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11:25: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结构调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结构调整

农产品结构调整

农产品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作用的局限性

安徽是农业大省,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民收入偏低。近年来粮食价格走低,为提高农民收入,政府积极倡导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在市场信号和政府号召的双重诱导下,许多农民改生产粮食为生产瓜果、蔬菜,大面积地种植西瓜就是农产品结构调整的产物之一。客观地说,农产品结构调整确实给部分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好处,此项政策本身本是无可厚非的。不过,2001年安徽西瓜滞销给瓜农造成的灾难性打击已经警示我们,农产品结构调整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灵丹妙药,是有其局限性的。

一般说来,倡导农产品结构调整的地区多是因为当地种植结构单一化现象严重,调整农产品结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已有的结构趋同现象,比如安徽的多数农户以生产粮食为主,这就是一种结构趋同现象。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使生产要素在不同产品之间获得最佳分配,从而使收益最大化;就某一时点上看,根据市场导向所做的结构调整对部分农户的收入肯定有良好的影响,最先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的那部分农户的收入一定能得到提高;但是,最先进行结构调整的那部分农户的收入提高会对其他农户产生示范效应,其他农户会根据先行调整的农户的行为进行类似的调整,这样一来,一个地区的一些农户就又有了类似的农业生产结构;即结构调整演变为新的结构趋同。所以,从理论上讲,结构调整总是伴随着结构趋同而存在,结构调整总是有由旧的结构趋同演变为新的结构趋同的危险。安徽西瓜市场的发展变化就是最好的印证,前几年改种西瓜的农户相对较少,西瓜价格较高,使一部分瓜农先富起来了,接着种瓜的农户越来越多,西瓜的价格也就越来越低,最终导致2001年安徽西瓜市场“崩盘”。

另外,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农产品的结构调整总是只能给先吃“螃蟹”的那部分农户带来好处,而不可能惠及大多数农户,所以,如果把它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手段的话,最多也只能是个权宜之计。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无论怎样进行结构调整总是要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的。我国人均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年增长率仅为1.8%,加之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又相当小,“多一点就多得不得了,少一点就少得不得了”是所有农产品最主要的市场特性,因此,政府不能对通过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整体收入的政策效果抱过高的期望。

农产品结构调整的误区:一味降低粮食生产的比重

查看全文

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各地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压缩普通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2004年,全国优质稻面积达到2.61亿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1.3%%,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43亿亩,占小麦总面积的44%%,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专用玉米1.17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3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双低”油菜8230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75.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名特优新畜禽、水产品明显增加,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二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经过调整,初步形成了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格局。蔬菜、水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园艺产品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同时,畜牧业和渔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各地在结构调整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耕作条件很差的地区,主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生产布局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开始打破,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2004年,河北、山东、河南3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的46%%;油菜、花生、大豆分别向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集中,东北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占全国优质专用玉米面积的32.8%%;长江流域油菜带面积占全国的84%%左右;河北、山东、河南3个省牛肉产量占到全国的36%%。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许多地方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产品和产业,如山东的蔬菜、新疆的棉花、海南的冬季瓜菜、黑龙江的绿色食品、陕西的苹果、山西的小杂粮等,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对于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各地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渠道。乡镇企业努力克服市场需求不足等困难,通过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在种植业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由于来自养殖业、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收入的增加,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据调查,2004年农民外出就业人数达到10240万人,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20.7%。外出打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16.6%。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80元,比上年增长8.6%%,占农民收入增量的34%%以上。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五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明显增强。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经营体制创新,农业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成为带动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进管理农村经济的方式、方法,注重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大为增强,适应市场能力有所提高。所有这些都为农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查看全文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农业节水列入其中,可见节水农业的重要性。随着我区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用水与工业、生活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用水紧张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生活保水、工业限水、农业让水的情况,由此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充分合理地利用海岛珍贵的水资源,节约农业用水,保持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不断推进“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步伐,这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海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区农业种植业的用水条件与种植结构现状

(一)农业用水条件

我区现有耕地面积12.46万亩,其中水田8.68万亩(不包括临城),20*年水稻种植面积在50010亩,一亩单季晚稻用水量在600方左右,种植水稻年总用水量为3000万方,其中需要水库蓄水灌溉的约为1500万方,占全区农业总水库蓄水用量2850万方的52.6%。全区总蓄水量6128万方,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省的四分之一,农业遭受旱灾的频率较高,靠天收成的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20*年,很多乡镇出现了农业生产给生活和工业生产让水的情况,使农业生产大面积受旱减产。为此,加快“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已是刻不容缓。

(二)农业种植结构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区进行水田种植结构调整,水稻从早晚稻二季逐步改成单季晚稻,水稻复种面积从1990年的23.5万亩减少到20*年的5万亩。目前,全区已调整了34660亩,占现有86783亩水田的39.93%,通过“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每年可节省农业用水为250万立方左右。

查看全文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农业节水列入其中,可见节水农业的重要性。随着我区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用水与工业、生活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用水紧张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生活保水、工业限水、农业让水的情况,由此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充分合理地利用海岛珍贵的水资源,节约农业用水,保持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不断推进“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步伐,这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海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区农业种植业的用水条件与种植结构现状

(一)农业用水条件

我区现有耕地面积12.46万亩,其中水田8.68万亩(不包括临城),20*年水稻种植面积在50010亩,一亩单季晚稻用水量在600方左右,种植水稻年总用水量为3000万方,其中需要水库蓄水灌溉的约为1500万方,占全区农业总水库蓄水用量2850万方的52.6%。全区总蓄水量6128万方,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省的四分之一,农业遭受旱灾的频率较高,靠天收成的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20*年,很多乡镇出现了农业生产给生活和工业生产让水的情况,使农业生产大面积受旱减产。为此,加快“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已是刻不容缓。

(二)农业种植结构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区进行水田种植结构调整,水稻从早晚稻二季逐步改成单季晚稻,水稻复种面积从1990年的23.5万亩减少到20*年的5万亩。目前,全区已调整了34660亩,占现有86783亩水田的39.93%,通过“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每年可节省农业用水为250万立方左右。

查看全文

创思路促结构调整

梁书记指出,最后。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紧紧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优势,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从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农林牧良种,优质苗木花卉、名优新特果品、特种养殖、无公害蔬菜等产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同时采取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科技指导、政府推动的形式,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农业、专家与农民的结合,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考察团不虚此行,受益非浅。梁书记要求:一是要确立“名、优、特、新”农产品的引进、生产和发展这一战略思路。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确定好种养殖项目和主导产业,常抓不懈。二是要牢固树立几种观念,抓紧抓好,即: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调整;科技成果要转化为实实在效益;农产品市场体系步伐要加快;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协调和服务监管作用;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三是要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上做大文章。

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刘和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梁及农业领导小组部分领导同志带领县农口部分单位、各乡镇有关领导40多人,月日。杨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考察。

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了生物工程、良种产业、旱作农业、节水设备制造、特色旅游等优势产业基地和农业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听取了西北农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罗教授就农业和农村经济做的专题讲座;考察团一行还参观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昆虫博物馆、模拟人工降雨设施现场、卫星监测中心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西北农村科技大学会议室,随后。考察团成员召开专题讨论会,与会人员就如何结合本乡镇、本部门工作实际,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逐个进行了发言,并展开热烈讨论,均表示要以这次参观学习为契机,思想上和行动中有较大转变。

查看全文

村农业结构调整思考

**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多数工作组都能针对各自点村的特点,协助点村因地制宜,谋求经济发展,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区广电局工作组的点村,因冰灾造成榨菜失收,工作组协助村支两委号召农民将1500多亩榨菜全部改种玉米,今年玉米的亩平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点村老百姓自豪地说:常德市小商贩卖的玉米棒有20%来自我们武陵村,而且还远销长沙、广州。仅这一季玉米收入完全抵消了榨菜的损失。区农办工作组的点村动员群众对茶山进行垦复,基本完成了2000亩的除杂任务,垦复面积达500亩。区科技局工作组的点村,也对2000亩的茶山进行了除杂,并对400亩油茶林进行了补兜,同时还将300亩荒山栽上了杉树林。区委组织部和区农业局工作组派出一名专业技术员,在点村办了200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早稻产量每亩均在1000斤以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区司法局工作组在点村办的100亩超级稻示范田产量也很高。区科技局工作组还协助点村帮助52个农户对100多头母猪投了保。区供销联社工作组帮助点村群众发展蔬菜生产,栽种西红柿100亩、辣椒300亩、苦瓜60亩、茄子300亩,产生了可观的效益,工作组还帮助点村将200亩高污染、低效益的珍珠池改造成了农田。区交通局工作组帮助点村引进芝麻、棉花优良品种,栽种面积达300多亩。区商务局工作组协助点村新扩葡萄园20亩,柑桔改质50多亩,开发荒山栽种花木300亩。区委办联合工作组扶持点村8个农户养殖大雁鹅。通过这些举措对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农民增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查看全文

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总结

按照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省农业结构调整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和省、市《关于抓紧报送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进展情况的通知》要求,及时给市党政领导汇报请示,制定了《关于2019秋—2020夏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方案》,并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制定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表和制作农业结构调整分布图。现总结如下:

一、目标任务

按照“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的总体要求,根据省农业结构调整行动方案(2019-2022年)总体部署,利用2019年秋种到2020年夏播前半年多时间,全市调减非优势区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面积4.3万亩,确保今年9月底任务落实到地块,坚持成方连片规模发展,力求打造千亩万亩示范片,2020年6月完成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任务。

二、调整重点

结合全域旅游、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进行调整,调减玉米、小麦等高耗低效作物,着力发展增加谷子、中药材、花卉、观赏绿植、油葵、油菜花、酿酒高粱等高质高效作物,增加生态绿化面积。

(一)围绕市全域旅游做好种植结构调整。

查看全文

**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2005年,**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帮助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为契机,以辣椒、食用菌、速生丰产林“三色”农业为重点,以规模拉动、科技推动、产业化带动、市场促动、服务驱动为手段,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的,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农民人均存收入达到2595.6元,比上年增5%,实现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新突破。

一、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1、以“三色”农业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坚持把“红”、“白”、“绿”三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出产业化,引入新理念,提高品位,推动了“三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青岛先锋实业公司,在全县种植辣椒30万亩,其中,“益都红”辣椒5万亩,产品经保鲜加工直接出口韩国,在辣椒产业化经营方面迈出了坚定步伐。据调查,种植“益都红”亩产1500公斤左右,市场收购价1.5元/公斤,亩收入在2500元左右,较传统尖椒种植亩均可增收500元以上,较传统秋作物种植亩均增收1200元。大力发展以白灵菇为主的食用菌,抢占了全国生产技术的制高点,全县食用菌种植发展到15500棚,成为全国较大的白灵菇生产基地。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自2004年以来,对我县的“三色”农业相继进行了专题报道,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为推进珍稀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今年新建了投资2028万元的中瑞恒立公司,投资300万元的兴建菌业食用菌生产基地,龙乡菌业反季节食用菌基地正在建设。目前全县食用菌龙头企业达10余家。为改变沙区面貌,今年,我们及早动手,沿阳子线潴泷河两侧,新植速生丰产林10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3月份,全市植树造林现场会在**召开,**被省政府命名为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先进县、速生丰产林示范县。11月29日全市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在**召开。**农业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2、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今年仙庄乡4万亩辣椒基地被确定为省级定点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马庄桥、纸房、六塔等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扩大,总面积达到9.53万亩。大流乡前大流、刘圈,高堡乡吴家、马庄桥店上、固城乡张屯等生态农业示范村新建沼气池2000座,全县累计达到11000座,发展“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近4万亩,陶河、后大流、霍子寨的秸秆气化工程先后投入使用,西侯的秸秆成型技术试点获得成功。一批农村能源项目顺利通过部、省级验收。

3、优质麦种植面积继续扩大。2005年,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实现了新的突破,收获面积45万亩,较去年增加1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3%,总产19.5万吨,较去年增4.6万吨。其中我县承担的20万亩国家级优质小麦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普遍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回收,为大面积发展优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并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认可。今年以承担国家优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完成优质小麦播种面积55万亩,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77.6%,主要有豫麦54,新麦18、周麦16、周麦18、濮麦9号等6个品种。通过以会代训等方式举办培训班35期,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操作规程,为明年的优质小麦高产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查看全文

外贸结构调整项目年度总结

按照商字号文件《关于做好年外贸结构调整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对年度申报企业项目使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梳理。现将相关企业情况汇总如下:

一、各类项目资金使用落实情况

按照财企()号和商字号文件精神要求,共对247家外贸企业共下拨各类扶持资金3340.6807万元。其中:对155家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的企业,扶持2156万元;对81家开拓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扶持534.6807万元;对6家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企业,扶持180万元;对5家建设外贸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的企业,扶持470万元。

为确保扶持资金做到按时到位、专款专用,局积极配合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截至年底,各类扶持资金使用一切正常。

二、项目执行效益情况

年,在项目审核、筛选中优先对农产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出口的企业实施的技改、研发、出口基地建设、质量可追溯体系等项目实行重点扶持。在省、市、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产品质量、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外贸出口持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年全外贸进出口总值7.9亿美元,同比增长301.86%,其中进口额为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4.28%;出口额为6.6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为全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查看全文

论河南省工业结构调整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河南概况…………………………………………...….(2)

第二章河南省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0)

一、河南省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0)

二、造成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1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