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2:41:32

经济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篇1

1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2今后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矛盾,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今后应该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有效地保护环境。如果城市中,空气和江河的水受到污染,我们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的健康将受到损害。因此,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因为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矿业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水平的1/2到1/3。在前一阶段在暴利驱动下,对地下资源的无序的开采,使我国的土地、淡水、石油和主要的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应盲目地追高GDP数字,应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应该关闭效率低下的耗能大企业。同时要对大量的现有的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在今后发展中,更加注重农业的发展。在现有的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的基础上,应该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和副食品的产量。为此,应该保护农业可耕地的面积。已经被非法开发的土地应该坚决清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把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分析研究

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不能完全的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也不能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土地资源的发展潜力和价值也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我国的农村经济进行更好的发展,就要通过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并且通过科技的提升和社会的帮助来使农村经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才能使农村经济真正的发展起来[1]。

1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影响因素

1.1自然环境因素。我国的农村经济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区域范围内的一些环境因素。因为对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普遍依靠自然环境来进行经济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缺乏一些基础设施,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村区域的道路交通建设也存在不足,也没有对农村区域的供水和供电进行建设,使得农民在进行农田和水利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恶劣的建设环境问题。国家在对农村的一些水利设施进行建设时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不仅建设的不够完善,而且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也没有做好维修工作,使得水利设施的抗旱能力被减弱,也无法有效的进行排涝,很多农村的渠道被堵塞,水库的险要面积在不断的增大,农业及地区的抗灾能力也在愈渐减弱。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的操作手法过于粗放,很多农业活动都是依靠人力来进行的,使得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势很难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不仅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1.2产业结构因素。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设置不合理,在当前社会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提高,饮食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得市场的农产品供需无法保持平衡,当前的市场需求不断的向高品质的农产品来进行转变,而且不满足于单一的农产品供应。但是因为我国很多农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农业结构来进行生产,主要是以种植一些粮食作物为主,并没有种植一些具备竞争优势的蔬菜和水果类作物,使得农村经济的产品无法进行转型,无法通过规划产业结构来进行更好的发展[3]。1.3人才因素。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就意味着农村经济在进行发展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但是因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和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设置,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比较低,而且农村的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逐渐的流入城市。在农村进行生产作业的人员大部分是一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综合素质也不高的老年人和妇女,这些人群的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而且市场意识也不强,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无法改变自身的作业能力。而且农村的很多管理人员的思想也比较传统,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开展相应的农村经济工作,也无法对我国的人民群众进行引导,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认知也存在不足,甚至很多管理层并没有重视农村经济发展这项工作,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1.4资金因素。当前我国政府在农村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在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也没有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5]。1.5技术因素。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些科技的支持,需要通过推广一些先进的技术来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好的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收益,但是当前我国很多科技人员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是对一些科学理论的指导进行研究,并没有对具体的技术进行研发,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经济技术体系。技术成果也无法适用当前市场的要求和农民的具体发展需求,无法促使农业结果进行优化[6]。1.6污染因素。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一些粗放的操作方式以及一些工业的建设,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而且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工业废水,不仅会污染水体环境,而且还会影响农村的作业,使得一些农作物的生产出现问题,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7]。1.7市场因素。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并没有被充分的实现,无法通过解决农产品供需之间的问题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存在不稳定的特征[8]。1.8政府因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重视力度不足,不仅没有制定法律法规来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规范和约束,也没有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

2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2.1加强设施建设。要想改变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环境因素的问题,就要加强农村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使农业生产能摆脱对环境的依赖,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发展体系来进行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农业方面,应当加大力度推广机械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且鼓励农民通过多种方式种植来增加收入,可以根据当地的土质或气候,种植一些市场上稀缺的作物,来提高作物的经济收入。2.2优化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不仅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种植相关的作物,而且还应该通过培育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来进行产业转型,通过建立一个更具规模的农村经济体系来进行集成化发展,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来保持一个供需之间的平衡,使农产品的结构能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鼓励农村地区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结构,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实现电子商务与线下销售的结合,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收入。2.3培养专业人才。农村经济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培养一些专业的人才,使这些人才通过学习一些信息技术来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不仅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来挽留一些青壮年劳动力,还需要通过一些人才下乡支持活动来完善农村管理团队,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来发展农村的经济。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惠及农村的发展政策,对年轻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吸引力,鼓励其回到家乡致富,这样既能够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人才支持。2.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国家应该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来帮助农村经济进行更好的建设。例如对于具有种植特色的农村地区,应当加大力度对当地特色农作物种植的扶持力度,并且针对特色作物建立起产销一体化的渠道,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特色农作物的优势,从而提高销售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研究,并在此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不断升级作物生产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及质量,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2.5加强技术研发。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应该对一些农业技术成果进行研发,使这些技术成果能够更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来使这些技术成果能够更好的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收益。通过构建一个健全的农业技术体系来推广一些技术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保证这些技术成果能够真正的满足农民的建设需求。2.6加强污染治理。在进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一些工业污染的治理,要对一些企业进行严格的约束,对一些污染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通过建立一个生态环境来发展农村经济,使得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对于农村的生活污水也应当加强处理,尽量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这样既能够减少浪费,又能够将水资源充分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提高农业发展效益。2.7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在进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建立市场供需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引导农民更好的生产一些农作物,从而转变农业发展结构。2.8政府加强引导。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行为的引导。在重视这项工作的同时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对各项工作进行约束,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规范。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要想使农村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来使农村经济真正的发展起来,并且带动农村的一些行业进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行为进行规范,并且通过市场的宏观调控来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和改善,使农村经济能够进行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西农经,2019(1).

[2]杨国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7).

[3]李冬云.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2).

[4]薛松苗.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17).

[5]张福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为例[J].江西农业,2017(7).

[6]蔡宗发.浅析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管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7(2).

[7]张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24).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篇3

一、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

1、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好项目少。

2、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

3、担保抵押难,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服务弱化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实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只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而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扶持。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扶持县域经济中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3、邮政储蓄从县域抽走大量资金。众所周知,邮政储蓄存款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吸纳的存款只能转存人行,由人总行统一调配。由于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并将吸收的储蓄存款以较高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给邮政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利益,因此,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发展非常迅速,金额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邮政储蓄在存款市场的份额2002年底已达8.48%,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大户。以某县为例,2003年末,该县邮政储蓄转存款余额6,830万元,占该县金融机构同期存款份额10.17%,仅此一项,就使近7000万元资金不能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尽管人总行去年已下达文件,对新增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降息政策,并允许邮政资金与农信社协商后转存农信社用于支农,但往往由于邮储部门提出的利率价格等条件过高而无法实现邮政资金反哺农村,因此,目前邮政储蓄仍然是县域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4.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5.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

6.企业资信状况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7.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目前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窗口指导”因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矛盾而难以发挥作用,再贴现因县级票据市场不发达而寥寥无几,唯一可以运用且十分有效的再贷款因受限额控制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央行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略

1.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功能,拉长政策金融服务的链条,在继续做好对粮棉油购、销、存所需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大粮棉油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品种改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县域经济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3、对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适当控制邮政储蓄增长的速度,建议对邮政储蓄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机构到资金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降低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争抢存款资源的能力,力求把县域资金留在县域里流通。其次,银监会要严格控制邮政储蓄网点在县域的准入政策,原则上不再审批增设新的网点,并有计划地对某些业务不规范的邮政储蓄网点予以撤并。第三,针对邮政储蓄是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实际,可适度向县域经济批配同等规模的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5.大力改善县域信用环境,推进县域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须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一是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督促企业落实银行债权,从而营造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6.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强化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县域经济融资难的关键问题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以自身实力赢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青睐;企业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以取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银行信贷部门的沟通,主动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在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础上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基层央行在促进县域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1、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实施政策引导策略。深入开展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工作,要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增进银企沟通和相互理解,促进银企项目对接和资金融通。主动寻求贯彻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2、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调控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的甚至存在很大悬殊,这就需要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实行区别对待,适当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限额的向辖内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审批权限,要求其根据商业银行资金头寸变化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灵活掌握发放与收回,以进一步增强国家货币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要大力发展县级票据市场,为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创造条件。

3、深入调查研究。基层人行有效的调查研究可以反映地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总行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当好参谋。因此,基层央行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特点,探寻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尤其要全面调查货币信贷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研究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的问题,从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发展到了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时期,在农业发展方面,也随之显现出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在新常态经济时期,发展农业面临的挑战会更大,一定要积极强化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不断创新升级,以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融入新常态特征,推动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鉴于此,本文以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为题进行相应探究。

1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1更加重视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和生产安全,凸显农业发展的差异化。新常态形式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和生产安全,市场更需要多样化的农产品,农产品的生产也是越来越重视其质量,逐渐实现品牌化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化、个性化。人们在农产品方面的消费观点,由以前的吃饱,过渡到吃好,再过渡到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农产品消费方面,电子商务的引领作用逐渐显现出来,这将成为农产品销售的大方向。农产品划分越来越细,人们更加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质量和差异化成为决定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1.2农业技术的改革创新,将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就新常态的生产要素投入方面而言,传统要素随着规模驱动力的减弱,农业生产对土地、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在整个农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农业发展对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因素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技术创新或将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稳定粮食产量、增加农民实际收入、保持农业增效的主动力。1.3农业发展模式由以前的粗放型逐渐转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更重视质量。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成本高、消费高,而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渐体现出其规模化、专业化,新形式的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专业户等)陆续出现,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从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来看,也只逐渐显现出智能化、标准化等特点,在农业生产时,特别重视使用生态资源循环方式,重视资源内的节约利用,重视发展生态农业,把农业的持续发展视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1.4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逐渐显现出结构的特色和多样化。新常态形式下,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多功能的粮食生产区或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休闲观光类农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加工程度在不断加深,差异化、区域化逐渐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农业生产链在不断地加长、加宽,农业产业价值链在深入扩展。

2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农业生产模式过于单一,农业产业链不够完整。新常态形式下,农业发展太重视农产品的种植,忽视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需要积极完善农业产业链。很大一部分农产品,未进行加工就直接销售,农产品的特色不明显,附加值相当低,这样就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困难。农业生产、经营太过分散,当市场、资源等环境发生变化时,整体竞争力很难提升。随着新型农业组织的出现,农业生产规模不断增大,然而,我国的耕地分散性很强,农业生产模式相差非常大,在这一前提下,要想实现农业生产统一监管难度增加,这也大大增加了农业发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难度。2.2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劳动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直以来,种地就是农民的唯一谋生手段,而劳动力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农业劳作方式单调,生产技能不够先进,这样就很难满足新常态形式下的农业发展的需求。从农民的角度讲,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的技术知识、经济发展知识非常有限,很难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就劳动者的数量而言,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力逐渐显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土地撂荒逐渐成为农村的突出问题,农业劳动力严重缺失,这也是制约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关键原因。2.3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无疑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系数。市场经济积极引领着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波动厉害,会导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也非常厉害,这无疑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系数,近年来,农产品销售逐渐呈现出国家自由化趋势,因此,增加了国内农业生产应对国外市场挑战的难度。新常态下,政府不再干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的定价是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而定的,这就大大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布局的难度。2.4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科技是每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也不例外,农业科技不但关系到农业的发展步伐,更关系到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新常态下农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农业技术人才缺失、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等,这样不但限制了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增加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在生产实践中的积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太慢,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科学技术转化很难,技术的落实也十分不易,另外,很大一部分农业科技的实践性不强,农业生产只重视规模,不重视技术的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动力不足。

3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3.1积极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落实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从政策方面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在财政方面,也要切实提升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支持力度,不单单在粮食安全方面,肉蛋奶果蔬以及水产品也在这一范围内。持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生态补偿方面、资源投入方面增加力度,增加对农民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引导使用更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早日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措施并强化该措施的可行性,保障政策的高效性和专业性。3.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视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新常态下,发展农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积极发挥在配置资源时市场地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充分重视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参考相关价值规律,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满足不同层次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新形势下,持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先是调整农产品结构,再是积极拓宽农业相关产业链,积极构建农产品产、销、储一体的产业经营平台,培育一批农业旅游圈、生态文化圈。各基层政府要结合当地特点,积极发挥自己区域内农业发展的地域优势,鼓励农业健康发展。农产品的售价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在调控价格时一定要参照市场机制,结合市场的变化情况,科学预测市场的动向,在此前提下,制定具体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3.3强化科技创新,用科技保障农业的发展。新常态下,一定要强化农业科技的创新,用科技保障农业的发展,努力促进现代化农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学科的相互结合,推动农业进入高产量、高质量、高收益的时期。农业科技服务、指导等基础性工作也要切实做好,积极发挥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切实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让科技创新成果积极转化成实际的农业生产效益。3.4做好农业劳动者的相关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新常态下,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劳动者业务水平的提升,各地要结合自己的地域优势,选择接受培训的人员以及培训的具体内容、具体目标,积极培养职业型农民,培训的时候,可以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科学规划、积极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工作,让更多的科研机构参与到这一过程中。

4总结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挑战不可小视,所以,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时,一定要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特别重视农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增加农业增值空间。改变以前的农业生产模式,要科技引领新形势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整体质量,在政策方面、财政方面予以支持,培养技术型农民,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丽.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J].农业经济,2016(05):196-197.

[2]贾淑帅.关于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分析[J].北京农业,2017(15):87-88.

[3]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7(06):159-160.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篇5

1、我国当前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从我们建筑经济的总体来说,私营建筑经济已经占据有主导地位,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具备的一些特点及方向。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存在的经济较为激烈。因此只有国有建筑经济能够在市场上有所退出,才能使得私有建筑经济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对于民营建筑企业来说,在这些年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了,并且占据有超出了国有经济占据的市场份额。2、公有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于许多的公有建筑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存在将国有资产进行重组而转向给私人的现象,然后将那些获得利润较大的工程都交给这些企业来进行,使得一些公有财产出现了私人化。其次对于一些国有建筑企业来说,管理者为了对自己利益的满足,不顾企业的自身发展,使得企业在竞争与发展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最后就是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一些个人行为,他们钻体制的空子,来以国有企业的名义完成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3、私有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市场环境及观念这两个方面的控制,对于这些私有建筑企业来说,有人认为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没能够找准方向,不能够对其自身的发展做到准确定位。在私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对市场进行争夺,存在彼此之间相互打击的现象。又因为私有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其存在的这些混乱行为,势必会使建筑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工程质量问题,并且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民营建筑经济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的存在。首先第一个方面就是私有建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市场环境较为恶劣,在工程招标及市场投入的时候,民营企业都会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其次就是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法律及组织机构来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使得民营建筑企业的发展受不到保护,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市场环境及体制的阻碍。最后就是对于民营建筑企业本身来说,因为其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家族管理现象较为严重,而家族式管理的模式,会造成企业在壮大之后,会在一些决策中存在个人化的现象,使得最终的决策存在误差,导致建筑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对我们建筑行业存在的现状及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1、要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得建筑企业的改革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让其成为建筑经济的主要动力。在目前的一系列改革过程中,需要将私营建筑经济的水平进行提高,让我国的建筑经济能够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另外需要对我国的国有建筑经济进行一定的控制,对于存在的国有建筑经济,可以以参股或者出售的方式,来在建筑市场中慢慢的退出,让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变得更加稳定。2、国家应该对与私有建筑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进行落实要想让私有建筑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其能够在建筑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能够出台与落实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政策,并且还要加强法制建设,为私有建筑企业制定有利于私有建筑企业发展优惠措施。改变传统观点,破除对私有建筑经济的歧视,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社会环境。3、对我们建筑行业中私有建筑经济存在管理缺点进行克服对于我国民营建筑企业来说,因为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够做到更加的规范,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对于这些民营建筑企业来说,需要在日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管理上的规范化,并且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市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并且在建筑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管理,要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保障。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对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进行清除,向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形式进行过渡,对产权制度进行优化,从而完成对企业实力的增长。

三、总结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篇6

2005年7月26日至8月15日,笔者和几个同事,为了完成一项调研任务,先后去了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河南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久治县、班玛县、达日县、甘德县、玛沁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治多县、曲麻莱县进行调研。这次调研中的所见所闻,使我们对青南牧区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和想法。改革开放以后,青南牧区的经济社会普遍得到了发展,所到之处都给人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总体印象,我们心中感到很大的欣慰和由衷的高兴,说明这些年各级政府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影响青南牧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十分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极大的关注。

一、关于虫草经济问题

笔者之所以把当前青南牧区牧民通过采挖虫草增加收入的活动和现象冠以“虫草经济”的名称,主要缘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近几年随着虫草价格的不断看涨(2005年1公斤虫草的市场价为20000—40000元之间),牧民从虫草采挖中获得的利益也越来越多。目前牧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虫草和与此相关的产业中,虫草收入已经远远高于从事畜牧业的收入,依据虫草资源分布的疏密和质量的优劣,牧区家庭中虫草收入的比例有的地区达到60%,有的地区达到80%。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几年牧民凭借虫草收入普遍购买了摩托车,有的家里还买了吉普车,添置了较贵重的藏族服饰,有的牧民举家前往西藏、甘肃、四川等地朝拜。加上这几年政府大力投资,目前牧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虫草资源富集区牧民的生活明显好于海东地区的农民。二是每年采挖虫草的季节,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牧区各个县城,有力地带动了这些地区的运输业、餐饮业、商业、旅店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如2005年挖虫草季节,仅玛沁县的外来人口就达到7万人。人们反映,在虫草采挖季节,牧区各县城表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繁荣局面。总之,虫草经济在青南牧区客观上已经形成,并且成为目前青南牧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发现,由虫草而带来的增长和繁荣的后面,也隐含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虫草经济暂时掩盖了青南牧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隐患。青南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矿产资源少,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脆弱,现代文化和科技拥有量小,离中心城市和大市场远,与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因此,青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政府和有关方面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近几年,随着虫草经济的兴起,给人一种错觉和假象:青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有的干部对虫草经济津津乐道,热心于虫草经济的规划和发展,而没有兴趣谈畜牧业等牧区支柱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其实,只要理性地作一番思考,便可发现,青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长期困扰青南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虽然不能说虫草经济带来的增长和繁荣是一种假象,但至少可以说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一是虫草经济根本上有悖于国家关于三江源生态保护的要求,国家会逐步加大对虫草资源的管理力度,人们的虫草收入会逐步减少。据资料反映,采挖1根虫草至少破坏30平方厘米的草皮,按每年10万人次,每人每天挖虫草6—10根,挖掘期为50天来计算,每年采挖虫草破坏的草皮面积就达到8—10.8万平方米。除此之外,践踏、车碾以及做饭用去的灌木燃料的破坏更加严重。据统计,2000年仅做饭一项每天破坏的灌木林有近200多公顷。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国家逐步实施三江源生态建设工程,大规模采挖虫草的时代将成为过去,人们从虫草经济中获得大量的收入越来越不可能。二是虫草资源分布的区域越来越小,虫草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力越来越小。近几年虫草的采挖量很大,据反映,仅玉树州每年的采挖量就达到75吨。这种情况使虫草的生长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导致产量逐年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海拔高度3500米以上的大部分地区有虫草分布,如今,大部分虫草只分布在4500米以上的地区,且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总之,随着虫草资源的枯竭和国家生态管理的加强,虫草经济带来的效应会逐渐消失,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会再次显现和暴露。因此,对于青南牧区来说,在继续做好虫草经济的同时,要居安思危,积极探索适合青南牧区经济长远发展的新路子。

二、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等问题

三江源地区是部级的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来,为了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政府部门在其核心地区以及生态退化特别严重的地区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据规划,政府准备利用五年时间,完成7921户、43600人的搬迁任务。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已经从三江源核心区迁移出的牧户达到2000户,人口11000人。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对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促进牧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这项工程中还有些相关的或比较长远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1、生态移民在一段时间内将作为牧区社会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存在牧民进入城镇生活,从表面看主要是牧民生活空间的变化,但实际上是牧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等众多内容的变化,并且从时间和速度来讲,这些变化都具有突变的性质。因此,生态移民在一段时间内将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之中,即一方面他们脱离了传统生活和生存模式及观念,另一方面又不能立即融入新的环境,从而成为游离于两者之间的新的牧区社会群体。这是牧区社会的新情况、新现象,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理论界都应该加强对此的研究。2、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我们在调查中看到,现在已经从草场上搬下来的牧民都住进了政府无偿提供的牧民新居点崭新的房子里,并且根据情况每户牧民家庭,每年从政府那里拿到6000元或8000元的生活补贴。应该说国家对生态移民的政策是很优惠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的补助能够满足刚进入城镇的生态移民的生活消费。但是,国家对生态移民的补贴政策是有期限的。补贴期限到期后,国家将会终止补贴。到那时,生态移民将依托什么而生存?他们会不会因为在城镇无法生存而重返草场?这里就有一个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当然,一提到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会提到通过技能培训,使牧民参与第三产业和牧区工业等诸多办法。但是,从客观上看,青南牧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狭小的市场以及牧民劳动力的特殊结构,使很多理论上的良策很难在实践中发挥具体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解决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牧区各级政府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至少目前青南牧区各县对此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3、生态移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从简单层面上讲,生态移民进城以后,应该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国家社会保障的有关待遇,这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从复杂的层面看,因为牧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与以前相比,牧民的生活成本和负担也有了增加,他们甚至不能在短时间内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技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移民更需要国家社会保障的关照。4、生态移民区的组织和管理问题目前青南牧区各县都在县城附近划出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生态移民区。这些新形成的移民社区严格地讲不同于城镇社区和牧区社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原有的宗教组织、部落组织以及基层政治组织,在一段时间内因为缺乏有效的自组织功能,使社区有可能出现相对的紊乱状态;另一方面,移民社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外部和城镇社区存在物质的、信息的交换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和交换的关系,使移民社区变化的方向和性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移民社区的这种特殊情况,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并加强对其管理和组织,从而避免有些国家移民社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抑制部落势力的消极影响问题

部落制度是藏区传统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历史上,它对藏区社会的组织和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解放后特别是在中,部落制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削弱。但是,在青南牧区至少目前还没有表现出逐渐衰落和消亡的趋势,相反在有些地区,因为国家基层组织力量薄弱、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有限等,部落制度和部落势力一直以强制度和强势力而存在。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部落制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部落成员间形成的互助合作关系、部落表现出的社会组织能力、部落的救济功能、部落调节社会矛盾的广泛性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现阶段部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弥补政府在牧区有关社会工作上的不足和缺陷的作用。了解这一点很重要。但是关于部落制度,我们听到和了解到的更多的是它对现代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我们觉得认识和了解这一点更为重要。目前部落制度对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落间的冲突频繁发生,导致牧区群体性的事件越来越多在青南牧区由于部落制度和势力的存在,社会成员个人间的冲突往往演变和上升为部落间的冲突。部落之间矛盾的解决一般都要采用协商来解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部落之间的这种协商不能每次都成功和有效。当协商失败,关系破裂,部落间往往发生大规模的械斗冲突,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部落间因此也会结下很深的仇怨,成为影响牧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听到了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些是因为两家的婚姻纠纷造成了两个部落间的矛盾和冲突,有的是因为物质利益纠纷导致整个部落的冲突,有的是因为刑事案件激起两个部落的整体冲突。由于近几年引发牧区社会矛盾的诱因性因素增加,牧区社会成员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部落冲突明显表现出增多的趋势,对此,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2、部落活动的费用日益增多,造成牧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加重部落整体的宗教活动和部落对外对内的各种赔偿和救济往往需要集中大量的钱财,而这些钱财都是通过部落向牧民的摊派来筹集。目前,由于部落活动的频繁,青南牧区牧民一年中交纳部落的各种摊派费用比较高。另外,部落的各种罚款名目繁多,部落成员如果违反了部落的各种规定,便要缴纳相应的罚款。据了解,目前一般的罚款额度是一头牛或几只羊。如果违反了部落认为的重要活动的规定,那么罚款额度就很重。3、部落势力影响基层政权建设部落势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着牧区基层政权,一是干扰和影响基层选举工作。在乡镇长选举过程中,有些部落势力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造种种阻力,设法阻止外部落或外地人员进入领导层;在村委会主任的选举过程中,为了争夺公共资源的支配权,有的部落不顾《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一些原则,以势力做依托,粗暴干涉选举工作;在选举有关代表的过程中,处于提高部落声望或获得某种好处的需要,有的部落势力从事各种活动,想方设法获得代表资格。二是干涉基层政务和司法工作。有的部落势力单纯强调和追求自己的利益,对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行为消极对抗,从而使政府的有些工作严重受阻,有的则采取组织本部落人员越级上告等方式,企图混淆视听,把一些敢于管理的干部搞垮,从而扰乱了基层政府的工作。在司法工作中,有些部落无视国家法律的存在,利用部落习惯法处理各种纠纷和案件,从而造成了在一些地方同时存在两种法律的混乱局面。4、部落制度的存在使现代文明进入牧区的进程趋缓部落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牧区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它更适合于传统社会。在现代社会,部落制度虽然也表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不是主要的方面,部落制度在根本上存在着排斥现代社会文明的一面。国家法律受到部落制度的干扰和影响等说明了这一点。总之,部落制度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这种制度在牧区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工作的一些不足。我们应该从各个层面去研究当前青南牧区存在的部落制度,通过加大政府工作的力度,逐渐消除部落制度和势力的消极作用和影响。在此谈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第一,从长远和根本意义上看,应在部落习惯法和国家法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一部既能反映国家法的基本原则又能适应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实际的法律。在部落制度中经常性或主要起作用的是部落习惯法,部落习惯法的很多内容从根本上说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现在我们把牧区的这种习惯法弃置一旁,使用另外一套法律系统,使我们的法制工作缺乏必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表现出很大的机械性,从而影响了牧区法制建设。令人可喜的是,我们发现青南地区个别州县已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结合习惯法制定了解决牧区社会矛盾的有关规定,这些规定在近几年解决牧区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做法虽然存在着不合法的嫌疑,但是,它应该是一种方向,是一种客观要求。我们希望这种想法和做法,逐渐能走上立法的层面,最终解决牧区部落习惯法的问题。第二,加强政府工作的力度。从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年来政府对牧区的经济工作和经济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有效地改变了牧区经济状况,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群众的生活。但是相比之下,牧区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投入和措施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为部落势力的存在提供了空间。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青南牧区各县普遍存在着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一个县的警员一般只有40名,实际上由40名警察负责和管理着几万平方公里分散的牧区社会的治安。由于警员不足使牧区治安工作很难及时有效地覆盖各个牧民居住点。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路程遥远、信息不通、缺乏机动警员,案发半月甚至数月后,警察才能到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的牧户除了求助部落力量,别无他法。那么,如何解决警员不足的问题呢?我们认为目前的乡镇改革是一个契机,可以把牧区各乡镇的富裕人员转变为司法助理,如此,一方面解决了乡镇富裕人员的分流问题,另一方面加强了警察力量,强化了政府在牧区社会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削弱部落势力及其消极作用。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篇7

可以说除腐败问题以外,我国目前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如贫富悬殊、就业、贫困、人口、生态环境等均与“三农”问题有密切的联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遭受严重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了很大比重,而消费则显得相对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2007年甚至达到了72%,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很不合理。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出路是刺激国内需求,即拉动内需。而在国内需求的组成中,农村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这样说,农村市场一旦崛起,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纪元。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给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采取各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而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年多的高增长。而现实情况是,不仅像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等,也是农民渴望而不可及的。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一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两元的消费投资。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其关键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的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的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中国经济要想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是要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供给。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城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篇8

关键词:淄博市;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单元,是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对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整合城乡资源、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连接点。作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过渡地带的镇域,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这个连接点,并且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镇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综合经济,是以乡镇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它直接面向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发展农村经济的“三农问题”;同时镇域经济还是联系城乡经济的枢纽,是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桥梁。因此,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是完善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2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从长期来看,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单单依靠投资和出口是不行的,还必须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同时拉动,稳步提高消费率,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国内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这是一个长期战略。大力促进镇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能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同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我国共有两万多个乡镇,乡镇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也比较分散,分布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我国的乡镇规模都相对较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基础服务普遍较差,消费水平偏低,面对这样的条件,我国将来在投资、消费和需求等方面的发展都会有非常巨大的潜力。估算一下,如果一个乡镇平均吸纳5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全国就能吸纳1亿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也会有同步提升——约拉动投资需求3万亿元,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也会增加2.4万亿元。

1.3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我们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经过近几年政府的推动和财政投入,全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逐步实现了并轨,医保报销水平也有所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面向广大群众,但由于农民思想认识短浅、资金有限等原因,参保率依然不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远远低于城市。以淄博市为例,今年来,在全国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淄博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但是目前淄博市还有很多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非常落后,文化、卫生设施也面临不足等问题,村村通工程在很多乡镇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路径就是大力促进镇域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工业,壮大服务业,充实地方财政收入,为公共财政向农村、向公共服务、向困难群众倾斜奠定基础。

2淄博市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淄博市的镇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产业布局分散、人才和技术短缺、融筹资难等问题。

2.1产业布局分散

淄博市作为一个资源依托型的老工业基地,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集聚了相当数量的石化、冶炼、建材、机电装备等行业的企业,但这类集聚大多是由于历史布局所形成的,仅仅是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集中,还很难算得上是真正的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合作,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围绕大企业集团的配套协调能力不强,产业链短。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情况比比皆是,产业布局处于无序状态。以化工业为例,淄博市五区三县包括高新区,无一没有化工企业,最严重的是中心城区和临淄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化工企业。这种极端分散的企业布局,不仅造成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同质竞争,也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造成土地浪费和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淄博市城镇布局分散,各城镇自成体系,但是另一方面,组群式的分布布局难以形成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带动吸纳效应也不足。

2.2人才和技术短缺

据全国人口变动情况的抽样调查数据(2014年)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小城镇各行业技术档次普遍较低,技术短缺现象十分严重。一是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由于乡镇各方面条件较差,工资水平低、相关福利差,并且周边的公共服务环境也与城区有很大差距,因此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很多企业竭力提高待遇,经常到各大院校参加人才招聘,但很难找到合适的高层次人才。二是高技能人才偏少。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少,很多大学生宁愿在城市拿3000元月薪做文员,也不愿下车间拿5000元月薪。三是年轻人偏少。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愿留在城市发展,不愿到乡镇企业就业,认为发展前景不好,个人进步空间小。同时,融资难筹资难也是淄博市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资本是高度逐利的,也是高度流动的,一旦形势有变化,资金供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资金依赖型的增长模式容易受到冲击。镇域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而资金流向城市的问题却日益加剧。目前,个别城镇仅有一家农村信用社,别无其他银行。也有的镇上设有银行,但是只吸储,不放贷,而融资难、筹资难的问题也是阻碍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推动淄博市镇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3.1优化镇域发展环境

3.1.1科学规划、优化布局

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依托成型的城市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比如文化、医疗、卫生、教育、金融、商务等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使得乡镇既有碧水蓝天的生态美,也有经济发展的生产美,还具备生活宜居的生活美。加快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镇域综合服务水平。建立以绿化、垃圾处理、空气净化为主体的镇域生态环境体系,搞好环境绿化,建设生态乡镇。聚集财气、提升人气,繁荣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3.1.2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制定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并把产业升级上升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和首要战略,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总抓手,调整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统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产品结构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以及产业布局升级,建设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镇域经济城镇。第三产业在城镇建设中的发展潜力巨大,积极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也会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

3.2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3.2.1加速工业经济多元化进程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城镇工业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现在的城镇工业发展,既要符合工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又要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一是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大企业资源,支持东岳集团、金诚石化、博汇集团等大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全面加快其下游产品和配套产业的开发,把优势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资源。二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组织综合力量对镇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企业进行深入分析,形成龙头项目带动、关联企业集聚、协作配套完善的区域型产业集聚中心。三是实施品牌扩张战略,发展总部经济。在陶瓷、医药、泵业等优势产业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一批以地理标志、集体品牌、地域商号、地域龙头企业品牌等为载体的镇域品牌。

3.2.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整合农业资源为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按照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统一需求,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专用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的增值增效。同时,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逐步为农民工建立在城市定居能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的过渡“平台”。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使政府的财力与公共服务事权相匹配。

作者:王颜红 单位: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孟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北镇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5(28).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乡镇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积极发挥农村特色产品的优势,加大对互联网的运用力度,借助互联网背景,重视农村特色产品发展,提高人员的低碳环保意识。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对于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有效避免环境恶化。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提高专业技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仅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还提高了人员的消费能力,转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及时解决好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当前我国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1农业结构矛盾突出。农村经济发展中,部分人员对人民利益的关注不够,缺乏对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效考虑,然而在当前社会中,农业结构矛盾突出,乡镇农业基础薄弱。部分乡镇的农村规模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来源不均衡,高效率农作物的种植较少,因此导致整体的农业生产效益不高,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这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1]1.2人力资源缺乏。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中,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引进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在技术引进的环节,缺乏对专业化人才的有效培养和教育,在农业资源利用和开发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不仅导致人力资源缺乏,还对乡镇农村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制约。1.3专业技术不够。农村经济发展中,缺乏对现代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没有将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前我国乡镇农村经济开发环节,对现代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较少,因此技术运用不够,影响整体工作效率,相应的资源利用和开发工作进展较慢,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势,影响了整体工作质量。[2]

2乡镇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树立循环经济观念。为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农村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以保障农民根本利益为重,及时处理好乡镇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推动乡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树立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保障农民的权益,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地区经济与人员的和谐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对于当前出现的资金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关注,同时利用资源税、干预短缺资源等途径,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帮助行业树立循环利用的管理模式。[3]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采用先进技术,促进循环经济试点的有效构建,构建示范基地,加大对生态工艺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扶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和财政政策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不仅融洽了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加大了对现代技术的运用。[4]2.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利用市场机制来完成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现代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利用城镇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出现代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从而缩小城镇化的差距。积极发展农牧、渔业、林业,以此来补充农村经济发展内容,发挥很好的补充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实时完善,构建农、林、牧、渔一体化发展体系,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时完善,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不仅提高农业产业发展速度,还促进整体工作的稳定发展。2.3注重基础设施完善。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及时完善与补充,充分利用“互联网+”农村特色产品的力量来加大特色产品扶持,利用互联网发展的契机,将现代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效体现出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准确地把握互联网发展的机会,利用网络平台,成功构建现代化农村物流体系,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加大对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等税收政策的了解程度。引导企业加大对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利用信贷支持的政策,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运用,成功构建城乡网络化体系,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补充,注重对网络化物流体系的运用力度,采取流通领域瓶颈、小生产、大市场的措施,促进城乡物流的和谐发展。构建农村特色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高乡镇农村特色产品的流通力量,大力推进网络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化物流园区构建,有效推动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活动的更好进行。2.4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主要依托,有效拓展信息技术的传播渠道,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促进乡镇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设备成本高、人才缺乏等问题提高关注,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与群众做好沟通,促进技术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投入。给予农村经济发展一定的技术支持,最大限度调动起部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代技术充分运用的情况下,现代技术的优势得到最好的发挥。[5]例如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资金投入,给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信息,及时进行数据库完善,便于农民利用数据库来掌握更多的技术信息,利用数据库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共享,推动信息技术集成运用,促进现代农业快速转型。成立信息技术研究小组,根据产业发展体系基本需求,组建商业育种平台,成功推出农村特色产品,便于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个性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平台,提高工作人员对现代技术的运用程度,以优质的服务推动育种信息技术普及。[6]对于品种测试的业务流程、数据自动化等技术分析提高严格要求,将网络系统充分渗透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让信息技术成为现代产业发展及功能完善的技术支撑,总结工作经验,采用技术创新的形式,帮助群众及时解决农业问题,促进现代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便于群众实时分享农业信息化的社会效益。

3结论

分析当前我国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农业结构矛盾突出、人力资源缺乏、专业技术不够等,树立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保障农民的权益,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挥出现代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注重基础设施完善,采取流通领域瓶颈、小生产、大市场的措施,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成功推出农村特色产品。

参考文献:

[1]安伟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8):42-44.

[2]史庆海.乡镇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1):26.

[3]于延申,杨丽秀,齐心.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今后发展对策[J].吉林蔬菜,2016(5):48-49.

[4]吴适.财税政策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基于1990—2012年的数据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438-440.

[5]孙旭,刘哲峰.农民致富的“聚宝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突泉县“互联网+庭院经济”发展对策思考[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6(9):32-33.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1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人力资源匮乏。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匮乏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农村总人口的15%,农村老龄人数达1亿;在地域角度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其中华北地区老龄化比例为23.1%,东北地区甚至已经达到29.8%的程度,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从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的数据来看,农村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地区分别是华北、华东、华南、东北地区。农村地区“三农”带头人的数量与能力不足,农村党员人数较少,年轻党员占比低,中国农村地区党员人数平均为60人,占村总人口的3%左右,30岁以下党员占农村党员人数的11.6%,“三农”带头人文化程度低(图1)。1.2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1.2.1村集体自身经济基础差。以浙江省泰顺县为例,共有299个行政村,到2016年底,集体经济薄弱村动态数为221个,占比达总村数的73.9%(集体经济薄弱村数占温州市的12.95%)。大部分村庄远离城城区及交通主干道、交通条件较差、村庄原始资金积累较少、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大部分村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其次,自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泰顺县大部分村将集体土地、山林等资产包产到户(组),使得大部分村庄无集体资源可用,农村集体经济受资金、资源等要素的制约,村集体基本没有经营性收入,造成村集体经济增收难,从而弱化了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功能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1.2.2我国农村融资难度大。一是由于我国农村的房子大多没有产权,土地归集体所有,不能进行抵押,而担保法明确规定耕地、牧地、林地都是集体(国有)资产是不能抵押的,抵押物产权不完善,所以这种没有抵押物的问题让银行没法贷款给农户。二是在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以前的农业种植、采摘、养殖等行为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在没有形成农产品品牌效益之前农业企业没有涨价的能力,原材料一涨价,企业就会亏损,同样银行也要考虑这些企业有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问题。三是缺少专业性人才,农户通常缺乏技术,缺少分析行情的能力,一些地方的农产品很有特色可以做出品牌,但是由于产业模式都是农民种--贸易企业收--企业包装销售。产品质量完全得不到保证,产量上去就只能各种以次充好然后崩。缺乏真正了解农业生产、农业贸易的人才进行整合管理。1.3农业科研水平低,技术推广能力不足。我国农业科研总体水平较低,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都处在低级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30%~40%。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我国虽然建立了多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但与农业科技的需求规律相违背,其中农业科研推广体系的人、财、物主要集中在省市级科研机构,而最需要发展的农村基层组织却力量薄弱,农村基层缺乏农业应用技术推广人才;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以科研为重,而不是把农业应用技术推广到农户地头为己任,以田间测土技术为例,田间测土技术早已成熟但还需要农民自己寻求机会,表达需求。农业科研脱离农业生产实际,使得农业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成效不足;最后,随着改革开放,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大批有文化、高素质的青壮年农业从业者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而造成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难;最后,大多农户相信传统种植经验,而对农业技术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以陕西关中猕猴桃推行的“果园生草”技术为例,部分果农认为田间生草会造成土地肥力的下降,有的甚至怕他人说其懒惰,因此坚持传统的“深耕法”。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农业科技难以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政策建议

2.1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储备力度。提高农村“三农”带头人的职业经验,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产业项目、资金、职业技术培训等,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县乡可以在农闲时节定期举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交流大会,以提高农村“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对农业生产的规划能力以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能力。鼓励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创业,对返乡创业人员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政策优惠,优化项目审批,积极推进优质项目的实施及推进;深层次思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村庄为什么也留不住青壮年人口,树立返乡创业人物模范,发挥标杆作用,优化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环境,扶持一批、吸引一批、发展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对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较大的地区实行继续发展农业生产计划,积极稳健、分层次、分批次对该地区农村务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率较高的地区对农用地进行土地流转,实施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经营主体建设,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2.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2.2.1加强村集体组织领导力,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观念。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的配置,选好村级带头人,优先选拔会经营、懂管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能人大户或企业家;提高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意识,发挥“三农”带头人在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对村干部进行有目的、有规划的培训教育,组织村干部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或农业院校考察学习;优化政府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提高对农业生产经营规划指导,提高社会合力,振兴村集体经济。2.2.2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区位条件,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不同模式村集体经济。城郊型农村以城市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客户,以“生态、绿色、宜居、休闲”为主题,发展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等产业,吸引城市居民观光旅游、体验乡村文化,发展商业型村集体经济;对具有特殊历史人文景观、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进行保护性开发、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村集体经济;以传统农业型为基础的行政村,要依托土地资源,走农业产业兴村模式,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农业生产率水平、合作化程度,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带动村内其他产业的功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农业规模经营、产业链条完善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2.3提高农业科研水平,提升农业应用技术普及力度。建设一流的农业科技研究队伍,规范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拨付使用制度,完善农业人事管理制度,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注重引进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现代化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健全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服务指导各县乡在农闲时节举办农技培训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者理论基,通过农忙时节的下乡指导的方式为农业生产者提升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从而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掌握更多先进的农业应用技术与科学的生产经营方法。

3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深层次分析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因素,因地制宜,在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应用技术推广,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农用地及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从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深入调研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实际状况,加强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规划指导,完善相关的农业扶持政策,开展多模式培训活动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更好的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刁建国.浅析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9,(26):205.

[2]张欣,刘彦平.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盐化工,2020,47(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