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3:16:53

加入范文篇1

一、所有企业都要认真贯彻《劳动法》、《工会法》、《浙江省实施〈工会法〉办法》的规定,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

二、凡是与本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含事实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不论户籍所在,用工形式如何,工作时间长短,都要依法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要求。

四、加大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会的督管力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新建企业申请注册登记时、地方税务部门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对外贸易经济部门在招商引资时、工商联在开展工作时,要配合工会做好法律法规宣传,加强指导服务。工商部门在评选“诚信”企业、税务部门在评选“A”级企业、中小企业局在评选优秀经营者时,要征求和签署同级工会的意见。

五、加强农民工工会会员会籍管理。农民工在入会时,应持本人身份证、务工单位证明,书面或口头申请,填写《工会会员登记表》,经批准即可成为工会会员;批准单位应向新会员颁发工会《会员证》,实行流动会员制。农民工的会籍管理应灵活管理,实行劳动关系在哪里,会员组织关系就在哪里,凭《会员证》确认会员身份,无须重新入会。做到一次入会,进城务工期间有效。

六、建立农民工入会工作管理部门和组织网络。各乡镇、社区(街道)要把农民工入会工作纳入农民工管理范畴,落实人员负责这项工作。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建设行业、服务行业、流通行业,建立行业工会联合会;在农民工相对较多、分散且难以管理的村、集市等地方,采用联合工会等灵活多样的模式组建工会。

七、把好农民工输入口。各级工会要以乡镇、街道、社区为基本单位,联合工商、地税等部门,摸清农民工的底数,进行动态管理。

八、跨省劳务输出地(单位)工会已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的,由输出地(单位)工会向用工单位转接会员组织关系。

加入范文篇2

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赢在课堂”远程培训,年月日至年月日。真的机会难得,受益匪浅,如一缕春风吹进我心田,对我大脑也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同时能在国培计划中有幸聆听众多专家的精彩讲解,通过网络参与了网上听课、网上答题、网上评论、网上浏览、网上推荐和网上交流(包括专家交流)等活动。

与大家一起学习,这一段的学习中。一起探讨、交流、碰撞…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从开始的心存疑虑到现在豁然开朗,从中学习到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这短短的九周内,克服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专家认真详细的视频讲解下,受益良多,随着国培“赢在课堂”远程培训的学习逐渐进入尾声,不免有些感慨,并对这次的学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感悟如下:

开阔改革视野。

一、提高教育思想。

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为期两个多月的培训学习。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对小学体育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体育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不断应用实践。

二、通过学习理论。

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作为一名骨干教师。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培训过程中,把自身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教学,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同时,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三、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有可借鉴的方法、经验,以前我教学虽然有前辈的指导。但是与他人的切磋交流较少,因而教学方法也是较传统,保守。通过新课程培训我认识到新教学教法和设计的新理念。

要创新。教学是一种技术,首先。更是一种艺术,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对知识点,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做到有效的创新,才能赋予教学充实而富有个性的生命力。只有教师的教法新颖,学生也才会更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基本功扎实了教学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半。另外还要在备课时进行大量充分的准备,其次、要清晰。教学思路、线索、过程清晰。这首先取决于老师的基本功。理清教学脉络。

难于理解的教学是课堂大忌,第三、要贴近生活、社会、学生。枯燥乏味。以致学生对课堂失望,老师对学生失望,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当我俯下身来,去了解他生活,学习,从中取材,与自己的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这将大大有益于教学。

若每班的教学都是一种模式,第四、要灵活。教学内容、过程、教学评价灵活。体育老师带的班都很多。一成不变,讲到最后,自己都会感到味同嚼蜡。对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教学,都是谈不上有所促进。但是课堂教学也不能够花哨过头。新课程里讲的分层教学,主题教学,自主探究式、分组协作的等的方式以及多种教学评价给我以很大的启发。学习之后感到获交益良多。最终我教学要达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四、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人怕伤心”自尊心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俗话说“树怕伤根。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旦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不同程度的感到人对自己的否定,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前进的勇气和热情,甚至形成可怕的变态心理。因此,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平等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当教师能够做到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时,就可以赢得每一位学生的尊重与欣赏。当师生能够相互尊重时,一种崭新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悄然建立,并开始为提升教学质量发挥作用了

和学生进行最有效的沟通。

五、赏识每一位学生。

每个学生的发展都不一样。但我应该坚信每个学生的身上都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由于个性的差异。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要我多留一份“心”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一定会发现一些亮点。发现了学生的亮点之后,及时地鼓励他将亮点适当放大,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乐于学习,师生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教师教育学生、与学生进行深层次沟通的重要手段。说理是沟通的桥梁,循循善诱、提出充分的道理。以理服人,就是说教师要用道理去启迪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老师的思想与观念,从而产生一种自觉克服不良行为的动力。与学生沟通,做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教师应该摒弃自己的特权”不施压高压政策。要力求以理服人,采取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的说服方式与方法,让学生心甘情愿的接受和领悟老师的教诲。这样,学生才能将感悟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改正错误,奋发向上;这样,原本健康、正常的师生关系才不会被破坏,甚至还会得以发展。

做专业型教师。

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因为在培训中,培训既紧张而忙碌。感受到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这种严谨实效的氛围,让每听一课我都认真准备,精心揣摩,通过网络便捷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培训激励了意志,启发了心智,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初中英语的教育教学上。有句话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所以我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水,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

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

八、学会评价学生。

无处不有,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言谈、举止、学习等方面所做的客观性判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无时不有。考试分数是评价、作业的批改是评价、学期的总平是评价、个体的谈话是评价、家访也是评价等。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做人的过程中起这种重要的作用。教师评价学生要全面而不偏颇。只有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才能给学生注入积极的动力,使他力求进步,这样就会全面增进师生关系。

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为。教师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心灵对话,并摩擦出情感火花;要熟悉、贴近学生的生活,知道他喜怒乐,关心他冷暖疾苦,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使师生间才会呈现出更为和谐的局面。

聆听专家的讲座,真的走进国培。汲取名师的精华,这样的国培让我收获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丰富了教学资源,转变了教育观念,更让我思想得到升华,也让我更加热爱我教育事业了

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觉得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通过学习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和新老师一样,不能因为自己新而原谅自己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因为对学生来说小学教育也只有一次。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也就真正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当自己真正在本职工作以及专业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时。会沿着新课改的道路走下去,会一直努力!

要做的以后的教学中。

自我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一。不断学习。读万卷书,

第二。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

交流。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有效途径。要听真言,

第三。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

从一朵花中可以看到一个天堂”远程研修的网线链接着我耕耘,从一粒沙中可以看到一个世界。也链接着彼此的理想和追求。其中没有矫情的造作,没有精深的思索。追求的返璞归真的境界,期待的展示才华的平台。

加入范文篇3

此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与泰国、印度、阿根廷、哥伦比亚、波兰、吉尔吉斯达成了入世双边协议。

“拉米”与中国入世的最终结局无关,但他决定着长达14年的中国WTO悬念落幕的速度。因为与欧盟完成谈判后,中国的双边谈判对手就只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危地马拉、拉脱维亚、马来西亚、墨西哥、瑞士了。

完成所有双边谈判后,中国的入世进程将进入多边协商阶段。再往后,WTO中国工作组将起草并通过加入议定书,最后完成中国入世进程。

在此之前,中国还有可能遇到哪些障碍呢?本报两位财经记者张庭彬、马克在拉米抵京的同时进行了讨论。

电信、金融保险仍是坎

马克:我记得在2月那一轮中欧谈判期间,外经贸部新闻处处长对等候在外边的中外记者说,只要拉米来北京,那么就有新闻了。但那几天记者们没能等来拉米,中欧也未能如大多数业内人士预期得那样达成双边协议。

但是通过两轮谈判,中欧之间的分歧确已所剩无几了,据了解,在1月24日第一轮谈判开始前,中欧对包括汽车在内的300多种商品的关税存在分歧。对电信、银行、保险、零售等服务业的开放也未能达成一致。2月24日,第二轮谈判结束后,双方的分歧已经集中在汽车等数十种商品的关税和电信、金融领域了。

张庭彬:预测正在进行式的事件结果,吃力而不讨好,好像猪八戒照镜子,说准了人们会说三岁娃娃都知道,说错了会被嘲笑为不如三岁的娃娃。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事件发展的内在脉络中把握一些迹象和趋势。中欧谈判恐怕未必像一些预言讲的那样已经是木已成舟,只需画龙点睛了。我们关注到,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最近透露:中国对欧盟关心的问题与条件尽量给予回应,除了对任何世贸组织成员都不可能承诺的条件外,中欧之间剩下的分歧已经不多了。

在已经剩下的分歧中,最关键也最具悬念的中国电信和金融保险的开放,欧洲希望它们的企业可以拥有51%的股权。而去年11月15日,中方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认为刚签定的中美世贸协议是一个双赢协议,请注意,他举例说:关于开放电信业和保险业的问题,这是21世纪的大产业,美方一定要掌握主导权,也就是要有管理控股权,即是51%和49%甚至是51%和50%的争论。他说,双方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斗争,到最后一分钟,中方“坚决的打掉了它(美方)要求掌握管理控制权的说法”。

因此,在电信和保险业中,外资不能控股51%,这是中方的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既然不对美国让步,对欧盟让步的可能性也不大。当然,既然是谈判则不可能不出现各种形式的妥协和让步,这将考验着双方的智慧和意志,也将取决于各自价值观的取舍。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3月14日,美国公布了在去年11月达成的中美世贸协议的全文本,共250页,此前美方尽管曾经公布过文本摘要,但一直对全文保密,担心公布后会吊起欧盟的胃口。但值此关键时刻,美国反而公布全文,表明了美国急切希望中欧尽快达成世贸协议的心愿。这不排除对中欧谈判产生微妙的正面影响。

马克:我对中欧谈判持乐观态度,当双方的战略利益一致时,技术性问题就退居其次了。中国加入WTO,无论对欧盟、美国还是中国都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这个选择实际上已经有了答案,就是中国尽快加入WTO。中欧谈判的复杂性在于大多数人认为欧盟对中国的底线提出了挑战。但我认为,无论是有关汽车、电信还是金融的具体条款,相对于各自的战略诉求,都是技术性的问题,也都可以找到最终的妥协办法。我记得在中美谈判期间,电信业的51%被认为是双方都志在必得的,但最终的妥协是,中方不再坚持51%的控股权,而美方同意将中国汽车业的开放时间延长一年。

本次中欧谈判在级别上是高于上两轮谈判的。据我了解,欧盟代表团在上轮谈判中的僵硬立场也招致了不少批评。我们可以预见,拉米应该是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参加此次部长级会谈的。

中欧本轮谈判达不成最终协议对大多数观察家而言,是比上轮谈判无果而终更出意外的。但即便如此,中国加入WTO的进程也不会推迟多久。

美国不给中国PNTR:中美双输张庭彬: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障碍是美国国会能否通过美国政府提出的关于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NTR)的议案。

中美世贸协议内容中,中方权益的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中国对美国的商品,服务和资本开放市场,而美国必须给予中国PNTR,这是中美WTO协议生效的前提和基础。

按照WTO的游戏规则,既然中美两国正式达成了双边贸易协议,如果中国和其他所有向中国提出谈判要求的世贸成员国都达成了协议,并完成了其他必要程序,那么中国将自然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这完全无须美国国会的批准。即使中美正常的贸易关系因美国国会依照其国内法的干预而产生贸易纠纷,那么,WTO也会按照其游戏规则进行裁判。

马克:按照加入WTO的程序,中美协议并不需要美国国会批准,但根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的《杰克逊--瓦尼尔修正案》,非市场经济国家获得美国的最惠国待遇,必须经过美国国会一年一度的审议。而中国一旦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就意味着世界经济已不再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美国国会也应顺理成章地给予中国PNTR(依照WTO的普遍最惠国待遇原则)。如果美国国会因为国内政治原因不给予中国PNTR,那就意味着中美去年11月达成的双边协议失去了实施的基础--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是WTO的四大基本原则之一。但与此同时,这并不妨碍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也不妨碍WTO其它成员国与中国开展正常贸易。也就是说,对美国而言,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结局。

因此,美国参议院主席罗斯提醒说:此议案只是确保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利益,与中国是否加入WTO无关,如果议会不能通过,那么美国的竞争对手日本和欧洲将坐享其成,摘取中美艰苦谈判13年的成果,受损的只能是美国的消费者与商人。所以克林顿说:拒绝中美协议将使一代美国人为之后悔。

张庭彬:人们说政治家们常常说假话,但这一次无论是克林顿还是罗斯,我认为他们都说了真话。从目前的美国国内舆论来看,在美国总统克林顿3月8日向美国国会提出议案后,几乎所有的大人物都在重复类似的话,这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候选人、现任副总统戈尔,众议院议长哈斯特尔、美国所有还在世的商务部长,财政部长萨默斯等等。一般认为,参议院通过PNTR问题不大。最近我看到一个调查说,大多数的众议院议员也表示支持这一议案。最新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有48%的民众支持,而反对者只有36%。

现在美国坚持反对给予中国PNTR者,主要是工会和中小企业主。前者代表着美国劳动或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劳工,他们认为,如果在诸如纺织等领域对中国开放市场,来自太平洋西岸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将占领美国,这些行业的美国工人将会大面积失业。后者认定,目前的所谓WTO规则注重的是跨国公司的利益,它将会给中小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他们在西雅图的世贸组织会议上,用暴力等极端手段表现了自己的愤怒。

马克: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是一部分美国议员反对中美协议的原因。按照美方的统计,美国近年来对华逆差一直维持在每年400亿美元以上,这些人认为:一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廉价的中国商品将会如潮水般涌入美国市场,扩大逆差数字,威胁美国的经济繁荣。

张庭彬:这个理由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当然首先是统计口径有问题,中国的统计是每年大约在100亿美元左右,同时许多所谓“中国制造”,更是美国企业或第三国企业在华生产的,因此,朱镕基总理曾说:中国背了个大冤枉。

换个角度看,从1991年以来,美国的国际贸易逆差从90多亿增加到了1998年的1692亿,但美国经济却迎来了长达9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性循环,美国股市节节上扬,企业利润不断增长,1997年,美国政府更是在许多年后首次摆脱了财政赤字,赢利700亿美元,1998年度更达到了创历史最高记录的1100亿美元。这一现象是无法用贸易额逆顺差理论来解释的。

诚然,贸易额逆顺差理论是西方式国际经贸游戏规则的基石之一,其实它并不像西方经济学家宣扬的那样神奇。顺差仅从外汇还贷角度来讲,是对中国有好处的。但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它的作用是间接的,极为有限的。因为从发展的角度看,只有产生利润,才能形成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才会成就社会总资本的增值,才会乘数地扩大国家市场的容量,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动机”。

因此,真正在国际经贸关系中扮演主角的是“利润”。而如果从利润的角度看,中国出口商品的平均利润极低,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美国得到的则远比中国多得多。一是由于其对华出口的商品多半是高科技甚至是垄断性产品,利润丰厚;二是美国企业在华子公司从中国市场赚取的利润;三是美籍在华员工的附加工资,即高出在本国同级员工工资部分的补贴也可以视为一种利润;四是中国企业在美没有销售网络,中国商品在美销售必然被美国销售商赚取了利润;我们还可以把由于中国商品进入,而避免美国企业在生产这些产品时的亏损看成是第五种利润。

因此,美国人从中美正常经贸关系中获得的利润远比中国多得多,即使中国获得了一定量的外汇储备,由于需要保值增值,多半还要存放在美国的银行或投资美国的基金会,流回美国。因此正常的中美贸易关系几乎对美国百利而无一害。美国人怎么可能自己抛弃经济发展的助动力呢?我个人以为,美国人夸大逆差危害,不排除作秀成分,以图在WTO谈判中赢得更多砝码。

马克:这的确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方法。但我想一些美国议员更多是从政治因素出发而反对中美协议。这些对中国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的议员们本来就视中国为战略对手,当他们用抽象的西方价值观评价中国事务时,往往会陷入“扼制中国”的思维定式之中。此种背景下,一年一度的国会对是否给与中国最惠国待遇就成了这部分议员表达其政治主张的重要舞台。从1989年开始,人权、宗教等问题每年都要被他们提出来作为中国不能无条件获得最惠国待遇的理由。即使在克林顿政府明确宣布贸易与人权脱钩之后也依然如此。

由此可见,最惠国待遇即NTR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从一个纯经济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

一旦中国获得PNTR,这些议员就失去了这个一年一度的舞台,失去了这个评论和影响联邦政府中国政策的机会,这显然是他们不情愿的。

另一方面,相比政府成员,美国国会议员注重更多的是局部利益,他首先要对所在选区的选民负责,其次才考虑整体利益。在这种联邦制的分权政治架构之下,美国的议员往往打出一些我们认为不合牌理的牌来。

因此,不能完全排除美国国会不给中国PNTR的可能。

万一如此,尽管中国仍能成为WTO成员,但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门坎依旧,中国加入WTO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也将继续对美设置较高门槛,相对欧日,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将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这是一个中美双输的局面。

张庭彬:克林顿政府正在尽一切努力避免这种情况,美国商界也在全力游说议员支持PNTR,代表大公司利益的商业圆桌会议甚至花了200万美元打广告来推动PNTR。

马克:事实证明游说是富有成效的。我今天看到一条消息,说美众议院少数派领袖格普哈特私下里保证不会组织议员反对中美协议。此君是著名的贸易保护主义者,具有相当影响力。

政治突发事件可能会影响进程张庭彬:世上纯粹经济层面的重大事件几乎没有,政治、经济、文化往往是一体的,尤其像中国加入WTO这样的全球性重大经济事件更是无法摆脱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当然,每一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团体及个人,对这一事件进行各自的利益预期评估,并发表看法,都是正常的。

加入范文篇4

一.国际规则的介入,对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成为应对WTO的首要任务。

加入WTO后,我国原有的政府管理经济职能首先受到冲击.其原因有三:一是WTO自身规则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要求占有国家部分管理权,过去完全由主权国家所独立拥有的经济权力,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所共有.二是WTO将不断影响政府管理决策的自主性.加入WTO后,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张,国内外各种利益集团必然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企图介入政府管理决策,政府的自主决策能力将受到影响.三是传统的经济管理职能在WTO规则下暴露出明显弊端.以政府对农村的经济管理来说,其直接干预的方式使农民失自主经营的活力,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鉴此,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守WTO的规则,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工作的迫切需要."入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政府入世"。

永济市作为农业地区,政府在管理农村经济时,必须从事无巨细的微观经济活动中跳出来,让农民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首先,要依法行政,不断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要从直接管理经济转变为间接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支持措施,为所有经营者创造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从以前的“强制命令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第二,要加大服务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不断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农田的标准化生产;培养和发展农村经济人队伍,积极参与国际竟争,要加快建立信息公开化制度,促进信息自由交换。第三,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强调政府转变职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放弃农村经济管理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加入WTO后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不能削弱,还要更具有艺术性。国际经贸往来的种种经验表明,谁对WTO规则学习、运用得越充分,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就越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入世后政府转变职能,肩上的担子不是变轻了,而是更重了。

二、国际市场的扩大,对原有的经济结构带来了新冲击,调整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国内逐步融为一体的农产品市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要坚持面向国际市场,加快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兴利避害,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打造区域农业的“航空母舰”,提高本区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发挥区域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永济市作为农业地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本着“压粮稳棉,发展经济田”的指导思想,积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基本建成40万亩小麦、20万亩棉花、10万亩芦笋、4﹒5万亩油料、20万亩林果、3万亩牧草、5万亩蔬菜、3万亩泡桐、2﹒5万亩水产等九大商品基地,并建成肉鸡、芦笋、油脂、蔬菜、牧草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以上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这些产业普遍存在的生产规模小、深加工能力较差、资本运营机制不够合理等原因,其相对的产业优势在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加入WTO后,按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有目的、针对性地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能力,尽快做大做强这些优势产业,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目前,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品牌意识严惩缺乏,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对农产品品牌的审报、认定工作,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实施“名牌战略”。对已有的品牌(如粟海肉鸡等)要重点加以保护,并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继续扩大其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注重强强联合,实现规模扩张。永济市芦笋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其发展壮大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目前,全市18家芦笋加工企业联合组建成永济黄河芦笋集团,年加工能力3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其它优势产业也要成立相应的产业协会,统一组织和管理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努力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采用集团作战的方式,积极应对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第三,积极进行产业化开发,发挥优势产业的整体效应,加入WTO后,要真正把区域内有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就不能满足于小规模下的种养加工,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要选定区域内特色产品,建设生产基地,积极进行市场开发、加工、储运及技术创新、产品链延伸,实施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在鼓励多样化发展基础上,重点发展几个主导产品,以此组建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最终形成产业规模。今后,粟海集团等龙头企业要继续采取公司十农户的形式,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实现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

(二)、做好农技推广工作,提升传统产业国外的先进经验及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始终是一把开启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钥匙。加入WTO后,面对广泛的市场竞争,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积极发展传统产业的“名优特新”产品,有效规避经济结构趋同,全面提高农业产业效益。随着市场开放的逐步扩大,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将跨入国门,如何变科学技术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是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一是要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要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技推广新路子。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目标要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要由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三是鼓励农业科技售货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永济市为纯农业地区,在应对WTO的过程中,必须逐步提高对农技推广事业的投入,继续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带动作用,加强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加强对现代化栽培方法、现代饲养方法、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防治、中低产田改造、先进技术装备和生物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力争实现“精品产业”。

加入范文篇5

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原创:按产业原则组织工会逐渐为工人接受,越来越多的工人群众按产业系统组织起来,凡在同一企业内的工人都参加同一产业工会,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统一,增强了工会的战斗力。工会能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代表和维护工人群众的利益,通过内部协调、互相帮助,解决工人内部的竞争,争取和维护工人的利益,改善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争得工人群众的社会政治利益。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工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全面履行工会的社会职能,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团结和动员全国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综上所述,我志愿加入工会组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加入范文篇6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时将向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外汇业务,取消地域和服务对象限制。也就是说,入世之后,我国将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包括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经营所有外汇业务(包括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我国将在四年内分五批开放20个城市的地域限制,五年后取消所有地域限制。2006年12月,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将和中资银行一样实行国民待遇。这一系列入世后的金融开放在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还会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对外依存度,致使国内金融受到国外因素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并容易产生金融危机传染,甚至发生金融安全问题。然而,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没有金融开放,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金融安全,“闭关锁国”只能使金融风险累积和隐藏;另一方面,没有金融安全,金融开放就缺乏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开放的成果会最终会化为乌有。

一、金融安全问题存在的必然性

金融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局部性风险,有的表现为全局性风险。一般来说,金融风险表现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金融安全问题的发生往往是由国内经济基础和政策失误所导致,而金融开放只是成为金融危机的催化剂,并加速金融危机的形成。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相继进入,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及其流动速度的加快,金融市场会出现“领头羊”效应。当金融资产价格更多地受到预期因素的影响时,国内外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会导致金融市场“超买”、“超卖”的压力急剧放大。例如,在国际外汇市场,受投机力量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常常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而出现大幅波动,1995-1997年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波幅超过50%。这种货币汇率的大幅度变动,如果发生在经济规模较小的开放型国家,便容易发生货币危机或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国家货币币值受国际游资冲击的影响,在短期几个月内贬值幅度就高达70%以上,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我国刚刚加入WTO,会使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大,更易于发生金融安全问题。

二、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隐患

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风险隐患较为严重,微观经济基础薄弱,金融机构内控不力,金融资产质量较差,金融机构资能抵债的能力较差。一般来说,产生金融安全问题的原因可能来自实体经济、企业逃废债、内控缺位、市场失灵、监管不力、法治不严,国际游资冲击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实体经济来看,我国企业经营整体效益较差。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为了建立企业退出市场机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加大了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的破产、关闭力度。1998年以来,全国共批准下达企业兼并破产项目1718个,相应地,下岗职工不断增加,再就业的压力较大,成为企业进一步改革的重要困难。而企业经营亏损面上升,最终使银行不良债权增加,成为金融业潜在风险的主要来源。

第二,从金融运行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企业信用差,成为金融体系防范风险的主要困难。银行因此不愿增加贷款,化解不良贷款的工作进展很缓慢,有的金融机构甚至发生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社会信用基础较差,突出表现在:企业逃避银行债务严重,有的企业抗还本金、拒付利息,甚至借兼并或破产之机,“悬空”所欠银行的债务。这不仅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而且防碍了化解金融风险措施的执行。

第三,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来看,内控制度不力成为影响金融安全的隐患。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机制不健全,不能动态跟踪检查贷款质量,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执行情况中,贷后检查情况较差,“重贷轻管”的倾向比较突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相对薄弱,加上大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远低于8%的国际标准,因此,银行危机的隐患较为严重。

第四,从金融市场发展来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明堵暗通”,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由于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负债率较高,一旦经营陷入困境,就容易把金融体系陷入危机。

第五,从金融监管来看,存在外部监管代替内部监管的倾向,金融监管效率较差。长期以来,我国金融监管的计划经济特征比较突出,证券市场规范性差、并主要采用“审批制”管理方法,隐含着一定的市场风险;保险市场无序竞争,违规现象严重。因此,完善证券市场、保险市场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此外,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加上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缺乏动态监管,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尤其是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及时性和透明度较差,潜在金融风险不能得到及时监测和有效防范。

第六,从依法治理金融来看,违反金融规章制度的行为比较普遍。部分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越权经营、违反财务会计制度、账外经营、审查不严等问题屡禁不止。此外,金融业务中,贪污、受贿、内外勾结的欺诈手段呈现高科技、专业化的趋势,这些因素容易成为局部性金融安全问题的重大隐患。

最后,从外部因素来看,国际游资可以越来越自由地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当外资大量流入时,国内金融资产价格便会大幅上升,甚至出现泡沫;一旦出现外资大量出逃,相关金融资产价格就会大幅下降,由此可能引发潜在金融风险,甚至产生金融安全的潜在威胁。金融开放条件下,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创新的推进,以及新的金融工具(证券投资、期货、期权交易)的广泛使用,国际游资投机获取利差的机会有所增多,游资的“大进大-”,可能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三、入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我国的金融业是改革的薄弱环节,如果中国金融市场全部开放,势必将面临如下几方面的金融冲击:

第一,尚未走向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尽管其分支机构众多,但它们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经营能力、技术条件等等方面是无法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银行相竞争的,一旦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并放开其人民币、外币储蓄业务的限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储户流失的严重问题。

所以,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银行业改革的重点,力争在产权结构、技术创新、资产质量、制约和激励机制及服务效率等方面合乎先进国家银行业的标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货币资源的分配中占有绝大比重,只有这四大银行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的银行体系才有可能适应开放条件下的银行业竞争。

第二,资本市场开放的前提是人民币资本帐户下的可自由兑换。要尽快调整思路,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中国的资本市场,以有效的资本市场带动中国的实体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调整。

第三,保险市场的开放目前已在进行,按照GATS条款的要求实行彻底开放,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是如何利用再保险和再再保险机构解决经济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问题,如何在大规模引进国外保险业投资之前明确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承担度和政府承担度问题。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走向混业经营、统一监管,已成为必然趋势。

第四,管制性利率和有管理浮动汇率是中国现行金融体制的两根支柱,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

第五,透明度和自由化是每个申请加入WTO国家必须遵循的两条游戏规则,这两条游戏规则也是金融开放的前提和精髓。提高金融运行的透明度,重建社会信用基础显得尤为重要。[NextPage]

四、保障金融安全的方法

最近几年,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是,我国金融领域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比如,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料显示,前年我国的不良贷款率接近30%。金融当局应时刻注意金融隐患,防范金融风险,最要紧的就是强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的具体做法:

首先,强化央行的独立性既是强化监管的内容,是加强监管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是,要求从健全监管法规、严格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手段、完善监管体制等方面,全面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三是,充实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监管力量,转变监管理念,把工作重心从审批事务转移到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上来。

四是,加强社会监督和来自新闻舆论的监督力度。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要注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健全金融体制为保障,以依法治理金融为手段,以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为步骤,保持金融稳健运行。具体来说,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循序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切实把握开放程度与次序。

一是,在金融开放的政策安排上,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选择适当的开放时期和开放程度,做到从长计议,逐步推进。

二是,对外开放要考虑到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较弱的现状,注意培植国内金融机构竞争实力。要逐步将国内金融机构推向国际市场,扭转国内金融机构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绝对弱势的状况。

三是,对外开放要关注国际游资可能带来的冲击,制定有效的措施防止国际游资的“大进大出”。要选择适度开放的金融政策,尤其在资本项目开放等问题上,采取慎审态度。

第二,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金融危机表面上体现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偿债危机、经济危机。实际上,金融危机常常内生于金融体制内部,由不完善的金融制度所引起,它是不健全的金融体制潜在风险的结果。

完善的金融体系是抵制国际游资和金融危机传递的重要制度基础,为此,需要建立具有自我约束机制、透明度高的高效金融体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要逐步建立符合市场取向的金融制度,以建立具有公司治理结构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为重点。与此同时,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要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止管制利率和固定汇率形成市场失衡,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第三,完善金融监控制度,建立安全预警网络。

金融制度内部缺乏风险控制措施,会在不同金融主体金融业务之间产生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并导致风险中立者或风险规避者转化为风险偏好者,加剧金融风险的累积。一旦市场机制使收益与风险对称起来,业已累积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最终导致金融危机。要从维护金融安全出发,建立灵敏、高效的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和救援措施,构建防范金融风险、遏制过度投机的坚固防线。通过监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时采取防范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防止金融风险的累积,保持对外经济金融的基本稳定。

第四,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加快法制建设进程。

金融危机的发生常常与金融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密切相关。我国在采取市场取向改革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尤其在数据统计、信息披露、外部监管等方面都可能存在法律、法规上的空缺。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要及时调整有关法律制度,完善金融法律安排。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要通过立法来解决体制性风险,强调依法进行金融监管,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创新的需要。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要适应金融对外开放的要求,梳理、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建立适应国际法律建设潮流和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的金融法律体系;二、要依法治理金融,强化金融执法,从市场准入、从业资格、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等方面,确保有关金融法规制度的有效实施。三、要理顺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强化市场规则和相关管理制度,依法保护金融机构的利益,使依法治理金融进入良性循环。

第五,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络。

加入范文篇7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经济将在更广更深的程度上融入全球化,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对经济全球化有个清醒的认识。经济全球化是国际资本大循环、国际经济大分工和生产、贸易的一体化,及对世界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其主导因素是发达国家,主要动力是跨国资本(跨国公司),主要国际机构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价值追求是放开国家监控与管制、促使资本和贸易自由流动。我国加入WTO,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入世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受到的来自西方国家的影响将会更加直接。如何按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走自己的道路,对我们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党的组织力量比较集中的国有企业,企业党组织能否领导国有企业迎接挑战,使企业壮大发展,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务。

一、入世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1、国有企业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加入WTO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从我国国有企业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的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与世界跨国公司有着很大的差距。在2000年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家最大企业最新排行榜中,我国内地共有九家企业入选,但它们基本是属于垄断经营性质的资源、电力和金融企业。随着入世后竞争规则的改写,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被逐步打破,特别是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在管理水平、资本结构、员工素质等方面都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整体竞争实力不强。因此,入世后国有企业能否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不断发展壮大,是国有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2、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失业压力。由于历史因素,我国的国有企业人员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入世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大量外国资本和新技术的涌入,会给企业的就业问题带来更大的压力,会有一大批产业工人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失业者队伍会增加,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的影响。

3、国有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面临威胁。国有企业多年来形成的用人机制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竞争,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矛盾会更加尖锐,传统的择业观受到冲击,进而加剧了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大量涌入,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国际人才争夺战将日趋激烈。这对国有企业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4、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入世,国有企业的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仍存在偏差,有些人认为入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缺乏积极应对的意识;有些人认为发达国家各方面都比我们强,只能顺其自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甚至存在入世是国家的事,与己无关,主动放弃机遇的自卑心理;有些人则等待观望,认为入世后还有几年的缓冲期,抱着到时候再说的想法,缺乏应对的目标。有的国有企业针对入世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有的国有企业的员工对WTO知识一无所知。因此,面对入世,如何增强国有企业干部职工的忧患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国有企业必须认真思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入世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影响

1、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面临严重挑战。入世后,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摆放企业党组织的位置,相当一部分党组织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有人认为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国外的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没有任何党派参与,同样搞得很好,我们也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必要在企业中再设立党组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中央早已在相关文件中做出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如何转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坚定做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信心,成为入世后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2、党对国有企业的思想领导受到更大的威胁。入世后,我国社会的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将会随之发生更大的变化,党的思想领导将承受更大的压力。一是入世标志着我国由“市场开放阶段”向“规则开放阶段”过渡的新一轮变革的开始,这种变革必然导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从而使各种矛盾更为集中,利益分化更为突出,改革风险相应加大。这种由改革的力度、接轨的速度与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心理承受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所带来的思想问题越发突出。二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变得更为直接。利用WTO规则制约中国,通过促使中国遵守体现西方价值的国际规则,逐步改变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最大期望。因此,如何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党的工作的核心问题。

3、对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建设的影响将更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干部队伍整体来说是好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有一些干部的素质明显不适应入世的要求,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改革进取意识不强,企业缺乏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干部制度改革没有进行到底,部分企业甚至由于担心激励机制的实施会影响到内部各方面关系的平衡从而诱发不稳定因素而使改革中途搁浅。入世后,国际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将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冲击。因此,国有企业的干部管理问题已不仅仅是防止人才流失的表层问题,而是涉及到国有企业自身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

4、对党的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好的方式方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入世后,国有企业党的工作方式方法则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一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多数企业仍然沿用过去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式,与企业的中心工作结合不紧,靠的不实,职工群众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依赖上级、被动适应的意识仍较严重。一些企业党组织在入世后,缺乏超前谋划,固守摊子,关键时刻拿不出点子,迈不开步子,走不出路子,仍旧套用条条框框,甚至等待观望,无所作为,使党的工作脱离了实际,失去了活力,从而在群众中失去了威信。入世后,怎样将党的工作真正做到深进去跳出来,从企业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党建路子来,是每个国有企业党组织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5、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将更加突出。入世使我国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分工的程度越来越大,国有企业派驻境外的分支机构增加,同时,外国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国有企业党员的流动呈现国际化,国有企业的党员干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方式更为直接,这种新的发展态势,无疑加大了对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1、要正确确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在国有企业建立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搞好国有企业的优势所在。入世后,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这个优势,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紧紧围绕经济中心开展工作上来,其地位仍然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其作用主要是服务、引导、保证、教育、监督。

2、要把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到实处。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国家的领导阶级,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党的执政根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国国有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个原则性问题。这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制胜法宝。当前,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这些都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形势下,企业党组织必须转变观念,把过去那种职工“依靠”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改变为党组织主动依靠职工的领导方式,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要从抓班子入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能否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在国际经济大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能带领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优秀的企业家队伍,是关系到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选人用人方式,拓宽渠道,广纳人才,在选人上快速与国际接轨,实现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市场化,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同依法选择、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同时,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家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使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快速成长。

加入范文篇8

世纪之交,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进程将逐步加快。对保险业而言,加入WTO就意味着我国保险业要逐步对外全面开放,要与国际保险市场全面接轨。从长远看,外资保险公司带来的先进的保险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不仅有利于深化我国保险体制改革,加快保险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而且有利于完善和发展我国保险市场体系,丰富我国的保险品种供给。但从短期看,面对着国际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会给我国保险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加入WTO我国保险业所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与国外几百年的保险发展历史相比较,我国的保险业还十分幼稚,“尚处于一个拓荒时期”,保险业的真正发展也就是改革开放至今的20年的时间。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截至1998年底,我国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75%,居世界第55位,保险密度(人均保费)为12美元,居世界第60位;就单个保险企业而言,我国现有的13家民族保险公司中,保费收入最高的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1998年其保费收入为530亿元人民币,最低的公司年保费收入还不过亿元。这充分说明我国当前保险业的整体水平、保险企业的整体实力尚无法与国外保险公司相抗衡。具体而言,加入WTO,我国保险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现有的保险市场格局将被打破。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抢滩登陆,中国保险市场主体的竞争将具有国际性,中国原有的市场主体格局自然会被打破。目前全球大约有300多家保险公司制订了开发中国保险市场的计划。符合进入条件的外国保险机构将以分公司或合资形式进入,进入的主体可能有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顾问公司等。随着保险市场的扩容,尽管新兴的内资保险公司业务规模会逐步扩大,但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会逐步提高,因而国内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会在一段时期内持续下降。

(二)现有的保险市场业务结构面临挑战。保险市场业务结构由直接保险业务(即原保险业务)、再保险业务和保险中介业务构成。我国原保险业务市场发育较快,但缺乏相匹配的转移风险的再保险市场。我国现在的情况是,保险公司应该分保(即再保险)的业务分不出去,不应该自留的不得不自留,某些业务因得不到分保支持而无法提供服务,导致外币业务过份依赖国外再保险市场。就中介业务而言,个人业务异军突起,但由于专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尚未出现,中介业务结构单一化,从而导致整个保险市场的业务结构难以丰满,对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也未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因此,加入WTO后,境内再保险业务容量将面临考验;再保险和原保险未协调发展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中介业务市场的结构性缺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族保险业中介市场的发育和拓展,影响保险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影响保险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弱化我国保险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保险市场监管面临压力。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且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险监管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自1995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对我国保险市场的监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但由于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或虽已出台但又不完备,因而从总46体上来说,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法制建设不健全,监管手段和监管水平相当落后。与此相适应,目前我国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管理仍执行1992年制定的《上海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暂行条例》,但事易时移,当今上海乃至全国的保险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条例》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且有些条文与《保险法》不相协调,造成对内外资保险公司监管法规的不统一。可以说,对国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审批、监管,目前基本上无法可依。

(四)保险人才的流失将趋于频繁。从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来看,除少数专业人员如核保、精算等人员外,一般都采取人才本土化策略。近几年来,急欲叩开中国保险大门的国外保险公司采取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等多种形式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这一方面有利于培育中国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为其在中国的开业作铺垫。而在外资保险公司面前,内资保险公司因体制和机制等原因对一些年轻的专业人才失去了吸引力。从整个保险市场来看,专业人才的流动属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市场的培育不无益处,但客观上会对本来就人才不足的内资保险公司造成影响。

(五)电子商务对我国传统保险业的挑战。目前电子商务在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极为迅速。电子商务的广泛普及,不仅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而且也给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带来强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保险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保险电子化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关注的热点。据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预测,今后10年内商业保险交易的31%和个人险种的37%将通过全球互联网进行。由此可以看出,网上保险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目前世界各国的大保险公司都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来顺应这种世界性的电子商务潮流,拓展各自的电子商务,以求在不久的将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这一切都给我国传统的保险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我国保险业的应对之策

(一)做好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为了推动我国民族保险业的长足发展,使之以更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明确目标,统筹安排,制定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以促使我国保险业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健康发展。所谓“有目标”,就是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和制定旨在推动保险业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在短期内应实施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中期应加快培育保险市场主体,逐步建立一个市场主体多元化、地区分布合理、以民族保险业为主导的具有局部开放性的保险市场体系,并规划出适应我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框架;在长期应坚持对外全面开放政策,既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又鼓励民族保险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使保险业向纵深发展。

所谓“有计划”,就是要搞好保险市场主体的发展规划,有计划地逐步批设少量高起点、规范化的中外保险公司,宁缺勿滥,以避免各类形形色色的保险机构争相成立,一哄而上,形成大起大落、畸形发展的不良局面,从而造成保险资源的巨大浪费。

所谓“有步骤”,就是根据我国保险市场目前状况及今后走势,对外开放应采取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稳妥方式,分别进行时间上的分段开放和空间上的分批开放的具体安排。

(二)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管。法制建设是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当前应加快制定完善的且与《保险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业务规章,建立偿付能力、业务经营、市场准入、中介组织、从业资格、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法规体系,严格界定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界限,规范保险经营行为,坚决取缔违法违规经营,清理整顿保险市场秩序。要增设保险监管机构,延

伸保险监管的触角,扩大保险监管网络的覆盖面,及时了解各保险主体的市场动向。要建立保险信用评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电子信息监管网络,快速收集和高效处理保险机构的各类经营数据,准确把握各保险主体的资产规模、业务结构、费用支出、赔偿给付等情况,做到监管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

(三)培育民族保险业的“航空母舰”。实践证明,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保险市场上,我国保险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育一批具有雄厚实力和国际知名度的民族保险业的大公司、大集团。因此,国内保险公司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效益成本的经营思想,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式经营,苦练内功,提高风险管理及技术处理水准,并以提供高质量的保险服务为手段,使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有关部门应借鉴日本的做法,重点选择几家条件好的保险公司进行扶持,在资源的配置上实行倾斜政策,以集中有限资金和技术,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民族保险业的大公司、大集团的保险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其综合实力,发挥其在壮大民族保险业、与外国保险公司抗衡方面的主导作用。

加入范文篇9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近一年了,现在,如果让我再次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行评估的话,我要说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加入全球化的重要准备,主要是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考虑。

(一)

第一个方面,中国参加世贸组织是为中国参与全球化创造了一个公平的、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是一个一厢情愿的事情,而是一个特定环境下被人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进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环境的问题,如果国际环境非常险恶,还是像中国刚刚建议进入时——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中国采取完全封锁遏制——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一个国家是很难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具备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基本条件,所以,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要具备最起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个基本条件。如果谁都把你当成威胁,谁都把你当成敌人,那么这个国家很难参与这个进程,更难在这个进程中得到好处。因此,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第一个重要的战略考虑就是要为我们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国,这几年我们发展很快,虽然国际上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一会儿是中国威胁论。一会儿是中国崩溃论,给我们造各种各样的“势”,针对我们形成一种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作为我们政府来讲,必须为我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创造一个好的国际环境和条件。创造好的环境条件不是凭空就能创造出来的,我们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十几年的谈判进程,作出并完成了向全世界的两个庄严的承诺:第一,中国决心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也就是平时我们讲的按国际规则办事;第二,中国决心在自己的发展水平允许的前提下,逐步地开放自己的市场,这就是平常讲的开放市场的承诺。中国政府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年的谈判向国际社会作出了这两个最基本的承诺,这就为中国创造一个国际好的经济环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为什么呢?按照国际上的政治理论来讲,如果一个国家承诺了按照国际规则办事情,那么,这个国家很发达,很强大,它即使不考虑对国际社会构成威胁,也必须要按照国际规则办事情,因为它是在国际规则框架下负责任的国际成员。我们中国在谈判加入世贸组织这么多年来,我们作出的第一个承诺就是按照国际规则办事,这就打破了“中国威胁论”,打破了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不负责任的形象借口。

中国作出的第二个基本承诺就是开放市场,有些国家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就说中国的产品会像洪水猛兽一样涌入其他国家,这会损害全世界经济利益。现在,我们通过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开放市场,这给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正因为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那么中国经济越发展,中国就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市场,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对世界经济构成威胁,恰恰相反,它给世界经济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市场和机会。中国按国际规则办事、逐步开放市场这两个承诺,为我国赢得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很大的意义,这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什么大多数国家比较看好中国的原因。

(二)

中国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在全世界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开放的形象。一个企业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好的品牌非常重要;同样,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来讲,在全世界也要树立好的形象,好的品牌。我们的品牌是什么呢?一是负责任,一是开放。负责任就是遵守规则;开放就是和全世界进行平等互利的交往。为什么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为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创造一个好的经济环境呢?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作出的这两个重要的承诺。当然,我们中国对外作出承诺,我们承诺遵守规则,我们必须要得到回报,中国并不是单方面的承担义务,江总书记在我们“入世”谈判期间对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实现权利和利益的平衡,即在我们中国遵守规则的同时,全世界其他国家也必须承诺相同的规则;和我们中国打交道时,也必须按国际规则对待我们。这就是平时大家讲的,我的权利就是你的义务,你的义务就是我的权利。我遵守规则,你也要遵守规则,这是我们要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两个方面,只有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面,才能进行公平的交易。我们中国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应该说取得了一个平等的权益。

(三)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取得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成果就是,美国现在承诺了而且实践了对于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最惠国待遇问题。大家都知道,过去十几年里,每年6月份美国会举行对中国所谓最惠国待遇的一个讨论,这是美国反华派对中国进行集中攻击的最好机会,也是中美经贸关系长期不稳定的一个问题。每年5月份之前,美国各大企业就开始游说来实现当年的最惠国待遇的事情,这时候,许多商家都开始等待这个问题能否解决,所以,过去十多年来,美国对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年度审查变成了一个中美关系的“定期炸弹”,现在我们通过加入世贸组织拔掉了这个定时炸弹。因此,世贸组织的一系列原则当中最重的一条原则就是最惠国待遇原则,由于我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承诺按照最惠国待遇对待其他国家,那么美国也必须按最惠国待遇对待我们。本来这个问题是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美国和我们中国的关系很特殊,我们为解决这个问题,曾经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因此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解决了美国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

加入范文篇10

关键词WTO企业改革企业发展

1WTO中关于企业活动的规定

WTO规则主要是用以规范政府行为而不是企业行为的,尽管如此,WTO还是有一些关于企业活动的规定。WTO对国有企业的活动即作过一些规定。例如,GATT第17条第1款(a)项规定,成员国“建立或者维持一个国营企业(不论位于何处),或者对一个企业正式或事实上给予以独占权或特权时,这种其企业在其有关进口或出口的购买方面,应当按照本协议中关于影响私商进出品货物的政府措施所规定的非歧视待遇的一般原则办理”。该条款(b)项中还提出,对前项的规定,“应理解为要求国营企业,在购买或者销售时,除适当注意本协议的其他规定外,应只以商业上考虑(包括价格、质量、效用、销路、运输和其他购销条件)作为依据,并按照商业上的惯例对其他成员国的企业提供参与这次购买或者销售的适当竞争机会”。上述规定体现了在国际贸易中实行公平交往的原则,旨在为国有企业和其他成员国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此外,GATT第17条第3款指出,国营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可能对贸易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进行谈判以限制减少这种损害,对国际贸易的扩展是重要的”。在这一条款中,GATT指出国有企业在经营活动方面的特殊地位有可能给各成员国之间的正常贸易活动带来严重损害,因此,强调通过各成员国之间的谈判,限制国有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独占权或特权”地位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减少其对WTO规定的多边贸易体制和框架的损害,以保证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

对于一般的企业,WTO规则也有所涉及。WTO规则中有关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规定,就是针对私营企业的。倾销是一种个别企业的行为;补贴是一种政府的行为。对于补贴,GATT在第6条规定允许进口成员国征收反补贴税,并在第16条对补贴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要求成员国政府在实行出口补贴时应遵循GATT规定的条件,并禁止成员国政府使用某些种类的出口补贴。对于倾销,GATT第6条规定成员国对倾销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权利和条件。进口国对出口产品低于正常价格的产品,既可以适用反倾销的有关规定,也可以适用反补贴的有关法律规定。

2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加入WTO势必对中国企业产生重大影响,这不仅是由于WTO规则中有不少关于企业活动的规定,而且是由于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态势将发生重大变化。加入WTO后,随着外国产品和企业的涌入,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企业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2.1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巨大冲击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要在开放的市场上与外来产品进行竞争。进口产品关税的削减,将对企业原本相对稳定的经营状况造成冲击。从加入WTO开始的5年内,中国开放市场的进程表已安排得十分清晰。目前WTO各成员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为6%左右。近年来,中国关税的一降再降,但目前仍达16.8%。根据WTO协议中关于关税减让的原则,加入WTO后,中国现行关税税率将进一步实行较大幅度减让,同时取消大部分非关税壁垒,外国产品和企业将更多、更容易地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市场进入门槛的降低,国外企业在<……span>WTO的规则内,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和成本优势,采用竞争性的定价策略,降低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逐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而对中国企业直接产生冲击。

2.2对企业生存环境的重大影响

加入WTO后,中国的市场环境会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大量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消费者将日益变得挑剔,在强高质量和价格的同时,更注重服务和消费的个性化。中国企业习惯了多年的短缺经济,奉行的是生产观念,虽然也接受了市场营销的一些基本理念,但在一些营销手段的运用上显得办法不多,难以针对消费者的变化来提供市场所需商品和完善售后服务。另外,加入WTO后,更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奉行的是“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方针。这样,在较短时间内,原材料、中间产品供应商在中国市场上选择的余地更大,国内企业原有的与供应商稳定的关系会受到冲击,面临更多选择的中间商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增强。再加上中国企业原来的生产经营成本相对较高,中国企业将面临高成本和高竞争的压力,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2.3对国有企业地位的根本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受到政府一系列的政策保护和支持,国有企业在国内诸多领域中享有优先权和垄断权,实际上是生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稳定的经营环境中。加入WTO后,国有企业的这种封闭和稳定的环境必然会被打破。一方面,今后若干年内,国外公司及其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将逐步取消,来自海外的产品和服务将以更低的价格进入中国,构成对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直接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客观上会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迎来公平竞争的历史机遇。加入WTO后,随着国内改革的加深,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会逐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民营企业可以真正展示自己的魅力,与国有企业展开竞争,向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发起挑战。在这种内外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国有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必将受到冲击。还应看到,加入WTO后,中国国有外贸企业在跨国贸易活动中将可能受到制约,国有外贸企业在法律上将处于不利的地位。如何适应GATT的规则,及时调整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战略,将是中国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

3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发展的对策

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但是,应当看到,WTO倡导的是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入WTO,也为中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于中国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主动适应WTO规则,积极探求企业改革和发展之道。

3.1按市场经济要求加速企业制度改革

WTO虽然没有对各成员国的企业制度作出任何规定,但加入WTO却迫使中国必须加速企业制度的改革。就国有企业来说,1994年以来,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从形式上转为国有独资公司,但并未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而出现了“翻牌公司”的现象,或是有名无实的公司,或是虽有公司的称谓或已经按公司注册,却未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机构,企业中政企不分的情况仍然存在。为此,要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要求,加速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形成企业由行政权支配向出资者所有权支配的转变,并通过多元产权制衡来实现企业运行的规范化。此外,要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将国有资本逐渐集中到用于弥补“市场失灵”上来。除国有企业外,一部分集体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状况仍然存在,从而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使是一些私营企业,产权关系虽然很明确,但也需要参照现代企业的制度要求进行改造,特别是要改变一些不适应市场变化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3.2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企业在开放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主要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技术创新。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贯彻实施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寻求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完善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技术投入、技术应用的主体。另外,加入WTO后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分支、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不但要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而且要借鉴国外较为成功的管理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3.3重视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入WTO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应尽的义务大都体现在国内,而所享受的权利大都体现在国外。国内企业要想抓住机遇就必须“走出去”。只有在国际市场上才能充分享受应有的权利,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按照WTO规则,各成员国的承诺都是中国的权利,中国都享有市场准入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加入WTO后,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将使中国的企业在最大程度上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并享受有利的竞争条件,将使中国企业获得开展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良好环境。可以说,“走出去”是国内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企业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国际经济动态和形势,认真分析国际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3.4企业要熟悉和掌握WTO规则

WTO规则尽管是用于规范政府行为的,但企业也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则。学习和了解WTO规则,对企业的发展大有好处。就中国来说,在申请保障措施、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的实施等方面,企业就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WTO制度中存在的对国内产业保护的有关规则,敦促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加入WTO后,在中国传统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渠道进一步拓宽的同时,其他国家的优势产品也将长驱直入中国市场,倾销与反倾销将是影响中国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企业一向是国外反倾销诉讼的受害者,如何依据WTO相关规则及相关国内法,积极在国内外参加反倾销应诉的同时,积极进行申诉,是一个有必要加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3.5修订公司法,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中国不少现行企业公司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内外有别”,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适用不同的规则,造成了内外资在具体权利义务上的失衡。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享受国内企业无法享受的投资、税收、价格、进出口产品、注册资本等方面的实际优惠这一“超国民待遇”;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在行业准入、行政审批等方面没有享有与国内企业同等待遇的“次国民待遇”。同时,国内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也是“内内”有别,即内资企业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等法律地位不尽平等。为此,要以WTO规则为准,进行公司企业立法的改革,既要让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平等,也要使内资企业相互间平等。

参考文献

1孔祥俊.WTO法律的国内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