定位

美国的社区银行都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社区银行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体——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等。社区银行之所以将他们锁定为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一方面,社区银行的贷款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大银行拥有很大的资产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它们评价一家企业往往是依赖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对于大银行来说中小企业与其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想要了解一家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必须花费大量的信息收集成本。所以大银行更愿意将贷款投向财务状况良好、信誉佳、风险低的大型企业。同时根据它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给予其优惠贷款利率。如果社区银行也要去争夺这些大客户的话,相对于社区银行自身的资金实力来说,很低的优惠利率社区银行是承受不了的。相反的,社区银行基于自己的软信息优势,对于当地的经济情况、借款人道德品行和经济实力的真实情况等都比较了解,所以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的贷款对于社区银行来说不一定是高风险贷款。社区银行不需要花费太大的成本就能了解当地一家中小企业、一个农场主或者个人借贷者的真实状况。这些客户由于无法或者很难从大银行取得资金支持,他们常常只能依赖社区银行作为自己的融资渠道,因此,社区银行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向他们收取较高的利率。根据自身的特点,社区银行将目标客户锁定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可以为自己赢来低风险高收益的利息收入,与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农场主、个人借贷者取得双赢发展。另一方面,美国中小企业和农场主的经营用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大银行冗长的决策链条使得他们的经营用款时常不能得到及时的批复,社区银行则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的时效性贷款需求。社区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将目标客户锁定在社区内的某一特殊群体,更加专业、周到地为其服务。以南加州的国泰银行为例[2],作为南加州第一家华人社区银行,它在处理个人贷款业务上效率非常高,在申请当日便可完成对汽车贷款的回复,在一个工作日内可通过对房屋贷款的申请。即使是面对小企业的银行服务也往往是量身订做的。

(四)与所在社区协同发展

社区银行遍布美国的小集镇、超市、小商品购物中心、学校、地方产业中心、新兴开发区,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带来了融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社区银行自身赢得了发展空间。社区银行与所在社区协同发展有一生动的例子得到说明,这就是财产抵押贷款(Mortgage),即以住房、土地等物产作抵押发放的贷款,这一贷款用于购置住房、土地或其它物产[3]。美国居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住房(别墅),但上世纪初还远不是这样的情况,其生活条件的改善与银行提供Mortgage有极大的关系。美国居民通过取得银行的抵押贷款提前住进高档别墅,快速提高了生活水准,高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银行也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商机。美国居民获得的财产抵押贷款,大都是由当地的社区银行提供的。当一居民到某社区购新房时,当地社区银行就为其办理期限可达20~30年的住房抵押贷款。可以说,社区银行在美国各地的均衡分布,为缩小以至消除经济的城乡差别及区域差别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设立社区银行的战略思考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99047亿元。但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并没有随着GDP的增加而减弱,而是经历了一个先弱化后加剧的变化。以二元对比系数(即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来反映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状态。二元对比系数曾经从1978年的0.16弱化为1984年的0.26,即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差别缩小了。但到了2004年,二元对比系数又下降到了0.18,这说明现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差距与1978年的状况相差无几。

与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相对应,金融的二元结构问题也相当突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公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04年末东、中、西部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3.9%、18.1%和15.3%,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6%、19.1%和16%。这与该年东、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依次为58.4%、24.7%和16.9%大致相吻合。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为了有效地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认为应积极推行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在于: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初期阶段实行非均衡发展模式,有重点地开发和投入,但这种“重点”不是永久性的,一开始就应建立在协同发展的战略思维基础之上[4]。“协”是指较发达地区要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和落后产业发展,“同”是指全国各区域各产业共同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例如人均GDP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应适时实行战略转移,更多地关注落后产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左右,处于社会矛盾高发的过渡时期,应适时实行战略转移,以和谐为重,更多地关注落后产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社区银行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金融支撑,应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近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水平高度不均衡的发展中大国,在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仍应继续推行“发展极”模式,但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重视部级的“发展极”和大区级的“发展极”建设,而是要重视多层次发展极的建设。具体说来,今后应特别重视县域发展极的培育,包括县城、乡镇、县域内开发区甚至村的发展极建设。通过这些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星星点点的发展极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在这些县域发展极的形成、发育和作用过程中,离不开地方金融机构的资源聚集和配置的整合功能。社区银行能够成为这些县域发展极最合适的金融支撑。

对于社区银行如何界定,国内学术界和实业界并非一致,但绝大多数认同如下特点:(1)规模小;(2)服务对象是社区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居民;(3)不跨区经营;(4)资本金以民营资本为主;(5)产权清晰;(6)分支机构少,管理高度扁平化。符合以上特点的社区银行,才有比较充足的条件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居民提供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才有可能与当地的中小型民营经济血肉相连、协同发展。我们赞成社区银行以民营资本为主,是因为上面所论述的社区银行是商业性经营的。在大银行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社区银行为保证服务对象的需要,以民营资本为主是重要的产权基础。既然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为适应建设县域发展极和县域经济的需要,我国的社区银行经营的区域应以县域范围(或城市中的区)为宜。在县域内经营应成为我国社区银行的重要特点。在县域范围内经营,社区银行将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获得空前的发展,取得县域经济与地方银行机构的双赢。

目前,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以上社区银行的特点,但都存在不符合之处。例如,按以上社区银行标准衡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普遍偏大、政府或国有企业股份普遍偏高、经营区域普遍过大。所以,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不是典型的社区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在许多方面更接近社区银行,但仍存在定位不当、产权不够清晰、政府作用过大等诸多问题。例如,农村合作银行大多存在跨县域经营的动机,国内还有动议把各省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统一整合成省级农村合作银行。至今,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我国的上述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最多只能称为“准社区银行”。

基于以上战略思考,为加快社区银行的建设,一方面应把部分准社区银行改造成真正的社区银行,另一方面须花大力气在县域范围内(也可在乡镇范围内)组建符合上述特点的社区银行。

四、我国社区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社区银行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挖掘软信息

除了少数当地十分有名的大型企业之外,我国相当多的地方中小银行对于当地众多中小企业、农业从业者和个人贷款者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当这些贷款申请者到准社区银行申请贷款时,地方中小银行常常像大银行一样主要依据财务数据、信用记录等硬信息来判断该笔贷款是否能够执行。

因此,社区银行具有的软信息优势在我国准社区银行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根据前文的论述,社区银行的主要优势之一在于软信息,而在资产规模、跨区服务方面不能与大银行相抗衡。因此,我国的准社区银行在未来必须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真正融入到当地社区中去,以充分挖掘软信息。

(二)社区银行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的地方中小银行尽管有一定比例的贷款投向了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但是指导思想还是和大银行一样争夺大客户,限制了产品的创新和业务的开展。大银行比起地方中小银行来说有更加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他们可以用更加优惠的利率和附加条件去争夺这些优质客户资源。而地方中小银行去与大银行争夺这些优质客户很多情况下是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经营。这样,社区银行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与大银行差别化经营。

(三)社区银行应该开发具有当地社区特色的金融产品

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很不一样的,各个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是有很大的不同。大银行的运作往往由总行统一调控,分支机构很少有自主权。而社区银行因为立足当地社区,在金融产品开发自主权上就有很大的优势。社区银行应该针对地方各个不同的企业量身定做适合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还要利用银行信息广泛和拥有相关专业人才的优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出建议或者帮助其拿出开发的具体方案。

(四)我国准社区银行产权结构有待理顺

由于历史的问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多由以前的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以前的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农村信用社又分别经历过由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管理的阶段。产权结构比较混乱,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准社区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应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改革模式。对于产权形式的选择,农村信用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社员之间关系较为松散,资金交易规模较大,施行商业化的股份制改造会使经营的交易成本减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继续施行合作制或者股份合作制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

(五)社区银行应该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力度

我国的准社区银行大多业务比较单一,缺乏中间业务,必须抓住自身发展特点与经营优势,增强业务竞争能力,创新金融工具,开展多元化服务。

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篇10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左”的思想的左右下,我们实行的是单一的严格控制的公有制,甚至出现人I民公社这种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畸形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我们又重新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不否认,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这种所有制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就我个人而言,这种经济制度的确立仍没有给予私有制以正当的和应有的地位,在新的形势下,它已经无法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当然无论是从令人头痛的意识形态考虑还是社会主义的自身性质,我们都无法和不能否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地位,但是公用制的主体地位并不能代表起在社会经济中发挥到了主体作用。在多年的计划体制的束缚下,我们造就了世界上最落后最无效的经济。除去在垄断行业的因素,公有制的作用还远远比不上只有二十几年寿命并在很长一段时间为人所批判的的私有经济及其本质相同但更先进的外资经济。而后者正是当代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的催化剂。在公有制内部,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以及低效率问题已经严重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风险,而农村的土地经济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后的八十年代又过一段发展,而现在则是危机重重。即使是长期不被所谓的“马氏”经济学家所承认的集体经济,除了在八十年代捧出“苏南经济”模式而红火一阵外,最终败在以私有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下。而其当年发达的集体经济现在除了满足当地的就业压力外,毫无活力而言。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继续深入的大背景下,我们绝不能再受僵硬的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所束缚,再向无辜的私有经济戴大帽子了,我们应该坚持对公有制的深层改革。只要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硬性分割所有制和规定各所有制的性质毫无意义而言。非公有制包括私有制和外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间资本的积累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这些作用在公有制特别是国企在短时间内所不能完成的。尽管在短期内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差距和阶层的分化(这些我将进一步阐说),相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民皆穷的境况莫不是巨大的飞跃。而过去公有制改革所实验出的集体经济,虽然也得到过官方的承认,但严格意义上说,我认为根本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即使在宪法规定下,基层政府也无权使用人I民的资金,除非在完全意义上的民众自愿,否则基层政府的市场运作就有越权之嫌。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的主体只能是它的参与者而非监督者——政府。所以,现时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所有制。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督者,有必要也有义务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淘汰落后的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适应发达市场经济的先进所有制制度,。

二:改革道路上的“三农”关。

无论是前任朱容基总理,还是现在的有农业背景的温氏政府,无不对我国现在的“三农”问题痛心疾首。湖北省监利的一个普通的乡党委书记,因为上书总理“三农”问题而全国闻名。可见在中国国民经济繁荣的背后,农业潜伏着多么大的危险。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微不足道,但是农业作为新中国经济的母乳,其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必须得到最大的关注,这也是我将“三农”问题放在第二讨论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后,照搬苏联的经济体制,也部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政府依靠残酷剥夺农业的产值来发展经济。几十年来,我们的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直至今日,农民兄弟仍默默忍受着工业对农业的巨大剪刀差。在发达国家甚至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会对农业进行补贴,以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现金我国农业的危险局面,绝不能归咎于农民兄弟的懒惰与无能,只能是我们自己政府的责任,而也必须由政府负责。至少在我的观察中,农业真的到了无法发展的境地了。农民除非是外出打工,否则单纯依靠农业收入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而在农村,除了农民的极端贫困外,他们还要面对基层政府的压迫和尖锐的阶层分化问题。这些共同构件的农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头号问题。朱容基总理已经开始对农业进行改革,如税费改革和粮食收购改革。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我认为农村问题的根本在于产权不明的问题,农民只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脆弱的使用权又容易被专横的地方政府所剥夺。所以朱总理的改革只是涉及到一些皮毛而已。对于他的继任者温XX总理,我相信以他的农业背景,肯定能意识到农业的根本问题并对之进行实质的改革。我的期望是,

首先最根本的是对产权进行改革,使产权明晰。不能死守计划体制下的土地国有政策。既然国企改革可以出售国企,为什么政府非得独占土地的所有权,而不将其归还给其实际主人农民手里呢?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在落实土地产权的同时,也应指定相应的土地产权法律。禁止土地的买卖,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别人使用,但是土地的所有权不得变化,这就防止了在农村的土地兼并以至导致社会动乱。

其次,要中国的城市居民向农民还债。国家完全免除农民的税费,其在财政上的损失可以由城市居民承担。在农业现行体制下,单纯的结构调整,农民的增收还是没有指望,而只有解除农民发展的负担,使其由初始基本进行发展。

再者就是涉及到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就是逐步取消农村的乡镇级政府,而逐步就是不能激进,要先在发达地区进行试点,再推广到落后地区。并且弱化农村的集体权力,我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之说,而在西方国家的乡村自治管理,其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只能达到市级。这项改革,可以减少大批的冗员,并且直接减少农民受到的基层政府的压迫。同时也要建立公共事业服务组织和相应的联系机构,负责农村事物的组织,而非过去的政府的强行监督和硬性规划。我们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因为“大包干”曾出现过农业的飞跃发展,我希望新一届政府能加大对农业的关住,推动农业的第二次巨大飞跃

三:新经济下的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问题。

像我这么大的年龄,是无法想象我们的前辈们所生活过的计划经济下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我曾看过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中国》,他对当时的社会有具体的描述,我也不禁对当时人I民的生活状况感到万分惊讶。,相信年长的老师可能对往事留有记忆。尽管今日无论那个人是如何的仇富,对富人如何的咬牙切齿,他也不愿在回到当时那个社会下去生存。对于以前的“一大二公”的社会,无论当时的喉舌是如何的赞美,我们新时代的公民都应该坚决摒弃。

我们进行改革开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面对曾被我们愤怒声讨的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的问题。我相信邓小平是伟人,并不是我认为他在经济上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而是他作为一个革命家领导者,第一次提出了“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并将之付诸实施的人。我们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会让每个人在竞争中都成为成功者。除去不正当的制服手段,即使在同样的竞争条件下,也会因为个人能力和机遇的差异而使原来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出现分化,这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而我极力回避使用“阶级”而替用“阶层”,就是不想国人在这一字之差上在造出多少无意义的争论。在市场经济下,这种分化是完全正常和必然的,但是在的中国,现实所面临的问题要严重的多,而境内外的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这种分化正在加剧。我国法制的不健全,社会上的仇富心理便不时的发作几次,山西的“李海仓案”就是一例。不可否认,像大多数转轨国家一样,少数民间企业家在其发家过程中的确不那么光彩,但是民众所真正仇恨的是那些国有企业的腐败管理者和滥用权力致富的官员及其裙带下的太子党,而这些人因为掌管着巨大的公权力,所以民众只能将愤怒发泄到无辜和脆弱的私营企业家身上。甚至在少部分“遗老左王”的教唆下,无助的民众将愤恨倾撒到改革开放上,竟然回忆起毛氏时代的平均主义来。而这种仇恨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无健全法制的保障下,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乱。我认为这是仅次于“三农”问题的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相对与全力发展经济来说,政府在这方面的注意力显然不够。在“八九”动乱以后。政府的注意力放在“反资产阶级自I由化”和惩治官员的腐败上。新一届的政府可能回在这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注意力。严肃认识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的问题,不能采取强力阻止它的发生。而是进行引导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税收差额对财富进行社会的再分配,加强税收的依法合理征收,防止人为特别是富人偷漏税。在财政上上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和补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社会得到协调发展。而在现时中国,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加强对国企老板和政府官员的监管,为民众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再使公权力去破坏社会的正常发展。在我国基尼系数接近危险值的情况下,这种必要性尤为紧迫。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改革,我们都要遵守一个曾废弃多年的基本道德原则——善待富人。

四: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的危机与完善。解决所有制、“三农”以及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问题,只是为今后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如果其他条件不具备,则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会长远,甚至会前功尽弃。所以要想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同时要解决好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第一: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在实行计划生育之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大为降低,但每年的新生人口人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现在已经无人再相信荒唐的“人多力量大”的谬论了,但错误已经犯过,就只能是让我们自己来承担。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最大负担之一。我们的农村已经富余了几亿劳动力,而在城市,因为国企的改革,造成了大量的下岗职工。我认为在计划生育上,政府的职能已经得到最大的发挥,而现在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解决就业问题上了,现今失业问题的严重,责任不在社会为未提供足够的岗位,而是我们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建立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要靠社会的群体力量,社会应该给予弱势群体足够的关注,而后者有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正常社会的发展应该照顾到最大群体的利益,而不是造成认为的对少数群体的漠视。

第二:教育科技问题和人才流失。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曾创造了世界上的教育奇迹,在科技发展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世界进行新技术革命时,我们却将宝贵的发展时间浪费在可憎的内斗上。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我们的现今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实在不容乐观,我们的高等教育甚至远远落后于印度,而我们的科学家院士,真正有实力的能有多少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发达国家的生产车间。但是实力并不只靠口号喊出来的。朱容基总理对教育的漠视是他最为人所诟病的施政污点。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精英,最后被美国全数收割走。而这种人才流失最让人痛心,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谴责大学生的忘本和不爱国。他们也会在北约轰炸我大使馆后满街的示威游行,只不过骂完美国人之后,毕业来临时,还是觉得美国似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能说他们无情吗?只要祖国的需要或是有优势吸引他们回来,他们也会义不容辞的回来尽力的,曾经有人呼吁禁止大学生出国,但是若真的这样,人才在他不能发挥的地方,只会是对人才的更大的浪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国内的人才发展环境,特别要注重高科技的发展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不能因为某个学者写几篇抄袭文章或大批判性质的文章就给他评个院士当。只有占据新科技的前沿,才能在新世纪的新经济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能源压力和环境压力。

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能记得五十年代的“大炼钢”运动,那次荒唐拙劣的政治表演除了炼出一大堆废铁废钢外,还消灭了无法记数的树,直至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机器恶劣的影响。如果五十年代的人是因为政治狂热而做错事可以谅解,那么在新世纪,我们仍在做这些自掘坟墓的事,那就是不可原谅了。但现实正是如此,我们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着宝贵的能源和破坏着脆弱的环境。,我国现在的能源消耗已经在世界前列,而我们的单位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我们自诩的地大物博的祖国,也已经无法承受我们的消耗了。我们必须要改善生产技术,节约宝贵的能源,使对有限能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样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多少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而做出的,我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在我的眼中,居然没有见到一条河水清澈的河流。对于环境问题,政府也是心急如焚,对以前的政策失误痛心疾首。我认为,在环保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发达国家,他们也与过严重的环境污染,但后来无不得到有效的治理。随着环境压力的逐步增大,我们已经没时间在浪费了,否则真是愧对子孙。

五:政治体制的改革。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改革当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八九”学运之后,对于政治体制的深层改革,基本上已经完全陷入了停滞。而我们尽管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的极权政治体制仍为文明国际上所指责,除去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少数别有用心的之外,他们的指责还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计划经济之所以会输给市场经济,不仅仅是资源配置上和生产力上的无效率,其维系基础的计划极权政治体制落后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对于真正的市场经济来说,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的竞争和分散的决策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必须完全透明的,不存在当权者和拥有和决策者良好关系的人在竞争上占有任何的优势。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建立发达的完善的优势运行经济作为发展的模式,相应的我们必须同时也应建立健全的法治社会。其实在严格意义上说,使经济就是民主经济,这个词和自I由一样,在当今中国好像没有它本来的意思。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我们中国,除去极少数的食古不化的“左王”外,相信社会包括所有的大学生都不会再囿于意识形态上的争论了。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和民主保驾护航。而在市场经济下,不管是民众还是政府都必须尊重市场主体的权利和理性判断。在上世纪主政时,曾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后来因为“反资产阶级自I由化”而中途夭折。其后的几届政府,在政治改革上都小心翼翼,没有深层的改革。即使是后来朱容基总理的精简冗员和乡村基层直选,也只是动皮毛而无伤胫骨。而外界对于新一届的胡XX政府的可能进行政治改革的期望,也因为胡主席的“七-一”讲话而破灭,讲话只是强调了他的前任江主席的“三个代表”思想。不论现任政府的沉稳有多大的深层原因或是苦衷,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进行政治改革对现行的落后政治体制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现行体制脱胎于计划体制,其僵硬的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可能会勉强维持,但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其弊端便暴露无疑。当今社会严重的官员腐败、司法腐败以及决策失误等问题可以完全归咎于僵化的政治体制,我们可以说西方的民主是虚伪的,但是就在他们的制度下,官员受到真正的制约。反观我们的官员体制,其制约的功能只在上级官员手里,这就必然会造成官员对上不对下负责。对于治理中国达五十多年的中国共X党来说,管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考虑到民众的素质和国家的国情,我们不会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实行多党制,但是为了顺应世界的潮流,应该改变党对国家的管理方式,而执政党也必须加快自身的转变,由先前的革命党转化为全民执政党。我们应该坚持总书记的党政分开的改革,党负责对政府的监督,而政府的具体事务党不必进行参与。再就是实行新闻自I由,开放报禁,允许民间自I由办媒体,使新闻媒体能真正成为第四权,起到监督政府和执政党的作用。还要以基层直接选举为起点,逐步在市级和省级实现真正的民主选举,淡化党的组织部门的选干作用。要尽快建立独立的拥有高度尊严的司法制度,健全国内的法治环境,以真正杜绝官员的腐败现象。一相情愿的吹嘘所谓的“亚洲价值观”,只能是自欺欺人。民主、自I由才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而因为少数人的利益坚持固有的落后集权政治体制,总有一天会葬送我们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